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9111A - 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09111A
TW201409111A TW101131222A TW101131222A TW201409111A TW 201409111 A TW201409111 A TW 201409111A TW 101131222 A TW101131222 A TW 101131222A TW 101131222 A TW101131222 A TW 101131222A TW 201409111 A TW201409111 A TW 2014091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layer
display panel
housing
electronic device
separation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1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68782B (zh
Inventor
shu-hui Peng
Ho-Tsung Liu
Wen-Chin Tsai
Ju-Lung Sun
Yao-Cheng Lue
Original Assignee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TW1011312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6878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09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9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87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8782B/zh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殼體、第一黏著元件、第二黏著元件、顯示面板及膠層。第一黏著元件包括第一分離膜、第一上黏著層及第一下黏著層。第一分離膜黏著於第一上黏著層及第一下黏著層之間且具有第一及第二末端。第二黏著元件包括第二分離膜、第二上黏著層及第二下黏著層。第二分離膜黏著於第二上黏著層及第二下黏著層之間且具有第三末端。殼體具有周緣,周緣的第一及第二部分分別黏著於第一及第二下黏著層。顯示面板黏著於第一及第二上黏著層。第一末端從第一上黏著層及第一下黏著層之間伸出且被顯示面板暴露。膠層膠合於第二與第三末端之間。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顯示面板的電子裝置。
隨著液晶顯示面板技術日益發展,液晶顯示面板已普遍應用於筆記型電腦(notebook computer)、平板電腦(tablet PC)、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及平面電視等電子裝置。
一般來說,上述電子裝置的顯示面板可藉由黏著的方式固定於電子裝置的殼體,以降低整體結構的厚度,將電子裝置的外觀薄型化。詳細而言,習知的作法係將面積相當於顯示面板大小的黏著材料裁切成口字型而為全框形態,將全框形態的黏著材料黏著於電子裝置的殼體的周緣,再將顯示面板覆置於殼體並與全框形態的黏著材料黏合,以將顯示面板固定於殼體。然而,在將黏著材料裁切成口字型而為全框形態之後,裁切剩餘的中間大面積黏著材料因尺寸不足,無法再利用而需丟棄,不僅造成材料浪費且提高了製造成本。此外,以黏著的方式進行結合的顯示面板與殼體在重工時較難進行拆卸,且在拆卸過程中容易因施力不當而造成構件的損壞。若為了容易重工而降低結合的黏性,易造成使用時顯示面板與殼體容易脫落,因而面臨了兩難。
台灣專利第I336291號藉由兩黏膠及黏著於兩黏膠之 間的薄膜將觸控面板與顯示面板黏合。台灣專利公開第201227641號揭露一種顯示裝置,藉由黏著條將觸控面板黏著於框體。台灣專利第I358143號將積層膠帶設置於顯示面板與觸控面板之間,積層膠帶包括基材及至少部分設置於基材相對兩表面的兩黏著層。中國專利第202297444U號揭露一種彈性雙面膠帶,用於貼合觸控模組與顯示器。
本發明提出一種電子裝置,可節省顯示面板與殼體的組裝成本,且其顯示面板易於進行拆卸與重工。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殼體、一第一黏著元件、一第二黏著元件、一顯示面板及一膠層。殼體具有一周緣。第一黏著元件包括一第一分離膜、一第一上黏著層及一第一下黏著層。第一分離膜黏著於第一上黏著層及第一下黏著層之間且具有一第一末端及一第二末端。周緣的一第一部分黏著於第一下黏著層。第二黏著元件包括一第二分離膜、一第二上黏著層及一第二下黏著層。第二分離膜黏著於第二上黏著層及第二下黏著層之間且具有一第三末端。周緣的一第二部分黏著於第二下黏著層。顯示面板黏著於第一上黏著層及第二上黏著層。第一末端從第一上黏著層及第一下黏著層之間伸出且被顯示面板暴露。 第二末端及第三末端至少部分重疊且位於顯示面板與殼體之間。膠層膠合於第二末端與第三末端之間。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末端適於受力而帶動第一分離膜移離殼體與顯示面板之間,以使殼體與顯示面板分離。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當第一末端受力而帶動第一分離膜移離殼體與顯示面板之間時,第二末端藉由膠層的膠合力帶動第三末端移離殼體與顯示面板之間。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二末端的一表面被第一上黏著層暴露,以膠合於膠層。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二末端的另一表面黏著於第一下黏著層。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三末端從第二上黏著層及第二下黏著層之間伸出,以膠合於膠層。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上黏著層、第一下黏著層、第二上黏著層及第二下黏著層為熱塑性黏著層。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膠層為雙面膠條。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黏著元件呈L字型。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二黏著元件呈ㄇ字型。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第三黏著元件,其中第三黏著元件包括一第三分離膜、一第三上黏著層及一第三下黏著層,第三分離膜黏著於第三上黏著層及第三下黏著層之間且具有一第四末端,周緣的一第三部分黏著於第三下黏著層,顯示面板黏著於第三上黏著層,第四末端從第三上黏著層及第三下黏著層之間伸出且被顯示面板暴露。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殼體具有一容置槽,顯示面板沿一第一方向嵌入容置槽,第一方向平行顯示面板的一顯示面的法向量。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末端適於受力而帶動第一分離膜沿一第二方向移離殼體與顯示面板,第二方向平行該第一方向。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殼體為電子裝置的外觀件。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膠層的厚度小於第一上黏著層的厚度。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其中顯示面板為觸控顯示面板。
基於上述,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在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殼體的周緣的第一部分黏著於第一黏著元件的第一下黏著層,且殼體的周緣的第二部分黏著於第二黏著元件的第二下黏著層。換言之,在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並非以單一全框形態的黏著材料 來黏合殼體與顯示面板,而是以非全框形態的第一黏著元件以及非全框形態的第二黏著元件來黏合殼體與顯示面板。據此,在將黏著材料裁切成第一黏著元件及第二黏著元件的過程中,黏著材料可被充分裁切利用,而不會產生裁切剩餘的大面積黏著材料因尺寸不足而無法再利用的情況,藉以節省顯示面板與殼體的組裝成本。
此外,第一分離膜的第一末端從第一上黏著層與第一下黏著層之間伸出,讓使用者便於施力於第一末端而將第一分離膜從顯示面板與殼體之間拉出,以解除第一分離膜與顯示面板及殼體之間的黏合關係。藉此結構,可維持顯示面板及殼體之間的黏合力,又可在顯示面板需拆卸與重工時提供施力點而便於分離殼體與顯示面板,且可降低拆卸與重工時因使用者施力不當而造成顯示面板損壞的機率。
另外,第一分離膜的第二末端及第二分離膜的第三末端係藉由膠層相膠合。藉此,當使用者施力於第一末端而將第一分離膜從顯示面板與殼體之間拉出時,第二末端會藉由膠層的膠合力帶動第三末端移離殼體與顯示面板之間,讓使用者便於施力於第三末端而將第二分離膜從顯示面板與殼體之間拉出,以解除第二分離膜與顯示面板及殼體之間的黏合關係。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多個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多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的透視圖。圖2為圖1之電子裝置的分解圖。請參考圖1及圖2,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0包括一殼體110、一第一黏著元件120、一第二黏著元件130及一顯示面板140。電子裝置100例如為筆記型電腦的顯示器,且顯示面板140例如為觸控顯示面板。在圖1中,係以虛線繪示被顯示面板140所覆蓋的第一黏著元件120、第二黏著元件130及第三黏著元件160。殼體110具有一周緣112,周緣112包括一第一部分112a、一第二部分112b及一第三部分112c。在圖1中,係以虛線表示周緣112的第一部分112a、第二部分112b及第三部分112c。
圖3為圖2之第一黏著元件的立體圖。圖4為圖2之第二黏著元件的立體圖。請參考圖3及圖4,本實施例的第一黏著元件120包括一第一分離膜122、一第一上黏著層124及一第一下黏著層126。第一分離膜122黏著於第一上黏著層124及第一下黏著層126之間且具有一第一末端122a及一第二末端122b。第二黏著元件130包括一第二分離膜132、一第二上黏著層134及一第二下黏著層 136。第二分離膜132黏著於第二上黏著層134及第二下黏著層136之間且具有一第三末端132a。
殼體110的周緣112的第一部分112a(繪示於圖1)黏著於第一黏著元件120的第一下黏著層126。殼體110的周緣112的第二部分112b(繪示於圖1)黏著於第二黏著元件130的第二下黏著層136。顯示面板140(繪示於圖1及圖2)黏著於第一黏著元件120的第一上黏著層124及第二黏著元件130的第二上黏著層134。第一分離膜122的第一末端122a從第一上黏著層124及第一下黏著層126之間伸出,顯示面板140覆蓋全部的第二黏著元件130及大部份的第一黏著元件120且如圖1所示第一分離膜122的第一末端122a被顯示面板140暴露。
在上述配置方式之下,殼體110的周緣112的第一部分112a黏著於第一黏著元件120的第一下黏著層126,且殼體110的周緣112的第二部分112b黏著於第二黏著元件130的第二下黏著層136。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並非以單一全框形態的黏著材料來黏合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而是以非全框形態的第一黏著元件120以及非全框形態的第二黏著元件130來黏合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據此,在將黏著材料裁切成第一黏著元件120及第二黏著元件130的過程中,黏著材料可被充分裁切利用,而不會產生裁切剩餘的大面積黏著材料因尺寸不足而無法再利用的情況,藉以節省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的組裝成本。
此外,第一分離膜122的第一末端122a從第一上黏 著層124與第一下黏著層126之間伸出,讓使用者便於施力於第一末端122a而將第一分離膜12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拉出,以解除第一分離膜122與顯示面板140及殼體110之間的黏合關係,使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分離。藉此結構,可維持顯示面板140及殼體110之間的黏合力,又可在顯示面板140需拆卸與重工時提供施力點而便於分離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且可降低拆卸與重工時因使用者施力不當而造成顯示面板140損壞的機率。
當第一末端122a受力而使第一分離膜12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被拉出時,第一上黏著層124及第一下黏著層126例如是隨著第一分離膜122而一併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被拉出。此外,當第一末端122a受力而使第一分離膜12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被拉出時,第一上黏著層124及第一下黏著層126亦可能仍黏著於顯示面板140或殼體110,而未隨著第一分離膜122移離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另外,當第一末端122a受力而使第一分離膜12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被拉出時,第一上黏著層124及第一下黏著層126亦可能仍部分地黏著於顯示面板140或殼體110,且部分地隨著第一分離膜122移離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本發明不對此加以限制。
本實施例的殼體110例如為電子裝置100的背蓋而為外觀件。在殼體110為外觀件的情況下,將第二分離膜132 包含第二分離膜132的第三末端132a整體隱藏於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之間可使電子裝置100具有較佳的外觀。以下說明如何施力於隱藏於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之間的第三末端132a,以將第二分離膜13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拉出。
圖5為圖3之第二末端膠合於圖4之第三末端的示意圖。圖6為圖5之第二末端及第三末端沿II-II線的局部剖面圖。請參考圖1、圖3、圖4、圖5及圖6,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0更包括一膠層150,第一分離膜122的第二末端122b及第二分離膜132的第三末端132a位於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且膠層150膠合於第二末端122b與第三末端132a之間。藉此,當使用者施力於第一分離膜122的第一末端122a而將第一分離膜12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拉出時,第一分離膜122的第二末端122b會藉由膠層150的膠合力帶動第二分離膜132的第三末端132a移離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之間,讓使用者便於施力於第三末端132a而將第二分離膜13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拉出,以解除第二分離膜132與顯示面板140及殼體110之間的黏合關係,使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分離。
當第三末端132a受力而使第二分離膜13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被拉出時,第二上黏著層134及第二下黏著層136例如是隨著第二分離膜132而一併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被拉出。此外,當第三末端132a 受力而使第二分離膜13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被拉出時,第二上黏著層134及第二下黏著層136亦可能仍黏著於顯示面板140或殼體110,而未隨著第二分離膜132移離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另外,當第三末端132a受力而使第二分離膜13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被拉出時,第二上黏著層134及第二下黏著層136亦可能仍部分地黏著於顯示面板140或殼體110,且部分地隨著第二分離膜132移離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本發明不對此加以限制。
請參考圖4,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分離膜132的第三末端132a從第二上黏著層134及第二下黏著層136之間伸出,以膠合於圖5、6所示的膠層150。請參考圖3,第一分離膜122的第二末端122b的一表面S1部分地被第一上黏著層124暴露,以膠合於圖6所示的膠層150。此外,第一分離膜122的第二末端122b的另一表面S2係黏著於第一下黏著層126。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二末端122b的表面S1可完全地被第一上黏著層124暴露,第二末端122b的表面S2可部分地或完全地被第一下黏著層126暴露,本發明不對此加以限制。
圖7為圖2之第三黏著元件的立體圖。請參考圖1、圖2及圖7,另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0更包括一第三黏著元件160。第三黏著元件160包括一第三分離膜162、一第三上黏著層164及一第三下黏著層166,第三分離膜162黏著於第三上黏著層164及第三下黏著層166之間且具有 一第四末端162a。殼體110的周緣112的第三部分112c黏著於第三下黏著層166,顯示面板140黏著於第三上黏著層164,第四末端162a從第三上黏著層164及第三下黏著層166之間伸出,顯示面板140覆蓋大部分的第三黏著元件160且第四末端162a被顯示面板140暴露。使用者便於施力於第四末端162a而將第三分離膜16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拉出,以解除第三分離膜162與顯示面板140及殼體110之間的黏合關係,使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分離。
當第四末端162a受力而使第三分離膜16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被拉出時,第三上黏著層164及第三下黏著層166例如是隨著第三分離膜162而一併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被拉出。此外,當第四末端162a受力而使第三分離膜16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被拉出時,第三上黏著層164及第三下黏著層166亦可能仍黏著於顯示面板140或殼體110,而未隨著第三分離膜162移離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另外,當第四末端162a受力而使第三分離膜162從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被拉出時,第三上黏著層164及第三下黏著層166亦可能仍部分地黏著於顯示面板140或殼體110,且部分地隨著第三分離膜162移離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本發明不對此加以限制。
另一實施例的殼體110例如為筆記型電腦之顯示器的外殼,當其與筆記型電腦的其它殼體相組裝後,可使顯示 面板140所暴露的第一末端122a及第四末端162a被隱藏於筆記型電腦內,而使筆記型電腦具有較佳的外觀。
在本實施例中,在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之間配置了三個黏著元件(第一黏著元件120、第二黏著元件130及第三黏著元件160)。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它實施例中,可在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之間配置其它適當數量之黏著元件,以黏合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
本實施例的第一上黏著層124、第一下黏著層126、第二上黏著層134、第二下黏著層136、第三上黏著層164及第三下黏著層166例如為熱塑性黏著層,而具有遇熱軟化及冷卻後黏性增強的特性,例如3M公司的VHB超強黏性雙面膠帶。藉此,在組裝過程中,可加熱第一黏著元件120、第二黏著元件130及第三黏著元件160使其軟化,並於第一黏著元件120、第二黏著元件130及第三黏著元件160冷卻後藉其增強的黏性將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穩固地相黏合。
在本實施例中,圖6所示的膠層150例如為雙面膠條。此外,膠層150的厚度例如小於第一上黏著層124的厚度,據此,第一分離膜122的第二末端122b及第二分離膜132的第三末端132a透過膠層150相膠合後,不致因厚度疊加而影響後續組裝。
本實施例的第一黏著元件120如圖3所示呈L字型,且第二黏著元件130如圖4所示呈ㄇ字型。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黏著元件120及第二黏著元件130可為I字型等 其它適當形狀,本發明不對此加以限制。
圖8為圖1之電子裝置沿I-I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8,在本實施例中,殼體110具有一容置槽110a,顯示面板140適於沿第一方向D1嵌入容置槽110a,其中第一方向D1平行顯示面板140的顯示面142的法向量V。圖1及圖3所示的第一分離膜122的第一末端122a適於受力而帶動第一分離膜122,使第一分離膜122沿圖8所示的第二方向D2透過顯示面板140與殼體110之間的縫隙110b移離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其中第二方向D2平行第一方向D1。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分離膜122可沿其它適當方向移離殼體110與顯示面板140,本發明不對此加以限制。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在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殼體的周緣的第一部分黏著於第一黏著元件的第一下黏著層,且殼體的周緣的第二部分黏著於第二黏著元件的第二下黏著層。換言之,在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並非以單一全框形態的黏著材料來黏合殼體與顯示面板,而是以非全框形態的第一黏著元件以及非全框形態的第二黏著元件來黏合殼體與顯示面板。據此,在將黏著材料裁切成第一黏著元件及第二黏著元件的過程中,黏著材料可被充分裁切利用,而不會產生裁切剩餘的大面積黏著材料因尺寸不足而無法再利用的情況,藉以節省顯示面板與殼體的組裝成本。
此外,第一分離膜的第一末端從第一上黏著層與第一 下黏著層之間伸出,讓使用者便於施力於第一末端而將第一分離膜從顯示面板與殼體之間拉出,以解除第一分離膜與顯示面板及殼體之間的黏合關係。藉此結構,可維持顯示面板及殼體之間的黏合力,又可在顯示面板需拆卸與重工時提供施力點而便於分離殼體與顯示面板,且可降低拆卸與重工時因使用者施力不當而造成顯示面板損壞的機率。
另外,第一分離膜的第二末端及第二分離膜的第三末端係藉由膠層相膠合。藉此,當使用者施力於第一末端而將第一分離膜從顯示面板與殼體之間拉出時,第二末端會藉由膠層的膠合力帶動第三末端移離殼體與顯示面板之間,讓使用者便於施力於第三末端而將第二分離膜從顯示面板與殼體之間拉出,以解除第二分離膜與顯示面板及殼體之間的黏合關係。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電子裝置
110‧‧‧殼體
110a‧‧‧容置槽
110b‧‧‧縫隙
112‧‧‧周緣
112a‧‧‧第一部分
112b‧‧‧第二部分
112c‧‧‧第三部分
120‧‧‧第一黏著元件
122‧‧‧第一分離膜
122a‧‧‧第一末端
122b‧‧‧第二末端
124‧‧‧第一上黏著層
126‧‧‧第一下黏著層
130‧‧‧第二黏著元件
132‧‧‧第二分離膜
132a‧‧‧第三末端
134‧‧‧第二上黏著層
136‧‧‧第二下黏著層
140‧‧‧顯示面板
142‧‧‧顯示面
150‧‧‧膠層
160‧‧‧第三黏著元件
162‧‧‧第三分離膜
162a‧‧‧第四末端
164‧‧‧第三上黏著層
166‧‧‧第三下黏著層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S1、S2‧‧‧表面
V‧‧‧法向量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的透視圖。
圖2為圖1之電子裝置的分解圖。
圖3為圖2之第一黏著元件的立體圖。
圖4為圖2之第二黏著元件的立體圖。
圖5為圖3之第二末端膠合於圖4之第三末端的示意圖。
圖6為圖5之第二末端及第三末端沿II-II線的局部剖面圖。
圖7為圖2之第三黏著元件的立體圖。
圖8為圖1之電子裝置沿I-I線的剖面示意圖。
100‧‧‧電子裝置
110‧‧‧殼體
120‧‧‧第一黏著元件
122a‧‧‧第一末端
122b‧‧‧第二末端
130‧‧‧第二黏著元件
132a‧‧‧第三末端
140‧‧‧顯示面板
160‧‧‧第三黏著元件
162a‧‧‧第四末端

Claims (16)

  1.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殼體,具有一周緣;一第一黏著元件,包括一第一分離膜、一第一上黏著層及一第一下黏著層,其中該第一分離膜黏著於該第一上黏著層及該第一下黏著層之間且具有一第一末端及一第二末端,該周緣的一第一部分黏著於該第一下黏著層;一第二黏著元件,包括一第二分離膜、一第二上黏著層及一第二下黏著層,其中該第二分離膜黏著於該第二上黏著層及該第二下黏著層之間且具有一第三末端,該周緣的一第二部分黏著於該第二下黏著層;一顯示面板,黏著於該第一上黏著層及該第二上黏著層,其中該第一末端從該第一上黏著層及該第一下黏著層之間伸出且被該顯示面板暴露,該第二末端及該第三末端至少部分重疊且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殼體之間;以及一膠層,膠合於該第二末端與該第三末端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末端適於受力而帶動該第一分離膜移離該殼體與該顯示面板之間,以使該殼體與該顯示面板分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當該第一末端受力而帶動該第一分離膜移離該殼體與該顯示面板之間時,該第二末端藉由該膠層的膠合力帶動該第三末端移離該殼體與該顯示面板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 二末端的一表面被該第一上黏著層暴露,以膠合於該膠層。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末端的另一表面黏著於該第一下黏著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三末端從該第二上黏著層及該第二下黏著層之間伸出,以膠合於該膠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上黏著層、該第一下黏著層、該第二上黏著層及該第二下黏著層為熱塑性黏著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膠層為雙面膠條。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黏著元件呈L字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黏著元件呈ㄇ字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第三黏著元件,其中該第三黏著元件包括一第三分離膜、一第三上黏著層及一第三下黏著層,該第三分離膜黏著於該第三上黏著層及該第三下黏著層之間且具有一第四末端,該周緣的一第三部分黏著於該第三下黏著層,該顯示面板黏著於該第三上黏著層,該第四末端從該第三上黏著層及該第三下黏著層之間伸出且被該顯示面板暴露。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殼體具有一容置槽,該顯示面板沿一第一方向嵌入該容置 槽,該第一方向平行該顯示面板的一顯示面的法向量。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末端適於受力而帶動該第一分離膜沿一第二方向移離該殼體與該顯示面板,該第二方向平行該第一方向。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殼體為該電子裝置的外觀件。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膠層的厚度小於該第一上黏著層的厚度。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為觸控顯示面板。
TW101131222A 2012-08-28 2012-08-28 電子裝置 TWI4687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1222A TWI468782B (zh) 2012-08-28 2012-08-28 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1222A TWI468782B (zh) 2012-08-28 2012-08-28 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9111A true TW201409111A (zh) 2014-03-01
TWI468782B TWI468782B (zh) 2015-01-11

Family

ID=50820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1222A TWI468782B (zh) 2012-08-28 2012-08-28 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6878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4197B (zh) * 2016-12-29 2018-12-1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43934A (ja) * 2001-07-23 2003-02-14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光学フィルタ及びタブ付き両面接着テープ
CN102015944A (zh) * 2008-03-14 2011-04-13 3M创新有限公司 可拉伸剥离的粘合剂制品
KR101707531B1 (ko) * 2010-10-25 2017-02-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422925B (zh) * 2010-11-08 2014-01-1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
KR20120071195A (ko) * 2010-12-22 2012-07-02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보호필름유닛 및 이를 사용한 패널의 조립방법
TWM409250U (en) * 2011-03-08 2011-08-11 Bojal Co Ltd Flexible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4197B (zh) * 2016-12-29 2018-12-1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68782B (zh) 2015-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0038B (zh) 緩衝件及該緩衝件與其他元件組合的貼裝方法
TW200909216A (en) Laminated display window and device incorporating same
US8693174B2 (en) Touch display assembly structure
JP5535739B2 (ja) 表示装置
TWI460496B (zh) 觸控面板框體結構
CN111966244A (zh) 触控显示屏及其贴合方法
EP3346357B1 (en)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method for assembling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509495B2 (en) Polarize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8649165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display panel module
JP2010134139A (ja) 表示装置
JP2011221371A5 (zh)
TWI444946B (zh) 顯示裝置
TW201643510A (zh) 觸控液晶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CN104765482B (zh) 电子总成及组装方法
US9075467B2 (en) Touch panel
TWI515626B (zh) 觸控顯示模組、應用觸控顯示模組的電子裝置及電子裝置的組裝方法
TW201214360A (en) Display device
TWI468782B (zh) 電子裝置
US9703135B2 (en) Display
US10095334B2 (en) Touch control display device
JP2017204514A (ja)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解体方法
TWM468714U (zh) 防護鏡片、觸控模組、顯示模組及觸控顯示器
WO2017117992A1 (zh) 胶框及其制造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JP3182347U (ja)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JP2014032587A (ja) 携帯端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