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528484A - Imide-modified polyester resi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Imide-modified polyester resi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528484A
TW200528484A TW094102705A TW94102705A TW200528484A TW 200528484 A TW200528484 A TW 200528484A TW 094102705 A TW094102705 A TW 094102705A TW 94102705 A TW94102705 A TW 94102705A TW 200528484 A TW200528484 A TW 2005284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in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acid
component
res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02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Walter L Edwards
Marion Andrews
Original Assignee
Wellma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llman Inc filed Critical Wellman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528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2848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08G73/06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3/10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68Polyester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 C08G63/685Polyester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containing nitrogen
    • C08G63/6854Polyester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containing nitrogen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6856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orming Nitrogen-Containing Linkages In General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Description

200528484 九、發明說明: 優先權申請案相互參照 本申請案特此主張以下普通轉讓臨時專利申請案之權 .利:2004年1月29日申請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 • 60/540,520號,製造共聚酯酿亞胺樹脂之方法;及^⑼^年工 月22曰申請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〇/__號,經醯亞 胺改良之聚合物樹脂及其製備方法。本案全文以引用之方 式合併此等臨時申請案。 Φ 普通轉讓申請案相互參照 本申請案亦全文以引用之方式合併以下普通轉讓專利: 美國專利第6,599,596號,連續聚對酞酸乙二酸酯製造中聚 合後注射之方法;美國專利第6,59〇,〇69號,縮合聚合物製 - 造中聚合後擠壓機注射之方法;美國專利第6,573,359號, 縮合聚合物製造中聚合後注射之方法;美國專利第 6,569,991號,聚對酞酸乙二酸酯製造中聚合後擠壓機注射 之方法,美國專利第6,500,890號,具有減低摩擦性之聚酯 鲁瓶樹脂及其製造之方法;美國專利第0,710,158號,製造具 有減低摩擦性之聚酯瓶樹脂之方法;美國專利第6,727,3 〇6 號’具有減低摩擦性之聚合物樹脂;及美國專利第3,〇82 號’添加劑遲引入聚對酜酸乙二醇g旨之方法。 «4 本申請案進一步全文以引用之方式合併以下普通轉讓專 利申請案:2003年5月21曰申請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 ’ 60/472,309號,鈦催化的聚酯樹脂、雛形物、及瓶;2〇〇4 , 年1月29日申請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0/540,520號,製 99070.doc 200528484 造共聚酯酸亞胺樹脂之方法;2〇〇4年4月6日申請的臨時美 國專利申請案第60/559,983號,鈦催化的聚酯樹脂、雛形 物、及瓶;2004年5月20曰申請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 10/850,269號,製造鈦催化的聚酯樹脂之方法;2〇〇4年5月 2〇曰申請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〇/573,〇24號,慢結晶聚 醋樹脂及具有改良再加熱分佈之聚酯雛形物;2〇〇4年5月2 i 曰申請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〇/850,918號,慢結晶聚酯樹 脂,2004年10月8日申請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0,962,167 號’添加劑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g旨之方法;及2004年Η月 24曰申請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〇,996,789號,用於增強熱固 瓶之聚酯雛形物。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經醯亞胺改良之縮合聚合物,特別關於經 酿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本發明亦關於生成經醯 亞胺改良之聚對酜酸乙二醇醋之方法,如,藉由使聚對酜 酸乙二醇酯前驅體與預酯化的芳族雜環醯亞胺反應。 【先前技術】 由於其強度、耐熱性及化學耐性,聚酯容器、薄膜及纖 維在世界範圍製造的大量消費品中為整合元件。在此方 面’用於聚酯容器、薄膜及纖維的大部分購得聚酯為聚對 酞酸乙二醇酯聚酯。 聚酯樹脂,尤其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及其共聚酯,亦廣泛 用於製造剛性包裝,如2-升飲料容器。由拉伸吹模製造的 聚醋包裝具有傑出強度、透明度及抗碎性,且具有較佳氣 99070.doc 200528484 p早壁及感官性能。因此,此等輕質塑膠已在包裝大量消費 品(例如’碳酸化軟飲料、果汁及花生醬)中實質代替玻璃。 雖然有此等公認的優點,但習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樹脂 紅#不適用於需要熱穩定性之應用(如,用於汽車内部)或需 要暴路於夏季溫度的戶外應用。另外,習知聚對酞酸乙二 醇s曰樹脂在高溫清洗期間(例如,接近1〇〇。〇)不完全保持。 關於這一點’聚碳酸酯為較佳聚合材料,因為其不僅具 有約150。〇之高玻璃態化溫度(Tg),而且具有優越衝擊強 度因此’經常將聚碳酸酯用於較高溫度應用。聚碳酸酯 亦在窗和眼鏡透鏡中用作不碎玻璃替代品。熱塑聚碳酸酯 (例如)在商品名LEXAN®[GE塑膠公司(GE Plastics)]下獲 得。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一種丙烯酸系材料,類似具 有約105QC之高玻璃態化溫度(Tg),這給予可觀耐熱能力。 PMMA亦具有極佳透明性。雖然pMMA與聚碳酸酯比較具有 較小抗衝擊性,但其不太昂貴,且通常用作玻璃替代品, 如用於窗和標誌。PMMA在商品名plexjglaS®[埃爾夫-阿 托化學公司(Elf Atochem)]及LUCITE®[伊諾斯丙烯酸公司 (Ineos Acrylics)]下獲得。 在很多應用中,具有滿意性能之聚酯可提供聚碳酸酯和 PMMA的成本節省替代品。在此方面,需要保持_且甚至可 能改良習知聚酯強度和耐久性且仍然提供改良熱穩定性之 t對酜酸乙二醇S旨樹脂。 【發明内容】 99070.doc 200528484 因此,本發明一個目的為提供具有改良熱穩定性之經醯 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與習知同聚酯及共聚酯比較,此等 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具有較高玻璃態化溫度。 本發明另一目的為提供具有改良障壁性之經醯亞胺改良 之聚s旨樹脂。 本發明另一目的為提供具有改良抗衝擊性之經醯亞胺改 良之聚酯樹脂。 本發明另一目的為提供具有極佳顏色性能之經醯亞胺改 良之聚S旨樹脂。 本發明另一目的為提供具有極佳透明性之經醯亞胺改良 之聚酷樹脂。 本發明另一目的為提供可用於製造雛形物及容器(例 如,飲料瓶)之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 本發明另一目的為提供可用於製造經定向及未經定向片 材和薄膜之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
本發明另-目的為提供可用於製造具有耐熱能力之纖維 之之經酿亞胺改良之聚醋樹脂。 本發明另—目的為提供可用於製造注模部件之經酿亞胺 改良之聚酯樹脂。 本發明另一目的為提供可用於製造光學媒介物(如, DVDs和CDs)之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
本發明另-目的為提供㈣_環醯亞胺改良 乙二醇酯之方法。 j ^ I 本發明P目的為提供促進^雜《亞胺和聚對敢 99070.doc 200528484 乙二醇S旨募聚物之反應之方法。 本發明另一目的為提供包令其& 仏已3方無雜環醯亞胺替代物之縮 合聚合物樹脂。 本發明另一目的為提供用苦放换 捉仏用方知雜裱醯亞胺改良縮合聚合 ,物之方法。 ° 本發明之前述及其它目的和優 1 1炎點以及其中達到此等之方 式進一步在以下詳述中說明。 【貫施方式】 • 轉明係關於經酿亞胺改良之縮合聚合物。由於聚醋_尤 其聚對醜酸乙二醇醋-為較佳縮合聚合物,在本文中,本發 明係特別關於聚對敗酸乙二醇酉旨描述。對此,熟請此㈣ 應懂得,本發明之以下說明不僅指向聚對醜酸乙二醇酉旨之 ,酿亞胺改良,而且指向具有幾基官能之縮合聚合物之酿亞 胺改良。 因此,本發明一方面為具有極佳熱穩定性、抗衝擊性及 障壁性之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 樹脂尤其用於容器、包裝、片#、薄膜、纖維及注模部件。 在此方面,本發明包括由約丨··丨莫耳比之對酞酸酯組分和 二醇組分(即,對酞酸酯部分和二醇部分)所組成之經醯亞胺 .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樹脂。對酞酸酯組分一般 為主要包括對酞酸的二酸組分或主要包括對酞酸二甲酯之 二S旨組分。二醇組分主要包括乙二醇。 • 對酞酸酯組分較佳包括大於約2莫耳%之芳族雜環醯亞 • 胺(例如,約3和20莫耳%之間),更佳包括大於約5莫耳%之 99070.doc 200528484 芳族雜環醯亞胺(例如,約5和15莫耳%之間),最佳包括大 於約1〇莫耳%之芳族雜環醯亞胺(例如,約1〇和2〇莫耳%之 間)。對酞酸酯組分一般包括小於約3〇莫耳%之芳族雜環醯 亞胺。 在-具體實施例中,此等聚對酜酸乙二醇g旨共聚物由約 1:1莫耳比之二酸組分和二醇組分所組成,其中該二酸組分 包括芳族雜環醯亞胺,但主要包括對酞酸(例如,70_85莫耳 %、80-95 莫耳 %或90-98莫耳%)。 、 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此等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共聚物由 約1:1莫耳比之二酯組分和二醇組分所組成,其中該二酯組 分包括芳族雜環醯亞胺,但主要包括對酞酸二甲酯(例如, 70-85莫耳%、80-95莫耳%或9〇_98莫耳%)。 在各具體實施例中,二醇組分主要包括乙二醇(例如,9〇 莫耳%或更多)。 由差示掃也i熱法於1 〇 C /分鐘之加熱速率檢測,經酿亞 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具有大於約80。〇之玻璃 恶化脈度(TG),較佳大於約85°C,更佳大於約90°c (例如, 在約95°C和11(TC之間)。此等高玻璃態化溫度使此等聚酯 為聚碳酸酯和PMMA的較低成本替代物。 熟諳此藝者應瞭解,對於很多應用(例如,雛形物和瓶), 聚對酞酸乙二醇酯樹脂必須具有極佳顏色(即,不太暗或 育)。與先前含醯亞胺之聚酯對照,本發明之經醯亞胺改良 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具有極佳顏色性質。 色差係一般性根據國際照明委員會(Commissi〇n Internatioale 99070.doc -10- 200528484 l’EclairageXCIE)之L*a*b*色空間分級。此系統的三個分量係 組成由,L*,其描述在0_100色標度之亮度(即,〇為黑色, _ 而1〇0為白色);a*,其描述紅-綠軸(即,正值為紅,而負值 -為綠);及b*,其描述黃-藍軸(即,正值為黃,而負值為藍)。 •對於表現聚酯樹脂特徵,1*和b*值特別有利。 特別為,由CIE L*a*b*色空間分級,本發明之經醯亞胺 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具有大於約55之無定形l* 值(即,亮度)及小於約5之無定形b*色值。實際上,經醯亞 Φ 月*改良之聚對酜酸乙二醇醋聚合物一般具有大於約6〇之無 定形L*值,較佳具有大於約7〇之無定形。值(例如,大於約 75或80)。此外,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 較佳具有小於約3之無定形b *色值(例如,小於約2)。對此, 無定形b *色值係對非著色樹脂(即,不包含著色劑)評估。 熟諳此藝者應瞭解,聚合物處理通常影響顏色。例如, 聚對酞酸乙二醇酯之亮度在固態聚合時增加。因此,在本 #文中,丨丨無定形L*值”和”無定形b*色值,,指以無定形樹脂為 基礎檢測。此等無定形聚對酞酸乙二醇酯樹脂之 L*a*b*色空間值用漢特_萊伯實驗掃描汨⑽化江讣LabScan) XE分光光度計測定。 ” 此外,除非另外指明(例如,如關於聚酯試片),在本文 中對本發明之聚對酞酸乙二酵酯樹脂報告的CIE L*a*b*色 空間值係關於磨細、無定形樹脂(即,”無定形l*值,,和,,無定 . 形b*色值")。 ^ 可使本發明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樹脂注模成物件,如, 99070.doc 200528484 雛形物。又可使雛形物吹模成瓶。但,檢測離形物和瓶的 顏色可能不便。因此建議使雛形物和瓶形成標準試片,以 有利於比較顏色檢測。對此,可將根據本發明之經酿亞胺 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物件(例如,雛形物和瓶)磨碎,在 280°C熔融,然後注入冷模,以形成標準、3毫米(3 mm)非 晶聚酯試片。然後,可很方便對此等標準試片檢測此等物 件的色測量值。 如果明確提到,本發明之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 醇酯物件之CIE L*a*b*色空間值可以對此等標準試片所取 的色測量值為基礎報告。此等物件可包括(但不限於)薄膜、 片材、纖維、雛形物、瓶及甚至丸粒。在此方面,3毫米非 晶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試片之CIE L*a*b*色空間值用漢特_ 萊伯實驗掃描(HunterLab LabSCan)XE分光光度計測定(光 源/觀察者:D65H0。;擴散8。標準;透射口)。熟諳此藝者應 瞭解,非晶聚酯片基本為透明性,所以一般由透射率檢測。 至於自(例如)聚酯雛形物、瓶、片材或薄膜形成標準計 忒片之範圍,聚酯組分可具有不利熱歷史。熟諳此藝者應 瞭解,形成操作可使聚酯組分有些降解。例如,已觀察到, 自結晶聚對酞酸乙二醇酯丸粒注模雛形物(及隨後形成標 準試片)可能引起一些變黃(即,b*色值略微增加)。另一方 面,如前提到,聚對酞酸乙二醇酯之亮度一般在固態聚合 時增加(即,L*色值略微增加)。 因此,由CIE L*a*b*色空間分級及對標準3毫米試片檢 ’貝J本發明之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g旨物件(例 99070.doc -12- 200528484 如,薄膜、片材、雛形物、瓶及結晶丸粒)應具有大於約5 5 之L*值(例如,大於約6〇)及小於約6之^色值(例如,小於約 5)。由CIEL*a*b*色空間分級及對標準3毫米試片檢測,本 發明之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物件甚至更理想 具有大於約70之L*值(例如,大於約75或80)及/或小於約3 之b*色值(例如,小於約2)。如本文中報告,將如此確定以 對此專3宅米非晶試片所取的色測量值為基礎之〔IE L*a*b*色空間值。 適用於檢測不同形式聚酯(例如,磨細、無定形樹脂或非 晶試片)的色性能之檢驗步驟(例如,標準及校準)容易獲得 且在熟諳此藝者之理解内。 見· http://www.hunterlab.com/measurementmethods· 另一方面,本發明包括一種製造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 酸乙二醇酯聚合物之方法。在此方面,該方法包括,使芳 族雜環酸亞胺單體和多元醇在溫和條件下反應成酯化的環 酸亞胺’並使對酜酸酯組分和二醇組分反應成聚對酞酸乙 —知S旨別驅體。 熟諳此藝者應瞭解,使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反應組分之 步驟一般指使二酸組分(主要為對酞酸)或二酯組分(主要為 對酞酸二甲酯)與乙二醇反應成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 體。在醯亞胺改良前,此等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一般 包括小於約20莫耳%之共聚合單體替代物(例如,約5和15 莫耳%間之共聚合單體),且較佳包括小於約丨〇莫耳%之共 聚合單體替代物(例如,約2和5莫耳%間之共聚合單體)。本 99070.doc -13 · 200528484 文進一步討論對酞酸酯和二醇組分由選擇性共聚合單體替 代物之非醯亞胺改良。 將酯化的環醯亞胺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醋化 的環醯亞胺與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反應,以產生經醯 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隨後,使經酿亞胺 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由熔融相縮聚聚合成經醯 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 熔融相聚合反應一般繼續,直到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献 酸乙二醇酯聚合物達到約〇·5和0·75分升/克間之特性黏度 (例如,0·6-0·65分升/克)。此外,此方法一般包括經醯亞胺 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之隨後固態聚合反應,聚 合到約0.7和1.0分升/克之特性黏度(例如,〇·75·〇·85分升/ 克)。固態聚合反應一般在高於約19(TC之溫度進行(例如, 約200°C或更高)。 本發明超過其他方法的一個顯著優點為在引入聚對酜酸 乙二醇酯前驅體之前之雜環醯亞胺單體之預酯化。雖然不 受任何理論限制,但可以相信,使芳族雜環醯亞胺單體和 多元醇在溫和條件下反應:(1)促進除去不合乎需要的色 體’該色體能夠使所得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 k a物之色性能惡化;(2)以允許對聚對酜酸乙二醇自旨聚合 物之較高程度醯亞胺改良之方式促進醯亞胺之遲後加入; 及(3)使芳族雜環醯亞胺在隨後聚合處理期間經歷開環反應 之趨勢降到最低限度。 例如,製備酯化的環醯亞胺一般在約大氣壓力及小於約 99070.doc -14- 200528484 200 C進行·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小於約180°C (例如,小於約 1 60 C,如可行)。相反,二酸組分⑽如,對酞酸)和二醇組 分(例如,乙二醇)間之醋化反應一般在非常高温度(例如, 26(TC)及壓力(40磅/平方英寸表壓)進行。 但,在某些情況下,製備酯化的環醯亞胺在溫和條件下 不進行。相反,酯化的環醯亞胺在高壓和高溫製備,以增 加芳族雜環醯亞胺單體在多元醇中的溶解度。例如,如需 要,芳族雜環醯亞胺單體和多元醇之反應可在大於約大氣 壓力(例如,40磅/平方英寸表壓)及小於約。^^ (例如,約 150 C和260 C之間)進行。在高分子量醯亞胺預酯化時這可 能尤為有益。 在其他情況下,形成酯化的環醯亞胺由芳族雜環醯亞胺 單體逐漸引入多元醇而達到。此技術就難酯化醯亞胺而論 有用,如,自間-二甲笨二胺(mxda)和偏苯三酸酐(tma) 衍生的醯亞胺。 關於製備S旨化的環醯亞胺,多謂較佳具有化學式 R-(〇H)n ’其中UC2_Ci。貌基、CA。芳基或C8_Ci4烧基取 代的方基’且其中η為2、3或4。乡元醇一般為脂族二醇, 較佳為乙二醇。熟諳此藝者應瞭解,可用多元醇之混合物 製備酯化的環醯亞胺。 利用分支劑多S醇在本發明之範圍内,如四級戊四醇、 一(四、’及戊四醇)、二羥甲基丙烷、二(三羥曱基丙烷)、乙氧 基化甘油、乙氧基化(四級戊四醇)和乙氧基化三經甲基丙貌 及“C* 口⑯& „曰此藝者應瞭解,分支劑激勵交聯,這使 99070.doc -15- 200528484 聚合物抗拉及衝擊性能變弱。 利用聚醚多元醇或聚烷二醇進一步在本發明之範圍内, 如聚乙二醇或聚丁二醇。利用二或多種不同多元醇之混合 物亦在本發明之範圍内。 芳族環醯亞胺一般為偏苯三酸(TMLA)或偏苯三酸酐 (TMA)之衍生物、均苯四酸(PMLA)或均苯四酸二酐(PMDA) 之衍生物、二苯酮四羧酸或二苯酮四酸二酐之衍生物或萘 四羧酸或萘四羧酸二酐之衍生物:
(均苯四酸二酐-PMDA) 99070.doc -16- 200528484
(二苯酮-3,3',4,4’-四羧酸)
COOH
COOH (1,4,5,8-萘四羧酸)
(1,4,5,8-萘四羧酸二酐) 典型芳族雜環醯亞胺包括羥乙基偏苯三酸醯亞胺 (HETI); TMA 之間-二甲苯二胺(MXDA)醯亞胺;TMA 之 4,4’-二胺基二苯基甲烷(MDA) ; TMA之異佛爾酮二胺(IPDA)醯 亞胺;TMA之乙二胺(EDA)醯亞胺;及TMA之對·胺基苯甲 酸(PABA)醯亞胺。此等芳族雜環醯亞胺之對應結構式如下 表示: 99070.doc -17- 200528484
(TMA-MXDA醯亞胺)
(TMA-MDA醯亞胺)
ο
(TMA-EDA醯亞胺) 99070.doc 18- 200528484
(TMA-PABA醯亞胺) 除包含酸和醇官能的ΗΕΤΙ外’此等典型醯亞胺均為二 酸。可在略微較溫和條件下使可溶於乙二醇的het%ipda 預酯化。 在生成酯化環醯亞胺中’最佳使芳族雜環醯亞胺單體與 過量多元醇反應。例如’芳族雜環醯亞胺單體(如,麵) 對脂族二醇(如’乙二醇)之莫耳比應為至少社㈣別。 已意外地觀察到’利用至少約1:2且較佳ι:5或更大⑼ 如’社1G)之醯亞胺/二醇莫耳比為所得經醯亞胺改良之聚 對醜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帶來更佳顏色性能。但,在利用此 過量化學計量二料’必須在其引人聚對⑽乙二醇醋前 驅體之前分離及純化㈣旨化的環醯亞胺。為達到此目標, 可將溶液冷卻、過濾及離心, 以由此產生經純化的固態酯 化環醯亞胺。已觀察到,分離的過量的二醇伴有色體污染。 U藝者應瞭解,如果利用分支劑多元醇,則必須按 化學計Ϊ調節前述莫耳比。例如,四級戊四醇為具有四個 反應部位的四官能分支劑-與二醇(如,乙二醇)比較,具有 兩個額外反應部位。本申請案以引用方式全文合併以下普 k轉讓專利’各專利討論與反應端基有關的化學計量莫耳 比(即,”莫耳當量分 ^ 刀支)·杲國專利第6,623,853號,聚乙二 醇改良之聚@旨_维;^甘舍] 、、’及八製造方法;美國專利第6,582,817 99070.doc -19- 200528484 號’自聚乙二醇改良之聚酯纖維形成之無紡織物及其製造 方法;美國專利第6,509,091號,聚乙二醇改良之聚酯纖維; 美國專利第6,454,982號,製備聚乙二醇改良之聚酯纖絲之 方法;美國專利第6,399,705號,製備聚乙二醇改良之聚酯 纖絲之方法;美國專利第6,322,886號,自聚乙二醇改良之 ♦ S旨纖維形成的無紡織物及其製造方法;美國專利第 6,303,739號,製備聚乙二醇改良之聚酯纖絲之方法;及美 國專利第6,291,〇66號,聚乙二醇改良之聚酯纖維及其製造 方法。 热暗此藝者應瞭解,實際上,大多數市售聚對酞酸乙二 醇酉旨聚合物為經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酯。本文所述 的聚對酞酸乙二醇酯樹脂亦確實較佳為經改良之聚對酞酸 乙二醇S旨聚酯。關於這一點,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組分中 的改良劑一般在所得聚酯組合物中無規取代。 热请此藝者應認識到,可使其他種類添加劑併入本發明 之經酸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此等添加劑 包括包括(但不限於)雛形物加熱速率促進劑、摩擦減低添加 劑、UV吸收劑、惰性顆粒添加劑(例如,黏土或矽石)、著 色劑、抗氧化劑、分支劑、氧障壁劑、二氧化碳障壁劑、 氧清除劑、阻燃劑、結晶控制劑、乙醛減少劑、衝擊改良 劑、催化劑減活化劑、熔融物強度增強劑、抗靜電劑、潤 滑劑、鏈增長劑、成核劑、溶劑、填料及增塑劑。 在本文中’ ”共聚合單體,,意指包括單體性及募聚性改良 劑(例如,聚乙二醇)。 99070.doc -20- 200528484 在本文中,"二醇組分"主要指乙二醇,雖然亦可 他二醇(例如,二乙二醇)。 ” ”⑽酸I组分”廣泛指可用於製備聚對酜酸乙二醇醋之 二酸和二酿。特別為,對献酸醋組分主要包括肢酸或對 酿I-甲g旨’但亦可包括二酸和二g旨共聚合單體。換言之, 對酞酸酯組分”為”二酸組分,,或,,二酯組分,,。 -夂、、且刀在某種程度上更明確指可用於由直接酯化製 備聚對酞酸乙二醇酯之二酸(例如,對酞酸)。但,,,二酸組 意指包括相對較少量二酯共聚合單體(例如,主要對酞 酉欠和或多種二酸改良劑,但亦選擇性具有一些二酯改良 劑)。 同樣’ 一醋組分”在某種程度上更明確指可用於由酯交 換製備斌對酞酸乙二醇酯之二酯(例如,對酞酸二甲酯)。 但’ 一醋組分’’意指包括相對較少量二酸共聚合單體(例 如,主要對酞酸二甲酯和一或多種二酯改良劑,但亦選擇 性具有一些二酸改良劑)。 一醇組分可包括除乙二醇之外的二醇(例如,二乙二醇; 聚烧二醇’如,聚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戍二醇;1,6-己二醇;丙二醇;!,仁環己烷二曱醇;新戊二 醇’ 2_甲基-1,3-丙二醇;2,2,4,4,_四曱基-13•環丁二醇;金 剛烧_1,3-二醇;3,9-雙(ij-二甲基_2_羥乙基)-2,4,8,10-四氧 雜螺[5.5]十一烷;及異山梨糖醇)。 或者’除對駄酸或其二烷酯(例如,對酞酸二曱酯)外, 對醜酸醋組分尚可包括改良劑,如異酞酸或其二烷酯(例 99070.doc -21 - 200528484 如’異欧酸二甲酯);2,6-萘二綾酸或其二院酯(如,2,6-萘 二羧酸二甲酯);己二酸或其二烧酯(如,己二酸二甲酯); 琥ίό酸,其二烷自旨(如,琥轴酸二甲醋)或其酐(如,琥珀酸 酐)’或一或多種對献酸之官能衍生物。其他典型二酸或二 醋共聚合單體改良劑包括酞酸、酞酸酐、聯苯二緩酸、環 己烧二叛酸、蒽二羧酸、金剛烧丨,3_二羧酸、戊二酸、癸二 酸及壬二酸。 通常,在對酞酸酯組分主要為對酞酸(即,二酸組分)時, 應利用二酸共聚合單體,而在對酞酸酯組分主要為對酞酸 二甲酯(即,二酯組分)時,應利用二酯共聚合單體。 熟諳此藝者應進一步瞭解,為獲得本發明之聚酯組合 物,應使莫耳過量二醇組分與對酞酸酯組分反應(即,二醇 組分以過量化學計量比例存在)。 在二酸組分和二醇組分由直接酯化反應反應時,二酸組 刀和一醇組分之莫耳比一般在約1〇:1〇和1〇 ι·6之間。此 外,二酸組分一般包括至少7〇莫耳%之對酞酸,較佳至少 8〇莫耳/〇,更佳至少9〇莫耳%(例如,約9〇和98莫耳%間之對 酜酸);二醇組分一般包括至少7〇莫耳%之乙二醇,較佳至 夕莫耳/q,更佳至少90莫耳。/❹(例如,約90和98莫耳%間之 乙二醇)。 一或者’在使_ g旨組分和二醇組分由g旨交換反應反應時, 二醋組分和二醇組分之莫耳比一般大於約1〇:2 〇。此外, T醋組分一般包括至少7〇莫耳%之對酞酸二甲_,較佳至 少8〇莫耳%,更佳至少90莫耳%(例如,約90和98莫耳%間之 99070.doc -22 - 200528484 對酞酸二甲酯);二醇組分一般包括至少7〇莫耳%之乙二 醇,較佳至少80莫耳%,更佳至少9〇莫耳%(例如,約9〇和 98莫耳%間之乙二醇)。 二醇組分通常形成大部分聚合物鏈末端,因此,以略大 部分存在於所得聚酯組合物中。這就是片語"約1:丨莫耳比 之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組分"、”約丨d莫耳比之二酸組分和 一醇組为和約1 :1莫耳比之二酯組分和二醇組分,,之意 義’在本文中’各片語用於描述本發明之聚酯組合物。 在本文中,”特性黏度”為已知濃度的聚合物溶液對推到0 浪度的溶質濃度之比黏度之比。特性黏度被公認為聚合物 性質的標準檢測,與聚合物平均分子量成正比。例如,參 閱’纖維和紡織品技術詞典(Dictionary of Fiber and Textile Technology),侯斯特·賽藍尼斯公司(H〇echst㈤犯㈣
Corporation)(1990);淘特拉 & 默寇(T〇rt〇ra & Merkel),良 友紡織品詞典(Fairchild’s Dictionary of Textiles)(第 7版 1996)〇 特性黏度可由熟諳此藝者在不過度試驗下檢測及測定。 對於本文所述的特性黏度值,測定特性黏度係藉由,將共 聚S旨溶於鄰氣苯酚(OCP),用斯科特自動黏度計(Schott
Autoviscometer)(AVS Schott and AVS 500 Viscosystem)檢測 溶液的相對黏度(AVS),然後以相對黏度為基礎計算特性黏 度。例如’參閱’纖維及紡織品技術詞典(Dictionary of Fiber and Textile Technology) 〇 詳細而言,將0.6克經乾燥聚合物樣品(+/_〇〇〇 5克)溶於約 99070.doc -23- 200528484 105C溫度的約50毫升(61.0_63.5克)鄰氯苯酚。一般將纖維 和紗樣品切成小段,而將薄片樣品研磨。在冷卻到室溫後, 將溶液放入處於控制恒溫的黏度計(例如,約2〇。和25之 間)’並檢測相對黏度。應注意到,特性黏度自相對黏度計 算。 熟諳此藝者應瞭解,有兩種生成聚對酞酸乙二醇酯之習 知方法。此等方法為熟諳此藝者所熟悉。 一種方法使用利用對酞酸和過量乙二醇的直接酯化反 應。在此技術中,使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組分反應之前述 步驟包括,使對酞酸和乙二醇在加熱的酯化反應中反應, 以生成⑴對酞酸和選用的二酸改良劑,及(H)乙二醇和選用 的二醇改良劑之單體和寡聚物。亦生成水副產物。 為能夠使酯化反應基本進行完全,必須在水生成時連續 將其除去。隨後,由縮聚反應使單體和寡聚物催化聚合成 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酯。在縮聚期間連續除去乙二醇,以 產生有利的反應動力學。 另一方法包括利用對酞酸二甲酯和過量乙二醇的二步驟 酉旨交換反應。在此技術中,使對酞酸6旨組分和二醇組分反 應之前述步驟包括,使對酞酸二甲酯和乙二醇在加熱催化 的酯交換反應中反應(即,酯基轉移反應),以生成(i)對酉太 酸二甲酯和選用的二酯改良劑,及(ii)乙二醇和選用的二醇 改良劑之單體。甲醇亦作為副產物生成。特別言之,對駄 酸二甲酯和乙二醇產生對酞酸雙(2-羥乙酯)單體。 為能夠使酯交換反應基本進行完全,必須在甲醇成時將 99070.doc -24- 200528484 其連續除去。然後由縮聚反應使對酞酸雙(2-羥乙酯)中間單 體產物催化聚合,以產生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如上 提到,在縮聚期間連續除去乙二醇,以產生有利的反應動 力學。所得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實質與用對酞酸自直 接酯化產生的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相同,即使有一些 較小化學差異。 與較後的二步驟g旨交換反應比較,直接自旨化反應更經 濟,且一般較佳。
可在分批製程製造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酯,其中在一個 容器中生成酯化或酯交換反應產物,然後將其轉移到第二 容器進行聚合。將第二容器攪拌◊通常,聚合反應繼續, 直到由攪拌器使用的動力達到顯示聚酯熔融物已達所需特 性黏度且因此達到所需分子量之水平。但,最實際的方法 為進行酯化或酯交換反應,然後作為連續製程進行聚合反 應連續製造聚對酜酸乙二醇酯產生更大生產能力,所以 在大規模製造設備中更為典型。 熟諳此藝者應瞭解,包含催化劑增加醋化及縮聚速率, 並因此增加聚對酞酸乙二醇s旨樹脂之產量。但,催化劑最 終使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降解。例如,降解可包二聚 合物變色(❹,變黃)、生成㈣或分子量減低。為減低此 等不理想效應,可用穩定化合物使催化劑螯合("冷卻”卜田 常用的穩定劑包含磷,一般為磷酸鹽及亞磷酸鹽形式。取 與加入穩定劑有Μ的$些問題提^美^國^利 5,m’〇58號,連續聚對酞酸乙二醇醋製造中高活性催化劑 99070.doc -25- 200528484 之來合後穩疋方法,專利揭示在連續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製 造中穩定高活性聚合催化劑之方法。該專利與本中請案為 普通轉讓,且全文以引用之併入本文中。 此外,前述美國專利第6,5995596號,連續聚對酞酸乙二 醇自曰製造中聚合後注射之方法,揭示製造高品質聚對酞酸 乙二醇酯聚酯之方法,該方法改良由普通轉讓美國專利第 5,8 9 8,0 5 8號揭示的穩定劑加入技術。 在一具體貫施例中,製造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 醇S旨聚合物之方法利用使用對酞酸和過量乙二醇的前述直 接酯化反應。該方法包括使⑴含對酞酸之二酸組分和(ϋ)含 乙二醇之二醇組分反應成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該較 後反應得到具有在約2和1 〇之間、較佳在約3和6間之平均聚 合度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隨即使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與預酯化的芳族雜環醯 亞胺反應,以產生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 體。然後由熔融相縮聚反應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 二醇醋前驅體聚合,以生成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 醇酯聚合物。 如前提到,已觀察在酯化的環醯亞胺遲後引入聚對酜酸 乙二醇酯前驅體時(即,在二酸組分和二醇組分間之酯化反 應引發後),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顯示 顯者改良的顏色。 關於連續聚酯方法,一般在酯化期間將酯化的環醯亞胺 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雖然亦可在酯化後引入。 99070.doc -26- 200528484 關於分批方法,酯化的環醯亞胺通常在酯化後引入聚對酞 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熟諳此藝者應瞭解,利用對酞酸和過量乙二醇的直接酯 化反應在極酸性條件下開始。此等酸性條件可致使芳族雜 環醯亞胺經過開環反應。 因此,酯化的醯亞胺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較佳 延遲,直到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具有小於約500微當量 /克之羧基端基濃度,更佳具有小於約400微當量/克之羧基 端基濃度。換言之,在將預酯化的醯亞胺引入酯化反應時, 醋化反應的羧基端基濃度小於約500微當量/克。 熟諳此藝者應瞭解,對酞酸二曱酯和過量乙二醇間之二 步驟醋交換反應具有比對酞酸和過量乙二醇間之直接酯化 反應更小的酸性。因此,在利用前一方法時,可在酯基轉 移反應開始-或隨後-在無不適當促進開環反應下引入酯化 的雜環醯亞胺。 不考慮生成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之方法,酯化的環 醯亞和聚對酜酸乙二醇酯前驅體間之反應一般在小於約 270 C進行(例如,在約255°C和265°C之間)。 作為鈾述聚酯方法的一種替代,在酯化期間但在酯化引 發之後將未酯化的芳族雜環醯亞胺單體引入聚對酞酸乙二 醇酷前驅體。例如’可在氣壓®旨化期間,卩聚化或乾燥形 弋將芳私雜環亞胺單體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此第一選擇技術尤其可應用於利用對酞酸和過量乙二醇的 連續直接酯化方法。 99070.doc •27- 200528484 類似在另一選擇性方法中,在酯化完成後將未酯化的芳 族雜環醯亞胺單體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例如, 可恰在縮聚開始之前以漿化或乾燥形式將芳族雜環醯亞胺 單體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此第二替代技術尤其 可應用於利用對酞酸和過量乙二醇的分批或半連續直揍酯 化方法。 在另一選擇性方法中,在酯基轉移引發之後將未酯化的 芳私雜壞醯亞胺單體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尤其 在酯基轉移完成後。例如,可恰在縮聚開始之前以漿化或 乾燥形式將芳族雜環醯亞胺單體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 驅體。此第三選擇性技術尤其可應用於利用對酞酸二甲酯 和過量乙二醇的分批或半連續、二步驟酯交換方法。 在一典型方法中’連續進料進入直接酯化容器,該容器 在約240°C和290°C間之溫度和約5和85磅/平方英寸氣壓歷 約1和5小時間之時間操作。酯化反應生成具有約4和6間之 平均來a度之♦對g太酸乙二醇自旨前驅體和水。使水在反應 進行時除去,以推進有利反應平衡。 然後使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與預酯化的芳族雜環醯 亞胺在約255 °c和265 °c之間反應,以產生經醯亞胺改良之 ♦對酞&L乙一醇S旨別驅體。與先前討論一致,推遲引入預 酉曰化的環酿亞胺,直到酯化反應之羧基端基濃度小於約4〇〇 微當量/克。 隨後’由熔融相縮聚反應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 二醇醋前驅體聚合,以生成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 99070.doc -28- 200528484 酵S旨聚合物。5亥細ί^反應階段^一般利用一系列二或更多容 器,且在約250°C和305°C間之溫度歷約1和4小時間之時間 操作。此縮聚反應通常在稱為低聚合器的第一容器中開 始。低聚合器在約0和70托(torr)間之壓力範圍操作。 特別為’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縮 聚,以生成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及乙 一醇。用所加的真空自聚合物溶融物除去乙二醇,以推動 反應完成。關於這一點,一般攪拌聚合物熔融物,以促進 ί 乙二醇自聚合物熔融物溢出,並幫助高黏性聚合物熔融物 移動通過聚合容器。 在將聚合物熔融物送入連續容器時,分子量及因此的聚 合物熔融物特性黏度增加。一般使各容器的溫度增加,而 壓力降低,以允許在各連續容器中進行更大聚合。 最後容器,一般被稱為,,高聚合器,,,在約〇和4〇托間之壓 力操作與低5^合器類似,將各聚合容器連接到具有冷凝 φ 态之真空系統,且一般攪拌各容器,以促進除去乙二醇。 在聚合容器中的逗留時間和乙二醇與對酞酸進入連續製程 的進料速率部分決定於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 聚合物之目標分子量。由於分子量可很容易以聚合物熔融 物之特性黏度為基礎測定,所以,一般用聚合物熔融物之 特性黏度決定聚合條件,如溫度、壓力、反應劑之進料速 率及在聚合容器内的逗留時間。在此方面,熔融相聚合一 般繼續到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具有至少約0.5分升/克之特性 - 黏度(例如,0.6分升/克)。 99070.doc •29- 200528484 應注意,除生成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 物外’亦發生產生不理想副產物之副反應。例如,乙二醇 之醋化生成併入聚合物鏈的二乙二醇。熟諳此藝者已知, 一乙二醇降低聚合物之軟化點。此外可能出現少量環寡聚 物(例如,對酞酸和乙二醇的三聚物及四聚物)。在縮聚反應 中生成時連續除去乙二醇一般減少此等副產物之生成。
在離開縮聚階段後,通常自高聚合器,一般將聚合物熔 融物過濾和擠壓。擠壓後,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 二醇酯淬火,一般用水喷,以使其固化。為用於儲存及處 理,將固化的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切成片或丸 粒。聚酯丸粒較佳具有約i 5-2〇毫克之平均質量。在本文 中,所用’’丸粒’’ 一般指片、丸粒及類似者。 在某些情況下,可使自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 聚合物形成的丸粒經過結晶作用。隨後,可使經醯亞胺改 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進一步在固態聚合,以增加 分子量,一般增加到至少約〇·7分升/克之特性黏度(例如, 〇·8分升/克或0.9分升/克)。但,此等隨後步驟受醯亞胺改良 度限制。作為實際情況,高含量共聚合單體替代物阻止隨 後的結晶及固態聚合。 但,熟諳此藝者應瞭解,在隨後聚合物加工操作期間(例 如,雛形物注模期間),聚對駄酸乙二醇,共聚g旨可損失特 性黏度。關於這-點,本發明之賴亞胺改良之聚對献酸 ^二醇醋聚合物沒有差異。自片到雛形物,此等特性黏度 損失一般在約0.02分升/克和0〇6分升/克之間。 99070.doc • 30 - 200528484 雖然先前典型討論係關於連續製造方法,但應瞭解,本 發明並不限於此。本文所揭示的教示可用於半連續方法及 甚至分批方法。 應注意到,本發明之經酿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具有增加 的玻璃態化溫度。這使此等聚酯成為多種應用中聚碳酸酯 和PMMA的可接受替代物。 在聚酯中包含芳族雜環醯亞胺增加所得共聚酯之玻璃態 化溫度(TG)。儘管由差示掃描量熱法於i〇°c/分鐘之加熱速 率檢測,同聚物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具有約78°C之玻璃態化 溫度(TG),但根據本發明之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 醇酯聚合物具有大於約78°C之玻璃態化溫度(TG),較佳大 於約90°C (例如,100°C或更高)。 例如,用20莫耳%HETI改良聚對酞酸乙二醇酯產生約93°C 之玻璃態化溫度(TG),而用30莫耳%HETI改良聚對酞酸乙 二醇酯產生約100°C之玻璃態化溫度(TG)。此外,用65莫耳 %HETI改良聚對酞酸乙二醇酯預期產生約i26°c之玻璃態 化溫度(TG),而用80莫耳%HETI改良聚對酜酸乙二醇醋預 期產生約143°C之玻璃態化溫度(TG)。 如前討論,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一 般包括約2和30莫耳之醯亞胺共聚合單體替代物,亦可包括 小於5莫耳。/〇之非醯亞胺共聚合單體替代物。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將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再溶融 及再擠壓成雛形物,隨後可使該雛形物形成聚酯容器(例 如,飲料瓶)。 99070.doc -31 - 200528484 在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中,容器為具有小於約0·86分升/ 克(如,在約0.72分升/克和0.84分升/克之間)之特性黏度之 高透明 '熱填充瓶。聚對欧酸乙二醇酯更一般具有大於約 〇·68分升/克或小於約〇.80分升/克或二者(即,在約〇 68分升 /克和0.80分升/克之間)之特性黏度。關於用於製造熱填充 瓶之雛形物,熱固性能在較高特性黏度水平減弱,而機械 性能(例如,應力裂化、降落衝擊及蠕變)在較低特性黏度水 平(例如,小於0.6分升/克)降低。 ’ 在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中,容器為具有大於約〇·72分升/ 克或小於約0.84分升/克或二者(即,在約〇·72分升/克和〇.84 分升/克之間)之特性黏度之高透明、碳酸化軟飲料瓶。根據 本發明之碳酸化軟飲料瓶能夠經受約6〇磅/平方英寸之内 - 壓。 在用於雛形物和瓶時,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可包括 額外共聚合單體替代物(即,除醯亞胺改良外尚可非醯亞胺 _ 改良)。關於這一點,異酞酸和二乙二醇為較佳的改良劑。 環己烷二甲醇(CHr)M)有效抑制聚合物結晶性,且尤其改良 抗衝擊性,但具有不良氧和二氧化碳障壁性(即,高透氣性)。 此外,在用於離形物和瓶時,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 車又佳包括加熱速率添加劑,這促進於雛形物再加熱製程期 間吸收能量。例如,參閱,2004年5月21日申請的普通轉讓 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〇/850,918號,慢結晶聚酯樹脂;及2004 • 年11月24曰申請的第10/996,789號,用於增強熱固瓶之聚酯 • 雛形物。 99070.doc -32- 200528484 聚對醜酸乙一醇自旨一般由二步驟古、上& 刀又田一 V鄉方法轉化成容器。首 &,使瓶樹脂在職中溶融,並將炫融聚酯注模成雛形 物,由此製造無定形瓶離形物(例如,小於約4%結晶度)。 此雛形物mf具有至少為小於最終容器外I面量級之外表 面積。離形物由通過吹模機的再加熱烘箱而被再加熱。再 加熱烘箱可由一組主要在紅外範圍發射輻射之石英燈 (3,000和2,500瓦燈)所組成。
然後將經再加熱的雛形物放入瓶吹模中,且由拉伸及用 高壓空氣充氣形成經加熱的瓶。吹模保持在約115。(:和2〇〇1 間之溫度’通常在約12 0 °C和16 0 °C之間。 熟諳此藝者應瞭解,壓縮空氣引入經加熱的雛形物影響 經加熱瓶之形成。因此,在一種變化中,壓縮空氣由掃除 技術自瓶湍流釋放,以促進經加熱瓶的冷卻。 熟諳此藝者應進一步瞭解,雛形物中的任何缺陷一般轉 移到瓶。因此,用於形成注模雛形物的瓶樹脂之品質對獲 得貫際可接受的瓶非常關鍵。注模雛形物及拉伸吹模製瓶 討論於美國專利第6,309,718號,大聚酯容器及其製造方 法’此專利係全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聚對酞酸乙二醇酯瓶製造中,雛形物吸收輻射並使輻 射轉化成熱之能力對有效瓶製造及最佳瓶性能至關重要 (例如’材料分佈、定向及側壁結晶性)。 雛形物再加熱溫度對最佳瓶性能重要。雖然其依賴應用 、菱化(例如’熱填充飲料瓶或碳酸化軟飲料瓶),但再加熱溫 度一般在高於玻璃態化溫度(TG)30-50°C之範圍内。 99070.doc -33- 200528484 另外,在高速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吹模機中,如由塞斗公 司(Sidel,Inc.)(LeHavre,France)製造者,能夠將雛形物再 加熱到定向溫度所在的速率對最佳瓶性能重要。這對用於 以超過185T熱液體填充的熱固瓶尤為實際。在熱固瓶製造 中’將離形物快速再加熱到盡可能高的溫度。這使吹模時 的結晶作用達到最大限度,且避免在雛形物中熱結晶。熟 请此藝者應瞭解,此等熱結晶作用可由於球粒狀結晶作用 導致不可接受的霧度。 通常’較高共聚合單體替代物破壞結晶作用,由此改良 透明度及抗衝擊性。但,大多數改良劑降低玻璃態化溫度 (TG) ’所以在較低共聚合單體替代物時熱固性增強(例如, 小於約2莫耳%之共聚合單體替代物)。 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形成 非定向薄膜。在一相關具體實施例中,聚酯樹脂形成單軸 定向薄膜或雙軸定向薄膜。 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形成 非疋向或經定向的片材。在用uv阻斷劑改良時,此等片材 尤其可持久暴露於日光。 在另具體貫施例中,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注模 成物件。在欲用於注模時,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可用 真料改良(例如’坡螭或礦物),以提供工程樹脂。或者,經 酿亞胺改良之聚g旨樹脂適合用作非填充型工程樹脂。 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使經Si亞胺改良之聚_樹脂形成 CDs 或 DVDs。 99070.doc -34- 200528484 在其他具體實施例中,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酯樹脂形成 具有耐熱性能之纖維。可使此等纖維進一步形成紡織材料 及產物,如紗及織物。關於此等具體實施例,經醯亞胺改 良之聚酷樹脂通常僅在炼融相聚合(即,樹脂通常不經過固 悲聚合),所以,一般具有在約0·50分升/克和0.70分升/克間 之特性黏度,較佳在約0.60分升/克和〇·65分升/克之間(例 如,0.62分升/克)。另外,在用於纖維時,經醯亞胺改良之 聚酯樹脂不需要額外共聚合單體替代物。 Β 本發明之前述討論重點在於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 二醇酯樹脂。但,可以相信,製備及引入酯化的環醯亞胺 之方法不僅應用於其他聚酯(例如,聚對酞酸丙二醇酯或聚 對酞酸丁二醇酯),而且應用於沿其聚合物鏈具有羰基官能 之縮合聚合物。根據本發明之適合非聚酯縮合聚合物包括 (但不限於)聚胺基甲酸酯、聚碳酸酯及聚醯胺。 因此,另一方面,本發明包括含具有羰基官能之縮合聚 φ 合物之經醯亞胺改良之樹脂。此等經醯亞胺改良之縮合聚 合物樹脂具有優良熱穩定性、抗衝擊性及障壁性能。 在本文中,”羰基官能性”指為可利用反應部位之碳_氧雙 鍵。具有羰基官能之縮合聚合物一般具有存在幾基官能基 (即,C,之特徵,且該幾基官能基具有至少_個相鄰雜原 子(例如,氧原子、氮原子或硫原子)官能作為聚合物鍵内之 鍵。因此,”幾基官能,,指包括含(但不限於)醋、酿胺、酸亞 ^ 胺、碳酸酯和胺基甲酸酯之各種官能基。 _ 熟諳此藝者應瞭解,縮合聚合物的寡聚前驅體可由第一 99070.doc -35- 200528484 多官能組分和第二多官能組分反應而生成。例如,聚碳酸 S旨的募聚前驅體可由二醇和碳酸之衍生物反應而生成,而 聚胺基甲酸酯的寡聚前驅體可由二異氰酸酯和二醇反應而 生成,而聚醯胺的寡聚前驅體可由二酸和二胺反應而生 成,且聚醯亞胺的寡聚前驅體可由二酐和二胺反應而生 成。例如,參閱,奥丁(Odian),聚合原理(principles of P〇lymerization)(1981第2版)。此等種類反應為熟諳此聚合 物技藝者所熟悉,且在本文中不再進一步討論。 例如’脂族聚酿胺(例如’耐論_ 6或财論-6,6) —般比聚酉旨 具有更低玻璃態化溫度。咸信芳族雜環醯亞胺與二胺反應 產生適合環醯亞胺-醯胺(即,預醯胺化或預胺化)。然後, 可將環酿亞胺-醯胺(即,預胺化的醯亞胺)引入聚醯胺的寡 聚前驅體,以由此產生具有高玻璃態化溫度之醯亞胺改良 之耐綸。 或者,可將環醯亞胺-醯胺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酵酯前驅 體’以產生醯亞胺-醯胺共聚酯。 熟諳此藝者應進一步懂得,某些具有多官能性之單體可 自身聚合成縮合聚合物。例如,胺基酸和耐綸鹽分別能夠 自身聚合成聚酿胺,而經基酸(例如,乳酸)可自身聚合成聚 酉旨(例如,聚乳酸)。 熟諳此藝者應認識到,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和主旨 下’有多種能夠合成的經醯亞胺改良之縮合聚合物。因此, 可期望利用較佳縮合聚合物(即,聚對酞酸乙二醇酯)的本發 明之前述說明能夠使熟諳此聚合物技藝者在不過度試驗下 99070.doc -36- 200528484 實施用於具有羰基官能之縮合聚合物之本發明。 比較實例1 在2升批式反應器中製備一公斤批PET同聚物對照和5莫 耳%羥乙基偏苯三酸醯亞胺(HETI)之共聚物(即,分別為第J 批和第2批)。二醇對二酸之總莫耳比為。加入各批開始 的單體量如下·· 第1批(對照同聚物)=864.5克對酞酸(τα)和371.4克單乙 二醇(MEG)。
第2批(自初始加入的醯亞胺單體製備之共聚醋酿亞 胺)=59.3克HETI,817.2克對歐酸(TA)和352·3克單乙二醇 (MEG)。 將由300 ppm氧化銻和127 ppm四水化乙酸鈷所組成之催 化劑加入各批的初始填料。加入5〇 ppm氫氧化四甲銨,以 抑制二乙二醇(DEG)產生。單體在約25〇〇c*4(^·/平方英寸 表壓S旨化2小時,^自填充蒸館柱頂部除去水。然後使壓力 降低到大氣壓,以完成酯化(即,在KOMi小時卜此時, 柱頂溫度下降顯示酯化完成。 …一的具空,以達到小 於1·0 mm Hg最終直空。扃亩允、士 十, … 〃二減低序列期間使熔融物溫度 保持在260-265 X:之間。使聚人、、四厗 之Κ σ,皿度增加並在小於1.0 mm
Hg真空於約290 C保持。此等條件彳畧5丨 寻悚件侍到目彳示熔融物黏度。關 於這一點,溶融物黏度由 馬運以保持恒定RPM攪拌器 速度所需的工作電流增加決定。 ° 檢測第1批和第2抽取人l ,, 第批來合物的特性黏度(IV)、莫耳% 99070.doc -37- 200528484 DEG,並用漢特-萊伯實驗掃描XE分光光度計檢測顏色。本 體聚合物熱性能由調變差示掃描量熱法檢測。玻璃態化溫 度(TG)、加熱結晶溫度(TCH)及結晶熔融峰溫度(TM)自第二 週期掃描測定(即,在加熱至熔融及快速淬火後)。分別於 5°C/分鐘、l〇°C/分鐘及20°C/分鐘之冷卻速率測定低於熔融 物的冷卻結晶(Tcc)。數據摘要於以下表1中。 表1
LabScan XE 顏色 mDSCfC) Tcc(°C) IV 莫耳% DEG HL HA HB TG Τ〇ί Tm 5°C/ 分鐘 10°C/ 分鐘 20°C/ 分鐘 第1批 (對照同聚物) 0.634 2.91 83.56 0.76 1.14 79.3 125.0 255.6 199.3 190.5 174.9 第2批 (5莫耳%1^丁1 共聚物) 0.592 2.49 76.98 1.85 19.38 83.3 138.8 246.2 178.2 168.1 154.8 相對於第1批對照同聚物,第2批共聚物顯著更黃且更 暗。這分別由無定形b*(HB)和無定形L*(HL)數據顯示。第2 批共聚酯的包含HETI單體推遲結晶開始(由其增加的TCH和 降低的Tcc顯示),而第2批聚合物則為半結晶性,而非無定 形。 此外,與第1批對照同聚物比較,第2批共聚酯的包含 HETI單體亦使第2批共聚物的玻璃態化溫度(TG)增加4°C。 雖然第2批共聚物聚合到與第1批對照同聚物相同的最終 熔融物黏度,但第2批共聚物的特性黏度降低。在此方面, 特性黏度與聚合物分子量直接相關。第2批共聚物的特性黏 度或分子量降低表明,由於結構分支的聚酯一般比線性聚 酯顯示更高溶融物黏度,所以存在一些聚合物鏈分支度。 99070.doc -38- 200528484 用不同量分支劑(例如,四級戊四醇)控制特性黏度和熔融物 黏度間關係之經歷進一步支持在第2批共聚酯中存在分支 這一結論。總之’分支劑含量增加甚至在略低特性黏度使 溶融物黏度增加。 雖然不受任何特別理論限制,但可以認為,所觀察的第2 批共聚酯特性黏度下降係由存在三官能種類導致,三官能 種類在酯化期間由酸促進的偏苯三酸醯亞胺結構開環而生 成。對此,可進一步相信,第2批共聚酯所具有的高度黃色 與在酯化製程開始加入HETI單體有關。 實例2 在2升批式反應器中製備額外〇·95公斤批5莫耳%羥乙基 偏本二酸醯亞胺(ΗΕΤΙ)之共聚物(即,第3批和第4批)。 特別為,第3批共聚物和第4批共聚物藉由在完成酯化後 引入非酯化羥乙基偏苯三酸醯亞胺(ΗΕΤΙ)溶液而製備。 ΗΕΤΙ溶液藉由在氮氣下在i5〇-200°C於單乙二醇(MEG)中 溶解1:1莫耳比HETI單體歷經約1小時而製備。 第3批和第4批的差別在於,第3批共聚物在約29(rc熔融 聚合,而第4批共聚物在約280°C溶融聚合。 如比較貫例1 ’用於製備第3批和第4批的二醇對二酸之總 莫耳比為1 · 15。加入各批開始的單體量如下: 第3批(自於PET製程酯化後加入的醯亞胺單體溶液製備 之共聚酯醯亞胺)= 776.3克對酞酸(丁八)和319〇克單乙二醇 (MEG) 〇 苐4批(自於P E TI私S曰化後加入的酿亞胺單體溶液勢備 99070.doc -39- 200528484 之共聚酯醯亞胺)=776.3克對酞酸(TA)和3 19·〇克單乙二醇 (MEG)。。 將由300 ppm氧化銻和127 ppm四水化乙酸鈷所組成之催 化劑加入各批的初始填料。加入5〇 ppm氫氧化四甲銨,以 抑制二乙二醇(DEG)產生。TA和MEG在40磅/平方英寸壓力 和約250°C之溫度酯化歷2小時,且自填充蒸餾柱頂部除去 水。然後在約260°C歷經1小時使壓力降低到大氣壓,以完 成酯化,此時,柱頂溫度下降顯示酯化完成。 •酯化結束後,將56·7克HETI單體(溶於16克MEG,以加速 其引入)加入各批。在加到聚合製程之前,將^^丁丨單體加熱 到約190°C,以使聚合製程中的溫度損失降到最低。然後使 產物經1小時經過逐漸施加的真空,以達到小於1 mm Hg最終 真空。在真空減低序列期間使溶融物溫度保持在26〇-265°C 之間。 對於第3批共聚物’使聚合溫度增加,且在小於1 mm Hg ^ 真空於約290°C保持。 對於第4批共聚物,使聚合溫度增加,且在小於1 mm 真空於約280°C保持。 對於第3批和第4批,聚合繼續,直到達到目標熔融物黏 度。如前提到,炫融物黏度由驅動馬達以保持恒定RPM授 拌器速度所需的工作電流增加決定。 零 檢測第3批和第4批共聚物的特性黏度、莫耳% DEG,並 用漢特-來伯貫驗掃描XE分光光度計檢測顏色。本體聚合物 - 熱性能由調變差示掃描量熱法檢測。玻璃態化溫度(tg)、 99070.doc -40- 200528484 加熱結晶溫度(tch)及結晶熔融峰溫度(τΜ)自第二週期掃描 測定(在加熱至溶融且快速淬火後)。在10 ° /分鐘之冷卻速率 測定低於熔融物的冷卻結晶(Tcc)。數據摘要於以下表2中。 表2
LabScan XE 顏色 mDSC(°C) Tcc(°C) IV 莫耳% DEG HL HA HB TG Tch Tm 10°C/ 分鐘 第3批 (5%HETI共聚物-在酯化後加入 HETI-在290°C聚合的共聚物) 0.62 2.92 80.10 0.51 6.22 83.2 135.2 247.2 172.2 第4批 (5%HETI共聚物-在酯化後加入 HETI-在280°C聚合的共聚物) 0.62 2.90 80.56 0.60 4.36 83.4 141.0 247.0 164.5 雖然第3批共聚物聚合到約與比較實例1第2批共聚物相 同的最終溶融物黏度,但卻顯示略高特性黏度。 雖然不受任何一種理論限制,但可以相信,第3批共聚物 的改良特性黏度顯示鏈分支減少。對此,可以認為,較高 特性黏度由HETI加入推遲到在聚酯製程中的較溫和、較小 酸性點(即,在酯化完成後)而達到。推遲引入HETI單體到 酯化完成似乎導致較少偏苯三酸醯亞胺結構的酸促進開 環。因此,似乎在使第3批共聚酯聚合中出現較少鏈分支。 另外,與第2批共聚物比較,第3批共聚物暗度較小(即, 無定形L*增加),且黃色實質上更小(即,無定形b*降低)。 雖然不受任何理論限制,但可以相信,與第2批共聚物比 較,第3批共聚物的黃色著色顯著降低為HETI加入推遲到酯 化完成之結果。 此外,與第1批對照同聚物比較,第3批共聚酯的包含 HETI單體使玻璃態化溫度(TG)增加,並減緩結晶開始(如, 增加的TCH和降低的Tcc所示)。 99070.doc -41 - 200528484 比較貫例2共聚酿(即,第3批和第4批)顯示,改良的顏色 可由在減低溫度進行熔融相聚合取得。實際上,在28CTC熔 ‘聚合的第4批共聚物之顏色改良略優於在29〇。〇聚合的第 3批共聚物。 另外且不受任何一種理論限制,可以相信,與第2批共聚 物比較’第4批共聚物所具有的減低黃度不僅與酯化後引入 HETI有關,而且由於熔融聚合溫度降低1〇。〇。 在此方面已觀察到,在所有其他方面相同下,熔融相聚 合溫度自約290 C降低到約28〇°c使所得共聚酯醯亞胺產物 的無定形b*色值減低約2個單位。 隶後,與第1批對照同聚物比較,第4批共聚酯的包含 HETI單體使玻璃態化溫度(τ〇)增加,並減缓結晶開始(如增 加的tch和降低的tcc所示)。在此方面,第2-4批之共聚酯展 示類似熱性能。 實例3 在2升批式反應裔中製備另外1公斤批$莫耳。、經乙基偏 苯三酸醯亞胺(HETI)之共聚物(即,第5批)。特別為,在完 成酯化後將HETI引入該批作為預酯化的寡聚混合物。 HETI酯寡聚物混合物係藉由在meg與HETI為1.05之莫 耳比於單乙二醇(MEG)中製備HETI單體之漿料,並在氮氣 下於大氣壓力下將此漿料加熱到而製備。水作為 酯化產物連續自填充蒸餾柱除去。在蒸餾柱頂溫度降低顯 示醋化完成。隨後不用進一步純化,使用清澈、淡黃色液 體產物-酯化的環醯亞胺。 99070.doc -42- 200528484 如比較實例1,用於製備共聚酯醯亞胺產物的二醇對二酸 之總莫耳比為1.15。加入各批開始的單體量如下: 第5批(自於PET製程酯化後加入的預酯化醯亞胺單體製 備之共聚酯醯亞胺)=818.3克對酞酸(TA)和336.3克單乙二 醇(MEG) 〇 將由300 ppm氧化銻和127 ppm四水化乙酸鈷所組成之催 化劑加入該批的初始填料。加入5 〇 ppm氫氧化四甲銨,以 抑制一乙二醇(DEG)產生。TA和MEG在40镑/平方英寸壓力 和約250 °C之溫度酯化2小時,且自填充蒸餾柱頂部除去 水。然後在約260°C使壓力經1小時降低到大氣壓,以完成 酉旨化,此時,柱頂溫度下降顯示酯化完成。 醋化後,將69克前述HETI酯寡聚物混合物加入該批。在加 到聚合製程之前,將HETI酯寡聚物混合物加熱到19〇_2〇〇t:, 以使聚合製程中的溫度損失降到最低。 然後使產物經1小時經過逐漸施加的真空,以達到小於 1.0 mm Hg最終真空。在真空減低序列期間使溶融物溫度保 持在260-265°C之間。使聚合溫度增加,且在小於i mm Hg 真空於約290 C保持,以達到目標炼融物黏度。如前提到, 溶融物黏度由驅動馬達以保持恒定RPM授拌器速度所需的 工作電流增加決定。 檢測第5批共聚物的特性黏度、莫耳% deg,並用漢特_ 萊伯貫驗抑*描XE分光光度計檢測顏色。本體聚合物熱性能 由調變差示掃描量熱法檢測。玻璃態化溫度(Tg)、加熱結 晶溫度(TCH)及結晶熔融峰溫度(Tm)自第二週期掃描測定 99070.doc -43- 200528484 (即,在加熱至熔融且快速淬火後)。於丨〇。/分鐘之冷卻速率 測定低於溶融物的冷卻結晶(Tcc)。數據摘要於以下表3中。 表3 IV 莫耳% DEG LabSc HL janXE HA 顏色 HB ] Τ〇 nDSC(°( Tch :) Tm TccCcT 10°C/ 第5批 (5%預酯化的HETI-在酯化後 加入-在290°C聚合的共聚物) 0.614 2.39 82.01 0.75 5.92 82.5 132.5 247.8 刀茨里 168.5 雖然實例3之第5批共聚物聚合到約與比較實例1第2批共 聚物相同之最終熔融物黏度,但卻具有比批2批共聚物更高 φ 的特性黏度。可以相信,此增加的特性黏度顯示鏈分支減 少〇 雖然不受任何理論限制,但可以認為,更高特性黏度係 藉由HETI單體預酯化且推遲其加到聚酯製程中的較溫和、 較小酸性條件(即,在酯化完成後)而達到。如前討論,可以 <為,推遲加入HETI較少偏苯三酸醯亞胺結構的酸促進開 環。 另外,與第2批共聚物比較,第5批共聚物顯示非常低的 戸、色(即,減低的無定形b*值),且暗度顯著更小(即,增加 的L值)。如岫提到,第2批共聚酯係藉由在酯化開始引入 未酯化的HETI而製造。 雖然不受任何一種理論限制,但可以相信,與第2批共聚 物比較’第5批共聚物黃色著色之顯著改良係相關於⑴使 PETI預酯化成酯化的環醯亞胺加入預酯化的推遲 . 到酯化完成。 - 與比較實例1的第1批同聚物比較,第5批共聚酯亦具有改 99070.doc -44- 200528484 良的障壁性能。特別為,與第1批對照同聚物比較,在第5 批共聚酯中,二氧化碳障壁優7%,而氧障壁優10%。 最後,與第1批對照同聚物比較,第5批共聚酯的包含預 酯化HETI使玻璃態化溫度(TG)增加,並減緩結晶開始(如增 加的TCH和降低的Tcc所示)。在此方面,第2-5批之共聚酯展 示類似熱性能。 實例4 實例2顯示,可由降低熔融相聚合溫度取得額外顏色改 良。因此,根據實例3製備另一批(即,第6批)5莫耳%羥乙 基偏苯三酸醯亞胺(HETI)之共聚物,但有兩個明顯差異。 首先,與第5批HETI酯募聚物混合物對照,第6批HETI 酯寡聚物混合物係藉由在更大過量單乙二醇(MEG)(即,使 MEG對HETI之莫耳比增加到2:1)中製備HETI漿料而製造。 此外,進一步分離液態HETI酯寡聚物混合物,以產生純於 實例3中所用液態酯產物(即,第5批)之固態經酯化醯亞胺產 物。特別使第6批的固態酯化醯亞胺自HETI酯募聚物混合物 沈澱。 其次,與實例3的第5批共聚物相似,第6批共聚物為自預 酯化醯亞胺單體製造的共聚酯醯亞胺,且預酯化醯亞胺單 體係於酯化後引到該批。而在另一方面,第5批共聚物在約 290°C聚合,但第6批共聚物在約280°C聚合。 如比較實例1,用於製備共聚酯醯亞胺產物的二醇對二酸 之總莫耳比為1.1 5。填充到該批開始的單體量如下: 第6批(自於PET製程酯化後加入的預酯化醯亞胺單體製 99070.doc -45- 200528484 備之共聚酯醯亞胺)=8 18.3克對酞酸(ΤΑ)和336.3克單乙二 醇(MEG)。 檢驗數據列於以下表4中。 表4
LabScan XE 顏色 mDSCfC) Tcc(°C) IV 莫耳% DEG HL HA HB TG TcH Tm 10°C/ 分鐘 第6批 (5%預酯化的HETI-在酯化後加入-在280°C聚合的共聚物) 0.61 2.83 79.90 -1.06 0.90 82.9 138.6 248.2 175.5 與弟2 - 5批相似’弟6批展不與結晶抑制(如增加的T c η和 降低的Tcc所示)有關的類似熱性能、增加的玻璃態化溫度 (Tg)及增強的障壁性能。雖然不受任何理論限制,但這顯 示,係HETI之存在及濃度-不只定時引入-可能為與此等熱 性能有關的決定因素。 弟6批共聚物和弟4批共聚S旨分別在相同溶融溫度(即’ 280°C )聚合到幾乎相同最終熔融物黏度。儘管如此,用預 酯化HETI改良的第6批共聚物仍具有比用未酯化HETI改良 的第4批共聚物顯著更佳的顏色。 同樣,第5批和第6批共聚物之特性黏度基本相同。儘管 如此,與在290°C聚合的第5批共聚物比較,在280°C聚合的 第6批共聚物展示顯著降低的黃度。實際上,在第1-6批中, 第6批共聚物展示最小黃色著色。 因此且不受任何一種理論限制,可以相信,與比較實例1 之第2批共聚物比較,第6批共聚物黃色著色極佳降低係相 關於(l)HETI預酯化,包括使用較純態HETI酯;(2)酯化後 加入HETI酯;及(3)熔融聚合溫度降低10°C。 99070.doc -46- 200528484 特別為,可以認為,使用較純預酯化的醯亞胺排除不理 想色體,由此促進製造具有傑出顏色性能之經醯亞胺改良 之聚對S太酸乙一醇S旨聚合物。如前提到,已觀察到,利用 至少約1:2之醯亞胺/二醇莫耳比(例如,約丨:5或i: 1〇)且隨後 在其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之前分離及純化經酯化 的裱醯亞胺,為所得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 合物帶來顯著較佳顏色性能。 • *在本說明書中已揭示本發明之典型具體實施例。明確術 2僅在-般錢明意義上使用,且無限制意圖。本發明之 範圍在以下請求項中闡明。
99070.doc -47-

Claims (1)

  1. 200528484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製造聚酯樹脂之方法,其包括: 使芳族雜環醯亞胺和多元醇反應,以生成預酯化的環 醯亞胺; 使對醜酸酯組分和二醇組分反應,以生成聚對酞酸乙 二醇酯前驅體; 將預酯化的環酸亞胺引入聚對醜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以產生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及 •由聚縮合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聚合’以生成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 2·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使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組分反 應之步驟包括,在酯化反應中使⑴主要包括對酞酸之對 欧酸自旨組分和(ii)主要包括乙二醇之二醇組分反應。 3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預酯化的環醯亞胺係於酯化反 應期間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_ 4.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預酯化的環醯亞胺係於酯化反 應完成後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5·如請求項丨之方法,其中該使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組分反 應之步驟包括,在酯基轉移反應中使(i)主要包括對酜酸 二曱酿之對酞酸酯組分和(ii)主要包括乙二醇之二醇組分 反應。 6.如請求項5之方法,其中該預酯化的環醯亞胺係於酯基轉 - 移反應弓丨發後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7.如請求項5之方法,其中該預酯化的環醯亞胺係於自旨基轉 99070.doc 200528484 移反應完成後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8。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將預酯化的環醯亞胺引入聚對 酜酸乙二醇酯前驅體之步驟包括,在聚對酞酸乙二醇酯 前驅體具有小於約500微當量/克之羧基端基濃度時引發 預S旨化的環醯亞胺和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間之反 應。 9·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將預酯化的環醯亞胺引入聚對 酉太酸乙二醇酯前驅體之步驟包括,在聚對酞酸乙二醇酯 刖驅體具有約2和1〇間之平均聚合度時引發預酯化的環 醯亞胺和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間之反應。 10·如印求項i之方法,其中該將預酯化的環醯亞胺引入聚對 献S文乙二醇S旨前驅體之步驟包括,在小於約270°C使預酯 化的%酿亞胺和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反應。 11 ·如叫求項丨之方法,其中該使芳族雜環醯亞胺和多元醇反 應之v驟包括,在約大氣壓力和小於約200°C使芳族雜環 醯亞胺單體和多元醇反應,以生成預酯化的環醯亞胺。 12. 士明求項i之方法,其中該使芳族雜環醯亞胺和多元醇反 應之步驟包括,以至少約1〇〇:1〇5之化學計量莫耳比逐漸 將芳族雜環醯亞胺引入過量多元醇。 13·如明求項丨之方法,其中該使芳族雜環醯亞胺和多元醇反 應之步驟進一步包括分離該預酯化的環醯亞胺。 14·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 萨亞j芳麵雜裱醯亞胺和多元醇反應以生成預酯化的環 ώ亞胺之步驟包括使羥乙基偏苯三酸醯亞胺(HETI)單體 99070.doc 200528484 與過量二醇反應;且 該由聚縮合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 體聚合之步驟包括由熔融相縮聚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 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聚合,以便以無著色劑之基礎檢 測生成具有小於約6之無定形b *色值之經酸亞胺改良之 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 15· —種製造聚酯樹脂之方法,其包括·· 引發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組分間之反應; 將預醋化的酸亞胺引入對酞酸組分和二醇組分間之反 應’以由此生成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 體;及 由聚縮合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聚合’以生成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 16.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該引發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組 为間之反應之步驟包括,在S旨化反應中使包括對欧酸之 二酸組分和包括乙二醇之二醇組分反應,以生成(i)對酞 酸和選用的二酸改良劑,及乙二醇和選用的二醇改良 劑之單體和募聚物。 17 ·如請求項16之方法,其中在將預酯化的醯亞胺引入酯化 反應時,該酯化反應的羧基端基濃度係小於約500微當量 /克。 18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該引發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組 分間之反應之步驟包括,在酯基轉移反應中使包括對酞 酸一曱S曰之—S旨組分和包括乙二醇之二醉組分反應’以 99070.doc 200528484 生成(i)對酞酸二甲酯和選用的二酯改良劑,及(Η)乙二醇 和選用的二醇改良劑之單體。 19·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該預酯化的醯亞胺係於對酞酸 酯組分和二醇組分間之反應引發時引入。 20·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該預酯化的醯亞胺係於對酞酸 酯組分和二醇組分間之反應引發後引入。 21· —種製造聚酯樹脂之方法,其包括: 使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組分反應,以生成聚對酞酸乙 二醇酯前驅體; 在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組分間之反應引發後,將醯亞 胺引入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及 由聚縮合使該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和醯亞胺聚 合’以生成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 22·如請求項21之方法,其中該使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組分 反應之步驟包括,在酯基轉移反應中使(i)主要包括對酞 酸之二酸組分和(ii)主要包括乙二醇之二醇組分反應,以 生成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23·如請求項21之方法,其中該使對酞酸酯組分和二醇組分 反應之步驟包括,在酯基轉移反應中使⑴主要包括對酞 酸二曱酯之二酯組分和(ii)主要包括乙二醇之二醇組分反 應’以生成聚對酞酸乙二酵酯前驅體。 24·如請求項21之方法,其中該醯亞胺包括預酯化的醯亞胺。 25·如請求項丨_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各步驟係作為連續製 程進行。 99070.doc 200528484 26·如請求項卜24申任一項 半連續製避式你^ 〉,其中一或多個步驟係作為 、版私或作為批式製程進行。 27·如請求項卜14中任一 ^ ^ 7Γ ^ ^ ^ 、 法,,、中該使芳族雜環醯亞胺 芽夕凡醇反應之步驟包括, 比# g 四 至夕约1:2之化學計量莫耳 比使方族雜環醯亞胺單體 9〇 . ^ . 丨、里夕TL醇反應。 和多:二1 14’任—項之方法,其中該使芳族雜環醯亞胺 ==應之步驟包括,以至少約ι:5之過量化學計量 離姐預 環醯亞胺單體和多元醇反應,且隨後分 離經預酯化的環醯亞胺。 29·如請求項1β14中任一 4夕一二 、方法’其中該使芳族雜環醯亞胺 和夕疋醇反應之步驟包括 使方私雜環醯亞胺與一或多 ^:、有化學式R-(0H)n之多元醇反應,其中MCA。炫 ^ ^1()芳基或cvci4燒基取代的芳基或其混合物,且 具中η為2、3或4。 3〇·如請求項丨_24中任一 貝之方法,其中該醯亞胺為偏苯三酸 或偏笨三酸酐之衍生物。 31·如料項卜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醯亞胺為均苯四酸 或均笨四酸二酐之衍生物。 32·如請求項卜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醯亞胺為二苯嗣四 羧酸或二苯酮四羧酸二酐之衍生物。 33.如=求項卜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醯亞胺為萘四缓酸 或奈四羧酸二酐之衍生物。 34· ^晴求項卜14或21-24中任_項之方法,其中該使對酜酸 酉曰組分和二醇組分反應之步驟包括,使對酞酸酯組分和 99070.doc 200528484 二醇組分反應,以生成在醯亞胺改良前具有至少一些共 聚合單體替代物但小於約20莫耳%共聚合單體替代物之 聚對ϊ太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35.如請求項丨_14或21-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使對酞酸 醋組分和二醇組分反應之步驟包括,使對酞酸酯組分和 二醇組分反應,以生成在醯亞胺改良前具有約2和1〇莫耳 %間之共聚合單體替代物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 36·如請求項丨-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醯亞胺引入步驟包 括’在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具有小於約4〇〇微當量/ 克之羧基端基濃度時引發該醯亞胺和聚對酞酸乙二醇酉旨 刖驅體間之反應。 37. 如請求項丨_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醯亞胺引入步驟包 括’在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具有約3和6間之平均聚 合度時引發該醯亞胺和聚對酞酸乙二醇酯前驅體間之反 應。 38. 如請求項ι_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 該對酞酸酯組分主要包括對酞酸或對酞酸二甲自旨,且 進一步包括至少一種選自由異酞酸、異酞酸二甲_、駄 酸、酞酸酐、2,6-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二甲酯、聯笨 二叛酸、環己烧二魏酸、蒽二魏酸、金剛院1,3-二竣酸、 己二酸、己二酸二甲酯、琥珀酸、琥珀酸二甲酯、璩轴 酸酐、戊二酸、癸二酸及壬二酸所組成之群組之改良劑; 或 該二醇組分主要包括乙二醇,且進一步包括至少—種 99070.doc r 200528484 &自由一乙一醇、聚烷二醇、1,3-丙二醇、ι,4-丁二醇、 1,5_戊二醇、1,6·己二醇、丙二醇、I;環己烷二甲醇、 新戊一醇、2-甲基丙二醇、2,2,4,4,_四甲hi環丁 一醇、金剛烷_1,3_二醇、3,9_雙(U•二甲基|羥乙 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及異山梨糖醇所組成 之群組之改良劑;或二者。
    如明求項1 -24中任-項之方法,其中該經酿亞胺改良之聚 對酞馱乙一醇酯聚合物包括約2和3〇莫耳%間之醯亞胺共 來合早體替代物。 40·如叫求項1_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經醯亞胺改良之聚 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包括約1〇和2〇莫耳%間之醯亞胺 共聚合單體替代物。 41 ·如請求項丨_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經醯亞胺改良之聚 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包括約5和丨5莫耳%間之醯亞胺共 聚合單體替代物。 42·如明求項1 _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經醯亞胺改良之聚 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包括約3和丨〇莫耳%間之醯亞胺共 聚合單體替代物。 43. 如請求項丨-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經由縮聚之聚合步 驟包括’使聚對酜酸乙二醇酯前驅體由熔融相縮聚反應 聚合’以生成具有至少〇· 5分升/克之特性黏度之經醯亞胺 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 44. 如請求項43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使該經醯亞胺改良之 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固態聚合。 99070.doc 200528484 45·如請求項44之方法,其中該使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 乙二醇i旨聚合物固態聚合之步驟包括,使經醯亞胺改良 之聚對S太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固態聚合到至少〇.7分升/克 之特性黏度。 46·如凊求項1-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經醯亞胺改良之聚 對醜S欠乙二醇醋聚合物具有大於約8〇(>c之玻璃轉移溫度 (TG)。 47·如明求項丨_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經醯亞胺改良之聚 對敝I乙一醇醋聚合物具有大於約%艺之玻璃轉移溫度 (TG)。 48·如請求項丨_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由色空間 刀、及且以無著色劑之基礎檢測,該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 酞I乙一醇酯聚合物具有小於約5之無定形b*色值及大 於約55之無定形l*值。 49.如叫求項48之方法,其中由ciEL*a*b*色空間分級且以無 著色劑之基礎檢測,該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 酯聚合物具有小於約3之無定形b*色值。 5〇·=請求項48之方法,其中由CIEL*a*b*色空間分級且以無 著色劑之基礎檢測,該經醯亞胺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 酉日來合物具有大於約70之無定形L*值。 士明求項丨_2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使經醯亞胺 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形成雛形物、容器、瓶、 片材、薄膜、纖維、光學媒介物或注模物件。 I月求項1-24中任-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使經酿亞胺 99070.doc 200528484 改良之聚對酞酸乙二醇酯聚合物形成物件,其中由CIE L*a*b*色空間分級且對標準3毫米試片檢測,該物件具有 小於約6之b*色值及大於約55之L*值。 53· —種具有極佳顏色、透明度及障壁性能之共聚酯醯亞胺 樹脂,其包括: 由約1 · 1莫耳比之對献酸Sg組分和二醇組分所組成之聚 對酞酸乙二醇酯共聚物,其中該對酞酸酯組分包括至少 7 〇莫耳%之對醜酸或對酜酸二甲g旨,及約2和3 〇莫耳%間 ® 之芳族雜環醯亞胺,且其中該二醇組分包括乙二醇; 其中由差示掃描量熱法於10 °c /分鐘之加熱速率檢測, 該樹脂具有大於約80°c之玻璃轉移溫度(TG); 其中由CIE L*a*b*色空間分級且以無著色劑之基礎檢 測,該樹脂具有小於約5之無定形b*色值;且 其中由CIE L*a*b*色空間分級且以無著色劑之基礎檢 測,該樹脂具有大於約55之無定形L*值。 φ 54·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對酞酸酯組分 包括約70和85莫耳。/◦間之對酞酸或對酞酸二甲酯。 5 5.如睛求項5 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對酜酸酯組分 包括約80和95莫耳%間之對酞酸或對酞酸二甲酯。 56.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對酞酸酯組分 包括約90和98莫耳%間之對酞酸或對酞酸二甲酯。 » 57·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聚對酞酸乙二 ' 醇§旨共聚物之二醇組分包括至少90莫耳%之乙二醇。 ,58·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聚對酞酸乙二 99070.doc 200528484 醇醋共聚物包括小於約5莫耳%之非酿亞胺共聚合單體替 代物。 月求員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對酞酸酯組分 包括至少約2〇莫耳%之芳族雜環醯亞胺。 月长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聚對酞酸乙二 醇s曰/、來物之對酜酸酯組分包括約丨5和莫耳。間之芳 族雜環醯亞胺。 • θ长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聚對酞酸乙二 醇酯共聚物之對酞酸酯組分包括約1〇和15莫耳%間之芳 族雜環酸亞胺。 6 ·如明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聚對酞酸乙二 醇s曰共聚物之對酜酸酯組分包括約5和丨〇莫耳%間之芳族 雜環酿亞胺。 、 63. 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聚對酞酸乙二 醇醋共聚物之對酞酸酯組分包括約2和5莫耳%間之芳族 φ 雜環醯亞胺。 64. 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芳族雜環醯亞 月女為偏笨三酸或偏苯三酸酐之衍生物。 65. 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芳族雜環醯亞 胺為均苯四酸或均苯四酸二酐之衍生物。 . 66.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芳族雜環醯亞 胺為二笨酮四羧酸或二苯酮四羧酸二酐之衍生物。 ,67.如請求項53之共聚醋醯亞胺樹脂,其中該芳族雜環醯亞 ^ 胺為萘四羧酸或萘四羧酸二酐之衍生物。 99070.doc -10- 200528484 68·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對酞酸酯組分 進一步包括至少一種選自由異酞酸、異酜酸二甲_、献 酸、酞酸酐、2,6-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二曱酯、聯苯 二羧酸、環己烷二羧酸、蒽二羧酸、金剛烷1,3-二羧酸、 己二酸、己二酸二甲酯、琥珀酸、琥珀酸二曱酯、琥珀 酸酐、戊二酸、癸二酸及壬二酸所組成之群組之改良劑。 69·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該二醇組分進一 步包括至少一種選自由二乙二醇、聚烷二醇、1,3-丙二 醇、1,4_丁二醇、1,5-戍二醇、1,6·己二醇、丙二醇、1,4-環己烷二曱醇、新戊二醇、2-甲基-1,3-丙二醇、2,2,4,4,-四曱基-1,3_環丁二醇、金剛烷-1,3_二醇、3,9-雙(1,1-二甲 基-2-羥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及異山梨糠 醇所組成之群組之改良劑。 70·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由差示掃描量熱 法於10 C /分鐘之加熱速率檢測,該樹脂具有大於約85 之玻璃轉移溫度(TG); 71·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由差示掃描量熱 法於1 〇 c /分鐘之加熱速率檢測,該樹脂具有大於約9(rc 之玻璃轉移溫度(TG)。 72.如明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由差示掃描量熱 法於io°c/分鐘之加熱速率檢測,該樹脂具有大於約95<t 之玻璃轉移溫度(TG)。 73·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由差示掃描量熱 法於10 C /刀4里之加熱速率檢測,該樹脂具有大於約⑽。c 99070.doc -11 - 200528484 之玻璃轉移溫度(Tg)。 74·如睛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由cie L*a*b*色空 間分級,該樹脂具有小於約3之無定形b*色值 75.如請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由CIE L*a*b*色空 間分級,該樹脂具有大於約6〇之無定形L*值。 7 6 ·如明求項5 3之共聚g旨醯亞胺樹脂,其中該樹脂具有約〇 · 7 和1.0分升/克間之特性黏度。 77.
    如明求項53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其中與同聚物聚對酞 酸乙二醇酯比較,該樹脂具有優至少約1〇%之氧障壁性能 或優至少約1 0%之二氧化碳障壁性能或同時具有二者。 78. 一種薄膜,其係自請求項53_77中任一項之共聚醋醯亞胺 樹脂形成。 79. -種片材’其係自請求項53_77中任—項之絲㈣亞胺 樹脂形成。 80. -種離形物,其係自請求項53_77中任一項之共聚醋酿亞 胺樹脂形成。 81. -種容H ’其係自請求項53_77中任„_項之共聚㈣亞胺 樹脂形成。 項之共 82. —種碳酸化軟飲料瓶,其係自請求項^-”中任一 聚酯醯亞胺樹脂形成。 項之共聚酯醯 83. —種熱填充瓶,其係自請求項中任一 亞胺樹脂形成。 項之共聚S旨酿 84. —種注模物件,其係自請求項53_77中任一 亞胺樹脂形成。 99070.doc 200528484 85。 一種纖維’其係自請求項53_77中任—項之共聚㈣亞胺 樹脂形成’其中該纖維具有大於㈣分升/克之特性黏度。 86. -種CD、DVD或其他光學媒介物,其係自請求項^7 中任一項之共聚酯醯亞胺樹脂形成。 ^ 一種物件,其係自請求項53_77中任-項之絲輯酿亞胺 樹脂形成,其中由CIEL*a*b*色空間分級且對標準3毫米 試片檢測,該物件具有小於約5ib*色值及大於約乃之^ 值。
    88,種物件,其係自請求項53-77中任一項之共聚酿醯亞胺 樹脂形成,其中由CIEL*a*b*色空間分級且對標準3毫米 試片檢測,該物件具有小於約3之b*色值及大於約6〇之[* 值。 81 —種物件,其係自請求項5弘77中任一項之共聚酯醯亞胺 樹脂形成,其中由CIEL*a*b*色空間分級且對標準3毫米 试片檢測,該物件具有小於約5之b*色值及大於約70之L* 值。 90· 一種物件’其係自請求項53-77中任一項之共聚酯醯亞胺 樹脂形成,其中由CIE L*a*b*色空間分級且對標準3毫米 試片檢測,該物件具有小於約3之b*色值及大於約75之L* 值0 99070.doc -13- 200528484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無)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99070.doc
TW094102705A 2004-01-29 2005-01-28 Imide-modified polyester resi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TW200528484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54052004P 2004-01-29 2004-01-29
US64597805P 2005-01-22 2005-01-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28484A true TW200528484A (en) 2005-09-01

Family

ID=34830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02705A TW200528484A (en) 2004-01-29 2005-01-28 Imide-modified polyester resi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25410A1 (zh)
EP (1) EP1709101A1 (zh)
JP (1) JP2007519813A (zh)
BR (1) BRPI0507205A (zh)
CA (1) CA2554111A1 (zh)
TW (1) TW200528484A (zh)
WO (1) WO20050732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59128A1 (en) 2005-11-15 2007-05-24 Wellman, Inc. Alumina-enhanced polyester resins
BRPI0714188A2 (pt) 2006-07-11 2012-12-25 Wellman Inc catalisador de polimerizaÇço de fase sàlida compàsito
ES2657063T3 (es) 2007-05-10 2018-03-01 Plastipak Packaging, Inc. Moléculas eliminadoras de oxígeno, artículos que contienen las mismas y métodos de su uso
US8791225B2 (en) 2008-06-06 2014-07-29 Dak Americas Mississippi Inc. Titanium-nitride catalyzed polyester
JP5155202B2 (ja) * 2009-01-14 2013-03-06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用二軸延伸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EP2483342B1 (en) 2009-09-29 2017-02-22 Plastipak Packaging, Inc. Colorant compatible oxygen scavenging 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articles made from same
AU2010319298B2 (en) 2009-11-13 2015-11-05 Plastipak Packaging, Inc. Oxygen scavengers,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the scavengers, and articles made from the compositions
EP2499134B1 (en) 2009-11-13 2018-04-18 Plastipak Packaging, Inc. Oxygen scavengers, composition comprising the scavengers, and articles made from the compositions
AU2010319302B2 (en) * 2009-11-13 2015-11-12 Plastipak Packaging, Inc. Thermoplastic polymers comprising oxygen scavenging molecules
JP5945872B2 (ja) 2011-12-19 2016-07-05 デュポン テイジン フィルムズ ユー.エス.リミテッド パートナーシップ 高ガラス転移温度を有するポリ(アルキレンナフタレート)のコポリエステルイミド及びそれから作成されるフィルム
US9074052B2 (en) 2011-12-21 2015-07-07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imited Partnership Copolyesterimides of poly(alkylene terephthalate)s having high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film made therefrom
KR101417372B1 (ko) * 2012-10-23 2014-07-08 주식회사 포스코 가공성 및 내식성이 우수한 친환경 금속 표면처리용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금속 가공품
GB201222836D0 (en) * 2012-12-18 2013-01-30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Polyester and film -iia
GB201310837D0 (en) 2013-06-18 2013-07-31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Polyester film -IV
GB201317705D0 (en) * 2013-10-07 2013-11-20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Copolyesters
GB201411044D0 (en) 2014-06-20 2014-08-06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Copolyestermides and films made therefro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60191A (en) * 1960-03-23 1962-10-23 Standard Oil Co Hydroxyalkyl trimellit-imides
US3996201A (en) * 1973-11-13 1976-12-07 Ciba-Geigy Corporation Linear, thermoplastic polyesters and process for their manufacture
JPS5136868B2 (zh) * 1974-05-01 1976-10-12
JPS5826749B2 (ja) * 1975-12-27 1983-06-04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N−ヒドロキシアルキルトリメリット酸イミドの製造法
US4681928A (en) * 1984-06-01 1987-07-21 M&T Chemicals Inc. Poly(amide-amide acid), polyamide acid, poly(esteramide acid), poly(amide-imide), polyimide, poly(esterimide) from poly arylene diamine
US4605728A (en) * 1985-09-09 1986-08-12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High strength copolyester
JPS63152625A (ja) * 1986-07-07 1988-06-25 Idemitsu Kosan Co Ltd 新規ポリエス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US4910290A (en) * 1987-04-23 1990-03-20 The Goodyear Tire And Rubber Company High strength copolyester
US5102978A (en) * 1990-04-16 1992-04-07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Copolyester
JPH04182466A (ja) * 1990-11-19 1992-06-30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ビストリメリティックイミド類の製造方法
US5898058A (en) * 1996-05-20 1999-04-27 Wellman, Inc. Method of post-polymerization stabilization of high activity catalysts in continuous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roduction
US6309718B1 (en) * 1997-07-25 2001-10-30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Large polyester containers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6454982B1 (en) * 1999-11-19 2002-09-24 Wellman, Inc. Method of preparing polyethylene glycol modified polyester filaments
US6623853B2 (en) * 1998-08-28 2003-09-23 Wellman, Inc. Polyethylene glycol modified polyester fiber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6582817B2 (en) * 1999-11-19 2003-06-24 Wellman, Inc. Nonwoven fabrics formed from polyethylene glycol modified polyester fiber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6509091B2 (en) * 1999-11-19 2003-01-21 Wellman, Inc. Polyethylene glycol modified polyester fibers
US7759449B2 (en) * 2000-12-15 2010-07-20 Wellman, Inc. Methods for introducing additives into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US6590069B2 (en) * 2000-12-15 2003-07-08 Wellman, Inc. Methods of post-polymerization extruder injection in condensation polymer production
US6569991B2 (en) * 2000-12-15 2003-05-27 Wellman, Inc. Methods of post-polymerization extruder injection i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roduction
JP2004515621A (ja) * 2000-12-15 2004-05-27 ウェルマン・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縮合重合体の製造における後重合注入方法
US6500890B2 (en) * 2000-12-15 2002-12-31 Wellman, Inc. Polyester bottle resins having reduced frictional properti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US6599596B2 (en) * 2000-12-15 2003-07-29 Wellman, Inc. Methods of post-polymerization injection in continuous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roduction
US20050261462A1 (en) * 2004-05-20 2005-11-24 Nichols Carl S Methods of making titanium-catalyzed polyester resins
EP1639034B2 (en) * 2003-05-21 2015-04-01 Wellman, Inc. Slow-crystallizing polyester resins
US7094863B2 (en) * 2003-05-21 2006-08-22 Wellman, Inc. Polyester preforms useful for enhanced heat-set bottles
US6827306B1 (en) * 2003-07-22 2004-12-07 Penn Fishing Tackle Manufacturing Push to turn locking preset knob for fishing reel
US7238770B2 (en) * 2004-01-29 2007-07-03 Wellman, Inc. Methods of making imide-modified polyester resins
US7285675B2 (en) * 2005-07-27 2007-10-23 Flint Hills Resources, S.A.R.L. N-hydroxyalkyltrimellitimide esters and bis-(trimellitimide) esters and method of mak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554111A1 (en) 2005-08-11
EP1709101A1 (en) 2006-10-11
JP2007519813A (ja) 2007-07-19
BRPI0507205A (pt) 2007-06-12
WO2005073272A1 (en) 2005-08-11
US20070225410A1 (en) 2007-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225410A1 (en) Imide-Modified Polyester Resins
US9676903B2 (en) Polyester resin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KR101796764B1 (ko) 공중합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US6063465A (en) Polyester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AU742043B2 (en) Sheets formed from polyesters including isosorbide
CN108884215B (zh) 聚酯树脂
US20080009574A1 (en) Polyamide-Polyester Polymer Blend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7238770B2 (en) Methods of making imide-modified polyester resins
CN110573551B (zh) 聚酯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TWI790237B (zh) 聚酯樹脂及其製備方法及其所製得的樹脂模造物件
WO2004104080A1 (en) Slow-crystallizing polyester resins
WO2006079044A2 (en) Improved polyamide-polyester polymer blend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20050261462A1 (en) Methods of making titanium-catalyzed polyester resins
KR20190119112A (ko) 아연 촉매를 이용한 폴리(트리메틸렌 퓨란디카복실레이트) 제조 공정
WO2005103110A2 (en) Methods of making titanium-catalyz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resins
KR102611149B1 (ko) 폴리(알킬렌 퓨란디카복실레이트)의 제조 공정
EP1963396A2 (en) An improved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low crystallizing polyester resin
MXPA06008645A (en) Imide-modified polyester resi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KR20060071712A (ko) 저 올리고머 함량을 갖는 1,4-사이클로헥산디메탄올이공중합된 폴리에스테르와 폴리카보네이트의 블렌드 및 그제조방법
KR101159850B1 (ko) 저 함량의 올리고머를 갖는 네오펜틸글리콜이 공중합된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159840B1 (ko) 저 함량의 올리고머를 갖는 1,4-사이클로헥산디메탄올이공중합된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535275B1 (ko) 폴리에스테르물품
WO2010074230A1 (ja) 容器成形用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系ポリエステル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