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22915A -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22915A
TW201222915A TW100131106A TW100131106A TW201222915A TW 201222915 A TW201222915 A TW 201222915A TW 100131106 A TW100131106 A TW 100131106A TW 100131106 A TW100131106 A TW 100131106A TW 201222915 A TW201222915 A TW 20122291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conductive layer
emitting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1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saru Tajima
Yusuke Yamazaki
Yoshiaki Takahashi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TW201222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291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6Multilayers, e.g. transparent multilay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05B33/28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of translucent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dielectric or refle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8Transparent cathodes, e.g. comprising thin met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Description

201222915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例如顯示裝置或照明裝置所使用之電致 發光元件等。 【先前技術】 近年來,利用電致發光現象之設備的重要度逐漸增 加。作爲該種設備係使發光材料形成爲層狀,於該發光層 上設置由陽極與陰極構成之一對電極且藉由施加電壓進行 發光之電致發光元件備受矚目。該種電致發光元件係藉由 將電壓施加於陽極與陰極之間,分別自陽極與陰極注入電 洞與電子,.利用由注入之電子與電洞在發光層中結合而生 成之能量進行發光。亦即,係利用電致發光元件以由該結 合產生之能量激發發光層之發光材料,自激發狀態再度回 到基底狀態時發出光之現象的裝置》 使用該電致發光元件作爲顯示裝置時,由於發光材料 爲自身發光,故具有作爲顯示裝置之應答速度快速,且視 角廣之特徵。另外電致發光元件之構造上亦具有使顯示裝 置薄型化變容易之優點。又利用例如有機物質作爲發光材 料之有機發光元件之情況,具有之特徵爲藉由選擇有機物 質而容易產生色純度高的光,因此可使該色再現區域變 廣。 另外,電致發光元件由於亦可以白色進行發光,且爲 面發光,故而亦提案將該電致發光元件組裝於照明裝置中 -5- 201222915 而利用之用途。 以陽極與陰極挟持之方式形 爲電致發光元件,且藉由將電壓 陰極重疊之區域之發光層發光者 又專利文獻1中揭示將電棰 通,且自挾持於該半導體層與另 之有機發光元件,該有機發光元 部發光,故可以不透明材料形成 安定金屬作爲電極材料。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J 【發明內容】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此處使電極之一方與半導體 層與另一電極間所夾持之發光層 要在使電極圖型化後,形成與電 以微細圖型形成電極時,難以在 層,容易使發光面內之發光變得 滑化必須1經過其他平滑化處理, 造成本增加。 有鑑於上述問題,本發明之 之發光面平滑、發光均勻性高 成含有發光層之有機層作 施加於電極間而使陽極與 係過去以來即已知。 之一方與半導體層電性導 一電極之間之發光層發光 件由於可自半導體層朝外 電極,可使用導電性高之 00/6753 1號公報 層電接觸,且自該半導體 發光之電致發光元件有必 極接觸之半導體層。因此 電極間形成平滑之半導體 不均勻。又使半導體層平 故製造步驟變複雜,且製 目的係提供一種發光部中 、製造容易之電致發光元 -6 - 201222915 件。 又,本發明之其他目的係提供發光均勻性高之顯示裝 置及照明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電致發光元件之特徵爲具備有依序層合第一 導電層、介電體層、第二導電層、發光層及第三導電層而 成之層合部,與至少貫通介電體層並使第一導電層及第二 導電層電性連接之接觸孔, 自發光面側觀看時爲 (i) 具有至少一個連續之發光區域, (ii) 接觸孔之個數在每一發光區域中爲1〇2個以上, 且係爲接觸孔所佔之面積比例相對於發光區域之面積成爲 〇 · 1以下之個數。 發光元件之兩面成爲發光面時,兩面較好均滿足上述 ⑴及(Π)。 此處,一個發光區域爲自發光面側觀看時,發光部分 爲不會中途切斷之連續區域,且亦包含該區域內包含之接 觸孔之區域。 又,接觸孔所占面積之比例,相對於發光區域之面積 較好爲0.001〜0.1,自發光面側觀看之接觸孔形狀,較好 內包該形狀之最小圓之直徑爲ο.οίμιη〜2μηι,接觸孔較好 形成爲進而貫穿第一導電層。 再者第一導電層、介電體層及第二導電層相對於發光 201222915 之光的波長較好爲透明,介電體層之折射率較好爲 1.0-1 .5。 又再者第二導電層較好含有導電性金屬氧化物或導電 性高分子,第二導電層與第三導電層之間較好進而具備由 電洞輸送層、電洞阻絕層及電子輸送層所選出之至少一 層。 且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之特徵爲具備上述之電致發光元 件。 又本發明之照明裝置之特徵爲具備有上述之電致發光 元件。 [發明效果]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發光均句性高、製造容易之電致 發光元件等。 【實施方式】 (電致發光元件)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詳細說明。 圖1爲說明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電致發光元件之發光 區域之一例的部分剖面圖》 圖1所示之電致發光元件10係具備於基板11上依序 層合用以注入電洞之第一導電層1 2、絕緣性之介電體層 13、與覆蓋介電體層13上面並有第一導電層12電性導通 之第二導電層14、使電洞與電子結合而發光之發光層 -8- 201222915 15、用以注入電子之第三導電層16而成之構造之層合 部。又,介電體層13形成有接觸孔17。而且接觸孔17 內充塡有第二導電層14之成分。藉此第一導電層12與第 二導電層14係透過接觸孔17電性導通。因此在第一導電 層12與第三導電層16之間施加電壓時,第二導電層14 與第三導電層16之間被施加電壓,而使發光層15發光。 該情況,電致發光元件1 0之發光面成爲基板1 1側之面及 /或爲其相反側之面。 基板11係成爲形成第一導電層12、介電體層13、第 二導電層14、發光層15、第三導電層16之支撐體者。基 板1 1係使用滿足電致發光元件1 0所要求之機械強度之材 料。通常,基板11係使用滿足作爲該支撐體所需之機械 強度之材料。 至於基板11之材料,於自電致發光元件10之基板 1 1側取出光之情況(基板11側之面爲取出光之面,亦即 成爲發光面之情況),宜對於發出光之光的波長爲透明。 具體而言,發光之光爲可見光時,列舉爲鈉玻璃、無鹼玻 璃等玻璃;丙烯酸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樹 脂、聚酯樹脂、尼龍樹脂等透明塑膠;矽等。 並無必要自電致發光元件10之基板11側之面取出光 時’基板Π之材料不限於透明者,亦可使用不透明者。 具體而言,除上述材料以外,亦可使用由銅(CU)、銀 (Ag)、金(Au)、鉛(Pt)、鎢(W)、鈦(Ti)、鉅(Ta)、或鈮 (Nb)之單體’或該等之合金,或由不銹鋼等所構成之材 -9 - 201222915 料。 基板π之厚度係依要求之機械強度而定,但較好爲 0.1111111〜1〇111111’更好爲 0 25111111〜2111111。 第一導電層12係在與第三導電層16之間施加電壓, 透過第二導電層14將電洞注入於發光層15中。亦即,本 實施形態中之第一導電層12爲陽極層。第一導電層12中 使用之材料只要爲具有電傳導性者即無特別限制,但較好 爲在-5°C〜80°C之溫度範圍內之面阻抗爲1〇〇〇Ω以下者, 更好爲1 〇〇Ω以下者。此外,較好爲電阻抗對於鹼性水溶 液不會顯著變化者。 至於滿足該等條件之材料,可使用導電性金屬氧化 物、金屬、合金。此處,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列舉爲例如 ITO(氧化銦錫)、ΙΖ0(銦-鋅氧化物)。又作爲金屬列舉爲 不銹鋼、銅(Cu)、銀(Ag)、金(Au)、鉑(Pt)、鎢(W)、鈦 (Ti)、钽(Ta)、鈮(Nb)等。因此亦可使用含該等金屬之合 金。至於形成透明電極所用之透明材料列舉爲例如由氧化 銦、氧化鋅、氧化錫、該等之複合體的IT Ο(氧化銦錫)、 IZO(銦-鋅氧化物)等所構成之導電性玻璃(NESA等)、 金、鈾、銀、銅等。該等中,以ITO、IZO、氧化錫較 佳。又,亦可使用由聚苯胺或其衍生物、聚噻吩或其衍生 物等之有機物所成之透明導電膜。 第一導電層12之厚度,在自電致發光元件10之基板 11側取出光之情況,爲了獲得高透光率,較好爲 2nm〜3 0 0nm。又不必要自電致發光元件1 〇之基板1 1側取 -10- 201222915 出光之情況下,可以例如2nm~2mm形成》 又,基板11可使用與第一導電層12相同之材質。該 情況下,基板11亦可兼做第一導電層12。 介電體層13爲層合於第一導電層12上,在接觸孔 17以外之位置第一導電層12與第二導電層14係分離並 絕緣。因此介電體層13較好爲具有高阻抗率之材料,至 於阻抗率較好爲1〇8Ω · cm以上,更好爲1〇12Ω . cm以 上。具體而言介電體層13之材料列舉爲氮化矽、.氮化 硼、氮化鋁等金屬氮化物;氧化矽、氧化鋁等金屬氧化 物,其他亦可使用聚醯亞胺、聚偏氟化乙烯、聚對二甲苯 (parylene)等高分子化合物。 又,自基板11側之面取出光時,藉由使自發光層15 入射之光折射而改變光之行進方向,可增加朝基板11外 取出之光。據此,介電體層13之折射率較好在1.0〜1.5 之範圍內。 介電體層13之厚度,爲了抑制第一導電層12與第二 導電層14之間之電阻抗,較好不超過Ιμιη。但,太薄時 會有絕緣耐力不足之虞。據此介電體層13之厚度較好製 作成10nm~500nm,更好製作成50nm〜200nm。 又電介體層13之折射率,爲了使光易於取出至外 部,較好在1.0〜1.5之範圍內。 第二導電層14係在接觸孔17之內部與第一導電層 12電性導通,使自第一導電層12接收之電洞朝發光層15 注入。第二導電層14較好含有導電性金屬氧化物或導電 -11 - 201222915 性高分子。具體而言,較好爲由具有透光性之ιτο、 ΙΖΟ、氧化錫及有機物所成之透明導電膜。又本實施形態 中,接觸孔17之內部係以形成第二導電層丨4之材料充 塡,故爲了使對接觸孔17之內表面之膜形成變得容易, 第二導電層14較好以塗佈成膜。因此由該觀點而言,第 二導電層14最好爲由有機物組成之透明導電膜。又,第 二導電層14與第一導電層12之材料亦可相同。 第二導電層14之厚度,在自電致發光元件1〇之基板 11側取出光之情況,爲了獲得高透光率,較好爲 2nm〜3 OOnm 〇 又亦可於第二導電層14之與發光部15接觸之表面設 置使對發光部15注入電洞變容易之層。具體而言,可藉 由形成由酞菁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等導電性高分子、 Mo氧化物、無定型碳、氟化碳、聚胺化合物等所成之 lnm〜2 0〇nm之層,或由金屬氧化物、金屬氟化物、有機 絕緣材料等所成之平均膜厚1 〇nm以下之層而實現。 發光部15含有藉由施加電壓而發光之發光材料》 發光層15之發光材料可使用有機材料及無機材料之 任一種。若爲有機化合物則可使用低分子化合物及高分子 化合物之任一種。至於發光性有機材料較好爲磷光性有機 化;合物及金屬錯合物。金屬錯合物中有顯示出磷光性者, /亦^好地使用該金屬錯合物。本發明中,就提高發光效率 之觀點而言,尤其非常期望使用環金屬化(cyclometalated) 錯合物。環金屬化錯合物列舉爲例如具有2-苯基吡啶衍 -12- 201222915 生物、7,8 -苯并喹啉衍生物、2-(2 -噻吩基)吡啶衍生物、 2-(1-萘基)吡啶衍生物、2-苯基喹啉衍生物等配位子之 Ir、Pd及Pt等之錯合物’但最好爲銥(Ir)錯合物。環金屬 化錯合物除形成環金屬錯合物所需之配位子以外,亦可具 有其他配位子。又,環金屬化錯合物亦含由三重態激子發 光之化合物,就提高發光效率之觀點而言係較佳。 又’作爲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列舉爲MEH-PPV等之 聚-對-伸苯基伸乙烯(PPV)衍生物;聚莽衍生物、聚噻吩 衍生物等之π共軛系高分子化合物;將低分子色素與四苯 基二胺或三苯基胺導入於主鏈或側鏈中而成之聚合物等。 亦可倂用發光性高分子化合物與發光性低分子化合物。 發光層15包含發光材料與主體材料,亦可將發光材 料分散於主體材料中。該等主體材料較好具有電荷輸送 性’較好爲電洞輸送性化合物或電子輸送性化合物。 第三導電層16係在與第一導電層12之間施加電壓, 將電子注入於發光層15中。亦即,本實施形態中第三導 電層1 6爲陰極層。 第三導電層16所使用之材料只要是具有與第一導電 層1 2相同之電傳導性者即無特別限制,但以功函數低, 且化學安定者較佳。具體而言,可例示爲Al、MgAg合 金、AlLi或AICa等之A1與鹼金屬之合金等之材料。 但’第三導電層16之材料,若要自電致發光元件1〇 之第三導電層1 6側取出光之情況(第三導電層1 6側之面 爲取出光之面,亦即成爲發光面之情況),較好使用例如 -13- 201222915 與第一導電層12同樣對發光之光爲透明之材料。 第三導電層16之厚度較好爲Ο.ΟΙμηι〜Ιμηα,更好爲 0.05μηι ~0·5μηι 0 又,爲了降低電子自第三導電層16朝發光層15之注 入障礙,提高電子之注入效率,亦可鄰接於第三導電層 16設置未圖示之陰極緩衝層。陰極緩衝層之功函數必需 比第三導電層16低,且較好使用金屬材料。例如可使用 由驗金屬(Na、Κ、Rb、Cs)、鹼土類金屬(Sr、Ba、Ca、 Mg)、稀土類金屬(Pr、Sm、Eu、Yb)、或該等金屬之氟化 物、氯化物、氧化物選出之單體或兩種以上之混合物。陰 極緩衝層之厚度較好爲 〇.〇5nm〜50nm ,更好爲 0.1nm~20nm,又更好爲 0.5nm〜10nm。 第二導電層14與第三導電層16之間亦可形成發光層 I5以外之層。該層可例示爲電洞輸送層、電洞阻斷層、 電子輸送層等,依據各功能,除作爲上述主體材料例示之 電荷輸送化合物以外,亦可使用習知之材料。 接觸孔1 7之形狀可爲例如圓柱形狀、四角柱形狀 等,但並不限於該等。 爲了增大介電體層13上形成之發光層15之面積,提 高電致發光元件1〇之亮度,接觸孔17之大小只要可充分 使第一導電層12與第二導電層14之間電性連接即可,且 越小越好。本實施形態中之接觸孔1 7之大小,於自發光 面側對於基板 Π爲垂直方向觀看時,如圖5(a)〜(b)所 示,以內包接觸孔1 7之形狀之最小圓(最小內包圓)1 7 a之 -14- 201222915 直徑表示。亦即,圖5(a)中以17a表示接觸孔17爲正方 形狀時之最小內包圓,圖5(b)中以17a表示接觸孔17爲 正六角形狀時之最小內包圓。而且最小內包圓17a之直徑 較好爲0.01 μηι〜2 μιη。例如,接觸孔17爲圓柱形狀時,其 圓柱之直徑較好爲0.01μπι〜2μιηο 又,自發光面側觀看之接觸孔1 7所占面積之比例相 對於發光區域之面積較好爲 0.1以下,最好爲 0.001〜0.1。據此可獲得高亮度之發光。 再者,接觸孔17在一個發光區域中較好形成至少 1〇2個以上’更好形成104個以上。進而該等多數之接觸 孔17較好於發光區域內係均勻分布。但,接觸孔17之個 數上限,如前述,較好爲使接觸孔17在發光區域面內所 占面積之比例成爲0.1以下之範圍。據此而提高發光區域 中之發光均勻性。又,圖1由於爲模式圖故不一定表示該 等各數値之比者。 另外,圖1中接觸孔17僅在介電體層13內形成,但 更可延伸並貫穿至第一導電層12及/或第三導電層16而 形成 又上述之例中’關於以第一導電層12作爲陽極層, 以第三導電層1 6作爲陰極層之例進行說明,但並不限於 該等’亦可以第一導電層12作爲陰極層,以第三導電層 1 6作爲陽極層。 (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15- 201222915 以下,就本發明之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採用以 圖1進行說明之電致發光元件10時之例進行說明。 圖2(a)〜(e)係就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電致發光元件10 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之圖。 首先於基板11上形成依序層合第一導電層12、介電 體層13之形態(圖2(a))。形成該等層時,亦可使用電阻 加熱蒸鍍法、電子束蒸鍍法、濺鍍法、離子電鑛法、CVD 法。又,可進行塗佈成膜方法(亦即,將成爲目的之材料 溶解於溶劑中之狀態塗佈於基板上並乾燥之方法)時,亦 可使用旋轉塗佈法、浸漬塗佈法、噴墨法、印刷法、噴霧 法、佈膠法等方法成膜。 接著,於介電體層13上形成接觸孔17。接觸孔17 之形成可使用例如使用微影術之方法。進行該等,首先係 於介電體層上塗佈光阻液,以旋轉塗佈等去除多餘之光阻 液,形成光阻層71(圖2(b))。 接著,透過描繪有用以形成接觸孔17之特定圖型之 光罩,以紫外線(UV)、電子束(EB)等進行曝光。此處,若 進行等倍曝光(例如,接觸曝光或近接式(proximity)曝光 之情況)則可形成與光罩圖型等倍之接觸孔1 7之圖型,若 進行縮小曝光(例如,使用步進器曝光時),則可形成相對 於光罩圖型縮小之接觸孔17之圖型。接著,若使用顯像 液去除光阻層71之曝光部分,則去除圖型之部分之光阻 層 71(圖 2(c))。 接著,蝕刻去除露出之介電體層1 3之部分(視情況連 -16- 201222915 同第一導電層12之部分),形成接觸孔17(圖2(d))。蝕刻 可使用乾式蝕刻與濕式蝕刻之任一種。至於乾式蝕刻,可 利用反應性離子蝕刻(RIE :反應性離子蝕刻)或感應結合 電漿蝕刻,又濕式蝕刻可利用朝稀鹽酸或稀硫酸中進行浸 漬之方法等。又,藉由調節進行飩刻時之蝕刻條件(處理 時間、使用氣體、壓力、基板溫度),可選擇接觸孔17所 貫通之層。 又接觸孔17之形成可藉由奈米壓印法之方法進行。 具體而言形成光阻層71後,將描繪有用以形成圖型 之特定凸圖型之光罩施以壓力抵壓向光阻層71之表面。 接著在該狀態下,藉由熱及/或對光阻層71照光,使光阻 層71硬化。接著去除光罩,於光阻層71表面形成對應於 凸圖型之接觸孔17之圖型。接著,藉由進行前述蝕刻, 可形成接觸孔1 7。 接著形成依序層合第二導電層14、發光層15、第三 導電層16之形態(圖2(e))。形成該等之層中,可使用與 形成第一導電層12、介電體層13相同之方法。又形成第 二導電層14時,較好使用用以將形成第二導電層14之材 料充塡於接觸孔17內部之塗佈成膜方法。 藉由以上步驟可製造電致發光元件10。又,較好安 裝使電致發光元件1〇長期安定所用之自外部保護電致發 光元件10用之保護層或保護覆蓋物(未圖示)。至於保護 層可使用高分子化合物、金屬氧化物、金屬氟化物、金屬 硼化物、氮化矽、氧化矽等矽化合物等。而且,亦可使用 -17- 201222915 該等之層合體。又,保護覆蓋物可使用玻璃板、表面經低 透水率處理之塑膠板、金屬等。該保護覆蓋物較好採用以 熱硬化性樹脂或光硬化性樹脂與元件基板貼合而密閉之方 法。又此時,藉由使用隔離材可維持特定之空間,可防止 傷及電致發光元件ίο故而較佳。而且,若於該空間中封 入如氮氣、氬氣、氦氣之惰性氣體,則可容易地防止上側 第三導電層16之氧化。尤其是使用氦氣時,由於熱傳導 高,故可將施加電壓時自電致發光元件10產生之熱有效 地傳導到保護覆蓋物故而較佳。另外藉由於該空間內設置 氧化鋇等乾燥劑,可容易地抑制上述一連串製造步驟中吸 附的水分對電致發光元件10造成傷害。 (顯示裝置) 接著,針對具備以上詳述之電致發光元件之顯示裝置 進行說明。 圖3爲說明使用本實施形態中之電致發光元件之顯示 裝置之一例之圖。 圖3所示之顯示裝置200爲所謂的被動陣列型顯示裝 置,具備有顯示裝置基板202、陽極配線204、陽極輔助 配線206、陰極配線208、絕緣膜210'、陰極隔離壁212、 電致發光元件214、封裝板216、密封材218。 至於顯示裝置基板202可使用例如矩形之玻璃基板等 透明基板。顯示裝置基板2 0 2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制’可使 用例如0.1 ~ 1 m m者。 -18- 201222915 於顯示裝置基板2 02上形成複數條陽極配線204。陽 極配線2 04係以隔開一定間隔平行配置。陽極配線2 04可 使用由透明導電膜構成之例如ITO(氧化銦錫)。又陽極配 線204之厚度可爲例如100nm〜150nm。接著,於各陽極 配線204之端部上形成陽極輔助配線206。陽極輔助配線 2 06係與陽極配線204電性連接。藉由如此構成,陽極輔 助配線206發揮作爲在顯示裝置基板2〇2之端部側中與外 部配線連接用之端子之功能,且可自設置於外部之未圖示 之驅動電路,透過陽極輔助配線206對陽極配線204供給 電流。陽極輔助配線206係由例如厚度500nm〜600nm之 金屬膜構成。 又,於電致發光元件214上設置複數條之陰極配線 208。複數條陰極配線208各成平行,且與陽極配線204 正交地配設。陰極配線208可使用A1或A1合金。陰極配 線208之厚度爲例如lOOnm〜150nm。又,陰極配線208 之端部,係與相對陽極配線204之陽極輔助配線206同 樣,設置未圖示之陰極輔助配線,與陰極配線20 8電性連 接。而且,陰極配線208與陰極輔助配線之間可流通電 流。 於顯示裝置基板202上形成被覆陽極配線204之絕緣 膜210。絕緣膜210係以使陽極配線204之一部份露出之 方式設置有矩形狀之開口部220。複數開口部220於陽極 配線2〇4上配置成矩陣狀。該開口部220中,如後述在陽 極配線204與陰極配線208之間設置電致發光元件2 1 4。 -19- 201222915 亦即’各開口部220成爲像素。因此,對應於開口部220 形成顯示區域。此處,絕緣膜210之膜厚可成爲例如 200nm〜3 00nm ,開口部 220 之大小可成爲例如 300μιηχ300μιη 〇 在對應於陽極配線204上之開口部220之位置處,形 成電致發光元件214。又,此處電致發光元件214由於以 陽極配線204取代基板1 1,故在陽極配線204上直接形 成第一導電層12、介電體層13、第二導電層14、發光層 15、第三導電層16(參照圖1)。電致發光元件214係於開 口部220中挾持於陽極配線204與陰極配線208中。亦 即,電致發光元件214之第一導電層12與陽極配線2 04 接觸,第三導電層16與陰極配線208接觸。電致發光元 件214之厚度可爲例如150nm〜200nm。 於絕緣膜2 1 0上,沿著與陽極配線204垂直之方向形 成複數陰極隔離壁2 1 2。陰極隔離壁2 1 2係以使陰極配線 208之配線彼此不導通之方式,扮演用以使複數條陰極配 線2 08空間上分離之角色。據此,鄰接之陰極隔離壁212 之間分別配置陰極配線208。陰極隔離壁2 1 2之大小可使 用例如高度爲2μηι〜3μηι,寬度爲ΙΟμηι者。 顯示裝置基板2 02係透過封裝板216與密封材218而 貼合。據此,可封裝電致發光元件2 1 4所設之空間,可防 止電致發光元件214因空氣中之水分造成之劣化。封裝板 216可使用例如厚度0.7mm〜1.1 mm之玻璃基板。 該等構造之顯示裝置2 00中,藉由未圖示之驅動裝 -20- 201222915 置,透過陽極輔助配線206、未圖示之陰極輔助配線,將 電流供給至電致發光元件214,使發光層15發光,可使 光射出。而且,可藉由控制裝置控制對應於上述像素之電 致發光元件214之發光、非發光,藉此可於顯示裝置2〇〇 上顯示圖像。 (照明裝置) 接著,就使用電致發光元件10之照明裝置進行說 明。 圖4爲說明具備本實施形態之電致發光元件之照明裝 置之一例之圖。 圖4所示之照明裝置300係由上述之電致發光元件 10、連接於與電致發光元件10之基板11(參照圖1)鄰接 設置之第一導電層12(參照圖1)之端子302、連接於與基 板11(參照圖1)鄰接設置之電致發光元件1〇之第三導電 層16(參照圖1)之端子3 03、連接於端子302與端子303 且用以驅動電致發光元件10用之亮燈電路301所構成》 亮燈電路301內部具有未圖示之直流電源與未圖示之 控制電路,且通過端子302與端子303將電流供給於電致 發光元件10之第一導電層12與第三導電層16之間。而 且,驅動電致發光元件1〇,使發光層15 (參照圖1)發光, 通過基板1 1發射出光作爲照明光加以利用。發光層1 5亦 可由發射出白光之發光材料所構成,且亦可分別設置複數 個使用發出綠光(G)、藍光(B)、紅光(R)之發光材料而成 -21 - 201222915 之電致發光元件i〇,使其合成光成爲白光》 [實施例] (實施例1) 利用以下方法製作電致發光元件。 首先於作爲基板11之由石英玻璃構成之玻璃基板(邊 長25mm,厚度1 mm)上,使用職鏟裝置(Canon Anelva股 份有限公司製造E-401S),依序層合150nm之ITO(氧化銦 錫)作爲第一導電層12,50nm之二氧化矽(Si02)作爲介電 體層13而成膜》 接著,以旋轉塗佈法成膜約Ιμιη之光阻(AZ電子材料 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ΑΖ1 500)。接著,以石英(板厚3mm) 作爲基材,製作對應將圓配置成三角格子狀之圖型之光罩 A,使用步進器曝光裝置(NIKON製造,型號NSR-1 5 05i6) ’以I/5縮小尺寸進行曝光。接著,以TMAH(氫 氧化四甲基銨:(CH3)4NOH)之1.2%溶液顯像,使光阻層 圖型化。接著,隨後在l3〇°C加熱10分鐘(後烘烤處理)。 接著使用反應性離子飩刻裝置(SAMCO股份有限公司 製造之RIE-200iP),使用CHF3作爲反應性氣體,以壓力 0.3Pa、輸出偏壓/ICP = 50/1 00(W)之條件反應18分鐘,進 行乾式蝕刻處理。接著利用光阻去除液除去光阻殘留物, 形成貫通Si02層之接觸孔17。該接觸孔.17爲直徑Ιμηι 之圓柱狀,係於Si02層之整面上以4μιη間距配置形成爲 三角格子狀。 -22- 201222915 接者’利用旋轉塗佈法(轉數:3〇〇〇rpm)塗佈聚(34)-乙二氧基噻吩(PEDOT)與聚苯乙烯磺酸鹽(pss)之混合物 (以質量比計PEDOT:PSS = l:6)之水性懸浮液(含量ι·5質量 β) ’在氮氣氛圍下’在1 401放置丨小時予以乾燥,形成 第二導電層14。 接著’利用旋轉塗佈法(轉數:3 000rpm)將以下所示 之化合物(A)之二甲苯溶液塗佈於上述第二導電層I#上, 在氮氣氛圍下’在210 °C放置1小時予以乾燥,形成電洞 輸送層。 接著,以旋轉塗佈法(轉數:3000 rpm)將以質量比 9:1: 90含有以下所示之化合物(B)、化合物(c)、化合物 (D)之二甲苯溶液塗佈在上述電洞輸送層上,在氮氣氛圍 下’於140 °C放置1小時予以乾燥,形成發光層15。 接著’利用蒸鍍法於上述發光層15上依序成膜氟化 鈉(4nm)作爲陰極緩衝層、鋁(i3〇nm)作爲第三導電層 16,製作電致發光元件。 製成之電致發光元件係以基板面側作爲發光面,且具 有一個連續之發光區域。又,自該發光面側觀察該電致發 光元件時’前述發光區域中之接觸孔之數量約爲2M07 個。又,接觸孔所佔之面積比例相對於該發光區域之面積 爲 0.057 。 -23 - 201222915 [化i]
(實施例2) 除使發光層之組成設爲以下所示之化合物(E):化合 物(F) ··化合物(G):化合物(D)=l〇 : 0_4 : 0.6 ·· 89(質量比) 以外,餘與實施例1同樣,製作電致發光元件。 製成之電致發光元件係以基板面側作爲發光面,且具 有一個連續之發光區域。又,自該發光面側觀察該電致發 光元件時,前述發光區域中之接觸孔之數量約爲2xl〇7 個》又,接觸孔所佔面積之比例相對於該發光區域之面積 爲 0.057 。 -24- 201222915 [化2]
化合物(E)
化合物(F)
(實施例3) 化合物(G) 首先與實施例1同樣於由石英玻璃基板上,依序層合 15 0nm之ITO膜作爲第一導電層12及5〇nmi Si02層作 爲介電體層13而成膜。 接著與實施例1同樣,於Si 02層上成膜Ιμιη之光阻 層後’以石英作爲基材,製作對應將圓配置成三角格子狀 之圖型之光罩Β,使用步進器曝光裝置,以1/5縮小尺寸 對光阻層進行曝光。接著,以ΤΜΑΗ之1.2%溶液顯像, 在130 °C加熱10分鐘,使光阻層圖型化。 接著使用反應性離子蝕刻裝置(SAMCO股份有限公司 製造之RIE-200iP),使用CHF3作爲反應性氣體,以壓力 0.3Pa、輸出偏壓/ICP = 50/1 00(W)之條件反應18分鐘,進 行乾式蝕刻處理。接著將反應性氣體替換成Cl2與SiCl4 之混合氣體,以壓力IPa、輸出偏壓/ICP = 200/1 00(W)之條 件反應5分鐘,進行乾蝕刻處理。接著利用光阻去除液除 -25- 201222915 去光阻殘留物,形成貫通Si〇2及ITO膜導之接觸 該接觸孔17爲直徑0·5μιη之圓柱狀,係於si〇2層 膜之整面上以1·6μιη之間距配置形成爲三角格子狀 接著利用濺鍍法,於Si02層上及接觸孔17內 上形成20nm之ITO膜作爲第二導電層14。 接著與實施例1同樣,於第二導電層14上依 形成電洞輸送層、發光層15、陰極緩衝層及第三 16,製作電致發光元件。 製成之電致發光元件係以基板面側作爲發光面 有一個連續之發光區域。又,自該發光面側觀察該 光元件,前述發光區域中之接觸孔17之數量約爲 個。又,接觸孔1 7所佔面積之比例相對於該發光 面積爲0.089。再者,Si02層之折射率爲1.4。 (比較例1) 除使用光罩C作爲對光阻層曝光時之圖型光罩 餘與實施例1同樣製作電致發光元件。 製成之電致發光元件係以基板面側作爲發光面 —個連續之發光區域,且具有直徑2.5 μηι之圓柱 5μιη之間距於Si02層之整面上配置形成爲三角格 接觸孔。自發光面側觀察該電致發光元件時,前述 域中之接觸孔之數量約爲1.4xl〇7個。又,接觸孔 積比例相對於該發光區域之面積爲0.23。又,Si( 折射率爲1.4。 孔17。 f 及 ITO 〇 之整面 序層合 導電層 ,且具 電致發 1.4 X 1 08 區域之 以外, ,具有 狀且以 子狀之 發光區 所佔面 >2層之 -26- 201222915 以直流電源(KEITHLEY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 司製造’型號SM2400)對實施例1〜3及比較例]中製作之 電致發光元件施加電壓後,各實施例之任一者以目視均觀 察到發光面內亮度均勻之白色光,但比較例丨中觀察到不 均勻部分。 又’以下表1中顯示以300cd/m2之平均亮度使實施 例1 ~3及比較例1中製作之電致發光元件亮燈時之發光效 率與驅動電壓。實施例1〜3之電致發光元件,相較於比較 例1之電致發光元件,亦具有發光效率高,可以低電壓驅 動之優異特性。 [表1] 發光效率(cd/A) 驅動電壓(V) 實施例1 33 6.0 實施例2 31 5.9 實施例3 36 5.9 比較例1 28 6.6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爲說明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電致發光元件之發光 區域之一例之部分剖面圖。 圖2(a)〜(e)爲針對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電致發光元件 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之圖。 圖3爲說明使用本實施形態中之電致發光元件之顯示 裝置之一例之圖。 圖4爲說明具備本實施形態中之電致發光元件之照明 -27- 201222915 裝置之一例之圖。 圖5(a)〜(b)爲說明表示本實施形態中之接觸孔大小之 最小內包圓之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〇 :電致發光元件 1 1 :基板 12 :第一導電層 1 3 :介電體層 1 4 :第二導電層 1 5 :發光層 16 :第三導電層 1 7 :接觸孔 1 7 a :最小內包圓 2 0 0 :顯示裝置 3 00 :照明裝置 -28-

Claims (1)

  1. 201222915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電致發光元件,其特徵爲具備有依序層合第 一導電層、介電體層、第二導電層、發光層及第三導電層 而成之層合部,與至少貫通前述介電體層並使該第一導電 層及該第二導電層電性連接之接觸孔, 自發光面側觀看時爲 (i) 具有至少一個連續之發光區域, (ii) 接觸孔之個數在每一發光區域中爲1〇2個以上, 同時爲接觸孔所佔之面積比例相對於發光區域之面積成爲 〇 · 1以下之個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前 述接觸孔所佔面積之比例相對於前述發光區域之面積爲 0.001〜0·1 。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致發光元件,其中自 發光面側觀看之前述接觸孔之形狀係內包該形狀之最小圓 之直徑爲 0.01μηι~2μιη。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前 述接觸孔係形成爲進而貫通前述第一導電層。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前 述第一導電層、前述介電體層及前述第二導電層相對於發 光之光的波長爲透明。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前 述介電體層之折射率爲1.0~ 1.5。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前 -29- 201222915 述第二導電層包含導電性金屬氧化物或導電性高分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前 述第二導電層與第三導電層之間進而具備自電洞輸送層、 電洞阻斷層及電子輸送層中選出之至少一層。 9. —種顯示裝置,其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 項中任一項之電致發光元件。 10. —種照明裝置,其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 項中任一項之電致發光元件。 -30-
TW100131106A 2010-09-01 2011-08-30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TW201222915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5378 2010-09-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2915A true TW201222915A (en) 2012-06-01

Family

ID=45772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1106A TW201222915A (en) 2010-09-01 2011-08-30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61664A1 (zh)
EP (1) EP2613611A4 (zh)
JP (1) JP4913927B1 (zh)
KR (1) KR101408463B1 (zh)
CN (1) CN103098551A (zh)
TW (1) TW201222915A (zh)
WO (1) WO201202953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7836B (zh) * 2017-08-07 2019-01-11 智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有機發光二極體之隔離柱導電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43540B2 (en) * 2012-02-03 2017-01-10 Koninklijke Philips N.V. OLED device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JPWO2013129612A1 (ja) 2012-02-29 2015-07-30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150044784A1 (en) * 2012-02-29 2015-02-12 Showa Denko K.K.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US20150102307A1 (en) * 2012-02-29 2015-04-16 Showa Denko K.K.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CN110032285A (zh) * 2018-01-11 2019-07-19 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9256490B (zh) * 2018-09-28 2021-02-26 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15299B (zh) 2020-08-27 2023-11-28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和触控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11967A1 (en) 1999-04-30 2001-06-27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US6593687B1 (en) * 1999-07-20 2003-07-15 Sri International Cavity-emissio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device
JP3841092B2 (ja) * 2003-08-26 2006-11-0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4723213B2 (ja) * 2003-08-29 2011-07-1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の作製方法
JP4027914B2 (ja) 2004-05-21 2007-12-2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機器
JP4706401B2 (ja) * 2005-03-23 2011-06-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697254B2 (en) * 2006-11-14 2014-04-15 Sri International Cavit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DE102007004509A1 (de) * 2006-11-23 2008-05-29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Beleuchtungselement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TWI349381B (en) * 2007-08-03 2011-09-21 Chi Mei Lighting Tech Corp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971386B (zh) * 2008-01-24 2012-07-04 思研(Sri)国际顾问与咨询公司 高效率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7836B (zh) * 2017-08-07 2019-01-11 智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有機發光二極體之隔離柱導電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29531A1 (ja) 2012-03-08
CN103098551A (zh) 2013-05-08
US20130161664A1 (en) 2013-06-27
KR20130041977A (ko) 2013-04-25
EP2613611A1 (en) 2013-07-10
JPWO2012029531A1 (ja) 2013-10-28
JP4913927B1 (ja) 2012-04-11
KR101408463B1 (ko) 2014-06-17
EP2613611A4 (en) 2014-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128601A1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TW201222915A (en)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2010129419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093665B2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0067861A1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7250718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214823A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WO2010032758A1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US20140048793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production method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JP5255161B1 (ja) 有機発光素子、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WO2010061898A1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KR20130058732A (ko) 전계발광 소자, 전계발광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표시 장치 및 조명 장치
JP2012243517A (ja) 有機発光素子、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9245775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145483B2 (ja) 有機発光素子、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WO2011148478A1 (ja) 発光素子、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WO2013094375A1 (ja) 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678455B2 (ja)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el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250719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0032757A1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WO2013128601A1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09246064A (ja) 有機el素子
JP2009094327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