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529489A - Fuel cell system and vehicle using same - Google Patents

Fuel cell system and vehicle using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529489A
TW200529489A TW093131899A TW93131899A TW200529489A TW 200529489 A TW200529489 A TW 200529489A TW 093131899 A TW093131899 A TW 093131899A TW 93131899 A TW93131899 A TW 93131899A TW 200529489 A TW200529489 A TW 2005294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cell
aforementioned
heat exchanger
main frame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31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ideo Kohda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529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2948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29Heat exchange us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09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with one of the reactants being liquid, solid or liquid-charged
    • H01M8/1011Direct alcohol fuel cells [DAFC], e.g.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 [DMF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50/00Fuel cell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Specific features of fuel cell system
    • H01M2250/20Fuel cell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uel Cell (AREA)

Description

200529489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更特定地 熱交換器 本發明係關於燃料電池系統及使用其之車輛, 說,係關於包含冷卻供應至燃料電池之燃料用之 之燃料電池糸統及使用其之車輛。 【先前技術】 利用燃料與氧之電化學反應產生電力之燃料電池係矛 電化學反應發熱。因此,為了抑制此發熱所引起之燃= 池之溫度上升,已知有冷卻預備供應至燃料電池之燃料 燃料電池系統(例如參照專利文獻丨)。 〃之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203587號公報 【發明内容】 但,在以在之燃料電池系統中,儘管冷卻預備供應至燃 料電池之燃料,有時可能發生燃料電池之溫度過於上升而 損及電解質膜,以致於不能有效地發電。此時,有更進一 步冷卻燃料電池之必要。 在此,另行設置冷卻燃料電池之裝置時,有燃料電池系 統之構成變得較為複雜之問題。此問題在將燃料電池系統 搭載於機車等車輛時,尤其顯著。 故,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可利用簡易之構成高效率地 冷卻燃料電池之燃料電池系統及使用其之車輛。 依據本*明之某_觀點,可提供包含利用燃料與氧之電 化子反應產生電能之燃料電池、設在燃料電池之附近,用 於冷卻通過燃料電池内之媒體之熱交換器、及產生冷卻燃 96891.doc 200529489 枓电池與熱父換器用之空氣 心工巩机之工乳肌產生手段之烬 池系統。 “、、电 在,發明中’在燃料電池之附近設有熱交換器。而,利 用工風流產生手段產生由外部冷卻燃料電池用之環繞燃料 電池之,氣流、冷卻通過燃料電池之媒體之熱交換器冷卻 用=空氣流,藉此冷卻燃料電池。因&,可利用簡易之構 成高效率地冷卻燃料電池。 理想之情形為··燃料及媒體係甲醇水溶液,空氣流產生 手段係包含產生由燃#電池向熱交換器之方向或由熱交換 器向燃料電池之方向之空氣流之風扇。 、 如此,由於直接使用甲醇水溶液作為燃料,故不需要燃 料之改性器,燃料電池系統之構成較為簡單。又,因使用 供應至燃料電池之甲醇水溶液作為由内部冷卻燃料電池之 媒體(冷媒),故無必要另外設置冷卻別的冷媒使其循環之裝 置等’可利用簡單之構成冷卻燃料電池。因此,此燃料電 池系統可適用於機器之設值空間受限之機車等車輛。 又’利用風扇例如產生由燃料電池向熱交換器之空氣 流。換言之,燃料電池與熱交換器排列在空氣流動之方向, 因此,可將通過燃料電池之外部周邊而使用於燃料電池之 冷卻之空氣供應至熱交換器,而可使用於甲醇水溶液之冷 卻。如此,可利用一方向之空氣流,依序有效地冷卻燃料 電池之外部與熱交換器。 依據本發明之另一觀點,可提供包含上述燃料電池系 統、及供搭乘者乘坐用之座部,在座部之下將燃料電池與 96891.doc 200529489 熱交換器配置於前後’將空氣流產生手段設置於燃料電池 與熱交換器之間,或比燃料電池及熱交換器更後側之車輛。 在本發明中,由於在構成燃料電池系統之各機器中,將 較大之燃料電池與熱交換器配置於空間較大之座部之下, 故可較容易配置燃料電池與熱交換器。又,由於將重量較 大之燃料電池配置於車輛之中央附近’故可縮小對車辆之 :心之慣性力矩。另外’由於燃料電池、熱交換器及空氣 机產生手段大致被串聯排列配置,故可在空氣流產生手段 有效地產生通過燃料電池與熱交換器之空氣。 依據本發明之另一觀點,可提供包含上述燃料電池系 統、供搭乘者乘坐用之座部、及設於座部之下側,在左右 方向形成寬幅且至少向上下方向延伸之板狀構件之車輛。 在車輛中,在板狀構件之前側設有燃料電池,在板狀構件 之後侧設有熱交換器,在熱交換器之後側設有空氣流產生 手段,在板狀構件中夾在燃料電池與熱交換器之位置,設 有可使空氣流產生手段產生之空氣流通過用之貫通孔。 在本發明中,由於在板狀構件之前側設有燃料電池,在 後側設有熱交換器,故燃料電池與熱交換器之定位較為容 易。又,由於在板狀構件設有貫通孔,故可使空氣圓滑地 由燃料電池流向熱交換器,可有效地冷卻燃料電池與通過 熱交換器之媒體。 理想之情形為:熱交換器係被使用於燃料電池之冷卻之 空氣流所冷卻,並亦被風扇產生而由外氣直接流向熱交換 器之空氣流所冷卻,而構成使用於燃料電池之冷卻之空氣 9689l.doc 200529489 流之量多於由外氣直接流向熱交換器之空氣流之量。此情 形,可由外部確實冷卻燃料電池,並可藉熱交換器有效地 冷卻媒體。 又’理想之情形為··包含後車架,其係、具有向後方斜上 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形成寬幅之板狀之第ι中央部、分別 沿者第1中央部之左右兩端部延伸且在前後方向形成寬幅 之板狀之左側部及右側部者;第丨中央部成⑼狀構件。此 情形’後車架雖輕量㈣狀簡單,但可確保對應於施加至 後車^之^力矩之適切之剛性。又,可容易確保在後車 架之前側及後側設置車輛之輔助機件類等用之空間。 理想之情形為··包含主車架,其係具有向前後方向延伸 且在上下方向形成寬幅之板狀之第2中央部、分別沿著第2 中央部之上下兩端部延伸且在左右方向形成寬幅之板狀之 上側4及下側部者;且將主車架之後端部連接於後車架。 此情形,可容易增大主車架之剖面二次力矩…雖重量 fe且形狀簡單,但比以往更可容易確保剛性。 又,理想之情形為:包含設於主車架之第2中央部之主開 關。此情形’丨需要另行安裝主開關用之構件。因此,把 手周圍之金屬線類之處理較為容易。 另外’理想之情形為:包含形成於主車架之前端部之頭 管、轉動自如地扣合於頭管之前又、及安裝於主開關之棒 狀體;主開關係設於頭管附近’頭管在其後側具有孔,棒 狀體係構成可通過孔而在頭管内出沒,在主開關斷電時, 進入頭& Θ ’以阻止刖叉之轉動。此情形,隨著主開關之 96891.doc 200529489 所电’可容易阻止前又之轉動,進而鎖定把手。 理想之情形為··主車架係進一步包含為補強第2中央部、 上側部及下側部中至少其中之1方而設置之肋。此情形,可 提鬲主車架之扭轉剛性。 又,理想之情形為··肋設有多數個,且包含配置於主車 :之第2中央部與多數個肋所圍成之空間之辅助機件類。此 情形,可有效地將辅助機件類設置於主車架之剩餘空間, 並可抑制車輛外形之增大。x,即使為具備發熱元::辅 助機件類,在其附近也有主車架及肋。因&,此等構件具 有作為放熱板之機能,可更有效地冷卻輔助機件類。〃 另外,理想之情形為:為放置搭乘者之腳,在主車架之 下側部進-步包含設於肋之附近之置腳部。此情形,二以 充分之強度保持固定置腳部。 理想之情形為:包含内藏發熱元件之辅助機件類,使該 輔助機件類之外面之—部分密接於主車架, 將發熱元件所發之熱傳達至主車¥ " 度之上升。 皁木抑制輔助機件類之溫 入,理想之信形為 具備插通貫通孔之電氣的信號線及:或全屬後有貝通孔’且 氣的信號線及煞車金屬線穿過貫通孔時 ,笔 電氣的信號線等之曲率半彳, 易3大此考 主車架。 羊^又,形成貫通孔時,可減奪 成:二==係由輕合金所構 96891.doc 200529489 理想之情形為:包含覆蓋主車架及後車架之至小^ v ^ 夕一部分 之盍,將主車架之上側部、後車架之左側部及後車架之右 側部中至少其中—方與蓋構成同—新式樣面。此時,可,,、 略蓋之一部分。 名 【實施方式】 以下參知、圖式說明有關本發明之一實施型態。 在此,說明有關將本發明適用於機車之實施型態。 又,在本發明中所稱之左^、前後、上下,係指搭乘者 面向其把手24而坐在機車1〇之座墊34之狀態之左右、 後、上下之意(參照圖丨〜圖3)。又,左右方向與車寬方向= 義,前後方向與車軸方向同義。 參照圖1,本發明之實施型態之機車10例如係構成為速克 達機車,含車體架12。 如圖2及圖3所示,車體架12係包含主車架14、連結於主 車架14之後端部之後車架16、設於主車架14之前端部之頭 言1 8 \及δ又於後車架16之後端部之座墊橫櫊2〇。車體架12 係由頭管18至座墊橫欄20向前後延伸且形成略「υ」字狀。 換吕之’車體架12係呈現下骨架型之車架構造。 頭管1 8係形成中空圓筒狀,在頭管18中可轉動地插入前 又22之上半部。在前叉22之上端部安裝著把手24。前又22 之下端部旋轉自如地支持著前輪26。 又’後車架16之下端部或主車架14之後端部連接著像前 後方向延伸之後臂28之前端部。此時,後臂28係以該前端 部為支點而向上下方向轉動自如地被連接。在後臂28之内 96891.doc •10- 200529489 侧設有電動馬達29。又,後臂2S之後端部係轉動自如地支 持著後輪30。後臂28之長度方向之尹間部與後車架之後 端部係被後緩衝器32所連結。 座墊橫攔2 0例如係利用焊接一體地設於後車架丨6之後端 部。在座墊橫欄20上安裝著作為搭乘者乘坐用之座部之座 墊(鞍部)34等。 接著,詳細說明有關車體架12。 參照圖2及圖3,主車架14分別包含板狀之中央部%、上 側部38及下側部4〇。中央部%係由主車架14之前端部向後 斜下方向延伸,接著向後方向略水平地延伸,且在上下方 向形成寬幅狀。上側部38係沿著中央部36之上端部延伸且 在左右方向(車寬方向)形成寬幅狀。下側部40係沿著中央部 之下鳊邓延伸且在左右方向形成寬幅狀。因此,在主車 架,_上側部38及下側部4〇係在左右方向形成比中央部 36更見巾曰狀。即,如圖4所示,主車架14垂直於主車架μ 之延伸方向之平面之剖面形狀係形成丨字狀。 /車架16係分別包含板狀之中央部42、左側部44及右側 [Μ6巾央部42係由後車架i 6之前端部向後斜上方向延伸 且在左右方向形成寬幅狀。左側部44係沿著中央部36之左 伸且在則後方向(車車由方向)形成寬幅狀。右側部46 口著中央部36之右側部延伸且在前後方向形成寬幅狀。 口此在後車架16中,左側部44及右側部46係在前後方向 、成比中央4 42更寬幅狀。即,如圖5所示,後車架垂直 :車木14之延伸方向之平面之剖面形狀係形成「η」字狀。 96891.doc -11 - 200529489 在本實施型態中,將主車架14之上側部38、後車架16之 左側部44及右側部46係與覆蓋車體架12之蓋47構成同一新 式樣面。即’在圖3中,斜線所示之部分係與蓋47配置成例 如同一面,並露出於外部。因此,可省略蓋之一部分。又, 盖47係覆盍主車架丨4及後車架16之左右方向至少一部分。 搭乘者之體重等會使以向機車1〇之左右方向延伸之軸為 中心之背、曲力矩施加至主車架14及後車架16。此彎曲力矩 在後車架16比在主車架丨4小。其主要理由係由於後緩衝器 32可吸收搭乘者之體重等之故。 又’在主車架14形成肋48。 女圖2所示’主車架14對連結前端部與後端部之直線l彎 曲。在主車架14設有在與直線l大致正交且在主車架14之延 伸方向互相分離之多數肋48。可利用肋48補強主車架Μ之 中央部36、上側部38及下側部4〇。在機車1〇行進等時,以 直線L為中心之扭轉力矩會施加至主車架14,此扭轉力矩有 可此使主車架14發生大的扭轉變形。利用肋48可提高對此 扭轉力矩之剛性。 又,在主車架14之中央部36之前端部且上下方向之略中 間部形成有貫通孔50。在貫通孔5〇配置有後述之主開關Μ (參照圖7)。 /另外,在主車架14之中央部36約靠近後端部,設有向前 後方向延伸之長圓狀之貫通孔52,可使電氣的信號線等容 易通過。 又,主車架14具有其兩端被固定之所謂兩端固定樑之構 9689l.doc 200529489 造,故在主車架14之前媳卹,咖1 — 鳊。卩(與頭官18之接合部附近),會被 施加比主車架14之延伸方向中間部更大之彎曲力矩。因 此在主車条14之别端部形成補強構件54。補強構件^係 與主車架14成-體地設於主車㈣之前端部之上側。在補 強構件54之上端部形成有具有與上側部%同寬之上側部 56 〇 此種車體架12例如係由鋁合金等之輕合金所形成,利用 模鑄等之鑄造所形成。主車架14係利用向左右方向移動之 多數模型(例如金屬模)所形成。後車架16係利用向與含左右 方向與後車架16之延伸方向之平面成直角之方向(斜前後 方向)移動之多數模型(例如金屬模)所形成。因此,在主車 木14中各模型之为軎彳面(對準面)例如係以通過車體架12 之左右方向之中心且向車體架12之上下方向及前後方向延 伸之平面形成。又,在後車架16中,各模型之分割面(對準 面)例如係向後車架16之延伸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之平面 形成。 其次,說明有關主車架14與後車架16之連接。 參照圖6,在主車架14之後端部,在左右方向隔離特定距 離D设置與左右方向成直角之各端面14a、14b。在後車架μ 之前端部,在左右方向隔離略長於特定距離D而設置與左右 方向成直角之各端面16a、16b。因此,可將主車架14之端 面14a、14b插入後車架16之端面16a、16b之間。 在主車架14之端面14a、14b間設有圓柱形狀之貫通孔 14c ’在後車架16之端面16a設有垂直於端面16a之圓柱形狀 96891.doc -13 - 200529489 之貫通孔16c,在後車架16之端面16b設有垂直於端面1讣之 圓柱形狀之貫通孔16d。又各貫通孔14c、16c及16d之内徑 約相等,將主車架14後車架16互相組合時,各貫通孔14c、 16c及16d位於同軸上。 端面14a與端面16a互相相對向,端面與端面互相 相對向,各貫通孔l4c、16c及16d之軸心互相一致。在此狀 態下,使螺栓等緊固具B1貫通各貫通孔14c、16c&16d,以 螺母等緊固具N丨拴緊夾著主車架丨4之後車架丨6。如此一 來二要略彳政考曲後車架16 ,即可使端面14a與端面16&互 相推壓而接觸,使端面14b與端面16b互相推壓而接觸,使 主車架14之後車架16互相結合。 又,螺栓m之外徑僅略小於各貫通孔14c、l6c&i6d。此 係由於螺;f王B 1與各貝通孔丨4c、i ^及1之間隙大時,會有 以主車架14之後車架16之相對的關係位置處於有鬆動狀態 將主車架14之後車架16互相結合之虞之故。如圖6所示之主 車架14之後車架16之結合至少在2處執行。 又,取代以鑄造形成主車架14之後車架16,例如也可將 「I」字狀之型材彎折’將肋爾接於此彎折之型材而加以 形成。又,貫通孔50及52也可利用機械加工形成。 在此種車體架12中,在主車架14之貫通孔50設有主開關 令咫圍/〜圖 伸之方式貫通貫通孔50。例如, 如將鍵60插入主開關58之 端部而轉動件60,使主開關58通電或斷電。 96891.doc -14- 200529489 才牛狀體62連接於主開關5 8。在頭管18及插通於頭管1 8之 月丨J叉22 ,於對應於棒狀體62之位置分別設有孔^及“。棒 狀體62係構成可通過孔64而出沒於頭管以内,即通過孔料 而出沒於珂叉22之孔66内。主開關58斷電時,棒狀體62通 過孔64而進入孔66,阻止前叉22之轉動,藉此鎖定把手24。 又,在頭官18形成孔64時,首先,由頭管18之前側向後 側形成孔68及64,然後將蓋70塞住孔68。如此,即可容易 地形成希望之孔64。 又,如圖ίο所示,在形成於主車架14之中央部36之貫通 孔52,插通為操作機車1〇而傳達信號及動力用之電氣的信 號線及金屬線等。在本實施型態中,插通著驅動機車1〇之 後輪煞車用之金屬線72。又,由於形成貫通孔52,可更為 減輕主車架14。在貫通孔52之附近,利用托架”將金屬線 72之外皮固定於主車架丨4之中央部36。 參π圖10,在主車架14之下側部4〇之下面,設有供機車 ίο之搭乘者放置腳之置腳部76。置腳部76係在肋48附近, 被δ又置成向左右方向延伸且由主車架Μ突出。 置腳部76係利用板狀之支持構件78固定於主車架14。具 體而言,置腳部76係被保持於形成在支持構件78之中央部 之U」子狀之保持部80,且被夾在主車架丨4之下側部4〇 與支持構件78之間。在此狀態下,支持構件乃係在主車架 14之下面,例如貝螺栓等緊固具Β3、以所固定。 在此,在支持構件78之後側設有排列在左右方向之2根螺 松Β3 ’在則側設有丨根螺栓Β5。前側之螺栓…雖離開肋μ, 96891.doc 15 200529489 但由於設於「I」字狀之主車架14之左右方向之中央部,故 具有充分之安裝強度。後側之2根螺栓B3由於設於肋48之約 正下方’故具有充分之安裝強度。 又,在置腳部76之安裝中,也可以2根螺栓B3固定前側, 以1根螺栓B5固定後側。又,肋48以更細之間距存在時,也 可在前後均各以2根螺拴B3加以固定。
回到圖2及圖3,座墊橫攔2〇係由管82及板狀構件84所構 成,除了座墊34以外,可使用作為座墊鎖定、把手賢立部、 燃7箱安裝之座、安裝點燈器用之座。所謂把手賢立部, 二才曰為丑起钱車1 〇之支架,在暫時抬起機車1 〇時可供人手 握持之部分。作為點燈器,例如有尾燈、方向燈、煞車燈。 又機車1 0具有如圖1 1所示之燃料電池系統丨〇〇。 」幾車10係利用燃料電池系統1〇〇產生之電力,使例如設於 後# 28内側之電動馬達29旋轉並旋轉驅動後輪。
:々圖11,燃料電池系統i〇〇係以甲醇(ch:3〇h)水溶液為 鮎料之直接甲醇型燃料電池系統,含燃料電池102。 汾燃料^池(燃料電池單元層組)1〇2係包含可利用甲醇水 4液:氧之電化學反應產生電能之單電池單元。為提高產 生之電能之電I ’將單電池單元多數個疊層(staek),利用 體包圍此等單電池單元而構成燃料電池102。 么。、碑電池102之内部,如箭號A1所示,作為燃料供 办々〇〇 (貝里比)之甲醇之甲醇水溶液,並如箭號A3所开 工虱泵1〇4供應空氣。在燃料電池102中,利用供應之 水溶液與空裔φ # ’、 之乳之電化學反應產生電能。由燃料 96891.doc -16- 200529489 102之内部,如箭號八5所示,排出因電能之產生而產生之水 刀吳未被使用於電能之產生之空氣,並如箭號A7所示, 排出因電能之產生而產生之二氧化碳、與濃度因電能之產 生而降低(質量比約2·5%)之甲醇水溶液。 如箭號Α7所示由燃料電池102之内部排出之甲醇水溶液 係被供應儲存於甲醇水溶液槽1〇6。又,二氧化碳係經由未 圖示之路從放出至大氣中。如箭號Α5所示由燃料電池1 〇2 排出之水分係在熱交換器1〇8被冷卻後,被供應儲存於水箱 110。又’空氣係經由未圖示之路徑放出至大氣中。 儲存於水箱110之水通過閥112而被供應至甲醇水溶液槽 1〇6。又,例如由儲存含約50% (質量比)之甲醇之高濃度曱 醇水溶液之燃料箱114,將高濃度甲醇水溶液由閥U6而供 應至甲醇水溶液槽1〇6。 在由甲醇水溶液槽106供應甲醇水溶液至燃料電池i〇2之 路控中’設有冷卻甲醇水溶液用之熱交換器丨丨8、將甲醇水 溶液送至燃料電池102用之泵120、及檢出曱醇水溶液_之 甲醇濃度用之濃度檢出器122。 又,在燃料電池系統100運轉而產生電能之際,燃料電池 102會發熱,燃料電池1〇2内部會變成高溫。與此同時,溫 度較高之甲醇水溶液由燃料電池102被供應至曱醇水溶液 槽106,儲存於甲醇水溶液槽1〇6之曱醇水溶液之溫度高於 大氣之溫度。在此種狀況下,為了由内部冷卻燃料電池 102 ’事先以熱交換器118冷卻預備從甲醇水溶液槽丨〇6被供 應至燃料電池102之約4%之甲醇水溶液,將冷卻後之甲醇 96891.doc -17- 200529489 水/谷液供應至燃料電池丨02内。此冷卻後之甲醇水溶液通過 燃料電池102内時,即可由内部冷卻燃料電池丨〇2。 濃度檢出器122檢出之甲醇濃度被輸入至控制器124。控 制杰124依據輸入之曱醇濃度值與由設於甲醇水溶液槽1〇6 之液面檢出感測器(未圖示)輸入之值(儲存於甲醇水溶液槽 106之甲醇水溶液之量),控制閥112及閥ιΐ6之開度。藉此 控制使儲存於甲醇水溶液槽1〇6之甲醇水溶液之濃度(甲醇 水心液之浪度)達到4%,且使儲存於甲醇水溶液槽之甲 醇水溶液達到適量。 籲 此種燃料電池系統1〇〇係沿著車體架12被配置。 被主車架14之中央部36、上側部38、下側部40及肋48包 圍之部分設有辅助機件類,例如在主車架14之略中間部配 置有控制器124(參照圖3、圖4)。 輔助機件類中,除控制器124外,含各種感測器、各種果 等。 一—八· " w很1 2 &内之 發熱元件128。使框體126之外面之一部分密接於主車架 14。,如,框體126係形成中空直方體狀,使6個外表面中
面積最大之一面接觸於主車架14。此時,使發熱元件US 密接於位於該一面之背側之内表面。如此,輔助機件類卜 内藏發熱之電子零件之辅助機件類,最好使其外面之一部 分密接於主車架14。 =,如圖5所示,在後車架16之中央部42之前側設有燃料 電/ 1〇2,在後側設有熱交換器118。即,燃料電池職夹 96891.doc -18- 200529489 著後車架1 6而設於熱交換器1 1 8附近。又,燃料電池1 〇2及 熱交換器118係被配置成不由左側部44及右側部46突出於 左右方向外方,且位於機車10之座墊34之下。另外,在燃 料電池102及熱交換器118之周圍設有蓋47。在後車架16中 位於燃料電池102及熱交換器118之間之部分,設有使風扇 130產生之空氣流通過用之貫通孔86。 燃料黾池糸統1 〇 〇係包含作為產生冷卻燃料電池1 〇 2及熱 交換器118用之空氣流之空氣流產生手段之風扇13〇。如圖5 所示’風扇130係設於燃料電池102及熱交換器118之後側且 於熱交換器118附近。以包圍風扇130方式設有蓋132。可利 用風扇130產生由燃料電池1〇2流向熱交換器118之方向之 空氣流。即,利用風扇130之吸引而形成通過後車架16之貫 通孔86之空氣流,藉以冷卻燃料電池1〇2與熱交換器118。 又’貫通孔86如圖2所示,例如係形成圓形狀。因此,可 防止應力集中於後車架16。又,貫通孔86之内徑大致等於 風扇130扇葉之外形,貫通孔86之中心與風扇13〇扇葉之旋 轉中心大致一致。即,貫通孔86之中心位於風扇13〇扇葉之 旋轉中心之延長線上或其附近。而,可利用風扇i 3〇經由貫 通孔86由燃料電池1〇2周圍有效地吸出空氣。 空氣可由蓋47之微小間隙及座塾34之下部等進入芸47 内’並被風扇130所吸引。 又,熱交換器118係被使用於燃料電池1〇2之冷卻之空氣 流(圖5中以箭號A9表示)所冷卻,並亦被風扇13〇產生而由 外氣直接流向熱交換器118之空氣流(圖5中以箭號AU表示) 96891.doc -19- 200529489 所冷卻。 又’燃料電池系統1〇〇係構成使用於燃料電池1〇2之冷卻 之空氣流(以箭號A9表示)之量多於由外氣直接流向熱交換 器118之空氣流(以箭號All表示)之量。 即,例如,可利用由後車架16之中央部42稍微隔離地設 置燃料電池102,在燃料電池1〇2與中央部42間形成間隙 S 1又可利用中央部42稍微隔離地設置熱交換器i丨8,在 …又換的11 8與中央部42間形成間隙§ 3。利用適切地設定間 隙S1及間隙S3之各其大小(例如隔離距離),可調整被使用 於燃料電池102之冷卻之空氣流之量與直接流向熱交換器 118之空氣流之量。 又,也可在熱交換器118之中央部42側之外表面兩端部分 別設有向中央部42側突出之凸緣狀部134,利用凸緣狀部 134調整間隙S3之大小。 在此種燃料電池系統100中,在燃料電池1〇2運轉中,以 風扇130由外部冷卻燃料電池1〇2。同日寺,利用熱交換器i Μ 與風扇130冷卻由甲#水溶液槽1〇6供應至燃料電池ι〇2之 甲醇水溶液,藉以由内部冷卻燃料電池1〇2。 又,有助於燃料電池102之冷卻之比例,一般而言,利用 熱交換器118而由内側之冷卻之情形比由燃料電池ι〇2之外 部之冷卻之情形大。 如上所述 依據燃料電池系統100, 附近設置熱交換器118, 燃料電池102用之燃料電 由於在燃料電池1〇2 而利用1個風扇13 0產生由外部冷卻 池1〇2周圍之空氣流、與可冷卻熱 96891.doc -20 - 200529489 交換器11 8使其可冷卻由内部冷卻燃料電池102用之媒體 (甲醇水溶液)用之空氣流,藉以冷卻燃料電池1 〇2。因此, 可利用簡易之構成高效率地冷卻燃料電池102。 此時,利用風扇130產生由燃料電池102流向熱交換器118 之空氣流。即,燃料電池1〇2與熱交換器118排列於空氣流 動之方向。而,通過燃料電池i 〇2之外部以使用於冷卻燃料 電池102之空氣係被供應至熱交換器118而使用於曱醇水溶 液之冷卻。如此,可利用一方向之空氣流,依序高效率地 冷卻燃料電池1 〇2之外部與熱交換器118。 尤其’將燃料電池102、熱交換器118與風扇130大致串聯 地排列配置,故可利用風扇13〇有效地產生通過燃料電池 102與熱交換器U8之空氣流。 又’在後車架16之中央部42設有貫通孔86,故可圓滑地 使二氣由燃料電池102流向熱交換器118,高效率地冷卻通 過燃料電池102之外部與熱交換器丨18之甲醇水溶液。 另外’由於風扇130產生之空氣流,使得由燃料電池1 之外部被奪走之熱量少於由熱交換器118被奪走之熱量,故 剛通過燃料電池102之外部周邊後之空氣溫度僅比外氣略 破上升之程度。因此,即使通過燃料電池102之外部周邊之 氣被t、應至熱父換器1 1 8,也可充分冷卻甲醇水溶液,故 e s文率地冷卻通過燃料電池丨〇2之外部與熱交換器Η 8之 甲醇水溶液。 又,熱交換器118係被使用於燃料電池102之冷卻之空氣 、** Ρ並亦被風扇1 3 〇產生而由外氣直接流向熱交換器 96891.doc 200529489 118之空氣流所冷卻。且,使用於燃料電池102之冷卻之空 =流之量多於由外氣直接流向熱交換器ιΐ8之空氣流之 :°因此’可由外部確實冷卻燃料電池1〇2,並可藉熱交換 益118有效地冷卻甲醇水溶液。 卜利用風扇130,形成由前側之燃料電池1〇2流向後 側之熱2換器118之空氣流,即由機車1()前侧流向後側之方 向之空氣流。因此’風扇130形成之空氣流方向與機車ι〇 ㈣所產生之空氣流動方向大致_&,故在機車1〇行進 時,故可高效率地冷卻通過燃料電池102之外部與熱交換器 11 8之曱醇水溶液。 又,在δ又於燃料電池1〇2之後側之熱交換器1 “之後側設 有風扇130此(f形與將風扇13〇配置於燃料電池與熱交 換器118間之情形相比,風扇13()較易設置,且風扇13〇之更 換也較為容易。且與將風扇13〇設置於燃料電池1〇2之前側 之情形相比,可容易確保機車1〇之搭乘者放置雙腳之寬敞 空間。 另外,可利用調整間隙S1及間隙S3之各其大小,以調整 使用於燃料電池102之冷卻之空氣流之量與直接流向熱交 換器118之空氣流之量之比例。因此容易設定此等空氣流量 之比例。 又,利用將座墊34之下側之後車架16之剖面形成「η」字 狀,在機車10之左右方向(車寬方向),也可在後車架16與燃 料電池102之間形成間隙。因此,可使空氣有效流過燃料電 池102之外部附近,以提高燃料電池1〇2之冷卻效果。 96891.doc -22- 200529489 另外,在剖面「H」字狀之後車架16之左側部44及右側部 46之内側,設置燃料電池102與熱交換器118。因此,可保 護燃料電池102與熱交換器118,即使在受到機車1〇倒下時 發生之外力,亦難以破損。 又,依據燃料電池系統100,由於將甲醇水溶液直接供應 至燃料電池102,故不需要燃料之改性器,燃料電池系統1〇〇 之構成較為簡單。 另外,因使用供應至燃料電池1〇2之曱醇水溶液作為由内 4冷卻燃料電池1 〇2之媒體(冷媒),故無必要另外設置冷卻 別的冷媒使其循環之裝置等,可簡單地構成燃料電池系統 100之冷卻構造。 由於了間化燃料電池糸統10 0之構成,故可將燃料電 池系統100適用於機器之設值空間受限之機車1〇等車輛。 另外’在構成燃料電池系統1⑼之單元中,將較大之燃料 電池102與熱父換态118配置於空間較大之機車之座墊34 之下且設於後車架16之中央部42之前後,因此,可較容易 配置燃料電池102與熱交換器118。又,由於將重量較大之 燃料電池102配置於機車10之中央附近,故可縮小對機車1〇 之重心之慣性力矩。 後車架16係形成剖面「Η」字狀。即,後車架丨6係由在左 右方向形成寬幅之中央部42、沿著中央部42之左右兩端部 延伸且在前後方向形成比中央部42寬幅之左側部枓及右側 部46所構成。因此,雖輕且形狀簡素,但可確保對應於施 加至後車架1 6之彎曲力矩之適切之剛性。又,如上所述, 96891.doc 200529489 〜易確保在後車架16之前測及後側配置機車1G之辅助機 件類等用之空間。 王皁杀14係形成「;[」字狀。即上側部%及下 側糊在左右方向形成比中央部36寬幅,中央部36在上下 方向形成寬幅。因此,可容易增大主車架14之剖面二次力 (搭乘者及機車1〇對重量之剖面二次力矩;對機車1〇之左 右方向延伸之軸之剖面二次力矩)。又,雖形狀簡素,但比 以往更輕且可容易確保剛性。
立 可減t整個車體架12,確保對應於車體架I]之各 P之剛性與辅助機件類等之設置空間。 又,在主車架14設有機車1〇之主開關58,因此,不需要 =仃文裝主開關58用之例如可設於頭管丨8之側方之托架。 因此’把手24周圍之金屬線類(煞車金屬線及線束等)之安裝 較為容易。 立又,主開關58係在頭管18之附近,設於車體架12之前端 P之上下方向之中間部。如此,可將主開關5 8設置於搭乘 者令易刼作之位置。又,可極力防止主開關58之安裝所產 生之車體架12之剖面二次力矩(對機車1〇之左右方向延伸 之轴之剖面二次力矩)變小。 又’主車架14可容易利用使用向左右方向移動之各模型 之模鱗形成。後車架16可容易利用使用向與含左右方向及 後車采16之延伸方向之平面成直角之方向移動之各模型之 模禱形成。此時’可減少各模型之衝程,縮小各模型。 即’主車架14係由前端部向後端部彎曲而延伸,左右方 96S91.doc -24- 200529489 向係以大致疋之度形成,且主車架14之左右方向之寬 度小於前後方向之長度或上下方向之高度。因此,可縮小 形成主車架14之各模型之衝程。 又,在後車架16上,與含左右方向及後車架16之延伸方 向之平面成直角之方向之寬度也小於其他方向(例如左右 方向)之寬度。因此,可縮小形成後車架16之各模型之衝程。 另外,主車架14係形成「I」字狀,且設於主車架14之各 肋48也向左右方向延伸。因此,將主車架14與肋48共同利 用向左右方向移動之模型以模鑄法形成,也難以發生下陷 見象將用以女裝主開關5 8之台座或貫通孔設於主車架1 * 時亦同,不會發生下陷現象。 又,後車架16也形成「Η」字狀,故如上所述利用移動之 模型以模鑄法形成,也難以發生下陷現象。 因此,可簡化各模型之構成,可容易製造主車架14。 又,頭管18之孔64最好以下列方式形成。 首先,與頭管18共同地利用例如模鑄法同時且一體地形 成主車架14。其後,由頭管18之前側向後側,例如利用鑽 孔器之機械加工形成恐68及64後,將蓋70塞住孔68。利用 如此處理,與僅形成筒狀之頭管18之後側之孔64之情形相 比,設置孔64較為容易。 欲與主車架14共同地以模鑄法形成把手鎖定用之孔64 時’會發生下陷現象’使得模型之構成變得較為複雜。但 如上所述’以後工序設置孔64時,模型之構成較為簡單。 又,在後車架16之後端部,例如利用焊接一體地設置用 96891.doc -25- 200529489 於設置機車10之座墊34之座墊橫攔2〇。因此,可容易地在 後車架1 6設置以模鑄法形成可能會發生下陷現象之形狀之 座墊檢攔20。又,可將較需要製造工數之焊接工序控制於 最小限度’故可抑制車體架丨2之製造成本。 又,在有關内藏發熱之電子零件之發熱元件128之控制器 124方面,使其框體126之外面之一部分密接於主車架μ。 因此,可有效地將發熱元件128所產生之熱傳達至主車架
14,並可抑制控制器124之溫度之上升。另外,在主車架μ 中,在具備發熱元件128之控制器124之附近,有上側部%、 下側部40及肋48。因此, 此等構件具有作為放熱板之機能, 可更進一步有效冷卻控制器124。具有發熱之電子元件之其 他機器也相同。 入 直腳邵76係在主車架14之下側部4〇之下面,設於肋 48附近,故可以充分之強度將置腳部76支持固定。 又’在主車架14中,在各肋48所形成之凹部設有機㈣ ,辅助機件類。因4匕,可有效地將辅助機件類設置於車體 架丨2之剩餘空間,並可抑制機車1〇之外形之增大。 另外,煞車金屬線等在使用於機車丨叫,最好儘可能地 :大曲率半徑。此係由於曲率半徑小時,例如金屬線之外 皮與芯線會以大的接觸麼力接觸’金屬線之外皮與芯線間 之磨擦力會增大,金屬線之動力傳達效率及壽命會變短之 在本實施型態中,在主車架14之中央部36 貫 52’使後輪煞車用之金屬㈣通過貫通孔52。因此,、金屬 9689l.doc -26- 200529489 線72由設於機車10之把手24之左側之煞車桿延伸至設於機 車10之後輪30之左側之後輪煞車時,可容易增大金屬線72 之把手24附近之曲率半徑。且設置貫通孔52時,可減輕車 體架12。 又,貫通孔52係設置於主車架14之上下方向之略中間 部’故可極力抑制剖面二次力矩之降低。 另外’在貫通孔52附近,利用托架74將金屬線72之外皮 固定於主車架14。故可防止金屬線外皮與主車架14在貫通 孔52周圍互相摩擦。 另外’以輕合金形成主車架14及後車架丨6,故可獲得輕 而高剛度之車架。 又在圖11所示之燃料電池系統丨中,也可取代設於甲醇 水溶液槽106之輸出側之熱交換器118或除此之外在燃料電 池102與甲醇水溶液槽1〇6間之路徑中(箭號A7所示之路徑 中)設置熱交換器118。 又,也可取代熱父換器118或除此之外,冷卻圖11所示之 熱交換器108等之其他熱交換器。 雖利用風扇130產生由燃料電池1〇2流向熱交換器118之 方向之空氣流,但也可產生由熱交換器丨丨8流向燃料電池 102之方向之空氣流。風扇13〇雖設於燃料電池1〇2及熱交換 器118之後側,但亦可設於燃料電池1〇2與熱交換器ιΐ8之 間’或燃料電池102及熱交換器118之前側。 另外,在後車架16之中央部42之前側設有燃料電池1 〇2, 在後側設有熱交換器118,但亦可在前側設有熱交換器 96891.doc 200529489 11 8,在後側設有燃料電池1 〇2。 又,主開關58及鍵60之轉動中心軸未必需要向左右方向 延伸。若鍵60容易轉動,也可將主開關58及鍵6〇設成可使 轉動中心軸例如向與左右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 另外,後車架16也可形成使其剖面形狀例如使「匚」字 旋轉9(Γ之形狀。 又,空氣流產生手段並不限定為風扇。 另外,蓋47有可構成可覆蓋後車架16之左側部料及右側 部46 ° 本發明也可適用於速克達型機車以外之機車,例如主車 架之後端部在後車架之延伸方向之中間部與後車架連接之 型恶之機車,且本發明也可適用於機車以外之車輛。 又,本發明也可適用於燃料電池系統以外之燃料電、、也 統。 , 、j上已將本發明詳細說明並予以圖#,但此僅係使用作
=早純之圖解及其_例而已,顯然不應被解釋作為一種限 定’本發明之精神及範圍僅受到後附之中請專利範圍之文 句所限定。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型態之機車之概略構成之全體圖 圖2仏車體架之概略構成之立體圖。 圖3係車體架之概略構成之立體圖 表示主車架之概略構 圖4係表示圖3之X2-X2剖面之圖 成之圖。 96891.doc -28 - 200529489 圖5係表示圖!之χ丨_χ丨剖面之圖,表示後車架附近之概 略構成之圖。 圖6係表示圖3之χ3_χ3剖面之圖,說明主車架與後車架 之連接狀態之圖。 圖7係表示在主車架之前端部設置機車之主開關之狀•能 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圖7之Χ4-Χ4剖面之圖。 圖9係表示圖8之Χ5-Χ5剖面之圖。 圖10係圖1之Ρ部之放大圖,表示主車架安裝置腳部之狀 態等之立體圖。 圖11係表示燃料電池之概略構成之區塊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機車 12 車體架 14 主車架 16 後車架 18 頭管 20 座墊橫攔 22 前叉 24 把手 34 座墊 36、42 中央部 38 上側部 40 下側部 96891.doc -29- 200529489 44 左側部 46 右側部 47 蓋 48 肋 14c 、16c 、16d、50 、 52、 58 主開關 62 棒狀體 64、 66 > 68 72 金屬線 76 置腳部 100 燃料電 池 糸統 102 燃料電 池 108 、118 熱交換 器 124 控制器 126 框體 128 發熱元件 130 風扇 SI、 S3 空隙 A9 、All 空氣流 貫通孔 96891.doc -30-

Claims (1)

  1. 200529489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燃料電池系統,其係包含: 利用燃料與氧之電化學反應產生電能之燃料電池; 設在前述燃料電池之附近,用於冷卻通過前述均^ 池内之媒體之熱交換器;及 、、電 2. 產生用以冷卻前述燃料電池與前述熱交換器用之外" 流之空氣流產生手段者。 a氣 如請求項1之燃料電池系統,其中 &述媒體係甲醇水溶液; 前述空氣流產生手段係包含風扇 料電池向前述熱交換器之方向或由 燃料電池之方向之空氣流者。 其係產生由前述燃 前述熱交換器向前述 3. 一種車輛,其係包含: 如請求項1之燃料電池系統;及 心、‘乘者乘坐用之座部; 在則述座部之下將前述燃料電池與前述 於前後; 交換器配置 將前述空氣流產 交換器之間,或比 者0 生手段設置於前述燃料電池與前述孰 前述燃料電池及前述熱交換器更後側 4. 種車輛,其係包含·· 如睛求項1之燃料電池系統; 供搭乘者乘坐用之座部;及 設於前述座部> π y r P之下側,在左右方向形成寬 幅 且至少 向 96891.doc 200529489 上下方向延伸之板狀構件; 在前述板狀構件之前侧設有前述燃料電池; 在鈾述板狀構件之後側設有前述熱交換琴; 在前述熱交換器之後側設有前述空氣流產生手段; 在前述板狀構件令夾在前述燃料電池與前述熱交換器 之位置’設有可使前述空氣流產生手段產生之空氣流: 過用之貫通孔者。 5.如請求項4之車輛,其中前述熱交換器係被使用於前述燃 料電,之冷卻之空氣流所冷卻,並亦被前述風扇產生而 由外氣直接流向前述熱交換器之空氣流所冷卻,而構成 使:於前述燃料電池之冷卻之空氣流之量多於由外氣直 接流向前述熱交換器之空氣流之量者。 I如W求項4之車輛,其巾包含後車架,其係具有向後方斜 上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形成寬幅之板狀之第1中央 邛,及分別沿著前述第1中央部之左右兩端部延伸且在前 ^吏方向幵/成1幅之板狀之左側部及右側部者;前述第1中 央部成為板狀構件者。 I如印求項6之車輛,其中包含主車架,其係具有至少向前 後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形成寬幅之板狀之第2中央 邛及分別沿著前述第2中央部之上下兩端部延伸且在左 右方向形成寬幅之板狀之上側部及下側部者;且將前述 主車呆之後端部連接於前述後車架者。 、'員7之車輛’其中包含設於前述主車架之前述第2 中央部之主開關者。 96891.doc 200529489 9 ·如請求項8之車輛,其中包含: 形成於前述主車架之前端部之頭管; 轉動自如地扣合於前述頭管之前又丨及 安装於前述主開關之棒狀體; 前述主開關係設於頭管附近; 前述頭管在其後側具有孔; 刖述棒狀體係構成可通過前述孔而在 沒’在前述主開_電時,進人前述頭管内1管内出 述前又之轉動者。 从阻止前 10·女明求項7之車輛,其中前述主車架係進一… 前述第2中央部、乂、+ 、 v匕含為補強 者而設置之肋者。 ^至夕其中一 月托員1〇之車輛’其中前述肋設有多數個;且 包含配置於前述主車架之前述第2中央 個肋所圍成之办 -、引这夕數 取 < 二間之辅助機件類者。 12.如請求項7之車輛,盆 主 —,、中為放置別述格乘者之胳p,在前述 木則述下側部進一步包含設於前述肋 腳部者。 〜ΓΓΤ :之置 1 3 ·如請求項7之i 類 輛,/、中包含内藏發熱元件之輔助機件 者。^辅助機件類之外面之一部分密接於前述主車架 14.如請求項7之車輛,其中 前述主車每+ ^ 人 之所述第2中央部具有貫通孔;且 5插通別述貫通孔之電氣信號線及/或金屬線者。 96891.doc 200529489 15. 如請求項7之車輛,其中前述主車架及前述後車架係由輕 合金所構成者。 16. 如請求項7之車輛,其中包含 覆蓋主車架及後車架之至少一部分之蓋; 將前述主車架之前述上側部、前述後車架之前述左側 部及前述後車架之前述右側部中至少其中一者與前述蓋 構成同一新式樣面者。
    96891.doc
TW093131899A 2003-10-20 2004-10-20 Fuel cell system and vehicle using same TW200529489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59874 2003-10-20
JP2003361751 2003-10-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29489A true TW200529489A (en) 2005-09-01

Family

ID=34467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31899A TW200529489A (en) 2003-10-20 2004-10-20 Fuel cell system and vehicle using sam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585450B2 (zh)
TW (1) TW200529489A (zh)
WO (1) WO20050389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7376B2 (ja) * 2009-09-15 2014-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7119017B2 (ja) * 2020-03-13 2022-08-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889Y2 (zh) * 1980-11-08 1986-04-14
JPS57123661A (en) * 1981-01-23 1982-08-02 Hitachi Ltd Fuel cell
JP2001138976A (ja) * 1999-11-18 2001-05-22 Yamah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を搭載した車両
JP4382250B2 (ja) * 2000-04-28 2009-12-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車両の排水装置
JP2001315680A (ja) * 2000-05-01 2001-11-13 Yamah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自動二輪車
JP3941488B2 (ja) * 2001-12-05 2007-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5038971A1 (ja) 2007-02-08
WO2005038971A1 (ja) 2005-04-28
JP4585450B2 (ja) 2010-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406053B (en) Electric vehicle and frame theref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electric vehicle
TWI331818B (en) Arrangement of intake and exhaust system components in a fuel cell powered vehicle
JP5046382B2 (ja) 電動三輪車両
TWI270481B (en) High-voltage wire protecting constitution in electric vehicle
JP5071711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US20040108150A1 (en) Small vehicle with fuel cell that has elements cooled by ventilation system
US7237512B2 (en) Controller cooling structure in electric vehicle
US20120111651A1 (en) S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JP649913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200524774A (en) Composite construction vehicle frame
TW200303835A (en) Vehicle body frame for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JP2006056373A (ja) 燃料電池車両における排水構造
JP2009078624A (ja) 燃料電池車両
ITTO20080231A1 (it) Veicolo a sella azionato da una pila a combustibile.
JP2006331805A (ja) 燃料電池のスタック構造
JP2006056403A (ja) 燃料電池車両
JP4498856B2 (ja) 燃料電池車両における水素充填口配置構造
TW200529489A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vehicle using same
JP2008074200A (ja) 燃料電池搭載の小型電動車両
JP2006056355A (ja) 燃料電池車両における排出構造
JP4999450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リザーブタンク配置構造
JP2009087859A (ja) 燃料電池搭載電動車両
JP2005100841A (ja) 電池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動カート
JP4872559B2 (ja) 燃料電池搭載の小型電動車両
JP2005112307A (ja) 車両用パーキングレバーの配置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