TW201528630A - 夾具 - Google Patents

夾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8630A
TW201528630A TW103133201A TW103133201A TW201528630A TW 201528630 A TW201528630 A TW 201528630A TW 103133201 A TW103133201 A TW 103133201A TW 103133201 A TW103133201 A TW 103133201A TW 201528630 A TW201528630 A TW 20152863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jig
section
plug
end portion
sl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3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30037B (zh
Inventor
Takahiro Jodo
Yoshihiro Himi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Publication of TW201528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8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0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0037B/zh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的夾具。前述夾具的特徵在於,具備:第1構件,其在使用時沿第1方向延伸,並具有該第1方向的一側的端部亦即一端部;和第2構件,其在使用時沿前述第1構件延伸,並具有該第1方向的一側的端部亦即一端部;在前述第1構件的一端部以及前述第2構件的一端部分別設置有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前述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在使用時朝向與前述第1方向以及前述第2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的一側凹陷,在從前述插座安裝前述插頭時,前述筒狀部被前述第1構件的一端部與前述第2構件的一端部夾住,從而前述第1凸緣部位於前述第1凹部內,前述第2凸緣部位於前述第2凹部內。

Description

夾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夾具,更特定而言關於一種用於將插頭安裝於插座的夾具。
作為與習知的夾具有關的發明,例如公知有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電連接器用工具。圖11是表示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電連接器用工具500以及L型電連接器502的圖。
L型電連接器502利用電連接器用工具500從上側安裝於未圖示的對象連接器。更詳細而言,L型電連接器502具備指部506a、506b、突起508a、508b以及檔止部510。指部506a、506b沿上下方向延伸。指部506a相對於指部506b位於右側。突起508a在指部506a的下端朝向左側突出。突起508b在指部506b的下端朝向右側突出。檔止部510在指部506a與指部506b之間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中,檔止部510的下端位於相較指部506a、506b的下端更靠上側。
另一方面,L型電連接器502具備嵌合筒部512以及肩部514a、514b。嵌合筒部512沿上下方向延伸。肩部514a從嵌合筒部512向右側突出。肩部514b從嵌合筒部512向左側突出。
使用者係相對於載置為平板狀的L型電連接器502從上側按壓電連接器用工具500。由此,L型電連接器502被指部506a、506b從左右 方向夾住,並且突起508a、508b分別與肩部514a、514b卡合。因此,電連接器用工具500保持L型電連接器502。然後,用戶使L型電連接器502移動至未圖示的物件連接器上,並使電連接器用工具500下降。此時,檔止部510的下端向下側按壓L型電連接器502的上表面。其結果是,將L型電連接器502安裝於對象方連接器。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電連接器用工具500中,難以保持L型電連接器502。更詳細而言,L型電連接器502設置於同軸電纜的前端。因此,在同軸電纜未沿平板上而向上側後彎的情況下,L型電連接器502未如圖11所示地載置於平板上,而浮在空中。在該情況下,即便相對於L型電連接器502從上側按壓電連接器用工具500,也無法使電連接器用工具500保持L型電連接器502。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4791號公報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的夾具。
本發明的第1形態的夾具是將被設置於電纜的一端並且被安裝於插座的插頭、亦即具備沿第1方向延伸的筒狀部、和在從該第1方向俯視時從該筒狀部沿與該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一側以及另一側分別突出的第1凸緣部以及第2凸緣部的插頭,朝向該第1方向的一側推入而安裝於該插座的夾具,該夾具的特徵在於,具備:第1構件,其在將上述插頭安裝於上述插座時,沿上述第1方向延伸,並具有位於該第1方向的一側端的一端部;和第2構件,其在將上述插頭安裝於上述插座時,沿 上述第1構件延伸,並具有位於該第1方向的一側端的一端部,上述第1構件的一端部與上述第2構件的一端部能夠取得相對靠近的狀態與相對分離的狀態,在上述第1構件的一端部以及上述第2構件的一端部的分別設置有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上述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在將上述插頭安裝於上述插座時,朝向與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的一側凹陷,在從上述插座安裝上述插頭時,上述筒狀部被上述第1構件的一端部與上述第2構件的一端部夾持,從而上述第1凸緣部位於上述第1凹部內,且上述第2凸緣部位於上述第2凹部內。
本發明的第2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上述電纜相對於上述插頭朝向上述第3方向的一側被拉出。
本發明的第3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上述第1構件的一端部與上述第2構件的一端部能夠在該第1構件以及該第2構件沿上述第2方向受到力時,比在該第1構件以及該第2構件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時接近。
本發明的第4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上述第1構件的上述第2方向的彎曲剛性比上述第2構件的該第2方向的彎曲剛性低。
本發明的第5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前述第1構件與前述第2構件藉由設置有將沿前述第1方向延伸的棒狀構件沿前述第3方向貫通的狹縫,亦即從該棒狀構件的一端朝向該第1方向的另一側延伸的狹縫而形成。
本發明的第6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第1構件以及上述第2構件中規定有沿上述第1方向排列的第1區間以及第2區間,上述 狹縫在從上述第3方向俯視時通過上述第1區間中相較上述棒狀構件的上述第2方向的中央更靠近上述第1構件側,並且通過除該第1區間以外的上述第2區間中該棒狀構件的該第2方向的中央。
本發明的第7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上述狹縫形成為在上述第1區間的一部分中沿上述第1方向的直線狀,上述第2區間相對於上述第1區間位於上述第1方向的兩側。
本發明的第8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上述第1區間位於相較上述狹縫的上述第1方向的中央更靠近該第1方向的一側。
本發明的第9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上述狹縫的寬度在從上述第3方向俯視時實際上恒定。
本發明的第10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上述第1構件的一端部與上述第2構件的一端部能夠在該第1構件以及該第2構件沿上述第2方向受到力時,比在該第1構件以及該第2構件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時更分離。
本發明的第11的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第1構件以及上述第2構件中規定有沿上述第1方向排列的第3區間以及第4區間,前述第1構件與前述第2構件藉由設置有將沿前述第1方向延伸的棒狀構件沿前述第3方向貫通的狹縫,亦即從該棒狀構件的一端朝向該第1方向的另一側延伸的狹縫而形成,在從上述第3方向俯視時,上述第4區間中的上述狹縫的寬度比上述第3區間中的該狹縫的寬度寬,上述第3區間位於相較上述第4區間更靠近上述第1方向的一側。
本發明的第12的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在上述第4區間 中,上述第1構件的上述第2方向的彎曲剛性比上述第2構件的該第2方向的彎曲剛性低。
本發明的第13的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上述第1凹部中位於上述第1方向的一側的內周面的一部分隨著進入上述第3方向的另一側而進入該第1方向的一側。
本發明的第14的形態的夾具的特徵在於,從上述第1凹部中位於上述第1方向的一側的內周面至上述第1部分的該第1方向的一側的端面的距離,比從上述筒狀部的該第1方向的一側的端部至上述第1凸緣部的該第1方向的一側的端部的距離小。
根據本發明,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
10、10a~10e‧‧‧夾具
12、14‧‧‧抓持構件
15‧‧‧連接部
16、18‧‧‧凹部
100‧‧‧插頭
102‧‧‧圓筒部
104‧‧‧第1凸緣部
106‧‧‧第2凸緣部
108‧‧‧同軸電纜
200‧‧‧插座
202‧‧‧圓筒部
204‧‧‧中心導體
A1~A10‧‧‧區間
S‧‧‧狹縫
圖1是夾具10的正視圖
圖2是夾具10的側視圖。
圖3是從左右方向施加力F時的夾具10的正視圖。
圖4是將插頭100安裝於插座200時的夾具10、插頭100以及插座200的外觀立體圖。
圖5是將插頭100安裝於插座200時的夾具10、插頭100以及插座200的外觀立體圖。
圖6是將插頭100安裝於插座200時的夾具10、插頭100以及插座200的外觀立體圖。
圖7是將插頭100安裝於插座200時的夾具10、插頭100以及插座200 的外觀立體圖。
圖8是夾具10a的正視圖。
圖9是夾具10b的正視圖。
圖10A是夾具10c的正視圖。
圖10B是夾具10d的正視圖。
圖10C是從左右方向施加力F時的夾具10d的正視圖。
圖10D是夾具10e的正視圖。
圖11是表示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電連接器用工具500以及L型電連接器502的圖。
(夾具的構成)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夾具的構成進行說明。圖1是夾具10的正視圖。圖2是夾具10的側視圖。圖3是從左右方向施加力F時的夾具10的正視圖。以下,將夾具10的長邊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第1方向),將夾具10的抓持構件12、14排列的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第2方向),將與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定義為前後方向(第3方向)。此外,夾具10中定義的方向為將後述的插頭安裝於插座時、以及將插頭從插座取下時的夾具10的方向。因此,在未使用夾具10的狀態(例如,保管狀態)下,夾具10的長邊方向也可以與上下方向不一致。因此,夾具10的長邊方向也可以與左右方向、前後方向一致。
如圖1所示,夾具10形成為鑷子型。夾具10在相對於插座安裝後述的插頭時、以及將插頭從插座取下時使用,在前端夾住插頭。如 圖1所示,這種夾具10具備抓持構件12、14以及連接部15。
抓持構件12沿上下方向延伸,具有位於上端以及下端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形成第1構件。抓持構件14在抓持構件12的右側沿該抓持構件12(即,上下方向)延伸,具有位於上端以及下端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形成第2構件。抓持構件12的上端部的位置與抓持構件14的上端部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一致,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的位置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一致。此外,在夾具10中,抓持構件12、14的下端部是指不僅包括抓持構件12、14的下側的端面還包括下側的端面附近的部分的概念。
連接部15將抓持構件12的上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上端部連接。
以上這種夾具10例如對沿上下方向延伸的1根棱柱狀的棒狀構件進行加工而製成。棒狀構件例如為不銹鋼製或者銅製。在夾具10設置有狹缝S。狹縫S沿前後方向貫通棱柱狀的棒狀構件,並從棒狀構件的下端朝向上側延伸。但是,狹缝S未到達棒狀構件的上端。由此,在相較狹縫S更靠上側形成連接部15,棒狀構件中形成有狹縫S的部分被左右分割而形成抓持構件12以及抓持構件14。
然而,在夾具10中的抓持構件12、14,規定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區間A1~A3。區間A1~A3的位置為從上側向下側按該順序進行排列。即,區間A1、A3位於區間A2的上下方向的兩側。此外,區間A2位於相較狹縫S的上下方向的中央更靠下側。而且,狹缝S在從前側俯視時通過區間A1~A3。
狹縫S在從前側俯視夾具10時通過區間A2中相較棒狀構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靠近左側(即,抓持構件12側)。另外,狹縫S在從前側俯視夾具10時通過區間A1、A3中棒狀構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由此,狹縫S在從區間A1的上端朝向下側延伸後,在區間A2朝向左下延伸。而且,狹縫S在區間A2朝向下側延伸後,朝向右下延伸。然後,狹缝S在區間A3朝向下側延伸。狹縫S例如由線電極放電加工形成。在狹縫S由線電極放電加工形成的情況下,狹縫S的左右方向的寬度W在從前側俯視下實際上恒定。此外,實際上恒定意味著允許加工精度的差別。
通過形成以上這種狹縫S,而在區間A2使抓持構件12比抓持構件14窄。由此,抓持構件12的左右方向的彎曲剛性比抓持構件14的左右方向的彎曲剛性低。即,抓持構件12比抓持構件14容易沿左右方向彎曲。
然而,在抓持構件12、14的下端部分別設置有用於保持插頭的凹部16、18。以下,對凹部16、18詳細進行說明。
凹部16通過使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中前側的面朝向後側凹陷而形成。具體而言,凹部16由上表面S1、背面S2以及底面S3這3個內周面圍起而形成。由此,凹部16以能夠將插頭的一部分從前側插入的方式在前側開口。另外,凹部16在右側以及左側也開口。因此,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在從左右方向俯視時形成為字形。
另外,上表面S1的前端附近以隨著進入前側而進入上側的方式傾斜。底面S3的前端附近以隨著進入前側而進入下側的方式傾斜。
凹部18通過使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中前側的面朝向後側凹 陷而形成。具體而言,凹部18由上表面S4、背面S5以及底面S6這3個內周面圍起而形成。由此,凹部18以能夠將插頭的一部分從前側插入方式在前側開口。另外,凹部18在右側以及左側也開口。因此,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在從左右方向俯視時形成為字形。
另外,上表面S4的前端附近以隨著進入前側而進入上側的方式傾斜。底面S6的前端附近以隨著進入前側而進入下側的方式傾斜。
另外,如圖1所示,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以沿左右方向分離的方式進行定位。更詳細而言,右表面S9處於從狹縫S向左側分離的位置,左面S10處於從狹縫S向右側分離的位置。由此,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的右面S9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的左面S10以相互分離的狀態對置。
在如以上構成的夾具10中,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能夠取得相對靠近的狀態與相對分離的狀態。即,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能夠在抓持構件12以及抓持構件14沿左右方向受到力F時(參照圖3)比在抓持構件12以及抓持構件14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時(參照圖1)更接近。更詳細而言,若向右側按壓抓持構件12,並向左側按壓抓持構件14,則抓持構件12、14彈性變形,從而狹縫S關閉。由此,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接近。因此,能夠利用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夾住並保持後述的插頭。此外,即便在將力F施加於抓持構件12、14的狀態下,也如圖3所示,使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的右面S9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的左面S10以相互分離的狀態對置。
(插頭的安裝)
接下來,對將插頭安裝於插座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圖4~圖7是將插頭100安裝於插座200時的夾具10、插頭100以及插座200的外觀立體圖。
首先,對插頭100的構成進行說明。如圖4所示,插頭100設置於同軸電纜108的一端,相對於插座200進行安裝。插頭100具備圓筒部102、第1凸緣部104、第2凸緣部106以及中心導體(未圖示)。圓筒部102沿上下方向延伸。圓筒部102的下側開口,圓筒部102的上側關閉。將圓筒部102的上表面形成為上表面S11。圓筒部102通過與同軸電纜的外導體連接而被保持為接地電位。
中心導體在從下側俯視時在圓筒部102的中心沿上下方向延伸。中心導體通過與同軸電纜的芯線連接而被施加高頻訊號。
第1凸緣部104在從上側俯視時從圓筒部102的上端向左側突出。第2凸緣部106從圓筒部102的上端向右側突出。
同軸電纜108相對於插頭100朝向後方被拉出。
接下來,對插座200的構成進行說明。插座200被安裝於電路板上,如圖5所示,具備圓筒部202以及中心導體204。圓筒部202沿上下方向延伸。圓筒部202的上側開口,圓筒部202的下側關閉。圓筒部202在插頭100被安裝於插座200時被插入圓筒部102內。由此,圓筒部202的外周面與圓筒部102的內周面接觸,圓筒部202與圓筒部102連接。因此,圓筒部202被保持為接地電位。
中心導體204在從上側俯視時在圓筒部202的中心沿上下方向延伸。中心導體204在將插頭100安裝於插座200時與插頭100的中心導 體連接。由此,對中心導體204施加高頻訊號。
接下來,對將插頭100安裝於插座200時的動作進行說明。
如圖4所示,使用者將夾具10放置於同軸電纜108上(第1步驟)。然後,如圖5所示,使用者使夾具10下降(第2步驟)。由此,使同軸電纜108位於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之間。
接下來,如圖6所示,使用者使夾具10沿同軸電纜108朝向前側移動(第3步驟)。由此,圓筒部102被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夾住,從而第1凸緣部104位於凹部16內,第2凸緣部106位於凹部18內。此外,使用者在圖6的狀態下從左右方向夾住抓持構件12與抓持構件14(第4步驟)。由此,圓筒部102被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的右面S9以及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的左面S10夾住,從而插頭100被夾具10保持。
接下來,如圖7所示,使用者使夾具10下降,相對於插座200推入插頭100(第5步驟)。具體而言,若夾具10下降,則圓筒部102與圓筒部202接觸。然後,夾具10的上表面S1、S4與圓筒部102的上表面S11接觸而向下側按壓上表面S11。由此,圓筒部202被插入圓筒部102。通過以上的步驟,來結束插頭100向插座200的安裝。
接下來,對將插頭100從插座200取下時的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使用者利用夾具10保持插頭100。該步驟與第1步驟~第4步驟相同,因而省略說明。在第4步驟結束的階段,夾具10、插頭100以及插座200形成為圖7所示的狀態。
接下來,使用者使夾具10上升,將插頭100從插座200拉 起(第6步驟)。具體而言,若夾具10上升,則夾具10的底面S3、S6與圓筒部102的第1凸緣部104以及第2凸緣部106接觸而向上側按壓第1凸緣部104以及第2凸緣部106。由此,從圓筒部102將圓筒部202拔下。通過以上的步驟,來結束插頭100針對插座200的取下。
(效果)
根據如以上構成的夾具10,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更詳細而言,在抓持構件12、14的下端部分別設置有用於保持插頭的凹部16、18。凹部16、18分別通過使抓持構件12、14的下端部中前側的面朝向後側凹陷而形成。由此,使用者通過從插頭100的前方或者後方使夾具10滑動,能夠將第1凸緣部104以及第2凸緣部106收納於凹部16、18內。此外,使用者通過在該狀態下從左右方向夾住抓持構件12、14,能夠利用夾具10保持插頭100。如以上,對於夾具10而言,使用者在利用夾具10保持插頭100時,不必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電連接器用工具500那樣,相對於L型電連接器502從上方按壓電連接器用工具500。因此,使用者即便在插頭100浮在空中的狀態下,也能夠利用夾具10保持插頭100。
另外,對於夾具10而言,使用者在利用夾具10保持插頭100時,不必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電連接器用工具500那樣,相對於L型電連接器502從上方按壓電連接器用工具500。因此,在利用夾具10保持插頭100時,在夾具10與插頭100之間不會作用強的力。其結果是,減少夾具10以及插頭100的磨損。
另外,根據夾具10,基於以下的理由,也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更詳細而言,同軸電纜108相對於插頭100朝向後側被拉出。而 且,凹部16、18分別通過使抓持構件12、14的下端部中前側的面朝向後側凹陷而形成。因此,使用者通過使夾具10位於插頭100的後側,並使夾具10沿同軸電纜108向前側滑動,能夠利用夾具10保持插頭100。因此,能夠使用同軸電纜108作為用於夾具10的滑動的引導件。因此通過夾具10,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
另外,採用夾具10,基於以下的理由,也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更詳細而言,狹縫S具有均等的寬度W。因此,若使用者從左右方向夾住抓持構件12、14,則狹縫S的寬度W隨著從上側趨向下側而變窄。此處,抓持構件12的左右方向的彎曲剛性比抓持構件14的左右方向的彎曲剛性低。因此,若使用者從左右方向以更強的力夾住抓持構件12、14,則抓持構件12朝向左側以後彎的方式彎曲。由此,如圖3所示,在區間A2使狹缝S關閉。狹縫S在區間A2的一部分沿上下方向直線狀地延伸。因此,若在區間A2使狹縫S關閉,則在相較區間A2更靠近下側,抓持構件12與抓持構件14平行地沿上下方向延伸。即,抑制抓持構件12相對於抓持構件14傾斜。由此,能夠將第1凸緣部104以及第2凸緣部106順暢地收納於凹部16、18,從而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
另外,對於夾具10而言,在將插頭100安裝於插座200時,夾具10的上表面S1、S4按壓插頭100的上表面S11。因此,在插頭100與插座200之間不產生摩擦。其結果是,減少夾具10以及插頭100的磨損。
同樣,對於夾具10而言,在將插頭100從插座200取下時,夾具10的底面S3、S6按壓插頭100的第1凸緣部104以及第2凸緣部106。因此,在插頭100與插座200之間不產生摩擦。其結果是,減少夾具10以 及插頭100的磨損。
另外,利用夾具10,區間A2位於相較狹縫S的上下方向的中央更靠近下側。由此,即便使用者在相較狹縫S的上下方向的中央更靠近上側從左右方向夾住抓持構件12、14,也能夠在區間A2使狹縫S關閉。
另外,利用夾具10,基於以下的理由,也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更詳細而言,如圖1以及圖2所示,將從凹部16中的底面S3至抓持構件12的下側的端面S7的上下方向的距離設為距離T1。另外,如圖4所示,將從圓筒部102的下端部至第1凸緣部104的下端部的上下方向的距離設為距離T2。在該情况下,距離T1比距離T2小。由此,在利用夾具10保持插頭100時,底面S3繞至第1凸緣部104的下側而不會勾掛第1凸緣部104。
另外,將從凹部18中的底面S6至抓持構件14的下側的端面S8的上下方向的距離設為距離T1。另外,將從圓筒部102的下端部至第2凸緣部106的下端部的上下方向的距離設為距離T2。在該情况下,距離T1比距離T2小。由此,在利用夾具10保持插頭100時,底面S6繞至第2凸緣部106的下側而不會勾掛第2凸緣部106。其結果是,利用夾具10,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
另外,利用夾具10,基於以下的理由,也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更詳細而言,底面S3、S6的前端附近以隨著進入前側而進入下側的方式傾斜。由此,底面S3、S6分別繞至第1凸緣部104以及第2凸緣部106的下側而不會勾掛第1凸緣部104以及第2凸緣部106。其結果是,通過夾具10,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
另外,利用夾具10,能夠抑制對插頭100給予損傷。更詳細而言,若使用者從左右方向夾住抓持構件12、14,則利用抓持構件12、14的前端夾住插頭100。此處,抓持構件12的左右方向的彎曲剛性比抓持構件14的左右方向的彎曲剛性低。因此,抓持構件12朝向左側以後彎的方式彎曲。由此,抑制利用抓持構件12、14對於插頭100施加過大的力。其結果是,抑制對插頭100给予損傷。
(第1變形例)
接下來,參照附圖對第1變形例的夾具10a進行說明。圖8是夾具10a的正視圖。
夾具10a在狹縫S的形狀方面與夾具10不同。以下,以上述不同點為中心對夾具10a進行說明。
對於夾具10a而言,狹縫S在構成抓持構件12、14以及連接部15的棒狀構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沿上下方向直線狀地延伸。即便是這種夾具10a,也與夾具10同樣,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
另外,由於狹縫S形成為直線狀,所以相較夾具10能夠容易地製成夾具10a。
(第2變形例)
接下來,參照附圖對第2變形例的夾具10b進行說明。圖9是夾具10b的正視圖。
夾具10b在狹縫S的位置方面與夾具10a不同。以下,以上述不同點為中心對夾具10b進行說明。
狹縫S在相較構成抓持構件12、14以及連接部15的棒狀構 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靠左側(即,抓持構件12側)沿上下方向直線狀地延伸。即便是這種夾具10b,也與夾具10同樣,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
另外,抓持構件12比抓持構件14細。因此,抓持構件12的左右方向的彎曲剛性比抓持構件14的左右方向的彎曲剛性低。
(第3變形例)
接下來,參照附圖對第3變形例的夾具10c進行說明。圖10A是夾具10c的正視圖。
夾具10c在狹縫S的形狀方面與夾具10a不同。以下,以上述不同點為中心對夾具10c進行說明。
夾具10c的狹縫S的寬度比夾具10a的狹縫S的寬度寬。另外,在抓持構件12設置有在狹縫S內朝向右側突出的突起20。在抓持構件14設置有在狹縫S內朝向左側突出的突起22。突起20與突起22在左右方向對置。即便是這種夾具10c,也與夾具10同樣,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
另外,利用夾具10c,能夠抑制對插頭100給予損傷。更詳細而言,若使用者從左右方向夾住抓持構件12、14,則利用抓持構件12、14的前端夾住插頭100。其中,即便使用者用強的力從左右方向夾住抓持構件12、14,而使突起20與突起22接觸,所以抓持構件12的前端與抓持構件14的前端也不會過於接近。由此,抑制利用抓持構件12、14對於插頭100施加過大的力。其結果是,能夠抑制對插頭100给予損傷。
(第4變形例)
接下來,參照附圖對第4變形例的夾具10d進行說明。圖10B是夾具10d的正視圖。圖10C是從左右方向施加力F時的夾具10d的正視圖。
在夾具10、10a~10c中,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能夠在抓持構件12以及抓持構件14沿左右方向受到力F時(參照圖3),比在抓持構件12以及抓持構件14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時(圖1參照)更接近。
另一方面,在夾具10d中,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能夠在抓持構件12以及抓持構件14被拇指和食指夾住,而沿左右方向受到力F(參考值:3N~30N力矩作為0.015~1.5N.m)時(參照圖10C),比在抓持構件12以及抓持構件14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時(參照圖10B)更分離。因此,夾具10d的狹縫S的形狀與夾具10的狹縫S的形狀不同。以下,以上述不同點為中心對夾具10d更詳細地進行說明。
夾具10d例如對沿上下方向延伸的1根棱柱狀的棒狀構件進行加工而製成。棒狀構件例如為不銹鋼製或者銅製。在夾具10d設置有狹縫S。狹縫S沿前後方向貫通棱柱狀的棒狀構件,從棒狀構件的下端朝向上側延伸。其中,狹缝S未到達棒狀構件的上端。由此,在相較狹縫S更靠近上側形成有連接部15,棒狀構件中形成有狹縫S的部分被左右分割而形成抓持構件12以及抓持構件14。
然而,在夾具10d中的抓持構件12、14中,規定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區間A4~A7。區間A4~A7的位置為從下側向上側按該順序進行排列。即,區間A4、A5位於相較區間A6更靠近下側。而且,狹縫S在從前側俯視夾具10d時通過區間A4~A7。
狹縫S在從前側俯視夾具10d時通過區間A5、A6中相較棒狀構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靠近左側(即,抓持構件12側)。另外,狹縫S 在從前側俯視夾具10d時通過區間A4、A7中棒狀構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此外,在從前側俯視夾具10d時,區間A6中的狹縫S的寬度Wa比區間A4、A5、A7中的狹縫S的寬度Wb寬。
通過形成為以上這種狹縫S,在區間A6使抓持構件12比抓持構件14窄。由此,區間A6中的抓持構件12的左右方向的彎曲剛性比區間A6中的抓持構件14的左右方向的彎曲剛性低。即,區間A6中的抓持構件12比區間A6中的抓持構件14容易沿左右方向彎曲。
在如以上構成的夾具10d中,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能夠在抓持構件12以及抓持構件14的區間A6沿左右方向受到力F時(參照圖10C),比在抓持構件12以及抓持構件14的區間A6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時(參照圖10B)更分離。更詳細而言,若從右側按壓抓持構件12的區間A6,向左側按壓抓持構件14的區間A6,則抓持構件12、14彈性變形,從而區間A7中狹縫S關閉。而且,在區間A5的上端使抓持構件12與抓持構件14接觸。其中,區間A6中的狹縫S的寬度Wa比區間A5中的狹縫S的寬度Wb寬。因此,區間A6中狹缝S未關閉。此外,區間A6中的抓持構件12的左右方向的彎曲剛性比區間A6中的抓持構件14的左右方向的彎曲剛性低。因此,如圖10C所示,抓持構件12在區間A6隨著趨向下側而朝向左側以後彎的方式彎曲。因此,抓持構件12在區間A5、A4朝向左下延伸。其結果是,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分離。
在如以上構成的夾具10d中,使用者在利用夾具10d保持插頭100的情況下不從左右方向夾住抓持構件12與抓持構件14。由此,如圖 10B所示,使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相對靠近,從而夾住插頭100。另一方面,使用者在不利用夾具10d保持插頭100的情況下從左右方向夾住抓持構件12與抓持構件14。由此,如圖10C所示,使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相對分離,從而不再夾住插頭100。
根據如以上構成的夾具10d,與夾具10同樣,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
此外,通過夾具10d,在利用夾具10d保持插頭100時,使用者可以不從左右方向夾住抓持構件12與抓持構件14。即,即便使用者未施加大的力,也維持利用夾具10d保持插頭100的狀態。因此,使用者能夠容易地維持利用夾具10d保持插頭100的狀態。
(第5變形例)
接下來,參照附圖對第5變形例的夾具10e進行說明。圖10D是夾具10e的正視圖。
夾具10e在狹縫S的形狀方面與夾具10d不同。以下,以上述不同點為中心對夾具10e進行說明。
然而,在夾具10e中的抓持構件12、14中,規定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區間A8~A10。區間A8~A10的位置為從下側向上側按該順序進行排列。即,區間A8位於相較區間A9更靠近下側。而且,狹縫S在從前側俯視時通過區間A8~A10。
狹縫S在從前側俯視時通過區間A8~A10中棒狀構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此外,在從前側俯視時,區間A9中的狹縫S的寬度Wa比區間A8、A10中的狹縫S的寬度Wb寬。
在如以上構成的夾具10e中,與夾具10d同樣,抓持構件12的下端部與抓持構件14的下端部能夠在抓持構件12以及抓持構件14的區間A9沿左右方向受到力F時,比在抓持構件12以及抓持構件14的區間A9沿上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時更分離。
根據如以上構成的夾具10e,與夾具10d同樣,能夠容易地保持插頭100。
此外,根據夾具10e,使用者能夠容易地維持利用夾具10e保持插頭100的狀態。
(其他的實施形態)
此外,本發明的夾具並不局限於上述夾具10、10a~10e,能夠在其主旨的範圍內進行變更。
可以任意組合夾具10、10a~10e的構成。
另外,夾具10、10a~10e為鑷子型,但也可以為剪刀型。
另外,夾具10、10a~10e對1根棒狀構件進行加工而製成,但例如可以通過對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兩根板狀構件的上端進行焊接而製成,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法而製成。
另外,在夾具10、10b、10d中,也可以交換抓持構件12的構造與抓持構件14的構造。
產業上的利用可行性
如以上,本發明對於夾具是有用的,特別是在容易地保持插頭這一方面為優異。
12、14‧‧‧抓持構件
16、18‧‧‧凹部
100‧‧‧插頭
102‧‧‧圓筒部
104‧‧‧第1凸緣部
106‧‧‧第2凸緣部
108‧‧‧同軸電纜
200‧‧‧插座
202‧‧‧圓筒部
204‧‧‧中心導體
S‧‧‧狹縫

Claims (14)

  1. 一種夾具,其將被設置於電纜的一端並且被安裝於插座的插頭,其具備:沿第1方向延伸的筒狀部、和在從該第1方向俯視時從該筒狀部沿與該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一側以及另一側分別突出的第1凸緣部以及第2凸緣部的插頭,朝向該第1方向的一側推入而安裝於該插座,前述夾具的特徵在於,具備:第1構件,其在將前述插頭安裝於前述插座時,沿前述第1方向延伸,並具有位於該第1方向的一側端的一端部;和第2構件,其在將前述插頭安裝於前述插座時,沿前述第1構件延伸,並具有位於該第1方向的一側端的一端部;前述第1構件的一端部與前述第2構件的一端部能夠取得相對靠近的狀態與相對分離的狀態,在前述第1構件的一端部以及前述第2構件的一端部分別設置有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前述第1凹部以及第2凹部在將前述插頭安裝於前述插座時,朝向與前述第1方向以及前述第2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的一側凹陷,在從前述插座安裝前述插頭時,前述筒狀部被前述第1構件的一端部與前述第2構件的一端部夾持,從而前述第1凸緣部位於前述第1凹部內,且前述第2凸緣部位於前述第2凹部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夾具,其中,前述電纜相對於前述插頭朝向前述第3方向的一側被拉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夾具,其中,前述第1構件的一端部 與前述第2構件的一端部能夠在該第1構件以及該第2構件沿前述第2方向受到力時,比在該第1構件以及該第2構件沿前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時接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夾具,其中,前述第1構件的前述第2方向的彎曲剛性比前述第2構件的該第2方向的彎曲剛性低。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夾具,其中,前述第1構件與前述第2構件藉由設置有將沿前述第1方向延伸的棒狀構件沿前述第3方向貫通的狹縫,亦即從該棒狀構件的一端朝向該第1方向的另一側延伸的狹縫而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夾具,其中,在前述第1構件以及前述第2構件中規定有沿前述第1方向排列的第1區間以及第2區間,前述狹縫在從前述第3方向俯視時,通過前述第1區間中相較前述棒狀構件的前述第2方向的中央靠近前述第1構件側,並且通過除該第1區間以外的前述第2區間中該棒狀構件的該第2方向的中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夾具,其中,前述狹縫形成為在前述第1區間的一部分中沿前述第1方向的直線狀,前述第2區間相對於前述第1區間位於前述第1方向的兩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夾具,其中,前述第1區間位於相較前述狹縫的前述第1方向的中央靠近該第1方向的一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夾具,其中,前述狹縫的寬度在從前述第3方向俯視時實際上恒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夾具,其中,前述第1構件的一端部與前述第2構件的一端部能夠在該第1構件以及該第2構件沿前述第2方向 受到力時,比在該第1構件以及該第2構件沿前述第2方向未受到力時更分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夾具,其中,在前述第1構件以及前述第2構件中規定有沿前述第1方向排列的第3區間以及第4區間,前述第1構件與前述第2構件藉由設置有將沿前述第1方向延伸的棒狀構件沿前述第3方向貫通的狹縫,亦即從該棒狀構件的一端朝向該第1方向的另一側延伸的狹縫而形成,在從前述第3方向俯視時,前述第4區間中的前述狹縫的寬度比前述第3區間中的該狹縫的寬度寬,前述第3區間位於相較前述第4區間靠近前述第1方向的一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夾具,其中,在前述第4區間中,前述第1構件的前述第2方向的彎曲剛性比前述第2構件的該第2方向的彎曲剛性低。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夾具,其中,前述第1凹部中位於前述第1方向的一側的內周面的一部分隨著進入前述第3方向的另一側而進入該第1方向的一側。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夾具,其中,從前述第1凹部中位於前述第1方向的一側的內周面至前述第1部分的該第1方向的一側的端面的距離,比從前述筒狀部的該第1方向的一側的端部至前述第1凸緣部的該第1方向的一側的端部的距離小。
TW103133201A 2014-01-07 2014-09-25 Fixture TWI5300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0884 2014-01-07
JP2014099595A JP6003944B2 (ja) 2014-01-07 2014-05-13 治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8630A true TW201528630A (zh) 2015-07-16
TWI530037B TWI530037B (zh) 2016-04-11

Family

ID=53892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3201A TWI530037B (zh) 2014-01-07 2014-09-25 Fixtur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03944B2 (zh)
TW (1) TWI5300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1175B2 (ja) 2017-12-18 2020-08-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治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81408A (en) * 1987-11-27 1988-11-01 Eaton Corporation Cover tool removal
JPH01119240U (zh) * 1988-02-05 1989-08-11
JP2004022181A (ja) * 2002-06-12 2004-01-22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挿抜用治具
CN102447209B (zh) * 2010-09-30 2014-01-29 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 拆卸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0037B (zh) 2016-04-11
JP6003944B2 (ja) 2016-10-05
JP2015149269A (ja) 2015-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099528A1 (en) Wire Terminal Connector
CN203721935U (zh) 用于连接导线的连接端子
WO2014046085A1 (ja) 端子
US20140068912A1 (en) Disconnect Tool
JP2015056209A (ja) 電気コネクタ用端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JP6952147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TWI613871B (zh) 壓接接點及包含該壓接接點之纜線組件
KR20170104363A (ko) 나사 없는 단자대
EP2642604A3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KR101658948B1 (ko) 지그
TWI530037B (zh) Fixture
JP5787189B2 (ja) 挿抜治具
US9601852B2 (en) Edge-mounted coaxial connector
JP2016136799A (ja) プロテクタ、プロテクタ付電線及びプロテクタ付電線の製造方法
CN111480271B (zh) 夹具
JP201714295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524365B1 (ja) 矯正工具
JP5398809B2 (ja) コネクタ用治具
JP6133706B2 (ja) コネクタ構造
JP5595572B2 (ja) 電線ホルダ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ハーネス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7159284B2 (ja) 圧着されるべき部品を保持する装置、および、斯かる装置を備える工具
JP2012089324A (ja) 治具
JP2010040215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9030069A (ja) ケーブルクランプおよびケーブルクランプ構造
KR20170075331A (ko) 케이블 및 커넥터 연결 도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