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9105A -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 Google Patents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9105A
TW201429105A TW102100316A TW102100316A TW201429105A TW 201429105 A TW201429105 A TW 201429105A TW 102100316 A TW102100316 A TW 102100316A TW 102100316 A TW102100316 A TW 102100316A TW 201429105 A TW201429105 A TW 20142910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section
closed
coil
long side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0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ung-Wei Chiu
Chun-Hao Lo
Yung-Hsien Ho
Original Assignee
Primax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ax Electronics Ltd filed Critical Primax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to TW1021003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29105A/zh
Priority to US14/034,769 priority patent/US20140191714A1/en
Priority to EP13186186.6A priority patent/EP2752957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429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910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無線充電傳輸裝置,包括一本體、一第一封閉傳輸線圈、一第二封閉傳輸線圈。第一封閉傳輸線圈以及第二封閉傳輸線圈設置於該本體內,且第二封閉傳輸線圈相鄰於第一封閉傳輸線圈。第一以及第二封閉傳輸線圈皆為一四邊形,使得第一以及第二封閉傳輸線圈之短側區段所產生之磁通量較圓形封閉傳輸線圈所產生之磁通量大。因此無線充電傳輸裝置提供較大之無線充電範圍。

Description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充電傳輸裝置,尤其係關於利用無線充電技術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各種電子裝置必須連接於供電電源而獲得電力,才得以使用。一般而言,電子裝置皆利用電源線而插接於電源(例如電源插座)以獲得電力。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電子裝置因應使用者之需求而輕薄化,以便於攜帶。由於其電子裝置具有可攜帶之特性,使得電子裝置無法隨時仰賴於電源線而獲得電力,因此電子裝置內必須設置一充電電池電池,以提供電力予電子裝置。
當電子裝置內之充電電池之電量不足時,使用者係使用一充電裝置對電子裝置之充電電池進行充電。習知充電傳輸裝置具有一連接線,使用者將該連接線插設於電子裝置並將習知充電傳輸裝置插接於電源,使習知充電傳輸裝置可藉由連接線而傳輸電源之電力至電子裝置中。 然而,於充電過程中,由於習知充電傳輸裝置之連接線之長度有限,使得使用者於電子裝置之充電過程中會被連接線所限制而無法依照其使用習慣操作之或攜帶其電子裝置任意移動。另一方面,習知充電傳輸裝置經過長時間的反覆充電,其連接線插接於電子裝置之連接器容易因反覆的插拔動作而損耗,以造成其連接線之充電效率低落,而當連接器損耗嚴重時,其連接線將無法充電。
鑑於其連接線之有線充電方式所帶來之困擾,其充電技術之日益發展,目前市面上已研發出一種可進行無線充電(Wireless Charging)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請參閱圖1,其為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與電子裝置之結構示意圖。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1包括一本體10、一電源線11、一電力模組12以及一傳輸線圈13,而習知電子裝置2包括一殼體20、一封接收線圈21以及一充電電池(未顯示於圖中)。
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1中,電源線11顯露於本體10之外,用以連接於一供電源(未顯示於圖中)。電力模組12與傳輸線圈13皆設置於本體10之內部,且電力模組12分別連接於電源線11以及傳輸線圈13,使得電力模組12被供電源驅動時產生一電流,且電流通過傳輸線圈13而產生一電磁效應,使傳輸線圈13因應電磁效應所產生之磁通量而輸出相對應之一電力。另一方面,習知電子裝置2中,封閉接收線圈21設置於殼體20內,用以接收來自於傳輸線圈13之電力,而充電電池22連接於封閉接收線圈21,其用以儲存封閉接收線圈21所接收到之該電力並使用之。
一般而言,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1之本體10係被設計為一平台外型,且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1之本體10之體積大於習知電子裝置2之殼體20之體積,以便使用者放置習知電子裝置2於其上。而於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1傳輸電力予習知電子裝置2之過程中,使用者必須特 地將習知電子裝置2內部之封閉接收線圈21接近於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1之傳輸線圈13,使傳輸線圈13盡可能地對準於封閉接收線圈21,封閉接收線圈21才得以接收其電力,其中封閉接收線圈21以及傳輸線圈13之繞線方式皆呈現一圓形,且該圓形之傳輸線圈13之半徑約為15毫米(Millimeter,mm)。
圖1中,當使用者必須將習知電子裝置2放置於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1上,且傳輸線圈13準確地對準於封閉接收線圈21時,封閉接收線圈21可接收到之電力最大,亦即此位置之無線充電效率最高。然而,使用者通常不會準確地對準傳輸線圈13以及封閉接收線圈21,而僅將習知電子裝置2放置於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1上,其無線充電效率較低。經實驗統計可知,當習知電子裝置2之封閉接收線圈21離開傳輸線圈13之距離大於一距離D時,其無線充電效率幾乎為零,其中該距離D約等於3毫米。也就是說,於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之無線充電範圍約為36毫米,其無線充電範圍不大而不易對準傳輸線圈13以及封閉接收線圈21。因此,於進行無線充電工作之前,使用者必須先對準傳輸線圈13以及封閉接收線圈21。
由於多數使用者對於對準傳輸線圈以及封閉接收線圈之工作感到不便,故市面上更提供另一種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其不需準確地對準傳輸線圈以及封閉接收線圈。請參閱圖2,其為另一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與電子裝置之結構示意圖。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3其包括一本體30、一電源線31、一電力模組32、複數第一傳輸線圈33以及複數第二傳輸線圈34,且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3之結構以及其元件功能皆與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1相同,故不再多加贅述。而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3與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1不同之處在於,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3具有複 數第一傳輸線圈33以及複數第二傳輸線圈34,且複數第一傳輸線圈33佈滿於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3內部,而複數第二傳輸線圈34設置於複數第一傳輸線圈33之下層,其中第二傳輸線圈34係位於複數第一傳輸線圈33之間的間隙,以加強所傳輸之電力。當使用者將習知電子裝置2隨意放置於其本體30上而不需進行對準工作,位於其本體30內之複數第一傳輸線圈33以及複數第二傳輸線圈34即可對習知電子裝置2內之封閉接收線圈21進行無線充電。
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3因設置有複數第一傳輸線圈33以及複數第二傳輸線圈34,由於複數第一傳輸線圈33以及複數第二傳輸線圈34之數量較多,其所需要之電流較大,故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3必須消耗較大之電力才得以驅動。當複數第一傳輸線圈33以及複數第二傳輸線圈34被導電時,複數第一傳輸線圈33以及複數第二傳輸線圈34皆因電磁效應而產生電力。然而,位於複數第一傳輸線圈33下方之複數第二傳輸線圈34所產生之電力部分被複數第一傳輸線圈33遮蔽,使該部分電力無法被傳輸至封閉接收線圈21,其將造成電力之浪費。亦即,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3具有電力使用率較低之缺點。因此,需要一種可增加無線充電範圍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增加無線充電範圍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不浪費電力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無線充電傳輸裝置,用以傳輸一電力予一電子裝置之一封閉接收線圈,該無線充電傳輸裝置包括:一本體;一第一封閉傳輸線圈,設置於該本體內且接近於該本體之一側,用以被導電而產生一電磁效應,且傳輸因應該電磁效應而產生該電力予該封閉接收線圈;以及一第二封閉傳輸線圈,設置於該本體內且相鄰於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用以被導電而產生該電磁效應,且傳輸因應該電磁效應而產生該電力予該封閉接收線圈;其中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之繞線方式呈現一四邊形,且該第二封閉傳輸線圈之繞線方式呈現該四邊形。
1、4、7‧‧‧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2、5、8‧‧‧可攜式電子裝置
6‧‧‧供電源
10、40、70‧‧‧本體
11、41、71‧‧‧電源線
12、42‧‧‧電力模組
13‧‧‧傳輸線圈
20、50、80‧‧‧電子裝置殼體
21、51、81‧‧‧封閉接收線圈
33‧‧‧第一傳輸線圈
34‧‧‧第二傳輸線圈
43、73‧‧‧第一封閉傳輸線圈
44、74‧‧‧第二封閉傳輸線圈
45、75‧‧‧第三封閉傳輸線圈
46、76‧‧‧第四封閉傳輸線圈
47‧‧‧偵測模組
52‧‧‧充電電池
83‧‧‧保護套
401‧‧‧本體之另一側
402‧‧‧本體之另一側
431‧‧‧第一長側區段
432‧‧‧第二長側區段
433‧‧‧第一長側區段
434‧‧‧第二短側區段
441‧‧‧第三長側區段
442‧‧‧第三長側區段
443‧‧‧第四長側區段
444‧‧‧第四短側區段
4311‧‧‧第一圓弧區段
4321‧‧‧第二圓弧區段
4331‧‧‧第一圓弧區段
4341‧‧‧第二圓弧區段
4411‧‧‧第五圓弧區段
4421‧‧‧第六圓弧區段
4431‧‧‧第七圓弧區段
4441‧‧‧第八圓弧區段
D‧‧‧距離
E‧‧‧電力
I‧‧‧電流
M1‧‧‧第一磁力線
M2‧‧‧第二磁力線
S1‧‧‧第一驅動訊號
S2‧‧‧第二驅動訊號
S3‧‧‧第三驅動訊號
S4‧‧‧第四驅動訊號
圖1係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與電子裝置之結構示意圖。
圖2係另一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與電子裝置之結構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與電子裝置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4係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與電子裝置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方塊示意圖。
圖5係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剖面上視示意圖。
圖6係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之第一封閉傳輸線圈於第一較佳實施 例中之結構上視示意圖。
圖7係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與電子裝置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鑑於習知技術之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之無線充電接收裝置。請同時參閱圖3以及圖4,圖3係為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與電子裝置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且圖4係為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與電子裝置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方塊示意圖。無線充電傳輸裝置4包括一本體40、一電源線41、一電力模組42、一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一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一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一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以及一偵測模組47,無線充電傳輸裝置4之電源線41顯露於其本體40之外,其用以連接於一供電源6。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係設置於本體40內且接近於本體40之一側401,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係設置於本體40內且相鄰於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係設置於本體40內且相鄰於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而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係設置於本體40內且相鄰於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也就是說,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以及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係於本體40內排列為一列。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無線充電傳輸裝置4之本體40係為一平台外型,而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以及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之繞線方式皆呈現四邊形,且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以及第四封閉 傳輸線圈46之大小相同。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4中,電力模組42與複數封閉傳輸線圈43~46皆設置於本體40之內部,且電力模組42分別連接於電源線41以及複數封閉傳輸線圈43~46,電力模組42因應供電源6之驅動而產生一電流I,使電流I分別通過複數封閉傳輸線圈43~46而分別產生電磁效應,且複數封閉傳輸線圈43~46因應電磁效應所產生之磁通量而分別產生一電力E,藉此複數封閉傳輸線圈43~46得以輸出電力E。
另一方面,電子裝置5包括一電子裝置殼體50、一封閉接收線圈51以及一充電電池52,其電子裝置殼體50包覆於封閉接收線圈51,封閉接收線圈51用以於其電子裝置殼體50接近於無線充電傳輸裝置4之本體40或與其本體40接觸時,接收來自於複數封閉傳輸線圈43~46之電力E。充電電池52設置於電子裝置殼體50內且連接於封閉接收線圈51,用以儲存來自於封閉接收線圈51之電力E。電子裝置5係為一行動電話,且封閉接收線圈51之繞線方式係呈現一圓形。而於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封閉接收線圈之繞線方式係呈現橢圓形或其他形狀。
圖4中,偵測模組47設置於本體40內且連接於電力模組42,用以偵測電子裝置5是否被放置於本體40上,且偵測電子裝置5接近於複數封閉傳輸線圈43~46中之哪一封閉傳輸線圈。當偵測模組47偵測到電子裝置5未被放置於本體40上時,繼續偵測電子裝置5是否被放置於本體40上,而當偵測模組47偵測到電子裝置5被放置於本體40上時,偵測電子裝置5係接近於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接近於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接近於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或接近於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
當偵測模組47偵測到電子裝置5被放置於本體40上,且偵測到電子裝置5接近於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時,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被 導電而產生電力E予封閉接收線圈51。當偵測模組47偵測到電子裝置5被放置於本體40上,且偵測到電子裝置5接近於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時,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被導電而產生電力E予封閉接收線圈51。當偵測模組47偵測到電子裝置5被放置於本體40上,且偵測到電子裝置5接近於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時,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被導電而產生電力E予封閉接收線圈51。當偵測模組47偵測到電子裝置5被放置於本體40上,且偵測到電子裝置5接近於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時,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被導電而產生電力E予封閉接收線圈51。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偵測模組47係以一韌體(Firmware)形式設置於無線充電傳輸裝置4中。
根據上述可知,複數封閉傳輸線圈43~46不會同時被導電,其無線充電過程中,每次僅有一個封閉傳輸線圈被導電而輸出電力E予封閉接收線圈51,其不但可降低電力之浪費,更可避免複數封閉傳輸線圈43~46之間的磁力干擾,而確保無線充電效率。
接下來說明複數封閉傳輸線圈43~46之詳細結構。請參閱圖5,其為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剖面上視示意圖。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包括一第一長側區段431、一第一短側區段432、一第二長側區段433以及一第二短側區段434,第一長側區段431接近於本體40之一側401,而第一短側區段432連接於第一長側區段431,且第一短側區段432與第一長側區段431之間形成一第一圓弧區段4311。第二長側區段433連接於第一短側區段432且接近於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第二長側區段433與第一短側區段432之間形成一第二圓弧區段4321。第二短側區段434連接於第二長側區段433以及第一長側區段431,且第二短側區段434與第二長側區段433之間形成一第三圓弧區段4331,而第二短側區段434與第一長側區段431之間形成一第四圓弧區段4341。
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中,第一長側區段431與第二長側區段433係互相平行,且第一短側區段432與第二短側區段434係互相平行,而第一長側區段431與第一短側區段432互相垂直,第二長側區段433與第二短側區段434互相垂直。因此,第一長側區段431、第一短側區段432、第二長側區段433以及第二短側區段434形成四邊形。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長側區段431與第二長側區段433之長度約為30毫米,而第一短側區段432與第二短側區段434約為20毫米。
需特別說明的是,由於第一長側區段431與第一短側區段432之互相垂直之結構會阻礙電流I之流動,因此,分別於第一長側區段431、第一短側區段432、第二長側區段433以及第二短側區段434上設置圓弧形狀之第一圓弧區段4311、第二圓弧區段4321、第三圓弧區段4331以及第四圓弧區段4341,以維持電流I之流動順暢。
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包括一第三長側區段441、一第三短側區段442、一第四長側區段443以及一第四短側區段444,第三長側區段441相鄰於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之第二長側區段433,而第三短側區段442連接於第三長側區段441,且第三短側區段442與第三長側區段441之間形成一第五圓弧區段4411。第四長側區段443連接於第三短側區段442且接近於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第四長側區段443與第三短側區段442之間形成一第六圓弧區段441。第四短側區段444連接於第四長側區段443以及第三長側區段441,且第四短側區段444與第四長側區段443之間形成一第七圓弧區段4431,而第四短側區段444與第三長側區段441之間形成一第八圓弧區段4441。
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中,第三長側區段441與第四長側區段443以及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之第一長側區段431係互相平行,且第三 短側區段442與第四短側區段444係互相平行,而第三長側區段441與第三短側區段442互相垂直,第四長側區段443與第四短側區段444互相垂直。因此,第三長側區段441、第三短側區段442、第四長側區段443以及第四短側區段444形成四邊形。第五圓弧區段4411、第六圓弧區段4421、第七圓弧區段4421以及第八圓弧區段4441之設置原因與上述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相同,其為了避免阻礙電流I之流動。
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係相鄰於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而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則接近於本體40之一另一側402,且相鄰於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至於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以及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之結構以及尺寸係與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完全相同,故不再多加說明。
接下來說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4之運作情形。當無線充電傳輸裝置4啟動時,偵測模組47以預設頻率反覆偵測電子裝置5是否被放置於本體40上。當使用者放置電子裝置5於本體40上且電子裝置5接近於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時,偵測模組47先偵測到電子裝置5,再偵測電子裝置5係接近於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於偵測模組47確定電子裝置5之所在位置之後,偵測模組47傳輸一第一驅動訊號S1予電力模組42,而接收到第一驅動訊號S1之電力模組42產生電流I,電流I通過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而產生電磁效應,使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產生電力E予封閉接收線圈51。
同理,當偵測模組47偵測到電子裝置5被放置於本體40上,且偵測到電子裝置5接近於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時,偵測模組47傳輸一第二驅動訊號S2予電力模組42,而接收到第二驅動訊號S2之電力模組42產生電流I,電流I通過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而產生電磁效應,使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4產生電力E予封閉接收線圈51。當偵測模組47偵測到 電子裝置5被放置於本體40上,且偵測到電子裝置5接近於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時,偵測模組47傳輸一第三驅動訊號S3予電力模組42,而接收到第三驅動訊號S3之電力模組42產生電流I,電流I通過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而產生電磁效應,使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5產生電力E予封閉接收線圈51。而當偵測模組47偵測到電子裝置5被放置於本體40上,且偵測到電子裝置5接近於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時,偵測模組47傳輸一第四驅動訊號S4予電力模組42,而接收到第四驅動訊號S4之電力模組42產生電流I,電流I通過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而產生電磁效應,使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產生電力E予封閉接收線圈51。
接下來請參閱圖6,其為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之第一封閉傳輸線圈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上視示意圖。圖6顯示出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係採用四邊形之繞線方式,以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為例說明。與習知傳輸線圈13以圓形之繞線方式相比,第一長側區段431以及第二長側區段433之長度(約為30毫米)等於以習知傳輸線圈13之直徑(約為30毫米),而第一短側區段432以及第二短側區段434之長度(約為20毫米),比較可知,本發明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之佔有面積略小於習知傳輸線圈13之佔有面積。
另一方面,由於習知傳輸線圈13之繞線方式為圓形,故習知傳輸線圈13上每一位置所產生之磁通量皆相同。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中,由於第一長側區段431與二長側區段433間之距離(其等於第一短側區段432之長度,亦即20毫米)較近,使得第一長側區段431與二長側區段433因電磁效應而產生之複數第一磁力線M1擠壓第一短側區段432以及第二短側區段434之複數第二磁力線M2,使得複數第二磁力線M2所產生之磁通量大於複數第一磁力線M1所產生之磁通量,且複數第二磁力線M2 所產生之磁通量亦大於習知傳輸線圈13上任一位置所產生之磁通量。因應複數第二磁力線M2所產生之較大磁通量,其無線充電範圍大約增加6毫米,因此,第一短側區段432以及第二短側區段434中可傳輸電力之無線充電範圍約為42毫米,比習知傳輸線圈13之水平方向上之無線充電範圍(亦即36毫米)大。而第二封閉傳輸線圈43、第三封閉傳輸線圈44以及第四封閉傳輸線圈46係與第一封閉傳輸線圈43為同理,而不再多加說明。
綜言之,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之封閉傳輸線圈之長側區段長度與習知封閉傳輸線圈之直徑相同,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之封閉傳輸線圈之佔有面積小於習知封閉傳輸線圈之佔有面積,且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之封閉傳輸線圈於長側區段方向上之無線充電範圍大於習知封閉傳輸線圈於水平方向上之無線充電範圍。也就是說,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4之無線充電範圍比習知無線充電傳輸裝置1大,使用者可不需準確地對準某一封閉傳輸線圈即可進行無線充電。
此外,本發明更提供一第二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6,其為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與電子裝置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無線充電傳輸裝置7包括一本體70、一電源線71、一電力模組(未顯示於圖中)、第一封閉傳輸線圈73、一第二封閉傳輸線圈74、一第三封閉傳輸線圈75、一第四封閉傳輸線圈76以及一偵測模組(未顯示於圖中),而電子裝置8包括一電子裝置殼體80、一封閉接收線圈81、一充電電池(未顯示於圖中)以及一保護套83,本較佳實施例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7與電子裝置8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結構大致上相同,故該兩者之間相同之處不再多加說明。
而本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電子裝置8之封閉接收線圈81並非設置於其電子裝置殼體80內,其係設置於保護套83內,其保護套83包覆於其電子裝置殼體80,其用以保護電子裝置殼體 80,且位於保護套83內之封閉接收線圈81連接於位於電子裝置殼體80內之充電電池,而保護套83可藉由一迷你通用串列匯流排介面(Mini Universal Series Bus,Mini USB)而連接於電子裝置殼體80,以建立保護套83與電子裝置殼體80之間之電性連接。於另一較佳實施例中,保護套亦可藉由其他訊號傳輸介面連接於電子裝置殼體,例如一通用串列匯流排介面(Universal Series Bus,USB)。
根據上述二較佳實施例可知,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係採用以四邊形繞線方式之複數封閉傳輸線圈,且複數封閉傳輸線圈係分別相鄰於封閉傳輸線圈之長側區段。與習知技術之以圓形繞線方式之封閉傳輸線圈相比,本發明封閉傳輸線圈之長側區段之長度大於以習知傳輸線圈之直徑,且封閉傳輸線圈之短側區段所產生之磁通量較習知傳輸線圈所產生之磁通量,因此可知,本發明無線充電傳輸裝置提供較大之無線充電範圍,以便於使用者進行無線充電。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4‧‧‧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5‧‧‧電子裝置
40‧‧‧本體
41‧‧‧電源線
43‧‧‧第一封閉傳輸線圈
44‧‧‧第二封閉傳輸線圈
45‧‧‧第三封閉傳輸線圈
46‧‧‧第四封閉傳輸線圈
50‧‧‧電子裝置殼體
51‧‧‧封閉接收線圈
401‧‧‧本體之一側
402‧‧‧本體之另一側

Claims (10)

  1. 一種無線充電傳輸裝置,用以傳輸一電力予一電子裝置之一封閉接收線圈,該無線充電傳輸裝置包括:一本體;一第一封閉傳輸線圈,設置於該本體內且接近於該本體之一側,用以被導電而產生一電磁效應,且傳輸因應該電磁效應而產生該電力予該封閉接收線圈;以及一第二封閉傳輸線圈,設置於該本體內且相鄰於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用以被導電而產生該電磁效應,且傳輸因應該電磁效應而產生該電力予該封閉接收線圈;其中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之繞線方式呈現一四邊形,且該第二封閉傳輸線圈之繞線方式呈現該四邊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其中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包括:一第一長側區段,接近於該本體之該側;一第一短側區段,連接於該第一長側區段,且該第一短側區段與該第一長側區段之間形成一第一圓弧區段;一第二長側區段,連接於該第一短側區段且接近於該第二封閉傳輸線圈,該第二長側區段與該第一短側區段之間形成一第二圓弧區段;以及一第二短側區段,連接於該第二長側區段以及該第一長側區段,且該第二短側區段與該第二長側區段之間形成一第三圓弧區段,而該第二短側區段與該第一長側區段之間形成一第四圓弧區段。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其中該第二封閉傳輸線圈包括: 一第三長側區段,相鄰於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之該第二長側區段;一第三短側區段,連接於該第三長側區段,且該第三短側區段與該第三長側區段之間形成一第五圓弧區段;一第四長側區段,連接於該第三短側區段,且該第四長側區段與該第三短側區段之間形成一第六圓弧區段;以及一第四短側區段,連接於該第四長側區段以及該第三長側區段,且該第四短側區段與該第四長側區段之間形成一第七圓弧區段,而該第四短側區段與該第三長側區段之間形成一第八圓弧區段。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其中該第一長側區段、該第二長側區段、該第三長側區段以及該第四長側區段係互相平行,且該第一短側區段、該第二短側區段、該第三短側區段以及該第四短側區段係互相平行,而該第一長側區段與該第一短側區段互相垂直,該第二長側區段與該第二短側區段互相垂直,該第三長側區段與該第三短側區段互相垂直,該第四長側區段與該第四短側區段互相垂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更包括一偵測模組,設置於該本體內,用以偵測該電子裝置是否被放置於該本體上,且偵測該電子裝置接近於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或接近於該第二封閉傳輸線圈;其中當該偵測模組偵測到該電子裝置未被放置於該本體上時,繼續偵測該電子裝置是否被放置於該本體上,而當該偵測模組偵測到該電子裝置被放置於該本體上時,偵測該電子裝置接近於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或接近於該第二封閉傳輸線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其中當該偵測模組偵測到該電子裝置被放置於該本體上,且偵測到該電子裝置接近於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時,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被導電而產生該電力予該封閉接收 線圈;而當該偵測模組偵測到該電子裝置被放置於該本體上,且偵測到該電子裝置接近於該第二封閉傳輸線圈時,該第二封閉傳輸線圈被導電而產生該電力予該封閉接收線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更包括:一電源線,連接於一供電源且顯露於該本體之外;以及一電力模組,連接於該電源線、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以及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用以因應該供電源之驅動而產生一電流,使該電流通過該封閉傳輸線圈而產生該電磁效應,且因應該電磁效應而產生該電力。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其中該電子裝置更包括:一電子裝置殼體,包覆於該封閉接收線圈,當該電子裝置殼體接近於該本體或與該本體接觸時,位於該電子裝置殼體內之該封閉接收線圈接收來自於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之該電力,或接收來自於該第二封閉傳輸線圈之該電力;以及一充電電池,設置於該電子裝置殼體內且連接於該封閉接收線圈,用以儲存來自於該封閉接收線圈之該電力。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其中該電子裝置更包括:一電子裝置殼體;一保護套,包覆於該電子裝置殼體且該封閉接收線圈設置於該保護套內,用以保護該電子裝置殼體;其中當該保護套接近於該本體或與該本體接觸時,位於該保護套內之該封閉接收線圈接收來自於該第一封閉傳輸線圈之該電力,或接收來自於該第二封閉傳輸線圈之該電力;以及一充電電池,設置於該電子裝置殼體內且藉由該保護套而連接於該封閉 接收線圈,用以儲存來自於該封閉接收線圈之該電力。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傳輸裝置,其中該封閉接收線圈之繞線方式呈現一圓形。
TW102100316A 2013-01-04 2013-01-04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TW2014291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0316A TW201429105A (zh) 2013-01-04 2013-01-04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US14/034,769 US20140191714A1 (en) 2013-01-04 2013-09-24 Wireless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wireless charging
EP13186186.6A EP2752957A1 (en) 2013-01-04 2013-09-26 Wireless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wireless charg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0316A TW201429105A (zh) 2013-01-04 2013-01-04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9105A true TW201429105A (zh) 2014-07-16

Family

ID=49301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0316A TW201429105A (zh) 2013-01-04 2013-01-04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91714A1 (zh)
EP (1) EP2752957A1 (zh)
TW (1) TW20142910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29105A (zh) * 2013-01-04 2014-07-16 Primax Electronics Ltd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KR20160025200A (ko) * 2014-08-27 2016-03-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방법
EP3427366A1 (en) * 2016-03-10 2019-01-16 Wireless Advanced Vehicle Electrification, Inc. Bi-plan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pad
CA3124345A1 (en) 2017-12-22 2019-06-27 Wireless Advanced Vehicle Electrification,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pad with multiple windings
US11462943B2 (en) 2018-01-30 2022-10-04 Wireless Advanced Vehicle Electrification, Llc DC link charging of capacitor in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pad
US11437854B2 (en) 2018-02-12 2022-09-06 Wireless Advanced Vehicle Electrification, Llc Variabl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KR102085646B1 (ko) * 2018-03-05 2020-03-06 주식회사 아모센스 무선전력 송신장치
CN110571951B (zh) * 2019-08-30 2022-01-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相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114983B1 (zh) * 1970-11-18 1974-03-22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K152463C (da) * 1980-03-21 1988-08-01 Meffert W Kg Spoleform til luftkoelede elektriske viklinger
AU2003282214A1 (en) * 2002-10-28 2004-05-13 Splashpower Limited Unit and system for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JP4635918B2 (ja) * 2006-03-13 2011-02-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携帯電話機の保護カバーおよび携帯電話機の充電システム。
JP4890953B2 (ja) * 2006-06-13 2012-03-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内視鏡システム
JP4184395B2 (ja) * 2006-06-30 2008-11-19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4184394B2 (ja) * 2006-06-30 2008-11-19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FI20080188L (fi) * 2007-03-13 2008-09-14 Yonezawa Electric Wire Co Ltd Kelaustelineen monikulmiokela ja menetelmä monikulmiokelan valmistamiseksi
JP4451463B2 (ja) * 2007-04-13 2010-04-14 東光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の送電トランス
US8193769B2 (en) * 2007-10-18 2012-06-05 Powermat Technologies, Ltd Inductively chargeable audio devices
KR100976161B1 (ko) * 2008-02-20 2010-08-16 정춘길 무접점충전시스템 및 그의 충전제어방법
DE102008033125A1 (de) * 2008-07-15 2010-01-21 Abb Ag Transformator
US8928276B2 (en) * 2008-09-27 2015-01-06 Witricity Corporation Integrated repeaters for cell phone applications
WO2010067927A1 (ko) * 2008-12-12 2010-06-17 Jung Chun-Kil 평면나선형 코어구조의 피티피에스 코어가 구비된 무접점전력충전스테이션, 무접점전력수신장치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JP5607722B2 (ja) * 2009-04-08 2014-10-15 アクセス ビジネス グループ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リミテッド ライアビリティ カンパニー 選択可能なコイルアレイ
KR20110124578A (ko) * 2010-05-11 2011-11-17 고호성 무접점 충전기가 내장된 휴대단말기용 보호커버
US20120184668A1 (en) * 2011-01-17 2012-07-19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Clear Ternary Blends of Polycarbonate with an Aliphatic Polyester and an Aromatic-Aliphatic Polyester
JP5439416B2 (ja) * 2011-03-04 2014-03-12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
US20120228955A1 (en) * 2011-03-07 2012-09-13 Advantest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coil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JP5168438B2 (ja) * 2011-04-20 2013-03-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受電ジャケット
KR101213090B1 (ko) * 2011-07-14 2012-12-18 유한회사 한림포스텍 무선전력 전송장치용 코어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무선전력 전송장치
TW201429105A (zh) * 2013-01-04 2014-07-16 Primax Electronics Ltd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52957A1 (en) 2014-07-09
US20140191714A1 (en) 2014-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429105A (zh)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KR200490687Y1 (ko) 용량적으로 평형화된 유도성 충전 코일
US20160094078A1 (en) Inductive coupling assembly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TWI532290B (zh)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WO2012018711A3 (en) Universal inductive charger
US8432130B2 (en) Wireless rechargeable battery
TWI532289B (zh)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TWM459668U (zh) 電子裝置之保護裝置
CN104659868A (zh) 一种无线充电功能包
US20130221922A1 (en) Universal serial bus charging device
TW201330442A (zh)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CN103002382B (zh) 耳机插头转换器
US9543771B2 (en) Telescopic transmission cable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CN201904661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105720667B (zh) 具有Lighting接口和USB接口的无线充电设备
CN103997083A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无线充电器
CN203368078U (zh) 一种具有接触式充电结构的设备
CN208806632U (zh) 多功能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器
CN103928989A (zh)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CN105871038A (zh) 一种磁力充电及数据能量传送耦合装置
TWI636630B (zh) 360 degree multi-directional magnetic socket
CN105790391A (zh) 一种手机无线充电器
CN106385086B (zh) 一种三角栅格磁感应波导的无线充电装置
TW201916530A (zh) 具有無線充放電功能的行動電源裝置
CN203434649U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壳套、充电底座和充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