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7575A - 開飲機 - Google Patents

開飲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7575A
TW201437575A TW103102361A TW103102361A TW201437575A TW 201437575 A TW201437575 A TW 201437575A TW 103102361 A TW103102361 A TW 103102361A TW 103102361 A TW103102361 A TW 103102361A TW 201437575 A TW201437575 A TW 2014375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tank
tank
pump
warm wa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23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28400B (zh
Inventor
Yoshinori Orita
Original Assignee
Cosmo Life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smo Life Kk filed Critical Cosmo Life Kk
Publication of TW201437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75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8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840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DDISPENSING, DELIVERING OR TRANSFERRING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7D1/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 B67D1/0003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the beverage being a single liquid
    • B67D1/0009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the beverage being a single liquid the beverage being stored in an intermediate container connected to a sup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DDISPENSING, DELIVERING OR TRANSFERRING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7D1/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 B67D1/0003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the beverage being a single liquid
    • B67D1/0004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the beverage being a single liquid the beverage being stored in a container, e.g. bottle, cartridge, bag-in-box, bow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DDISPENSING, DELIVERING OR TRANSFERRING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7D1/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 B67D1/07Cleaning beverage-dispensing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DDISPENSING, DELIVERING OR TRANSFERRING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7D1/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 B67D1/08Details
    • B67D1/0857Cool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DDISPENSING, DELIVERING OR TRANSFERRING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7D1/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 B67D1/08Details
    • B67D1/0895He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DDISPENSING, DELIVERING OR TRANSFERRING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7D1/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 B67D1/08Details
    • B67D1/10Pump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DDISPENSING, DELIVERING OR TRANSFERRING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7D1/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 B67D1/08Details
    • B67D1/12Flow or pressure 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e.g. valves, gas pressure control, level control in storage containers
    • B67D1/1277Flow control valves
    • B67D1/1279Flow control valves regulating the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DDISPENSING, DELIVERING OR TRANSFERRING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7D1/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 B67D1/07Cleaning beverage-dispensing apparatus
    • B67D2001/075Sanitising or sterilising the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DDISPENSING, DELIVERING OR TRANSFERRING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7D221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and details of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or for controlling flow of liquids under gravity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for dispensing purposes
    • B67D2210/00002Purifying means
    • B67D2210/00013Sterilis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衛生方面優異且於殺菌運轉時亦可利用低溫之飲用水之開飲機。開飲機採用如下構成,即包括:冷水箱(2);原水汲出管(5),其連通原水容器(3)與冷水箱(2)之間;泵(6),其設置於原水汲出管(5)之中途;溫水箱(7);緩衝箱(8),其配置於溫水箱(7)之上方;溫水箱供水管(9),其連通緩衝箱(8)與溫水箱(7)之間;第(1)三向閥(13)及第2三向閥(15),其等設置於原水汲出管5;緩衝箱供水管(14),其連通第1三向閥(13)與緩衝箱(8)之間;以及循環用配管(16),其連通第2三向閥(15)與溫水箱(7)之間。

Description

開飲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填充有礦泉水等飲用水之更換式原水容器供給飲用水之開飲機。
先前,主要於辦公室或醫院等利用開飲機,但近年來,由於對水之安全及健康之關注提高,故而開飲機亦逐漸於普通家庭普及。作為此種開飲機,通常已知有如下者:於框體上表面設置更換式原水容器,使填充於該原水容器之飲用水重力下落至收容於框體內之冷水箱(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之開飲機由於將原水容器設置於框體上表面,故而於更換原水容器時,必須較高地抬起滿水狀態之原水容器。但是,滿水狀態之原水容器通常收容有10~12升左右之飲用水而有10kg以上之重量,故而對開飲機之使用者(尤其是女性或高齡者等)而言,原水容器之更換作業較辛苦。
因此,為使原水容器之更換作業可輕鬆地進行,本案發明之發明者研究將原水容器設置於框體下部之類型之開飲機。
如圖17所示,該開飲機包括:冷水箱50;更換式原水容器51,其供填充用以補充至冷水箱50之飲用水;原水汲出管52,其連通原水容器51與冷水箱50之間;泵53,其設置於原水汲出管52之中途;溫水箱54,其配置於冷水箱50之下方;箱連接管55,其將冷水箱50內之飲 用水利用其自重而導入至溫水箱54內;以及加熱器56,其對溫水箱54內之飲用水進行加熱。於冷水箱50之內部,設置有將冷水箱50內之飲用水上下分隔之隔板57。於隔板57之中央,箱連接管55之上端形成開口。
冷水箱50內之低溫之飲用水係藉由操作冷水旋塞58而通過自冷水箱50之底面延伸之冷水注出管59注出至外部。此時,冷水箱50內之飲用水減少。繼而,當冷水箱50內之水位低於特定水位時,驅動泵53而將原水容器51之飲用水通過原水汲出管52汲出至冷水箱50。此處,隔板57係防止積存於冷水箱50之下部之低溫之飲用水被自原水容器51補充之常溫之飲用水攪拌。因此,可將自冷水注出管59注出之飲用水之溫度保持於低溫。
溫水箱54內之高溫之飲用水係藉由操作溫水旋塞60而通過自溫水箱54之上表面延伸之溫水注出管61注出至外部。此時,冷水箱50內之處於較隔板57更靠上方之飲用水係藉由其自重而通過箱連接管55被導入至溫水箱54內。此處,冷水箱50內之處於較隔板57更靠上方之飲用水係發揮將溫水箱54內之飲用水壓出至外部之作用。又,冷水箱50內之處於較隔板57更靠上方之飲用水相比積存於較隔板57更靠下方之飲用水,相對溫度較高,故而可藉由將處於較隔板57更靠上方之飲用水用於對溫水箱54之供水,而抑制冷水箱50及溫水箱54中之能量損失。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162318號公報
本案之發明者係於在公司內對圖17所示之開飲機進行試製評估 後,得知於衛生方面存在改良之餘地。
即,於冷水箱50內經冷卻之低溫之飲用水由於比重較大,故而首先積存於冷水箱50之下部。又,冷水箱50內之飲用水被隔板57上下分隔開,故而熱不易上下傳遞。因此,冷水箱50內之處於較隔板57更靠上方之飲用水在被完全冷卻之前耗費時間,且相對溫度較高。又,冷水箱50與溫水箱54係經由箱連接管55而連接,故而有溫水箱54內之高溫之飲用水通過箱連接管55而侵入至冷水箱50之虞,藉此,亦容易使冷水箱50內之處於較隔板57更靠上方之飲用水的溫度變高。
而且,得知於冷水箱50內之較隔板57更靠上方之區域中,當因某種原因而導致飲用水之溫度暫時上升時,即便再次將該飲用水冷卻並保持低溫狀態,雜菌於冷水箱50內繁殖之可能性亦變高。
又,本案之發明者係研究利用溫水箱54內之高溫之飲用水對冷水箱50之內部進行殺菌,來作為防止雜菌於冷水箱50內繁殖之方法,但如此一來,於對冷水箱50進行殺菌之期間,使用者無法利用低溫之飲用水而造成不便。又,於對冷水箱50進行殺菌之期間,當使用者打算注出低溫之飲用水而自冷水箱50注出飲用水時,殺菌運轉中之高溫之飲用水被注出,故而亦有燙傷使用者之危險。
本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在於提供一種衛生方面優異且於殺菌運轉時亦可利用低溫之飲用水之開飲機。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案之發明者獲得如下構想:若將冷水箱內之相當於較隔板更靠上方之區域的部分自冷水箱分離而形成與冷水箱分開之緩衝箱,則可將冷水箱內之飲用水穩定地保持於低溫,故而可防止冷水箱內之雜菌之繁殖,進而,於利用溫水箱內之高溫之飲用水進行緩衝箱之殺菌時,若於不通過冷水箱之情況下進行殺菌,則於殺菌運轉時亦可利用冷水箱內之低溫之飲用水。
基於該構想,本案之發明者係對開飲機採用以下構成。
該開飲機包括:冷水箱,其收容用以注出至外部之低溫之飲用水;更換式原水容器,其供填充用以對該冷水箱補充之飲用水;原水汲出管,其連通該原水容器與上述冷水箱之間;泵,其設置於該原水汲出管之中途;溫水箱,其收容用以注出至外部之高溫之飲用水;加熱器,其對該溫水箱內之飲用水進行加熱;緩衝箱,其配置於上述溫水箱之上方,且收容在將溫水箱內之高溫之飲用水注出至外部時用以將溫水箱內之飲用水壓出至外部之飲用水;溫水箱供水管,其連通該緩衝箱與上述溫水箱之間;第1三向閥,其設置於上述原水汲出管中之上述泵與上述冷水箱之間之部分;第2三向閥,其設置於上述原水汲出管中之上述泵與上述原水容器之間之部分;緩衝箱供水管,其連通上述第1三向閥與上述緩衝箱之間;以及循環用配管,其連通上述第2三向閥與上述溫水箱之間;上述第1三向閥構成為可於使上述泵與上述冷水箱之間連通且使上述泵與上述緩衝箱之間斷開之冷水側連接位置、和使上述泵與上述冷水箱之間斷開且使上述泵與上述緩衝箱之間連通之緩衝側連接位置之間切換流路,上述第2三向閥構成為可於使上述泵與上述原水容器之間連通且使上述泵與上述溫水箱之間斷開之原水側連接位置、和使上述泵與上述原水容器之間斷開且使上述泵與上述溫水箱之間連通之溫水側連接位置之間切換流路。
如此一來,於將溫水箱內之高溫之飲用水注出至外部時,與冷水箱分開之緩衝箱內之飲用水發揮將溫水箱內之飲用水壓出至外部之作用。又,由於緩衝箱與冷水箱之間被第1三向閥斷開,故而無與緩衝箱連通之溫水箱內之高溫之飲用水侵入至冷水箱內之低溫之飲用水之虞。即,成為用以將溫水箱內之飲用水壓出至外部之飲用水與冷水 箱內之低溫之飲用水分離之狀態。因此,可將冷水箱內之飲用水穩定地保持於低溫,且可防止冷水箱內之雜菌之繁殖。進而,於使第1三向閥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第2三向閥為循環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驅動泵,藉此,可將溫水箱內之高溫之飲用水送入至原水汲出管及緩衝箱,而對原水汲出管及緩衝箱進行殺菌。此時,溫水箱內之高溫之飲用水未通過冷水箱,故而使用者於殺菌運轉時亦可利用冷水箱內之低溫之飲用水。
可進而設置控制上述第1三向閥、上述第2三向閥、上述泵及上述加熱器之控制裝置。
此時,控制裝置可採用如下者,即:於正常運轉時,進行水位控制及加熱器控制,上述水位控制係於上述冷水箱內之水位低於預先設定之下限水位時,於使上述第1三向閥為冷水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驅動上述泵,另一方面,於上述緩衝箱內之水位低於預先設定之下限水位時,於使上述第1三向閥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驅動上述泵;上述加熱器控制係於上述溫水箱內之溫度變得低於預先設定之下限溫度時,使上述加熱器為打開(ON)而使溫水箱內之溫度上升;且於殺菌運轉時,使上述水位控制中止,而並行進行於使上述第1三向閥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為循環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驅動上述泵之水循環控制、及上述加熱器控制。
如此一來,於殺菌運轉時,飲用水通過原水汲出管及上述緩衝箱而循環,且該循環之飲用水之溫度上升,故而可利用高溫之飲用水確實地對原水汲出管及上述緩衝箱進行殺菌。又,於殺菌運轉時,使水位控制中止,故而即便使用者將冷水箱內之低溫之飲用水注出至外部而導致冷水箱內之水位降低,亦可防止通過原水汲出管而循環之高 溫之飲用水被供給至冷水箱內之情況,從而可將冷水箱內之飲用水保持於低溫。
進而,作為上述水循環控制中之泵之驅動方法,較佳為採用交替地重複如下兩種動作之間歇驅動,即上述兩種動作係以特定時間連續地驅動上述泵之動作、及於藉由上述加熱器控制使上述溫水箱內之溫度上升至特定之高溫之前將上述泵保持於停止狀態之動作。
即,作為泵之驅動方法,亦可採用於自開始殺菌運轉起至結束殺菌運轉之期間,使泵不停止而連續地驅動之方法,如此之情形時,於循環之飲用水之溫度未上升至殺菌溫度之期間亦不間斷地使泵旋轉,故而一次殺菌運轉所需之泵之總轉數變大,就確保泵之壽命之觀點而言,可能必須抑制殺菌運轉之頻度(例如可能需要如一週一次以下之次數限制)。因此,較佳為如上所述,於殺菌運轉時,藉由交替地重複如下兩種動作之間歇驅動而驅動泵,上述兩種動作係將泵僅連續地驅動特定時間之動作、及於藉由加熱器控制使溫水箱內之溫度上升至特定之高溫之前將泵保持於停止狀態之動作。如此一來,於泵停止之狀態下使溫水箱內之飲用水之溫度上升,僅於其溫度上升至特定之高溫時驅動泵,故而使循環之飲用水之溫度上升至殺菌溫度所需之泵之總轉數變小,可抑制一次殺菌運轉所需之泵之總轉數。因此,即便提高殺菌運轉之頻度(例如設為一天一次左右),亦可確保泵之壽命。
又,上述控制裝置較佳為以於殺菌運轉時驅動上述泵時之泵之旋轉速度較於正常運轉時驅動上述泵時之泵之旋轉速度成為低速之方式驅動上述泵。如此一來,可減小殺菌運轉時之泵之驅動音,而可確保假定於深夜進行之殺菌運轉時之安靜性。
將上述循環用配管之溫水箱側之端部連接於上述溫水箱之上表面,上述控制裝置可構成為交替地進行原水吸入動作及非加熱循環動 作,上述原水吸入動作係於對空的溫水箱供水時,於使上述第1三向閥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以使上述加熱器關閉(OFF)之狀態驅動上述泵;上述非加熱循環動作係於使上述第1三向閥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為循環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以使上述加熱器關閉之狀態驅動上述泵。
如此一來,於對空的溫水箱供水時(例如,初次對新開飲機導入飲用水時或為保養而對已抽空飲用水之現有之開飲機再次導入飲用水時),可確實地進行對溫水箱供水而可防止加熱器之空燒。
即,於對空的溫水箱供水時,必須自溫水箱排出與導入至溫水箱之飲用水同量之空氣,若未順利地完成該空氣之排出,則無法對溫水箱導入飲用水。因此,有如下問題:即便對緩衝箱供水,飲用水亦不容易自緩衝箱移動至溫水箱。而且,若於溫水箱內之水位未上升之狀態下,加熱器打開,則加熱器成為空燒狀態。一旦加熱器成為空燒狀態,則其後產生如下問題,即於利用飲用水充滿溫水箱時,飲用水帶有異味或飲用水之味道變差。
因此,較佳為如上所述構成為交替地進行原水吸入動作及非加熱循環動作,上述原水吸入動作係於對空的溫水箱供水時,於使上述第1三向閥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以使上述加熱器關閉之狀態驅動上述泵;上述非加熱循環動作係於使上述第1三向閥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為循環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以使上述加熱器關閉之狀態驅動上述泵。藉此,於進行原水吸入動作時,原水容器之飲用水依序通過原水汲出管、第1三向閥、及緩衝箱供水管而導入至緩衝箱,緩衝箱內之水位上升。又,於進行非加熱循環動作時,積存於溫水箱之上部之空氣被自循環用配管排出,故而至少與該被排出之空氣同量之飲用水自緩衝箱移動至溫水箱。如此,交替地進行由原水吸入動作所致之飲用水向 緩衝箱之吸入、及由非加熱循環動作所致之飲用水自緩衝箱向溫水箱之移動,其結果,可確實地進行對溫水箱供水。
進而,上述控制裝置可構成為於判定出剛進行上述非加熱循環動作之後之上述緩衝箱內之水位為預先設定之閾值以上時,使上述加熱器打開。如此一來,可於加熱器未成為空燒之時序自動地使加熱器打開。
較佳為使將上述溫水箱內之高溫之飲用水注出至外部之溫水注出管之溫水箱側之端部於自溫水箱之上表面向下方隔開間隔之位置開口,且使上述循環用配管之溫水箱側之端部於較上述溫水注出管之溫水箱側之端部之開口位置更靠上方之位置開口。
如此一來,可防止於使用者將溫水箱內之高溫之飲用水注出時,高溫之空氣自溫水注出管噴出。
即,有如下情況:於加熱器對溫水箱內之飲用水進行加熱時,溶於飲用水之空氣伴隨飲用水之溫度上升而析出,且積存於溫水箱內。而且,有如下之虞:於將溫水箱內之飲用水注出時,積存於該溫水箱內之空氣自溫水注出管噴出。因此,如上所述,較佳為使溫水注出管之溫水箱側之端部於自溫水箱之上表面向下方隔開間隔之位置開口,且使上述循環用配管之溫水箱側之端部於較上述溫水注出管之溫水箱側之端部之開口位置更靠上方之位置開口。如此一來,溫水注出管之溫水箱側之端部於自溫水箱之上表面向下方隔開間隔之位置開口,故而沿溫水箱之上表面積存之空氣不易被導入至溫水注出管。又,沿溫水箱之上表面積存之空氣係於殺菌運轉時通過循環用配管而自溫水箱排出。因此,可防止於使用者將溫水箱內之高溫之飲用水注出時,高溫之空氣自溫水注出管噴出。
本發明之開飲機成為用以將溫水箱內之飲用水壓出至外部之飲 用水與冷水箱內之低溫之飲用水分離之狀態。因此,可將冷水箱內之飲用水穩定地保持於低溫,且可防止冷水箱內之雜菌之繁殖。又,藉由於使第1三向閥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第2三向閥為循環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驅動泵,可將溫水箱內之高溫之飲用水送入至原水汲出管及緩衝箱,且可對原水汲出管及緩衝箱進行殺菌。如此,本發明之開飲機可藉由將冷水箱內之飲用水保持於低溫而防止冷水箱內之雜菌之繁殖,同時,可利用高溫之飲用水對與自原水容器汲出之相對溫度較高之飲用水接觸之原水汲出管及緩衝箱進行殺菌,故而衛生方面優異。 又,於利用溫水箱內之高溫之飲用水對原水汲出管及緩衝箱進行殺菌時,該飲用水不通過冷水箱,故而使用者於殺菌運轉時亦可利用冷水箱內之低溫之飲用水。
1‧‧‧框體
2‧‧‧冷水箱
3‧‧‧原水容器
4‧‧‧容器固持器
5‧‧‧原水汲出管
5a‧‧‧接頭部
6‧‧‧泵
7‧‧‧溫水箱
7a‧‧‧上表面
8‧‧‧緩衝箱
8a‧‧‧上表面
8b‧‧‧底面
9‧‧‧溫水箱供水管
10‧‧‧水位感測器
11‧‧‧出水口
12‧‧‧流量感測器
13‧‧‧第1三向閥
14‧‧‧緩衝箱供水管
15‧‧‧第2三向閥
16‧‧‧循環用配管
16a‧‧‧端部
17‧‧‧冷卻裝置
18‧‧‧水位感測器
19‧‧‧導引板
20‧‧‧冷水注出管
21‧‧‧冷水旋塞
22‧‧‧空氣導入路
23‧‧‧空氣殺菌腔室
24‧‧‧空氣吸入口
25‧‧‧箱體
26‧‧‧臭氧產生體
27‧‧‧通氣管
29‧‧‧溫度感測器
30‧‧‧加熱器
31‧‧‧溫水注出管
31a‧‧‧端部
32‧‧‧溫水旋塞
33‧‧‧箱內配管
34‧‧‧小孔
35‧‧‧排水管
36‧‧‧栓塞
37‧‧‧主體部
38‧‧‧底部
39‧‧‧肩部
40‧‧‧頸部
41‧‧‧控制裝置
42‧‧‧殺菌運轉開始按鈕
50‧‧‧冷水箱
51‧‧‧更換式原水容器
52‧‧‧原水汲出管
53‧‧‧泵
54‧‧‧溫水箱
55‧‧‧箱連接管
56‧‧‧加熱器
57‧‧‧隔板
58‧‧‧冷水旋塞
59‧‧‧冷水注出管
60‧‧‧溫水旋塞
61‧‧‧溫水注出管
S1~S23‧‧‧步驟
S30~S33‧‧‧步驟
S40~S43‧‧‧步驟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開飲機之正常運轉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2係表示圖1之開飲機之殺菌運轉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3係表示圖1之開飲機之新品之狀態(冷水箱、溫水箱、緩衝箱均為空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4係表示於圖3之開飲機設置原水容器,且進行對冷水箱之供水動作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5係表示進行圖4所示之向緩衝箱之原水吸入動作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6係表示進行圖5之原水吸入動作之後,進行非加熱循環動作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7係表示自圖1所示之冷水箱注出低溫之飲用水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8係表示自圖1所示之溫水箱注出高溫之飲用水之狀態之剖面 圖。
圖9係表示將圖1所示之容器固持器自框體拉出之狀態的容器固持器附近之剖面圖。
圖10(a)係圖7所示之導引板之附近之放大剖面圖、(b)係沿(a)之B-B線之剖面圖。
圖11係表示於利用圖1所示之加熱器對溫水箱內之飲用水進行加熱時,溶於飲用水中之空氣析出並成為氣泡且積存於溫水箱之上部之狀態之放大剖面圖。
圖12係表示圖1之開飲機之控制裝置之方塊圖。
圖13係表示利用圖12所示之控制裝置之水位控制之流程圖。
圖14係表示利用圖12所示之控制裝置之溫水箱之加熱器控制的流程圖。
圖15係表示利用圖12所示之控制裝置之水循環控制之流程圖。
圖16係表示藉由圖12所示之控制裝置進行對空的溫水箱之供水時之控制之流程圖。
圖17係表示本案之發明者在公司內進行試製評估之參考例之開飲機的剖面圖。
於圖1中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開飲機。該開飲機包括:框體1;冷水箱2,其收容用以向框體1之外部注出之低溫之飲用水;更換式原水容器3,其供填充用以對冷水箱2補充之飲用水;容器固持器4,其支持原水容器3;原水汲出管5,其連通原水容器3與冷水箱2之間;泵6,其設置於原水汲出管5之中途;溫水箱7,其收容用用以向框體1之外部注出之高溫之飲用水;緩衝箱8,其配置於溫水箱7之上方;以及溫水箱供水管9,其連通緩衝箱8與溫水箱7之間。
於原水汲出管5之上游側之端部,設置有可裝卸地連接於原水容 器3之出水口11之接頭部5a。原水汲出管5之下游側之端部係連接於冷水箱2。該原水汲出管5係以通過較接頭部5a低之位置且於自接頭部5a向下方延伸後朝上方改變方向之方式設置。而且,於原水汲出管5之較接頭部5a更低之部分配置有泵6。
泵6係將原水汲出管5內之飲用水自原水容器3側輸送至冷水箱2側,通過該原水汲出管5自原水容器3汲出飲用水。作為泵6,例如可使用隔膜泵。隔膜泵係如下所述者,即,包括:未圖示之隔膜,其往復移動;泵室,其藉由該隔膜之往復移動而增減容積;吸入口及排出口,其等設置於該泵室;吸入側止回閥,其以僅容許向泵室內流入之方向之流動之方式設置於吸入口;以及排出側止回閥,其以僅容許自泵室流出之方向之流動之方式設置於排出口;且於藉由隔膜之去向移動而泵室之容積增加時,自吸入口吸入飲用水,於藉由隔膜之來向移動而泵室之容積減少時,自排出口排出飲用水。
又,亦可將齒輪泵用作泵6。齒輪泵係如下所述者,即,包括:未圖示之外殼;一對齒輪,其等收容於該外殼內且相互嚙合;外殼內之吸入室及排出室,其等經由該一對齒輪之嚙合部分而被區劃;且藉由齒輪之旋轉而將被封閉於各齒輪之齒槽與外殼之內表面之間之飲用水自吸入室側輸送至排出室側。
於原水汲出管5之泵6之排出側設置有流量感測器12。當於泵6之驅動時原水汲出管5內無飲用水之流動時,流量感測器12偵測該狀態。此時,配置於框體1之正面之未圖示之容器更換燈點亮,將為原水容器3之更換時期之情況告知使用者。
於原水汲出管5中之泵6與冷水箱2之間之部分(較佳為原水汲出管5之冷水箱2側之端部)設置有第1三向閥13。於圖中,於自冷水箱2離開之位置配置第1三向閥13,但第1三向閥13亦可直接連接於冷水箱2。於該第1三向閥13連接有連通第1三向閥13與緩衝箱8之間之緩衝箱 供水管14。緩衝箱供水管14之緩衝箱8側之端部係連接於緩衝箱8之上表面8a。
第1三向閥13係構成為可於使泵6與冷水箱2之間連通且使泵6與緩衝箱8之間斷開之冷水側連接位置(參照圖1)、和使泵6與冷水箱2之間斷開且使泵6與緩衝箱8之間連通之緩衝側連接位置(圖2參照)之間切換流路。此處,第1三向閥13係採用藉由進行通電而自冷水側連接位置切換為緩衝側連接位置,藉由解除通電而自緩衝側連接位置切換為冷水側連接位置之電磁閥。
於原水汲出管5中之泵6與原水容器3之間之部分(較佳為原水汲出管5之原水容器3側之端部),設置有第2三向閥15。於圖中,於自接頭部5a離開之位置配置第2三向閥15,但第2三向閥15亦可直接連接於接頭部5a。於該第2三向閥15,連接有連通第2三向閥15與溫水箱7之間之循環用配管16。循環用配管16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係連接於溫水箱7之上表面7a。
第2三向閥15係構成為可於使泵6與原水容器3之間連通且使泵6與溫水箱7之間斷開之原水側連接位置(參照圖1)、和使泵6與原水容器3之間斷開且使泵6與溫水箱7之間連通之溫水側連接位置(圖2參照)之間切換流路。此處,第2三向閥15係與第1三向閥13同樣地,採用藉由進行通電而自原水側連接位置切換為溫水側連接位置且藉由消除通電而自溫水側連接位置切換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電磁閥。
於圖中,表示分別利用單一之閥構成第1三向閥13與第2三向閥15之例,但亦可組合複數個雙向閥而構成具有相同作用之三向閥。
冷水箱2係將空氣與飲用水收容於上下兩層。於冷水箱2安裝有將收容於冷水箱2內之飲用水冷卻之冷卻裝置17。冷卻裝置17係配置於冷水箱2之下部外周,將冷水箱2內之飲用水保持於低溫(5℃左右)。
於冷水箱2,安裝有偵測積存於冷水箱2內之飲用水之水位之水位感測器18。若利用該水位感測器18偵測之水位下降,則於對應於該水位之降低而將第1三向閥13切換為冷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泵6作動而將飲用水自原水容器3吸入至冷水箱2。
如圖10(a)、(b)所示,於冷水箱2之內部設置有導引板19,該導引板19係於將飲用水自原水容器3吸入至冷水箱2時,將自原水汲出管5流入至冷水箱2內之鉛垂方向之飲用水之流動改變為水平方向之流動。導引板19係防止積存於冷水箱2之下部之低溫之飲用水被自原水汲出管5流入至冷水箱2內之常溫之飲用水攪拌。
如圖1所示,於冷水箱2之底面連接有將冷水箱2內之低溫之飲用水注出至外部之冷水注出管20。於冷水注出管20設置有可自框體1之外部進行操作之冷水旋塞21,可藉由打開該冷水旋塞21而將低溫之飲用水自冷水箱2注出至杯子等中。冷水箱2之飲用水之容量小於原水容器3之容量而為2~4升左右。
於冷水箱2,經由空氣導入路22而連接有空氣殺菌腔室23。空氣殺菌腔室23包含形成有空氣吸入口24之中空之箱體25、及設置於箱體25內之臭氧產生體26。作為臭氧產生體26,例如可使用對空氣中之氧氣照射紫外線而使氧氣轉化為臭氧之低壓水銀燈、或於由絕緣體覆蓋之對向之一對電極間負載交流電壓而使電極間之氧氣轉化為臭氧之無聲放電裝置等。該空氣殺菌腔室23係每隔固定時間對臭氧產生體26通電而產生臭氧,藉此,始終成為於箱體25內積存有臭氧之狀態。
空氣導入路22係對應於冷水箱2內之水位之降低而對冷水箱2內導入空氣,將冷水箱2內保持為大氣壓。又,此時,被導入至冷水箱2內之空氣為通過空氣殺菌腔室23而經臭氧殺菌之空氣,故而冷水箱2內之空氣得以保持潔淨。
緩衝箱8係將空氣與飲用水收容於上下兩層。於緩衝箱8之上表 面8a連接有通氣管27。通氣管27係連通緩衝箱8內之空氣層與冷水箱2內之空氣層之間,藉此將緩衝箱8內保持為大氣壓。
於緩衝箱8安裝有偵測積存於緩衝箱8內之飲用水之水位之水位感測器10。若利用該水位感測器10偵測之水位下降,則於對應於該水位之降低而將第1三向閥13切換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泵6作動而將飲用水自原水容器3吸入至緩衝箱8。
緩衝箱8之飲用水之容量小於溫水箱7之容量而為0.2~0.5升左右。緩衝箱8內之飲用水係如下所述,具有用以於將溫水箱7內之高溫之飲用水注出至外部時將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壓出至外部之作用。因此,緩衝箱8較佳為成為上下細長之形狀(例如高度大於直徑之圓筒形狀)。如此一來,即便緩衝箱8之飲用水之容量較少,由於在緩衝箱8之下部產生相對較高之水壓,故而亦可有效地獲得將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壓出至外部之力。又,於圖中,表示以緩衝箱8內之水面之位置成為與冷水箱2內之水面相同高度或較其低之方式配置緩衝箱8之例,但亦可以緩衝箱8內之水面之位置高於冷水箱2內之水面之方式配置緩衝箱8。如此一來,緩衝箱8與溫水箱7之高低差變大,故而可有效地獲得將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壓出至外部之力。
緩衝箱8之底面8b係形成為朝向中心逐漸變低之圓錐狀,且於該底面8b之中心連接有溫水箱供水管9。溫水箱供水管9係連接於配置在緩衝箱8之下方之溫水箱7。使緩衝箱8之底面8b形成為圓錐狀之原因在於:於下述殺菌運轉時,使高溫之飲用水亦遍佈緩衝箱8之底面8b之外周角部而不產生死角。
溫水箱7成為完全由飲用水充滿之狀態。於溫水箱7安裝有:溫度感測器29,其偵測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之溫度;以及加熱器30,其對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進行加熱。根據利用溫度感測器29偵測之溫度而切換加熱器30之打開/關閉,從而將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保持於高溫 (90℃左右)。於圖中,表示加熱器30採用護套加熱器之例,但亦可採用帶式加熱器。護套加熱器係於金屬製之管中收容有藉由通電而發熱之發熱線者,且以貫通溫水箱7之壁面並於溫水箱7之內部延伸之方式安裝。帶式加熱器係埋入有藉由通電而發熱之發熱線之圓筒形之發熱體,且密接於溫水箱7之外周而安裝。
於溫水箱7之上表面7a,連接有將積存於溫水箱7內之上部之高溫之飲用水注出至外部之溫水注出管31。於溫水注出管31設置有可自框體1之外部進行操作之溫水旋塞32,可藉由打開該溫水旋塞32而將高溫之飲用水自溫水箱7注出至杯子等中。若自溫水箱7注出飲用水,則緩衝箱8內之飲用水藉由其自重而通過溫水箱供水管9導入至溫水箱7內,溫水箱7得以始終保持為滿水狀態。溫水箱7之飲用水之容量為1~2升左右。
溫水箱供水管9包括自溫水箱7之上表面7a在溫水箱7之內部向下方延伸之箱內配管33。箱內配管33之下端係於溫水箱7之底面附近開口。於箱內配管33之溫水箱7之上表面7a附近,設置有連通箱內配管33之內外之小孔34。
溫水注出管31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31a係貫通溫水箱7之上表面7a並於溫水箱7內向下方延伸,且於自溫水箱7之上表面7a在下方隔開間隔之位置(例如自溫水箱7之上表面7a向下方5~15mm左右之位置)開口。溫水箱供水管9之箱內配管33之小孔34係於較溫水注出管31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31a之開口位置更靠上方位置開口。又,循環用配管16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16a係於較溫水箱供水管9之箱內配管33之小孔34更靠上方位置開口。
於溫水箱7之底面連接有向框體1之外部延伸之排水管35。排水管35之出口被栓塞36封閉。亦可代替栓塞36而設置開閉閥。
如圖9所示,原水容器3包括:中空筒狀之主體部37;底部38, 其設置於該主體部37之一端;以及頸部40,其經由肩部39而設置於主體部37之另一端;且於該頸部40設置有出水口11。原水容器3之主體部37係以伴隨剩餘水量之減少而收縮之方式具有柔軟性而形成。原水容器3係藉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PET)之吹塑成形而形成。原水容器3之容量於滿水狀態下為10~20升左右。
作為原水容器3,亦可採用將利用熱熔接等接著包括出水口11之連接件而成之樹脂膜製之袋收容於瓦楞紙箱等箱體中而成者(所謂箱中袋(Bag in Box))。
容器固持器4係可於在框體1內收容原水容器3之收容位置(圖1之位置)與原水容器3自框體1露出之拉出位置(圖9之位置)之間水平移動地被支持。接頭部5a係如圖9所示,於使容器固持器4移動至拉出位置時,自原水容器3之出水口11分離,且如圖1所示,於使容器固持器4移動至收容位置時,以與原水容器3之出水口11連接之方式固定於框體1內。
作為原水汲出管5(除接頭部5a之部分以外),亦可使用聚矽氧管,但由於聚矽氧具有氧氣之穿透性,故而有因穿透聚矽氧之空氣中之氧氣而導致雜菌於原水汲出管5內容易繁殖之問題。因此,原水汲出管5可使用金屬管(例如不鏽鋼管或銅管)。如此一來,可防止空氣穿透原水汲出管5之管壁,而可有效地防止原水汲出管5內之雜菌之繁殖。又,亦可確保殺菌運轉時之耐熱性。即便使用聚乙烯管或耐熱性硬質聚乙烯管作為原水汲出管5,亦可防止空氣穿透原水汲出管5之管壁,而可防止原水汲出管5內之雜菌之繁殖。
第1三向閥13、第2三向閥15、泵6及加熱器30係由圖12所示之控制裝置41控制。對控制裝置41,分別自殺菌運轉開始按鈕42輸入表示使用者有無操作按鈕之信號、自水位感測器18輸入表示積存於冷水箱2內之飲用水之水位之信號、自水位感測器10輸入表示積存於緩衝箱8 內之飲用水之水位之信號、自溫度感測器29輸入表示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之溫度之信號。又,自控制裝置41輸出用以驅動泵6之控制信號、切換加熱器30之打開/關閉之控制信號、切換第1三向閥13之流路之控制信號、切換第2三向閥15之流路之控制信號。
殺菌運轉開始按鈕42係指示殺菌運轉之開始之按鈕,當使用者操作殺菌運轉開始按鈕42時,開始初次之殺菌運轉。第2次以後之殺菌運轉係利用內置於控制裝置41之計時器計算自進行過初次之殺菌運轉之時刻起之經過時間,每經過一天便自動地進行。殺菌運轉開始按鈕42係配置於框體1之正面。
說明該控制裝置41之控制。
於正常運轉時,如圖7及圖8所示,以將第2三向閥15保持於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且將第1三向閥13於冷水側連接位置與緩衝側連接位置之間切換而驅動泵6,藉此,進行將冷水箱2之水位與緩衝箱8之水位保持於固定範圍內之水位控制。又,與此並行地進行將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之溫度保持於高溫之加熱器控制。
水位控制係例如按照圖13所示之例行程序進行。首先,於緩衝箱8內之水位低於預先設定之下限水位時,如圖8所示,將第1三向閥13切換為緩衝側連接位置,於該狀態下驅動泵6(步驟S1~S6)。第2三向閥15為保持於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藉此,自原水容器3通過原水汲出管5而吸入之飲用水供給至緩衝箱8。又,於冷水箱2內之水位低於預先設定之下限水位時,如圖7所示,將第1三向閥13切換為冷水側連接位置,於該狀態下驅動泵6(步驟S7~S10)。藉此,自原水容器3通過原水汲出管5而吸入之飲用水供給至冷水箱2。
又,於對冷水箱2供水之過程中,於緩衝箱8內之水位低於預先設定之下限水位時,將第1三向閥13自冷水側連接位置切換為緩衝側連接位置(S11~S13)。藉此,中止對冷水箱2供水,開始對緩衝箱8供 水。即,對緩衝箱8之供水較對冷水箱2之供水優先地進行。藉此,於使用者同時操作冷水旋塞21與溫水旋塞32,而冷水箱2之水位降低與緩衝箱8之水位降低同時產生時,亦可防止加熱器30成為空燒。
於開始對冷水箱2供水後,於冷水箱2內之水位達到預先設定之上限水位時,使泵6停止而結束對冷水箱2之供水(步驟S14~S16)。同樣地,於開始對緩衝箱8之供水後,於緩衝箱8內之水位達到預先設定之上限水位時,使泵6停止而結束對緩衝箱8之供水(步驟S17~S19)。
溫水箱7之加熱器控制係例如按照圖14所示之例行程序進行。於溫水箱7內之溫度變得低於預先設定之下限溫度(例如85℃)時,使加熱器30打開而使溫水箱7內之溫度上升(步驟S20、S21)。繼而,於溫水箱7內之溫度達到預先設定之上限溫度(例如90℃)時,使加熱器30關閉(步驟S22、S23)。
另一方面,於殺菌運轉時,中止水位控制。即,於進行殺菌運轉之期間,即便冷水箱2內之水位低於利用水位控制所設定之下限水位,亦不自原水容器3向冷水箱2吸入飲用水。繼而,於中止水位控制之狀態下,並行進行使飲用水通過原水汲出管5及緩衝箱8進行循環之水循環控制、以及上述溫水箱7之加熱器控制。藉此,循環之飲用水之溫度上升至殺菌溫度(例如80℃)。繼而,自循環之飲用水之溫度達到殺菌溫度之時點,持續特定時間(例如10分鐘)進行加熱器控制與水循環控制,藉此,可利用殺菌溫度以上之高溫之飲用水對包含原水汲出管5及緩衝箱8之循環路徑進行殺菌。
水循環控制係例如按照圖15所示之例行程序進行。首先,將第1三向閥13切換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並且將第2三向閥15切換為循環側連接位置(步驟S30)。繼而,使泵6驅動(步驟S31~S33)。藉此,如圖2所示,溫水箱7之高溫之飲用水依序通過循環用配管16、第2三向閥15、原水汲出管5、第1三向閥13、緩衝箱供水管14、緩衝箱8及溫水箱供 水管9進行循環。此時,高溫之飲用水未通過冷水箱2。
此處,作為水循環控制中之泵6之驅動方法,亦可採用於開始殺菌運轉後至結束殺菌運轉之期間,使泵6不停止而連續地驅動之方法,但如此之情形時,於循環之飲用水之溫度未上升至殺菌溫度之期間,泵6亦不間斷地進行旋轉,故而一次殺菌運轉所需之泵6之總轉數變大,就確保泵6之壽命之觀點而言,可能需要抑制殺菌運轉之頻度(例如,可能需要如一週一次以下之次數限制)。
因此,如圖15所示,於殺菌運轉時,藉由交替地重複如下兩種動作之間歇驅動而進行驅動泵6之控制,即上述兩種動作為以特定時間連續地驅動泵6之動作(步驟S31)、及於藉由加熱器控制使溫水箱7內之溫度上升至特定之高溫之前將泵6保持於停止狀態之動作(步驟S32、S33)。藉此,於使泵6停止之狀態下使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之溫度上升,僅於該溫度上升至特定之高溫時驅動泵6,故而使循環之飲用水之溫度上升至殺菌溫度所需之泵6之總轉數變小,可抑制一次殺菌運轉所需之泵6之總轉數。因此,即便提高殺菌運轉之頻度(例如設為一天一次左右),亦可確保泵6之壽命。
此處,步驟S33之特定之高溫係設定為至少較可殺菌之溫度(65℃)更高之溫度(然而,為加熱器控制之上限溫度以下之溫度)。作為此種特定之高溫,較佳為採用與加熱器控制之下限溫度(例如85℃)相同之溫度。藉此,於將恆溫器用於溫度感測器29而進行上述加熱器控制時,可利用恆溫器之打開、關閉而控制泵6之動作(步驟S32、S33)。作為特定之高溫,亦可採用與加熱器控制之上限溫度(例如90℃)相同之溫度。
於泵6進行間歇驅動時,進行一次連續驅動(步驟S31)之特定時間可設為與泵6將相當於緩衝箱8之容量之飲用水送出之時間相同、或較其長之時間。藉此,泵6每進行一次連續驅動,便可將緩衝箱8內之飲 用水置換為高溫之飲用水,而可有效率地使循環路徑上升至殺菌溫度。
又,控制裝置41係以於殺菌運轉時驅動泵6時(即步驟S31時)之泵6之旋轉速度較於正常運轉時驅動泵6時(即步驟S5、S9)之泵6之旋轉速度更低速之方式驅動泵6。藉此,可減少殺菌運轉時之泵6之驅動音,且可確保假定於深夜進行之殺菌運轉時之安靜性。
為防止如圖3所示般於對空的溫水箱7供水時(例如初次對新開飲機導入飲用水時、或為保養而對已抽空飲用水之現有之開飲機再次導入飲用水時),在溫水箱7為空之狀態下,加熱器30打開(所謂空燒),上述開飲機係如圖16所示,進行交替地進行原水吸入動作(步驟S40)與非加熱循環動作(步驟S41)之控制。
即,如圖3所示對空的溫水箱7供水時,必須自溫水箱7排出與導入至溫水箱7之飲用水同量之空氣,若未順利地完成該空氣之排出,則無法將飲用水導入至溫水箱7。因此,有如下問題:即便對緩衝箱8供水,飲用水亦不容易自緩衝箱8移動至溫水箱7。而且,若於溫水箱7內之水位未上升之狀態下,加熱器30打開,則加熱器30成為空燒狀態。一旦加熱器30成為空燒狀態,則其後產生如下問題:於利用飲用水將溫水箱7裝滿時,飲用水帶有異味或飲用水之味道變差。
因此,於該開飲機中,如以下所說明般,依序進行對空冷水箱2之供水控制、及對空的溫水箱7之供水控制。該控制係例如於自對開飲機接通電源起至即將初次進行水位控制之前進行。
於對開飲機接通電源後進行初次之供水時,首先,進行對空冷水箱2之供水控制。即,如圖4所示,於使加熱器30關閉之狀態下,以使第1三向閥13為冷水側連接位置且使第2三向閥15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驅動泵6,將原水容器3之飲用水導入至冷水箱2。藉此,冷水箱2內之水位上升。繼而,於冷水箱2內之水位達到預先設定之上限水 位時,結束對空冷水箱2之供水控制,且開始對空的溫水箱7之供水控制。
於對空的溫水箱7之供水控制中,如圖16所示,交替地進行原水吸入動作(步驟S40)與非加熱循環動作(步驟S41)。
於原水吸入動作(步驟S40)中,如圖5所示,於使加熱器30關閉之狀態下,於使第1三向閥13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第2三向閥15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驅動泵6。藉此,原水容器3之飲用水依序通過原水汲出管5、第1三向閥13及緩衝箱供水管14而被導入至緩衝箱8,緩衝箱8內之水位上升。於緩衝箱8內之水位達到預先設定之上限水位時,使泵6停止,移行至非加熱循環動作(步驟S41)。
於非加熱循環動作(步驟S41)中,如圖6所示,於使加熱器30關閉之狀態下,以使第1三向閥13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第2三向閥15為循環側連接位置之狀態,將泵6驅動固定時間。藉此,將積存於溫水箱7之上部之空氣自循環用配管16排出,故而至少與該被排出之空氣同量之飲用水自緩衝箱8移動至溫水箱7。
如此,交替地進行由原水吸入動作(步驟S40)所致之飲用水之吸入、以及由非加熱循環動作(步驟S41)所致之飲用水自緩衝箱8向溫水箱7之移動,其結果,可確實地進行對溫水箱7之供水,而可防止加熱器30之空燒。
進而,控制裝置41係於剛進行非加熱循環動作(步驟S41)後,判定此時之緩衝箱8內之水位是否為預先設定之閾值以上(步驟S42),於判定為閾值以上時,進行使加熱器30打開之控制(步驟S43)。藉此,可於加熱器30未成為空燒之時序自動地使加熱器30打開。
此處,列舉於進行對空冷水箱2之供水控制之後,進行對空的溫水箱7之供水控制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但亦可使該順序顛倒。
於利用上述供水控制使加熱器30打開之後,控制裝置41係移行 至正常運轉時之控制。此時,如圖1所示,開飲機為在溫水箱7、緩衝箱8、冷水箱2中導入有飲用水之狀態。
繼而,如圖7所示,當操作冷水旋塞21時,冷水箱2內之低溫之飲用水藉由其自重而通過冷水注出管20注出至外部。此時,冷水箱2內之飲用水減少。繼而,當利用水位感測器18檢測之冷水箱2內之水位低於下限水位時,藉由上述水位控制,以使第1三向閥13為冷水側連接位置且使第2三向閥15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驅動泵6,而通過原水汲出管5將原水容器3之飲用水吸入至冷水箱2。此時,自原水汲出管5導入至冷水箱2內之飲用水之流動係藉由導引板19而改變為水平方向之流動,故而積存於冷水箱2之下部之冷水不易被攪拌,其結果,可有效率地將冷水箱2內之飲用水冷卻。
又,如圖8所示,當操作溫水旋塞32時,溫水箱7內之高溫之飲用水通過溫水注出管31而注出至外部。此時,緩衝箱8內之飲用水藉由其自重而通過溫水箱供水管9導入至溫水箱7內。此處,緩衝箱8內之飲用水係發揮將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壓出至外部之作用。又,當緩衝箱8內之飲用水被導入至溫水箱7內時,緩衝箱8內之水位下降,故而藉由上述水位控制,以使第1三向閥13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第2三向閥15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驅動泵6,而將原水容器3之飲用水吸入至緩衝箱8。
此處,於將原水容器3之飲用水吸入至緩衝箱8時,自原水容器3汲出之常溫之飲用水係未經由冷水箱2而直接被導入至緩衝箱8。因此,可防止於將飲用水自溫水箱7注出時,原水容器3之常溫之飲用水混入至冷水箱2內之低溫之飲用水,而可有效地保持冷水箱2內之飲用水之低溫。
當將飲用水自緩衝箱8導入至溫水箱7時,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之溫度下降。而且,於利用溫度感測器29檢測出之溫水箱7內之溫度低 於利用加熱器控制而設定之下限溫度(例如85℃)時,加熱器30打開,而加熱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
且說,於利用加熱器30對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進行加熱時,如圖11所示有如下情況:伴隨飲用水之溫度上升,溶入於飲用水之空氣析出並成為氣泡,該氣泡於溫水箱7內上升且積存於溫水箱7之上部,而形成空氣層。
因此,為防止於使用者將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注出時,積存於該溫水箱7內之空氣自溫水注出管31噴出,該開飲機係如上所述,使溫水注出管31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31a於自溫水箱7之上表面7a向下方隔開間隔之位置開口。藉此,沿溫水箱7之上表面7a積存之空氣不易被導入至溫水注出管31。
又,如圖11所示,於積存於溫水箱7內之空氣之量增加時,溫水箱7內之空氣通過溫水箱供水管9之箱內配管33之小孔34而排出。因此,於較小孔34之位置靠下方未積存空氣。而且,小孔34係於較溫水注出管31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31a之開口位置更靠上方位置開口,故而可有效地防止溫水箱7內之空氣被導入至溫水注出管31之情況。
又,循環用配管16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16a係於較溫水箱供水管9之箱內配管33之小孔34更靠上方位置開口,故而沿溫水箱7之上表面7a積存之空氣係於殺菌運轉時,通過循環用配管16而自溫水箱7排出。因此,於使用者將溫水箱7內之高溫之飲用水注出時,可確實地防止高溫之空氣自溫水注出管31噴出。
如圖2所示,於殺菌運轉時,溫水箱7之高溫之飲用水依序通過循環用配管16、第2三向閥15、原水汲出管5、第1三向閥13、緩衝箱供水管14、緩衝箱8、溫水箱供水管9進行循環,對循環路徑進行殺菌。此時,高溫之飲用水未通過冷水箱2。而且,使用者於殺菌運轉時亦可將冷水箱2內之低溫之飲用水注出。
該殺菌運轉係於使用者操作殺菌運轉開始按鈕42時進行。又,第2次以後之殺菌運轉係利用內置於控制裝置41之計時器計算自進行過初次之殺菌運轉之時刻起之經過時間,每經過1天便自動地進行。又,於無殺菌運轉開始按鈕42之操作之情形時,亦可自剛使開飲機之電源接通後起,每經過1天便自動地進行殺菌運轉。
該開飲機係利用第1三向閥13將緩衝箱8與冷水箱2之間斷開,故而無與緩衝箱8連通之溫水箱7內之高溫之飲用水侵入至冷水箱2內之低溫之飲用水之虞。即,成為將用以將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壓出至外部之飲用水與冷水箱2內之低溫之飲用水分離之狀態。因此,可將冷水箱2內之飲用水穩定地保持於低溫,而可防止冷水箱2內之雜菌之繁殖。
又,該開飲機係以使第1三向閥13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第2三向閥15為循環側連接位置之狀態,驅動泵6,藉此,將溫水箱7內之高溫之飲用水送入至原水汲出管5及緩衝箱8,而可對原水汲出管5及緩衝箱8進行殺菌。進而,於殺菌運轉時中止水位控制,故而即便使用者將冷水箱2內之低溫之飲用水注出至外部而使得冷水箱2內之水位降低,亦可防止通過原水汲出管5而循環之高溫之飲用水被供給至冷水箱2內之情況,而可將冷水箱2內之飲用水保持於低溫。
如此,該開飲機可藉由將冷水箱2內之飲用水保持於低溫,而防止冷水箱2內之雜菌之繁殖,同時,可利用高溫之飲用水對與自原水容器3汲出之相對溫度較高之飲用水接觸之原水汲出管5及緩衝箱8進行殺菌,故而衛生方面優異。又,於利用溫水箱7內之高溫之飲用水對原水汲出管5及緩衝箱8進行殺菌時,該飲用水不通過冷水箱2,故而使用者於殺菌運轉時亦可利用冷水箱2內之低溫之飲用水。
1‧‧‧框體
2‧‧‧冷水箱
3‧‧‧原水容器
4‧‧‧容器固持器
5‧‧‧原水汲出管
5a‧‧‧接頭部
6‧‧‧泵
7‧‧‧溫水箱
7a‧‧‧上表面
8‧‧‧緩衝箱
8a‧‧‧上表面
8b‧‧‧底面
9‧‧‧溫水箱供水管
10‧‧‧水位感測器
11‧‧‧出水口
12‧‧‧流量感測器
13‧‧‧第1三向閥
14‧‧‧緩衝箱供水管
15‧‧‧第2三向閥
16‧‧‧循環用配管
16a‧‧‧端部
17‧‧‧冷卻裝置
18‧‧‧水位感測器
19‧‧‧導引板
20‧‧‧冷水注出管
21‧‧‧冷水旋塞
22‧‧‧空氣導入路
23‧‧‧空氣殺菌腔室
24‧‧‧空氣吸入口
25‧‧‧箱體
26‧‧‧臭氧產生體
27‧‧‧通氣管
29‧‧‧溫度感測器
30‧‧‧加熱器
31‧‧‧溫水注出管
31a‧‧‧端部
32‧‧‧溫水旋塞
33‧‧‧箱內配管
34‧‧‧小孔
35‧‧‧排水管
36‧‧‧栓塞

Claims (11)

  1. 一種開飲機,其包括:冷水箱(2),其收容用以注出至外部之低溫之飲用水;更換式原水容器(3),其供填充用以對該冷水箱(2)補充之飲用水;原水汲出管(5),其連通該原水容器(3)與上述冷水箱(2)之間;泵(6),其設置於該原水汲出管(5)之中途;溫水箱(7),其收容用以注出至外部之高溫之飲用水;加熱器(30),其對該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進行加熱;緩衝箱(8),其配置於上述溫水箱(7)之上方,且收容用以於將溫水箱(7)內之高溫之飲用水注出至外部時將溫水箱(7)內之飲用水壓出至外部之飲用水;溫水箱供水管(9),其連通該緩衝箱(8)與上述溫水箱(7)之間;第1三向閥(13),其設置於上述原水汲出管(5)中之上述泵(6)與上述冷水箱(2)之間之部分;第2三向閥(15),其設置於上述原水汲出管(5)中之上述泵(6)與上述原水容器(3)之間之部分;緩衝箱供水管(14),其連通上述第1三向閥(13)與上述緩衝箱(8)之間;以及循環用配管(16),其連通上述第2三向閥(15)與上述溫水箱(7)之間;且上述第1三向閥(13)構成為可於使上述泵(6)與上述冷水箱(2)之間連通且使上述泵(6)與上述緩衝箱(8)之間斷開之冷水側連接位置、和使上述泵(6)與上述冷水箱(2)之間斷開且使上述泵(6)與上述緩衝箱(8)之間連通之緩衝側連接位置之間切換流路,上述第2三向閥(15)構成為可於使上述泵(6)與上述原水容器(3)之間連通且使上述泵(6)與上述溫水箱(7)之間斷開之原水側連接位置、和使上述泵(6)與上述原水容器(3)之間斷開且使上述泵(6)與上述溫水箱(7)之間連通之溫水側連接位置之間切換流路。
  2. 如請求項1之開飲機,其進而包括控制裝置(41),該控制裝置(41) 係對上述第1三向閥(13)、上述第2三向閥(15)、上述泵(6)及上述加熱器(30)進行控制,該控制裝置(41)進行如下控制:於正常運轉時,進行水位控制及加熱器控制,上述水位控制係於上述冷水箱(2)內之水位低於預先設定之下限水位時,以使上述第1三向閥(13)為冷水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15)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驅動上述泵(6),另一方面,於上述緩衝箱(8)內之水位低於預先設定之下限水位時,以使上述第1三向閥(13)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15)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驅動上述泵(6);上述加熱器控制係於上述溫水箱(7)內之溫度低於預先設定之下限溫度時,使上述加熱器(30)打開(ON)而使溫水箱(7)內之溫度上升;且於殺菌運轉時,中止上述水位控制,而並行進行於使上述第1三向閥(13)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15)為循環側連接位置之狀態下驅動上述泵(6)之水循環控制、及上述加熱器控制。
  3. 如請求項2之開飲機,其中上述水循環控制中之泵(6)之驅動方法係交替地重複如下兩種動作之間歇驅動:以特定時間連續地驅動上述泵(6)之動作、及藉由上述加熱器控制而於上述溫水箱(7)內之溫度上升至特定之高溫之前將上述泵(6)保持於停止狀態之動作。
  4. 如請求項2或3之開飲機,其中上述控制裝置(41)係以如下方式驅動上述泵(6):於殺菌運轉時驅動上述泵(6)時之泵(6)之旋轉速度,較於正常運轉時驅動上述泵(6)時之泵(6)之旋轉速度成為更低速。
  5. 如請求項2或3之開飲機,其中將上述循環用配管(16)之溫水箱(7) 側之端部(16a)連接於上述溫水箱(7)之上表面(7a),且上述控制裝置(41)係交替地進行原水吸入動作及非加熱循環動作,上述原水吸入動作係於對空的溫水箱(7)供水時,以使上述第1三向閥(13)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15)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在使上述加熱器(30)關閉(OFF)之狀態下驅動上述泵(6);上述非加熱循環動作係以使上述第1三向閥(13)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15)為循環側連接位置之狀態,在使上述加熱器(30)關閉之狀態下驅動上述泵(6)。
  6. 如請求項5之開飲機,其中上述控制裝置(41)係於判定出剛進行上述非加熱循環動作後之上述緩衝箱(8)內之水位為預先設定之閾值以上時,使上述加熱器(30)打開。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開飲機,其進而包括將上述溫水箱(7)內之高溫之飲用水注出至外部之溫水注出管(31),且使該溫水注出管(31)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31a)於自溫水箱(7)之上表面(7a)向下方隔開間隔之位置開口,且使上述循環用配管(16)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16a)於較上述溫水注出管(31)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31a)之開口位置更靠上方之位置開口。
  8. 如請求項4之開飲機,其中將上述循環用配管(16)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16a)連接於上述溫水箱(7)之上表面(7a),且上述控制裝置(41)係交替地進行原水吸入動作及非加熱循環動作,上述原水吸入動作係於對空的溫水箱(7)供水時,以使上述第1三向閥(13)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15)為原水側連接位置之狀態,在使上述加熱器(30)關閉之狀態下驅動上述泵(6);上述非加熱循環動作係以使上述第1三向閥(13)為緩衝側連接位置且使上述第2三向閥(15)為循環側連接位置之狀態,在使上述加熱器(30)關閉之狀態下驅動上述泵(6)。
  9. 如請求項8之開飲機,其中上述控制裝置(41)係於判定出剛進行上述非加熱循環動作後之上述緩衝箱(8)內之水位為預先設定之閾值以上時,使上述加熱器(30)打開。
  10. 如請求項5之開飲機,其進而包括將上述溫水箱(7)內之高溫之飲用水注出至外部之溫水注出管(31),且使該溫水注出管(31)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31a)於自溫水箱(7)之上表面(7a)向下方隔開間隔之位置形成開口,且使上述循環用配管(16)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16a)於較上述溫水注出管(31)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31a)之開口位置更靠上方之位置開口。
  11. 如請求項6之開飲機,其進而包括將上述溫水箱(7)內之高溫之飲用水注出至外部之溫水注出管(31),且使該溫水注出管(31)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31a)於自溫水箱(7)之上表面(7a)向下方隔開間隔之位置開口,且使上述循環用配管(16)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16a)於較上述溫水注出管(31)之溫水箱(7)側之端部(31a)之開口位置更靠上方之位置開口。
TW103102361A 2013-03-05 2014-01-22 開飲機 TWI6284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2962 2013-03-05
JP2013042962A JP5529312B1 (ja) 2013-03-05 2013-03-05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7575A true TW201437575A (zh) 2014-10-01
TWI628400B TWI628400B (zh) 2018-07-01

Family

ID=51175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2361A TWI628400B (zh) 2013-03-05 2014-01-22 開飲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16776A1 (zh)
EP (1) EP2966027A4 (zh)
JP (1) JP5529312B1 (zh)
KR (1) KR102089823B1 (zh)
CN (1) CN105026304B (zh)
TW (1) TWI628400B (zh)
WO (1) WO201413634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87119B2 (en) 2017-01-26 2022-07-12 Kelk Ltd. Fluid heating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32914B1 (ko) * 2016-03-16 2018-04-13 (주)원봉 냉온수기
JP6750171B2 (ja) * 2016-10-04 2020-09-02 富士山の銘水株式会社 飲料水サーバー
KR20180066579A (ko) * 2016-12-09 2018-06-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음용수 공급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20180070354A (ko) * 2016-12-16 2018-06-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정수기
JP6944542B2 (ja) * 2017-12-28 2021-10-06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及び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への給水方法
JP7424609B2 (ja) * 2019-01-31 2024-01-30 株式会社コスモライフ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US10752483B1 (en) * 2019-06-25 2020-08-25 Ebac Limited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a liquid from a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CN112655587B (zh) * 2020-11-26 2023-06-02 西安医学院 一种全自动智能水迷宫实验装置
RU210789U1 (ru) * 2021-07-02 2022-05-04 Скандинавиан Инновэйшн Груп Ой Диспенсер питьевой воды
EP4151932A1 (en) * 2021-09-16 2023-03-22 Inventia Teknoloji Ürünleri Aras. Gelis. San. Ve Tic. A.S. Rapid cooling device for beverages
US20230322541A1 (en) * 2022-04-07 2023-10-12 Quench Usa, Inc. Cleaning modes in water dispenser
CN114766916A (zh) * 2022-05-30 2022-07-22 惠州市科飞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升温降温使用的饮水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12238B2 (ja) * 1995-11-28 1997-05-2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飲料水ディスペンサ
CN2487320Y (zh) * 2001-08-17 2002-04-24 广东省新会市腾飞实业有限公司 沸腾式饮水机
JP2003072896A (ja) * 2001-08-29 2003-03-12 Kyushu Kaihatsu Kikaku:Kk 飲料用温水・冷水器
CN2569702Y (zh) * 2002-09-20 2003-09-03 于乔治 饮水机冷、热胆连接及防串温装置
JP2004206301A (ja) * 2002-12-24 2004-07-22 Benten:Kk 冷温水機の殺菌装置
JP2005145511A (ja) * 2003-11-17 2005-06-09 Toshib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飲料水ディスペンサ
JP4549068B2 (ja) * 2004-01-19 2010-09-22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飲料水のディスペンサ
JP4419854B2 (ja) * 2005-01-21 2010-02-24 富士電機リテイ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飲料水のディスペンサ
JP4705860B2 (ja) * 2006-02-14 2011-06-22 三菱レイヨン・クリンスイ株式会社 飲水器
US20080054017A1 (en) * 2006-08-30 2008-03-06 Mtn Products, Inc. Liquid Dispensing Apparatus and System
JP5633018B2 (ja) * 2010-03-12 2014-12-03 一雄 古市 飲料サーバー
JP5120428B2 (ja) * 2010-08-24 2013-01-16 富士電機リテイ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飲料水供給装置
JP5681514B2 (ja) 2011-02-09 2015-03-11 エア・ウォーター株式会社 飲料水サーバ
CN102230715A (zh) * 2011-06-23 2011-11-02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即冷式饮水机
US20130272923A1 (en) * 2012-04-12 2013-10-17 Mtn Products, Inc. Liquid dispenser with ozonating, recirculating and improved temperature control functions
JP6084484B2 (ja) * 2013-03-04 2017-02-22 株式会社コスモライフ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87119B2 (en) 2017-01-26 2022-07-12 Kelk Ltd. Fluid heat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089823B1 (ko) 2020-03-16
EP2966027A1 (en) 2016-01-13
WO2014136349A1 (ja) 2014-09-12
EP2966027A4 (en) 2016-08-31
KR20150127159A (ko) 2015-11-16
US20160016776A1 (en) 2016-01-21
JP5529312B1 (ja) 2014-06-25
CN105026304B (zh) 2017-03-22
JP2014169120A (ja) 2014-09-18
TWI628400B (zh) 2018-07-01
CN105026304A (zh) 2015-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8400B (zh) 開飲機
TWI619667B (zh) 開飲機
TWI613406B (zh) 開飲機
TWI624623B (zh) 開飲機
JP6084484B2 (ja)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KR20150058142A (ko) 워터 서버
TWI624632B (zh) 開飲機
TW201336770A (zh) 開飲機
JP5520404B1 (ja)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JP5806432B2 (ja)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
JP5806433B2 (ja) ウォーターサーバ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