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8309A - 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 Google Patents
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38309A TW201438309A TW102141390A TW102141390A TW201438309A TW 201438309 A TW201438309 A TW 201438309A TW 102141390 A TW102141390 A TW 102141390A TW 102141390 A TW102141390 A TW 102141390A TW 201438309 A TW201438309 A TW 20143830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portions
- wiring
- extending
- wiring portions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304 visual acu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1 poly(3-phenylthioph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25 hole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1064870 Homo sapiens Lon protease homolog, mitochondrial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595531 Homo sapiens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pim-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36077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pim-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33 biological exti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79 optical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ZOKIJILZFXPFTO-UHFFFAOYSA-N 4-methyl-n-[4-[1-[4-(4-methyl-n-(4-methylphenyl)anilino)phenyl]cyclohexyl]phenyl]-n-(4-methylphenyl)anil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C1N(C=1C=CC(=CC=1)C1(CCCCC1)C=1C=CC(=CC=1)N(C=1C=CC(C)=CC=1)C=1C=CC(C)=CC=1)C1=CC=C(C)C=C1 ZOKIJILZFXPFT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001648 Homo sapiens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pim-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SMWDFEZZVXVKRB-UHFFFAOYSA-N Quinoline Chemical compound N1=CC=CC2=CC=CC=C21 SMWDFEZZVXVKR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36120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pim-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83 Tris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UORVGPXVDQYIDP-UHFFFAOYSA-N borane Chemical compound B UORVGPXVDQYID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JHCXCQVJFPJIK-UHFFFAOYSA-M caesium 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F-].[Cs+] XJHCXCQVJFPJIK-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19 dop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UEEXRMUCXBPYOV-UHFFFAOYSA-N iridium;2-phenylpyridine Chemical compound [Ir].C1=CC=CC=C1C1=CC=CC=N1.C1=CC=CC=C1C1=CC=CC=N1.C1=CC=CC=C1C1=CC=CC=N1 UEEXRMUCXBPYO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86 linear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PQXKHYXIUOZZFA-UHFFFAOYSA-M lithium 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Li+].[F-] PQXKHYXIUOZZFA-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JKQOBWVOAYFWKG-UHFFFAOYSA-N molybdenum tr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Mo](=O)=O JKQOBWVOAYFWK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27 poly(N-vinyl carbazol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ti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n]=O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887 ti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TVIVIEFSHFOWTE-UHFFFAOYSA-K tri(quinolin-8-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Al+3].C1=CN=C2C([O-])=CC=CC2=C1.C1=CN=C2C([O-])=CC=CC2=C1.C1=CN=C2C([O-])=CC=CC2=C1 TVIVIEFSHFOWTE-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2
- IERDDDBDINUYCD-UHFFFAOYSA-N 1-[4-[4-(9h-carbazol-1-yl)phenyl]phenyl]-9h-carbazole Chemical group C12=CC=CC=C2NC2=C1C=CC=C2C(C=C1)=CC=C1C(C=C1)=CC=C1C1=C2NC3=CC=CC=C3C2=CC=C1 IERDDDBDINUYC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STTGYIUESPWXOW-UHFFFAOYSA-N 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 Chemical compound C=12C=CC3=C(C=4C=CC=CC=4)C=C(C)N=C3C2=NC(C)=CC=1C1=CC=CC=C1 STTGYIUESPWXO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HDHJYNTEFLIHY-UHFFFAOYSA-N 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1=CC=NC2=C1C=CC1=C(C=3C=CC=CC=3)C=CN=C21 DHDHJYNTEFLIH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CMSGUKVDXXTJDQ-UHFFFAOYSA-N 4-(2-naphthalen-1-ylethylamino)-4-oxobuta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CNC(=O)CCC(=O)O)=CC=CC2=C1 CMSGUKVDXXTJD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WXGSYPUMWKTBR-UHFFFAOYSA-N 4-carbazol-9-yl-n,n-bis(4-carbazol-9-ylphenyl)aniline Chemical compound C12=CC=CC=C2C2=CC=CC=C2N1C1=CC=C(N(C=2C=CC(=CC=2)N2C3=CC=CC=C3C3=CC=CC=C32)C=2C=CC(=CC=2)N2C3=CC=CC=C3C3=CC=CC=C32)C=C1 AWXGSYPUMWKTB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QRONKZLYKUEMO-UHFFFAOYSA-N 4-methyl-1-(2,4,6-trimethylphenyl)pent-4-en-2-one Chemical group CC(=C)CC(=O)Cc1c(C)cc(C)cc1C UQRONKZLYKUEM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IVZFUBWFAOMCW-UHFFFAOYSA-N 4-n-(3-methylphenyl)-1-n,1-n-bis[4-(n-(3-methylphenyl)anilino)phenyl]-4-n-phenylbenzene-1,4-di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N(C=2C=CC=CC=2)C=2C=CC(=CC=2)N(C=2C=CC(=CC=2)N(C=2C=CC=CC=2)C=2C=C(C)C=CC=2)C=2C=CC(=CC=2)N(C=2C=CC=CC=2)C=2C=C(C)C=CC=2)=C1 DIVZFUBWFAOM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964 Acibenzolar-S-methy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YPRJOBELJOOCE-UHFFFAOYSA-N Calcium Chemical compound [Ca] OYPRJOBELJOOC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37344 Homo sapiens T-cell leukemia translocation-altered gene prote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265 Polyparaphen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8692 T-cell leukemia translocation-altered gene protei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085 bora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1 calc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75 calc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BRPQOXSCLDDYGP-UHFFFAOYSA-N calcium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Ca+2] BRPQOXSCLDDYG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DINCKMPIJJUCX-UHFFFAOYSA-N calc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Ca]=O ODINCKMPIJJUC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92 calcium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20 cer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CJYREBRNVKWGJ-UHFFFAOYSA-N copper(II) phthalocyanine Chemical compound [Cu+2].C12=CC=CC=C2C(N=C2[N-]C(C3=CC=CC=C32)=N2)=NC1=NC([C]1C=CC=CC1=1)=NC=1N=C1[C]3C=CC=CC3=C2[N-]1 XCJYREBRNVKWG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74 desic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5678 ethenylene group Chemical group [H]C([*:1])=C([H])[*:2]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RBTKNAXYKSUFRK-UHFFFAOYSA-N heliogen blue Chemical compound [Cu].[N-]1C2=C(C=CC=C3)C3=C1N=C([N-]1)C3=CC=CC=C3C1=NC([N-]1)=C(C=CC=C3)C3=C1N=C([N-]1)C3=CC=CC=C3C1=N2 RBTKNAXYKSUFR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37 in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61 inert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MILUBEOXRNEUHS-UHFFFAOYSA-N iridium(3+) Chemical compound [Ir+3] MILUBEOXRNEUH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040 m-tol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1=C([H])C(*)=C([H])C(=C1[H])C([H])([H])[H]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77 magne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IBHBKWKFFTZAHE-UHFFFAOYSA-N n-[4-[4-(n-naphthalen-1-ylanilino)phenyl]phenyl]-n-phenylnaphthalen-1-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N(C=1C2=CC=CC=C2C=CC=1)C1=CC=C(C=2C=CC(=CC=2)N(C=2C=CC=CC=2)C=2C3=CC=CC=C3C=CC=2)C=C1 IBHBKWKFFTZAH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8 niob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BMMGVYCKOGBVEV-UHFFFAOYSA-N oxo(oxoceriooxy)cerium Chemical compound [Ce]=O.O=[Ce]=O BMMGVYCKOGBVE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oxygen(2-);tantalum(5+)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a+5].[Ta+5]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FHFRUOZVGFOOS-UHFFFAOYSA-N palladium;triphenylphosphane Chemical compound [Pd].C1=CC=CC=C1P(C=1C=CC=CC=1)C1=CC=CC=C1.C1=CC=CC=C1P(C=1C=CC=CC=1)C1=CC=CC=C1.C1=CC=CC=C1P(C=1C=CC=CC=1)C1=CC=CC=C1.C1=CC=CC=C1P(C=1C=CC=CC=1)C1=CC=CC=C1 NFHFRUOZVGFOO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997 phen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1=C([H])C([H])=C(*)C([H])=C1[H]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467 poly(styrenesulfonates)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2924 primary amino group Chemical group [H]N([H])* 0.000 description 1
- 102220047090 rs615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68 sex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tantal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Ta]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MZLGASXMSKOWSE-UHFFFAOYSA-N tantal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Ta]#N MZLGASXMSKOWS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936 tantal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8 t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ODHXBMXNKOYIBV-UHFFFAOYSA-N triphenylam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N(C=1C=CC=CC=1)C1=CC=CC=C1 ODHXBMXNKOYIB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tris Chemical compound OCC(N)(CO)CO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FDGVZHLJCKEPT-UHFFFAOYSA-N tris(2,4,6-trimethyl-3-pyridin-3-ylphenyl)bora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B(C=2C(=C(C=3C=NC=CC=3)C(C)=CC=2C)C)C=2C(=C(C=3C=NC=CC=3)C(C)=CC=2C)C)C(C)=CC(C)=C1C1=CC=CN=C1 RFDGVZHLJCKEP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4—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6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ED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e.g. for opera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dopan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7—Carrier injection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7—Carrier injection layers
- H10K50/171—Electron injection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4—An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e.g. ITO layer combined with metal lin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4—Cath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 H10K50/8426—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7—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omprising two substrates, e.g. display comprising OLED array and TFT driving circuitry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1—Anodes
- H10K59/80516—An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e.g. ITO layer combined with metal lin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1—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2—Cath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31—Two-side emission, e.g. transparent OLEDs [TOLED]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10K59/8722—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具備第1及第2電極與有機發光層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第1電極具有上面。有機發光層,設於上面之上。第2電極設於有機發光層之上,包含複數之第1及第2延伸部。各第1延伸部,延伸於第1方向,排列於對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各第2電極,延伸於第2方向排列於第1方向。設第1延伸部的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各第1延伸部的間距為P1,第2延伸部之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各第2延伸部的間距為P2。W1與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W2與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藉此,提供透過影像的辨識性很高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Description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係關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有包含透光性的第1電極、第2電極、以及設於第1電極與第2電極之間的有機發光層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有把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作為光源使用的照明裝置。有包含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以及控制這些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點燈及熄燈之控制部的照明系統。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藉由設置複數開口的細線狀的第2電極,或使用透光性的第2電極,使其具有透光性。於這樣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可望提高透過影像的辨識性。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249541號公報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提供透過影像的辨識性很高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提供具備第1電極、有機發光層、與第2電極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前述第1電極,有上面,為透光性。前述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上面之上。前述第2電極,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為反光性。前述第2電極,包含複數第1延伸部,及複數第2延伸部。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對前述上面延伸於平行的第1方向,排列在對前述上面為平行對前述第1方向為交叉的第2方向上。前述複數第2電極,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各個交叉。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前述W1與前述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前述W2與前述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
10‧‧‧第1電極
10a‧‧‧上面
20‧‧‧第2電極
20a‧‧‧開口部
21‧‧‧第1延伸部
22‧‧‧第2延伸部
30‧‧‧有機發光層
40‧‧‧絕緣層
40a‧‧‧絕緣部
40b‧‧‧開口部
51‧‧‧第1配線部
51p‧‧‧投影像
60‧‧‧第1配線層
110‧‧‧有機電場發光元件
SB‧‧‧層積體
圖1(a)及(b),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
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圖。
圖2(a)~(d)係顯示實驗結果之一例之表。
圖3係顯示實驗結果之一例之圖。
圖4(a)~(d)係顯示實驗結果之一例之表。
圖5(a)~(c)係顯示實驗結果之一例之圖。
圖6(a)及(b)係顯示第2電極之一例之模式平面圖。
圖7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一部分之模式剖面圖。
圖8(a)及(b)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其他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一部分的模式平面圖。
圖9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其他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剖面圖。
圖10(a)~(c),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其他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圖。
圖11(a)及(b),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其他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圖。
圖12(a)~(c),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其他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圖。
圖13(a)及(b),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其他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圖。
圖14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其他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剖面圖。
圖15係顯示相關於第2實施形態的照明裝置之模式圖。
圖16(a)及(b),係顯示相關於第3實施形態的照明系統的模式圖。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各實施形態。
又,圖式係模式顯示或概念顯示之圖,各部分的厚度與寬幅之關係、部分之間的大小比率等,不一定與現實相同。此外,即使表示相同部分的場合,亦有在圖面上相互的尺寸或比率被表示為不同的場合。
又,於本說明書與各圖,關於先前已出現之圖若有與先前所敘述之要素相同的要素被賦予相同符號而適當省略詳細說明。
圖1(a)及(b),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圖。
圖1(a)為模式剖面圖,圖1(b)為模式平面圖。
圖1(a)為圖1(b)的A1-A2線剖面圖。這些圖,擴大例示相關於本實施形態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一部分。
如圖1(a)及圖1(b)所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包含層積體SB。層積體SB,包含第1電極10、第2電極20、與有機發光層30。
第1電極10具有上面10a。第1電極10具有透光性。第1電極10例如為透明電極。
此處,對上面10a垂直的方向為Z軸方向。
對上面10a平行的1個方向為X軸方向。對X軸方向及Z軸方向垂直的方向為Y軸方向。X軸方向及Y軸方向,為對Z軸方向垂直的方向。Z軸方向,相當於第1電極10的厚度方向。
有機發光層30,設於第1電極10的上面10a
之上。有機發光層30例如具有透光性。有機發光層30例如為透明。
第2電極20,設於有機發光層30之上。第2
電極20,包含複數第1延伸部21,及複數第2延伸部22。複數之第1延伸部21之各個,延伸於對上面10a平行的第1方向,排列在對上面10a為平行對第1方向為交叉的第2方向上。複數之第2延伸部22之各個,延伸於第2方向,排列於第1方向,與複數第1延伸部21之各個交叉。亦即,把第2電極20投影於對上面10a平行的平面(X-Y平面)之形狀,實質上為格子狀。
在此例,複數第1延伸部21之各個,延伸於
Y軸方向,排列於X軸方向。複數第2延伸部22之各個,延伸於X軸方向,排列於Y軸方向。在此例,Y軸方向為第1方向,X軸方向為第2方向。在此例,第2方向是對第1方向實質垂直。第2方向只要是對第1方向交叉的任意方向即可。以下,把Y軸方向作為第1方向,把X軸方向作為第2方向進行說明。
第2電極20,例如為實質上均勻厚度的薄
膜。亦即,第1延伸部21與第2延伸部22重疊部分的第2電極20的厚度(Z軸方向的長度),與第1延伸部21和第2延伸部22不重疊部分的第2電極20的厚度(第1延伸部21的厚度或者第2延伸部22的厚度)實質為相同。
第1延伸部21與第2延伸部22重疊部分的第2電極20的厚度,亦可以和第1延伸部21與第2延伸部22不重疊部分的第2電極20的厚度為不同。例如,把各第1延伸部21形成為條紋狀之後,於各第1延伸部21之上,把各第2延伸部22形成為條紋狀。藉此,例如使第1延伸部21與第2延伸部22重疊部分的第2電極20的厚度,成為比第1延伸部21與第2延伸部22不重疊部分的第2電極20的厚度更厚亦可。
第2電極20,例如具有複數開口部20a。複
數開口部20a之各個,排列於X軸方向,同時排列於Y軸方向。亦即,複數開口部20a之各個,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排列為2次元矩陣狀。各開口部20a,例如被配置在各第1延伸部21之間,以及各第2延伸部22之間。各開口部20a,例如在投影於X-Y平面時,藉由各第1延伸部21及各第2延伸部22包圍。亦即,各開口部20a,於第2電極20,為各第1延伸部21及各第2延伸部22不存在的部分。開口部20a,使有機發光層30的一部分露出。藉由複數開口部20a之各個,露出有機發光層30之複數部分。
第2電極20(第1延伸部21及第2延伸部
22),例如具有反光性。第2電極20的反光率,比第1電極10的反光率還高。於本案說明書,把具有比第1電極10的反光率更高的反光率的狀態稱為反光性。
有機發光層30,例如接於第1電極10。藉
此,有機發光層30與第1電極10導電連接。有機發光層30,與第2電極20導電連接。有機發光層30,例如接於複數第1延伸部21及複數第2延伸部22之各個。藉此,有機發光層30與第2電極20導電連接。又,於本案說明書,於"導電連接",除了直接接觸的場合以外,也包括中間中介著其他導電構件等的場合。
使用第1電極10與第2電極20對有機發光
層30流通以電流。藉此,有機發光層30發光。有機發光層30,例如在電流流通的場合,使電子與正孔再結合,產生激發子。有機發光層30,例如,利用在激發子放射而失去活性時之光的放出而發光。
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有機發光層30之
中的第1電極10與第1延伸部21之間的部分,以及第1電極10與第2延伸部22之間的部分,成為發光區域EA。由發光區域EA發出的發光EL,透過第1電極10,往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的外部射出。發光EL的一部分,在第2電極20反射,透過有機發光層30及第1電極10往外部射出。亦即,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為單面發光型。
此外,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由外部入射
的外光OL,透過第2電極20的複數開口部20a,透過第1電極10及有機發光層30。如此,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射出發光EL,同時使由外部射入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的外光OL透過。如此,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具有透光性。藉此,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可以透過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辨識背景的影像。亦即,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為可以看透(see through)的薄膜狀或板狀的光源。
如此,根據實施形態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
的話,可以提供透光性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將此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應用於照明裝置的場合,除了照明功能以外,藉由使背景影像透過的機能,可以達成種種新的應用。
第1延伸部21的寬幅為W1。第2延伸部22
的寬幅為W2。各第1延伸部21的間距為P1。各第2延伸部22的間距為P2。寬幅W1為第1延伸部21的X軸方向的長度。寬幅W2為第2延伸部22的Y軸方向的長度。間距P1,為相鄰的2個第1延伸部21的X軸方向的中心間的距離。間距P2,為相鄰的2個第2延伸部22的Y軸方向的中心間的距離。
相關於本實施形態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
各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間距P1,及各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間距P2,係各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及間距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
係,而且,各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及間距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或者是寬幅W1與寬幅W2不同的場合,滿足max(W1,W2)≦-750×(1-max(W1/P1,W2/P2))2+675的關係。藉此,可以提高透過影像的辨識性。
在具有透光性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尋求使
第2電極20不容易被看見。例如,於透光性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有把第2電極20構成為條紋狀的圖案形狀。
亦即,於第2電極20,有僅包含各第1延伸部21或各第2延伸部22之一方的構成。於條紋狀的圖案形狀的第2電極20,為了使第2電極20不容易被看見,而使各延伸部的寬幅縮窄。然而,縮窄各延伸部的寬幅的話,發光區域的面積被縮小。例如,發光亮度會降低。因此,使第2電極20為條紋狀的圖案形狀的場合,為了要使第2電極20不容易被看見,而且得到適切的發光亮度,必須要使延伸部的寬幅縮窄,同時使各延伸部的間距縮窄。然而,縮窄間距的話,透過影像的辨識性會降低。例如,透過影像會變模糊。這例如應該是起因於光的繞射。
在此,本案發明人等,針對第2電極20的圖
案形狀,與透過影像的辨識性降低之間的關係性進行了實驗。具體而言,針對使第2電極20的圖案形狀為格子狀的場合之第2電極20的圖案形狀,與透過影像的辨識性降低的關係性進行了實驗。
本案發明人等,首先製作了分別改變第2電
極20的各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間距P1,以及各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間距P2的複數試料,針對各試料實驗了第2電極20是否可以辨識。在試料,在玻璃基板上圖案化了格子狀的金屬薄膜(以下,稱為金屬圖案)。
藉此,模擬形成把第2電極20投影於X-Y平面時的形狀。此外,在試料,為了方便使寬幅W1與寬幅W2實質相同。使間距P1與間距P2實質相同。亦即,在試料,把實質為正方形狀的複數開口部20a排列配置為二次元矩陣狀。
包含於金屬圖案的1條金屬線的寬幅為Ws。
寬幅Ws,相當於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及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各金屬線的間距為Ps。間距Ps相當於各第1延伸部21的間距P1及各第2延伸部22的間距P2。
在實驗中,準備寬幅Ws不同的複數試料。接著,針對1種寬幅Ws,準備間距Ps不同的複數試料。亦即,準備開口率AR=(1-Ws/Ps)2不同的複數試料。具體而言,寬幅Ws為50μm、100μm、150μm、200μm。接著,針對各個寬幅Ws,使開口率AR為0.55、0.60、0.65、0.70、0.75、0.80、0.85、0.90。亦即,在實驗中,針對寬幅Ws準備4種,針對開口率AR準備8種,合計準備32種試料。
在實驗中,針對各試料之各個,使試料與受
試者之間的距離L1,成為由相關於本實施形態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的利用狀況來設想的最短距離之1m而進
行了評估。亦即,照明裝置一般設在由試料起離開1m以上的位置而使用。於實驗中,受試者為1人。受試者的視力為1.5。受試者,對於試料的被設置金屬圖案之面,幾乎為正對。於實驗中,背景為均勻的白色。
圖2(a)~(d)係顯示實驗結果之一例之表。
圖2(a)顯示使金屬線的寬幅Ws為50μm的各試料的評估結果。圖2(b)顯示使金屬線的寬幅Ws為100μm的各試料的評估結果。圖2(c)顯示使金屬線的寬幅Ws為150μm的各試料的評估結果。圖2(d)顯示使金屬線的寬幅Ws為200μm的各試料的評估結果。在圖2(a)~(d),對無法辨識金屬線的試料賦予「○」,對可以辨識金屬線的試料賦予「×」。
在此,所謂金屬線(第1延伸部21及第2延
伸部22)「無法辨識」,除了藉由人的視覺完全無法辨識者以外,例如也包含與相鄰線的影像重疊而無法辨識為1條線的場合。亦即,於本說明書,所謂「無法辨識」,是實質上無法辨識各金屬線(第1延伸部21及第2延伸部22)的圖案形狀的狀態。
圖3係顯示實驗結果之一例之圖。
在圖3,整理描繪圖2(a)~(d)之各表的結果。又,受試者的視力為1.5,但標準的視力為1.0。由於人的視覺特性,配線的辨識性是由視角來決定的,所以在圖3的作圖是設想標準的視力1.0,金屬線寬福Ws為圖2(a)~(d)的值的1.5倍。開口率係從比值Ws/Ps算出的所以不變。
金屬線(第1延伸部21及第2延伸部22)的辨
識性,不是僅由金屬線的寬幅Ws,或者是金屬線的間隔(Ps-Ws)來決定的,如圖3之表所示,是依存於金屬線的寬幅Ws與陰極開口率AR=(1-Ws/Ps)2雙方。由圖可知,例如在開口率AR=0.95,無法得到金屬線變成不能辨識的條件。
如圖3所示,金屬線的寬幅Ws與開口率
AR=(1-Ws/Ps)2之關係,能夠以一次函數DF1來表示。一次函數DF1,具體而言為Ws=-750AR+675。於圖3,比一次函數DF1更為左側的區域,是金屬線無法辨識的區域。接著,比一次函數DF1更為右側的區域,是金屬線可以辨識的區域。亦即,寬幅Ws以及間距Ps,滿足Ws≦-750AR+675的關係。藉此,可以使金屬線成為不能辨識。
於第2電極,各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以
及間距P1,要滿足W1≦-750AR+675之關係。更具體地說,要滿足W1≦-750(1-W1/P1)(1-W2/P2)+675之關係。
接著,於第2電極20,各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以及間距P2,要滿足W2≦-750AR+675之關係。更具體地說,要滿足W2≦-750(1-W1/P1)(1-W2/P2)+675之關係。
藉此,於第2電極20,可以使各第1延伸部21及各第2延伸部22變成無法辨識。
又,把實驗結果維持於受試者的視力之1.5的
情況的場合,一次函數DF1為Ws=-500AR+450。在此場
合,各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以及間距P1,要滿足W1≦-500(1-W1/P1)(1-W2/P2)+450之關係。各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以及間距P2,要滿足W2≦-500(1-W1/P1)(1-W2/P2)+450之關係。藉此,於第2電極20,可以使各第1延伸部21及各第2延伸部22變成無法辨識。
或者是,在各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與各
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不同的場合,要使寬幅W1或寬幅W2滿足max(W1,W2)≦-750×(1-max(W1/P1,W2/P2))2+675。
此處,max(A,B)是指A與B之中比較大的。如圖2(a)~(d)所示,因為在金屬線的寬幅Ws很小的場合,與寬幅Ws大者相較,金屬線不容易被辨識的緣故。於滿足這樣的數式的場合,也可以使各第1延伸部21及各第2延伸部22變成無法辨識。
如此,金屬圖案(第2電極20)的辨識性,不
僅由金屬線的寬幅Ws或金屬線的間隔(Ps-Ws)來決定,而是由實驗結果發現了依存於金屬線的寬幅Ws與開口率AR二者。例如,發現了藉由縮小開口率AR,可以使金屬線不容易被看見。金屬線是否可看見的閾值的邊界,在開口率AR與金屬線的寬幅Ws構成的平面上,大致可以用一次函數來表示。
但是,於前述各關係式,Ws、Ps、W1、P1、
W2、及P2之單位分別為微米。又,於本實施形態,在各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不同的場合(例如設計誤差等),使相鄰的複數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的平均為前述各
關係式的W1。在各第1延伸部21的間距P1不同的場合,使相鄰的複數第1延伸部21的間距P1的平均為前述各關係式的P1。在各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不同的場合,使相鄰的複數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的平均為前述各關係式的W2。在各第2延伸部22的間距P2不同的場合,使相鄰的複數第2延伸部22的間距P2的平均為前述各關係式的P2。
其次,本案發明人等,使用與前述實驗相同
的複數試料,針對各試料試驗了透過影像是否模糊難辨。
在實驗中,試料配置於觀察對象物與受試者之間。觀察對象物與試料與受試者幾乎排成直線狀。受試者,對於試料的被設置金屬圖案之面,幾乎為正對。觀察對象物使用了文字“ABC”。試料與受試者之間的距離L1為1m。在實驗中,針對各試料之各個,改變觀察對象物與試料之間的距離L2,在複數距離L2進行了評估。具體而言,使距離L2變化為0.6m、1.2m、10m而進行評估。於實驗中,受試者為1人。受試者的視力為1.5。透過影像的模糊與視力無關,所以與金屬線的辨識性的實驗不同,在以下不進行視力的補正。
圖4(a)~(d)係顯示實驗結果之一例之表。
圖4(a)顯示使金屬線的寬幅Ws為50μm的各試料的評估結果。圖4(b)顯示使金屬線的寬幅Ws為100μm的各試料的評估結果。圖4(c)顯示使金屬線的寬幅Ws為150μm的各試料的評估結果。圖4(d)顯示使金屬線的寬幅
Ws為200μm的各試料的評估結果。
在圖4(a)~(d),透過影像的模糊(透過影像的
不均(mura))不會令人介意的(模糊未被辨識出的)試料賦予「◎」,透過影像的模糊被辨識為可以容許的程度之試料賦予「○」,透過影像的模糊為無法容許的試料賦予「×」。
圖5(a)~(c)係顯示實驗結果之一例之圖。
圖5(a)為匯集了距離L2=0.6m的實驗結果之圖。
圖5(b)為匯集了距離L2=1.2m的實驗結果之圖。
圖5(c)為匯集了距離L2=10m的實驗結果之圖。
如圖5(a)~(c)所表現的,本案發明人等,藉由實驗發現了在金屬圖案採用格子狀的圖案形狀的場合,不會產生無法容許的程度的透過影像的模糊。亦即,由實驗發現了藉由使第2電極20為格子狀,可以抑制透過影像的模糊。
在相關於本實施形態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
110,於格子狀的第2電極20,各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及間距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之關係。接著,各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以及間距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之關係。或者是寬幅W1與寬幅W2不同的場合,滿足max(W1,W2)≦-750×(1-max(W1/P1,W2/P2))2+675的關係。藉此,於第2電極20,可以使各第1延伸部21及各第2延伸部22變成無法辨識。可以抑制透過影像的模糊。亦即,可以提高
透過影像的辨識性。
又,各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及各第1
延伸部21的間距P1,對於各第1延伸部21的各個,沒有必要是相同的。各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及間距P1,於滿足前述關係的範圍,亦可為不同。又,各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及各第2延伸部22的間距P2,對於各第2延伸部22的各個,沒有必要是相同的。各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及間距P2,於滿足前述關係的範圍,亦可為不同。
圖6(a)及(b)係顯示第2電極之一例之模式平
面圖。
如圖6(a)所示,在條紋狀的圖案形狀的第2電極20,於延伸部的一部分產生斷線時,斷線處所更為前方的部分,會成為不發光的區域。
另一方面,如圖6(b)所示,在格子狀的圖案
形狀的第2電極20,即使於第1延伸部21的一部分或第2延伸部的一部分產生斷線,也可以由相鄰的第1延伸部21或第2延伸部22使電流流到斷線處所的前方的部分。
亦即,可以使斷線處所的前方部分也為發光區域。
如此,在格子狀的第2電極20,與條紋狀的
第2電極20相比,可以抑制伴隨著斷線的不發光區域的產生。例如,可以提高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00的可信賴性。
圖7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有機電場
發光元件的一部分之模式剖面圖。
如圖7所示,有機發光層30,包含第1層31。有機發光層30,因應需要,可以進而包含第2層32及第3層33之至少某一層。第1層31放出含可見光的波長的光。第2層32,設於第1層31與第1電極10之間。第3層33,設於第1層31與第2電極20之間。
於第1層,例如可以使用Alq3(三(8-羥基喹啉)鋁)、F8BT(聚(9,9-二辛基茀-co-苯並噻二唑))及PPV(聚段苯乙炔(poly para phenylene vinylene))等材料。於第1層31,可以使用主體材料,以及被添加於主體材料的摻雜物之混合材料。作為主體材料,例如可以使用CBP(4,4’-N,N’-bis(dicarbazolylbiphenyl),BCP(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TPD(4,4’-bis-N-(3-methylphenyl)-N-phenylaminobiphenyl),PVK(Polyvinyl Carbazole),及PPT(poly(3-phenylthiophene))等。作為摻雜物材料,例如可以使用Flrpic(Bis[(4,6-difluorophenyl)pyridinato-N,C2’](picolinato)iridium(III))、Ir(ppy)3(Tris(2-phenylpyridine)iridium)及Flr6(bis(2,4-difluorophenylpyridinato)tetrakis(1-pyrazolyl)borate iridium(Ill))等。又,第1層31,不限定於前述材料。又,第1層,不限定於這些材料。
第2層32,例如作為正孔注入層而發揮機能。正孔注入層,例如包含PEDPOT:PPS(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oly(styrene sulfonate))、CuPc(copper phthalocyanine)、及MoO3(三氧化鉬)等之至少任一。第2層32,例如作為
正孔輸送層而發揮機能。正孔輸送層,例如包含α-NPD(4,4’-bis[N-(1-napthyl)-N-phenyl-amino]biphenyl),TAPC(1,1-bis[4-[N,N-di(p-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m-MTDATA(4,4’,4”-Tris[phenyl(m-tolyl)amino)triphenylamine)、TPD(Bis(3-methylphenyl)-N,N’-diphenylbenzidine)、及TCTA(4,4’,4”-Tri(N-carbazol)-triphenylamine)等之至少任一。第2層32,例如具有作為正孔注入層而發揮機能之層,與作為正孔輸送層發揮機能之層的層積構造亦可。第2層32,作為正孔注入層而發揮機能之層,與作為正孔輸送層發揮機能之層,也可以是包含其他之層。又,第2層,不限定於這些材料。
第3層33,可以包含例入作為電子注入層而
發揮機能之層。電子注入層,例如包含氟化鋰、氟化銫、及鋰喹啉(quinoline)錯合物等之至少任一。第3層33,可以包含例如作為電子輸送層而發揮機能之層。電子輸送層,例如包含Alq3(三(8-羥基喹啉)鋁(III))、BAlq(Bis(2-methyl-8-quinolinolato)-(p-phenylphenolato)aluminum)、Bphen(Bathophenanthroline)及3TPYMB(Tris[3-(3-pyridi-yl)mesityl)borane)等之任一。第3層33,例如具有作為電子注入層而發揮機能之層,與作為電子輸送層發揮機能之層的層積構造亦可。第3層33,作為電子注入層而發揮機能之層,與作為電子輸送層發揮機能之層,也可以是包含其他之層。又,第3層33,不限定於這些材料。
例如,由有機發光層30放出的光,實質為白
色光。亦即,由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射出的光為白色光。此處,所謂「白色光」,係實質上為白色,例如也包含紅色系、黃色系、綠色系、藍色系及紫色系等的白色光。
第1電極10,包含含有例如由In、Sn、Zn及
Ti構成的群所選擇的至少一種元素之氧化物。於第1電極10,例如可以使用氧化銦、氧化鋅、氧化錫、銦錫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膜、氟摻雜氧化錫(FTO)、使用含有銦鋅氧化物的導電性玻璃所製作的膜(例如NESA等)、金、鉑、銀、及銅等。第1電極10,例如作為陽極發揮機能。又,第1電極10,不限定於這些材料。
第2電極20,例如至少含有鋁及銀之至少某
一種。例如,於第2電極20,使用鋁膜。進而,作為第2電極20,使用銀與鎂之合金亦可。於此合金添加鈣亦可。第2電極20,例如作為陰極發揮機能。又,第2電極20,不限定於這些材料。
此外,使第1電極10為反光性的電極與透光
性的電極(例如透明電極)之層積構造,圖案化為格子狀,使第2電極20為透光性的電極(例如透明電極)亦可。藉此,可以製作頂放射型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
又,把第1電極10作為陰極,把第2電極20
作為陽極,使第2層32作為電子注入層或電子輸送層發揮機能,使第3層33為正孔注入層或正孔輸送層而發揮機能亦可。
第1電極10的厚度(Z軸方向的長度),例如
為10nm以上500nm以下。更佳為50nm以上200nm以下。有機發光層30的厚度,例如為50nm以上500nm以下。第2電極20(第1延伸部21及第2延伸部22)的厚度,例如為10nm以上300nm以下。第1延伸部21的寬幅W1(X軸方向的長度),例如為1μm以上500μm以下。
各第1延伸部21的間距P1,例如為2μm以上2000μm以下。更佳為2μm以上200μm以下。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Y軸方向的長度),例如為1μm以上500μm以下。各第2延伸部22的間距P2,例如為2μm以上2000μm以下。更佳為2μm以上200μm以下。
於前述的數值範圍,使各第1延伸部21的寬
幅W1及間距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之關係,而且各第2延伸部22的寬幅W2及間距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之關係。或者是寬幅W1與寬幅W2不同的場合,滿足max(W1,W2)≦-750×(1-max(W1/P1,W2/P2))2+675的關係。藉此,可以得到透過影像的高的辨識性。
圖8(a)及(b)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其他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一部分的模式平面圖。
如圖8(a)所示,第2電極20的開口部20a之投影於X-Y平面的形狀,亦可為頂點部分變圓的矩形狀。
如圖8(b)所示,開口部20a之投影於X-Y平面的形狀亦可為圓形。
如此,開口部20a的形狀,不限於矩形狀,
例如,亦可為圓形、橢圓形或者其他多角形狀。於多角形,亦可為頂點部分被圓滑化的形狀。於本說明書,於「格子狀」,除了開口部為矩形狀者以外,也包含開口部為任意形狀者。例如,蜂巢狀的形狀,也包含於「格子狀」。亦即,第2電極20的圖案形狀,亦可為蜂巢狀等。第2電極20,只要包含延伸於Y軸方向而排列於X軸方向的複數部分,與延伸於X軸方向而排列於Y軸方向的複數部分即可。第1延伸部21及第2延伸部22,不限於直線狀,亦可為彎曲或屈曲為鋸齒狀。亦即,第1延伸部21,只要有延伸於Y軸方向的成分即可。第2延伸部22,只要有延伸於X軸方向的成分即可。
圖9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其他有機
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剖面圖。
如圖9所示,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1,有機發光層30,包含複數開口部30a。複數開口部30a(第2開口部)之各個,例如在投影於X-Y平面時,被配置於與第2電極20的複數開口部20a(第1開口部)之各個重疊的位置。開口部30a,例如,使第1電極10的一部分露出。亦即,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1,有機發光層30,被圖案化為與第2電極20相同的格子狀的圖案形狀。如此,有機發光層30,亦可不被設於第1電極10的全體之上。有機發光層30,只要至少包含設於第1電極10與第2電極20之間的部分即可。亦即,有機發光層30,只要至少包含成
為發光區域EA的部分即可。
圖10(a)~(c),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
其他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圖。
圖10(a)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2的模式剖面圖,圖10(b)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2的模式平面圖。圖10(a)模式顯示圖10(b)的B1-B2線剖面。圖10(c)顯示把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2的一部分投影於X-Y平面時的投影像PIM1。
如圖10(a)~圖10(c)所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2的層積體SB,進而包含配線層50。
配線層50,沿著對上面10a平行的平面延
伸。亦即,配線層50,延伸於X-Y平面內。於此例,配線層50,設於第1電極10的上面10a之上。配線層50,例如,設於第1電極10與有機發光層30之間。配線層50,亦可設於與第1電極10的上面10a相反側的面。
配線層50,包含複數第1配線部51,及複數
第2配線部52。複數第1配線部51之各個,延伸於Y軸方向,排列於X軸方向。複數第2配線部52之各個,延伸於X軸方向,排列於Y軸方向,與複數第1配線部51之各個交叉。
各第1配線部51,例如在投影於X-Y平面
時,被配置於不與各第1延伸部21重疊的位置。各第1配線部51,在投影於X-Y平面時,亦可被配置於與各第1延伸部21重疊的位置。各第1配線部51的間距,例
如,與各第1延伸部21的間距不同。在此例,於各第1配線部51的各個之間,設有3個第1延伸部21。各第1配線部51的間距,亦可與各第1延伸部21的間距實質相同。各第1配線部51的間距可為任意。
各第2配線部52,例如在投影於X-Y平面
時,被配置於不與各第2延伸部22重疊的位置。各第2配線部52,在投影於X-Y平面時,亦可被配置於與各第2延伸部22重疊的位置。各第2配線部52的間距,例如,與各第2延伸部22的間距不同。在此例,於各第2配線部52的各個之間,設有3個第2延伸部22。各第2配線部52的間距,亦可與各第2延伸部22的間距實質相同。各第2配線部52的間距可為任意。
配線層50,與第1電極10導電連接。配線層
50,例如接於第1電極10。配線層50的導電率,比第1電極10的導電率還高。配線層50具有反光性。配線層50的反光率,比第1電極10的反光率還高。配線層50,例如為金屬配線。配線層50,例如作為傳達流動至第1電極10的電流之輔助電極而發揮機能。藉此,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2,例如,可以使流動於與第1電極10的上面10a垂直的方向的電流量,與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相比為均勻。例如,可以使面內的發光亮度更為均勻。
如圖10(c)所示,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2,
把第2電極20及配線部50投影於X-Y平面時之投影像PIM1,包含複數第1延伸部21之各個的複數投影像
21p,複數第2延伸部22之各個的複數投影像22p,複數第1配線部51之各個的複數投影像51p,以及複數第2配線部52之各個的複數投影像52p。投影像PIM1,亦即,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2的反光性部分的形狀。
在此例,寬幅W1包含各第1配線部51的寬
幅。亦即,於此例,寬幅W1,為複數第1延伸部21之各個的X軸方向的長度,及複數第1配線部51之各個的X軸方向的長度。
在此例,寬幅W2包含各第2配線部52的寬
幅。亦即,於此例,寬幅W2,為複數第2延伸部22之各個的Y軸方向的長度,及複數第2配線部52之各個的Y軸方向的長度。
於此例,間距P1,為複數第1延伸部21之各
個的投影像21p及複數第1配線部51之各個的投影像51p之各個的間距。間距P1,例如,亦可為第1延伸部21的投影像21p的X軸方向的中心,與第1配線部51的投影像51p的X軸方向的中心之間的X軸方向的最小距離。亦即,間距P1,亦可為例如投影像21p,與最接近此的投影像51p之X軸方向的中心間的距離。
於此例,間距P2,為複數第2延伸部22之各
個的投影像22p及複數第2配線部52之各個的投影像52p之各個的間距。間距P2,例如,亦可為第2延伸部22的投影像22p的Y軸方向的中心,與第2配線部52的投影像52p的X軸方向的中心之間的X軸方向的最小距
離。亦即,間距P2,亦可為例如投影像22p,與最接近此的投影像52p之Y軸方向的中心間的距離。
在此例,複數第1延伸部21之各個及複數第
1配線部51之各個,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接著,複數第2延伸部22之各個及複數第2配線部52之各個,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亦即,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2的反光性的部分,滿足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所說明的寬幅與間距之關係性。或者是寬幅W1與寬幅W2不同的場合,滿足max(W1,W2)≦-750×(1-max(W1/P1,W2/P2))2+675的關係。
藉此,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2,也可得到透
過影像之高的辨識性。但是,於前述各關係式,W1、W2、P1、及P2之各個的單位也為微米。
配線層50,包含例如由Mo、Ta、Nb、Al、Ni及Ti構成的群所選擇的至少任一種元素。配線層50,例如可以是含有由此群所選擇的元素的混合膜。配線層50,可以為包含這些元素的層積膜。於配線層50,可以使用例如Nb/Mo/Al/Mo/Nb之層積膜。配線層50,例如作為抑制第1電極10的電位下降之輔助電極而發揮機能。配線層50,可以作為電流供給之用的導線電極而發揮機能。又,配線層50,不限定於這些材料。
圖11(a)及(b),係顯示相關於第11實施形態的其他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圖。
圖11(a)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1的模式剖面圖,圖11(b)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1的模式平面圖。圖11(a)為圖11(b)的C1-C2線剖面。
如圖11(a)及圖11(b)所示,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1,第2電極20設於有機發光層30之上。例如,第2電極20,設於有機發光層30的全體之上。與此例,第2電極20具有透光性。第2電極20例如為透明。
藉此,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1,使用第1電
極10與第2電極20使電流流至有機發光層30的話,由發光區域EA發出的發光EL,透過第1電極10往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1的外部射出,同時透過第2電極20往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1的外部射出。亦即,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1為兩面發光型。
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1,層積體SB,進而
包含絕緣層40、第1配線層60。
絕緣層40,為透光性。絕緣層40例如為透
明。絕緣層40,例如,設於第1電極10與有機發光層30之間。絕緣層40,例如包含絕緣部40a,與複數開口部40b。複數開口部40b之各個,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排列配置為2次元矩陣狀。於此例,絕緣層40的圖案形狀,為格子狀。絕緣層40的厚度,例如為1μm以上100μm以下。
複數開口部40b之各個,使第1電極10的一
部分露出。有機發光層30,與露出於第1電極10之中的
各開口部40b之各個的部分導電連接。亦即,在此例,被露出於有機發光層30之中的第1電極10的開口部40b的部分與第2電極20之間的部分,成為發光區域EA。
第1配線層60,設於第1電極10與絕緣層
40之間。第1配線層60,包含複數第1配線部61,及複數第2配線部62。複數第1配線部61之各個,延伸於Y軸方向,排列於X軸方向。複數第2配線部62之各個,延伸於X軸方向,排列於Y軸方向,與複數第1配線部61之各個交叉。
第1配線層60,與第1電極10導電連接。第
1配線層60的導電率,比第1電極10的導電率還高。第1配線層60,與關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2所說明的配線層50同樣,作為傳達流至第1電極10的電流的輔助電極而發揮機能。
在此例,複數第1配線部61之分別的X軸方
向的長度為W1(微米)。複數第1配線部61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複數第2配線部62之分別的Y軸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複數第2配線部62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
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1,寬幅W1與間距
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之關係。接著,寬幅W2與間距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或者是寬幅W1與寬幅W2不同的場合,滿足max(W1,W2)≦-750×(1-max(W1/P1,W2/P2))2+675
的關係。
藉此,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1,也可得到透
過影像之高的辨識性。
於透光性的第2電極20,例如可以使用關於
第1電極10所說明的材料。此外,透光性的第2電極20,例如亦可為MgAg等金屬材料。於金屬材料,例如,使第二電極20的厚度為5nm以上20nm以下。藉此,可以得到適切的透光性。又,透光性的第2電極20,不限定於這些材料。
於絕緣層40,使用例如聚醯亞胺樹脂、丙烯
酸樹脂等絕緣性的樹脂材料,或矽氧化膜(例如SiO2),矽氮化膜(例如SiN),或者矽氧氮化膜等絕緣性的無機材料。又,絕緣層40,不限定於這些材料。
圖12(a)~(c),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
其他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圖。
圖12(a)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2的模式剖面圖。圖12(b)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2的模式平面圖。圖12(a)為圖12(b)的D1-D2線剖面。
圖12(c)顯示把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2的一部分投影於X-Y平面時的投影像PIM2。
如圖12(a)~圖12(c)所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2的層積體SB,進而包含第2配線層70。
第2配線層70,設於第2電極20之上。第2配線層70,包含複數第3配線部73,及複數第4配線部
74。複數第3配線部73之各個,延伸於Y軸方向,排列於X軸方向。複數第4配線部74之各個,延伸於X軸方向,排列於Y軸方向,與複數第3配線部73之各個交叉。於此例,第2配線層70的圖案形狀,為格子狀。
於此例,複數第3配線部73之各個,投影於
X-Y平面時,被配置於與複數第1配線部61之各個不重疊的位置。複數第3配線部73之各個,例如,在投影於X-Y平面時,被配置於與複數第1配線部61之各個重疊的位置亦可。
於此例,複數第4配線部74之各個,投影於
X-Y平面時,被配置於與複數第2配線部62之各個不重疊的位置。複數第4配線部74之各個,例如,在投影於X-Y平面時,被配置於與複數第2配線部62之各個重疊的位置亦可。
第2配線層70,與第2電極20導電連接。第
2配線層70,例如接於第2電極20。第2配線層70的導電率,比第2電極20的導電率還高。第2配線層70具有反光性。第2配線層70的反光率,比第2電極20的反光率還高。第2配線層70,例如為金屬配線。第2配線層70,例如作為傳達流動至第2電極20的電流之輔助電極而發揮機能。藉此,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2,例如,可以使流動於第2電極20的Z軸方向的電流量更為均勻。
例如,可以使面內的發光亮度更為均勻。
如圖12(c)所示,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2,
把第1配線層60及第2配線70投影於X-Y平面時的投影像PIM2,包含複數投影像61p、複數投影像62p、複數投影像73p、複數投影像74p。各投影像61p,為各第1配線部61的投影像。各投影像62p,為各第2配線部62的投影像。各投影像73p,為各第3配線部73的投影像。各投影像74p,為各第4配線部74的投影像。
在此例,複數第1配線部61之各個的X軸方
向的長度,及複數第3配線部73之各個的X軸方向的長度為寬幅W1(微米)。複數第2配線部62之各個的Y軸方向的長度,及複數第4配線部74之各個的Y軸方向的長度為寬幅W2(微米)。複數投影像61p及複數投影像73p之分別的間距,為間距P1(微米)。複數投影像62p及複數投影像74p之分別的間距,為間距P2(微米)。
間距P1,例如,亦可為第1配線部61的投影
像61p的X軸方向的中心,與第3配線部73的投影像73p的X軸方向的中心之間的X軸方向的最小距離。亦即,間距P1,亦可為例如投影像61p,與最接近此的投影像73p之X軸方向的中心間的距離。
間距P2,例如,亦可為第2配線部62的投影
像62p的Y軸方向的中心,與第4配線部74的投影像74p的Y軸方向的中心之間的Y軸方向的最小距離。亦即,間距P2,亦可為例如投影像62p,與最接近此的投影像74p之Y軸方向的中心間的距離。
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2,複數第1配線部
61之各個及複數第3配線部73之各個,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接著,複數第2配線部62之各個及複數第4配線部74之各個,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或者是寬幅W1與寬幅W2不同的場合,滿足max(W1,W2)≦-750×(1-max(W1/P1,W2/P2))2+675的關係。
藉此,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2,也可得到透
過影像之高的辨識性。又,於第1配線層60及第2配線層70,例如,可以使用與關於配線層50所說明的材料實質相同的材料。
圖13(a)及(b),係顯示相關於第13實施形態
的其他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圖。
圖13(a)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3的模式剖面圖,圖13(b)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3的模式平面圖。圖13(a)為圖13(b)的E1-E2線剖面。
如圖13(a)及圖13(b)所示,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3,層積體SB,進而包含配線層80。配線層80,設於第2電極20之上。配線層80,包含複數第1配線部81,及複數第2配線部82。複數第1配線部81之各個,延伸於Y軸方向,排列於X軸方向。複數第2配線部82之各個,延伸於X軸方向,排列於Y軸方向,與複數第1配線部81之各個交叉。於此例,配線層80的圖案形狀,為格子狀。
配線層80,與第2電極20導電連接。配線層
80的導電率,比第2電極20的導電率還高。配線層80,與關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2所說明的第2配線層70同樣,作為傳達流至第2電極20的電流的輔助電極而發揮機能。
在此例,複數第1配線部81之分別的X軸方
向的長度為W1(微米)。複數第1配線部81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複數第2配線部82之分別的Y軸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複數第2配線部82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
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3,寬幅W1與間距
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之關係。
接著,寬幅W2與間距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或者是寬幅W1與寬幅W2不同的場合,滿足max(W1,W2)≦-750×(1-max(W1/P1,W2/P2))2+675的關係。
藉此,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23,也可得到透
過影像之高的辨識性。又,於配線層80,例如,可以使用與關於配線層50所說明的材料實質相同的材料。
圖14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其他有機
電場發光元件的模式剖面圖。
如圖14所示,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進而具有第1基板91、第2基板92、與密封部95。
第1電極10,設於第1基板91之上。層積體SB,設於第1基板91之上。第1基板91具有透光性。第2基板
92,設於層積體SB之上,與第1基板91對向。亦即,第2基板92,設於第2電極20之上。第2基板92具有透光性。於此例,層積板SB的構成,與關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0所說明的構成相同。層積體SB的構成,亦可為關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11~112、121~123所說明的構成。
密封部95,例如沿著第1基板91及第2基板
92的外緣設為環狀,接著第1基板91與第2基板92。藉此,藉由第1基板91與第2基板92,密封層積體SB。在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第1基板91與第2基板92之間的Z軸方向的距離藉由密封部95來規定。此構成,例如可以藉由在密封部95含有粒狀的間隔件(圖示省略)而實現。例如,於密封部95使粒狀的複數間隔件分散,藉由複數間隔件的直徑,規定第1基板91與第2基板92之間的距離。
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密封部95的厚度
(沿著Z軸方向的長度),例如為1μm以上100μm以下。
更佳為,例如為5μm以上20μm以下。藉此,例如,可以抑制水分的浸入等。密封部95的厚度,例如與使分散於密封部95的間隔件的直徑實質相同。
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有在第2基板92設置
收容層積體SB的凹部的構成。在此構成,第2基板92的形成會變難。例如,會招致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的成本增加。
對此,在相關於本實施形態的有機電場發光
元件130,使第1基板91與第2基板92之間的距離以密封部95來規定。藉此,例如可以使用平板狀的第2基板92。例如,第2基板92的形成可以容易達成。可以抑制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的成本增加。
於層積體SB與第2基板92之間的空間,例
如被填充惰性氣體等。於層積體SB與第2基板92之間,設置乾燥劑等亦可。層積體SB與第2基板92之間的空間,例如亦可為空氣層。提高層積體SB與第2基板92之間的空間的真空度亦可。於層積體SB與第2基板92之間的空間,例如填充液狀的丙烯酸系樹脂或環氧系樹脂等亦可。於丙烯酸系樹脂或環氧系樹脂作為乾燥材添加氧化鈣或氧化鋇等亦可。
於第1基板91及第2基板92,使用例如玻璃
基板、或者樹脂基板等。於密封部95,例如使用紫外線硬化樹脂等。又,層積體SB把第2電極20設於第1基板91之上,使有機發光層30中介著第2電極20與第1基板91對向的方式構成亦可。
圖15係顯示相關於第2實施形態的照明裝置之模式圖。
如圖15所示,相關於本實施形態的照明裝置210,具備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例如有機
電場發光元件130),與電源部201。
電源部201,被導電連接於第1電極10與第
2電極20。電源部201,中介著第1電極10及第2電極20對有機發光層30供給電流。
根據相關於本實施形態的照明裝置210的話,可以提供透過像的辨識性很高的照明裝置。
圖16(a)及(b),係顯示相關於第3實施形態的照明系統的模式圖。
如圖16(a)所示,相關於本實施形態的照明系統311,具備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例如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與控制部301。
控制部301,與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之
各個導電連接,控制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之各個的點燈及熄燈。控制部301,例如與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之分別的第1電極10與第2電極20導電連接。藉此,控制部301,個別地控制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之分別的點燈及熄燈。
如圖16(b)所示,在照明系統312,複數有機
電場發光元件130之各個,被串聯連接。控制部301,例如與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之中的1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之第1電極10導電連接。接著,控制部301,例如與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之中的另1個有機電場
發光元件130之第2電極20導電連接。藉此,控制部301,匯集地控制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之分別的點燈及熄燈。如此,控制部301,亦可個別地控制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130之分別的點燈/熄燈,亦可匯集而控制。
根據相關於本實施形態的照明系統311、312的話,可以提供透過像的辨識性很高的照明系統。
根據實施形態的話,提供透過影像的辨識性很高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又,於本說明書,「垂直」及「平行」,不僅嚴密的垂直及嚴密的平行而已,例如包含製造步驟之離散等者,只要實質地垂直及實質的平行的話即可。
以上,參照具體例,同時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是,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並不限定於這些具體例。例如,關於包含於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之,第1電極、第2電極、有機發光層、配線層、第1配線層、第2配線層、以及包含於照明裝置的電源部、包含於照明系統的控制部等各要素的具體構成,只要藉由熟悉該項技藝的業者由公知的範圍適當選擇,同樣地實施本發明,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就包含於本發明的範圍。
此外,各具體例之任一把2個以上的要素在技術上可行的範圍內組合者,只要包含本發明的要旨就包含於本發明的範圍。
其他,作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以前述之有
機電場發光元件、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為基礎,熟悉該項技藝之業者適當變更設計而可以實施的所有的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只要包含本發明的要旨,都屬於本發明的範圍。
其他,於本發明的思想範疇,只要是熟悉該
項技藝者,可以想到的各種變形例以及修正例者,那些變更例及修正例也都被理解為屬於本發明的範圍。
說明了本發明的幾個實施形態,但這些實施形態只是提示作為例子之用,並未意圖限定發明的範圍。這些新穎的實施形態,能夠以其他種種形態來實施,在不逸脫發明要旨的範圍,可以進行種種的省略、置換、變更。這些實施形態或者其變形,包含於發明的範圍或是要旨,同時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以及其均等的範圍。
10‧‧‧第1電極
10a‧‧‧上面
20‧‧‧第2電極
20a‧‧‧開口部
21‧‧‧第1延伸部
22‧‧‧第2延伸部
30‧‧‧有機發光層
110‧‧‧有機電場發光元件
SB‧‧‧層積體
Claims (20)
- 一種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特徵為具備:具有上面的透光性的第1電極、設於前述上面之上的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的反光性的第2電極、且係包含延伸於對前述上面平行的第1方向,排列在對前述上面為平行對前述第1方向為交叉的第2方向上的複數第1延伸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延伸部之第2電極;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時,前述W1與前述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前述W2與前述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中進而具備設於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有機發光層之間的 反光性的配線層,且係包含延伸於前述第1方向,排列於前述第2方向的複數第1配線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配線部之配線層;前述W1為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各個的前述第2方向之長度,以及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的前述第2方向之長度,前述W2為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之各個的前述第1方向之長度,以及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各個的前述第1方向之長度,前述P1為投影於對前述上面平行的平面時之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的各個的投影像及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的投影像之分別的間距,前述P2為投影於前述平面時之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的各個的投影像及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各個的投影像之分別的間距,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各個及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之各個及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各個,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中前述配線層,與前述第1電極導電連接,前述配線層的導電率,比前述第1電極的導電率更 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中前述有機發光層,包含第1層、設於前述第1層與前述第1電極之間的第2層、以及設於前述第1層與前述第2電極之間的第3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中前述第2電極,具有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及前述第2方向的複數第1開口部,前述有機發光層,具有複數第2開口部,前述複數第2開口部之各個,投影於與前述上面平行的平面時,與前述複數第1開口部之各個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中進而具備透光性的第1基板、第2基板、與密封部;前述第1電極,設於前述第1基板之上,前述第2基板,設於前述第2電極之上,前述密封部,沿著前述第1基板及前述第2基板的外緣設為環狀,密封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有機發光層與前述第2電極。
- 一種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特徵為具備:具有上面的透光性的第1電極、設於前述第1電極上的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的透光性的第2電極、以及設於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有機發光層之間的反光性的 第1配線層,且係包含延伸於前述第1方向,排列於前述第2方向的複數第1配線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配線部之第1配線層;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時,前述W1與前述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前述W2與前述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中進而具備設於前述第2電極之上的反光性的第2配線層、且係包含延伸於前述第1方向,排列於前述第2方向的複數第3配線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3配線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4配線部之第2配線層; 前述W1為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的前述第2方向之長度,以及前述複數第3配線部之各個的前述第2方向之長度,前述W2為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各個的前述第1方向之長度,以及前述複數第4配線部之各個的前述第1方向之長度,前述P1為投影於對前述上面平行的平面時之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的各個的投影像及前述複數第3配線部之各個的投影像之分別的間距,前述P2為投影於前述平面時之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的各個的投影像及前述複數第4配線部之各個的投影像之分別的間距,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及前述複數第3配線部之各個,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各個及前述複數第4配線部之各個,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中進而具備設於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有機發光層之間的透光性的絕緣層,前述絕緣層,具有使前述第1電極的一部分露出之複數開口部,前述第1配線層,設於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絕緣層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 中前述複數開口部,被排列配置於前述第1方向及前述第2方向。
- 一種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特徵為具備:具有上面的透光性的第1電極、設於前述第1電極上的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的透光性的第2電極、以及設於前述第2電極之上的反光性的配線層、且係包含延伸於前述第1方向,排列於前述第2方向的複數第1配線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配線部之第1配線層;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時,前述W1與前述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前述W2與前述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
- 一種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特徵為具備: 具有上面的透光性的第1電極、設於前述上面之上的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的反光性的第2電極、且係包含延伸於對前述上面平行的第1方向,排列在對前述上面為平行對前述第1方向為交叉的第2方向上的複數第1延伸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延伸部之第2電極;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前述W1與前述W2為不同值時,前述W1、前述W2、前述P1及前述P2,滿足max(W1,W2)≦-750×(1-max(W1/P1,W2/P2))2+675的關係。
- 一種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特徵為具備:具有上面的透光性的第1電極、設於前述第1電極上的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的透光性的第2電極、以及設於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有機發光層之間的反光性的 第1配線層,且係包含延伸於前述第1方向,排列於前述第2方向的複數第1配線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配線部之第1配線層;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前述W1與前述W2為不同值時,前述W1、前述W2、前述P1及前述P2,滿足max(W1,W2)≦-750×(1-max(W1/P1,W2/P2))2+675的關係。
- 一種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特徵為具備:具有上面的透光性的第1電極、設於前述第1電極上的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的透光性的第2電極、以及設於前述第2電極之上的反光性的配線層、且係包含延伸於前述第1方向,排列於前述第2方向的複數第1配線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配線部 之第1配線層;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前述W1與前述W2為不同值時,前述W1、前述W2、前述P1及前述P2,滿足max(W1,W2)≦-750×(1-max(W1/P1,W2/P2))2+675的關係。
- 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係包含具有上面的透光性的第1電極、設於前述上面之上的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的反光性的第2電極、且係包含延伸於對前述上面平行的第1方向,排列在對前述上面為平行對前述第1方向為交叉的第2方向上的複數第1延伸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延伸部之第2電極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以及被導電連接於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第2電極,透過前 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對前述有機發光層供給電流的電源部;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時,前述W1與前述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前述W2與前述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
- 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係包含具有上面的透光性的第1電極、設於前述第1電極上的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的透光性的第2電極、以及設於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有機發光層之間的反光性的第1配線層,且係包含延伸於前述第1方向,排列於前述第2方向的複數第1配線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配線部之第1配線層 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以及被導電連接於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第2電極,透過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對前述有機發光層供給電流的電源部;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時,前述W1與前述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前述W2與前述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
- 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其係包含具有上面的透光性的第1電極、設於前述第1電極上的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的透光性的第2電極、以及設於前述第2電極之上的反光性的配線層、且係包含延伸於前述第1方向,排列於前述第2方向的複數第1配線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配線部 之第1配線層之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以及被導電連接於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第2電極,透過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對前述有機發光層供給電流的電源部;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時,前述W1與前述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前述W2與前述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
- 一種照明系統,其特徵為具備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前述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之各個,係包含具有上面的透光性的第1電極、設於前述上面之上的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的反光性的第2電極、且係包含延伸於對前述上面平行的第1方向,排列在對前述上面為平行對前述第1方向為交叉的第2方向上的複數第1 延伸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延伸部之第2電極之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以及與前述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之各個導電連接,控制前述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之各個的點燈/熄燈的控制部;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延伸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延伸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時,前述W1與前述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前述W2與前述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
- 一種照明系統,其特徵為具備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前述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之各個,係包含具有上面的透光性的第1電極、設於前述第1電極上的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的透光性的第2電極、以及設於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有機發光層之間的反光性的 第1配線層,且係包含延伸於前述第1方向,排列於前述第2方向的複數第1配線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配線部之第1配線層之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以及與前述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之各個導電連接,控制前述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之各個的點燈/熄燈的控制部;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時,前述W1與前述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前述W2與前述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
- 一種照明系統,其特徵為具備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前述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之各個,係包含具有上面的透光性的第1電極、 設於前述第1電極上的有機發光層、設於前述有機發光層之上的透光性的第2電極、以及設於前述第2電極之上的反光性的配線層、且係包含延伸於前述第1方向,排列於前述第2方向的複數第1配線部,以及延伸於前述第2方向,排列於前述第1方向,與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各個交叉的複數第2配線部之第1配線層之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以及與前述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之各個導電連接,控制前述複數有機電場發光元件之各個的點燈/熄燈的控制部;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2方向的長度為W1(微米),前述複數第1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1(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前述第1方向的長度為W2(微米),前述複數第2配線部之分別的間距為P2(微米)時,前述W1與前述P1滿足W1≦-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前述W2與前述P2滿足W2≦-750(1-W1/P1)(1-W2/P2)+675的關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23886A JP5584319B2 (ja) | 2013-02-08 | 2013-02-08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38309A true TW201438309A (zh) | 2014-10-01 |
Family
ID=51299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41390A TW201438309A (zh) | 2013-02-08 | 2013-11-14 | 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333288A1 (zh) |
JP (1) | JP5584319B2 (zh) |
TW (1) | TW201438309A (zh) |
WO (1) | WO2014122830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928853B2 (en) | 2019-02-20 | 2021-02-23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
TWI724488B (zh) * | 2019-02-20 | 2021-04-1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透明顯示裝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154405A (ja) | 2013-02-08 | 2014-08-25 | Toshiba Corp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WO2016136589A1 (ja) | 2015-02-25 | 2016-09-01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発光装置、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システム |
US10826021B2 (en) * | 2015-09-10 | 2020-11-0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unit regions each including a light emitting area and a transmissive area |
US10270033B2 (en) | 2015-10-26 | 2019-04-23 | Oti Lumionics Inc. | Method for patterning a coating on a surface and device including a patterned coating |
WO2017073459A1 (ja) | 2015-10-27 | 2017-05-04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発光システム |
WO2017149735A1 (ja) | 2016-03-03 | 2017-09-08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システム |
JP2022016679A (ja) * | 2016-03-03 | 2022-01-21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発光装置 |
WO2018008266A1 (ja) * | 2016-07-06 | 2018-01-1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電界発光素子 |
WO2018011901A1 (ja) * | 2016-07-12 | 2018-01-18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発光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 |
CN109713161B (zh) * | 2018-12-26 | 2021-04-02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KR102607781B1 (ko) * | 2018-12-28 | 2023-11-28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고 개구율 전계 발광 조명장치 |
CN109962096B (zh) * | 2019-04-15 | 2021-02-2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背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114335368B (zh) * | 2021-12-24 | 2024-04-19 |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14343A (ja) * | 2000-04-26 | 2002-01-18 | Nec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発光素子、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05203333A (ja) * | 2003-08-29 | 2005-07-28 | Nec Kansai Ltd | 電界発光灯 |
TWI251188B (en) * | 2004-03-31 | 2006-03-11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Passive matrix light emitting device |
JP5142846B2 (ja) * | 2008-06-17 | 2013-02-1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有機発光装置 |
JP5471897B2 (ja) * | 2010-06-30 | 2014-04-16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
US20150179971A1 (en) * | 2011-12-13 | 2015-06-25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
JP5551200B2 (ja) * | 2012-03-22 | 2014-07-16 | 株式会社東芝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
2013
- 2013-02-08 JP JP2013023886A patent/JP5584319B2/ja active Active
- 2013-10-31 WO PCT/JP2013/079633 patent/WO201412283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1-14 TW TW102141390A patent/TW201438309A/zh unknown
-
2015
- 2015-07-27 US US14/810,038 patent/US2015033328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928853B2 (en) | 2019-02-20 | 2021-02-23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
TWI724488B (zh) * | 2019-02-20 | 2021-04-1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透明顯示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154404A (ja) | 2014-08-25 |
JP5584319B2 (ja) | 2014-09-03 |
US20150333288A1 (en) | 2015-11-19 |
WO2014122830A1 (ja) | 2014-08-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438309A (zh) | 有機電場發光元件、照明裝置及照明系統 | |
JP6157866B2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
WO2014119057A1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
US9680124B2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 |
US20150340660A1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 |
WO2015079519A1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
US9109790B2 (en) | Liquid container, container illumination device, container member, and container illumination system | |
WO2016042845A1 (ja) |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
WO2015072000A1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照明システム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
WO2014119051A1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
JP2016062858A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
WO2015125308A1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システム | |
US9947729B2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ligh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system | |
US20160322594A1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lighting apparatus, and lighting system | |
WO2014122826A1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
JP2016062859A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
JP5768167B2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
WO2015145535A1 (ja) |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
WO2015140913A1 (ja) | 発光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