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0969A - 釘書機 - Google Patents
釘書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40969A TW201440969A TW102145806A TW102145806A TW201440969A TW 201440969 A TW201440969 A TW 201440969A TW 102145806 A TW102145806 A TW 102145806A TW 102145806 A TW102145806 A TW 102145806A TW 201440969 A TW201440969 A TW 20144096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ple
- bending
- stapler
- operating
- cutt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5/00—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 B25C5/02—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provision for bending the ends of the staples on to the work
- B25C5/0221—Stapling tools of the table model type, i.e. tools supported by a table or the work during operation
- B25C5/0257—Stapling tools of the table model type, i.e. tools supported by a table or the work during operation without an anvil, e.g. using staples of particular shape bent during the stapling operation without the use of external clinch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5/00—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 B25C5/02—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provision for bending the ends of the staples on to the work
- B25C5/0207—Particular clinching mechanis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5/00—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 B25C5/02—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provision for bending the ends of the staples on to the work
- B25C5/0214—Combined stapling and punching too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5/00—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 B25C5/02—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provision for bending the ends of the staples on to the work
- B25C5/0221—Stapling tools of the table model type, i.e. tools supported by a table or the work during operation
- B25C5/0257—Stapling tools of the table model type, i.e. tools supported by a table or the work during operation without an anvil, e.g. using staples of particular shape bent during the stapling operation without the use of external clinching means
- B25C5/0264—Stapling tools of the table model type, i.e. tools supported by a table or the work during operation without an anvil, e.g. using staples of particular shape bent during the stapling operation without the use of external clinching means having pivoting clinching means for bending the staple e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5/00—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 B25C5/10—Driving means
- B25C5/11—Driving means operated by manual or foot pow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F—DOVETAILED WORK; TENONS; SLOTTING MACHINES FOR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 B27F7/00—Nailing or stapling; Nailed or stapled work
- B27F7/17—Stapling machines
- B27F7/19—Stapling machines with provision for bending the ends of the staples on to the w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5/00—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 B25C5/02—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Hand-held power-operated stapling tools; Staple feed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provision for bending the ends of the staples on to the work
- B25C5/0221—Stapling tools of the table model type, i.e. tools supported by a table or the work during operation
- B25C5/0257—Stapling tools of the table model type, i.e. tools supported by a table or the work during operation without an anvil, e.g. using staples of particular shape bent during the stapling operation without the use of external clinching means
- B25C5/0264—Stapling tools of the table model type, i.e. tools supported by a table or the work during operation without an anvil, e.g. using staples of particular shape bent during the stapling operation without the use of external clinching means having pivoting clinching means for bending the staple ends
- B25C5/0271—Clinch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一種釘書機(1),包括穿刺部件(2)包括一對切刀(21)用以在工件(P)形成孔洞使釘書針(10)的腳部(10i)可穿過工件(P)、操作元件(9)及彎折部件(5)用以彎折腳部(10i),彎折部件(5)包括彎折元件(50R、50L、50S)用以彎折釘書針(10)的腳部(10i)、及驅動力傳遞段部(51、57、58)用以將操作元件(9)的操作傳遞至彎折元件(50R、50L、50S)。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釘書機,適於利用非金屬釘書針裝訂一工件。
習知技術中,已揭示一種釘書機,其可利用例如為紙之軟性材質之非金屬材料製成之釘書針裝訂工件,以取代金屬釘書針。
使用非金屬軟性材料製成之釘書針之釘書機包括插置刀片,用以在工件上形成孔洞,透過插置刀片在工件上形成有孔洞,使得釘書針之腳部可穿過孔洞。
在使用非金屬軟性材料製成之釘書針之釘書機中,形成有裝訂台,工件可放置於上,提供有彎折元件用以彎折釘書針之腳部。藉由移動操作元件使得插置刀片及釘書針之腳部可穿透工件,裝訂台於既定時間移動,且彎折元件藉由裝訂台的操作而相對移動,藉此彎折穿過工件之釘書針之腳部(請參見JP4967521B2)。
在藉由裝訂台的操作使彎折元件相對移動地配置中,工件是放置於其上的,以彎折釘書針之腳部,彎折元件不是直接藉由操作員件的移動而被移動的,故彎折元件的動作並不穩定。更進一步,在裝訂工件的過程中,彎折元件的動作同
樣因為裝訂台的移動而變為不穩定。另外,由於放置於裝訂台上的工件是同樣根據裝訂台的移動而被移動,使得裝訂動作變為不穩定。
依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提供一種釘書機,其可可靠地執行工件的裝訂動作。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釘書機是配置成利用非金屬釘書針以裝訂工件。釘書針具有冠部及一對腳部,自冠部的相對端延伸而成。釘書針包括穿刺部件、操作元件及彎折部件。穿刺部件包括一對切刀彼此間隔設置。穿刺部件是配置成用以在工件上形成孔洞,並使得腳部可藉由切刀相對於工件的插入及抽回動作而穿過工件,操作元件可操作使得釘書針之腳部藉由穿刺部件而穿過工件。彎折部件是配置成用以彎折釘書針之腳部,其已經穿過工件,沿著工件而將腳部向彼此彎折。彎折部件包括彎折元件用以彎折釘書針之腳部,以及驅動力傳遞段部用以傳遞操作元件的操作至彎折元件。
本發明之釘書機藉由直接傳遞操作元件的移動至彎折元件以操作彎折元件以及彎折穿過工件之釘書針之一對腳部,而執行裝訂操作。
也就是說,彎折元件不會因為放置有工件之紙張放置基座的移動而移動。取而代之的是,彎折元件直接由於操作元件的移動而被移動,因此,每個元件的操作皆是穩定的,因而可以可靠地執行裝訂操作。更進一步,在裝訂工件的過程中,放置在基座上的紙張不會移動。因此,每個元件的操作皆
是穩定的,且裝訂操作可以可靠地被執行。另外,由於放置在紙張放置基座上的工件是不會移動的,故裝訂操作是穩定的,且裝訂操作可以可靠地被執行。
1‧‧‧釘書機(stapler)
2‧‧‧穿刺機構(penetrating mechanism)
3‧‧‧切斷/形成機構(cutting/forming mechanism)
4‧‧‧紙張夾持機構(paper holding mechanism)
5‧‧‧彎折機構(bending mechanism)
6‧‧‧傳遞機構(conveying mechanism)
7A‧‧‧連結/脫離機構(attaching/detaching mechanism)
8‧‧‧本體段部(body section)
9‧‧‧操作握把(operating handle)
10‧‧‧釘書針(staple)
10a‧‧‧釘書針材料連接體
(staple-materials-connecting-body)
10b‧‧‧頂端部(tip end portion)
10c‧‧‧連接部(connecting portion)
10d‧‧‧孔洞(hole)
10e‧‧‧切口部(slit portion)
10f‧‧‧黏結部(adhesive portion)
10g‧‧‧塗層部(coated portion)
10h‧‧‧冠部(crown portion)
10m‧‧‧釘書針材料(staple material)
10i‧‧‧腳部(leg portion)
11‧‧‧釘書針匣(staple cartridge)
12‧‧‧匣本體(cartridge body)
12a‧‧‧釘書針容置部(staple receiving portion)
12b‧‧‧卡爪部(pawl portion)
13‧‧‧匣蓋(cartridge cover)
13a‧‧‧軸(shaft)
13c‧‧‧鎖合部(lock portion)
14‧‧‧釘書針傳送路徑(staple conveying path)
14a‧‧‧導引凸部(guide convex portion)
14b‧‧‧凹槽部(groove portion)
16‧‧‧容置台(receiving table)
17‧‧‧釘書針維持部(staple holding portion)
20‧‧‧穿刺機構本體(penetrating mechanism body)
20a‧‧‧導引凸部(guide convex portion)
20b‧‧‧連結軸部(coupling shaft portion)
20c‧‧‧突出梢(protruding pin)
20d‧‧‧導引凸部(guide convex portion)
20e‧‧‧導引凸部(guide convex portion)
20f‧‧‧支撐部(support portion)
20g‧‧‧孔洞部(hole portion)
20h‧‧‧傳遞部(transmitting portion)
20i‧‧‧軸縮回部(shaft retracting portion)
20j‧‧‧軸夾持部(shaft holding portion)
21‧‧‧切刀(cutting blade)
21a‧‧‧刀部(blade portion)
21b‧‧‧第一穿刺部(first penetrating portion)
21c‧‧‧第二穿刺部(second penetrating portion)
21d‧‧‧釘書針支撐部(staple support portion)
21e‧‧‧孔擴張部(hole expansion portion)
21f‧‧‧彈出孔(ejecting hole)
22‧‧‧釘書針下壓部(staple press-down portion)
22a‧‧‧彈簧(spring)
23‧‧‧切刀導引部(cutting blade guide)
23a‧‧‧彈簧(spring)
30‧‧‧切割板(cutter plate)
30a‧‧‧第一凹槽部(first groove portion)
30b‧‧‧第二凹槽部(second groove portion)
30c‧‧‧凸部(convex portion)
31‧‧‧形成板(forming plate)
31a‧‧‧導引凸部(guide convex portion)
31b‧‧‧導引槽部(guide groove portion)
32‧‧‧切刀(cutting blade)
32a‧‧‧刀部(blade portion)
33‧‧‧釘書針形成部(staple forming portion)
34‧‧‧開啟維持元件(opening retaining member)
34a‧‧‧軸(shaft)
40‧‧‧紙張夾持板(paper holding plate)
41‧‧‧彈簧(spring)
42a‧‧‧導引凸部(guide convex portion)
42b‧‧‧導引槽部(guide groove portion)
50a‧‧‧軸(shaft)
50R‧‧‧第一彎折元件(first bending member)
50Rb‧‧‧彎折部(bending portion)
500R‧‧‧凸輪槽(cam groove)
501R‧‧‧旋轉槽部(rotation groove portion)
502R‧‧‧夾持槽部(holding groove portion)
503R‧‧‧縮回部(retraction portion)
50L‧‧‧第二彎折元件(second bending member)
50Lb‧‧‧彎折部(bending portion)
500L‧‧‧凸輪槽(cam groove)
501L‧‧‧旋轉槽部(rotation groove portion)
502L‧‧‧夾持槽部(holding groove portion)
503L‧‧‧縮回部(retraction portion)
504L‧‧‧預備槽部(standby groove portion)
50S‧‧‧結合元件(bonding member)
50Sb‧‧‧彎折部(bending portion)
500S‧‧‧凸輪槽(cam groove)
501S‧‧‧旋轉槽部(rotation groove portion)
502S‧‧‧夾持槽部(holding groove portion)
503S‧‧‧縮回部(retraction portion)
504S‧‧‧預備槽部(standby groove portion)
51‧‧‧推頂元件(push-up member)
51a‧‧‧軸(shaft)
52‧‧‧彈出元件(ejecting member)
52a‧‧‧軸(shaft)
53‧‧‧彈出元件操作機構(ejecting member operating mechanism)
54‧‧‧滑動元件(slide member)
54a‧‧‧梢(pin)
54b‧‧‧導引部(guide portion)
54c‧‧‧操作凸部(operating convex portion)
55a‧‧‧彈簧(spring)
57‧‧‧夾掣凸輪(clincher cam)
57a‧‧‧推壓部(pressing portion)
57b‧‧‧齒輪凸輪(gear cam)
57c‧‧‧軸部(shaft portion)
58‧‧‧夾掣桿(clincher lever)
58a‧‧‧齒輪(gear)
58b‧‧‧連結部(engaging portion)
58c‧‧‧軸部(shaft portion)
60‧‧‧推動件(pusher)
60a‧‧‧彈簧(spring)
61‧‧‧饋送爪(feed claw)
61a‧‧‧連接表面(engaging surface)
61b‧‧‧非連接表面(non-engaging surface)
61c‧‧‧支撐部(support portion)
62‧‧‧釘書針推動部(stmple pushing portion)
63‧‧‧梢(pin)
70‧‧‧操作桿(operating lever)
70a‧‧‧軸(shaft)
71‧‧‧連動件(link)
71a‧‧‧狹長槽(elongated slot)
71b‧‧‧軸(shaft)
80‧‧‧紙張放置基座(paper placing base)
81‧‧‧匣容置部(cartridge receiving portion)
82a‧‧‧導引槽(guide groove)
82b‧‧‧導引槽(guide groove)
82c‧‧‧導引槽(guide groove)
84a‧‧‧開啟凸輪表面(open cam surface)
84b‧‧‧關閉凸輪表面(close cam surface)
85‧‧‧蓋(cover)
86‧‧‧容納部(container)
90‧‧‧軸(shaft)
91‧‧‧凸輪槽(cam groove)
91a‧‧‧第一導引槽部(first guide groove portion)
91b‧‧‧第二導引槽部(second guide groove portion)
91c‧‧‧第三導引槽部(third guide groove portion)
92‧‧‧連動件(link)
92a‧‧‧狹長槽(elongated slot)
92b‧‧‧狹長槽(elongated slot)
A‧‧‧箭頭(arrow)
B‧‧‧箭頭(arrow)
M‧‧‧彎折機構操作位置(bending mechanism operating position)
P‧‧‧紙張(paper sheet)
P1‧‧‧孔洞(hole)
P2‧‧‧毛邊(burr)
Q1‧‧‧箭頭(arrow)
Q2‧‧‧箭頭(arrow)
R1‧‧‧箭頭(arrow)
R2‧‧‧箭頭(arrow)
S1‧‧‧箭頭(arrow)
S2‧‧‧箭頭(arrow)
第1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內部配置之側剖面圖。
第2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內部配置之側剖面圖。
第3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之側視圖。
第4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當由前側觀之時之示意圖。
第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當由後側觀之時之示意圖。
第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之穿刺機構內部配置之前剖面圖。
第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之切斷/形成機構內部配置之前剖面圖。
第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之平面示意圖。
第9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於容置狀態下之示意圖。
第10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已成型之釘書針之示意圖。
第11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紙張被釘書針裝訂狀態下之剖面圖。
第12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針匣之示意圖。
第13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針匣之示意圖。
第14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之穿刺機構部份內部配置之示意圖。
第1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前視圖。
第1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後視圖。
第1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示意圖。
第1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刀導引部之示意圖。
第19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20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21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22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23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24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2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操作流
程示意圖。
第2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在不同紙張數量時之穿刺機構之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2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在不同紙張數量時之穿刺機構之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2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之前視圖。
第29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之後視圖。
第30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當由前側觀之時之示意圖。
第31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當由後側觀之時之示意圖。
第32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33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34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3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3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示意圖。
第37(a)至37(c)圖係顯示操作切割釘書針材料連接體之操
作示意圖。
第38(a)及38(b)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彎折機構之示意圖。
第39(a)及39(b)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彎折機構之示意圖。
第40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彎折機構之驅動力傳遞機構之側視圖。
第41(a)至41(c)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彎折機構之操作示意圖。
第42(a)至42(c)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彎折機構之操作示意圖。
第43(a)至43(c)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彎折機構之操作示意圖。
第44(a)至44(c)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彎折機構之操作示意圖。
第45(a)至45(e)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彎折機構之操作示意圖。
第4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之連結/脫離機構之側剖面圖。
第47(a)至47(c)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由操作連結/脫離機構而操作釘書針材料連接體之傳遞的操作流程圖。
第4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操作握把的操作流程圖。
第49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操作握把的操
作流程圖。
第50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操作握把的操作流程圖。
第51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操作握把的操作流程圖。
第52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整個釘書機的操作流程圖。
第53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整個釘書機的操作流程圖。
第54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整個釘書機的操作流程圖。
第5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整個釘書機的操作流程圖。
第5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整個釘書機的操作流程圖。
第5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整個釘書機的操作流程圖。
第5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整個釘書機的操作流程圖。
第59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整個釘書機的操作流程圖。
第60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整個釘書機的操作流程圖。
第61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整個釘書機的
操作流程圖。
第62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整個釘書機的操作流程圖。
第63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整個釘書機的操作流程圖。
第64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6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6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6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6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69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70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71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72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73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
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74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7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7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7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7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79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80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81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82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83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84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8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
的操作流程圖。
第8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8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圖。
第8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其他配置之釘書機之示意圖。
第89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其他配置之釘書機之示意圖。
以下將配合圖式說明依據本發明之釘書機的一個實施例。
第1及2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stapler)內部配置之側剖面圖,其中第1圖之釘書針匣(staple cartridge)係處於裝設狀態,第2圖之釘書針匣係處於脫離狀態。第3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之側視圖。
第4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當由前側觀之時之示意圖,第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當由後側觀之時之示意圖,第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penetrating mechanism)內部配置之前剖面圖,第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cutting/forming mechanism)內部配置之前剖面圖。
首先,說明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stapler)1的外型,釘書機1用以綁定如紙張(paper sheet)P之
工件,利用以非金屬材料製成之釘書針(staple)10,其係軟性材料(soft material)。此釘書針10是由如一體成型之帶狀釘書針材料連接體(staple-materials-connecting-body)10a所供應,之後將再作敘述。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是收容於釘書針匣(staple cartridge)11中,進而裝設於釘書機1中。
釘書機1包括穿刺機構(penetrating mechanism)2,其是配置成可在紙張P上形成一孔洞,且藉由驅動釘書針10的動作使釘書針10穿入紙張P,釘書針10是由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切斷及形成的。
更進一步,釘書機1包括切斷/形成機構(cutting/forming mechanism)3,其是配置成可自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切斷釘書針材料(staple material)10m,並將釘書針材料10m形成為成型之釘書針10,此與穿刺機構2的操作其驅動釘書針10並穿刺紙張P相關聯。
更進一步,釘書機1包括紙張夾持機構(paper holding mechanism)4,其是配置成可夾持欲被穿刺機構2所穿刺之紙張P,此與穿刺機構2的操作其驅動釘書針10並穿刺紙張P相關聯。
更進一步,釘書機1包括彎折機構(bending mechanism)5,其是配置成可彎折穿過紙張P之釘書針10,此與穿刺機構2的操作其驅動釘書針10並穿刺紙張P相關聯。
更進一步,釘書機1包括傳遞機構(conveying mechanism)6,其是配置成可傳遞自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切斷並形成之釘書針10至穿刺機構2,並將釘書針材料連接體
10a其係下一個欲被傳遞至穿刺機構2之釘書針10傳遞至切斷/形成機構3。
更進一步,釘書機1包括連結/脫離機構(attaching/detaching mechanism)7A,其是配置成將容置於釘書針匣11中的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傳遞至所欲之位置,當釘書針匣11裝設於釘書機1時,其是與傳遞機構6相關聯。
釘書機1包括本體段部(body section)8,提供有上述之穿刺機構2、切斷/形成機構3、紙張夾持機構4、彎折機構5、傳遞機構6及連結/脫離機構7A,在釘書機1中,上述相關構成元件是被所欲之驅動力所操作,且相關構成元件是以連動方式被操作,透過人力操控一操作握把(operating handle)9的方式達成
本體段部8包括紙張放置基座(paper placing base)80,紙張P可放置於此,以及一匣容置部(cartridge receiving portion)81裝設有釘書針匣11。在釘書機1中,紙張放置基座80是設置於本體段部8的一側,也就是前側,而匣容置部81是設置於後側。
在本體段部8中,穿刺機構2、切斷/形成機構3及紙張夾持機構4是設置於紙張放置基座80的上方,穿刺機構2、切斷/形成機構3及紙張夾持機構4是設置成使得切斷/形成機構3、穿刺機構2及紙張夾持機構4是在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傳遞方向上的後側。
本體段部8提供有一導引槽(guide groove)82a以導引穿刺機構2的移動、一導引槽(guide groove)82b以導引切斷
/形成機構3的移動、以及一導引槽(guide groove)82c以導引紙張夾持機構4的移動。導引槽82a、導引槽82b及導引槽82c分別相對於放置在紙張放置基座80上的紙張P是垂直延伸的,且提供為彼此平行的。
更進一步,在本體段部8中,傳遞機構6是設置於穿刺機構2、切斷/形成機構3及紙張夾持機構4的後方,本體段部8提供有導引部(圖上未顯示)以導引傳遞機構6的移動。另外,在本體段部8中,彎折機構5是設置於紙張放置基座80的下方。
當凸輪槽(cam groove)91沿著軸(shaft)90被導引而裝設至本體8時,操作握把9是由穿刺機構2之連結軸部(coupling shaft portion)20b可旋轉地支撐,之後將再詳述並將其視為支點(fulcrum)。操作握把9是以可垂直移動的方式被裝設,且可依由軸90所導引之凸輪槽91之軌跡及連結軸部20b之軌跡所定義之假想支點而旋轉,且此利用假想支點作為支點軸(fulcrum axis)之旋轉是被傳遞到穿刺機構2。更進一步,操作握把9包括連動件(link)92,用以傳遞操作握把9繞假想支點之旋轉操作經由連結軸部20b到達傳遞機構6。
由於力量所施加處之力點(power point)及假想支點之間具有距離,以及與穿刺機構2之力量所施加處之一點之間具有距離,假想支點因凸輪槽91之外型而移動(displace),故施加於操作握把9上之負載為變化的。
凸輪槽91提供有第一導引槽部(first guide groove portion)91a,在釘書針10藉由穿刺機構2的操作而開始穿過
紙張P之時間點由軸90所導引,及提供有第二導引槽部(second guide groove portion)91b,在釘書針10藉由穿刺機構2的操作而穿過紙張P之時間點由軸90所導引,及提供有第三導引槽部(third guide groove portion)91c,在釘書針10藉由彎折機構5的彎折之時間點由軸90所導引。
在一實施例中,凸輪槽的外型是設定成操作握把9(操作元件之一實施例)的負載是變輕的,在釘書針10藉由穿刺機構2(穿刺部件之一實施例)的操作而開始穿過紙張P之時間點時,以及在釘書針10藉由彎折機構5(彎折部件之一實施例)的彎折之時間點時。
在釘書機1中,操作握把9的操作是傳遞到穿刺機構2、切斷/形成機構3及紙張夾持機構4,使得穿刺機構2、切斷/形成機構3及紙張夾持機構4被導引槽82a、導引槽82b及導引槽82c導引,而相對於放置在紙張放置基座80上之紙張P,於垂直方向上移動。
據此,在操作握把9被操作時,釘書機1執行紙張夾持機構4夾持住放置在紙張放置基座80的紙張P的操作,同時,在紙張夾持機構4夾持住紙張P之操作時,釘書機1執行穿刺機構2的操作,使得釘書針10可穿入紙張P。更進一步,在穿刺機構2之操作使釘書針10穿入紙張P時,釘書機1執行切斷/形成機構3的操作,以切斷及形成下一個釘書針10。
更進一步,釘書機1執行彎折機構5的操作以彎折穿過紙張P之釘書針10,相對於操作握把9的操作。
在釘書機1中,操作握把9之操作是透過連動件92傳遞至傳遞機構6,因此,傳遞機構6可沿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傳送方向而朝前及朝後移動。據此,當操作握把9被操作時,釘書機1藉由傳遞機構6將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傳遞至切斷/形成機構3,並傳遞從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切斷並形成至穿刺機構2之釘書針10定位於領頭端(leading end)。
釘書針及訂書針材料連接體之示例性配置
第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之平面示意圖,第9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於容置狀態下之示意圖,第10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針之示意圖,第11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紙張被釘書針裝訂狀態下之剖面圖。接著,將參照每一圖式說明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針10及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的配置。
釘書針10是以非金屬材料製成,其是軟性材料,具有既定之厚度。在形成釘書針10前之釘書針材料10m具有延伸之直線外型,且在縱長方向上二頂端部(tip end portion)10b是朝其頂端漸窄的。在本實施例中,釘書針10及釘書針材料10m是以紙(paper)製成,亦可以是樹脂(resin)製成之膜(film)或帶(sheet),以取代紙張。
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具有複數個釘書針材料10m,在縱長方向上彼此平行地排列,且每一個釘書針材料10m藉由提供於頂端部10b內側在縱長方向上鄰近其端部之一對連接部(connecting portion)10c而彼此連接。在釘書針材料連接
體10a中,在每一個釘書針材料10m於縱長方向上每一個連接部10c更外側之部份,不具有連接彼此平行排列之釘書針材料10m之部份,其是由於頂端部10b漸窄的外型。
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提供有孔洞(hole)10d,位在連接彼此平行排列之釘書針材料10m之一對連接部10c的內側鄰近於每一個連接部10c,孔洞10d在釘書針材料10m之縱長方向及短側方向上具有既定之長度,且在本實施例中,孔洞是基於圓形腳部(rounded leg portion)由大致上矩形外型之孔(aperture)所形成。同樣的,孔洞10d亦可以形成圓形或橢圓形之孔洞。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在連接部10c及孔洞10d之間在彼此平行排列之釘書針上,不具有切斷部(cut portion)。
更進一步,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提供有切口部(slit portion)10e,藉以在對應之孔洞10d之間分開彼此平行排列之釘書針材料10m。切口部10e連續地從其中一個孔洞10d至另一個孔洞10d,因此,釘書針材料10連接體10a在彼此平行排列之釘書針上在一個孔洞10d至另一個孔洞10d之間,不具有連接部(connecting portion)。
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以衝壓(pressing)或壓印(stamping)而衝製(punched)成,以具有如上述之頂端部10b、連接部10c、孔洞10d及切口部10e之既定外型。
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在縱長方向上每一個釘書針材料10m之端部於一個頂端部10b的一表面上具有黏結部(adhesive portion)10f,也就是相反之表面(reverse surface),黏結部10f當釘書針10的腳部(leg portion)10i連結時提供適當
之所欲之黏結力,其依據釘書針10之材料類型而定。
當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捲曲(wound)成綑狀(roll shape)時,如第9圖所示,釘書針材料10m是重疊的,且位在外周之釘書針材料(outer-peripheral staple material)10之頂端部10b相反表面上的黏結部10f會與位在內周之釘書針材料(inner-peripheral staple material)10之頂端部10b相反表面相接觸。
當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捲曲成綑狀時,頂端部至少與黏結部10f相接觸之另一表面提供有以矽(silicon)或類似物製成之塗層部(coated portion)10g,藉以避免在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捲曲時釘書針的沾黏(sticking)。
由於釘書針材料10m是藉由如第1及7圖所示之切斷/形成機構3從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而切斷及形成,在縱長方向上其二端部是以既定長度依大致平行之第一方向被彎折,使得釘書針10形成有如第10圖所示之冠部(crown portion)10h及在冠部10h的二端部形成腳部(leg portion)10i。
如上述之由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切斷及形成之釘書針10,一對腳部10i藉由穿刺機構2穿過紙張P,且穿過紙張P之一對腳部10i藉由彎折機構5沿著紙張P於第二方向上被彎折。
由於釘書針10之其一頂端部10b之相反表面具有黏結部10f,黏結部10f是提供於腳部10i之後側表面,在有冠部10h及腳部10i時。在本實施例中,釘書針10在孔洞10d的內側具有彎折位置,且腳部10i的長度是等於或大於冠部10h
的長度的一半。當一對腳部10i被彎折時,黏結部10f隨著腳部10i而被重疊。
據此,如第11圖所示,在另一個腳部10i沿著紙張P於第二方向上被彎折時,其一腳部10i亦沿著紙張P於第二方向上被彎折,因此,一腳部10i與另一腳部10i相重疊且在黏結部10f處相連結。
釘書針匣示例性配置
第12及13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針匣之示意圖,以下將參照每一圖式說明釘書針匣11的配置。在此,第12圖係顯示釘書針匣11於關閉狀態,第13圖係顯示釘書針匣11於開啟狀態。
釘書針匣11包括匣本體(cartridge body)12及匣蓋(cartridge cover)13以覆蓋匣本體12,在釘書針匣11中,匣本體12是藉由依提供於其後端側之軸(shaft)13a轉動匣蓋13而關閉。
匣本體12具有釘書針容置部(staple receiving portion)12a,用以將捲曲成綑狀的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容納於其中,以及釘書針傳送路徑(staple conveying path)14,由釘書針容置部12a朝前突出,以傳遞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
釘書針傳送路徑14具有一對導引凸部(guide convex portion)14a,鄰近於其頂端側,導引凸部14a沿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的表面具有平坦的底部,從釘書針容置部12a直線地延伸,以壓制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朝上翹起。更進一步,釘書針傳送路徑14具有凹槽部(groove portion)14b,經由
此處傳遞機構6的饋送爪(feed claw,將於之後詳述)可伸入釘書針傳送路徑14。
釘書針傳送路徑14提供有容置台(receiving table)16,用以支撐釘書針10之一部份(對應於冠部10h),位於透過釘書針傳送路徑14所傳送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領頭端,容置台16從釘書針傳送路徑14是形成為連續狀,且從釘書針傳送路徑14之頂端部朝前突出,藉以確認對應於釘書針10之冠部10h內寬度之寬度以及釘書針10在短側方向上的長度,以支撐將被切斷/形成機構3切斷及形成之釘書針10。
匣蓋13是配置成可覆蓋匣本體12之釘書針容置部12a及釘書針傳送路徑14。
據此,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前端位置可藉由開啟匣蓋13而決定,將捲曲成綑狀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容置入匣本體12之釘書針容置部12a中,並將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前端部放置於釘書針傳送路徑14之前端部。
當匣蓋13關閉時,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前端位置是以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可被傳送之方式所決定,且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是容置於釘書針匣11中。
當匣本體12關閉時,在相對於容置台16之位置處,匣蓋13具有釘書針維持部(staple holding portion)17,在本實施例中,釘書針維持部17是以薄板狀金屬彈性材料製成,以推頂釘書針材料10m,於容置台16的方向上位於傳送至容置台16之領頭端。當釘書針10被切斷/形成機構3切斷及形成時,藉以抑制釘書針10的位移(displacement)。在釘書針匣
11中,匣蓋13具有鎖合部(lock portion)13c,以可開啟的方式鎖合匣蓋13,以及匣本體12具有卡爪部(pawl portion)12b以與鎖合部13c連接。
當釘書針匣11裝設至釘書機1之匣容置部81時,如第1圖所示,釘書針傳送路徑14的功能為作為釘書機1的傳送路徑,同時,朝切斷/形成機構3突出之容置台16的功能為作為由切斷/形成機構3切斷及形成之釘書針10的容置台。
穿刺機構示例性配置
第14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之穿刺機構部份內部配置之示意圖,第1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前視圖,第1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後視圖,第1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示意圖,以下將參照每一圖式說明穿刺機構的配置。
穿刺機構2是穿刺部件之一實施例,且包括穿刺機構本體(penetrating mechanism body)20,與操作握把9之操作連動,及包括二板狀切刀(cutting blade)21藉由穿刺機構本體20的操作在紙張P上開孔,並使得釘書針10可穿過紙張P,以及包括釘書針下壓部(staple press-down portion)22,用以驅動釘書針10。穿刺機構本體20可操作地連接至操作握把9,以形成連接部分之一實施例。
穿刺機構本體20具有導引凸部(guide convex portion)20a用以導引穿刺機構2的移動、連結軸部(coupling shaft portion)20b以與操作握把9連接、以及突出梢(protruding pin)20c用以將操作握把9的操作傳遞至切斷/形成機構3。同
時,穿刺機構本體20具有導引凸部(guide convex portion)20d用以導引穿刺機構2及切斷/形成機構3的移動、以及導引凸部(guide convex portion)20e用以導引穿刺機構2及紙張夾持機構4的移動。
導引凸部20a從穿刺機構本體20的二端於最寬度方向上朝外突出,並與本體段部8之導引槽82a連接,其是提供於釘書機1之本體段部8在最寬度方向上的二側,並可沿穿刺機構2的移動方向而開啟。導引凸部20a是形成為橢圓形(elliptical shape),由連接二個半圓形及直線形而形成,藉以限制穿刺機構2在轉動方向上的態勢(posture)。
連結軸部20b插入提供於穿刺機構本體20之孔洞部(hole portion)20g中,從穿刺機構本體20的二端於最寬度方向上突出,超出於導引凸部20a的外側,並與操作握把9連接。
穿刺機構本體20提供有傳遞部(transmitting portion)20h由裝設一凸部(convex portion)而形成,其從孔洞部20g的內表面突出,位於直接在切刀21上方在軸向方向上鄰近於孔洞部20g的中心,傳遞部由連結軸部20b所推壓。
傳遞部20h是配置成被帶入與連結軸部20b相接觸,即使當連結軸部20b相對於穿刺機構本體20為傾斜時,且同樣配置成使得推頂連結軸部20b之操作握把9的力量可直接從切刀21上方施加於切刀21。
更進一步,穿刺機構本體20提供有軸縮回部(shaft retracting portion)20i於傳遞部20h的兩側,藉由加寬(widening)孔洞部20g的外型在相對於連結軸部20b的直徑之垂直方向上
鄰近於傳遞部20h的兩側。
軸縮回部20i是藉由同時在傳遞部20h之左側及右側提供一間隔(space)而形成,連結軸部20b可在其中垂直移動,以允許連結軸部20b可相對於穿刺機構本體20為傾斜的。
另外,穿刺機構本體20藉由形成一凸部(convex portion)而提供有軸夾持部(shaft holding portion)20j,其由孔洞部20g的內表面突出,位於相對於傳遞部20h之位置。為了使連結軸部20b可相對於穿刺機構本體20為傾斜的,軸夾持部20j是配置成使得其在環繞中心的突出高度是大於左側及右側的突出高度。
突出梢20c是配置成從相對於切斷/形成機構3之後表面而突出,於穿刺機構本體20以可突出/縮回的方式而提供,突出梢20c是與穿刺機構本體20一體成型而提供,在本例中,透過支撐部(support portion)20f以樹脂材料製成。
突出梢20c是以懸臂的方式由支撐部20f所支撐,且配置成可自/進入相對於切斷/形成機構3之後表面突出/縮回,主要是經由支撐部20f之彈性變形,據此,突出梢20c以可縮回之方式之突出可配置成不用額外裝設另外之構件,如彈簧。
導引凸部20d是由在相對於切斷/形成機構3之穿刺機構本體20的後表面裝設數個柱而形成,導引凸部20e是由在相對於紙張夾持機構4之穿刺機構本體20的表面裝設數個柱(bosses)而形成。
穿刺機構2包括二個切刀21,以一定間距而連接
至穿刺機構本體20底部,二個切刀21以彼此平行之方向從穿刺機構本體20朝下延伸,且頂端形成有刀部(blade portion)21a,其位於每一個切刀21的底端。
二個切刀21的間距在提供有刀部21a之頂端是較窄的,且每一個切刀21提供有階梯部(stepped portion),形成為從頂端至後端有較寬的外寬度,也就是至基座端(base end),於一對切刀21之外表面,以及階梯部形成有從頂端至基座端有較寬之內寬度。
也就是說,每一個切刀21是配置成使得二個切刀21的間距是等於或稍小於一對腳部10i之內寬度,即釘書針10之冠部10h之內寬度,在頂端具有刀部21a之既定長度範圍內,藉以形成第一穿刺部(first penetrating portion)21b。
同時,每一個切刀21是配置成使得二個切刀21之間距是等於或稍大於一對腳部10i之外寬度,即釘書針10之冠部10h之外寬度,於穿刺機構本體20處,比第一穿刺部21b較高之上方部形成為基座端,藉以形成第二穿刺部(second penetrating portion)21c。
每一個切刀21於既定中間位置彎折形成為大致上為曲柄狀(crank),其成為第一穿刺部21b及第二穿刺部21c之間的邊界,且第一穿刺部21b及第二穿刺部21c以大致上直線之外型沿穿刺機構2之移動方向上而延伸。
據此,每一個切刀21提供有階梯部,其第一穿刺部21b的內寬度是稍窄的,在形成第一穿刺部21b及第二穿刺部21c之間的邊界之既定中間位置的內側,以及用以支撐釘書
針10之腳部10i之釘書針支撐部(staple support portion)21d,是由階梯部所形成,形成於每一個切刀21相對之內側。
同時,每一個切刀21提供有階梯部,其第二穿刺部21c的外寬度是寬的,在形成第一穿刺部21b及第二穿刺部21c之間的邊界之既定中間位置的外側,以及孔擴張部(hole expansion portion)21e,由階梯部形成於每一個切刀21的外側,藉由切刀21相對於紙張P之穿刺操作以朝外擴張穿刺紙張P之孔。
釘書針支撐部21d具有和緩(gentle)之外型,使得切刀21之內表面外型是從第二穿刺部21c朝第一穿刺部21b逐漸變窄的,釘書針支撐部21d是配置成,使切刀21在釘書針支撐部21d處間距的變化,不會造成在切刀21離開紙張P時切割阻力(cutting resistance)的增加。
更進一步,孔擴張部21e具有和緩之外型,使得切刀21之外表面外型是從第一穿刺部21b朝第二穿刺部21c逐漸變寬的,孔擴張部21e是配置成,使切刀21在孔擴張部21e處間距的變化,不會造成在切刀21離開紙張P時穿刺阻力(penetrating resistance)的增加。
在第一穿刺部21b的頂端(tip end)非釘書針支撐部21d處,一對切刀21的內表面以直線外型在切刀21插入(insertion)/抽回(withdrawal)方向上延伸,使得切刀21的內表面在頂端非釘書針支撐部21d處不具有階梯部。同樣的,在第一穿刺部21b的頂端非孔擴張部21e處,一對切刀21的外表面以直線外型在切刀21插入/抽回方向上延伸,使得切刀21
的外表面在頂端非孔擴張部21e處不具有階梯部。
在第二穿刺部21c的基座端非釘書針支撐部21d處,一對切刀21的內表面以直線外型在切刀21插入/抽回方向上延伸,使得切刀21的內表面在基座非釘書針支撐部21d處不具有階梯部。同樣的,在第二穿刺部21c的基座端非孔擴張部21e處,一對切刀21的外表面以直線外型在切刀21插入/抽回方向上延伸,使得切刀21的外表面在基座端非孔擴張部21e處不具有階梯部。
每一個切刀21提供有彈出孔(ejecting hole)21f,穿透第二穿刺部21c的前、後表面,以及提供有彈出元件(ejecting member,之後將再詳述),用以彎折穿過紙張P從彈出孔21f突出之釘書針10之腳部。
釘書針下壓部22是裝設於二個切刀21之間,具有釘書針10之冠部10h之寬度。釘書針下壓部22是配置成可沿穿刺機構本體20移動方向而移動,且在被彈簧(spring)22a朝下抵頂狀態下為穿刺機構本體20所支撐。
在釘書機1中,當穿刺機構2向下移動一既定位置時,彎折機構5被操作以開始彎折穿過紙張P之釘書針10之腳部10i。為了使釘書針10之腳部10i在精確之時間點被彎折,且與所欲裝訂之紙張P的數量差異無關,紙張P數量之差異是由釘書針下壓部22之移動所吸收,且穿刺機構2是配置成朝下移動到既定位置的。
切刀導引部示例性配置
第1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刀導引部(cutting
blade guide)之示意圖,以下將參照圖式說明切刀導引部的配置。如上所述,切刀21是形成為使得頂端之第一穿刺部21b相對於由穿刺機構本體20所支撐之第二穿刺部21c是朝內偏移(offset)的。
基於上述原因,在切刀21之刀部21a藉由穿刺機構2之下降移動而穿刺紙張P的過程中,由穿刺機構本體20施加至切刀21的力量會作用於第二穿刺部21c,使得施加至切刀21的力量是朝內傾斜的。
切刀導引部(cutting blade guide)23在一對切刀21之間是可突出或縮回的。如第1圖等所示,切刀導引部23提供於紙張放置基座80的下方,且在穿刺紙張P之一對切刀21之間裝設成可突出或縮回的,透過彈簧(spring)23a的抵頂。
用以操作切刀導引部23之機構將於之後詳述,在藉由操作握把9的操作使穿刺機構2的切刀21穿刺過紙張P以及釘書針10之腳部10i穿過紙張P的過程中,操作切刀導引部23在一對切刀21之間是突出的,以抑制切刀21的掉落(falling down)。而在藉由彎折機構5裝訂釘書針10之腳部10i的過程中,操作切刀導引部23在一對切刀21之間是縮回的。
穿刺機構示例性操作
第19至2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之操作流程示意圖。以下將參照每一圖式說明切刀21相對於紙張P之插入/抽回過程。
在準備狀態時,如第19圖所示,釘書針10之冠部10h被釘書針下壓部22在一對切刀21之間向下推動,釘書
針10之腳部10i由釘書針支撐部21d所支撐。
當如第1圖等所示之操作握把9被推動時,與操作握把9相連接之連結軸部20b亦被推動。當連結軸部20b被推動時,穿刺機構本體20之傳遞部20h推頂著連結軸部20b,因此穿刺機構本體20被朝下移動。
由於操作握把9是被人所操作,故存在施加偏壓力(biased force)的情況。當操作握把9被施加偏壓力時,操作握把9即傾斜,因此,如第25圖所示,與操作握把9連接之連結軸部20b亦同樣傾斜。
穿刺機構本體20藉由相對於連結軸部20b的直徑垂直加寬連結軸部20b所插入之孔洞部20g的外型而提供有軸縮回部20i,因此可使連結軸部20b相對於穿刺機構本體20傾斜。
更進一步,穿刺機構本體20提供有傳遞部20h直接位於切刀21之上方,因此,連結軸部20b成為與傳遞部20h相接觸,即使當傳遞部相對於穿刺機構本體20為傾斜時。推壓連結軸部20b之操作握把9的力量直接從切刀21之上方被施加至切刀21。
據此,在連結軸部20b由於操作握把9被施加偏壓力而傾斜的例子中,提供有切刀21之穿刺機構本體20被朝下移動,而不會因本體段部8之導引槽82a的引導而傾斜。更進一步,推動操作握把9之力量直接從切刀21之上方被施加到切刀21。在本實施例中,孔洞部20g的內表面提供有凸部以形成傳遞部20h及軸縮回部20i。然而,凸部亦可以是從連結
軸部20b的外周緣一體成型或分開形成,藉以形成傳遞部及軸縮回部。
當穿刺機構2藉由如第1圖等所示之操作握把9的操作而向下移動時,切刀21之刀部21a已到達放置於紙張放置基座80上的紙張P,切刀21開始穿刺紙張P,如第20圖所示,在紙張P上開啟孔洞(hole)P1。
依據本發明之切刀21,一對切刀21之具有較窄寬度之第一穿刺部21b先穿刺過紙張P,如上所述,在切刀21之刀部21a穿刺紙張P的過程中,由穿刺機構本體20施加至切刀21的力量會作用於第二穿刺部21c上,其是相對於第一穿刺部21b向內偏斜的,因此使切刀21大約是朝內傾斜的。
在此方式之下,由於切刀導引部23是突出於穿刺紙張P之一對切刀21之間,可避免每一個切刀21因切刀21對紙張P之穿刺操作而朝內傾斜,因此使切刀21以大致上垂直於紙張P的方向做穿刺。
當穿刺機構2更向下移動時,如第21圖所示,切刀21之孔擴張部21e到達紙張P。孔擴張部21e具和緩之外型,使得切刀21的外表面由第一穿刺部21b至第二穿刺部21c是逐漸變寬的。因此,當切刀21之孔擴張部21e藉由穿刺機構2的向下移動而穿刺紙張P時,面向下之毛邊(burr)P2形成於紙張P之孔洞P1的外側,使得孔洞P1在朝外方向上是漸寬的。
依據本發明之穿刺機構2,在釘書針10之冠部10h被一對切刀21之間之釘書針下壓部22向下推動之狀態時,釘
書針10之腳部10i由釘書針支撐部21d所支撐。釘書針支撐部21d是形成於各別切刀21之孔擴張部21e之內表面,藉由切刀21的外型而形成孔擴張部21e。
以此方式之下,當切刀21之孔擴張部21e藉由穿刺機構2的向下移動而穿刺紙張P時,由釘書針支撐部21d所支撐之釘書針10之腳部10i亦穿過紙張P之孔洞P1。
當穿刺機構2更向下移動時,如第22圖所示,切刀21之第二穿刺部21c穿刺紙張P之孔洞P1,且支撐於第二穿刺部21c內側之釘書針10之腳部10i亦穿過紙張P之孔洞P1。
在第二穿刺部21c穿刺紙張P之孔洞P1的過程中,藉由穿刺機構本體20施加至切刀21的力量會與在第二穿刺部21c上一致,上述力量不會施加於切刀21上而使其朝內傾斜。因此,當切刀21之第二穿刺部21c穿刺紙張P之孔洞P1時,切刀導引部23是配置成縮回的。
如上所述,由於二個切刀21之間距是大致上等於釘書針10之一對腳部10i的內寬度的,其是由第一穿刺部21b所形成,而由第一穿刺部21b所形成之紙張P之孔洞P1則大致上與釘書針10之腳部10i的位置一致。
面朝下之毛邊P2是形成於紙張P之孔洞P1的外側,是藉由每一個切刀21外側之孔擴張部21e之階梯部所形成,使得孔洞P1藉由其間距而朝向外漸闊的,透過此,重疊之切刀21及釘書針10之腳部10i可穿過。
孔擴張部21e具有和緩之外型,使得切刀21之外
表面外型從第一穿刺部21b至第二穿刺部21c是逐漸變寬的。因此,在切刀21穿刺紙張P的過程中,當切刀21之孔擴張部21e經過紙張P之孔洞P1時,阻力的增加是被抑制的。
據此,移動穿刺機構2向下所需之力量是小的,也因此,推動操作握把9向下之操作負載亦被減少。
在穿刺機構2更進一步下降且釘書針10之冠部10h抵達紙張P時,釘書針10之腳部10i藉由將在之後詳述之彎折機構5的操作而朝內彎折,如第23圖所示,其一對腳部10i是被彎折的。
由於以切刀21形成於紙張P上的孔洞P1是藉由孔擴張部21e而朝外漸擴的,使得重疊之切刀21及釘書針10之腳部10i可穿過孔洞,不會在孔洞P1形成毛邊(burr)。據此,當釘書針10之腳部10i是朝內彎折時,不會有凸部而使腳部10i變形,也因此,釘書針10裝訂紙張之外觀可以被改進。
在紙張P為釘書針10所裝訂之後,穿刺機構2由於操作握把9之朝上回復力而向上移動,如第24圖所示,切刀21之釘書機支撐部21d抵達紙張P的後表面。
釘書機支撐部21d具有和緩的外型,使得切刀21的內表面外型從第二穿刺部21c至第一穿刺部21b是逐漸變窄的。同時,用以使釘書針10穿過以裝訂紙張P之孔洞P1是朝外漸擴的。
當釘書機支撐部21d從紙張P上抽回時,施加於切刀21上的力量使切刀21朝外稍擴。然而,由於由切刀21所形成之孔洞P1是朝外漸擴的外型,當切刀21從紙張P上抽
回,切刀21之釘書機支撐部21d經過紙張P之孔洞P1的過程中,阻力是被抑制的。
據此,移動穿刺機構2向上所需之力量是小的,也因此,回復操作握把9向上之操作負載亦被減少。
第26及2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穿刺機構的操作實施於不同紙張數量時之操作流程示意圖。釘書機1是配置成以裝訂紙張P從n=2張起,其為張數的最小值,至紙張數N的既定最大值,舉例來說,如N=15張。
在穿刺機構2下降且釘書針10之冠部10h抵達紙張P時,彎折機構5的操作即開始,且因此釘書針10之腳部10i被彎折。穿刺機構2的升起移動(lifting movement)及彎折機構5的操作是相關聯的,使得穿刺機構2的位置起動彎折機構5的操作,其是標示為彎折機構操作位置(bending mechanism operating position)M。
如第26圖所示,在具有裝訂張數n為最小值之紙張P放置於紙張放置基座80上的狀態時,當穿刺機構2下降至彎折機構操作位置M時,釘書針下壓部22與釘書針10之冠部10h在既定下端位置相接觸,且冠部10h抵頂著紙張P。
而,如第27圖所示,在具有裝訂張數N為最大值之紙張P放置於紙張放置基座80上的狀態時,當穿刺機構2下降至彎折機構操作位置M時,釘書針下壓部22推頂著彈簧22a,且彈簧22a隨後被推至既定上端位置,釘書針下壓部22與釘書針10之冠部10h相接觸,且冠部10h抵頂著紙張P。
依此方式之下,在穿刺機構2之向下推動釘書針
10以穿過紙張P時,可向下推動釘書針10之冠部10h的釘書針下壓部22在相對於穿刺機構2之移動方向上在垂直方向移動,且被彈簧22a向下推頂,藉以維持彎折機構操作位置M於固定高度,而無關於紙張P的數量。
在釘書針下壓部22是不動(stationary)的情況時,彎折機構的操作位置是設定在紙張數量是最小的,而之後欲裝訂紙張數量是最大時,穿刺機構不會下降至彎折機構操作位置,使得彎折機構可能不會適當地操作。反之,在彎折機構的操作位置是設定在紙張數量是最大的,而之後欲裝訂紙張數量是最小時,釘書針的冠部可能會被推頂的不夠充份。
基於上述,由於釘書針下壓部22的操作,穿刺機構被下降至彎折機構操作位置M,而無關於紙張的數量,也因此釘書針10之冠部10h可被充份地推頂,以操作彎折機構5。
第2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之前視圖,第29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之後視圖,第30圖係顯示切斷/形成機構從前側觀之時之示意圖,第31圖係顯示切斷/形成機構從後側觀之時之示意圖,以下將參照每一圖式說明切斷/形成機構3的配置。
切斷/形成機構3是切斷/形成部件之一實施例,且包括切割板(cutter plate)30用以切斷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及包括形成板(forming plate)31用以將從切割板30切下之釘書針材料10形成為釘書針10。
切割板30具有二個切刀(cutting blade)32、第一凹槽部(first groove portion)30a、第二凹槽部(second groove
portion)30b及凸部(convex portion)30c,用以傳遞來自於穿刺機構2之驅動力。切割板30是以可垂直移動的方式與形成板31連接。
切刀32是連接部切刀之一範例,且每一切刀32提供有刀部(blade portion)32a,其斜向至其頂部以形成頂端,每一切刀32在傾斜之刀部32a面朝外的狀態下連接至切割板30。
在每一個切刀32中,傾斜之刀部32a的刀緣之間的間距與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一對孔洞10d之間的間距相同。更進一步,刀部32a的長度是設定成大於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連接部10c。
在切斷/形成機構3中,切刀32是位於形成板31的後側,且在縮回位置時,即切割板30相對於形成板31升起時,切刀32從形成板31縮回,使得切刀32不會暴露出。而在切割位置時,即切割板30相對於形成板31下降時,切刀32從形成板31突出。
第一凹槽部30a及第二凹槽部30b是以既定間隔在垂直方向上沿穿刺機構2及切斷/形成機構3之移動方向上而設置,凸部30c從切割板30的二端在寬度方向上朝外突出。
第一凹槽部30a及第二凹槽部30b是以所欲形狀而形成,使得提供於穿刺機構2之突出梢20c可適配於凹槽部中。第一凹槽部30a的底端側是形成為其相較於頂端側是較深的。在突出梢20c位於第一凹槽部30a之底端側的狀態下,突出梢20c大致上是整體適配入第一凹槽部30a中,而在突出梢
20c位於第一凹槽部30a之頂端側的狀態下,突出梢20c的一部份是適配入第一凹槽部30a中。
第二凹槽部30b是配置成與第一凹槽部30a之底端側具有相同之深度,使得突出梢20c大致上是整體適配入第二凹槽部30b中。
形成板31具有釘書針形成部(staple forming portion)33用以形成釘書針10、以及具有開啟維持元件(opening retaining member)34用以固定由釘書針形成部33所形成之釘書針10的外型。同時,形成板31具有導引凸部(guide convex portion)31a用以導引切斷/形成機構3之移動、及具有導引槽部(guide groove portion)31b用以導引穿刺機構2及切斷/形成機構3之移動。
釘書針形成部33是以在深度方向上的長度是大致上等於釘書針10之短側之寬度的方式形成,釘書針形成部33提供有凸部(convex),藉由大致上直線形成於縱長方向上與寬於釘書針之寬度之開口結合而開放地形成,以及提供有開口(opening),稍微寬於釘書針10之冠部10h的外寬度。當釘書針匣11裝設於釘書機1時,如第12圖所示,釘書針匣11之容置台16或類似物突出入釘書針形成部33之開口中。
形成板31提供有一對開啟維持元件34,彼此相對地位於釘書針形成部33之下方,開啟維持元件34是以可繞軸(shaft)34a轉動的方式連接至形成板31。相對於切斷/形成機構3之垂直移動,開啟維持元件34是在二位置之間轉動,其一位置為其彼此相對之間距大致上等於由釘書針形成部33所形成
之釘書針10之一對腳部10i之外寬度,另一位置為其彼此相對之間距大於由釘書針形成部33所形成之釘書針10之一對腳部10i之外寬度。
導引凸部31a從形成板31的二端於最寬度方向上朝外突出,且與提供於釘書機1之本體段部8二側之導引槽82b於最寬度方向上連接,及沿切斷/形成機構3移動方向被開啟。導引凸部31a是形成為橢圓形,由連接二個半圓形及直線形而形成,藉以限制切斷/形成機構3在轉動方向上改變的態勢(posture)。
切斷形成操作流程
導引槽部31b是由沿著穿刺機構2及切斷/形成機構3的移動方向,設置凹槽於對應於穿刺機構2之形成板31的表面上而形成,沿著此處提供於穿刺機構2之導引凸部20d是可移動的。凸部30c提供於切割板30上突出入導引槽部31b。提供於穿刺機構2之導引凸部20d抵頂著凸部30c,因此,切割板30藉由穿刺機構2的升起移動而相對於形成板31被推向上。
第32至3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示意圖。以下將參照每一圖式說明從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切斷釘書針材料10m及形成釘書針10的過程。
如前述第1圖等所示,當釘書針匣11裝設於釘書機1之匣容置部81時,容置台16突出於切斷/形成機構3的釘書針形成部33。
在準備狀態下,如第32圖所示,切割板30相對
於形成板31是位於縮回位置,且切刀32是自形成板31縮回,使得切刀32不會自釘書針形成部33暴露出。
更進一步,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是被傳遞至切斷/形成機構3,且位於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領頭端未切之釘書針材料10m是由釘書針匣11之容置台16所支撐,由釘書針維持部17固持於夾持狀態(held state)。
在切斷/形成機構3之準備狀態下,由於切刀32未從釘書針形成部33暴露,如第6圖所示,即便釘書針匣11從釘書機1脫離,切刀32亦不會暴露,藉以維持高安全性。
在切斷/形成機構3中,穿刺機構2的下降移動是藉由操作握把9的操作而朝下移動,如第1圖所示,並如前述藉由提供於穿刺機構2之突出梢20c及切割板30之第一凹槽部30a的連接而傳遞。
據此,切割板30被移動至相對於形成板31較低之切割位置,如第33圖所示,切刀32從形成板31之釘書針形成部33突出,當切刀32突伸出釘書針形成部33時,位於領頭端及介於未切之釘書針材料10m之間的連接部10c及下一個釘書針材料10m從容置台16所支撐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被切刀32切斷。
第37圖係顯示操作切割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操作流程示意圖,及顯示由切刀32切割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時間順序(time series)。如第37(a)至37(c)圖所示,當一對左、右切刀32相對於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下降時,每一個切刀32之頂端之刀部32a插置入孔洞10d中,因此,每一連
接部10c在孔洞10d被切割。
當每一傾斜朝外之刀部32a被推至一對左、右連接部10c時,力量是相對施加於欲切割之釘書針材料10m及下一個釘書針材料10m,從內側相對方向至外側,沿著縱長方向,藉以切割連接部10c。介於孔洞10d之間的連接部10c的內部因切口部10e而更為分割,且不需要切割到釘書針材料10m的中心部份,此成為腳部10i及冠部10h之一部份。
據此,不需要在寬度範圍上支撐欲切割之釘書針材料10m及下一個釘書針材料10m,且可以藉由以釘書針維持部17夾持釘書針之簡單配置施行高精準度之切割釘書針材料10m。
當切割板30移動至切割位置時,其相關於穿刺機構2之下降移動,形成板31隨著切割板30一併下降,當形成板31下降時,位於領頭端之釘書針材料10m上對應於冠部10h之部份由容置台16所支撐,如第34圖所示,此部份對應於開始沿第一方向彎折之腳部10i。
當形成板31更進一步下降,如第35圖所示,位於領頭端之釘書針材料10m沿第一方向被彎折,使得一對腳部10i大致上為彼此平行的,藉以形成冠部10h及腳部10i。因此,具有冠部10h及彎折之腳部10i的釘書針10被形成。同時,當形成板31下降時,其相關於釘書針材料10m之腳部10i沿第一方向之彎折操作,開啟維持元件34繞軸34a轉動而開啟。
在藉由切斷/形成機構3完成釘書針10之形成後,在切斷/形成機構3不動的狀態下,穿刺機構2更進一步地下
降,因此提供於穿刺機構2之突出梢20c遠離提供於切割板30之第一凹槽部30a並連接至第二凹槽部30b。
在切斷/形成機構3中,因操作握把9之朝上回復移動而使穿刺機構2移動將藉由提供於穿刺機構2之突出梢20c及提供於切割板30之第二凹槽部30b而傳遞至切割板30。
據此,在切割板30相對於形成板31升起而移動至縮回位置之後,形成板31隨著切割板30升起。在形成板31升起時,已成型之釘書針10自釘書針形成部33抽回(withdrawn),同時,在形成板31升起時,開啟維持元件34繞軸34a轉動而關閉。
在形成板31升起時,於已成型之釘書針10自釘書針形成部33抽回的期間,腳部10i可能會於開放方向因釘書針10之材料彈性而變形,而如果開啟維持元件34之間的間距保持固定的話,在形成板31升起時,開啟維持元件會與變形之腳部10i在開放方向發生碰撞。
由於開啟維持元件34因形成板31的升起移動是可開啟或關閉的,如第36圖所示,當形成板31升起且已成型之釘書針10自釘書針形成部33抽回時,開啟維持元件34是以開啟狀態於一對腳部10i的外側而升起,且之後開啟維持元件34才關閉,因此,腳部10i可維持於沿第一方向彎折之狀態。
據此,在形成板31升起移動時,不會有開啟維持元件34和釘書針10之腳部10i發生碰撞之操作失誤產生。故,由切斷/形成機構3以所欲外型而形成之釘書針10可傳遞至穿
刺機構2。
紙張夾持部示例性配置
以下將參照每一圖式說明紙張夾持機構4的配置。紙張夾持機構4是紙張夾持部件的一實施例,且包括紙張夾持板(paper holding plate)40,用以夾持放置於紙張放置基座80上的紙張P,如第1圖等所示,以及包括彈簧(spring)41,用以抵持(biasing)紙張夾持板40。同時,紙張夾持機構4包括導引凸部(guide convex portion)42a用以導引紙張夾持板40的移動,及包括導引槽部(guide groove portion)42b用以導引穿刺機構2及紙張夾持機構4的移動。
導引凸部42a從紙張夾持板40的二端於最寬度方向上朝外突出,且與提供於釘書機1之本體段部8二側之導引槽82c於最寬度方向上連接,及沿紙張夾持機構4移動方向被開啟。導引凸部42a是形成為橢圓形,由連接二個半圓形及直線形而形成,藉以限制紙張夾持機構4在轉動方向上改變的態勢(posture)。
導引槽部42b是由沿著穿刺機構2及紙張夾持機構4的移動方向,設置凹槽於對應於穿刺機構2之紙張夾持板40的後表面上而形成,沿著此處提供於穿刺機構2之導引凸部20e是可移動的。
在紙張夾持機構4中,穿刺機構2之導引凸部20e抵頂著導引槽部42b,藉以限制紙張夾持板40的移動,且相關於穿刺機構2之下降移動,紙張夾持板40被彈簧41朝下抵頂,且因此突伸入紙張放置基座80以夾持紙張P。
穿刺機構2之導引凸部20e藉由穿刺機構2的升起移動而抵頂著導引槽部42b,且紙張夾持板40因穿刺機構2的升起移動而被推向上,因此自紙張放置基座80縮回。
彎折機構示例性配置
第3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彎折機構之側視圖,第39(a)及39(b)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彎折機構之示意圖。以下將參照每一圖式說明用以彎折穿過紙張P之釘書針10之腳部10i的彎折機構5的配置。
彎折機構5是彎折部件之一實施例,且包括彎折元件用以彎折穿過紙張P之釘書針10之一對腳部10i,即第一彎折元件(first bending member)50R,用以彎折穿過紙張P之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及第二彎折元件(second bending member)50L,用以彎折穿過紙張P之釘書針10的另外一腳部10i,以及包括結合元件(bonding member)50S,用以連結其中一腳部10i及另外一腳部10i。
第一彎折元件50R沿著延伸方向具一端部,其以可旋轉地方式支撐於軸(shaft)50a而裝設至本體。更進一步,第一彎折元件50R具有彎折部(bending portion)50Rb沿著延伸方向於另一端部,用以彎折釘書針10之腳部10i。因此,當第一彎折元件50R以軸50a為支點而旋轉時,彎折部50Rb可垂直移動。
第二彎折元件50L沿著延伸方向具一端部,其以可旋轉地方式支撐於軸50a且與第一彎折元件50R共軸。更進一步,第二彎折元件50L具有彎折部(bending portion)50Lb沿
著延伸方向於另一端部,用以彎折釘書針10之腳部10i。因此,當第二彎折元件50L以軸50a為支點而旋轉時,彎折部50Lb可垂直移動。
結合元件50S沿著延伸方向具一端部,其以可旋轉地方式支撐於軸50a且與第一彎折元件50R及第二彎折元件50L共軸。更進一步,結合元件50S具有彎折部(bending portion)50Sb沿著延伸方向於另一端部,用以連結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及另外一腳部10i。因此,當結合元件50S以軸50a為支點而旋轉時,彎折部50Sb可垂直移動。
彎折機構5包括推頂元件(push-up member)51用以推頂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推頂元件51是驅動力傳遞段部之一實施例,且以可在朝前/朝後方向上移動的狀態連接至本體段部8,藉由推頂元件51相對於本體段部8之水平移動,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可被推頂向上。
第一彎折元件50R提供有凸輪槽(cam groove)500R用以容納裝設至推頂元件51之軸(shaft)51a,且凸輪槽500R將推頂元件51之水平移動轉換成第一彎折元件50R之旋轉,如第38(a)圖所示。
作為驅動力傳遞段部之一實施例,凸輪槽500R具有一旋轉槽部(rotation groove portion)501R,用以旋轉第一彎折元件50R,其是基於推頂元件51之水平移動所造成之軸51a的移動,以及具有一夾持槽部(holding groove portion)502R,在所欲方向夾持著第一彎折元件50R以抵抗推頂元件51之軸
51a的移動。
旋轉槽部501R是形成為槽狀具有所需之寬度,推頂元件51之軸51a可由此經過,且在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延伸方向上是傾斜的。夾持槽部502R是形成為槽狀具有所需之寬度,推頂元件51之軸51a可由此經過,且依著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延伸方向成型。一縮回部(retraction portion)503R是以加寬夾持槽部502R之寬度除了沿其延伸方向的兩端以外之方式形成。
更詳而言之,凸輪槽500R提供有旋轉槽部501R於第一彎折元件50R之一端側,及提供有夾持槽部502R形成為自旋轉槽部501R沿續,使得凸輪槽從第一彎折元件50R之一端側延伸至其另一端側。
第二彎折元件50L提供有凸輪槽(cam groove)500L用以容納推頂元件51之軸51a,且凸輪槽500L將推頂元件51之水平移動轉換成第二彎折元件50L之旋轉,如第38(b)圖所示。
作為驅動力傳遞段部之一實施例,凸輪槽500L具有一預備槽部(standby groove portion)504L,用以將第二彎折元件50L維持於所欲方向以抵抗推頂元件51之軸51a的移動,以及具有一旋轉槽部(rotation groove portion)501L,基於推頂元件51之軸51a的移動用以旋轉第二彎折元件50L,以及具有一夾持槽部(holding groove portion)502L,在所欲方向夾持著第二彎折元件50L以抵抗推頂元件51之軸51a的移動。
預備槽部504L是形成為槽狀具有所需之寬度,推
頂元件51之軸51a可由此經過,且依著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延伸方向成型。旋轉槽部501L是形成為槽狀具有所需之寬度,推頂元件51之軸51a可由此經過,且在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延伸方向上是傾斜的。
夾持槽部502L是形成為槽狀具有所需之寬度,推頂元件51之軸51a可由此經過,且依著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延伸方向成型。一縮回部(retraction portion)503L是以加寬夾持槽部502L之寬度除了沿其延伸方向的兩端以外之方式形成。
更詳而言之,凸輪槽500L提供有預備槽部504L於第二彎折元件50L之一端側,及提供有旋轉槽部501L形成為自旋轉槽部501L沿續,使得凸輪槽從第二彎折元件50L之一端側延伸至其另一端側。
結合元件50S提供有凸輪槽(cam groove)500S用以容納推頂元件51之軸51a,且凸輪槽500S將推頂元件51之水平移動轉換成結合元件50S之旋轉,如第38(c)圖所示。
作為驅動力傳遞段部之一實施例,凸輪槽500S具有一預備槽部(standby groove portion)504S,用以將結合元件50S維持於所欲方向以抵抗推頂元件51之軸51a的移動,以及具有一旋轉槽部(rotation groove portion)501S,基於推頂元件51之軸51a的移動用以旋轉結合元件50S,以及具有一夾持槽部(holding groove portion)502S,在所欲方向夾持著結合元件50S以抵抗推頂元件51之軸51a的移動。
預備槽部504S是形成為槽狀具有所需之寬度,推
頂元件51之軸51a可由此經過,且依著結合元件50S之延伸方向成型。旋轉槽部501S是形成為槽狀具有所需之寬度,推頂元件51之軸51a可由此經過,且在結合元件50S之延伸方向上是傾斜的。
夾持槽部502S是形成為槽狀具有所需之寬度,推頂元件51之軸51a可由此經過,且依著結合元件50S之延伸方向成型。一縮回部(retraction portion)503S是以加寬夾持槽部502S之寬度除了沿其延伸方向的兩端以外之方式形成。
更詳而言之,凸輪槽500S提供有預備槽部504S於結合元件50S之一端側,及提供有旋轉槽部501S形成為自預備槽部504S沿續,使得凸輪槽從結合元件50S之一端側延伸至其另一端側。
依據本發明之彎折機構5,當從釘書機1前側觀之時,第一彎折元件50R是設置於結合元件50S之右側,而第二彎折元件50L是設置於左側。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為共軸由軸50a所支撐。
更進一步,依據本發明之彎折機構5,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及結合元件50S之凸輪槽500S在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之排列方向上是彼此重疊的,且推頂元件51之軸51a穿過每一個凸輪槽。
彎折機構5依據推頂元件51的移動在不同時間點操作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
在本實施例中,首先,彎折機構5旋轉第一彎折
元件50R以藉由第一彎折元件50R彎折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接著,彎折機構停止第一彎折元件50R的旋轉,且同時增加第二彎折元件50L的旋轉量以藉由第二彎折元件50L彎折釘書針10之另外一腳部10i。
接著,彎折機構5停止第二彎折元件50L的旋轉,且同時增加結合元件50S的旋轉量以藉由結合元件50S連結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及另外一腳部10i。
基於此,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並不提供有預備槽部。相較之下,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提供有預備槽部504L,及結合元件50S之凸輪槽500S提供有預備槽部504S。
依據本發明之彎折機構5,因此,在推頂元件51之軸51a穿過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之旋轉槽部501R的時間點,推頂元件51之軸51a穿過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之預備槽部504L。
第二彎折元件50L的旋轉量被抑制減少,於第一彎折元件50R在開始旋轉時之時間點,由產生第一彎折元件50R及第二彎折元件50L旋轉量的差異。
結合元件40S之凸輪槽500S之預備槽部504S是形成為比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之預備槽部504L較長的。
據此,在推頂元件51之軸51a穿過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之旋轉槽部501L的時間點,軸51a穿過結合元件50S之凸輪槽500S之預備槽部504S。
當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之旋轉量設定為彼此不同時,結合元件50S的旋轉量被抑制減少,於第二彎折元件50L之旋轉量被增加時之時間點。
更進一步,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之夾持槽部502R是形成為比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之夾持槽部502L較長的。
據此,在推頂元件51之軸51a穿過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之夾持槽部502R的時間點,軸51a穿過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之旋轉槽部501L。
第二彎折元件50L之旋轉量是增加的,於第一彎折元件50R之旋轉為停止時之時間點。
更進一步,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之夾持槽部502L是形成為比結合元件50S之凸輪槽500S之夾持槽部502S較長的。
據此,在推頂元件51之軸51a穿過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之夾持槽部502L的時間點,軸51a穿過結合元件50S之凸輪槽500S之旋轉槽部501S。
結合元件50S之旋轉量是增加的,於第二彎折元件50L之旋轉為停止時之時間點。
彎折機構5傳遞操作握把9的移動至推頂元件51,其操作了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
第40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彎折機構之驅動力傳遞機構之側視圖,彎折機構5包括一夾掣凸輪
(clincher cam)57用以傳遞操作握把9的移動至推頂元件51,以及包括一夾掣桿(clincher lever)58。
夾掣凸輪57是驅動力傳遞段部之一實施例,且具有一推壓部(pressing portion)57a,其推抵連接至操作握把9之穿刺機構本體20之連結軸部20b,以及具有一齒輪凸輪(gear cam)57b,用以旋轉夾掣桿58。夾掣凸輪57是連接至本體段部8,使其以一軸部(shaft portion)57c為支點而旋轉。
夾掣桿58是驅動力傳遞段部之一實施例,且具有一齒輪(gear)58a與夾掣凸輪57之齒輪凸輪57b相囓合,及具有一連結部(engaging portion)58b鎖合至推頂元件51。夾掣桿58是連接至本體段部8,使其以與齒輪58a共軸之一軸部(shaft portion)58c為支點而旋轉。
關於夾掣凸輪57,當穿刺機構本體20由下壓操作握把9而朝下移動至所欲位置時,推壓部57a是推抵著連結軸部20b。當推壓部57a推抵著連結軸部20b時,夾掣凸輪57是以軸部57c為支點沿箭頭(arrow)S1所標示之方向轉動。
齒輪58a因齒輪凸輪57b的位移而轉動,其是基於夾掣凸輪57以軸部57c為支點旋轉所致,則夾掣桿59是以軸部58c為支點沿箭頭(arrow)Q1所標示之方向轉動。
當夾掣桿59以軸部58c為支點沿箭頭Q1所標示之方向轉動時,推頂元件51是推抵著夾掣桿58之連結部58b,且於壓縮彈簧(spring)51b之同時沿箭頭(arrow)R1所標示之方向縮回。當推頂元件51沿箭頭R1所標示之方向縮回時,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於所欲時間
被操作。
當操作握把9被推向上時,推頂元件51由於彈簧51b的壓力而沿箭頭(arrow)R2所標示之方向朝前移動,因此,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回復至初始位置。更進一步,夾掣桿58以軸部58c為支點沿箭頭(arrow)Q2所標示之方向轉動。
當夾掣桿58以軸部58c為支點沿箭頭Q2所標示之方向轉動時,由於齒輪58a是與齒輪凸輪57b相囓合,故夾掣凸輪57以軸部57c為支點沿箭頭(arrow)S2所標示之方向轉動。
彎折機構5是配置成使得在第一彎折元件50R及第二彎折元件50L被推向上的過程中,第一彎折元件50R及第二彎折元件50L之間的間隔(interval)是朝外變寬的,接著再朝內變窄的。
同時,彎折機構5包括一彈出元件(ejecting member)52,在第一彎折元件50R及第二彎折元件50L開始釘書針10之腳部10i的彎折操作之前,用以執行穿過紙張P之釘書針10之腳部10i的朝內彎折操作。
彈出元件52依據其繞軸(shaft)52a之轉動移動而被彈簧(spring,圖上未顯示)所抵頂,且因此從提供於切刀21之彈出孔21f朝內突出,以朝內彎折由切刀21所支撐之釘書針10之腳部10i。
同時,彎折機構5包括彈出元件操作機構(ejecting member operating mechanism)53,用以對應於穿刺機構2因操
作握把9之操作而升起,操作彈出元件52。
彈出元件操作機構53具有一滑動元件(slide member)54與操作握把9之操作連動(transmitted with),及具有一彈簧(spring)55a用以推頂滑動元件54。
滑動元件54具有梢(pin)54a與連動件92連接,透過此,操作握把9之操作可被傳遞,及具有導引部(guide portion)54b,用以操作彈出元件52,及具有操作凸部(operating convex portion)54c,用此操作切刀導引部23,且以水平滑動的方式連接至本體段部8。滑動元件54構成一導引驅動部(guide driving part)以對應於穿刺機構2之操作而操作切刀導引部23。
如第3圖所示,連接至操作握把9之連動件92提供有一狹長槽(elongated slot)92b,滑動元件54之梢54a連接於此。在連動件92因操作握把9被下壓且轉動而產生位移時,驅動力因狹長槽92b的外型而不會傳遞至梢54a,直到操作握把9被下壓到既定位置時,至此,滑動元件54是不會位移的。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到既定位置時,梢54a被朝後推,因此滑動元件54被朝後移動。同時,在連動件92因操作握把9被上推且轉動而產生位移時,滑動元件54是被彈簧55a推頂且因此被朝前移動。
導引部54b具有導引表面抵頂著彈出元件52,如第18圖所示,以依據滑動元件54之滑動移動而開啟或關閉彈出元件52。操作凸部54c抵頂著切刀導引部23,如第1圖等所示,以依據滑動元件54之滑動移動而朝前及朝後移動切刀
導引部23。
操作握把9的操作透過連動件92而傳遞至彈出元件操作機構53,且穿刺機構2藉由操作握把9之操作而穿刺紙張P。與此同時,滑動元件54依據切斷/形成機構3之切斷及形成下一個釘書針材料10m之操作而朝後移動。
當滑動元件54朝後移動時,彈出元件52藉由導引部54b之導引表面所導引,因此於關閉方向上轉動。而彈出元件52於低於既定位置處突伸入切刀21之彈出孔21f。同時,在滑動元件54向後移動時,切刀導引部23因操作凸部54c被推向下且朝後移動,因此縮回於切刀21之間。
當操作握把9被推向上時,滑動元件54被彈簧55a推頂而被朝前移動。當滑動元件54朝前移動時,彈出元件52藉由導引部54b之導引表面所導引,因此於開啟方向上轉動,以從切刀21之彈出孔21f朝外朝後移動。同時,在滑動元件54向前移動時,切刀導引部23因彈簧23a抵頂而朝前移動,使得切刀導引部23突出於切刀21之間。
彎折機構示例性配置
第41(a)至第45(e)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彎折機構之操作示意圖,以下將參照每一圖式說明在彎折釘書針10之腳部10i時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的操作。
在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分別位於初始位置(initial position)之狀態時,推頂元件51之軸51a是位於第一彎折元件50R之旋轉槽部501R中。
更進一步,推頂元件51之軸51a是位於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之預備槽部504L中。另外,推頂元件51之軸51a是位於結合元件50S之凸輪槽500S之預備槽部504S中。
當推頂元件51開始沿箭頭R1的方向縮回時,推頂元件51之軸51a經過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之旋轉槽部501R,如第41(a)圖所示,因此,第一彎折元件50R開始以軸50a為支點而轉動。
當第一彎折元件50R開始轉動時,如第45(a)圖所示,彎折部50Rb開始朝上移動,將在之後詳述,藉由彈出元件52朝內彎折之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將被第一彎折元件50R彎折。
更進一步,當推頂元件51開始沿箭頭R1的方向縮回時,推頂元件51之軸51a經過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之預備槽部504L,如第41(b)圖所示,因此,第二彎折元件50L開始相對於第一彎折元件50R以較小之旋轉量而轉動。
在藉由第一彎折元件50R開始彎折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之時間點,由於第二彎折元件50L的旋轉量為較小的,故藉由第二彎折元件50L彎折釘書針10之另外一腳部10i的操作尚未被執行。
更進一步,當推頂元件51開始沿箭頭R1的方向縮回時,推頂元件51之軸51a經過結合元件50S之凸輪槽500S之預備槽部504S,如第41(c)圖所示,因此,結合元件50S開
始相對於第一彎折元件50R以較小之旋轉量而轉動。
在藉由第一彎折元件50R開始彎折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之時間點,由於結合元件50S的旋轉量為較小的,故藉由結合元件50S連結釘書針10之腳部10i的操作尚未被執行。
在推頂元件51開始沿箭頭R1的方向縮回時,如第42(a)圖所示,推頂元件51之軸51a從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之旋轉槽部501R進入夾持槽部502R,第一彎折元件50R定位於大致水平之方向上,且停止轉動。
當第一彎折元件50R定位於大致水平之方向上且停止轉動時,如第45(b)圖所示,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被彎折部50Rb推壓,使得藉由第一彎折元件50R彎折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的操作到此完成。
在推頂元件51之軸51a進入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之夾持槽部502R之時間點,如第42(b)圖所示,推頂元件51之軸51a從預備槽部504L進入旋轉槽部501R,因此,第二彎折元件50L的旋轉量被增加。
當第二彎折元件50L的旋轉量增加時,如第45(c)圖所示,彎折部50Lb的移動量也增加,因此,藉由彈出元件52朝內彎折之釘書針10之另外一腳部10i將被第二彎折元件50L彎折。
在推頂元件51之軸51a進入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之夾持槽部502R之時間點,如第42(c)圖所示,推頂元件51之軸51a經過凸輪槽500S之預備槽部504S,因
此,結合元件50S之旋轉量被抑制為較小的。
當推頂元件51沿箭頭R1的方向縮回時,且推頂元件51之軸51a從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之旋轉槽部501R進入準備槽部502L,如第43(b)圖所示,第二彎折元件50L定位於大致水平之方向上,且停止轉動。
當第二彎折元件50L定位於大致水平之方向上且停止轉動時,如第45(d)圖所示,與其中一腳部10i重疊之釘書針10之另外一腳部10i被彎折部50Lb推壓,使得藉由第二彎折元件50L彎折釘書針10之另外一腳部10i的操作到此完成。
在推頂元件51之軸51a進入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之夾持槽部502L之時間點,如第43(a)圖所示,推頂元件51之軸51a經過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之夾持槽部502R,因此,第一彎折元件50R被維持在停止轉動的狀態。
依據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由於夾持槽部502R是依縮回部503R而成型,當推頂元件51之軸51a經過縮回部503R時,第一彎折元件50R可以所欲量垂直位移(vertically displaced)。
在釘書針10之腳部10i被第一彎折元件50R推壓的狀態下,從釘書針10之腳部10i施加之作用力(reaction force)變成推頂元件51之軸51a及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之間的滑動阻力,其變成相對於移對推頂元件51之力的負載(load)。由於推頂元件51是藉由推動操作握把9向下之力而縮
回,施加於推頂元件51之負載增加成為操作負載的增加。
據此,當第一彎折元件50R在釘書針10之腳部10i維持彎折狀態時垂直位移,第一彎折元件50R可被縮回使得施加於釘書針10之腳部10i的作用力可被釋放,則介於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及推頂元件51之軸51a之間的滑動阻力亦被釋放,故操作負載被降低。
在推頂元件51之軸51a進入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之夾持槽部502L之時間點,如第43(c)圖所示,推頂元件51之軸51a從凸輪槽500S之預備槽部504S進入旋轉槽部501S,因此,結合元件50S的旋轉量被增加。
在推頂元件51沿箭頭R1的方向縮回時,且推頂元件51之軸51a從結合元件50S之凸輪槽500S之旋轉槽部501S進入夾持槽部502S時,如第44(c)圖所示,結合元件50S定位於大致水平之方向上,且停止轉動。
當結合元件50S定位於大致水平之方向上且停止轉動時,如第45(e)圖所示,由第一彎折元件50R及第二彎折元件50L所彎折之彼此重疊之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及另外一腳部10i是藉由結合元件50S而彼此連結,因此,釘書針10之腳部10i的彎折及連結的操作到此完成。
在推頂元件51之軸51a進入結合元件50S之凸輪槽500S之夾持槽部502S之時間點,如第44(a)圖所示,推頂元件51之軸51a經過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之夾持槽部502R,因此,第一彎折元件50R被維持在停止轉動的狀態。
在推頂元件51之軸51a進入結合元件50S之凸輪槽500S之夾持槽部502S之時間點,如第44(b)圖所示,推頂元件51之軸51a經過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之夾持槽部502L,因此,第二彎折元件50L被維持在停止轉動的狀態。
依據第二彎折元件50L之凸輪槽500L,由於夾持槽部502L是依縮回部503L而成型,當推頂元件51之軸51a經過縮回部503L時,第二彎折元件50L可以所欲量垂直位移(vertically displaced)。因此,推頂元件51之縮回操作的負載可被減少。
另外,依據結合元件50S之凸輪槽500S,由於夾持槽部502S是依縮回部503S而成型,當操作握把9被推到使推頂元件51之軸51a經過縮回部503S之位置時,結合元件50S可以所欲量垂直位移(vertically displaced)。
因此,施加於操作握把9的負載在釘書針10裝訂紙張完成時之時間點變為很輕,因此操作者可以辨識裝訂紙張的操作已完成。
當紙張的數量較少時,推頂元件51更進一步沿箭頭R1的方向縮回,推頂元件51之軸51a脫離第一彎折元件50R之凸輪槽500R之縮回部503R,接著到達夾持槽部502R之邊緣處(termination),使得第一彎折元件50R以所欲量朝上移動以推壓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
更進一步,在推頂元件51更進一步沿箭頭R1的方向縮回時,推頂元件51之軸51a脫離第二彎折元件50L之
凸輪槽500L之縮回部503L,接著到達夾持槽部502L之邊緣處(termination),使得第二彎折元件50L以所欲量朝上移動以推壓釘書針10之另外一腳部10i。
另外,在推頂元件51更進一步沿箭頭R1的方向縮回時,推頂元件51之軸51a脫離結合元件50S之凸輪槽500S之縮回部503S,接著到達夾持槽部502S之邊緣處(termination),使得結合元件50S以所欲量朝上移動以推壓彼此重疊之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及另外一腳部10i。據此,可延長結合元件50S推壓釘書針10之腳部10i的時間,無論紙張P的數量,藉此確實地連結腳部10i。
釘書機利用以金屬材料製成的釘書針取代裝訂台,利用下壓操作握把的力量是直接施加於釘書針、或下壓操作握把的力量以彎折釘書針的腳部等配置。在裝訂台被升起/下降移動取代的配置中,當紙張P數量增加時,裝訂移動會變得不穩定。
由於本實施例之釘書機1利用軟性材料如紙製成之釘書針10,相較於金屬釘書針來說,彎折腳部10i所需之力較弱。基於此原因,由於操作握把9的力透過凸輪機構如夾掣凸輪57及夾掣桿58之驅動力傳遞段部而傳遞至彎折機構5,故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可被操作,而無需增加操作握把9的操作負載。
由於每一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可藉由操作握把9的力而獨立操作,故每一元件的移動變為穩定,藉以可靠地執行裝訂移動。更進一步,由
於操作負載可依凸輪外型而變化,因此可避免操作負載的增加,且操作者可利用操作負載的改變而辨識紙張的裝訂完成,藉以改進使用者的使用性。
傳遞機構示例性配置
以下將參照每一圖式說明用以傳遞從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切斷及形成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及釘書針10之傳遞機構6的配置。
傳遞機構6是傳遞部件之一實施例,且包括推動件(pusher)60用以傳遞從釘書針材料連接體切斷及形成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及釘書針10,以及包括彈簧(spring)60a用以朝前推頂推動件60。
推動件60具有饋送爪(feed claw)61,其連接至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孔洞10d以傳送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及具有釘書針推動部(stmple pushing portion)62,用以推出從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切斷及形成之釘書針10,以及具有梢(pin)63與連動件92連接,透過此,操作握把9之操作可被傳遞。
與操作握把9連接之連動件92提供有狹長槽(elongated slot)92a,推動件60之梢63連接於此,在連動件92因操作握把9被下壓且轉動而產生位移時,梢63被朝後推動,且因此推動件60被朝後移動。同時,在連動件92因操作握把9被下壓且轉動而產生位移時,推動件60是被彈簧60a推頂且因此被朝前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推動件60是以樹脂材料(resin
material)製成,且與饋送爪61及釘書針推動部62一體成型。饋送爪61是提供於推動件60之上表面,且裝設於二左、右位置對應於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一對孔洞10d,如第6圖所示。如第1圖中所示,在釘書針匣11裝設於釘書機1之匣容置部81時,饋送爪61從形成於釘書針傳送路徑14之底表面之凹槽部14b突出。
在饋送爪61中,沿著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傳遞方向之前表面大致上是形成為垂直的以作為連接表面(engaging surface)61a,及後表面是形成為傾斜表面以作為非連接表面(non-engaging surface)61b。饋送爪61透過從其後表面朝後延伸之支撐部(support portion)61c而與推動件60一體成型。
由於推動件60是以樹脂材料製成,饋送爪61之支撐部61c可彈性地變形,且饋送爪61之外型形成為驅逐部(evacuation part),藉由推動件60之水平移動而自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孔洞10d顯露(appearing)及隱藏(disappearing)饋送爪61。
也就是說,當推動件60朝前移動時,饋送爪61之連接表面61a與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孔洞10d連接,以朝前傳遞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當推動件60朝後移動時,饋送爪61之非連接表面61b之傾斜表面的外型,產生力量以向下推動饋送爪61,因此,饋送爪61藉由支撐部61c的彈性變形而自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孔洞10d朝後移動,使得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維持於不動的狀態。
釘書針推動部62是提供於推動件60之前表面,且如第10圖所示,其是配置成用以推動通稱為U形外型(U-shaped)之釘書針10,其腳部10i是形成於冠部10h之二端。
釘書針推動部62藉由推動件60之朝前移動而突伸入切斷/形成機構3,以傳遞已成型之釘書針10至穿刺機構2。由於饋送爪61及釘書針推動部62與推動件60是一體成型的,依據推動件60之朝前移動,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被傳遞至切斷/形成機構3,且於此同時,位於領頭端之釘書針10自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被切斷及形成以傳遞至穿刺機構2。
連結脫機構示例性配置
第4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釘書機之連結/脫離機構的側剖面圖。以下將說明連結/脫離機構7A的配置,其是當釘書針匣11被裝設時,用以相關於傳遞機構6,傳遞容納於釘書針匣11中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至既定位置。
連結/脫離機構7A是連結/脫離部件之一範例,且包括操作桿(operating lever)70及連動件(link)71用以傳遞操作桿70之操作至傳遞機構6。操作桿70是提供於本體段部8之匣容置部81的後側,且可繞軸(shaft)70a轉動。
連動件71是操作力傳遞部件之一實施例,且具有頂端側提供有狹長槽(elongated slot)71a與推動件60之梢63連接,及具有後端側連接至操作桿70,以此方式而可繞軸(shaft)71b轉動。提供於連動件71之狹長槽71a沿推動件60依連動件71之操作之移動方向而延伸,使得推動件60及連動件71的連接,在推動件60因操作握把9的操作而移動時,不
會產生干涉。
同時,當操作桿70以軸70a作為支點朝後轉動時,由於與軸71b連接之連動件71朝後移動,推動件60之梢63被朝後移動,藉此朝後移動推動件60。在推動件60的縮回操作時,饋送爪61自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孔洞10d縮回,且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維持於不動的狀態。更進一步,當操作桿70以軸70a作為支點朝後轉動時,推動件60是被彈簧60a推頂且因此被朝前移動。當推動件60朝前移動時,饋送爪61之連接表面61a與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孔洞10d連接,使得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被朝前遞送。
第4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由操作連結/脫離機構而操作釘書針材料連接體之傳遞的操作流程圖。由於饋送爪61之連接表面61a是與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孔洞10d連接,當推動件60朝前移動時,如第47(a)及47(b)圖所示,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被朝前移動。
如第46圖所示,當操作桿70轉動至裝設位置時,如第47(c)圖所示,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被朝前移動至既定準備位置(predetermined standby position)。在本實施例中,此位置是指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的領頭端抵頂著穿刺機構2的切刀21,稱作為準備位置。
當釘書針匣11被裝設於釘書機1中,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藉由連結/脫離機構7A的操作而朝前移動至既定準備位置,因此,當釘書針匣11連結或脫離時,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的位置可以準確地藉由操作桿70之操作而設定在既
定準備位置。
更進一步,當釘書針匣11被移除時,操作桿70從如第46圖所示之狀態被朝後轉動,當推動件60藉由操作桿70的朝後轉動而朝後移動時,由於饋送爪61的外型,饋送爪61從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孔洞10d朝後移動,使得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維持於不動的狀態。
當操作桿70轉動至連結/脫離位置時,釘書針匣11可在此狀態下脫離,而操作桿70仍維持於連結/脫離位置。因此,可輕易地拆下釘書針匣11。
當釘書針匣11於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因卡住(jamming)等原因而殘留之狀態下欲脫離,及當釘書針匣11於推動件60被朝前移動之狀態下欲脫離時,釘書針匣11可於此狀態下脫離的,因位於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領頭端及推動件60之饋送爪61是連接的,故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是被抽回(drawn out)的。
反之,在一實施例中是配置成,使得除非操作操作桿70,否則釘書針匣11是不可脫離的。由於推動件60因操作桿70的操作而縮回,且饋送爪61亦縮回,使得位於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領頭端之釘書針及饋送爪61之間的連接狀態是分離的,藉以將釘書針匣11脫離,且可避免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被抽出(drawn)。
釘書機整體操作之實施例
第48~51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操作握把的操作流程圖。第52~63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
整個釘書機的操作流程圖。第64~75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穿刺機構及彎折機構的操作流程圖。第76~8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操作切斷/形成機構的操作流程圖。以下將參照每一圖式說明整個釘書機1的操作流程。
準備狀態
在準備狀態時,如第48、52、64、76圖等所示,由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切斷及形成之位於領頭端之釘書針10是定位於穿刺機構2中。同時,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上的下一個釘書針10(釘書針材料10m)是定位於切斷/形成機構3中。
傳遞至切斷/形成機構3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是被傳遞至既定準備位置,其是藉由上述之連結/脫離機構7A的操作而抵頂著穿刺機構2之切刀21。同時,在切斷/形成機構3中,切割板30是相對於形成板31被升起而位於縮回位置,且切刀32不會暴露出。
切刀操作開始
當操作握把9從第48圖所示之準備狀態依箭頭(arrow)A所示之朝下方向被推動時,與操作握把9連接之連動件92在穿刺機構2之連結軸部20b處,依箭頭(arrow)B所示之方向繞連結軸部20b轉動,據此,如第53圖所示,推動件60開始朝後移動。當推動件60朝後移動時,如前所述,饋送爪61是與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分隔的,因此,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維持於不動的狀態。
更進一步,當操作握把9推動連結軸部20b向下時,穿刺機構2開始下降,且紙張夾持機構4之紙張夾持板40
被彈簧41所推頂,對應於穿刺機構2之操作,使得放置於紙張放置基座80上的紙張P可被夾持。在穿刺機構2中,如第65圖所示,切刀21之刀部21a刺破紙張P。在切斷/形成機構3中,如第77圖所示,切刀32從形成板31之釘書針形成部33突出。
操作握把9繞由軸90所導引之凸輪槽91之軌跡及連結軸部20b之軌跡所定義之假想支點而旋轉,以下降穿刺機構2,使得在釘書針10開始刺穿紙張P之時間點操作負載變為輕的。
形成及滑動元件操作開始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至如第54圖所示之位置時,推動件60的縮回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在穿刺機構2中,如第66圖所示,切刀21之第一穿刺部21b刺穿紙張P。在切刀導引部23突伸入刺穿紙張P之第一穿刺部21b內側,一對切刀21避免切刀21之頂端側朝內傾斜。
在切斷/形成機構3中,如第78圖所示,切割板30及形成板31如同一體的下降,且如第37圖所示,位於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領頭端之釘書針材料10m被切刀32所切斷。另外,形成板31之釘書針形成部33抵頂著切斷之釘書針10以開始形成釘書針10,且釘書針10之腳部10i藉由釘書針形成部33逐漸彎折。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至如第54圖所示之位置時,如第49圖所示,連動件92之狹長槽92b抵頂著滑動元件54之梢54a,且因此,滑動元件54開始縮回。
孔洞擴展開始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至如第55圖所示之位置時,推動件60及滑動元件54的縮回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在穿刺機構2中,如第21及67圖所示,切刀21之孔擴張部21e抵達紙張P,且紙張P上所開啟之孔洞P1在朝外方向上是漸寬的。如第79圖所示,藉由切斷/形成機構3之釘書針的形成是持續地執行的。
開始維持元件操作開始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至如第56圖所示之位置時,推動件60及滑動元件54的縮回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在穿刺機構2中,如第68圖所示,切刀21之孔擴張部21e刺穿紙張P。在切斷/形成機構3中,如第80圖所示,當切割板30及形成板31下降時,開啟維持元件34抵頂著形成於本體段部8之開啟凸輪表面(open cam surface)84a,且因而開始朝外之開啟。
切刀導引部操作終止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至如第57圖所示之位置時,推動件60及滑動元件54的縮回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且滑動元件54之操作凸部54c抵頂著切刀導引部23。彈簧23a是被壓縮的,且切刀導引部23開始縮回。
在穿刺機構2中,如第69圖所示,切刀21之第
二穿刺部21c刺穿紙張P,且夾持於切刀21內側之釘書針10穿過紙張P。每一個切刀21之頂端由第一彎折元件50R及第二彎折元件50L所導引。基於此,即使切刀導引部23縮回了,在傾斜方向上的偏移仍可被抑制。
在切斷/形成機構3中,如第35及81圖所示,當切割板30及形成板31下降時,釘書針10是以第一方向被彎折,使得一對腳部10i大致上為彼此平行的,藉以形成冠部10h及腳部10i。至此,上述之形成終止。同時,開啟維持元件34是開啟的,且上述之操作亦終止。
開啟維持元件操作終止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至如第58圖所示之位置時,推動件60及滑動元件54的縮回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在穿刺機構2中,如第70圖所示,切刀21之第二穿刺部21c刺穿紙張P,且夾持於切刀21內側之釘書針10開始穿過紙張P。切斷/形成機構3是下降至最低位置如第82圖所示,且不再被操作。
彈出元件操作開始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至如第59圖所示之位置時,推動件60及滑動元件54的縮回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且由滑動元件54之導引部54b的導引表面所導引。基於此,如第71圖所示,彈出元件52於朝內方向上關閉。在穿刺機構2中,切刀21之第二穿刺部21c刺穿紙張P,且夾持於切刀21內側之釘書針10穿過紙張P。切斷/形成機構3是下降至最低位置如第83圖所示,且不再被操作。
釘書針彎折開始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至如第60圖所示之位置時,推動件60及滑動元件54的縮回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且由滑動元件54之導引部54b的導引表面所導引。基於此,彈出元件52於朝內方向上關閉,且在低於既定位置處突伸入切刀21之彈出
孔21f。切斷/形成機構3是下降至最低位置如第84圖所示,且不再被操作。
在穿刺機構2中,如第72圖所示,切刀21之第二穿刺部21c刺穿紙張P。對應於夾持於切刀21內側之釘書針10穿入紙張P之操作,釘書針10之一對腳部10i藉由突伸入彈出孔21f之彈出元件52而在朝內方向上被彎折。
釘書針下壓部抵靠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至如第50、61圖所示之位置時,推動件60及滑動元件54的縮回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在穿刺機構2中,如第73圖所示,釘書針下壓部22抵靠於紙張P。
在穿刺機構2中,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至如第50及61圖所示之位置時,其是下降至彎折機構操作位置M,如第26、27及73圖所示,釘書針10之冠部10h是被釘書針下壓部22推頂以抵頂著紙張P。切斷/形成機構3是下降至最低位置如第85圖所示,且不再被操作。
釘牢操作開始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至如第62圖所示之位置時,推動件60及滑動元件54的縮回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在彎折機構5中,如第41~44圖所示,推頂元件51是藉由操作握把9之推動力而沿箭頭R1的方向被朝後移動。當推頂元件51朝後移動時,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開始被推頂元件51推向上,且藉由彈出元件52開始稱作為為釘牢而敲彎(clinch)之朝內彎折釘書針之腳部10i的操作。切斷/形成機構3是下降至最低位置如第86圖所示,且不再被操作。
當操作握把9繞由軸90所導引之凸輪槽91之軌跡及連結軸部20b之軌跡所定義之假想支點而旋轉時,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開始被推頂元件51推向上,使得在釘書針10之腳部10i被彎折之時間點操作負載是變輕的。
右側腳部釘牢操作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時,推動件60及滑動元件54的縮回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在彎折機構5中,如第41(a)、42(a)、54(a)及45(b)圖所示,推頂元件51是藉由操作握把9之推動力而沿箭頭R1的方向被朝後移動,第一彎折元件50R藉由推頂元件51而被推向上,使得釘書針10之右側腳部10i被彎折。
釘書針10的腳部10i藉由彈出元件52而以所欲之量(amount)朝內彎折。當第一彎折元件50R被朝上轉動時,由於第一彎折元件50R被推向上是處於其在外部方向的,故第一彎折元件50R可準確地進入釘書針10之右側腳部10i的外側,使得腳部10i被彎折。
左側腳部釘牢操作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時,推動件60及滑動元件54的縮回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在彎折機構5中,如第41(b)、43(b)、45(c)及45(d)圖所示,推頂元件51是藉由操作握把9之推動力而沿箭頭R1的方向被朝後移動,第二彎折元件50L藉由推頂元件51而被推向上,使得釘書針10之左側腳部10i被彎折。
當第二彎折元件50L被朝上轉動時,由於第二彎折元件50L被推向上是處於其在外部方向的,故第二彎折元件
50L可準確地進入釘書針10之左側腳部10i的外側,使得腳部10i被彎折。
釘牢操作終止
當操作握把9被下壓至如第51及63圖所示之位置時,推動件60及滑動元件54的縮回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在彎折機構5中,如第43(c)、44(c)、45(e)及75圖所示,推頂元件51是藉由操作握把9之推動力而沿箭頭R1的方向被朝後移動,結合元件50S藉由推頂元件51而被推向上,使得重疊之釘書針之一對腳部10i於鄰近其中心部份被推壓。據此,如第11圖所示,一對腳部10i於黏結部10f被連結,而釘牢操作(clinch)至此終止。切斷/形成機構3是下降至最低位置如第87圖所示,且不再被操作。
回復操作開始
在釘牢操作終止後,當操作握把9被推向上時,對應於滑動元件54的前進移動(advance),切刀導引部23在被彈簧23a推頂的期間於切刀之間被朝前移動,且於此同時,彈出元件52自切刀21向外地朝後移動。另外,推動件60被朝前移動。如前所述,饋送爪61是與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連接的,藉由推動件60的前進移動以開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之朝前傳遞。
在穿刺機構2中,切刀21是於自紙張P抽回(withdrawn)的方向上而向上移動。在切斷/形成機構3中,對應於穿刺機構2的操作,在切割板30移動至縮回位置相對於形成板31上升時,形成板31是隨著切割板30一起向上移動
的。當形成板31被向上移動時,已成型之釘書針10開始自釘書針形成部33抽回。在彎折機構5中,對應於穿刺機構2的向上移動,推頂元件51朝前移動,而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向下移動。
更進一步,當切割板30及形成板31向上移動時,開啟維持元件34抵頂著形成於本體段部8之關閉凸輪表面(close cam surface)84b,且因而開始朝內之關閉。
回復操作
當操作握把9被推向上時,推動件60的前進操作是持續地執行的,而由於梢54a自連動件92之狹長槽92b分離,故滑動元件54的前進操作停止。
在穿刺機構2中,切刀21是於自紙張P抽回的方向上而向上移動。在切斷/形成機構3中,對應於穿刺機構2的操作,切割板30及形成板31被向上移動,且因此開啟維持元件34被關閉,藉以避免已成型之釘書針10之腳部10i被從外側夾持其而開啟。
當操作握把9返回準備位置時,如第52圖所示,在穿刺機構2中,切刀21是自紙張P抽回,使得已裝訂之紙張P可被取出(eject)。同時,當推動件60被朝前移動時,由切斷/形成機構3所切斷及形成之下一個釘書針可被傳遞至穿刺機構2,且支撐於一對切刀21之間。於此同時,下一個釘書針材料連接體10a亦被傳遞至切斷/形成機構3。
第88及89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其他配置之釘書機之示意圖。釘書機1包括一蓋(cover)85於本體
段部8之底部,蓋85可以軸(圖上未顯示)藉由旋轉而開啟或關閉本體段部8。
釘書機1是配置成使得本體段部8的內部可藉由操作蓋85而顯露出,依據本實施例之釘書機1是配置成使得操作握把9的力藉由凸輪機構如夾掣凸輪57及夾掣桿58之驅動力傳遞段部而傳遞至彎折機構5,以操作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及結合元件50S。
基於此原因,提供於紙張放置基座80底側之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結合元件50S及推頂元件51可與夾掣凸輪57及夾掣桿58連接或不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彎折機構5之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結合元件50S及推頂元件51是與蓋85連接。用以傳遞驅動力至推頂元件51及夾掣凸輪57的夾掣桿58,如第49圖所示,是連接至本體段部8的。
推頂元件51及夾掣桿58是以可脫離的方式藉由蓋85的開啟/關閉操作而彼此連接。當蓋85關閉時,夾掣桿58之連結部58b連接至推頂元件51,或者,當蓋85開啟時,上述連接則脫離。據此,推頂元件51及夾掣桿58藉由蓋85的開啟/關閉操作而彼此連接或脫離連接。
在釘書機1中,由於第一彎折元件50R、第二彎折元件50L、結合元件50S及推頂元件51因蓋85的開啟而曝露,卡住(jamming)的釘書針10可被輕易地移除。更進一步,由於釘書針10提供有用以連結腳部10i的黏結部10f,黏結成份可能會黏至彎折機構5之元件上。然而,由於第一彎折元件50R、
第二彎折元件50L、結合元件50S及結合元件50S因蓋85的開啟而曝露,故沾黏之黏結成份可被輕易地移除。更進一步,因切刀21穿刺入紙張P所形成之紙屑,可藉由開啟蓋85輕易地從本體段部8的內部移除。
另外,釘書機1包括一容納部(container)86,於本體段部8的底側。容納部86是舉例來說由開啟及關閉蓋85提供一空間及封閉一對鉗(tweezer)而形成,因此,卡住的釘書針10可利用鉗(tweezer)而移除。
本發明可應用於以人力(human power)或電動(eletric motor)操作之釘書機,藉由軟性材質如紙等之非金屬材料製成之釘書針以裝訂工件。
1‧‧‧釘書機(stapler)
2‧‧‧穿刺機構(penetrating mechanism)
3‧‧‧切斷/形成機構(cutting/forming mechanism)
4‧‧‧紙張夾持機構(paper holding mechanism)
5‧‧‧彎折機構(bending mechanism)
6‧‧‧傳遞機構(conveying mechanism)
7A‧‧‧連結/脫離機構(attaching/detaching mechanism)
8‧‧‧本體段部(body section)
9‧‧‧操作握把(operating handle)
10‧‧‧釘書針(staple)
10a‧‧‧釘書針材料連接體(staple-materials-connecting-body)
10i‧‧‧腳部(leg portion)
11‧‧‧釘書針匣(staple cartridge)
16‧‧‧容置台(receiving table)
17‧‧‧釘書針維持部(staple holding portion)
20‧‧‧穿刺機構本體(penetrating mechanism body)
21‧‧‧切刀(cutting blade)
22‧‧‧釘書針下壓部(staple press-down portion)
23‧‧‧切刀導引部(cutting blade guide)
40‧‧‧紙張夾持板(paper holding plate)
50R‧‧‧第一彎折元件(first bending member)
500R‧‧‧凸輪槽(cam groove)
51‧‧‧推頂元件(push-up member)
52‧‧‧彈出元件(ejecting member)
53‧‧‧彈出元件操作機構(ejecting member operating mechanism)
54‧‧‧滑動元件(slide member)
60‧‧‧推動件(pusher)
63‧‧‧梢(pin)
70‧‧‧操作桿(operating lever)
80‧‧‧紙張放置基座(paper placing base)
81‧‧‧匣容置部(cartridge receiving portion)
P‧‧‧紙張(paper sheet)
Claims (7)
- 一種釘書機(1),利用一非金屬釘書針(10)裝訂一工件(P),該釘書針(10)包括一冠部(10h)及一對腳部(10i)從該冠部(10h)之二端延伸,該冠部(10h)於一第二方向上延伸其垂直於一第一方向,該釘書機(1)包括:一穿刺部件(2),包括一對切刀(21)彼此間隔設置,其中該穿刺部件(2)在該工件(P)上形成孔洞,且藉由相對於該工件(P)插入及抽回該對切刀(21)使該對腳部(10i)穿過該工件(P);一操作元件(9),可操作使該釘書針(10)之該對腳部(10i)藉由該穿刺部件(2)而穿過該工件(P);以及一彎折部件(5),用以彎折穿過該工件(P)之該釘書針(10)之該對腳部(10i),沿著該工件(P)將該對腳部(10i)彼此連結,其中,該彎折部件(5)包括一彎折元件(50R、50L、50S)以彎折該釘書針(10)之該對腳部(10i)、及一驅動力傳遞段部(51、57、58)以將該操作元件(9)的操作傳遞至該彎折元件(50R、50L、50S)。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釘書機(1),其中,該驅動力傳遞段部(51、57、58)包括一驅動力傳遞部(500R、500L、500S)對應於該操作元件(9)的移動而移動該彎折元件(50R、50L、50S),使得該彎折元件(50R、50L、50S)以朝向穿過該工件(P)之該釘書針(10)之該對腳部(10i)的方向移動,並彎折該對腳部(10i),彎折該對腳部(10i)後之該彎折元件(50R、50L、50S)以遠離該對腳部(10i)的方向縮回,在 縮回之後,該彎折元件(50R、50L、50S)又以朝向該對腳部(10i)的方向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釘書機(1),其中,該彎折元件(50R、50L、50S)包括一第一彎折元件(50R)用以彎折該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一第二彎折元件(50L)用以彎折該釘書針(10)之另外一腳部(10i)、以及一結合元件(50S)用以連結該第一彎折元件(50R)所彎折之其中一腳部(10i)及該第二彎折元件(50L)所彎折之另外一腳部(10i),以及該驅動力傳遞段部(51、57、58)用以將該操作元件(9)之一驅動力傳遞至該第一彎折元件(50R)、該第二彎折元件(50L)及該結合元件(50S)。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釘書機(1),其中,該彎折元件(50R、50L、50S)包括一第一彎折元件(50R)用以彎折該釘書針(10)之其中一腳部(10i)、一第二彎折元件(50L)用以彎折該釘書針(10)之另外一腳部(10i)、以及一結合元件(50S)用以連結該第一彎折元件(50R)所彎折之其中一腳部(10i)及該第二彎折元件(50L)所彎折之另外一腳部(10i),以及該驅動力傳遞段部(51、57、58)用以將該操作元件(9)之一驅動力傳遞至該第一彎折元件(50R)、該第二彎折元件(50L)及該結合元件(50S)。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釘書機(1),其中,該驅動力傳遞段部(51、57、58)包括一推頂元件(51)傳遞該操作元件(9)的操作,以及該驅動力傳遞部(500R、500L、500S)包括一凸輪槽,藉由 該推頂元件(51)的移動而位移每一該第一彎折元件(50R)、該第二彎折元件(50L)及該結合元件(50S)。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釘書機(1),其中,該驅動力傳遞段部(51、57、58)包括一推頂元件(51)傳遞該操作元件(9)的操作,以及該驅動力傳遞部(500R、500L、500S)包括一凸輪槽,藉由該推頂元件(51)的移動而位移每一該第一彎折元件(50R)、該第二彎折元件(50L)及該結合元件(50S)。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釘書機(1),其中,該操作元件(9)是配置成使得,介於一力接收部及一旋轉支點軸之間的距離與介於一力施加部(20b)及該支點軸之間的距離可藉由對應於該操作元件(9)之操作升起該支點軸而改變,因而可改變施加於該操作元件(9)之負載之減少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71444A JP6040746B2 (ja) | 2012-12-12 | 2012-12-12 | ステープラ |
JP2012-271444 | 2012-12-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40969A true TW201440969A (zh) | 2014-11-01 |
TWI651171B TWI651171B (zh) | 2019-02-21 |
Family
ID=49917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45806A TWI651171B (zh) | 2012-12-12 | 2013-12-12 | 釘書機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643307B2 (zh) |
EP (2) | EP3195985B1 (zh) |
JP (1) | JP6040746B2 (zh) |
CN (1) | CN103862429B (zh) |
TW (1) | TWI651171B (zh) |
WO (1) | WO201409220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40746B2 (ja) | 2012-12-12 | 2016-12-07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US9428362B2 (en) * | 2013-09-26 | 2016-08-30 | Nisca Corporation | Sheet post-processing device, paper-made staple used in th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heet post-processing device |
JP6620485B2 (ja) | 2015-09-24 | 2019-12-18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WO2017183727A1 (en) * | 2016-04-22 | 2017-10-26 | Max Co., Ltd. | Stapler |
JP6926607B2 (ja) * | 2016-04-22 | 2021-08-25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JP6645340B2 (ja) * | 2016-04-22 | 2020-02-14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JP6614011B2 (ja) * | 2016-04-22 | 2019-12-04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JP6926606B2 (ja) * | 2016-04-22 | 2021-08-25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JP6848625B2 (ja) * | 2016-04-22 | 2021-03-24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WO2017183730A1 (en) | 2016-04-22 | 2017-10-26 | Max Co., Ltd. | Stapler |
JP6696286B2 (ja) * | 2016-04-22 | 2020-05-20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JP6645339B2 (ja) | 2016-04-22 | 2020-02-14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CN110974071B (zh) * | 2019-11-25 | 2021-11-30 | 台州市路桥爱森勒特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便携式洗手机 |
CN111604863B (zh) * | 2020-05-27 | 2024-06-25 | 得力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省力订书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430048A (en) * | 1921-08-08 | 1922-09-26 | J L Morrison Company Inc | Stapling machine |
US2933733A (en) * | 1957-12-06 | 1960-04-26 | Kemp Equipment Company | Machine for securing wire fasteners to boxes |
US3291359A (en) * | 1964-12-31 | 1966-12-13 | Western Electric Co | Component insertion machine |
JPS5932539Y2 (ja) * | 1978-12-21 | 1984-09-12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ホツチキス |
US4431127A (en) * | 1981-09-25 | 1984-02-14 | Kenji Watanabe | Apparatus for temporarily binding paper sheets |
DE3851136T2 (de) * | 1987-12-28 | 1994-12-01 | Max Co Ltd | Elektrischer Heftapparat. |
US5586710A (en) * | 1992-11-13 | 1996-12-24 | Roll Systems, Inc. | Power stapler |
US5697747A (en) * | 1993-10-01 | 1997-12-16 | Picard Co. | Binding machine using a tape and a binding tape |
EP0761392A1 (en) * | 1995-09-07 | 1997-03-12 | Max Co., Ltd. | Driver-and-clincher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stapler |
JP3344455B2 (ja) * | 1996-10-25 | 2002-11-11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ホッチキスにおけるクリンチ機構 |
JP3598765B2 (ja) * | 1997-09-24 | 2004-12-08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ホッチキスにおけるステープルのクリンチ機構 |
JP4644973B2 (ja) * | 2000-06-01 | 2011-03-09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電動ステープラ |
JP3360120B2 (ja) * | 2000-11-30 | 2002-12-24 | 中村 百合子 | ステープル及び該ステープル用ステープラー |
JP4232371B2 (ja) * | 2002-01-11 | 2009-03-04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ー |
US6925849B2 (en) * | 2002-09-10 | 2005-08-09 | Acco Brands, Inc. | Stapler anvil |
JP3955251B2 (ja) * | 2002-09-30 | 2007-08-0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JP4103765B2 (ja) | 2003-10-20 | 2008-06-18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ーのステープル脚切断機構 |
US20070023474A1 (en) * | 2005-07-14 | 2007-02-01 | Smith Robert S | Clincher for a heavy duty stapler |
TW200726426A (en) * | 2005-11-18 | 2007-07-16 | Max Co Ltd | Stapler |
JP4830478B2 (ja) * | 2005-12-19 | 2011-12-07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テープ式綴じ装置の綴じ機構並びに紙製ステープル |
US7431186B2 (en) * | 2006-03-23 | 2008-10-07 | Hung Chieh Hsu | Staplers with effort-saving arm assembly |
US20070221699A1 (en) * | 2006-03-23 | 2007-09-27 | Hsu Hung C | Staplers with effort-saving arm assembly |
JP4967521B2 (ja) * | 2006-08-11 | 2012-07-04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JP4952133B2 (ja) * | 2006-08-11 | 2012-06-13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US7621432B2 (en) * | 2007-08-17 | 2009-11-24 | Sdi Corporation | Stapler |
JP5164549B2 (ja) * | 2007-12-13 | 2013-03-21 | プラ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US7661571B2 (en) * | 2008-01-23 | 2010-02-16 | Apex Mfg. Co., Ltd. | Desktop stapler |
US7757923B2 (en) * | 2008-07-21 | 2010-07-20 | Sdi Corporation | Stapler with a leg-flatting device |
CN201257810Y (zh) * | 2008-09-10 | 2009-06-17 | 广州番禺通用文具制品厂有限公司 | 省力平针订书机 |
TW201038371A (en) * | 2009-04-16 | 2010-11-01 | Apex Mfg Co Ltd | Labor saving stapler |
TW201043409A (en) * | 2009-06-11 | 2010-12-16 | Apex Mfg Co Ltd | Heavy labor saving stapler |
US8356739B2 (en) * | 2010-10-21 | 2013-01-22 | Chien Chuan Huang | Stapler |
CN201989125U (zh) * | 2011-01-07 | 2011-09-28 | 亿品(香港)有限公司 | 平针订书机 |
US9114518B2 (en) * | 2011-07-01 | 2015-08-25 | Max Co., Ltd. | Stapler |
JP5861486B2 (ja) * | 2012-02-15 | 2016-02-16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JP5906925B2 (ja) | 2012-04-27 | 2016-04-20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用紙処理装置 |
JP6040746B2 (ja) * | 2012-12-12 | 2016-12-07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テープラ |
-
2012
- 2012-12-12 JP JP2012271444A patent/JP6040746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12-11 US US14/102,842 patent/US9643307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2-12 EP EP17000347.9A patent/EP319598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12-12 TW TW102145806A patent/TWI65117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3-12-12 EP EP13815851.4A patent/EP2931478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12-12 WO PCT/JP2013/083997 patent/WO201409220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2-12 CN CN201310682381.1A patent/CN10386242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
- 2017-03-17 US US15/462,315 patent/US1015530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62429A (zh) | 2014-06-18 |
US10155302B2 (en) | 2018-12-18 |
EP3195985A1 (en) | 2017-07-26 |
JP2014113679A (ja) | 2014-06-26 |
TWI651171B (zh) | 2019-02-21 |
EP3195985B1 (en) | 2019-08-07 |
JP6040746B2 (ja) | 2016-12-07 |
EP2931478B1 (en) | 2017-03-15 |
US20140158738A1 (en) | 2014-06-12 |
CN103862429B (zh) | 2018-05-22 |
US9643307B2 (en) | 2017-05-09 |
EP2931478A1 (en) | 2015-10-21 |
WO2014092203A1 (en) | 2014-06-19 |
US20170190038A1 (en) | 2017-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440969A (zh) | 釘書機 | |
TWI576216B (zh) | 訂書機 | |
JP5861488B2 (ja) | ステープラ | |
US3951325A (en) | Stapler with a punch mechanism | |
JP4513443B2 (ja) | ステープラにおけるステープルのガイド機構 | |
JP6451254B2 (ja) | 綴じ装置 | |
JP6620485B2 (ja) | ステープラ | |
JP6332411B2 (ja) | ステープラ | |
JP6330945B2 (ja) | ステープラ | |
JP6031985B2 (ja) | ステープラ | |
JP5983383B2 (ja) | ステープラ | |
JP5861487B2 (ja) | ステープラ | |
JP2008044060A (ja) | ステープラ及びステープルの搬送方法 | |
JP4952132B2 (ja) | ステープ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