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1766A - 顯示單元,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電子設備 - Google Patents

顯示單元,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電子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1766A
TW201421766A TW102130266A TW102130266A TW201421766A TW 201421766 A TW201421766 A TW 201421766A TW 102130266 A TW102130266 A TW 102130266A TW 102130266 A TW102130266 A TW 102130266A TW 201421766 A TW201421766 A TW 20142176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unit
layer
hole injection
electrode
injec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0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kihide Kashiwagi
Nobutoshi Fuji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21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176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所提供的係一種顯示單元,其包含:複數個第一電極;載子捕捉部,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中;以及功能層,覆蓋該等第一電極及該載子捕捉部,且具有載子傳遞功能。

Description

顯示單元,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電子設備
本技術有關顯示單元、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電子設備,該顯示單元具有層(例如,電洞注入層),其中諸如電子電洞之載子透過其而通過。
近年來,做為扁平面顯示器的其中一者,使用有機EL(電致發光)裝置的顯示器已引起注意。因為自發射類型,所以該顯示器具有寬視角及低功率消耗的特徵。進一步地,對於高清晰度及高速度的視頻信號,有機EL裝置具有令人滿意的回應特性。
有機EL裝置可具有例如,以此順序之第一電極、包含電洞注入層及發光層的有機層、及第二電極,以及顯示單元可由例如,該等有機EL裝置及電晶體所組構。在鄰近的第一電極間之區域(電極間區域)處,提供有絕緣膜(屏障)。有機層的形成方法主要包含兩技術:用於以使用由例如,薄膜金屬材料所製成之遮罩的真空沉積法,而 分別形成用於各裝置之紅色、綠色、及藍色彩色的各者之發光層的技術;以及藉由疊層對各有機EL裝置共同之紅色、綠色、及藍色彩色的各者之發光層而無需使用遮罩,以供形成有機層之用的技術。雖然用以形成對各有機EL裝置共同之有機層的方法在獲得較高解析度及改善孔徑比之中係有利的,但除了該等方法之外,亦可以以噴墨法、雷射轉移法、及其類似方法而形成用於各裝置之紅色、綠色、、及藍色彩色的各者之發光層。
然而,在該等方法中,驅動電流的任何漏洩將可易於經由鄰接裝置間之有機層(特別地,電洞注入層或電洞傳輸層)而發生。典型的有機EL裝置根據由電晶體所控制的電流量而發射出光,但除此之外,任何裝置可由於漏電流而發射出光,其可導致諸如混色或類似者之顯示影像品質中的劣化。
一方面,PTL 1提出以使得在電極間區域處的絕緣膜採取反向錐形形狀之方式而薄化或斷開電洞注入層的方法。另一方面,PTL 2敘述藉由局部地施加紫外光至電洞注入層上而部分地轉換裝置間之電洞注入層的方法。
〔引例列表〕 〔專利文獻〕
[PTL 1]
JP 2009-4347A
[PTL 2]
JP 2008-112747A
然而,在PTL 1及PTL 2中所揭示之該兩方法中,很難以適當增加裝置間之電洞注入層的電阻值,且因此,所欲的係用以更確實地防止漏電流之方法的開發。
所企望在於提供能更確實地防止漏電流之發生的顯示單元,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電子設備。
依據本技術之實施例的顯示單元包含:複數個第一電極;載子捕捉部,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中;以及功能層,覆蓋該等第一電極及該載子捕捉部,且具有載子傳遞功能。
依據本技術之實施例的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包含:形成複數個第一電極;形成載子捕捉部於電極間區域中;以及形成具有載子傳遞功能之功能層,以便覆蓋該等第一電極及該載子捕捉部。
在依據本技術之上述實施例的顯示單元中,一載子及另一載子係在各裝置中之第一電極及功能層的疊層方向中,彼此互相複合,而藉以發射出光。在此顯示單元中,設置在電極間區域中之載子捕捉部捕捉經由功能層而在裝置間遷移的載子。例如,經由電洞注入層而在裝置間遷移 的電洞係由載子捕捉部所捕捉,而予以消滅。
依據本技術之實施例的電子設備係設置有顯示單元,其包含:複數個第一電極;載子捕捉部,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中;以及功能層,用以覆蓋該等第一電極及該載子捕捉部,且具有載子傳遞功能。
依據本技術之上述個別實施例的顯示單元、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電子設備,載子捕捉部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中,其可防止載子經由功能層而在裝置之間遷移。因而,此允許更確實地防止任何漏電流的發生。
將被瞭解的是,上述概括說明及下文詳細說明二者均係代表性的,且係打算用以提供如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技術的進一步說明。
1、1A、1B、2、3、4、5‧‧‧顯示單元
10、10R、10G、10B‧‧‧有機EL裝置
L1‧‧‧像素驅動電路形成層
L2‧‧‧發光裝置形成層
11‧‧‧支撐基板
12‧‧‧TFT層
13‧‧‧平坦化層
13H‧‧‧連接孔
14‧‧‧第一電極
15‧‧‧電洞注入層
15R‧‧‧受輻照部
16‧‧‧發光層
17‧‧‧第二電極
18‧‧‧保護層
19、29‧‧‧絕緣膜
19C、22C‧‧‧電洞捕捉部
21‧‧‧面對基板
22‧‧‧電洞捕捉膜
第1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依據本技術第一實施例之顯示單元的組態;第2圖係概略圖式,用以顯示第1圖中所描繪之顯示單元的全體組態;第3圖係電路圖,用以顯示第2圖中所描繪之像素驅動電路的實例;第4A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第1圖中所描繪之顯示單元的製造處理; 第4B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4A圖之後的處理;第4C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4B圖之後的處理;第5A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4C圖之後的處理;第5B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5A圖之後的處理;第6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依據比較實例1之顯示單元的製造處理;第7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依據修正實例1之顯示單元的組態;第8A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第7圖中所描繪之顯示單元的製造處理之實例;第8B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8A圖之後的處理;第8C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8B圖之後的處理;第9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依據比較實例2之顯示單元的製造處理;第10A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第7圖中所描繪之顯示單元的製造處理之另一實例;第10B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10A圖之後的處理; 第10C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10B圖之後的處理;第11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依據修正實例2之顯示單元的組態;第12A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第11圖中所描繪之顯示單元的製造處理;第12B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12A圖之後的處理;第12C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12B圖之後的處理;第13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依據本技術第二實施例之顯示單元的組態;第14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第13圖中所描繪之顯示單元的組態之另一實例;第15A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第13圖中所描繪之顯示單元的製造處理之實例;第15B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15A圖之後的處理;第15C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15B圖之後的處理;第16A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第13圖中所描繪之顯示單元的製造處理之另一實例;第16B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16A圖之後的處理; 第16C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16B圖之後的處理;第17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依據本技術第三實施例之顯示單元的組態;第18A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第17圖中所描繪之顯示單元的製造處理;第18B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18A圖之後的處理;第18C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18B圖之後的處理;第19A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第18C圖中所描繪之顯示單元的製造處理之實例;第19B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緊隨在第19A之後的處理;第20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依據本技術第四實施例之顯示單元的組態;第21圖係橫剖面視圖,用以顯示依據本技術第五實施例之顯示單元的組態;第22圖係頂視圖,用以顯示包含第1圖及其類似者中所描繪之顯示單元的任一者之模組的簡化組態;第23圖係透視圖,用以顯示應用實例1的外觀;第24A圖係透視圖,用以顯示自其正面側所觀察之應用實例2的外觀;第24B圖係透視圖,用以顯示自其背面側所觀察之應 用實例2的外觀;第25圖係透視圖,用以顯示應用實例3的外觀;第26圖係透視圖,用以顯示應用實例4的外觀;第27A圖係概略圖式,用以顯示在應用實例5之閉合狀態中的外觀;以及第27B圖係概略圖式,用以顯示在應用實例5之打開狀態中的外觀。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而詳細敘述本技術之若干實施例。請注意的是,說明將以下文所給定之順序予以提供。
1.第一實施例(其中電洞捕捉部係由電極間區域處的全體絕緣膜所組構之實例:顯示單元具有對各裝置共同的有機層)
2.修正實例1(其中電洞捕捉部係由絕緣膜的一部分(其頂部表面側)所組構之實例)
3.修正實例2(其中電洞捕捉部係由絕緣膜的一部分(其側面表面側)所組構之實例)
4.第二實施例(其中膜狀電洞捕捉部係設置在絕緣膜的正面表面上之實例)
5.第三實施例(其中受輻照部係設置在電洞注入層的一部分處之實例)
6.第四實施例(其中受輻照部係設置在電洞注入層的一部分處,以及電洞捕捉部係由絕緣膜的一部分所組構之 實例)
7.第五實施例(具有有機層以供各裝置之用的顯示單元)
(1.第一實施例) (顯示裝置的整體組態)
第1圖顯示依據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顯示單元(顯示單元1)之主要部分的橫剖面結構。其係包含複數個有機EL裝置10之自發射類型顯示單元的顯示單元1以此順序具有像素驅動電路形成層L1、包含有機EL裝置10之發光裝置形成層L2、及面對基板21於支撐基板11上。顯示單元1係所謂頂部發射類型顯示單元,其具有光拾取方向於面對基板21側。像素驅動電路形成層L1可包含例如,信號線驅動電路及掃描線驅動電路(未顯示於圖式中),以供影像顯示目的之用。在下文中,將敘述各組件部分的細節。
第2圖顯示顯示單元1的整體組態。顯示單元1具有顯示區110於支撐基板11上,且可被使用做為超低橫斷面之有機發光彩色顯示單元,及其類似物。在支撐基板11上之顯示區110的周邊處,可提供有例如,信號線驅動電路120、掃描線驅動電路130、及電源供應線驅動電路140,其係用於影像顯示之驅動器。
在顯示區110處,形成有以矩陣圖案予以二維配置之複數個有機EL裝置10(10R,10G,及10B),以及用以 驅動該等有機EL裝置10之像素驅動電路150。該等有機EL裝置10R、10G、及10B可意指分別發射出紅色、綠色、及藍色光的有機EL裝置10。在像素驅動電路150中,配置有複數個信號線120A(120A1,120A2,...,120Am,...)及複數個電源供應線140A(104A1,...,140An,...)於行方向(Y方向)中,以及複數個掃描線130A(130A1,...,130An,...)於列方向(X方向)中。該等有機EL裝置10R、10G、及10B的任一者係設置在信號線120A及掃描線130A之間的各交叉點處。該等信號線120A的各者係與信號線驅動電路120連接,以及該等掃描線130A的各者係與掃描線驅動電路130連接,且同時,該等電源供應線140A的各者係與電源供應線驅動電路140連接。
信號線驅動電路120根據將由信號線(未顯示於圖式中)所提供之光亮度信號,而提供影像信號的信號電壓至經由信號線120A所選擇之有機EL裝置10R、10G、及10B。
掃描線驅動電路130係由移位暫存器及其類似者所組構,該移位暫存器與輸入之時脈脈波同步地順序偏移(轉移)起動脈波。在寫入影像信號至有機EL裝置10R、10G、及10B的各者內之中,掃描線驅動電路130掃描用於各列之該等有機EL裝置的各者,用以順序提供掃描信號至掃描線130A之各者。
電源供應線驅動電路140係由移位暫存器及其類似者 所組構,該移位暫存器與輸入之時脈脈波同步地順序偏移(轉移)起動脈波。在與用於各行之掃描(其係由信號線驅動電路120所執行)的同步中,電源供應線驅動電路140適當地提供彼此互相不同的第一電位或第二電位至電源供應線140A之各者。此產生將被選擇之驅動電晶體Tr1的導電狀態或非導電狀態(將在下文中予以敘述)。
像素驅動電路150係設置在支撐基板11與有機EL裝置10之間的層位準,亦即,像素驅動電路形成層L1(TFT層12,將在下文中予以敘述)處。第3圖顯示像素驅動電路150的組態實例。像素驅動電路150係主動型驅動電路,具有驅動電晶體Tr1及寫入電晶體Tr2,在該兩電晶體之間的電容器(儲存電容器)Cs,以及有機EL裝置10。有機EL裝置10係在電源供應線140A與共同電源供應線(GND)之間,與驅動電晶體Tr1串聯連接。驅動電晶體Tr1及寫入電晶體Tr2之各者係由典型的薄膜電晶體(TFT)所組構,且可係例如,反向交錯結構(所謂底部閘極型)或交錯結構(所謂頂部閘極型)。
例如,寫入電晶體Tr2的汲極電極可與信號線120A連接,而導致來自信號線驅動電路120的影像信號被提供。進一步地,寫入電晶體Tr2的閘極電極可與掃描線130A連接,而導致來自掃描線驅動電路130的掃描信號被提供。此外,寫入電晶體Tr2的源極電極可與驅動電晶體Tr1的閘極電極連接。
例如,驅動電晶體Tr1的汲極電極可與電源供應線 140A連接,而導致其電壓被設定為第一電位或第二電位,該第一電位或第二電位係由電源供應線驅動電路140所提供。驅動電晶體Tr1的源極電極可與有機EL裝置10連接。
儲存電容器Cs係形成於驅動電晶體Tr1的閘極電極(寫入電晶體Tr2的源極電極)與驅動電晶體Tr1的汲極電極之間。
(顯示單元之主要部分的組態)
接著,請再參閱第1圖,將提供支撐基板11、像素驅動電路形成層L1、發光裝置形成層L2、面對基板21、及其類似物之詳細組態上的說明。有機EL裝置10R、10G、及10B的組態係集體地敘述於下文中,因為該等組態係彼此互相共通的。
支撐基板11可由玻璃、矽(Si)晶圓、樹脂、導電基板,或其類似物所製成。對於頂部發射類型,光係自面對基板21取得,且因此,支撐基板11可由光學透明材料或非光學透明材料所形成。當使用導電性基板時,正面表面可以以氧化矽(SiO2)或樹脂材料予以絕緣。
像素驅動電路形成層L1具有TFT層12及平坦化層13的疊層結構。組構像素驅動電路150之驅動電晶體Tr1及寫入電晶體Tr2係形成於像素驅動形成層L1上,且進一步地,信號線120A、掃描線130A、及電源供應線140A(未顯示於圖式中)亦係嵌入其中。
在TFT層12上之該等TFT(驅動電晶體Tr1及寫入電晶體Tr2)的組態並未受到特別地限制。例如,a-Si(非晶矽)、氧化物半導體、有機半導體、或其類似物可被使用於半導體層。進一步地,驅動電晶體Tr1及寫入電晶體Tr2之各者可由MOSFET(金氧半場效電晶體)所組構。
平坦化層13係打算用以使其中像素驅動電路150被形成於上之支撐基板11的正面表面平坦化,且因為微連接孔13H係設置於其上,所以較佳地,可藉由具有優異圖案準確度之材料而予以製成。在TFT層12上之驅動電晶體Tr1係經由設置在平坦化層13上之連接孔13H,而與有機EL裝置10(第一電極14,將在下文中予以敘述)電性連接。連接孔13H係設置有柱塞,該柱塞係由導電金屬材料所製成。用於平坦化層13之組成材料的實例可包含諸如聚乙醯胺之有機材料,或諸如氧化矽(SiO2)、氮化矽(SiNx)、或氮氧化矽(SiON)之無機材料。
發光裝置形成層L2係設置有有機EL裝置10及絕緣膜(屏障)19,以及覆蓋該等組件部分的保護層18。
有機EL裝置10具有做為陽極電極之第一電極14,包含電洞注入層15及發光層16之有機層,以及做為陰極電極之第二電極17,其係自支撐基板11側起,以此順序疊層於該處之上。有機層具有與有機EL裝置10(10R、10G、及10B)之發光的彩色無關之相同的結構,且可包含例如,電洞注入層15(功能層)、電洞傳輸層(未顯 示於圖式中)、發光層16、電子傳輸層(未顯示於圖式中)、及電子注入層(未顯示於圖式中),其係自第一電極14側起,以此順序疊層於該處之上。藉由施加電場,經由電洞注入層15及電洞傳輸層而由第一電極14所注入之電洞的一部分,與經由電子注入層及電子傳輸層而由第二電極17所注入之電子的一部分係在發光層16上彼此互相復合,用以產生光。
第一電極14係提供用於有機EL裝置10之各者,以及複數個第一電極14係彼此互相分離地設置在平坦化層13上。第一電極14結合做為陽極之功能及做為反射層之功能,且較佳地,亦可由具有高的反射率及高的電洞注入性能之材料所製成。用於該第一電極14之組成材料的實例可包含諸如鉻(Cr)、金(Au)、鉑(Pt)、鎳(Ni)、銅(Cu)、鉬(Mo)、鵭(W)、鈦(Ti)、組(Ta)、鋁(Al)、或銀(Ag)之金屬元素的基本物質或合金,而具有至少約30奈米(nm),但不超過約1000奈米(nm)之疊層方向中的厚度(在下文中,僅稱作厚度)。選擇性地,第一電極14可藉由疊層該等材料而予以組構。
在此實施例中,電洞捕捉部19C係設置在鄰接的第一電極14之間(在電極間區域H處)。此抑制經由電洞注入層15之電洞的遷移,而可防止漏電流的發生。在此實施例中,使用做為屏障的絕緣膜19亦係用作電洞捕捉部19C。換言之,電洞捕捉部19C係由整體絕緣膜19所組 構。
絕緣膜19確保第一電極14與第二電極17之間的絕緣性能,以及鄰接之有機EL裝置10間的絕緣性能。進一步地,可藉絕緣膜19的孔徑而控制發光區,用以精確取得所欲的形式。絕緣膜19的橫剖面表面(X-Z橫剖面表面)可係正向錐形形式(第1圖),或可係矩形形式及其類似者(未顯示於圖式中)。絕緣膜19可由諸如具有未成對之電子或負電荷的材料之具有電洞捕捉位準的材料所製成。例如,若包含矽(Si)之膜係使用電漿CVD(化學氣相沉積)法而以大約攝氏130度之大小的低溫予以形成時,則可形成具有電洞捕捉位準的絕緣膜19。用於包含矽之膜的組成材料之實例可包含諸如氮化矽(SiNx),氧化矽(SiOx),氮氧化矽(SiON),碳化矽(SiC),及SiOC之材料。該絕緣膜19的厚度可係例如,至少約1奈米,但不超過大約100奈米。
有機層係共通於所有該等有機EL裝置10,且亦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H處。電洞注入層15藉由允許電洞(載子)之通行而增進電洞注入效率,且亦係用作緩衝層,用以防止任何漏洩。具有該電洞傳遞功能之電洞注入層15覆蓋電極間區域H處之自第一電極14至絕緣膜19的區域,且與絕緣膜19接觸。因此,經由電洞注入層15而在有機EL裝置10之間遷移的電洞係由電洞捕捉部19C(絕緣膜19)所捕捉,而予以消滅。電洞注入層15可係例如,至少約5奈米,但不超過大約300奈米的厚度,且 可由顯示在化學結構1或化學結構2中之六氮聯三伸苯衍生物所組構。
(在化學結構1中,R1及R6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氫、鹵素、羥基、胺基、誘惑性胺基中的取代基,具有20或更少的碳數目之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羰基,具有20或更少的碳數目之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羰酯基,具有20或更少的碳數目之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基,具有20或更少的碳數目之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烯基,具有20或更少的碳數目之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氧基,具有30或更少的碳數目之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芳基,具有30或更少的碳數目之取代的或未取代的雜環基,腈基,氰基,硝基,或甲矽烷基,以及鄰接的基Rm(m=1至6)可透過環結構而彼此互相結合。進一步地,X1至X6各自獨立地表示碳或氮原子)。
電洞傳輸層增進對發光層16的電洞傳輸效率。電洞傳輸層可係例如,約40奈米之大小的厚度,且可由4,4’,4”-三(3-甲基苯基-苯基氨基)三苯胺(m-MTDATA)或2-萘苯二胺(α-NPD)所組構。選擇性地,可選擇具有電洞傳輸功能的任何材料以供電洞注入層之用。
其係用於白色光發射之發光層16可具有紅色發光層、綠色發光層、及藍色發光層(並未顯示於圖式中),例如,其係設置成彼此互相疊層於第一電極14與第二電極17之間。紅色發光層、綠色發光層、及藍色發光層分別透過電洞與電子的復合,而產生紅色、綠色、及藍色光。
紅色發光層可包含例如,紅色發光材料、可電洞傳輸材料、可電子傳輸材料、及可雙極性電荷傳輸材料中之至少一種材料。紅色發光材料可係螢光的或磷光的。紅色發光層可係例如,約5奈米之大小的厚度,且可由混合有4,4-雙(2,2-二苯乙烯)聯苯(DPVBi)之約30重量百分 比的2,6-雙<(4’-甲氧基二苯胺)苯乙烯基>-1,5-二腈基萘(BSN)之材料所組構。
綠色發光層可包含例如,綠色發光材料、可電洞傳輸材料、可電子傳輸材料、及可雙極性電荷傳輸材料中之至少一種材料。綠色發光材料可係螢光的或磷光的。綠色發光層可係例如,約10奈米之大小的厚度,且可由混合有DPVBi之約5重量百分比的香豆素6之材料所組構。
藍色發光層可包含例如,藍色發光材料、可電洞傳輸材料、可電子傳輸材料、及可雙極性電荷傳輸材料中之至少一種材料。藍色發光材料可係螢光的或磷光的。藍色發光層可係例如,約30奈米之大小的厚度,且可由混合有DPVBi之約2.5重量百分比的4,4’-雙<2-{4-(N,N-二苯胺基)苯基}乙烯基>聯苯(DPAVBi)所組構。
電子傳輸層增進對發光層16的電子傳輸效率,且可由例如,具有約20奈米大小之厚度的8-羥基喹啉鋁(Alq3)所組構。電子注入層增進對發光層16的電子注入效率,且可由例如,具有0.3奈米大小的厚度之諸如LiF或Li2O的材料所組構
其係與第一電極14成對而有機層插入其間的第二電極17係共通於有機EL裝置10,而以與第一電極14絕緣之狀態被設置在電子注入層上。例如,第二電極17可被設置在支撐基板11的整個表面上,且亦存在於電極間區域H處。該第二電極17係由具有光學透明度的透明材料所製成,且可由諸如鋁(Al)、鎂(Mg)、銀(Ag)、 鈣(Ca)、或鈉(Na)之元素材料的合金所組構。尤其,鎂及銀的合金(Mg-Ag合金)係較佳的,因為其結合導電率及降低的可吸收性於薄膜上。在Mg-Ag合金中之鎂及銀的比例並未受到特別限制,但較佳地,在膜厚度中之比例可在Mg:Ag=約20:1至約1:1的範圍中。進一步地,對於第二電極17的組成材料,可使用鋁(Al)及鋰(Li)的合金(Al-Li合金),且額外地,可選擇性地使用諸如銦錫氧化物(ITO)、氧化鋅(ZnO)、摻雜氧化鋁之氧化鋅(AZO)、摻雜鎵之氧化鋅(GZO)、銦鋅氧化物(IZO)、銦鈦氧化物(ITiO)、或銦鎢氧化物(IWO)的任何其他材料。
保護層18可由諸如聚乙醯胺之絕緣樹脂材料所形成,如與例如,平坦化層13之情況一樣地。
面對基板21與黏著層(未顯示於圖式中)及其類似物連結地密封有機EL裝置10,該黏著層及其類似物係由熱凝固樹脂或任何其他材料所製成,而該面對基板21係由其中產生於發光層16中的光可透過其而被透射出之透明的玻璃或塑膠材料所組構。在面對基板21的一側上,設置有濾色片(未顯示於圖式中)。該濾色片具有紅色濾色片、綠色濾色片、及藍色濾色片,其係以對有機EL裝置10R、10G、及10B之順序,被分別對應地設置。可將濾色片設置在面對基板21的任一側上,雖然較佳地,可設置其於有機EL裝置10側之上。此係因為不將濾色片設置在正面表面上,可藉以以保護層18(或黏著層)保護 濾色片。進一步地,此係因為由於發光層16與該等濾色片間之縮減的距離而可避免由發光層16所輸出的光進入不同彩色之任何鄰接的濾色片內,而導致混色。
顯示單元1可以以例如,以下方式予以製造(請參閱第4A圖至第5B圖)。
首先,包含驅動電晶體Tr1的像素驅動電路150(TFT層12)係形成於可由上述材料所製成的支撐基板11上,且其後,例如,光敏樹脂係塗佈於支撐基板11的整個表面之上。做為TFT層12,半導體層係使用例如,低溫多晶矽處理而予以形成,且鋁佈線被形成。其次,曝光及顯影係執行用於塗佈之光敏樹脂,用以使其以預定形狀圖案化,而藉以形成平坦化層13。連接孔13H及柱塞係與平坦化層13的圖案化一起形成。之後,金屬膜14M係使用例如,濺鍍法而被形成於平坦化層13上(第4A圖)。隨後,複數個第一電極14係以使得金屬膜14M透過諸如光微影術、蝕刻、及清潔之處理而被圖案化的方式,予以形成(第4B圖)。
接著,如第4C圖中所示,具有電洞捕捉位準之絕緣材料膜19M係形成於支撐基板11的整個表面之上。絕緣材料膜19M可以以例如,使用電漿CVD法而在約攝氏130度的溫度沉積氮化矽之方式予以形成。藉由在例如,用於電漿產生之約0.5千瓦(kW)的RF功率、約250帕(Pa)的壓力、約2.0slm(升/分鐘)的甲矽烷(SiH4)氣體流速、及約0.5slm的氨(NH3)氣體流速之控制條件 下,透過電漿曝射而使甲矽烷及氨彼此互相反應,可形成由氮化矽材料所製成之絕緣材料膜19M。電洞捕捉位準係藉由在較低溫度處形成膜而被形成於絕緣材料膜19M之上,當與在約攝氏700至800度的範圍內之典型膜形成溫度相較時,該較低溫度係在例如,約攝氏80至400度的範圍內。進一步地,對於TFT層12上之任何效應的防止而言,較佳地,可將膜形成於約攝氏400度或以下的溫度處。當TFT層12係由有機半導體材料所形成時,則較佳地,可在例如,約攝氏100度或以下之更低溫度處形成絕緣材料膜19M。例如,即使膜沉積溫度係自約攝氏130度減低至室溫而與上述電漿CVD法之要求一致時,仍可形成絕緣材料膜19M。
在形成絕緣材料膜19M之後,開口係藉由執行例如,光微影術及蝕刻而被設置在絕緣材料膜19M上,用以暴露第一電極14的正面表面。此步驟形成絕緣膜19(電洞捕捉部19C)(第5A圖)。
接著,如第5B圖中所示,電洞注入層15係使用例如,氣相沉積法而被形成於支撐基板11的整個表面之上,用以提供覆蓋第一電極14及在電極間區域H處之絕緣膜19的電洞注入層15。連續地,電洞傳輸層(未顯示於圖式中)、發光層16、電子傳輸層(未顯示於圖式中)、電子注入層(未顯示於圖式中)、及第二電極17係使用例如,氣相沉積法,而以此順序被形成於支撐基板11的整個表面之上。此步驟形成有機EL裝置10。
其後,保護層18係使用例如,CVD法或濺鍍法而被形成於有機EL裝置10上。最後,設置有濾色片而黏著層(未顯示於圖式中)被插入其間的面對基板21係接合於保護層18上,而完成顯示單元1。
在此顯示單元1中,掃描信號係經由寫入電晶體Tr2之閘極電極而自掃描線驅動電路130提供至有機EL裝置10(10R、10G、及10B)的各者,以及經由寫入電晶體Tr2而由信號線驅動電路120所傳送之影像信號係保持於儲存電容器Cs上。換言之,驅動電晶體Tr1係根據保持於儲存電容器Cs上之信號而被控制成開啟/關閉。因而,驅動電流Id係注入至有機EL裝置10的各者,而使電洞與電子之復合發生在第一電極14、電洞注入層15、發光層16、及第二電極17的疊層方向中,用以導致光發射的產生。此光係透射穿過第二電極17、濾色片(未顯示於圖式中)、及面對基板21,而予以取出。
在此實施例中,亦用作電洞捕捉部19C之絕緣膜19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H中,且因此,經由電洞注入層15而在有機EL裝置10之間遷移的電洞係藉由電洞捕捉部19C(絕緣膜19),而予以捕捉。此可防止任何漏電流的發生。
第6圖顯示依據比較實例1之顯示單元(顯示單元100)的製造處理。顯示單元100係以使得在電極間區域H處之絕緣膜(絕緣膜119)被以反向錐形形狀(第6圖)設置,以及電洞注入層15係藉絕緣膜119而在有機 EL裝置之間被薄化或斷開的方式,予以形成。對於該顯示單元100,將具有無流充分增加電洞注入層之電阻值,而使其由於以下理由很難以防止任何漏電流之發生的可能性。首先,將難以精確控制絕緣膜119的形狀,用以增加有機EL裝置間之電洞注入層的電阻值。進一步地,在若干情況中,可難以使電洞注入層薄化,因為電洞注入層的非垂直組分係由氣相沉積坩堝所沉積,或電洞注入層的電阻值可由於例如,諸如有機層及其類似者之氣相沉積的熱處理之在形成電洞注入層後的任何處理,而返回至先前之值,即使執行薄化。此外,在其中除了電洞注入層之外的有機層或第二電極17係藉絕緣膜119而予以薄化之部分處,當與任何其也部分相較時,光發射會伴隨較低的電流應力而發生。換言之,所不欲之光發射將可由於與經由電洞注入層15所產生之漏電流不同的因素而發生。
相反地,在顯示單元1中,電洞捕捉部19C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中,且因此,可捕捉鄰接的有機EL裝置10之間所遷移的電洞,及使該等電洞消滅,而藉以防止經由電洞注入層15之任何漏電流的發生。在顯示單元1中,絕緣膜19之形狀或電洞注入層15之厚度的精確控制並非必要,以及由絕緣膜19所達成之電洞捕捉的功效並不會劣化,即使當執行熱處理於製造處理之中時。進一步地,可防止有機層及第二電極17局部地變薄。
如上述,在依據本實施例的顯示單元1中,電洞捕捉部19C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H中,而可更確實地防止經 由電洞注入層15之任何漏電流的發生。因而,此允許顯示影像品質藉由抑制混色及其類似者而予以增強。
在下文中,將提供本技術之上述實施例的修正實例,及本技術的其他實施例之說明。請注意的是,與依據上述實施例之顯示單元1的該等組件部分本質相同之任何組件部分係以相同的參考符號予以說明,且相關之說明予以適當地省略。
(修正實例1)
第7圖顯示依據修正實例1之顯示單元(顯示單元1A)的橫剖面組態。在此顯示單元1A中,絕緣膜19的一部分組構電洞捕捉部19C。在顯示單元1A中,電洞捕捉部19C係設置於絕緣膜19的面對基板21(頂部表面)側。除了此點之外,顯示單元1A具有與顯示單元1相同的組態,且其功能及功效亦與顯示單元1的情況中之該等者相同。
包含於絕緣膜19中之電洞捕捉部19C係藉由具有與本技術的上述實施例之絕緣膜19一樣的電洞捕捉位準之材料,而予以製成,且係與電洞注入層15接觸。此可防止經由電洞注入層15之任何漏電流的發生。
例如,包含電洞捕捉部19C做為其一部分的絕緣膜19可以以下述方式予以製造。
首先,到第一電極14為止的組件部分係如本技術之上述實施例中所述地形成,且其後,先質19A係如第8A 圖中所示地形成於電極間區域H處。該先質19A係由絕緣材料所製成,其中電洞捕捉位準係藉由執行表面處理而予以產生。該表面處理的實例可包含使用能量射線之方法(能量射線E,將在下文中加以說明)。此先質19A可由例如,顯示於化學結構3中之包含矽的聚合物所組構。倘若鍵合係藉由能量射線的輻照而予以切斷,用以形成電洞捕捉位準時,則該先質19A可由除了化學結構3中所顯示的聚合物之外的任何材料所組構。
(在化學結構3中,R7係構成烴基的無機元素,以及R8係構成烴基或聚合物鍵合的無機元素。R7及R8的烴基可包含無機元素,以及R7及R8的烴基可係聚合物)。
例如,顯示於化學結構3中之聚合物(例如,CnH2n+1之R7及R8的各者)可使用CVD法而予以形成。藉由流過諸如三甲基矽烷(3MS:<SiH(CH3)3>)之具有烴基的甲矽烷為主氣體、氧(O2)、及氦(He),膜沉積可使用CVD裝備而予以執行。將被設立之膜沉積情形的實例可包含約1000立方公分/分鐘之用於甲矽烷為主氣體、氧 (O2)、及氦(He)的各者之流速,約600帕(Pa)之膜沉積氛圍壓力,以及約700瓦(W)之用於CVD裝備的RF(射頻)功率。藉由滿足該情形,可形成具有甲基(CH3)之R7及R8各者的聚合物(化學結構3)。對於該聚合物,例如,-OH基(約3600/公分)可具有相對於Si-O鍵合(約1039/公分)之約0.3或更大的FT-IR強度比。除了上述的三甲基矽烷之外,做為具有烴基之甲矽烷為主氣體,可使用諸如四甲基矽烷(4MS)、六甲基二矽烷(HMDS)、八甲基環四矽氧烷(OMCTS)、四甲基環四矽氧烷(TMCTS)、二甲基苯基矽烷(DMPS)、二乙氧基甲基矽烷(DEMS)、及二甲基二甲氧基矽烷(DMDMOS)之任何其他的氣體物質。選擇性地,亦可使用非甲矽烷為主氣體,例如諸如甲烷(CH4)及乙烯(C2H4)之碳為主氣體。
顯示於化學結構3之聚合物可使用塗佈法而被形成。例如,先質19A可藉由塗佈甲基倍半矽氧烷(MSQ)而予以形成。在先質19A中之有機組成物的含量可藉由選擇塗佈材料及熱處理條件,而予以調整。
在設置先質19A之後,如第8B圖中所示,電洞捕捉部19C係藉由自垂直方向施加當做能量射線E的紫外光至例如,第一電極14的正面表面,而被形成於絕緣膜19的頂部表面上(第8C圖)。如在半導體裝置的領域中所熟知地,於此之際,若絕緣膜19可藉由如化學結構3中所顯示之材料而予以製成時,則Si-R7或Si-R8的鍵合係 由能量射線E的輻照所切斷,而在SiO2中造成缺陷。換言之,未成對的電子係產生用以在絕緣膜19上形成電洞捕捉位準。倘若R7及R8包含氧,且Si-O-C鍵合係存在於化學結構3之中時,則電洞捕捉位準可由切斷O-C鍵合所形成。顧及將被切斷的鍵合及在第一電極14上之任何效應(穿透長度),可執行能量射線E的選擇及其能量的調整。在能量射線E的輻照時,可使用遮罩。做為能量射線E,可使用除了紫外光之外的離子、電漿、或其類似物。電洞捕捉部19C可在能量射線E的輻照之後,藉由提供孔徑而予以形成。進一步地,可將能量射線E施加至其中早已設置電洞捕捉位準於其上之材料。為了要在有機層的膜形成中間,防止電洞注入層15、發光層16、及其類似物被暴露至周遭空氣,例如,可將用以施加能量射線E之部設置在膜形成裝備之內,以及可在惰性氛圍下或在真空中,將電洞注入層15至第二電極17或保護層18連續地形成。膜可予以自電洞注入層15至保護層18連續地形成。
第9圖顯示依據比較實例2之顯示單元(顯示單元101)的製造處理。在顯示單元101中,電洞捕捉部並未被設置在電極間區域處的絕緣膜129上。顯示單元101係以使得紫外光UV藉由使用遮罩122而被局部地施加,用以部分地轉換有機EL裝置間之電洞注入層15的方式,防止任何漏電流的發生。同樣地,在此顯示單元101中,與上述顯示單元100一樣地,具有其電阻值將由於在電洞注 入層15的形成之後的處理,而返回至前一值的可能性。進一步地,因為紫外光UV之輻照的效應根據用於電洞注入層15之材料而定,所以很難以確實地防止漏電流。此外,為了要轉換電洞注入層15,長週期時間之紫外光UV的輻照係必要時,且因此,紫外光UV可自遮罩122的末端切入,此亦可使第一電極14上(在發光區域處)之電洞注入層15劣化。
相反地,在顯示單元1A中,與顯示單元1一樣地,由於在電洞注入層15的形成之後的熱處理,屬於電洞捕捉部19C之使用的功效並不會劣化。進一步地,因為電洞捕捉部19C係與電洞注入層15分開而被設置,所以可防止漏電流,而與用於電洞注入層15之材料無關。因此,此允許更確實地防止經由電洞注入層15之任何漏電流的發生。此外,能量射線E係在諸如電洞注入層15之有機層的形成之前被施加,此可避免由於能量射線E的輻照所導致之有機層中的劣化。而且,可以比藉由整體絕緣膜19而予以組構之電洞捕捉部19C(顯示單元1)更容易地形成被包含做為絕緣膜19之一部分的電洞捕捉部19C。
藉由改變CVD膜沉積情形亦可形成包含電洞捕捉部19C之絕緣膜19。就具體的字眼而言,首先,如第10A圖中所示地,絕緣材料膜19MA係形成於例如,約攝氏200度的溫度處,且其後,絕緣材料膜19MB係形成於例如,約攝氏130度之較低溫度處(第10B圖)。諸如氮化矽的材料可被使用於絕緣材料膜19MA及19MB之各者。 其係形成於較低溫度處之絕緣材料膜19MB具有電洞捕捉位準。包含電洞捕捉部19C的絕緣膜19係以使得孔徑係藉由使該等疊層之絕緣材料膜19MA及19MB圖案化而加以設置的方式予以形成(第10C圖)。
(修正實例2)
第11圖顯示依據修正實例2之顯示單元(顯示單元1B)的橫剖面組態。在此顯示單元1B中,與顯示單元1A一樣地,電洞捕捉部19C係由絕緣膜19的一部分所組構,雖然電洞捕捉部19C係設置在絕緣膜19的孔徑(第一電極14)邊。除了此點之外,顯示單元1B具有與顯示單元1相同的組態,且其功能及功效係與顯示單元1之情況中的該等者相同。
在顯示單元1B中之電洞捕捉部19C係設置在絕緣膜19之自面對基板21側(頂部表面)至孔徑邊(側表面)的區域上,且與電洞注入層15接觸。換言之,在藉由絕緣膜19之錐形而變細的部分處之電洞注入層15與電洞捕捉部19C接觸,此可更有效率地防止任何漏電流的發生。
電洞捕捉部19C可以以例如,施加能量射線E之方式予以形成。就具體的字眼而言,首先,如第12A圖中所示,先質19A係使用化學結構3中所顯示之聚合物或其類似物而形成。對於先質19A,例如,與顯示單元1一樣地,可選擇性地使用其中早已形成電洞捕捉位準於其上之材料。接著,如第12B圖中所示,例如,可以以相對於第 一電極14的正面表面之小於約90度的角度(以低角度)執行離子佈植(能量射線E的輻照)至絕緣膜19上。此形成電洞捕捉部19C於自絕緣膜19的頂部表面至側表面的區域上(第12C圖)。執行離子佈植的角度係顧及第一電極14上之任何效應而予以調整。對於能量射線E,除了離子佈植之外,可選擇性地使用紫外光輻照、電漿輻照、及其類似者,且可在能量射線E之輻照時,使用遮罩。進一步地,來自垂直方向之能量射線E(第8B圖)及以相對於第一電極14之正面表面的低角度之能量射線E的結合使用亦可被准許。
(第二實施例)
第13圖顯示依據本技術的第二實施例之顯示單元(顯示單元2)的橫剖面組態。在此顯示單元2中,膜狀電洞捕捉部22C係設置在絕緣膜(絕緣膜29)的正面表面上。除了此點之外,顯示單元2具有與顯示單元1一樣的相同組態,且其功能及功效係與顯示單元1之情況中的該等者相同。
此膜狀電洞捕捉部22C係由具有電洞捕捉位準的材料所製成,且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H中之絕緣膜29的正面表面上。電洞注入層15與此電洞捕捉部22C接觸,以及經由電洞注入層15所遷移之電洞係由電洞捕捉部22C所捕捉。對於絕緣膜29,亦可使用除了具有電洞捕捉位準的材料外之任何材料,或除了其中電洞捕捉位準係藉由執 行預定處理而被形成於其上的材料外之任何材料。選擇性地,如同上述顯示單元1絕緣膜29可由具有電洞捕捉位準之材料(絕緣膜19)所製成,以及膜狀電洞捕捉部22C及其係由絕緣膜19所組構之電洞捕捉部19C二者可被設置(第14圖)。
電洞捕捉部22C係以使得氮化矽或其類似物使用電漿CVD法,緊隨著諸如光微影術、蝕刻、及清潔之圖案化直通處理,而在例如,約攝氏130度之溫度被形成於絕緣膜29(第15A圖)上,予以形成(第15B圖)。電洞注入層15係形成於電洞捕捉部22C上(第15C圖)。
電洞捕捉部22C可使用藉由能量射線E的輻照而產生電洞捕捉位準之材料(先質22A),予以形成。如第16A圖中所示,首先,可由例如,化學結構3中所顯示之聚合物所製成的先質22A係透過圖案化而被設置在絕緣膜29上,且其後,做為能量射線E之紫外光可予以施加至先質22A之上(第16B圖)。此處理形成具有來自先質22A之電洞捕捉位準的電洞捕捉部22C(第16C圖)。
(第三實施例)
第17圖顯示依據本技術的第三實施例之顯示單元(顯示單元3)的橫剖面組態。在此顯示單元3中,膜狀電洞捕捉部22C及電洞注入層15上之受輻照部(受輻照部15R)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H中。除了此點之外,顯示單元3具有與顯示單元2一樣的相同組態,且其功能及功 效係與顯示單元2之情況中的該等者相同。
電洞注入層15的受輻照部15R係其中已施加能量射線(第19A圖中的能量射線E)至電洞注入層15上之部分。當與並未接受輻照之任何其他部分相較時,其係藉由能量射線E的輻照而予以轉換之此受輻照部15R具有較高的電阻值。因而,此可防止經由電洞注入層15之任何漏電流以進一步增大的機率發生。
例如,在電洞注入層15上之受輻照部15R可以以下文所給定的方式予以形成。首先,先質22A係透過圖案化而被設置在電極間區域H處(第18A圖)之絕緣膜29的正面表面上(第18B圖),且其後,電洞注入層15係形成於先質22A及第一電極14上(第18C圖)。接著,使用遮罩23,例如,可將當做能量射線E的紫外光施加至電極間區域H上(第19A圖)。此處理形成電洞捕捉部22C及電洞注入層15的受輻照部15R(第19B圖)。為了要防止由於能量射線E的輻照而使發光區受影響,遮罩23可藉由設定用於遮罩23之邊限而較佳地覆蓋比發光區更寬的區域。用以提供電洞捕捉部22C之能量射線E的輻照週期時間係比用以轉換電洞注入層15的輻照週期時間更短,其允許防止漏電流而不使發光區之電洞注入層15(第9圖)劣化。
(第四實施例)
第20圖顯示依據本技術的第四實施例之顯示單元 (顯示單元4)的橫剖面組態。在此顯示單元4中,與顯示單元3一樣地,電洞注入層15之受輻照部15R被設置,雖然電洞捕捉部19C係設置於絕緣膜19的一部分處。除了此點之外,顯示單元4具有與顯示單元3一樣的相同組態,且其功能及功效係與顯示單元3之情況中的該等者相同。
例如,電洞注入層15之受輻照部15R可以以下文所給定的方式予以形成。首先,先質19A係使用藉由能量射線E之輻照而產生電洞捕捉位準的材料,予以形成(第8A圖),且其後,電洞注入層15係形成於先質19A及第一電極14上。其次,藉由使用遮罩之能量射線E的輻照,絕緣膜19的電洞捕捉部19C及電洞注入層15的受輻照部15R被形成。能量射線E的輻照可在完成直至電洞傳輸層(未顯示於圖式中)的形成之後,被執行。此可易於形成被設置做為絕緣膜19的一部分之電洞捕捉部19C,且甚至,具有高電阻值的受輻照部15R允許更確實地防止經由電洞注入層15之任何漏電流的發生。
(第五實施例)
第21圖顯示依據本技術的第五實施例之顯示單元(顯示單元5)的橫剖面組態。此顯示單元5具有被分離用於有機EL裝置10之各者的有機層。除了此點之外,顯示單元5具有與顯示單元1一樣的相同組態,且其功能及功效係與顯示單元1之情況中的該等者相同。
例如,包含電洞注入層45及發光層46的有機層可使用遮罩而以噴墨法或真空沉積法予以形成。由於用於噴墨法之注入液體的擴散,或由於自氣相沉積法之遮罩端的浸透,漏電流將可能經由鄰接有機EL裝置上的有機層(特別地,經由電洞注入層)而發生。然而,在顯示單元5中,藉由提供電洞捕捉部19C(或電洞捕捉部22C),可更確實地防止任何漏電流的發生。第21圖顯示其中在顯示單元1(第1圖)中之有機層係分離用於有機EL裝置10的各者之情況,且本實施例可被應用至顯示單元1A(第7圖)、顯示單元1B(第11圖)、顯示單元2(第13圖)、顯示單元3(第17圖)、及顯示單元4(第20圖)的任何者,並可與該等者的任何者結合。
(模組)
依據本技術之上述實施例及修正實例的顯示單元1、1A、1B、2、3、4、及5(下文中簡稱為顯示單元1)可予以建構成各種電子設備,例如諸如將在下文中被敘述做為第22圖中所示的模組之依據第一至第五應用實例1至5的該等者。該等顯示單元可特別適用於諸如用於攝影機及單眼反光式相機的觀景器,或頭戴型顯示器之涉及高解析度的微顯示器及其類似者。例如,此模組可具有在支撐基板11的一側處,被暴露自面對基板21,而延伸信號線驅動電路120及掃描線驅動電路130之佈線的區域210,用以在此暴露之區域210處形成外部連接端子(並未顯示 於圖式中)。用於信號輸入/輸出之FPC(撓性印刷電路)220可被設置用於該等外部連接端子。
(應用實例1)
第23圖顯示其中可施加依據本技術上述實施例之任一者的顯示單元1之電視接收機的外部視圖。此電視接收機可具有例如,包含正面面板310及濾光玻璃320的影像顯示螢幕部300,以及該影像顯示螢幕部300係由依據本技術上述實施例之任一者的顯示單元1所組構。
(應用實例2)
第24A及24B圖各自顯示其中可施加依據本技術上述實施例之任一者的顯示單元1之數位相機的外部視圖。此數位相機可具有例如,用於閃光的發光部410、顯示部420、選單開關430、及快門按鈕440,以及該顯示部420係由依據本技術上述實施例之任一者的顯示單元1所組構。
(應用實例3)
第25圖顯示其中可施加依據本技術上述實施例之任一者的顯示單元1之筆記型個人電腦的外部視圖。此筆記型個人電腦可具有例如,主體510、用於字符及其類似者之輸入操作的鍵盤520、及用於影像顯示的顯示部530,以及該顯示部530係由依據本技術上述實施例之任一者的 顯示單元1所組構。
(應用實例4)
第26圖顯示其中可施加依據本技術上述實施例之任一者的顯示單元1之攝影機的外部視圖。此攝影機可具有例如,主體部610、用以拍攝被設置在主體部610的正面橫向側之實體的影像之鏡頭620、用以啟動或停止實體之影像的拍攝之啟動/停止開關630、及顯示部640,以及該顯示部640係由依據本技術上述實施例之任一者的顯示單元1所組構。
(應用實例5)
第27A及27B圖各自顯示其中可施加依據本技術上述實施例之任一者的顯示單元1之行動電話的外部視圖。例如,其可以以耦接部(合葉部)730而接合上方機架710及下方機架720的此行動電話可具有顯示器740、子顯示器750、圖像燈760、及相機770。該顯示器740或子顯示器750係由依據本技術上述實施例之任一者的顯示單元1所組構。
至此為止,本技術係參照若干實施例及其修正實施例而予以敘述,雖然本技術並未受限於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者,且不同的變化係可用的。例如,在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者中所敘述之用於各層的材料及厚度,或膜形成方法、膜形成情形、及其類似者並未受限於此,且可准許任何其 他的材料及厚度,或任何其他的膜形成方法及膜形成情形之使用。
進一步地,在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者中,係提供其中包含紅色發光層、綠色發光層、及藍色發光層之用於白色光發射的發光層係形成做為發光層16之情況上的說明,雖然用於白色光發射的發光層16並未受到特別限制,且以彼此互補之彩色關係的諸如橘色發光層及藍色發光層,或藍綠色發光層及紅色發光層之雙色的發光層之疊層結構可被選擇性地使用。再者,發光層16並未受限於用於白色光發射之發光層,而是亦可應用至其中僅形成例如,綠色發光層於其上的單色顯示單元。
此外,在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者中,例如,係提供其中第一電極14係用作陽極,而第二電極17係用作陰極之情況上的說明,雖然陽極及陰極可被倒轉地置換,且第一電極14可用作陰極,而第二電極17可用作陽極。再者,顯示單元3及4亦可係底部發射類型者。而且,在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者中,係提供其中電洞捕捉部係設置做為載子捕捉部之情況上的說明,雖然電子捕捉部可被選擇性地設置。
再者,該技術包含本文中所敘述及本文中所結合之各種實施例的若干者或所有者之任何可能的組合。
從本發明之上述實例實施例可獲得至少以下的組態。
(1)一種顯示單元,包含:複數個第一電極; 載子捕捉部,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中;以及功能層,覆蓋該等第一電極及該載子捕捉部,且具有載子傳遞功能。
(2)如(1)之顯示單元,其中該功能層係與該載子捕捉部接觸。
(3)如(1)或(2)之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電洞注入層,用作該功能層;第二電極,與該等第一電極之一者成對,而該電洞注入層插入其間;以及發光層,係設置在該第二電極與該電洞注入層之間,其中該載子捕捉部捕捉經由該電洞注入層所遷移之電洞。
(4)如(1)至(3)任一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載子捕捉部係設置在該電極間區域中之絕緣膜的至少一部分。
(5)如(4)之顯示單元,其中就整體而言,該絕緣膜組構該載子捕捉部。
(6)如(4)之顯示單元,其中該絕緣膜的該部分包含該載子捕捉部。
(7)如(1)至(3)任一者之顯示單元,其中設置在該電極間區域中之絕緣膜的表面包含該載子捕捉部。
(8)如(3)之顯示單元,其中該電極間區域亦包含該第二電極及該發光層。
(9)如(3)之顯示單元,其中該電洞注入層包含受 輻照部於該電極間區域中,該受輻照部係其中已施加能量射線的部。
(10)如(1)至(9)任一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載子捕捉部包含化合物,該化合物包含矽。
(11)一種電子設備,係設置有顯示單元,該顯示單元包含:複數個第一電極;載子捕捉部,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中;以及功能層,覆蓋該等第一電極及該載子捕捉部,且具有載子傳遞功能。
(12)一種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該方法包含:形成複數個第一電極;形成載子捕捉部於電極間區域中;以及形成具有載子傳遞功能之功能層,以便覆蓋該等第一電極及該載子捕捉部。
(13)如(12)之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進一步包含在形成用作該功能層的電洞注入層之後,形成發光層及第二電極,該發光層覆蓋該電洞注入層,以及該第二電極與該等第一電極之一者成對,而該電洞注入層插入其間,其中經由該電洞注入層所遷移之電洞係由該載子捕捉部所捕捉。
(14)如(13)之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絕緣膜係形成於該電極間區域中。
(15)如(14)之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絕緣 膜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而予以形成,且組構該載子捕捉部。
(16)如(14)之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絕緣膜係接受表面處理,用以形成該載子捕捉部。
(17)如(16)之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能量射線係使用於該表面處理。
(18)如(17)之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能量射線係以小於大約90度之角度施加至該等第一電極之各者的表面上。
(19)如(17)或(18)之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能量射線係在形成該電洞注入層之後被施加,以及該電洞注入層至該第二電極係在非活性氣體氛圍及真空中的其中一者之下,被連續形成。
(20)如(14)之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載子捕捉部係形成於該絕緣膜的表面上。
本發明包含與2012年9月4日在日本專利局中所申請的日本優先權專利申請案JP 2012-193864中所揭示之標的物相關聯的標的物,該申請案之全部內容係結合於本文以供參考。
熟習本項技藝之該等人士應瞭解的是,各種修正、結合、子結合、及變化可根據設計要求及其他因素而發生,只要它們係在附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範疇之內即可。
1‧‧‧顯示單元
10‧‧‧有機EL裝置
L1‧‧‧像素驅動電路形成層
L2‧‧‧發光裝置形成層
11‧‧‧支撐基板
12‧‧‧TFT層
13‧‧‧平坦化層
13H‧‧‧連接孔
14‧‧‧第一電極
15‧‧‧電洞注入層
16‧‧‧發光層
17‧‧‧第二電極
18‧‧‧保護層
19‧‧‧絕緣膜
19C‧‧‧電洞捕捉部
21‧‧‧面對基板

Claims (20)

  1. 一種顯示單元,包含:複數個第一電極;載子捕捉部,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中;以及功能層,覆蓋該等第一電極及該載子捕捉部,且具有載子傳遞功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功能層係與該載子捕捉部接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電洞注入層,用作該功能層;第二電極,與該等第一電極之一者成對,而該電洞注入層插入其間;以及發光層,係設置在該第二電極與該電洞注入層之間,其中該載子捕捉部捕捉經由該電洞注入層所遷移之電洞。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載子捕捉部係設置在該電極間區域中之絕緣膜的至少一部分。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顯示單元,其中就整體而言,該絕緣膜組構該載子捕捉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絕緣膜的該部分包含該載子捕捉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顯示單元,其中設置在該電極間區域中之絕緣膜的表面包含該載子捕捉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電極間區域亦包含該第二電極及該發光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電洞注入層包含受輻照部於該電極間區域中,該受輻照部係其中已施加能量射線的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顯示單元,其中該載子捕捉部包含化合物,該化合物包含矽。
  11. 一種電子設備,係設置有顯示單元,該顯示單元包含:複數個第一電極;載子捕捉部,係設置在電極間區域中;以及功能層,覆蓋該等第一電極及該載子捕捉部,且具有載子傳遞功能。
  12. 一種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該方法包含:形成複數個第一電極;形成載子捕捉部於電極間區域中;以及形成具有載子傳遞功能之功能層,以便覆蓋該等第一電極及該載子捕捉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進一步包含在形成用作該功能層的電洞注入層之後,形成發光層及第二電極,該發光層覆蓋該電洞注入層,以及該第二電極與該等第一電極之一者成對,而該發光層及該電洞注入層插入其間,其中經由該電洞注入層所遷移之電洞係由該載子捕捉部所捕捉。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的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絕緣膜係形成於該電極間區域中。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的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絕緣膜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而予以形成,且組構該載子捕捉部。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的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絕緣膜係接受表面處理,用以形成該載子捕捉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的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能量射線係使用於該表面處理。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的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能量射線係以小於大約90度之角度施加至該等第一電極之各者的表面上。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的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能量射線係在形成該電洞注入層之後被施加,以及該電洞注入層至該第二電極係在非活性氣體氛圍及真空中的其中一者之下,被連續地形成。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的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載子捕捉部係形成於該絕緣膜的表面上。
TW102130266A 2012-09-04 2013-08-23 顯示單元,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電子設備 TW2014217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3864A JP2014049405A (ja) 2012-09-04 2012-09-04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1766A true TW201421766A (zh) 2014-06-01

Family

ID=49213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0266A TW201421766A (zh) 2012-09-04 2013-08-23 顯示單元,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電子設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49405A (zh)
TW (1) TW201421766A (zh)
WO (1) WO2014038141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2039A (zh) * 2016-12-13 2018-06-29 诺瓦尔德股份有限公司 闪光灯照明方法和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有机电子器件元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062254A (ko) * 2016-11-30 2018-06-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
CN111710793B (zh) * 2020-06-30 2022-11-0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1710706B (zh) * 2020-06-30 2022-11-2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WO2022138709A1 (ja) * 2020-12-22 2022-06-30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52997B2 (en) * 2001-10-30 2005-02-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0491146B1 (ko) 2002-11-04 2005-05-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 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05026103A (ja) * 2003-07-03 2005-01-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有機電界発光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04347A (ja) 2007-05-18 2009-01-0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有機el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el表示素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2039A (zh) * 2016-12-13 2018-06-29 诺瓦尔德股份有限公司 闪光灯照明方法和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有机电子器件元件
CN108232039B (zh) * 2016-12-13 2022-03-29 诺瓦尔德股份有限公司 闪光灯照明方法和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有机电子器件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38141A2 (en) 2014-03-13
WO2014038141A3 (en) 2014-07-03
JP2014049405A (ja) 2014-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36837B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I330862B (en)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and fabric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CN100530547C (zh) 图形形成方法、薄膜晶体管、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及电视设备
KR102416742B1 (ko) 투명 표시 장치
JP2022081576A (ja) 発光装置
US7488986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6956240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0565909C (zh) 半导体装置、电子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TW480722B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optical device
KR101058176B1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의 제조 방법
JP4101511B2 (ja)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JP4515022B2 (ja) 発光装置
CN101615624B (zh) 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TW200952179A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display
US10580988B2 (en) Display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unit
TW200301669A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therefor
TW200302439A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323630B1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의 제조 방법
US20140240370A1 (en) Displa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method of driving displa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201218374A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TW201421766A (zh) 顯示單元,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及電子設備
WO2014020850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display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2484903B1 (ko) 유기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3203783A (ja) 発光装置
JP2016054046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