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28989A -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28989A
CN103928989A CN201310010312.6A CN201310010312A CN103928989A CN 103928989 A CN103928989 A CN 103928989A CN 201310010312 A CN201310010312 A CN 201310010312A CN 103928989 A CN103928989 A CN 103928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eral areas
areas section
sealing
transmission coil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103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丘宏伟
罗骏豪
何永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ax Electronics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imax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ax Electronics Ltd filed Critical Primax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1031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28989A/zh
Publication of CN103928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289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包括一本体、一第一封闭传输线圈、一第二封闭传输线圈。第一封闭传输线圈以及第二封闭传输线圈设置于该本体内,且第二封闭传输线圈相邻于第一封闭传输线圈。第一以及第二封闭传输线圈皆为一四边形,使得第一以及第二封闭传输线圈的短侧区段所产生的磁通量较圆形封闭传输线圈所产生的磁通量大。因此无线充电传输装置提供较大的无线充电范围。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充电传输装置,且特别关于利用无线充电技术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各种电子装置必须连接于供电电源而获得电力,才得以使用。一般而言,电子装置皆利用电源线而插接于电源(例如电源插座)以获得电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装置因应使用者的需求而轻薄化,以便于携带。由于其电子装置具有可携带的特性,使得电子装置无法随时仰赖于电源线而获得电力,因此电子装置内必须设置一充电电池,以提供电力予电子装置。
当电子装置内的充电电池的电量不足时,使用者使用一充电装置对电子装置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现有充电传输装置具有一连接线,使用者将该连接线插设于电子装置并将现有充电传输装置插接于电源,使现有充电传输装置可通过连接线而传输电源的电力至电子装置中。然而,于充电过程中,由于现有充电传输装置的连接线的长度有限,使得使用者于电子装置的充电过程中会被连接线所限制而无法依照其使用习惯操作的或携带其电子装置任意移动。另一方面,现有充电传输装置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充电,其连接线插接于电子装置的连接器容易因反复的插拔动作而损耗,以造成其连接线的充电效率低落,而当连接器损耗严重时,其连接线将无法充电。
鉴于其连接线的有线充电方式所带来的困扰,其充电技术的日益发展,目前市面上已研发出一种可进行无线充电(Wireless Charging)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与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包括一本体10、一电源线11、一电力模块12以及一传输线圈13,而现有电子装置2包括一壳体20、一封接收线圈21以及一充电电池(未显示于图中)。
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中,电源线11显露于本体10之外,用以连接于一供电源(未显示于图中)。电力模块12与传输线圈13皆设置于本体10的内部,且电力模块12分别连接于电源线11以及传输线圈13,使得电力模块12被供电源驱动时产生一电流,且电流通过传输线圈13而产生一电磁效应,使传输线圈13因应电磁效应所产生的磁通量而输出相对应的一电力。另一方面,现有电子装置2中,封闭接收线圈21设置于壳体20内,用以接收来自于传输线圈13的电力,而充电电池22连接于封闭接收线圈21,其用以储存封闭接收线圈21所接收到的该电力并使用。
一般而言,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的本体10被设计为一平台外型,且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的本体10的体积大于现有电子装置2的壳体20的体积,以便使用者放置现有电子装置2于其上。而于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传输电力予现有电子装置2的过程中,使用者必须特地将现有电子装置2内部的封闭接收线圈21接近于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的传输线圈13,使传输线圈13尽可能地对准于封闭接收线圈21,封闭接收线圈21才得以接收其电力,其中封闭接收线圈21以及传输线圈13的绕线方式皆呈现一圆形,且该圆形的传输线圈13的半径约为15毫米(Millimeter,mm)。
图1中,当使用者必须将现有电子装置2放置于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上,且传输线圈13准确地对准于封闭接收线圈21时,封闭接收线圈21可接收到的电力最大,也即此位置的无线充电效率最高。然而,使用者通常不会准确地对准传输线圈13以及封闭接收线圈21,而仅将现有电子装置2放置于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上,其无线充电效率较低。经实验统计可知,当现有电子装置2的封闭接收线圈21离开传输线圈13的距离大于一距离D时,其无线充电效率几乎为零,其中该距离D约等于3毫米。也就是说,于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的无线充电范围约为36毫米,其无线充电范围不大而不易对准传输线圈13以及封闭接收线圈21。因此,于进行无线充电工作的前,使用者必须先对准传输线圈13以及封闭接收线圈21。
由于多数使用者对于对准传输线圈以及封闭接收线圈的工作感到不便,故市面上更提供另一种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其不需准确地对准传输线圈以及封闭接收线圈。请参阅图2,其为另一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与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3其包括一本体30、一电源线31、一电力模块32、多个第一传输线圈33以及多个第二传输线圈34,且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3的结构以及其元件功能皆与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相同,故不再多加赘述。而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3与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不同的处在于,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3具有多个第一传输线圈33以及多个第二传输线圈34,且多个第一传输线圈33布满于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3内部,而多个第二传输线圈34设置于多个第一传输线圈33的下层,其中第二传输线圈34位于多个第一传输线圈33之间的间隙,以加强所传输的电力。当使用者将现有电子装置2随意放置于其本体30上而不需进行对准工作,位于其本体30内的多个第一传输线圈33以及多个第二传输线圈34即可对现有电子装置2内的封闭接收线圈21进行无线充电。
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3因设置有多个第一传输线圈33以及多个第二传输线圈34,由于多个第一传输线圈33以及多个第二传输线圈34的数量较多,其所需要的电流较大,故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3必须消耗较大的电力才得以驱动。当多个第一传输线圈33以及多个第二传输线圈34被导电时,多个第一传输线圈33以及多个第二传输线圈34皆因电磁效应而产生电力。然而,位于多个第一传输线圈33下方的多个第二传输线圈34所产生的电力部分被多个第一传输线圈33遮蔽,使该部分电力无法被传输至封闭接收线圈21,其将造成电力的浪费。也即,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3具有电力使用率较低的缺点。因此,需要一种可增加无线充电范围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加无线充电范围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浪费电力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传输装置,用以传输一电力予一电子装置的一封闭接收线圈,该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包括:
一本体;
一第一封闭传输线圈,设置于该本体内且接近于该本体的一侧,用以被导电而产生一电磁效应,且传输因应该电磁效应而产生该电力予该封闭接收线圈;以及
一第二封闭传输线圈,设置于该本体内且相邻于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用以被导电而产生该电磁效应,且传输因应该电磁效应而产生该电力予该封闭接收线圈;其中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的绕线方式呈现一四边形,且该第二封闭传输线圈的绕线方式呈现该四边形。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与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与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与电子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与电子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方块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剖面上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的第一封闭传输线圈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上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与电子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4、7: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2、5、8:可携式电子装置
6:供电源
10、40、70:本体
11、41、71:电源线
12、42:电力模块
13:传输线圈
20、50、80:电子装置壳体
21、51、81:封闭接收线圈
33:第一传输线圈
34:第二传输线圈
43、73:第一封闭传输线圈
44、74:第二封闭传输线圈
45、75:第三封闭传输线圈
46、76:第四封闭传输线圈
47:侦测模块
52:充电电池
83:保护套
401:本体的另一侧
402:本体的另一侧
431:第一长侧区段
432:第二长侧区段
433:第一长侧区段
434:第二短侧区段
441:第三长侧区段
442:第三长侧区段
443:第四长侧区段
444:第四短侧区段
4311:第一圆弧区段
4321:第二圆弧区段
4331:第一圆弧区段
4341:第二圆弧区段
4411:第五圆弧区段
4421:第六圆弧区段
4431:第七圆弧区段
4441:第八圆弧区段
D:距离
E:电力
I:电流
M1:第一磁力线
M2:第二磁力线
S1:第一驱动信号
S2:第二驱动信号
S3:第三驱动信号
S4:第四驱动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鉴于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请同时参阅图3以及图4,图3为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与电子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且图4为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与电子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方块示意图。无线充电传输装置4包括一本体40、一电源线41、一电力模块42、一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一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一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一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以及一侦测模块47,无线充电传输装置4的电源线41显露于其本体40之外,其用以连接于一供电源6。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设置于本体40内且接近于本体40的一侧401,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设置于本体40内且相邻于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设置于本体40内且相邻于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而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设置于本体40内且相邻于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也就是说,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以及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于本体40内排列为一列。
于本较佳实施例中,无线充电传输装置4的本体40为一平台外型,而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以及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的绕线方式皆呈现四边形,且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以及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的大小相同。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4中,电力模块42与多个封闭传输线圈43~46皆设置于本体40的内部,且电力模块42分别连接于电源线41以及多个封闭传输线圈43~46,电力模块42因应供电源6的驱动而产生一电流I,使电流I分别通过多个封闭传输线圈43~46而分别产生电磁效应,且多个封闭传输线圈43~46因应电磁效应所产生的磁通量而分别产生一电力E,由此多个封闭传输线圈43~46得以输出电力E。
另一方面,电子装置5包括一电子装置壳体50、一封闭接收线圈51以及一充电电池52,其电子装置壳体50包覆于封闭接收线圈51,封闭接收线圈51用以于其电子装置壳体50接近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4的本体40或与其本体40接触时,接收来自于多个封闭传输线圈43~46的电力E。充电电池52设置于电子装置壳体50内且连接于封闭接收线圈51,用以储存来自于封闭接收线圈51的电力E。电子装置5为一移动电话,且封闭接收线圈51的绕线方式呈现一圆形。而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封闭接收线圈的绕线方式呈现椭圆形或其他形状。
图4中,侦测模块47设置于本体40内且连接于电力模块42,用以侦测电子装置5是否被放置于本体40上,且侦测电子装置5接近于多个封闭传输线圈43~46中的哪一封闭传输线圈。当侦测模块47侦测到电子装置5未被放置于本体40上时,继续侦测电子装置5是否被放置于本体40上,而当侦测模块47侦测到电子装置5被放置于本体40上时,侦测电子装置5接近于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接近于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接近于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或接近于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
当侦测模块47侦测到电子装置5被放置于本体40上,且侦测到电子装置5接近于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时,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被导电而产生电力E予封闭接收线圈51。当侦测模块47侦测到电子装置5被放置于本体40上,且侦测到电子装置5接近于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时,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被导电而产生电力E予封闭接收线圈51。当侦测模块47侦测到电子装置5被放置于本体40上,且侦测到电子装置5接近于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时,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被导电而产生电力E予封闭接收线圈51。当侦测模块47侦测到电子装置5被放置于本体40上,且侦测到电子装置5接近于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时,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被导电而产生电力E予封闭接收线圈51。于本较佳实施例中,侦测模块47以一固件(Firmware)形式设置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4中。
根据上述可知,多个封闭传输线圈43~46不会同时被导电,其无线充电过程中,每次仅有一个封闭传输线圈被导电而输出电力E予封闭接收线圈51,其不但可降低电力的浪费,更可避免多个封闭传输线圈43~46之间的磁力干扰,而确保无线充电效率。
接下来说明多个封闭传输线圈43~46的详细结构。请参阅图5,其为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剖面上视示意图。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包括一第一长侧区段431、一第一短侧区段432、一第二长侧区段433以及一第二短侧区段434,第一长侧区段431接近于本体40的一侧401,而第一短侧区段432连接于第一长侧区段431,且第一短侧区段432与第一长侧区段431之间形成一第一圆弧区段4311。第二长侧区段433连接于第一短侧区段432且接近于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第二长侧区段433与第一短侧区段432之间形成一第二圆弧区段4321。第二短侧区段434连接于第二长侧区段433以及第一长侧区段431,且第二短侧区段434与第二长侧区段433之间形成一第三圆弧区段4331,而第二短侧区段434与第一长侧区段431之间形成一第四圆弧区段4341。
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中,第一长侧区段431与第二长侧区段433互相平行,且第一短侧区段432与第二短侧区段434互相平行,而第一长侧区段431与第一短侧区段432互相垂直,第二长侧区段433与第二短侧区段434互相垂直。因此,第一长侧区段431、第一短侧区段432、第二长侧区段433以及第二短侧区段434形成四边形。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一长侧区段431与第二长侧区段433的长度约为30毫米,而第一短侧区段432与第二短侧区段434约为20毫米。
需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第一长侧区段431与第一短侧区段432的互相垂直的结构会阻碍电流I的流动,因此,分别于第一长侧区段431、第一短侧区段432、第二长侧区段433以及第二短侧区段434上设置圆弧形状的第一圆弧区段4311、第二圆弧区段4321、第三圆弧区段4331以及第四圆弧区段4341,以维持电流I的流动顺畅。
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包括一第三长侧区段441、一第三短侧区段442、一第四长侧区段443以及一第四短侧区段444,第三长侧区段441相邻于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的第二长侧区段433,而第三短侧区段442连接于第三长侧区段441,且第三短侧区段442与第三长侧区段441之间形成一第五圆弧区段4411。第四长侧区段443连接于第三短侧区段442且接近于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第四长侧区段443与第三短侧区段442之间形成一第六圆弧区段441。第四短侧区段444连接于第四长侧区段443以及第三长侧区段441,且第四短侧区段444与第四长侧区段443之间形成一第七圆弧区段4431,而第四短侧区段444与第三长侧区段441之间形成一第八圆弧区段4441。
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中,第三长侧区段441与第四长侧区段443以及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的第一长侧区段431互相平行,且第三短侧区段442与第四短侧区段444互相平行,而第三长侧区段441与第三短侧区段442互相垂直,第四长侧区段443与第四短侧区段444互相垂直。因此,第三长侧区段441、第三短侧区段442、第四长侧区段443以及第四短侧区段444形成四边形。第五圆弧区段4411、第六圆弧区段4421、第七圆弧区段4421以及第八圆弧区段4441的设置原因与上述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相同,其为了避免阻碍电流I的流动。
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相邻于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而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则接近于本体40的一另一侧402,且相邻于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至于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以及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的结构以及尺寸与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完全相同,故不再多加说明。
接下来说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4的运作情形。当无线充电传输装置4启动时,侦测模块47以预设频率反复侦测电子装置5是否被放置于本体40上。当使用者放置电子装置5于本体40上且电子装置5接近于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时,侦测模块47先侦测到电子装置5,再侦测电子装置5接近于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于侦测模块47确定电子装置5的所在位置之后,侦测模块47传输一第一驱动信号S1予电力模块42,而接收到第一驱动信号S1的电力模块42产生电流I,电流I通过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而产生电磁效应,使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产生电力E予封闭接收线圈51。
同理,当侦测模块47侦测到电子装置5被放置于本体40上,且侦测到电子装置5接近于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时,侦测模块47传输一第二驱动信号S2予电力模块42,而接收到第二驱动信号S2的电力模块42产生电流I,电流I通过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而产生电磁效应,使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4产生电力E予封闭接收线圈51。当侦测模块47侦测到电子装置5被放置于本体40上,且侦测到电子装置5接近于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时,侦测模块47传输一第三驱动信号S3予电力模块42,而接收到第三驱动信号S3的电力模块42产生电流I,电流I通过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而产生电磁效应,使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5产生电力E予封闭接收线圈51。而当侦测模块47侦测到电子装置5被放置于本体40上,且侦测到电子装置5接近于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时,侦测模块47传输一第四驱动信号S4予电力模块42,而接收到第四驱动信号S4的电力模块42产生电流I,电流I通过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而产生电磁效应,使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产生电力E予封闭接收线圈51。
接下来请参阅图6,其为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的第一封闭传输线圈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上视示意图。图6显示出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采用四边形的绕线方式,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为例说明。与现有传输线圈13以圆形的绕线方式相比,第一长侧区段431以及第二长侧区段433的长度(约为30毫米)等于以现有传输线圈13的直径(约为30毫米),而第一短侧区段432以及第二短侧区段434的长度(约为20毫米),比较可知,本发明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的占有面积略小于现有传输线圈13的占有面积。
另一方面,由于现有传输线圈13的绕线方式为圆形,故现有传输线圈13上每一位置所产生的磁通量皆相同。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中,由于第一长侧区段431与二长侧区段433间的距离(其等于第一短侧区段432的长度,也即20毫米)较近,使得第一长侧区段431与二长侧区段433因电磁效应而产生的多个第一磁力线M1挤压第一短侧区段432以及第二短侧区段434的多个第二磁力线M2,使得多个第二磁力线M2所产生的磁通量大于多个第一磁力线M1所产生的磁通量,且多个第二磁力线M2所产生的磁通量也大于现有传输线圈13上任一位置所产生的磁通量。因应多个第二磁力线M2所产生的较大磁通量,其无线充电范围大约增加6毫米,因此,第一短侧区段432以及第二短侧区段434中可传输电力的无线充电范围约为42毫米,比现有传输线圈13的水平方向上的无线充电范围(也即36毫米)大。而第二封闭传输线圈43、第三封闭传输线圈44以及第四封闭传输线圈46与第一封闭传输线圈43为同理,而不再多加说明。
综言之,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的封闭传输线圈的长侧区段长度与现有封闭传输线圈的直径相同,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的封闭传输线圈的占有面积小于现有封闭传输线圈的占有面积,且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的封闭传输线圈于长侧区段方向上的无线充电范围大于现有封闭传输线圈于水平方向上的无线充电范围。也就是说,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4的无线充电范围比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大,使用者可不需准确地对准某一封闭传输线圈即可进行无线充电。
此外,本发明更提供一第二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6,其为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与电子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无线充电传输装置7包括一本体70、一电源线71、一电力模块(未显示于图中)、第一封闭传输线圈73、一第二封闭传输线圈74、一第三封闭传输线圈75、一第四封闭传输线圈76以及一侦测模块(未显示于图中),而电子装置8包括一电子装置壳体80、一封闭接收线圈81、一充电电池(未显示于图中)以及一保护套83,本较佳实施例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7与电子装置8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大致上相同,故该两者之间相同之处不再多加说明。
而本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电子装置8的封闭接收线圈81并非设置于其电子装置壳体80内,其设置于保护套83内,其保护套83包覆于其电子装置壳体80,其用以保护电子装置壳体80,且位于保护套83内的封闭接收线圈81连接于位于电子装置壳体80内的充电电池,而保护套83可通过一迷你通用串行总线接口(Mini Universal Series Bus,MiniUSB)而连接于电子装置壳体80,以建立保护套83与电子装置壳体80之间的电性连接。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保护套也可通过其他信号传输介面连接于电子装置壳体,例如一通用串行总线接口(Universal Series Bus,USB)。
根据上述二较佳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采用以四边形绕线方式的多个封闭传输线圈,且多个封闭传输线圈分别相邻于封闭传输线圈的长侧区段。与现有技术的以圆形绕线方式的封闭传输线圈相比,本发明封闭传输线圈的长侧区段的长度大于以现有传输线圈的直径,且封闭传输线圈的短侧区段所产生的磁通量较现有传输线圈所产生的磁通量,因此可知,本发明无线充电传输装置提供较大的无线充电范围,以便于使用者进行无线充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因此凡其它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本案的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传输装置,用以传输一电力予一电子装置的一封闭接收线圈,该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包括:
一本体;
一第一封闭传输线圈,设置于该本体内且接近于该本体的一侧,用以被导电而产生一电磁效应,且传输因应该电磁效应而产生该电力予该封闭接收线圈;以及
一第二封闭传输线圈,设置于该本体内且相邻于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用以被导电而产生该电磁效应,且传输因应该电磁效应而产生该电力予该封闭接收线圈;其中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的绕线方式呈现一四边形,且该第二封闭传输线圈的绕线方式呈现该四边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其中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包括:
一第一长侧区段,接近于该本体的该侧;
一第一短侧区段,连接于该第一长侧区段,且该第一短侧区段与该第一长侧区段之间形成一第一圆弧区段;
一第二长侧区段,连接于该第一短侧区段且接近于该第二封闭传输线圈,该第二长侧区段与该第一短侧区段之间形成一第二圆弧区段;以及
一第二短侧区段,连接于该第二长侧区段以及该第一长侧区段,且该第二短侧区段与该第二长侧区段之间形成一第三圆弧区段,而该第二短侧区段与该第一长侧区段之间形成一第四圆弧区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其中该第二封闭传输线圈包括:
一第三长侧区段,相邻于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的该第二长侧区段;
一第三短侧区段,连接于该第三长侧区段,且该第三短侧区段与该第三长侧区段之间形成一第五圆弧区段;
一第四长侧区段,连接于该第三短侧区段,且该第四长侧区段与该第三短侧区段之间形成一第六圆弧区段;以及
一第四短侧区段,连接于该第四长侧区段以及该第三长侧区段,且该第四短侧区段与该第四长侧区段之间形成一第七圆弧区段,而该第四短侧区段与该第三长侧区段之间形成一第八圆弧区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其中该第一长侧区段、该第二长侧区段、该第三长侧区段以及该第四长侧区段互相平行,且该第一短侧区段、该第二短侧区段、该第三短侧区段以及该第四短侧区段互相平行,而该第一长侧区段与该第一短侧区段互相垂直,该第二长侧区段与该第二短侧区段互相垂直,该第三长侧区段与该第三短侧区段互相垂直,该第四长侧区段与该第四短侧区段互相垂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还包括一侦测模块,设置于该本体内,用以侦测该电子装置是否被放置于该本体上,且侦测该电子装置接近于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或接近于该第二封闭传输线圈;其中当该侦测模块侦测到该电子装置未被放置于该本体上时,继续侦测该电子装置是否被放置于该本体上,而当该侦测模块侦测到该电子装置被放置于该本体上时,侦测该电子装置接近于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或接近于该第二封闭传输线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其中当该侦测模块侦测到该电子装置被放置于该本体上,且侦测到该电子装置接近于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时,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被导电而产生该电力予该封闭接收线圈;而当该侦测模块侦测到该电子装置被放置于该本体上,且侦测到该电子装置接近于该第二封闭传输线圈时,该第二封闭传输线圈被导电而产生该电力予该封闭接收线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还包括:
一电源线,连接于一供电源且显露于该本体之外;以及
一电力模块,连接于该电源线、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以及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用以因应该供电源的驱动而产生一电流,使该电流通过该封闭传输线圈而产生该电磁效应,且因应该电磁效应而产生该电力。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其中该电子装置还包括:
一电子装置壳体,包覆于该封闭接收线圈,当该电子装置壳体接近于该本体或与该本体接触时,位于该电子装置壳体内的该封闭接收线圈接收来自于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的该电力,或接收来自于该第二封闭传输线圈的该电力;以及
一充电电池,设置于该电子装置壳体内且连接于该封闭接收线圈,用以储存来自于该封闭接收线圈的该电力。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其中该电子装置还包括:
一电子装置壳体;
一保护套,包覆于该电子装置壳体且该封闭接收线圈设置于该保护套内,用以保护该电子装置壳体;其中当该保护套接近于该本体或与该本体接触时,位于该保护套内的该封闭接收线圈接收来自于该第一封闭传输线圈的该电力,或接收来自于该第二封闭传输线圈的该电力;以及
一充电电池,设置于该电子装置壳体内且通过该保护套而连接于该封闭接收线圈,用以储存来自于该封闭接收线圈的该电力。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其中该封闭接收线圈的绕线方式呈现一圆形。
CN201310010312.6A 2013-01-11 2013-01-11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Pending CN1039289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10312.6A CN103928989A (zh) 2013-01-11 2013-01-11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10312.6A CN103928989A (zh) 2013-01-11 2013-01-11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28989A true CN103928989A (zh) 2014-07-16

Family

ID=51147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10312.6A Pending CN103928989A (zh) 2013-01-11 2013-01-11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2898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1116A (zh) * 2014-10-03 2016-04-06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CN105634084A (zh) * 2014-10-03 2016-06-0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38888A2 (en) * 2002-10-28 2004-05-06 Splashpower Limited Unit and system for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JP2007244165A (ja) * 2006-03-13 2007-09-20 Sony Corp 携帯電話機の保護カバーおよび充電装置
CN101375483A (zh) * 2006-01-31 2009-02-25 Ls电线有限公司 非接触电源、非接触充电系统以及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
US20100259217A1 (en) * 2009-04-08 2010-10-14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Selectable coil array
KR20110124578A (ko) * 2010-05-11 2011-11-17 고호성 무접점 충전기가 내장된 휴대단말기용 보호커버
CN102457109A (zh) * 2010-11-04 2012-05-16 翰林Postech株式会社 控制无线输电设备中无线电力信号的方法及无线输电设备
US20120184338A1 (en) * 2008-09-27 2012-07-19 Kesler Morris P Integrated repeaters for cell phone appl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38888A2 (en) * 2002-10-28 2004-05-06 Splashpower Limited Unit and system for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CN101375483A (zh) * 2006-01-31 2009-02-25 Ls电线有限公司 非接触电源、非接触充电系统以及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
JP2007244165A (ja) * 2006-03-13 2007-09-20 Sony Corp 携帯電話機の保護カバーおよび充電装置
US20120184338A1 (en) * 2008-09-27 2012-07-19 Kesler Morris P Integrated repeaters for cell phone applications
US20100259217A1 (en) * 2009-04-08 2010-10-14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Selectable coil array
KR20110124578A (ko) * 2010-05-11 2011-11-17 고호성 무접점 충전기가 내장된 휴대단말기용 보호커버
CN102457109A (zh) * 2010-11-04 2012-05-16 翰林Postech株式会社 控制无线输电设备中无线电力信号的方法及无线输电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1116A (zh) * 2014-10-03 2016-04-06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CN105634084A (zh) * 2014-10-03 2016-06-0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2289B (zh)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CN105471116A (zh)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KR101477429B1 (ko) 코일 장치, 이를 갖는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TW201429105A (zh)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CN104659868A (zh) 一种无线充电功能包
CN104659928A (zh)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电路及装置
CN103928989A (zh) 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CN203607891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US9543771B2 (en) Telescopic transmission cable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TW201917990A (zh) 模組化感測裝置及其無線充電結構
CN203883516U (zh) 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系统
KR101311436B1 (ko) 공유영역 내 무선 전력 전파망을 이용한 클라우딩 충전시스템
CN105720667A (zh) 具有Lighting接口和USB接口的无线充电设备
CN202872087U (zh) 一种数据线
TWI636630B (zh) 360 degree multi-directional magnetic socket
CN203243100U (zh) 基站式无线充电系统
CN105871038A (zh) 一种磁力充电及数据能量传送耦合装置
KR20150002758U (ko) 휴대용단말기의 무선 충전장치를 구비한 충전이 가능한 휴대용 보조배터리
CN203119583U (zh)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
CN210724223U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203278284U (zh) 便携设备应急电源
CN203179269U (zh) 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遥控装置
CN104785390B (zh) 磁共振充电淋浴莲蓬头及其充放电的实现方法
CN205070509U (zh) 一种接触式充电移动电源
CN105472783B (zh) 一种新型无线传感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