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34619A - Thin film silicon solar cell in multi-junction configuration on textured glass - Google Patents

Thin film silicon solar cell in multi-junction configuration on textured glas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34619A
TW201234619A TW100131587A TW100131587A TW201234619A TW 201234619 A TW201234619 A TW 201234619A TW 100131587 A TW100131587 A TW 100131587A TW 100131587 A TW100131587 A TW 100131587A TW 201234619 A TW201234619 A TW 2012346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electrode layer
textured surfac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1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ulien Bailat
Iii Karl William Koch
Glenn Eric Kohnke
Sasha Marjanovic
Johannes Meier
Original Assignee
Corn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ning Inc filed Critical Corning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234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461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36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66Electrodes made of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s, e.g. TCO, ITO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66Electrodes made of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s, e.g. TCO, ITO layers
    • H01L31/022483Electrodes made of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s, e.g. TCO, ITO layers composed of zinc oxide [ZnO]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36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 H01L31/02366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of the substrate or of a layer on the substrate, e.g. textured ITO/glass substrate or superstrate, textured polymer layer on glass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4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1/03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r particular orientation of the crystalline planes
    • H01L31/0392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r particular orientation of the crystalline planes including thin films deposited on metallic or insulating substrates ;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substrate materials or substrate features or by the presence of intermediate layers, e.g. barrier layers, on the substrate
    • H01L31/03921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r particular orientation of the crystalline planes including thin films deposited on metallic or insulating substrates ;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substrate materials or substrate features or by the presence of intermediate layers, e.g. barrier layers, on the substrate includ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31/075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IN type, e.g. amorphous silicon PIN solar cells
    • H01L31/076Multiple junction or tandem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8Amorphous silicon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1234619 、發明說明: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引用 本申請案主張在專利法之下的20 10年9月3日提出申 請的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1/379844號的優先權之權益, 依賴該美國臨時申請案之内容,且該美國臨時申請案之 内容以引用之方式全部併入本文。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實施例大體而言係關於所謂的多接面類型之太陽能電 池或太陽能模組,例如,矽串聯的,亦即,具有紋理化 表面的基板上光電吸收體裝置之堆疊佈置。 【先前技術】 第1圖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串聯接面矽薄膜太陽能電 池之圖示。此薄膜太陽能電池100通常包括第一電極或前 電極12、一個或更多半導體薄膜卜丨^接面(具有層“、 16及18的頂部電池30及具有層2〇、22及的底部電池32) 及第二電極或背電極26,該第一電極或前電極12、該一 個或更多半導體薄膜p_i_n接面及該第二電極或背電極 26連續地堆疊於基板1〇上。每一p_i_n接面3〇、32或薄膜 光電轉換單元包括i型層16、22,該等i型層16、22夾在p 型層14、20與n型層18、24之間(卩型^正摻雜的,^^型二 負摻雜的型及η型層可為非晶或微晶的。在此上下文 中大體上本質理解為無摻雜的或顯示基本上沒有所產生 3 201234619 的摻雜。光電轉換主要發生在此i型層中;該1型層因此 亦稱為吸收體層。通常在背電極上包括背反射體28。 取決於i型層16、22之結晶分數(結晶度),太陽能電 池或光電(轉換)裝置之特徵為非晶(非晶石夕1〇或微 晶(微晶梦22)太陽能電池’而與鄰近?層及11層之結晶 種類無關。如此項技術中常見的,將徵逼廣理解為由非 晶基質中顯著分數之晶體矽(所謂的微晶)組成的層。 〇 p-i-n接面之堆疊稱為串聯或三接面光電電池。如第工圖 中所示,非晶及微晶p-i-n接面之組合亦稱為微非晶串聯 電池。光箭頭34通常自沈積基板之側入射,以使得該基 板在電池配置中變為頂置板。 此項技術領域中已知的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沈積 (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〇r dep〇shi〇n; pECVD)沈 積系統示意性地圖示於第2圖中。基本上’ pEcvD反應 ❹器200包含兩個金屬電極36、38,該兩個金屬電極%、^ 分別具有外表面36a、38a。該等電極在基本上平行於彼 此的平面中彼此間隔地佈置。基於氣源(未圖示)向反 應器200提供反應性氣體(或氣體混合物),藉由射頻放 電產生電漿。已知的泵構件可用於經由出口(在第2圖中 省略)排出廢氣。藉由至少—個射頻源4〇產生射頻放電, 該至少一個射頻源4〇連接至該等電極中之一個電極,此 處為電極36。如第2圖t所示,其他電極38接地。此電氣 方案可改變且並非意欲為限制性的。 4 201234619 可在内部處理空間42中觀察電漿,該内部處理空間42 在電極36與電極38之間延伸。基板u可佈置於該等電極 中之一個電極上,在第2圖中,基板u可佈置於下部電極 38上。基板11可為大體上均勻厚度之介電板,該介電板 在操作PECVD反應器200期間界定内部處理空間42之下 限,以便該基板11曝露於電漿放電之處理動作。基板u 之接觸面與電極36之接觸面之間的距離標記為d ;在操 ◎ 作期間’該等表面朝向電裝。 負責太陽能電池/模組中之光電效應的大多數層沈積 於PECVD系統中。十分常見的應用為沈積矽之摻雜層及 無摻雜層及某些結晶度之矽化合物。 「柵極同等」標示所謂的替代能源產生之邊界,自該 邊界點起,此替代能源產生被視為完全可與以習知方式 產生的能源競爭。應藉由增強太陽能電池之總效率來實 現此舉,增強太陽能電池之總效率進一步允許減小太陽 U 能電力系統之安裝成本。 藉由製造工業上可行的所謂薄膜串聯接面電池來實現 邁向薄膜矽技術之重要步驟。基於瑞士紐沙特大學的
Johannes Meier 及 Ulrich Kroll 在 1990年中期的著作,基 於非晶矽的接腳接面與基於微晶矽的另一接腳接面之組 口已成為科學積極關注的領域。 通常認為,光捕獲能力為高效率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之 關鍵性質。光捕獲意謂薄膜矽太陽能電池之增加的光學 吸收。此舉與較短沈積時間之工業要求一起定義所有的 201234619 薄膜矽太陽能電池開發之主要目標。此開發之第一成分 為太陽能電池之前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TCO)層,且第二成分(如本文隨後將 圖示的)為基底基板10之表面結構;第1圖中所示基板1〇 與前電極12之間的介面之紋理更精確。 此没計之一般缺點為吸收體層之「光學厚度」(該「光 學厚度」應較大’以增強吸收)與電極間距離即「電學 〇 厚度」之間的折衷,該「電學厚度」應較小,以降低
Staebler-Wronsk效應對電池效率的長期影響。為了降低 Staebler-Wronsk效應對非晶Si電池的影響,公認的方法 為減小電池厚度。然而甚至當沈積於高質量光散射TC〇 上’該尚質量光散射TCO經最佳化以將光最大化地捕獲 於後續Si層中時,此舉亦限制極限電池效率。為了增加 串聯(多接面)裝置中的薄(小於300 nm厚)非晶石夕太 陽能電池中之電流’可使用中間反射體。最終,對於串 〇 、 聯(微非晶)裝置之進一步增強的效率而言,微晶8丨之 相對較厚(約2微米)的層是有利的。 表面紋理化基板之光散射性質在最佳化薄膜太陽能電 池效能之製程中已成為重要問題。由於串聯非晶石夕/微晶 矽(非晶Si/微晶Si )( Si串聯)光電太陽能電池中之光捕 獲不僅產生較高的短路電流(Jsc),而且允許較薄的本質 石夕層,尤其較薄的微晶Si層,該較薄的微晶!§i層對於減 小製造此太陽能電池之總成本尤其重要,故串聯非晶石夕/ 微晶石夕(非晶Si /微晶Si)(Si串聯)光電太陽能電池中之 6 201234619 光捕獲對於提供高量子效率是有利的。正是由於此等原 因及潛在的巨大市場時機’非晶Si/微晶Si串聯光電太陽 能電池中之光捕獲吸引顯著的關注,如文獻中所見。 光散射亦取決於透明導電氧化物(TCO)之形態。此等 薄膜太陽能電池中之有效率的光捕獲係基於粗糖介面處 之光散射,粗糙介面處之該光散射藉由使用頂置板及/ 或具有紋理化表面的TCO來引入太陽能電池中。傳統 上’ Si串聯太陽能電池已僅使用表面紋理化的TCO層, 通常為ZnO或者Sn〇2型。歸因於不充分的光捕獲,微 晶Si厚度增加超過2 μιη,以獲取十分高的電池效率。 記錄的Si串聯電池效率為Kaneka (〇saka,Japan)的 11.7%,該記錄為自2004年以來始終保持的記錄。 【發明内容】 個實施例為一種薄膜太陽能電池,該薄膜太陽 〇 池包含: 基板該基板包含紋理化表面,該纹理化表面包含特 徵結構;以及 前電極層,該前電極層包含鄰近於該紋理化表面的透 明導電氧化物,其中該雷搞 及電極層具有小於該紋理化表面之 橫向特徵結構平均尺寸1.5倍之平均厚度。 :實施例為—種薄膜太陽能電池,該薄膜太電 池包含: 201234619 基板,該基板包含绞搜/μ I^ ^ ^3双理化表面,該紋理化表面包含特 徵結構,其中該故理介矣品+ # & Μ视,L从 化表面之橫向特徵結構平均尺寸為 50 nm或更大,且其中當、-A目士 , , rn/丄、t 八甲电池具有11.5%或更大之穩定效率。 另一實施例為一種物品,該物品包含:玻璃基板,該 玻璃基板包含紋理化表面,該紋理化表面包含特徵結 構,其中該紋理化表面具有處於自25〇 nm至3〇〇〇 nm之
範圍内的RMS粗掩度及處於自至6_之範圍内的相 關長度。 將在隨後的詳細描述中闡述本發明之額外特徵結構及 優點,且部分之額外特徵結構及優點將由熟習此項技術 者自該描述而易於顯而易見或將藉由實踐所寫描述及本 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及附加圖式中描述的本發明來辨 識。 應理解,上文一般描述及以下詳細描述兩者皆僅為本 發明之例且料上文一般描述及以下詳細#述意欲 提供用於理解本發明所主張的本發明之本質及特性之概 述或框架。 包括隨附圖式以提供本發明之進一步理解,且該等隨 附圖式併入本說明書中且構成本說明書之部分。該等圖 式圖示本發明之一或更多實施例,且該等圖式與該描述 一起用來闡釋本發明之原理及操作。 【實施方式】 8 201234619 將詳、、、田參閲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該等各種實施例 之實例圖示於隨附圖式中。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將在 整個圖式中使用相同的元件符號來代表相同或類似的元 件。 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處理」包括作用於基板上的 任何化學、物理或機械效應。在本發明之意義上的隸 為將在處理設備或系統中處理的組件、元件或工件。基
Ο 板包括(但不限於)平坦的板形元件,.該等平坦的板形 兀件具有矩形、方形或圓形形狀。在—個實施例中本 發明闡明尺寸>0.5 m2 (例如M m2)諸如薄玻璃板之基 本上平坦的基板。 本文所使用的「真空處理(pr〇cessing)或真空處理 (treatment)系統或設備」包含至少—個外殼,該至少一 個外殼用於在低於環境氣壓之壓力下處理基板。 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化學氣相沈積(Chemicai Vapour Deposition; CVD)」為熟知的技術’該技術允許 在加熱的基板上沈積層。通常將通常的液體或氣體前驅 物材料饋送至處理系統,在該處理系統處,該前驅物之 熱反應導致沈積該層。LPCVD為用於低壓CVD之常見術 語。 「二乙基辞(Diethyl Zinc; DEZ)」為用於在真空處理裝 備中產生某些TCO層之前驅物材料。 「tco」代表「透明導電氧化物」,「TC〇層」因此為 透明導電層。 9 201234619 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層、塗層、沈積及膜」在本 揭示案中可互換地用於在真空處理裝備中沈積的膜該 膜為CVD、LPCVD、電漿增強的CVd (PECVD)或PVD(物 理氣相沈積)膜。 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太陽能電池或光電電池(PV 電池)」用以描述電組件,該電組件能夠藉由光電效應將 光(基本上日光)直接轉化成電能。 〇 如本文所使用的,—般意義上的術語「薄膜太陽能電 池」在支撐基板上包括p_i_n接面,該pin接面藉由半導 體化合物之薄膜沈積建立,該等半導體化合物夹在兩個 電極或電極層之間。^丨巧接面或薄膜光電轉換單元包括 本質半導體化合物層,該本質半導體化合物層夾在P摻雜 半導體化合物層與n摻雜半導體化合物層之間。術語「薄 膜」指不所提及的層正藉由如pEVCD、CVD、pvD或類 似製程的製程沈積為薄層或膜。薄層基本上意謂具有1〇 ϋ μΓη或更少之厚度的層’例如小於—,例如小於2叩。 如本文所使用的,取決於光電電池之配置,術語「基 板」可用以描述基板或者頂置板。舉例而言,若在基板 裝配至光電電池中時,該基板在光電電池之光入射側, 則該基板為頂置&。頂置板可提供保冑光電材料免受衝 擊與環境惡化’而允許太陽光譜之適當波長之傳送。此 外,可將多個光電電池佈置至光電模組中。 201234619 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鄰 矸宏羔丸J丄 砷迎」叼疋義為極為接近。 鄰近結構可能或可能不與彼此進行實體接觸。鄰近結構 可具有設置於該等鄰近結構之間的其他層及/或 一個實施例為薄膜太陽能電池,該薄膜太陽能電池包 含: 基板,該基板包含紋理化表面,該紋理化表面包 徵結構;以及 〇 冑電極層,該前電極層包含鄰近於該紋理化表面的透 明導電氧化物,其中該電極層具有小於該紋理化表面之 橫向特徵結構平均尺寸1.5倍之平均厚度。 另一實施例為薄膜太陽能電池,該薄膜太陽能電池包 含: 基板’該基板包含紋理化表面,該紋理化表面包含特 徵結構’其中該紋理化表面之橫向特徵結構平均尺寸為 50 nm或更大’且其中電池具有丨丨·5%或更大之穩定效率。 〇 另一實施例為物品,該物品包含:玻璃基板,該玻璃 基板包含紋理化表面,該紋理化表面包含特徵結構,其 中該紋理化表面具有處於自250 nm至3000 nm範圍内的 RMS粗糖度及處於自2 μιη至6 μιη (例如,2 μπι至5 , 例如,2 μιη至4 μπι,或例如,大於2 μιη至6 μιη,例如, 大於2 μπι至5 μπι,例如’大於2 μπι至4 μιη )範圍内的相 關長度。該物品可用於本文所述之薄膜太陽能電池之實 施例中的任一個實施例。 11 201234619 第12A圖為包含纹 示。第之基板11之横截面圖 圖示Zb表面化表面“之基板11之由頂向下 構尺寸射 包含錢結構46。可藉由用特徵結 、《每—特徵結構尺寸48之和除以特徵結構之 構之特/算横㈣徵結構平均尺寸。例如凹形特徵結 構之特徵結構尺寸藉由每—㈣結構之最長橫向長度 (諸如’局部表面最高點37之間的距離)來量測。例如
2形特徵結構之特徵結構尺寸藉由每-特徵結構之最長 向長度(諸如’第1〇圓中所示局部表面最低點Ο之間 的距離)來量測。 儘管玻璃為選擇用於沈積頂置板型薄膜石夕太陽能電池 之基板,但迄今為止幾乎沒有在該玻璃上沈積以促使 太陽能電池之效能改變。在OerUkon太陽能實驗室與 Corning公司之間的共同研究努力下,在紋理化玻璃基板 上開發微非晶串聯電池。此處藉由LpcvD2 Zn〇作為前 TCO與玻璃基板之紋理組合進行研究。 表面紋理化基板(例如,紋理化玻璃)對於薄膜多接 面光電太陽能電池中(例如)薄的TC0及微晶si層改 良的光捕獲及改良的電池效率是有利的。根據一些實施 例’表面紋理化基板可藉由化學機械製程或者玻璃上的 溶融粒子來完成。此等基板可提供自此等紋理化表面之 光散射的增加’該光散射的增加在(例如)si串聯石夕層 中產生增加的光捕獲。紋理化玻璃表面實現高效率^串 聯電池,該高效率Si串聯電池具有薄的TCO及矽層,尤 12 201234619 其微晶si層。頂置板紋理、TC〇&Si串聯電池之次電池 的厚度之適當組合產生較高的電池效率。當與非晶幻與 . 微晶以電池之間的中間反射體組合時,紋理化玻璃表面 . 提供足夠的光捕獲以將微晶s i厚度減小至小於或等於3 μιη之實際厚度。非晶SiGe:H合金亦可同樣受到紋理化玻 璃基板之光捕獲能力的積極影響。三接面之實例為非晶 Si/非晶SiGe/非晶SiGe、非晶Si/非晶SiGe/微晶si及非晶 O Sl/微晶Si/微晶Si。夹層(例如,中間反射體)亦可以實 施不同配置,尤其在中間電池之後。又,玻璃紋理可替 代可藉由(例如)沈積厚的TC〇&借助化學或電漿手段 蝕刻該TCO來獲取之紋理。因此具有紋理化頂置板之高 效率電池可製成具有 <丨·5叫之實際的LPCVD TCO厚 度。所得穩定的電池效率可5%。 藉由化學機械製程或者玻璃上之熔融粒子的表面紋理 化產生自此等表面之增加的光散射,此舉允許Si串聯矽 層中之增加的光捕獲。然而,吾人亦展示,在一些情況 下可存在將有益於電池效率改良之表面粗糙度之限制。 舉例而言,具有增加的粗糙度(例如,具有尖銳的特徵 結構)之表面可引起太陽能電池之顯著的分路。另一方 面,具有減小的粗糙度(例如,更多軟特徵結構)之表 面在仍產生一些光散射時不會顯著地改良電池效率。此 外,紋理化玻璃表面實現使用薄的TC〇及矽層(尤其薄 的微晶Si層)製造Si串聯電池。此外,當沈積於紋理化 基板上時,Sl串聯電池層、TCO、非晶Si及微晶Si可獲得 13 201234619 額外的粗糙度,因為該等Si串聯電池層、TCO、非晶Si 及微晶Si的晶體生長可受到紋理化基板的影響。Si串聯 電池頂置板及層之紋理及厚度之適當組合產生增加的電 池效率。 第7圖及第8圖為基板11之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影 像,該等基板11包含紋理化玻璃表面44,該紋理化玻璃 表面44包含特徵結構46,該等特徵結構46具有設置於根 據一個實施例之紋理化表面上的TCO 50。第7 ®中之 SEM為研光且蝕刻的基板之65度視圖,該研光且蝕刻的 基板包含紋理化玻璃表面,該紋理化玻璃表面塗覆有 TCO,該TCO包含B摻雜的ZnO。第8圖為研光且蝕刻的 基板之橫截面SEM圖,該研光且蝕刻的基板包含紋理化 玻璃表面,該紋理化玻璃表面塗覆有TCO,該TCO包含B 摻雜的ZnO。 第9圖及第10圖為基板11之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影 像,該等基板11包含紋理化玻璃表面44,該紋理化玻璃 表面44包含特徵結構46,該等特徵結構46具有設置於根 據一個實施例之紋理化表面上的TCO 50。第9圖中之 SEM為鹼石灰基板表面上的2.5 μιη二氧化矽粒子之65度 視圖,該鹼石灰基板表面塗覆有TCO,該TCO包含Β摻雜 的ZnO。第10圖為紋理化玻璃基板之橫截面SEM圖,該 等紋理化玻璃基板包含根據一個實施例之熔融粒子。在 此實施例中,2.5微米二氧化矽粒子熔融至鹼石灰基板 上,以產生紋理化表面。該紋理化表面塗覆有TCO,該 14 201234619 TCO包含B摻雜的Zn〇。例 寸,由每一姅竹㈣ 心特徵結構之特徵結構尺 寸措由每#徵結構之最長横向長度(諸如 最低點47之間的距離)來量測。 #表面 在一個實施例中,雷炻& 罨極層具有小於紋理化表面之橫向 特徵結構平均尺寸1.5倍之平均厚户 八 勺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 除大多數較大㈣徵結構之外,可能存在㈣、的特徵社 構。舉_言’在第8圖中’由37指示的局部最高點分隔
〜m米。在第糊中,由47指示的局部表面最低點分隔 〜3微米。TCO之厚度為12微米,該厚度小於圖中所示橫 向特徵結構尺寸。 根據-個實施例的串聯接面薄膜太陽能電池之特徵結 構300圖示於第3圖中。薄膜太陽能電池包含基板U,該 基板11較佳地為在表面上具有紋理之玻璃,在製造太陽 能電池期間’功能層12、30、31、32、26及27之沈積發 生在該表面上。換言之,(玻璃)基板11之紋理化側(表 面)充當太陽能電池堆疊12、30、31、32、26及27之介 面。前電極層12包含透明且導電層,諸如TCO,該前電 極層12應用於基板u。矽化合物層之第一堆疊p_i_n光電 轉換單元或頂部電池30較佳地具有非晶矽吸收體,該第 一堆疊應用於該前電極層12上。夾層31可應用於鄰近該 p-i-n層堆疊或頂部電池3〇。此外,第二p_i_n光電轉換單 元或底部電池32堆疊於夾層31上(在存在的情況下,否 則直接位於頂部電池30上)。第二p-i-n光電轉換單元或 底部電池32較佳地顯示微晶矽吸收體層。背電極層26再 15 201234619 次較佳地為TCO,該背電極層26佈置於頂部電池μ之 上。另一層後觸點27提供反射光,該反射光未被頂部或 底部電池吸收,反向進入層堆疊中。其他後觸點可基於 薄的 ZnO (50-100 nm) ’ 該薄的 ZnO具有 >1〇〇 Ag/ 咬 A1 或多層之Ag/Al。此反射體可為鏡面式的或(較佳)漫射 的,且可由反射金屬層、白色塗料、白色落或類似物製 成。光箭頭34通常自沈積基板之側入射,以使得該基板 0 在電池配置中變成頂置板。 第4圖表示平坦且紋理化玻璃基板上的頂部及底部電 池之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 QE)曲線。在紅光至 紅外光域中藉由玻璃紋理顯著地改良EQE。對於第4圖中 給定的相同頂部電池而言’此舉產生自12 2 mA/cm2至 13.2 mA/cm2之底部電池電流改良。應注意,存在於平坦 基板上的輕微干涉條紋在紋理化玻璃上消失。在此實驗 中’頂部及底部電池厚度分別為250 nm及1200 nm。儘 ^ π 官相對薄的底部電池,自量子效率估計的紋理化基板上 底部電池電流密度為13 2 mA/cm2。此狀況為多i mA/cm2 或平坦玻璃基板上底部電池之電流密度的82%之相當 大的增加。 此等紋理化玻璃上的微非晶太陽能電池之進一步最佳 化允許具有異常效能之裝置。較佳實施例或電池設計經 識別用於紋理化玻璃。該電池設計由僅1.2 μιη之前ZnO 層組成’且具有基於所實施的η摻雜的二氧化矽的中間反 射體(爽層)。此外,無防反射(anti reflecti〇n; AR)塗層 16 201234619 併入此裝置中。此防反射塗層通常將塗敷於曝露於光的 基板11之侧。此AR可進一步改良總體電池之效率。 曝路於光的電池效能之降級為由Staebler-Wronski效 應造成的使用非晶S i的太陽能電池熟知問題。對電池的 影響為,由填充因子之減小及短路電流密度之更少的減 小造成的電池效率降低。減小之量值為非晶s丨厚度之函 數’其中基於百分率,較厚電池比較薄電池降級更多。 由於此原因’非晶Si電池通常限於<300nm之厚度或較佳 地<25 0 nm之厚度。效應既存在於單一接面非晶Si電池中 又存在於串聯電池中,該等串聯電池包括非晶si吸收體 層。穩定性之典型的測試為使電池在5〇〇c之溫度下經受 長達1000小時的一個太陽照射。穩定電池定義為已經歷 此測試條件之電池。 紋理化玻璃基板上第一流電池之初始及穩定電參數在 表1中給出。該電池在浸入光1 〇〇〇小時之後自初始的 〇 13.1%穩定至u.8%,相對降級1〇%。此電池已發送至 NREL,以進行獨立的AM1·5表徵,且在第6圖中給出Jv 曲線。 量測 電池 Voc FF Jsc Eff. 實驗室 狀態 (mV) (%) (mA/cm2) (%) Oerlikon 穩定 1361 71.40 12.15 11.80 NREL 穩定 1346 68.48 12.90 11.91 表1. 17 201234619 在第6圖中,根據一個實施例,在50。匸下浸入光1 〇〇〇小時 後知:供電池之j_V曲線。在室内以11.8%量測穩定效率。 電池製備有以下特徵: • TC〇前電極層:ΐ·2微米之Ζη〇層、5歐姆/平方以上的 薄Β電阻且更佳地2〇歐姆/平方以上的薄層電阻可替代 性地自Sn〇2或其他種類之TCO實現。 •頂部電池’ P-i-n非晶矽太陽能電池:厚度200 nm。 Ο
•中間反射體:厚度80 nm,基於沈積於KAI-M反應器 中的η摻雜的二氧化矽。 •底部電池,P-i-n微晶矽太陽能電池:厚度2.0微米之 吸收體層’亦可使用更薄吸收體得到類似結果;基於與 用於夹層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之η摻雜層:η摻雜的二氧化 矽、厚度200 nm,但厚度可為2〇 nm至20〇 nm之間的任 何厚度。p層由微晶矽製成,但該p層可有利地由p摻雜的 二氧化石夕替代’厚度10-50 nm。 • P及π層較佳地實現為p及η摻雜的二氧化矽;基於p及n 摻雜的微晶矽層之沈積參數的層,其中添加含有氧氣之 氣體’較佳地含有c〇2 (僅在ρ及η微晶Si〇:H中添加 C〇2 ) °此等層由至少二氧化矽相及晶體矽相組成。後者 之存在可藉由拉曼(Rarnan)光譜法證實。 •後觸點.無摻雜的Zn〇、5.5微米、20歐姆/平方以上 的薄層電阻可用更薄的層來替代,該等更薄層具有更不 利或更有利的等效物或基於Zn〇之更高的薄層電阻,或 例如基於Ag、A1或其他適合金屬的金屬後觸點。 18 201234619 •紋理化玻璃基板:藉由研磨、研光且蝕刻的方法製 備。用作為裝置之基板的中高粗糙度基板獲取最佳電池 效能。 實例 根據一個實施例,藉由由稱為Oerlikon Solar KAI PECVD反應器之PECVD裝備沈積,來製造薄膜矽串聯接 面。為改良太陽能級非晶及微晶矽之沈積速率,此等反 應器以40.68 MHz之激勵頻率下的射頻(RF)功率運行。已 在KAI-M (520x410 mm2)反應器中獲取以下描述的結 果。一個關注點已置於最佳化微非晶電池效率之前及後 ZnO觸點(=第1圖中所示電極12、26)之進一步開發上。 此等粗糙的生長狀態的ZnO層藉由低壓化學氣相沈積 (low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LPCVD)自作為 前驅物材料的二乙基鋅沈積。在US 7,390,731 (以引用 方式併入本文)中描述此LPCVD製程及沈積系統。TCO 粗糙度增強串聯電池之活性層内的光捕獲。在一個實施 例中,TCO包含B摻雜的ZnO。 已調諧用於在紋理化基板上沈積矽層之PECVD製 程。沈積於KAI-Μ反應器中的新p及η摻雜的層允許改良 甚至更粗糙基板上的串聯電池之開路電壓(open-circuit voltage; Voc)及填充因子(fill factor; FF) 〇
Corning公司的紋理化玻璃已用以改良「光捕獲」,因 此,該紋理化玻璃增強電池之效能。該紋理化玻璃亦容 許減小ZnO層厚度及微晶矽吸收體層,從而節省沈積及 19 201234619 清潔時間。測試電池充分圖案化至近似i cm2之面積。為 評估穩定效能,將串聯電池在50。(:下浸入光中經受一個 太陽照射長達1000小時。隨後將太陽能電池在自雙源太 陽模擬器傳遞的AM 1.5照射之下進行表徵。 對若干不同類型之玻璃進行Si串聯pv太陽能電池之 玻璃紋理化之化學機械方法的適合性測試:EagleXG®, 高純度熔融二氧化矽(HPFS®) ( Corning公司之註冊商 Ο 標)、鹼石灰、用於CdTe太陽能電池之專用玻璃等。結 果顯示一些玻璃比其他玻璃更適合於化學機械表面拋 光、研光、研磨及蝕刻製程。歸因於取決於玻璃表面強 度的機械研磨之本質’在一些專用高表面強度玻璃上製 成的紋理顯示無法在諸如鹼石灰之傳統玻璃上製成的特 徵結構。此等特徵結構尤其有利於光捕獲且適合於TC〇/ 矽層之生長。 0 以下為在例示性紋理化玻璃基板上觀察到之: •測試低(50-200 nm)、中(200-500 nm)及高(0.5-10 μιη) 表面粗糙度。低玻璃表面粗糙度不足以用於足夠的光捕 獲。高玻璃表面粗糙度可引起電池分路。最佳表面粗糙 度具有足夠高的漫射透光率,但具有小於2 μιη表面RMS 粗糙度(小於1 μπι可能是有利的)。 •可能夠針對不同表面紋理最佳化TCO。 •製造有中間層(夾層)之裝置,以進一步改良頂部Si 電池’因此促進適當的電池平衡。 20 201234619 •本質層、TCO、非晶Si及微晶Si製造有可能最薄的厚 度’該等可能最薄的厚度可允許最高的穩定效率及最低 的製造成本。 在各種研磨板上使用氧化鋁磨粒製造化學機械紋理化 玻璃基板。在研磨之後’在酸性溶液中蝕刻基板之研磨 表面,以移除在研磨製程期間發生的微裂。製得具有各 種表面RMS粗糙度之紋理化玻璃基板,以四個類別給該 〇 等紋理化玻璃基板分類:低(50-250 nm)、中(250-500 nm)、中高(500-1000 nm)及高(>1000 nm)粗糙度。用作 為裝置之基板的中高粗糙度基板獲取最佳電池效能。藉 由在研光板上研光,後面緊接著在1:1:20 HF:HC1:H20中 蝕刻,來製造紋理化基板。藉由AFM量測的表面粗糙度 為〜1 μιη。第13圖為中高粗糙度基板之由頂向下顯微鏡 影像’該影像圖示橫向特徵結構尺寸之分佈。第5圖為低 (50-250 nm)RMS粗糙度的紋理化玻璃表面(線52)、中 〇 (約25 0-5 00 nm ) RMS粗糙度的紋理化玻璃表面(線 54)、中高(500-1000 nm)RMS粗糙度的紋理化玻璃表面 (線56)及高(>1000 nm)RMS粗糙度的紋理化玻璃表面 (線58 )之散射比率或霾之曲線圖。例示性紋理化頂置 板可提供高霾值’例如,550 nm處的89%。在美國專利 申5月案2〇11/〇12689〇 (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描述製 造包含紋理化表面的基板之例示性研光且刻蝕方法。在 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61/490306 (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 中描述製造包含紋理化表面的基板之其他例示性方法。 21 201234619 藉由將粒子熔融至平坦玻璃基板上或部分溶融至平坦 璃土板中,來製造包含熔融粒子之紋理化玻璃基板。 • 用於:融粒子之製程分成兩個―般類別:低溫粒子及高 . 溫粒子。在低溫粒子製程中,藉由在形成單層粒子之後 加熱,來冑玻璃&子熔融至玻璃I板,料玻璃粒子具 有比玻璃基板之軟化點更低的軟化點。在高溫粒子製程 中,將玻璃粒子或其他高溫粒子沈積於較低軟化點的玻 ◎ 璃基板上,該較低軟化點的玻璃基板經加熱,從而允許 粒子附接至該基板之表面。已探究大量粒子/基板組合。 在每一類型内,藉由粒子尺寸與製程溫度之組合來控制 橫向特徵結構尺寸及表面粗糙度。因為使用化學機械製 程,具有很低表面粗糙度之樣本不會展示增強的電池效 能,而具有高表面粗糙度之樣本顯示電學降級。在美國 專利申請案13/033 175 (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描述製 &包含紋理化表面的基板之例示性方法,該等紋理化表 面包含粒子。在美國專利申請案12/517331 (以引用方式 併入本文)中描述製造包含紋理化表面的基板之其他例 不f生方法’該等紋理化表面包含粒子。 用鹼石灰基板上之鹼金屬矽酸鹽玻璃粒子獲取低溫粒 子製程之最佳電池效能。粒子具有3 4 μηι之中值粒徑, 且將基板加熱至62(TC-65(TC之溫度。玻璃基板u包含紋 理化表面44,該紋理化表面44具有69〇 nmiRMs粗糙度 及3.9 μπι之相關長度。在第1;1圖中圖示sem影像。根據 一個實施例,紋理化表面具有處於自25〇 nm至3000 nm 22 201234619 之範圍内的RMS粗較度,例如,5 Ο0 nm至3 000 nm,例如, 500 nm至 2000 nm,例如,500 nm至 1000 nm,或例如, 250 nm至1000 nm,及/或處於自2 μπι至6 μιη之範圍内的 « 相關長度,例如,2 μιη至5 μπι,例如,2 μιη至4 μιη,或 例如,大於2 μπι至6 μιη,例如,大於2 μπι至5 μπι,例如, 大於2 μπι至4 μπι。該紋理化表面可包含凹形特徵結構、 凸形特徵結構或凸形特徵結構與凹形特徵結構之組合。 0 用驗石灰基板上之二氧化矽玻璃粒子獲取高溫粒子製 程之最佳電池效能。二氧化矽粒子為2.5 μιη且將基板加 熱至700°C -740°C之溫度。用玻璃上之粒子製造的Si串聯 電池不包括夾層且未經充分最佳化。 第14圖為將不同基板之霾因子概述為波長之函數的 圖。該霾因子定義為漫射光透射與總的光透射之比率。 線60顯示高質量「可商購」的Sn02 TCO之霾因子,該Sn02 TCO—般由R&D小組應用,以獲取最高電池效率。沈積 〇 於平坦硼浮玻璃上的典型室内LPC VD ZnO (即線62 )產 生在整個量測波長範圍内的與可商購類型Sn02相比已 顯著更高的霾因子,且線62展示此TCO之高光捕獲潛力。 紋理化玻璃之額外實施(線64)將霾因子進一步提高 至75%至85%之值,該等值尤其處於微晶電池具有光譜響 應的波長範圍内。此霾因子為比平坦玻璃上的典型 LPCVD ZnO之霾因子高至少4-5倍且比基於Sn02的可商 購TCO之霾因子高至少8-10倍的霾因子,此狀況指示紋 理化玻璃與LPCVD ZnO组合之極高的散射潛力。 23 201234619 薄膜太陽能電池可包含基板及前電極層,該基板包含 •紋理化表面,該紋理化表面包含特徵結構,該前電極層 包3郴近於該紋理化表面的透明導電氧化物,其中該電 極層具有小於該紋理化表面之橫向特徵結構平均尺寸 1·5倍之平均厚度。薄膜太陽能電池可包含基板,該基板 包含紋理化表面,該紋理化表面包含特徵結構,其中該 紋理化表面之橫向特徵結構平均尺寸為5〇 nm*更大且 〇 其中該電池具有11 ·5%或更大之穩定效率。物品或光散 射基板可包含玻璃基板,該玻璃基板包含紋理化表面, 該紋理化表面包含特徵結構,其中該紋理化表面具有處 於自250 nm至3 000 nm之範圍内的尺]^[;5粗糙度或處於自2 μπι至6 μιη之範圍内的相關長度或同時具有上述尺…^粗 糙度與上述相關長度兩者。前電極層可具有小於紋理化 表面之橫向特徵結構平均尺寸之平均厚度。該基板可為 玻璃。透明導電氧化物可設置於該紋理化表面上。該電 池可進一步包含鄰近於電極層之第一pin光電轉換單 兀。該第一 p-i-n光電轉換單元可設置於電極層上。該第 一 p-i-n光電轉換單元可包含非晶矽吸收體。該非晶矽吸 收體可具有小於250奈米之厚度。該電池可進一步包含鄰 近於第一 p-i-n光電轉換單元之第二p_i_n光電轉換單 元。該電池可進一步包含鄰近於該第一 p_i_n光電轉換單 元之夾層。該電池可進一步包含背電極層,該背電極層 包含鄰近於該第二p-i-n光電轉換單元之透明導電氧化 物。該電池可進一步包含鄰近於該夾層之第:p_i_n光電 24 201234619 轉換單元。該弟一P_i_n光電轉換單元可設置於該夹層 上。該第二P-1·11光電轉換單元可設置於該第一 p_i_n光電 轉換單元上。該電池可進一步包含背電極層,該背電極 層包含鄰近於該第二p-i-n光電轉換單元之透明導電氧 化物。該第一 P-i_n光電轉換單元可包含微晶碎吸收體。 該電池可進一步包含鄰近於該背電極層之反射體。該背 電極層可設置於該第二電轉換單元上。該微晶矽
吸收體可具有2.5微米或更小之平均厚度。該微晶矽吸收 體可具有2_0微米或更小之平均厚度。該前電極層可具有 1.5微米或更小之平均厚度。可藉由化學氣相沈積來沈積 該前電極層。該前電極層可包含Zn〇。該紋理化表面可 具有自200 nm至3微米之粗糙度。該電池可具有^^乃%或 更大之穩定效率。該電池可具有大於“ 7%之穩定效 率。該紋理化表面之橫向特徵結構平均尺寸可近似為i 微米或更大。該電池可進—步包含前電極層,該前電極 層包含鄰近於紋理化表面之透明導電氧化物,其中該電 極層具有小於該紋理化表面之橫向特徵結構平均尺寸 1.5倍之平均厚度。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可對本發明進行各種修 改及改變而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或範疇。因此,若本發 明之修改及改變在附加中請專利範g及附加中請專利範 圍之等效物的範轉内,則本發明意欲涵蓋該等修改及改 25 201234619 【圖式簡單說明】 可自以下詳細描述單獨理解本發明或者與隨附圖式一 起理解本發明。 第1圖為先前技術串聯接面薄膜矽光電電池之圖示(厚 度未按比例)。 第2圖為先前技術PECVD電漿反應器之圖示。 第3圖為根據一個實施例之串聯接面薄膜矽光電電池 之圖示。厚度未按比例。 第4圖為平坦且紋理化玻璃上外部量子效率之曲線圖。 第5圖為低(50-250 nm)、中(約250-500 nm)、中高 (500-10000 nm)及高(>1〇〇〇 nm) RMS粗糙度紋理化玻璃 表面之散射比率或霾之曲線圖。 第6圖為根據一個實施例的經證實電池之1¥特性之曲 線圖。 第7圖為根據一個實施例的紋理化玻璃表面之掃描電 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影像,該 紋理化玻璃表面上設置有TCO。 第8圖為根據一個實施例的紋理化玻璃表面之掃描電 子顯微鏡(SEM)影像,該紋理化玻璃表面上設置有TC〇。 第9圖為根據一個實施例的紋理化玻璃表面之掃描電 子顯微鏡(SEM)影像’該紋理化玻璃表面設置有tc〇。 第1〇圖為根據一個實施例的紋理化玻璃表面之掃插電 子顯微鏡(SEM)影像,該紋理化玻璃表面設置有TCO。 26 201234619 第11圖為藉由低溫粒子製程製造的例示性紋理化玻璃 基板之SEM影像。 第12 A圖為基板之橫截面圖示,該基板包含紋理化表 面。 第12B圖為基板之由頂向下圖示,該基板包含紋理化 表面。 第13圖為中高粗糙度基板之由頂向下顯微鏡影像,該 〇 影像圖示橫向特徵結構尺寸之分佈。 第14圓為將不同基板之霾因子概述為波長之函數的 圖。 明 說 -teu # 符 件 元 要 60470267826826040 12223333344455662 基前i pn後頂底金局外内特特線線線線反 點 高 間寸 最 空 尺 池池極面 理構構 極層層層點電電電表面處結結 板電型型型觸部部屬部表部徵徵 -'1 ^^^1» h ^ m · t - Λ ί, ·I i Γ1-_ JJ1-_Γ 器 應 1482681468047048200 1112223333444555613 點物 低化 面最氧 層體 極 表面電 層層層極射 面電源化表導 板型型型電反層頭表屬頻理部明 基pni背背夾箭外金射紋局透線線線 薄膜太陽能電池 特徵結構 27

Claims (1)

  1. 201234619 七、申請專利範園: 1· 一種薄膜太陽能電 一基板,該基板包含 徵結構;以及 池,該薄膜太陽能電池包含: -紋理化表面’該紋理化表面包含特 -前電極層’該前電極層包含鄰近於該紋理化表面的—透 明V電氧化物’其中該電極層具有小於該紋理化表面之 橫向特徵結構平均尺寸1.5倍之一平均厚度。 Ο 2.如請求項丨之電池,其中該前電極層具有小於該紋理化表 面之該橫向特徵結構平均尺寸之一平均厚度。 3·如凊求項1之電池,其中該基板包含玻璃。 4.如請求項丨之電池’其中該透明導電氧化物設置於該紋理 化表面上。 〇 5·如請求項1之電池,該電池進一步包含鄰近於該電極層之 一第一p-i-n光電轉換單元。 6·如請求項5之電池,其中該第一 p_i_n光電轉換單元設置 於該電極層上。 28 201234619 7-如請求項5之電池,其中該第一 p-i-n光電轉換單元包含 一非晶矽吸收體。 8. 如請求項7之電池,其中該非晶矽吸收體具有小於25〇奈 '米之一厚度。 9. 如請求項5之電池,該電池進一步包含鄰近於該第— 0 P-i-n光電轉換單元之一第二P-i-n光電轉換單元。 10. 如請求項1之電池,該電池進一步包含鄰近於該第一 p-i-n光電轉換單元之一夹層。 11·如請求項10之電池,該電池進一步包含一背電極層,該 月電極層包含鄰近於該第二ρ_1_η光電轉換單元之一透 明導電氧化物。 G 12·如請求項10之電池,該電池進一步包含鄰近於該夹層之 一第二P-i-n光電轉換單元。 13. 如請求項12之電池,其令該第二卜丨十光電轉換單元設置 於該夫層上。 14. 如請求項12之電池,其中該第二pin光電轉換單元設置 於該第一 p-i-n光電轉換單元上。 29 201234619 15. 如請求項14之電池,該電池進一步包含/背電極層,該 背電極層包含鄰近於該第二P-i-n光電轉換單元之—透 明導電氧化物。 16. 如請求項12之電池,其中該第二Ρ-i-n光電轉換單元包含 微晶砍吸收體。 17. 如請求項16之電池,該電池進一步包含鄰近於該背電極 層之一反射體。 18. 如請求項16之電池,其中該背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 P~i-n 光電轉換單元上。 19. 如請求項16之電池,其中該微晶矽吸收體具有2·5微米或 更小之一平均厚度。 20. 如請求項丨9之電池,其中該微晶矽吸收體具有2.0微米或 更小之一平均厚度。 21. 如請求項1之電池,其中該前電極層具有1.5微米或更小 之一平均厚度。 30 201234619 22.如請求項1之電池,其中該前電極層藉由化學氣相沈積 來沈積。 23·如請求項1之電池,其中該前電極層包含Zn〇。 24_如請求項1之電池,其中該紋理化表面具有自2〇〇 11111至3 微米之一粗糙度。 25·如請求項!之電池’其中該電池具有115%或更大之一穩 定效率。 26·如請求項25之電池,其中該電池具有大於^ 7%之一穩 定效率。 27.—種薄膜太陽能電池,該薄獏太陽能電池包含: 〇 一基板.,
    .5 %或更大之一穩定 徵結構 50 nm或更大, 效率。 28.如請求項27之電池, 定效率。 其中該電池具有大於11 .7%之一穩 31 201234619
    29·如請求項27之電池, 構平均尺寸為近似1微米或更大。 步包含一前電極層 30.如請求項27之電池,該電池進— 前電極層包含鄰近於該紋理化表面之一透明導電氧化 物,其中該電極層具有小於該紋理化表面之該橫向特徵 結構平均尺寸15倍之一平均厚度。 31·—種物品’該物品包含: 一玻璃基板’該玻璃基板包含一紋理化表面,該紋理化表 面包含特徵結構,其中該紋理化表面具有處於自250 nm 至3000 nm之範圍内的一 RMS粗糙度及處於自2 μπι至6 μιη之範圍内的一相關長度。 3 2.—種薄膜太陽能電池,該薄膜太陽能電池包含如請求項 〇 3 1之物品。 33.—種如請求項32之薄膜太陽能電池,其中該電池具有 II.5%或更大之一穩定效率。 32
TW100131587A 2010-09-03 2011-09-02 Thin film silicon solar cell in multi-junction configuration on textured glass TW201234619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7984410P 2010-09-03 2010-09-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4619A true TW201234619A (en) 2012-08-16

Family

ID=44654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1587A TW201234619A (en) 2010-09-03 2011-09-02 Thin film silicon solar cell in multi-junction configuration on textured glass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340817A1 (zh)
EP (1) EP2612363A2 (zh)
CN (1) CN103493215A (zh)
TW (1) TW201234619A (zh)
WO (1) WO201203110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63732B2 (en) * 2010-02-26 2014-03-04 Corsam Technologies Llc Light scattering inorganic substrates using monolayers
US20140251418A1 (en) * 2013-03-07 2014-09-11 Tsmc Solar Lt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layer with high-transmittance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9716207B2 (en) 2013-07-23 2017-07-25 Globalfoundries Inc. Low reflection electrode for photovoltaic devices
GB201403223D0 (en) * 2014-02-24 2014-04-09 Pilkington Group Ltd Coated glazing
US10822269B2 (en) * 2014-02-24 2020-11-03 Pilkington Group Limited Method of manufacture of a coated glazing
WO2015148637A1 (en) * 2014-03-25 2015-10-01 Tel Solar Ag Thin film solar cells with metallic grid contacts
CN111960680A (zh) * 2019-05-20 2020-11-20 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彩色玻璃及光伏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4583A (en) * 1983-11-07 1985-04-30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Inc. Substrate for photovoltaic devices
EP1289025A1 (fr) 2001-08-30 2003-03-05 Universite De Neuchatel Procédé de dépot d'une couche d'oxyde sur un substrat et cellule photovoltaique utilisant ce substrat
AU2003901559A0 (en) * 2003-04-07 2003-05-01 Unisearch Limited Glass texturing method
US7700870B2 (en) * 2005-05-05 2010-04-20 Guardian Industries Corp. Solar cell using low iron high transmission glass with antimony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KR20090042943A (ko) * 2007-02-16 2009-05-04 미츠비시 쥬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전 변환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080308146A1 (en) * 2007-06-14 2008-12-18 Guardian Industries Corp. Front electrode including pyrolytic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oating on textured glass substrate for use in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20090233007A1 (en) * 2008-03-17 2009-09-17 Nanopv Technologies In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reactor and method
KR20110036060A (ko) * 2008-08-05 2011-04-06 아사히 가라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투명 도전막 기판 및 이 기판을 사용한 태양 전지
JP5559704B2 (ja) * 2009-02-03 2014-07-23 株式会社カネカ 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板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多接合型薄膜光電変換装置およ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110126890A1 (en) * 2009-11-30 2011-06-02 Nicholas Francis Borrelli Textured superstrates for photovoltaic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12363A2 (en) 2013-07-10
CN103493215A (zh) 2014-01-01
US20130340817A1 (en) 2013-12-26
WO2012031102A2 (en) 2012-03-08
WO2012031102A3 (en) 201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uony et al. Mixed-phase p-type silicon oxide containing silicon nanocrystals and its role in thin-film silicon solar cells
KR101245037B1 (ko) 반도체 다층 스택을 구비한 광전지 모듈 및 광전지 모듈의 제작 방법
KR101618895B1 (ko) 박막 광전 변환 장치용 기판과 그것을 포함하는 박막 광전 변환 장치, 그리고 박막 광전 변환 장치용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WO2012020682A1 (ja) 結晶シリコン系太陽電池
JP5537101B2 (ja) 結晶シリコン系太陽電池
TW201234619A (en) Thin film silicon solar cell in multi-junction configuration on textured glass
CN102668126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TW201403852A (zh) 對於光致劣化具有改良抗性之矽基太陽能電池
JP2013542317A (ja) 太陽電池を製造するための基板をコーティングする方法
CN1933185A (zh) 廉价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
US8822259B2 (en) Methods for enhancing light absorption during PV applications
TW201023370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TCO) film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such films
US20130298987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 of a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JP6114603B2 (ja) 結晶シリコン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201010115A (en) Method for depositing an amorphous silicon film for photovoltaic devices with reduced light-induced degradation for improved stabilized performance
JP5541980B2 (ja) 結晶シリコン系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740648A (zh) 窗口层为p型微晶硅锗的硅锗薄膜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JP5469298B2 (ja) 光電変換装置用透明導電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582983A (zh)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TWI408822B (zh) Thin silicon solar cell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453928B (zh) 太陽能模組及製造具有串聯半導體層堆疊之太陽能模組之方法
JP2013536991A (ja) a−Si単接合および多接合薄膜シリコン太陽電池のための向上したa−Si:H吸収体層
JP5763411B2 (ja) 積層型光電変換装置
EP2503602B1 (en) Thin-film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thin-film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WO2012098051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 of a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