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3680A - 輸入裝置及送訊方法、主機裝置及收訊方法、以及訊號處理系統及收送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輸入裝置及送訊方法、主機裝置及收訊方法、以及訊號處理系統及收送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3680A
TW201513680A TW103118438A TW103118438A TW201513680A TW 201513680 A TW201513680 A TW 201513680A TW 103118438 A TW103118438 A TW 103118438A TW 103118438 A TW103118438 A TW 103118438A TW 201513680 A TW201513680 A TW 2015136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jack
recorded
input device
multiplexed dat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8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azunobu Ookuri
Kohei Asada
Tetsunori Itabashi
Yasunobu Murata
Mitsuhiro Suzuki
Toshiya Murakami
Naotaka Tsunoda
Kenji Irie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13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368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6Arranging circuit leads; Relieving strain on circuit lea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83Reduction of ambient noi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3/005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for combining the signals of two or more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7Monophonic and stereophonic headphones with microphone for two-way hands fre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10/00Microphones
    • H04R2410/05Noise reduction with a separate noise micropho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20/00Details of connection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20/01Input selection or mixing for amplifiers or 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20/00Details of connection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20/09Applications of special connectors, e.g. USB, XLR, in 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or headpho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本技術係有關於,使得從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往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複數電性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之收送訊能夠容易進行的輸入裝置及送訊方法、主機裝置及收訊方法、以及訊號處理系統及收送訊方法。 輸入裝置係偵測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是否為可處理複數電性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若插孔裝置是支援裝置,則透過插頭發送多工化資料。主機裝置係偵測插孔中已被插入之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是否為支援裝置,若插頭裝置是支援裝置,則將從該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多工化資料,透過插孔而予以接收。本技術係可適用於具有插孔或插頭之音樂播放機或耳麥等。

Description

輸入裝置及送訊方法、主機裝置及收訊方法、以及訊號處理系統及收送訊方法
本技術係有關於輸入裝置及送訊方法、主機裝置及收訊方法、以及訊號處理系統及收送訊方法,尤其是有關於,例如,使得從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往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複數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之收送訊能夠容易進行的輸入裝置及送訊方法、主機裝置及收訊方法、以及訊號處理系統及收送訊方法。
例如,在具有複數麥克風的耳麥中,使得複數麥克風所分別輸出的類比訊號,以1個端子(腳位),發送至可進行聲音通訊之主機裝置的技術,已被提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0/0284525號
順便一提,近年來,使得從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往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複數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之收送訊能夠容易進行之技術的提案,係有所需求。
本技術係有鑑於此種狀況而研發,目的在於使得從插頭裝置往插孔裝置的複數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之收送訊,能夠容易進行。
本技術的輸入裝置,係一種輸入裝置,具備:插頭,係被插入至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前記插孔;和複數轉換部,係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和偵測部,係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和送訊處理部,係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頭而予以發送。
本技術的送訊方法係為,一種輸入裝置之送訊方法,前記輸入裝置係具有:插頭,係被插入至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前記插孔;和複數轉換部,係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含有以下步驟: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 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頭而予以發送。
在如以上之本技術的輸入裝置、及送訊方法中,會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然後,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前記多工化資料,係透過前記插頭而被發送。
本技術的主機裝置係,一種主機裝置,係具備:插孔,係被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前記插頭所插入;和偵測部,係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之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和收訊處理部,係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孔而予以接收。
本技術的收訊方法係一種主機裝置之收訊方法,前記主機裝置係具有:插孔,係被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前記插頭所插入;係含有以下步驟: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之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孔而予以接收。
在如以上之本技術的主機裝置、及收訊方法中,會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之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然後,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會透過前記插孔而被接收。
本技術的訊號處理系統係,一種訊號處理系統,係具備:輸入裝置,係具有:插頭,係被插入至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前記插孔;和複數轉換部,係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和偵測部,係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和送訊處理部,係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頭而予以發送;和主機裝置,係具有:插孔,係被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前記插頭所插入;和另一偵測部,係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前記支援裝置;和收訊處理部,係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孔而予以接收。
本技術的收送訊方法,係一種收送訊方法,其係含有:輸入裝置,係具有:插頭,係被插入至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前記插孔;和複數轉換部,係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進行以下步驟: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 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頭而予以發送;和主機裝置,係具有:插孔,係被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前記插頭所插入;進行以下步驟: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前記支援裝置;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孔而予以接收。
在如以上之本技術的訊號處理系統、及收送訊方法中,於輸入裝置中會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前記多工化資料,係透過前記插頭而被發送。又,於主機裝置中,會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前記支援裝置;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會透過前記插孔而被接收。
此外,輸入裝置及主機裝置,係可為獨立的裝置,亦可為構成1個裝置的一部分。
若依據本技術,可使得從插頭裝置往插孔裝置的複數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之收送訊,能夠容易進行。
此外,本說明書所記載之效果,係僅為例示,本技術的效果係不限定於本說明書所記載之效果,亦可有附加性效果。
10‧‧‧主機裝置
11‧‧‧訊號處理區塊
12‧‧‧類比音響介面
13‧‧‧多工化資料介面
14‧‧‧插孔
15‧‧‧時脈生成部
20‧‧‧輸入裝置
21‧‧‧類比音響介面
22‧‧‧多工化資料介面
23‧‧‧插頭
31‧‧‧DAC
32‧‧‧功率放大器
33‧‧‧電阻
41‧‧‧開關
41A、41B‧‧‧端子
43‧‧‧電容器
44‧‧‧麥克風偵測部
45‧‧‧支援偵測部
46‧‧‧岔斷器
47‧‧‧收送訊處理部
48‧‧‧暫存器
49‧‧‧I2C介面
61L、61R‧‧‧驅動器
71‧‧‧開關
71A、71B‧‧‧端子
72‧‧‧電容器
73‧‧‧支援偵測部
74‧‧‧LDO
75‧‧‧控制部
76‧‧‧暫存器
77‧‧‧PLL
78‧‧‧送訊處理部
80‧‧‧開關
811~814‧‧‧麥克風
821~824‧‧‧放大器
831~834‧‧‧電阻
841~844‧‧‧ADC
85‧‧‧非揮發性記憶體
101‧‧‧插頭偵測部
102‧‧‧認證模態輸出部
103‧‧‧模態偵測部
111‧‧‧功率偵測部
112‧‧‧認證模態輸出部
121‧‧‧PLL
122‧‧‧收訊處理部
123‧‧‧SRC
131‧‧‧同步部
132‧‧‧時脈生成部
201‧‧‧DAC/Amp部
202‧‧‧驅動器
203‧‧‧儲存體
204‧‧‧輸出入部
205‧‧‧通訊機構
206‧‧‧送話處理部
207‧‧‧受話處理部
208‧‧‧天線
211‧‧‧序列控制部
212‧‧‧濾波器/係數控制部
213‧‧‧FB濾波器演算部
214‧‧‧FF濾波器演算部
215‧‧‧訊號處理部
216‧‧‧等化器(EQ)
217‧‧‧加算電路
231‧‧‧波束成形/噪音抑制部
301‧‧‧匯流排
302‧‧‧CPU
303‧‧‧ROM
304‧‧‧RAM
305‧‧‧硬碟
306‧‧‧輸出部
307‧‧‧輸入部
308‧‧‧通訊部
309‧‧‧驅動機
310‧‧‧輸出入介面
311‧‧‧可移除式記錄媒體
401‧‧‧開關部
402‧‧‧線圈
403‧‧‧電容器
411‧‧‧開關部
412‧‧‧電容器
413‧‧‧線圈
414‧‧‧電容器
431‧‧‧FET開關
441及442‧‧‧FET
443及444‧‧‧電阻
445‧‧‧反相器
451‧‧‧二極體
452‧‧‧二極體
453‧‧‧二極體
454‧‧‧二極體
455‧‧‧二極體
456‧‧‧二極體
461‧‧‧FET開關
471及472‧‧‧FET
473及474‧‧‧電阻
475‧‧‧反相器
481‧‧‧二極體
482‧‧‧二極體
483‧‧‧二極體
484‧‧‧二極體
485‧‧‧二極體
486‧‧‧二極體
491‧‧‧二極體
492‧‧‧電容器
1011‧‧‧聆聽者
1012‧‧‧右耳用耳機框體
1013‧‧‧驅動器
1014‧‧‧音響訊號輸入端
1015‧‧‧等化器
1016‧‧‧加算電路
1017‧‧‧功率放大器
1018‧‧‧噪音源
1021‧‧‧麥克風
1022‧‧‧麥克風放大器
1023‧‧‧FB濾波器電路
1031‧‧‧麥克風
1032‧‧‧麥克風放大器
1033‧‧‧FF濾波器電路
1042‧‧‧FFT處理部
1231‧‧‧ADC
1232‧‧‧FB濾波器演算部
1233‧‧‧DAC
1331‧‧‧ADC
1332‧‧‧FF濾波器演算部
1333‧‧‧DAC
1401‧‧‧非聲音區間偵測部
1402‧‧‧FFT處理部
1403‧‧‧頻譜平均處理部
1404‧‧‧頻譜演算處理部
1405‧‧‧音樂性噪音去除濾波器
1406‧‧‧IFFT(逆FFT)處理部
1407‧‧‧噪音資訊記憶部
D0、D1、D2、D3、D4‧‧‧音響訊號
J1、J2、J3、J4、JA、JB、P1、P2、P3、P4、T3、TJ1、TJ2、TJ3、TJ4、TP1、TP2、TP3、TP4‧‧‧端子
[圖1]適用了本技術之訊號處理系統的一實施形態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2]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1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3]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之處理的流程圖。
[圖4]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2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5]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3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6]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4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7]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5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8]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6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9]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之處理的流程圖。
[圖10]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7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11]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所被交換之訊號之例子的時序圖。
[圖12]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所被交換之訊號之例子的時序圖。
[圖13]作為主機裝置10發送至輸入裝置20之指令的訊號之例子的時序圖。
[圖14]進行FB方式之NC的FB方式之NC系統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15]FB方式之NC系統的傳達函數的說明圖。
[圖16]進行FF方式之NC的FF方式之NC系統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17]FF方式之NC系統的傳達函數的說明圖。
[圖18]進行FF+FB方式之NC的FF+FB方式之NC系統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19]進行噪音抑制的噪音抑制系統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20]適用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之應用程式系統的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圖21]應用程式系統的電氣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22]被記憶在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的裝置資訊之例子的圖示。
[圖23]適用了應用程式系統的第1系統之外觀構成例 的斜視圖。
[圖24]第1系統的電氣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25]適用了應用程式系統的第2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圖26]第2系統的電氣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27]適用了應用程式系統的第3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圖28]適用了應用程式系統的第4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圖29]適用了應用程式系統的第5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圖30]適用了應用程式系統的第6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圖31]適用了應用程式系統的第7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圖32]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8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33]開關部401之構成例的電路圖。
[圖34]設置保護二極體時的開關部401之構成例的電路圖。
[圖35]開關部411之構成例的電路圖。
[圖36]設置保護二極體時的開關部411之構成例的電路圖。
[圖37]適用了本技術之電腦的一實施形態之構成例的 區塊圖。
<適用了本技術的訊號處理系統之一實施形態>
圖1係適用了本技術之訊號處理系統(所謂系統,係指複數裝置的邏輯性集合物,各構成之裝置是否位於同一框體中則在所不問)的一實施形態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於圖1中,訊號處理系統係具有主機裝置10和輸入裝置20。
主機裝置10係具有:訊號處理區塊11、類比音響介面12、多工化資料類比13、插孔14、及時脈生成部15。
主機裝置10,係為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一旦在插孔14中插入插頭,則將從身為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例如輸入裝置20所發送過來的,複數數位訊號(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的多工化資料,透過插孔14,而以多工化資料介面13加以接收。
然後,在主機裝置10中,係於訊號處理區塊11中,使用被多工化資料介面13所接收到的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數位訊號,來進行各種訊號處理。
作為主機裝置10係可採用,例如:携帯電話機、或智慧型手機、攜帶型音樂播放機、數位相機、筆記 型PC(Personal Computer)等,可做訊號處理的攜帶型機器。甚至,作為主機裝置10係亦可採用,例如:平板終端、或桌上型的PC、TV(電視受像機)等,可做訊號處理的任意機器。
訊號處理區塊11係由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等之處理器所成之MPU(Micro-Processing Unit)等所構成,使用從多工化資料介面13所供給之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數位訊號、或從類比音響介面12所供給之類比訊號,而進行各種訊號處理。
又,訊號處理區塊11,係因應需要,而進行訊號處理等所得之類比音響訊號的向類比音響介面12之供給、或往輸入裝置20之指令等的向多工化資料介面13之供給、其他主機裝置10全體之控制等。
類比音響介面12,係為用來透過插孔14而收送類比音響訊號所需的介面,將從訊號處理區塊11所供給之類比音響訊號,發送至插頭已被插入在插孔14中的插頭裝置(例如輸入裝置20)。
又,類比音響介面12,係將從插頭已被插入在插孔14中的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類比訊號(類比音響訊號等)予以接收,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多工化資料介面13,係為用來透過插孔14而收送數位多工化資料所需的介面,將從插頭已被插入在插孔14中的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多工化資料予以接收, 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又,多工化資料介面13,係將從訊號處理區塊11所供給之訊號(指令等),發送至插頭已被插入在插孔14中的插頭裝置。
在插孔14中係被插入了,插頭裝置所具有的插頭。
時脈生成部15,係生成所定之時脈,供給至主機裝置10的必要區塊。主機裝置10,係同步於時脈生成部15所生成之時脈而動作。
此外,於主機裝置10中,類比音響介面12係並非必須。
輸入裝置20係具有:類比音響介面21、多工化資料介面22、及插頭23。
輸入裝置20,係為具有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一旦插頭23被插入至插孔中,則向該身為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例如主機裝置10,將多工化資料,從多工化資料介面13,透過插頭23而予以發送。
因此,輸入裝置20係成為,向主機裝置10輸入(供給)多工化資料的裝置而發揮機能。
作為輸入裝置20,係可採用例如,具有複數麥克風的耳麥等,具有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之複數轉換部(換能器)的裝置。
類比音響介面21,係為用來透過插頭23而收送類比音響訊號所需的介面,例如,將麥克風(圖1中未 圖示)所得到之類比音響訊號等,發送至插孔已被插入有插頭23的插孔裝置。
又,類比音響介面21,係將從插孔中已被插入有插頭23的插孔裝置所發送過來的類比音響訊號予以接收,將該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予以輸出(放音)。
多工化資料介面22,係為用來透過插頭23而收送數位多工化資料所需的介面,例如,將複數麥克風(圖1中未圖示)所得到之類比音響訊號進行AD(Analog Digital)所得之數位資料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發送至插孔中已被插入有插頭23的插孔裝置。
又,多工化資料介面22,係將從插孔中已被插入有插頭23的插孔裝置(例如主機裝置10)所發送過來的訊號(指令等)予以接收,進行所定之處理。
插頭23,係被插入至插孔裝置所具有的插孔中。
此外,於輸入裝置20中,類比音響介面21係並非必須。
此處,由於主機裝置10係具有多工化資料介面13,因此如後述,可處理數位的多工化資料,由於輸入裝置20係具有多工化資料介面22,因此也是如後述,可處理數位的多工化資料。
若將如以上的可處理數位多工化資料的插孔裝置及插頭裝置稱作支援裝置,則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係均為支援裝置。
以下,為了讓說明容易理解,假設作為主機裝置10是採用音樂播放機或電話機等之具有處理音響訊號之機器之機能的智慧型手機,並且作為輸入裝置20是採用被連接在身為智慧型手機之主機裝置10上的耳麥,來說明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詳細構成例。
<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1詳細構成例>
圖2係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1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此處,以下係假設,作為插孔14及插頭23,係分別是採用例如4極的插孔及插頭。
亦即,插孔14係具有2個(立體聲)音響訊號端子TJ1及TJ2、1個麥克風端子TJ3、以及1個接地端子TJ4;插頭23也具有2個音響訊號端子TP1及TP2、1個麥克風端子TP3、以及1個接地端子TP4。
音響訊號端子TJ1及TJ2、以及TP1及TP2,係為用來交換2聲道類比音響訊號所需的端子。音響訊號端子TJ1及TP1係為L(Left)聲道用的端子,音響訊號端子TJ2及TP2係為R(Right)聲道用的端子。
亦即,音響訊號端子TJ1係為輸出L聲道之音響訊號的端子,音響訊號端子TJ2係為輸出R聲道之音響訊號的端子。音響訊號端子TP1係為接受L聲道之音響訊號之供給的端子,音響訊號端子TP2係為接受R聲道之音響訊號之供給的端子。
麥克風端子TJ3及TP3,係為用來交換從麥克風(後述之麥克風810乃至814之其中1者,例如麥克風810)所得之類比音響訊號所需的端子。
接地端子TJ4及TP4,係為被連接至接地(GND)的端子。
當插頭23被插入至插孔14時,音響訊號端子TJ1與TP1係被連接,音響訊號端子TJ2與TP2係被連接,麥克風端子TJ3與TP3係被連接,接地端子TJ4與TP4係被連接。
此處,在既存的耳麥之中,係有設置了作為輸出L及R聲道之音響的音響輸出部的驅動器(耳機驅動器)(例如,由線圈和振動板等所構成,將音響訊號轉換成空氣振動的音響(音波)的換能器)(亦稱作揚聲器)、和麥克風,係為具有4極插頭的耳麥。
作為插頭23,係可採用和如上述的既存耳麥所擁有的4極插頭相同的插頭,作為插孔14係可採用對應於如上述的既存耳麥所擁有的4極插頭的4極插孔。
此情況下,插頭23係可以插入至,可使用4極的(具有插頭的)既存之耳麥的既存的音樂播放機等之插孔裝置的插孔(4極的插孔)中。又,插孔14中係可被插入,4極的既存之耳麥的插頭(4極的插頭)。
此外,插頭23係在插入至沒有相當於麥克風端子TJ3之麥克風端子的3極的插孔中時,插頭23的音響訊號端子TP1及TP2、與3極的插孔的音響訊號端子會 被連接,並且,插頭23的接地端子TP4、與3極的插孔的接地端子會被連接,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J3係被構成為端子彼此不會短路。插孔14也同樣如此。
又,插頭23係不限定於和既存的耳麥所擁有之4極的插頭相同的插頭,甚至並不限定於4極的插頭。亦即,作為插頭23,係可採用例如:具有1個(單聲道)音響訊號端子TP1、1個麥克風端子TP3、及1個接地端子TP4的3極的插頭,或除了具有2個音響訊號端子TJ1及TJ2、1個麥克風端子TJ3、以及1個接地端子TJ4以外,還具有個別之麥克風端子、或所定訊號用之端子的5極以上的插頭。但是,極數(端子數)越多的插頭,構成就越複雜,因此作為插頭23係可採用4極或5極、6極等,極數被非極端多的插頭。
以上這點,在插孔14上也是同樣如此。
此處,在圖2中,為了簡化圖式,4極的插頭23是在輸入裝置20之本體中被所謂的直接設置,4極的插頭23係可透過4芯的纜線,而連接至輸入裝置20之本體。
身為智慧型手機的主機裝置10中,類比音響介面12係具有DAC(Digital Analog Converter)31、功率放大器(耳機放大器)32、及電阻(R)33。
對DAC31,係從訊號處理區塊11供給著,L及R聲道的數位音響訊號、亦即,例如,作為音樂播放機而發揮機能的主機裝置10上所再生的樂曲之音響訊號、 或主機裝置10成為電話機而接收到的電話對方的聲音之音響訊號等。
DAC31,係藉由將來自訊號處理區塊11的L及R聲道之數位音響訊號進行DA轉換,以獲得L及R聲道之類比音響訊號,供給至功率放大器32。
功率放大器32,係將來自DAC31的L及R聲道之類比音響訊號,因應需要而予以增幅,分別輸出至插孔14的音響訊號端子TJ1及TJ2。
當插頭23被插入至插孔14時,如上述,音響訊號端子TJ1與TP1係被連接,音響訊號端子TJ2與TP2係被連接,因此對插孔14的音響訊號端子TJ1及TJ2所輸出的L及R聲道之類比音響訊號,係分別被輸出至插頭23的音響訊號端子TP1及TP2。
電阻33的一端係被連接至電源VD,另一端係被連接至開關41的端子41A。
身為智慧型手機的主機裝置10中,多工化資料介面13係具有:開關41,電容器43、麥克風偵測部44、支援偵測部45、岔斷器46、收送訊處理部47、暫存器48、及I2C介面(I/F)49。
開關41係具有端子41A及41B,被連接至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開關41係藉由選擇端子41A或41B,就可將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與端子41A或41B做連接。
開關41係在預設,亦即初期狀態、待機狀 態、插孔14中沒被插入任何東西之狀態、及開關41未被進行要切換成選擇端子41B之狀態下,係選擇端子41A及41B之其中的端子41A。
端子41A上,係如上述,除了連接有電阻33之另一端以外,還連接有用來接收後述之麥克風810所輸出之類比音響訊號#0所需的訊號線亦即音響訊號線JA。
音響訊號線JA,係將端子41A與訊號處理區塊11做連接,一旦開關41選擇了端子41A(更進一步而言是端子41A上所被連接的音響訊號線JA),則訊號處理區塊11係透過端子41A上所被連接之音響訊號線JA、及開關41,而被連接至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
此外,如上述,在端子41A上係還被連接有,一端是被連接至電源VD的電阻33的另一端;一旦開關41選擇了端子41A,則電源VD也會透過電阻33及開關41,而被連接至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
端子41B上係被連接有,用來接收從輸入裝置20所發送過來之多工化資料所需的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
在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上,係除了端子41B之外,還連接有電源VD和收送訊處理部47,因此,一旦開關41選擇了端子41B(更進一步而言是端子41B上所被連接的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則電源VD、及收送訊處理部47,係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開關41,而被連接至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
電容器43,係其一端是被連接至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另一端是被連接至支援偵測部45,將通過電容器43的訊號之直流成分予以截斷。
麥克風偵測部44係監視著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的電壓。
一旦插頭23被插入至插孔14,則麥克風端子TJ3與TP3係會連接,輸入裝置20的麥克風810,係透過開關71、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開關41、及電阻33,而連接至電源VD
此時,輸入裝置20的麥克風810,係對主機裝置10而言,會成為數k歐姆的直流電阻(成分),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的電壓會有變化。麥克風偵測部44係隨著其電壓的變化,而偵測出麥克風已被連接,亦即具有4極插頭的耳麥等之具有麥克風的插頭裝置(的插頭)是已經被插入至插孔14。此外,在麥克風偵測部44中,係除了麥克風端子TJ3的電壓以外,還可根據麥克風端子TJ3中所流過之電流等,電壓以外之訊號的變化,而偵測出麥克風已被連接。
麥克風偵測部44,係一旦偵測出麥克風已被連接,則將表示麥克風之偵測的麥克風偵測訊號,供給至支援偵測部45。
支援偵測部45係一旦被從麥克風偵測部44供給了麥克風偵測訊號,亦即,一旦具有麥克風之插頭裝置的插頭被插入至插孔14,則將用來偵測該插頭裝置是 否為支援裝置所需的交握訊號,予以輸出。
支援偵測部45所輸出的交握訊號,係透過電容器43,而被供給至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
此處,作為交握訊號係可採用係例如,數十乃至數百kHz的正弦波等。
支援偵測部45係如以上,被從麥克風偵測部44供給了麥克風偵測訊號,輸出了交握訊號後,從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透過電容器43,接收到回應於交握訊號的所定之訊號時,則偵測插頭已被插入在插孔14中的插頭裝置係為支援裝置。
一旦插頭已被插入在插孔14中的插頭裝置被偵測是支援裝置,則支援偵測部45係將已選擇了端子41A的開關41,切換成選擇端子41B,並且將該開關41之切換的意旨,供給至岔斷器46。
岔斷器46係一旦被從支援偵測部45供給了,開關41是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之意旨,則將支援裝置(的插頭)已被插入至插孔14中之意旨,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此外,此處雖然設計成,從支援偵測部45對岔斷器46,有開關41是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之意旨被供給時,則岔斷器46會將支援裝置已被插入至插孔14中之意旨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但關於支援裝置是否已被插入至插孔14,係可藉由從訊號處理區塊11對岔斷器46定期(或不定期)地施以輪詢,就可查詢。
訊號處理區塊11係一旦從岔斷器46被供給了有支援裝置已被插入至插孔14之意旨,則進行支援裝置用的訊號處理。
對收送訊處理部47係從時脈生成部15供給時脈,收送訊處理部47係同步於來自時脈生成部15的時脈而動作。
然後,收送訊處理部47,係在開關41是選擇端子41B時,將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供給之多工化資料,予以接收。
再者,收送訊處理部47,係適切進行多工化資料的多工化解除(反序列化)(解調)等之多工化資料,將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原始資料的例如,數位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予以分離。
此處,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多工化資料裡係含有例如,數位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
數位音響訊號#0,#1,#2,#3,#4,係分別為後述之麥克風810,811,812,813,814所收音之音響所對應的數位音響訊號。
又,附加資料中係含有,表示後述之開關80之操作的開關(SW)訊號、或後述之裝置資訊、其他資料。
收送訊處理部47,係將數位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中所含之開關訊號,供給至 訊號處理區塊11,並且將附加資料中所含之裝置資訊或其他資料,供給至暫存器48,或透過I2C介面49,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此處,訊號處理區塊11,係可因應需要而使用從收送訊處理部47所供給之數位音響訊號#0,#1,#2,#3,#4、及透過開關訊號、或I2C介面49所供給之資料(資訊),而進行相應於裝置資訊的各種訊號處理。
亦即,訊號處理區塊11係例如,可使用數位音響訊號#1乃至#4,針對被供給至DAC31的樂曲之音響訊號,將如後述之NC(Noise Cancel)之處理,當作相應於裝置資訊之訊號處理而進行之。除此以外,訊號處理區塊11係例如,可使用數位音響訊號#01乃至#4,將波束成形等之處理,當作相應於裝置資訊之訊號處理而進行之。
收送訊處理部47,當開關41選擇了端子41B時,如上述,會接收多工化資料以外,還隨應於從訊號處理區塊11透過I2C介面49所供給之要求,將針對支援裝置之指令,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開關41、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而發送至插頭已被插入在插孔14中的身為支援裝置之插頭裝置。
暫存器48,係將從收送訊處理部47所供給之裝置資訊等,予以暫時記憶。
I2C介面49,係作為將收送訊處理部47與訊號處理區塊11之間,以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之規格加以連接之介面,而發揮機能。
於作為耳麥的輸入裝置20中,類比音響介面21係具有:驅動器61L及61R、開關(按鈕)80、以及麥克風810
驅動器61L及61R,係為作為輸出音響之音響輸出部的驅動器(耳機驅動器)(例如,由線圈和振動板等所構成,將音響訊號轉換成空氣振動的音響(音波)的換能器),分別將從插頭23的音響訊號端子TP1及TP2所供給之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予以輸出(放音)。
如上述,當插頭23被插入至插孔14時,音響訊號端子TJ1與TP1係被連接,音響訊號端子TJ2與TP2係被連接,例如,於主機裝置10中所被生成之樂曲的音響訊號等,係從訊號處理區塊11,透過DAC31、功率放大器32、及透過插孔14,而被輸出至插頭23的音響訊號端子TP1及TP2。
其結果為,在驅動器61L及61R中,於主機裝置10上所被再生的樂曲等之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會被輸出。
開關80,係被使用者所操作,隨著有被操作、和未被操作,開關80所連接之連接點PS的(直流)電壓方式的開關訊號(從連接點PS來看的開關80之阻抗)會有變化。開關80之開關訊號(H或L位準),係被供給至開關71的端子71A、及送訊處理部78。
麥克風810,係將屬於物理量的音響(音波)轉換成屬於電氣訊號的音響訊號的換能器,將對麥克風810 所輸入之音響所對應之類比音響訊號予以輸出。
此處,麥克風810係可作為例如:將作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予以裝著的使用者之聲音予以收音為目的的聲音用麥克風而使用。
麥克風810的輸出端子,係被連接至放大器820、電阻(R)830、及開關80之開關訊號所被輸出的連接點PS,連接點PS係被連接至開關71的端子71A。
因此,於連接點PS上,開關80之開關訊號,係被重疊於麥克風810所輸出之類比音響訊號,供給至開關71的端子71A。
此外,開關80、及麥克風810,係如上述,構成了類比音響介面21,但如後述,也構成了多工化資料介面22。
於作為耳麥的輸入裝置20中,多工化資料介面22係具有:開關71、電容器72、支援偵測部73、LDO(Low Drop-Out regulator)74、控制部75、PLL(Phase Lock Loop)77、送訊處理部78、開關80、麥克風810,811,812,813、及814、放大器820,821,822,823、及824、電阻830,831,832,833、及834、ADC(Analog Digital Converter)840,841,842,843、及844、以及非揮發性記憶體85。
開關71係具有端子71A及71B,被連接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開關71係藉由選擇端子71A或71B,就可將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與端子71A或 71B做連接。
開關71,係在預設上,是選擇了端子71A及71B之其中的端子71A。
端子71A上係連接有,用來發送麥克風810所輸出之類比音響訊號#0所需的訊號線亦即音響訊號線PA。
音響訊號線PA,係將端子71A與連接點PS做連接,一旦開關71選擇了端子71A(更進一步而言是端子71A上所被連接的音響訊號線PA),則連接點PS係透過端子71A上所被連接之音響訊號線PA、及開關71,而被連接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
因此,於連接點PS上,開關80之開關訊號有所重疊的、麥克風810所輸出之類比音響訊號,係透過音響訊號線PA、及選擇了端子71A的開關71,而被輸出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
端子71B上係被連接有,用來向主機裝置10發送送訊處理部78所輸出之多工化資料所需的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
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上,係除了端子71B之外,還連接有控制部75、PLL77、及送訊處理部78,因此,一旦開關71選擇了端子71B(更進一步而言是端子71B上所被連接的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則控制部75、PLL77、及送訊處理部78,係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及開關71,而被連接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
又,端子71B上,係除了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以外,還連接著LDO74,一旦開關71選擇了端子71B,則LDO74也會透過開關71而被連接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
電容器72,係其一端是被連接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另一端是被連接至支援偵測部73,將通過電容器72的訊號之直流成分予以截斷。
支援偵測部73,係一旦從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透過電容器72,接收到交握訊號,則偵測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係為支援裝置。
一旦插孔已被插入有插頭23的插孔裝置被偵測是支援裝置,則支援偵測部73係將已選擇了端子71A的開關71,切換成選擇端子71B,並且為了將輸入裝置20是支援裝置之事實,報知給已被插頭23所插入的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而透過電容器72,向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輸出和已接收之交握訊號相同、或不同頻率的交握訊號。
LDO74,係為電壓調節器,根據從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透過開關71而供給之訊號,生成所定之電壓,並將作為電源之電力,透過電阻83i,供給至放大器82i等,並且供給至控制部75、或送訊處理部78、ADC84i、其他需要電源的多工化資料介面22之區塊。
因此,輸入裝置20的多工化資料介面22,從 係主機裝置10(之電源VD),接受作為電源之電力的供給而動作。
此外,LDO74用來向各區塊供給作為電源之電力所需的訊號線,係為了避免圖變得繁雜,因此適宜省略。
控制部75,係內建有暫存器76,依照該暫存器76之記憶值而進行處理。
又,控制部75係隨應於從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透過(已選擇了端子71B的)開關7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所被供給之訊號(指令),而進行往暫存器76的資料之寫入、或從暫存器76、及非揮發性記憶體85的資料之讀出、其他處理。
此處,從暫存器76的資料之讀出中,控制部75係從暫存器76讀出資料,供給至送訊處理部78。在送訊處理部78中,來自控制部75的資料,係被包含在多工化資料中,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及開關71,而從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被發送。
又,來自非揮發性記憶體85的資料之讀出時,控制部75係藉由控制送訊處理部78,令其從非揮發性記憶體85讀出資料,使其包含在多工化資料中,令其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及開關71,而從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被發送。
此外,控制部75係除此以外,還會因應需要,進行輸入裝置20的必要之區塊的控制。控制部75用 來進行必要區塊之控制所需的訊號線,係為了避免圖變得繁雜,因此適宜省略。
對PLL77,當開關71選擇了端子71B時,透過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開關7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而從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支援裝置),供給訊號。
PLL77,係生成同步於透過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開關7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而被供給之訊號的時脈,供給至送訊處理部78、其他必要之區塊。
向送訊處理部78,係從開關80供給開關訊號(表示開關80是否有被操作的H或L位準),並且從ADC84i(i=0,1,2,3,4)供給著,麥克風81i所收音到的音響之例如屬於1位元之數位訊號的音響訊號#i。
送訊處理部78,係同步於從PLL77所供給之時脈而動作,將來自開關80之開關訊號、來自ADC84i之數位音響訊號#i、從暫存器76所讀出之資料、及從非揮發性記憶體85所讀出之資料(裝置資訊),進行(分時)多工化(反序列化)(調變),並實施其他必要之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多工化資料,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及開關71,從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予以發送。
此處,如上述,多工化資料中係含有係數位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開關訊號、從暫存器76所讀出之資料、及從非揮發性記憶體85所讀出之資料,係為附加資料。
麥克風81i,係將屬於物理量的音響(音波)轉換成屬於電氣訊號的音響訊號的換能器,將對麥克風81i所輸入之音響#i所對應之類比音響訊號#i予以輸出。
此處,麥克風810係如上述,可作為例如:將作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予以裝著的使用者之聲音予以收音為目的的聲音用麥克風而使用。
又,麥克風811乃至814,係可作為例如,主機裝置10的訊號處理區塊11中所進行之NC之處理時所用的噪音等之音響之收音為目的的NC用麥克風而使用。
麥克風81i所輸出之類比音響訊號#i,係被供給至放大器82i
放大器82i,係將來自麥克風81i的類比音響訊號#i予以增幅,供給至ADC84i
電阻83i,係被連接在LDO74的輸出端子、和麥克風81i與放大器82i之連接點之間。
ADC84i,係進行來自放大器82i的類比音響訊號#i之AD轉換,將其結果所得之數位音響訊號#i,供給至送訊處理部78。
此處,作為ADC84i之AD轉換係可採用例如:作為1位元之AD轉換的△Σ調變。
非揮發性記憶體85,係為例如OTP(One Time Programmable)記憶體、或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等,在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係記憶有 裝置資訊。
所謂裝置資訊,係為有關於輸入裝置20的資訊,在裝置資訊中係可含有:將輸入裝置20的製造公司等加以特定的廠商ID(Identification)、或將輸入裝置20(個體)之機種等加以特定的產品ID。
甚至,裝置資訊中係可還含有:表示輸入裝置20之構成或機能、用途的構成機能資訊。
作為構成機能資訊係可採用例如:輸入裝置20係為耳麥等之意旨、或輸入裝置20中所設置之麥克風81i等之換能器之數目等。
又,裝置資訊中係可含有:在將輸入裝置20之插頭23,插入至主機裝置10之插孔14,而使用輸入裝置20的情況下,於訊號處理區塊11中,使其會進行對輸入裝置20而言最佳(或適切)之處理所需的處理資訊等。
作為處理資訊係可使用例如:在作為音樂播放機而發揮機能的身為智慧型手機的主機裝置10的訊號處理區塊11中,NC之處理被進行的情況下,為了進行對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而言最佳的NC處理所需的NC處理的演算法、NC處理所使用的濾波器的濾波器係數、為了求出該濾波器係數而可使用的麥克風81i之特性、或驅動器61L及61R之特性等。
此外,在圖2中,雖然在輸入裝置20中設置1個開關80,但可在輸入裝置20中設置2個以上的開關 (並聯於連接點PS)。又,輸入裝置20,係亦可為不設置開關而構成。
甚至,在圖2中,雖然是在輸入裝置20中設置有5個麥克風810乃至814,但在輸入裝置20中係可設置5個以外之數目的複數麥克風。
又,在輸入裝置20中可設置麥克風以外的用 來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的換能器,亦即例如:加速度感測器、或觸控感測器、體溫或脈搏等感測關於生物之物理量的生物感測器等。
圖3係圖2的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之處理的流程圖。
在主機裝置10中,係於步驟S11中,開關41係在預設上是選擇端子41A。
另一方面,在輸入裝置20中,係於步驟S21中,開關71係在預設上是選擇端子71A。
然後,一旦輸入裝置20之插頭23,被插入至主機裝置10之插孔14中,則在主機裝置10中,係於步驟S12中,麥克風偵測部44係偵測,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23之作為插頭裝置的輸入裝置20中所存在的作為聲音用麥克風的麥克風810
亦即,一旦插頭23被插入至插孔14,則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係與插頭23的TP3連接,輸入裝置20的麥克風810,係透過(已選擇了端子71A的)開關71、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 (已選擇了端子41A的)開關41、及電阻33,而連接至電源VD
此時,輸入裝置20的麥克風810,係對主機裝置10而言,會成為數k歐姆的直流電阻(成分),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的電壓會有變化。麥克風偵測部44,係藉由該電壓之變化,而偵測麥克風810已被連接,更進一步而言,係偵測出麥克風810
麥克風偵測部44,係一旦偵測出麥克風810,則將表示該麥克風810之偵測的麥克風偵測訊號,供給至支援偵測部45。
支援偵測部45,係一旦從麥克風偵測部44被供給麥克風偵測訊號,則於步驟S13中,發送交握訊號。
支援偵測部45所發送之交握訊號,係透過電容器43、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及電容器72,而到達輸入裝置20的支援偵測部73。
於步驟S22中,在輸入裝置20中,支援偵測部73係如上述,將從主機裝置10的支援偵測部45所發送過來的交握訊號,予以接收。
支援偵測部73係藉由接收交握訊號,以偵測(辨識)出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14的身為插孔裝置之主機裝置10是否為支援裝置。
一旦偵測出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14的身為插孔裝置之主機裝置10是支援裝置,則支援偵測 部73係於步驟S23中,發送用來將輸入裝置20是支援裝置之事實報知給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所需的交握訊號。
然後,支援偵測部73係於步驟S24中,將已選擇了端子71A的開關71,切換成選擇端子71B。
一旦開關71被切換成選擇端子71B,則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係透過已選擇了端子71B的開關71,而被連接至LDO74。
然後,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係透過開關7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而被連接至控制部75、PLL77、及送訊處理部78。
支援偵測部73在步驟S23中所發送之交握訊號,係透過電容器72、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及電容器43,而到達主機裝置10的支援偵測部45。
於步驟S14中,在主機裝置10中,支援偵測部45係如上述,將從輸入裝置20的支援偵測部73所發送過來的交握訊號,予以接收。
支援偵測部45係藉由接收交握訊號,以偵測(辨識)出插孔14中所被插入具有插頭23的身為插頭裝置之輸入裝置20是否為支援裝置。
一旦插孔14中所被插入具有插頭23的身為插頭裝置之輸入裝置20被偵測是支援裝置,則支援偵測部45係將已選擇了端子41A的開關41,切換成選擇端子 41B,並且將該開關41之切換的意旨,供給至岔斷器46。
岔斷器46係一旦被從支援偵測部45供給了,開關41是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之意旨,則將支援裝置(的插頭)已被插入至插孔14中之意旨,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在訊號處理區塊11中,係一旦從岔斷器46被供給了有支援裝置已被插入至插孔14之意旨,就開始支援裝置用的訊號處理。
又,一旦開關41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則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係透過(已選擇了端子41B的)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被連接至收送訊處理部47、及電源VD
如以上,藉由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是透過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被連接至電源VD,該電源VD係透過主機裝置10的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開關41、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還有輸入裝置20的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及已選擇了端子71B的開關71,而被連接至LDO74。
如以上所述,主機裝置10的電源VD一旦被連接至輸入裝置20的LDO74,則LDO74係從電源VD獲得電力,對輸入裝置20的放大器82i等之需要電源的區塊,開始作為電源之電力的供給。
又,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係一旦透過 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被連接至收送訊處理部47,則於步驟S16中,收送訊處理部47,係同步於來自時脈生成部15的時脈,開始該時脈(含有其之訊號)之送訊。
從收送訊處理部47所發送的時脈,係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開關41、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開關7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而到達PLL77。
PLL77,係於步驟S25中,依照如上述而從收送訊處理部47所被發送過來的時脈而開始動作,一旦變成所謂的固鎖狀態,則將同步於來自收送訊處理部47之時脈的時脈,供給至控制部75或送訊處理部78等。
送訊處理部78,係於步驟S26中,同步於來自PLL77之時脈而開始動作,將來自開關80的開關訊號、來自ADC84i的數位音響訊號#i、從暫存器76所讀出之資料、及從非揮發性記憶體85所讀出之資料,予以多工化,將其結果所得之多工化資料,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開關71、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開始發送至收送訊處理部47之處理。
收送訊處理部47,係於步驟S17中,如以上所述,開始從送訊處理部78所被發送過來的多工化資料之收訊。
如以上,在輸入裝置20中,偵測出已被插頭 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是否為可處理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若插孔裝置是支援裝置,則將多工化資料,透過插頭23而予以發送,另一方面,在主機裝置10中,係偵測出插孔14中已被插入之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是否為支援裝置,若插頭裝置是支援裝置,則將從身為支援裝置之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多工化資料,透過插孔14而予以接收,因此從身為屬於支援裝置之插頭裝置的輸入裝置20,往身為屬於支援裝置之插孔裝置的主機裝置10的多工化資料之收送訊,就可容易地進行。
亦即,不必增加插孔14或插頭23的端子之數目,使用1個麥克風端子TJ3及TP3就可將身為複數換能器所輸出之訊號的例如,5個麥克風810乃至814所輸出之音響訊號#0乃至#4,包含在多工化資料中而進行收送訊。
此外,在主機裝置10中,係偵測出插孔14中已被插入之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是否為支援裝置,若插頭裝置是支援裝置,則將已選擇了端子41A的開關41,切換成選擇端子41B,因此若插頭裝置不是支援裝置,則已選擇了端子41A的開關41,係維持在選擇端子41A的狀態不變。
其結果為,主機裝置10,係在被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的插頭23)連接(至插孔14)的時候係理所當然,即使被非支援裝置、身為具有4極插頭之既存插頭裝置的例如具有麥克風的既存之耳麥連接時,仍可使用 該既存之耳麥,也就是具有所謂的向後相容性。
同樣地,在輸入裝置20中,偵測出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是否為支援裝置,若插孔裝置是支援裝置,則將已選擇了端子71A的開關71,切換成選擇端子71B,因此若插孔裝置不是支援裝置,則已選擇了端子71A的開關71,係維持在選擇端子71A的狀態不變。
其結果為,輸入裝置20,係在對身為支援裝置之主機裝置10(的插孔14)連接(插頭23)的時候係想當然爾,即使被連接至非支援裝置、身為具有4極插孔之既存插孔裝置的例如既存之智慧型手機時,仍可使用該既存之智慧型手機,具有如此之向後相容性。
此處,主機裝置10,係藉由令多工化資料介面13不動作,就可擬制成既存的智慧型手機等。
在已被擬制成既存智慧型手機之主機裝置10中,開關41,係維持預設的狀態,亦即,維持選擇音響訊號線JA所被連接之端子41A,的狀態,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係維持被連接在,有電阻33與訊號處理區塊11所連接之音響訊號線JA的狀態。
又,輸入裝置20,係藉由令多工化資料介面22(但是,除了構成類比音響介面21的開關80及麥克風810以外)不動作,就可擬制成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等。
在已被擬制成既存耳麥的輸入裝置20中,開 關71,係維持預設的狀態,亦即,維持選擇音響訊號線PA所被連接之端子71A,的狀態,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係維持在被連接至,開關80及麥克風810所被連接之連接點PS上所被連接之音響訊號線PA的狀態。
以下,說明在身為支援裝置之主機裝置10上,連接有非支援裝置之既存耳麥(擬制成其之輸入裝置20)的情況,和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係被連接至非支援裝置之既存智慧型手機(擬制成其之主機裝置10)的情形。
此外,對身為支援裝置之主機裝置10(的插孔14),連接(插入)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的插頭23)的情況,亦即,在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進行圖2及圖3所說明之處理的情況,以下稱作標準案例。
首先,在身為支援裝置之主機裝置10上,連接有已被擬制成既存耳麥之輸入裝置20的情況下,在主機裝置10中,係和標準案例同樣地,於麥克風偵測部44中,麥克風810會被偵測,從支援偵測部45會發送出交握訊號。
來自支援偵測部45的交握訊號,係透過電容器43、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及電容器72,而到達輸入裝置20的支援偵測部73,但現在的情況下,在已被擬制成既存耳麥的輸入裝置20中,多工化資料介面22係沒有動作,因此支援偵測部73係和標準案例不同地,不會回送交握訊號。
其結果為,支援偵測部45係無法接收交握訊號,因此偵測(辨識)已被擬制成既存耳麥的輸入裝置20並非支援裝置。
此情況下,支援偵測部45係不切換已選擇了端子41A的開關41,維持在選擇端子41A的狀態,藉此,插孔14的端子TJ3係透過(已選擇了端子41A的)開關41、及電阻33,而被連接至電源VD,且被連接至音響訊號線JA(會是一直被連接之狀態)。
另一方面,在已被擬制成既存耳麥的輸入裝置20中,開關71係維持選擇被音響訊號線PA所連接之端子71A不變,因此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係被連接至,開關80及麥克風810所被連接之連接點PS上所被連接之音響訊號線PA。
因此,在音響訊號線JA、開關41、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開關71、及音響訊號線PA的路徑中,係透過防止過電流的電阻33,而被施加電源VD所致之電壓。
然後,麥克風810所輸出之類比音響訊號#0,係透過連接點PS、音響訊號線PA、開關71、麥克風端子TP3及TJ3、開關41、以及音響訊號線JA,而被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訊號處理區塊11,係因應需要而進行如以上所被供給之麥克風810所輸出之類比音響訊號#0例如AD轉換等之訊號處理,而例如以電話(送話)之聲音的方式加 以發送。
又,開關80所輸出之開關訊號,係以重疊於麥克風810所輸出之類比音響訊號#0的形式,透過連接點PS、音響訊號線PA、開關71、麥克風端子TP3及TJ3、開關41、以及音響訊號線JA,而被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訊號處理區塊11,係基於透過音響訊號線JA所被供給之類比音響訊號#0的直流成分,來偵測開關訊號,亦即偵測開關80之操作,進行相應於該開關80之操作的訊號處理。
此外,於主機裝置10上所被再生之樂曲之音響訊號、或主機裝置10成為電話機所接收到的聲音之音響訊號等,係透過主機裝置10的類比音響介面12、插孔14的音響訊號端子TJ1及TJ2、以及插頭23的音響訊號端子TP1及TP2,而被供給至已被擬制成既存耳麥之輸入裝置20的類比音響介面21。然後,在類比音響介面21中,從驅動器61L及61R會再生出,於主機裝置10上所被再生之樂曲之音響訊號、或主機裝置10成為電話機所接收到的聲音之音響訊號等所對應之音響。
如以上,在身為支援裝置之主機裝置10上,被連接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擬制成其之輸入裝置20)的情況下,藉由變成開關41是選擇了端子41A之狀態,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係其機能不會受到限制,可和連接至既存智慧型手機等時同樣地使用。 因此,身為支援裝置之主機裝置10,係具有向後相容性。
此外,輸入裝置20是由類比音響介面21、和不具麥克風端子TP3的插頭23所構成,而可擬制成具有3極插頭的既存之耳機,但當此種既存耳機被連接至身為支援裝置之主機裝置10的情況下,該既存之耳機,係可和連接至具有3極插孔之既存音樂播放機等時同樣地使用。
接著,對已被擬制成既存智慧型手機之主機裝置10,連接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時,則從已被擬制成既存智慧型手機之主機裝置10,不會發送交握訊號。
其結果為,於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中,在支援偵測部73中係無法接收交握訊號,因此會偵測(辨識)已被擬制成既存智慧型手機之主機裝置10並非支援裝置。
此情況下,支援偵測部73係不切換已選擇了端子71A的開關71,維持在選擇端子71A的狀態,藉此,插頭23的端子TP3,係維持成透過(已選擇了端子71A的)開關71而連接至,被開關80及麥克風810所連接之連接點PS所連接之音響訊號線PA的狀態。
另一方面,在已被擬制成既存智慧型手機之主機裝置10中,由於開關41係維持選擇端子41A,因此插孔14的端子TJ3係透過(已選擇了端子41A的)開關 41、及電阻33,而被連接至電源VD,且被連接至音響訊號線JA(會是一直被連接之狀態)。
如以上,對已被擬制成既存智慧型手機之主機裝置10連接了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的情況下,係變成和上述的對身為支援裝置之主機裝置10連接了已被擬制成既存耳麥之輸入裝置20的情況相同。
因此,對既存智慧型手機(擬制成其之主機裝置10),連接了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的時候,既存之智慧型手機,係其機能不會受到限制,可和連接至既存耳麥等時同樣地使用。
然後,對既存的智慧型手機連接了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時,則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係成為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而發揮機能。
如以上,對既存智慧型手機(擬制成其之主機裝置10),連接了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的時候,藉由變成開關71是選擇了端子71A之狀態,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係成為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而發揮機能,因此具有向後相容性。
此外,對被設置有音響訊號端子TJ1及TJ2、以及相當於接地端子TJ4之端子的具有3極插孔的既存之音樂播放機,連接了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的時候,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係成為3極之既存耳機而發揮機能。
如以上,若依據身為支援裝置之主機裝置 10、及輸入裝置20,則可進行多工化資料的收送訊,因此可經由受限之極數(端子之數目)的插孔14、及插頭23,把超過該極數之數量的訊號,包含在多工化資料中,在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進行收送訊。
亦即,藉由4極的插孔14、及插頭23,而可將例如:L聲道及R聲道之音響訊號、聲音用(通話用)麥克風的麥克風810所輸出之音響訊號(以下亦稱作麥克風音響訊號)#0、開關80所輸出之開關訊號、NC處理等中可以使用的麥克風811乃至814所輸出之麥克風音響訊號#1乃至#4、以及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其他資料,在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收送訊。
具體而言,將麥克風810乃至814所輸出之麥克風音響訊號(進行AD轉換而成的麥克風音響訊號)#0乃至#4、開關80所輸出之開關訊號、及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其他資料,進行多工化而成為多工化資料,將該多工化資料,透過4極的1個端子亦即麥克風端子TJ3及TP3而予以收送訊,藉此,將被供給至驅動器61L及61R的L聲道及R聲道之音響訊號(以下亦稱作揚聲器音響訊號)予以收送訊的音響訊號端子TJ1及TJ2以及TP1及TP2、和被連接至接地的接地端子TJ4及TP4,就不需要特殊變更(可直接使用),可將L聲道及R聲道之揚聲器音響訊號、麥克風音響訊號#0乃至#4、開關訊號、及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 資訊其他資料,在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進行收送訊。
因此,輸入裝置20係可為,成為將複數麥克風810乃至814所輸出之麥克風音響訊號#0乃至#4等,輸入至主機裝置10之介面而發揮機能的裝置。
此處,為了簡化說明,若注目於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訊號之中的音響訊號,則複數音響訊號的5個麥克風810乃至814所輸出之類比的麥克風音響訊號#0乃至#4,係於ADC840乃至844中,分別被AD轉換成數位的麥克風音響訊號#0乃至#4,然後才被多工化成多工化資料。
另一方面,作為將複數音響訊號予以多工化的方法,係不只有將複數類比音響訊號先AD轉換成複數數位音響訊號然後才進行多工化,還有將類比訊號直接予以多工化的方法。
將複數音響訊號,維持成類比訊號而直接多工化而加以收送訊的方法係有例如:針對複數類比音響訊號,週期性進行S&H(取樣及保持),將該進行過S&H之音響訊號,以開關加以選擇,而成為多工化資料的方法(以下亦稱作開關+S&H法)。
然而,在開關+S&H法中,由於會針對複數音響訊號週期性進行S&H,因此針對複數音響訊號之每一者,無法進行同一時刻的音響訊號之S&H。因此,使用被開關+S&H法所多工化之複數音響訊號,來進行例如波束 成形等之訊號處理時,例如,關於由被配置在左右等之不同位置的麥克風所獲得之複數音響訊號,在多工化資料之中,並不存在有同一時刻之音響訊號,因此波束成形的精度會惡化。
又,於輸入裝置20中,將複數音響訊號以類比訊號而直接多工化的情況下,則在主機裝置10側,必須要有將該複數音響訊號一一進行AD轉換的ADC。
甚至,在開關+S&H法中,相較於如圖2所說明,將類比音響訊號藉由△Σ調變而AD轉換成1位元然後進行多工化的情況,主機裝置10或輸入裝置20的構成會變得複雜,在消費電力上也變得不利。
此外,於圖2中,主機裝置10係同步於時脈生成部15所輸出之時脈而動作。又,輸入裝置20係同步於,PLL77為同步於主機裝置10之時脈生成部15所輸出之時脈而生成之時脈,而動作。
因此,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係同步動作。
又,於輸入裝置20中,ADC84i係例如,將PLL77為同步於主機裝置10之時脈生成部15所輸出之時脈而生成之時脈,當作取樣的時序而進行AD轉換。
然後,於主機裝置10中,在插孔14中未被插頭23插入之狀態下,開關41係可選擇端子41A。同樣地,於輸入裝置20中,在插頭23未被插入至插孔之狀態下,開關71係可選擇端子71A。
又,於主機裝置10中,在收送訊處理部47中,來自多工化資料的、該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音響訊號的分離(逆多工化),係可基於裝置資訊中所含之、輸入裝置20所具有的麥克風81i之數目等,而適切地進行。
然後,於主機裝置10中,在時脈生成部15中,係可基於裝置資訊中所含之、輸入裝置20所具有之麥克風81i之數目,生成將該數目之音響訊號進行AD轉換而生成多工化資料時所必需的足夠頻率(週期)的時脈。
此處,於圖2中,在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係進行雙向通訊。
在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所被進行的雙向通訊中,從輸入裝置20往主機裝置10所被發送之資料(訊號)中,係有例如多工化資料。多工化資料係含有:麥克風81i所輸出之麥克風聲音訊號#i(若在輸入裝置20中設置有麥克風81i以外的換能器,則為該換能器所輸出之訊號(數位訊號))、或開關80所輸出之開關訊號、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等。
又,在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所被進行的雙向通訊中,從主機裝置10往輸入裝置20所被發送的資料(訊號)中,係有例如:時脈生成部15所生成之時脈、或對控制部75之指令等。
作為對控制部75之指令係有例如:對暫存器76、或非揮發性記憶體85的資料之讀寫、指示令輸入裝 置20變成睡眠狀態(例如停止對ADC84i等、必要最低限度之區塊以外區塊的電源供給之狀態)、和使輸入裝置20從睡眠狀態恢復(啟動)等的指令。
此處,控制部75係隨著暫存器76的記憶值而進行處理,因此對暫存器76、或非揮發性記憶體85的資料之讀寫指令以外的指令、亦即,例如,使輸入裝置20變成睡眠狀態、或使輸入裝置20從睡眠狀態恢復等的指令,係可並非準備了專用的指令,而是可藉由對暫存器76中寫入所定值而為之。
此外,輸入裝置20中所設置之作為複數換能器的麥克風,係亦可將類比麥克風與數位麥克風予以併用而為之。
<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2詳細構成例>
圖4係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2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此外,圖中,和圖2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於圖4中,輸入裝置20,係和圖2的構成相同。
又,於圖4中,主機裝置10係具有訊號處理區塊11、時脈生成部15、DAC31、功率放大器32、電容器43、麥克風偵測部44、支援偵測部45、岔斷器46、收送訊處理部47、暫存器48、及I2C介面49,這點是和圖 2共通。
但是,在圖4中,主機裝置10係未設置電阻33、及開關41,這點是和圖2不同。
因此,在圖4中,類比音響介面12係具有DAC31、及功率放大器32,這點是和圖2共通;不具有電阻33,這點是和圖2不同。
然後,在圖4中,多工化資料介面13係具有電容器43、麥克風偵測部44、支援偵測部45、岔斷器46、收送訊處理部47、暫存器48、及I2C介面49,這點是和圖2共通;不具有開關41,這點是和圖2不同。
此外,在圖4中,由於主機裝置10係不具有開關41,因此不具有圖2中將該開關41的端子41A、和訊號處理區塊11做連接的音響訊號線JA。
再者,在圖4中,由於主機裝置10係不具有開關41,因此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並非如圖2所示,透過開關41而被連接至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而是直接被連接至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
如以上,在圖4中,由於主機裝置10係不具有電阻33、開關41、及音響訊號線JA,因此可以進行圖2中開關41選擇端子41B時的動作,但是開關41選擇端子41A時的動作就無法進行。
在圖4中,主機裝置10係如上述,可以進行於圖2中開關41選擇端子41B時的動作,因此可從輸入裝置20接收多工化資料。因此,於圖4中,主機裝置10 係為支援裝置。
然而,在圖4中,主機裝置10係無法進行圖2中開關41選擇端子41A時的動作。
然後,主機裝置10的向後相容性,係藉由變成圖2中開關41選擇端子41A之狀態而被確保,因此無法進行開關41選擇端子41A時之動作的圖4的主機裝置10,係不具有向後相容性。
亦即,於圖4中,對主機裝置10,例如,連接了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的時候,從訊號處理區塊11,透過DAC31、及功率放大器32,而被供給至插孔14的音響訊號端子TJ1及TJ2的揚聲器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係可從既存之耳麥輸出。
然而,即使既存的耳麥的(類比之)麥克風音響訊號,被供給至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則該麥克風音響訊號,係在圖4的主機裝置10中,仍然無法被接受(無法被處理)。
此外,對圖4的主機裝置10,亦即身為支援裝置,但是不具有向後相容性的主機裝置10,連接了圖4的輸入裝置20,亦即身為支援裝置,且具有向後相容性的輸入裝置20的時候,在支援偵測部45與73之間,係和標準案例同樣地收送交握訊號,藉此,於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中,就會彼此偵測對方裝置是支援裝置。
然後,其後,於主機裝置10中,除了不會進 行開關41切換成選擇端子41B以外,其餘是和標準案例同樣地,在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收送多工化資料。
<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3詳細構成例>
圖5係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3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此外,圖中,和圖2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於圖5中,主機裝置10,係和圖2的構成相同。
又,於圖5中,輸入裝置20係具有驅動器61L及61R、電容器72、支援偵測部73、LDO74、控制部75、PLL77、送訊處理部78、開關80、麥克風810乃至814、放大器820乃至824、電阻830乃至834、ADC840乃至844、以及非揮發性記憶體85,這點是和圖2共通。
但是,在圖5中,輸入裝置20係未設置開關71,這點是和圖2不同。
又,在圖5中,類比音響介面21係具有驅動器61L及61R,這點是和圖2共通;作為類比音響介面21之構成要素是不含開關80、及麥克風810,這點是和圖2不同。
再者,在圖5中,多工化資料介面13係具有 電容器72、支援偵測部73、LDO74、控制部75、PLL77、送訊處理部78、開關80、麥克風810乃至814、放大器820乃至824、電阻830乃至834、ADC840乃至844、以及非揮發性記憶體85,這點是和圖2共通;不具有開關71,這點是和圖2不同。
此外,在圖5中,由於輸入裝置20係不具有開關71,因此不具有將該開關71的端子71A、和連接點PS做連接的音響訊號線PA。
再者,在圖5中,由於輸入裝置20係不具有開關71,因此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並非如圖2所示,透過開關71而被連接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而是直接被連接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
如以上,在圖5中,由於輸入裝置20係不具有開關71、及音響訊號線PA,因此可以進行圖2中開關71選擇端子71B時的動作,但是開關71選擇端子71A時的動作就無法進行。
在圖5中,輸入裝置20係如上述,可以進行於圖2中開關71選擇端子71B時的動作,因此可透過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而發送多工化資料。因此,於圖5中,輸入裝置20係為支援裝置。
然而,在圖5中,輸入裝置20係無法進行圖2中開關71選擇端子71A時的動作。
然後,輸入裝置20的向後相容性,係藉由變成圖2中開關71選擇端子71A之狀態而被確保,因此無 法進行開關71選擇端子71A時之動作的圖5的輸入裝置20,係不具有向後相容性。
亦即,於圖5中,輸入裝置20被連接至,例如,具有支援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的4極插孔的既存之智慧型手機的時候,從該既存之智慧型手機,被供給至插頭23的音響訊號端子TP1及TP2的揚聲器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係可從驅動器61L及61R輸出。
然而,假設,從送訊處理部78,有多工化資料,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被供給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該多工化資料係在既存之智慧型手機中,仍無法被接受(處理)。
再者,麥克風810所輸出之類比音響訊號#0(包含已被重疊有開關80之開關訊號的類比音響訊號#0),係不被供給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因此對既存之智慧型手機,無法輸入類比音響訊號#0。因此,在既存之智慧型手機上,被輸入至麥克風810的音響#0、或開關80之操作,係不被接收。
此外,圖5的輸入裝置20,亦即身為支援裝置,但是不具有向後相容性的輸入裝置20,被連接到圖5的主機裝置10,亦即身為支援裝置,且具有向後相容性的主機裝置10的時候,則在支援偵測部45與73之間,係和標準案例同樣地收送交握訊號,藉此,於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中,就會彼此偵測對方裝置是支援裝置。
然後,其後,於輸入裝置20中,除了不會進行開關71切換成選擇端子71B以外,其餘是和標準案例同樣地,在輸入裝置20與主機裝置10之間,收送多工化資料。
<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4詳細構成例>
圖6係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4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此外,圖中,和圖4或圖5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於圖6中,主機裝置10係和圖4的構成相同,輸入裝置20係和圖5的構成相同。
因此,在圖6中,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雖然都是支援裝置,但不具有向後相容性。
如以上,雖然是支援裝置,但不具有向後相容性的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被連接的時候,在支援偵測部45與73之間,係和標準案例同樣地收送交握訊號,藉此,於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中,就會彼此偵測對方裝置是支援裝置。
然後,其後,於主機裝置10中,不會進行開關41切換成選擇端子41B,及於輸入裝置20中,不會進行開關71切換成選擇端子71B以外,其餘是和標準案例同樣地,在輸入裝置20與主機裝置10之間,收送多工化資料。
<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5詳細構成例>
圖7係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5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此外,圖中,和圖6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在圖7中,主機裝置10係未設有電容器43、麥克風偵測部44、支援偵測部45、及岔斷器46,除此以外,其餘是和圖6的構成相同。
然後,在圖7中,輸入裝置20係未設有電容器72、及支援偵測部73,除此以外,其餘是和圖6的構成相同。
主機裝置10係不具有支援偵測部45,因此不會偵測已被插入至插孔14之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是否為支援裝置。同樣地,輸入裝置20係不具有支援偵測部73,因此不會偵測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是否為支援裝置。
因此,圖7的主機裝置10和輸入裝置20被連接的時候,交握訊號的收送訊(及主機裝置10的麥克風偵測部44(圖6)所致之麥克風的偵測)、還有開關41往端子41B的選擇之切換、及開關71往端子71B的選擇之切換均不會被進行,而在輸入裝置20與主機裝置10之間,收送多工化資料。
此外,圖7的主機裝置10,係和圖4的主機 裝置10同樣地,不具向後相容性。
又,圖7的輸入裝置20,係和圖5的輸入裝置20同樣地,不具向後相容性。
此處,作為將複數音響訊號予以多工化而收送訊的方法,係如上述,不只有將複數類比音響訊號先AD轉換成複數數位音響訊號然後才進行多工化,還有將類比訊號直接予以多工化的開關+S&H法等之方法。
圖7的第5詳細構成例,係可將複數類比音響訊號,維持類比訊號而直接進行多工化的方法,變成所謂數位化的方法。
然而,圖7的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係不具向後相容性。這點在圖4及圖6的主機裝置10、以及圖5及圖6的輸入裝置20也同樣如此。
因此,從向後相容性的觀點來看,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係如圖2所示之構成,較為理想。
<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6詳細構成例>
圖8係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6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此外,圖中,和圖2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於圖8中,主機裝置10係具有訊號處理區塊11、時脈生成部15、DAC31、功率放大器32、電阻33、開關41、岔斷器46、收送訊處理部47、暫存器48、及 I2C介面49,這點是和圖2共通。
但是,於圖8中,主機裝置10係未設有電容器43、麥克風偵測部44、及支援偵測部45,而是新設置有插頭偵測部101、認證模態輸出部102、及模態偵測部103,這點是和圖2不同。
此外,於圖8的主機裝置10中,類比音響介面12係和圖2的構成相同。
再者,於圖8的主機裝置10中,多工化資料介面13係由:開關41、岔斷器46、收送訊處理部47、暫存器48、I2C介面49、插頭偵測部101、認證模態輸出部102、及模態偵測部103所構成。
又,於圖8中,輸入裝置20係具有驅動器61L及61R、開關71、LDO74、控制部75、PLL77、送訊處理部78、開關80、麥克風810乃至814、放大器820乃至824、電阻830乃至834、ADC840乃至844、以及非揮發性記憶體85,這點是和圖2共通。
但是,於圖8中,輸入裝置20係未設有電容器72、及支援偵測部73,而是新設置有功率偵測部111、及認證模態輸出部112,這點是和圖2不同。
此外,於圖8的輸入裝置20中,類比音響介面21係和圖2的構成相同。
再者,於圖8的輸入裝置20中,多工化資料介面22係由:開關71、LDO74、控制部75、PLL77、送訊處理部78、開關80、麥克風810乃至814、放大器820 乃至824、電阻830乃至834、ADC840乃至844、非揮發性記憶體85、功率偵測部111、以及認證模態輸出部112所構成。
於圖8的主機裝置10中,插頭偵測部101係監視著已被連接在插孔14之偵測線上之訊號,基於該偵測線上之訊號,偵測出插孔14中有插頭被插入。
亦即,在圖8中,對插孔14,為了偵測插頭之插入,而設有例如機械式機構,偵測線係被連接在該機械式機構。
然後,一旦插孔14中有插頭被插入,則偵測線上之訊號(從插頭偵測部101來看偵測線的阻抗)會有變化,插頭偵測部101係基於如此偵測線上之訊號,來偵測插孔14中有插頭被插入。
插頭偵測部101,係一旦偵測到插孔14中有插頭被插入,則將預設上選擇端子41A的開關41,切換成選擇端子41B。
認證模態輸出部102係記憶著,作為用來認證(偵測)主機裝置10是支援裝置所需的所定之訊號的認證模態,將該認證模態輸出至收送訊處理部47。
此外,於插頭偵測部101中,在偵測到插孔14中有插頭被插入,開關41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之後,收送訊處理部47,係僅在所定時間內,將來自認證模態輸出部102的認證模態予以發送。
被收送訊處理部47所發送的認證模態,係透 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已選擇了端子41B的開關41,而從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被輸出。
此處,認證模態輸出部102所記憶之認證模態,以下亦稱作主認證模態。
模態偵測部103係被連接至,被開關41之端子41B所連接之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將從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已選擇了端子41的)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被發送過來的認證模態(後述的副認證模態),予以接收。
模態偵測部103,係藉由接收副認證模態,而偵測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是支援裝置。
一旦偵測出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是支援裝置,則模態偵測部103,係將開關41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之意旨,供給至岔斷器46。
此外,模態偵測部103,係於插頭偵測部101中,偵測到插孔14中所插頭被插入,開關41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之後,在所定時間之內,無法成功接收副認證模態的情況下,則偵測出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不是支援裝置,使得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的開關41,再度切換成選擇端子41A。
於圖8的輸入裝置20中,功率偵測部111係藉由偵測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的電壓之變化,以偵測插頭23已被插入至插孔中。
亦即,插頭23已被插入至例如主機裝置10的插孔14的時候(除此以外,例如,被插入至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所對應之既存插孔裝置的插孔中的時候也同樣),在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上,係透過電阻33、選擇了端子41A的開關、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或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選擇了端子41B的開關41、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而呈現電源VD的電壓。
功率偵測部111,係一旦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之電壓,變化成電源VD之電壓(接近其之電壓),則偵測插頭23已被插入至插孔中,將預設上選擇端子71A的開關71,切換成選擇端子71B。
認證模態輸出部112係記憶著,作為用來認證(偵測)輸入裝置20是支援裝置所需的所定之訊號的認證模態,將該認證模態輸出至送訊處理部78。
此處,認證模態輸出部112所記憶之認證模態,以下亦稱作副認證模態。
此外,於功率偵測部111中,偵測到插頭23已被插入至插孔,開關71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71B之後,控制部75係從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透過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選擇了端子71B的開關7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而等待主認證模態被發送過來而接收之。
控制部75,係一旦接收主認證模態,則偵測 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是支援裝置,令送訊處理部78,將來自認證模態輸出部112的副認證模態,僅在所定時間內予以發送。
被送訊處理部78所發送的副認證模態,係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已選擇了端子71B的開關71,而從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被輸出。
另一方面,控制部75係於功率偵測部111中,偵測到插頭23已被插入至插孔,開關71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71B之後的所定期間內,無法成功接收主認證模態的情況下,則偵測出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不是支援裝置,使得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71B的開關71,再度切換成選擇端子71A。
圖9係圖8的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之處理的流程圖。
在主機裝置10中,係於步驟S41中,開關41係在預設上是選擇端子41A。
另一方面,在輸入裝置20中,係於步驟S51中,開關71係在預設上是選擇端子71A。
然後,一旦輸入裝置20之插頭23,被插入至主機裝置10之插孔14中,則在主機裝置10中,係於步驟S42中,偵測出插頭偵測部101係為插頭已經被插入至插孔14中。
插頭偵測部101,係一旦偵測到插孔14中有插頭被插入,則於步驟S43中,將預設上選擇端子41A 的開關41,切換成選擇端子41B。
其後,於步驟S44中,收送訊處理部47,係同步於來自時脈生成部15的時脈,開始該時脈(含有其之訊號)的送訊。
然後,在步驟S44中,收送訊處理部47,係同步於來自時脈生成部15的時脈,開始認證模態輸出部102中所記憶之主認證模態的送訊。
收送訊處理部47所發送之時脈、及主認證模態,係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開關41,而從插孔的麥克風端子TJ3被輸出。
時脈、及主認證模態之送訊開始後,於步驟S45中,模態偵測部103係等待從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發送副認證模態過來。
然後,模態偵測部103,係在所定時間之內,都沒有副認證模態被發送過來的情況下,則於步驟S46中,偵測(辨識)出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不是支援裝置,使得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的開關41,再度切換成選擇端子41A。
開關41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A之後,主機裝置10,係如參照圖2所說明,進行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係為例如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等之非支援裝置之裝置時的動作(先前模式動作)。
另一方面,若從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有副認證模態被發送過來的情況下,亦 即,例如,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的插頭23係被插入至插孔14,從輸入裝置20,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已選擇了端子41的)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向模態偵測部103,成功發送了副認證模態的情況下,則模態偵測部103,係於步驟S47中,接收該副認證模態。
模態偵測部103,係藉由接收副認證模態,而偵測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是支援裝置。
一旦偵測出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是支援裝置,則模態偵測部103,係將開關41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之意旨,供給至岔斷器46。
岔斷器46係一旦被從模態偵測部103供給了,開關41是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之意旨,則將支援裝置(的插頭)已被插入至插孔14中之意旨,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在訊號處理區塊11中,係一旦從岔斷器46被供給了有支援裝置已被插入至插孔14之意旨,就開始支援裝置用的訊號處理。
一旦模態偵測部103接收到副認證模態,則收送訊處理部47,係於步驟S48中,將ACK(ACKnowledgement)(肯定回應)訊號,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開關41、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而發送(回送)至身為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 的輸入裝置20。
其後,於步驟S49中,收送訊處理部47,係如後述,開始從輸入裝置20,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被發送過來的多工化資料之收訊。
另一方面,在輸入裝置20中,一旦該輸入裝置20的插頭23被插入至主機裝置10的插孔14中,則功率偵測部111係於步驟S52中,偵測出插頭23已被插入至插孔。
亦即,一旦輸入裝置20的插頭23被插入至主機裝置10的插孔14中,則在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上,係透過電阻33、選擇了端子41A的開關、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或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選擇了端子41B的開關41、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而呈現電源VD的電壓。
功率偵測部111,係藉由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之電壓變化成電源VD之電壓等,而偵測出插頭23已被插入至插孔。
功率偵測部111,係一旦偵測到插頭23已被插入至插孔,則於步驟S53中,將預設上選擇端子71A的開關71,切換成選擇端子71B。
一旦開關71被切換成選擇端子71B,則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係透過已選擇了端子71B的開關71,而被連接至LDO74。
然後,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係透過開關7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而被連接至控制部75、PLL77、及送訊處理部78。
此處,在主機裝置10中,係如上述,於步驟S43中,開關41係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其結果為,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係透過(已選擇了端子41B的)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被連接至收送訊處理部47、模態偵測部103、及電源VD
如以上,藉由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是透過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被連接至電源VD,電源VD係透過主機裝置10的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開關41、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還有輸入裝置20的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及已選擇了端子71B的開關71,而被連接至LDO74。
如以上所述,主機裝置10的電源VD一旦被連接至輸入裝置20的LDO74,則LDO74係對輸入裝置20的放大器82i等之需要電源的區塊,開始作為電源之電力的供給。
又,在主機裝置10中,係如上述,於步驟S44中,藉由收送訊處理部47,開始時脈、及主認證模態之送訊,該時脈、及主認證模態,係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開關41,而從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被輸出。
從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所輸出的、收送 訊處理部47所發送之時脈,係於輸入裝置20中,透過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開關7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而被供給至PLL77。
PLL77,係於步驟S54中,依照如上述而被供給之來自收送訊處理部47的時脈而開始動作,一旦變成所謂的固鎖狀態,則將同步於來自收送訊處理部47之時脈的時脈,供給至送訊處理部78等。
送訊處理部78,係同步於來自PLL77之時脈而開始動作。
如以上,一旦開關71被切換成選擇端子71B,PLL77變成固鎖狀態,則控制部75係於步驟S55中,等待從主機裝置10發送主認證模態過來並接收之。
亦即,在主機裝置10中,係於上述的步驟S44中,收送訊處理部47開始主認證模態之送訊,主認證模態係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開關41,而從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被輸出。
控制部75係將從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所輸出的主認證模態,透過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開關7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而予以接收。
此外,於步驟S54中,未對PLL77供給時脈的情況,或於步驟S55中,在控制部75上無法成功接收主認證模態的情況下,則認為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不是支援裝置,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71B 的開關71,係被再度切換成選擇端子71A。
開關71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A之後,輸入裝置20,係如參照圖2所說明,進行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係為例如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等所對應之既存智慧型手機等的、非支援裝置之裝置時的動作。
控制部75,係於步驟S55中,一旦接收主認證模態,則偵測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是支援裝置,於步驟S56中,令送訊處理部78,將來自認證模態輸出部112的副認證模態,僅在所定時間內予以發送。
被送訊處理部78所發送的副認證模態,係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已選擇了端子71B的開關71,而從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被輸出。
從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所輸出的副認證模態,係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已選擇了端子41的)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被發送至模態偵測部103,如上述,於步驟S47中,被模態偵測部103所接收。
在主機裝置10中,係模態偵測部103接收副認證模態後,如上述,收送訊處理部47係於步驟S48中,將ACK訊號,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開關41、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而發送過來,因此在輸入裝置20的控制部75或PLL77中,係如上述,透過插孔14 的麥克風端子TJ3而被發送過來的ACK訊號,係透過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開關7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而被接收。
其後,送訊處理部78,係於步驟S57中,將來自開關80的開關訊號、來自ADC84i的數位音響訊號#i、從暫存器76所讀出之資料、及從非揮發性記憶體85所讀出之資料,予以多工化,將其結果所得之多工化資料,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開關71、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開始發送至收送訊處理部47之處理。
在主機裝置10中,係於步驟S49中,如以上所示,從送訊處理部78所被發送過來的多工化資料,係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被收送訊處理部47所接收。
此外,在圖8的輸入裝置20中,於功率偵測部111中,不是隨著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的電壓,而是隨著電流中所產生的所定變化,即可偵測出插頭23已被插入至插孔。
又,在圖8的輸入裝置20中,於功率偵測部111中,只有在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的電壓變成(約為)電源VD之電壓時,將預設上選擇端子71A的開關71,切換成選擇端子71B,即使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的電壓有變化,若該麥克風端子TP3的電壓未達到 (約為)電源VD之電壓時,則不切換預設上選擇端子71A的開關71,可維持其端子71A的選擇不變,藉此,可達成如下之動作。
現在假設,一旦主機裝置10的開關41選擇了端子41A,則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係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及切換器41以外,還透過電阻33,而被連接至電源VD。此情況下,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的電壓,係變成從電源VD之電壓,降低了電阻33上的電壓降低量而成的電壓,未達電源VD之電壓,因此功率偵測部111係不切換已選擇了端子71A的開關71,維持端子71A的選擇不變。
另一方面,一旦主機裝置10的開關41選擇了端子41B,則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係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及切換器41,而被連接至電源VD。此情況下,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和主機裝置10的電源VD之間,沒有電阻33這類的負載存在,因此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的電壓,係會是電源VD之電壓。因此,功率偵測部111係將已選擇了端子71A的開關71,切換成選擇端子71B。
如以上,於功率偵測部111中,只有在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的電壓變成電源VD之電壓時,將預設上選擇端子71A的開關71,切換成選擇端子71B的情況下,只有在主機裝置10中,開關41係選擇端子41B,主認證模態係從收送訊處理部47,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 線JB、及開關41,而從插孔14的端子TJ3被輸出時,開關71才會被從端子71A切換成端子71B。
因此,主機裝置10中,只有在開關41選擇端子41B、向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輸出主認證模態的時候,在輸入裝置20中,於功率偵測部111中,開關71才會被從端子71A切換成端子71B,因此輸入裝置20的控制部75,係在開關71被切換成端子71B之後,可接收來自主機裝置10的主認證模態。
由以上,在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被連 接的情況下,於輸入裝置20中,一旦開關71被切換成選擇端子71B,則在該切換後,可接收來自主機裝置10的主認證模態。因此,如圖8及圖9中所說明,於輸入裝置20中,開關71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71B之後的所定期間內,無法成功接收主認證模態的事態係不會發生,因此隨著如此事態,而使得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71B的開關71再度切換成選擇端子71A的事態,也不會發生。
<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7詳細構成例>
圖10係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7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此外,圖中,和圖7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於圖10中,主機裝置10係具有訊號處理區塊11、時脈生成部15、DAC31、功率放大器32、暫存器 48、及I2C介面49,這點是和圖7共通。
但是,於圖10中,主機裝置10係沒有設置收送訊處理部47,改為設置收訊處理部122,並且新設置了PLL121、及SRC(Sampling Rate Converter)123,這點是和圖7不同。
此外,於圖10的主機裝置10中,類比音響介面12係(和圖7同樣地,)由DAC31、及功率放大器32所構成。
然後,於圖10的主機裝置10中,多工化資料介面13係由:暫存器48、I2C介面49、PLL121、收訊處理部122、及SRC123所構成。
又,於圖10中,輸入裝置20係具有:驅動器61L及61R、LDO74、控制部75、送訊處理部78、開關80、麥克風810乃至814、放大器820乃至824、電阻830乃至834、ADC840乃至844、以及非揮發性記憶體85,這點是和圖7共通。
但是,於圖10中,輸入裝置20係沒有設置PLL77,改為設置時脈生成部132,並且新設置了同步部131,這點是和圖7不同。
此外,圖10的輸入裝置20中,類比音響介面21係(和圖7同樣地,)由驅動器61L及61R所構成。
然後,於圖10的輸入裝置20中,多工化資料介面22係由:LDO74、控制部75、送訊處理部78、開關80、麥克風810乃至814、放大器820乃至824、電阻 830乃至834、ADC840乃至844、非揮發性記憶體85、同步部131、以及時脈生成部132所構成。
於圖10的主機裝置10中,PLL121係根據從輸入裝置20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而在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上所被發送過來的訊號(多工化資料),生成同步於該訊號之時脈,供給至收訊處理部122。
收訊處理部122,係同步於來自PLL121之時脈而動作,和圖7(圖2)的收送訊處理部47同樣地,將從輸入裝置20,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開關41、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被供給之多工化資料,予以接收。
再者,收訊處理部122,係和圖7(圖2)的收送訊處理部47同樣地,適切進行多工化資料的多工化解除等之多工化資料,將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原始資料的數位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予以分離,並供給至SRC123。
SRC123,係同步於從時脈生成部15所供給之時脈(以下亦稱作主機時脈)而動作,將來自收訊處理部122的數位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轉換成同步於來自時脈生成部15之時脈的資料,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此處,收訊處理部122係同步於來自PLL121之時脈而動作,但來自PLL121之時脈,係為同步於從輸入裝置20所發送過來之訊號的時脈,亦即,係同步於輸 入裝置20所具有的、後述之時脈生成部132所生成之時脈(以下亦稱作裝置時脈)的時脈。
因此,收訊處理部122上所獲得之數位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係為同步於輸入裝置20側之裝置時脈的資料,在SRC123中,此種同步於輸入裝置20側之裝置時脈的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係被轉換成同步於時脈生成部15生成之、主機裝置10側之主時脈的資料。
於圖10的輸入裝置20中,時脈生成部132係生成裝置時脈,供給至送訊處理部78。
因此,在圖10中,送訊處理部78係如圖7(圖2)所示,並非同步於PLL77所生成之、同步於主時脈之時脈,而是同步於時脈生成部132所生成之裝置時脈而動作。
其結果為,送訊處理部78所發送之多工化資料,係會是同步於裝置時脈的資料。
同步部131,係將送訊處理部78所得之多工化資料之區隔,亦即,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數位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之整體(例如後述之訊框)之區隔的同步訊號,加以生成,供給至送訊處理部78。
此處,在送訊處理部78中,在多工化資料之區隔的位置上,含有來自同步部131的同步訊號。
然後,在主機裝置10的收訊處理部122中, 將多工化資料中所含的同步訊號,視作所謂的基準,將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予以分離。
如此上所被構成之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係非同步地動作。
亦即,在上述第1乃至第6詳細構成例中,一旦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被連接,則主機裝置10,係同步於時脈生成部15所生成之主時脈而動作,輸入裝置20,係同步於PLL77(圖7等)所生成之、同步於主時脈之時脈而動作,因此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係同步動作。
相對於此,在圖10中,係主機裝置10,係同步於時脈生成部15所生成之主時脈而動作,輸入裝置20係同步於時脈生成部132所生成之裝置時脈而動作,因此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係為非同步動作。
亦即,於圖10中,一旦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被連接,則主機裝置10的電源VD、和輸入裝置20的LDO74,係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而被連接。
一旦主機裝置10的電源VD、和輸入裝置20的LDO74被連接,則LDO74係對輸入裝置20的放大器82i等之需要電源的區塊,開始作為電源之電力的供給,藉此,送訊處理部78係開始多工化資料之送訊。
亦即,送訊處理部78,係同步於時脈生成部 132所生成之裝置時脈而動作,生成含有從同步部131所供給之同步訊號、從ADC840乃至844所供給之數位音響訊號#0乃至#4、及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或開關80所輸出之開關訊號等之附加資料的多工化資料,而加以發送。
送訊處理部78所發送之多工化資料,係透過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被供給至PLL121、及收訊處理部122。
PLL121,係將來自送訊處理部78的多工化資料予以接收,生成同步於該多工化資料之時脈,供給至收訊處理部122。
收訊處理部122,係同步於來自PLL121之時脈而動作,將來自送訊處理部78的多工化資料予以接收。然後,收訊處理部122,係將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數位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予以分離,供給至SRC123。
SRC123,係同步於從時脈生成部15所供給之主機時脈而動作,將來自收訊處理部122的數位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轉換成同步於來自時脈生成部15之時脈的資料,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此外,圖10的非同步動作之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係和圖7的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同 樣地,不具向後相容性。但是,非同步動作之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係可構成為,如圖2的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般地具有向後相容性。
亦即,具有向後相容性之圖2的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係可構成為,如圖10所說明般地非同步動作。
<訊號格式>
參照圖11乃至圖13,說明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所交換的訊號之訊號格式。
此外,此處,上述的第1乃至第7詳細構成例之中,例如,以圖8的第6詳細構成例的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所交換之訊號為例,說明其訊號格式。
作為從圖8的主機裝置10發送至輸入裝置20的訊號,係有例如:收送訊處理部47所發送之主認證模態(Authentication訊號)或指令等。
又,作為從圖8的輸入裝置20發送至主機裝置10的訊號,係有例如:送訊處理部78所發送之副認證模態(Authentication訊號)、或多工化資料等。
此處,作為從主機裝置10發送至輸入裝置20之指令係有例如:要求資料之讀出的讀出指令、或要求資料之寫入的寫入指令等。
指令係由運算碼和必要之運算元所構成。
例如,讀出指令係具有表示資料之讀出的代碼來作為運算碼,將資料讀出位址之開頭的位址(開頭位址)、及從開頭位址讀出讀出的位址數(要讀出幾個位址份量的資料),當成運算元而具有。
又,例如,寫入指令係具有表示資料之寫入的代碼來作為運算碼,將資料寫入的寫入位址、及對該寫入位址進行寫入之對象的資料(寫入資料),當成運算元而具有。
在輸入裝置20中,如上述,藉由控制部75依照內建之暫存器76的記憶值而進行處理,主機裝置10,係藉由寫入指令而將暫存器76的記憶值予以改寫,藉此,可令輸入裝置20(的控制部75),進行各種處理(例如,ADC84i的開與關之切換、或LDO74的待命(省電)模式與通常模式的動作模式之切換、其他處理)。
又,在主機裝置10中,係可藉由讀出指令,而從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讀出裝置資訊。
另一方面,從輸入裝置20往主機裝置10所發送之多工化資料中係如上述,含有例如:數位音響訊號#0,#1,#2,#3,#4、及附加資料。
亦即,多工化資料中,最多可以含有5聲道之音響訊號#0,#1,#2,#3、及#4。然後,多工化資料係含有附加資料。
附加資料中,係如上述,可以含有(採用)開關訊號或裝置資訊。甚至,附加資料中係可含有(採用):於 輸入裝置20中,隨應於來自主機裝置10的讀出指令而被讀出之資料、或該資料所被記憶之位址等。
此外,在圖8的輸入裝置20中,作為讓使用者操作的開關,僅設置開關80的1個開關,因此,在圖8中,附加資料中所含之開關訊號,係只有開關80之開關訊號,但附加資料中係最多可以含有,例如,4個等之複數開關之開關訊號。
圖11係從插頭23被插入至插孔14起、至可收送多工化資料為止,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所被交換之訊號之例子的時序圖。
圖11的A係表示主機裝置10發送至輸入裝置20的時脈。
作為主機裝置10發送至輸入裝置20的時脈,係可採用例如:頻率為12乃至15MHz程度的脈衝訊號。
在主機裝置10中,如圖9中所說明,於步驟S44中,時脈之送訊會被開始,但該時脈之送訊係例如只持續10ms等之所定時間。
此處,主機裝置10發送至輸入裝置20的時脈,係為H位準與L位準之期間為相等的脈衝,該H位準或L位準之每一個的期間,以下稱作時槽。又,以下適宜將H位準以"1"表示,將L位準以"0"表示"此情況下,時脈係以"10101010…"來表示。
圖11的B係表示主機裝置10發送至輸入裝 置20的主認證模態。
現在,例如,若假設10時槽為1訊框,則主認證模態係可設成例如1訊框之模態"1011100010"。
主機裝置10係如圖9所說明,於步驟S44中,開始主認證模態之送訊,但該主認證模態之送訊係僅反覆持續例如5ms等之所定時間。
圖11的C係表示主機裝置10發送至輸入裝置20的ACK訊號。
作為ACK訊號,係可採用2時槽之模態"10"。作為ACK訊號的2時槽之模態"10",係被配置在訊框的最後,關於其他8時槽之期間,係被設成高阻抗(Hi-Z)(從外部來看的主機裝置10之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之阻抗是被設成高阻抗)。
主機裝置10係如圖9所說明,於步驟S48中,發送ACK訊號,但該ACK訊號係僅反覆持續例如5ms等之所定時間。
此外,在輸入裝置20中,係使用圖11的A的時脈,取得PLL77之同步後(將PLL77變成固鎖狀態後),使用身為ACK訊號的2時槽之模態"10",維持PLL77的同步。
圖11的D係表示,輸入裝置20發送至主機裝置10的副認證模態。
副認證模態,係為8時槽之模態"11100010",被配置在訊框的開頭,關於其他2時槽之期間,係被設成 高阻抗(從外部來看的輸入裝置20之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之阻抗係被設成高阻抗)。
輸入裝置20,係如圖9所說明,於步驟S56中,發送副認證模態,但該副認證模態之送訊,係僅反覆持續例如5ms等之所定時間。
此外,在副認證模態被從輸入裝置20發送至主機裝置10的1訊框之開頭8時槽以外之期間,亦即,1訊框之最後2時槽之期間中,從主機裝置10往輸入裝置20係有訊號(例如圖11的C的ACK訊號等)被發送,在輸入裝置20中,係因應需要而使用來自主機裝置10的關於1訊框之最後2時槽之期間中所被發送過來的訊號,來維持PLL77的同步。
圖12係多工化資料變成收送訊之後的,主機裝置10與輸入裝置20之間所被交換之訊號之例子的時序圖。
圖12的A,係表示和圖11的A同樣的時脈。
圖12的B係表示,代表訊框開頭的訊框同步訊號。
訊框同步訊號,係為脈衝訊號,上揚邊緣係表示訊框之開頭的時序。
此處,於圖12的B中,訊框同步訊號係為例如,頻率為1.2MHz程度的脈衝訊號。
圖12的C,係表示主機裝置(以下亦稱作主 機)10之訊號的送訊之時序、和收訊之時序。
在主機裝置10中,是以訊框的最後2時槽,向輸入裝置20,發送訊號,以訊框的最初8時槽,接收從輸入裝置20所發送過來的訊號。
圖12的D,係表示輸入裝置(以下亦稱作副機)20之訊號的送訊之時序、和收訊之時序。
在輸入裝置20中,是以訊框的最初8時槽,向主機裝置10發送訊號,以訊框的最後2時槽,接收從主機裝置10所發送過來的訊號。
圖12的E係表示主機裝置10所發送之訊號。
主機裝置10係在訊框的最後2時槽中,發送ACK/R訊號。
ACK/R訊號,係為2時槽之模態"10"或"01",在輸入裝置20中,係使用ACK/R訊號,來維持PLL77的同步。此外,在PLL77的同步的維持上,係並不一定每次都需要使用各訊框的ACK/R訊號。
亦即,PLL77的同步,係可使用例如,隔開1訊框等之訊框的ACK/R訊號,就可維持。
圖12的F,係表示輸入裝置20所發送之多工化資料。
輸入裝置20,係於訊框的最初8時槽中,發送多工化資料。
1訊框的多工化資料,係為8時槽之模態,亦 即8位元之資料,但在圖12中,作為該1訊框之多工化資料的8位元之資料,因為不含DC,所以會採用例如,將6位元之實際資料進行6B/8B(6bit/8bit)轉換所得的8位元之資料。
亦即,在通訊機器間的通訊中,為了減少該通訊機器間的電力移動,是以不含DC(直流)成分的訊號來進行通訊,較為理想。參此,為了減少多工化資料的DC成分而達到DC去除化,在圖12中,6位元之實際資料進行6B/8B轉換所得之8位元之資料,係被當成1訊框的多工化資料而採用。
構成1訊框之多工化資料的6位元之實際資料,係由:ADC840乃至844之分別所輸出之1位元之音響訊號0#乃至#4,亦即,5聲道之1位元之音響訊號(D0,D1,D2,D3,D4)、和1位元之附加資料(S),所構成。
此處,若將所定數目N的連續訊框,視為超級訊框,則超級訊框的附加資料係會是N位元之資料,但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於作為超級訊框之附加資料的N位元之資料,事先分配了作為附加資料的開關訊號、或裝置資訊、其他資料予以配置之位置(訊框)。
此情況下,附加資料係可用超級訊框單位而被發送。
又,在圖12中,作為1訊框之多工化資料的8位元之資料,為了不含DC,而採用將6位元之實際資 料進行6B/8B轉換所得之8位元之資料,但例如,若不含DC是可藉由6B/8B轉換以外之任意手段而獲得擔保等之情況下,則作為1訊框之多工化資料的8位元之資料,係例如亦可直接採用8位元之實際資料。
甚至,為了不含DC所進行之轉換,係並非限定於6B/8B轉換。
又,1訊框的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資料,係並非限定於5聲道之1位元之音響訊號、或1位元之附加資料。
亦即,作為1訊框的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資料,係可採用超過5聲道之聲道數的1位元之音響訊號、或複數位元之附加資料等。此情況下,當1訊框的多工化資料是超過8位元的資料時,則例如,藉由時脈的高速化等,將1訊框以超過10時槽之必要時槽數來加以構成,作為1訊框的多工化資料就可採用超過8位元之資料。
圖13係作為主機裝置10發送至輸入裝置20之指令的訊號之例子的時序圖。
圖13的A,係表示和圖12的B同樣的訊框同步訊號。此外,在圖13的A中,相較於圖12的B,時間軸(橫方向)的尺度是較小(較粗略)。
圖13的B,係表示讀出指令。
主機裝置10係例如,如圖13的B所示,使用21訊框的ACK/R訊號(圖12的E),來發送1個讀出指令。
21訊框的ACK/R訊號之中,開頭的2訊框之ACK/R訊號,係構成了讀出指令的運算碼,剩下的19訊框之ACK/R訊號,係構成了讀出指令的運算元。
作為讀出指令的運算碼,係採用2位元"10"。
此處,如圖12的E所說明,1訊框(1個)的ACK/R訊號,係為2時槽之模態"10"或"01",在圖13中,對ACK/R訊號="10",係分配了構成指令的1位元"1"。又,對ACK/R訊號="01",係分配了構成指令的1位元"0"。
因此,作為讀出指令之運算碼的2位元"10",係用作為2訊框之ACK/R訊號的4時槽之模態"10","01"來表示。
作為讀出指令之運算元,係採用了10位元之讀出位址(開頭位址)、和9位元之讀出位址(暫存器)數。
接收到讀出指令的輸入裝置20中,將作為讀出指令之運算元的10位元之讀出位址當作開頭位址,從該開頭位址,讀出作為讀出指令之運算元的9位元之讀出位址數所表示之數目之位址的資料,例如,使其含在附加資料中,而被發送至主機裝置10。
作為讀出指令之運算元的讀出位址、及讀出位址數,也是和讀出指令的運算碼同樣地,位元"1"係以ACK/R訊號="10"來表示,位元"0"係以ACK/R訊號="01"來表示。關於後述之寫入指令也是同樣如此。
圖13的C,係表示寫入指令。
主機裝置10係例如,所圖13的C所示,使用和圖13的B的讀出指令相同的21訊框的ACK/R訊號(圖12的E),來發送1個寫入指令。
21訊框的ACK/R訊號之中,開頭的2訊框之ACK/R訊號,係構成了寫入指令的運算碼,剩下的19訊框之ACK/R訊號,係構成了寫入指令的運算元。
作為寫入指令的運算碼,係採用2位元"11"。
作為寫入指令的運算元,係採用10位元之寫入位址、固定的1位元"0"、及8位元之寫入資料。
接收到寫入指令的輸入裝置20中,係在作為寫入指令之運算元的10位元之寫入位址,將作為寫入指令之運算元的8位元之寫入資料,予以寫入。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輸入裝置20的位址空間的1個位址的記憶領域(1個位址所表示的記憶領域),係為8位元之記憶領域。
又,輸入裝置20之位址空間,係為以1024(=210)個(以下)之位址所表示的記憶領域。
<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應用程式>
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係可適用於,例如:進行NR(Noise Reduction)的系統、或進行波束成形的系統、進行其他各種訊號處理的系統。
此處,於本明細書中,NR中係包含NC(Noise Cancel)、和噪音抑制。
NC係意味著,對從驅動器往真實空間(空氣中)放音之音響,在該真實空間中,噪音係藉由作用(加算),以獲得噪音被去除(降低)之音響(音波)的技術。
另一方面,噪音抑制係意味著,藉由將音響訊號進行訊號處理,以獲得噪音被去除之音響訊號的技術。
因此,NC與噪音抑制雖然都是會去除噪音這點上是共通的,但在NC中,雜音之去除是在真實空間中被進行,相對於此,在噪音抑制中,雜音之去除是藉由訊號處理而被進行,這點在NC與噪音抑制係為不同。
在說明適用了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應用程式前,作為其前段階之準備,先來說明NC與噪音抑制。
NC中係有例如:FB(回饋)方式、FF(前饋)方式、及FF+FB方式。
圖14係進行FB方式之NC的FB方式之NC系統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在圖14中,聆聽者(使用者)1011係裝著耳機,聆聽者1011的右耳係被右耳用耳機框體(殼體部)1012所包覆。
此外,於圖14中,為了說明簡化,僅針對耳機之聆聽者(聽取者)11的右耳側之部分圖示構成,但左耳 側之部分也是相同構成。這點,在後述之進行FF方式之NC的FF方式之NC系統、及進行FF+FB方式之NC的FF+FB方式之NC系統,也是同樣如此。
在耳機框體1012的內側,係設置有將電氣訊號之音響訊號進行音響再生的作為電氣-音響轉換手段的驅動器(耳機驅動器)1013。
在圖14中,從音響訊號輸入端1014,例如,有音樂(音響)訊號,通過等化器1015、及加算電路1016,而被供給至功率放大器1017。功率放大器1017,係將被供給至其的音樂訊號予以增幅,供給至驅動器1013,在驅動器1013中,輸出對應之音響。藉此,在聆聽者1011的右耳,就會知覺到音樂訊號的再生音。
音響訊號輸入端1014,係例如,由被插入至未圖示的音樂播放機的耳機插孔中的耳機插頭所構成。
於圖14的FB方式之NC系統中,在音響訊號輸入端1014、和驅動器1013之間的音響訊號傳輸路中,係設有等化器1015、加算電路1016、功率放大器1017。
然後,圖14的FB方式之NC系統,係具備有作為音響-電氣轉換手段的麥克風1021、麥克風放大器1022、及FB濾波器電路1023。
圖14的FB方式之NC系統中,於聆聽者1011的音樂聽取環境中,從耳機框體1012之外的噪音源1018,往耳機框體1012內之聆聽者1011的、後述之抵消 點Pc進入的噪音,會被降低。藉此,聆聽者1011係可在良好的環境下,聽取音樂。
於FB方式之NC系統中,已被擬制成聆聽者1011的知覺音響(音波)之聽覺位置的,噪音、和從驅動器1013所輸出之音響再生音所合成的抵消點Pc上的噪音,會被麥克風1021所收音。
因此,於FB方式之NC系統中,係麥克風1021係成為噪音收音用的麥克風,而被設在耳機框體(殼體部)1012之內側的抵消點Pc上。作為抵消點Pc,係採用靠近耳朵的位置,例如,驅動器1013的振動板前面之位置等,在如此的抵消點Pc(之附近位置),設置麥克風1021。
於FB方式之NC系統中,係將麥克風1021所收音到的噪音之逆相成分,當作NC用音響訊號而予以生成,藉由將該NC用音響訊號,供給至驅動器11而進行音響再生,就可降低從外部進入耳機框體1012內的噪音。
此處,噪音源1018上的噪音、和跑進耳機框體1012內的噪音1018’,係並非相同特性。於FB方式之NC系統中,係將跑進耳機框體1012內的噪音1018’,亦即,降低對象之噪音1018’,以麥克風1021收音。
然後,在FB方式之NC系統中,以抵消被麥克風1021在抵消點Pc上所收音之噪音1018’的方式,生成噪音1018’的逆相成分。
在圖14中,係使用FB濾波器電路1023,來生成作為噪音1018’的逆相成分的NC用音響訊號。
FB濾波器電路1023係由:FB濾波器演算部1232、設在其前段的ADC1231、和設在其後段的DAC1233所構成。
被麥克風1021所收音獲得之類比音響訊號,係通過麥克風放大器1022而被供給至FB濾波器電路1023,被ADC1231予以AD轉換成數位音響訊號。然後,該數位音響訊號係被供給至FB濾波器演算部1232。
FB濾波器演算部1232,係由例如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等所構成,進行用來生成FB方式之數位NC用音響訊號所需之作為數位濾波器的演算(以下亦稱作FB濾波器演算)。此數位濾波器,係根據被輸入其之數位音響訊號,生成隨應於其所被設定之作為參數的濾波器係數之特性的數位NC用音響訊號。FB濾波器演算部1232的數位濾波器中,係被設定有所定之濾波器係數。
FB濾波器演算部1232所生成之數位NC用音響訊號,係於DAC1233中被DA轉換成類比NC用音響訊號。然後,該類比NC用音響訊號,係被當作FB濾波器電路1023的輸出訊號而被供給至加算電路1016。
對加算電路1016,由耳機讓聆聽者1011聽取為目的之輸入音響訊號(音樂訊號等)S,係通過音響訊號輸入端1014、及等化器1015而被供給。等化器1015,係藉由變更輸入音響訊號的頻率特性,而進行音質補正。
加算電路1016,係將來自等化器1015的輸入音響訊號與作為FB濾波器電路1023之輸出訊號的NC用音響訊號,予以加算。
加算電路1016之加算結果的音響訊號,係通過功率放大器1017而被供給至驅動器1013,被音響再生。該音響再生而由驅動器1013所放音的音響中係含有,FB濾波器電路1023中所生成之NC用音響訊號所致之音響再生成分。被驅動器1013所音響再生而放音的音響之中,NC用音響訊號所致之音響再生成分與噪音1018’,係藉由被音響合成,而在抵消點Pc上,噪音1018’會被降低(抵消)。
圖15係圖14之FB方式之NC系統的傳達函數的說明圖。
現在,如圖15所示,假設A係表示功率放大器1017的傳達函數,D係表示驅動器1013的傳達函數,M係表示對應於麥克風1021、及麥克風放大器1022之部分的傳達函數,-β係表示FB濾波器電路1023的傳達函數,H係表示,從驅動器1013到抵消點(聽覺位置)Pc(更進一步而言係為麥克風1021)為止之空間的傳達函數,E係表示等化器1015的傳達函數。
又,N係表示從外部噪音源1018侵入到耳機框體1012內的麥克風1021位置附近的噪音,P係表示到達聆聽者1011之耳朵之音壓,且為聆聽者1011所聽到的聽取音。
此外,作為外部噪音傳到耳機框體1012內的情況,係有例如:從耳機的耳墊部之間隙以音壓方式而滲漏進來的情況,或耳機框體1012受到音壓而振動之結果而導致聲音被傳到耳機框體1012內部的情況等。
圖14的FB方式之NC系統的傳達函數,係可用式(1)來表示。
P=(1/(1+ADHM β))×N+(AHD/(1+ADHM β))×ES...(1)
現在,若式(2)成立,則式(1)係可用式(3)來表示。
E=1+ADHM β...(2)
P=(1/(1+ADHM β))×N+ADHS...(3)
若依據式(3),則噪音N係衰減成1/(1+ADHMβ)。
因此,若依據圖14的FB方式之NC系統,則聆聽者1011係可聽取噪音已經降低之聽取對象的音響。
此外,於圖14的於FB方式之NC系統中,為了進行充分的噪音降低,而必須要對作為FB濾波器演算部1232的數位濾波器,設定相應於被傳達至耳機框體 1012內之噪音1018’之特性的濾波器係數。亦即,FB濾波器演算部1232的濾波器係數,係為了使式(3)所表示之聽取音P中所含之噪音N能夠適切降低,而例如,基於作為麥克風1021及麥克風放大器1022之特性的傳達函數M、或作為驅動器1013之特性的傳達函數D等,而被設定。
圖16係進行FF方式之NC的FF方式之NC系統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此外,圖16中,和圖14對應的部份,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若依據圖16的FF方式之NC系統,則於聆聽者1011的音樂聽取環境中,從耳機框體1012之外的噪音源1018,往耳機框體1012內之聆聽者1011的抵消點Pc進入的噪音,會被降低。藉此,聆聽者1011係可在良好的環境下,聽取音樂。
在FF方式之NC系統中,係如圖16所示,在耳機框體1012之外部,設置有麥克風1031。然後,在FF方式之NC系統中,對麥克風1031所收音到的噪音1018,進行適切的濾波處理,以生成NC用音響訊號。然後,在FF方式之NC系統中,將該所生成之NC用音響訊號,於耳機框體1012之內部的驅動器1013進行音響再生,在靠近聆聽者1011之耳朵附近,將噪音(噪音1018’)予以抵消。
被麥克風1031所收音之噪音18、和耳機框體 1012內之噪音1018’,係隨著兩者的空間位置之差異(耳機框體1012外內之差異),而為不同之特性。於是,在FF方式之NC系統中,係預測被麥克風1031所收音到的來自噪音源1018之噪音、和抵消點Pc上的噪音1018’的空間傳達函數之差異,而生成NC用音響訊號。
在圖16的FF方式之NC系統中,NC用音響訊號係使用FF濾波器電路1033而被生成。
FF濾波器電路1033係由:FF濾波器演算部1332、設在其前段的ADC1331、和設在其後段的DAC1333所構成。
被麥克風1031所收音獲得之類比音響訊號,係通過麥克風放大器1032而被供給至FF濾波器電路1033,被ADC1331予以AD轉換成數位音響訊號。然後,該數位音響訊號係被供給至FF濾波器演算部1332。
FF濾波器演算部1332,係由例如DSP等所構成,進行用來生成數位NC用音響訊號所需之作為數位濾波器的演算(以下亦稱作FF濾波器演算)。此數位濾波器,係根據被輸入其之數位音響訊號,生成隨應於其所被設定之作為參數的濾波器係數之特性的數位NC用音響訊號。作為FF濾波器演算部1332的數位濾波器中,係被設定有所定之濾波器係數。
在作為FF濾波器演算部1332的數位濾波器中,隨應於所被設定之濾波器係數,而生成數位NC用音響訊號。
然後,FF濾波器演算部1332所生成之數位NC用音響訊號,係於DAC1333中被DA轉換成類比NC用音響訊號,成為FF濾波器電路1033的輸出訊號而被供給至加算電路1016。
對加算電路1016,由耳機讓聆聽者1011聽取為目的之輸入音響訊號(音樂訊號等)S,係通過音響訊號輸入端1014、及等化器1015而被供給。
加算電路1016,係將輸入音響訊號和作為FF濾波器電路1033之輸出訊號的NC用音響訊號,予以加算。
加算電路1016之加算結果的音響訊號,係通過功率放大器1017而被供給至驅動器1013,被音響再生。該音響再生而由驅動器1013所放音的音響中係含有,FF濾波器電路1033中所生成之NC用音響訊號所致之音響再生成分。被驅動器1013所音響再生而放音的音響之中,NC用音響訊號所致之音響再生成分與噪音1018’,係藉由被音響合成,而在抵消點Pc上,噪音1018’會被降低(抵消)。
圖17係圖16之FF方式之NC系統的傳達函數的說明圖。
現在,如圖17所示,假設A係表示功率放大器1017的傳達函數,D係表示驅動器1013的傳達函數,M係表示對應於麥克風1031、及麥克風放大器1032之部分的傳達函數,-α係表示FF濾波器電路1033的傳達函 數,H係表示,從驅動器1013到抵消點(聽覺位置)Pc為止之空間的傳達函數,E係表示等化器1015的傳達函數,F係表示從外部噪音源1018到聆聽者1011之耳朵的抵消點Pc之位置為止的傳達函數。此外,此處係令E=1。
然後,F'係表示從噪音源1018至麥克風1031為止的傳達函數,N係表示外部噪音源1018的噪音,P係表示聆聽者1011所聽見的聽取音,則圖16的FF方式之NC系統的傳達函數,係可用式(4)來表示。
P=-F’ADHM α×N+F×N+AHD×S...(4)
現在,若式(5)成立,則式(4)係可用式(6)來表示。
F=F’ADHM α...(5)
P=ADHS...(6)
若依據式(6),則噪音N係被抵消,剩下聽取對象的音響訊號S,因此,若依據圖16的FF方式之NC系統,則聆聽者1011係可聽取噪音已經減低的聽取對象之音響。
FF濾波器演算部1332的濾波器係數,係以使 得聽取音P會是式(6)所表示的方式,亦即,使得式(5)儘可能成立的方式,而例如,基於作為麥克風1031及麥克風放大器1032之特性的傳達函數M、或作為驅動器1013之特性的傳達函數D等,而被設定。
此外,在FF方式之NC系統中,雖然震盪的可能性較低而穩定度較高,但有時候難以充分降低噪音。另一方面,在FB方式之NC系統中,雖然可以期待噪音充分降低,但必須要注意系統的穩定性。
圖18係進行FF+FB方式之NC的FF+FB方式之NC系統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此外,圖中,和圖14或圖16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又,關於FF+FB方式之NC系統,係在日本專利第4631939號說明書中,有記載其細節。
在FF+FB方式之NC系統中,FB方式之NC系統(圖14)所生成之NC用音響訊號、和FF方式之NC系統(圖16)所生成之NC用音響訊號之雙方,都被使用於噪音的降低。
亦即,在圖18的FF+FB方式之NC系統中,係在被設置於耳機框體1012內部的麥克風1021,將輸入至其的例如噪音(音響)、或從驅動器1013所輸出之音響等,予以收音。已被麥克風1021所收音之音響所對應之音響訊號,係被麥克風放大器1022所增幅,被供給至FB濾波器電路1023。
在FB濾波器電路1023中,係於FB濾波器演算部1232中,針對已被麥克風1021所收音之音響所對應之音響訊號,使用所定之濾波器係數進行濾波器演算(例如積和演算),其結果所得之音響訊號,係被當作FB方式之NC用音響訊號,而被供給至加算電路1016。
另一方面,在被設置在耳機框體1012外部的麥克風1031也是,輸入至其的例如噪音(音響)等,會被收音。已被麥克風1031所收音之音響所對應之音響訊號,係被麥克風放大器1032所增幅,被供給至FF濾波器電路1033。
在FF濾波器電路1033中,係於FF濾波器演算部1332中,針對已被麥克風1031所收音之音響所對應之音響訊號,使用所定之濾波器係數進行濾波器演算(例如積和演算),其結果所得之音響訊號,係被當作FF方式之NC用音響訊號,而被供給至加算電路1016。
在加算電路1016中,來自FB濾波器電路1023的FB方式之NC用音響訊號、來自FF濾波器電路1033的FF方式之NC用音響訊號、及來自等化器1015的聽取對象之音響所對應之音響訊號亦即輸入音響訊號,會被加算,該加算之結果所得的音響訊號,係被供給至功率放大器1017。
功率放大器1017,係將來自加算電路1016的音響訊號予以增幅,供給至驅動器1013。在驅動器1013中,來自功率放大器1017的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會 被輸出(音響)。
從驅動器1013所輸出之音響中,係含有FB方式之NC用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及FF方式之NC用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但該FB方式之NC用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及FF方式之NC用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係從驅動器1013所輸出之音響,在真實空間中傳達,一路到達聆聽者1011所知覺為止的抵消點Pc上,會與噪音加算,藉此,就和噪音一起被抵消。
其結果為,聆聽者1011可聽見的聽取音P,會是噪音被適切降低的音響。
接著說明噪音抑制。
圖19係進行噪音抑制的噪音抑制系統之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19的噪音抑制系統,係例如藉由SS(Spectral Subtraction)法,而將噪音予以降低(去除)。
亦即,在圖19的噪音抑制系統中,噪音抑制對象之音響訊號的輸入音響訊號,係被供給至非聲音區間偵測部1401、及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部1042。
非聲音區間偵測部1401,係從輸入音響訊號,偵測出非聲音區間之區間(非聲音區間),將表示該非聲音區間的非聲音區間訊號,供給至噪音資訊記憶部1407。
亦即,非聲音區間偵測部1401,係例如,以 所定之方法,從輸入音響訊號,偵測出聲音區間,將聲音區間以外之區間,偵測成為非聲音區間。
FFT處理部1402,係進行輸入音響訊號的FFT,將其結果所得之頻率領域之訊號亦即頻譜,供給至頻譜平均處理部1403、及頻譜演算處理部1404。
頻譜平均處理部1403,係將從FFT處理部1402所供給之頻譜予以平均化,將其結果所得之平均頻譜,供給至噪音資訊記憶部1407。
頻譜演算處理部1404,係從來自FFT處理部402的頻譜,減去噪音資訊記憶部1407中所記憶之身為噪音資訊的頻譜,將其減算結果所得之頻譜,供給至音樂性噪音去除濾波器1405。
音樂性噪音去除濾波器1405,係以來自頻譜演算處理部1404的頻譜為對象,進行用來去除音樂性噪音所需之濾波,將音樂性噪音去除後的頻譜,供給至IFFT(逆FFT)處理部1406。
IFFT處理部1406,係進行來自音樂性噪音去除濾波器1405之頻譜的IFFT,將其結果所得之時間領域之訊號亦即音響訊號,當作噪音抑制後的輸出音響訊號而輸出。
噪音資訊記憶部1407,係基於來自非聲音區間偵測部1401的非聲音區間訊號,辨識出非聲音區間,再從頻譜平均處理部1403所供給之平均頻譜之中,將非聲音區間的平均頻譜,當作噪音的頻譜而予以記憶。
在如以上所構成的噪音抑制系統中,輸入音響訊號係被供給至非聲音區間偵測部1401、及FFT處理部1042。
在非聲音區間偵測部1401中,係從輸入音響訊號,偵測出非聲音區間,表示該非聲音區間的非聲音區間訊號,係被供給至噪音資訊記憶部1407。
又,在FFT處理部1402中,會進行輸入音響訊號的FFT,其結果所得之頻譜,會被供給至頻譜平均處理部1403、及頻譜演算處理部1404。
在頻譜平均處理部1403中,來自FFT處理部1402的頻譜會被平均化,其結果所得之平均頻譜會被供給至噪音資訊記憶部1407。
噪音資訊記憶部1407,係基於來自非聲音區間偵測部1401的非聲音區間訊號,辨識出非聲音區間,再來自頻譜平均處理部1403的平均頻譜之中,將非聲音區間的平均頻譜,當作噪音的頻譜而予以記憶。
然後,於頻譜演算處理部1404中,噪音資訊記憶部1407中所被記憶之作為噪音資訊的噪音之頻譜之中,最新的頻譜會被讀出,從來自FFT處理部402之頻譜予以減算。頻譜演算處理部1404,係將藉由該減算所得之頻譜,當作噪音已被去除之頻譜,供給至音樂性噪音去除濾波器1405。
在音樂性噪音去除濾波器1405中,來自頻譜演算處理部1404之頻譜的音樂性噪音會被去除,被供給 至IFFT處理部1406。
在IFFT處理部1406中,來自音樂性噪音去除濾波器1405的頻譜會被進行IFFT,其結果所得之輸出音響訊號會被輸出。
如以上所得之輸出音響訊號,係例如,若輸入音響訊號是含有聲音的訊號,則會變成噪音被降低、聲音被強調之訊號。
圖20係適用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之應用程式系統的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於圖20中,主機裝置10係適用(採用)智慧型手機,輸入裝置20係藉由將插頭23插入智慧型手機之主機裝置10之插孔14中,而被適用成對主機裝置10輸入各種資料的輸入介面。
圖21,係圖20的應用程式系統之電氣構成例的區塊圖。
此外,圖中,和圖2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又,在圖21中(後述之圖24及圖26也是同樣如此),為了避免圖變得繁雜,因此省略圖2的一部分之區塊的圖示。
亦即,在圖21中,關於主機裝置10,圖2的時脈生成部15、或電阻33、電容器43、麥克風偵測部44、支援偵測部45、岔斷器46、暫存器48、及I2C介面49之區塊雖然未被圖示,但圖21的主機裝置10係因應 需要而具有這些區塊。
又,在圖21中,關於輸入裝置20,開關80、或電阻830乃至834、電容器72、支援偵測部73、LDO74、控制部75、及PLL77之區塊雖然未被圖示,但圖21的輸入裝置20係因應需要而具有這些區塊。
在圖21中,屬於智慧型手機的主機裝置10,係具有:訊號處理區塊11、類比音響介面12、多工化資料介面13、插孔14、及時脈生成部15(在圖21中未圖示)以外,還具有DAC/Amp部201、驅動器202、儲存體203、輸出入部204、通訊機構205、及天線208。
DAC/Amp部201,係例如對應於圖2的DAC31、及功率放大器32,將從訊號處理區塊11所供給之數位音響訊號,DA轉換成類比音響訊號並予以增幅,供給至插孔14或驅動器202。
驅動器202,係為智慧型手機之主機裝置10中所被設置之音響輸出部(例如由線圈和振動板等所構成,係為將音響訊號轉換成空氣振動之音響(音波)轉換的換能器),將來自DAC/Amp部201的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予以輸出(放音)。
儲存體203,係為例如硬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記憶媒體。儲存體203中,係依照訊號處理區塊11之控制,而被記憶(記錄)有從訊號處理區塊11所供給之音響訊號等。又,儲存體203中所被記憶之音響訊號等,係依照訊號處理區塊11之控制而被讀出,被供給至訊號處 理區塊11。
輸出入部204,係為例如觸控面板、或實體的按鈕,係被使用者所操作。輸入部204,係將隨使用者之操作所對應之操作訊號,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又,輸出入部204,係依照來自訊號處理區塊11之控制,而顯示出虛擬性按鈕等之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其他影像。
通訊機構205,係具有送話處理部206、及受話處理部207,是成為和網際網路等之網路、或行動電話之基地台等進行通訊的通訊介面而發揮機能。
送話處理部206,係將從訊號處理區塊11所供給之音響(聲音)訊號,施以用來發送至行動電話之基地台所必須之處理,供給至天線208。
受話處理部207係進行,用來將從天線208所供給之、從行動電話之基地台所發送過來的電波予以接收而獲得的訊號中,復原出通話對方之音響(聲音)訊號所必須之處理,將其結果所得之音響訊號,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此處,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係記憶著關於輸入裝置20的裝置資訊,在主機裝置10中,係將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予以讀出,於訊號處理區塊11中,基於輸入裝置20的裝置資訊進行對該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訊號處理。
如以上,關於主機裝置10的訊號處理區塊11中,基於輸入裝置20之裝置資訊,進行對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訊號處理,以NC(Noise Cancel)為例來說明。
作為構成NC系統的方法,係有:在耳機本身中實裝進行NC處理之機能的方法,和例如,在音樂播放機或智慧型手機、其他可連接耳機,且將音響訊號予以再生的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中,實裝進行NC處理之機能的方法。
被實裝有進行NC處理之機能的耳機,係其本身就可進行NC處理,因此無論連接(或不連接)至哪種音響訊號再生裝置,都可進行NC處理。
另一方面,在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中,實裝進行NC處理之機能時,則進行對被連接至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耳機(以下亦稱作連接耳機)而言為適切之FB濾波器演算或FF濾波器演算(以下亦稱作將雙方總稱為NC濾波器演算),將連接耳機所對應之濾波器係數,預先記憶在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中,藉此而可進行對連接耳機而言為適切之NC處理。
又,作為濾波器係數之係數集,例如,令第1耳機所對應之係數集NCHP-1、及第2耳機所對應之係數集NCHP-2等之複數係數集,先被記憶在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中,在對音響訊號再生裝置連接了第1耳機的時候,讓使用者選擇第1耳機所對應之係數集NCHP-1,在對音響訊號再生裝置連接了第2耳機的時候,讓使用者選擇第2 耳機所對應之係數集NCHP-2,藉此對音響訊號再生裝置連接了第1及第2耳機之任一者的時候,都可進行對已被連接至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之耳機而言為適切之NC處理。
然後,如以上,在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中實裝進行NC處理之機能的情況下,當耳機的廠商發售新的第3耳機,並將該第3耳機所對應之係數集NCHP-3公開在網際網路等之網路上時,若音響訊號再生裝置具有連接網路的網路連接機能,則於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中,藉由下載網路上的係數集NCHP-3,就可進行對第3耳機而言為適切之NC處理。
但是,若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不具有網路連接機能,則當新的第3耳機發售時,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係就無法藉由下載而取得新的第3耳機所對應之係數集NCHP-3。
另一方面,將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適用於NC系統,將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分別構成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及耳機(耳麥)的情況下,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就算不具有網路連接機能,在輸入裝置20被當成第3耳機而發售時,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係仍可取得身為第3耳機之輸入裝置20所對應之係數集NCHP-3。
亦即,在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裡頭,先記憶好該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所對應之係數集(以下亦稱作對應係數 集),於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中,藉由讀出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就可取得該裝置資訊中所含之對應係數集。
因此,此情況下,就算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不具網路連接機能,仍可取得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所對應之係數集(對應係數集),對該耳機進行適切之NC處理。
此外,在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中,係亦可取代對應係數集,改為含有用來識別該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所需的識別資訊。
又,裝置資訊中亦可含有對應係數集與識別資訊之雙方。
此處,作為識別資訊係可採用,例如:與被分配給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之製造公司同樣的廠商ID、和表示產品之機種或機型之產品ID的組合、或UUID(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等。
現在,假設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是在訊號處理區塊11內,內建有識別資訊、和為了進行對該識別資訊所識別之耳機等之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NC處理所需的係數集所被建立對應而成的資料庫亦即係數資料庫。
然後,假設在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中係至少含有,對應 係數集、及識別資訊之中的識別資訊。
此情況下,一旦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被連接至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之主機裝置10,則主機裝置10,係從輸入裝置20讀出裝置資訊,判定與該裝置資訊中所含之輸入裝置20之識別資訊一致的識別資訊,是否有被記憶在係數資料庫中。
若與輸入裝置20之識別資訊一致之識別資訊是有被記憶在主機裝置10的係數資料庫中,則在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中,係於係數資料庫中,與輸入裝置20之識別資訊一致之識別資訊所建立對應的係數集,係被反映至進行NC濾波器演算的數位濾波器,進行NC處理。
此情況下,可進行對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之主機裝置10上所被連接之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NC處理。
此外,如以上的耳機所連接之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等之訊號處理裝置中,從耳機讀取耳機側記憶資訊,基於該耳機側記憶資訊,設定訊號處理裝置之訊號處理特性的技術,係記載於本案申請人之前所提出的日本特開2009-232205號公報中。
若與輸入裝置20之識別資訊一致之識別資訊並沒有被記憶在主機裝置10的係數資料庫中,則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係確認從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所讀出之裝置資訊中,是否含有係數集(對應係 數集)。
然後,若裝置資訊中含有係數集,則主機裝置10,係確認裝置資訊中所含之係數集,是否符合該主機裝置10中所被實裝之NC機能之平台。
此處,所謂NC機能之平台,係意味著例如:進行NC濾波器演算的硬體亦即DSP的種類、或該DSP所進行之NC濾波器演算的程式(進行NC濾波器演算的數位濾波器之構成)等。
若確認到輸入裝置20的裝置資訊中所含之係數集是符合於主機裝置10中所被實裝之NC機能之平台,則在主機裝置10中,裝置資訊中所含之係數集會被反映至進行NC濾波器演算的數位濾波器,進行NC處理。
此外,若裝置資訊中不含係數集,或即使裝置資訊中有含係數集,但該係數集並不符合該主機裝置10中所被實裝之NC機能之平台,則主機裝置10,係將NC之機能設成關閉。
如以上所說明,藉由在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裡頭,含有對應係數集,而在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中,係可讀出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可使用該裝置資訊中所含之對應係數集,來進行NC處理,因此主機裝置10即使不具網路連接機能,仍可取得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的對應係數集,使 用該對應係數集,來進行對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NC處理。
此外,在上述情況下,於主機裝置10中,若與輸入裝置20之識別資訊一致之識別資訊是有被記憶在係數資料庫中,則於係數資料庫中,與輸入裝置20之識別資訊一致之識別資訊所建立對應的係數集會被使用,裝置資訊中所含之係數集,係只有在與輸入裝置20之識別資訊一致之識別資訊未被記憶在係數資料庫中時,才會被使用。
因此,係數資料庫中所記憶之係數集,係比裝置資訊中所含之係數集,更優先被使用。這是基於以下理由。
亦即,關於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係例如,比其發售時裝置資訊中所含之對應係數集(以下亦稱作初期係數集),可對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而言進行更適切之NC處理的對應係數集(以下亦稱作更新係數集),係有可能被開發。
然後,若更新係數集已被公開在網路上的情況下,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之主機裝置10是具有網路連接機能時,於主機裝置10中,可下載更新係數集,將係數資料庫予以更新。
此情況下,於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中,將係數資料庫中所記憶之係數集,優先於裝置資訊中所含之係數集而加以使用,藉此,就不會使用裝 置資訊中所含之初期係數集,而是可使用更新係數集,進行更適切的NC處理。
此外,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之主機裝置10不具有網路連接機能,但係數資料庫中有記憶初期係數集的情況下,則在主機裝置10中,會使用係數資料庫中所記憶之初期係數集,來進行NC處理。又,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不具網路連接機能,係數資料庫沒有記憶初期係數集的情況下,則在主機裝置10中,係使用從輸入裝置20所讀出之裝置資訊中所含之初期係數集,來進行NC處理。
以上,雖然說明了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之主機裝置10具有進行NC處理之機能的情形,但若主機裝置10係除了NC處理以外,還實裝有其他例如:進行音質補正之等化器、或Virtualphones Technology(註冊商標)、噪音抑制、波束成形、進行處理其他音響訊號之音響訊號處理的機能時,則亦可將用來進行對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音響訊號處理所需的處理資訊,先包含在裝置資訊中。
然後,在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中,係從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讀出裝置資訊,基於該裝置資訊中所含之處理資訊,進行音響訊號處理之特性的設定等,就可進行對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音響訊號處理。
此外,在上述情況下,雖然設計成在裝置資 訊中含有進行NC濾波器演算之數位濾波器的濾波器係數(係數集),但在裝置資訊中,係可取代濾波器係數,改為含有NC濾波器演算的參數、或表示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的關於音響之換能器、亦即表示麥克風81i以及驅動器61L及61R之特性的特性資訊。
此處,作為NC濾波器演算的參數係有例如:進行NC濾波器演算的數位濾波器之種類、或中心頻率、增益等。又,作為換能器(麥克風81i以及驅動器61L及61R)的特性資訊係有例如:麥克風81i以及驅動器61L及61R的感度、或頻率特性(振幅特性及移相特性)等。
在裝置資訊中含有NC濾波器演算之參數、或換能器之特性資訊的情況下,在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中,係根據該NC濾波器演算之參數、或換能器之特性資訊,而求出進行用來執行適切NC處理所需之NC濾波器演算的數位濾波器的濾波器係數。
又,在裝置資訊中,係可事前含有作為實現進行NC濾波器演算之數位濾波器的硬體的例如,DSP之暫存器的設定值(暫存器設定值),在身為音響訊號再生裝置的主機裝置10中,係可依照裝置資訊中所含之暫存器設定值,來設定作為實現進行NC濾波器演算之數位濾波器的硬體的DSP之暫存器,來進行NC處理。
如以上,將參數等事前包含在裝置資訊中的方法,係亦可適用於例如:進行等化器等NC處理以外之音響訊號處理的情況。
順便一提,例如,如上述,為了進行對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NC處理,在該輸入裝置20的裝置資訊中,含有換能器之特性資訊、或從該特性資訊所求出的NC處理所需之濾波器係數,把該裝置資訊記憶至輸入裝置20的時候,輸入裝置20的小型化、省電化、及低成本化係會被要求。
又,關於換能器之特性資訊,係由於特定該特性資訊之操作員的測定失誤、或伴隨身為耳機之輸入裝置20之修理而導致換能器(麥克風81i以及驅動器61L及61R)之更換等原因,有時候需要進行換能器之特性資訊的重新測定。
此情況下,裝置資訊係必須要更新成,含有重新測定後的特性資訊、或從該重新測定後之特性資訊所求出之濾波器係數的裝置資訊。
其他,例如,在進行NC濾波器演算之數位濾波器的設計變更時,也需要將裝置資訊更新成,含有設計變更後之數位濾波器之濾波器係數的裝置資訊。
因此,將裝置資訊記憶至輸入裝置20中的時候,除了輸入裝置20的小型化、省電化、及低成本化以外,還要求裝置資訊之更新係為容易。
將裝置資訊,記憶至輸入裝置20時,作為謀求輸入裝置20之小型化、省電化、及低成本化的方法係有,作為記憶裝置資訊之非揮發性記憶體85,是採用小型且省電、廉價的例如OTP(記憶體)或EPROM之方法。
此處,OTP係只能進行一次的寫入(無法改寫進行過資料寫入之記憶領域的資料)。
又,EPROM,係藉由照射紫外線,將記憶領域中所寫入之資料予以抹除,就可改寫資料,但EPROM係在被實裝於輸入裝置20的狀態下,對該EPROM照射紫外線並非現實,因此EPROM實質上也是和OTP同樣地,可為只能進行一次寫入的記憶體。
如以上,關於採用只能進行一次寫入的OTP或EPROM等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的裝置資訊,為了容易進行該裝置資訊之更新,而導入如下的裝置資訊之更新機制。
圖22係被記憶在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的裝置資訊之例子的圖示。
在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裝置資訊係以組塊(chunk)構造而被記憶(寫入)。
組塊,係將某機能等之1個類別所相關之資料集結成一塊(的構造),在本實施形態中,組塊之種類係有:總標頭組塊、和機能資料組塊。
總標頭組塊中係被登錄有輸入裝置20的基本資訊,機能資料組塊中係被登錄有關於所定機能之資訊。
在組塊的開頭,係有例如2位元組等之所定大小之領域,是被設置當作用來登錄機能類型(機能TYPE)與組塊大小的組塊標頭。
機能類型,係表示該機能類型所被登錄之組 塊中,係被登錄了關於哪種機能(類別)的資料。
組塊大小,係表示例如,包含組塊標頭之組塊的大小(位元組數)。
將主機裝置10係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某機能類型之組塊的資料予以更新時,將更新後之資料所被登錄之組塊,追記至非揮發性記憶體85的空白領域。
如以上,更新後之資料所被登錄之組塊被追記至非揮發性記憶體85的空白領域時,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係會存在有複數個同一機能類型之組塊。
主機裝置10,係在從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所讀出之裝置資訊中,存在有複數個同一機能類型之組塊時,則該複數個同一機能類型之組塊之中,將最新之組塊(最後被寫入之組塊),視為有效組塊,使用該有效組塊中所被登錄的資料,來進行NC或等化器之處理等之訊號處理。
此外,在非揮發性記憶體85的裝置資訊中,存在有複數個同一機能類型之組塊時,除了如上述,在該複數個同一機能類型之組塊之中,將最新之組塊視為有效組塊,而忽視其他組塊以外,也可以將該複數個同一機能類型之組塊之中的任意組塊視為有效組塊,至於是否將該有效組塊之資料用於訊號處理,則可讓使用者來選擇。
亦即,例如,表示等化器之機能類型之組塊係為複數存在時,則是否將其中任一組塊之資料,用於等 化器之處理,是可讓使用者來選擇。
又,複數個同一機能類型之組塊之中的任一組塊是否為最新組塊,係例如,藉由在組塊的寫入時,將該組塊之寫入日期時間予以登錄,就可基於該寫入日期時間來辨識。
或者,例如,以非揮發性記憶體85的位址的升順等之所定順序,寫入組塊,藉此,複數個同一機能類型之組塊之中的任一組塊是否為最新組塊,係可基於組塊所被寫入之位址來辨識。
圖22係圖示,如以上以組塊構造而被記憶在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的裝置資訊之例子。
在圖22中,組塊係例如,按照非揮發性記憶體85之位址之升順而被寫入。
在組塊的開頭,係如上述,配置有2位元組的組塊標頭,在組塊標頭中係被登錄有,機能類型與組塊大小。
在圖22中,2位元組之組塊標頭,係從其開頭起,具有:4位元之機能類型、4位元之機能類型副資訊(機能TYPE-Sub資訊)、及1位元組之組塊大小。
機能類型,係如上述,是表示組塊中被登錄了關於哪種機能的資料。
在圖22中,作為機能類型的4位元"0000"係被設成預留(Rsv(Reserved)),作為機能類型的4位元"0001",係表示組塊是總標頭組塊(Total Header)。
又,作為機能類型的4位元"0010"係表示,在組塊中是被登錄了輸入裝置20所具有之麥克風81i之特性資訊等的關於麥克風81i的資料(Mic),作為機能類型的4位元"0011"係表示,在組塊中是被登錄了輸入裝置20所具有之驅動器61L及61R之特性資訊等的關於驅動器61L及61R的資料(Drv)。
然後,作為機能類型的4位元"0100"係表示,在組塊中是被登錄了關於音樂用等化器的資料(EQ_M),作為機能類型的4位元"0101"係表示,在組塊中是被登錄了關於給予扁平頻率特性之等化器的資料(EQ_F)。
此外,作為機能類型,其他係可定義有例如:表示在組塊中是登錄了關於NC等各種訊號處理的資料的4位元等。
機能類型副資訊,係為機能類型的所謂輔助性資訊,係為任意之資訊。
組塊大小,係如上述,是將包含組塊標頭之組塊的大小,以位元組數來表示。
組塊大小,係為1位元組之資料,該1位元組之組塊大小所能夠表示的最大位元組數,係為255位元組,因此1個組塊的最大大小,係為255位元組。
此處,機能類型為4位元"0010",輸入裝置20所具有之麥克風81i之特性資訊等的關於麥克風81i的資料(Mic)所被登錄的組塊,以下亦稱作Mic組塊。
又,機能類型為4位元"0100",關於音樂用等化器的資料(EQ_M)所被登錄之組塊,亦稱作EQ_M組塊。
然後,關於NC的資料所被登錄之組塊,亦稱作NC組塊。
在總標頭組塊中係被登錄有,例如:輸入裝置20所具有之機能(係為耳機之意旨或係為耳麥之意旨等)、或廠商ID、產品ID、輸入裝置20所具有之可讓使用者操作之操作部(開關80等)之數目等,輸入裝置20的基本資訊。
在Mic組塊中係被登錄有例如:輸入裝置20所具有之麥克風81i之數目(Mic Number)、或麥克風81i之特性資訊(特性資料)等。
在EQ_M組塊中係被登錄有,例如:輸入裝置20所連接之主機裝置10中進行等化器處理時,關於可進行該等化器處理之DSP(對應DSP)的資訊、或關於等化器處理之演算法的演算法資訊、等化器處理中所被使用的等化器係數等。
在NC組塊中係被登錄有,例如:輸入裝置20所連接之主機裝置10中進行NC處理時,關於可進行該NC處理之DSP(對應DSP)的資訊、或關於NC處理之演算法的演算法資訊、NC處理中所被使用的濾波器係數(Noise Canceling Filter係數)等。
用如以上之組塊構造,裝置資訊所被記憶之 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被記憶的某機能類型之組塊的資料在更新時,更新後之資料所被登錄之組塊,係在非揮發性記憶體85的空白領域之中,例如,被追記在位址較小的空白領域中。
其後,輸入裝置20被連接至主機裝置10時,主機裝置10係將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作為裝置資訊的組塊,予以讀出。
然後,主機裝置10,係在從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所讀出之裝置資訊中,存在有複數個同一機能類型之組塊時,則該複數個同一機能類型之組塊之中,將最新之組塊(位址最大的組塊),視為有效組塊而使用,來進行訊號處理。
因此,只能進行一次寫入之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被記憶之裝置資訊之更新,就可容易進行。
此外,總標頭組塊、和機能資料組塊,係可不是同一構造,而是採用不同構造。但是,藉由總標頭組塊、和機能資料組塊是採用同一構造,就可謀求對輸入裝置20之非揮發性記憶體85進行組塊讀寫之主機裝置10上的組塊讀寫控制的簡略化。
又,以非揮發性記憶體85之位址之升順來寫入組塊的情況下,則總標頭組塊,係如圖22所示,可在非揮發性記憶體85之位址的最開頭側進行寫入。但是,總標頭組塊的寫入,係亦可在非揮發性記憶體85之位址的最開頭側以外之任意位置上,進行寫入。
甚至,在圖22中,如上述,是將組塊之最大大小設成255位元組,但藉由在組塊內,可以登錄有後續組塊存在之意旨的資訊(旗標),就可將組塊的最大大小,實質性設計成超過255位元組。
圖23係適用了圖20及圖21的應用程式系統的第1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此外,圖中,和圖20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在圖23中,主機裝置10係被適用於實裝有音樂再生應用程式的智慧型手機,輸入裝置20係被適用於耳麥。
圖24,係圖23的第1系統之電氣構成例的區塊圖。
此外,圖中,和圖21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在圖24中係被構成為,訊號處理區塊11係成為:序列控制部211、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FB濾波器演算部213、FF濾波器演算部214、訊號處理部215、等化器(EQ)216、及加算電路217而發揮機能。
對序列控制部211、及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係供給著,多工化資料介面13,從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所讀出之裝置資訊(從輸入裝置20對主機裝置10所被發送過來的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裝置資訊)。
往FB濾波器演算部213、及FF濾波器演算 部214,係有從輸入裝置20對主機裝置10所被發送過來的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被輸入裝置20的麥克風81i所收音到的音響所對應之音響訊號,從多工化資料介面13被供給。
對訊號處理部215係被供給著,儲存體203中所被記憶之樂曲之音響訊號。
序列控制部211,係基於從多工化資料介面13所供給之裝置資訊,而控制訊號處理區塊11、其他區塊。
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係基於從多工化資料介面13所供給之裝置資訊,而將FB濾波器演算部213上所進行之FB濾波器演算的濾波器係數,設定至FB濾波器演算部213。再者,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係基於從多工化資料介面13所供給之裝置資訊而將,FF濾波器演算部214上所進行之FF濾波器演算的濾波器係數,設定至FF濾波器演算部214。
FB濾波器演算部213,係使用被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所設定之濾波器係數,以從多工化資料介面13所供給之音響訊號為對象,進行FB濾波器演算,以生成和圖18的FB濾波器演算部1232所得的相同之FB方式之NC用音響訊號,供給至加算電路217。
FF濾波器演算部214,係使用被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所設定之濾波器係數,以從多工化資料介面13所供給之音響訊號為對象,進行FF濾波器演算,以生 成和圖18的FF濾波器演算部1332所得的相同之FF方式之NC用音響訊號,供給至加算電路217。
訊號處理部215,係對儲存體203所供給之樂曲之音響訊號施以所定之訊號處理,供給至等化器216。
等化器216,係進行來自訊號處理部215之樂曲之音響訊號的音質補正,供給至加算電路217。
加算電路217,係藉由將來自FB濾波器演算部213的FB方式之NC用音響訊號、來自FF濾波器演算部214的FF方式之NC用音響訊號、及來自等化器216的樂曲之音響訊號,予以加算,求出在真實空間中,噪音是藉由作用(加算)而變成噪音已被去除之音響(音波)的噪音降低音響訊號,供給至DAC/Amp部201。被供給至DAC/Amp部201的噪音降低音響訊號,係例如,透過插孔14及插頭23,而被供給至驅動器61L及61R,藉此,從驅動器61L及61R,就會輸出對應之音響。
在被構成如上之第1系統中,身為智慧型手機之主機裝置10、及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係藉由輸入裝置20的插頭23被插入至主機裝置的插孔14中,就成為進行NC處理的NC系統而發揮機能。
此處,在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中,係事先在量產工程中,將麥克風81i或驅動器61L及61R之感度或頻率特性(振幅特性及移相特性)等之特性資訊,包含在裝置資訊裡,並記憶在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
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 之裝置資訊,係如上述,可在被輸入裝置20所連接之主機裝置10中,予以讀出。
輸入裝置20,係如上述,具有5個麥克風810乃至814,該1個麥克風810,係可當成聲音用麥克風(Speech-Mic)來使用。
在圖24中,5個麥克風810乃至814之其中剩下的4個麥克風811乃至814,係當成NC用麥克風,被使用於NC。
亦即,麥克風811,係於圖16的FF方式之NC系統中,被設置在耳機框體1012之外部,相當於將其外部之噪音予以收音的麥克風1031,作為FF方式之NC處理中所被使用的、用來收音R聲道之噪音所需的麥克風(FF-NC-Mic(R))而被使用。
麥克風812,係為與麥克風811成對的麥克風,被當成FF方式之NC處理中所被使用的、用來收音L聲道之噪音所需的麥克風(FF-NC-Mic(L))而被使用。
麥克風813,係於圖14的FB方式之NC系統中,被設置在耳機框體1012之內部,相當於將其內部之噪音予以收音的麥克風1021,作為FB方式之NC處理中所被使用的、用來收音R聲道之噪音所需的麥克風(FB-NC-Mic(R))而被使用。
麥克風814,係為與麥克風813成對的麥克風,被當成FB方式之NC處理中所被使用的、用來收音L聲道之噪音所需的麥克風(FB-NC-Mic(L))而被使用。
在主機裝置10中,多工化資料介面13係從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讀出裝置資訊,供給至序列控制部211、及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
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係基於裝置資訊中所含之濾波器係數等,而進行FB濾波器演算部213上所進行之FB濾波器演算的濾波器係數、及FF濾波器演算部214上所進行之FF濾波器演算的濾波器係數之設定。
又,序列控制部211,係基於裝置資訊中所含之換能器之特性資訊等,而進行放大器82i之增益(感度)、或DAC/Amp部201之增益的控制等,進行對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NC處理。
藉此,若依據第1系統,就可有效使用動態範圍,同時架構出適切的NC系統。
此外,在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中,係可把輸入裝置20之識別資訊、和用來進行對被該識別資訊所識別之耳麥等的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NC處理所需之係數集所建立對應而成的係數資料庫,予以內建。
此情況下,在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中,係可基於裝置資訊中所含之識別資訊,而於係數資料庫中,將與該裝置資訊中所含之識別資訊相同之識別資訊所被建立對應之係數集予以讀出,當作FB濾波器演算部213、及FF濾波器演算部214的濾波器係數而加以設定。
如以上,基於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的裝置資訊中所含之濾波係數等,而進行FB濾波器演算之濾波 器係數、及FF濾波器演算之濾波器係數的設定,因此在輸入裝置20的量產過程中,就會需要特性資訊等之測定,和把特性資訊、從該特性資訊所求出之係數集(濾波器係數)等,寫入至非揮發性記憶體85,但是,輸入裝置20的換能器等之調整係可免除,可削減該調整所需的龐大成本。
亦即,NC處理,無關於耳麥(之個體),都是使用同一的濾波器係數來進行的情況下,則為了使該濾波器係數所致之NC處理被有效進行,必須要進行耳麥的換能器之調整。
另一方面,基於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的裝置資訊中所含之濾波係數等,而設定NC處理之濾波器係數(FB濾波器演算之濾波器係數、及FF濾波器演算之濾波器係數的情況下,則只需要在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將含有使得對該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NC處理可被進行之濾波係數等的裝置資訊,先寫入在非揮發性記憶體85,就可免除如上述的換能器之調整。
甚至,使用者係不需要親自透過UI(User Interface)等來進行用以選擇NC處理的濾波器係數之操作,就可享受對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NC處理的效果。
又,若使用者進行用以選擇NC處理之濾波器係數的操作,則由於使用者的操作錯誤或忘記等,而選擇了不適合輸入裝置20的濾波器係數時,可能會發生無法 充分享受NC處理之效果的事態,或不小心發出震盪、嘯聲音之事態等,但若基於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的裝置資訊中所含之濾波係數等,而設定NC處理之濾波器係數時,則可避免此類事態發生。
此外,在圖24的第1系統中,使用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來聆聽音樂時,作為適切之音樂特性的等化器216之頻率特性等之設定,事前被包含在輸入裝置20的裝置資訊中,依照該音樂特性,進行等化器216之處理,藉此,於等化器216中,使用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來聆聽音樂時,可進行適切的音質補正。
除此以外,在裝置資訊中,係可含有對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為適切之高音質化處理(頻帶擴張、位元擴張)、或動態(Dynamics)處理(壓縮器、限制器)、環繞處理等之音場系處理(空間感、頭外定位)之相關的處理資訊。
例如,關於環繞處理,係由於耳麥之耳機音響輸出部之逆特性會對(虛擬的)定位感產生很大的作用,因此可將其逆特性,於量產過程中加以測定,並將該逆特性、或從該逆特性所求出之環繞處理上所必須之資訊(例如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濾波器或IIR(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濾波器的濾波器係數等),當作處理資訊,包含在裝置資訊中。
此外,在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中,係可把輸入裝置20之識別資訊、和用來進行對被該識別資訊所 識別之耳麥等的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處理所需之處理資訊等所建立對應而成的資料庫予以內建;可將與裝置資訊中所含之識別資訊相同之識別資訊所建立對應之處理資訊等,從資料庫中予以讀出。所述之資料庫,係除了內建在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等,還可架構在網際網路等之網路上。
圖25係適用了圖20及圖21的應用程式系統的第2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此外,圖中,和圖20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在圖25中,主機裝置10係被適用於實裝有通話應用程式的智慧型手機,輸入裝置20係被適用於具有麥克風陣列的耳麥。
圖26,係圖25的第2系統之電氣構成例的區塊圖。
此外,圖中,和圖21或圖24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在圖26中係被構成為,訊號處理區塊11係成為:序列控制部211、濾波器/係數控制部212、及波束成形/噪音抑制部231而發揮機能。
往波束成形/噪音抑制部231,係有從輸入裝置20對主機裝置10所被發送過來的多工化資料中所含之、被輸入裝置20的麥克風810乃至814所收音到的音響所對應之音響訊號#0乃至#4,從多工化資料介面13被供 給。
波束成形/噪音抑制部231,係使用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的麥克風810乃至814所收音到的音響所對應之音響訊號#0乃至#4,進行如圖19所說明的噪音抑制、波束成形,以強調佩戴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之使用者的聲音訊號。
然後,波束成形/噪音抑制部231所得到之聲音訊號,係被供給至送話處理部206,透過天線208,成為電話的聲音而被發送。
在如以上所構成的第2系統中,具有複數個,例如,5個麥克風810乃至814所構成之麥克風陣列的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係一旦被連接至身為智慧型手機的主機裝置10,則基於裝置資訊,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係在低S/N(Signal to Noise ratio)的環境下,以高S/N將聲音予以收音而成為高S/N化系統發揮機能。
此處,在第2系統中,身為耳麥之輸入裝置20的非揮發性記憶體85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裡係含有,輸入裝置20是支援波束成形(Beam Forming)之耳麥、或對輸入裝置20為適切之波束成形等之處理之演算法的種類、波束成形等之處理上所必須之參數的所有資訊。
然後,裝置資訊中係含有,麥克風81i等之校正(Calibration)上必要之麥克風81i等之特性資訊等、或從特性資訊所求出的、音響訊號之處理中所被使用的濾波器係數等之資訊。
此外,關於裝置資訊中所含之資訊,係構成與輸入裝置20之識別資訊建立對應的資料庫(以下亦稱作裝置資訊資料庫),事前將該裝置資訊資料庫,內建在訊號處理區塊11中,或公開在網路上。然後,於主機裝置10中,以從輸入裝置20所讀出之裝置資訊中所含之識別資訊為關鍵字,可從裝置資訊資料庫,取得用來進行對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處理所需之參數等之資訊。
例如,在4極的既存之耳麥中,雖然只有1聲道分的麥克風之音響訊號能夠發送至主機裝置20,但在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所構成的第2系統中,係從輸入裝置20,將5聲道等之複數聲道之麥克風的音響訊號,發送至可期待豐富計算資源的主機裝置10於主機裝置10的訊號處理區塊11中,可基於裝置資訊,針對來自輸入裝置20之音響訊號,進行對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波束成形、或噪音抑制之處理等。
圖27係適用了圖20及圖21的應用程式系統的第3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此外,圖中,和圖20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又,圖27的第3系統的電氣性構成,係和例如圖21所示之電氣性構成例相同。
在圖27中,主機裝置10,係適用於實裝有即時監測周圍音響之應用程式的智慧型手機,輸入裝置20,係適用於具有4個麥克風811乃至814等之複數麥克 風來作為監測用麥克風的頭戴式耳機。
在第3系統中,係在非揮發性記憶體85(圖21)中所記憶之裝置資訊中,含有:輸入裝置20是具有即時監測周圍音響之機能的頭戴式耳機、或麥克風81i等之各校正上所必須之所有資訊等。
在身為智慧型手機的在主機裝置10中,一旦有身為頭戴式耳機之輸入裝置20被連接,則於訊號處理區塊11中,基於輸入裝置20之裝置資訊或必要之使用者之操作,架構出進行對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處理的機能區塊。
作為即時監測周圍音響所需之麥克風,若使用輸入裝置20的4個麥克風811乃至814,則在主機裝置10的訊號處理區塊11中,係基於裝置資訊,而針對來自輸入裝置20的4個麥克風811乃至814之音響訊號,和圖25及圖26的第2系統同樣地,可進行對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波束成形、或噪音抑制之處理等。
若依據訊號處理區塊11的波束成形、或噪音抑制之處理,則可生成例如,指向性重視的音響訊號、或全周圍的聲音訊號有被強調之音響訊號等。
此外,在第3系統中,使用者為了即時監測周圍音響,被主機裝置10的訊號處理區塊11(圖21)所處理之音響訊號,係透過DAC/Amp部201,而被發送至輸入裝置20,對應之音響,係從驅動器61L及61R被輸出。
於是,在第3系統中,針對從驅動器61L及61R所輸出之音響,為了防止回音或嘯聲,在主機裝置10的訊號處理區塊11中,除了波束成形、或噪音抑制以外,還可進行回音抵消器、或嘯聲抑制等之處理。
甚至,在第3系統中,係於訊號處理區塊11中,還進行上述的FF+FB方式之NC處理。
圖28係適用了圖20及圖21的應用程式系統的第4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此外,圖中,和圖20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又,圖28的第4系統的電氣性構成,係和例如圖21所示之電氣性構成例相同。
在圖28中,主機裝置10,係適用於實裝有進行語音(電話)會議之應用程式的智慧型手機,輸入裝置20,係適用於具有5個麥克風810乃至814等之複數麥克風的所謂桌上型的(會議用)麥克風系統。
此外,身為智慧型手機的主機裝置10是具有攝影機的情況下,若依據第4系統,則除了聲音以外,還可使用影像來進行電視會議。
在第4系統中,一旦對主機裝置10連接了身為桌上型麥克風系統之輸入裝置20,則於主機裝置10中,基於裝置資訊,啟動進行語音會議的應用程式。
然後,於主機裝置10的訊號處理區塊11中,基於裝置資訊,針對來自輸入裝置20的音響訊號, 進行對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波束成形、或噪音抑制、回音抵消器、嘯聲抑制等之高精度之音響訊號處理等,藉此,執行聲音往顯性方向之指向性追隨、或回音抵消等。
然後,於訊號處理區塊11中,藉由將來自輸入裝置20之音響訊號進行處理所得到之音響訊號,係從通訊機構205(圖21),透過天線208,被發送至語音會議的對方。
又,在第4系統中,從語音會議之對方所發送過來的音響訊號,係透過天線208,被通訊機構205所接收,於訊號處理區塊11中,基於裝置資訊,實施對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NC等之處理後,被供給至輸入裝置20。在輸入裝置20中,來自訊號處理區塊11的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係從驅動器61L及61R被輸出。
圖29係適用了圖20及圖21的應用程式系統的第5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此外,圖中,和圖20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又,圖29的第5系統的電氣性構成,係和例如圖21所示之電氣性構成例相同。
在圖29中,主機裝置10係被適用於實裝有用5.1ch等之既存多聲道聲音格式等記錄音響訊號的錄音應用程式的智慧型手機,輸入裝置20係被適用於,內建4個麥克風811乃至814或5個麥克風810乃至814等之複 數麥克風的,成為視訊攝影機之外接裝置等之1個的外接麥克風系統。
在第5系統中,係一旦對主機裝置10連接了作為外接麥克風系統的輸入裝置20,則主機裝置10,係基於裝置資訊,而執行錄音應用程式,成為將音響訊號以多聲道聲音格式加以記錄之系統而發揮機能。
然後,在第5系統中,係於主機裝置10的訊號處理區塊11中,基於裝置資訊,而針對來自輸入裝置20的音響訊號,進行對輸入裝置20而言為適切之波束成形、降低風雜音等之必要處理,其結果所得之音響訊號,係例如,以多聲道聲音格式,被記錄在儲存體203(圖21)中。
此外,身為智慧型手機的主機裝置10是具有攝影機的情況下,則於主機裝置10中,該攝影機所拍攝到的影像,也記錄在儲存體203中,藉此,第5系統係成為可記錄多聲道聲音的數位視訊攝影機而發揮機能。
圖30係適用了圖20及圖21的應用程式系統的第6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此外,圖中,和圖20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又,圖30的第6系統的電氣性構成,係和例如圖21所示之電氣性構成例相同。
在圖30中,主機裝置10係被適用於實裝有進行音響訊號之混音的混音應用程式的智慧型手機,輸入 裝置20係被適用於受理線路位準上之音響訊號之輸入的輸入裝置。
在圖30中,係如以上,由於輸入裝置20係為受理線路位準上之音響訊號之輸入的輸入裝置,因此取代圖21的麥克風81i,或者連同麥克風81i,設置用來輸入線路位準上之音響訊號所需之複數線路輸入端子(插孔)或電吉他等所對應之樂器輸入端子。
對身為輸入裝置之輸入裝置20,係將複數樂器(包含麥克風)的插頭,插入至線路輸入端子或樂器輸入端子,從該複數樂器,可將透過插頭所被輸出之樂器的音響訊號予以輸入。然後,身為輸入裝置之輸入裝置20,係可將所被輸入之樂器的音響訊號,和麥克風81i所得到之音響訊號同樣地,發送至主機裝置20。
在第6系統中,一旦對主機裝置10連接了身為輸入裝置之輸入裝置20,則於主機裝置10中,基於裝置資訊,啟動混音應用程式。
然後,於主機裝置10的訊號處理區塊11中,會進行來自輸入裝置20之樂器的音響訊號的混音平衡調整處理、或對每個樂器之音響訊號施以特效的處理等之訊號處理。
此外,在第6系統中,來自輸入裝置20之樂器的音響訊號(包含在訊號處理區塊11中施行訊號處理後的音響訊號),係可記錄在儲存體203(圖21)中。
圖31係適用了圖20及圖21的應用程式系統 的第7系統之外觀構成例的斜視圖。
此外,圖中,和圖20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又,圖31的第7系統的電氣性構成,係和例如圖21所示之電氣性構成例相同。
在圖31中,主機裝置10係被適用於實裝有將感測器所輸出之感測器訊號予以記錄之記錄應用程式的智慧型手機,輸入裝置20係被適用於,將感測生物資訊的生物用感測器之感測器訊號之輸入予以受理的感測器輸入裝置。
在圖31中,係如以上,由於輸入裝置20係為感測器輸入裝置,因此取代圖21的麥克風81i,或者連同麥克風81i,設置用來輸入感測器訊號所需之複數輸入端子(插孔)。
對身為感測器輸入裝置之輸入裝置20,係藉由將複數生體用感測器(例如感測眼球運動之感測器、或感測腦波之感測器等)之插頭插入至輸入端子,就可將從複數生體用感測器,透過插頭而輸出之感測器訊號,予以輸入。然後,身為感測器輸入裝置之輸入裝置20,係可將所被輸入之感測器訊號,和麥克風81i所得到之音響訊號同樣地,發送至主機裝置20。
在第7系統中,一旦對主機裝置10連接了身為感測器輸入裝置之輸入裝置20,則於主機裝置10中,基於裝置資訊,啟動記錄應用程式。
然後,於主機裝置10的訊號處理區塊11中,對來自輸入裝置20的生體用感測器之感測器訊號施以必要之處理,記錄在儲存體203中。
如以上,若依據第7系統,則可將複數生體 用感測器的感測器訊號,透過輸入裝置20的4極插頭23、和主機裝置10的4極插孔14,而輸入至主機裝置10,進行記錄等。
此外,於第7系統中,在主機裝置10中,係可將來自輸入裝置20的生體用感測器之感測器訊號,因應需要,發送至雲端(構成其之電腦),或可將在該雲端上處理感測器訊號所得之回饋結果予以接收、顯示,或記錄至儲存體203等。
<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8詳細構成例>
圖32係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的第8詳細構成例的區塊圖。
在第1乃至第7詳細構成例(不具向後相容性之主機裝置10除外)中,係為了使說明容易理解,而是使用可切換選擇2個端子41A及41B之其中一方的開關41,來構成主機裝置10,但在主機裝置10的實際之實裝中,作為開關41,係利用例如類比開關。
同樣地,在第1乃至第7詳細構成例(不具向後相容性之輸入裝置20除外)中,係為了使說明容易理解,而是使用可切換選擇2個端子71A及71B之其中一 方的開關71,來構成輸入裝置20,但在輸入裝置20的實際之實裝中,作為開關71,係還是利用例如類比開關。
於是,說明開關41及71是利用類比開關來進行實裝時的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之構成例。
圖32係以圖8的第6詳細構成例為對象,圖示該第6詳細構成例之開關41及71是利用類比開關來進行實裝時的主機裝置10、及輸入裝置20之構成例。
此外,圖32中,和圖8對應的部份,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此處,第6詳細構成例以外的詳細構成例中,開關41及71係也是可以利用類比開關來實裝。
於圖32中,主機裝置10係具有:訊號處理區塊11、時脈生成部15、DAC31、功率放大器32、電阻33、岔斷器46、收送訊處理部47、暫存器48、I2C介面49、插頭偵測部101、認證模態輸出部102、及模態偵測部103,這點是和圖8共通。
但是,於圖32中,主機裝置10係沒有設置開關41,改為設置開關部401,並且新設置了線圈402、及電容器403,這點是和圖8不同。
此外,於圖32的主機裝置10中,類比音響介面12係和圖8的構成相同。
再者,於圖32的主機裝置10中,多工化資料介面13係由:岔斷器46、收送訊處理部47、暫存器48、I2C介面49、插頭偵測部101、認證模態輸出部 102、模態偵測部103、開關部401、線圈402、及電容器403所構成。
又,於圖32中,輸入裝置20係具有:驅動器61L及61R、LDO74、控制部75、PLL77、送訊處理部78、開關80、麥克風810乃至814、放大器820乃至824、電阻830乃至834、ADC840乃至844、非揮發性記憶體85、功率偵測部111、以及認證模態輸出部112,這點是和圖8共通。
但是,於圖32中,輸入裝置20係沒有設置開關71,改為設置開關部411,並且新設置了電容器412、線圈413、及電容器414,這點是和圖8不同。
此外,於圖32的輸入裝置20中,類比音響介面21係和圖8的構成相同。
再者,於圖32的輸入裝置20中,多工化資料介面22係由:LDO74、控制部75、PLL77、送訊處理部78、開關80、麥克風810乃至814、放大器820乃至824、電阻830乃至834、ADC840乃至844、非揮發性記憶體85、功率偵測部111、認證模態輸出部111、開關部411、電容器412、線圈413、及電容器414所構成。
於圖32的主機裝置10中,開關部401係利用類比開關而被構成,具有端子J1,J2,J3,J4。
端子J1,係應該被給予電源(所定之電壓)的電源端子,在圖32中係被連接至電源VD
端子J2及J3,係為接通與斷開之對象的端 子,在開關部401中,端子J2與J3之間,會變成接通(導通狀態)、或斷開(非導通狀態)。
在圖32中,端子J2係被連接至音響訊號線JA、及一端是被連接至電源VD的電阻33的另一端;端子J3係被連接至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
端子J4,係用來控制端子J2與J3之間之接通及斷開所需的控制端子,在開關部401中,隨著被供給至端子J4的訊號,端子J2與J3之間會變成接通或斷開。在圖32中,端子J4係被連接至插頭偵測部101、及模態偵測部103,因此,開關部401的端子J2與J3之間,係隨應於從插頭偵測部101或模態偵測部103供給至端子J4的訊號,而變成接通或斷開。
線圈402,係被串聯連接在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和電源VD之間,將從線圈402流往電源VD側的訊號的交流成分予以截斷。此外,端子J1係被連接在電源VD與線圈402之連接點。
電容器403的一端,係被連接至線圈402與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的連接點,電容器403的另一端,係被連接至收送訊處理部47、及模態偵測部103。電容器403,係將從電容器403流往收送訊處理部47側、及模態偵測部103側的訊號之直流成分,予以截斷。
於圖32的輸入裝置20中,開關部411係利用類比開關而被構成,具有端子P1,P2,P3,P4。
開關部411的端子P1乃至P4,係分別對應於開關部401的端子J1乃至J4。
因此,在開關部411中,係隨著被供給至端子P4之訊號,端子P2與P3之間就會變成接通或斷開。在圖32中,端子P4係被連接至功率偵測部111,因此,開關部411的端子P2與P3之間,係隨應於從功率偵測部111供給至端子P4的訊號,而變成接通或斷開。
端子P1係被連接至線圈413與LDO74的連接點,端子P2係被連接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
端子P3係被連接至音響訊號線PA,端子P4係如上述,被連接至功率偵測部111。
電容器412,係被串聯連接在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和送訊處理部78(更進一步來說,係為控制部75或PLL77)之間,將流往送訊處理部78側之訊號的直流成分予以截斷。
線圈413的一端,係被連接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與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的連接點,線圈413的另一端,係被連接至LDO74。
電容器414的一端係被接地(連接至接地),電容器414的另一端,係被連接至線圈413與LDO74的連接點。
若依據線圈413及電容器414,則從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透過線圈413及電容器414,供給至 LDO74之訊號的交流成分,會被截斷。
在如以上構成的主機裝置10中,開關部401的端子J2與J3之間變成接通,係相當於開關41(圖8)選擇了端子41A,開關部401的端子J2與J3之間變成斷開,係相當於開關41(圖8)選擇了端子41B。
又,在輸入裝置20中,開關部411的端子P2與P3之間變成接通,係相當於開關71(圖8)選擇了端子71A,開關部411的端子P2與P3之間變成斷開,係相當於開關71(圖8)選擇了端子71B。
於圖32中,一旦輸入裝置20之插頭23,被插入至主機裝置10之插孔14中,則在主機裝置10中,係偵測出插頭偵測部101係為插頭已經被插入至插孔14中。
插頭偵測部101,係一旦偵測出插孔14中有插頭被插入,則藉由對開關部401的端子J4供給控制訊號,而使端子J2與J3之間變成斷開。
其後,收送訊處理部47,係同步於來自時脈生成部15的時脈,開始該時脈(含有其之訊號)的送訊,然後,開始認證模態輸出部102中所記憶之主認證模態的送訊。
收送訊處理部47所發送之時脈、及主認證模態,係透過電容器403、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從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被輸出。
時脈、及主認證模態之送訊開始後,模態偵 測部103係等待從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發送副認證模態過來。
然後,模態偵測部103,係在所定時間之內,都沒有副認證模態被發送過來的情況下,則偵測(辨識)出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不是支援裝置,為了使端子J2與J3之間變成接通,而向開關部401的端子J4供給控制訊號。
於開關部401中,一旦端子J2與J3之間變成接通,則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係透過開關部401,而被連接至音響訊號線JA,並且,透過開關部401、及電阻33,而被連接至電源VD
然後,其後,主機裝置10係如參照圖2所說明,進行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係為例如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等之非支援裝置之裝置時的動作(先前模式動作)。
另一方面,若從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有副認證模態被發送過來的情況下,亦即,例如,身為支援裝置之輸入裝置20的插頭23係被插入至插孔14,從輸入裝置20,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電容器403,而向模態偵測部103,成功發送了副認證模態的情況下,則模態偵測部103,係接收該副認證模態,藉由該副認證模態之收訊,偵測出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係為支援裝置。
一旦偵測出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是支援裝置,則模態偵測部103,係將相當於圖8所說明的,開關41已被切換成選擇端子41B之意旨的訊號(以下亦稱作支援裝置偵測訊號),供給至岔斷器46。
岔斷器46,係一旦從模態偵測部103,有支援裝置偵測訊號被供給,則將支援裝置(之插頭)已被插入至插孔14之意旨,供給至訊號處理區塊11。
在訊號處理區塊11中,係一旦從岔斷器46被供給了有支援裝置已被插入至插孔14之意旨,就開始支援裝置用的訊號處理。
又,一旦模態偵測部103接收到副認證模態,則收送訊處理部47,係將ACK訊號,透過電容器403、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而發送(回送)至身為已被插入至插孔14的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例如輸入裝置20。
其後,收送訊處理部47係開始,從輸入裝置20,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電容器403而被發送過來的多工化資料之收訊。
另一方面,在輸入裝置20中,一旦該輸入裝置20的插頭23被插入至主機裝置10的插孔14中,則功率偵測部111係偵測出插頭23已被插入至插孔(插孔14、或4極之既存插孔)中。
亦即,一旦輸入裝置20的插頭23被插入至主機裝置10的插孔14中,則在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 TP3上,係透過主機裝置10的電阻33、端子J2與J3之間已變成接通之開關部401、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或透過主機裝置10的線圈402、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而呈現電源VD的電壓。
功率偵測部111,係藉由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之電壓變化成電源D之電壓(或接近之電壓),而偵測出插頭23已被插入至插孔。
功率偵測部111,係一旦偵測出插頭23被插入至插孔,則藉由對開關部411的端子P4供給控制訊號,而使端子P2與P3之間變成斷開。
此處,於圖32中,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係透過線圈413而被連接至LDO74。
現在,於主機裝置10中,藉由將開關部401的端子J2與J3之間維持成接通,主機裝置10係可擬制成,可使用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的非支援裝置的既存插孔裝置。
既存之插孔裝置(已被擬制成其之主機裝置10)、和輸入裝置20被連接的時候,由於開關部401的端子J2與J3之間係維持接通不變,因此對輸入裝置20的LDO74,係透過(主機裝置10的)電阻33、開關部401、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輸入裝置10的)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及線圈413,而被供給著電源VD
如以上,對輸入裝置20的LDO74,係透過電 阻33而被供給著電源VD,因此,因為電阻33上的電壓下降,導致在LDO74中,無法將足夠的電力(電壓),供給至控制部75、或送訊處理部78等之用來發送多工化資料的區塊,因此,用來發送多工化資料所需的區塊係不動作。
用來發送多工化資料所需的區塊(控制部75或送訊處理部78等)不動作的情況下,功率偵測部111,係偵測已被插頭23所連接之插孔裝置並非支援裝置,藉由向開關部411的端子P4供給控制訊號,而將端子P2與P3之間予以接通。
藉由開關部411的端子P2與P3之間變成接通,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3,係透過開關部411,而與音響訊號線PA連接。
然後,輸入裝置20係進行如參照圖2所說明的、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係為例如具有麥克風的4極之既存耳麥等所對應之既存智慧型手機等的、非支援裝置之裝置的既存插孔裝置時的動作。
另一方面,輸入裝置20上所被連接之插孔裝置係為身為支援裝置之主機裝置10的情況下,如上述,於主機裝置10中,開關部401的端子J2與J3之間係被設成斷開。
開關部401的端子J2與J3之間是斷開的情況下,對輸入裝置20的LDO74,係透過線圈402、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及線圈 413,而被供給著電源VD
此情況下,由於不像開關部401的端子J2與J3之間變成接通時那樣會發生電阻33上的電壓下降,因此在輸入裝置20的LDO74中,可從電源VD獲得足夠的電力(電壓),供給至控制部75、或送訊處理部78等之用來發送多工化資料的區塊,藉此,可使用來發送多工化資料所需的區塊正常動作。
在輸入裝置20中,其後,如上述,從主機裝置10的收送訊處理部47,透過電容器403、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而被發送過來的時脈、及主認證模態,會被接收。
亦即,在輸入裝置20中,PLL77係將透過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及電容器412,而從主機裝置10所發送過來的時脈予以接收,而開始動作。然後,PLL77,係一旦變成所謂的固鎖狀態,則將同步於來自收送訊處理部47之時脈的時脈,供給至送訊處理部78等。
送訊處理部78,係同步於來自PLL77之時脈而開始動作。
又,在輸入裝置20中,控制部75係將透過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及電容器412,而從主機裝置10所發送過來的主認證模態,予以接收。
控制部75,係一旦接收主認證模態,則偵測 已被插頭23所插入之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是支援裝置,令送訊處理部78,將來自認證模態輸出部112的副認證模態,僅在所定時間內予以發送。
被送訊處理部78所發送之副認證模態,係透過電容器412、及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而從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被輸出。
從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所輸出的副認證模態,係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電容器403,而如上述,被模態偵測部103所接收。
在主機裝置10中,係模態偵測部103接收副認證模態後,如上述,收送訊處理部47係將ACK訊號,透過電容器403、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而發送過來,因此在輸入裝置20的控制部75中,如此透過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而被發送過來的ACK訊號,係透過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及電容器412,而被接收。
然後,送訊處理部78,係將來自開關80的開關訊號、來自ADC84i的數位音響訊號#i、從暫存器76所讀出之資料、及從非揮發性記憶體85所讀出之資料,予以多工化,將其結果所得之多工化資料,透過電容器412、多工化資料訊號線PB、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插孔14的麥克風端子TJ3、多工化資料訊號線JB、及電容器403,而開始發送至收送訊處理部47之處理。
在主機裝置10中,係如以上所示,從送訊處理部78所被發送過來的多工化資料,係被收送訊處理部47所接收。
圖33係圖32的開關部401之構成例的電路圖。
開關部401係具有屬於類比開關的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開關431。
FET開關431係具有:FET441及442、電阻443及444、以及反相器445。
FET441,係為nMOS(n-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的FET,其閘極係被連接至電阻443之一端。又,FET441的汲極係與FET442的源極連接,FET441的源極係與FET442的汲極連接。
FET442,係為pMOS(p-channel MOS)的FET,其閘極係被連接至電阻444之一端。此外,如上述,FET442的源極係與FET441的汲極連接,FET442的汲極係與FET441的源極連接。
FET441的汲極與FET442的源極的連接點係被連接至端子J2,FET441的源極與FET442的汲極的連接點係被連接至端子J3。
電阻443之一端,係如上述,被連接至FET441的閘極,電阻443之另一端,係被連接至端子J1。
電阻444之一端,係如上述,被連接至FET442的閘極,電阻444之另一端,係被接地。
反相器445的輸入端子係被連接至,端子J4、及FET442的閘極與電阻444之連接點。反相器445的輸出端子,係被連接至FET441的閘極與電阻443之連接點。
在如以上所構成的FET開關431中,係以端子J1之電壓為電源而動作,若端子J4之電壓為H位準時,則對FET442的閘極係有H位準被施加,對FET441的閘極係透過反相器445而有L位準被施加。
其結果為,FET441及442係均為斷開,端子J2與J3之間係變成斷開(非導通狀態)。
另一方面,若端子J4之電壓是L位準,則對FET442的閘極係有L位準被施加,對FET441的閘極係透過反相器445而有H位準被施加。
其結果為,FET441及442係均為接通,端子J2與J3之間係變成接通(導通狀態)。
如以上,在FET開關431中,係可隨著被供給至端子J4的訊號(控制訊號),而將端子J2與J3之間設成接通或斷開。
此外,一般而言,關於電子電路,為了保護免於過電壓(過電流)而會適宜設置保護二極體,但在圖33中,為了避免圖變得繁雜,而省略保護二極體的圖示。
圖34係設置保護二極體時的開關部401之構成例的電路圖。
此外,圖中,和圖33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 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在圖34中,在端子J1與接地之間的端子J2側係有二極體451,在端子J1與接地之間的端子J3側係有二極體452,在端子J2與接地之間係有二極體453,在端子J3與接地之間係有二極體454,在端子J1與J2之間係有二極體455,在端子J1與J3之間係有二極體456,分別被當成保護二極體而設置。
圖35係圖32的開關部411之構成例的電路圖。
開關部411係具有屬於類比開關的FET開關461。
然後,開關部411係還具有二極體491、及電容器492。
FET開關461係具有:FET471及472、電阻473及474、以及反相器475,是和圖33的FET開關431同樣地被構成。
亦即,FET471係為nMOS的FET,其閘極係被連接至電阻473之一端。又,FET471的汲極係與身為pMOS之FET的FET472的源極連接,FET471的源極係與FET472的汲極連接。
FET472的閘極係被連接至,一端是被接地的電阻474之另一端。又,FET471的汲極與FET472的源極的連接點係被連接至端子P2,FET471的源極與FET472的汲極的連接點係被連接至端子P3。
反相器475的輸入端子係被連接至,端子P4、及FET472的閘極與電阻474之連接點。反相器475的輸出端子,係被連接至FET471的閘極與電阻473之連接點。
此外,一端是被連接至FET471之閘極的電阻473之另一端,係透過二極體491,而被連接至端子P1。
在如以上所構成的FET開關461中,係以從端子P1透過二極體491而被供給之電壓為電源而動作,若端子P4之電壓為H位準時,則對FET472的閘極係有H位準被施加,對FET471的閘極係透過反相器475而有L位準被施加。
其結果為,FET471及472係均為斷開,端子P2與P3之間係變成斷開(非導通狀態)。
另一方面,若端子P4之電壓是L位準,則對FET472的閘極係有L位準被施加,對FET471的閘極係透過反相器475而有H位準被施加。
其結果為,FET471及472係均為接通,端子P2與P3之間係變成接通(導通狀態)。
如以上,在FET開關461中,係可隨著被供給至端子P4的訊號(控制訊號),而將端子P2與P3之間設成接通或斷開。
順便一提,開關部411係除了FET開關461以外,還具有二極體491、及電容器492。
二極體491的陽極係被連接至端子P1,二極 體491的陰極係被連接至,一端是被連接至FET471之閘極的電阻473的另一端。
然後,二極體491的陰極係還被連接至,一端是被接地的電容器492。
輸入裝置20的開關部411,係除了FET開關461以外,還具有如以上的二極體491、及電容器492的原因,是基於如下的理由。
亦即,於輸入裝置20(圖32)中,在開關80被操作的情況下,為了使連接點PS會被短路至接地,而構成開關80時,一旦開關80被操作,則開關部411的端子P3,係透過連接點PS上所被連接之音響訊號線PA、連接點PS、及開關80,以幾乎0歐姆而被連接至接地。
另一方面,對輸入裝置20,連接有非支援裝置之既存智慧型手機等之既存插孔裝置的時候,如圖32中所說明,開關部411的端子P2與P3之間,係被設成接通(必須要設成接通)。
現在,假設開關部411係不具有二極體491、及電容器492,端子P1是被直接連接至FET開關461的電阻473,則開關部411的端子P1,係透過輸入裝置20(圖32)的線圈413,而被連接至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因此FET開關461係將從主機裝置10,透過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及線圈413,而供給至開關部411之端子P1的訊號,當成電源而動作。
對輸入裝置20,一旦有非支援裝置之既存插 孔裝置被連接,則如圖32中所說明,在輸入裝置20中,開關部411的端子P2與P3之間係被設成接通。
此情況下,一旦開關80被操作,開關部411的端子P3被連接(短路)至接地,則透過已經變成接通的開關部411的端子P2與P3之間,插孔23的麥克風端子TP3的電壓會大幅降低。
一旦插孔23的麥克風端子TP3的電壓降低,則從該麥克風端子TP3供給至開關部411之端子P1的電壓也降低,在FET開關461中,要將nMOS的FET471的閘極與源極之間的電壓VGS,確保成維持住FET471之接通,是困難的。
其結果為,在FET開關461中,FET471會變成斷開(開路),難以將開關部411的端子P2與P3之間維持在接通,端子P2與P3之間係會斷開。
一旦開關部411的端子P2與P3之間變成斷開,則插頭23的麥克風端子TP3、和音響訊號線PA的電性連接會被切斷,因此就無法對輸入裝置20上所被連接的既存之插孔裝置,發送開關80的開關訊號、或麥克風810的音響訊號。
如以上,對輸入裝置20連接既存之插孔裝置的時候,藉由開關80的操作,開關部411的端子P2與P3之間會變成斷開,為了防止對輸入裝置20上所被連接的既存之插孔裝置,無法發送開關80的開關訊號、或麥克風810的音響訊號,因此在開關部411中設置二極體 491、及電容器492。
亦即,陽極係被連接至端子P1的二極體491,和一端是被接地、且另一端是被連接至二極體491之陰極的電容器492所成的電路,係構成了向FET開關461供給電源的電源電路。
該二極體491與電容器492所成之電源電路,係和對控制部75或送訊處理部78供給電源的LDO74,是另一系統的電源。
在二極體491與電容器492所成之電源電路中,於二極體491中,從開關部411之端子P1所供給之訊號會被整流,藉由該整流後的訊號,電容器492會被充電。然後,藉由已被充電之電容器492,而對FET開關461供給電源。
因此,如上述,藉由開關80被操作,插孔23的麥克風端子TP3的電壓即使降低,仍可藉由電容器492,維持住nMOS的FET471的閘極、更進一步說係為閘極於源極之間的電壓VGS,可防止FET471變成斷開。
其結果為,對輸入裝置20連接既存之插孔裝置的時候,藉由開關80的操作,可防止開關部411的端子P2與P3之間變成斷開,更進一步來說,可防止對輸入裝置20上所被連接的既存之插孔裝置,無法發送開關80的開關訊號、或麥克風810的音響訊號。
此處,關於二極體491與電容器492所成之電源電路,作為開關部411的消費電流,會有二極體491 的逆偏壓電流、電容器492的洩漏電流、及FET471的閘極電極,但這些電流都極小。
因此,在二極體491與電容器492所成之電源電路(的電容器492)中,相對於開關80所被操作的時間,可維持足夠長時間,用來使FET開關461動作所必須之電壓。
此外,關於主機裝置10的開關部401(圖33),係藉由開關80的操作,而不會無法維持FET441的閘極與源極之間的電壓,因此不需要像是二極體491與電容器492所成之電源電路那樣設置另一系統的電源。
但是,關於開關部401(圖33)也是,和開關部411(圖35)同樣地,可以設置像是二極體491與電容器492所成之電源電路那樣的另一系統之電源。
此處,於圖35的開關部411中,二極體491係具有防止電流往端子P1逆流的功能。
又,在圖35中,和圖33同樣地,為了避免圖變得繁雜,省略了保護二極體的圖示。
圖36係設置保護二極體時的開關部411之構成例的電路圖。
此外,圖中,和圖35對應的部分,係標示同一符號,以下並適宜地省略其說明。
在圖36中,在端子P1與接地之間的端子P2側係有二極體481,在端子P1與接地之間的端子P3側係有二極體482,在端子P2與接地之間係有二極體483,在 端子P3與接地之間係有二極體484,在端子P1與P2之間係有二極體485,在端子P1與P3之間係有二極體486,分別被當成保護二極體而設置。
<適用了本技術之電腦的說明>
接著,上述處理(之一部分),係可因應需要,而藉由硬體來進行,也可藉由軟體來進行。在以軟體來進行上述處理時,構成該軟體的程式,係可安裝至電腦等。
圖37係圖示了執行上述處理的程式所被安裝之電腦的一實施形態之構成例。
程式是可預先被記錄在內建於電腦中的做為記錄媒體之硬碟305或ROM303。
又或者,程式係亦可先儲存(記錄)在可移除式記錄媒體311中。此種可移除式記錄媒體311,係可以所謂套裝軟體的方式來提供。此處,作為可移除式記錄媒體311係例如有軟碟片、CD-ROM(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MO(Magneto Optical)碟、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磁碟、半導體記憶體等。
此外,程式除了可從如上述的可移除式記錄媒體311安裝至電腦,還可透過通訊網或播送網而下載至電腦中,安裝至內建的硬碟305。亦即,程式係可例如從下載網站,透過數位衛星播送用的人造衛星,以無線而傳輸至電腦、或透過LAN(Local Area Network)、網際網路這類網路,以有線方式而傳輸至電腦。
電腦係內藏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302,對CPU302係透過匯流排301而連接有輸出入介面310。
CPU302係一旦透過輸出入介面310藉由使用者操作輸入部307等而進行了指令輸入,則會聽從之而執行ROM(Read Only Memory)303中所儲存的程式。或者,CPU302係將硬碟305中所儲存的程式,載入至RAM(Random Access Memory)304中而加以執行。
藉此,CPU302係會進行依照上述流程圖之處理,或是由上述區塊圖之構成所進行之處理。然後,CPU302係將其處理結果,因應需要,例如,透過輸出入介面310而從輸出部306加以輸出,或者從通訊部308進行送訊,或甚至記錄在硬碟305中等。
此外,輸入部307係由鍵盤、滑鼠、麥克風等所構成。又,輸出部306係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或揚聲器等所構成。
此處,於本說明書中,電腦依照程式而進行之處理,係並不一定依照流程圖方式所記載之順序而時間序列性地進行。亦即,電腦依照程式所進行的處理,係包含可平行地或個別地執行之處理(例如平行處理或是物件所致之處理)。
又,程式係可被1個電腦(處理器)所處理,也可被複數電腦分散處理。甚至,程式係亦可被傳輸至遠方的電腦而執行之。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的系統,係意味著複數構成要素(裝置、模組(零件)等)的集合,所有構成要素是否位於同一框體內則在所不問。因此,被收納在個別的框體中,透過網路而連接的複數台裝置、及在1個框體中收納有複數模組的1台裝置,均為系統。
此外,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係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技術主旨的範圍內可做各種變更。
例如,本技術係亦可將1個機能透過網路而分擔給複數台裝置,採取共通進行處理的雲端運算之構成。
又,上述的流程圖中所說明的各步驟,係可由1台裝置來執行以外,亦可由複數台裝置來分擔執行。
甚至,若1個步驟中含有複數處理的情況下,該1個步驟中所含之複數處理,係可由1台裝置來執行以外,也可由複數台裝置來分擔執行。
此外,本技術係亦可視為如下之構成。
<1>
一種輸入裝置,係具備:插頭,係被插入至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前記插孔;和複數轉換部,係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和偵測部,係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 資料的支援裝置;和送訊處理部,係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頭而予以發送。
<2>
如<1>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還具有:記憶部,係將關於前記輸入裝置的裝置資訊,加以記憶;前記多工化資料係含有前記裝置資訊。
<3>
如<1>或<2>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接受來自前記插孔裝置之電源的供給而動作。
<4>
如<1>乃至<3>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還具備:音響輸出部,係將從前記插孔裝置所發送過來的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予以輸出。
<5>
如<4>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前記轉換部係為將音響轉換成音響訊號的麥克風;前記插頭係為具有:接地端子,係被連接至接地;和2個音響訊號端子,係接受從前記音響輸出部所輸出之音響所對應之2聲道音響訊號之輸入;和1個麥克風端子,係用來把身為前記複數轉換部之複數麥克風的其中所定1個麥克風所輸出之音響訊號, 輸出至前記插孔裝置的插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將前記多工化資料,從前記麥克風端子予以發送。
<6>
如<5>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還具備:選擇部,係選擇用來發送前記所定1個麥克風所輸出之音響訊號所需的音響訊號線、及用來發送前記送訊處理部所輸出之前記多工化資料所需的多工化資料訊號線之其中一方,連接至前記麥克風端子。
<7>
如<6>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前記偵測部係在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而接收到所定訊號時,偵測前記插孔裝置係為前記支援裝置;將選擇了前記音響訊號線的選擇部,切換成選擇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及前記麥克風端子而予以發送。
<8>
如<6>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在前記麥克風端子之訊號有發生所定變化時,選擇了前記音響訊號線的選擇部,係被切換成選擇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 前記偵測部,係在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及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而接收到所定訊號時,偵測前記插孔裝置係為前記支援裝置;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及前記麥克風端子而予以發送。
<9>
一種輸入裝置之送訊方法,前記輸入裝置係具有:插頭,係被插入至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前記插孔;和複數轉換部,係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係含有以下步驟: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頭而予以發送。
<10>
一種主機裝置,係具備:插孔,係被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前記插頭所插入;和偵測部,係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之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和 收訊處理部,係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孔而予以接收。
<11>
如<10>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前記多工化資料係還含有:關於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的裝置資訊;還具備:訊號處理部,係進行相應於前記裝置資訊的訊號處理。
<12>
如<10>或<11>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對前記插頭裝置供給電源。
<13>
如<10>乃至<12>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還具備:音響介面,係對前記插頭裝置,發送音響訊號。
<14>
如<13>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係具有前記複數轉換部;前記轉換部係為將音響轉換成音響訊號的麥克風;前記插孔係為具有:接地端子,係被連接至接地;和2個音響訊號端子,係將從前記音響介面所輸出 之2聲道音響訊號予以輸出;和1個麥克風端子,係用來接受,身為前記複數轉換部之複數麥克風的其中所定1個麥克風所輸出之音響訊號之輸入的插孔;前記收訊處理部,係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而予以接收。
<15>
如<14>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還具備:選擇部,係選擇用來接收前記所定1個麥克風所輸出之音響訊號所需的音響訊號線、及用來接收前記多工化資料所需的多工化資料訊號線之其中一方,連接至前記麥克風端子。
<16>
如<15>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前記偵測部係在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而接收到所定訊號時,偵測前記插頭裝置係為前記支援裝置;將選擇了前記音響訊號線的選擇部,切換成選擇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前記收訊處理部,係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及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而予以接收。
<17>
如<15>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 在前記插孔中有被插入前記插頭時,選擇了前記音響訊號線的選擇部,係被切換成選擇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前記偵測部,係在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及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而接收到所定訊號時,偵測前記插頭裝置係為前記支援裝置;前記收訊處理部,係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及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而予以接收。
<18>
一種主機裝置之收訊方法,前記主機裝置係具有:插孔,係被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前記插頭所插入;係含有以下步驟: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之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孔而予以接收。
<19>
一種訊號處理系統,係具備:輸入裝置,係具有:插頭,係被插入至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前記插孔;和 複數轉換部,係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和偵測部,係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和送訊處理部,係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頭而予以發送;和主機裝置,係具有:插孔,係被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前記插頭所插入;和另一偵測部,係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前記支援裝置;和收訊處理部,係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孔而予以接收。
<20>
一種收送訊方法,其係含有:輸入裝置,係具有:插頭,係被插入至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前記插孔;和複數轉換部,係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進行以下步驟: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 支援裝置;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頭而予以發送;和主機裝置,係具有:插孔,係被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前記插頭所插入;進行以下步驟: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前記支援裝置;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孔而予以接收。
10‧‧‧主機裝置
11‧‧‧訊號處理區塊
12‧‧‧類比音響介面
13‧‧‧多工化資料介面
14‧‧‧插孔
15‧‧‧時脈生成部
20‧‧‧輸入裝置
21‧‧‧類比音響介面
22‧‧‧多工化資料介面
23‧‧‧插頭

Claims (20)

  1. 一種輸入裝置,係具備:插頭,係被插入至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前記插孔;和複數轉換部,係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和偵測部,係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和送訊處理部,係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頭而予以發送。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還具有:記憶部,係將關於前記輸入裝置的裝置資訊,加以記憶;前記多工化資料係含有前記裝置資訊。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接受來自前記插孔裝置之電源的供給而動作。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還具備:音響輸出部,係將從前記插孔裝置所發送過來的音響訊號所對應之音響予以輸出。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前記轉換部係為將音響轉換成音響訊號的麥克風;前記插頭係為具有:接地端子,係被連接至接地;和2個音響訊號端子,係接受從前記音響輸出部所 輸出之音響所對應之2聲道音響訊號之輸入;和1個麥克風端子,係用來把身為前記複數轉換部之複數麥克風的其中所定1個麥克風所輸出之音響訊號,輸出至前記插孔裝置的插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將前記多工化資料,從前記麥克風端子予以發送。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還具備:選擇部,係選擇用來發送前記所定1個麥克風所輸出之音響訊號所需的音響訊號線、及用來發送前記送訊處理部所輸出之前記多工化資料所需的多工化資料訊號線之其中一方,連接至前記麥克風端子。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前記偵測部係在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而接收到所定訊號時,偵測前記插孔裝置係為前記支援裝置;將選擇了前記音響訊號線的選擇部,切換成選擇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及前記麥克風端子而予以發送。
  8.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輸入裝置,其中,在前記麥克風端子之訊號有發生所定變化時,選擇了前記音響訊號線的選擇部,係被切換成選擇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 前記偵測部,係在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及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而接收到所定訊號時,偵測前記插孔裝置係為前記支援裝置;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及前記麥克風端子而予以發送。
  9. 一種輸入裝置之送訊方法,前記輸入裝置係具有:插頭,係被插入至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前記插孔;和複數轉換部,係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係含有以下步驟: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頭而予以發送。
  10. 一種主機裝置,係具備:插孔,係被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前記插頭所插入;和偵測部,係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之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和收訊處理部,係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 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孔而予以接收。
  11.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前記多工化資料係還含有:關於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的裝置資訊;還具備:訊號處理部,係進行相應於前記裝置資訊的訊號處理。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對前記插頭裝置供給電源。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還具備:音響介面,係對前記插頭裝置,發送音響訊號。
  14.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係具有前記複數轉換部;前記轉換部係為將音響轉換成音響訊號的麥克風;前記插孔係為具有:接地端子,係被連接至接地;和2個音響訊號端子,係將從前記音響介面所輸出之2聲道音響訊號予以輸出;和1個麥克風端子,係用來接受,身為前記複數轉換部之複數麥克風的其中所定1個麥克風所輸出之音響訊號之輸入的插孔;前記收訊處理部,係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麥 克風端子而予以接收。
  15.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還具備:選擇部,係選擇用來接收前記所定1個麥克風所輸出之音響訊號所需的音響訊號線、及用來接收前記多工化資料所需的多工化資料訊號線之其中一方,連接至前記麥克風端子。
  16.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前記偵測部係在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而接收到所定訊號時,偵測前記插頭裝置係為前記支援裝置;將選擇了前記音響訊號線的選擇部,切換成選擇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前記收訊處理部,係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及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而予以接收。
  17.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主機裝置,其中,在前記插孔中有被插入前記插頭時,選擇了前記音響訊號線的選擇部,係被切換成選擇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前記偵測部,係在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及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而接收到所定訊號時,偵測前記插頭裝置係為前記支援裝置;前記收訊處理部,係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麥克風端子、及前記多工化資料訊號線,而予以接收。
  18. 一種主機裝置之收訊方法, 前記主機裝置係具有:插孔,係被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前記插頭所插入;係含有以下步驟: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之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孔而予以接收。
  19. 一種訊號處理系統,係具備:輸入裝置,係具有:插頭,係被插入至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前記插孔;和複數轉換部,係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和偵測部,係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和送訊處理部,係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頭而予以發送;和主機裝置,係具有:插孔,係被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前記插頭所插入;和另一偵測部,係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前記支 援裝置;和收訊處理部,係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孔而予以接收。
  20. 一種收送訊方法,其係含有:輸入裝置,係具有:插頭,係被插入至具有插孔之插孔裝置的前記插孔;和複數轉換部,係將物理量轉換成電氣訊號;進行以下步驟:偵測前記插孔裝置是否為,可以處理前記複數轉換部所輸出之前記電氣訊號所多工化而成之多工化資料的支援裝置;若前記插孔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頭而予以發送;和主機裝置,係具有:插孔,係被具有插頭之插頭裝置的前記插頭所插入;進行以下步驟:偵測前記插頭裝置是否為前記支援裝置;若前記插頭裝置是前記支援裝置時,則將從身為前記支援裝置之前記插頭裝置所發送過來的前記多工化資料,透過前記插孔而予以接收。
TW103118438A 2013-06-07 2014-05-27 輸入裝置及送訊方法、主機裝置及收訊方法、以及訊號處理系統及收送訊方法 TW2015136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0678 2013-06-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3680A true TW201513680A (zh) 2015-04-01

Family

ID=52008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8438A TW201513680A (zh) 2013-06-07 2014-05-27 輸入裝置及送訊方法、主機裝置及收訊方法、以及訊號處理系統及收送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20160127815A1 (zh)
EP (1) EP3007462A4 (zh)
JP (1) JP6314977B2 (zh)
KR (1) KR20160018488A (zh)
CN (1) CN105247887A (zh)
TW (1) TW201513680A (zh)
WO (1) WO201419639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5401B (zh) * 2021-04-22 2022-08-21 盛微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雙聲道之音訊處理系統及其運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81237B2 (en) * 2013-11-27 2017-10-03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Dual connector coupling for accessor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6311924B2 (ja) * 2014-04-11 2018-04-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ペリフェラルデバイス、ホストデバイス、及び、処理方法
EP2961196B1 (en) * 2014-06-26 2016-09-21 ams AG Host interface, accessory interface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a host interface and an accessory device
US9905216B2 (en) 2015-03-13 2018-02-27 Bose Corporation Voice sensing using multiple microphones
JP6402666B2 (ja) * 2015-03-27 2018-10-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情報処理方法
CN106303811B (zh) * 2015-05-13 2019-10-18 昆山纬绩资通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连接模块、声音输出单元及音频输出切换方法
US10412479B2 (en) * 2015-07-17 2019-09-10 Cirrus Logic, Inc. Headset management by microphone terminal characteristic detection
KR102400297B1 (ko) * 2015-07-20 2022-05-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커넥터 타입에 따른 출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6986671B2 (ja) * 2015-10-07 2021-12-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WO2017064929A1 (ja) * 2015-10-16 2017-04-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EP3200475A1 (en) * 2016-01-27 2017-08-02 ams AG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path noise control
US11425261B1 (en) 2016-03-10 2022-08-23 Dsp Group Ltd. Conference call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that participate in a conference call
CN107360495B (zh) * 2016-05-10 2020-01-24 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安卓系统的减少外接麦克风插拔噪音的方法
US10149160B2 (en) 2016-05-11 2018-12-04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Recognizing and authenticating mobile devices based on unique cross-channel bindings
CN110633067B (zh) * 2016-06-16 2023-02-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音效参数的调节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314738B (zh) * 2016-06-24 2020-11-17 杜比实验室特许公司 无线音频源切换
US10820087B2 (en) 2016-06-24 2020-10-27 Dolby Laboratories Licensing Corporation Wireless audio source switching
KR102502574B1 (ko) * 2016-08-12 2023-0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오디오 신호를 처리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10154360B2 (en) * 2017-05-08 2018-12-1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ethod and system of improving detection of environmental sounds in an immersive environment
CN107370964B (zh) * 2017-07-07 2020-02-07 深圳市小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监控设备的数字usb信号转换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09286878B (zh) * 2017-07-21 2021-08-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电路
US10665234B2 (en) * 2017-10-18 2020-05-26 Motorola Mobility Llc Detecting audio trigger phrases for a voice recognition session
CN107889014B (zh) * 2017-11-10 2019-12-06 宁波日兴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音响设备输出信号的自动判断及开启电路及方法
KR102415111B1 (ko) * 2018-01-08 2022-06-30 로란도가부시끼가이샤 악기용 송신기 및 그 모드 전환 방법
JP2019133471A (ja) * 2018-01-31 2019-08-08 Dynabook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起動方法
JP7047447B2 (ja) * 2018-02-19 2022-04-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音声出力回路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0602549A (zh) * 2019-07-22 2019-12-20 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 利用反相器选择性收听多语言声音电视节目的方法
CN110430509A (zh) * 2019-08-02 2019-11-08 上海诺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话筒及音频输入接口自适应方法
CN110351632A (zh) * 2019-08-02 2019-10-18 上海诺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话筒及音频输入接口自适应电路
EP4035153A4 (en) * 2019-12-12 2022-09-28 Shenzhen Shokz Co., Ltd. NOISE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TWI782249B (zh) * 2020-01-14 2022-11-01 達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腦波誘導音製造方法及聲音調整裝置
JP2022138364A (ja) * 2021-03-10 2022-09-26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音声レコーダ
US20220351619A1 (en) * 2021-04-29 2022-11-03 Abdelrahim Osama Amer Emergency Vehicle Audio Detector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77611A1 (en) * 1997-11-13 2001-01-16 Univ Singapore Acoustic echo cancellation equipped with howling suppressor and double-talk detector
KR100640347B1 (ko) * 2002-03-12 2006-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단말의 디지털카메라 및 이어마이크로폰 연결인식 장치 및 방법
US7890284B2 (en) * 2002-06-24 2011-02-15 Analog Devices, In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ognizing any one of a number of different types of devices
US20060013410A1 (en) * 2004-04-20 2006-01-19 Wurtz Michael J Mobile-telephone adapters for automatic-noise-reduction headphones
JP5320784B2 (ja) 2008-03-24 2013-10-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装置、信号処理方法
JP4631939B2 (ja) * 2008-06-27 2011-02-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ノイズ低減音声再生装置およびノイズ低減音声再生方法
US8396196B2 (en) * 2009-05-08 2013-03-12 Apple Inc. Transfer of multiple microphone signals to an audio host device
US20100304679A1 (en) * 2009-05-28 2010-12-02 Hanks Ze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Echo Estimation and Cancellation
CN102026419B (zh) * 2009-09-17 2013-07-17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与系统及其辨识电子配件及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
US8682003B2 (en) * 2009-11-19 2014-03-25 Apple Inc. Equipment with optical paths for noise cancellation signals
US8629580B2 (en) * 2011-02-09 2014-01-14 Apple Inc. Audio accessory type detection and connector pin signal assignment
JP5276136B2 (ja) * 2011-04-08 2013-08-28 晶▲ライ▼科技股▲分▼有限公司 マイク付きイヤホンの差込プラグを利用して情報を伝達する生物医学装置及びそのマイク付きイヤホンの差込プラグを用いた情報伝達の方法
CN102768574A (zh) * 2011-05-06 2012-11-0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系统及其电子设备的外设装置
US9264553B2 (en) * 2011-06-11 2016-02-16 Clearone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echo cancelation with beamforming microphone arrays
DE102011104268A1 (de) * 2011-06-15 2012-12-20 Austriamicrosystems Ag Kopfhörer, Audiogerät, Audio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Signalübertragung
US9711127B2 (en) * 2011-09-19 2017-07-18 Bitwave Pte Ltd. Multi-sensor signal optimization for speech communication
US20130108068A1 (en) * 2011-10-27 2013-05-02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Headset with two-way multiplexed communication
US9384726B2 (en) * 2012-01-06 2016-07-0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Feedback microphones encoder modulators, signal generators, mixers, amplifiers, summing nodes
US9516442B1 (en) * 2012-09-28 2016-12-06 Apple Inc. Detecting the positions of earbuds and use of these positions for selecting the optimum microphones in a headse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5401B (zh) * 2021-04-22 2022-08-21 盛微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雙聲道之音訊處理系統及其運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27815A1 (en) 2016-05-05
JPWO2014196399A1 (ja) 2017-02-23
WO2014196399A1 (ja) 2014-12-11
US20180295435A1 (en) 2018-10-11
EP3007462A1 (en) 2016-04-13
JP6314977B2 (ja) 2018-04-25
KR20160018488A (ko) 2016-02-17
CN105247887A (zh) 2016-01-13
EP3007462A4 (en) 2017-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513680A (zh) 輸入裝置及送訊方法、主機裝置及收訊方法、以及訊號處理系統及收送訊方法
US10950215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th ambient noise reduction
US9398381B2 (en) Hearing instrument
JP2008125113A (ja) 内容の無線ダウンロードを許容する非接続パーソナル・オンディマンド・オーディオ・エンターテイメント・デバイス
KR20110069112A (ko) 보청기 시스템에서 바이노럴 스테레오를 렌더링하는 방법 및 보청기 시스템
WO2010106957A1 (ja) ヘッドホン
US20180249277A1 (en) Method of Stereophonic Recording and Binaural Earphone Unit
JP6402666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情報処理方法
JP5320784B2 (ja) 信号処理装置、信号処理方法
US20100104118A1 (en) Earpiece based binaural sound capturing and playback
JP3223325U (ja) 調整可能なカスタマイズeqカーブを有するブルートゥースヘッドセット
JP4707160B2 (ja) ヘッドホン
EP3925231A1 (en) An headphone system
CN102404668A (zh) 信号处理设备和方法
TWI240590B (en) Handheld Dolby decoding earphone appar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