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3816A -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 Google Patents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3816A
TW201313816A TW101118998A TW101118998A TW201313816A TW 201313816 A TW201313816 A TW 201313816A TW 101118998 A TW101118998 A TW 101118998A TW 101118998 A TW101118998 A TW 101118998A TW 201313816 A TW201313816 A TW 20131381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h
formula
copolymer
group
acrylic ac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8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38948B (zh
Inventor
Masakazu Shirakawa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Publication of TW201313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3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89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89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16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34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in the ring
    • C08K5/3442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in the ring having two nitrogen atoms in the ring
    • C08K5/3445Five-membered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3/00Compositions of epoxy resin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02F1/133519Overcoating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poxy Resin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為即使於存在有數μm左右之異物的彩色濾光片上形成塗膜,亦能夠使異物上所形成之圓錐狀突起的直徑變小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其解決手段為一種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其係含有:(A)含有來自由不飽和羧酸及不飽和羧酸酐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的構造單位、與來自具有環氧乙烷基之不飽和化合物的構造單位之加成聚合物、(B)由縮水甘油醚型環氧樹脂及縮水甘油酯型環氧樹脂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環氧樹脂、(C)以式(1)表示之化合物:□

Description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本發明係關於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於液晶顯示裝置等,係使用彩色濾光片保護膜等之塗膜作為構件。彩色濾光片保護膜,係用於將基底之彩色濾光片或黑色矩陣所產生之表面的凹凸平坦化、或用於保護彩色濾光片等免於受到用以形成該等之上層構件之藥液所影響的塗膜。為了形成彩色濾光片保護膜,係使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作為如此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已知有例如僅含有不飽和羧酸與脂肪族多環式環氧化合物之共聚物作為樹脂成分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149854號公報
於存在有數μm左右的異物之彩色濾光片上形成塗膜時,於該塗膜會在該異物上形成圓錐狀突起。此圓錐狀突起之直徑小時,雖可藉由研磨來去除突起,但直徑大時,即使藉由研磨進行去除突起,亦無法使塗膜充分地平坦化 。若將未充分平坦化之塗膜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會造成顯示不良。若以如上所述之習知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在存在有數μm左右之異物的彩色濾光片上形成塗膜時,形成於該異物上之圓錐狀突起的直徑並不一定夠小。
本發明係提供以下之[1]~[6]者。
[1]一種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其係含有下述(A)、(B)及(C):
(A)含有來自由不飽和羧酸及不飽和羧酸酐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的構造單位、與來自具有環氧乙烷基之不飽和化合物的構造單位之加成聚合物
(B)由縮水甘油醚型環氧樹脂及縮水甘油酯型環氧樹脂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環氧樹脂
(C)以式(1)表示之化合物 [式(1)中,R1表示氫原子、碳數1~20之烷基、苯基、苄基或碳數2~5之氰基烷基,R2~R4係相互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20之烷基、苯基、硝基或碳數1~20之醯基,該烷基及該苯基中所含的氫原子亦可經羥基取代]。
[2]如前述[1]記載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其中(C)之含量,相對於(A)100質量份為1質量份以上、25質量份以下。
[3]如前述[1]或[2]記載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其中(A)之含量,相對於(A)含量與(B)含量之合計,為50質量%以上、99質量%以下。
[4]如前述[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其係進一步含有具有由丙烯醯基及甲基丙烯醯基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基的化合物。
[5]一種塗膜,其係由如前述前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所形成。
[6]一種顯示裝置,其係包含如前述[5]記載之塗膜。
依照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即使於存在有數μm左右之異物的彩色濾光片上形成塗膜,異物上所形成之圓錐狀突起的直徑亦小。因此,由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所形成之塗膜,能夠藉由研磨而平坦化,因此,能夠製造顯示不良為少的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係含有來自由不飽和羧酸及不飽和羧酸酐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的構造單位、與來自具有環氧乙烷基之不飽和化合物的構造單位之加成聚合物(以下,有時稱為「聚合物(A)」)。
聚合物(A)可列舉例如聚合物[A1]:使由不飽和羧酸及不飽和羧酸酐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a)(以下,有時稱為「(a)」)、與具有環氧乙烷基之不飽和化合物(b)(以下,有時稱為「(b)」)聚合而成的共聚物、聚合物[A2]:使(a)、(b)、與可與(a)與(b)共聚合之單體(c)(惟(a)及(b)為相異的單體)(以下,有時稱為「(c)」)聚合而成的共聚物等。
(a)具體而言可列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鄰乙烯基安息香酸、間乙烯基安息香酸、對乙烯基安息香酸等之不飽和單羧酸類;馬來酸、富馬酸、檸康酸、中康酸、伊康酸、3-乙烯基鄰苯二甲酸、4-乙烯基鄰苯二甲酸、3,4,5,6-四氫鄰苯二甲酸、1,2,3,6-四氫鄰苯二甲酸、二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1、4-環己烯二羧酸等之不飽和二羧酸類;甲基-5-降莰烯-2,3-二羧酸、5-羧基雙環[2.2.1]庚-2-烯、5,6-二羧基雙環[2.2.1]庚-2-烯、5-羧基-5-甲基雙環[2.2.1]庚-2-烯、5-羧基-5-乙基雙環[2.2.1]庚-2-烯、5-羧基-6-甲基雙環[2.2.1]庚-2-烯、5-羧基-6-乙基雙環[2.2.1]庚-2-烯等之含有羧基的雙環不飽和化合物類;馬來酸酐、檸康酸酐、伊康酸酐、3-乙烯基鄰苯二甲酸酐、4-乙烯基鄰苯二甲酸酐、3,4,5,6-四氫鄰苯二甲酸酐、1,2,3,6-四氫鄰苯二甲酸酐、二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5,6-二羧基雙環[2.2.1]庚-2-烯酐等之不飽和二羧酸類之 酸酐;琥珀酸單[2-(甲基)丙烯醯基氧基乙酯]、鄰苯二甲酸單[2-(甲基)丙烯醯基氧基乙酯]等之2元以上之多元羧酸的不飽和單[(甲基)丙烯醯基氧基烷基]酯類;如α-(羥基甲基)丙烯酸之同一分子中含有羥基及羧基的不飽和丙烯酸酯類等。
該等之中,由共聚合反應性之觀點或鹼溶解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等。
本說明書中,「(甲基)丙烯酸」係表示由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甲基)丙烯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等之表述,亦具有相同的意思。
本發明中,具有環氧乙烷基之不飽和化合物(b),係指具有環氧乙烷環與不飽和鍵之單體。(b)可列舉例如具有鏈式脂肪族不飽和烴基經環氧化之構造與乙烯性不飽和鍵的單體(b1)(以下有時稱為「(b1)」)、或具有脂環式不飽和烴基經環氧化之構造與乙烯性不飽和鍵的單體(b2)(以下有時稱為「(b2)」)。
本發明中,(b)較佳為具有環氧乙烷基與乙烯性不飽和鍵的單體、更佳為具有環氧乙烷基與(甲基)丙烯醯基氧基的單體。又,(b)較佳為(b2)。
(b1)具體而言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β-甲基(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β-乙基(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縮水甘油基乙烯基醚、鄰乙烯基苄基縮水甘油醚、間乙烯基苄基縮水甘油醚、對乙烯基苄基縮水甘油醚、 α-甲基-鄰乙烯基苄基縮水甘油醚、α-甲基-間乙烯基苄基縮水甘油醚、α-甲基-對乙烯基苄基縮水甘油醚、2,3-雙(縮水甘油基氧基甲基)苯乙烯、2,4-雙(縮水甘油基氧基甲基)苯乙烯、2,5-雙(縮水甘油基氧基甲基)苯乙烯、2,6-雙(縮水甘油基氧基甲基)苯乙烯、2,3,4-參(縮水甘油基氧基甲基)苯乙烯、2,3,5-參(縮水甘油基氧基甲基)苯乙烯、2,3,6-參(縮水甘油基氧基甲基)苯乙烯、3,4,5-參(縮水甘油基氧基甲基)苯乙烯、2,4,6-參(縮水甘油基氧基甲基)苯乙烯、日本特開平7-248625號公報所記載的化合物等。
(b2)可列舉:乙烯基環己烯一氧化物、1,2-環氧基-4-乙烯基環己烷(例如,Celloxide 2000;Daicel化學工業(股)製)、丙烯酸3,4-環氧基環己基甲酯(例如,Cyclomer A400;Daicel化學工業(股)製)、甲基丙烯酸3,4-環氧基環己基甲酯(例如,Cyclomer M100;Daicel化學工業(股)製)、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以式(II)表示之化合物等。
式(I)及式(II)中,R1及R2係相互獨立地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4之烷基,該烷基中所含之氫原子,亦可經羥基取代。
X1及X2係相互獨立地表示單鍵、-R3-、*-R3-O-、*-R3-S- 、*-R3-NH-。
R3表示碳數1~6之烷二基。
*表示與O之鍵結鍵。
碳數1~4之烷基,具體而言可列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等。
羥基烷基可列舉羥基甲基、1-羥基乙基、2-羥基乙基、1-羥基丙基、2-羥基丙基、3-羥基丙基、1-羥基-1-甲基乙基、2-羥基-1-甲基乙基、1-羥基丁基、2-羥基丁基、3-羥基丁基、4-羥基丁基等。
R1及R2,較佳可列舉氫原子、甲基、羥基甲基、1-羥基乙基、2-羥基乙基;更佳可列舉氫原子、甲基。
烷二基可列舉亞甲基、伸乙基、丙烷-1,2-二基、丙烷-1,3-二基、丁烷-1,4-二基、戊烷-1,5-二基、己烷-1,6-二基等。
X1及X2,較佳可列舉單鍵、亞甲基、伸乙基、*-CH2-O-(*表示與O之鍵結鍵)基、*-CH2CH2-O-基;更佳可列舉單鍵、*-CH2CH2-O-基。
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可列舉以式(I-1)~式(I-15)表示之化合物等。較佳可列舉式(I-1)、式(I-3)、式(I-5)、式(I-7)、式(I-9)、式(I-11)~式(I-15)。更佳可列舉式(I-1)、式(I-7)、式(I-9)、式(I-15)。
以式(II)表示之化合物,可列舉以式(II-1)~式(II-15)表示之化合物等。較佳可列舉式(II-1)、式(II-3)、式(II-5)、式(II-7)、式(II-9)、式(II-11)~式(II-15)。
更佳可列舉式(II-1)、式(II-7)、式(II-9)、式(II-15)。
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及以式(II)表示之化合物,可分別單獨使用、亦可合併使用2種以上。合併使用以式(I)表示之化合物與以式(II)表示之化合物時,其比率[式(I):式(II)](莫耳比)雖任意皆可,但較佳為5:95~95:5、更佳為10:90~90:10、特別較佳為20:80~80:20。
(c)可列舉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 、(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二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烷酯類;(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2-甲基環己酯、三環[5.2.1.02,6]癸烷-8-基(甲基)丙烯酸酯(該技術領域中,稱作(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作為慣用名)、(甲基)丙烯酸二環戊基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異莰酯等(甲基)丙烯酸環烷酯類;(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等(甲基)丙烯酸芳基或芳烷基酯類;馬來酸二乙酯、富馬酸二乙酯、伊康酸二乙酯等二羧酸二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等(甲基)丙烯酸羥基烷酯類;雙環[2.2.1]庚-2-烯、5-甲基雙環[2.2.1]庚-2-烯、5-乙基雙環[2.2.1]庚-2-烯、5-羥基雙環[2.2.1]庚-2-烯、5-羥基甲基雙環[2.2.1]庚-2-烯、5-(2’-羥基乙基)雙環[2.2.1]庚-2-烯、5-甲氧基雙環[2.2.1]庚-2-烯、5-乙氧基雙環[2.2.1]庚-2-烯、5,6-二羥基雙環[2.2.1]庚-2-烯、5,6-二(羥基甲基)雙環[2.2.1]庚-2-烯、5,6-二(2’-羥基乙基)雙環[2.2.1]庚-2-烯、5,6-二甲氧基雙環[2.2.1]庚-2-烯、5,6-二乙氧基雙環[2.2.1]庚-2-烯、5-羥基-5-甲基雙環[2.2.1]庚-2-烯、5-羥基-5-乙基雙環[2.2.1]庚-2-烯、5-羥基甲基-5-甲基雙環[2.2.1]庚-2-烯、5-第三丁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環己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苯氧基羰基雙 環[2.2.1]庚-2-烯、5,6-雙(第三丁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6-雙(環己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等雙環不飽和化合物類;N-苯基馬來醯亞胺、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N-苄基馬來醯亞胺、N-琥珀醯亞胺基-3-馬來醯亞胺安息香酯、N-琥珀醯亞胺基-4-馬來醯亞胺丁酸酯、N-琥珀醯亞胺基-6-馬來醯亞胺己酸酯、N-琥珀醯亞胺基-3-馬來醯亞胺丙酸酯、N-(9-吖啶基)馬來醯亞胺等二羰基醯亞胺衍生物類;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對甲氧基苯乙烯等苯乙烯類;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丙烯腈類;氯化乙烯基、偏二氯乙烯、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化合物類;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醯胺等丙烯醯胺類;1,3-丁二烯、異戊二烯、2,3-二甲基-1,3-丁二烯等二烯化合物類;3-甲基-3-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甲基-3-丙烯醯氧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乙基-3-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乙基-3-丙烯醯氧基甲基氧雜環丁烷、3-甲基-3-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氧雜環丁烷、3-甲基-3-丙烯醯氧基乙基氧雜環丁烷、3-乙基-3-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氧雜環丁烷、3-乙基-3-丙烯醯氧基乙基氧雜環丁烷等之含有氧雜環丁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類;四氫糠基丙烯酸酯(例如,Viscoat V#150、大阪有機化學工業(股)製)、甲基丙烯酸四氫糠酯等之含有四氫呋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類等。
該等之中,就共聚合反應性及鹼溶解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苯乙烯、N-苯基馬來醯亞胺、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N-苄基馬來醯亞胺、雙環[2.2.1]庚-2-烯等。
聚合物[A1]中,來自各單體之構造單位的比率,相對於構成聚合物[A1]之構造單位的合計莫耳數,較佳為以下範圍。
來自(a)之構造單位;5~60莫耳%(更佳為10~50莫耳%)
來自(b)之構造單位;40~95莫耳%(更佳為50~90莫耳%)
聚合物[A1]之構造單位的比率在上述範圍時,會有保存安定性、所得塗膜之耐藥品性、耐熱性及機械強度優良的傾向。
聚合物[A1]能夠以例如文獻「高分子合成之實驗法」(大津隆行著發行所(股)化學同人第1版第1刷1972年3月1日發行)所記載之方法及該文獻所記載之引用文獻作為參考來製造。
具體而言,可舉例將(a)及(b)之指定量、聚合起始劑及溶劑等置入反應容器中,藉由以氮來取代氧,在去氧環境攪拌、加熱、保溫的方法。再者,此處所用之聚合起始劑及溶劑等,並無特殊限定,該領域中通常所使用者均可使用。例如,聚合起始劑可列舉偶氮化合物(2,2’-偶氮雙異丁腈、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等)或有機過氧化物(過氧化苄醯基等),溶劑只要係會溶解各單體者即可,可 使用後述溶劑等來作為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溶劑(E)。
再者,所得之共聚物,可直接使用反應後的溶液、亦可使用濃縮或稀釋之溶液、亦可使用以再沈澱等方法作為固體(粉體)而取出者。特別是於此聚合時,藉由使用與後述之溶劑(E)相同的溶劑作為溶劑,可將反應後之溶液直接使用於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的調製,能夠簡化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步驟。
聚合物[A2]中,來自各單體之構造單位的比率,相對於構成聚合物[A2]之全構造單位的合計莫耳數,較佳為以下範圍。
來自(a)之構造單位;2~40莫耳%(更佳為5~35莫耳%)
來自(b)之構造單位;2~95莫耳%(更佳為5~80莫耳%)
來自(c)之構造單位;1~65莫耳%(更佳為1~60莫耳%)
又,來自(a)之構造單位與來自(b)之構造單位的合計,相對於構成聚合物[A2]之全構造單位的合計莫耳數,較佳為70~99莫耳%、更佳為90~99莫耳%。
聚合物[A2]之構造單位的比率在上述範圍時,會有保存安定性、所得塗膜之耐藥品性、耐熱性及機械強度優良的傾向。
聚合物[A2]可藉由與聚合物[A1]同樣的方法來製造。
聚合物[A1]之具體例子,可列舉(甲基)丙烯酸/式(I-1)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2)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3)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4)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5)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6)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7)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8)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9)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0)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1)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2)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3)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4)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5)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2)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3)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4)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5)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6)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7)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8)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9)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0)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1)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2)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3)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4)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5)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式(II-1)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2)/式(II-2)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3)/式(II-3)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4)/式(II-4)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5)/式(II-5)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6)/式(II-6)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7)/式(II-7)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8)/式(II-8)之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式(I-9)/式(II-9)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0)/式(II-10)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1)/式(II-11)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2)/式(II-12)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3)/式(II-13)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4)/式(II-14)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5)/式(II-15)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式(I-7)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式(II-7)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2)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3)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4)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5)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6)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7)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8)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9)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0)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1)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2)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3)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4)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5)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2)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3)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4)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5)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6)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7)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8)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9)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0)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1)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2)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3)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4)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5)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2)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3)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4)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5)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6)之共聚物、馬來酸/ 式(I-7)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8)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9)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0)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1)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2)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3)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4)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5)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2)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3)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4)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5)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6)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7)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8)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9)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0)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1)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2)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3)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4)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5)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2)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3)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4)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5)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6)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7)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8)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9)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0)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1)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2)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3)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4)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5)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 2)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3)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4)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5)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6)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7)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8)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9)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0)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1)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2)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3)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4)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5)之共聚物等。
聚合物[A2]之具體例子,可列舉(甲基)丙烯酸/式(I-1)/(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2)/(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3)/(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4)/(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5)/(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6)/(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7)/(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8)/(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9)/(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0)/(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1)/(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2)/(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3)/(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4)/(甲基)丙烯酸甲 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5)/(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2)/(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3)/(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4)/(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5)/(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6)/(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7)/(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8)/(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9)/(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0)/(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1)/(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2)/(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3)/(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4)/(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5)/(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式(II-1)/(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之共聚物、(甲 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甲基)丙烯酸苯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甲基)丙烯酸苯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式(II-1)/(甲基)丙烯酸苯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甲基)丙烯酸苯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甲基)丙烯酸苯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甲基)丙烯酸苯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苯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甲基)丙烯酸苯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甲基)丙烯酸苯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甲基)丙烯酸苯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苯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馬來酸二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馬來酸二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式(II-1)/馬來酸二乙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馬來酸二乙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馬來酸二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馬來酸二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甲基)丙烯酸甲酯/馬來酸二乙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馬來酸二乙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馬來酸二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馬來酸二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甲基)丙烯酸甲酯/馬來酸二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共聚物、(甲基 )丙烯酸/式(II-1)/(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式(II-1)/(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雙環[2.2.1]庚-2-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雙環[2.2.1]庚-2-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式(II-1)/雙環[2.2.1]庚-2-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雙環[2.2.1]庚-2-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雙環[2.2.1]庚-2-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雙環[2.2.1]庚-2-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甲基)丙烯酸甲酯/雙環[2.2.1]庚-2-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雙環[2.2.1]庚-2-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雙環[2.2.1]庚-2-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雙環[2.2.1]庚-2-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甲基)丙烯酸甲酯/雙環[2.2.1]庚-2-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 式(I-1)/式(I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甲基)丙烯酸甲酯/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甲基)丙烯酸甲酯/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苯乙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苯乙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式(II-1)/苯乙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苯乙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苯乙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苯乙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苯乙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苯乙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苯乙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苯乙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苯乙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式(I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苯乙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苯乙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苯乙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苯乙 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1)/(甲基)丙烯酸甲酯/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苯乙烯之共聚物、巴豆酸/式(I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苯乙烯之共聚物、馬來酸/式(I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苯乙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馬來酸酐/式(II-1)/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苯乙烯之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式(II-1)/(甲基)丙烯酸甲酯/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苯乙烯之共聚物等。
聚合物(A)以聚苯乙烯換算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3,000~100,000、更佳為5,000~50,000、又更佳為5,000~25,000、特佳為5,000~15,000。聚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在前述範圍時,會有塗佈性良好的傾向。
聚合物(A)之分子量分布[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數目平均分子量(Mn)],較佳為1.1~6.0、更佳為1.2~4.0。分子量分布在前述範圍時,所得之塗膜會有耐藥品性優良的傾向。
聚合物(A)之酸價,較佳為30mg-KOH/g以上、180mg-KOH/g以下;更佳為40mg-KOH/g以上、150mg-KOH/g以下;特佳為50mg-KOH/g以上、135mg-KOH/g以下。此處,酸價係作為用以中和聚合物1g所必要之氫氧化鉀量(mg)而測定的值,可藉由使用氫氧化鉀水溶液滴定而求得。聚合物(A)之酸價在前述範圍時,所得之塗膜會有與基板之密合性優良的傾向。
聚合物(A)之含量,相對於聚合物(A)之含量與環氧樹脂(B)之含量的合計量,較佳為50~99質量%、更佳為60 ~95質量%。
聚合物(A)之含量在前述範圍內時,所得之塗膜會有與基板之密合性及耐藥品性良好的傾向。
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含有由縮水甘油醚型環氧樹脂及縮水甘油酯型環氧樹脂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環氧樹脂(B)(以下有時稱為「環氧樹脂(B)」)。
縮水甘油醚型環氧樹脂,係具有縮水甘油醚構造之環氧樹脂,能夠藉由使苯酚類或多價醇等與表氯醇反應而合成。
縮水甘油醚型環氧樹脂,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雙酚A型環氧樹脂、雙酚F型環氧樹脂、聯苯基型環氧樹脂、苯酚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鄰甲酚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參羥基苯基甲烷型環氧樹脂等。
縮水甘油酯型環氧樹脂,係具有縮水甘油酯構造之環氧樹脂,且係藉由使鄰苯二甲酸衍生物或脂肪酸等之羧基與表氯醇反應而合成。
縮水甘油酯型環氧樹脂可列舉例如由對氧基安息香酸、間氧基安息香酸、對苯二甲酸等之芳香族羧酸所衍生之縮水甘油酯型環氧樹脂等。
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中所用的環氧樹脂(B),較佳為芳香族環氧樹脂、更佳為雙酚A型環氧樹脂、雙酚F型環氧樹脂、苯酚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鄰甲酚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多酚型環氧樹脂等之縮水甘油醚型環氧樹脂。其中尤以雙酚A型環氧樹脂為特佳。
如上述之縮水甘油醚型環氧樹脂,可使用以往廣為周知之方法,藉由使對應的苯酚類與表氯醇在強鹼存在下縮合而合成。該反應可藉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以往廣為所知的方法來進行。
又,亦可使用市售品。例如,雙酚A型環氧樹脂之市售品,可使用JER157S70、Epikote 1001、Epikote 1002、Epikote 1003、Epikote 1004、Epikote 1007、Epikote 1009、Epikote 1010、Epikote 828(三菱化學(股)製)等。雙酚F型環氧樹脂之市售品,可使用Epikote 807(三菱化學(股)製)、YDF-170(東都化成(股)製)等。苯酚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之市售品,可使用Epikote 152、Epikote 154(三菱化學(股)製)、EPPN-201、PPN-202(日本化藥(股)製)、DEN-438(Dow Chemical公司製)等。鄰甲酚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之市售品,可使用EOCN-125S、EOCN-103S、EOCN-104S、EOCN-1020、EOCN-1025、EOCN-1027(日本化藥(股)製)等。多酚型環氧樹脂之市售品,可使用Epikote 1032H60、Epikote YX-4000(三菱化學(股)製)等。
環氧樹脂(B)之環氧當量,較佳為100~500g/eq、更佳為150~400g/eq。此處,環氧當量係由每1個環氧基之環氧樹脂的分子量來定義。環氧當量例如可藉由JIS K7236中規定的方法來測定。
環氧樹脂(B)之酸價,通常為未達30mg-KOH/g、更佳為10mg-KOH/g以下。
又,環氧樹脂(B)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300~ 10,000、更佳為400~6,000、又更佳為500~4,800。
環氧樹脂(B)之含量,相對於聚合物(A)100質量份,較佳為1~100質量份、更佳為5~67質量份。環氧樹脂(B)之含量在前述範圍時,會有塗膜之平坦性優良的傾向。
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係含有以下述式(1)表示之咪唑化合物(以下有時稱為「咪唑化合物(C)」而成。
[式(1)中,R1表示氫原子、碳數1~20之烷基、苯基、苄基或碳數2~5之氰基烷基。
R2~R4係相互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20之烷基、苯基、硝基或碳數1~20之醯基,該烷基及該苯基中所含之氫原子亦可經羥基取代]。
碳數1~20之烷基可列舉例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丁基、丁基、第三丁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七烷基、十一烷基等,較佳為碳數1~10、更佳為碳數1~6、又更佳為碳數1~4。
碳數2~5之氰基烷基,可列舉氰基甲基、氰基乙基、氰基丙基、氰基丁基、氰基戊基等。
鹵素原子可列舉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
碳數1~20之醯基可列舉例如甲醯基、乙醯基、丙醯 基、丁醯基、戊醯基、異戊醯基、三甲基乙醯基、月桂醯基、肉豆蔻醯基及硬脂醯基等。
R1較佳為氫原子、苄基或碳數2~5之氰基烷基、更佳為苄基。
R2較佳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碳數1~20之烷基或苯基,該烷基及該苯基中所含之氫原子亦可經羥基取代;更佳為氫原子、碳數1~20之烷基或苯基、又更佳為碳數1~20之烷基或苯基。
R3及R4,較佳相互獨立地為氫原子、碳數1~20之烷基或苯基,該烷基及該苯基中所含之氫原子亦可經羥基取代;更佳為氫原子、碳數1~20之烷基或苯基;又更佳為氫原子或碳數1~20之烷基。
R1~R4為此等之基時,即使於存在有數μm左右之異物的彩色濾光片上形成塗膜,亦會有異物上所形成之圓錐狀突起的直徑為小、且所得之塗膜的耐熱性亦優良的傾向。
咪唑化合物(C)可列舉例如1-甲基咪唑、2-甲基咪唑、2-羥基甲基咪唑、2-甲基-4-羥基甲基咪唑、5-羥基甲基-4-甲基咪唑、2-乙基咪唑、2-十一烷基咪唑、2-十七烷基咪唑、1,2-二甲基咪唑、2-乙基-4-甲基咪唑、4-羥基甲基-2-苯基咪唑、2-苯基咪唑、2-苯基-2-羥基甲基咪唑、1-苄基-4-甲基咪唑、1-苄基-4-甲基咪唑、1-苄基-4-苯基咪唑、1-苄基-5-羥基甲基咪唑、2-(對羥基苯基)咪唑、1-氰基甲基-2-甲基咪唑、1-(2-氰基乙基)-2-羥基甲基咪唑、2,4-二苯基咪唑、1-氰基甲基-2-十一烷基咪唑、1-氰基甲 基-2-乙基-4-甲基咪唑、1-氰基甲基-2-苯基咪唑、1-(2-氰基乙基)-2-乙基-4-甲基咪唑等。其中尤以1-苄基-4-苯基咪唑、2-乙基-4-甲基咪唑、1-(2-氰基乙基)-2-乙基-4-甲基咪唑為佳。該等可單獨或組合2種以上來使用。
咪唑化合物(C)之含量,相對於聚合物(A)100質量份,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2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20質量份以下。咪唑化合物(C)之含量在前述範圍內時,即使於存在有數μm左右之異物的彩色濾光片上形成塗膜,亦有異物上所形成之圓錐狀突起的直徑為小的傾向。
咪唑化合物(C)之含量,又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15質量份以下。咪唑化合物(C)之含量在此範圍內時,會有所得之塗膜的耐熱性亦優的傾向。
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較佳為含有具有由丙烯醯基及甲基丙烯醯基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基(以下,有時稱為「(甲基)丙烯醯基」)的化合物(D)(以下,有時稱為「(甲基)丙烯酸化合物(D)」)。藉由含有(甲基)丙烯酸化合物(D),所得到之塗膜會有耐藥品性優良的傾向。
作為具有1個(甲基)丙烯醯基之(甲基)丙烯酸化合物(D),可列舉與列舉為前述(a)、(b)及(c)之化合物相同者,其中尤以(甲基)丙烯酸酯類為佳。
具有2個(甲基)丙烯醯基之(甲基)丙烯酸化合物(D),可列舉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甲基)丙烯酸酯、1,6-己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 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雙酚A之雙(丙烯醯氧基乙基)醚、乙氧基化雙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基化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3-甲基戊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
具有3個以上(甲基)丙烯醯基之(甲基)丙烯酸化合物(D),可列舉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參(2-羥基乙基)三聚異氰酸酯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丙氧基化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七(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八(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與酸酐之反應物、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與酸酐之反應物、三季戊四醇七(甲基)丙烯酸酯與酸酐之反應物、己內酯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參(2-羥基乙基)三聚異氰酸酯三(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三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三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己內 酯改質三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三季戊四醇七(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三季戊四醇八(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與酸酐之反應物、己內酯改質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與酸酐之反應物、己內酯改質三季戊四醇七(甲基)丙烯酸酯與酸酐之反應物等。
(甲基)丙烯酸化合物(D),較佳為具有3個以上(甲基)丙烯醯基之(甲基)丙烯酸化合物(D)、更佳為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化合物(D)之含量,相對於聚合物(A)100質量份,較佳為20~100質量份、更佳為25~70質量份。(甲基)丙烯酸化合物(D)之含量在前述範圍時,會有所得之塗膜的平滑性、信賴性及機械強度變良好的傾向。
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較佳為含有溶劑(E)。
溶劑(E)並無特殊限定,可使用該領域中通常所使用的溶劑。例如,可由酯溶劑(分子內含有-COO-、且不含-O-之溶劑)、醚溶劑(分子內含有-O-、且不含-COO-之溶劑)、醚酯溶劑(分子內含有-COO-與-O-之溶劑)、酮溶劑(分子內含有-CO-、且不含-COO-之溶劑)、醇溶劑(分子內含有OH、且不含-O-、-CO-及-COO-之溶劑)、芳香族烴溶劑、醯胺溶劑、二甲基亞碸等之中選擇而使用。
酯溶劑可列舉乳酸甲酯、乳酸乙酯、乳酸丁酯、2-羥基異丁烷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異丁酯、甲酸戊基、乙酸異戊酯、丙酸丁酯、酪酸異丙酯、酪酸乙 酯、酪酸丁酯、丙酮酸甲酯、丙酮酸乙酯、丙酮酸丙酯、乙醯乙酸甲酯、乙醯乙酸乙酯、環己醇乙酸酯、γ-丁內酯等。
醚溶劑可列舉乙二醇單甲基醚、乙二醇單乙基醚、乙二醇單丙基醚、乙二醇單丁基醚、二乙二醇單甲基醚、二乙二醇單乙基醚、二乙二醇單丁基醚、丙二醇單甲基醚、丙二醇單乙基醚、丙二醇單丙基醚、丙二醇單丁基醚、3-甲氧基-1-丁醇、3-甲氧基-3-甲基丁醇、四氫呋喃、四氫吡喃、1,4-二噁烷、二乙二醇二甲基醚、二乙二醇二乙基醚、二乙二醇甲基乙基醚、二乙二醇二丙基醚、二乙二醇二丁基醚、苯甲醚、苯乙醚、甲基苯甲醚等。
醚酯溶劑可列舉甲氧基乙酸甲酯、甲氧基乙酸乙酯、甲氧基乙酸丁酯、乙氧基乙酸甲酯、乙氧基乙酸乙酯、3-甲氧基丙酸甲酯、3-甲氧基丙酸乙酯、3-乙氧基丙酸甲酯、3-乙氧基丙酸乙酯、2-甲氧基丙酸甲酯、2-甲氧基丙酸乙酯、2-甲氧基丙酸丙酯、2-乙氧基丙酸甲酯、2-乙氧基丙酸乙酯、2-甲氧基-2-甲基丙酸甲酯、2-乙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3-甲氧基丁基乙酸酯、3-甲基-3-甲氧基丁基乙酸酯、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丙二醇單乙基醚乙酸酯、丙二醇單丙基醚乙酸酯、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乙二醇單乙基醚乙酸酯、二乙二醇單乙基醚乙酸酯、二乙二醇單丁基醚乙酸酯等。
酮溶劑可列舉4-羥基-4-甲基-2-戊酮、丙酮、2-丁酮、2-庚酮、3-庚酮、4-庚酮、4-甲基-2-戊酮、環戊酮、環 己酮、異佛酮等。
醇溶劑可列舉甲醇、乙醇、丙醇、丁醇、己醇、環己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等。
芳香族烴溶劑可列舉苯、甲苯、二甲苯、均三甲苯等。
醯胺溶劑可列舉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等。
該等溶劑可單獨亦可組合2種以上來使用。
上述溶劑中,就塗佈性、乾燥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1atm中之沸點為120℃以上、180℃以下之有機溶劑。其中尤以丙二醇單甲基醚、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二乙二醇甲基乙基醚、3-甲氧基丁基乙酸酯、3-甲氧基-1-丁醇及含該等之混合溶劑為佳。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中之溶劑(E)的含量,相對於硬化性樹脂組成物,較佳為60~95質量%、更佳為70~95質量%。換言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固體成分,較佳為5~40質量%、更佳為5~30質量%。此處,固體成分係指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去除溶劑(E)後之量。溶劑(E)之含量在前述範圍時,經塗佈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膜會有平坦性高的傾向。
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較佳為含有抗氧化劑(F)。抗氧化劑(F)可列舉例如2-第三丁基-6-(3-第三丁基-2-羥基-5-甲基苄基)-4-甲基苯基丙烯酸酯、2-[1-(2-羥基-3,5-二-第三戊基苯基)乙基]-4,6-二-第三戊基苯基丙烯酸酯、6-[3-(3-第三丁基-4-羥基-5-甲基苯基)丙氧基]- 2,4,8,10-四-第三丁基二苯并[d、f][1,3,2]二氧雜弗斯菲潘(phosphepine)、3,9-雙[2-{3-(3-第三丁基-4-羥基-5-甲基苯基)丙醯基氧基}-1,1-二甲基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2,2’-亞甲基雙(6-第三丁基-4-甲基苯酚)、4,4’-亞丁基雙(6-第三丁基-3-甲基苯酚)、4,4’-硫雙(2-第三丁基-5-甲基苯酚)、2,2’-硫雙(6-第三丁基-4-甲基苯酚)、二月桂基3,3’-硫二丙酸酯、二肉豆蔻基3,3’-硫二丙酸酯、二硬脂醯基3,3’-硫二丙酸酯、季戊四醇肆(3-月桂基硫丙酸酯)、1,3,5-參(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苄基)-1,3,5-三嗪-2,4,6(1H,3H,5H)-三酮、3,3’,3”,5,5’,5”-六-第三丁基-a,a’,a”-(均三甲苯-2,4,6-三基)三-對甲酚、季戊四醇肆[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2,6-二-第三丁基-4-甲基苯酚等。亦可使用IRGANOX(註冊商標)3114(BASF Japan公司製)等市售品。
抗氧化劑(F)之含量,相對於聚合物(A)100質量份,為0.1質量份以上、5質量份以下;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3質量份以下。抗氧化劑(F)之含量在上述範圍內時,所得之塗膜會有耐熱性及鉛筆硬度優良的傾向。抗氧化劑(F)之含量超過5質量份時,會有鉛筆硬度降低之虞。
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亦可含有界面活性劑(G)。界面活性劑可列舉例如聚矽氧系界面活性劑、氟系界面活性劑、具有氟原子之聚矽氧系界面活性劑等。
聚矽氧系界面活性劑,可列舉具有矽氧烷鍵之界面活性劑。具體而言,可列舉Toray Silicone DC3PA、同 SH7PA、同DC11PA、同SH21PA、同SH28PA、同SH29PA、同SH30PA、聚醚改質聚矽氧油SH8400(商品名:東麗.道康寧(股)製)、KP321、KP322、KP323、KP324、KP326、KP340、KP341(信越化學工業(股)製)、TSF400、TSF401、TSF410、TSF4300、TSF4440、TSF4445、TSF-4446、TSF4452、TSF4460(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Japan有限責任公司製)等。
氟系界面活性劑,可列舉具有氟碳鏈之界面活性劑。具體而言,可列舉Fluorinert(註冊商標)FC430、同FC431(住友3M(股)製)、Megaface(註冊商標)F142D、同F171、同F172、同F173、同F177、同F183、同F552、同F553、同F554、同F555、同F556、同F558、同F559、同R30(DIC(股)製)、EFTOP(註冊商標)EF301、同EF303、同EF351、同EF352(三菱Material電子化成(股)製)、Surflon(註冊商標)S381、同S382、同SC101、同SC105(旭硝子(股)製)、E5844((股)Daikin Fine Chemical研究所製)等。
作為具有氟原子之聚矽氧系界面活性劑,可列舉具有矽氧烷鍵及氟碳鏈之界面活性劑。具體而言,可列舉Megaface(註冊商標)R08、同BL20、同F475、同F477、同F443(DIC(股)製)等。較佳可列舉Megaface(註冊商標)F475。
界面活性劑(G),相對於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為0.001質量%以上、0.2質量%以下;較佳為0.002質量%以上、0.1 質量%以下;更佳為0.01質量%以上、0.05質量%以下。藉由於此範圍含有界面活性劑,可使塗膜之平坦性成為良好。
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中,亦可依照需要含有填充劑、其他高分子化合物、熱自由基產生劑、紫外線吸收劑、鏈轉移劑、密合促進劑等添加劑。
填充劑可列舉玻璃、二氧化矽、氧化鋁等。
其他高分子化合物,可列舉馬來醯亞胺樹脂等熱硬化性樹脂或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聚乙二醇單烷基醚、聚氟烷基丙烯酸酯、聚酯、聚胺基甲酸酯等熱可塑性樹脂等。
熱自由基產生劑,具體而言可列舉2,2’-偶氮雙(2-甲基戊腈)、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等。
紫外線吸收劑,具體而言可列舉2-(3-第三丁基-2-羥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烷氧基二苯甲酮等。
鏈轉移劑可列舉十二烷基硫醇、2,4-二苯基-4-甲基-1-戊烯等。
密合促進劑可列舉例如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矽烷、乙烯基參(2-甲氧基乙氧基)矽烷、3-縮水甘油基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縮水甘油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3-縮水甘油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3-縮水甘油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2-(3,4-環氧基環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3-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3-氯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 、3-異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N-苯基-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苯基-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等。
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實質不含有光聚合起始劑。亦即,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中,光聚合起始劑相對於組成物全體之含量,例如未達1質量%、較佳為未達0.5質量%。光聚合起始劑可列舉烷基苯酮化合物、三嗪化合物、醯基膦氧化物化合物及肟化合物等。
又,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實質上不含有顏料及染料等著色劑。亦即,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中,著色劑相對於組成物全體之含量,例如為未達1質量%、較佳為未達0.5質量%。
又,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當填充於光徑長1cm之石英槽,使用分光光度計,於測定波長400~700nm的條件下測定穿透率時,平均穿透率較佳為70%以上、更佳為80%以上。
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成為塗膜時,塗膜之平均穿透率較佳為90%以上、更佳為95%以上。此平均穿透率,係使用分光光度計,對加熱硬化(例如,100~250℃、5分鐘~3小時)後之厚度為3μm之塗膜,於測定波長400~ 700nm之條件下測定時的平均值。藉此,可提供於可見光區域之透明性優良的塗膜。
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可藉由以往廣為周知之方法,將聚合物(A)、環氧樹脂(B)及咪唑化合物(C)、依需要之(甲基)丙烯酸化合物(D)或溶劑、其他添加劑等一邊攪拌一邊混合藉以製造。混合後較佳以孔徑0.05~1.0μm左右之濾膜過濾。
由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所形成之塗膜,可藉由將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藉由熱使其硬化而製造。
基板可列舉玻璃、金屬、塑膠等,亦可於基板上形成彩色濾光片、各種絕緣膜或導電膜、驅動電路等。
可使用旋轉塗佈器、狹縫&旋轉塗佈器、狹縫塗佈器、噴墨、輥塗佈器、浸漬塗佈器等各種塗佈裝置,將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
塗佈後,較佳為進行真空乾燥或預烘烤,將溶劑等揮發成分去除。
藉由將揮發成分經去除之塗膜,於150~240℃施以10~120分鐘之後烘烤(post baking),可形成塗膜。
如此方式所得到之塗膜,係有用於作為例如液晶顯示裝置、有機EL顯示裝置或電子紙所使用的保護膜。又,亦可使用於觸控式面板等之顯示裝置用構件。藉此,能夠以高良率來製造具備高品質之塗膜的顯示裝置。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以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例中之「%」及「份」,無特別指明時,係為質量%及質量份。
(合成例1)
於具備回流冷卻器、滴下漏斗及攪拌機之燒瓶內以0.02L/分鐘流入氮,使成為氮環境,加入二乙二醇乙基甲基醚140份,一邊攪拌,一邊加熱至70℃。接著,調製經溶解甲基丙烯酸40份;以及單體(I-1)及單體(II-1)之混合物{混合物中之單體(I-1):單體(II-1)的莫耳比=50:50}360份於二乙二醇乙基甲基醚190份而得之溶液,將此溶液使用滴下漏斗花費4小時滴下至保溫於70℃之燒瓶內。
另一方面,將經溶解聚合起始劑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30份於二乙二醇乙基甲基醚240份而得之溶液,使用另外的滴下泵,花費5小時滴下至燒瓶內。聚合起始劑溶液之滴下結束後,於70℃保持4小時,之後冷卻至室溫,得到固體成分42.3%之共聚物(樹脂Aa)的溶液。所得到之樹脂Aa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8000、分子量分布(Mw/Mn)為1.91、酸價為60mg-KOH/g(以固體成分換算 之酸價)。樹脂Aa具有以下之構造單位。
(合成例2)
於具備回流冷卻器、滴下漏斗及攪拌機之燒瓶以0.02L/分鐘流入氮,使成為氮環境,加入3-甲氧基-1-丁醇200質量份及3-甲氧基丁基乙酸酯105質量份,一邊攪拌,一邊加熱至70℃。接著,調製經溶解甲基丙烯酸60份;以及單體(I-1)及單體(II-1)之混合物{混合物中之單體(I-1):單體(II-1)的莫耳比=50:50}240份於3-甲氧基丁基乙酸酯140份而得之溶液,將此溶液使用滴下泵花費4小時滴下至保溫於70℃之燒瓶內。
另一方面,將經溶解聚合起始劑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30份於3-甲氧基丁基乙酸酯225份而得之溶液,使用另外的滴下漏斗,花費4小時滴下至燒瓶內。聚合起始劑溶液之滴下結束後,於70℃保持4小時,之後冷卻至室溫,得到固體成分32.6%之共聚物(樹脂Ab)的溶液。所得之樹脂Ab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3,400、分子量分布(Mw/Mn)為2.50、酸價為113.9mg-KOH/g(以固體成分換算之酸價)。樹脂Ab具有以下之構造單位。
所得之樹脂Aa及樹脂Ab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數目平均分子量(Mn)之測定,係使用GPC法,由以下條件進行。
裝置;K2479((股)島津製作所製)
管柱;SHIMADZU Shim-pack GPC-80M
管柱溫度;40℃
溶劑;THF(四氫呋喃)
流速;1.0mL/min
檢測器;RI
校正用標準物質;TSK STANDARD POLYSTYRENE F-40、F-4、F-288、A-2500、A-500(TOSOH(股)製)
將上述所得之以聚苯乙烯換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及數目平均分子量之比(Mw/Mn)作為分子量分布。
(實施例1~8及比較例1)
混合表1之成分,得到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表1中若無特別指明,單位為「份」。聚合物(A)之含有份數,係表示以固體成分換算之質量份。
聚合物(A):Aa:合成例中所得之樹脂Aa
聚合物(A):Ab:合成例中所得之樹脂Ab
環氧樹脂(B):Ba:雙酚A型環氧樹脂(JER157S70;三菱化學(股)製)(酸價:0.1mgKOH/g、環氧當量:210g/eq)
咪唑化合物(C):Ca:1-苄基-2-苯基咪唑(Curezol 1B2PZ;四國化成工業(股)製)
咪唑化合物(C):Cb:1-(2-氰基乙基)-2-乙基-4-甲基 咪唑(Curezol 2E4MZ-CN,四國化成工業(股)製)
咪唑化合物(C):Cc:2-乙基-4-甲基咪唑(Curezol 2E4MZ;四國化成工業(股)製)
(甲基)丙烯酸化合物(D):Da: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KAYARAD(註冊商標)DPHA;日本化藥(股)製)
抗氧化劑(F):Fa:1,3,5-參(4-羥基-3,5-二-第三丁基苄基)-1,3,5-三嗪-2,4,6(1H,3H,5H)-三酮(IRGANOX(註冊商標)3114;BASF Japan(股)製)
溶劑(E):Ea: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
溶劑(E):Eb:3-甲氧基-1-丁醇
溶劑(E):Ec:二乙二醇乙基甲基醚
溶劑(E):Ed:3-乙氧基乙基丙酸酯
溶劑(E):Ee:3-甲氧基丁基乙酸酯
溶劑(E)係以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固體成分量成為表1 之「固體成分量(%)」的方式來混合,溶劑(E)中之溶劑成分(Ea)~(Ee)的值,係表示溶劑(E)中之質量比。
<黏度測定>
對所得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分別使用黏度計(機種;TV-30;東機產業(股)製)來測定黏度。結果如表2所示。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穿透率>
對所得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分別使用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V-650;日本分光(股)製)(石英槽、光徑長;1cm),測定400~700nm之平均穿透率(%)。結果如表2所示。
<塗膜之穿透率>
將2英吋見方之玻璃基板(#1737;Corning公司製),以中性洗劑、水及異丙醇依次洗淨後乾燥。於此玻璃基板上旋轉塗佈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使後烘烤後之膜厚成為2.0μm,接著於無塵加熱爐中。於90℃預烘烤10分鐘。之後,於230℃後烘烤40分鐘得到塗膜。對所得之塗膜,使用顯微分光測光裝置(OSP-SP200;OLYMPUS公司製),測定400~700nm之平均穿透率(%)。結果如表2所示。
<異物上之圓錐狀突起的測定>
將直徑8μm之丙烯酸樹脂珠(商品名:Eposter YS77 ;(股)日本觸媒製)分散於甲苯中,製成0.01%分散液。於形成於15cm見方之玻璃基板的鉻薄膜上,以旋轉塗佈器塗佈該分散液,得到散佈有丙烯酸樹脂珠之試驗用基板。
於該試驗用基板上,分別使用縫模(slit die)塗佈器(卓Die-100伊藤忠產機(股)製),以硬化後之膜厚成為1.5μm的條件、且塗佈速度70mm/秒,塗佈所得到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後,以減壓乾燥機(VCD Microtek(股)製)乾燥至減壓度到達0.5torr。於加熱板上,90℃預烘烤2分鐘進一步乾燥後,於230℃進行後烘烤40分鐘,形成塗膜。
於所得之塗膜上,以散佈於基底之試驗用基板上的丙烯酸樹脂珠為中心,形成有圓錐狀突起。將該突起以偏光顯微鏡(×100倍)觀察,測定以丙烯酸樹脂珠為中心而觀察到同心圓狀之牛頓環最外周的直徑。將最外周的直徑作為圓錐狀突起的直徑。結果如表2所示。
<耐熱性評估>
分別使用縫模塗佈器(卓Die-100伊藤忠產機(股)製),以硬化後之膜厚成為2.0μm的條件、且塗佈速度120mm/秒,塗佈所得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後,以減壓乾燥機(VCD Microtek(股)製)乾燥至減壓度到達0.5torr。於加熱板上,90℃預烘烤2分鐘進一步乾燥後,於230℃進行後烘烤40分鐘,製造塗膜。將該塗膜於240℃之無塵加熱爐中加熱4小時,測定加熱前後之穿透率。由所得之測定值遵照下式,求得穿透率變化。穿透率變化為92%以上 時,可判斷耐熱性為良好。結果如表2所示。
穿透率變化(%)=Tb/Ta×100[式中,Tb表示400nm之加熱前的穿透率;Ta表示400nm之加熱後的穿透率]。
由上述結果,依照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即使於存在有異物的基板上形成塗膜,形成於異物上之圓錐狀突起的直徑亦小。進一步地,確認了由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所得到之塗膜,其耐熱性高。據此,可知由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所得到之塗膜,有用於顯示不良為少的液晶顯示裝置之製造。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依照本發明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即使於存在有數μm左右之異物的彩色濾光片上形成塗膜,於異物上形成之圓錐狀突起的直徑亦小。

Claims (6)

  1. 一種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其係含有下述(A)、(B)及(C):(A)含有來自由不飽和羧酸及不飽和羧酸酐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的構造單位、與來自具有環氧乙烷基之不飽和化合物的構造單位之加成聚合物;(B)由縮水甘油醚型環氧樹脂及縮水甘油酯型環氧樹脂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環氧樹脂;(C)以式(1)表示之化合物 [式(1)中,R1表示氫原子、碳數1~20之烷基、苯基、苄基或碳數2~5之氰基烷基,R2~R4係相互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20之烷基、苯基、硝基或碳數1~20之醯基,該烷基及該苯基中所含之氫原子亦可經羥基取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其中(C)之含量,相對於(A)100質量份,為1質量份以上、25質量份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其中(A)之含量,相對於(A)含量與(B)之含量合計,為50質量%以上、99質量%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其係進一步含有具有由丙烯醯基及甲基丙烯醯基所構成群組中選出之至少1種基的化合物。
  5. 一種塗膜,其係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所形成。
  6. 一種顯示裝置,其係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塗膜。
TW101118998A 2011-05-30 2012-05-28 Hardened resin composition TWI5389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9911 2011-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3816A true TW201313816A (zh) 2013-04-01
TWI538948B TWI538948B (zh) 2016-06-21

Family

ID=47231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8998A TWI538948B (zh) 2011-05-30 2012-05-28 Hardened resin composition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193542B2 (zh)
KR (1) KR101928100B1 (zh)
CN (1) CN102807778B (zh)
TW (1) TWI5389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2601A (zh) * 2019-08-24 2019-11-15 深圳市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标线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3331A (ja) * 1991-12-13 1993-06-29 Sumitomo Chem Co Ltd 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
JP2715792B2 (ja) * 1992-02-13 1998-02-18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透過性エポキシ樹脂組成物及び光半導体装置
JP2007182539A (ja) * 2005-12-06 2007-07-19 Jsr Corp 樹脂組成物、カラーフィルタの保護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カラーフィルタの保護膜
JP5224030B2 (ja) * 2007-03-22 2013-07-03 Jsr株式会社 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保護膜および保護膜の形成方法
EP2147937A4 (en) * 2007-05-11 2010-08-25 Daicel Chem LIGHT AND / OR HEAT-CURABLE COPOLYMER, HARDENABLE RESIN COMPOSITIONS AND HARDENED OBJECTS
TWI422601B (zh) * 2007-11-29 2014-01-11 Sumitomo Chemical Co Thermosetting resin composition
KR101002736B1 (ko) * 2008-08-13 2010-12-21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컬러필터 보호막용 열경화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컬러필터
TWI521300B (zh) * 2008-11-18 2016-02-11 Sumitomo Chemical Co Photosensitive resin composition and display device
JP5620774B2 (ja) * 2009-10-15 2014-11-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7778B (zh) 2017-11-07
CN102807778A (zh) 2012-12-05
TWI538948B (zh) 2016-06-21
KR20120134026A (ko) 2012-12-11
KR101928100B1 (ko) 2018-12-11
JP2013010939A (ja) 2013-01-17
JP6193542B2 (ja) 2017-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19167B2 (ja)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TWI541600B (zh) Hardened resin composition
TWI525113B (zh) Hardened resin composition
TWI538948B (zh) Hardened resin composition
TWI598391B (zh) 硬化性樹脂組合物
JP5802461B2 (ja)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JP6212952B2 (ja)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TWI523881B (zh) Hardened film
TWI518124B (zh) Hardened resin composition
JP2016166341A (ja)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TWI554576B (zh)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