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405515A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405515A
TW200405515A TW092122781A TW92122781A TW200405515A TW 200405515 A TW200405515 A TW 200405515A TW 092122781 A TW092122781 A TW 092122781A TW 92122781 A TW92122781 A TW 92122781A TW 200405515 A TW200405515 A TW 20040551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center
semiconductor device
layer
connec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22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14351B (zh
Inventor
Yabuki Shinobu
Yamashita Takeo
Murata Tomosei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405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05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14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1435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1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 H01L27/118Masterslice integra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8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ome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Description

200405515 (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技術,特別是關於 使用在異層間的配線連接部有效的技術。 【先前技術】
半導體元件和配線間,或者不同層之配線間,是藉由 形成在連接孔內的導電性膜所連接。 但是’伴隨半導體裝置的微細化,基於以下所示理由 ,在連接部上的上層配線設置稱爲儲存部的部位之技術正 被檢討中。 此儲存部是指配線的一部份,由成爲主要電流路徑的 配線部所突出的突出部(剩餘部份,多餘部份)。 此儲存部的部份雖非電流路徑所必要的部份,卻是形 成爲用於提升電子遷移(EM )耐性。
此電子遷移係指電流透過連接部而在上層配線和下層 配線間流動時,構成配線或連接部的金屬原子移動之現象 ,其結果變成會在配線或連接部內產生孔隙,因而引起斷 線或連接電阻的上升等連接不良。 但是,儲存部如存在時,儲存部變成金屬原子的供給 源,可降低孔隙的發生率,能夠提升電子遷移耐性。 另外,藉由儲存部的存在,可以確保配線和連接部的 圖案配合餘裕,在即使產生遮罩偏差時,也可謀求配線和 連接部的導通。 S3 9 -5- (2) (2)200405515 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 ^44 196 號公報)中’揭示有藉由在配線的上部或者下部設置金屬 的儲存部5 a,以抑制由於電子遷移所致的孔隙發生之技 術。 另外,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1 } _ 1 8 64 3 3號公報)中,有關於提升電子遷移(em)耐性的儲 存部之記載。 [專利文獻1 ] 日本專利特開200 1 -44 1 96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特開平1 1 - 1 8643 3號公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者從事半導體裝置的硏究、開發,就藉由設置 儲存部以提升EM耐性進行檢討。 另一方面,各層的配線或這些之間的連接部的圖案, 例如係利用自動配線工具(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電腦輔助設計)系統)而配置(佈局)。此時,配線或連 接部的圖案係被最佳化爲高密度地配置。 但是,在不設置儲存部時,而不成爲配線錯誤之佈局 中,在設置儲存部時,成爲配線法則錯誤(違反),如之 後詳細說明般,會產生配線效率(配線的安裝效率)降低 的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升配線的安裝效率。另外,提升 • 6 · <* (3) (3)200405515 配線間的連接精度。 另外,本發明之其他目的在於謀求半導體裝置的微細 化或者高密度化。另外,在謀求半導體裝置的高性能化。 由本說明書的記載以及所附圖面,應可淸楚本發明之 目的以及其他目的和新特徵。 [解決課題用的手段] 如簡單說明本申請案所揭示發明中的代表性者的槪要 ,則如下述: (1)本發明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係在配置(a)在 第1方向延伸的第1配線;及(b)介由連接部與上述第 1配線連接,在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的第 2配線,具有由上述連接部突出在與上述第2方向相反方 向的剩餘部份之第2配線時,(c )將上述連接部的中心 由上述第1配線的中心往上述第2方向錯開而配置,(d )在上述連接部的下部配置上述第1配線的突出部。 (2)本發明之半導體裝置係具有:(a)在第1方向 延伸的第1配線;及(b )介由連接部與上述第1配線連 接,在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的第2配線, 具有突出在與上述第2方向相反方向的第1剩餘部份之第 2配線時之半導體裝置,(c)上述連接部的中心由上述 第1配線的中心往上述第2方向錯開而形成,(d )在上 述連接部的下部形成上述第1配線的突出部。 (4) (4)200405515 【實施方式】 以下,.依據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另外, 在說明實施形態用的全部圖中,對於具有相同機能的構件 ’賦予相同符號,省略其之重複說明。 (實施形態i ) 一面參考圖面一面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半導體裝置之配 線等的配置方法。 第1圖係顯示第〇層配線MOa、MOb、第1層配線 1^13〜乂16以及第〇層配線和第1層配線的連接部丁11(^、 THOb等的平面圖案的平面圖。另外,第2圖係顯示第1 圖的佈局中之第0層配線MOa、MOb之平面圖案,第3圖 係對應A-A’部的重要部位剖面圖。另外,在配線間存在 層間絕緣膜。 一面參考第1圖〜第3圖,一面顯示本實施形態的半 導體裝置之配線等的配置狀態。 第〇層配線MOa以及MOb係沿著延伸於Y方向的網 格(佈局線、航道)y 1、y 2配置。此網格係在X方向或 者Y方向以等間隔規定的線(網格),爲規定各層之最 小配線間隔者。 另外,第1層配線Mia以及Mlb係介由連接部THOa 以及THOb而分別與第0層配線MOa以及MOb導電連接 。此第1層配線Μ1 a以及Μ1 b係沿著在X方向延伸的網 格X1配置。 -8- (5) (5)200405515 即第1層配線Mia係由連接部THOa上往圖中的左側 (與MOb相反側方向)延伸,第1層配線Mlb係由連接 部THOb上往圖中右側(與MOa相反側方向)延伸。 另外,第1層配線Mia係具有由連接部THOa上往圖 中的右側突出的儲存部(剩餘部份、多餘部份)Ra,第1 層配線Mlb係具有由連接部TH Ob上往圖中的左側突出的 儲存部Rb。 另外,距離P0(擴散間距)係網格yl和y2間的距離。 即第〇層配線M0間的間隔S 0和第0層配線的寬W0之和 。另外,距離P1係網格x2和x3(xl和x2)間距離,爲第 1層配線間的間隔S 1和第1層配線的寬W1之和。此距離 P0和P1係有Ρ1<Ρ〇之關係。 第 7圖係在第 0層配線 M0的下層形成 MISFET (Metal Insulator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 屬絕緣體型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時的重要部位剖面圖, 第8圖係顯示第0層配線M0和MISFET之閘極FG的圖 案關係平面圖。第8圖之B-B’方向的剖面係對應第7圖 〇 例如,如第7圖以及第8圖所示般,在第0層配線 M0之下層形成MISFET,在第0層配線M0間將閘極FG 配置於Y方向,介由連接部LCNT連接MISFET的源極、 汲極區域S/D和第0層配線M0時,爲了防止閘極FG和 連接部LCNT的短路,需要在這些之間設置某種程度的餘 裕。MISFET的微細化雖正進步中,但是多數情形並無法 (6) (6)200405515 將第〇層配線M0的間隔設爲最小加工尺寸(配線寬=配 線間隔=F )。相對於此,第1層配線Μ1由於不受到下 層元件等的佈局的影響,可以最小加工尺寸進行配置。 如此,第0層配線間(網格y間)多數比第1層配線 間(網格X間)大(Ρ1<Ρ〇 )。 第7圖係顯示各部位尺寸的一例。如第7圖所示般, P0 爲 〇.42//m,SO 爲 0.24//m,W0 爲 0.18//m,儲存部 長Lres爲0.06 // m。所謂儲存部長係指由連接部ΤΗ0的 儲存部側的端部至儲存部的端部的距離。另外,S 1以及 W1例如爲〇.l8/im,Pl爲0.36/zm。另外,如第7圖所 示般,可以在第1層配線Ml之上部,介由層間絕緣膜而 配置延伸於與第0層配線M0相同方向(Y方向)的第2 層配線M2,此第2層配線M2的寬度以及間隔例如爲 〇 · 1 8 // m,此數値例如係配線間所被容許的最小尺寸。第 1層配線Μ1和第2層配線M2例如係介由連接部ΤΗ 1而 連接。 另外,第 7圖中,雖介由連接部 LCNT而連接 MISFET的源極、汲極區域S/D和第〇層配線Μ0,但是 也可以如第38圖所示般,介由連接部LCNT連接閘極FG 和第〇層配線Μ0。也有將閘極上的連接部表示爲FCNT 的情形,但是爲了方便,在此處表示爲LCNT。 第3 8圖的左圖係在閘極F G設置突出部(配線部) ,介由連接部LCNT而將此突出部與第〇層配線M0連接 ,第38的右圖係在閘極FG上設置連接部LCNT,另外, % -10- (7) (7)200405515 在其上部配置第0層配線M0。 如此,第0層配線M0不單在MISFET的源極、汲極 區域S / D上,也配置在閘極F G上。藉由如此配置,可以 縮短對於閘極FG的供電路徑。 如第1圖等所示般,此處,第〇層配線M〇b上的連 接部T Η 0 b其中心係由網格y 2和X 1的交點只往右側錯開 距離L1(第7圖,爲〇.〇6//m)。另一方面,第〇層配線 Μ 0 a上的連接部T Η 0 a其中心位於網格X 1和y !的交點( 第1圖)。 另外,在第0層配線MOb上的連接部THOb下形成第 〇層配線MOb的突起(突出部,寬幅部)Nb(參考第2 圖)。即連接部THOb係位於第0層配線MOb上以及突起 Nb上,形成爲與第1層配線Mlb連接。此突起Nb的X 方向之長度,最好設爲與距離L1相同。例如,第7圖中 ,爲0.0 6// m。另外,第0層配線M0係保留配線間所被 容許的最小尺寸以上的間隔而配置之故,即使設置突起, 也可以確保必要的配線間隔。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在配置於相鄰網格上的第〇 層配線上配置延伸於同一線上而相互反方向的第1層配線 時,將第〇層配線上的連接部錯開該上部的第1配線延伸 的方向而配置,另外,在錯開的連接部下的第〇層配線設 置突起。 其結果爲,即使在第1層配線設置儲存部的情形下, 也可以確保儲存部Ra和Rb或者Rd和Re之各儲存部間 -11 - (8) (8)200405515 的間隔。即可以確保配置在同一網格上的第1層配線的χ 方向的間隔,所以變成能夠提高配線密度,得以提升配線 的安裝效率。 例如,如第4圖所示般,在將第0層配線MOb上的 連接部THOb的中心配置於網格y2和χΐ的交點時,第1 層配線的X方向的間隔變得比第1圖時還小,此間隔如 小於規定的距離以下時,變成配線法則錯誤(space error )。第5圖係顯示第4圖的佈局中,第〇層配線MOa、 MOb的平面圖案,第6圖係對應第4圖的C-C’部的重要 部位剖面圖。 在產生配線法則錯誤時,第1層配線Μ1 b不得不移 動於其他網格,例如網格x2 (第4圖)。伴隨此,第1 層配線Μ 1 c必須避開網格x2而配置,如此會失掉配線配 置的自由度。例如,在此情形下,必須採取移動於其他網 格(例如,網格c )之手段,導致這些配線(Μ 1 a〜Μ 1 c ) 的配置所必要的網格數的增加,有效面積變大,即配線的 有效效率降低。 相對於此,如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配線等的配置方法時 ,如上述般,即使在設置儲存部時,也可在網格x2上確 保第1層配線Μ1 c的區域。即可以確保配置在同一網格 上的第1層配線的X方向的間隔,變成可在Υ方向相鄰 之網格配置如第1層配線Mlc之其他的配線(Another net )。藉此,可以提升配線的自由度,另外,能夠提升 配線的密度、有效效率。其結果可謀求半導體裝置的微細 -12- (9) (9)200405515 化(晶片的縮小化)或高集成度。此第1層配線μ 1C ( Another net)爲不連接於第0層配線MOa、MOb之配線, 例如,在X方向分隔配置的其他的第〇層配線M0,或者 在X方向分隔之位置,導電連接於第1層配線Μ1的上層 之第2層配線M2。 詳情之後再做說明,半導體裝置係多數的元件間以多 層的配線連接,例如,即使每一單位單元1網格的單元面 積的縮小化,在半導體裝置全體中,可以獲得大的效果。 另外,可以縮短連接各元件間的配線長度,能夠實現 半導體裝置的高速驅動。另外,藉由縮短配線長度,可使 配線電阻變小,能夠謀求半導體裝置的低消耗電力化。如 此,可以提升半導體裝置的可靠性。 另外,如第1圖等所示般,在連接部THOa、THOb上 的第1層配線Mia、Mlb設置儲存部Ra、Rb之故,即使 構成配線或連接部的金屬原子移動,儲存部則成爲金屬原 子的供給源,可降低孔隙的發生率,可提升電子遷移( EM )耐性。另外,可以確保配線和連接部的圖案之配合 餘裕,即使產生遮罩偏差,也可謀求配線和連接部的導通 。如此,能夠提升配線間的連接精度,可謀求半導體裝置 可靠性的提升。 接著,說明儲存部長Lres。爲了 EM耐性的提升,儲 存部長儘可能長爲佳,但是,如太長,配線的有效效率降 低。第9圖係表示儲存部長Lres和連接部TH的配線率的 關係之圖表。 -13- (10) (10)200405515 例如’如第9圖所示般,考慮排列在γ方向而延伸 的6個第0層配線Μ0上介由連接部ΤΗ而配置第1層配 線Μ1的情形。 如情形1所示般,將儲存部長Lres設爲距離Ρ〇和距 離P1之差的1/ 2以下(Lres$ (P0-P1)/2 )時,則可在相 同網格X上排列配置連接部TH。即連接部配置率(TH配 置率)成爲100%。另外,第〇層配線M〇、第丨層配線 Μ1和連接部TH的配線寬相同,此寬度以及第1層配線 Μ 1間設爲最小加工尺寸。 如情形2所示般,在設儲存部長Lres爲大於距離Ρ0 和距離P1之差的1/2,而爲距離P0和距離P1之差以下 ((PO-Pl)/2<LresS(P〇-Pl))時,連接部 TH 只可連續 3 個配置在相同網格X上的與各網格y的交點上,而無法配 置在下一網格y上。如將此情形2與情形1比較,其連接 部配置率(TH配置率)成爲75%。另外,此情形下,需 要錯開第〇層配線M0和連接部TH的中心。但是,與情 形1相比,儲存部長變長之故,變成可以提升EM耐性, 得以提高配線的可靠性。 如情形3所示般,在設儲存部長Lres大於距離P0和 距離P1的差,而爲距離P0和距離P1的差的2倍以下( (P0-P1) <LresS2(P0-Pl))時,雖可提高配線的EM耐 性,但是連接部TH只能連續2個配置在相同網格X上的 與各網格y的交點上,無法配置在下一網格y上。其結果 爲,與情形1相比,連接部配置率變成66.7%。此情形也 -14- (11) (11)200405515 須錯開第0層配線MO和連接部ΤΗ的中心。 另外,設大於距離Ρ0和距離Ρ1的差的1/2((Ρ0-Pl)/2<Lres),不錯開第3層配線MO和連接部ΤΗ的中 心時,則連接部配置率變成5 0 %。 因此,在情形1〜3之任一種情形,連接部配置率雖 然提升,但在情形1時,儲存部長相對短,所以ΕΜ耐性 降低。另外,在情形3時,配線的中心部和連接部的偏差 變大,突起變大,失掉配線配置的自由度。因此,必須避 開同一網格X而配置第1層配線Ml,有配線的有效面積 劣化之虞。另外,配線路徑變得複雜,有引起訊號傳達延 遲之虞。 因此,可認爲情形2,即儲存部長Lres大於距離P0 和距離P1之差的1/2,而在距離P0和距離P1之差以下 ((P0-P1 ) /2<LresS (P0-P1))爲佳。 另外,即使在將儲存部長Lres的定義設爲情形1時 ,在第〇層配線Μ 0設置突起N,與第0層配線Μ 0的中 心錯開而形成連接部ΤΗ之配置亦可。即如情形2以及情 形3般,可以設置突起Ν,在該突起Ν上形成連接部ΤΗ 。同樣地,即使在將儲存部長Lres的定義設爲情形2時 ,也可在如情形3般的更長突起上形成連接部TH。 另外,也可以依據各配線層的配線密度的程度而分別 組合使用這些情形1〜3。即在不需要緊密配置配線時, 或者在想要確保配線的可靠性時,也可有依據情形3之方 式而配置的配線區域,反之,在必須提高配線密度而配置 -15- (12) (12)200405515 時,可利用情形1的方式(儲存部長定義和配置方法)。 另外,在上述例中,例如於網格xl上的連接部THOa 、THOb中,雖將THOb的中心往右側錯開,但是也可將 THOa的中心往左側錯開。 如此,以第1層配線Μ1 d爲例說明在配置於相同網 格y上的第1層配線下的連接部中,其中心往左側錯開時 的例子(參考第1圖)。 即沿著網格x3配置的第1層配線Μ 1 d以及Μ 1 e係介 由連接部THOd以及THOe而分別與第0層配線MOa以及 MOb導電連接。 即第1層配線Mid係由連接部THOd上往圖中左側延 伸,第1層配線Mle係由連接部THOe往圖中右側延伸。 另外,第1層配線Mid具有由連接部THOd上往圖中 右側突出的儲存部Rd,第1層配線Μ1 e具有由連接部 THOe上往圖中左側突出的儲存部Re。另外,距離P0和 P1係有P1<P0之關係。 此處,第〇層配線MOb上的連接部THOd係其中心由 網格yl和x3的交點起只往左側錯開距離L1。另一方面 ,第〇層配線MOa上的連接部THOe,其中心位於網格y2 和X 3之交點。 另外,在第〇層配線MOa上的連接部THOd下形成第 〇層配線MOa的突起Nd(參考第2圖)。另外,第〇層 配線M0並非以最小加工尺寸所配置之故,即使設置突起 ,也可以確保必要_配線間隔。 -16- (13) 200405515
如此,由於使連接部ΤΗ Od的中心往左側錯開,在 〇層配線MOa設置突起Nd,所以即使在第1層配線 Mid、Mle)設置儲存部Rd、Re,也可以確保這些的X 向的間隔t可以提升配線的安裝效率。 (實施形態2 ) 半導體裝置係利用電腦而設計(CAD ) 。CAD變成 短期間開發 LSI(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大規 積體電路)所不可或缺的工具。使用於此CAD之電腦系 (CAD系統)係由CAD工具群所構成,因應各設計工 而使用種種的CAD工具。換言之,CAD工具係開發給 定目的用的軟體。 因此,在實施形態1說明的配線也可以利用CAD 具而自動配置。 以下,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實現在實施形態1說 的配線的佈局用的CAD工具(自動配置配線工具)。 外,利用本實施形態之CAD工具所配置的配線等之形 等,係與在實施形態1參考第1圖等而說明的佈局相同 此處,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在實施形態1說明過的,在配線的佈局上有種種 條件。a)第0層配線M0係配置在網格y上。b)第1層 線Ml係配置在網格X上。c)第0層配線和第1層配線 連接部ΤΗ0係配置在網格X和網格y的交點。d)在第1 配線Μ 1設置儲存部。 第 ( 方 在 模 統 具 特 工 明 另 狀 的 配 的 層 -17- (14) (14)200405515 (1) 首先,一面參考第10圖一面說明在第〇層配線 M0上配置連接部ΤΗ0以及第1層配線Ml之模型(M0模 型)。 設第〇層配線MOa、MOb係在本CAD工具的前階段 工程被最佳化配置的配線。 在此第〇層配線MOa、MOb最佳化配置第1層配線 Mia、Mlb。此處,不考慮儲存部長而配置。 接著,將連接部THOa、ThOb配置在第0層配線M0 和第1層配線Μ1的交點。 接著,在第1層配線Μ1追加儲存部Ra、Rb,判斷 這些之在X方向的距離是否在特定長度以上。所謂特定 長度例如爲配線間所被容許的最小尺寸。 在特定長度以下時,將在第1層配線Ml下的其中一 方的連接部ΤΗ0往第1層配線的延伸方向錯開。第1〇圖 中,將連接部THOb往右側只錯開距離L1。 另外,在錯開的連接部下追加第0層配線M0的突起 N。第10圖中,在第0層配線MOb追加突起Nb。 另外,也可以不經過這些工程,利用容許將含儲存部 的第1層配線Ml在其之下部的連接部ΤΗ0由網格的交點 往第1層配線Μ1延伸的方向錯開配置的程式,以配置第 1層配線Ml以及連接部ΤΗ0等。 (2) 接著,一面參考第11圖一面說明規定錯開配置 於第〇層配線M0上的連接部ΤΗ0以及其上部的端子部 T(第1層配線Ml的一部份),以端子部T爲起點以配置 •18- (15) (15)200405515 第1層配線的模型(Μ1模型)。 即將被最佳化配置於網格y 1、y?上的第0層配線 MOa、M〇b上的與網格xl之交點部的連接部ΤΗ0中的一 個配置爲其中心由上述交點部往X方向錯開。第1 1圖中 ,係將連接部THOb往右側只錯開距離L1。在此連接部 THOb上配置於與錯開連接部THOb的中心之方向相反側 的方向具有儲存部Rb的端子部Tb。另外,在錯開的端子 部Tb下的第〇層配線MOb設置突起Nb。 另外,在與網格xl的交點部配置其他的連接部THOa ,在此連接部THOa上配置由連接部THOa上往右側具有 儲存部Ra的端子部Ta。 以此端子部Ta、Tb的位置資訊爲基礎,自動配置第 1層配線Ml在由端子部T往與儲存部R相反側的方向延 伸的第1層配線Μ1。換言之,以端子部T爲起點而最佳 化配置第1層配線Μ1。 在此Ml模型中,連接部ΤΗ0(端子部Τ)的位置是先 被限定之故,因情形之不同,有配線的安裝效率比Μ0模 型低之虞。 但是,在此Μ1模型中,第1層配線Μ1的配置條件 變少,可以縮短配線設計的TAT (turn around time :週轉 時間)。 即在M0模型中,需要一面蒐羅無餘進行對於第0層 配線M0的連接部ΤΗ0以及其上部的第1層配線Ml的配 置之組合一面進行配線設計(安裝)。 •19· (16) 200405515 例如,在第1圖所示之情形中,可在第0層配糸 上的3個交點配置連接部ΤΗ0,設計的自由度變大, 佳化配置的確定上卻需要花些時間。特別是在M0模 ,在排除將連接部ΤΗ0配置於網格的交點之條件, 由網格的交點錯開而配置時,在最佳化配置的確定上 花時間。 第1圖中,雖只顯示網格2X3之區域,但實際 多數的元件(單元)間係以多層的配線等連接,於蒐 餘地一面進行這些連接的組合一面進行配線設計上, 電腦的計算能力之提升,另外,計算時間也長。 相對於此,在Μ 1模型中,可以縮短配線設計的 ’另外,可以使用一般的CAD系統。 (實施形態3 ) 在實施形態1中,在相鄰的連接部THOa、THOb 只錯開連接部THOa而配置(參考第1圖),但是也 將相鄰連接部THOa、THOb分別往相反方向(分開方 錯開。 一面參考圖面一面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 線等的配置方法。另外,除了連接部以及第1層配線 置位置等,與實施形態1相同之故,對於對應的部份 木目同符號,只就不同部份做詳細說明。 第12圖係顯不第0層配線MOa、MOb、第1 J Μ 1 a〜Μ 1 e以及第〇層配線和第1層配線的連接部 Η 44
[Μ0 但最 型中 容許 ,更 上, 羅無 需要 TAT 中, 可以 向) 的配 的配 賦予 配線 THOa -20- (17) 200405515 、THOb等的平面圖案。另外,第13圖係在第12 .圖的 .局中,顯示第0層配線MO a、MOb的平面圖案,第14 係對應第12圖的D-D,部的重要部位剖面圖。 一面參考第12圖〜第14圖,一面說明本實施形態 半導體裝置之配線等的配置狀態。 第〇層配線MOa以及MOb係沿著網格y 1、y2而配 ,與沿著網格xl而配置的第1層配線Mia以及Mlb係 由連接部THOa以及THOb而導電連接。 即第1層配線Mia係由連接部THOa上往圖中左側 伸,第1層配線M.lb係由連接部THOb上往圖中右側延 〇 另外,第1層配線Mia具有由連接部THOa上往圖 右側突出的儲存部Ra,第1層配線Μ1 b具有由連接 THOb上往圖中左側突出的儲存部Rb。 另外,距離P0係網格y 1和y2間的距離,爲第0 配線間的間隔S 0和第〇層配線寬w 0的和。另外,距 P 1係網格X1和X2間距離,爲第1層配線間的間隔s 1 第1層配線寬W1的和。此距離P1和P〇存在有Ρ1<Ρ〇 關係。 如在實施形態1說明過的,在第0層配線M 0的下 ,閘極FG配置於Y方向時,多數成爲Ρ1<Ρ〇之關係。 第15圖係顯示第0層配線M0和MISFET之閘極 的圖案的關係。第16圖係顯示在第〇層配線M0的下 形成MISFET時的重要部份剖面圖。第15圖之E-E’方 佈 圖 的 置 介 延 伸 中 部 層 離 和 之 層 FG 層 向
•21 - (18) (18)200405515 的剖面係對應第1 6圖。 如第16圖所示般,,例如P0爲〇.4 2 em,S0爲〇.24 //m’ W0 爲 0.18/ζηι,’保留部長1^65爲〇.〇6//111。另外 ,S1 以及 W1 爲 〇.18//m,P1 爲 〇.36//m。另外,第 2 層 配線M2之寬以及間隔爲 此處’如第12圖等所示般,第0層配線MOb上的連 接部THOb,其中心由網格y2和X1的交點往右側只錯開 距離L2。另外,第〇層配線MOa上的連接部THOa,其中 心由網格y 1和X1的交點往左側只錯開距離L2。距離L2 例如爲〇.〇3/im (第16圖)。 另外’在第0層配線MOa上的連接部THOa下形成第 〇層配線MOa的突起Na,在第0層配線MOb上的連接部 THOb下形成第0層配線MOb的突起Nb(參考第13圖)。 此突起Na、Nb的長度,以設爲與距離L2相同爲佳。第 16圖中,例如,爲0.03 // m。另外,第0層配線M0係保 留配線間所被容許之最小的尺寸以上的間隔而配置之故, 即使設計突起,也可以確保必要的配線間隔。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於配置在相鄰網格上的第0 層配線上配置在同一網格上相互往相反方向延伸的第1層 配線時,將第〇層配線上的2個連接部分別往其上部的第 1層配線延伸的方向錯開而配置,另外,在錯開的連接部 下的第〇層配線設置突起。 其結果爲,即使在第1層配線設置儲存部時,也可以 確保這些第1層配線的X方向的間隔,可以提升配線的 \ -22- (19) (19)200405515 安裝效率。 另外,可以確保配置在同一網格上的第1層配線的X 方向的間隔之故,可在γ方向相鄰的網格配置如第1層 配線Μ 1 c般的其他配線。藉此,可以提升配線的自由度 ’得以提升配線的密度、安裝效率。 另外,可以縮短連接各元件間的配線長度,可以謀求 半導體裝置的驅動高速化、低消耗電力化,可以謀求半導 體裝置的可靠性提升。 另外,藉由設置儲存部,使得ΕΜ耐性提升,另外, 可以確保配線和連接部的圖案的配合餘裕。如此,可以謀 求半導體裝置的可靠性提升。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可將第9圖所示之情形1〜 3與實施形態1相同,依據各配線層之配線密度的程度而 分別組合使用。 另外,在後述的實施形態4之(3-3 )補充做說明, 爲了最佳化配線佈局,以將保留部長Lres設爲大於距離 P0和距離P1的差的1/2,而在距離P0和距離P1的差 以下((P0-P1 ) /2<LresS (Ρ0·Ρ1))爲佳。 另外,第1層配線Μ 1 d以及Μ 1 e係分別介由連接部 THOd以及THOe而與第〇層配線MOa以及MOb導電連接 ,這些連接部也與連接部THOa以及THOb相同,分別在 相反方向(分開方向)錯開而配置(第12圖)。 (實施形態4 ) -23- (20) (20)200405515 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實現實施形態3說明的配線之 佈局用的CAD工具。另外,·利用本實施形態的CAD工具 而配置的配線等的形狀等,係與實施形態3中參考第1 2 圖等所說明的佈局相同’此處,省略其詳細說明。 (1) 一面參考第17圖一面說明在第〇層配線M0± 配置連接部ΤΗ0以及第1層配線Ml之模型(M0模型) 〇 第〇層配線MOa、MOb係在本CAD工具的前階段工 程被最佳化配置的配線。 在此第〇層配線MOa、MOb最佳化配置第1層配線 Mia、Mlb。此處,不考慮儲存部長而配置。 接著,將連接部THOa、ThOb配置在第〇層配線M0 和第1層配線Μ1的交點。 接著,在第1層配線Μ1追加儲存部Ra、Rb ’判斷 這些之間在X方向的距離是否在特定長度(配線間所被 容許的最小尺寸)以上。 在特定長度以下時,將在第1層配線Ml下的兩方的 連接部THOa、THOb往其之上部的第1層配線Ml的延伸 方向分別只錯開距離L2。即將相鄰的連接部分別往反方 向(分開方向)各錯開距離L2。 另外,在錯開的連接部下的第〇層配線M0追加突起 Na、Nb。 另外,也可以不經過這些工程,利用容許將含儲存部 的第1層配線Μ 1在其之下部的連接部ΤΗ0由網格的交點 -24- (21) 200405515 往第1層配線Ml延伸的方向錯開配置的程 1層配線Ml以及連接部ΤΗ0等。 (2)接著,一面參考第18圖一面說明 於第〇層配線M0上的連接部ΤΗ0以及其 T(第1層配線Ml的一部份),以端子部T 第1層配線的模型(Μ1模型)。 即在將被最佳化配置於網格y 1、y2上I MOa、MOb上的與網格xl之交點部將連接窗 配置爲其中心由上述交點部分別往左側、右 連接部ΤΗ0上配置於與錯開連接部ΤΗ0之 方向具有儲存部Rb的端子部Ta、Tb。另外 子部Ta、Tb下的第〇層配線MOa、MOb設| 〇 以此端子部Ta、Tb的位置資訊爲基礎 1層配線Ml在由端子部T往與上述儲存部 向延伸的第1層配線Ml。換言之,以端子ΐ 最佳化.配置第1層配線Ml。 在此Μ1模型中,與在實施形態2說明 同,第1層配線Μ1的配置條件變少,可以 的TAT。另外,可以使用一般的CAD系統。 (3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的M0模型牛 所示般,可在沿著網格y延伸的第〇層配線 X的交點的兩側假想配置設置突起N的第0 上部配置連接部ΤΗ0以及第1層配線Ml < 式,以配置第 規定錯開配置 上部的端子部 爲起點以配置 拉第〇層配線 ;THOa、THOb 側錯開。在此 方向相反側的 ,在錯開的端 【突起Na、Nb ,自動配置第 R相反側的方 那T爲起點而 的Μ1模型相 縮短配線設計 ,如第19圖 Μ 0之與網格 層配線,在其 即可將第1 9 -25- (22) (22)200405515 圖所示圖案當成訊息庫(資料庫)而設定在CAD工具中 〇 (3 -1 )接著,例如利用在彳;[)中說明的M0模型, 配置第1層配線Μ 1以及連接部T Η 0。 即首先,在假想的第0層配線Μ0的圖案上配置第1 層配線Ml。此處,不考慮儲存部長而配置。 接著,將連接部ΤΗ0配置在第0層配線M0和第1層 配線Μ1的交點。 接著,在第1層配線Μ1追加儲存部,判斷第1層配 線Μ 1間的X方向的距離是否在特定長度(配線間所被容 許的最小尺寸)以上。 在此特定長度以下時,將第1層配線Ml下的2個連 接部往相互分開方向錯開。 接著,決定在連接部和假想的第〇層配線M0的圖案 之重疊部份具有突起N的第0層配線M0的圖案。換言之 ,在假想的第〇層配線M0的圖案之突起中,只將在其上 部形成有連接部的突起部當成正規的(實在的)突起。 (3-2)另外,在假想上設置有突起N的第0層配線 M0的圖案上配置第1層配線Ml時,如先決定第1層配 線Ml的延伸方向和配置連接部ΤΗ0的網格xy的位置, 則連接部ΤΗ0的配置係自動地被錯開配置在突起N上。 具體上,在設爲如實施形態3說明的第1 2圖所示的 配置佈局時,於配置於網格X1和y1的交點之連接部 THOa和配置於網格和y2的交點之連接部THOb ’分別 -26 - (23) (23)200405515 由連接部THOa的左側以及連接部THOb的右側連接第1 .層配線Mia以及Mlb時,連接部THOa係錯開形成在第1 層配線Mia的延伸方向,連接部THOb係錯開形成在第1 層配線Μ 1 b的延伸方向。 接著,雖在第1層配線Ml追加儲存部Ra以及Rb, 連接部THOa以及THOb係如上述般錯開形成之故,在儲 存部Ra和儲存部Rb間可以確保配線間隔。 如此先設定佈局的法則(算法),以自動配線工具進 行配線的佈局時,可以無配線錯誤地,配置可以確保配置 在同一網格上的第1層配線的間隔之配線。 (3 -3 )此處,儲存部長以利用第9圖所示情形2以 進行佈局爲佳。假如利用情形3時,錯開連接部ΤΗ0的 寬度變大,伴隨此而設置在第〇層配線M0的兩側之突起 N的長度也變長,在第〇層配線M0會引起配線錯誤。即 如使用情形3 ’無法在第0層配線M0的兩側設置假想的 突起N之故,變得失掉配線的自由度。相對於此,在情 形2中,即使在第〇層配線M0的兩側設置假想的突起N ,也不會成爲配線錯誤之故,在配線的佈局中,可以提高 自由度。 如此,藉由在全部的網格的交點假想配置具有突起的 第0層配線,也可以利用既定的「在第0層配線M0上配 置連接部T Η 0」之一般的條件的自動配置配線工具。 即在既存的自動配線工具中’如無法在下層配線的圖 案上配置連接部,便會成爲錯誤的工具並不少。 -27- (24) (24)200405515 但是,如先準備此種訊息庫,即使將連接部錯開配置 於哪個網格的交點’都不會成爲錯誤’自動配線工具的選 擇範圍變廣。 當然,不管是否在其上部形成連接部ΤΗ0,也可將第 〇層配線M0的圖案設爲第19圖所示圖案。第20圖係顯 示在此情形的第0層配線M0 a、MOb、第1層配線Ml a〜 Μ 1 e以及第〇層配線和第1層配線的連接部THOa、THOb 等的平面圖案的平面圖,第21圖係對應第20圖的F-F’部 的重要部位剖面圖。 但是,在此情形下,第〇層配線M0的圖案複雜化, 配線圖案形成的抗蝕劑膜的析像變得困難。另外,配線區 域變大,配線間電容增加。 因此,以只在連接部ΤΗ0的下部設置第0層配線的 突起爲佳。 另外,也可將第1 9圖所示圖案當成訊息庫(資料庫 ),用於實施形態2說明的配線的配置方法。 (實施形態5 ) 接著,說明在鏡面配置的2輸入NAND單元(以下, 稱爲「2NAND單元」)使用實施形態1或者2說明的配 線的配置方法之例子。 (1 )首先,說明2N AND單元的電路圖。第22圖係 2N AND單元的電路圖,·如圖示般,輸入端子al係連接在 P通道型MISFETQpJ以及η通道型MISFETQnl的閘極, \ -28- (25) 200405515 輸入端子a2係連接在p通道型MISFETQp2以及 MISFETQn2的閘極。另外,在輸出端子zn和電 Vdd)之間,係並聯連接p通道型MISFETQpl以 在輸出端子zn和接地電位(基準電位,Vss )之 串聯連接η通道型MISFETQn2以及Qnl。
(2)依據製造方法說明鏡面配置的2N AND 造。 第23圖〜第27圖係顯示構成2NAND單元 圖案佈局的平面圖,第28圖係對應平面圖之G-面圖。另外,如第27圖所示般,2NAND單元係 元區域 CA1和 CA2,這些單元係區分單元區域 Y方向延伸的線爲對稱配置(鏡面配置)。 如第23圖以及第28圖所示般,在形成於半 1中的溝內藉由塡埋絕緣膜,例如氧化矽膜而形 離3。接著,在半導體基板1中植入n型不純物 不純物,使之擴散,形成η型井5以及ρ型井。 井5的露出區域設爲主動區AcN,另外將ρ型井 域設爲主動區AcP。 接著,在半導體基板1上堆積導電性膜,例 純物的多晶矽膜,予以圖案化,形成閘極FG。it 之內的FG1以及FG2係在主動區AcN上延伸於 FG3以及FG3係在主動區AcP上延伸於Y方向 Qpl的閘極,FG2係QP2的閘極。另外,FG3係 極,FG4係Qn2的閘極。另外,FG1和FG3係 η通道型 源電位( 及 Qp2, 間,依序 單元的構 的各層之 G’部的剖 形成在單 ,對於在 導體基板 成元件分 以及P型 將此η型 的露出區 如摻雜不 匕閘極FG Υ方向, 。FG1 係 Qnl的閘 藉由上述 -29- (26) (26)200405515 多晶砂膜所形成的配線部而連接,另外,F G 2和、F G 4也 同樣地連接。 接著,在閘極F G的兩側之半導體基板1 ( p型井) 中植入η型不純物,形成ιΤ型半導體區域。另外,在閘 極的兩側之半導體基板1 (η型井)中植入ρ型不純物, 形成Ρ_型半導體區域11。 接著,在閘極FG上堆積當成絕緣膜的氮化矽膜,藉 由不等向性蝕刻,在閘極F G的側壁形成側壁膜S W。 接著,以閘極以及側壁膜爲遮罩,在閘極的兩側之半 導體基板1(ρ型井)中植入η型不純物,形成成爲η通 道型MIS FET的源極以及汲極區域的η +型半導體區域。另 外,在閘極的兩側之半導體基板1(η型井)植入ρ型不純 物,形成成爲Ρ型井MIS FET的源極以及汲極區域的ρ +型 半導體區域1 5。 接著,在半導體基板1上堆積當成高融點金屬膜之例 如鈷膜,加上熱處理,使與構成半導體基板1的矽反應, 在鈷膜和半導體基板1以及閘極FG的接觸部形成矽化鈷 膜17。 接著,去除未反應的鈷膜,在半導體基板1上堆積絕 緣膜,例如氧化矽膜1 9。 接著,如第24圖以及第28圖所示般,藉由選擇性地 去除氧化矽膜19,在MIS FET的源極、汲極區域上或者 閘極上形成接觸孔2 1。 , 接著,在包含接觸孔21內的氧化矽膜19上’薄薄堆 -30- (27) (27)200405515 積阻障層,例如TiN(氮化鈦)膜.,另外,在其上部以塡膜 接觸孔21之程度堆積作爲導電性膜之W(鎢)膜。 接著,藉由以 CMP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化學機械硏磨)法去除接觸孔21的外部的TiN膜以及W 膜,形成連接部(插塞)LCNT。 接著,如第25圖以及第28圖所示般,在氧化矽膜 19上例如堆積氮化矽膜,另外,在其上部堆積氧化矽膜 ,形成由這些積層膜所形成的配線溝用的絕緣膜23。此 氮化矽膜係成爲在形成配線溝時的蝕刻阻絕層。 接著,藉由選擇性地去除絕緣膜2 3,而形成配線溝 25。接著,在含配線溝25內的絕緣膜23上薄薄堆積當成 阻障層之例如TiN膜、Ta膜、TaN膜等單層膜,或者堆 積彼等之積層膜,另外,在其上部以塡膜配線溝25之程 度堆積導電性膜之W膜或者銅(Cu)膜。 接著,藉由CMP法去除配線溝25的外部的阻障膜以 及導電性膜,形成第〇層配線M0。 第〇層配線M0係沿著網格y而形成在Y方向。但是 ,也有一部份有延伸在X方向的部份。另外,閘極FG位 於第〇層配線M0間。在平面圖中,以虛線表示網格。將 X方向的網格設爲網格X,將Y方向的網格設爲網格y。 接著,在絕緣膜23上例如堆積由氮化矽膜以及氧化 矽膜的積層膜所形成的絕緣膜27。 接著,如第26圖以及第28圖所示般,藉由選擇性地 去除絕緣膜27,形成接觸孔C0。接著,在包含接觸孔C0 -31 - (28) (28)200405515 的絕緣膜27上薄薄堆積阻障膜,例如TiN膜,另外,在 其上部以塡膜接觸孔C0之程度堆積作爲導電性膜之W膜 。接著,與連接部LCNT相同,藉由在接觸孔C0內塡埋 TiN膜以及W膜,以形成連接部ΤΗ0。 接著,如第2 7圖以及第2 8圖所示般,在絕緣膜2 7 上例如堆積由氮化矽膜以及氧化矽膜的積層膜所形成的絕 緣膜29,與配線溝25相同,形成配線溝3 1。 接著,在包含配線溝3 1內的絕緣膜2 9上薄薄堆積阻 障膜,例如TiN膜,另外,在其上部例如利用電鍍法或濺 鍍法等,以塡埋配線溝31之程度形成導電性膜之Cii(銅) 膜,接著,例如藉由CMP法去除配線溝3 1的外部之TiN 膜以及Cii膜,形成第1層配線Ml。 如第27圖所示般,此第1層配線Μ1係沿著網格X 上而形成在X方向。 此處,第1層配線Μ1內,Μ1 a係對應輸入端子a 1, Mlb係對應輸入端子a2。另外,Mlc係對應輸出端子zn 。另外,對於第1層配線Mid供給電源電位(Vdd),對 於Μ1 e供給接地電位(V s s )。另外,第0層配線Μ 0內 ,MOh係與η型井(AcN )的供電部連接,MOg係與ρ型 井(AcP)的供電部連接。 此處,單元區域CA2的第1層配線Mia係由第0層 配線MOa上的連接部THO a上往右方向,即由單元邊界區 域分開之方向延伸,另外,單元區域CA1的第1層配線 Mia係由第0層配線MOa上的連接部THOa上往左方向延 -32- (29) (29)200405515 伸,這些配線係配置爲位於相同網格上。 此處,將單元區域CA2的第1層配線Mia下的連接 部THOa由第〇層配線MOa的中心往右方向,即由單元邊 界區域分開的方向錯開配置(往右錯開配置),將單元區 域CA1的第1層配線Mia下的連接部THOa由第〇層配 線MOa的中心往左方向錯開(往左錯開配置)配置。另 外,其他的連接部TH0係配置在第0層配線M0的中心。 藉由如此設定單元區域CA2的配置,被鏡面配置的 單元區域CA1係以單元邊界區域爲界,重複配置單元區 域CA2而被佈局。此處,單元區域CA1的連接部THOa 係由第〇層配線MOa的中心往單元邊界區域分開方向錯 開而配置之故,單元區域CA2的連接部THOa也由第〇層 配線MOa的中心往單元邊界區域分開方向錯開而配置。 藉由如此配置,即使在第1層配線Mia設置儲存部R ,也可以確保配線的X方向之間隔。 此後,如第2 8圖所示般,堆積絕緣膜3 3或3 5,在 配線溝3 7中形成第2層配線M2。 第1 7圖以及第2 8圖所示的單元構造,例如可藉由在 實施形態2等說明的Μ 1模型的自動配線配置而予以實現 〇 即預先將單元區域CA2的連接部THOa往右錯開配置 ,預先將單元區域CA1的連接部THOa往左錯開配置,在 這些的上部設置將儲存部R設定於與錯開連接部的方向相 反方向的端子部Ta,鏡面配置單元區域CA1後,以此爲 -33 ·. (30) (30)200405515 起點,最佳化配置第1層配線Μ1 (參考第2 7圖)° 另外,利用M0模型,第1層配線Μ1下的連接部 THOa在單元的端部中,係相鄰配置於相同網格x i胃’ 也可將這些分別往相反方向(分開方向)錯開配置’以確 保儲存部區域R。 (實施形態6 ) 接著,說明在4輸入NAND單元(以下’稱爲「 4N AND單元」)適用於實施形態1〜4說明的配線的配置 方法之例子。 (1 )首先,說明4N AND單元的電路圖。第29圖係 4NAND單元的電路圖,如圖示般,輸入端子al係連接於 P通道型MISFETQpl以及η通道型MISFETQnl的閘極’ 同樣地,輸入端子 〜a4分別連接於 p通道型 MISFETQp2〜Qp4的閘極,另外,分別連接於η通道型 MISFETQn2〜Qn4 之閘極。另外,p 通道型 MISFETQpl〜Qp4並聯連接在輸出端子zn和電源電位( Vdd)之間,η通道型MISFETQnl〜Qn4依序串聯連接在輸 出端子zn和接地電位(Vss )之間。 (2 )另外,構成此4N AND單元的配線等,其圖案雖 然不同,但是可與實施形態5同樣地形成之故,此處,詳 細說明各層的圖案。 第30圖〜第35圖係顯示構成4N AND單元之各層的 圖案佈局之平面圖。丨 -34- (31) (31)200405515 如弟30圖所不般,聞極FG1〜FG4係在主動區Acn上 延伸於Y方向,閘極FG5〜FG8係在主動區AcP上延伸於 Y方向。 -、 此閘極FG1和FG5、FG2和FG6、FG3和FG7、以及 FG4和FG8係分別藉由與閘極同層的多晶矽膜所形成的 配線部予以連接。 另外,在閘極FG的兩側等之所期望的位置配置連接 部LCNT (第3 1圖)。 如第32圖所示般,在閘極FG間,第0層配線M0係 沿著網格y而延伸在Y方向。但是,也有一部份有延伸 在X方向的部份。 在第〇層配線M0上配置連接部ΤΗ0(第33圖),第1 層配線Μ1在此連接部ΤΗ0上沿著網格X而配置在X方 向(第34圖)。 此處,第1層配線Μ1 a係對應輸入端子a 1,Μ1 b係 對應輸入端子a2。另外,Mlc係對應輸入端子a3,Mid 係對應輸入端子a4。另外,Μ1 e係對應輸出端子Zn。另 外,對於第1層配線Μ1 k供給電源電位(Vdd ),對於 Mlj供給接地電位(Vss )。另外,第0層配線內,MOk 係與η型井的供電部連接,M Oj係與p型井的供電部連接 此處,第1層配線Mia係由第〇層配線M0上的連接 部THOa上往左方向延伸,第1層配線Mlb係由第0層配 線上的連接部THOb往右方向延伸,這些配線係位於相同 -35- (32) (32)200405515 網格X上。 因此,將第1層配線Mla下的連接部THOa由第0層 配線M0的中心往左方向錯開配置(往左錯開配置)’另 外,將第1層配線Μ 1 b下的連接部τ H 0由第0層配線M 0 的中心往右方向錯開(往右錯開配置)配置。 另外,第1層配線Mlc係由第〇層配線M0上的連接 部THOc上往左方向延伸,第1層配線Mld係短短配置在 第〇層配線M0上的連接部THOd’第1層配線Mle係由 第〇層配線M0上的連接部THOe上往右方向延伸’這些 配線係位於相同網格X上。 因此,將第1層配線Mlc下的連接部TH0c由第0層 配線Μ 0的中心往左方向錯開配置(往左錯開配置)’另 外,將第1層配線Μ1 e下的連接部Τ Η 0 e由第0層配線 Μ 0的中心往右方向錯開(往右錯開配置)配置。另外’ 第1層配線Mid下的連接部THOd係配置在第G層配線 M0的中心(中心配置)。另外,其他的連接部ΤΗ0也配 置在第〇層配線M0的中心。 藉由如此配置,即使在第1層配線Mla、Mlb等設置 儲存部,也可以確保配線的X方向之間隔。 因此,可以提升這些配線的安裝效率’可在其他的網 格X配置其他的第1層配線(Another net) AN。 第35圖係顯示第1層配線Ml上的連接部TH1以及 其上部的第2層配線M2的配置之一例。 -36- (33) (33)200405515 (實施形態7 ) 在實施形態5或6中,雖以NAND單元爲例做說明, 但是在用於標準單元等之基本單元,例如反相器或AND 電路等之配線部也可以使用本發明。 基本單元在上述之外,有3輸入NAND、2輸入NOR 、3輸入NOR、4輸入NOR、TriState反相器、2-1選擇 器、互斥非或(exclusiveNOR )、互斥或(exclusiveOR )、2-1 AND-OR-反相器、2-2AND-OR-反相器、2-1 AND-OR-反相器、3-2AND-OR-反相器、2-2-1AND-OR-反相器 、2-1 OR-AND-反相器、2-20R-AND-反相器、3-10R-AND-反相器、2-1-10R-AND·反相器、2-2-20R-AND-反相 器、D-鎖存器、邊緣觸發正反器(Edge-trigger FF)等各 種各樣產品。 另外,不單這些基本單元的鏡面配置,在配置多種的 基本單元,於這些之間的接線上也可以使用本發明。 特別是在實施形態5中,如以2NAND單元爲例做說 明般,基本單元係構成其之多數的MIS FET的閘極FG並 聯配置在一定方向,多數在這些之間形成第〇層配線M0 〇 爲了縮小這些單元面積,多數在單元的外圍部的第〇 層配線M0上設置輸入部(al、a2、…an)或者輸出部( zn)。因此,如第36圖所示般,在配置有多數的基本單 元(BC1〜BC6)時,在各單元的第1層配線mi的延伸方 向的邊界部,第1層配線的儲存部R很可能會接近配置。 -37- (34) (34)200405515 因此,在此種區域中,藉由使用在實施形態1〜4說 明之配線配置,其他配線(Another net)之引繞成爲可能 ,可以提升配線的安裝效率。 第3 7圖係本發明者們連接多數的基本單元間之配線 佈局的一例。例如,區域(a )係本發明的適用處所(往 兩側錯開配置),區域(b )係不錯開配置連接部的處所 〇 如此,連接部(配線)間有餘裕,在即使設置儲存部 也可以確保配線間隔之處所,不用說並不需要錯開配置連 接部。 另外,本發明不管單元內的接線或者單元間的接線都 可以適用。 如此,如依據本實施形態,可以謀求半導體裝置的微 細化(晶片的縮小化)或高集成化。另外,可以縮短連接 各元件間的配線長度,可以實現半導體裝置的高速驅動。 另外,藉由縮短配線長度,可以使配線電阻降低,可以謀 求半導體裝置的低消耗電力化。另外,藉由儲存部,可使 E Μ耐性提升,另外,可以確保配線和連接部的圖案配合 餘裕。 以上,雖依據實施形態而具體說明由本發明者所完成 的發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 其要旨之範圍內,不用說可有種種變更之可能。 特別是,在實施形態5以及6中,雖以銅波形花紋配 線爲例做說明,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導電性膜,另外,也可 -38· (35) (35)200405515 藉由導電性膜的圖案化以形成配線。 但是,銅原子容易移動,容易產生EM現象之故,設 置儲存部的必要性大。因此,本發明用於銅配線特別有效 果。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以第0層配線或第1層 配線等比較下層的配線爲例做說明,但是也可以適用於更 上層的配線,例如第4層配線或第5層配線,可以廣泛適 用在其下層的配線以最小加工尺寸以上的間隔所被配置的 配線。 另外,不限定於MIS FET上的配線,也可以廣泛使用 於形成在其他半導體元件上的配線。 以上,如簡單說明本申請案記載的實施形態中所揭示 的效果中的代表性者,則如下述: 藉由將第1配線和延伸在與第1配線正交的第1方向 [X方向]的第2配線[Ml]的連接部的中心由第1配線的中 心錯開而配置,在與錯開方向相反方向可確保剩餘部份[ 儲存部],另外,藉由在連接部的下部,於第1配線設置 突出部[突起],可以確保上述第1方向的間隔,可以提升 配線密度。 另外,可以確保配置於同一網格上的第1層配線的第 1方向的間隔之故,在第2配線和於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 的第2方向[Y方向]相鄰的網格上可以配置如第3配線 [Ml]之其他的配線。藉此,可以提升配線的自由度,能夠 提升配線密度。 -39· (36) (36)200405515 [發明效果] 如簡單說明由本申請案所揭示發明中的代表性者所獲 得的效果,則如下述: 可以提升配線的安裝密度。另外,可以提升配線間的 連接精度。另外,可以謀求半導體裝置的微細化或者高密 度化。另外,可以謀求半導體裝置的高性能化。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的各層之配線(M0、Μ1 ) 和這些之間的連接部的平面圖案平面圖。 第2圖係顯示第1圖的佈局中之第0層配線的平面圖 案圖。 第3圖係對應第1圖的Α-Α’部之重要部位剖面圖。 第4圖係顯示表示實施形態1的效果用之各層的配線 (MO、Ml)和這些之間的連接部的平面圖案平面圖。 第5圖係顯示第4圖之佈局中的第0層配線的平面圖 案圖。 第6圖係對應第4圖之C - C ’部的重要部位剖面圖。 第7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各層的配線(M0、Μ1 ) 、這些之間的連接部以及閘極的關係剖面圖。 第8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第〇層配線以及閘極的平 面圖案之平面圖。 第9圖係顯示儲存部長Lres和連接部ΤΗ的配置率的 關係圖表 -40 - (37) (37)200405515 第1 0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的配線等的配置方法流程 圖。 第1 1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的配線等的其他配置方法 流程圖。 第1 2圖係顯示實施形態3的各層之配線(M0、Μ 1 ) 和這些之間的連接部的平面圖案之平面圖。 第13圖係顯示第12圖的佈局中之第〇層配線的平面 圖案圖。 第14圖係對應第12圖的D-D’部的重要部位剖面圖 〇 第1 5圖係顯示實施形態3的第0層配線以及閘極的 平面圖案之平面圖。 第1 6圖係顯示實施形態3之各層之配線(Μ0、Μ 1 ) 、這些之間的連接部以及閘極的關係剖面圖。 第1 7圖係顯不實施形態4的配線寺的配置方法流程 圖。 * 第1 8圖係顯示實施形態4的配線等的配置方法流程 圖。 第1 9圖係顯示在網格的交點之兩側設置突起的假想 之第0層配線的圖案之平面圖。 第20圖係顯示實施形態4之其他各層之配線(Μ0、 Ml)和這些之間的連接部的平面圖案之平面圖。 第21圖係對應第20圖之F-F’部的重要部位剖面圖。 第22圖係2NAND單元的電路圖。 •41 - (38) (38)200405515 第23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5的2NAND單元之各層 的圖案佈局的平面圖。 第24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5的2NAND單元之各層 的圖案佈局的平面圖。 第25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5的2NAND單元之各層 的圖案佈局的平面圖。 第26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5的2NAND單元之各層 的圖案佈局的平面圖。 第27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5的2NAND單元之各層 的圖案佈局的平面圖。 第28圖係對應第27圖之G-G’部的剖面圖。 第29圖係4NAND單元的電路圖。 第3 0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6的4NAND單元之各層 的圖案佈局的平面圖。 第31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6的4NAND單元之各層 的圖案佈局的平面圖。 第32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6的4NAND單元之各層 的圖案佈局的平面圖。 第33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6的4NAND單元之各層 的圖案佈局的平面圖。 第34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6的4NAND單元之各層 的圖案佈局的平面圖。 第35圖係顯示構成實施形態6的4NAND單元之各層 的圖案佈局的平面圖。 -42- (39) (39)200405515 第36圖係顯示多數的基本單元之接線狀態的平面圖 〇 第3 7圖係連接多數的基本單元間之配線佈局的一例 〇 第3 8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變形例的第〇層配線以 及閘極的平面圖案之平面圖。 [圖號說明] 1:半導體基板,3:元件分離,5:n型井,ll:p — 型半導體區域,15: p +型半導體區域,17:矽化鈷膜,19 :氧化矽膜,21 :接觸孔,23 :絕緣膜,25 :配線溝,27 :絕緣膜,29 :絕緣膜,31 :配線溝,33 :絕緣膜,35 : 絕緣膜,37 :配線溝,AcN :主動區,AcP :主動區,C0 :接觸孔,CA1 :單元區域,CA2 :單元區域,FG :閘極 ,FG1〜FG4:閘極,FG5〜FG8:閘極,L1:距離,L2:距 離,LCNT :連接部,Lres :儲存部長,M0 ··第 0層配線 ,MOa、MOb :第 0層配線,MOg、MOh :第 0層配線, 14 0〗、:\401^:第0層配線,:^1:第1層配線,]^13〜:\416: 第1層配線,M lj、Μ1 k ··第1層配線,M2 :第2層配線 ,N :突起,Na、Nb :突起,Nd、Ne :突起,P〇、P1 : 距離,Qnl〜Qn4: η通道型MISFET,Qpl〜Qp4: η通道型 MISFET,R :儲存部,Ra、Rb ··儲存部,Rd、Re :儲存 部,S /D :源極、汲極區域,S 0 :間隔,S1 :間隔,S W : 側壁膜,T :端子部,Ta :端子部,Tb :端子部,ΤΗ :連 -43· (40) 200405515 接部,ΤΗ0 :連接部,THOa〜THOe :連接窗 部,W0 :配線寬,W1 :配線寬,al〜a4 :車 網格,xl〜x3:網格,y:網格,yl〜y3:網 端子 ,TH1 :連接 ί入端子,X : 格,ζη :輸出 -44-

Claims (1)

  1. 200405515 Π)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爲: 在配置(a)在第1方向延伸的第1配線;及 (b)介由連接部與上述第1配線連接,在與上述第 1方向正父的第2方向延伸的第2配線,具有由上述連接 部突出在與上述第2方向相反方向的剩餘部份之第2配線 時, (c )將上述連接部的中心由上述第1配線的中心往 上述第2方向錯開而配置, (d)在上述連接部的下部配置上述第1配線的突出 部。 2·—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爲: 在配置(a)延伸在第1方向,相互相鄰的第1及第 2配線;及 (b )介由第1連接部與上述第〗配線連接,沿著與 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線上,延伸於與上述第2配線相反側 的方向,具有由上述第1連接部突出在上述第2配線方向 的第1剩餘部份之第3配線;及 (c )介由第2連接部與上述第2配線連接,沿著上 述線上,延伸於與上述第1配線相反側的方向,具有由上 述第2連接部突出在上述第1配線方向的第2剩餘部份之 第4配線時, (d)將上述第2連接部的中心由上述第2配線的中 心往與上述第1配線相反側的方向錯開而配置, -45- (2) (2)200405515 (e)在上述第2連接部的下部配置上述第2配線的 突出部。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 法,其中’上述第1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2配線的中心, 係配置配線時的單位距離。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 法’其中’上述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係與上述第3配線 平行地配置第5配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 法,其中,上述第3配線和上述第5配線的距離,係比上 述第1配線和上述第2配線間的距離小。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者第5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 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配線和上述第2配線間的距 離,係比最小加工尺寸大。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半導 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以及第2剩餘部份的 寬度係比上述第3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5配線的中心之距 離P 1與上述第1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2配線的中心之距 離P0的差(P0-P1 )小, 比上述第3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5配線的中心之距離 P 1與上述第1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2配線的中心之距離 P〇的差之1/ 2大。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 法,其中,上述第1(以及第2配線的寬度與上述第1以及 -46- (3) (3) 200405515 第2連接部的寬度幾乎相同。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 法,其中,在上述第1以及第2配線的下層配置金屬絕緣 體型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ISFET), 上述金屬絕緣體型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的閘極係在上 述第1以及第2配線的配線間配置於上述第1方向。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 方法,其中,在上述第1以及第2配線的下層配置金屬絕 緣體型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 上述第1配線或者上述第2配線係與上述金屬絕緣體 型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汲極或者閘極連接。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 方法,其中,上述第1連接部的中心係配置在上述第1配 線的中心上。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 方法,其中,(f)將上述第1連接部的中心由上述第1 配線的中心往與上述第2配線相反側的方向錯開而配置, (g)在上述第1連接部的下部配置上述第1配線的 突出部。 13·—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爲: (a)配置延伸在第1方向,相互相鄰的第1及第2 配線;及 配置:(b)介由第1連接部與上述第1配線連接, 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於與上述第2 -47- (4) (4)200405515 配線相反側的方向,具有由上述第1連接部突出在上述第 2配線方向的第1剩餘部份之第3配線;及 (c)介由第2連接部與上述第2配線連接,沿著上 述第2方向,延伸於與上述第1配線相反側的方向,具有 由上述第2連接部突出在上述第丨配線方向的第2剩餘部 份之第4配線時, (d )上述第3配線以及第4配線位於同一線上,判 定上述第1剩餘部份和上述第2剩餘部份之距離是否在特 定距離以下, (e) 在上述特定距離以下時, (f) 將上述第2連接部的中心由上述第2配線的中 心往與上述第1配線相反側的方向錯開而配置, (g) 在上述第2連接部的下部配置上述第2配線的 突出部。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 方法,其中,上述第1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2配線的中心 間,係配置配線時的單位距離。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 方法,其中,上述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係與上述第3配 線平行地配置第5配線。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 方法,其中,上述第3配線和上述第5配線的距離,係比 上述第1配線和上述第2配線間的距離小。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 -48- (5) (5)200405515 方法,其中,上述第1配線和上述第2配線間的距離,係 比最小加工.尺寸大。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1 7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半 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以及第2剩餘部份 的寬度係比上述第3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5配線的中心之 距離P 1與上述第1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2配線的中心之 距離P0的差(P0-P1 )小, 比上述第3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5配線的中心之距離 P 1與上述第1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2配線的中心之距離 PO的差之1/ 2大。 1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 方法,其中,上述第1以及第2配線的寬度與上述第1以 及第2連接部的寬度幾乎相同。 2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 方法,其中,在上述第1以及第2配線的下層配置金屬絕 緣體型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 上述金屬絕緣體型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的閘極係在上 述第1以及第2配線的配線間配置於上述第1方向。 2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20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半 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在上述第1以及第2配線的 下層配置金屬絕緣體型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 上述第1配線或者上述第2配線係與上述金屬絕緣體 型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汲極或者閘極連接。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 -49- (6) (6)200405515 方法,其中,上述第1連接部的中心係配置在上述第1配 線的中心上。 2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之製造 方法,其中,(h )將上述第1連接部的中心由上述第1 配線的中心往與上述第2配線相反側的方向錯開而配置, (i)在上述第1連接部的下部配置上述第1配線的 突出部。 24·—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爲: 配置(a)延伸在第1方向的第1配線;及 (b )上述第1配線上的連接部;及 (c) 在上述連接部上,延伸在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 的第2方向之端子部’具有由上述連接部突出於與上述第 2方向相反方向的剩餘部份之端子部, (d)由上述端子部起於上述第2方向配置第2配線。 25.—種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爲具有: (a )規定延伸在第1方向的第丨層配線的第!佈局 線以及延伸在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之第2層配 線的第2佈局線之工程;及 (b )沿著上述第1佈局線配置第1配線的工程,在 上述第1佈局線和上述第2佈局線的交點之兩側假想地配 置具有突出部的第1配線之工程;及 (c )沿著上述地2佈局線配置第2配線之工程;及 (d) 在上述第1配線以及第2配線的圖案之重疊區 域配置連接部之工程;及 -50- (7) (7)200405515 (e)規定只在上述連接部下配置上述第1配線的突 .出部的上述第1配線圖案之工程。 26. —種半導體裝置,是針對具有(a)延伸在第1方 向的第1配線;及 (b)介由連接部與上述第1配線連接,延伸在與上 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之第2配線,具有突出於與上 述第2方向相反方向的剩餘部份之第2配線的半導體裝置 ,其特徵爲: (c )上述連接部其中心係由上述第丨配線的中心往 上述第2方向錯開而形成, (d)在上述連接部的下部形成上述第1配線的突出 部。 27· —種半導體裝置,是針對具有:(a)延伸在第1 方向,相互相鄰的第1及第2配線;及 (b )介由第1連接部與上述第1配線連接,沿著與 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線上,延伸於與上述第2配線相反側 的方向,具有由上述第1連接部突出在上述第2配線方向 的第1剩餘部份之第3配線;及 (c )介由第2連接部與上述第2配線連接,沿著上 述第2方向,延伸於與上述第1配線相反側的方向,具有 由上述第2連接部突出在上述第1配線方向的第2剩餘部 份之第4配線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徵爲: (d)上述第2連接部其之中心係由上述第2配線的 中心往與上述第1配線相反側的方向錯開而配置, -51 - (8) (8)200405515 (e)在上述第2連接部的下部形成上述第2配線的 突出部。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上述第1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2配線的中心,係配置配 線時的單位距離。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上述半導體裝置係具有與上述第3配線平行地形成之第 5配線。 3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9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上述第3配線和上述第5配線的距離,係比上述第1配 線和上述第2配線間的距離小。 3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上述第1配線和上述第2配線間的距離,係比最小加工 尺寸大。 3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上述第1以及第2剩餘部份的寬度係比上述第3配線的 中心和上述第5配線的中心之距離P1與上述第1配線的 中心和上述第2配線的中心之距離P0的差(P0-P1 )小, 比上述第3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5配線的中心之距離 P 1與上述第1配線的中心和上述第2配線的中心之距離 PO的差之1/ 2大。 3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32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半 導體裝置,其中,上述第1以及第2配線的寬度與上述第 1以及第2連接部的筹度幾乎相同。 -52- 200405515 Ο) 3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7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在上述第1以及第2配線的下層具有金屬絕緣體型半導 體場效應電晶體, 上述金屬絕緣體型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的閘極係在上 述第1以及第2配線的配線間配置於上述第1方向。 3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7〜3 4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半 導體裝置,其中,上述半導體裝置係在上述第1以及第2 配線的下層具有金屬絕緣體型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 上述第1配線或者上述第2配線係與上述金屬絕緣體 型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的源極、汲極或者閘極連接。 3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7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上述第1連接部的中心係配置在上述第1配線的中心上 〇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記載之半導體裝置,其中 ,(f)上述第1連接部的中心係由上述第1配線的中心 往與上述第2配線相反側的方向錯開而配置, ' (g)在上述第1連接部的下部形成上述第1配線的 突出部。 38. —種半導體裝置,其特徵爲具有: (a) 延伸在第1方向,至少具有1個以上的突出部 之第1配線;及 (b) 介由第1連接部與上述第1配線連接,由上述 第1連接部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而 且,在與上述第2方向相反方向具有由上述第1連接部突 -53- (10) (10)200405515 出的第1剩餘部份之第2配線, 上述第1連接部係形成在上述第丨配線上以及上述突 出部上。 39· —種半導體裝置,是針對具有:(a)延伸在第 1方向’至少具有i個以上的突出部之第1配線;及 (b) 介由第1連接部與上述第!配線連接,由上述 第1連接部沿著與上述第丨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而 且’在與上述第2方向相反方向具有由上述第丨連接部突 出的第1剩餘部份之第2配線;及 (c) 介由第2連接部與上述第1配線連接,由上述 第2連接部沿著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而 且’在與上述第2方向相反方向具有由上述第2連接部突 出的第2剩餘部份之第3配線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徵爲: 上述第1連接部係形成在上述第1配線上,上述第2 連接部係形成在上述第1配線上以及上述突出部上。 -54·
TW092122781A 2002-09-20 2003-08-19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0405515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74466A JP4373065B2 (ja) 2002-09-20 2002-09-20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05515A true TW200405515A (en) 2004-04-01
TWI314351B TWI314351B (zh) 2009-09-01

Family

ID=31986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22781A TW200405515A (en) 2002-09-20 2003-08-19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245019B2 (zh)
JP (1) JP4373065B2 (zh)
KR (1) KR20040025817A (zh)
CN (1) CN100336198C (zh)
TW (1) TW20040551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71097B2 (en) * 2004-07-09 2006-07-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improved process latitude by elongated via integration
JP4801333B2 (ja) * 2004-07-23 2011-10-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源配線構造および該電源配線構造を備えた半導体集積回路
US7332812B2 (en) * 2005-04-14 2008-02-1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emory card with connecting portions for connection to an adapter
JP4796817B2 (ja) * 2005-10-31 2011-10-19 エルピーダメモリ株式会社 基本セル設計方法、レイアウト設計方法、設計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685480B1 (en) * 2007-06-18 2010-03-23 Netlogic Microsystems, Inc. Content addressable memory having redundant row isolated noise circuit and method of use
JP2010003712A (ja) * 2007-08-09 2010-01-07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装置の配置配線方法、及びデータ処理システム
US7886240B2 (en) * 2008-01-29 2011-02-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odifying layout of IC based on function of interconnect and related circuit and design structure
JP2010187005A (ja) * 2010-03-30 2010-08-26 Fujitsu Semiconductor Ltd 複数の配線層を有する半導体回路の端子層設定に用いられる端子延長用コンポーネント
US8533641B2 (en) * 2011-10-07 2013-09-10 Baysand Inc. Gate array architecture with multiple programmable regions
US10020261B2 (en) * 2016-10-14 2018-07-1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plit rail structures located in adjacent metal layers
US10964639B2 (en) 2017-10-20 2021-03-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tegrated circuits including via array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86655A (ja) * 1988-01-14 1989-07-26 Fujitsu Ltd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3221383B2 (ja) 1997-12-17 2001-10-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多層配線構造
JP2000077634A (ja) * 1998-09-02 2000-03-14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装置
JP2001044196A (ja) 1999-07-30 2001-02-16 Fujitsu Ltd 半導体装置
JP3822009B2 (ja) * 1999-11-17 2006-09-13 株式会社東芝 自動設計方法、露光用マスクセット、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自動設計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87580A (zh) 2004-04-07
KR20040025817A (ko) 2004-03-26
TWI314351B (zh) 2009-09-01
JP4373065B2 (ja) 2009-11-25
JP2004111771A (ja) 2004-04-08
US20040056280A1 (en) 2004-03-25
CN100336198C (zh) 2007-09-05
US7245019B2 (en) 2007-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9821E1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US8410526B2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with reduced cell size
CN105428349B (zh) 集成电路结构
TWI570883B (zh) 半導體裝置
JP7415176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KR102376504B1 (ko) 반도체 소자
US7365376B2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TW201017451A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035389B2 (en) Layout schemes for cascade MOS transistors
US10658294B2 (e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lexible power staple insertion
TW200405515A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0141047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および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917683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TW451457B (en) Method to optimize the placement design by adjusting the reference routing
KR20220101226A (ko) 반도체 장치, 반도체 장치의 레이아웃 디자인 방법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08666309B (zh) 半导体器件
JPH1174523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2285656A (ja) スタンダードセル方式の半導体集積回路
CN112786583A (zh) 包括集成标准单元结构的集成电路
JP2001244267A (ja) 半導体装置
JP5357473B2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JP2000223575A (ja) 半導体装置の設計方法、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250626B2 (zh)
KR20230002969A (ko) 인접한 특징부들 사이에 전도성 파이프를 형성하는 방법 및 인접한 특징부들 사이에 전도성 파이프를 갖는 집적 조립체
JP2014232855A (ja) 半導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