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2355A - 致動器 - Google Patents

致動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2355A
TW201302355A TW100148910A TW100148910A TW201302355A TW 201302355 A TW201302355 A TW 201302355A TW 100148910 A TW100148910 A TW 100148910A TW 100148910 A TW100148910 A TW 100148910A TW 201302355 A TW201302355 A TW 20130235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d side
bore
hole
piston
plung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8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17917B (zh
Inventor
Shinsuke Ariyoshi
Original Assignee
Lobte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btex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btex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02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23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7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791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29/00Hand-held metal-shearing or metal-cutt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5/00Fluid-actuated devices for displacing a member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Gearing associated therewith
    • F15B15/02Mechanical layou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movement of the fluid-actuated element into movement of the finally-operated member
    • F15B15/06Mechanical layou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movement of the fluid-actuated element into movement of the finally-operated member for mechanically converting rectilinear movement into non- rectilinear movement
    • F15B15/061Mechanical layou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movement of the fluid-actuated element into movement of the finally-operated member for mechanically converting rectilinear movement into non- rectilinear movement by unidirectional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tuator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 Details Of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 Supply Devices, Intensifiers, Converters, And Telemotors (AREA)
  • Shea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具備有旋轉軸,該旋轉軸,係被插通於將汽缸部之被填充有作動油的搪孔作閉塞之閉塞部處。活塞桿,係將軸插入孔同心地來形成。活塞部,係在週方向上空出有間隔地而穿設有複數之朝向軸插入孔而作了開放的柱塞孔,在各柱塞孔中,係內裝有可在該柱塞孔之孔中心方向上移動之柱塞、和將該柱塞朝向軸插入孔而推壓之推壓構件。活塞部,係與柱塞相對應地,而設置有複數之在其中一端側作開口並且與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一流路以及在另外一端側作開口並且與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二流路。在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之各個處,係被內裝有逆止閥,該逆止閥,係容許作動油之朝向一方向的其中一方側或者是另外一方側之其中一方的流通,並阻止作動油之朝向一方向的其中一方側或者是另外一方側之另外一方的流通。旋轉軸,係具備有:被插入至軸插入孔內,並且軸心為位置在至少在與活塞部之軸心方向之移動範圍相對應的部分相對於旋轉中心來作了偏移的位置處之偏心軸部。

Description

致動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將旋轉運動變換為直線運動之致動器。更詳細而言,本發明,係有關於將由馬達驅動所致之旋轉運動變換為直線往返運動並作輸出之致動器。
從先前技術起,作為用以使各種機器動作之致動器,係提供有油壓汽缸。
油壓汽缸,係具備有:筒狀之汽缸本體,係具有第一端和該第一端之相反側的第二端;和活塞桿,係包含有具備第一端和該第一端之相反側的第二端之棒狀的桿、以及被與桿之第一端作了連結的大口徑之活塞。活塞桿之活塞以及桿的一部分,係以同心而被內裝於汽缸本體處。
油壓汽缸,係對於以活塞作為邊界之汽缸本體的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的其中一方側之內部空間,而供給作動油。活塞,係經由被供給至汽缸本體內之作動油的流體壓力之作用,而被朝向軸線方向推壓。藉由此,活塞桿全體係一面在軸線方向上使軸力產生,一面作移動。另外,一般性之油壓汽缸,係成為藉由對於以活塞作為邊界之汽缸本體的第一端側之內部空間供給作動油,來使活塞桿移動至第二端側,並藉由對於汽缸本體的第二端側之內部空間供給作動油,來使活塞桿移動至第一端側。然而,除此之外,在油壓汽缸中,亦存在有:在以活塞作為邊界之汽 缸本體的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的其中一方側之內部空間中,而內裝有對於活塞作推壓之回推彈簧者。此種油壓汽缸,係藉由對於汽缸本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的另外一方之內部空間供給作動油,來使活塞桿移動至汽缸本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的其中一方側處,並藉由回推彈簧之推壓力,來使活塞桿移動至汽缸本體的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處。
當在被作了固定性設置之機器中而搭載有油壓汽缸的情況時,係在與油壓汽缸相異之位置處,而另外設置有用以對於油壓汽缸供給作動油之油壓單元。相對於此,當在會被作搬運攜帶之手持裝置(例如,對於鉚釘進行鉚合處理之鉚釘機、或者是將金屬製之棒材作切斷之切條機等的手持工具等)中搭載油壓汽缸的情況時,為了將機器全體之尺寸小型化,油壓單元係被與油壓汽缸(汽缸本體)作一體性的連結(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
另外,當作為使機器動作之致動器而採用了油壓汽缸的情況時,如同上述一般,係需要油壓單元。因此,除了油壓汽缸以外,亦有必要確保用以配置油壓單元之空間。另外,油壓單元,係具備有用以儲存作動油之槽、和將該槽內之作動油送出之幫浦、以及用以使幫浦動作之馬達等。因此,油壓單元所佔據之面積係為大,若是在用以使各種機器動作之致動器中採用油壓汽缸,則會有機器全體變大的問題。
特別是,當在會被作搬運攜帶之手持裝置(例如,對 於鉚釘進行鉚合處理之鉚釘機、或者是將金屬製之棒材作切斷之切條機等的手持工具等)中採用油壓汽缸的情況時,會有油壓單元成為大型化或重量化之原因並對於手持性造成損害的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223113號公報
因此,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事態,而以提供一種能夠發揮與油壓汽缸同等之性能並且亦能夠進行小型化以及輕量化之致動器一事作為課題。
本發明之致動器,係具備有:汽缸本體,係包含有汽缸部、和一對之閉塞部,該汽缸部,係被形成有朝向其中一方向而延伸並在其中一方向處具備有第一端且在相反側處具備有第二端之搪孔,該一對之閉塞部,係將該汽缸部之搪孔的兩端作閉塞;和活塞桿,係具備有桿部和活塞部,該桿部,係具備有前端和該前端之相反側處的基端,並且以液密狀態而插通於一對之閉塞部中的其中一方之閉塞部處,該活塞部,係同心地被與該桿部之基端作連結,並且被內裝於搪孔中;和回推彈簧,係被內裝於汽缸本體 內,並將活塞部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的其中一側作推壓,該致動器,係構成為:藉由對於以活塞部作為邊界之搪孔的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供給作動油,活塞桿係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移動,並藉由回推彈簧之推壓,而使活塞桿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作移動,該致動器,其特徵為:係具備有以液密狀態而被插通於一對之閉塞部中的另外一方之閉塞部處之旋轉軸,在搪孔內,係被填充有作動油,活塞桿之活塞部,係以無法在軸心周圍旋轉的方式而被內裝於搪孔中,在活塞桿處,係與旋轉軸之旋轉中心同心地,而被形成有於另外一方之閉塞部側處作了開口的非貫通狀態之軸插入孔,在活塞部處,係被形成有:朝向軸插入孔而作了開口之至少一個的柱塞孔、和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一流路、和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二流路,在柱塞孔處,係被內裝有:能夠在該柱塞孔之孔中心方向作移動之柱塞、和將該柱塞朝向軸插入孔而作推壓之推壓構件,在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之各個處,係被內裝有:容許作動油之從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起來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的流通,並阻止作動油之從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起來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的流通 之逆止閥,旋轉軸,係具備有:被插入至軸插入孔內,並且至少在與活塞部之移動範圍相對應的範圍內,而相對於該旋轉軸之旋轉中心來作了偏心的偏心軸部,柱塞,係設置為藉由以推壓構件所進行之推壓來恆常與偏心軸部作接觸。
於此情況,係可設為下述一般之構成:亦即是,柱塞孔,係在活塞部之週方向上,空出有間隔地而被設置有複數個,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係與複數之柱塞孔的各個相對應地而被設置有複數個,柱塞以及推壓構件,係被內裝於複數之柱塞孔的各個處,逆止閥,係被內裝於複數之第一流路以及複數之第二流路的各個處,複數之柱塞孔的各個,係設置為藉由以推壓構件所致之推壓來恆常與偏心軸部作接觸。
又,本發明之致動器,係具備有:汽缸本體,係包含有汽缸部、和一對之閉塞部,該汽缸部,係被形成有朝向其中一方向而延伸並在其中一方向處具備有第一端且在相反側處具備有第二端之搪孔,該一對之閉塞部,係將該汽缸部之搪孔的兩端作閉塞;和活塞桿,係具備有桿部和活塞部,該桿部,係具備有前端和該前端之相反側處的基端,並且以液密狀態而插通於一對之閉塞部中的其中一方之閉塞部處,該活塞部,係同心地被與該桿部之基端作連結,並且被內裝於搪孔中;和回推彈簧,係被內裝於汽缸本體內,並將活塞部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的其中一側作推壓,該致動器,係構成為:藉由對於以活 塞部作為邊界之搪孔的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供給作動油,活塞桿係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移動,並藉由回推彈簧之推壓,而使活塞桿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作移動,該致動器,其特徵為:係具備有以液密狀態而被插通於一對之閉塞部中的另外一方之閉塞部處之旋轉軸,搪孔,係以圓孔所構成,搪孔內,係被填充有作動油,活塞部,係具備有:連續於桿部地而被作設置,並且成為與旋轉軸之旋轉中心同心的外週圓形狀之活塞本體、和具備有對於內孔作了區劃之內週面,並且將活塞本體之外週作包圍的外輪部,外輪部之內孔,係藉由將中心設定在從旋轉軸之旋轉中心而作了偏移的位置處之偏心孔所構成,外輪部,係構成為能夠與活塞本體一同地朝向一方向作移動,並且以能夠與旋轉軸之旋轉中心同心地作旋轉的方式而被設置,在活塞本體處,係被設置有:朝向外輪部之內週面而作了開口之至少一個的柱塞孔、和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一流路、和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二流路,在柱塞孔處,係被內裝有:能夠在該柱塞孔之孔中心方向作移動之柱塞、和將該柱塞朝向外輪部而作推壓之推壓構件,在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之各個處,係被內裝有:容許作動油之從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起來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 一方側的流通,並阻止作動油之從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起來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的流通之逆止閥,旋轉軸,係具備有:被配置在搪孔內之凸緣、和從該凸緣而朝向其中一方之閉塞部延伸出去之導引棒,該導引棒,係被插通於外輪部處,並構成為能夠對於外輪部而傳導搪孔之週方向的旋轉轉矩,並且構成為能夠將外輪部朝向其中一方向作導引,柱塞,係設置為藉由以推壓構件所進行之推壓來恆常與外輪部之內週面作接觸。
又,本發明之致動器,係具備有:汽缸本體,係包含有汽缸部、和一對之閉塞部,該汽缸部,係被形成有朝向其中一方向而延伸並在其中一方向處具備有第一端且在相反側處具備有第二端之搪孔,該一對之閉塞部,係將該汽缸部之搪孔的兩端作閉塞,並分別具備有相互對向之內面、和內面之相反側的外面;和活塞桿,係具備有桿部和活塞部,該桿部,係具備有前端和該前端之相反側處的基端,並且以液密狀態而插通於一對之閉塞部中的其中一方之閉塞部處,該活塞部,係同心地被與該桿部之基端作連結,並且被內裝於搪孔中;和回推彈簧,係被內裝於汽缸本體內,並將活塞部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的其中一側作推壓,該致動器,係構成為:藉由對於以活塞部作為邊界之搪孔的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供給作動油,活塞桿係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移動,並藉由回推彈簧之推壓,而使 活塞桿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作移動,該致動器,其特徵為:係具備有被突出設置於一對之閉塞部中的另外一方之閉塞部的外面處,並且與搪孔之中心成為同心之旋轉軸、和在另外一方之閉塞部的內面處而朝向其中一方之閉塞部延伸出去的導引棒,搪孔,係以圓孔所構成,搪孔內,係被填充有作動油,活塞部,係具備有:連續於桿部地而被作設置,並且成為與旋轉軸之旋轉中心同心的外週圓形狀之活塞本體、和具備有對於內孔作了區劃之內週面,並且將活塞本體之外週作包圍的環狀之外輪部,外輪部之內孔,係藉由將中心設定在從旋轉軸之旋轉中心而作了偏移的位置處之偏心孔所構成,外輪部,係構成為能夠與活塞本體一同地朝向一方向作移動,並且以能夠與旋轉軸之旋轉中心同心地作旋轉的方式而被設置,在活塞本體處,係被設置有:朝向外輪部之內週面而作了開口之至少一個的柱塞孔、和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一流路、和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二流路,在柱塞孔處,係被內裝有:能夠在該柱塞孔之孔中心方向作移動之柱塞、和將該柱塞朝向外輪部而作推壓之推壓構件,在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之各個處,係被內裝有:容許作動油之從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起來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的流通,並阻止作動油之從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 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起來朝向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的流通之逆止閥,導引棒,係被插通於外輪部處,並構成為能夠對於外輪部而傳導搪孔之週方向的旋轉轉矩,並且構成為能夠將外輪部朝向其中一方向作導引,柱塞,係設置為藉由以推壓構件所進行之推壓來恆常與外輪部之內週面作接觸。
於此些情況,係可設為下述一般之構成:亦即是,柱塞孔,係在活塞本體之週方向上,空出有間隔地而被設置有複數個,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係與複數之柱塞孔的各個相對應地而被設置有複數個,柱塞以及推壓構件,係被內裝於複數之柱塞孔的各個處,逆止閥,係被內裝於複數之第一流路以及複數之第二流路的各個處,複數之柱塞孔的各個,係設置為藉由以推壓構件所致之推壓來恆常與外輪部之內週面作接觸。
作為本發明之其中一種形態,係可設為下述之構成:亦即是,係更進而具備有:用以將以活塞部作為邊界之搪孔的第一端側和第二端側作通連之通連路徑;和對於該通連路徑的遮斷和開放作切換之閥機構。
作為本發明之另外一種形態,係亦可設為下述一般之構成:亦即是,在活塞部處,係被形成有於其中一方向上作了貫通之通連路徑,該致動器,係更進而具備有:被內裝於該通連路徑處,並且包含有以能夠在該通連路徑中而於孔中心方向上作移動的方式來作了內插的軸狀閥之閥機構,軸狀閥,係構成為:當位置於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 第二端側之另外一側處的狀態下,係將通連路徑遮斷,並且使位置在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側處的其中一端部,從活塞部起來朝向位置在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側處的閉塞部而突出,當活塞部位置在被設定於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側處的極限位置或者是特定位置處的狀態下,軸狀閥之其中一端部,係與位置在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另外一側處的閉塞部相干涉,該軸狀閥係移動至搪孔之第一端側或者是第二端側之其中一側處,通連路徑係被開放。
[第1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致動器,參考圖1~圖4而作詳細說明。
致動器,係如圖1中所示一般,具備有:汽缸本體2,係具備第一端面和該第一端面之相反側的第二端面,並為外觀圓柱狀;和活塞桿3,係從該汽缸本體2之第一端面而突出;和旋轉軸4,係從汽缸本體2之第二端面而突出。
若是作更具體之說明,則致動器1,係如圖2中所示一般,具備有:汽缸本體2,其係包含有汽缸部21和一對之閉塞部22、23,該汽缸部21,係被形成有朝向其中一方向而延伸並在其中一方向處具備有第一端和第一端之 相反側的第二端之搪孔20,該一對之閉塞部22、23,係將汽缸部21之搪孔20的兩端作閉塞;和活塞桿3,係具備有桿部30和活塞部31,該桿部30,係具備有前端和該前端之相反側處的基端,並且以液密狀態而插通於一對之閉塞部22、23中的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處,該活塞部31,係同心地被與桿部30之基端作連結,並且被內裝於搪孔20中;和旋轉軸4,係被以液密狀態而插通於一對之閉塞部22、23中的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處;和回推彈簧5,係被內裝於汽缸本體2內,並將活塞部31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其中一方向之其中一方側;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側)作推壓。
在汽缸本體2之搪孔20內,係被填充有作動油(未圖示)。亦即是,在汽缸本體2之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的搪孔20之第一端側以及第二端側(其中一方向之其中一方側的區域以及其中一方向之另外一方側的區域)的雙方中,均係充滿有作動油。
汽缸本體2,係將搪孔20形成為圓孔狀。更具體而言,汽缸部21,係被形成為正圓筒狀。藉由此,搪孔20,係以汽缸部21之內孔而構成。一對之閉塞部22、23的各個,係具備有:具備第一端和該第一端之相反側的第二端,並且被嵌入至汽缸部21之開口端部處的圓板狀之嵌入部220、230;和連續於嵌入部220、230之第一端而設置的凸緣部221、231。
在閉塞部22、23之嵌入部220、230的外週處,係被 形成有環狀溝222、232。在環狀溝222、232內,係被嵌入有環狀之密封材(在本實施形態中,係為O形環)S。在此狀態下,閉塞部22、23,係被嵌入至汽缸部21之開口端部處。而後,在使嵌入部220、230被嵌入至汽缸部21之開口端部處的狀態下,凸緣部221、231係被固定在汽缸部21之端面處(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被作螺絲鎖止)。藉由此,汽缸部21之搪孔20的兩端,係經由閉塞部22、23而被作密封。
在一對之閉塞部22、23中的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在本實施形態中,係為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閉塞部22)處,係被設置有與搪孔20之孔中心成為同心的桿插通孔223。在區劃出桿插通孔223之內週面處,係被形成有環狀之溝224。而,在此溝224內,係被嵌入有環狀之密封材(在本實施形態中,係為O形環)S。
相對於此,在一對之閉塞部22、23中的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在本實施形態中,係為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閉塞部23)處,係被設置有與搪孔20之孔中心成為同心的旋轉軸插通孔233。旋轉軸插通孔233,係藉由將越外側處而設定為越大的直徑之附有階差之孔來構成。具體而言,旋轉軸插通孔233,係由位在最內側處之軸插通孔233a、和位在最外側處之軸承嵌著孔233b、以及位在軸插通孔233a和軸承嵌著孔233b之間之密封構件嵌著孔233c,而構成之。而,在密封構件嵌著孔233c中,係被嵌著有環狀之密封構件S1,在軸承嵌著孔233b中,係被 嵌著有環狀之軸承B。
活塞桿3之活塞部31,係以不能在軸心周圍作旋轉的方式而被內裝於搪孔20中。在活塞桿3處,係以與旋轉軸4之旋轉中心同心的方式,而被形成有在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側作了開口的非貫通狀態之軸插入孔300。
若是作更具體之說明,則本實施形態之活塞桿3,係具備有:圓筒狀之桿部30,係具有第一端(其中一端)和第一端之相反側的第二端(另外一端),並將第一端作了閉塞;和圓環狀之活塞部31,係相對於桿部30之第二端部而以同心來作了連結。之後,藉由使桿部30之內孔與活塞部31之內孔相連續,而形成圓孔狀之軸插入孔300。桿部30之外徑,係被設定為與桿插通孔223之孔徑略同等。桿部30,係在被插通於桿插通孔223中的狀態下,而成為使被嵌著在形成於區劃出桿插通孔223之內週面上的溝224中之密封材S涵蓋於該桿部30之外週全週地來作密著接觸。
桿部31之外徑,係被設定為與汽缸部21之搪孔20之孔徑略同等。而,桿部31,係與搪孔20同心地而被內裝於該搪孔20中。另外,雖並未圖示,但是,在活塞部31之外週的全週處,係被形成有無端部的環狀之溝。而,於該溝中,係被嵌著有O形環。藉由此,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係成為對於活塞部31之在其中一方向(搪孔20之孔中心方向(活塞桿3之軸心方向))上的移動作容許,並且使活塞部31之外週面和汽缸部21之 內週面之間成為液密。
在活塞部31處,係被設置有朝向軸插入孔300而開口之柱塞孔(柱塞內裝孔)301。柱塞孔301,係在周方向上空出有間隔地而被設置有複數個。而,在柱塞孔301中,係被內裝有:能夠在柱塞孔301之孔中心方向上作移動之柱塞302、和將柱塞302朝向軸插入孔300作推壓之推壓構件(柱塞推壓手段)303。
又,在活塞部31處,係被設置有:朝向搪孔20之第二端側(其中一方向之另外一方側: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柱塞孔301相通連之第一流路304、和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其中一方向之其中一方側: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柱塞孔301相通連之第二流路305。在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之各個處,係被內裝有逆止閥306、307。逆止閥306、307,係容許從搪孔20之第二端側起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作動油之流通,並阻止從搪孔20之第一端側起朝向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作動油之流通。
若是更具體作說明,則在活塞部31處,係如圖3中所示一般,於軸插入孔300之周圍,設置有複數之於半徑方向上作了貫通的貫通孔。而,在貫通孔之外側的開口部處,係被嵌著有栓(plug)P。藉由此,而在軸插入孔300周圍,形成複數之非貫通狀態的柱塞孔301。在本實施形態中,柱塞孔301係被設置有5個。5個的柱塞孔301、…,係除去一個場所地而以等間隔(60°)來作配 置。故而,在本實施形態之活塞部31處,柱塞孔301之間的其中一個場所,係被設為120°之間隔,其他之間隔則係被設為60°。
在柱塞孔301中,係以同心而內裝有銷狀之柱塞302以及身為推壓構件之線圈彈簧303。在本實施形態中,柱塞302以及推壓構件(線圈彈簧)303,係被插入至貫通孔中,並於其上而在貫通孔中嵌著有栓P。藉由此,柱塞302以及推壓構件(線圈彈簧)303係成為被內裝在柱塞孔301中的狀態。另外,栓P,係於被形成在外周處之環狀的溝(未附加編號)中,嵌著有密封材(O形環)S(未附加編號)。藉由此,貫通孔之內周面和該栓P之間,係成為液密。
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推壓構件(線圈彈簧)303,係中介存在於栓P和柱塞302的基端之間。藉由此,推壓構件(線圈彈簧)303,係將柱塞302朝向軸插入孔300(活塞部31之中心)作推壓。
柱塞302之外徑,係被設定為與柱塞孔301之孔徑同徑。柱塞302,係成為能夠在使外周面與柱塞孔301之內周面作滑動接觸的狀態下,而於自身之軸心方向上作移動。又,柱塞302之前端部,係被形成為具備有圓角之半球狀。
推壓構件303,係將柱塞302朝向軸插入孔300作推壓。藉由此,推壓構件303,係使柱塞302之前端恆常與後述之偏心軸部40的外周作接觸。推壓構件303之撓折 力,係以能夠設為使柱塞302之前端部從柱塞孔301而突出於軸插入孔300內的狀態、以及使該柱塞302全體被推入至柱塞孔301內之狀態的方式,來作設定。
回到圖2,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係在柱塞302(柱塞孔301)之每一者處而被作設置。故而,逆止閥306、307,係在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之各個處而被作設置。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之各個,係與柱塞孔301之被內裝有推壓構件303的區域相通連。
作更具體之說明。第一流路304,係以朝向其中一方向(與搪孔20同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被形成。第一流路304,係具備有被形成於途中位置處之大徑孔部304a、和被形成於大徑孔部304a之兩側處的小徑孔部304b、304b。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一流路304,係藉由使被設置在活塞部31處之附有階差之孔、和被嵌著於該附有階差之孔的開口部處之筒狀的栓(未附加編號)之內孔,其兩者相連續,而被形成。
而,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在第一流路304之大徑孔部304a內,係被內裝有較小徑孔部304b之孔徑更大徑的球狀之閥(以下,稱作球閥)308、和將該球閥308朝向搪孔20之第二端側作推壓的線圈彈簧309。藉由此,而形成第一流路304之逆止閥306。逆止閥306,係藉由以線圈彈簧309所致之推壓,而使球閥308被推壓至形成於位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小徑孔部304b和大徑 孔部304a之間的邊界處之環狀的階差部分,並藉由此而成為以球閥308來將小徑孔部304b作閉塞。
藉由此,於第一流路304之逆止閥306處,若是作動油想要從搪孔20之第二端側來流入第一流路304中,則經由該作動油之流體壓力,球閥308係與線圈彈簧309之推壓力相抗衡並被推壓至柱塞孔301側處。藉由此,作動油係成為能夠從搪孔20之第二端側來流通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另一方面,若是作動油想要從柱塞孔301而流入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則球閥308係藉由線圈彈簧309之推壓力而與階差部分作推壓接觸,藉由此,球閥308係將小徑孔部304b作閉塞。故而,作動油之從柱塞孔301而流入至位於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搪孔20內之情況,係被作防止。
第二流路305,係以朝向其中一方向(與搪孔20同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被形成。第二流路305,係具備有被形成於途中位置處之大徑孔部305a、和被形成於該大徑孔部305a之兩側處的小徑孔部305b、305b。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二流路305,係藉由使被穿設於活塞部31處之附有階差之孔、和被嵌著於該附有階差之孔的開口部處之筒狀的栓(未附加編號)之內孔,其兩者相連續,而被形成。
而,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在第二流路305之大徑孔部305a內,係被內裝有較小徑孔部305b之孔徑更大徑的球狀之閥(以下,稱作球閥)310、和將該球閥 310朝向搪孔20之第二端側作推壓的線圈彈簧311。藉由此,而形成第二流路305之逆止閥307。此逆止閥307,係藉由以線圈彈簧311所致之推壓,而使球閥310被推壓至形成於位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小徑孔部305b和大徑孔部305a之間的邊界處之環狀的階差部分,並藉由此而成為以球閥310來將小徑孔部305b作閉塞。
藉由此,第二流路305之逆止閥307,若是作動油想要從柱塞孔301內來流入第二流路305中,則經由該作動油之流體壓力,球閥310係與線圈彈簧311之推壓力相抗衡並被推壓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藉由此,作動油係成為能夠從搪孔20之第二端側來流通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另一方面,若是作動油想要從搪孔20之第一端側來流入至第二流路305中,則球閥310係藉由線圈彈簧311之推壓力而被推壓接觸於階差部分處。藉由此,球閥310係將小徑孔部305b作閉塞。故而,作動油之從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來流入至柱塞孔301內之情況,係被作防止。
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係如圖3中所示一般,具備有朝向其中一方向(活塞桿3之軸心方向)而延伸並且被插通在對於活塞部31處之柱塞302(柱塞孔301)而作了閃躲的位置處之導引棒6。活塞部31,係成為沿著導引棒6而在其中一方向(軸心方向)上作移動。導引棒6之兩端,係被與一對之閉塞部22、23作連結。導引棒6,係被插通於在活塞部31處而於周方向上空出有間隔地被作了配置之柱塞302(柱塞孔301)之間。在本實施形態 中,導引棒6係被設置有2個。2個的導引棒6、6,係被配置在以軸插入孔300作為基準之對稱位置處。
旋轉軸4,係如圖2中所示一般,具備有第一端(其中一端)和該第一端之相反側的第二端(另外一端)。旋轉軸4,係被插通於被形成在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處的旋轉軸插通孔233中。旋轉軸4之第一端側,係位置於汽缸部21(搪孔20)內,旋轉軸4之第二端側,係位置於汽缸部21之外部處。旋轉軸4之第一端側,係被插入至軸插入孔300中。在旋轉軸4之至少與活塞部31之移動範圍相對應的範圍處,係被設置有相對於該旋轉軸4之旋轉中心而作了偏心的偏心軸部40。
若是作更具體之說明,則本實施形態之旋轉軸4,係具備有:具有第一端和該第一端之相反側的第二端,並且被軸支於軸承B處之軸本體部41;和具有第一端和該第一端之相反側的第二端,並且第一端為與軸本體部41之第一端相連續,且相對於軸本體部41之軸心而作了偏心的偏心軸部40;和與偏心軸部40之第二端相連續並且為與軸本體部41同心之前端軸部42。
軸本體部41,係具備有:被外嵌有嵌著於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處的密封構件S1之密封部41a;和連續於該密封部41a並且被外嵌有軸承B之軸支部41b;和連續於軸支部41b並且另外相對於馬達之輸出軸而直接性或間接性地作連結之輸入部41c。密封部41a、軸支部41b以及輸入部41c,係被形成為同心。輸入部41c,係以在使該 軸本體部41被插通於旋轉軸插通孔233中的狀態下而從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來朝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而被形成。
偏心軸部40,係被設定為較被穿設在活塞桿3處之軸插入孔300的孔徑而更小徑。本實施形態之偏心軸部40,係相對於旋轉軸4之旋轉中心(被軸支於軸承B處之軸本體部41的軸心)而以略平行之狀態來作偏心。偏心軸部40,係成為當使旋轉軸4全體作旋轉時,而使位於偏心方向之最外側處的外周面沿著軸插入孔300之內周面來移動(旋轉)。而,偏心軸部40,係被設定為活塞部31(柱塞302)之軸心方向的移動距離以上之長度,並被插入至活塞桿3之軸插入孔300中。
前端軸部42,係被設定為與活塞桿3之軸插入孔300的孔徑略同徑。前端軸部42,當使旋轉軸4旋轉時,係成為使外周面滑動接觸於軸插入孔300之內周面上。在本實施形態中,前端軸部42由於係與軸本體部41成為同心,因此,在前端軸部42和偏心軸部40之間的邊界部分處,係被形成有階差。而,在前端軸部42之階差(朝向軸本體側之面)部分處,係被設置有在其中一方向(軸線方向)上作了貫通的卸油用孔420。
回推彈簧5,係藉由壓縮線圈彈簧而構成。回推彈簧5,係被中介設置於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和活塞部31之間。在本實施形態中,回推彈簧5,係被外嵌於導引棒6處。回推彈簧5,係對於活塞部31作推壓。而,回推彈 簧5,係被設定為能夠一直將活塞部31推壓至使該活塞部31與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作接觸的位置(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極限位置)處之長度。
致動器1,除了上述構成之外,係如圖3以及圖4中所示一般,更進而具備有:將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之第一端側和搪孔20之第二端側作通連之通連路320、和對於通連路320之遮斷和開放作切換之閥機構7。
閥機構7,係如圖4中所示一般,具備有以能夠在軸線方向上移動的方式而內插在通連路320中之軸狀閥70。軸狀閥70,係構成為:在位置於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狀態下,將通連路320作遮斷,並且使位置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其中一端部從活塞部31來朝向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突出。
若是作更具體之說明,則本實施形態之通連路320,係以在其中一方向上而貫通活塞部31的方式而被形成。通連路320,係具備有:被設置在其中一方向之途中位置處的大徑孔部320a、和以同心而與大徑孔部320a相連續並且被設置在該大徑孔部320a之兩側處的一對之中徑孔部320b、320b、以及以同心而與各中徑孔部320b相連續的一對之小徑孔部320c、320c。另外,本實施形態之通連路320,係藉由使將活塞部31作了貫通之貫通孔、和被嵌著於該貫通孔的兩端開口部處之筒狀的栓之內孔,其兩者相連續,而被形成。
又,軸狀閥70,係具備有:被內裝於大徑孔部320a中之大徑軸部70a、和以與該大徑軸部70a成為同心的方式而延伸設置於該大徑軸部70a之兩端處並且被插通於前述中徑孔部320b以及小徑孔部320c中的一對之小徑軸部70b、70b。
大徑軸部70a之軸心方向的長度,係被設定為較大徑孔部320a之孔中心方向的長度更短。而,大徑軸部70a,係成為能夠在大徑孔部320a內而於軸心方向上作滑動。本實施形態之閥機構7,係藉由在使大徑軸部70a位置於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狀態下,使大徑軸部70a之其中一端面與被形成在中徑孔部320b和大徑孔部320a之間的邊界處之階差相密接,以將通連路320遮斷。
一對之小徑軸部70b、70b的各個,係具備有第一端部、和第一端部之相反側的被與大徑軸部70a作了連接之第二端部。一對的小徑軸部70b、70b中之至少位於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其中一方之小徑軸部70b的軸心方向之長度,係被設定為當大徑軸部70a位置於大徑孔部320a之其中一端側(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時會使第一端部(前端部)從活塞部31而朝向外方突出的長度。亦即是,其中一方之小徑軸部70b,係將軸心方向之長度,設定為當使大徑軸部70a將通連路320作了遮斷的狀態時,第一端部(前端部)會從活塞部31而朝向外方突出。相對於此,另外一方之小徑軸部70b的軸心方向之長度,係被設定為:在大徑軸部70a將通連路320作了遮斷 的狀態下,第一端部(前端)係與活塞部31之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與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相對像)的面成為略同一平面,並且在大徑軸部70a將通連路320作了開放的狀態(大徑軸部70a係位置於大徑孔部320a之另外一端側(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時)下,第一端部(前端)係從活塞部31而朝向外方突出。
閥機構7,係成為藉由當對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供給作動油時的流體壓力,來使軸狀閥70(另外一方之小徑軸部70b的前端面)被推壓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藉由此,大徑軸部70a係將通連路320作遮斷。而,閥機構7,當活塞部31到達了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極限位置處時,係成為藉由使其中一方之小徑軸部70b與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作接觸,來使軸狀閥70全體被推壓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藉由此,大徑軸部70a之端面,係從被形成於中徑孔部320b和大徑孔部320a之間的邊界處之階差而分離,並將通連路320開放。
而,本實施形態之閥機構7,當在將通連路320作了開放的狀態下而使活塞部31移動至了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時,係能夠藉由存在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作動油之阻抗,來防止軸狀閥70被推回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
另外,本實施形態之閥機構7,係具備有將軸狀閥70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作推壓的閥推壓構件(閥推壓手段)71。閥推壓構件71,係藉由線圈彈簧而構成。閥推 壓構件71,係以被外嵌於位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小徑軸部70b處的狀態下,而被內裝於中徑孔部320b內。閥推壓構件71,係以對於被形成於小徑孔部320c和中徑孔部320b之間的邊界處之階差、和被形成於大徑軸部70a和小徑軸70b之間的階差,而作用相反方向之力的方式,而被作配置。
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係如同上述所記載一般,接著,針對上述構成之致動器1的動作作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係如圖2以及圖3中所示一般,經由推壓構件303之推壓,而將複數之柱塞302的各個朝向軸插入孔300作推壓。藉由此,各柱塞302之前端,係成為恆常與偏心軸部40的外周作接觸之狀態。但是,較軸插入孔300而更為小徑之偏心軸部40,係相對於旋轉軸4之旋轉中心(軸插入孔300之孔心)而作了偏心。藉由此,至少其中一個的柱塞302,係經由偏心軸部40而被推入至柱塞孔301中(參考圖3)。
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馬達之驅動係被傳導至旋轉軸4處。藉由此,旋轉軸4係旋轉。然而,活塞桿3(活塞部31)係經由導引棒6而維持在被擋止而不旋轉之狀態(非旋轉狀態)。相對於此,偏心軸部40,係以旋轉軸4之旋轉軸4為中心而旋轉。藉由此,偏心軸部40,係將被配置在軸插入孔300周圍之複數的柱塞302之各個依序作推壓並推入至柱塞孔301中。而後,伴隨著旋轉軸4之旋轉,被解除了由偏心軸部40所致之推壓的柱 塞302,係藉由推壓構件303之推壓而突出於軸插入孔300(偏心軸部40)側。
故而,藉由旋轉軸4之旋轉,複數之柱塞302的各個,係錯開時序地而在柱塞孔301內作往返移動。伴隨於此,柱塞孔301之空間(並未存在柱塞302之區域)係產生容積變化。藉由此,位在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二端側處之作動油,係流入至柱塞孔301中,並被推出至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處。
具體而言,當被推入至柱塞孔301中之柱塞302移動至旋轉軸4側處時(空間容積作了擴大時),被填充於搪孔20內之作動油(位於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區域處之作動油),係被拉入至第一流路304。而後,在柱塞302作了最大限度之突出的狀態下,作動油之拉入係結束。在此狀態下,藉由第一流路304內之逆止閥306的作用,被拉入至柱塞孔301內之作動油之逆流至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的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情況,係被作防止。
相對於此,當柱塞302被推入至柱塞孔301中時(空間容積縮小時),位在柱塞孔301內之作動油,係通過第二流路305而被推出至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處。而後,在柱塞302被最大限度地推入至柱塞孔301中的狀態下,對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作動油之推出係結束。在此狀態下,藉由第二流路305內之逆止閥307的作用,被推出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作動油之 逆流至柱塞孔301側的情況係被防止。
如此這般,若是位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作動油被送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則搪孔20之第一端側係被作動油所充滿。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軸插入孔300係涵蓋其之全長度地而成為同徑,因此,流入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作動油,係亦會進入至軸插入孔300內。故而,作動油係亦會成為從被設置在前端軸部42之階差上的卸油用孔420而流入至較該前端軸部42而更深處側。
之後,若是在使作動油充滿於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處之狀態下,而進而送入作動油,則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之壓力係變高。其結果,活塞部31係被推壓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活塞桿3係朝向其中一方向(軸線方向)而移動。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係在活塞部31處被插通有導引棒6。因此,係在使活塞桿3全體被作了旋轉擋止的狀態下,而被導引棒6所導引,並移動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側)處。
之後,在活塞桿3到達了位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極限位置或者是特定位置之狀態下,位於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處之區域(搪孔20)和軸插入孔300,係成為被作動油充滿的狀態。
在此狀態下,位在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區域內之壓力上升係停止。藉由此,活塞桿3係成為藉由回推彈簧5之推壓而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移動。本實施形態之 致動器1,係具備有閥機構7。因此,在活塞桿3到達了位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極限位置處之狀態下,藉由使閥機構7將通連路320開放,位於搪孔20的第一端側處之區域內的作動油,係流入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區域中。藉由此,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區域(搪孔20)內之壓力係降低。
另外,若是活塞部31到達了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極限位置處,則閥機構7之軸狀閥70的其中一方之小徑軸部70b係與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的內面作抵接,並被推壓至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側處。伴隨於此,通連路320係被開放(通連),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作動油係經由通連路320而流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藉由此,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壓力係降低。故而,活塞部31係藉由回推彈簧5之推壓力而迅速地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移動。
之後,當旋轉軸4持續進行旋轉的情況時,作動油係透過通連路320來從搪孔20之第一端側而流入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藉由此,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壓力係並不會上升。因此,回推彈簧5之推壓力,係勝過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壓力,活塞部31係被迅速地推回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另外,當活塞部31被推回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時,位於軸插入孔300之深處側(較前端軸部42更深處側)的作動油,係成為伴隨著桿部30之移動而被推至前端軸部42側處。然而,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 1,係在前端軸部42處被穿設有軸心方向之卸油用孔420。因此,當活塞部31移動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時,軸插入孔300內之作動油,係透過卸油用孔420而被推出至位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區域中,並進而從通連路320而被送出至位於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區域中。
而後,若是活塞部31到達被設定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極限位置處,則閥機構7之另外一方的小徑軸部70b係與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抵接。藉由此,軸狀閥70全體係被推壓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通連路320係被遮斷。伴隨於此,當對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供給作動油時,該區域係成為能夠使壓力上升之狀態。
故而,在上述致動器1中,藉由反覆進行上述動作,活塞桿3之桿係在軸線方向上作往返移動。
如同上述一般,上述構成之致動器1,係使作動油之流體壓力作用在汽缸本體2內(搪孔20內)的活塞部31處,並使活塞桿3移動。藉由此,致動器1,係能夠發揮與油壓汽缸同等的性能。又,致動器1,係僅在汽缸本體2內而使作動油流動,並且內裝有在汽缸本體2內而使作動油流動之構成。藉由此,致動器1,係成為作了小型化以及輕量化者。
[第2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致動器,參考圖 5~圖8而作詳細說明。另外,在以下之說明中,針對與在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了的構成共通之構成或者是相當之構成,係附加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名稱以及相同之符號。
致動器1,係如圖5中所示一般,具備有:汽缸本體2,係具備第一端面和該第一端面之相反側的第二端面,並為外觀圓柱狀;和活塞桿3,係從該汽缸本體2之第一端面而突出;和旋轉軸4,係從汽缸本體2之第二端面而突出。
若是作更具體之說明,則致動器1,係如圖6中所示一般,具備有:汽缸本體2,其係包含有汽缸部21和一對之閉塞部22、23,該汽缸部21,係被形成有朝向其中一方向而延伸並在其中一方向處具備有第一端和第一端之相反側的第二端之搪孔20,該一對之閉塞部22、23,係將汽缸部21之搪孔20的兩端作閉塞;和活塞桿3,係具備有桿部30和活塞部31,該桿部30,係具備有前端和該前端之相反側處的基端,並且以液密狀態而插通於一對之閉塞部22、23中的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處,該活塞部31,係同心地被與桿部30之基端作連結,並且被內裝於搪孔20中;和旋轉軸4,係被以液密狀態而插通於一對之閉塞部22、23中的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處;和回推彈簧5,係被內裝於汽缸本體2內,並將活塞部31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其中一方向之其中一方側;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側)作推壓。
在汽缸本體2之搪孔20內,係被填充有作動油(未圖示)。亦即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亦同樣的,於汽缸本體2之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的搪孔20之第一端側以及第二端側(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區域以及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區域)的雙方中,均係充滿有作動油。
汽缸本體2,係將搪孔20形成為圓孔狀。更具體而言,汽缸部21,係被形成為正圓筒狀。藉由此,搪孔20,係以汽缸本體2之內孔而構成。一對之閉塞部22、23的各個,係具備有:具備第一端和該第一端之相反側的第二端,並且被嵌入至汽缸部21之開口端部處的圓板狀之嵌入部220、230;和連續於嵌入部220、230之第一端而設置的凸緣部221、231。
在閉塞部22、23之嵌入部220、230的外週處,係被形成有環狀溝222、232。在環狀溝222、232內,係被嵌入有環狀之密封材(在本實施形態中,係為O形環)S。在此狀態下,閉塞部22、23,係被嵌入至汽缸部21之開口端部處。而後,在使嵌入部220、230被嵌入至汽缸部21之開口端部處的狀態下,凸緣部221、231係被固定在汽缸部21之端面處(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被作螺絲鎖止)。藉由此,汽缸部21之搪孔20的兩端,係經由閉塞部22、23而被作密封。
在一對之閉塞部22、23中的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在本實施形態中,係為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閉塞部22)處,係與搪孔20之孔中心同心地,而被設置有用以 插通活塞桿3之桿部30的貫通孔。更具體而言,在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處,係被形成有:與搪孔20之孔中心成為同心之圓孔狀的桿插通孔223、和與該桿插通孔223同心地相連續之非圓形狀的導引用孔225。桿插通孔223,係被配置在閉塞部22之外面側處並朝向外側而開口。導引用孔225,係被配置在閉塞部22(嵌入部220)之內面側處並朝向搪孔20而開口。
在區劃出導引用孔225之內周面上,係被形成有挾持著孔中心而相對向之一對的導引面226、226。導引面226、226,係以平面而構成。導引面226、226,係涵蓋導引用孔225之孔中心方向的全長度而被形成。
在區劃出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處的桿插通孔223之內週面處,係被形成有環狀之溝224。在此溝224內,係被嵌入有環狀之密封材(在本實施形態中,係為O形環)S。
相對於此,在一對之閉塞部22、23中的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在本實施形態中,係為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閉塞部23)處,係被設置有與搪孔20之孔中心成為同心的旋轉軸插通孔233。旋轉軸插通孔233,係藉由將越外側處而設定為越大的直徑之附有階差之孔來構成。更具體而言,旋轉軸插通孔233,係由位在最內側處之軸插通孔233a、和位在最外側處之軸承嵌著孔233b、以及位在軸插通孔233a和軸承嵌著孔233b之間之密封構件嵌著孔233c,而構成之。在密封構件嵌著孔233c中,係被嵌著 有環狀之密封構件S1。在軸承嵌著孔233b中,係被嵌著有環狀之軸承B。
在以使活塞桿3之桿部30以及活塞部31成為與旋轉軸4之旋轉中心同心的方式而將活塞桿3之活塞部31配置在汽缸部21內的狀態下,將活塞桿3之桿部30插通於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處。
若是作更具體之說明,則本實施形態之活塞桿3,係具備有軸狀之桿部30、和對於桿部30而同心地做連結之活塞部31。桿部30,係藉由具備有第一端和該第一端之相反側的第二端並且為圓棒狀之桿本體30a、和以與桿本體30a成為同心的方式而被連續設置於桿本體30a之第一端處的剖面非圓形之旋轉擋止用軸部30b,而構成之。
桿本體30a之外徑,係設定為與被穿設在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處的桿插通孔223之孔徑略同等。桿本體30a,係在被插通於桿插通孔223中的狀態下,而成為使被嵌著在形成於區劃出桿插通孔223之內週面上的溝224中之密封材S涵蓋於外週全週地來作密著接觸。
在旋轉擋止用軸部30b處,係挾持著該旋轉擋止用軸部30b之軸心地而被形成有在軸線方向上作延伸之一對的平面部350、350。旋轉擋止用軸部30b,係被插入至被形成在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處的導引用孔225中。亦即是,旋轉擋止用軸部30b,係以使平面部350、350之各個相對於位在區劃出導引用孔225之內週面上的一對之導引面226、226而分別成為滑動接觸狀態的方式,而被插 入至導引用孔225中。並且,係以在活塞部31位置於前述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極限位置處之狀態下而桿本體30a之一部分會位置在導引用孔225內的方式,來設定旋轉擋止用軸部30b之長度。
活塞部31之外徑,係被設定為與搪孔20之孔徑略同等。活塞部31,係以與搪孔20成為同心的方式,而被內裝於該搪孔20中。若是作更具體之說明,則本實施形態之活塞部31,係具備有:連續於桿部30地而被作設置並且與旋轉軸4成為同心之外週為圓形狀的活塞本體31a、和具備有區劃出內孔之內週面並且將活塞本體31a之外週作包圍的環狀之外輪部(活塞外輪部)31b。
在活塞本體31a處,係被設置有朝向外輪部31b之內週面(外側)而開口之柱塞孔(柱塞內裝孔)301。在柱塞孔301中,係被內裝有:能夠在柱塞孔301之孔中心方向上作移動之柱塞302、和將柱塞302朝向外輪部31b(徑方向外側)作推壓之推壓構件(柱塞推壓手段)303。
又,在活塞本體31a處,係被設置有:朝向搪孔20之第二端側(其中一方向之另外一方側: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柱塞孔301相通連之第一流路304、和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其中一方向之其中一方側: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柱塞孔301相通連之第二流路305。在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之各個處,係被內裝有逆止閥306、307。逆 止閥306、307,係容許從搪孔20之第二端側起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作動油之流通,並阻止從搪孔20之第一端側起朝向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作動油之流通。
若是更具體作說明,則在本實施形態之活塞本體31a處,係如圖7中所示一般,於周方向上,空出有間隔地而設置有複數之於外週面上作了開口的非貫通狀態之柱塞孔301。在本實施形態中,柱塞孔301,係被設置有6個,並分別以等間隔(每60°)來作配置。
在柱塞孔301中,係以同心而內裝有外觀為銷狀之柱塞302以及身為推壓構件之線圈彈簧303。
柱塞302之外徑,係被設定為與柱塞孔301之孔徑同徑。藉由此,該柱塞302,係成為能夠在使其之外周面與柱塞孔301之內周面作滑動接觸的狀態下,而於自身之軸心方向上作移動。柱塞302之前端部,係被形成為具備有圓角之半球狀。
推壓構件303,係將柱塞302朝向外側(外輪部31b)作推壓。藉由此,推壓構件303,係使柱塞302之前端恆常與外輪部31b的內週面作接觸。又,推壓構件303之撓折力,係以能夠設為使柱塞302之前端部從柱塞孔301而突出至外側的狀態、以及使該柱塞302全體被推入至柱塞孔301內之狀態的方式,來作設定。另外,柱塞孔301之深處側,係被設為小徑孔。藉由此,伴隨著柱塞孔301之孔徑的變更所形成之階差部,係將推壓構件303作支持。
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係在柱塞302(柱塞孔301)之每一者處而被作設置。故而,逆止閥306、307,係在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之各個處而被作設置。
作更具體之說明。第一流路304,係如圖6中所示一般,以朝向其中一方向(與搪孔20同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被形成。第一流路304,係具備有被形成於柱塞孔301側處之大徑孔部304a、和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側)處而與大徑孔部304a相連續之小徑孔部304b。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一流路304(小徑孔部304b),係與位在柱塞孔301之深處側的小徑孔相通連。
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在第一流路304之大徑孔部304a內,係被內裝有較小徑孔部304b之孔徑更大徑的球狀之閥(以下,稱作球閥)308、和將該球閥308朝向前述搪孔20之第二端側作推壓的線圈彈簧309。藉由此,而形成第一流路304之逆止閥306。逆止閥306,係藉由以線圈彈簧309所致之推壓,而使球閥308被推壓至形成於位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小徑孔部304b和大徑孔部304a之間的邊界處之環狀的階差部分,並藉由此而成為以球閥308來將小徑孔部304b作閉塞。
藉由此,於第一流路304之逆止閥306處,若是作動油想要從搪孔20之第二端側來流入第一流路304中,則經由該作動油之流體壓力,球閥308係與線圈彈簧309之 推壓力相抗衡並被推壓至柱塞孔301側處。藉由此,作動油係成為能夠從搪孔20之第二端側來流通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另一方面,若是作動油想要從柱塞孔301來流入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則球閥308係藉由線圈彈簧309之推壓力而被推壓接觸於階差部分處。藉由此,球閥308係將小徑孔部304b作閉塞。故而,作動油之從柱塞孔301而流入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情況,係被作防止。
第二流路305,係以朝向其中一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被形成。第二流路305,係具備有被形成於途中位置處之大徑孔部305a、和被形成於該大徑孔部305a之兩側處的小徑孔部305b、305b。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二流路305,係藉由使被穿設於活塞部31處之附有階差之孔、和被嵌著於該附有階差之孔的開口部處之筒狀的栓(未附加編號)之內孔,其兩者相連續,而被形成。
而,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在第二流路305之大徑孔部305a內,係被內裝有較小徑孔部305b之孔徑更大徑的球狀之閥(以下,稱作球閥)310、和將該球閥310朝向搪孔20之第二端側作推壓的線圈彈簧311。藉由此,而形成第二流路305之逆止閥307。逆止閥307,係藉由以線圈彈簧311所致之推壓,而使球閥310被推壓至形成於位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小徑孔部305b和大徑孔部305a之間的邊界處之環狀的階差部分,並藉由此而成為以球閥310來將小徑孔部305b作閉塞。
藉由此,第二流路305之逆止閥307,若是作動油想要從柱塞孔301內來流入第二流路305中,則經由該作動油之流體壓力,球閥310係與線圈彈簧311之推壓力相抗衡並被推壓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藉由此,作動油係成為能夠從搪孔20之第二端側來流通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另一方面,若是作動油想要從搪孔20之第一端側來流入至第二流路305中,則球閥310係藉由線圈彈簧311之推壓力而被推壓接觸於階差部分處。藉由此,球閥310係將小徑孔部305b作閉塞。故而,作動油之從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來流入至柱塞孔301內之情況,係被作防止。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第二流路305之位於柱塞孔301側處的小徑孔部305b,係被形成為與第一流路304之大徑孔部304a同徑以及同心,並且和位於柱塞孔301之深處側處的小徑孔相通連。伴隨於此,第二流路305之小徑孔部305b和第一流路304之大徑孔部304a,係構成連續孔。因此,第一流路304之逆止閥306的線圈彈簧309,係被中介安裝於該第一流路304之逆止閥306的球閥308和第二流路305之逆止閥307的球閥310之間。
外輪部31b之外徑,係被設定為與搪孔20之孔徑略同等。外輪部31b,係被構成為能夠和活塞本體31a一同地而朝向其中一方向移動。又,外輪部31b,係以將旋轉軸4之軸心作為旋轉中心而能夠在活塞本體31a周圍作旋轉的方式,而被作設置。
若是更具體作說明,則外輪部31b,係以能夠在活塞本體31a之中心(旋轉軸4之旋轉中心)的周圍作旋轉的方式,而被作設置。而,外輪部31b之內孔,係於圖7中所示一般,藉由將中心設定於從旋轉軸4之旋轉中心而作了偏移的位置處之偏心孔,來構成之。本實施形態之外輪部31b的內孔(偏心孔),係被形成為圓孔狀。外輪部31b之內孔的中心線,係相對於旋轉軸4之旋轉中心(被軸支於軸承B處之軸本體部的軸心)而以略平行之狀態來作偏心。藉由此,外輪部31b,當以旋轉軸4之旋轉中心來作旋轉時,與偏心方向相反側之內週面的一部分,係成為沿著活塞本體31a之外週面而移動(旋轉)。
在本實施形態中,外輪部31b,係如圖6中所示一般,於其中一方向的兩端處,被設置有一對之環狀部330、330。一對之環狀部330、330,係朝向徑方向內側而延伸出去。在一對之環狀部330、330之間,係被中介安裝有活塞本體31a。本實施形態之外輪部31b,當在活塞本體31a周圍而作了旋轉時,一對之環狀部330、330係成為與活塞本體31a之軸心方向的兩面作滑動接觸。藉由此,本實施形態之外輪部31b,係成為能夠一面在活塞本體31a周圍而單獨作旋轉,一面與活塞本體31a一同地而朝向其中一方向移動。
另外,雖並未圖示,但是,在活塞部31(外輪部31b)之外週的全週處,係被形成有無端部的環狀之溝。而,於該溝中,係被嵌著有O形環。藉由此,在本實施 形態之致動器1中,係成為對於活塞部31之在其中一方向(活塞桿3之軸心方向)上的移動作容許,並且使活塞部31之外週面和汽缸部21之內週面之間成為液密。
旋轉軸4,係被插通於被形成在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處的旋轉軸插通孔233中。旋轉軸4之其中一端側,係位置於汽缸部21(搪孔20)內,旋轉軸4之另外一端側,係位置於外部。而,本實施形態之旋轉軸4,係具備有:被配置在搪孔20內之凸緣43、和從凸緣43起朝向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而延伸出去之導引棒6。
若是作更具體說明,則本實施形態之旋轉軸4,係具備有:被軸支持於軸承B處之軸本體部41、和被連續設置於軸本體部41之其中一端處並且與軸本體部41之軸心成為同心之凸緣43、以及從凸緣43之外週部朝向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而延伸出去之導引棒6。
軸本體部41,係具備有:被外嵌有嵌合於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處的密封構件S1之密封部41a;和連續於密封部41a所設置並且被外嵌有軸承B之軸支部41b;和連續於軸支部41b所設置並且另外相對於馬達之輸出軸而直接性或間接性地作連結之輸入部41c。密封部41a、軸支部41b以及輸入部41c,係被形成為同心。而,軸本體部41,係形成為在被插通於旋轉軸插通孔233中的狀態下,而使輸入部41c從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朝向外方突出。
凸緣43,係被形成為圓板狀。凸緣43,係沿著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之內面地而被作配置。凸緣43,係成為 能夠在搪孔20內而以該搪孔20之孔心作為旋轉中心地來作旋轉。
導引棒6,係具備有前端、和該前端之相反側的被與凸緣43作連結之基端。導引棒6,係在凸緣43之周方向上空出有間隔地而被設置有一對。一對之導引棒6,係被插通於外輪部31b之2個場所處(參考圖7)。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於汽缸本體2處,係被內裝有用以支持導引棒6之前端的環狀之導引環44。導引環44,係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而以沿著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的方式而被作配置。導引環44之外週,係被導引至汽缸部21之內周面處。藉由此,導引環44,係成為能夠將搪孔20之孔中心(旋轉軸4之旋轉中心)作為旋轉中心地來作旋轉。而,導引棒6之前端,係被與導引環44作連結。亦即是,導引棒6,係藉由旋轉軸4之凸緣43和導引環44,而使兩端被作支持。藉由此,係能夠對於在使旋轉軸4旋轉時之導引棒6的彎折(振動)之發生作防止。
回推彈簧5,係藉由壓縮線圈彈簧而構成。回推彈簧5,係被中介設置於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和活塞部31之間。在本實施形態中,回推彈簧5,係被外嵌於導引棒6處。回推彈簧5,係對於活塞部31作推壓。而,回推彈簧5,係被設定為能夠一直將活塞部31推壓至使該活塞部31與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作接觸的位置(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極限位置)處之長度。
致動器1,除了上述構成之外,係如圖7以及圖8中 所示一般,更進而具備有:將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之第一端側和搪孔20之第二端側作通連之通連路320、和對於通連路320之遮斷和開放作切換之閥機構7。
閥機構7,係如圖8中所示一般,具備有以能夠在軸線方向上移動的方式而內插在通連路320中之軸狀閥70。軸狀閥70,係構成為:在位置於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狀態下,將通連路320作遮斷,並且使位置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其中一端部從活塞部31來朝向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突出。
若是作更具體之說明,則本實施形態之通連路320,係以在其中一方向上而貫通活塞部31(外輪部31b)的方式而被形成。通連路320,係具備有:被設置在其中一方向之途中位置處的大徑孔部320a、和以同心而與大徑孔部320a相連續並且被設置在該大徑孔部320a之其中一端側(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中徑孔部320b、和以同心而與中徑孔部320b相連續之小徑孔部320c、以及以同心而與大徑孔部320a相連續並且被設置在大徑孔部320a之另外一端側(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小徑孔部320c。
軸狀閥70,係具備有大徑軸部70a、和從大徑軸部70a之兩端所延伸出去之一對的小徑軸部70b、70b。
大徑軸部70a,係被內裝於大徑孔部320a中。大徑軸部70a之軸心方向的長度,係被設定為較大徑孔部320a之孔中心方向的長度更短。大徑軸部70a,係成為能 夠在大徑孔部320a內而於軸心方向上作滑動。本實施形態之閥機構7,係藉由在使大徑軸部70a位置於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狀態下,使大徑軸部70a之端面與被形成在中徑孔部320b和大徑孔部320a之間的邊界處之階差相密接,以將通連路320遮斷。
一對之小徑軸部70b、70b,係與大徑軸部70a同心地而被作設置。一對之小徑軸部70b、70b,係被插通於小徑孔部320c中。一對的小徑軸部70b、70b中之至少位於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其中一方之小徑軸部70b的軸心方向之長度,係被設定為當大徑軸部70a位置於大徑孔部320a之其中一端側(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時會使前端部從活塞部31而朝向外方突出的長度。亦即是,其中一方之小徑軸部70b的軸心方向之長度,係被設定為當使大徑軸部70a將通連路320作了遮斷的狀態時,前端部會從活塞部31而朝向外方突出。相對於此,另外一方之小徑軸部70b的軸心方向之長度,係被設定為:在大徑軸部70a將通連路320作了遮斷的狀態下,前端係與活塞部31之朝向其中一方向之其中一方側(與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相對向)的面成為略同一平面,並且在大徑軸部70a將通連路320作了開放的狀態(大徑軸部70a係位置於大徑孔部320a之另外一端側(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時)下,前端係從活塞部31而朝向外方突出。
閥機構7,係成為藉由當對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供給作動油時的流體壓力,來使軸狀閥70(另外一方之小 徑軸部70b的前端面)被推壓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並藉由此來使大徑軸部70a將通連路320遮斷。而,閥機構7,當活塞部31到達了前述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極限位置處時,係成為藉由使其中一方之小徑軸部70b與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作接觸,來使軸狀閥70全體被推壓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並使大徑軸部70a之端面從被形成在中徑孔部320b和大徑孔部320a之間的邊界處之階差而分離,藉由此,來將通連路320開放。
閥機構7,當在將通連路320作了開放的狀態下而使活塞部31移動至了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時,係成為能夠藉由存在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作動油之阻抗,來防止軸狀閥70被推回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亦即是,閥機構7,係具備有將軸狀閥70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作推壓的閥推壓構件(閥推壓手段)71。閥推壓構件71,係藉由線圈彈簧而構成。閥推壓構件71,係以被外嵌於位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小徑軸部70b處的狀態下,而被內裝於中徑孔部320b內。閥推壓構件71,係以對於被形成於小徑孔部320c和中徑孔部320b之間的邊界處之階差、和被形成於大徑軸部70a和小徑軸70b之間的階差,而作用相反方向之力的方式,而被作配置。
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係如同上述所記載一般,接著,針對上述構成之致動器1的動作作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係如圖6以及圖7中所示一般,經由推壓構件303之推壓,而將複數之柱塞302 的各個朝向外輪部31b作推壓。藉由此,各柱塞302之前端,係成為恆常與外輪部31b的內週面作接觸之狀態。但是,外輪部31b之偏心孔(內孔),係相對於旋轉軸4之旋轉中心而作了偏心。藉由此,至少其中一個的柱塞302,係經由外輪部31b之內週面而被推入至柱塞孔301中(參考圖7)。
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馬達之驅動係被傳導至旋轉軸4處。藉由此,旋轉軸4係旋轉。如此一來,旋轉轉矩,係透過被延伸設置於旋轉軸4之凸緣43處的導引棒6,而傳導至外輪部31b處。外輪部31b,係以旋轉軸4作為旋轉中心而旋轉,並將被配置在活塞本體31a處之複數的柱塞302之各個依序作推壓並推入至柱塞孔301中。而後,伴隨著旋轉軸4之旋轉,被解除了由外輪部31b所致之推壓的柱塞302,係藉由推壓構件303之推壓而突出於外側(外輪部31b之內週面側)處。
故而,在上述構成之致動器1中,亦同樣的,藉由使旋轉軸4旋轉,複數之柱塞302的各個,係錯開時序地而在柱塞孔301內作往返移動。伴隨於此,柱塞孔301之空間(並未存在柱塞302之區域)係產生容積變化。藉由此,位在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二端側處之作動油,係流入至柱塞孔301中,並被推出至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處。
具體而言,當被推入至柱塞孔301中之柱塞302移動至外側(外輪部31b側)處時(空間容積作了擴大時), 被填充於搪孔20內之作動油(位於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之作動油),係被拉入至第一流路304。而後,在柱塞302作了最大限度之突出的狀態下,作動油之拉入係結束。在此狀態下,藉由第一流路304內之逆止閥306的作用,係成為對於被拉入至柱塞孔301內之作動油之逆流至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的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情況作防止之狀態。
相對於此,當柱塞302被推入至柱塞孔301中時(空間容積縮小時),位在柱塞孔301內之作動油,係通過第二流路305而被推出至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處。而後,在柱塞302被最大限度地推入至柱塞孔301中的狀態下,對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作動油之推出係結束。在此狀態下,藉由第二流路305內之逆止閥307的作用,被推出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作動油之逆流至柱塞孔301側的情況係被防止。
如此這般,若是位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作動油被送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則搪孔20之第一端側係被作動油所充滿。之後,若是在使作動油充滿於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處之狀態下,而進而送入作動油,則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之壓力係變高。其結果,活塞部31係被推壓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活塞桿3係朝向軸線方向而移動。在本實施形態之致動器1中,由於係在外輪部31b處被插通有導引棒6,因此,外輪部31b係一面以旋轉軸4之軸心作為旋 轉中心地而旋轉,一面沿著導引棒6而移動。但是,桿部30之旋轉擋止用軸部30b,係被插入至導引用孔225中。因此,桿部30以及活塞本體31a,係並不在旋轉軸4之軸線周圍作旋轉,而被推壓於外輪部31b處並僅在軸心方向上移動。
之後,在活塞桿3到達了位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極限位置或者是特定位置之狀態下,位於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處之區域(搪孔20),係成為被作動油充滿的狀態。
在此狀態下,位在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區域內之壓力上升係停止。因此,活塞桿3係成為藉由回推彈簧5之推壓而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移動。致動器1,係具備有閥機構7。因此,在活塞桿3到達了位在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極限位置處之狀態下,藉由使閥機構7將通連路320開放,位於搪孔20的第一端側處之區域內的作動油,係流入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區域中,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區域(搪孔20)內之壓力係降低。
另外,致動器1,若是活塞部31到達了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極限位置處,則閥機構7之軸狀閥70的其中一方之小徑軸部70b係與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的內面作抵接,並被推壓至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側處,而通連路320係開放(通連)。藉由此,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作動油,係經由通連路320而流動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其中一方側之搪孔20的壓力係降低。伴隨於此,活 塞部31係藉由回推彈簧5之推壓力而迅速地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移動。
之後,就算是旋轉軸4持續進行旋轉,作動油亦係經由通連路320來從搪孔20之第一端側而流入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壓力係並不會上升。因此,回推彈簧5之推壓力,係勝過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壓力,活塞部31係被迅速地推回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
而後,若是活塞部31到達被設定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極限位置處,則軸狀閥70之另外一方的小徑軸部70b係與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抵接。伴隨於此,軸狀閥70全體係被推壓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通連路320係被遮斷。藉由此,當對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供給作動油時,該區域係成為能夠使壓力上升之狀態。
故而,致動器1,係藉由反覆進行上述動作,而使活塞桿3之桿在軸線方向上作往返移動。
如同上述一般,上述構成之致動器1,係使作動油之流體壓力作用在汽缸本體2內(搪孔20內)的活塞部31處,並使活塞桿3移動。藉由此,致動器1,係能夠發揮與油壓汽缸同等的性能。又,致動器1,係僅在汽缸本體2內而使作動油流動,並且內裝有在汽缸本體2內而使作動油流動之構成。藉由此,致動器1,係成為作了小型化以及輕量化者。
另外,本發明,係並不被限定於上述之各實施形態, 當然的,在不脫離本發明之要旨的前提下,係能夠適宜地施加變更。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雖係形成有複數之柱塞孔301,並在此些之中而內裝有柱塞302和推壓構件303,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形成1個柱塞孔301,並在此之中而內裝柱塞302和推壓構件303。於此情況,係與此相對應地,而設置內裝有逆止閥306、307之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就算設為此種構成,柱塞302亦係柱塞孔301內作往返移動。故而,作動油係從搪孔20之第二端側而被送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活塞桿3係在其中一方向(軸心方向)作移動。另外,為了將活塞桿3之移動速度加快,只要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的,而形成複數之柱塞孔301,並在此些之中內裝柱塞302和推壓構件303,並且於該些分別相對應地而設置內裝有逆止閥306、307之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即可。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係設為藉由對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供給作動油,來使活塞部31(活塞桿3)移動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並且藉由回推彈簧5之推壓力來將活塞部31(活塞桿3)推回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設為藉由對於搪孔20之第二端側供給作動油,來使活塞部31(活塞桿3)移動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並且藉由回推彈簧5之推壓力來將活塞部31(活塞桿3)推回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 處。於此情況,回推彈簧5係被內裝於汽缸本體2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處。又,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作開口並且與柱塞孔301相通連之第一流路304、以及朝向前述搪孔20之第二端側作開口並且與柱塞孔301相通連之第二流路305,係對應於柱塞孔301地而作設置。並且,在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之各個處,係內裝有容許從前述搪孔20之第一端側起朝向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作動油之流通並阻止從搪孔20之第二端側起朝向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作動油之流通的逆止閥306、307。
又,於此情況,亦同樣的能夠設置閥機構7。在此種閥機構7中,軸狀閥70,係構成為:在位置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狀態下,將通連路320作遮斷,並且使位置在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其中一端部從活塞部31來朝向位於其中一方側處之閉塞部突出。又,軸狀閥70,係構成為:在活塞部31位置於被設定在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極限位置或者是特定位置處的狀態下,使軸狀閥之其中一端部與位置於其中一方側處之閉塞部相干涉,並使該軸狀閥移動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而使通連路開放。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使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和搪孔20的第二端側相通連之通連路320,係貫通活塞部31地而被設置,並且在通連路320處係被內裝有閥機構7,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在活塞部31處,僅設置使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和搪孔20的第二端側相通連之通連路 320。如設為此種構成,則若是活塞部31來到了位於搪孔20之第二端側的極限位置處,搪孔20內之作動油的略全量係存在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因此,壓力上升係停止,位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的作動油,係從通連路320而流動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故而,活塞部31係藉由回推彈簧5之推壓力而被推回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
又,只要設為在桿部30朝向外方作了突出的狀態下而停止旋轉軸4之旋轉,則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壓力並不會有上升的情況。因此,就算是並不設置通連路320,亦能夠藉由回推彈簧5之推壓力而將活塞部31推回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係在活塞部31處形成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並且在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之各個處,內裝球閥308、310以及線圈彈簧309、311,而藉由此些來構成逆止閥306、307,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當然的,亦可在第一流路304以及第二流路305中,內裝獨立之逆止閥306、307(作為單元而組裝了的逆止閥306、307)。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雖係在活塞部31處,形成使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和搪孔20的第二端側相通連之通連路320,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經由被配置在汽缸部21之外側處的配管,來使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和搪 孔20的第二端側相通連。於此情況,亦可在配管上設置區隔閥等之閥機構,而設為能夠將搪孔20內之壓力開放。若是設為此種構成,則係能夠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而將活塞部31(活塞桿3)迅速地作推回。
又,閥機構7,係並不被限定於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所作了說明者。例如,閥機構7,係亦可如圖9(a)以及圖9(b)中所示一般,將與加壓側之搪孔20(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係為搪孔20之第一端側)相通連之旁通流路321,連接於通連路320之途中位置處,並且,在軸狀閥70之途中位置處,形成大徑軸部70a,而一面使該大徑軸部70a之外週面在通連路320之內週面上作滑動接觸,一面在軸心方向上移動。
於此情況,當大徑軸部70a位移至較旁通流路321之連接位置而更靠負壓側的搪孔20側處時,旁通流路321係與加壓側之搪孔20(區域)相通連。相對於此,當大徑軸部70a位移至較旁通流路321之連接位置而更靠加壓側的搪孔20側處時,旁通流路321係與負壓側之搪孔20相通連。
故而,當將上述構成之閥機構7內裝於活塞部31中的情況時,若是構成為設置有相對於大徑軸部70a而朝向負壓側之搪孔20(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係為搪孔20之第二端側)突出的小徑軸部70b,並當活塞部31到達負壓側之極限位置時,使小徑軸部70b與汽缸本體2(閉塞部22)作接觸,並使大徑軸部70a朝向加壓側之搪孔20移 動,則能夠得到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以及效果。
在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旋轉軸4,係藉由被插通於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處的軸本體部41、和被配置在汽缸本體2內之凸緣43、以及被延伸設置於凸緣43處之導引棒6所構成,且該導引棒6係被插通於外輪部31b處,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設為如同圖10中所示一般之形態。
具體而言,圖10中所示之致動器1,係以將活塞部31設為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一事,作為前提。故而,於此,活塞部31之說明,係可代用第2實施形態中之說明。又,活塞桿3之桿部30,係相對於汽缸本體2(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而以能夠在軸心周圍作旋轉的方式作插通。在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的外面,係被設置有與搪孔20之中心成為同心的旋轉軸4。又,在另外一方之閉塞部23的內面,係被設置有朝向其中一方之閉塞部22而延伸出去的導引棒6。導引棒6,係被插通於外輪部31b處。另外,在圖10中,回推彈簧5,係被外嵌於桿部30處。但是,回推彈簧5,係只要能夠對活塞部31作推壓即可,而亦可外嵌於導引棒6處,且亦可配置在其他之場所處。
若是設為此種構成,則若是馬達之驅動被作傳導,而旋轉軸4作旋轉,則與旋轉軸4一同地,汽缸本體2係與旋轉軸4同心地作旋轉。故而,從構成汽缸本體2之另外一方的閉塞部23所延伸出去之導引棒6,亦係與旋轉軸4 同心地作旋轉。
伴隨於此,旋轉轉矩係透過導引棒6而被傳導至外輪部31b處,該外輪部31b係與旋轉軸4同心地作旋轉。如此一來,外輪部31b之內週面,係在將柱塞302作推壓之狀態和並不推壓柱塞302之狀態間交互作切換。
其結果,柱塞302,係在藉由以外輪部31b之內週面所致的推壓而被推入至柱塞孔301中之狀態、和藉由推壓構件303之推壓而從柱塞孔301來突出至外側之狀態,此兩種狀態間作切換。如此一來,伴隨著柱塞302之進出,柱塞孔301之空間(被內裝有推壓構件303之區域)係產生容積變化。故而,位在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二端側處之作動油,係流入至柱塞孔301中,並被推出至以活塞部31作為邊界之搪孔20的第一端側處。藉由此,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壓力係上升,活塞桿3係移動至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
而,與第二實施形態相同的,當活塞部31到達了位於搪孔20之第二端側處的極限位置或者是特定位置處時,由於搪孔20之第一端側的壓力上升係停止,因此,藉由以回推彈簧5所致之推壓力,活塞桿3係被推回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特別是,在圖10所示之致動器1中,由於亦係具備有通連路320以及閥機構7,因此,藉由使閥機構7將通連路20開放,藉由以回推彈簧5所致之推壓力,活塞桿3係被高速地推回至搪孔20之第一端側處。故而,在上述構成之致動器1中,亦同樣的,藉由 反覆進行上述動作,活塞桿3係在其中一方向上作往返移動。
在上述第二實施形態中,雖係將閥機構7內裝於外輪部31b中,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當然的,亦可在活塞本體31a處形成通連路320,並在通連路320內內裝有閥機構7。
在上述第二實施形態中,雖係設置有用以支持導引棒6之導引環44,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僅藉由旋轉軸4之凸緣43來支持導引棒6。又,係並不被限定為設置2個導引棒6之構成。例如,當然的,亦可設置1個或者是3個以上的導引棒6。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雖並未言及,但是,本發明之致動器,係可為將馬達作了一體性組入者,亦可為將減速機和馬達作了一體性組入者。又,汽缸本體,係亦可與機器之殼體作一體性之形成並構成為無法從該機器而分離。 而,本發明之致動器,除了手持工具之技術領域之外,亦可在汽車領域、產業機器領域等之各種機械領域中作採用。
1‧‧‧致動器
2‧‧‧汽缸本體
3‧‧‧活塞桿
4‧‧‧旋轉軸
5‧‧‧回推彈簧
6‧‧‧導引棒
7‧‧‧閥機構
20‧‧‧搪孔
21‧‧‧汽缸部
22、23‧‧‧閉塞部
30‧‧‧桿部
30a‧‧‧桿本體
30b‧‧‧旋轉擋止用軸部
31‧‧‧活塞部
31a‧‧‧活塞本體
31b‧‧‧外輪部(活塞外輪部)
40‧‧‧偏心軸部
41‧‧‧軸本體部
41a‧‧‧密封部
41b‧‧‧軸支部
41c‧‧‧輸入部
42‧‧‧前端軸部
43‧‧‧凸緣
44‧‧‧導引環
70‧‧‧軸狀閥
70a‧‧‧大徑軸部
70b‧‧‧小徑軸部
71‧‧‧閥推壓構件(閥推壓手段)
220、230‧‧‧嵌入部
221、231‧‧‧凸緣部
222、232‧‧‧環狀溝
223‧‧‧桿插通孔
224‧‧‧溝
225‧‧‧導引用孔
226‧‧‧導引面
233‧‧‧旋轉軸插通孔
233a‧‧‧軸插通孔
233b‧‧‧軸承嵌著孔
233c‧‧‧密封構件嵌著孔
300‧‧‧軸孔
301‧‧‧柱塞孔(柱塞內裝孔)
302‧‧‧柱塞
303‧‧‧推壓構件(線圈彈簧:柱塞推壓手段)
304‧‧‧第一流路
304a‧‧‧大徑孔部
304b‧‧‧小徑孔部
305‧‧‧第二流路
305a‧‧‧大徑孔部
305b‧‧‧小徑孔部
306、307‧‧‧逆止閥
308、310‧‧‧球閥
309、311‧‧‧線圈彈簧
320‧‧‧通連路
320a‧‧‧大徑孔部
320b‧‧‧中徑孔部
320c‧‧‧小徑孔部
321‧‧‧旁通流路
330‧‧‧環狀部
350‧‧‧平面部
420‧‧‧卸油用孔
B‧‧‧軸承
P‧‧‧栓
S‧‧‧密封材
S1‧‧‧密封構件
[圖1]圖1,係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致動器之全體立體圖。
[圖2]圖2,係為第1實施形態的致動器之縱剖面圖。
[圖3]圖3,係為第1實施形態的致動器之剖面圖,並為圖2之I-I剖面圖。
[圖4]圖4,係為第1實施形態的致動器(活塞部)之部分剖面圖,並且為包含有閥機構之部分剖面圖。
[圖5]圖5,係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致動器之全體立體圖。
[圖6]圖6,係為第2實施形態的致動器之縱剖面圖。
[圖7]圖7,係為第2實施形態的致動器之剖面圖,並為圖6之II-II剖面圖。
[圖8]圖8,係為第2實施形態的致動器(活塞部)之部分剖面圖,並且為包含有閥機構之部分剖面圖。
[圖9]圖9,係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的致動器(閥機構)之部分擴大剖面圖。
[圖10]圖10,係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的致動器之縱剖面圖。
1‧‧‧致動器
2‧‧‧汽缸本體
3‧‧‧活塞桿
4‧‧‧旋轉軸

Claims (7)

  1. 一種致動器,係具備有:汽缸本體,係包含有汽缸部、和一對之閉塞部,該汽缸部,係被形成有朝向其中一方向而延伸並在前述其中一方向處具備有第一端且在相反側處具備有第二端之搪孔,該一對之閉塞部,係將該汽缸部之前述搪孔的兩端作閉塞;和活塞桿,係具備有桿部和活塞部,該桿部,係具備有前端和該前端之相反側處的基端,並且以液密狀態而插通於前述一對之閉塞部中的其中一方之閉塞部處,該活塞部,係同心地被與該桿部之基端作連結,並且被內裝於前述搪孔中;和回推彈簧,係被內裝於前述汽缸本體內,並將前述活塞部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的其中一側作推壓,該致動器,係構成為:藉由對於以前述活塞部作為邊界之前述搪孔的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供給作動油,前述活塞桿係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移動,並藉由前述回推彈簧之推壓,而使前述活塞桿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作移動,該致動器,其特徵為:係具備有以液密狀態而被插通於前述一對之閉塞部中 的另外一方之閉塞部處之旋轉軸,在前述搪孔內,係被填充有前述作動油,前述活塞桿之前述活塞部,係以無法在軸心周圍旋轉的方式而被內裝於前述搪孔中,在前述活塞桿處,係與前述旋轉軸之旋轉中心同心地,而被形成有於前述另外一方之閉塞部側處作了開口的非貫通狀態之軸插入孔,在前述活塞部處,係被形成有:朝向前述軸插入孔而作了開口之至少一個的柱塞孔、和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前述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一流路、和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前述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二流路,在前述柱塞孔處,係被內裝有:能夠在該柱塞孔之孔中心方向作移動之柱塞、和將該柱塞朝向前述軸插入孔而作推壓之推壓構件,在前述第一流路以及前述第二流路之各個處,係被內裝有:容許前述作動油之從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起來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的流通,並阻止前述作動油之從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起來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的流通之逆止閥,前述旋轉軸,係具備有:被插入至前述軸插入孔內, 並且至少在與前述活塞部之移動範圍相對應的範圍內,而相對於該旋轉軸之旋轉中心來作了偏心的偏心軸部,前述柱塞,係設置為藉由以前述推壓構件所進行之推壓來恆常與前述偏心軸部作接觸。
  2. 一種致動器,係具備有:汽缸本體,係包含有汽缸部、和一對之閉塞部,該汽缸部,係被形成有朝向其中一方向而延伸並在前述其中一方向處具備有第一端且在相反側處具備有第二端之搪孔,該一對之閉塞部,係將該汽缸部之前述搪孔的兩端作閉塞;和活塞桿,係具備有桿部和活塞部,該桿部,係具備有前端和該前端之相反側處的基端,並且以液密狀態而插通於前述一對之閉塞部中的其中一方之閉塞部處,該活塞部,係同心地被與該桿部之基端作連結,並且被內裝於前述搪孔中;和回推彈簧,係被內裝於前述汽缸本體內,並將前述活塞部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的其中一側作推壓,該致動器,係構成為:藉由對於以前述活塞部作為邊界之前述搪孔的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供給作動油,前述活塞桿係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移動,並藉由前述回推彈簧之推壓,而使前述活塞桿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 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作移動,該致動器,其特徵為:係具備有以液密狀態而被插通於前述一對之閉塞部中的另外一方之閉塞部處之旋轉軸,前述搪孔,係以圓孔所構成,前述搪孔內,係被填充有前述作動油,前述活塞部,係具備有:連續於前述桿部地而被作設置,並且成為與前述旋轉軸之旋轉中心同心的外週圓形狀之活塞本體、和具備有對於內孔作了區劃之內週面,並且將前述活塞本體之外週作包圍的環狀之外輪部,前述外輪部之前述內孔,係藉由將中心設定在從前述旋轉軸之旋轉中心而作了偏移的位置處之偏心孔所構成,前述外輪部,係構成為能夠與前述活塞本體一同地朝向一方向作移動,並且以能夠與前述旋轉軸之旋轉中心同心地作旋轉的方式而被設置,在前述活塞本體處,係被設置有:朝向前述外輪部之前述內週面而作了開口之至少一個的柱塞孔、和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前述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一流路、和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前述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二流路,在前述柱塞孔處,係被內裝有:能夠在該柱塞孔之孔中心方向作移動之柱塞、和將該柱塞朝向前述外輪部而作推壓之推壓構件, 在前述第一流路以及前述第二流路之各個處,係被內裝有:容許前述作動油之從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起來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的流通,並阻止前述作動油之從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起來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的流通之逆止閥,前述旋轉軸,係具備有:被配置在前述搪孔內之凸緣、和從該凸緣而朝向前述其中一方之閉塞部延伸出去之導引棒,該導引棒,係被插通於前述外輪部處,並構成為能夠對於前述外輪部而傳導前述搪孔之週方向的旋轉轉矩,並且構成為能夠將前述外輪部朝向其中一方向作導引,前述柱塞,係設置為藉由以前述推壓構件所進行之推壓來恆常與前述外輪部之內週面作接觸。
  3. 一種致動器,係具備有:汽缸本體,係包含有汽缸部、和一對之閉塞部,該汽缸部,係被形成有朝向其中一方向而延伸並在前述其中一方向處具備有第一端且在相反側處具備有第二端之搪孔,該一對之閉塞部,係將該汽缸部之前述搪孔的兩端作閉塞,並分別具備有相互對向之內面、和內面之相反側的外面;和活塞桿,係具備有桿部和活塞部,該桿部,係具備有前端和該前端之相反側處的基端,並且以液密狀態而插通 於前述一對之閉塞部中的其中一方之閉塞部處,該活塞部,係同心地被與該桿部之基端作連結,並且被內裝於前述搪孔中;和回推彈簧,係被內裝於前述汽缸本體內,並將前述活塞部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的其中一側作推壓,該致動器,係構成為:藉由對於以前述活塞部作為邊界之前述搪孔的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供給作動油,前述活塞桿係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移動,並藉由前述回推彈簧之推壓,而使前述活塞桿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作移動,該致動器,其特徵為:係具備有被突出設置於前述一對之閉塞部中的另外一方之閉塞部之前述外面處,並且與前述搪孔之中心成為同心之旋轉軸、和在前述另外一方之閉塞部的前述內面處而朝向前述其中一方之閉塞部延伸出去的導引棒,前述搪孔,係以圓孔所構成,前述搪孔內,係被填充有前述作動油,前述活塞部,係具備有:連續於前述桿部地而被作設置,並且成為與前述旋轉軸之旋轉中心同心的外週圓形狀之活塞本體、和具備有對於內孔作了區劃之內週面,並且將前述活塞本體之外週作包圍的環狀之外輪部, 前述外輪部之內孔,係藉由將中心設定在從前述旋轉軸之旋轉中心而作了偏移的位置處之偏心孔所構成,前述外輪部,係構成為能夠與前述活塞本體一同地朝向一方向作移動,並且以能夠與前述旋轉軸之旋轉中心同心地作旋轉的方式而被設置,在前述活塞本體處,係被設置有:朝向前述外輪部之前述內週面而作了開口之至少一個的柱塞孔、和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前述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一流路、和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而作了開口並且與前述柱塞孔相通連之第二流路,在前述柱塞孔處,係被內裝有:能夠在該柱塞孔之孔中心方向作移動之柱塞、和將該柱塞朝向前述外輪部而作推壓之推壓構件,在前述第一流路以及前述第二流路之各個處,係被內裝有:容許前述作動油之從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起來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的流通,並阻止前述作動油之從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方側起來朝向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方側的流通之逆止閥,前述導引棒,係被插通於前述外輪部處,並構成為能夠對於前述外輪部而傳導前述搪孔之週方向的旋轉轉矩,並且構成為能夠將前述外輪部朝向其中一方向作導引, 前述柱塞,係設置為藉由以前述推壓構件所進行之推壓來恆常與前述外輪部之內週面作接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致動器,其中,前述柱塞孔,係在前述活塞部之週方向上,空出有間隔地而被設置有複數個,前述第一流路以及前述第二流路,係與前述複數之柱塞孔的各個相對應地而被設置有複數個,前述柱塞以及前述推壓構件,係被內裝於前述複數之柱塞孔的各個處,前述逆止閥,係被內裝於前述複數之第一流路以及前述複數之第二流路的各個處,前述複數之柱塞孔的各個,係設置為藉由以前述推壓構件所致之推壓來恆常與前述偏心軸部作接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3項所記載之致動器,其中,前述柱塞孔,係在前述活塞本體之週方向上,空出有間隔地而被設置有複數個,前述第一流路以及前述第二流路,係與前述複數之柱塞孔的各個相對應地而被設置有複數個,前述柱塞以及前述推壓構件,係被內裝於前述複數之柱塞孔的各個處,前述逆止閥,係被內裝於前述複數之第一流路以及前述複數之第二流路的各個處,前述複數之柱塞孔的各個,係設置為藉由以前述推壓 構件所致之推壓來恆常與前述外輪部之內週面作接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致動器,其中,係更進而具備有:用以將以前述活塞部作為邊界之前述搪孔的前述第一端側和前述第二端側作通連之通連路徑;和對於該通連路徑的遮斷和開放作切換之閥機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致動器,其中,在前述活塞部處,係被形成有於其中一方向上作了貫通之通連路徑,該致動器,係更進而具備有:被內裝於該通連路徑處,並且包含有以能夠在該通連路徑中而於孔中心方向上作移動的方式來作了內插的軸狀閥之閥機構,前述軸狀閥,係構成為:當位置於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側處的狀態下,係將前述通連路徑遮斷,並且使位置在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側處的其中一端部,從前述活塞部起來朝向位置在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側處的前述閉塞部而突出,當前述活塞部位置在被設定於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側處的極限位置或者是特定位置處的狀態下,前述軸狀閥之其中一端部,係與位置在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另外一側處的前述閉塞部相干涉,該軸狀閥係移動至前述搪孔之前述第一端側或者是前述第二端側之其中一側處,前述通 連路徑係被開放。
TW100148910A 2010-12-27 2011-12-27 致動器 TWI5179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90868A JP4918614B1 (ja) 2010-12-27 2010-12-27 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2355A true TW201302355A (zh) 2013-01-16
TWI517917B TWI517917B (zh) 2016-01-21

Family

ID=46243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8910A TWI517917B (zh) 2010-12-27 2011-12-27 致動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918614B1 (zh)
TW (1) TWI517917B (zh)
WO (1) WO201209082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7970A (zh) * 2017-08-10 2017-12-22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轻型钢筋速断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9740B (zh) * 2012-12-31 2015-07-15 蚌埠液力机械有限公司 卸荷阀和卸荷阀油缸
CN113007172B (zh) * 2021-03-12 2022-04-12 燕山大学 一种集成柱塞马达式双动力液压缸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9644B2 (ja) * 1987-09-28 1997-02-05 豊田工機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装置
JP2547230Y2 (ja) * 1991-05-15 1997-09-10 日東工器株式会社 油圧作動機
JP2559334B2 (ja) * 1994-02-03 1996-12-04 株式会社ロブテックス 電動油圧式作動工具における往復作動部材の作動機構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7970A (zh) * 2017-08-10 2017-12-22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轻型钢筋速断器
CN107497970B (zh) * 2017-08-10 2024-03-26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轻型钢筋速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90820A1 (ja) 2012-07-05
JP4918614B1 (ja) 2012-04-18
JP2012137161A (ja) 2012-07-19
TWI517917B (zh) 2016-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60396B1 (en) A pump
JP6385160B2 (ja) 非常用機能を有する液圧式の作動装置に用いられる4チャンバ型シリンダおよび4チャンバ型シリンダを備えた液圧式の作動装置
TWI517917B (zh) 致動器
JP2007271080A (ja) 真空バルブ
KR101653839B1 (ko) 윤활제를 정해진 양으로 분배하기 위한 장치
CN113266610B (zh) 采用液控单向阀配流的径向柱塞液压装置及工作方法
EP2999867B1 (en) A connecting rod, a big end bearing and an arrangement for changing the effective length of a connecting rod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piston engine
JP2015140694A (ja) 潤滑油供給構造
US20150240636A1 (en) Opposed swash plate type fluid pressure rotating machine
JP5458120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AU2020201977A1 (en) Switching device and lubricating pump
KR102179209B1 (ko) 카트리지 압력 증폭기를 구비한 유압 액추에이터
JP4640357B2 (ja) スラストピストンポンプ装置
EP1613884B1 (en) Rotary valve actuator
JP2008296347A (ja) 回転割出装置
JP5393815B2 (ja) 流体圧機械
JP2020532678A (ja) 冷却および潤滑バルブを備える油圧ピストン
US8257062B2 (en) Electric thrust piston pump device
EP1661629A2 (en) Vibratory apparatus for ejecting items
JP2016196903A (ja) 制御弁
WO2023189943A1 (ja) 回転斜板式液圧ポンプ
RU2782481C1 (ru) Уплотн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H0433423Y2 (zh)
RU209062U1 (ru) Гидроцилиндр
JP6796291B2 (ja) エアシリン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