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7644A - 連身服 - Google Patents

連身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7644A
TW201507644A TW103109404A TW103109404A TW201507644A TW 201507644 A TW201507644 A TW 201507644A TW 103109404 A TW103109404 A TW 103109404A TW 103109404 A TW103109404 A TW 103109404A TW 201507644 A TW201507644 A TW 20150764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ffin
fabric
edge portion
sleeve
clo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9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agari Sako
Nobuhide Mori
Motoi Komiya
Original Assignee
Midori Anz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ori Anz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ori Anz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07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764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2Overalls, e.g. bodysuits or bib overal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41D27/10Sleeves; Armh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Outer Garments And Coats (AREA)

Abstract

一種連身服,具有:延伸遍及上片7之側部及袖片9之下部的第1布襠材21;以及與第1布襠材21並行,延伸遍及上片之側部及袖片之下部的第2布襠材23。

Description

連身服
本發明是關於連身服,尤其是關於一種藉由設法設置布襠材,比起以往的連身服,可更為確保穿著者之運動機能性的連身服。
過去已知有一種連身服,是在上衣的背部與褲子的後身的後連接部、以及從後連接部的左右兩端到上衣前身與褲子前身的前連接部、並且遍及比側腹部位更靠左右方向中央側部位的前連接部縫上伸縮性布料(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並且,過去已知有一種放射線管理區域用服裝,是在以綿布、合成纖維布或彼等之混紡布為主體形成的連身服中,至少在襟部、袖孔部、腰上部使用具有伸縮性的編織布而形成連身服(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並且,過去已知有一種防靜電服,是藉由將導電絲織入或編入格子花紋布,使其在乾燥狀態下比電阻為既定之值以下的具有導電性的布帛,將該布帛作成具有從袖口通過袖孔部再從上片達到褲子下方之長度的連續帶狀布帛,依序沿著袖片的下側、前後上片之間、以及褲子 的兩側縫製在連身衣服上,使在袖口等產生的靜電經由帶狀布帛傳達至褲子下方進行放電,藉此符合國際基準(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
並且,過去已知有一種連身服,是將上衣及褲子連接而成的前開式連身服,該連身服具備:至少左右任一側的肩部開放的前片;與前述前片接合的後片;接連於前述前片而被分割的襟部;左右一對袖片;在前述襟部之被分割的一對端緣部與接連於此的前述前片及前述後片之開放的各端緣部之間,以相對向的各端緣部對接的狀態將兩邊安裝在各端緣部更內側的拉鍊;以及沿著拉鍊設置的針腳(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
以往,這種技術已知有記載於以下所示的文獻當中者。
[專利文獻]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昭63-8181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實用新型登錄第3071828號
專利文獻3:日本實用新型登錄第3131639號
專利文獻4:日本實用新型登錄第3165666號
上述以往的任一種連身服,都確保了某種程度的連身服穿著者的運動機能性。
然而,以往的任一種連身服,當穿著者將胳膊向上舉起(使上肢在肩關節處向上方旋轉時),連身服的股下部分會被帶向上方而頂住,以致壓迫穿著者的股間。因此有失去部分穿著者之運動機能性的問題。
此外,為了消除連身服之股下部分的頂住狀況,也可考慮將連身服的股下部分向下方移動,以增大穿著者的股下與連身服的股下部分之間的間隙,但如此一來,股下部分鬆垮,當穿著者進行作業等時,有勾到其他東西,以致作業性惡化之顧慮。
並且,將股下部分向下方移動的連身服,會有穿著者穿著時看起來隨便等而破壞外觀的問題。
本發明是鑑於上述問題點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防止外觀惡化,並且當穿著者將胳膊向上舉起時,股下部分不會頂住的連身服。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係一種連身服,特徵為具有:延伸遍及上片之側部及袖片之下部的第1布襠材;以及與前述第1布襠材並行,延伸遍及前述上片之側部及袖片之下部的第2布襠材。
本發明之其他特徵為:在前述連身服中,在前述各布襠材展開的狀態下,相對於前述第1布襠材之延伸方向,前述第2布襠材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本發明之其他特徵為:在前述連身服中,前述第2布襠材在其長邊方向的中間部被分割為基端側布襠 材及前端側布襠材,且前述基端側布襠材的前端部與前述前端側布襠材的基端部彼此重疊,藉此形成腋下透氣構造。
本發明之其他特徵為:在前述連身服中,下衣部的後部上端部構成為伸縮構造。
1‧‧‧連身服
3‧‧‧上衣部
5‧‧‧下衣部
7‧‧‧上片
9‧‧‧袖片
9R‧‧‧右袖片
9L‧‧‧左袖片
11‧‧‧股上部
13‧‧‧筒狀部
15‧‧‧腰帶部
17‧‧‧腰部伸縮構件
18‧‧‧前片
18R‧‧‧右上前片
18L‧‧‧左上前片
19‧‧‧後片
21‧‧‧第1布襠材
21R‧‧‧右前袖下布襠材
21L‧‧‧左前袖下布襠材L
23‧‧‧第2布襠材
23R‧‧‧右後袖下布襠材
23L‧‧‧左後袖下布襠材
25‧‧‧寬鬆部
27‧‧‧袖片構件
27R‧‧‧右袖構件
27L‧‧‧左袖構件
29‧‧‧基端側部檔材
29R‧‧‧右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
29L‧‧‧左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
31‧‧‧前端側布襠材
31R‧‧‧右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
31L‧‧‧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
33‧‧‧開口部
35‧‧‧重疊部
37‧‧‧腰部遮覆構件
39‧‧‧腰帶構件
41‧‧‧前片
41R‧‧‧右下前片
41L‧‧‧左下前片
43‧‧‧後片
43R‧‧‧右下後片
43L‧‧‧左下後片
45‧‧‧後側抵片
45R‧‧‧右腋後側抵片
45L‧‧‧左腋後側抵片
47‧‧‧口袋構成構件
51-55‧‧‧緣部
61-66‧‧‧緣部
71-76‧‧‧緣部
81-84‧‧‧緣部
91-95‧‧‧緣部
101-108‧‧‧緣部
111-126‧‧‧緣部
131-134‧‧‧緣部
141-144‧‧‧緣部
151-154‧‧‧緣部
161-167‧‧‧緣部
171-177‧‧‧緣部
第1圖是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身服的正面圖。
第2圖是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身服的背面圖。
第3圖是構成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身服的上片等之構件(主要為前側的構件)的展開圖。
第4圖是構成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身服的上片等之構件(主要為後側的構件)的展開圖。
第5圖是構成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身服的布襠材(左側的布襠材)的展開圖。
第6圖是穿著者穿上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身服並將上肢舉起的狀態圖。
以下,利用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身服(連身服裝)1的構造如第1圖、第2圖等所示,具備上衣部(外衣部)3及下衣部(褲子部)5。上衣部3的構造是具備上片7及一對袖片(例如長袖)9(9L,9R),下衣部5的構造是具備股上部(褲檔)11及一對筒狀部(褲管)13。上衣部3及下衣部5是經由帶狀的腰帶部15而相連。
連身服1是例如使用在機器之維修作業的作業服裝,是形成穿著時不與穿著者的身體密接的構造,也就是與穿著者的皮膚之間存在若干空間的形態。然而,上衣部3的大致上半部分有時會因為重力等的作用,例如中間有內衣而以隔著內衣的樣態推壓穿著者的皮膚。並且,連身服1除了一部份(腰部伸縮構件17)之外皆由布帛構成。
上片(上衣部3當中的上片)7是上衣部3中覆蓋人(連身服1之穿著者)的體幹部(例如包含肩部的胸部以及位於比肚臍部更上方的腹部之部位)的部位,大致形成筒狀。並且將前側稱為前片18(18L,18R),將背部側稱為後片19。所謂袖片(上衣部3中的左右袖子)9是在上衣部3中,分別覆蓋人(連身服1之穿著者)之左右胳膊的部位,大致形成筒狀,並且在上片7的上部左右從上片7朝左右方向突出。上片7的筒內部與左右袖片9的筒內部當然是相連的。
下衣部5的構造如上所述,具備股上部11及一對筒狀部13,分成兩條的筒狀部13從股上部11的下端向下方延伸。
股上部11覆蓋穿著者之腰部與臀部下端之間的部位。筒狀部13覆蓋穿著者之比臀部之下端更下方的大腿部及下腿部。
下衣部5是長褲,形成如上述穿著時不與穿著者之身體密接的構造,也就是在與穿著者的皮膚之間存 在若干空間的形態。然而,股上部11之尤其後側的部位(臀部處)有時是例如中間有內褲而以隔著內褲的樣態推壓穿著者的皮膚。
若針對連身服1更進一步說明,則連身服1的構造大致是形成左右對稱,且具備第1布襠材(前側布襠材)21(21L,21R)及第2布襠材(後側布襠材)23(23L,23R)。
第1布襠材21延伸遍及上片(上側上片)7的側部及袖片9的下部。第2布襠材23接合在第1布襠材21,與第1布襠材21並行,延伸遍及上片7的側部及袖片9的下部(也參照第6圖等)。
在上片7與袖片9之交界的下部及其附近(連身服1之穿著者的腋下處;腋下部位),彼此接合的各布襠材21、23是形成立體形狀,在各布襠材21、23的腋下部位形成有寬鬆部25。
寬鬆部25是在穿著者穿著連身服1站立並將上肢朝水平方向伸展時,以及將上肢從水平向下方伸展時形成。此外,如第6圖所示,當穿著者舉起上肢時,寬鬆部25幾乎消失。
在寬鬆部25存在的部位,穿著者的肌膚與連身服1的布料並不會接觸,在穿著者的肌膚與連身服1的布料之間存在有空間。並且,寬鬆部25的量會隨著上肢越往下放下而逐漸變大。寬鬆部25在上片7之側部與袖片9之下部的交界以及該交界附近特別大,在設有各布襠材21、23的連身服1的部位,比起連身服1的其他部位,寬 鬆部更為突出(穿著者穿著連身服1站立,並將上肢朝水平方向伸展時等,連身服1的布料與穿著者的皮膚之間的間隙變得比連身服1的其他部位更大)。
若更進一步說明,則各布襠材21、23是從連身服1的腰帶部15的上端延伸至袖片9的前端。
並且,在穿著者穿著連身服1的情況,各布襠材21、23的寬度方向(相對於各布襠材21、23的長邊方向垂直的方向)大致形成前後方向,第1布襠材21之寬度方向的後端與第2布襠材23之寬度方向的前端彼此接合,第1布襠材21位於前側,第2布襠材23位於後側。
並且,在穿著者穿著連身服1的情況,各布襠材21、23在其長邊方向從穿著者之側腹部的下端朝向上方延伸,通過穿著者的腋下處延伸至上肢的手腕處。亦即,各布襠材21、23從穿著者之側腹部的下端處開始,通過側腹部處,通過側胸部處,通過腋下處,通過上肢的下側處,延伸至前手腕部處。在此,將長邊方向中各布襠材21、23的一端(位於穿著者之側腹部下端處之端)設為基端,將另一端(位於穿著者之手腕部處之端)設為前端。
並且,在穿著者穿著連身服1的情況,各布襠材21、23之寬度方向的中央會來到穿著者的前頭面(包含穿著者的中心之相對於前後方向呈垂直的平面)處。在穿著者穿著連身服1的情況,第1布襠材21之基端的前端比起大腿三角與側腹部的交界位於稍微前側,第2布襠材23之基端的後端相對於穿著者的前頭面,位於大致與第1布 襠材21之基端的前端對稱之處。
在此,慎重起見,針對左側的各布襠材21L、23L加以說明。右側的布襠材21R、23R是形成與左側的布襠材21L、23L對稱。
在穿著者穿著連身服1的情況,第1布襠材(左前袖下布襠材)21L的寬度方向及第2布襠材(左後袖下布襠材)23L的寬度方向大致形成前後方向,左前袖下布襠材21L之寬度方向的後端與左後袖下布襠材23L之寬度方向的前端彼此接合,左前袖下布襠材21L位於前側,左後袖下布襠材23L位於後側。左前袖下布襠材21L與左後袖下布襠材23L的接合部位大致位於前頭面之處。
並且,在穿著者穿著連身服1的情況,左前袖下布襠材21L及左後袖下布襠材23L在其長邊方向是從穿著者之左側腹部的下端向上方延伸,並且通過穿著者的左腋下處延伸至左上肢的手腕處。
並且,穿著者穿著連身服1的情況,左前袖下布襠材21L之基端的前端比起左大腿三角與左側腹部的交界位於稍前側,左後袖下布襠材23L之基端的後端相對於穿著者的前頭面,位於大致與左前袖下布襠材23L之基端的前端對稱之處。
各布襠材21、23(左前袖下布襠材21L、左後袖下布襠材23L)的寬度是隨著從基端越朝向前端逐漸變窄(參照第5圖等)。並且,在穿著者穿著連身服1的情況,位於袖片9處的各布襠材21、23是位在袖片9的下側處。 亦即,在穿著者穿著連身服1站立,並且將上肢朝側方水平伸展的狀態下,即使穿著者在肩關節或上橈尺關節處旋轉上肢,各布襠材21、23也是位在袖片9的下側。
並且,各布襠材21、23(左前袖下布襠材21L、左後袖下布襠材23L)的長度尺寸(從基端朝向前端之方向的尺寸)與接合於此的左上前片18L、後上片(後片)19、左袖構件27L(27)之部位的長度尺寸一致。
亦即,左前袖下布襠材21L之緣(寬度方向之一側的前側緣)的線長,與左上前片18L之左端緣的線長以及左袖構件27L之下端(與左前袖下布襠材21L接合的前側之下端)緣的線長的和大致相等。
並且,左後袖下布襠材23L之緣(寬度方向之另一側的後側緣)的線長,與後上片19之左端緣的線長以及左袖構件27L之下端(與左後袖下布襠材23L接合的後側之下端)緣的線長的和大致相等。
又,在各布襠材21、23展開的狀態(從各布襠材21、23之厚度方向的表側觀看各布襠材21、23從素材被切出而形成平板狀的狀態時),如第3圖、第5圖等所示,相對於第1布襠材21之延伸方向,第2布襠材23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以左前袖下布襠材21L、左後袖下布襠材23L為例,參照第5圖加以說明。此外,第5圖當中,左後袖下布襠材23L被分為左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29L(29)及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31),但以下的說明當中,左後袖 下基端側布襠材29L的上端(在上端朝水平方向延伸的直線狀部位)與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的下端(在下端朝水平方向延伸的直線狀部位)是彼此接合。若更精確加以說明,則左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29L的上端部與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的下端部彼此重疊(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的下端比起左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29L的上端位於稍微下方,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的下端部與左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29L的上端彼此重疊的樣態)而接合。在上述接合的狀態,左後袖下布襠材23L(左後袖下基端側部檔材29L、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之寬度方向(第5圖的左右方向)的兩端為左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29L與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的接縫,形態不會急遽地變化,而是與左前袖下布襠材21L同樣順暢地延伸。
如第5圖所示,使左前袖下布襠材21L之直線狀的基端(構成上衣部3之下端的基端)朝水平方向延伸,使左後袖下布襠材23L之直線狀的基端(構成上衣部3之下端的基端)也朝水平方向延伸時,左前袖下布襠材21L是朝右斜上方延伸,左後袖下布襠材23L是朝左斜上方延伸。藉此,相對於第1布襠材(左前袖下布襠材)21L之延伸方向,第2布襠材(左後袖下布襠材)23L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並且,如第5圖所示,使左前袖下布襠材21L之直線狀的基端朝水平方向延伸時,左前袖下布襠材21L在第5圖的左上側形成凸圓弧狀的彎曲。亦即,左前 袖下布襠材21L在基端側(第5圖的下端側),相對於朝向上方(第5圖之上側)之延伸量,朝向後方(第5圖之右側)的延伸量的比例小,但是隨著越形成前端側(第5圖的右斜上端側),上述比例會隨著變大。
若換個角度看,則使左前袖下布襠材21L之直線狀的基端朝水平方向延伸時,左前袖下布襠材21L在其長邊方向接合於左上前片18L的部位(穿著者的側腹部或側胸部處)是朝右斜上方延伸成直線狀,在接合於左上前片18L的部位與接合於左袖片9L的部位之交界部(穿著者的腋下處)彎曲然後向下側稍微折彎,並且朝向其後前端側朝右斜上方大致延伸成直線狀。
並且,如第5圖所示,使左後袖下布襠材23L之直線狀的基端朝水平方向延伸時,左後袖下布襠材23L在第5圖的右上側形成凸圓弧狀的彎曲。亦即,左後袖下布襠材23L在基端側(第5圖的下端側),相對於朝向上方(第5圖之上側)的延伸量,朝向前方(第5圖之左側)的延伸量的比例小,但是隨著越形成前端側(第5圖的左斜上端側),上述比例隨著變大。
若換個角度看,使左後袖下布襠材23L之直線狀的基端朝水平方向延伸時,左後袖下布襠材23L在其長邊方向接合於後片19的部位(穿著者的側腹部或側胸部處)是朝左斜上方延伸成直線狀,在接合於後片19的部位與接合於左袖片9L的部位之交界部(穿著者的腋下處)彎曲然後向下側稍微折彎,並且朝向其後前端側朝左斜上方大 致延伸成直線狀。
藉此,相對於第1布襠材(左前袖下布襠材)21之折彎方向(例如彎曲方向),第2布襠材(左後袖下布襠材)23L的折彎方向(例如彎曲方向)是相反的。
又,第2布襠材23如前所述,在其長邊方向的中間部,分割成基端側布襠材(形成上片7的基端側布襠材;左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29L、右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29R)以及前端側布襠材(形成袖片9的前端側布襠材;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右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R)等左右四個布襠材。
而且,基端側布襠材29L(29R)的前端部(長邊方向的前端部;前端側布襠材31L(31R)側的部位)與前端側布襠材31L(31R)的基端部(長邊方向的基端部;基端側布襠材29L(29R)側的部位)彼此重疊而形成重疊部35,形成腋下透氣構造(基端側布襠材29L(29R)的前端並未接合於前端側布襠材31L(31R),或是前端側布襠材31L(31R)的基端並未接合於基端側布襠材29L(29R),而形成開口部33)。
並且,如上所述,基端側布襠材29L(29R)的前端並未與前端側布襠材31L(31R)接合,前端側布襠材31L(31R)的基端並未與基端側布襠材29L(29R)接合(在重疊部35並未接合),因此基端側布襠材與前端側布襠材彼此重疊的部位是形成筒狀,該筒的功能是作為排氣口而形成腋下透氣構造。
此外,上述說明是將第2布襠材23(23L、23R) 分成兩個(四個),但是亦可不進行該分割,使第2布襠材23與第1布襠材21同樣一體形成。
又,上述說明是將布襠材分成第1布襠材21及第2布襠材23,但是亦可分成三個以上的複數個布襠材。在該情況下,最好各布襠材與形成兩個的情況同樣彼此並行而延伸。
並且,連身服1當中,下衣部5的後部上端部構成為伸縮構造。
下衣部5的後部上端部例如由針織構成的腰部伸縮構件(針織等的腰部伸縮材料)17構成。腰部伸縮構件17形成矩形狀,並且左右對稱。腰部伸縮構件17的上端(上部之邊)與腰帶部15接合。又,腰部伸縮構件17的下端(下部之邊)位於穿著者之骶骨部的下端或是比下端稍微靠上側的部位。腰部伸縮構件17的寬度(左右方向的尺寸)是骶骨部之寬度的三倍左右,或是較之稍大。然而,腰部伸縮構件17設在穿著者之前頭面的更後側。腰部伸縮構件17是由腰部遮覆構件37覆蓋。矩形狀的腰部遮覆構件37是藉由朝左右方向延伸的複數個折線以山折與谷折交錯而成,因此無論是否覆蓋腰部伸縮構件17,都不會妨礙腰部伸縮構件17的伸縮(上下方向的伸縮)。
針對連身服1更進一步詳加說明。連身服1的上衣部3的構造如上所述,並且如第3圖、第4圖所示,具備:左上前片18L、右上前片18R、左袖構件27L、右袖構件27R、左前袖下布襠材21L、右前袖下布襠材21R、左 後袖下布襠材23L(左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29L、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右後袖下布襠材23R(右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29R、右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R)、及後片19。並且,腰帶部15是由腰帶構件39構成。
連身服1的下衣部5的構造是具備:腰部伸縮構件17、腰部遮覆構件37、左下前片41L(41)、右下前片41R(41)、左下後片43L(43)、右下後片43R(43)、左腋後側抵片(yoke)45L(45)及右腋後側抵片45R(45)。
左上前片18L是形成將直線狀或圓弧狀等的線狀緣部51、緣部52、緣部53、緣部54及緣部55依序連接而由這些緣部包圍的形狀。
左袖構件27L是形成將直線狀或圓弧狀等的線狀緣部61、緣部62、緣部63、緣部64、緣部65及緣部66依序連接而由這些緣部包圍的形狀。
左前袖下布襠材21L是形成將直線狀或圓弧狀等的線狀緣部71、緣部72、緣部73、緣部74、緣部75及緣部76依序連接而由這些緣部包圍的形狀。
左後袖下基端側部檔材29L是形成將直線狀或圓弧狀等的線狀緣部81、緣部82、緣部83及緣部84依序連接而由這些緣部包圍的形狀。
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是形成將直線狀或圓弧狀等的線狀緣部91、緣部92、緣部93、緣部94及緣部95依序連接而由這些緣部包圍的形狀。
後片19是形成將直線狀或圓弧狀等的線狀 緣部101、緣部102、緣部103、緣部104、緣部105、緣部106、緣部107及緣部108依序連接而由這些緣部包圍的形狀。
腰帶構件39是形成將直線狀的緣部111、緣部112、緣部113、緣部114、緣部115、緣部116、緣部117、緣部118、緣部119、緣部120、緣部121、緣部122、緣部123、緣部124、緣部125及緣部126依序連接而由這些緣部包圍的形狀。
腰部伸縮構件17是形成將直線狀的緣部131、緣部132、緣部133及緣部134依序連接而由這些緣部包圍的形狀。
腰部遮覆構件37是形成將直線狀的緣部141、緣部142、緣部143及緣部144依序連接而由這些緣部包圍的形狀。
左腋後側抵片45L是形成將直線狀的緣部151、緣部152、緣部153及緣部154依序連接而由這些緣部包圍的形狀。
左下前片41L是形成將直線狀或圓弧狀等的線狀緣部161、緣部162、緣部163、緣部164、緣部165、緣部166及緣部167依序連接而由這些緣部包圍的形狀。
左下後片43L是形成將直線狀或圓弧狀等的線狀緣部171、緣部172、緣部173、緣部174、緣部175、緣部176及緣部177依序連接而由這些緣部包圍的形狀。
右側的構件(右上前片18R、右袖構件27R、 右前袖下布襠材21R、右後袖下布襠材23R、右腋後側抵片45R、右下前片41R、右下後片43R)是形成與上述左側的構件對稱。
連身服1是利用縫線將接下來所示的緣部接合(縫合)而形成。然而,以下省略右側構件之接合。並且,記載順序並非表示接合順序。
在左上前片18L的緣部52接合拉鍊(未圖示)。在左上前片18L的緣部54接合左前袖下布襠材21L的緣部72。在左上前片18L的緣部55接合左袖構件27L的緣部62。在左上前片18L的緣部53接合腰帶構件39的緣部114。
在左前袖下布襠材21L的緣部71接合腰帶構件39的緣部113。在左前袖下布襠材21L的緣部73接合左袖構件27L的緣部63。在左前袖下布襠材21L的緣部75接合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的緣部92。在左前袖下布襠材21L的緣部76接合左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29L的緣部82。
在左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29L的緣部81接合腰帶構件39的緣部112。在左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29L的緣部84接合後上片19的緣部106。
在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的緣部94接合左袖構件27L的緣部65。在左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31L的緣部95接合後上片19的緣部107。
在左袖構件27L的緣部66接合後上片19的 緣部108。
在後上片19的緣部105接合腰帶構件39的緣部111。
腰部遮覆構件37的緣部143與腰部伸縮構 件17的緣部131接合在腰帶構件39的緣部119。
左腋後側抵片45L的緣部153接合在腰帶構件39的緣部120。左腋後側抵片45L的緣部154接合在腰部遮覆構件37的緣部142及腰部伸縮構件17的緣部132。左腋後側抵片45L的緣部151接合在左下後片43L的緣部171。左腋後側抵片45L的緣部152接合在口袋構成構件47(參照第1圖)。
腰帶構件39的緣部121接合在口袋構成構件47(參照第1圖)。腰帶構件39的緣部122接合在左下前片41L的緣部167。
在左下前片41L的緣部161接合拉鍊。在左下前片41L的緣部162接合右下前片41R的緣部162。在左下前片41L的緣部163接合左下後片43L的緣部174。在左下前片41L的緣部165接合左下後片43L的緣部176。
腰部伸縮構件17的緣部133與腰部遮覆構件37的緣部141接合在左下後片43L的緣部172。
左下後片43L的緣部173接合在右下後片43R的緣部173。左下後片43L的緣部177接合在口袋構成構件47。
根據連身服1,由於具備延伸遍及上片側部 及袖片下部的第1布襠材(前側布襠材)21、以及與第1布襠材21並行並且延伸遍及上片(上側片)側部及袖片下部的第2布襠材(後側布襠材)23,因此可使彼此接合的各布襠材21、23在上片側部與袖片下部的交界以及該交界附近形成立體形狀,並且在各布襠材21、23的腋下部位形成寬鬆部。而且,當穿著者將胳膊向上舉起時,股下部分不會頂住,可改善外觀。
亦即,藉由在各布襠材21、23的腋下部位形成寬鬆部25,可增加各布襠材21、23的腋下部位與穿著者的腋下之間的間隙。而且,藉由該間隙,可減少穿著者將胳膊向上舉起時,連身服1的股下部位向上方移動的量,可幾乎消除股下部分的頂住狀況。
並且,由於並未將連身服1的股下部分向下方移動,來增加穿著者的股下與連身服的股下部分之間的間隙,因此股下部分不會鬆垮以致作業性惡化。並且,由於並未使股下部分向下方移動,因此可防止穿著者穿著時看起來隨便等以致外觀惡化。
並且,根據連身服1,在各布襠材21、23展開的狀態,相對於第1布襠材21之延伸方向,第2布襠材23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因此無須在連身服1全體的形態上進行大的變化(無須使其與以往一般連身服產生明顯的差異),便可容易地形成各布襠材21、23之腋下部位的寬鬆部。
並且,根據連身服1,第2布襠材23在其 長邊方向的中間部被分割成基端側布襠材29L(29R)及前端側布襠材31L(31R)等兩個布襠材,且基端側布襠材29L(29R)的前端部與前端側布襠材31L(31R)的基端部彼此重疊,藉此形成腋下透氣構造,因此穿著者的腋下不容易感到悶熱。
並且,由於基端側布襠材29L(29R)的前端部與前端側布襠材31L(31R)的基端部只是彼此重疊並未接合,因此當穿著者將上肢在肩關節處朝前側(尤其朝前側上方)彎曲時,在基端側布襠材29L(29R)的前端部及前端側布襠材31L(31R)的基端部處,第2布襠材容易僅朝其長邊方向稍微延伸,穿著者容易進行將上肢在肩關節處朝前側彎曲的作業。
並且,根據連身服1,由於下衣部5的後部上端部構成為伸縮構造,因此,穿著者容易向前彎腰,而且當向前彎腰並將上肢向下方伸展,以舉起地板上的重物時,連身服將不會頂住。並且,有許多利用側視將胳膊向上舉起之作業的飛機等的維修作業會變得容易。
連身服1當中,亦可使各布襠材21、23的長度尺寸(從基端朝向前端之方向的尺寸)大於與此接合的前片18L(18R)、後片19、袖片構件27L(27R)之部位的長度尺寸。
亦即,前袖下布襠材21L(21R)之緣(寬度方向之一側的前側緣)的線長,亦可比上前片18L(18R)之左端(右端)緣的線長與袖片構件27L(27R)之下端(接合在左前袖下布襠材之前側的下端)緣的線長的和稍長。
並且,後袖下布襠材23L(23R)之緣(寬度方向之另一側的後側緣)的線長亦可比後片19之左端緣的線長與袖片構件27L(27R)之下端(接合在左後袖下布襠材之後側的下端)緣的線長的和稍長。
以此方式構成時,由於彼此接合的各線長不同,因此是藉由縮皺縫法將彼此縫合。
而且,亦可在穿著者的腋下等處設置更大的寬鬆部,當連身服1的穿著者將胳膊舉起時,更進一步確實避免連身服1的股下部分頂住而壓迫穿著者之股間的情況發生。
此外,上述說明是舉連身服為例加以說明,但是亦可為僅具備上衣部3的構造。亦即,亦可為除去從腰帶部15以下之構造的上衣。
本發明並不限於前述發明之實施形態,可藉由進行適當變更而以其他樣態實施。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防止外觀惡化,並且當穿著者將胳膊向上舉起時,股下部分不會頂住的連身服。
1‧‧‧連身服
21‧‧‧第1布襠材
21R‧‧‧右前袖下布襠材
23‧‧‧第2布襠材
23R‧‧‧右後袖下布襠材
29‧‧‧基端側部檔材
29R‧‧‧右後袖下基端側布襠材
31‧‧‧前端側布襠材
31R‧‧‧右後袖下前端側布襠材
33‧‧‧開口部
35‧‧‧重疊部

Claims (4)

  1. 一種連身服,其特徵為具有:延伸遍及上片之側部及袖片之下部的第1布襠材;以及與前述第1布襠材並行,延伸遍及前述上片之側部及袖片之下部的第2布襠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身服,其中,在前述各布襠材展開的狀態下,相對於前述第1布襠材之延伸方向,前述第2布襠材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連身服,其中,前述第2布襠材在其長邊方向的中間部被分割為基端側布襠材及前端側布襠材,前述基端側布襠材的前端部與前述前端側布襠材的基端部彼此重疊,藉此形成腋下透氣構造。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連身服,其中,下衣部的後部上端部構成為伸縮構造。
TW103109404A 2013-03-14 2014-03-14 連身服 TW2015076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1763A JP6441553B2 (ja) 2013-03-14 2013-03-14 ツナ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7644A true TW201507644A (zh) 2015-03-01

Family

ID=51536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9404A TW201507644A (zh) 2013-03-14 2014-03-14 連身服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41553B2 (zh)
TW (1) TW201507644A (zh)
WO (1) WO20141423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55288S1 (en) * 2017-03-02 2019-08-06 Andrew Goldfine Coverall
JP7100546B2 (ja) * 2018-09-10 2022-07-13 山喜株式会社 シャ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00391A (en) * 1931-04-06 1933-03-07 Slanger Leopold Sleeve construction
US2179675A (en) * 1938-03-17 1939-11-14 Stadium Mfg Co Inc Garment
JPS4410007Y1 (zh) * 1965-08-14 1969-04-23
JPS48108814U (zh) * 1972-03-18 1973-12-15
JPS6381814U (zh) * 1986-11-17 1988-05-30
JPH0685315U (ja) * 1993-05-27 1994-12-06 渡部工業株式会社 活線作業用の絶縁衣
JP3135972U (ja) * 2007-07-24 2007-10-04 レワードグループ協同組合 衣服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41553B2 (ja) 2018-12-19
JP2014177718A (ja) 2014-09-25
WO2014142300A1 (ja) 2014-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78925B2 (en) Garment with compression panels
CA2542654C (en) Garment with compression zones
US9713352B2 (en) Crumple zone garments providing enhanced fit
JP2018150670A (ja) 統合されるレッグウォーマーを有するエクササイズガーメント
JP6792162B2 (ja) ボトム衣類
TWI760529B (zh) 下半身用衣物
TW201507644A (zh) 連身服
WO2012159540A1 (zh) 一种带褶皱的劳动工作服
US20140283285A1 (en) Clothing item with integrated panty liner
JP5632990B2 (ja) 下肢用衣料
JP4822569B1 (ja) ズボン及びズボンスーツ
JP6761162B2 (ja) ボトム衣類
KR101898275B1 (ko) 유니폼
TW201601645A (zh) 下半身之服裝
US20190200680A1 (en) Garment
JP6027697B1 (ja) ベビー肌着
CN210494935U (zh) 拼接防护服
CN212911696U (zh) 服贴式裤子
CN214802431U (zh) 女式紧身裤
JP7408126B2 (ja) 衣服
JP6744563B1 (ja) 下衣
CN214127144U (zh) 一种盆腔手术病员裤
CN220512241U (zh) 双层塑身服装
JP2012052265A (ja) インナーウエア
JP6159042B1 (ja) 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