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4163A - 太陽能電池單元、太陽能電池模組以及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太陽能電池單元、太陽能電池模組以及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04163A TW201304163A TW101119239A TW101119239A TW201304163A TW 201304163 A TW201304163 A TW 201304163A TW 101119239 A TW101119239 A TW 101119239A TW 101119239 A TW101119239 A TW 101119239A TW 201304163 A TW201304163 A TW 201304163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ar cell
- alignment mark
- back surface
- width
- manufactur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2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2313 adhesive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40 adhesiv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223 adhesiv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23 metal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7944 Ag—Cu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69 Bras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1 br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4 silver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44—Marks applied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parts, e.g. registration marks, alignment structures, wafer map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90—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 H10F19/902—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F71/137—Batch treatment of the devices
- H10F71/1375—Apparatus for automatic inter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in a modu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3/00—Detail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23/00
- H01L2223/544—Marks applied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parts
- H01L2223/54426—Marks applied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parts for align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3/00—Detail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23/00
- H01L2223/544—Marks applied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parts
- H01L2223/54473—Marks applied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parts for use after dic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太陽能電池單元包括基板、形成在基板的受光面上的多個指狀電極、以及在基板的背面上的背面電極。背面電極藉由通過導電接著劑接著第一TAB線的方式,與相鄰的單元上的多個指狀電極連接,其中背面電極具有以定義至少一個對準標記的方式而被配置的省略部,其中所述對準標記表示第一TAB線被接著位置,至少一個對準標記具有比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小的寬度。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太陽能電池單元。
近年來,作為用於解決日益嚴重的全球變暖以及礦物能源耗盡的問題的手段,太陽能電池已經被非常重視了。通常藉由將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串聯或並聯地連接在一起來形成太陽能電池。為了提供電力,太陽能電池單元包括平行地配置在其正面(受光面)上並且由Ag形成的多個直線狀的電極(指狀電極)。由Al形成的背面電極被形成為遍及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整個背面。然後,藉由將金屬配線構件(TAB線)連接到相鄰的太陽能電池單元中的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受光面,以致金屬配線構件與所有的指狀電極相交,並進一步將TAB線連接到另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電極,來使相鄰的太陽能電池單元被連接在一起。
呈現良好導電性的焊錫通常被用於連接TAB線(日本專利特開第2002-263880號公報)。此外,在某些情況下,考慮環境問題,近來已經使用不包含Pb的Sn-Ag-Cu焊錫(日本專利特開第2002-263880號以及第2004-204256號公報)。但是,當這些焊錫被用於連接TAB線時,太陽能電池單元以大約220℃以上被加熱。因而,連接步驟的成品率可能降低,或者太陽能電池單元可能變彎。為了抑制這些,可以考量增加太陽能電池單元中的矽的厚度。但是,
在這種情況下,生產成本增加。
此外,當描述的這種焊錫被用於連接TAB線時,為了確保焊錫的濕潤性,需要採取以下措施:由Ag形成的電極(匯流條電極)在TAB線所在的位置被預成形在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正面和背面上。但是,Ag是昂貴的,因而使成本增加。另外,Ag提供高電阻,因而細的匯流條電極提供高的薄膜電阻(sheet resistance)。這增大了功率損耗,從而降低太陽能電池單元的發電性能。因此,為了抑制匯流條電極的薄膜電阻,匯流條電極需要在寬度上增加到某種程度,而進一步成為生產成本增加的原因。
因此,近年來,已經提出了一種方法,在該方法中,具有導電接著層的導電接著劑被用於代替焊錫來連接TAB線(日本專利特開第8-330615、2003-133570、2005-243935、以及2007-265635號公報)。導電接著劑是其中諸如Al顆粒的金屬顆粒被混合和分散的熱固性樹脂。金屬顆粒被夾在TAB線和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電極之間以實現電連接。如果導電接著劑被用於連接TAB線,則該連接可以在200℃以下被執行。這抑制了連接步驟的成品率的降低以及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變彎。此外,如果導電接著劑被用於連接TAB線,則不必確保濕潤性。這又消除了對為了確保濕潤性而形成的匯流條電極的需要,因而減少了Ag的使用。
但是,若在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正面或者背面上不形成匯流條電極,並無法確認TAB線的連接位置,這可能有使
TAB線無法被精確地粘貼所預定的位置上之虞。當TAB線沒能被粘貼所預定的位置上時,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序列可能彎曲,而有殘餘應力可能在太陽能電池單元中被產生,且製造成品率可能降低的疑慮。在這種情況下,用於對準的附加對準標記可以被形成在預定的接著位置。然而,形成對準標記的複雜的步驟增加了製造成本。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這樣的課題而作出的,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單元,該太陽能電池單元使得TAB線能夠被精確地連接到預定的位置,同時能抑制生產成本上的可能的增加。
本發明之一種型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構成如下,本發明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單元,其包含基板、形成在基板的受光面上的多個指狀電極、以及覆蓋基板的背面的背面電極,其中所述背面電極藉由以導電接著劑接著第一TAB線而與相鄰單元上的多個指狀電極連接,基板的背面的一部分在第二TAB線所連接的受光面上之位置的對應位置被露出,且該被露出部分構成背面的對準標記,所述背面的對準標記表示第一TAB線的接著位置。
本發明之一種型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構成如下,本發明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單元,其包含基板、形成在基板的受光面上的多個指狀電極、以及覆蓋基板的背面的背面電極,其中所述背面電極藉由以導電接著劑接著第一TAB線而與相鄰單元上的多個指狀電極連接,背面電極具有以
定義至少一個對準標記的方式而被配置的省略部,其中所述對準標記表示第一TAB線被接著的位置,且至少一個對準標記具有比第一TAB線的寬度小的寬度。
本發明之一種型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構成如下,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其包含基板、形成在基板的受光面上的彼此平行的多個指狀電極、以及形成在遍佈整個基板的背面的背面電極,其中所述背面電極藉由以導電接著劑接著TAB線而與相鄰單元上的多個指狀電極連接,背面在對應於受光面上的TAB線的連接位置形成露出基板的露出部分,且該露出部分表示在背面上TAB線的連接位置的對準標記。
在根據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單元中,在背面上形成露出基板的露出部分,其中所述露出部分對應於受光面上TAB線的連接位置,且該露出部分成為表示在背面上的TAB線的連接位置的對準標記。因此,TAB線可以被準確地連接到預定的位置。此外,當背面電極被形成時,藉由避免將電極材料塗布到背面的對應於對準標記的部分,可以容易地形成對準標記。因此,可以抑制生產成本中的增加。
此處,對準標記可以呈具有比所連接的TAB線的線寬小的線寬的線狀。如此,可確保TAB線和基板之間的接著面積,並且可確保TAB線的機械連接強度。
此外,對準標記也可以包含:比所連接的TAB線的線寬小的線寬部分、以及TAB線的線寬以上的線寬部分連
續地交替地的線狀。如此,TAB線的線寬以上的線寬的部分,可更確保TAB線和基板之間的接著面積,且可進一步確保TAB線的機械連接強度。
另外,對準標記也可以呈虛線狀。如此,在基板的露出部分中,可確保TAB線和基板之間的接著面積,並可確保TAB線的機械連接強度。
此外,對準標記也可以在基板的位於要連接的TAB線的延長線上的端部處呈剪切狀的形狀。如此,當背面電極被形成時,成為對準標記的部分可以被容易地設置。因此,背面電極可以被容易地形成。
此外,本發明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其包括配置在太陽能電池模組中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特徵為:藉由以導電接著劑沿著對準標記配置的TAB線,使相鄰的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上的指狀電極連接到另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上的背面電極。
在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中,TAB線被準確地連接到預定的位置。這抑制了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列彎曲。因此,當製造太陽能電池模組時,可以抑制太陽能電池單元中的殘留應力。因此,可以提高製造成品率。
此外,本發明的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包括多個如上述任一項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第一TAB線沿著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中的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上的對準標記被配置,且以所述導電接著劑被連接到所述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電極,而且第一TAB線作為第二TAB線被進一步連接
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中的另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多個指狀電極。
根據又一個廣泛的概念,本發明提供一種製造太陽能電池模組的方法,該方法包括:準備光電基板的步驟,其中該光電基板具有配置在其受光面上的多個指狀電極、以及設置在受光面上並且表示第二TAB線將以導電接著劑被連接到指狀電極的位置的對準標記、以及覆蓋基板的背面的背面電極,通過導電接著劑藉由第一TAB線,背面電極被連接到相鄰的單元上的多個指狀電極,其中基板的背面的一部分在第二TAB線所連接的受光面上之位置的對應位置被露出,該被露出部分構成表示第一TAB線所接著的位置的背面的對準標記;以及在藉由背面對準標記所表示的位置,以導電接著劑將第一TAB線連接到背面電極。
此外,本發明提供一種製造太陽能電池模組的方法包括:準備光電基板,其中該光電基板具有配置在其受光面上的多個指狀電極、以及覆蓋基板的背面的背面電極,背面電極通過導電接著劑藉由第一TAB線而連接到相鄰的單元上的多個指狀電極,其中背面電極具有配置為定義背面的至少一個對準標記的省略部,其中所述對準標記表示第一TAB線要被接著的位置,至少一個對準標記具有比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小的寬度;以及在藉由背面的對準標記表示的位置,以導電接著劑將第一TAB線連接到背面電極。
依據本發明,能夠使TAB線被準確地連接到預定的
位置,並且可抑制製造成本的增加。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將參考附圖詳細地描述根據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和用於製造該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較佳實施例。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並且省略重複的描述。
圖1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受光面的平面圖。圖2是表示圖1中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底視圖。圖3是表示圖1中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被連接一起的立體圖。圖4是圖3的示意性的側視圖。
如圖1所示,太陽能電池單元100為使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00串聯地或並聯地電連接以形成一個太陽能電池模組,且太陽能電池單元100具有基板2。基板2大體呈正方形,且其四角成圓弧狀。基板2的一個表面成為受光面21。基板2的另一個表面成為背面22(參見圖2)。基板2可以包括Si的單晶體、Si的多晶體以及Si的非晶體中的至少一個。基板2的受光面21側可以是n型半導體,也可以是p型半導體。基板2為例如其相對的兩邊的間隔成為125mm。
多個(例如48個)直線狀的指狀電極3被彼此平行且間隔地配置在受光面21上。當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00被連接在一起以形成太陽能電池模組時,TAB線4經由導電接著膜(導電接著劑)5被連接到此指狀電極3(參見圖
4)。指狀電極3的線寬例如是0.15mm。相鄰的指狀電極3之間的間隔df例如是2.55mm。
指狀電極3包括可電導通的已知的材料。作為指狀電極3的材料可列舉含銀的玻璃膏(glass paste);在接著劑樹脂中分散有各種導電性粒子的銀膏、金膏、碳膏、鎳膏和鋁膏;以及藉由燒製或者蒸鍍所形成的ITO。在這些材料當中,考慮耐熱性、導電性、穩定性以及成本,較佳地使用含銀的玻璃膏。
接著區域SF、SF表示受光面21中導電接著膜5、5所接著的區域。接著區域SF的寬度wc(即,導電接著膜5的寬度)例如是1.2mm。接著區域SF和SF之間的間隔dc例如是62mm。此外,要被連接到接著區域SF的TAB線4的寬度例如是1.5mm,且略大於接著區域SF的寬度wc(即,導電接著膜5的寬度)。這是為了以下的目的:當將導電接著膜5接著於接著區域SF後,加壓TAB線4時,抑制受到壓縮的導電接著膜5從受光面21和TAB線4之間露出。
受光面對準標記(alignment mark)6、6沿著線L以成為虛線般地被不連續地設置在受光面21上,其中上述線L與位於受光面兩端的指狀電極3、3相交。更具體而言,受光面對準標記6成為以下的圖案:受光面對準標記6僅與一個指狀電極3相交的部分61,沿著線L以每隔一個指狀電極3被連續地設置在的圖案。此受光面對準標記6表示TAB線4被連接到指狀電極3的位置。例如,受光面對
準標記6被配置在接著區域SF的中心部。
受光面對準標記6藉由與指狀電極3相同的材料而與指狀電極3一體形成。也就是說,受光面對準標記6如上述般包括含銀的玻璃膏;在接著劑樹脂中分散有各種導電性粒子的銀膏、金膏、碳膏、鎳膏或者鋁膏;或者藉由燒製或者蒸鍍所形成的ITO。在這些材料當中,考慮耐熱性、導電性、穩定性以及成本,較佳地使用含銀的玻璃膏。受光面對準標記6在形成指狀電極3的同時而被形成。
受光面對準標記6的每一部分61的線寬為0.05mm以上0.2mm以下,例如,在本實施例中,指狀電極3的線寬同樣的為0.15mm。也就是說,受光面對準標記6的每一部分61成為指狀電極3的線寬以下的線寬。當受光面對準標記6的線寬為0.05mm以上時,可確保目視識別,受光面對準標記6發揮作為對準標記的功能。此外,當受光面對準標記6的線寬為0.2mm以下時,電極材料的使用量可以被充分地降低。此外,當受光面對準標記6為指狀電極3的線寬以下的線寬時,電極材料的使用量可以被進一步降低。或者,較佳為受光面對準標記6的每一部分61的線寬為被連接的TAB線的線寬的20%以下。受光面對準標記6、6之間的間隔例如與接著區域SF、SF之間的間隔dc同樣為62mm。
如圖2所示,背面電極7被形成在太陽能電池單元100的整個背面22上。當將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00連接而形成太陽能電池模組時,TAB線4以導電接著膜5被連接到
背面電極7(參見圖4)。背面電極7例如是藉由燒結鋁膏而被形成。
接著區域SB、SB表示背面22中導電接著膜5所接著的區域,且成為與受光面21的接著區域SF相對應的位置。接著區域SB的寬度例如是與接著區域SF的寬度wc(參見圖1)同樣為1.2mm。接著區域SB和SB的間隔例如是與接著區域SF和SF之間的間隔dc(參見圖1)同樣地約為62mm。此外,要被連接到接著區域SB的TAB線4的寬度例如與要被連接到受光面21的TAB線的寬度同樣地為1.5mm,並且略大於接著區域SB的寬度。
於背面22上對應於受光面21中TAB線4的連接位置,設置露出基板2的露出部分,該露出部分成為背面對準標記71、71,其表示背面22上TAB線4的連接位置。此背面對準標記71以將基板2的相對兩邊結合般地,沿著接著區域SB而被設置成直線狀,例如背面對準標記71被配置在接著區域SB的中心部。因為背面電極7的材料Al與基板2的材料Si在顏色上不同,所以背面對準標記71可被直觀地容易地識別。
當TAB線4以導電接著膜5被連接到背面電極7時,為了確保TAB線4與背面電極7之間的電連接,導電接著膜5和背面電極7必須一定要彼此接觸。如此,背面對準標記71在寬度上必須小於TAB線4。另一方面,考慮到由於導電接著膜5的硬化導致的背面電極7的凝聚破裂,較佳的是確保導電接著膜5和基板2之間的接著面積(即,
背面對準標記71的寬度)。如此般的背面對準標記71的寬度較佳地是TAB線4的寬度的大約20%到80%,並且在本實施例中,例如約為0.6mm。背面對準標記71和71之間的間隔例如是與接著區域SB和SB之間的間隔同樣地為62mm。
如圖3所示,多個這種太陽能電池單元100以使受光面對準標記6和相應的背面對準標記71彼此對齊般地被配置成一排,太陽能電池單元100TAB線4被結合在一起,其中TAB線4配置在經由導電接著膜5而沿著受光面對準標記6和背面對準標記71上。結合的進行方式如下:在相鄰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0A、太陽能電池單元100B中,藉由TAB線4(參見圖4)將太陽能電池單元100A的受光面21側上的指狀電極3連接到鄰接於太陽能電池單元100A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0B的背面22側上的背面電極7,進而在相鄰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0B、太陽能電池單元100C中,藉由TAB線將太陽能電池單元100B的受光面21側上的指狀電極3連接到鄰接於太陽能電池單元100B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0C的背面22側上的背面電極7,並且重複這種操作。因此,配置成一列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00被串聯地電連接在一起。藉由設置一列或多列這樣的列來形成太陽能電池模組。
如上所述,在根據本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0中,於背面22上對應於受光面21中TAB線4的連接位置,形成露出基板2的露出部分,該露出部分成為背面對準標
記71,其表示背面22上TAB線4之連接位置。因此,要連接TAB線4的位置可以被目視地識別,以使TAB線4可以被準確地連接到預定的位置。此外,當背面電極7被形成時,藉由避免將電極材料塗布到成為背面對準標記71的部分,可以容易地形成背面對準標記71。結果,可以抑制製造成本的增加。
此外,在太陽能電池單元100中,為了使背面對準標記71被成形為比所連接的TAB線4的線寬小的直線狀,藉此可確保TAB線4和基板2之間的接著面積,並且可確保TAB線4的機械連接強度。
此外,在由太陽能電池單元100所形成的太陽能電池模組中,配置著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00,藉由以導電接著膜5沿著受光面對準標記6和背面對準標記71而被配置的TAB線4,相鄰的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00上的指狀電極3被連接到另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100的背面電極7。在這種太陽能電池模組中,TAB線4被準確地連接到預定的位置。如此,可以抑制太陽能電池單元100的列彎曲。因此,當製造太陽能電池模組時,可以抑制太陽能電池單元100中可能的殘留應力,可提高製造成品率。
接著,將說明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在本實施例中,將主要說明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點。
圖5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平面圖。如圖5所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太陽
能電池單元200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元10(參見圖2)的不同之處在於:設置以虛線狀的背面對準標記72,來代替直線狀的背面對準標記71的方面。
更具體地,背面對準標記72以將基板2的相對兩邊結合的方式,沿著接著區域SB而被分別設置成虛線。在背面對準標記72中,使沒有露出基板2的未露出部分N介於連續的露出部分P和P之間。如此,當TAB線4被連接到背面電極7時,藉由未露出部分N以確保TAB線4和背面電極7之間的電連接。因此,背面對準標記71的線寬可以小於TAB線4的線寬,或者也可以為TAB線4的線寬以上,但為了確保TAB線4的機械連接強度,背面對準標記72的線寬較佳地成為TAB線4的線寬以上。背面對準標記72的寬度例如是TAB線4的寬度的大約20%到200%。在本實施例中,與TAB線4的寬度相同為約1.5mm。露出部分P的長度dp例如是約0.5mm~30mm。在本實施例中,長度dp是約12mm。此外,未露出部分N的長度dn例如是約0.5mm~30mm。在本實施例中,長度dn是約12mm。
在這太陽能電池單元200中,於背面22上對應於受光面21中TAB線4的連接位置,形成露出基板2的露出部分,該露出部分成為背面對準標記72,其表示背面22上TAB線4的連接位置。因此,TAB線4的連接位置可以被目視地識別,以使TAB線4可以被準確地連接到預定的位置。此外,在太陽能電池單元200中,當背面電極7
被形成時,藉由避免將電極材料塗布到成為背面對準標記72的部分,可以容易地形成背面對準標記72。結果,可以抑制製造成本的增加。
此外,在太陽能電池單元200中,背面對準標記72成虛線狀,藉此,在露出基板2的露出部分P中,可確保TAB線4和基板2之間的接著面積,並可確保TAB線4的機械連接強度。
此外,在由太陽能電池單元200所形成的太陽能電池模組中,配置著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200,藉由以導電接著膜5沿著受光面對準標記6和背面對準標記72而被配置的TAB線4,相鄰的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200上的指狀電極3被連接到另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200的背面電極7。在這種太陽能電池模組中,TAB線4被準確地連接到預定的位置。如此,可以抑制太陽能電池單元200的列彎曲。因此,當製造太陽能電池模組時,可以抑制太陽能電池單元200中可能的殘留應力,允許提高製造成品率。
現在,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在本實施例中,將主要描述與以上描述的第一實施例的差異點。
圖6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平面圖。如圖6所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300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0(參見圖2)的不同之處在於:設置以根據其部位而具有不同尺寸的線狀的背面對準標記73,來代替直線狀的背面
對準標記71的方面。
更具體地,背面對準標記73以將基板2的相對兩邊結合的方式,沿著接著區域SB而被分別設置成線狀。背面對準標記73包括線寬小於TAB線4的線寬的細線部73a,以及線寬為TAB線4的線寬以上的粗線部73b;細線部73a和粗線部73b被連續地交替地形成。此外,細線部73a、73a位於背面對準標記73的兩端。
細線部73a的寬度例如與第一實施例的背面對準標記71(參見圖2)的寬度相同而約為0.6mm。此外,粗線部73b的寬度例如是TAB線4的寬度的20%到200%,並且在本實施例中,其與TAB線4的寬度相同而約為1.5mm。細線部73a的長度和粗線部73b的長度例如各自約為0.5mm~30mm,並且在本實施例中,各自約為12mm。
如此般的太陽能電池單元300中,於背面22上對應於受光面21中TAB線4的連接位置,形成露出基板2的露出部分,該露出部分成為背面對準標記73,其表示背面22上TAB線4的連接位置。因此,TAB線4的連接位置可以被目視地識別,以使TAB線4可以被準確地連接到預定的位置。此外,當背面電極7被形成時,藉由避免將電極材料塗布到成為背面對準標記73的部分,可以容易地形成背面對準標記73。結果,可以抑制製造成本的增加。
此外,在太陽能電池單元300中,背面對準標記73包括線寬小於所連接的TAB線4的線寬的細線部73a、以及線寬為TAB線4的線寬以上的粗線部73b,且細線部73a
和粗線部73b被連續地交替地形成。如此,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0相比,在粗線部73b中可進一步確保TAB線4和基板2之間的接著面積,並可更確保TAB線4的機械連接強度。
此外,在由太陽能電池單元300所形成的太陽能電池模組中,配置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300。藉由以導電接著膜5沿著受光面對準標記6和背面對準標記73而被配置的TAB線4,相鄰的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300上的指狀電極3被連接到另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300的背面電極7。在這種太陽能電池模組中,TAB線4被準確地連接到預定的位置。如此,可以抑制太陽能電池單元300的列彎曲。因此,當製造太陽能電池模組時,可以抑制太陽能電池單元300中可能的殘留應力,允許提高製造成品率。
接著,將說明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在本實施例中,將主要說明與上述第三實施例的差異點。
圖7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平面圖。如圖7所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400與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300(參見圖6)的不同之處在於:設置著粗線部73b、73b位於兩端部的背面對準標記74,來代替細線部73a、73a位於兩端部的細線部73a、73a的方面。
當然,如這樣的太陽能電池單元400發揮類似於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300的效果。
接著,將說明根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在本實施例中,將主要說明與上述之第三實施例的差異點。
圖8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平面圖。如圖8所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500與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300(參見圖6)的不同之處在於:設置著具有粗線部73b的長度比細線部73a的長度長的背面對準標記75,來代替具有同樣長度的細線部73a和粗線部73b的背面對準標記73的方面。
當然,這樣的太陽能電池單元500發揮類似於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300的效果。
此外,在太陽能電池單元500中,由於粗線部73b的長度比細線部73a的長度長,如此,與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300相比,更於粗線部73b中可進一步確保TAB線4和基板2之間的接著面積,可進一步確保TAB線4的機械連接強度。
接著,將說明根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在本實施例中,將主要說明與上述第三實施例的差異點。
圖9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平面圖。如圖9所示,根據第六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600與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300(參見圖6)的不同之處在於:設置著具有粗線部73b的
長度比細線部73a的長度短的背面對準標記76,來代替具有同樣長度的細線部73a和粗線部73b的背面對準標記73的方面。
當然,如上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600發揮類似於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300的效果。
現在,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在本實施例中,將主要描述與以上描述的第一實施例的差異。
圖10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平面圖。如圖10所示,根據第七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700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0(參見圖2)的不同之處在於:設置著剪切狀的背面對準標記77,來代替直線狀的背面對準標記71的方面。
背面對準標記77、77在所連接的TAB線4的延長線上的基板2的端部分別被成形為三角形的剪切狀。該剪切狀可以被成形為矩形狀、半圓形狀等等。總之,該剪切狀可以被成形,以使得基板2從該剪切狀露出。
在上述太陽能電池單元700中,於背面22上對應於受光面21中TAB線4的連接位置,形成露出基板2的露出部分,該露出部分成為背面對準標記77,其表示背面22上TAB線4的連接位置。因此,TAB線4的連接位置可以被目視地識別,以使TAB線4可以被準確地連接到預定的位置。此外,當背面電極7被形成時,藉由避免將電極材料塗布到成為背面對準標記77的部分,可以容易地形成
背面對準標記77。結果,可以抑制生產成本的增加。
此外,在太陽能電池單元700中,背面對準標記77可以在所連接的TAB線4的延長線上的基板2的端部被成形為類似剪切狀,如此,與根據以上描述的第一到第六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0~600中的背面對準標記71~76上相比,可以更加容易地在背面對準標記77上進行尺寸管理等等。如此,當背面電極7被形成時,背面的對應於背面對準標記77的部分可以被容易地設置。因此,背面電極7可以被容易地形成。
此外,在由太陽能電池單元700所形成的太陽能電池模組中,配置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700,藉由以導電接著膜5沿著受光面對準標記6和背面對準標記77而被配置的TAB線4,相鄰的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700上的指狀電極3被連接到另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700的背面電極7。在這種太陽能電池模組中,TAB線4被準確地連接到預定的位置。如此,可以抑制太陽能電池單元700的列彎曲。因此,當製造太陽能電池模組時,可以抑制太陽能電池單元700中可能的殘留應力,允許提高製造成品率。
以上,已詳述根據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較佳實施例。然而,本發明不限於以上描述的實施例。例如,在以上描述的實施例中,TAB線4以導電接著膜5被連接到指狀電極3。然而,也可以藉由在受光面21上的TAB線4所連接的位置設置包括Ag等的匯流條電極(bus bar electrode),並且將匯流條電極藉由焊錫連接到TAB線4,
藉此TAB線4可以與指狀電極3電連接。
此外,以上描述的實施例使用膜狀導電接著膜5作為導電接著劑。然而,也可以應用液體導電接著劑。
如果形成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中的任一個在諸如電壓或者電流特性的光電特性中不如另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那麼在具有低劣的光電特性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影響之下,整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光電特性可能被降低。以下的方法更好地用於抑制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光電特性被降低:用於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光電特性被預測量,以便可以藉由將被判定為具有相等的光電特性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結合在一起來形成太陽能電池模組。
圖11是表示習知的測量設備的示意圖。圖12是表示用於圖11中的測量設備的探針的示意圖。如圖11所示,配置為測量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光電特性的習知的測量設備10A包括表面電極11以及成對的探針12A、12A。
表面電極11被成形為例如類似一般的正方形平板狀,並例如由黃銅形成。太陽能電池單元被放置在表面電極11的上表面上,以使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電極接觸表面電極11。探針12A為長尺狀,並且成對的探針12A、12A在表面電極11上以彼此平行的間隔地被配置。
如圖12所示,探針12A包括棒13、電壓探針銷(probe pin)14、多個電流探針銷15以及棒支持構件16、16。
棒13是長尺狀的構件,並且例如由銅形成。電壓探
針銷14被用於測量諸如電壓特性的光電特性,且安裝於棒13的縱向的略中央部。此電壓探針銷14以與棒13電絕緣的方式經由絕緣構件被安裝到棒13。如此,電壓探針銷14也與電流探針銷15絕緣,電壓探針銷14的尖端成為圓形的接觸部14A。
電流探針銷15被用於測量諸如電流特性的光電特性。多個電流探針銷15以電壓探針銷14為中心沿著棒13的縱向對稱地,且略成直線狀地彼此間隔的方式,被安裝到棒13。這些多個電流探針銷15以與各自棒13電導通的方式被安裝到棒13。電流探針銷15的尖端成為圓形的接觸部15A。
棒支持構件16為支持棒13的構件。成對的棒支持構件16、16被安裝到棒13的兩端部。探針12A以使接觸部14A和接觸部15A與表面電極11對向的方式,藉由棒支持構件16、16設置在其上安裝有表面電極11的底座等(附圖中未繪示)上(參見圖11)。棒支持構件16設置有使驅動棒13向上下方向驅動的驅動機構(附圖中未繪示)。藉此,使得放置在表面電極11的上表面上的太陽能電池單元能夠藉由接觸部14A和接觸部15A被按壓。此外,棒支持構件16中設置有用以在棒13的橫向方向上水平地位置調整的調整機構(附圖中未繪示)。
在習知的測量設備10A中,具有匯流條電極的習知的太陽能電池單元以使匯流條電極與探針12A成為平行的方式,放置在表面電極11的上表面上,以匯流條電極與探針
12A對向的方式,進行棒13的水平方向的位置調整。然後,使棒13向下移動,以接觸部14A和接觸部15A按壓匯流條電極,然後利用擬日光照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受光面。然後,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電壓和電流特性可以被測量。
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單元100、200、300、400、500、600、700沒有設置匯流條電極,而且受光面對準標記6被成形為似虛線的形狀(參見圖1)。如此,多個指狀電極3並未彼此電導通。因此,如果使用習知的測量設備來測量太陽能電池單元100~700的電特性,需要將指狀電極3的間隔設置為等於電流探針銷15的間隔,以對全部的指狀電極3按壓各電流探針銷15。在這種情況下,當具有不同指狀電極間隔的幾種類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受到測量時,需要為具有不同指狀電極間隔的各個類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準備不同類型的探針。這可能增加測量設備的成本。
相對於此,圖13是表示用於根據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測量設備的示意圖。圖14是表示用於圖13中的測量設備的探針的示意圖。根據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測量設備10B與習知的測量設備10A的不同之處在於電流探針銷15周圍的結構。
更具體地,在測量設備10B中,多個電流探針銷15以電壓探針銷14為中心沿著棒13的縱向略對稱地,且以緊密交錯的方式被安裝到棒13上,。電壓探針銷14的接觸部14B與電流探針銷15的接觸部15A藉由板電極17而
相互連接。在測量設備10B中,電壓探針銷14的接觸部14B具有比習知的測量設備10A中的接觸部14A小的直徑。板電極17是長尺狀的板狀構件,而且例如由與TAB線的同樣材料的以焊錫電鍍銅線所形成。
在如上述之測量設備10B中,例如,太陽能電池單元100以使指狀電極3與探針12B略呈直角的方式,放置在表面電極11的上表面上(參見圖11)。然後,棒13被向下移動以板電極17按壓所有的指狀電極3。然後利用擬日光照射太陽能電池單元100的受光面。然後,可以一次測量太陽能電池單元的電壓和電流特性。
如上所述,在用於根據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測量設備10B中,由於板電極17是跨越電壓探針銷14的接觸部14B以及電流探針銷15的接觸部15A而被安裝,如此,即使對沒有包含匯流條電極以及多個指狀電極3沒有被彼此電導通的太陽能電池單元100~700,也可以一次測量光電特性。
此外,在用於根據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測量設備10B中,電流探針銷15被緊密地配置在棒13的縱向中,這使得板電極17能夠均勻地按壓太陽能電池單元。因此,可以適當地測量光電特性。
在具有板電極17的測量設備10B中,個接觸部14B以及接觸部15A的形狀並不需要一定是圓形的,例如也可以是例如針狀。此外,板電極17的材料並不需要一定與TAB線的材料相同,而也可以是其他的金屬。
接著,說明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光電特性的測量結果。表1表示使用習知的測量設備的具有匯流條電極的習知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光電特性的測量結果,以及使用具有板電極的測量設備(新的測量設備)的沒有匯流條電極以及多個指狀電極沒有彼此電導通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光電特性的測量結果。用於測量的兩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彼此相同,除了一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包括匯流條電極,而另一個不包括匯流條電極。
如表1所示,藉由使用習知的測量設備,測量具有匯流條電極的習知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光電特性的情形,以及藉由具有板電極的新的測量設備,測量不具有匯流條電極且多個指狀電極沒有彼此電導通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光電特性的情形,可知在關於作為光電特性的轉換效率η(%)、濾波係數F.F(%)、開路電壓特性Voc(V)、短路電流特性Isc(A)以及串聯電阻特性Rs(W)的任一
者上,獲得類似的測量結果。
在以上實施例中,雖然背面對準標記對應於露出基板2的露出部分,但是背面對準標記同樣可以對應於將背面電極7省略到基板2沒有被露出的程度的部分。例如,背面的對準標記可以是設置在背面電極7上的凹槽等。換句話說,背面的對準標記可以是背面電極7被省略的省略部(包含露出部分以及凹槽等兩者)。
這裏,導電接著膜5有時難以對基板2的背面22接著。在此情況下,在以上實施例中,背面的至少一個對準標記(一部分)可以被填充有較易於接著的輔助材料。也就是說,至少一個背面對準標記可以被填充有輔助材料,而且導電接著膜5對輔助材料的粘附力,也可以比對導電接著膜5對基板2的背面22的粘附力大。此外,背面對準標記不一定需要被填充有輔助材料,而是可以僅僅被填充到其被輔助材料覆蓋的程度。作為填充背面對準標記的輔助材料,例如可以利用Ag、Cu、Au、ITO(氧化銦錫)以及IZO(氧化銦鋅)等等。
此外,將從上述說明可知,根據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可以藉由以下方法被製成。亦即,該方法包括:準備光電基板,其中所述光電基板具有配置在其受光面上的多個指狀電極、設置在所述受光面上並表示第二TAB線以導電接著劑要被連接到所述指狀電極的位置的對準標記、以及覆蓋所述基板的背面的背面電極,其中所述背面電極藉由以導電接著劑接著第一TAB線而連接到相鄰的單元上
的多個指狀電極,其中基板的背面的一部分在第二TAB線所連接的受光面上之位置的對應位置被露出,該露出部分構成表示第一TAB線所接著的位置的背面的對準標記;以及在藉由背面對準標記所表示的位置,以導電接著劑將第一TAB線連接到背面電極。
根據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模組還可以藉由以下方法被製作。亦即,該方法包括:準備光電基板,該光電基板具有配置在其受光面上的多個指狀電極、以及覆蓋基板的背面的背面電極,其中所述背面電極藉由以導電接著劑接著第一TAB線而連接到相鄰的單元上的多個指狀電極,其中,背面電極具有配置為定義背面的至少一個對準標記的省略部,其中所述對準標記表示第一TAB線要被接著的位置,至少一個對準標記具有比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小的寬度;以及在藉由背面的對準標記表示的位置,以導電接著劑將第一TAB線連接到背面電極。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100A、100B、100C、100D、200、300、400、
500、600、700‧‧‧太陽能電池單元
2‧‧‧基板
21‧‧‧受光面
22‧‧‧背面
3‧‧‧指狀電極
4‧‧‧TAB線
5‧‧‧導電接著膜
6‧‧‧對準標記
61‧‧‧對準標記的部分
7‧‧‧背面電極
71、72、73、74、75、76、77‧‧‧背面對準標記
10A、10B‧‧‧測量設備
11‧‧‧表面電極
12A、12B‧‧‧探針
13‧‧‧棒
14‧‧‧電壓探針銷
14A‧‧‧接觸部
15‧‧‧電流探針銷
15A‧‧‧接觸部
16‧‧‧棒支持構件
17‧‧‧板電極
dc‧‧‧間隔
df‧‧‧間隔
L‧‧‧線
SB‧‧‧接著區域
SF‧‧‧接著區域
wc‧‧‧寬度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受光面的平面圖;圖2是表示圖1中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底視圖;
圖3是表示圖1中的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被連接在一起的立體圖;圖4是圖3的示意性的側視圖;圖5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平面圖;圖6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平面圖;圖7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平面圖;圖8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平面圖;圖9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平面圖;圖10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背面的平面圖;圖11是表示習知的測量設備的示意圖;圖12是表示用於圖11中的測量設備的探針的示意圖;圖13是表示用於根據本發明的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測量設備的示意圖;以及圖14是表示用於圖13中的測量設備的探針的示意圖。
100‧‧‧太陽能電池單元
2‧‧‧基板
22‧‧‧背面
7‧‧‧背面電極
71‧‧‧背面對準標記
SB‧‧‧接著區域
Claims (56)
- 一種太陽能電池單元,其包括:基板;多個指狀電極,形成在所述基板的受光面上;以及背面電極,覆蓋所述基板的背面,藉由以導電接著劑接著第一TAB線而連接到相鄰單元上的多個指狀電極,其中,在與所述受光面上的第二TAB線所連接位置的相對應位置處,所述基板的所述背面的一部分被露出,且所述被露出部分構成所述背面的對準標記,其中所述對準標記表示所述第一TAB線所接著的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對準標記呈線狀,且具有比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小的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對準標記具有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的20%~80%的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對準標記為直線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背面的所述對準標記為線狀,且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小的寬度,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所述TAB線的所述寬度以上的寬度,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著所述對準標記被交替地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與所述第二部分的長度相等的長度,且一個以上的所述第一部分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背面的周緣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與所述第二部分的長度相等的長度,且一個以上的所述第二部分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背面的周緣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二部分的長度大的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二部分的長度小的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中所述對準標記為線狀,且包含交替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在所述第一區域中,所述背面被露出,且在所述第二區域中,所述背面被所述背面電極覆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第一區域具有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的20%~200%的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第一區域具有0.5mm~30mm的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對準標記由配置於所述背面的周緣部的所述背面的露出部分所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對準標記由配置於所述背面的周緣部的剪切狀的露出部分所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對準標記是三角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對準標記是矩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對準標記是半圓形狀。
- 一種太陽能電池單元,其包括:基板;形成在所述基板的受光面上的多個指狀電極;以及覆蓋所述基板的背面的背面電極,藉由以導電接著劑接著第一TAB線而連接到相鄰單元上的多個指狀電極,其中,所述背面電極具有被配置為定義至少一個對準標記的省略部,其中所述對準標記表示所述第一TAB線所接著的位置,且所述至少一個對準標記具有比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小的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省略部以定義多個不連續的對準標記的方式而被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至少一個所述背面對準標記被填充有輔助材料,並且所述導電接著劑對所述輔助材料的粘附力大於所述導 電接著劑對所述基板的所述背面的粘附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至少一個所述背面對準標記被填充有輔助材料,並且所述導電接著劑對所述輔助材料的粘附力大於所述導電接著劑對所述基板的所述背面的粘附力。
- 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其包括多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其中所述第一TAB線沿著所述多個太陽電池單元中的一個太陽電池單元的所述對準標記而配置,且經由所述導電接著劑被連接到所述一個太陽電池單元的所述背面電極,所述第一TAB線作為第二TAB線而更連接到所述多個太陽能電池單元中的其他太陽能電池單元的所述多個指狀電極。
- 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包括:準備光電基板的步驟,其中所述光電基板具有配置在受光面上的多個指狀電極、對準標記以及背面電極,其中所述對準標記設置在受光面上並且表示藉由導電接著劑將第二TAB線與所述指狀電極連接之連接位置,所述背面電極覆蓋基板的背面且通過導電接著劑藉由第一TAB線而被連接到相鄰單元的多個指狀電極,所述基板的所述背面的在與所述受光面上的第二TAB線所連接位置的相對應位置處,所述基板的所述背面的一部分被露出,該被露出部分構成表示所述第一TAB線所接著的位置的所述背面的對準標記;以及 在藉由背面對準標記所表示的位置,以導電接著劑將所述第一TAB線連接到所述背面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呈線狀,且具有比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小的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具有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的20%~80%的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為直線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背面的所述對準標記為線狀,且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小的寬度,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所述TAB線的所述寬度以上的寬度,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著所述對準標記被交替地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與所述第二部分的長度相等的長度,且一個以上的所述第一部分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背面的周緣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與所述第二部分的長度相等的長度,且一個以上的所述第二部分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背面的周緣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二部分的長度大的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二部分的長度小的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或第24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為線狀,且包含交替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在所述第一區域中,所述背面被露出,且在所述第二區域中,所述背面被所述背面電極覆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區域具有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的20%~200%的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區域具有0.5mm~30mm的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至第3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由配置於所述背面的周緣部的所述背面的露出部分所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由配置於所述背面的周緣部的剪切狀的露出部分所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 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是三角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是矩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是半圓形狀。
- 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包括:準備光電基板,其中所述光電基板具有配置在受光面上的多個指狀電極以及背面電極,其中所述背面電極覆蓋基板的背面且通過導電接著劑藉由第一TAB線而被連接到相鄰單元的多個指狀電極,所述背面電極具有配置為定義至少一個對準標記的省略部,其中所述對準標記表示所述第一TAB線要被接著的位置,所述至少一個對準標記具有比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小的寬度;以及在藉由背面對準標記表示的位置,以導電接著劑將所述第一TAB線連接到所述背面電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呈線狀,且具有比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小的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具有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的20%~80%的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為直線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背面的所述對準標記為線狀,且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小的寬度,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所述TAB線的所述寬度以上的寬度,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沿著所述對準標記被交替地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與所述第二部分的長度相等的長度,且一個以上的所述第一部分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背面的周緣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與所述第二部分的長度相等的長度,且一個以上的所述第二部分配置於所述基板的所述背面的周緣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二部分的長度大的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比所述第二部分的長度小的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或第4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為線狀,且包含交替的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在所述第一區域中,所述背面被露出,且在所述第二區域中,所述背面被所述背面電 極覆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區域具有所述第一TAB線的寬度的20%~200%的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區域具有0.5mm~30mm的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至第5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由配置於所述背面的周緣部的所述背面的露出部分所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由配置於所述背面的周緣部的剪切狀的露出部分所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3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是三角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3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是矩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3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對準標記是半圓形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21427 | 2011-05-3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04163A true TW201304163A (zh) | 2013-01-16 |
Family
ID=47234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19239A TW201304163A (zh) | 2011-05-31 | 2012-05-30 | 太陽能電池單元、太陽能電池模組以及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5181225B2 (zh) |
CN (3) | CN202651147U (zh) |
MY (1) | MY166275A (zh) |
TW (1) | TW201304163A (zh) |
WO (1) | WO201216546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246584A (en) | 2011-03-08 | 2012-11-16 |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 Solar battery cell, solar battery module, fabricating method of solar battery cel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solar battery module |
US9455359B2 (en) | 2011-05-31 | 2016-09-27 | Hitachi Chemical Company, Ltd. | Solar battery cell, solar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of making solar battery module |
TW201304163A (zh) * | 2011-05-31 | 2013-01-16 |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 太陽能電池單元、太陽能電池模組以及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 |
JP2014215132A (ja) * | 2013-04-24 | 2014-11-17 | 共進電機株式会社 | バー型プローブ及び太陽電池セル用測定装置 |
JP6326890B2 (ja) * | 2013-04-30 | 2018-05-23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JP6986726B2 (ja) * | 2017-02-28 | 2021-12-22 | アートビーム有限会社 | 太陽電池およ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49261B2 (ja) * | 1994-06-22 | 1998-05-13 | 司電機産業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パネル |
EP1734589B1 (en) * | 2005-06-16 | 2019-12-18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hotovoltaic module |
US8049099B2 (en) * | 2006-03-01 | 2011-11-0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
WO2009017174A1 (ja) * | 2007-07-30 | 2009-02-05 | Kyocera Corporation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JP5053380B2 (ja) * | 2007-08-09 | 2012-10-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パネル |
JP5061035B2 (ja) * | 2008-06-06 | 2012-10-3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インターコネクタ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368022B2 (ja) * | 2008-07-17 | 2013-12-18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 |
JP5378424B2 (ja) * | 2010-01-22 | 2013-12-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 |
KR101077504B1 (ko) * | 2010-08-17 | 2011-10-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태양전지 모듈 |
TW201304163A (zh) * | 2011-05-31 | 2013-01-16 |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 太陽能電池單元、太陽能電池模組以及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 |
-
2012
- 2012-05-30 TW TW101119239A patent/TW201304163A/zh unknown
- 2012-05-30 WO PCT/JP2012/063895 patent/WO201216546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5-30 JP JP2012547373A patent/JP518122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5-30 MY MYPI2013701957A patent/MY166275A/en unknown
- 2012-05-31 CN CN201220254792.1U patent/CN20265114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5-31 CN CN201210177989.4A patent/CN10281053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5-31 CN CN201220255772.6U patent/CN20265112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2-12-20 JP JP2012278212A patent/JP621708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2165464A1 (ja) | 2015-02-23 |
JP2013077835A (ja) | 2013-04-25 |
WO2012165464A1 (ja) | 2012-12-06 |
CN102810530B (zh) | 2017-03-01 |
CN202651127U (zh) | 2013-01-02 |
CN202651147U (zh) | 2013-01-02 |
CN102810530A (zh) | 2012-12-05 |
JP6217080B2 (ja) | 2017-10-25 |
JP5181225B2 (ja) | 2013-04-10 |
MY166275A (en) | 2018-06-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55359B2 (en) | Solar battery cell, solar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of making solar battery module | |
CN106206818B (zh) | 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858018B (zh) | 太阳能电池用测定夹具及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输出测定方法 | |
TW201432929A (zh) | 太陽能發電裝置 | |
JP6319396B2 (ja) | 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TW201304163A (zh) | 太陽能電池單元、太陽能電池模組以及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 | |
WO2017177726A1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模组及其制备方法和组件、系统 | |
TWI602313B (zh) |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olar cell | |
JP5183257B2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07195702A (zh) | 一种新型无栅线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 | |
JP2017533596A (ja) | 太陽電池ユニット、太陽電池アレイ、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 |
CN102683459B (zh) | 太阳能电池单元 | |
JP2017228629A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204558491U (zh) | 一种光伏电池模块 | |
JP6325925B2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WO2016065936A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module | |
CN204857753U (zh) | 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片阵列、太阳能电池组件 | |
CN205004345U (zh) | 太阳能电池单元、电池片阵列、电池组件 | |
JP2012160769A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WO2016065953A1 (en) | Solar cell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WO2016065934A1 (en) | Solar cell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WO2016065942A1 (en) | Solar cell array, solar cell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thereof | |
WO2016065948A1 (en) | Solar cell unit, conductive wire, array, cell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