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8784A - 顯示裝置、其光學元件以及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其光學元件以及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8784A
TW201518784A TW102141506A TW102141506A TW201518784A TW 201518784 A TW201518784 A TW 201518784A TW 102141506 A TW102141506 A TW 102141506A TW 102141506 A TW102141506 A TW 102141506A TW 201518784 A TW201518784 A TW 2015187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cuboid structures
side surfaces
transparent cuboid
parall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15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ong-Yang Fang
Wen-Chun Wang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Priority to TW1021415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518784A/zh
Priority to CN201310721747.1A priority patent/CN104635329A/zh
Publication of TW201518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878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06Systems in which light light is reflected on a plurality of parallel surfaces, e.g. louvre mirrors,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5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the image being built up from image elements distributed over a 3D volume, e.g. voxels
    • G02B30/5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the image being built up from image elements distributed over a 3D volume, e.g. voxels by projecting aerial or floating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元件,包括一透明基板、複數個透明長方體結構以及一填充介質。透明長方體結構設置於透明基板上。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頂表面平行於透明基板之表面,且其側表面彼此相互平行。至少一部分之透明長方體結構沿著垂直於側表面之方向依序排列,且任兩相鄰之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間具有一間隙。填充介質填滿於間隙中,且填充介質的折射率小於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折射率。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其光學元件以及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顯示裝置、其光學元件以及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尤指一種具有複數個不相接觸的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浮空影像顯示裝置、其光學元件以及光學元件之其製作方法。
傳統浮空影像顯示裝置係由一物體以及一光學元件所構成。並且,光學元件可細微地反射光束,使得設置於光學元件一側的物體的影像可透過光學元件的反射而鏡面成像於光學元件的另一側。如此一來,物體的影像可於光學元件的另一側顯示出。
目前美國專利公開案號第20110181949號所公開的光學元件係由複數條長條狀的微反射鏡單元並排堆疊而成,且各微反射鏡單元係由透明長條體與設置於透明長條體的一側表面之光反射膜所構成。然而,在製作光學元件的過程中,須針對每一個微小的透明長條體的側表面上進行濺鍍製程,以形成光反射膜,然後再將每一個微反射鏡單元並排堆疊在一起,因此造成製作光學元件的過程繁複,進而增加製作成本。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光學元件以及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以降低光學元件的製作成本。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元件,包括一第一透明基板、複數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以及一填充介質。第一透明基板包括一第一 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其中第二表面與第一表面彼此相對,並平行於第一表面。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設置於第一透明基板之第一表面上,且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包括彼此相對之一第一頂表面與一第一底表面、彼此相對之兩第一側表面以及彼此相對之兩第二側表面,其中第一底表面與第一表面相接觸,並平行於第一表面,且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第一側表面彼此相互平行,其中至少一部分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沿著垂直於第一側表面之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且任兩相鄰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填充介質填滿於第一間隙中,其中填充介質的折射率小於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折射率。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面板、一第一透明基板、複數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以及一填充介質。第一透明基板包括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其中第二表面與第一表面彼此相對,並平行於第一表面。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設置於第一透明基板之第一表面上,且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包括彼此相對之一第一頂表面與一第一底表面、彼此相對之兩第一側表面以及彼此相對之兩第二側表面,其中第一底表面與第一表面相接觸,並平行於第一表面,且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第一側表面彼此相互平行,其中至少一部分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沿著垂直於第一側表面之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且任兩相鄰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填充介質填滿於第一間隙中,其中填充介質的折射率小於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折射率。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首先,提供一第一透明基板。然後,於第一透明基板之一表面上形成一第一光阻圖案層。接著,進行一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於第一透明基板之一第一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其中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包括一第一頂表面、彼此相對之兩第一側表面以及彼此相對之兩第二側表面,其中第一頂表面平行於第一表面,且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第一側表面彼此相互平行, 其中至少一部分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沿著垂直於第一側表面之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且任兩相鄰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隨後,移除第一光阻圖案層。
本發明僅需透過微影製程與蝕刻製程即可形成透明長方體結構,且同時相鄰之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間可填有填充介質,藉此可避免需針對每一個長條體進行濺鍍製程並將其堆疊的繁複製程,進而可降低光學元件的製作成本。
100、200、300、400、500‧‧‧光學元件
102‧‧‧第一透明基板
102a‧‧‧第一表面
102b‧‧‧第二表面
104‧‧‧第一光阻圖案層
108‧‧‧第一方向
110、210‧‧‧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
110a、210a‧‧‧第一頂表面
110b、210b‧‧‧第一底表面
110c、210c‧‧‧第一側表面
110d、210d‧‧‧第二側表面
112、212‧‧‧第一間隙
116‧‧‧第二方向
118‧‧‧物體
120‧‧‧光線
122、606‧‧‧浮空影像
302‧‧‧第二基板
302a‧‧‧第三表面
302b‧‧‧第四表面
304、504‧‧‧第二光阻圖案層
306、502‧‧‧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
306a‧‧‧第二頂表面
306b‧‧‧第二底表面
306c‧‧‧第三側表面
306d‧‧‧第四側表面
308、506‧‧‧第二間隙
508‧‧‧填充介質
600‧‧‧顯示裝置
602‧‧‧顯示面板
602a‧‧‧顯示面
604‧‧‧光學元件
H1、H2、H3‧‧‧高度
L1、L2、L3‧‧‧長度
W1、W2、 W3、W4‧‧‧寬度
第1圖至第3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元件的製作方法示意圖。
第4圖為光線穿透本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的行進路徑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元件的立體示意圖。
第6圖至第8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的製作方法示意圖。
第9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的立體示意圖。
第10圖至第12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示意圖。
第13圖為本發明顯示裝置之側視示意圖。
請參考第1圖至第3圖,第1圖至第3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元件的製作方法示意圖,其中第3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元件的立體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首先提供一第一透明基板102,例如:玻璃、壓克力或石英。然後,進行一第一微影製程,於第一透明基板102的一表面上形成一第一光阻圖案層104,且第一光阻圖案層104暴露部分第一透明基板102,其中第一光阻圖案層104的圖案係與所欲形成的光學元件的上視圖案相同。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光阻圖案層104的圖案為複數個矩形區塊,沿著一第一方向108排列,但不限於此。接著,如第2圖所示,進行一第一非 等向性蝕刻製程,例如:反應式離子蝕刻製程,以沿著垂直於第一透明基板102的表面的方向上蝕刻暴露出的第一透明基板102,且直到暴露出第一透明基板102之一第一表面102a時停止蝕刻,進而於第一透明基板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形成複數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其中第一透明基板102另包括一第二表面102b,與第一表面102a彼此相對,並平行於第一表面102a,且任兩相鄰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112,使得第一間隙112將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區隔開。並且,於形成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時,第一間隙112內係同時填入空氣,其中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的折射率大於空氣。然後,如第3圖所示,移除第一光阻圖案層104。至此,已完成本實施例的光學元件100。此外,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也可以透過其他透明基板所形成,然後才接合於第一透明基板的第一表面上。
請繼續參考第3圖。以下將進一步說明本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的結構。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包括彼此相對且平行之一第一頂表面110a與一第一底表面110b、彼此相對且平行之兩第一側表面110c以及彼此相對且平行之兩第二側表面110d。於本實施例中,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的第一底表面110b係與第一透明基板102的第一表面102a相接觸且共平面,因此第一頂表面110a係平行於第一表面102a。並且,所有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的第一側表面110c係彼此相互平行,且第二側表面110d彼此相互平行。由於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的折射率大於空氣,因此第一側表面110c與第二側表面110d可作為反射面。於其他實施例中,光學元件可另包括一填充介質,填滿第一間隙,其中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折射率可大於填充介質的折射率。並且,填充介質可於形成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後填滿於第一間隙內,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再者,至少一部分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係沿著垂直於第一側表面110c之第一方向108依序排列。於本實施例中,所有的第一透明長方 體結構110係沿著第一方向108依序排列,而並未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沿著垂直於第二側表面110d之一第二方向116排列,且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二側表面110d之間的長度L1約略等於第一表面102a平行於各第一側表面110c的長度,而大於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側表面110c之間的寬度W1以及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頂表面110a與第一底表面110b之間的高度H1,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第二側表面之間的長度亦可小於第一表面平行於各第一側表面的長度,且所有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仍沿著第一方向依序排列。或者,有一部分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沿著第二方向排列。
為了進一步說明光學元件的運作方式,請參考第4圖,且一併參考第3圖。第4圖為光線穿透本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的行進路徑示意圖。如第3圖與第4圖所示,欲成像之物體118係設置於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頂表面110a之一側,因此從物體118射出之光線120會從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的第一頂表面110a射入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由於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的折射率大於空氣的折射率,因此光線120會於介於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與第一間隙112之間的第一側表面110c產生全反射。並且,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係與第一透明基板102由相同的透明材料所構成,使得光線120在受到反射之後可在不被折射的情況下進入第一透明基板102。藉此,光線120在經過全反射之後可從第二表面102b射出,進而於第一透明基板102的第二表面102b之一側形成物體118的浮空影像122。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的物體118與所欲成像的浮空影像122係對稱於垂直於各第一側表面110c之第一方向108,且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排列於第一方向108,因此從物體118射出的光線120可被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區分出複數條細微光線,並分別受到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的第一側表面110c反射,以呈現出清楚的浮空影像122。於其他實施例中,欲成像之物體與呈現的浮空影像位置可互相調換。
值得一提的是,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頂表面110a與第一底表面110b之間的高度H1係介於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側表面110c之間的寬度W1的2倍與3倍之間,且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二側表面110d之間的長度L1可大於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側表面110c之間的寬度的0.5倍,使得光學元件100可清楚地成像出物體118的浮空影像120。並且,位於相鄰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間的第一間隙112係越小越佳,但為了使光線120可於第一側表面110c產生全反射,第一間隙112的寬度W4係大於0,使得其中可填有空氣或填充介質。具體來說,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側表面110c之間的寬度W1可介於0.01毫米與100毫米之間,但不以此為限。
本發明之光學元件與其製作方法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下文將繼續揭示本發明之其它實施例或變化形,然為了簡化說明並突顯各實施例或變化形之間的差異,下文中使用相同標號標注相同元件,並不再對重覆部分作贅述。
請參考第5圖,第5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元件的立體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提供一光學元件200,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元件100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210之第二側表面210d之間的長度L2小於第一表面102a平行於各第一側表面210c的長度,使得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210呈一矩陣方式排列於第一透明基板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具體來說,本實施例的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210之第二側表面之間的長度L2小於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210於第一頂表面210a與第一底表面210b之間的高度H2,使得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210除了排列於第一方向108上之外,亦有複數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210排列於第二方向116上,且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210可為柱狀結構,直立於第一透明基板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並且,位於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210之間的第一間隙212係彼此相連,且第一間隙212將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210 區隔開。由於本實施例光學元件200的製作方法與第一實施例光學元件100的製作方法的差異僅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光阻圖案層的圖案為複數個呈矩陣排列之矩形區塊,而非排列於同一方向,因此不再詳細贅述本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的製作方法。於其他實施例中,光學元件亦可另包括一填充介質,填滿第一間隙,其中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折射率可大於填充介質的折射率。
請參考第6圖至第8圖,且一併參考第1圖至第3圖。第6圖至第8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的製作方法示意圖,其中第8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光學元件的立體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光學元件300的製作方法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元件100的製作方法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光學元件300的製作方法除了包括上述第一實施例光學元件100的製作方法之外,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還包括形成另一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元件,並將兩者接合,說明如下。如第6圖所示,於形成上述第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100之後,提供一第二透明基板302,例如:玻璃、壓克力或石英。然後,進行一第二微影製程,於第二透明基板302的一表面上形成一第二光阻圖案層304,且第二光阻圖案層304暴露出部分第二透明基板302,其中第二光阻圖案層304的圖案係與所欲形成的光學元件的上視圖案相同。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光阻圖案層304的圖案為複數個沿著一方向排列之矩形區塊,但不限於此。接著,如第7圖所示,進行一第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例如:反應式離子蝕刻製程,以蝕刻暴露出的第二透明基板302,且直到暴露出第二透明基板302之一第三表面302a時停止蝕刻,進而於第二透明基板302的第三表面302a上形成複數個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其中第二透明基板302包括一第四表面302b,與第三表面302a彼此相對,並平行於第三表面302a,且任兩相鄰之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308,使得第二間隙308將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區隔開,其中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的折射率大於空氣。然後,如第8圖所示,移除第二光阻圖案層304,且將第二透明基板302之第四表面302b與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頂表面 110a接合。至此,已完成本實施例的光學元件300。於其他實施例中,光學元件亦可另包括填充介質,填滿第一間隙或/以及第二間隙,其中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與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折射率可大於填充介質的折射率。
於本實施例中,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係與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具有相同結構,兩者差異僅在於排列方向相互垂直。具體而言,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包括彼此相對之一第二頂表面306a與一第二底表面306b、彼此相對之兩第三側表面306c以及彼此相對之兩第四側表面306d。其中,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的第二底表面306b係與第二透明基板302的第三表面302a相接觸且共平面,因此第二頂表面306a係平行於第三表面302a。由於第二透明基板302之第四表面302b係與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頂表面110a接合,因此第二透明基板302之第四表面302b係平行於第一透明基板102之第一表面102a。並且,所有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的第三側表面306c係彼此相互平行,並垂直於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側表面110c,且第四側表面306d亦彼此相互平行。
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係沿著垂直於第三側表面306c之第二方向116依序排列。也就是說,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係與所有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相交錯,且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係與所有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相交錯,使得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之第四側表面306d之間的長度L3約略等於第一表面102a平行於各第二側表面110d的長度,而大於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之第三側表面306c之間的寬度W3以及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之第二頂表面306a與第二底表面306b之間的高度H3,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此外,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之第二頂表面306a與第二底表面306b之間的高度H3亦可介於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之第三側表面306c之間的寬度W3的2倍與3倍之間,且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之第四側表面306d之間的長度L3可大於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之第三側表 面306c之間的寬度W3的0.5倍。具體來說,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之第三側表面306c之間的寬度W3可介於0.01毫米與100毫米之間,但不以此為限。並且,位於相鄰之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之間的第二間隙308係越小越佳,且第二間隙308的寬度係大於0。
請參考第9圖,第9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的立體示意圖。如第9圖所示,本實施例的光學元件400的製作方法與上述第三實施例的光學元件300的製作方法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光學元件400的製作方法於形成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之步驟之後係將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之第二頂表面306a與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頂表面110a接合。並且,第二透明基板302之第四表面302b係平行於第一透明基板102之第一表面102a,且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的第三側表面306c係垂直於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側表面110c。於其他實施例中,本實施例的光學元件亦可另包括填充介質填滿第一間隙或/以及第二間隙,其中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與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折射率可大於填充介質的折射率。
請參考第10圖至第12圖,且一併參考第1圖至第3圖。第10圖至第12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示意圖,其中第12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光學元件之立體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光學元件500的製作方法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元件100的製作方法不同的地方在於,本實施例的光學元件500的製作方法除了包括上述第一實施例光學元件100的製作方法之外,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還包括於第一透明基板102的第二表面102b上形成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502,說明如下。如第10圖所示,於形成上述第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100之後,進行一第二微影製程,於第一透明基板102相對於第一表面102a之一表面上形成一第二光阻圖案層504,且第二光阻圖案層504暴露出部分第一透明基板102,其中第二光阻圖案層504的圖案係與所欲形成的光學元件的上視圖案相同。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光阻圖案層504的圖案為複數個沿著第二方向116排列之矩形區塊,但不限 於此。接著,如第11圖所示,進行一第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例如:反應式離子蝕刻製程,以蝕刻暴露出的第一透明基板102,直到暴露出第一透明基板102之第二表面102b時停止蝕刻,進而於第一透明基板102的第二表面102b上形成複數個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502。由於本實施例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502以及第二間隙506係與上述第四實施例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306與第二間隙308相同,因此不再贅述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502與第二間隙506。並且,本實施例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502與第四實施例之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502設置於第一透明基板102的第二表面102b上,且第二頂表面306a平行於第二表面102b。然後,如第12圖所示,移除第二光阻圖案層504。接著,於光學元件500的第一間隙112與第二間隙506內填滿填充介質508,其中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與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502的折射率大於填充介質508。至此,已完成本實施例的光學元件500。於本實施例中,光學元件500係另包括填充介質508,填滿於第一間隙112與第二間隙506內,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中,填充介質可僅填滿第一間隙或第二間隙。或者,光學元件亦可不包括填充介質。並且,於第一間隙內填滿填充介質與於第二間隙內填滿填充介質可分開進行,例如:分別進行於形成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與提供第二透明基板之間以及進行於形成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之後。
於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之第四側表面之間的長度亦可小於第一表面平行於各第二側表面的長度,且各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與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至少兩者相交錯。或者,各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與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至少兩者相交錯。
另外,本發明提供一顯示裝置,將上述實施例的光學元件應用於其中。請參考第13圖,第13圖為本發明顯示裝置之側視示意圖。如第13圖所示,顯示裝置600包括一顯示面板602以及一光學元件604。本實施例的光學元件604係以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光學元件為例來做說明,但亦可為上述 任一實施例的光學元件,因此在此不再贅述。於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602的顯示面602a係平行於水平平面,且光學元件604的第一透明基板102與顯示面板的顯示面602a之間具有一夾角,約略為45度,因此從顯示面602a所顯示的影像可透過光學元件604的鏡面成像而顯示出一平行於垂直平面的浮空影像606。本發明的光學元件的第一透明基板與顯示面的夾角並不限為45度,而可依實際需求來做調整。此外,為了使顯示面602a的影像可完全通過光學元件604,顯示面板602的顯示面積係小於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110之第一頂表面110a的分布面積。
綜上所述,本發明僅需透過微影製程與蝕刻製程即可形成透明長方體結構,且同時相鄰之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間可填有填充介質,藉此可避免需針對每一個長條體進行濺鍍製程並將其堆疊的繁複製程,進而可降低光學元件的製作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200‧‧‧光學元件
102‧‧‧第一透明基板
102a‧‧‧第一表面
102b‧‧‧第二表面
108‧‧‧第一方向
116‧‧‧第二方向
210‧‧‧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
210a‧‧‧第一頂表面
210b‧‧‧第一底表面
210c‧‧‧第一側表面
210d‧‧‧第二側表面
212‧‧‧第一間隙
H2‧‧‧高度
L2‧‧‧長度
W2‧‧‧寬度

Claims (20)

  1. 一種光學元件,包括:一第一透明基板,包括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其中第二表面與第一表面彼此相對,並平行於第一表面;以及複數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基板之該第一表面上,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包括彼此相對之一第一頂表面與一第一底表面、彼此相對之兩第一側表面以及彼此相對之兩第二側表面,其中該等第一底表面與該第一表面相接觸,並平行於該第一表面,且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該等第一側表面彼此相互平行,其中至少一部分之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沿著垂直於該等第一側表面之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且任兩相鄰之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其中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折射率大於空氣。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元件,其中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該第一頂表面與該第一底表面之間的高度介於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該等第一側表面之間的寬度的2倍與3倍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元件,其中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該等第二側表面之間的長度大於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該等第一側表面之間的寬度的0.5倍,且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該等第二側表面之間的長度小於或等於該第一表面平行於各該第一側表面的長度。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光學元件,其中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該等第二側表面之間的長度等於該第一表面平行於各該第一側表面的長度,且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係沿著該第一方向依序排列。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光學元件,另包括複數個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設置於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上或該第一透明基板之該第二表面上,且各該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包括彼此相對之一第二頂表面與一第二底表面、彼此相對之兩第三側表面以及彼此相對之兩第四側表面,其中該等第二頂表面平行於該第一表面,且該等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的該等第三側表面垂直於該等第一側表面,其中任兩相鄰之該等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光學元件,其中各該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折射率大於空氣。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光學元件,另包括一第二透明基板,包括彼此相對並平行之一第三表面與一第四表面,且該第二透明基板之該第四表面面對該第一表面,並平行於該第一表面,其中該等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設置於該第二透明基板之該第三表面上,且該等第二底表面與該第三表面相接觸,並平行於該第三表面。
  8.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光學元件,另包括一第二透明基板,包括彼此相對並平行之一第三表面與一第四表面,且該第二透明基板之該第四表面面對該第一表面,並平行於該第一表面,其中該等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設置於該第二透明基板之該第四表面上,且該等第二底表面與該第四表面相接觸,並平行於該第四表面。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光學元件,其中該等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基板之該第二表面上,且該等第二底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相接觸,並平行於該第二表面。
  10.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光學元件,其中各該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與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相交錯,且該等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係沿著垂直於該等第三側表面之一第二方向依序排列。
  11. 如請求項3所述之光學元件,其中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該等第二側表面之間的長度小於該第一表面平行於各該第一側表面的長度,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呈一矩陣方式排列,且該等第一間隙彼此相連,並區隔出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元件,另包括一填充介質,填滿於該等第一間隙內,其中該填充介質的折射率小於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折射率。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元件,其中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該等第一側表面之間的寬度介於0.01毫米與100毫米之間。
  14.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面板;一第一透明基板,包括彼此相互平行之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以及複數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基板之該第一表面上,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包括彼此相對之一第一頂表面與一第一底表面、彼此相對之兩第一側表面以及彼此相對之兩第二側表面,其中該等第一底表面面對該第一表面,並平行於該第一表面,且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該等第一側表面彼此相互平行,其中至少一部分之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沿著垂直於該等第一側表面之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且任兩相鄰之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間具有一第一間 隙,其中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折射率大於空氣。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的顯示面積小於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該等第一頂表面的分布面積。
  16. 一種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包括:提供一第一透明基板;於該第一透明基板之一表面上形成一第一光阻圖案層;進行一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於該第一透明基板之一第一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其中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包括一第一頂表面、彼此相對之兩第一側表面以及彼此相對之兩第二側表面,其中該等第一頂表面平行於該第一表面,且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該等第一側表面彼此相互平行,其中至少一部分之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沿著垂直於該等第一側表面之一第一方向依序排列,且任兩相鄰之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其中各該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的折射率大於空氣;以及移除該第一光阻圖案層。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另包括:提供一第二透明基板;於該第二透明基板之一表面上形成一第二光阻圖案層;進行一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於該第二透明基板之一第三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其中各該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包括一第二頂表面、彼此相對之兩第三側表面以及彼此相對之兩第四側表面,其中該等第二頂表面平行於該第三表面,且該等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的該等第三側表面彼此相互平行,其中該等第三側表面垂直於該等第一 側表面,且任兩相鄰之該等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以及移除該第二光阻圖案層。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另包括將該第二透明基板相對於該第三表面之一第四表面與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該等第一頂表面接合,其中該第三表面平行於該第一表面。
  1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另包括將該等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該等第二頂表面與該等第一透明長方體結構之該等第一頂表面接合,其中該第三表面平行於該第一表面。
  20.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另包括:於該第一透明基板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之另一表面上形成一第二光阻圖案層;進行一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於該第一透明基板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其中各該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包括一第二頂表面、彼此相對之兩第三側表面以及彼此相對之兩第四側表面,其中該等第二頂表面平行於該第二表面,且該等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的該等第三側表面彼此相互平行,其中該等第三側表面垂直於該等第一側表面,且任兩相鄰之該等第二透明長方體結構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以及移除該第二光阻圖案層。
TW102141506A 2013-11-14 2013-11-14 顯示裝置、其光學元件以及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 TW2015187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1506A TW201518784A (zh) 2013-11-14 2013-11-14 顯示裝置、其光學元件以及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
CN201310721747.1A CN104635329A (zh) 2013-11-14 2013-12-24 显示设备、其光学组件以及光学组件的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1506A TW201518784A (zh) 2013-11-14 2013-11-14 顯示裝置、其光學元件以及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8784A true TW201518784A (zh) 2015-05-16

Family

ID=53214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1506A TW201518784A (zh) 2013-11-14 2013-11-14 顯示裝置、其光學元件以及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35329A (zh)
TW (1) TW20151878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65206B2 (ja) * 2015-09-08 2017-07-19 松浪硝子工業株式会社 光制御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光制御パネル、光学結像装置、及び、空中映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598297B2 (ja) * 2015-09-29 2019-10-30 株式会社パリティ・イノベーションズ 2面コーナーリフレクタアレイ
CN107767793A (zh) * 2016-08-15 2018-03-0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能够在空气中显示影像的显示器及成像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5329A (zh)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85767B2 (ja) 光学結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573546B2 (en) Wire grid polarizer having dual layer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TWI764107B (zh) 繞射光導板以及眼用佩戴品
TW201903475A (zh) 光導引光學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WO2012133403A1 (ja) 反射型結像素子、反射型結像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システム
JP2012155345A5 (zh)
JP2017517026A (ja) 立方体偏光子
JP5904437B2 (ja) 空間映像表示装置
CN108387960A (zh) 可用于增强现实眼镜的多层结构光栅
JP2017053922A (ja) 光制御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光制御パネル、光学結像装置、及び、空中映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654446B2 (ja) 空中映像表示デバイスおよび空中映像表示装置
TW201518784A (zh) 顯示裝置、其光學元件以及光學元件之製作方法
JP2009237473A (ja) 偏光子の製造方法
JP2009210750A (ja) 光学素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904436B2 (ja) 大型の反射型面対称結像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7173527A (ja) 空中映像表示装置
WO2016132984A1 (ja) 光学素子、それを用いた反射型空中結像素子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05352392A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空間光変調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6106970B2 (ja) 空間光変調器および露光装置
JP2020187320A (ja) 表示システム
WO2015127705A1 (zh) 显示装置
US20170293153A1 (en) Lenticular lens films and 3d display devices
CA2910498C (en) Field inversion waveguide using micro-prism array
WO2016203894A1 (ja) 結像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1133642A (ja) 光学素子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