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307771A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yarn - Google Patent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yarn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307771A
TW200307771A TW092114656A TW92114656A TW200307771A TW 200307771 A TW200307771 A TW 200307771A TW 092114656 A TW092114656 A TW 092114656A TW 92114656 A TW92114656 A TW 92114656A TW 200307771 A TW200307771 A TW 20030777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aments
filament
spinneret
sliver
ga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14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ashi Fujii
Takao Sano
Hiroki Furuta
Masahito Hisada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0307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30777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01D5/088Cool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 D01D5/092Cool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in shafts or chimney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01D5/098Melt spinning methods with simultaneous stretching
    • D01D5/0985Melt spinning methods with simultaneous stretching by means of a flowing gas (e.g. melt-blow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Description

20030777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紗條之製造方法及裝置,該紗條係由設置 於噴絲頭之多個噴絲孔噴出具有流動性之聚合物、並形成 多條長絲,再使所形成之多條長絲通過設置於噴絲頭下方 且符合紡絲筒之特定條件之長絲通道,再牽引通過長絲通 道之多條長絲,然後由捲取多條長絲之多條長絲所構成。 使用於該紗條之製造方法之聚合物之代表例有聚酯系聚 合物(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另外,該紗條之製造方 法適合應用於部分取向絲(partially oriented yarn)之製造。 [先前技術] 先前,要製造聚酯等之紗條,尤其是部分取向絲(POY) 時,通常是利用第1圖所示之裝置。在第1圖中,噴絲頭 1具有多噴絲孔6。由噴絲孔6排出之許多多條長絲F係以 冷卻裝置3所送出之冷卻風3 a所冷卻與固化。固化的多條 長絲F係被導絲輥(g 〇 d e t r ο 11 e r) 4牽引而成爲紗條Y。由許 多多條長絲F所構成的紗條Y係以捲取裝置5捲到筒管 (bobbin)上而製成紗條包裝。 要提高紗條之生產效率時,通常是嚐試增加紗條之生產 速度。在使用第1圖所示之裝置時,尤其是提高導絲輥4 之紗條牽引速度時,由於導絲輥4作用於上游側之長絲F 之牽引張力T會增大。結果,所製得之紗條Y之伸度會降 低。亦即,例如要製造牽引速度3 000m/分鐘而由聚對苯二 甲酸乙二酯(ρ ο 1 y e t h y 1 e n e t e 1 e p li t h a 1 a t e)所構成的紗條時, -6- 200307771 製成之紗條之伸度成爲135%。如牽引速度增加爲4 000m/ 分鐘時,紗條之伸度成爲90%,如牽引速度增加爲5 000m/ 分鐘時,紗條之伸度成爲6 5 %。隨著牽引速度之高速化, 所製成之紗條伸度也降低。 另外,在第1圖所示之裝置中,使用第2圖所示之圓形 噴絲頭1。噴絲頭1設有許多噴絲孔6。由許多噴絲孔6所 噴出之聚合物形成許多多條長絲F。多條長絲F朝下方移 動。對著移動中之多條長絲F,僅由一側供應冷卻風3 a。 尤其加速牽引速度時,冷卻風3 a之風量也被增強。因此, 長絲F之搖晃變大。另外,由於多條長絲F之間與冷卻裝 置3之距離有差異,因而產生各長絲F之冷卻情形之差異 。由如此製成之許多條長絲F所製成之紗條Y會有紗斑。 如上述,在加速紗條之牽引速度後,生產要提升具有與 牽引速度爲低速時之相同之紗條伸度,且在構成紗條的長 絲間及有差異之情形(沒有紗斑之情形)之紗條之生產效率 在實現上有其困難。 企圖解決此種困難,並以高速製造高伸度之紗條之文獻 記載於USA 5,8 24,24 8。該嚐試之槪要如第3圖所示。第3 圖所示之紗條裝置在噴絲頭1之下方具有筒狀冷卻裝置5 5 與直徑小於該筒狀冷卻裝置5 5之管子73。利用筒狀冷卻 裝置5 5之冷卻風5 5 a,使位於下游之管子7 3中產生下降 氣流。對於由噴絲頭1之許多噴絲孔6噴出之多條長絲F 係提案有在管子7 3中供應氣流。 在J P - A - 0 8 - 5 0 6 3 9 3中,提出藉將流動於管子中之氣流速 200307771 度調整成與聚合物之移動速度相同以降低作用於長絲之牽 * 引張力τ。如此一來,即使紗條之牽引速度加速,也可以 穩定生產紗條。 可是’不管何種方法,皆如第1圖所示之裝置一樣,由 設置於第2圖所示之圓形的噴絲頭1之許多噴絲孔6噴出 聚合物以形成多條長絲F者。因此,在多條長絲F間與筒 狀冷卻裝置5 5之距離有差異。另外,由於筒狀冷卻裝置 55與管73之間的直徑差,冷卻風55a之狀態在內外側爲 有差異。因此,在外側移動之長絲F與在內側移動之長絲 ® F之冷卻狀態不同。如此製得之多條長絲F所形成的紗條Y 具有紗斑。 JP-A-2000-2 62 427中提出由設置於噴絲頭之噴絲孔周邊 之加熱流體噴出孔對移動的長絲向斜下方噴射加熱流體。 這是利用加熱流體流以保持高濕之狀態微細化由噴絲孔噴 出之長絲。藉此,即使加速紗條速度,即加速長絲之牽引 速度,也可以製得高伸度的紗條。另外,藉由在該加熱流 體噴出孔之下游側設置牽引裝置,即可促進被噴出之長絲 ® 之細微化。 但是,在該紡絲裝置上,由加熱流體噴出孔噴射之流體 是朝牽引裝置流動。因此牽引裝置有被加熱之問題。再者 ,加熱流體有被吸入牽引裝置內、以致移動於牽引裝置內 之氣流溫度有不穩定之問題。該不穩定之溫度狀態影響到 移動於牽引裝置內之長絲。經過該狀態所製造之紗條具有 紗斑。 -8- 200307771 另外,加熱流體噴出孔係直接裝設於噴絲頭,因此在噴 絲頭之噴絲孔之噴出面,被噴射之加熱流體沒有固定之流 路,而是開放於噴絲頭與牽引裝置間之空間。因此,有在 沿著直線排列之許多噴絲孔之中央部與排列方向之端部會 產生對加熱流體之長絲之作用力之差異的問題。如此製得 之多條長絲所構成之紗條會有紗斑。 另一方面,如噴絲頭之噴絲孔噴出後之聚合物流可能發 生氣體。該氣體爲含有聚合物之低聚物,即單體(monomer) 、齊聚物(origomer)(以下簡稱揮發物)等氣體。該揮發物會 附著於噴絲頭表面或其周邊而堆積。該堆積物成爲紗條中 長絲切斷的原因。如長絲發生切斷之情形,即須中斷紡絲 進行修復之作業,而妨礙紡絲程序之連續運轉。此種氣體 並不限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lephthalate) 之紗條之情形,也發生於其他可供紡絲的聚合物。尤其是 容易熱分解之聚合物,例如在聚醯胺、聚丙烯(polypropyrene) 、脂族聚酯(聚乳酸等)中,氣體的發生量非常多。由於氣 體之發生而堆積之揮發物成爲紡絲程序的連續運轉之阻礙。 在 JU-B-50-13924 或 JP-A-09-250022 中揭示一種用於吸 收在噴絲頭下發生之氣體的裝置。該裝置係用於從噴絲頭 之噴絲孔所噴出後之聚合物流(長絲F)之側邊吸附氣體者。 可是,該吸附方式如果是由在第2圖所示之圓形之噴絲 頭1實質上均勻分布設置之許多噴絲孔6噴出之長絲F時 ,僅能充分吸附位於外側之長絲F附近之氣體而已。因此 ,位於內側之長絲F附近之氣體無法充分去除。氣體伴隨著 冬 200307771 長絲F之移動而產生被搬運到長絲F之移動方向之情形。 · 前述之U S - A · 5 8 2 4 2 4 8所揭示之紡絲程序中,也有噴絲頭 下之氣體發生。但是,此時,噴絲頭1下之區域受到筒狀 冷卻裝置5 5保持成氣密性,所以藉此供應之冷卻風5 5 a將 含有揮發物之氣體運送至下游的管子73,而由管子73之 下端排出。因此,在噴絲頭附近沒有殘留氣體,不容易發 生因氣體而引起堆積物附著於噴絲頭表面之情形。因此, 在此種紡絲裝置中,爲減低噴絲頭表面之污穢,不需要裝 設前述之JU-B-50-13924或JP-A-09-250022所示之吸附裝 Φ 置。 另一方面,前述US-A-5824248中,所提出之管子內徑爲 大於2 5 mm。因此,在該紡絲裝置中,因爲使用具有大內徑 之管子,所以即使通過的氣體中之揮發物附著於管子內壁 而發生堆積物,對於管子內移動之長絲也沒有影響。 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一種紗條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其解決了上述之先前技術之問題,即使加速多條長絲之牽 引速度,製得之紗條也沒有紗斑,且能製出高伸度之紗條。®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紗條之製造方法如下。 一種製造由多條長絲所構成之紗條之紗條製造方法,係 利用: (a) 連續噴出具有流動性之聚合物,並設有形成長絲之 許多個噴絲孔之噴絲頭; (b) 由上述許多個噴絲孔所形成,具有由上述噴絲頭向 -10- 200307771 下方移動之多條長絲通過之長絲通道,並對上述噴絲頭留 出間隔設在下方之結絲筒; (C)將油劑供給通過上述紡絲筒之多條長絲之油劑供應 裝置; (d) 用於牽引通過上述油劑供應裝置之多條長絲之長絲 牽引裝置;以及 (e) 用於捲取通過上述長絲牽引裝置之多條長絲之捲取 裝置;其特徵爲: (f) 在進入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尙具 有流動性之狀態下,由上述多條長絲之外側向斜下方朝上 述多條長絲噴射氣體,俾使上述多條長絲不致互相重疊, 且沿一直線或一個圓圈排列,另外設置氣體噴射口,於進 行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後,形成與上述多條長絲一齊向下 流經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氣流,以及 (g) 與上述多條長絲一齊向下流過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 道之氣流速度大於由上述長絲牽引裝置所牽引之多條長絲 之牽引速度之60%。 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方法之要件(g)也可以爲以下面任 一要件(g)。 (g)設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多條長絲固化而失去其流動性 ,而到達由上述長絲牽引裝置牽引之多條長絲之牽引速度 之位置之距離爲Lg,並且設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多條長絲之 加速度成爲最大時之位置之距離爲L a時,可以滿足下式之 關係: -11- 200307771
La $ L g/2 〇 (g)在上述噴絲頭與上述紡絲筒之間設置氣體吸附裝置 ,以進行上述多條長絲周圍之氣體的吸附與排除。 在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方法中,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係 沿一直線,而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橫截面形狀爲矩形 ,且上述矩形之長邊方向與上述直線方向一致,如設上述 矩形之短邊長爲Ex,而上述噴絲孔之直徑爲d時,以滿足 下式關係: dx3 S Ex S dx20。 在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方法中,上述噴絲孔之許多個宜 排列成一直線,且該直線之條數小於3。 在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方法中,設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多 條長絲固化而失去其流動性,而到達由上述長絲牽引裝置 牽引之多條長絲之牽引速度之位置之距離爲Lg,而上述噴 絲頭與上述多條長絲之加速度成爲最大時之位置之距離爲 La時,以滿足下式之關係:
La $ Lg/2。 在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方法中,在上述噴絲頭與到達由 上述長絲牽引裝置所牽引之多條長絲之牽引速度之位置的 距離Lg之區間中,與上述多條長絲一同向下流動於上述紡 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氣流之速度以大於上述多條長絲之移動 速度爲佳。 在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方法中,在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噴 絲孔之間宜設置氣體吸附排出裝置以吸附與排除由上述噴 -12· 200307771 絲孔向上述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周圍之氣體,以吸附 * 與排除上述多條長絲周圍之氣體。 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上述多條長絲宜沿一直線排列 ,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橫截面形狀爲矩形,且上述矩 形之長邊方向與上述直線方向相一致,如設上述矩形之短 邊長爲Ex時,以滿足下式之關係: E X ^ 1 〇 m m 〇 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如下。 一種製造由多條長絲所構成之紗條之紗條製造裝置,係 ® 具備: (a) 連續噴出具有流動性之聚合物,並設有形成長絲之 許多個噴絲孔之噴絲頭; (b) 由上述許多個噴絲孔所形成,具有由上述噴絲頭向 下方移動之多條長絲通過之長絲通道,並對上述噴絲頭留 出間隔設在下方之紡絲筒; (c) 將油劑供給通過上述紡絲筒之多條長絲之油劑供應 裝置; ^ (d) 用於牽引通過上述油劑供應裝置之多條長絲之長絲 牽引裝置;以及 (e) 用於捲取通過上述長絲牽引裝置之多條長絲之捲取 裝置;其特徵爲: (f) 在進入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尙具 有流動性之狀態下,由上述多條長絲之外側向斜下方朝上 述多條長絲噴射氣體,俾使上述多條長絲不致互相重疊, -13- 200307771 且沿一直線或一個圓圈排列,另外設置氣體噴射口,於進 . 行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後,形成與上述多條長絲一齊向下 流經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氣流,以及 (g)設有調整由上述氣體噴射口噴出之氣體之噴射條件 ,或被上述長絲牽引裝置所牽引之多條長絲之牽引速度之 裝置,俾與上述多條長絲一齊向下流過上述紡絲筒之長絲 通道之氣流速度大於由上述長絲牽引裝置所牽引之多條長 絲之牽引速度之60%。 在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中,要件(g)可以爲下列任一春 要件(g)。 (g)設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多條長絲固化而失去其流動性 ,而到達由上述長絲牽引裝置牽引之多條長絲之牽引速度 之位置之距離爲Lg,並且設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多條長絲之 加速度成爲最大之位置之距離爲La時,可以滿足下式之關 係·
Lag Lg/2。 (g)在上述噴絲頭與上述紡絲筒之間設置氣體吸附裝置 β ,以進行上述多條長絲周圍之氣體的吸附與排除。 在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中,上述多條長絲宜沿一直 線排列,而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橫截面形狀爲矩形, 且上述矩形之長邊方向與上述直線之方向相一致,設上述 矩形之短邊長爲Ex,而上述噴絲孔之直徑爲d時,以滿足 下式之關係: dx3$ dx20 〇 -14- 200307771 在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中,上述噴絲孔之許多個宜 沿一直線排列,且該直線之條數宜少於3。 在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中,設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多 條長絲固化而失去其流動性,而到達由上述長絲牽引裝置 牽引之多條長絲之牽引速度之位置之距離爲Lg,而上述噴 絲頭與上述多條長絲之加速度成爲最大時之位置之距離爲 La時,以滿足下式之關係爲佳:
La $ Lg/2。 在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中,在上述噴絲頭與到達由 上述長絲牽引裝置所牽引之多條長絲之牽引速度之位置的 距離Lg之區間中,與上述多條長絲一齊向下流動於上述紡 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氣流之速度以大於上述多條長絲之移動 速度爲佳。 在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中,在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噴 絲孔之間宜設置氣體吸附排出裝置以吸附與排除由上述噴 絲孔向上述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周圍之氣體,以吸附 與排除上述多條長絲周圍之氣體。 在本發明之製造裝置中,上述多條長絲宜沿一直線排列 ,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橫截面形狀爲矩形,且上述矩 形之長邊方向與上述直線方向相一致,如設上述矩形之短 邊長爲Ex時,以滿足下式之關係爲佳: E X $ 1 0 m m 〇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式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15- 200307771 以下之實施形態是舉出聚酯紗條之製造,尤其是部分取 向絲(POY)之製造方法及裝置爲例加以說明。 在第4圖中,本發明紗條之製造裝置1 0具有噴絲頭1 2 ,係套合於熔融紡絲機(未圖示)之旋轉塊(spin block) U ’ 並設有連續噴出具有流動性之聚合物以形成長絲之許多個 噴絲孔1 3。在噴絲頭1 2之下方對噴絲頭留著間隔設有紡 絲筒(ejector)(氣體供應裝置)2〇。紡絲筒20具有由許多個 噴絲孔1 3所形成,而由噴絲頭1 2向下移動之多條長絲F 通過之長絲通道25(第6圖)。在紡絲筒20之下游設有油劑 供應裝置1 7,用於對通過紡絲筒20之長絲通道25之多條 長絲F供應油劑。接著,設有第1導絲輥(go det roller) 14 與第2導絲輥1 5,係用於構成牽引通過油劑供應裝置1 7 之多條長絲F之長絲牽引裝置。另外,設有捲取通過長絲 牽引裝置之多條長絲F之捲取裝置1 6。多條長絲F藉由捲 取裝置1 6捲取於筒管1 6a成爲紗條Y以形成紗條包裝 (package)16b 〇 紡絲筒2 0可以藉由設置於外界之升降裝置2 6上下移動 。升降裝置2 6係由設有滾珠螺桿(b a 11 s c r e w) 2 6 b朝垂直方 向延伸而可旋轉之支柱26d,使支柱26d旋轉之馬達26c ,以及一端結合於滾珠螺桿26b俾隨著滾珠螺桿26b之轉 動而沿著支軸26d升降,另一端結合於紡絲筒20之紡絲筒 支撐臂2 6 a。利用升降機2 6之操作,噴絲頭2 3之下面與 紡絲筒2 0之上面之間的距離可以調整爲企望之値。 第5 A圖爲使用於第4圖之裝置之噴絲頭1 2之一例之下 200307771 面側。第5A圖之噴絲頭12A具備有孔徑d(mm)之許多個噴 絲孔1 3。許多個噴絲孔1 3沿著直線Z留著間隔P(mm)排 列。在第5 A圖中,圖示著6個噴絲孔1 3。在圖中最右邊 之噴絲孔1 3之中心與最左邊之噴絲孔1 3之中心的距離係 以符號dw表示。 第5B圖爲使用於第4圖之裝置之噴絲頭1 2之另一例之 下面圖。第5 B圖之噴絲頭1 2 B係將第5 A圖之噴絲頭1 2 A 之噴絲孔1 3之一列配置改成二列配置者。噴絲孔1 3之排 列係沿著互相平行之直線Z 1以及直線Z2進行。直線Z 1 上之噴絲孔1 3與直線Z2上之噴絲孔1 3之直線方向之位置 是互相錯開。將該形態投影於包括直線方向與噴絲頭1 2B 之垂直方向之面時之形態即是第5 C圖所示。該形態是在後 述之紡絲筒20中由多條長絲F外側朝斜下方向多條長絲噴 射氣體時,使多條長絲F不致互相重疊而沿著一直線排列 所需要。第5 B圖中,各噴絲孔1 3之中心分別位於直線Z1 、Z2上,直線Z1上之噴絲孔1 3之排列與直線Z2上之噴 絲孔1 3之排列間隔爲直線Z 1與直線Z2之垂直方向之距離 ,該距離在第5 B圖中以符號W表示。該距離W爲噴絲孔 排列之最大間隔,如噴絲孔排列爲3列時,則選擇外側二 條直線。 第5 D圖爲使用於第4圖之裝置之噴絲頭1 2之又一例之 下面圖。第5D圖之噴絲頭1 2D在該面的噴絲孔1 3之排列 上沒有像直線之規則性。噴絲孔1 3之排列爲任意。將該形 態投影於包含噴絲頭1 2D之長度方向之直線方向與噴絲頭 200307771 1 2D之垂線方向之面時之形態如第5 E圖所示。該形態是在 後述之紡絲筒2 0中由多條長絲F外側朝斜下方向多條長絲 噴射氣體時,使多條長絲F不致互相重疊而沿著一直線排 列所需要。第5D圖中,在噴絲頭12D之寬方向(與長度方 向垂直之方向)位於兩最外側之噴絲孔1 3之中心之間的距 離是以符號W表示。此時,後述之紡絲筒20之長絲通道 25之橫截面形狀之矩形之短邊21S之尺寸Ex與距離W宜 滿足下式之關係: W ^ 1 OEx 在噴絲頭1 2之許多個噴絲孔1 3之排列方式另外還有圓 形排列法,惟在此省略圖示。 要在噴絲頭設置同數之噴絲孔時,如設有多個噴絲孔列 ,即可縮短紡絲筒2 0之直線Z方向之大小,減少紡絲筒 2 〇之氣體噴射流量Ef,並降低營運成本。各列之間隔W 如過大,則由噴出之聚合物所構成之長絲F之彎曲變大, 所製造之紗條有發展出紗斑之虞。考慮到噴絲孔1 3正下方 之長絲F有發生膨脹之「巴羅斯」效應(pallas effect),各 列的間隔W宜儘可能縮小。 使用於第4圖之裝置之紡絲筒20之構造是以第6圖來說 明。 紡絲筒20由上游側向下游側依序具有氣體流入部22、 氣體噴射部2 3、定常流部2 1以及氣體排出部2 4。紡絲筒 20具備長絲通道25,係由氣體流入部22跨越氣體排出部 24,供由噴絲頭1 2之噴絲孔1 3噴出而移動於長絲牽引裝 -18- 200307771 置1 4之多條長絲F通過。 . 氣體噴射部23在長絲通道25之壁面設有氣體噴射孔23a ’用於由移動多條長絲F之兩外側向斜下方向向多條長絲 F噴射氣體。氣體噴射孔2 3 a結合著氣體供應裝置4 1,對 氣體噴射孔2 3 a有壓力空氣4 1 a之供應。被供應之壓力空 氣4 1 a由氣體噴射孔2 3 a向長絲通道2 5內噴射。由於該噴 射,在氣體流入部22,由紡絲筒20之上端開口外界空氣 被吸入長絲通道2 5內部而產生吸入氣流。該吸入氣體與由 氣體噴射孔2 3 a噴射之氣體流向長絲通道2 5之下游側而在 ® 定常流部2 1成爲速度固定之氣體流。通過定常流部2 1之 氣體流被由氣體排出部24排出外界。進入長絲通道25之 多條長絲F藉由從氣體噴射孔23a噴射之氣體流互相不重 疊地在第6圖中之直角方向成一直線,且維持該排列狀態 直接移動到油劑供應裝置1 7。 第6圖所示之紡絲筒20之X-X箭號剖面圖圖示於第7 圖。在第7圖中,長絲通道2 5之橫截面形狀爲矩形。由該 0 矩形所構成之形狀由氣體流入部22之長絲通道25之入口 部維持到氣體排出部24之長絲通道25之出口處。 該矩形長邊2 1 L之方向與噴絲頭1 2之噴絲孔1 3之排列 方向相一致。因此,矩形短邊2 1 S之方向與噴絲頭1 2之噴 絲孔1 3之排列方向垂直。 形成長絲通道2 5之橫截面之矩形長邊2 1 L之尺寸Ey只 要比第5 A、5 B或5 D圖所示之噴絲頭1 2、1 2 B或1 2 D之噴 絲孔1 3之最外寬dw(mm)大即可。另外,雖然也可以在氣 -19- 200307771 體流入部22、氣體噴射部23、定常流部2 1與氣體排出部 24之間變更矩形之大小,但此時’矩形長邊21 L、22L、23 L 、2 4 L中最小者比噴絲孔最外寬d w爲大即可。惟矩形之大 小以在氣體流入部22、氣體噴射部23、定常流部2 1與氣 體排出部2 4之間一致爲佳。 另一方面,爲使移動中之多條長絲F穩定地導入長絲通 道2 5,以滿足下式之關係爲佳: 矩形長邊之尺寸Ey g (噴絲孔最外寬dw +噴絲孔距P)。 另外,爲使由氣體噴射孔2 3 a噴射到長絲通道2 5之氣體沒 有浪費有效地作用於多條長絲F,以 矩形長邊之尺寸Ey S (噴絲孔最外寬dw +噴絲孔距PX30) 爲佳。 如矩形短邊之尺寸Ey過小,則在長絲通道2 5容易發生 長絲阻塞。理想的是氣體流入部22、氣體噴射部23、定常 流部2 1與氣體排出部2 4之各部位之短邊2 1 S、2 2 S、2 3 S 、24S可以滿足下式之關係: 矩形短邊之尺寸Ey $ (噴絲孔徑dx3)。 另外,在定常流部2 1中如矩形之短邊之尺寸Ex過大時, 多條長絲F之移動會不穩定,因此以滿足下式之關係爲佳: 矩形短邊之尺寸ExS (噴絲孔徑dx20)。 在第6圖所示之裝置中,氣體流入部22具有擴寬部22a 。如將氣體流入部2 2之長絲通道2 5之橫截面之矩形短邊 之最小値22 w(參照第9圖),以及定常流部2 1之長絲通道 25之橫截面之矩形短邊之最小値21 w(參照第9圖)設成互 200307771 相不同,即可將來自氣體流入部2 2之外界空氣之吸入量設 * 定於企望之量。 在第6圖中之氣體噴射部2 3設有氣體噴射孔2 3 a ’用於 噴出形成用於使多條長絲F之排列形態排列成一直線而互 不重疊之狀態的氣流。該氣體噴射孔23a對於多條長絲F 之移動方向具有噴射角0俾壓力空氣41a向氣體排出部24 流動。噴射角0以小於4 5 °爲宜。如噴射角0超過4 5 °時, 噴射氣體有時流入氣體流入部2 2而妨礙多條長絲F之移動。 爲了提高吸附多條長絲F進入長絲通道2 5之效率以及滿 ® 足紡絲筒20之小型化,噴射角0以調整至5°至15°之範圍 爲佳。另外,噴射孔23 a雖然設置於第7圖所示,橫截面 爲矩形之長絲通道2 5之長邊側,但是噴射孔2 3 a即使爲橫 跨矩形長邊2 1 L之全寬之開縫形狀者,也可以由第8圖之 立體圖所示之多個圓形孔3 2 a排列構成。 如第9圖所示,紡絲筒20也可以用拆卸自如之噴射構件 23b、23c等來構成。如此一來,即可配合企望之操作條件 ,簡單變更噴射孔2 3 a之噴射角0或噴射孔2 3 a之開縫寬 ^ Ei (或圓形孔徑),甚至於在上述氣體流入部22或定常流部 21之長絲通道25之橫截面之矩形短邊之最小値21 w、22w。 如第6圖所示,氣體流入部22在最上游側(長絲通道2 5 之入‘口處)具有擴寬部22a。藉此,利用由噴射孔23a噴射 之壓力空氣4 1 a所產生之外氣之吸入流42a順利地形成於 長絲通道25內部。擴寬部22a可以爲推拔形狀,惟也可以 爲帶有圓形之喇叭形狀。 -21- 200307771 如第6圖所示,氣體排出部24在最下游側(長絲通道2 5 之出口處)具有擴寬部24a,來自氣體噴射部23之壓力空氣 4 1 a與吸入流4 2 a合流成爲移動氣流4 0流經定常流部2 1 後,在氣體排出部2 4下端成爲排出流4 3 a而由長絲通道 25排出外界。擴寬部24a可以爲推拔狀,但以曲線狀者可 以順利排出排出流4 3 a故較佳。此外如第9圖所示,如將 擴寬部24a之下端部構成固定之擴寬部24w原封不動具有 特定長度24N時,即可整流排出流43a而直接獲得擴寬效 果,使多條之長絲F更趨穩定。另一方面,氣體排出部24 不具有擴寬部24a,亦即定常流部21之壁面也可以爲筆直 地延伸至下方之形狀。如此一來,即可謀求紡絲筒20之構 造之簡化。 如果排出流43 a在設置於紡絲筒20之下游側之油劑供應 裝置(參照第4圖),或在其間引起長絲之搖晃時,如第1 0 圖所示,在紡絲筒20之氣體排出部24設置吸附口 46,並 利用吸附吹風機45由吸附口 46積極排除排出流43a。如此 一來,即可阻止排出流4 3 a由紡絲筒2 0之下端流入下游。 如第1 1圖所示,也可以在紡絲筒2 0之下端更下游側, 且在油劑供應裝置1 7更上游測設置連結到吸附吹風機4 5 之排出流吸附裝置5 7,以吸附排出流43 a。此時,排出流 吸附裝置4 7之流路之橫截面形狀宜與紡絲筒2 0之長絲通 道2 5之橫截面形狀一樣爲矩形,且對移動的多條長絲F之 排列面平行之面具備吸附面44a。如第1 0圖所示,紡絲筒 2〇之氣體排出部24也可以設置吸附口 46,同時設置第1 1 -22- 200307771 圖所示之排出吸附裝置4 7。 爲整流由紡絲筒20所發生之吸入流42a,如第1 2圖所 示,宜在氣體流入部22之上游側設置具有蜂窩狀等之格狀 構件之整流部3 1。利用此種構造,可以產生具有一定方向 之吸入流4 2 a,並對移動之多條長絲F供應穩定的氣流。 整流部3 1只要將格狀構件設成與移動的多條長絲F之排 列方向平行即可,惟與紡絲筒2 0之長絲通道2 5 —樣,藉 將流路之橫截面設成矩形,即可使氣流對移動的多條長絲 F更均勻地作用。另外,格狀構件也可以對多條長絲F僅 設於單邊,惟若要使多條長絲F之移動更穩定,以設置於 兩邊俾夾持被排列之多條長絲F爲佳。 如第1 3圖所示,格狀構件由於構成兩個格狀構件3 1 X、 3 1 y重疊,因此可以調整被形成之孔3 1之大小,容易控制 吸入流42a之流量。此外,爲獲得順暢的吸入流42a,整流 部3 1宜如第1圖之結部29所見,互相對準以免在紡絲筒 2 0之氣體流入部22之上端部與整流部3 1之下端部之間產 生段差,而使整流部3 1之流路與紡絲筒2 0之長絲通道2 5 結合。 如第1 4圖所示,在紡絲筒20上端之上游側也可設置兼 具第1 2圖所示之整流部3 1之功能與供應氣體之溫度調整 功能之氣流調整裝置3 0 °氣流調整裝置3 0係結合於溫調 氣體供應部3 3。被溫調氣體供應部3 3調整成企望溫度之 氣體3 2 a經過整流部3 1之格狀構件整流後,積極地對多條 長絲F供應。藉由供應調整到企望溫度之氣體,視情況可 -23- 200307771 以將通過紡絲筒20之前的多條長絲F冷卻、保溫或加熱。 . 藉此,可以將多條長絲F之溫度控制於企望之溫度。 氣體32a雖然也可由兩側供應以包夾移動之多條長絲F ,惟以對多條長絲F,將一邊做爲溫調氣體供應側而以與 其相面對之另一邊做爲使用完畢調溫氣體吸附側俾由一邊 供應而由另一邊吸收爲佳。藉此,即可分離紡絲筒20所發 生之氣流與氣流調整裝置3 0所發生之氣流管理。另外,還 可利用多條長絲F所發生之揮發物之吸附而獲得去除作用 ,再者,還可以抑制因紡絲筒20內部之揮發物之附著所引 肇 起之污穢。 爲了控制紡絲筒20上端之上游側之多條長絲F之溫度狀 態,如第1 5圖所示,也可以裝設溫度調整裝置3 5。溫度 調整裝置3 5係由塊狀的溫調管3 7,形成於溫調管3 7內部 之矩形之溫調路3 5 a,以及陶瓷加熱器等之加熱構件3 6, 跨越長邊3 7a方向設置以面對移動於該溫調路3 5 a中之多 條長絲F所構成。在溫度調整裝置3 5裝設有溫度控制器 3 8 a與溫度計3 8,藉以控制加熱構件3 6之溫度,其結果是 馨 溫調路3 5 a中之環境氣體溫度受到控制。要使用溫度調整 裝置3 5時,跨越多條長絲F之排列方向設有加熱構件3 6 ,紡絲筒20之定常流部2 1之長邊2 1 L之表面與溫調管3 7 之長邊3 7a之表面配置對齊。如果通過設置於溫度調整裝 置3 5之溫調管3 7之多條長絲F之溫調路3 5 a爲具有矩形 之出口 3 9 a者,則如第1 6圖所示,其外觀形狀爲圓筒形的 溫度調整裝置35也可以。 •24- 200307771 也可以利用第1 4圖所示之氣流調整裝置3 〇及第1 5圖所 . 示之溫度調整裝置3 5之雙迮控制紡絲筒20之上端之上游 側之多條長絲F之溫度。 第1 4圖所示之整流部3 1與氣流調整裝置3 0,以及第1 5 圖所不之溫度調整裝置3 5爲了防止由該等構件與噴絲頭 1 2之間流入外界之空氣,以擾亂內部之長絲通道之氣流或 噴絲頭1 2被冷卻等等,宜在氣流調整裝置3 〇與溫度調整 裝置35之上端面與噴絲頭12或旋轉塊(spin bio ck)l 1之下 端面連接成形成氣密狀態。 · 如第1 7圖所示,也可以連結第6圖所示之紡絲筒2 0之 氣體供應裝置41與設置於第1〇圖所示之氣體排出部24之 吸附口 4 6 (或第1 1圖所示之排出流吸附裝置4 7 )俾使供應 到紡絲筒20之壓力空氣4 1 a循環使用。此時,在對紡絲筒 2 〇供應壓力空氣4 1 a之前,可以設置控制溫度與流量等之 氣體控制器49,並利用該氣體控制器49之信號,在例如 壓力空氣4 1 a之流量不足時,調整補給管4 1 X之閥4 1 y之 開度。 籲 如第1 7圖所不,如紡絲筒2 0上端之上游側設有氣流調 整裝置30時,也可以將由氣體排出部24之吸口 46(或第 1 1圖所示之排出流吸附裝置47)回收之氣體通過傍路管48 再度供應到氣流調整裝置3 0做爲供給氣體3 2a 其次,要說明噴絲頭與紡絲筒之間設有溫度吸附裝置之 形態。 第1 8圖圖示氣體吸附裝置6 0設在噴絲頭1 2之正下方, -25- 200307771 而在氣體吸附裝置60之下端面下面留著間隔設有紡絲筒 · 2 0之紡絲裝置。在第1 9圖中,氣體吸附裝置6 0係設在噴 絲頭1 2與紡絲筒20之間成對紡絲裝置脫離自如。藉由氣 體吸附裝置6 0吸附含由噴絲頭1 2之噴絲孔1 3所噴出之聚 合物所形成之多條長絲F所發出之揮發物的氣體。 氣體吸附裝置60係由吸附緩衝器6 1與具通氣性之格狀 構件所形成之氣體吸附口 62所構成。氣體吸附口 62面對 由噴絲頭1 2所噴出之聚合物所形成之多條長絲F之列的兩 側而與其平行俾夾持它們。吸附緩衝器6 1透過揮發物捕集 Φ 濾器64連接有用於將氣體吸附口 6 1吸附之氣體搬送到裝 置外的氣體吸附吹風機63。亦即,氣體的吸附是由多條長 絲F之列的兩側進行。藉此,可降低由於多條長絲F之吸 附而導致的搖晃。包含於被吸附的氣體中之揮發性物質被 揮發物捕集濾器64所去除,剩餘的氣體被氣體吸附吹風機 63排出外氣中。 氣體吸附裝置60應儘量靠近噴絲頭1 2之下面位置,位 於其上面對於吸附氣體有效。但是,如頂接於噴絲頭1 2下 零 面,則會冷卻噴絲頭1 2,因此如設噴絲頭1 2下面與氣體 吸附裝置60上面之間隔(兩者之間的垂直方向之長度)爲 SL時,以滿足SL- 2mm之關係。 氣體吸附口 62係形成於與多條長絲F之列平行之平面內 ’氣體吸附口 62儘量越靠近多條長絲F之列,氣體吸附效 率越好。但是,如過度靠近,則由於吸附所引起之氣體之 流動,多條長絲F之搖晃變大,有時會發生多條長絲F之 -26- 200307771 間的融接。設氣體吸附口 62到多條長絲F之列之吸附距離 · 爲PL時,以滿足2SPLS20mm之關係。 氣體吸附口 62如使用螺窩構件等之氣體流動阻力小的 整流構件來進行吸附氣體之整流效果更佳。 氣體之吸附量可以利用吸附調整閥6 5調整到企望之流 量。如利用設置之流量計6 6測定雙方之流量,並將雙面之 吸附口 62之吸附流量調整爲相同最好。藉此,可以防止多 條長絲F之吸附所導致之搖晃。流量的控制可設置負壓計 67,以獲得負壓計67所示之値與事先所計測之氣體吸附口 # 62之風速之相關性,並依據該相關性,容易地進行。 由於噴絲頭1 2正下方之多條長絲F之移動速度慢,由噴 絲頭1 2正下方之多條長絲F所發生之氣體之移動速度也小 ,所以吸附風速只需微速即可。通常也視氣體吸附口 62與 多條長絲F之距離而定,但是吸附風速以5/m分鐘至30m/ 分鐘之範圍爲佳。越往下游,多條長絲F之移動速度越快 ,因此,吸附流量在氣體吸附裝置60上將氣體吸附口 62 調整成下游側比上游側速度會增加即可。如此一來,即可 ® 有效捕捉伴隨移動中之長絲F下的氣體。 利用氣體吸附裝置60吸附多條長絲F周邊之氣體時,會 發生由其周邊吸附外界空氣之現象。因爲該現象,會發生 因流入之外氣導致噴絲頭1 2周邊之溫度下降’結果有時會 損害製絲性。 爲防止此種現象,如第2 0圖所示,宜在噴絲頭1 2下面 設置保溫板12L。 -27- 200307771 另一種方法是如第2 1圖所示,可將氣體吸附裝置6 0之 . 吸附緩衝器6 1設成不頂接於噴絲頭1 2。此可藉將吸附緩 衝器6 1之上面與旋轉塊1 1之下面直接頂住,或介設襯墊 (packing) 1 lp使其頂接來達成。另外一種方法,可以利用 例如襯墊1 1 P完全封住旋轉塊1 1下面與吸附緩衝器6 1上 面之間的間隔之方法。藉此。噴絲頭1 2下面與氣體吸附裝 置6 0上面之間的空間可被密封。 第22圖爲垂直於吸附裝置60之噴絲頭12下面之垂直方 向之方向(噴絲頭1 2之多個噴絲孔1 3在一直線上排成一列 · 時,與多條長絲F之移動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剖面圖。 氣體吸附裝置60由開放於氣體吸附口 62之外氣之雙側 面62a吸附外氣時,氣體吸附裝置60有時候以比吸附位於 更內側之長絲F之周邊的氣體更強力吸附位於多條長絲F 之列之兩端側之長絲F之周邊的氣體。此時,在所製成用 於形成紗條之多條長絲之特性之間會產生特性之差異(斑) 。此種現象,如第22圖所示,可以利用側板68封閉氣體 吸附口 62開放於外氣之兩側面62a。 ® 至於對於由氣體吸附裝置60下面之開口流入之外氣,爲 整流其流入方向,如第24圖所示,可以將具有蜂窗之格狀 構件8 8之整流部3 1裝設於氣體吸附裝置60下面與紡絲筒 20上面之間。 在第23圖中,從吸附空間80流入之外氣81a形成與多 條長絲F之移動方向相反的上升氣流。由於該氣流’本想 伴隨移動之多條長絲F流下之氣體流動至氣體吸附裝置6 0 -28- 200307771 之方向而由氣體吸附裝置6 0所捕集。因此可以防止發生於 . 其下游之紡絲筒2 0之噴絲頭1 2附近之氣體之流入。 藉將具有吸入空間8 0之整流部3 1配置於氣體吸附裝置 6 0之下端與紡絲筒2 0之上端之間,在整流部3丨中之下游 側部分由紡絲筒2 0所發生之吸入流4 2 a也被整流。藉此, 可使具有企望方向性之吸入流42a流入紡絲筒20之長絲通 道2 5。另外,藉此,流入紡絲筒2 0之長絲通道2 5之氣流 之揮發物之含量少而流動穩定。 整流部3 1宜設置格狀構件8 8俾使其縱向平行於移動中 馨 之多條長絲F之排列方向。整流部3 1之長絲通道之橫截面 形狀可以設成與紡絲筒2 0之長絲通道2 5之橫截面形狀相 同的矩形。如此一來,可以使氣流更均勻地作用於移動中 之多條長絲F。 爲使多條長絲F之移動更穩定,整流部3 1之吸入空間 8 0宜設置於其兩側俾包夾多條長絲F之排列。 設置於整流部3 1之格狀構件8 8宜正交於多條長絲F的 排列面(如第5 A圖之直線Z所示之噴絲孔列所形成之多條 · 長絲F之排列面),或在具有傾斜角度的面設置成氣流可以 在與多條長絲F之排列方向正交之方向被整流即可。傾斜 角度也可以由格狀構件8 8之上端向下端變化其大小。 第2 4圖圖示著使用於整流部3 1之格狀構件8 8之立體圖 以及格狀構件8 8之整流方向之厚度8 81。整流方向之厚度 8 8 t越厚,整流效果越好。格狀構件8 8以具有5 m m以上之 厚度88t之構件來形成爲佳。 -29- 200307771 整流部3 1如第2 5圖所示,也可以與送風機3 3結合。利 . 用送風機3 3可以積極將氣體供應吸入空間8 0之整流部3 1 ,並補充向吸附裝置6 0流動之外氣8 1 a之氣流與向紡絲筒 20流動之吸入流42a。也可以依照形成移動長絲之聚合物 之種類或形態等引進氮等惰性氣體。也可以藉由引進熱風 或冷風來控制作用於多條長絲F之氣體的溫度。 在製造紗條中,有時會發生長絲斷裂情形。茲利用第26 圖說明此時之對處方法之一例。在第2 6圖中,監控紗條Y 之移動路線之斷線感測器9 6係裝設於第2被導絲輥1 5與 鲁 捲取裝置1 6之間。發生斷線時,斷線感測器96即檢測到 而發出斷檢出信號。另一方面,在紡絲筒20與油劑供應裝 置1 7之間設有吸附器9 5面向由多條長絲F形成之紗條Y 之移動路線。吸附器95連結到廢絲風扇94。根據斷線檢 出信號廢絲風扇94 一操作,吸附器95即吸附紗條Y。 雖然發生斷線,但在斷線位置更上游側依然移動著由噴 絲頭1 2之噴絲孔1 3繼續形成之多條長絲F。該由噴絲頭 1 2繼續移動過來之多條長絲F被依據斷線感測器96之斷 ® 線檢出而發出之斷線檢出信號而操作之廢絲風扇94與吸 附器95所吸附而牽引。然後,被吸附器95牽引之紗條被 由吸附器95排出而收容於廢絲收容器97中。藉此,防止 紗條Y捲繞於第1被導絲輥1 4,第2被導絲輥1 5。吸附器 95以開口於紡絲筒20之氣體排出部24,同時設成可向多 條長絲F排列之方向(紡絲筒20之長絲通道25之長邊方向) 水平移動爲佳。 -30- 200307771 其次,要參照第4圖及第6圖說明本發明之紗條的製造 方法。 利用氣體供應裝置4 1,壓力空氣4 1 a由噴射孔2 3 a向斜 下方噴射到紡絲筒2 0之長絲通道2 5內部。藉此形成長絲 通道2 5向下之移動氣流4 0。紡絲筒2 0係配置於在垂直方 向的噴絲頭1 2下側,以及在噴絲頭1 2之多個噴絲孔1 3噴 出成列之聚合物時,由該聚合物形成之多條長絲F直接成 直線垂直向下移動而通過紡絲筒2 0之長絲通道2 5內部之 位置。 利用此種配置法,由發生於氣體流入部22之吸入流42a ,移動中之多條長絲F來到長絲通道2 5之入口時,很容易 被導入長絲通道2 5中,且容易進行通過長絲F之長絲通道 25。如利用升降裝置26降下紡絲筒20,則長絲F之移動 穩定,長絲容易通過長絲通道2 5。 然後,從成列排列於設置在旋轉塊1 1之噴絲頭1 2之多 個噴絲孔1 3噴出具有流動性之聚合物。被噴出之聚合物形 成依噴絲孔1 3之排列法排列之多條長絲F。所形成之多條 長絲F被由長絲通道25之入口導入後,由長絲通道25之 出口導出。形成多條長絲F之聚合物在通過紡絲筒20之長 絲通道25之間即失去其流動性而固化。然後,由長絲通道 2 5被導出之長絲f —邊被吸絲檢(s u c t i ο n g u η)(未圖示)所 吸附而依次排列油劑供應裝置17,第1被導絲輥(g〇 det f〇lle〇l4,第2被導絲輥15,最後被引導至捲取裝置16。 藉此完成了紗條Y之製造的初期作業。如果使用設置於第 -31- 200307771 1 〇圖所示之吸附口 4 6之紡絲筒2 0時,須將連接於吸附口 46之吸附風扇45之操作停止到對捲取裝置1 6之掛紗作業 完成爲止,而於掛紗作業完畢後才使吸附風扇4 5操作。 然後,聚合物被連續地由噴絲頭1 2之噴絲孔1 3噴出, 而形成多條長絲F。所形成之多條長絲F受到由設置於紡 絲筒20之長絲通道25之噴射孔23a朝向多條長絲F,在 多條長絲F之兩側向斜下方噴射之氣體流,排列成一列而 不互相重疊。 然後,被排列的多條長絲F係保持其排列狀態直接向長 絲通道25下方移動。另一方面,由噴射孔23a向斜下方噴 射至長絲通道2 5內部而有助於多條長絲F之排列之氣流在 長絲通道形成向下之移動氣流4 0。在長絲通道2 5中,向 下移動之多條長絲F與向下之移動氣流40並存。由於在長 絲通道25移動之多條長絲F與移動氣流40之並存,由噴 絲孔1 3所噴出之聚合物所形成之多條長絲F可在穩定的狀 態下,被牽引細微化。結果,可以高速製得長絲F間紗斑 少而高伸度之紗條Y。利用此種紗條之製造方法,以由噴 絲孔1 3所噴出之聚合物所形成之多條長絲F係以未固化之 狀態而導入至紡絲筒2 0之長絲通道2 5,在此,因承受拉 伸以及細化,在冷卻固化以由噴絲孔所噴出之聚合物所形 成之多條長絲之後,由於氣流所拉伸而得的不織布係形成 相異,而製造出長絲間的紗斑較少的高拉伸度之絲條。 在此種紗條之製造方法中,藉將來自噴射孔2 3 a之壓力 空氣4 1 a之噴射速度V s設定成比第1被導絲輥1 4之紗條 Y之牽引速度Vw更大之値,即可在紡絲筒20之長絲通道 2 5內之至少一部分,使隨著多條長絲F之移動而移動之氣 -32- 200307771 體速度保持高於多條長絲F之移動速度。在此狀態下,對 於多條長絲F會帶來流下長絲通道2 5之氣流所產生之牽引 力。 在本紗條製造過程中,要使產生更佳之牽引力宜將流動 於定常流部2 1之移動氣流4 0之移動速度V e保持高於紗條 之牽引速度Vw之60%以上。 如移動氣流4 0之移動速度v e太快時,有時會對位於紡 絲筒2 0下方之油劑供應裝置1 7附近之紗條Y之紗移動狀 帶來不良影響。此種不良影響之一爲斷線之發生。要防止 此種事態,宜將移動氣流4 0之移動速度V e降低到紗條之 牽引速度Vw之120%以下。 由噴絲孔1 3以初速Vo噴出之聚合物所形成之長絲F之 長絲速度V f隨著由噴絲頭1 2在垂直方向之距離而逐漸變 大,在某種情形下,達到紗條之牽引速度。 此種關係圖示於第2 7圖。第2 7圖之圖表中之橫軸表示 由噴絲頭1 2下面起算之垂直方向之距離,縱軸表示由噴絲 頭1 2下面起算之垂直方向之距離相對應之長絲F之速度。 長絲F之速度會如第2 7圖之圖表所描繪之曲線A變化。此 時,設長絲F之速度到達紗條之牽引速度Vw之點時由噴 絲頭1 2下面起算之距離爲Lg,而由噴絲頭1 2下面到達曲 線A的傾斜達到最大之點的距離,即長絲F之加速度達到 最大之點爲止之距離爲La時,以滿足Lag Lg/2之關係。 該項關係可以經調整紡絲筒2 0對噴絲頭1 2之位置,由噴 絲頭1 2噴出聚合物之條件、移動氣流4 0之條件、以及紗 條之牽引條件來實現。如滿足La S Lg/2之關係時,在長絲 通道2 5之上游區域即可進行長絲F之細微化。此可以簡化 -33- 200307771 未進行取向之紗條y,即高伸度的紗條γ之製造。 如第1 2圖所示,如在紡絲筒2 0之上游設有整流部3 1時 ,由外面流入氣體流入部2 2之外氣氣流會被整流。藉此, 形成被整流之吸入流4 2 a,對於成列移動之多條長絲F形 成對其交叉方向供應吸入流4 2 a之狀態。該狀態對多條長 絲F帶來更均勻的冷卻效果。此也使無紗斑之紗條Y之製 造更容易。 如第1 4圖所示,如在紡絲筒2 0上游側設置氣流調整裝 置3 0,即可積極控制紡絲筒2 0上游側之環境氣體溫度。 如第1 5圖所示,如紡絲筒20之上游側設有內裝於溫調管 3 7之溫度調整裝置3 5時,即可利用輻私熱控制多條長絲F 移動之溫調路3 5 a中之氣氛。此將使進入紡絲筒2 0之多條 長絲F之溫度可以控制於企望之溫度。此種溫度之控制使 製造具有目標物性之紗條之製造更容易。 進入紡絲筒20之長絲通道25之長絲F之溫度宜高於160°C ,高於2 0 0 °C更佳。如將長絲F之溫度控制於此種溫度會 減少由氣體供應裝置4 1供應到長絲通道2 5之噴射氣體之 噴射流量Ef而且降低紗條Y的生產成本。 在紗條之製造中發生斷線時,則如第2 6圖所示,由斷線 感測器9 6檢測出斷線,而由第1被導絲輥1 4到捲取裝置 1 6之驅動系統之驅動即停止。同時廢絲風扇9 4啓動,廢 絲吸附器9 5 —邊來回運動於多條長絲F之排列方向(水平 方向),一邊將通過長絲通道2 5而來之長絲F當做廢絲F 1 加以吸附。在該斷線之處理中,紡絲筒2 0之壓力空氣4 1 a 之噴射流量E f宜比製造紗條之正常時降低一些。 -34- 200307771 如第2 9圖所示,如紗條製造系列係由多個系列所構成時 ,則藉將第1被導絲輥1 4、第2被導絲輥1 5、捲取裝置 1 6之各別的旋轉軸J 1、J 2、J 3之方法設定平行於噴絲頭 1 2及紡絲筒2 0之排列方向J 〇,即可防止在被導入第1被 導絲輥1 4之紗條Y加入扭紋之情形。此可使紗條γ之牽 引穩定。 對多條長絲F供應油劑如第2 8圖所示,也可以不將多條 長絲F集束成一條紗條,而利用由長的給油輥1 7 a與將油 劑供應給油輥1 7a之油劑塗覆構件1 7b所構成的油劑供應 裝置對每一長絲供應油劑之形式進行之。 如第3 0圖所示,裝設於旋轉塊1 1之噴絲頭也可以爲在 一個噴絲頭1 2在同一方向排列由多個噴絲孔1 3所構成之 多個噴絲孔群1 3 a之形式。如第3 1圖所示,裝設於旋轉塊 1 1之噴絲頭也可由排列於同一方向之多個噴絲頭1 2所構 成,而且每一噴絲頭1 2爲具有排列於同一方向之多個噴絲 孔13 〇 此時,可使多群的紗條Y通過一個紡絲筒20,甚至通過 一個油劑供應裝置輥17a。 此時,在紡絲筒20之長絲通道25之縱向之流路寬Eyy 與上述之一噴絲孔1 3 (1紗條分)之情形的流路寬Ey之關係 中,E y y相當於(E y) X (紗條數)。 本發明之紗條製造方法是將先前以3 000m/分鐘或4000m/ 分鐘可以製得之紗條之特性變成可以5 000m/分鐘以上之生 產速度來製造。此種生產速度是以相同的紗條特性爲目標 -35- 200307771 ,並以6000 m /分鐘乃至10000 m/分鐘之生產速度來生產。 紗條Y係被第1導絲輥(g 〇 d e t r ο 11 e r) 1 4加熱,而第2導 絲輥1 5之速度比第1導絲輕1 4之速度爲快,即使在第1 導絲輥1 4與第2導絲輥1 5之間有延伸紗條之程序,也可 以獲得相同之效果。 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方法比先前技術之紗條之製造方法 可以更平衡滿足所製得之紗條的品質與其生產性。因此本 發明之紗條之製造方法也可以使用於例如紗條品質管理不 易,一條長絲之纖度爲0 · 5 d t e X以下之極細紗條之生產或單 絲(m ο η 〇 f i 1 a m e n t)之生產。 其次,要依據第6圖、第18圖以及第19圖說明本發明 之紗條之製造方法。 氣體吸附吹風機63 —運轉,氣體吸附裝置60即形成吸 附氣體吸附裝置6 0中之長絲通道之氣體的狀態。另一方面 氣體供應裝置4 1 一運轉,由對向開口於紡絲筒20之長絲 通道2 5之兩個噴射孔2 3 a即向長絲通道2 5內噴射壓力空 氣4 1 a,而來自噴射孔2 3 a之噴射氣流在長絲通道2 5內衝 擊而在長絲通道25中形成向下之移動之氣流40。 紡絲筒2 0係配置於噴絲頭1 2之垂直方向之下方,且由 噴絲頭1 2之噴絲孔1 3成列噴出之聚合物所形成之多條長 絲F直接呈直接線向垂直方向向下移動通過紡絲筒2 0之長 絲通道25之位置。
利用此種配置,由於發生於氣體流入部22之吸入流42a ,移動中之多條長絲F來到長絲通道2 5之入口時,長絲F -36- 200307771 即容易被導入長絲通道2 5內,進而容易通過長絲通道2 5 · 。利用升降裝置2 6將紡絲筒2 0由噴絲頭1 2降低至更下方 ,長絲F之冷卻固化即呈進入狀態,對長絲通道2 5之穿紗 更爲容易,同時,由長絲F所發出之噴絲頭1 2附近之氣體 在定常運轉開始前(掛線前)之時間帶,被吸附到紡絲筒20 之長絲通道2 5內後會被排出,因此可以迴避對紡絲筒2 0 中含有揮發物之氣體之污染。另外,又可以使長絲F之移 動穩定且容易進行對長絲通道25之穿線。 氣體吸附裝置6 0也可以結合於紡絲筒2 0之上部俾與紡 ® 絲筒20 —起升降。另一方面氣體吸附裝置60與紡絲筒20 分開而配置於旋轉塊1 1或噴絲頭1 2下面,即可利用紡絲 筒20之升降位置將吸入空間80(第23圖)之間隙容易地調 整到企望的距離。 然後,由設置於旋轉塊1 1之排列成列之噴絲頭1 2之噴 絲孔1 3噴出聚合物,而形成多條之長絲F。被形成之多條 長絲F穿過氣體吸附裝置6 0與紡絲筒2 0之長絲通道2 5。 移動中之長絲F在穿過紡絲筒2 0之長絲通道2 5之間被固 I 化。然後,固化的長絲F被吸絲檢(未圖示)所吸附而依次 掛線於油劑供應裝置1 7、第1導絲輥1 4、第2導絲輥1 5 、最後被引導至捲取裝置1 6。藉此完成紗條γ之製造之初 期作業。 然後,由噴絲頭1 2連續噴出聚合物,而形成多條長絲F ’而所形成之多條長絲F保持其排列狀態直接移動至氣體 吸附裝置6 0與紡絲筒2 0之長絲通道2 5之下方。中間,由 -37- 200307771 長絲F產生之氣體被氣體吸附裝置6 0所吸引。移動於紡絲 筒2 0之長絲通道2 5之多條長絲F,相對地受到由噴射孔 23a噴出之壓力空氣41a之作用而形成互不重疊而沿著直 線之排列形態。移動於長絲通道2 5之多條長絲F在通過長 絲通道2 5之中被冷卻固化。被冷卻固化之多條長絲F會聚 於油劑供應裝置1 7以接受油劑之供應。接受油劑之供應之 多條長絲F做爲紗條Y經過第1導絲輥1 4、第2導絲輥1 5 、再由捲取裝置1 6捲取於筒管上。在此製成由紗條Y所構 成之紗條包裝。 本紗條製造方法比先前技術之紗條製造方法更能滿足紗 條之品質與紗條之生產性。本紗條製造方法也可以使用於 由聚丙烯或聚乳酸等各種各樣之聚合物所形成之多條長絲 所構成之紗條之製造。尤其是也可以使用於紗條品質管理 不易,而一條長絲之纖度小於0.5 dt ex之極細紗條之製造或 單絲等粗棉布系之製造。 [第1群之實施例與比較例] 茲利用第4圖所示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之製造方法,以及 利用第1圖所示之裝置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分別做爲本發明 之紗條製造方法之實施例與比較例,說明如下。 比較例中所用之製造條件如以下各表所示。 實施例1至1 3中所用之紡絲筒2 0如第6圖所示。該紡 絲筒2 0及該長絲通道2 5之橫截面如第7圖所示。長絲通 道2 5之橫截面形狀爲矩形。紡絲筒2 0由上端向下端具有 氣體流入部22、氣體噴射部23、定常流部2 1以及氣體排 -38- 200307771 出部24。氣體流入部22具有擴寬部22a。氣體排出部24 具有擴寬部2 4 a。位於定常流部2 1之長絲通道2 5之橫截 面之短邊21S之長度Ex爲2mm’而長邊21L之長度Ey爲 1 0 0 m m。在噴射孔2 3 a之長絲通道2 5之壁面之開口形狀爲 橫跨長絲通道25之長邊21L之全寬之開縫(slit)。該開縫 之開縫寬度Ei(參照第9圖)爲0.4mm。 由氣體噴射部2 3之噴射孔2 3 a所射出壓力空氣4 1 a之噴 射速度Vs(m/分鐘)不容易由其本身直接測定。因此,以由 氣體供應裝置41之風扇所供應之壓力空氣41a之噴射流量 Ef(m3/分鐘)與噴射孔23a之流路橫截面積(EyxEi)與壓力空 氣41a之供應壓力計算所求得之値做爲噴射速度Vs(m/分 鐘)。 流經定常流部21之移動氣流40之移動氣流速度Ve(m/ 分)係依據由設置於定常流部2 1之壁面之壓力管P 1與設置 於氣體排出部24之下流側之壓力管P2所分別求得之壓力 之差壓P〇,以下式求得。在此,P爲捲取裝置之密度。
Ve = (2 · Po/ p )1/2。 在噴絲頭1 2與第1導絲輥1 4之間的移動長絲F之長絲 速度Vf(m/分鐘)係以第32圖所示之測定裝置所測得。在第 32圖中之多普勒式雷射速度g十(laser doppler velocity meter)50係由測定頭51與控制器52所構成。將測定頭5 1 移動到長絲F之移動方向,並在噴絲頭1 2與第1導絲輥 1 4之間,在距離噴絲頭1 2每1 0 0mm之位置測定移動之長 -39- 200307771 絲F之速度Vf(m/分鐘)。爲了測定移動於紡絲筒20內部之 長絲通道2 5內部之長絲F之紗速,在測定紗速時,將對應 於長絲通道2 5之一方之短邊2 1 S之紡絲筒2 0之一部分開 放,使來自測定頭5 1之雷射光能照到長絲通道2 5內部。 如該項開放影響到長絲通道2 5之氣流狀態產生變化時,即 停止開放並與長絲通道2 5之一方的短邊2 1 S相對應之紡絲 筒20之一部分鑽設通過測定用雷射光之小孔以進行測定 。或將與長絲通道2 5之一方的短邊2 1 b之結絲筒2 0之一 部分使用可透過測定用雷射光之材質,以透過該部分進行 測定。 第4圖中,LI (mm)表示由噴絲頭12下面到紡絲筒20上 面之距離,設其爲紡絲筒之位置。L2 (mm)表示紡絲筒20 之全長,設其爲紡絲筒之長度。L3 (mm)表由噴絲頭12下 面到油劑供應裝置1 7之距離,設其爲油劑供應位置。L4 (mm) 表示由噴絲頭1 2下面到第1導絲輥1 4之距離,設其爲牽 引位置。Vw(m/分鐘)表示以第1導絲輥14牽引紗條Y之 速度,設其爲牽引速度。在第6圖中,Es(mm)表示由紡絲 筒2 0上面到氣體噴射部2 3之噴射孔2 3 a (長絲通道2 5之壁 面之噴射孔2 3 a開口面之垂直方向之中心)之距離,定其爲 開縫位置。 關於噴絲頭1 2,以噴絲孔1 3之間隔爲噴絲孔距P(mm) ,以噴絲頭1 2下面之噴絲孔1 3之孔徑爲噴絲孔徑d(mm) ,以及多個噴絲孔1 3之中,離開最遠的兩個噴絲孔之中心 距離爲噴絲孔最外寬dw(mm)。 200307771 [實施例1、2、3以及4 ] 利用第4圖之裝置,以表1所示之條件,製得纖度D爲 1 3 5 d t e X,長絲F數爲3 6之聚酯紗條Y。如第5 A圖所示, 噴絲頭1 2是使用直線Z上排列全部噴絲孔1 3,即3 6個噴 絲孔1 3者。噴絲孔距P設爲2.5mm,噴絲孔徑d爲0 3mm ,噴絲孔最外寬d w爲9 0 · 3 m m。實施例1、2、3及4除紡 絲筒位置L 1不同之外,條件相同。該等實施例之紗條製造 條件及製得之紗條之特性彙總如後面之表1。 不管那一實施例,在紡絲筒2 0之上側與下側移動中之 3 6條長絲F之搖晃少,顯示良好的紗條狀態。3 6條長絲F 從結絲同2 0之上游到結絲甸2 0之出口被確認皆保持由噴 絲頭1 2噴出後之長絲F之排列形態,長絲F之間沒有會聚 (接觸)而通過了紡絲筒20。 被捲取裝置1 6捲取之紗條Y之紗質之評估如表丨所示。 貫施例1中’伸度E爲141%’強度T爲2.4g/dtex,紗斑 U %爲0 · 9 5,實施例2中,伸度E爲1 2 8 %,強度T爲2 6 g / d t e X ,紗斑U %爲0 · 9 3 ’實施例3中,伸度E爲1 〇 4 %,強度T 爲2 · 8 g / d t e X,紗斑U °/〇爲1 · 0 0,實施例4中,伸度Ε爲8 6 °/。 ,強度T爲3.0g/dtex ’紗斑U%爲1 .30。紡絲筒20離開噴 絲頭1 2越遠,所製得之紗條Y之伸度E越小,紗斑U %也 有惡化的傾向。 由噴絲頭1 2每隔1 00mm之位置測定移動長絲ρ之長絲 速度V f ’其結果如弟3 3圖所不。將長絲F固化而到達牽引 速度V w之點離開噴絲頭1 2之距離爲到達點^ g,在加速度 -41- 200307771 最大之區域中,將連接測定點時出現最大傾斜之兩點之中 點之位置距離噴絲頭1 2之距離做爲加速點La,有關該等 在各實施例中之結果如後面表2所示。 由第33圖可知,加速度La(加速點Lai至加速點La4)之 位置是隨著紡絲筒位置L 1之値變大而變化到下游側。且每 一加速點La之位置是位於與相對應的到達點Lg(到達點 Lgl至到達點Lg4)爲止之距離之一半更上游側。在實施例 1至4中,各加速點La爲到達點Lg之28%、39%、45%、 5 0%。由此可知,加速點Lag到達點Lg/2之關係可以滿足 ,而加速點La對到達點Lg之比率越低,所製得的紗條Y 之伸度E之値越高。 表2表示以非接觸溫度計測定紡絲筒2 0之氣體流入部 22正上方之長絲F之溫度TifC )。各實施例中之溫度Ti 爲實施例1爲215°C,實施例2爲203 t,實施例3爲184°C ,實施例4爲1 5 8 °C。此意味著紡絲筒位置L 1之値小的一 方會進入高溫狀態之長絲紡絲筒20。 長絲F在高溫狀態之中,長絲F在其移動方向朝斜下方 遭遇到由噴射孔2 3 a噴射之壓力空氣4 1 a,然後,與朝長絲 通道2 5下方流動之移動氣流4 0 —齊移動至長絲通道2 5之 下方。此種長絲F與移動氣流40在長絲通道25之共存狀 態可促成更高伸度之紗條Y之製造。可以製得後述之比較 例1所示具紗條伸度1 · 5倍以上之伸度之紗條。 由紡絲筒2 0存在之範圍之紡絲筒範圍L e (m m)(由第4圖 噴絲頭1 2下面之L 1至L 1 + L 2之範圍)與移動氣流速度v e 200307771 之關係看來,實施例1至4中,如表2所示,各加速點La 是包含於紡絲筒範圍Le中,且在加速點La之長絲速度Vf 之値V L比移動氣流速度V e之値小。此表示至少在紡絲筒 20中之一部分,長絲受到移動氣流40之牽引力之作用。 [比較例1、2及3 ] 利用第1圖所示之裝置,以表3所示之條件,製得纖度 D爲135dtex,長絲F數爲36之聚酯紗條。各比較例中, 皆使用第2圖所示之噴絲頭1。該噴絲頭1具有3 6個噴絲 孔6,係在直徑dd爲72mm之圓內排列成噴出之聚合物互 不接觸之狀態。第1圖所示之冷卻裝置3對著由噴絲頭1 之噴絲孔6所噴出之聚合物所形成而在下方移動之長絲F 以垂直於垂直方向傳送冷卻風3 a。在冷卻裝置3之長絲冷 卻長度L22爲1 000mm,冷卻風3a之冷卻風速Vcl爲30m/ 分鐘。冷卻風3a由冷卻風吹出面吹出後,穿越移動中之長 絲F,然後,朝向實質上與吹出方向相同之方向而排出冷 卻裝置3之外。因此,沒有氣流沿著移動長絲F之移動方 向以控制移動中之長絲F。 在第1圖,L 1 1 (mm)表示由噴絲噴絲頭1之下面到冷卻 裝置3上面之距離,定爲冷卻裝置位置。比較例1、2及3 除了紗條之牽引速度V w互異之外,條件相同。該等比較 例之紗條製造條件與所製得之紗條條性彙總如後面表3所 示。 在任一比較例中,在冷卻裝置3之上側及下側移動之3 5 條長絲F之搖晃少。但是,確認了由於橫過實質地垂直於 -43- 200307771 長絲F之移動方向之方向冷卻風3 a所導致之移動長絲F之 彎曲。該彎曲之程度隨著依噴絲孔6之配置的長絲F之移 動位置而異。 被捲取裝置5所捲取之紗條Y之紗質之評估如表3所示 。在比較例1中,伸度E爲65%,強度T爲3 . 1 g/dtex,紗 斑U %爲1 · 2 4 ;在比較例2中,伸度E爲9 8 %,強度T爲 2 9g/dtex,紗斑U%爲1 · 1 3 ;在比較例3中,伸度E爲1 1 9% ,強度T爲2.7g/dtex,紗斑U%爲1 .05。紗條之牽引速度 V w越高,所製得之紗條之伸度E即減少爲確認之事。 與實施例1至4比較時,實施例中,紗條之牽引速度Vw 爲5,0 0 0 m/分鐘,也可以製得伸度高的紗條,尤其在實施例 1中,可以製得牽引速度Vw爲3500m/分鐘之具有高於比 較例3之情形之紗條。 由噴絲頭1每1 〇〇mm之位置測定移動長絲f之長絲速度 Vf,其結果如第34圖所示。如同實施例!,將到達點Lg 、加速點La顯示於表4。 第3 4圖表示,由於牽引速度V w之增加,到達點l g (到 達點L g 1 X至到達點L g 3 X)之位置與加速點l a (加速點L a 1 X 至加速點L a 3 X)之位皆向下游側變化。但是,無論那一加速 點La之位置,皆位於比對應之到達點Lg之位置的距離之 一半的下游側。亦即,在比較例中’與牽引速度Vw無關 而有加速點La>到達點Lg/2之關係。 [實施例5及比較例4] 貫施例5及比較例4中使用第4圖所示之裝置,除了變 -44- 200307771 更後面表5所示之噴射流量Ef、噴射速度V s、移動氣流速 度Ve以外,與實施例1相同條件製得纖度D爲135dtex, 長絲F數爲3 6之聚酯紗條。該等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紗條製 造條件及製得之紗條特性彙總表示於後面之表5。 在實施例5,觀察到紡絲筒20之上側及下側移動之3 6 條之長絲F之搖晃少,而紗條形態良好。而且確認了 3 6條 長絲F由長絲通道2 5之上游側到紡絲筒2 0之出口爲止皆 保持著由噴絲頭1 2噴出後之長絲F之排列狀態,長絲F之 間沒有會聚(接觸)而穿過紡絲筒20。另一方面,在比較例 4中,特別在紡絲筒20之上游側確認了由於紡絲筒20之 噴射流量之減少,以致移動氣流4 0賦予長絲F之牽引力之 不足所導致之長絲F之排列狀態紊亂,證實了長絲F之移 動有不穩定之現象。 利用導絲輥1 6所捲取之紗條Y之紗質之評估如表5所示 。在實施例1中,噴射速度Vs爲6 0 00m/分鐘,移動氣流 速度Ve爲42 5 0m/分鐘時,伸度E爲141%,強度T爲 2.4g/dtex,紗斑U%爲0.95。相對地,在實施例5中,噴 射速度Vs爲4900 m/分鐘,移動氣流速度Ve爲3240m/分 鐘時,伸度E爲1 12%,強度T爲3 2g/dtex,紗斑U%爲1 .01 。另外,相對地,在比較例4中,噴射速度Vs爲3 400m/分 鐘’移動氣流速度Ve爲1 9 8 0m/分鐘時,伸度E爲84%,強 度 T 爲 3 5g/dtex,紗斑 U% 爲 1 34。 由該等資料可知,噴射速度V s及移動氣流速度V e大時, 即可製得伸度高而紗斑少的紗條。 -45- 200307771 如果噴射速度Vs比牽引速度Vw大時,發生於紡絲筒20 之吸附量穩定,可以製得高伸度而高品質之紗條。 另一方面,可知牽引速度Vw變得比噴射速度Vs小時, 紡絲筒2 0之吸附量降低,長絲F之移動變得不移而會產生 紗斑。 由該等結果以及實施例2至4所得之結果可知,要製得 具有高伸度之紗條,移動氣流速度Ve爲牽引速度Vw之 60%以上之速度較佳之條件。 由噴絲頭起每1 〇〇 mm之位測定移動長絲F之長絲速度 V f,其結果如第3 5圖所示。與實施例1相同,將實施例5 、比較例4之到達點Lg、加速點La顯示於後面之表6。 在第35圖中,實施例5之情形是加速點La(加速點La5) 之位置位於到達到達點Lg(到達點Lg5)之位置的距離之一 半之上流側,但在比較例4之情形是加速點La(加速點La4x) 之位置位於到達到達點Lg(到達點Lg4x)之位置的距離之一 半之下游側。藉此表示,如不對長絲F賦予形成可以滿足 加速點Lag到達點Lg/2之關係的適宜之噴射速度Vs,與 移動氣流速度的話,是無法製得伸度高之紗斑少的良質紗 條。加速點La4x由表6所示可知,因爲位於偏離紡絲筒範 圍Le之位置,所以在比較例4中,移動氣流速度Ve未能 有效作用於長絲F。 [實施例6及實施例7] 如後面表7所示,在實施例6中,除了將紡絲筒2 0之定 常流部2 1延長以改變紡絲筒長度l 2之外,與實施例1同 -46- 200307771 樣製得纖度D爲1 3 5 dt ex,長絲F數爲3 6之聚酯紗條。另 一方面,在實施例7中,除了將噴射流量Ef、噴射速度V s 調整俾移動氣流速度Ve成爲與實施例1相同程度(6200 m/ 分鐘)之外,與實施例6同樣條件製得纖度D爲135dtex, 長絲F數爲3 6之聚酯紗條。該等實施例之紗條製造條件與 所製得之紗條之特性彙總如後面表7所示。 在任一實施例中,確認了在紡絲筒2 0之上側與下側移動 之3 6條長絲F之搖晃下,紗條狀態良好。3 6條長絲F由 長絲通道2 5之上游側到紡絲筒2 0之出口皆保持由噴絲頭 1 2噴出後之長絲F之排列狀態,長絲F之間也未會聚(接 觸)而穿過紡絲筒2 0之情形也被確認。 利用捲取裝置1 6所捲取之紗條Y之紗質的評估如表7 所示。 在實施例6中,以移動氣流速度Ve爲3 6 8 0m/分鐘,製 得伸度E爲128%,強度T爲2.7g/dtex,紗斑U%爲0.8之 結果。與實施例1比較,雖然紗斑U %之値有改善,惟儘管 噴射流量Ef相同,應係由於定常流部變長而引起之壓損阻 力導致移動氣流速度Ve降低,另外由於壓損阻力紡絲筒 2 〇之流入口 4 2 a減少,移動氣流4 0之合計流量變少,以 至於移動氣流速度Ve降低,製得之紗條之伸度也降低。 在貫施例7中’以移動氣流速度V e爲4 2 0 0 m /分鐘,製 得伸度E爲140% ’強度τ爲2.4g/dtex,紗斑U%爲0 82 之結果。與實施例1比較’得到相同之伸度E,紗斑U %也 提高。此種情形表示延伸紡絲筒長度L2即可抑制移動於紡 -47- 200307771 絲筒20中之長絲F之紊亂,同時表示以與牽引速度Vw相 · 等或更大的速度賦予該移動氣流速度Ve爲大大提升紗條 之伸度的要因。該效果也可藉由調整第9圖之紡絲筒20之 下端部24N之長度而獲得。 [實施例8 、9及1 0 ] 如第5 B圖所示,在實施例8中,係在兩條直線Z1、Z2 上使用排列著多個噴絲孔1 3之噴絲頭1 2。將紡絲筒2 0之 定常流部2 1之橫截面之長邊2 1 L之長Ey變更爲實施例1 之Ey値的一半。另外,爲使移動氣流速度Ve與實施例1 ® 之條件相同,除了調整噴射流量Ef、噴射速度Vs之外, 使用了與實施例1之相同的紗條製造裝置。製得纖度D爲 1 3 5 d t e X,長絲F數爲3 6之聚酯紗條。 實施例9及1 0中,如後面表8所示,除了變更紡絲筒 2 0之噴射孔2 3 a之噴射角0以外,與實施例8同樣條件製 得纖度D爲135dtex,長絲F數爲36之聚酯紗條。該等實 施例之紗條製造條件及製得之紗條特性彙總如後面表8所 不0 在任一實施例中,觀察到在紡絲筒20之上側及下側移動 之3 6條長絲F之搖晃少,而紗條之狀態良好。同時確認了 36條之長絲F從紡絲筒20之上游側到紡絲筒20之出口保 持著由噴絲孔1 3噴出後之長絲F之排列狀態,長絲F間未 有會聚(接觸)而穿過紡絲筒20。 另外,以實施例8相同之條件,利用排列於直線Z 1及直 線Z2上之噴絲孔1 3,在該等之投影圖中排列成互相重疊 -48- 200307771 之噴絲頭,嘗試製造紗條並進行相同的評估。但是,此時 ,觀察到流入紡絲筒20之長絲F在紡絲筒20之上游側黏 附之現象。紗條發生斷線,產生絨毛,無法牽引紗條並進 行其評估。 利用捲取裝置1 6所捲取之紗條Y之紗質之評估如表8 所示。在實施例8製得伸度E爲140%,強度T爲2.4g/dtex ,紗斑U%爲0.98之結果,可知製得與實施例1同質的紗 條,同時確認了即使將噴絲頭1 2之噴絲孔1 3排成兩列, 只要由直角方向看各直線Z 1、Z2時噴絲孔1 3之位置不重 疊,即可以毫無問題製得及企望之紗條。 藉由採用該噴絲孔1 3之多列配置,可以縮小紡絲筒20 之長絲通道2 5之長邊長度Ey。如長度Ey以相同纖度D, 相同長絲F數成爲2列時,即成一列時之約一半長。此時 ,即可降低噴射流量Ef,並減少有關壓力空氣使用量之生 產成本。 在變更噴射角0之實施例9及1 0之中,與實施例8比較 ,越將噴射角0設成銳角,移動氣流速度Ve越增大。此係 應爲噴射角0設得越小,由紡絲筒20之長絲通道25之入 口流入之吸入流4 2 a越多,而使移動氣流4 0之流量增加所 致。 經由評估捲取之紗條之紗質,在實施例9得到移動氣流 速度Ve爲4 7 8 0m/分鐘,伸度E爲143%,強度T爲2.4g/dtex ,紗斑U °/〇爲0 · 9 1,而在實施例1 0得到移動氣流速度V e 爲5 2 3 0 m /分鐘,伸度E爲1 4 5 %,強度τ爲2.3 g / d t e X,紗 -49- 200307771 斑U%爲0 · 88之結果。亦即,噴射角0越小,可以製得與 實施例9同等或更好而具有更高伸度之紗質之紗條得到了 確認。 [實施例1 1] 如第1 2圖所示,除了在紡絲筒20之上游側使用設有具 有整流板之整流部3 1之裝置以外,與實施例1 一樣以後面 表9所示之條件製得纖度D爲135 dtex,長絲F數36之聚 酯紗條。整流板係使用蜂窩格柵,並配置成紡絲筒20之氣 體流入部22正上面可夾入長絲F。整流部3 1之尺寸爲長 L c 6 0 m m,厚L11 0 m m。實施例1 1之紗條製造條件與製得之 紗條特性彙總如後面表9所示。 在實施例1 1中,確認了移動於紡絲筒2 0之上側及下側 之3 6條長絲F搖晃少,紗條狀態良好。3 6條長絲F由紡 絲筒2 0之上游側到紡絲筒2 0之出口保持著由噴絲頭1 2噴 出後之長絲F之排列狀態,長絲F之間沒有會聚(接觸)而 通過紡絲筒2 0。 經由評估捲取之紗條Y之紗質結果,伸度E爲1 4 3 %,強 度T爲2.4g/dtex,紗斑U%爲0.85。與實施例1比較,知 悉因爲吸入流42a被整流板整流,目視上,紡絲筒2 0之上 游側之長絲F之搖晃比實施例1減少,確認了藉此可以進 一步改善紗斑之情形。 [實施例12與13] 如第1 5圖所示,除了在紡絲筒2 0上游側設置控制長絲 F之溫度狀態之方塊狀溫調管3 7,並將溫調路3 5 a內之溫 -50- 200307771 調部溫度ΤΗ調整爲2 5 0 °C之外,與實施例1相同以後面之 表1〇所示之條件製得纖度D爲135dtex,長絲F數爲36 之聚酯紗條。溫調管3 7之溫調路3 5 a之橫截面形狀設成矩 形,溫調管3 7之長絲F之移動方向之長之溫調部長度LH 設爲60mm。橫跨矩形之溫調路50a之長邊37a之方向設置 陶瓷加熱器做爲加熱構件3 6。該等實施例之紗條製造條件 與製得之紗條之特性彙總如後面表1 〇所示。 在該等實施例中,觀察到移動於紡絲筒2 0之上側與下側 之3 6條長絲F之搖晃少,而紗條之狀態良好。確認了 3 6 條長絲F從紡絲筒2 0之上游側到紡絲筒2 0之出口皆保持 由噴絲頭1 2噴出後之長絲F之排列狀態,長絲F之間沒有 會聚(接觸)情形而穿過紡絲筒20。 經由評估捲取的紗條Y之紗質之結果,在將移動氣流速 度V e設成4 7 8 0 m /分鐘之實施例1 2中,伸度E爲1 5 3 %, 強度T爲2.2g/dtex,紗斑U%爲0·95,與實施例1比較, 雖然捲取速度相同,但製得伸度更高之紗條。 在將移動氣流速度V e設成3 2 0 0 m /分鐘之實施例1 3中, 伸度E爲140%,強度T爲2.4g/dtex,紗斑U%爲0.92。即 使降低噴射流量Ef,藉由使用溫度調整裝置3 5也可以製 得與實施例1相同之紗條。 此時,經由以實施例1 2相同方法測定紡絲筒2 0之上游 側之長絲F之溫度Ti之結果,溫度Ti爲227 °C。實施例1 之溫度Ti在表2爲2 1 5 °C,比實施例1 2與1 3爲低。此意 味著藉將通過紡絲筒20之前的長絲F之溫度保持於高溫, -51- 200307771 則縱使降低紡絲筒2 0之移動氣流速度V e之大小,也可以 製得同樣之伸度E。藉此可以降低噴射流量Ef,故在紗條 之製造上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比較例5 ] 比較例5之裝置之構造係在比較例1所用之第1圖所示 之裝置中設置以第3圖所示之筒狀冷卻裝置5 5,漏斗狀之 加速部72以及管子73所構成之筒狀氣流供應部70取代冷 卻裝置3,將冷卻風55a送到管子73,並在管子73中產生 與長絲F之移動方向平行之平行流73 a。構成筒狀氣流供 應部70之各部尺寸中,由噴絲頭1到筒狀冷卻裝置5 5之 距離(噴絲頭深度)LD爲25mm,筒狀冷卻裝置55之垂直方 向之長度(冷卻筒長)L P爲3 0 0 m m,漏斗狀之加速剖7 4之 角度(加速斜角)爲60 °C,該垂直方向之長度(加速長)LR爲 55mm,管子73之長度(管子長)LN爲450 mm,管子直徑dl 爲2 5mm。筒狀氣流供應部70之外之裝置構造與比較例1 相同。 利用該裝置以後面之表1 1所示之條件製得纖度D爲 1 3 5 dtex,長絲F數爲3 6之聚酯紗條。供應到筒狀冷卻裝 置55之冷卻風Vc設成30m/分鐘,並確認了當時管子73 之風速Vt爲22 00m/分鐘。比較例5之紗條製造條件與製 得之紗條之特性彙總如後面之表Π所示。 經由評估捲取之紗條之紗質,在比較例5中,伸度E爲 108%,強度 T 爲 2.9g/dtex,紗斑 U%爲 1.22。 在比較例5中所製造之紗條雖然其伸度E之値無法提升 -52- 200307771 ’惟與實施例比較紗斑U %之値較大,顯示使用於比較例5 · 之紗條之製造裝置爲容易發生紗斑之裝置。 在管子7 3出發見紗條之扭轉或長絲F之間交叉等之紊亂 以及長絲F(紗條Y)之移動不穩定之情形。此爲起因於將長 絲F移動之流路形成筒狀所致。此種現象在噴絲頭之噴絲 孔之排列成一直線,且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橫截面形狀爲 矩形之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方法與裝置中是不出現的。雖 然增強冷卻風速Vc以謀求管子風速Vt之增強,但由於冷 卻風速之增加以致由噴出之聚合物所形成之多條長絲F會 ® 聚於中央,長絲F之間互相黏附,沒有到達牽引紗條Y之 地步。 [第2群之實施例與比較例] 利用第1 9圖所示之裝置製造聚酯,並進行製得紗條之評 估。紗條之製造條件如後面之表1 2所示。紗條之製造狀況 之評估由紗條之製造開始進行3 6小時,其間仔細觀察長絲 F之移動狀態,而每經過1 2小時進行所製得紗條之採樣,$ 以評估樣本紗條之紗質。紗條之製造由開始製造3 6小時後 停止。停止紗條之製造後,觀察紡絲筒20內之長絲通道 2 5之情形。 實施例1 4所使用之紡絲筒2 0圖示於第6圖與第7圖。 長絲通道之橫截面形狀爲矩形。在氣體流入部22具有擴寬 部22a。在氣體排出部24具有擴寬部24a。在定常流部2 1 之長絲通道2 5之橫截面之矩形之短邊長Ex爲2 mm ’其長 邊長Ey爲1 〇〇mm。噴射孔23a之長絲通道25之壁面之開 -53- 200307771 口形狀爲開縫形狀。該開縫係開口於長絲通道2 5之橫截面 之矩形之整個長邊21L。開縫的寬度Ei(參照第9圖)爲 0 · 4 m m 〇 在氣體吸附裝置60之氣體吸附口 62所產生之吸附風速 SV之値是事先測定壓力計67之指示與達成風速之相關性 而據以測得之値。多條長絲F係想法使其朝向設於該兩側 之氣體吸附口 62間之中央下方移動。氣體吸附口 62與長 絲F之間的距離(吸附距離PL)設成兩側之氣體吸附口 62 的間隙長度之1/2。 在設置於第2 3圖所示之氣體吸附裝置6 0與紡絲筒2 0之 間的吸入空間8 0使用格狀之蜂窩狀構件(厚:〗5 mm,格間 隔:3 mm),使其與多條長絲F之列並行而配設其兩面,與 氣體吸附裝置一樣,設成以側板6 8對外界封閉短邊方向之 面的形態(參照第22圖)。 在第19圖中,SL(mm)表示由噴絲頭12下面到氣體吸附 裝置6 0上面之距離,而將其當做噴絲頭下空間。b L (m m) 表示氣體吸附裝置60之垂直方向之長度,而將其當做吸附 區。AL(mm)表示由氣體吸附裝置60下面到紡絲筒20上面 之吸入空間80(參照第23圖)之垂直方向之長度,而將其當 做通氣距離。 在第18圖中,LI (mm)表示由噴絲頭12下面到紡絲筒20 上面之距離,而設其爲紡絲筒位置。L2 (mm)表示紡絲筒20 之全長,而設其爲紡絲筒長度。L 3 (m m)表示由噴絲頭1 2 下面到油劑供應裝置1 7之距離,而設其爲油劑供應裝置。 -54- 200307771 L4 (mm)表示由噴絲頭12下面到第1導絲輥14之距離,而 設其爲牽引位置。Vw(m/分鐘)表示由第1導絲輥14牽引之 紗條速度,而設其爲牽引速度。在第6圖中,Es (mm)表示 由紡絲筒20上面到氣體噴射部23之噴射孔23 a(在長絲通 道25之壁面之噴射孔23a之開口面之垂直方向之中心)之 距離,而設其爲開縫位置。 對於噴絲頭1 2,設噴絲孔1 3之間隔爲噴絲孔距P(mm) ,噴絲頭1 2下面之噴絲孔1 3之孔徑爲噴絲孔徑d (m m), 多個噴絲孔1 3之中離開最遠的兩個噴絲孔之中心之間的 距離爲噴絲孔最外寬dw(mm)。 [實施例14] 利用第1 9圖之裝置,以後面表1 2所示之條件,以速度 5 0 0 〇111/分鐘製得纖度0爲135(^\,長絲?數36之聚酯紗 條(PET紗條)。如第5A圖所示,噴絲頭12在直線Z1上使 用多個噴絲孔全部排列者。噴絲孔距P爲2.5 mm,噴絲孔 徑d爲0.3 m m,噴絲孔最外寬d w爲8 7.5 m m。 [實施例15與比較例6] 實施例1 5與比較例6除了氣體之吸附風速SV不同之外 ,兩者條件相同。經過特定時間之後取樣而得之紗條之紗 質狀態如表1 3所示。紗質係依據強度T、伸度E、紗斑U% 以及絨毛K來評估。在表1 3中,顯示由開始製造紗條3 6 小時以後之紡絲筒2 0之長絲通道2 5裡面之觀察結果。 強度T與伸度E係利用一般的拉力試驗機,將由製得之 紗條(multi filament)切下之長度50mm之試驗紗條,以拉伸 200307771 速度4 0 0 m m /分鐘拉伸至斷裂時所取得之値。紗斑U %係使 用澤爾韋格爾(Zellweger)公司製之烏斯特(Uster)測試器1 型號C,一邊以1 〇〇m/分鐘之速度供應紗條,一邊以定常模 式(normal mode)測定而取得之値。 在實施例1 4與實施例1 5中之任一條件,在整個紗條製 造期間,長絲F之搖晃少,保持著良好之紗條狀態。並確 認多條長絲F由噴絲頭1 2到紡絲筒2 0之出口皆保持著由 噴絲頭1 2噴出後之排列狀態,長絲F之間沒有會聚(接觸) 而通過紡絲筒20。經評估所捲取之紗條之紗質之結果,如 表1 3所示,在實施例1 4,於1 2小時後,紗斑U %爲0.8 5 ,而在實施例1 5,紗斑U %爲〇 8 3,2 4小時後,分別爲〇 8 8 ,與0 · 8 0,3 6小時後,分別爲〇 · 8 4、0 8 2。整個過程在紗 條上沒有看到絨毛之發生。由開始製造紗條起3 6小時後, 停止紗條之製造,將紡絲筒2 0拆卸以檢查揮發物附著於長 絲通道2 5之情形,結果實質上看不到揮發物之附著且沒有 污染,情形良好。 另一方面,在未進行氣體吸附裝置6 0之吸附操作之比較 例中’大約經過1 8小時,即看到要進入紡絲筒2 〇之長絲 F之搖晃,大約30小時即觀察到該搖晃變大。所製得之紗 條之紗斑U %之値也隨時間經過而惡化,雖然開始製造紗條 後立刻取樣之紗條未有絨毛之存在,但是隨著時間之經過 ’在取樣紗條上出現許多紗斑。經由觀察3 6小時後之紡絲 筒2 0之長絲通道2 5,附著有多量的白粉狀堆積物,在一 邰分阻塞」風盤噴射部2 3。經以色層分離法(c h r 〇 a t 〇 g r a p h y) 200307771 檢查堆積物時,確認了主要成分爲聚酯之昇華物羥乙基對 . 馱酸鹽(h y d r ο X y e t h y 1 t e r e p h t h a 1 a t e )。 另外,在實施例中,僅對具代表性之聚酯紗條之聚對苯 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 ate)紗條(PET)加 以敘述,但是聚合物之種類並無特別之限制。例如,在聚 醯胺、聚丙烯,或由脂族聚酯(聚乳酸等)所代表之紗條之 製造上也可以得到相同之效果。尤其是由聚乳酸所形成之 紗條,因爲揮發物多,因此很適合使用於本發明之紗條之 製造方法及裝置。 · -57- 200307771 表1 項目 單位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V w =牽引速度 m/分 5 000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D :纖度 dt ex 135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F :長絲數 條數 36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d :噴絲孔徑 mm 0.3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P : 噴絲孔距 mm 2.5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L2 紡絲筒長度 mm 300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Ey 通道之長邊長度 mm 100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Ex : :通道之短邊長度 mm 2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Θ : 噴射角 度 15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Ei : 噴射開縫寬度 mm 0.4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E s : 噴射開縫位置 mm 50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LI : 1紡絲筒位置 mm 100 200 300 400 L3 : 油劑供應裝置位置 mm 1500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L4 : :牽引位置 mm 3 200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Ef : 噴射流量 m3/分 0.5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Vs : :噴射速度 m/分 6000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Ve :移動氣流速度 m/分 425 0 同 左 同 左 同 左 T :強度 g/dtex 2.4 2.6 2.8 3.0 E =伸度 % 141 1 : 28 1 ( 34 86 U% z紗斑 u値 0.95 0.93 1.00 1 . 13 200307771 表2 項目 單位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Lg : 牽引速度到達位置 m m 900 900 1000 1000 La : 最大加速度位置 mm 250 3 5 0 450 550 Ti : 長絲溫度 °C 2 15 203 1 84 158 VL : 最大加速度位置之 長絲速度 m/分 1800 2200 2400 25 00 Le : 紡絲筒範圍 L1 : mm 100 200 300 400 L1+L2 m m 400 500 600 700
表3
項目 單位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V w : 牽引速度 m/分 5 0 00 4000 3 5 0 0 D : 纖度 d t e X 13 5 同左 同左 F : 長絲數 條數 36 同左 同左 d : 紗條孔徑 mm 0.3 同左 同左 L22 : 冷卻長度 111 111 1000 同左 同左 ΕΥ : 冷卻寬度 mm 200 同左 同左 Lll ·· 冷卻裝置位置 mm 80 同左 同左 L33 : 油劑供應裝置位置 mm 1500 同左 同左 L44 : 牽引位置 mm 3 2 00 同左 同左 Vcl : 冷卻風速 m /分 30 同左 同左 T : 強度 g/dtex 3 . 1 2.9 2.7 F : 伸,度 % 65 98 119 U% :紗斑 u値 1.24 1.13 1.05 -59- 200307771 表4 項目 單位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Lg ·· 牽引速度到達位置 m m 700 900 800 La ·· 最大加速度位置 mm 650 550 450 表5 項目 單位 實施例1 實施例5 實施例4 Vw :牽引速度 m /分 5 00 0 同左 同左 D :纖度 d t e X 13 5 同左 同左 F :長絲數 條數 36 同左 同左 d :噴絲孔徑 mm 0.3 同左 同左 P :噴絲孔距 mm 2.5 同左 同左 L2 :紡絲筒長度 mm 300 同左 同左 Ey:通道之長邊長度 mm 100 同左 同左 Ex :通道之短邊長度 111 111 2 同左 同左 0 :噴射角 度 15 同左 同左 Ei :噴射開縫寬度 mm 0.4 同左 同左 Es :噴射開縫位置 m m 50 同左 同左 L 1 :紡絲筒位置 mm 100 同左 同左 L3 :油劑供應裝置位置 m m 1500 同左 同左 L4 :牽引位置 mm 3 2 0 0 同左 同左 Ef :噴射流量 m3/分 0.5 0.4 0.3 Vs :噴射速度 m/分 6 0 0 0 4 900 3 4 0 0 V e :移動氣流速度 m/分 42 5 0 3 24 0 1980 T :強度 g/dtex 2.4 3.2 3.5 E :伸度 % 14 1 112 84 U % :紗斑 u値 0 95 1.0 1 1.34 200307771 表6 項目 單位 實施例1 實施例5 實施例4 Lg ·· 牽引速度到達位置 m m 900 1000 1000 La : 最大加速度位置 mm 250 350 650 VL : 最大加速度位置之 長絲速度 m/分 1800 2 3 00 3 5 0 0 Le : 紡絲筒範圍 L1 : m m mm 1 00 100 1 00 L 1 +L2 400 400 400
表7 項目 單位 實施例1 實施例6 實施例7 V w : 牽引速度 m/分 5 00 0 同左 同左 D : Λ/Ah r-rfp 纖度 d t e X 13 5 同左 同左 F : 長絲數 條數 36 同左 同左 d ·· 噴絲孔徑 mm 0.3 同左 同左 P : 噴絲孔距 mm 2.5 同左 同左 L2 : 紡絲筒長度 mm 300 900 900 Ey : 通道之長邊長度 mm 1 00 同左 同左 Ex : 通道之短邊長度 m m 2 同左 同左 Θ : 噴射角 度 15 同左 同左 Ei ·· 噴射開縫寬度 mm 0 4 同左 同左 Es : 噴射開縫位置 mm 50 同左 同左 LI ·· 紡絲筒位置 mm 1 00 同左 同左 L3 : 油劑供應裝置位置 m m 1500 同左 同左 L4 : 牽引位置 m m 3 2 0 0 同左 同左 Ef ·· 噴射流量 m3 /分 0.5 同左 0.6 Vs : 噴射速度 m/分 6 0 0 0 同左 6 6 0 0 Ve : 移動氣流速度 111/分 42 5 0 3 6 8 0 4200 T : 強度 g/dtex 2 4 2.7 2.4 E : 伸度 % 14 1 128 140 U% : :紗斑 u値 0 95 0.80 0 82 -61- 200307771 項目 單位 實施例 實施例 實施例 實施例 1 8 9 10 V w 牽引速度 m/分 5 00 0 同左 同左 同左 D • AMh rfr •纖度 d t e X 13 5 同左 同左 同左 F : 長絲數 條數 36 同左 同左 同左 d : 噴絲孔徑 111 111 0 3 同左 同左 同左 P : 噴絲孔距 mm 2.5 同左 同左 同左 W : 噴絲孔列距 mm — 2.5 2.5 2.5 L2 : 紡絲筒長度 mm 300 同左 同左 同左 Ey : 通道之長邊長度 mm 100 50 50 50 Ex: 通道之短邊長度 mm 2 同左 同左 同左 Θ : 噴射角 度 15 同左 10 5 Ei : 噴射開縫寬度 mm 0.4 同左 同左 同左 E s ·· 噴射開縫位置 mm 50 同左 同左 同左 LI : 紡絲筒位置 mm 100 同左 同左 同左 L3 : 油劑供應裝置位置 mm 1500 同左 同左 同左 L4 : 牽引位置 mm 3 2 0 0 同左 同左 同左 Ef : 噴射流量 m3/分 0.5 0.25 0.25 0.25 Vs : 噴射速度 m/分 6 000 5 900 5 9 0 0 5 900 Ve : 移動氣流速度 m/分 425 0 4 190 4 7 8 0 5 2 3 0 T :強度 g/dtex 2.4 2.4 2.4 2.3 E :伸度 % 14 1 140 143 145 U% :紗斑 u値 0.95 0.98 0.9 1 0.88 200307771 表9 項目 單位 實施例1 實施例11 V w =牽引速度 m/分 5 0 0 0 同左 D •纖度 d t e X 13 5 同左 F : 長絲數 條數 36 同左 d : 噴絲孔徑 mm 0.3 同左 P : 噴絲孔距 m m 2.5 同左 Lc : 整流部板長度 mm -- 60 Lt ·· 整流板厚度 mm -- 10 L2 : 紡絲筒長度 mm 300 同左 Ey : 通道之長邊長度 mm 1 00 同左 Ex : 通道之短邊長度 m m 2 同左 θ : 噴射角 度 15 同左 Ei : 噴射開縫寬度 mm 0.4 同左 E s ·· 噴射開縫位置 mm 50 同左 LI : 紡絲筒位置 mm 100 同左 L3 : 油劑供應裝置位置 m m 1500 同左 L4 : 牽引位置 mm 3 2 00 同左 Ef ·· 噴射流量 m3/分 0.5 同左 Vs : 噴射速度 m/分 6 000 同左 Ve : 移動氣流速度 m/分 42 5 0 同左 T :強度 g/dt e x 2 4 2.4 E :伸度 % 14 1 143 U% :紗斑 u値 0 95 0.85 200307771
表ίο 項目 單位 實施例1 實施例12 實施例13 V w =牽引速度 m /分 5 0 0 0 同 左 同 左 D •纖度 d t e X 13 5 同 左 同 左 F : 長絲數 條數 36 同 左 同 左 d : 噴絲孔徑 mm 0.3 同 左 同 左 P : 噴絲孔距 mm 2 5 同 左 同 左 LH : 溫調部長度 mm -- 60 60 ΤΗ 溫調部溫度 °C -- 250 250 L2 : 紡絲筒長度 m m 300 同 左 同 左 Ey : 通道之長邊長度 mm 100 同 左 同 左 Ex ·· 通道之短邊長度 mm 2 同 左 同 左 θ : 噴射角 度 15 同 左 同 左 Ei : 噴射開縫寬度 mm 0.4 同 左 同 左 E s · 噴射開縫位置 mm 50 同 左 同 左 LI : 紡絲筒位置 m m 1 00 同 左 同 左 L3 : 油劑供應裝置位置 m m 1500 同 左 同 左 L4 : 牽引位置 111 111 3 2 0 0 同 左 同 左 Ef ·· 噴射流量 m 3 /分 0.5 同 左 0.4 Vs : 噴射速度 m /分 6000 同 左 4 5 00 Ve : 移動氣流速度 m/分 42 5 0 同 左 3 2 0 0 T :強度 g/dtex 2.4 2.2 2.4 E Μ申度 % 14 1 1 : 53 1 ‘ ¢0 U% :紗斑 u値 0.95 0· 95 0.92 -64- 200307771 表1 1 項目 單位 比較例5 Vw =牽引速度 m /分 5 0 0 0 D •纖度 d t e X 13 5 F 長絲數 條數 36 d : 噴絲孔徑 mm 0.3 LP : 冷卻筒長度 mm 300 dl : 管子徑 mm 25 Θ 1 : 加速斜角 度 60 Lb : 管子長度 mm 450 LR : 加速長度 mm 5 5 L3 : 油劑供應裝置位置 mm 1500 L4 : 牽引位置 mm 3 2 0 0 Vc ·· 冷卻風速 m/分 30 Vt : 管子風度 m/分 2200 T :強度 g/dtex 2.9 E :伸度 % 108 U% :紗斑 u値 1.22
-65- 200307771
表12 項 g 單位 實施例14 實施例15 比較例6 V w : 牽 引 速 度 m/分 5 0 0 0 同 左 同 左 D : 纖 度 d t e X 13 5 同 左 同 左 F : 長 絲 數 條數 36 同 左 同 左 d : 噴 絲 孔 徑 mm 0.3 同 左 同 左 P : 噴 絲 孔 距 mm 2.5 同 左 同 左 TP : 噴 絲 頭 溫度 °C 285 同 左 同 左 SL : 噴 絲 頭 空間 mm 5 同 左 同 左 BL : 吸 附 區 mm 45 同 左 同 左 AL : 通 氣 距 離 mm 50 同 左 同 左 SV : 吸 附 風 速 m/分 10 30 0 PL : 吸 附 距 離 mm 10 同 左 同 左 L2 : 紡 絲 筒 長度 mm 300 同 左 同 左 Ey : 通 道 之 長邊長度 mm 1 00 同 左 同 左 Ex : 通 道 之 短邊長度 mm 2 同 左 同 左 Θ : 噴 射 角 度 15 同 左 同 左 Ei : 噴 射 開 縫寬度 mm 0.4 同 左 同 左 Es : 噴 射 開 縫位置 mm 50 同 左 同 左 LI : 紡 絲 筒 位置 m m 100 同 左 同 左 L3 : 油 劑 供 應裝置位置 111 111 1500 同 左 同 左 L4 : 牽 引 位 置 mm 3 2 0 0 同 左 同 左 Vs : 噴 射 速 度 111/分 6000 同 左 同 左 Ve : 移 動 氣 流速度 m/分 42 5 0 同 左 同 左 -66- 200307771 表13 項目 單位 實施例14 實施例15 實施例16 1 2小時後 T :強度 g/dtex 2 5 2.6 2 4 E :伸度 % 135 136 130 U% :紗斑 U値 0 85 0.83 1 00 K :絨毛數 數/12km 0 0 0 24小時後 T :強度 g/dtex 2.5 2 6 2.4 E :伸度 % 135 136 130 U% :紗斑 U値 0 88 0.80 1 10 K :絨毛數 數/12km 0 0 18 3 6小時後 T :強度 g/dtex 2 5 2.6 2.4 E :伸度 % 135 136 130 U% :紗斑 U値 0 84 0.82 1.14 K :絨毛數 數/12km 0 0 67 36小時後 污穩確認結果 少 少 多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利用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及裝置,使用噴絲頭,具 有一列或多列由多個噴絲孔以企望之距離排成一直線上所 形成之噴絲孔;紡絲筒(ej ector),由噴絲孔噴出之聚合物 所形成,具有噴絲頭向下移動之多條長絲之列通過之長絲 通道;油劑供應裝置,對通過紡絲筒之多條長絲供應油劑 :牽引裝置,用於牽引供應有油劑之多條長絲;以及紗條 捲取裝置,用於捲取通過牽引裝置之多條長絲;在紡絲筒 之長絲通道,由排列於進人長絲通道而來之排列於噴絲孔 列之方向之多條長絲之排列面之兩側,將氣體向斜向方’ -67- 200307771 朝多條長絲噴射,由於該氣體之噴射,多條長絲被排成一 列而不互相疊,被排列之多條長絲在向下移動至長絲通道 之間,在形成長絲之聚合物固化之前受到將由兩側向斜下 方噴射之氣體合流所形成之長絲通道向下之氣流的牽引作 用,藉以減少長絲之粗度的紗條之製造方法中,因爲向長 絲通道下方之氣流之速度被設成爲大於由牽引裝置所牽引 之多條長絲之牽引速度之60%,或在噴絲頭與紡絲筒之間 ’由多條長絲產生之氣體被設成被吸附而排出於系統之外 ,因此,縱使由牽引裝置所牽引紗條之牽引速度爲高度, 伸度保持於高値的紗條也可以被紗條捲取裝置所取得。被 取得之紗條之長絲間少有紗斑。即使在垂直於長絲通道之 多條長絲之排列方向之寬度狹小,由於設置於噴絲頭與紡 絲筒之間之多條長絲所產生之氣體被吸附而排出系統外, 因此消除了由寬度狹小之長絲通道之長絲之揮發物質之污 染而發生之紗條製造之中斷,而可以繼續不斷穩定地製造 紗條。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爲先前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之槪略模式圖。 第2圖爲第1圖之裝置中所用之噴絲頭之下面槪略模式 圖。 第3圖爲與第1之裝置不同之另一種先前之紗條製造裝 置之槪略模式圖。 第4圖爲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之一實施形態之槪略 模式圖。 -68- 200307771 第5 A、5 B及5 D圖爲第4圖中所使用之噴絲頭之典型之 三例的下面槪略模式圖,第5 C圖爲第5 B圖之噴絲頭之正 面投影模式圖’第5 E圖爲第5 D圖之噴絲頭之正面投影之 模式圖。 第6圖爲第4圖之裝置中所使用之紡絲筒之槪略縱剖面 圖。 第7圖爲沿第6圖之紡絲筒之X _ X箭頭符號所示槪略橫 剖面圖。 第8圖爲第4圖之紡絲筒上部之一部分之槪略立體圖。 第9圖爲第4圖之紡絲筒之另一形態之槪略縱剖面圖。 第1 〇圖爲第4圖之紡絲筒之又一形態之下部槪略縱剖面 圖。 第1 1圖爲在第4圖之裝置中,在紡絲筒下方設有排出流 吸附裝置之形態之一部分槪略縱剖面圖。 第1 2圖爲在第4圖之裝置中,在紡絲筒上方設有整流部 之形態之一部分槪略縱剖面圖。 第1 3圖爲設置於第1 2圖的整流部之格狀構件之一例之 立體圖。 弟140爲在弟4圖之裝置之結絲同上方裝設氣流調整裝 置之形態的一部分槪略立體圖。 第1 5圖爲在第4圖之裝置之紡絲筒上方裝設溫度調整裝 置之槪略立體圖。 第1 6圖爲第1 5圖之溫度調整裝置之另一形態之槪略立 體圖。 -69- 200307771 第1 7圖爲在第4圖之裝置中之紡絲筒附設壓力空氣之循 環路徑之形態之一部分槪略縱剖面圖。 第1 8圖爲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之另一實施形態之 槪略模式圖。 第1 9圖爲使用於第1 8圖之裝置的氣體吸附裝置之一形 態之槪略縱剖面圖。 第2 0圖爲使用於第1 8圖之裝置的氣體吸附裝置之另一 形態之槪略縱剖面圖。 第21圖爲使用於第18圖之裝置的氣體吸附裝置之又一 形態之槪略縱剖面圖。 第22圖爲使用於第1 8圖之裝置的氣體吸附裝置之槪略 橫剖面_。 第2 3圖爲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之另一實施形態之 槪略模式圖。 第24圖爲第23圖之整流部之格狀構件之一形態之槪略 立體圖。 第2 5圖爲第2 3圖的整流部之槪略立體圖。 第26圖爲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之另一實施形態之 槪略模式圖。 弟2 7圖爲表不在第4圖之裝置中,以由噴絲頭噴出之聚 合物所形成之長絲隨著離開噴絲頭之距離之速度變化之狀 態之圖表。 爲2 8圖爲設置於第4圖之裝置之紡絲筒與油劑供應裝置 之槪略立體圖。 -70- 200307771 第2 9圖爲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之又一實施形態之 槪略立體圖。 第3 0圖爲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之再一實施形態之 一部分槪略立體模式圖。 第3 1圖爲本發明之紗條之製造裝置之再一實施形態之 一部分槪略立體模式圖。 第3 2圖爲說明長絲之移動速度之測定方法之槪略模式 圖。 第3 3圖爲表示實施例1至4中,與由噴絲頭所噴出之聚 合物所形成之長絲之噴絲頭離開之距離相對應之速度變化 之圖表。 第3 4圖爲表示比較例1至3中,與由噴絲頭所噴出之聚 合物所形成之長絲之噴絲頭離開之距離相對應之速度變化 之圖表。 第3 5圖爲表示實施例1、5及比較例4中,與由噴絲頭 所噴出之聚合物所形成之長絲之噴絲頭離開之距離相對應 之速度變化之圖表。 [主要部分之代表符號說明] 1 噴絲頭 3 冷卻裝置 3a 冷卻風 4 導絲$昆 5 捲取裝置 6 噴絲孔 200307771 10 紗 條 之 製 造 裝置 11 旋 轉 塊 12 噴 絲 頭 13 噴 絲 孔 14 第 1 導 絲 車毘 15 第 2 導 絲 16 紗 條 包 裝 16a 筒 管 16b 紗 條 包 裝 17 油 劑 供 應 裝 置 20 紡 絲 筒 2 1 定 常 流 部 22 氣 體 流 部 23 氣 體 噴 射 部 23a 氣 體 噴 射 孔 24 氣 體 排 出 部 24a 擴 寬 部 25 長 絲 通 道 26 升 降 裝 置 26a 紡 絲 筒 支 撐 臂 26b 滾 珠 螺 桿 2 6c 馬 達 26d 支 柱 29 結 合 部
-72- 200307771 3 0 氣 流 調 整 裝 置 3 1 整 流 部 3 3 溫 調 氣 體 供 應 部 3 5 溫 度 調 整 裝 置 3 5a 溫 調 路 3 6 加 熱 構 件 3 7 溫 調 管 3 8 溫 度 計 3 8a 溫 度 控 制 器 39a 出 □ 40 移 動 氣 流 4 1 氣 體 供 應 裝 置 4 1a 壓 力 空 氣 4 1 x 補 充 管 4 1 y 閥 42a 吸 入 流 44a 吸 附 面 4 5 吸 附 風 扇 46 吸 附 □ 47 排 出 流 吸 附 裝 置 48 傍 路 管 49 氣 體 控 制 器 50 多 普 勒 式 雷 射 速度計 5 1 測 定 頭
-73- 200307771 5 1 測 定 頭 52 控 制 器 5 5 筒 狀 冷 卻 裝 置 60 氣 體 吸 附 裝 置 6 1 吸 附 緩 衝 器 62 氣 體 吸 附 □ 63 吸 附 風 扇 64 揮 發 物 捕 捉 濾器 65 吸 附 調 整 閥 66 流 量 計 67 負 壓 計 68 側 板 72 加 速 部 73 管 子 80 吸 入 空 間 8 1a 外 氣 8 8 格 狀 構 件 94 廢 絲 風 扇 95 吸 附 器 96 斷 線 感 測 器 97 絨 毛 收 容 器
-74-

Claims (1)

  1. 200307771 拾、申請專利範圍: 種用於製造由多條長絲所構成之紗條之紗條製造方法 ’係利用: (a) 連續噴出具有流動性之聚合物,並設有形成長絲 之許多個噴絲孔之噴絲頭; (b) 由上述許多個噴絲孔所形成,具有由上述噴絲頭 向下方移動之多條長絲通過之長絲通道,並對上述噴絲 頭留出間隔設在下方之紡絲筒; (C)將油劑供給通過上述紡絲筒之多條長絲之油劑供 應裝置; (d)用於牽引通過上述油劑供應裝置之多條長絲之長 絲牽引裝置;以及 U)用於捲取通過上述長絲牽引裝置之多條長絲之捲 取裝置;其特徵爲·· (f) 在進入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尙 具有流動性之狀態下,由上述多條長絲之外側向斜下方 朝上述多條長絲噴射氣體,俾使上述多條長絲不致互相 重疊,且沿一直線或一個圓圈排列’另外設置氣體噴射 口,於進行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後,形成與上述多條長 絲一齊向下流經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氣流,以及 (g) 與上述多條長絲一齊向下流過上述紡絲筒之長絲 通道之氣流速度大於由上述長絲牽引裝置所牽引之多條 長絲之牽引速度Z 6 0 %。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多 -75- 200307771 條長絲係沿一直線排列,而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橫 截面形狀爲矩形,且上述矩形之長邊方向與上述直線方 向一致,如設上述矩形之短邊長爲Ex,而上述噴絲孔之 直徑爲d時,可以滿足下式之關係· dx3$ Ex$ dx20。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噴 絲孔之多個宜排列成一直線,且該直線之條數小於3。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設上述 噴絲頭與上述多條長絲固化而失去其流動性,並到達由 上述長絲牽引裝置牽引之多條長絲之牽引速度之位置之 距離爲Lg,而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多條長絲之加速度成爲 最大時之位置之距離爲La時,可以滿足下式之關係: La S Lg/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在上述 噴絲頭與到達由上述長絲牽引裝置所牽引之多條長絲之 牽引速度之位置的距離Lg之區間中,與上述多條長絲一 齊向下流動於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氣流之速度大於 上述多條長絲之移動速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在上述 噴絲頭與上述噴絲孔之間設置氣體吸附排出裝置以吸附 與排除由上述噴絲孔向上述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周 圍之氣體,以吸附與排除上述多條長絲周圍之氣體。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多 條長絲沿一直線排列,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橫截面 -76- 200307771 形狀爲矩形,且上述矩形之長邊方向與上述直線方向相 一致,如設上述矩形之短邊長爲Ex時’可滿足下式之關 係: E X g 1 〇 m m 〇 8 —種用於製造由多條長絲所構成之紗條之紗條製造方法 ,其特徵爲使用: (a) 連續噴出具有流動性之聚合物,並設有形成長絲 之許多個噴絲孔之噴絲頭; (b) 由上述許多個噴絲孔所形成,具有由上述噴絲頭 向下方移動之多條長絲通過之長絲通道,並對上述噴絲 頭留出間隔設在下方之紡絲筒; (Ο將油劑供給通過上述紡絲筒之多條長絲之油劑供 應裝置; (d) 用於牽引通過上述油劑供應裝置之多條長絲之長 絲牽引裝置;以及 (e) 用於捲取通過上述長絲牽引裝置之多條長絲之捲 取裝置;其特徵爲: (Ό在進入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尙 具有流動性之狀態下,由上述多條長絲之外側向斜下方 朝上述多條長絲噴躬氣體,俾使上述多條長絲不致互相 重疊,且沿一直線或一個圓圈排列,另外設置氣體噴射 口,於進行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後,形成與上述多條長 絲一·齊向F流經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氣流,以及 (g)設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多條長絲固化而失去其流動 -77- 200307771 性,而到達由上述長絲牽引裝置牽引之多條長絲之牽引 速度之位置之距離爲L g,並且設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多條 長絲之加速度成爲最大之位置之距離爲L a時,可以滿足 下式之關係: Lag Lg/2。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與上述 多條長絲係沿一齊流向上述長絲通道下方之氣流之速度 比上述多條長絲之移動速度高。 1 〇 . —種用於製造由多條長絲所構成之紗條之紗條製造方法 ,其特徵使用: (a) 連續噴出具有流動性之聚合物,並設有形成長絲 之許多個噴絲孔之噴絲頭; (b) 由上述許多個噴絲孔所形成,具有由上述噴絲頭 向下方移動之多條長絲通過之長絲通道,並對上述噴絲 頭留出間隔設在下方之紡絲筒; (c) 將油劑供給通過上述紡絲筒之多條長絲之油劑供 應裝置; (d) 用於牽引通過上述油劑供應裝置之多條長絲之長 絲牽引裝置;以及 (e) 用於捲取通過上述長絲牽引裝置之多條長絲之捲 取裝置;其特徵爲: (f) 在進入上述訪絲筒之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尙 具有流動性之狀態下,由上述多條長絲之外側向斜下方 朝上述多條長絲噴射氣體,俾使上述多條長絲不致互相 -78- 200307771 重® ’且沿一直線或一個圓圈排列,另外設置氣體噴射 口’於進行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後,形成與上述多條長 絲一齊向下流經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氣流,以及 (g)在上述噴絲頭與上述紡絲筒之間設置氣體吸附裝 置以吸附上述多條長絲周圍之氣體並排出系統之外。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垂直於 上述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方向之寬度爲小於 1 0 m m 〇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〇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多 條長絲周圍之吸附係在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面之兩側進 行。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〇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多 個噴絲孔係沿一直線排列,且該直線條數小於3。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〇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氣 體吸附裝置與上述紡絲筒之間設有外氣吸入空間,而被 吸入之外氣係流入上述長絲通道。 1 5 —種用於製造由多條長絲所構成之紗條之紗條製造裝置 ,其特徵爲具備: (a)連續噴出具有流動性之聚合物,並設有形成長絲 之許多個噴絲孔之噴絲頭, (b )由上述許多個噴絲孔所形成,具有由上述噴絲頭 向下方移動之多條長絲通過之長絲通道,並對上述噴絲 頭留出間隔設在下方之紡絲筒·, (c)將油劑供給通過上述紡絲筒之多條長絲之油劑供 -79- 200307771 應裝置; · (d) 用於牽引通過上述油劑供應裝置之多條長絲之長 絲牽引裝置;以及 (e) 用於捲取通過上述長絲牽引裝置之多條長絲之捲 取裝置;其特徵爲: (f) 在進入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尙 具有流動性之狀態下,由上述多條長絲之外側向斜下方 朝上述多條長絲噴射氣體,俾使上述多條長絲不致互相 重疊,且沿一直線或一個圓圈排列,另外設置氣體噴射 φ 口’於進行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後,形成與上述多條長 絲一齊向下流經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氣流,以及 (g) 設有調整由上述氣體噴射口噴出之氣體之噴射條 件,或被上述長絲牽引裝置所牽引之多條長絲之牽引速 度之裝置,俾與上述多條長絲一齊向下流過上述紡絲筒 之長絲通道之氣流速度大於由上述長絲牽引裝置所牽引 之多條長絲之牽引速度之60%。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紗條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多 條長絲係沿著一直線排列,而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 橫截面形狀爲矩形,且上述矩形之長邊方向與上述直線 之方向一致,設上述矩形之短邊長爲Ex,而上述噴絲孔 之直徑爲d時,以滿足下式之關係: dx3 S Ex € dx20 〇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6項之紗條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許 多個噴絲孔沿一直線排列成,且該直線之條數少於3。 •80- 200307771 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設上述 噴絲頭與上述多條長絲固化而失去其流動性,而到達由 上述長絲牽引裝置牽引之多條長絲之牽引速度之位置之 距離爲Lg,並且設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多條長絲之加速度 成爲最大之位置之距離爲La時,可以滿足下式之關係: L a $ L g/2 〇 1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8項之紗條之裝置方法,其中在上述 噴絲頭與由到達由上述長絲牽引裝置所牽引之多條長絲 之牽引速度之位置的距離Lg之區間中,與上述多條長絲 一齊向下流動於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氣流之速度大 於上述多條長絲之移動速度。 2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紗條之製造裝置,其中在上述 噴絲頭與上述噴絲孔之間設置氣體吸附排出裝置以吸附 與排除由上述噴絲孔向上述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周 圍之氣體,以吸附與排除上述多條長絲周圍之氣體。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0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多 條長絲係沿一直線排列,而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橫 截面形狀爲矩形,且上述矩形之長邊方向與上述直線方 向相一致,如設上述矩形之短邊長爲Ex時,可滿足下式 之關係: E X $ 1 0 m m 〇 2 2 · —種製造由多條長絲所構成之紗條之紗條製造裝置,係 利用: (a)連續噴出具有流動性之聚合物,並設有形成長絲 -81 - 200307771 之許多個噴絲孔之噴絲頭; (b) 由上述許多個噴絲孔所形成,具有由上述噴絲頭 向下方栘動之多條長絲通過之長絲通道,並對上述噴絲 5貝®出間隔設在下方之紡絲筒; (c) 將油劑供給通過上述紡絲筒之多條長絲之油劑供 應裝置; (d) 用於牽引通過上述油劑供應裝置之多條長絲之長 絲牽引裝置;以及 (e) 用於捲取通過上述長絲牽引裝置之多條長絲之捲 取裝置;其特徵爲: (f) 在進入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尙 具:有流動性之狀態下,由上述多條長絲之外側向斜下方 朝上述多條長絲噴射氣體,俾使上述多條長絲不致互相 s ® ’且沿一直線或一個圓圈排列,另外設置氣體噴射 口 ’於進行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後,形成與上述多條長 絲一齊向下流經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氣流,以及 (g) 設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多條長絲固化而失去其流動 丨生,而到達由上述長絲牽引裝置牽引之多條長絲之牽引 速度之位置之距離爲Lg,並且設上述噴絲頭與上述多條 長絲之加速度成爲最大之位置之距離爲La時,可以滿足 下式之關係: La g Lg/2。 2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2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與上述 多條長絲一齊向下方流經上述長絲通道之氣流速度比上 -82 - 200307771 述多條長絲之移動速度高。 24 . —種用於製造由多條長絲所形成之紗條之紗條製造裝置 ,其使用: (a) 連續噴出具有流動性之聚合物,並設有形成長絲 之許多個噴絲孔之噴絲頭; (b) 由上述許多個噴絲孔所形成,具有由上述噴絲頭 向下方移動之多條長絲通過之長絲通道,並對上述噴絲 頭留出間隔設在下方之紡絲筒; (c) 將油劑供給通過上述紡絲筒之多條長絲之油劑供 應裝置; (d) 用於牽引通過上述油劑供應裝置之多條長絲之長 絲牽引裝置;以及 (e) 用於捲取通過上述長絲牽引裝置之多條長絲之捲 取裝置;其特徵爲: (f) 在進入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尙 具有流動性之狀態下’由上述多條長絲之外側向斜下方 朝上述多條長絲噴射氣體’俾使上述多條長絲不致互相 重疊,且沿一直線或一·個圓圈排列’另外設置氣體噴射 口,於進行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後’形成與上述多條長 絲一齊向下流經上述紡絲筒之長絲通道之氣流,以及 (g) 在上述噴絲頭與上述紡絲筒之間設置氣體吸附裝 置,以進行上述多條長絲周圍之氣體的吸附與並排除。 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4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垂直於 上述長絲通道之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方向之寬度爲小於 200307771 1 0 m m 〇 2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4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多 條長絲周圍之氣體之吸附係在上述多條長絲之排列面之 兩側進行。 2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4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多 個噴絲孔係沿一直線排列,且該直線條數少於3。 2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紗條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氣 體吸附裝置與上述紡絲筒之間設有外氣吸入空間,而被 吸入之外氣流入上述長絲通道。
    -84-
TW092114656A 2002-06-03 2003-05-30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yarn TW200307771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61124 2002-06-03
JP2003073260 2003-03-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307771A true TW200307771A (en) 2003-12-16

Family

ID=29714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14656A TW200307771A (en) 2002-06-03 2003-05-30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yarn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145385A1 (zh)
EP (1) EP1510603A4 (zh)
CN (1) CN1659319A (zh)
TW (1) TW200307771A (zh)
WO (1) WO20031022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05003523A5 (de) * 2005-01-28 2008-01-03 Mmr Marketing & Management Ag Rotkreuz Extrudersystem zum Strangformen eines Fluids
AU2012203471B2 (en) * 2005-01-28 2013-10-31 Mmr Marketing & Management Ag Rotkreuz Extruder system for extruding a fluid
EP2061919B1 (en) * 2006-11-10 2013-04-24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Process and device for melt-spinning and cooling synthetic filaments
DE102008029550A1 (de) * 2008-06-21 2009-12-24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Abziehen von Filamenten
CN102199796B (zh) * 2011-06-14 2012-08-08 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式环吹风冷却系统
CN103774248B (zh) * 2011-10-09 2017-01-25 青岛中韩联谊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导热效率较高且适于大幅节能的纺丝箱用节能式纺丝模头
EP2826545A4 (en) * 2012-03-14 2015-04-15 Mitsubishi Rayon Co DEVICE FOR PREPARING A HOLLOWED POROUS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HOLLOWED POROUS FILM
JP5535389B1 (ja) * 2012-10-22 2014-07-02 株式会社リメディオ 乾式紡糸装置、不織布製造装置、および紡糸方法
JP2015014071A (ja) * 2013-07-08 2015-01-22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条冷却装置
DE112016001912A5 (de) * 2015-04-25 2018-01-04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chmelzspinnen und Abkühlen von multifilen Fäden
JP6600205B2 (ja) * 2015-09-16 2019-10-30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溶融紡糸装置
SI3199672T1 (sl) * 2016-01-27 2019-10-30 Reifenhaeuser Masch Naprava in postopek za proizvodnjo tkanih polsti iz brezkončnih filamentov
CN106637444A (zh) * 2016-12-02 2017-05-10 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 一种丝束自动喷油剂装置
CN106637443B (zh) * 2017-02-22 2020-04-14 天鼎丰聚丙烯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侧吹风装置和纺丝机
CN107201559B (zh) * 2017-07-17 2023-04-25 吉林农业大学 一种珠头喷头静电纺丝装置
JP6965922B2 (ja) * 2018-03-29 2021-11-10 東レ株式会社 延伸装置、ならびに、繊維および繊維ウェブ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SI3575470T1 (sl) * 2018-05-28 2021-01-29 Reifenhaeuser Gmbh & Co. Kg Maschinenfabrik Naprava za proizvodnjo tkanih polsti iz brezkončnih filamentov
CN109056084B (zh) * 2018-07-09 2020-08-18 山东惠民展鹏网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化纤生产过程中的冷却装置
DE102018008602A1 (de) * 2018-10-31 2020-04-30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Abziehen und Aufwickeln einer schmelzgesponnenen Fadenschar
JP7256066B2 (ja) * 2019-04-23 2023-04-11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溶融紡糸設備
CN112111798A (zh) * 2020-09-29 2020-12-22 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胺6色母粒的对色装置
DE102021000149A1 (de) 2021-01-15 2022-07-21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Schmelzspinnen und Abkühlen einer frisch extrudierten Filamentscha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47411B2 (zh) * 1974-05-14 1978-12-21
US5034182A (en) * 1986-04-30 1991-07-23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Melt spinning process for polymeric filaments
US5976431A (en) * 1993-12-03 1999-11-02 Ronald Mears Melt spinning process to produce filaments
US5824248A (en) * 1996-10-16 1998-10-20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Spinning polymeric filaments
TW561204B (en) * 2000-03-24 2003-11-11 Toray Eng Co Ltd Molten yarn take-up device
CA2411874A1 (en) * 2000-07-10 2002-01-17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Method of producing polymeric filamen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9319A (zh) 2005-08-24
US20060145385A1 (en) 2006-07-06
WO2003102278A1 (fr) 2003-12-11
EP1510603A1 (en) 2005-03-02
EP1510603A4 (en) 2006-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307771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yarn
US6103158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inning a multifilament yarn
KR101161449B1 (ko) 부직웹의 연속 제조 장치
US657279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pinning a multifilament yarn
JP5523462B2 (ja) 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糸を溶融紡糸し、延伸しかつ巻き上げる方法並びにこの方法を実施する装置
JP6703122B2 (ja) 無端フィラメントからスパンボンデッド不織布を製造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74128C (zh) 复丝纱熔融纺丝的方法和设备
CN1043911C (zh) 借助空气力输送和铺设连续丝线的方法和装置
TW200400292A (en) Forming system for the manufacture of thermoplastic nonwoven webs and laminates
US1198203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a nonwoven from crimped filaments
EP1173633B1 (en)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spinning polymeric filaments
US647899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highly oriented yarn
US4202855A (en) Method of producing continuous multifilament yarns
JPS593565B2 (ja) ゴウセイセンイオセイゾウスルヨウユウボウシソウチ
JP4795243B2 (ja) 繊維押出し成形システムにおいて気流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2041559B (zh) 用于熔融纺制、处理和卷绕合成长丝的方法和装置
US7070723B2 (en) Method for spin-drawing of melt-spun yarns
JPH07501365A (ja) 合成無端フィラメン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TW200525055A (en) Spinning installation
KR20050016507A (ko) 사조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JP2004060137A (ja) 糸条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61631A (zh) 纺粘型非织造物的生产方法和设备
JP2004300658A (ja) 繊維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23181740A1 (ja) 繊維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繊維の製造装置
TW591148B (en) Process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a spun-bonded non-woven fab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