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86103610A - 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方法和步骤 - Google Patents

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方法和步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86103610A
CN86103610A CN198686103610A CN86103610A CN86103610A CN 86103610 A CN86103610 A CN 86103610A CN 198686103610 A CN198686103610 A CN 198686103610A CN 86103610 A CN86103610 A CN 86103610A CN 86103610 A CN86103610 A CN 86103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mma globulin
immune complex
globulin
bgg
polypept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198686103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迈克尔·D·罗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ostar Medical Products Inc (us) 5766 Central Avenue Boulder Colorado 80301
Biostar Medical Produc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Biostar Medical Products Inc (us) 5766 Central Avenue Boulder Colorado 80301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ostar Medical Products Inc (us) 5766 Central Avenue Boulder Colorado 80301 filed Critical Biostar Medical Products Inc (us) 5766 Central Avenue Boulder Colorado 80301
Publication of CN86103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61036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64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for pre-existing immune complex or autoimmune disease, i.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heumatoid arthritis, multiple sclerosis, rheumatoid factors or complement components C1-C9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5/00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and microbiology
    • Y10S435/803Physical recovery methods, e.g. chromatography, grind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6/00Chemistry: analytical and immunological testing
    • Y10S436/807Apparatus included in process claim, e.g. physical support structures
    • Y10S436/809Multifield plates or multicontainer array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6/00Chemistry: analytical and immunological testing
    • Y10S436/811Test for named disease, body condition or organ fun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6/00Chemistry: analytical and immunological testing
    • Y10S436/824Immunological separation techniqu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530/00Chemistry: natural resins or derivatives; peptides or proteins; lignin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 Y10S530/81Carrier - bound or immobilized peptides or proteins and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e.g. biological cell or cell fragment as carrier
    • Y10S530/811Peptides or proteins is immobilized on, or in, an inorganic carri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530/00Chemistry: natural resins or derivatives; peptides or proteins; lignin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 Y10S530/81Carrier - bound or immobilized peptides or proteins and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e.g. biological cell or cell fragment as carrier
    • Y10S530/812Peptides or proteins is immobilized on, or in, an organic carrie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Abstract

将含有能固着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化合物的免疫学非特异性氨基酸肽链用来检测或去除体液,如血清或血液中的免疫复合物。这种化合物包括寡肽、多肽、变异多肽、蛋白、变异蛋白,特别是糖基化的多肽和蛋白。

Description

在抗感染物方面,免疫系统代表着机体的主要防御机制。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两种功能性的分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是指免疫系统中的循环成分,它们由细胞产生或分泌,并且存在于免疫血清之中。细胞免疫是指不同类型白细胞对外来靶标物质的直接作用。这两种相互关联的系统之协同作用担负起机体对千变万化的感染性疾病的抵御。
在通常情况下,感染物对机体的侵染刺激了细胞之应答反应,这些细胞产生体液免疫的有效成分。特别是B淋巴细胞合成特殊的蛋白质、即抗体,抗体选择性地结合在外来感染物的一些作用点上,这种结合完成以后,机体就通过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甚至直接由抗体分子本身所起的失活作用使感染物遭到破坏。
正常情况下,抗体分子不对宿主本身或者说“自身”物进行作用。然而,在某些个体中,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成分当成外来侵染物。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机体就会以对待外来物同样的方式向机体自身发起免疫攻击。这种自身免疫反应的后果是可悲的。这类疾病的症状包括不能利用糖(Ⅰ-型糖尿病)、关节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肾脏损伤(内吸性红斑狼疮、肾小球性肾炎及类似疾病)和血管系统的损伤(脉管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导致患者经受巨大的痛苦,并有相当高的死亡率。
自身免疫病持续伴有高浓度的(Blood-borne)自身免疫复合物在血液中出现。许多由自身免疫病所形成的损害可以追溯至细胞免疫系统的作用,不管在机体那个部位出现自身免疫复合物,均由该系统负责清除。过去的事实证明对这类疾病的控制是困难的,部分是由于检测方法方面的原因,其不能妥当地鉴别开正常人和患病者之间所反映出来的免疫复合物的水平差。
在研究准确、快速和经济的对免疫复合物检测方法方面,已经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技术手段,以此来为包括自身免疫病在内的;许多以产生免疫复合物为特征的疾病诊治服务。虽然常有天才的发明家出现,但还没有被认为是完好的方法。以下是先有技术方法中所受限制的例子。
首先,鳐鱼(Raji)细胞测定法,它取决于细胞膜表面上的免疫复合物受体的存在,而这些受体仅仅出现于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的某些特定时期。
其次,作用于免疫复合物的补体部分或抗体,常用于进行放射免疫测定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不幸的是,用于起固定作用的补体和抗体都是不稳定蛋白。这种不稳定性导致敏感性、专一性和再现性的丧失。因此那些依赖于补体固定作用的测定方法,无论测定中的固定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通过抗体吸附介导的,都由于这种不稳定性,而使之不具备临床检验的可依赖性。
另外,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和大小限制了补体依赖测定法(Complement-based assays)的使用。鳐鱼细胞测定法和补体依赖测定法一般均不能将免疫复合物中的抗体种类和亚种详细测出来;只限于这样几种:IgM、IgG1,IgG2,和IgG3。鳐鱼细胞测定和其它的补体依赖测定法一般仅能检测出分子量大于:1,000,000道尔顿的复合物。正是这两条主要限制了鳐鱼细胞试验和补体试验。
最后一点,目前,使用如聚乙二醇、葡聚糖、金黄葡萄球菌(Staph    ylocuccus    aureas)蛋白A等物质进行沉淀的液体物理化学技术效果不佳,原因是在处理那些微小的不断出现的絮状物沉淀物方面仍有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还有,与免疫无关的免疫球蛋白同沉淀物的偶然连结会更进一步降低这类实验的结果。这些困难大大地妨碍了这类免疫复合物测量方法的应用。克服这些限制需作大量的实验,因此而提高了对患者的收费。结果是,许多实验没有按要求进行,也没有及时地、严格地监视患者疾病医治方面取得的进展。开发出一种能将免疫复合物粘附在一个固体支持物上的,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对解决这些问题是重要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选择性地吸附或附着免疫复合物的组合物方法及材料,从而可有效地用于检测众多类或亚类的免疫复合物。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即在于克服如前所述的将免疫复合物吸附在固相表面上用于检测,从血清中去除免疫复合物等所有方法中的,在选择性、稳定性和处理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新颖的、高度适用的和易于掌握的应用手段,对经过附着作用而附着在支持物上的复合物之成分进行检测;并且进而将其用于临床对免疫复合物进行检测、分离和浓缩,或用于任何其它与人类或脊椎动物医学有关的目的。
本发明所包括的是对免疫血清中或其它体液中存在的免疫复合物进行直接的不论什么机制的选择性吸收,吸附或附着的新组合物、新方法和新材料,用于鉴别、数量化或分离的目的。
在极广的意义上,本发明利用免疫学非专一性的氨基酸肽链,这种肽在吸附免疫复合物方面具有某种特别的亲和性。正如在此所述,这种免疫学非专一性的氨基酸肽链以及与之相似的经修饰的氨基酸肽链用来对血清及其它体液中的免疫复合物进行直接地有选择地吸附。
有效地应用在本发明中的这类氨基酸肽链包括一些寡肽,多肽和蛋白质以及一些经修饰或取代的寡肽、多肽和蛋白质。尤其那些经过糖基化或经过功能性等同取代物修饰或取代的多肽和蛋白质,取代物如:硫代糖、羟基或硫代氨基酸、羟基或硫代脂类,以及被发现可以同免疫复合物直接结合的在化学性质上有关联或相似的一些物质。糖基化蛋白(以下称作糖蛋白)则更好,但本发明所应用的最有效的是某些球蛋白的片断如:免疫学非专一性的γ-球蛋白(gama-globulins)。
不管免疫复合物是包括任何单组的还是亚组的抗体,也不论液体所含的免疫复合物的来源是体内还是体外,这些都不会给本发明的应用造成限制,这是因为抗体在选择性地同抗原结合以后,其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使得抗体分子的稳定性增加了。
本发明所选用的糖蛋白,来源于对某种特定的γ-球蛋白片段的提取(Cohn    E.J.(1946),J.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68,459)。这些糖蛋白来自未受人蛋白或免疫复合物免疫的动物,因此这些试剂同免疫复合物在能与抗原决定簇结合的Fab分段上不发生任何吸附作用。根据观察结果,发现抗体通过糖基的相互作用将复合物主要吸附在“Fc”的糖分子。这样本发明就同从前所述的许多对免疫复合物进行蛋白质固定的方法有相当的区别。
这样的糖蛋白制剂,长期以来被用于阻止游离的抗体随机地同固态支持物的结合,但唯独地,又是十分令人惊奇地发现的是,在固态支持物上形成一个糖蛋白外膜,可以选择性的吸附抗体,而被吸附的抗体是可以抗原发生免疫结合的抗体。这样免疫复合物就将被吸附在γ球蛋白外膜上而游离的抗体则不被吸附。为检测存在于血清、血液及其它体液中的免疫复合物,本发明提供出了一种本质上得到了改进的检测方法。也为那些遭受自身免疫病和以形成免疫复合物为特征疾病之苦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特别有用的,选择性地从血清中去除这类复合物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优先选用的实例,首先将选自所述组中的糖蛋白的薄膜粘着在一种固态支持物介质上,以作为一种选择性的吸附剂、它可以吸附液体中的能和薄膜相接触的各种免疫复合物。这种糖蛋白外膜是具备如前所述的能吸附免疫复合物的性质的任何一种,优先选用的是按如前所提及的方法得到的免疫学非专一性牛γ-球蛋白片段。
当这种外膜吸附在固态介质上以后,这种具有糖蛋白外膜的支持物可以从任何含有免疫复合物的液体中将可以与外膜接触的免疫复合物选择性地吸附上来。然后,被吸附的免疫复合物可以用来1)进行成分测定,可使用各种已知的免疫学方法,优选酶联免疫吸收剂测定;2)浓缩并提纯,或3)如果需要的话,可将已去除了免疫复合物的体液回注给患者,为临床治疗服务。
在下面的例子中,这种薄膜是这样形成的。即将选出的丙种球蛋白部分置于PH依赖的蛋白质变性环境中,然而,任何形式的吸附,只要能正好让那些能与免疫复合物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保存固定下来,就都可使用。固定方法非限制性例子包括有热聚集、离液序列高的伸展(chaotropic    unfolding)、使用像戊二醛这样的化学试剂进行聚合交联、干燥、冷冻以及其它类型的方法。
接下来的对复合物定性和定量的测定就变得容易了,对各种免疫球蛋白专一的酶连抗体均可得到。对附着在支持物上的免疫复合物的定量测定,这种即方便又易行的测定法已首先由Engvall和Perlman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技术完成了,(1971)Immun-Chemistry8871-874和(1972)J.Immunology    109,129-235),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Voller,A.,Bidwell,D.E.和Bartlett,A.,(1979)Dynatech实验室,Inc.,亚里山大里亚,弗吉尼亚,上述方法通过引述被完全并到本发明中。还可以通过使用抗原的直接酶连抗体来检测专一性复合物结合的抗原。
图1线条所示,按本发明步骤,用专一性免疫检定法测得的正常与患病条件下的消光值情况。
图2线条图所示利用专一性免疫检定法对正常血清和含有免疫复合物的血清,在非包被聚苯乙烯板上进行测定得到的消光值。
图3线条图所示对不同来源的免疫学的非专一性糖蛋白进行特异性免疫测定所得到的消光值。
图4线条图所示免疫检定法得到的血清上柱前及上柱后的消光值,该柱是经过免疫学的非专一性糖蛋白预处理过的。
图5线条图所示本发明的又一具体实施方案的结果。
图6线条图所示本发明对全血成分的检测时所得到的结果。
图7线条图示本发明用于去除体液中的相关免疫复合物的相对百分比情况。
图8图示人血清经过凝胶过滤,和对其中的免疫复合物的溶解和测定。
图9图示经过图8凝胶过滤后得到的组分用琼脂糖测分子量后得到的结果。
图10图示一个微滴板的正面观,该板适用于形成本发明的材料,特别适用于免疫分析。
图11图示选自图10中11-11两孔间横断面的局部放大图,显示了制备出的实用的微滴板。
以下所述定义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免疫学的非专一性氨基酸肽链:在此所指的是各种寡肽、多肽和蛋白质以及它们的变异体。它们均由那些未受过抗原决定簇或免疫复合物作用的生物体内衍生得到;这些抗原决定簇来自用于实验的种类或至少与这些种类有关,免疫复合物同样也来源于这些种类,各种附着,粘着,吸附这些种类中的免疫复合物的功能,或着使免疫复合物固定在原来位置上的功能。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天然物质以外,该定义还包括合成的氨基酸肽链。这类合成可以在肽链合成器中进行,也可通过类似的化学过程,或是通过遗传性改变已有的或新产生病毒、细菌、真菌、酵母或其它重组体、杂交细胞载体或者宿主来实现。然而,设想的是这些寡肽、多肽和蛋白质以及其变异体,如果它们是从没有经它种免疫的种类中得到,并且又具有对受试种的免疫复合物进行附着,吸附或使其固定于原来位置的能力的话,那么,它们将可用于本发明。
糖蛋白:在此所指的是由多糖与蛋白或来自首次免疫或免疫学非一性的氨基酸肽链的任何形式的组合,其中的两种成份是由共价键在多糖和蛋白(或)多肽之间连接。
丙种球蛋白:在进行电泳时,在血清蛋白的γ区具有运动性的任何球形糖蛋白。
免疫球蛋白:任何拥有结合其它试剂的化学能力的丙种球蛋白,这些试剂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核酸、脂质复合体,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以及任何能与丙种球蛋白通过在“Fab”抗原结合分段上相互以特异性相联结的化合物。
抗体:蛋白质的免疫球蛋白中的一种。哺乳动物的抗体分子的结构至少包括两个Fab和一个FC区域。
抗原:抗体直接同这类化合物进行作用并为其提供结合位点,可以在抗体分子的Fab抗原结合分段上发现这类化合物。
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免疫球蛋白是根据电泳移动率来划分的。已经认识到的分为五种,但不一定就局限为这五种,它们分别是免疫球蛋白A、D、E、G和M、也可将这种分类简化用IgA、IgD、IgE、IgG和IgM来代表。
免疫复合物:抗体和抗原的结合,这种结合是通过抗体分子的Fab结合位置和抗原分子的形态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
免疫应答:当特异性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相应这种抗原之抗体的作用,或引起细胞防御机制的特异性作用而将抗原吞噬和细胞毒作用,或其他细胞的介质系统作用的一系列反应。
首次免疫(immunologically    Naive):动物个体和群体包括人类的免疫系统的条件即从未以体液的或细胞介质的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方式暴露于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活性的(immunologically    non-Specific):出于本专利申请的目的,术语“非特异性免疫活性的”指一些抗体或抗原物质,这些物质对免疫复合物的组分不是选择性的,也不是直接作用的,这在实验中经过了详细研究。这类非特异性抗体确实存在于对免疫复合物组分是首次免疫的动物的血清中,相反,免疫学特异的抗体则可发现于被免疫的并对包括整个复合物或其任一成分在内的免疫复合物成分有抗性的动物中。
非特异性的:即非特异性免疫活性的(见上)。
补体:一种热不稳定物质、通常存在于血清中,对某些细菌和被补体连接的特异性抗体所敏化的其他细胞是毁坏性的。
血清:指体液中除去细胞和可凝性纤维蛋白后的液体部分,可凝蛋白如纤维蛋白,去除方法可采用通常的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手段。狭义地讲,该术语指血液凝固后去除血凝块的残留水液,但广义的讲,则包括有脑炎液、尿液、胞间组织液、细胞质等一类的液体。
碱性碳酸盐缓冲液:除非有特殊情况,则是指使用按如下方法制成的缓冲溶液,0.1摩尔的碳酸钠溶于用900ml脱矿质水,然后用氢氧化钠将缓冲液PH值调至9.6,再加脱矿质水至1000ml。
牛的丙种球蛋白溶液:将纯化的牛丙种球蛋白(Cohn,E.J.(1946)J.American    Chemical    Soc.68,459美国化学会杂志)按每毫升溶液含1.0毫克的比例溶在碱性碳酸盐缓冲溶液中。
磷酸盐缓冲液:先配制浓度为每升9克的氯化钠溶液。然后在溶液中加入0.01摩尔的磷酸二氢钾、调节溶液PH为7.4,再加脱矿质水至1000ml。
吐温20,(Tween-20):先将该化合物用磷酸盐缓冲液处理一段时间。当需要时,按吐温-20浓度为0.05%v/v使用。非离子形去垢剂吐温-20常用来限制蛋白质间的非特异性结合。
结合抗体:用于酶免疫法检测待测物,可获得抗人免疫球蛋白部分的抗体。这些抗体再同辣根过氧化酶以化学方式相结合,以此作为一种检测用试剂。制得的抗体用500~2000倍的含有吐温的磷酸盐缓冲盐水稀释,备用。
底物溶液:为了使辣根过氧化酶便于定量,在邻苯二胺(400μg/ml)溶液中再加入含有10微摩尔过氧化氢的磷酸盐缓冲液。该溶液现用现配,并置于暗处保存防止光的降解作用。
标记抗体:为了选择性地识别不同类的抗体,将抗体分子以共价键或离子键的形式同某一分子或离子结合在一起。这类加合上去的分子或离子中包括有:酶分子,荧光性物质,放射性核素等。
标记抗原:同样为了选择性地识别不同类的抗原,将某种分子或离子以共价键或非共价形式同抗原分子结合。这些结合分子或离子包括:酶、荧光物质、放射性核素等。
光密度值(OD)或消光值:该数值说明样品对颜色的吸收。光密度值(OD)与样品的透光率,有如下关系式:
OD=2-log透光率
通过在预先确定的PH值环境中发生的变性作用,或借助共价化合物,或通过热聚集作用,或在有或无化学交联剂参与下进行的紫外介导交联作用;或通过其它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或它们的结合,蛋白质和多肽,包括糖蛋白和糖肽,能够附着在许多固体载体上,这些载体物质是塑料、玻璃、聚合体和树脂等。此外,固态载体还包括糖蛋白、糖肽和各种蛋白质类物质,以及经过各种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异或同时经过物理和化学变异形成的蛋白质物质,形成不溶解的蛋白纤维,带有或不带有另外的支持性或作为成分的材料,诸如:多聚性、硅性、树脂性的或无机纤维状的物质,或处理后就使用,但不形成纤维,即形成含有所需糖蛋白,糖肽等的固相物。
正如以下所述,这类糖蛋白形成的膜或不溶解的制品具有非凡和意想不到的特性,它们能够选择性地吸附体液样品中的免疫复合物,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与膜包被的支持物和与糖蛋白制品相接触的生物液。下文是对本发明优先选用的关于膜制备的说明;还包括优选的膜对体液中存在的免疫复合物吸附的方法及对固着于载体上的复合物进行检测的方法。来源于预先未用人血清蛋白处理过的某种动物群体的丙种球蛋白,是本发明的优先选用的实施方案。
步骤1:糖蛋白膜的固着
将纯化的牛丙种球蛋白与PH9.6含0.1摩尔碳酸氢钠缓冲液相混溶。最后使丙种球蛋白在该溶液中的浓度为:1.0mg/ml(w/v)。这种溶液用于制备糖蛋白膜。
为使牛丙种球蛋白的薄膜固着在一个受体表面,将200微升预先制备好的牛丙种球蛋白溶液,分别加在微滴板P上的96个孔中。这类Dynatech    ImmulonⅡ型平板具有许多20号孔位。如图10和11所示平板P的20个孔(wells    20)位于不同的横行和竖行上,并带有适当的标记系以便确认其位置。由附图10所示的标记系可看出,竖行的小孔以数字1-12来确认,同时横行用字母A到H来表示,这样在进行样品试验时,就可以保证提供一个准确相互联系的结果。正如可证明的那样附图10的平板上有96个小孔,虽然每孔的具体数字可用所需方式来标明。将平板置于一个37℃恒温的潮湿容器中,4个小时后取出来。虽然在下文中叙述的实施方案是在微滴板上进行的,但是在塑料管中进行的测定同样是有效的,其中包括将管的内侧成型,以增加塑料管的接触面积。当用塑料管进行测定时,管与小孔对成膜时间的差异,和丙种球蛋白浓度对二者的敏感程度的要求之差异均是很微小的、其结果相当;管子内缘成型与否对结果无影响。
没有固着上的丙种球蛋白通过倒去平板中的溶液将其去除,然后用PH7.4浓度0.9%的盐溶液(其中含0.01摩尔磷酸二氢钾)洗涤平板三次,得到21位置上的一层丙种球蛋白薄膜。如附图11所示,在22位置优选但并不是必须的将一层带有保护作用的由多聚体物质形成的膜附盖在开孔2D上。
步骤2:用步骤1制得的膜对免疫复合物吸附
用磷酸盐缓冲液按血清等分稀释法将体液分级稀释后,分别与平板上的不同孔进行混合。稀释作用对产生适于步骤3(酶联测定)产生合适的颜色是必不可少的。在后述的大多数实施例中,优先选用的最适稀释度为1∶15(血清体积∶稀释剂体积);虽然还可选用更宽比例的稀释度,但这取决于体液自身的性质和所包括采用的检测方法和技术。体液制剂中还包括要加入免疫学的非特异性的氨基酸肽链(如此所定义)。
然后将稀释好的体液样品加入稀释平板中合适的小孔中。样品中的免疫复合物对固态载体的粘着度,经过至少10分钟37℃的温育而得到强化。在以下的检测实施例中,在此段所述的粘着度温育时间为30分钟。
通过温育获得复合物粘着后,从小孔中倾去样品,样品中含有的非复合抗体物质也被倾去。这样做是由于,游离态的抗体比吸附到复合物上去的抗体要多、而且残留的游离抗体会增大背景吸收值。然后将平板用步骤1所述的磷酸缓冲液洗涤三次。在缓冲液中也另外加入0.05%(v/v)浓度的吐温20溶液,以进一步地减少游离抗体的随机吸附作用。
步骤3:对固着在平板上的免疫复合物的测定
尽管可以使用许多合适的检测方法和手段,如放射性标记、荧光标记等等,但是还是采用了如前所述的标准酶联测定技术对免疫复合物进行测定。在如下叙述的实施例中,使用由诱导山羊产生的抗人IgG抗体来检测在复合物中是否含有人IgG成分。将这些抗血清物质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相连接,该酶的底物在有过氧化氢存在的条件下产生一种具有颜色的产物。选用的底物应同酶在联接在抗体上以后的活性相对应。下面的实施例中选用的底物是邻苯二胺。在这种条件下辣根过氧化酶催化反应的产物是在酸性溶液中呈栗褐色的乙腈。有许多底物即适合这种酶的催化又适合其它种类酶的催化。例如四甲基联苯胺能在过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一种用肉眼易见的深兰色产物。还有许多种化合物能在碱性磷酸酶的催化作用下脱去磷酸基,其中包括对一磷酸硝基苯。对一磷酸硝基苯的催化反应生成的产物是深黄色对一硝基苯酚。另外许多化合物受磷酸酶的催化可产生颜色变化,其中包括磷酸百里香酚(thymol-phosphate)。本实施方案的描述,并不限于使用某一种单一的检测手段,可以是通过直接的酶联测定,使用辣根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β-半乳糖苷酶等;也可以使用化学反应物手段测定,不论所选用的检测方式任何,本测定法同样有效。这类检测方法可以是,但又不限于是酶联免疫测定法和荧光抗体法,其中酶联免疫测定法是通过将用于检测复合物的酶同抗体或抗原或其它选来检测附着在膜上的免疫复合物的组份相结合;荧光抗体法是通过荧光物质与抗体,或抗原,或其它物质结合,这些物质是借助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手段和其它能对这种免疫复合物进行直接检测的方法,对附着在膜上的免疫复合物进行检测的物质。除此之外,在用这一检测过程对免疫复合物进行测定时,同样还可应用一些间接的检测方法。这类间接方法包括但不仅限于第二抗体技术,生物素一抗生物素蛋白复合物或生物素-链霉抗生物素蛋白复合物法及类似的修饰放大作用法和能够对附着在膜上的免疫复合物进行间接检测的其它方法。此外,还使用其它对附着在膜上的免疫复合物进行检验的生物学方法。这类方法包括应用一些活的或是死亡的细胞,它们可来自细胞培养或取自活的或死的生物体,不论是原核的或是真核的,也不论是单细胞的或是多细胞的。对这些细胞进行生物学处理后得到的成分能用于对附着在膜上的免疫复合物进行的测定,这些成分是但又不限于是:核酸、核成份、细胞成分、细胞膜成分及外源凝集素、受体、调理素等,条件是得到的外源集素、受体、调理素等物质具有和免疫复合物及其各组分发生相互作用的能力。最后,还有一类不同于前面所述的并且同样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手段对附着在膜上的免疫复合物进行检测。这方法中包括但不限于改变溶液的PH值、利用光极化作用、改变溶液的折射度,改变其电性质如导电性和pizeoelectric行为以及电容电介常数,改变表面物质的比热等一系列手段,以及所有能用于对附着在膜上的免疫复合物进行检测的其他物理手段。
按前文所述制备方法,将联接有山羊抗体的辣根过氧化酶溶液分别加在稀释平板上的每个小孔中。这种试探抗体同人IgG复合物中某一部分的结合至少要经过15分钟时间、并且要求在37℃下进行。然后将板从温育箱中取出、倒弃板中溶液,按步骤2方法洗涤。最后一次洗涤最好使用不含吐温缓冲剂,以防止对辣根过氧化酶连接的抑制作用。
如前文所述,在进行反应的板中于室温暗处加入含有邻苯二胺(浓度400μg/ml)和3-10微摩尔的过氧化氢磷酸盐缓冲液而进行温育决定的标记酶的数量。将反应继续10分钟或直到产生一定的颜色并能用分光光度仪进行分析为止。然后另外加入等体积2.5摩尔硫酸溶液中止反应、并用分光光度仪(型号:Dynatech    MR600或其它型)测出溶液的光密度值(或消光值OD)。
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进行测定时,反应物的合成颜色与结合在免疫复合物上的抗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结合上的抗体同免疫复合物中的人IgG蛋白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因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酶联反应的消光值增加或光密度值增加,就意味着附着在膜上的免疫复合物量的增大,即有更多数量的免疫复合物附着在膜上。
实施例
实施例1
糖蛋白膜对血清中免疫复合物的吸附选择性
按下列步骤在聚苯乙烯平板上包被牛丙种球蛋白膜:
1).从科恩组分Ⅱ制剂中纯化来的牛丙种球蛋白溶解在碱性缓冲液中(0.1摩尔碳酸钠,PH9.6)。
2)将含有牛丙种球蛋白的碱性缓冲液加到平板上,并将其置于37℃条件下4小时。
3)经过培育从平板中去除膜溶液。用尔NaCl的磷酸二氢钾缓冲液(0.01摩尔、PH值7.4)缓冲的NaCl溶液(0.15M)洗涤平板三次,以洗去没结合的丙种球蛋白。
然后用这种牛丙种球蛋白膜包被的平板测定人血清样品中的免疫复合物,这些样品分别来自:
1).无明显病理的正常个体;
2).缓解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REMSLE);
3).中晚期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VRSLE);
4).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这些样品血清都预先经过放射免疫扩散法和酶联免疫测定法(CLgELISA)检验过、证实其中含有与各自病理状态相应的免疫复合物。
如下在表一中所给出的是利用按前述制备的牛丙种球蛋白膜包被的平板进行的具有代表性的免疫复合物测定,结果如附图1所示。获得这些数据的处理过程总结如下:
1).试验前,用含0.15MNaCl的浓度为0.01MPH值为7.4的磷酸盐缓冲液(以下用PBS代表)按一定比例稀释血清。本实施例所用血清与PBS的体积比为1∶15(v/v)。
2)然后再按0.1ml等分稀释将血清加入板上预先选定的孔中。本实施例对每一个样品进行7次重复测定,然后取平均值。
3)将载有样品的板置于37℃的潮湿培育箱中30分钟。取出经过培养后的平板、倒去液体,然后用每溶液含有0.5毫升吐温20(Tween-20)的PBS洗涤板三次。
4)将平板置于含有特异性抗人免疫球蛋白G(IgG)丙链的抗体混合液中,该抗体联有辣根过氧化酶,然后在37℃下培养15分钟,使该抗体和IgG形成抗体-抗原复合物(Anti-IgG)。培养后的平板用PBS洗涤三次以去除没有结合的酶联抗体。
5)在平板上的小孔中加入含有邻苯二胺和过氧化氢的PBS,并测定辣根过氧化酶的活性。用加硫酸溶液中止反应后出现的栗褐色检定复合物的存在。用Dynatech    MR600平板读数分光光度仪在490纳米波长下对这种颜色进行定量。用平板上不加入人血清液的小孔作空白剂进行分光光度的校准。
表1
糖蛋白膜对免疫复合物的吸附
血清来源    平均光密度(平均消光值)    标准误(差)
正常人    0.133    0.004
缓解型系统性红
0.269    0.006
斑狼疮(REMSLE)患者
晚期系统性红斑    0.617    0.008
狼疮(SVR    SLE)患者
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0.869    0.013
表注(附注):
平均光密度(平均消光值)一栏所列数据、是按前文所述方法在490nM光波条件下得到的光密度值
列出的数据是每个受检样品7次测定的平均值。
标准误差一栏所列出的数据是指平均值的标准差。
略语:
SLE:系统性红斑狼疮。
RA:类风湿性关节炎。
牛丙种球蛋白处理过的载体介质对免疫复合物的吸附性用孔内出现的血清被吸附物质的增加表示,这种血清取自免疫复合物疾病的患者。进而在样品颜色的深度和疾病严重程度之间观察到好的相关性。正常人血清在测定时不会被诱导出深颜色来,这一事实刚好又成了这种膜板对免疫复合物具有特殊性的一个旁证。这种测定方法对血液和抗凝血血浆同样适用。
实施例2
用非膜包被聚苯乙烯平板对血清中免疫复合物的吸附。
为证实糖蛋白膜所具有的优越性,将一块没有糖蛋白膜包被的聚苯乙烯平板加上实施例1所用各种血清并在相同条件下培育。然后用过氧化酶联抗IgG抗体处理平板并按前面所述方法进行酶联免疫测定。正如所预期那样、这种没有用糖蛋白处理的平板仅出现很微弱的选择性。另外还观察到这种平板背景吸收值很高,这同经过牛丙种球蛋白预处理过的具有选择性的平板对背景物的吸附有差异。按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记录在表2中并用附图2表示。附图2中条形图所示为7个重复测定的平均吸附值。
表2
用非膜包被的聚苯乙烯对免疫复合物的吸附
血清来源    平均光密度    标准误差
(平均消光值)
正常人    0.431    0.020
缓解型系统性红斑狼疮    0.682    0.021
系统性红斑狼疮晚期患者    0.599    0.041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期患者    0.781    0.031
附注:
同表1类似,列在平均光密度栏下的数值表示按前面所述方法在490钠米光波时测得的平均光密度值(平均吸附值)。
给出的数值是对每个样品7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标准误差栏下所列的数值是平均值的标准差。
用该非膜包被板上未加人血清的孔作为分光光度值的标准空白液。这种空白液的小孔经过除加人血清以外的所有实验过程。空白液没有颜色。
实施例3
将纯化的来源于许多不同动物种的丙种球蛋白按实施例1所述方法处理平板。然后在平均板上添加实施例1所述的免疫复合物丰富或贫乏的血清。经过添加和洗涤,按实施例1所述对平板吸附的免疫复合物用辣根过氧化酶联抗IgG抗体免疫测定。经过上述处理后得到的结果记录在表3中并用附图3表示。
表3
用来自不同动物种的丙种球蛋白包被过的聚苯乙烯平板对血清中免疫复合物的吸附
膜来源    正常血清    缓解型系统性狼疮    RA(类风湿性关节炎)
山羊    0.102    0.108    0.831
狗    0.052    0.136    0.483
马    0.001    0.001    1.040
兔    0.068    0.178    1.045
绵羊    0.131    0.154    1.024
附注:
表3中所列数据均是按前文所述方法在490nM时测得的平均光密度值(平均消光值)。所用平板用不同的丙种球蛋白包被,其来源如表左侧所列。
表上部所列为血清来源。
通过对表3和表1的比较可清楚地看出丙种球蛋白包被的载体具有特异性吸附免疫复合物的性质。而且表中所列的每种膜都能吸附存在于特定的人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特别适用于处理来源于病理状况下人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尽管可能会发现各种不同的膜具有不同的性质,但所使用每一种丙种球蛋白的膜对免疫复合物都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血液和抗凝血血浆同样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测定。
实施例4
用丙种球蛋白包被的聚苯乙烯小颗粒去除免疫复合物。
为使免疫复合物吸附在聚苯乙烯小颗粒(BioBeads,SM4,20-50目,BioRad    Laboratories,Richmond,Califonia)上,选用一种含有丙种球蛋白(浓度为每毫升PH9.6的碳酸缓冲液中含1毫克牛丙种球蛋白,与实施例1相同)的碱性制剂处理聚苯乙烯颗粒。将含有免疫复合物的血清在37℃下通过充有处理过小颗粒的柱,血清中免疫复合物的含量先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定,对上柱过滤前与过柱后血清免疫复合物的量定量测定。实验结果如表4所列并在附图4中予以表示。
表4
用膜包被的聚苯乙烯颗粒去除血清中免疫复合物血清来源
上柱前OD值    过柱后OD值
正常人    0.155    0.033
系统性红斑狼疮晚期患者    0.601    0.035
表附注:
表中所列各部分分别为来自正常人和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患者的血清样品,血清按前文所述方法过碱性牛丙种球蛋白处理的柱。
上柱前(pre-column)和过柱后(post-column)对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进行测定。
表中所列的数值就是血清在上柱前和过柱后的光密度值。
用牛丙种球蛋白包被的聚苯乙烯颗粒以这种方式选择性地快速地吸附免疫复合物。一次过柱就有90%的免疫复合物被去除。因此可看出,这种经过碱性球蛋白处理过的聚苯乙烯颗粒在相对迅速地去除血清样品中的免疫复合物方面是有效的。用与前面所用相似的糖蛋白进一步处理大型的分离柱,使柱能以最大容许量去除血液中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免疫复合物,可以使本发明能够用于实际治疗。以此种方法处理血清将有助于选择性地将血液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除去。通过柱对血液中大量免疫复合物的分离作用,使所述复合物得以浓缩,并使得对血液中各种微量成分的测定成为可能,这些成份是:个体遗传型免疫球蛋,各种稀有的抗体亚种和各种存在于该免疫复合物中稀有的和不常见的抗原。以上方法对抗凝血血浆测定同样适用。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目的是要说明在固定化糖蛋白膜上用液态牛丙种球蛋白对免疫复合物测定的优越效应。液相的加入被证明对降低含低水平免疫复合物的正常血清的基底值是非常有效的。
为此目的选用两种血清样品进行实验。第一种样品取自无临床病理特征的,但用前面所述方法测定其免疫复合物的结果仍为阳性的患者。第二种血清样品取自系统性红斑狼疮晚期患者。用含0.15摩尔NaCl.0.01M浓度。PH值为7.4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这两种血清样品,或用含有牛丙种球蛋白的磷酸盐缓冲液(浓度为每毫升缓冲液中含牛丙种球蛋白1毫克)稀释。
稀释样品后,分别对这四种制剂按实施例1至3所述的特殊方法进行固相法测定、检测其中免疫复合物的量。加入酶联物形成栗褐色后用Dynatech    MR600平板读数分光光度仪在490纳米下测定,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并将数据绘制成图。
表5
稀释血清液来源    无BGG    有BGG
正常人    0.739    0.02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0.390    0.323
附注:上表中所列实验用血清是由血液凝固后获得的。表中“正常”的标志表示血清来源于在实施静脉切开放血术实施期间无明显临床病症的人。“SLE”则表示血清来源于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症状的患者。测定前,血清用稀释剂按1∶15稀释。用含有0.15摩尔NaCl    PH.7.4的磷酸钾缓冲液(浓度为0.01M)稀释剂处理“无BGG”柱。用溶有牛丙种球蛋白的按如前所述的磷酸盐缓冲处理含“有BGG”的柱,其中牛丙种球蛋白的浓度为每毫升磷酸盐缓冲液含2.5毫克牛丙种球蛋白。
这些稀释后的血清按实施例1至3所述免疫复合物测定法测定。表中的数据是四次重复测定的平均光密度值。
附图5所示血清样品经过磷酸缓冲液和含有0.1mg/ml牛丙种球蛋白的缓冲溶液稀释后得到的结果。稀释后的样品用实施例1、2和3中所述的固态测定法对其中免疫复合物进行测定。附图5中线条的高度表示经过四次重复测定后得到的平均光密度值。附图5中正常表示血清来源于无明显临床病理特征的人。SLE表示血清来源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一BGG表示血清仅用磷酸缓冲液稀释而十BGG则表示血清用每毫升含1毫克丙种球蛋白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
加入牛丙种球蛋白可使正常血清稀释液的消光值差不多降低40倍。当对经过牛丙种球蛋白稀释过的正常血清进行测定时,确实观察不到什么颜色。相反,用含有牛丙种球蛋白的缓冲液稀释正患自身免疫紊乱病人的血清就不会产生多少颜色的变化:无论用肉眼或是使用分光光度仪都难以检测这种变化。由此可见,经过牛丙种球蛋白的稀释作用,在正常血清和具有自身免疫症状之间出现了16倍的差异,不加入牛丙种球蛋白则不会有这种差异。此外,利用本方法进行类似的测定检验可有实效地排除自身免疫的假阳性患者,同时又可评价真正的患者。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包含类蛋白牛丙种球蛋白的稀释剂的优越效果,这种效果可以有效的降低假阳性率而又不实质性地改变真阳性率。前述各实施例具体说明所述的对免疫复合物吸附法的应用。本实施例中数据表明不管是否使用常规抗凝血剂,在此以前所述的固定技术都同样可以用于血液和血浆。
本实施例所用血样分别取自健康供血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两种血液各用四管。第一对管中均不加抗凝血剂;其余的管中均加入抗凝血剂;第二对管均加入足够量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形成最后浓度为1.5mg    EDTA/ml血的样品;第三对管均加入足够量的肝素形成最终浓度为28美国药品单位(USP)肝素/ml血的样品;第四对管均加入柠檬酸钠形成最终浓度为3.5mg柠檬酸钠/ml的样品。
按如下方法处理和测定上述几种样品:
将第一对管中样品(其中分别含有正常血和具高浓度免疫复合物的血样)进行正常凝血并收集血清。制成的血清用实施例1至5所述的免疫复合物测定法进行测定。
从第二对管中的样品取出等分全血试样,用EDTA抗聚血,并且用实施例1至5所述的免疫复合测定法进行测定。通过离心作用将每种等分样品的血浆成份分开,然后按实施例1至5所述步骤对血浆样品中免疫复合物进行测定。
从第三对管中的样品中取出全血等分试样,用肝素抗凝血并按上述测定通过离心作用将等分样品的血浆分开并用上文所述方法进行测定。
从第四对管中的样品中取出等分试样,用柠檬酸钠抗凝血并用前法进行测定。通过离心作用将等分样的血浆成份分开,并用上文所述方法进行测定。
以上实验的结果列在表6中并用附图6加以图解。
由表6可明显地看出,出于防止凝血的目的而在血液中加入抗凝血剂,对正常的和含有高浓度免疫复合物样品的测定均无不良影响,一般来说,各种抗凝血物质只对测定结果起微小的改变影响,但它却能对血清,血液和血浆的测定带来高倍的高效值结果。根据这一结果基本上可以排除免疫复合物在本方法中的吸附作用是由于血清中某种成分如:补体和团集素决定的假想。因为这些成分的活性需要有钙(Ca)离子的存在,而EDTA和柠檬酸可清除血液中的钙离子。本实施例的结果具体地说明了利用这种糖蛋白薄膜测定附着的免疫复合物的方法并显示了这种在测定时使用的糖蛋白薄膜之惊人性质。
无论抗凝血物质使用与否,也无论是使用不经凝集的血液还是经过凝集后血液,来自表现有免疫复合物紊乱症患者的血清测定值明显比来自正常人的要高。基于上述结果,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免疫复合物的附着性按上文所述方法对血浆和血液中存在的免疫复合物进行检测和清除。根据前述试验,可以清楚地看出,没有理由将在此所述的去除免疫复合物的方法仅限于用在血浆和血液。此外很明显,本方法所用的这种糖蛋白薄膜还将能吸附许多存在于其它液体中的免疫复合物,这些液体包括:尿液,腹水液,脑脊液或其它盛在实验室使用的玻璃杯中的液体,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本发明的应用性。正如实例7所示的这种方法,即借助含有糖蛋白包被颗粒的柱,在含有抗凝血剂的血液和(或)血浆中进行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也可应用于患有自身免疫紊乱症的病人身上,达到部分或全部去除免疫复合物的目的。
表6
血液样品中免疫复合物的测定
状况及条件    消光值    效正值    最终消光值    高出倍数
正常
血清    0.128    1.00    0.128    1
血浆(含肝素)    0.107    1.00    0.107    1
血浆(含EDTA)    0.118    1.00    0.118    1
血浆(含柠檬酸盐)    0.099    1.11    0.110    1
血液(含肝素)    0.107    1.49    0.159    1
血液(含EDTA)    0.095    1.49    0.142    1
血液(含柠檬酸盐)    0.075    1.66    0.124    1
含高浓度免疫复合物
RA血浆    0.765    1.00    0.765    6
血浆(含肝素)    0.864    1.00    0.864    8
血浆(含EDTA)    1.031    1.00    1.031    9
血将(含柠檬酸盐)    0.830    1.11    0.921    8
血液(含肝素)    0.637    1.80    1.145    7
血液(含EDTA)    0.733    1.80    1.318    9
血液(含柠檬酸盐)    0.579    2.12    1.227    10
附注:样品来源于无明显临床病理特症的人(正常)及来源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脉管炎患者。血清指凝血后离心得到的血清。血浆指含有抗凝血剂的血液离心后得到的上清液。抗凝血剂乙二胺四乙酸的简略标志为:EDTA,肝素简写为hep,柠檬酸盐为cit。表中所列的均经过抗凝血试验。由于血液中血细胞和附加物质(如柠檬酸)的体积,故需考虑体积修正值。柠檬酸盐溶液占总体积的10%。正常人血细胞比容占总血液体积的34%而高含量免疫复合物样品的血细胞比容为44%。高出倍数表示用测得的高含量免疫复合物样品的消光值比上正常样品的消光值得到的比值。4种来自不同人的血样,其中一种不含抗凝血物质,另外三个分别含有不同的抗凝血剂。其中含量分别为肝素:28国际单位(IU)/ml;EDTA:1.5mg/ml;柠檬酸钠:3.5mg/ml。血液,血浆或血清样品全都用实施例1至5中所述的测定法进行测定。图中线的高度代表按本测定过程得到的消光值。本表中的数据形象地表现在附图6中。
实施例7
正如实施例3中所述,用糖蛋白膜包被的固态载体填充的柱具有吸附血清样品中免疫复合物的能力。本实施例中所出现的数据表示出这种柱进一步的利用性。通过加入抗凝血试剂如:肝素、乙二胺四乙酸或柠檬酸盐,可以阻止诸如血液这样的体液样品发生凝结。这些化合物阻止凝结作用方式,是通过对导致活化血纤维蛋白的蛋白水解的干扰作用(如肝素),或是通过对钙离子的螯合作用(如EDTA和柠檬酸)。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看到,这类试剂如肝素、EDTA或柠檬酸对糖蛋白包被的固态载体吸附或附着免疫复合物的能力没有影响,而且不论使用血液样品还是使用由血液处理后得到的血浆样品,过柱吸附结果都不受影响。进一步讲,该柱在有抗凝血剂存在条件下对免疫复合物固着作用至少同没有这种试剂存在时对血清样品中免疫复合物的作用相当。本实施例所使用的抗凝血剂浓度比通常用于人类临床治疗所使用的浓度高。因为抗凝血剂的这种高浓度对免疫复合物的吸附作用无不良影响,所以可明显看出用于治疗的这种中等抗凝血剂的浓度同样对复合物的免疫吸附作用无不良影响。
为达到本实施例的目的,将取自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液样品分别盛在含有肝素、EDTA和柠檬酸钠的试管中。将对照样品盛在一支不含抗凝血剂的试管中,将对照样品凝结后保留血清部分。按实施1所述方法,免疫复合物进行测定,但在为了检测免疫复合物而进行的培育作用时(第二次的培育作用),区别于实施例1中只加抗IgG特异性抗体,本实施例加入直接抗IgM及抗IgA的,辣根过氧化酶联结的山羊抗血清。对多种抗体的使用(如特异性抗IgG,抗IgM和抗IgA抗体)可以进一步提高试验的化学敏感度,以此来改进本吸附方法的一般适用性。
进行免疫复合物测定过程后,先将0.25毫升非稀释样品等分试样加在按实施例3所述方法用BGG(牛丙种球蛋白)包被聚苯乙烯颗粒制备的柱上。该柱,同前一样,在37℃下培养30分钟。然后对起过作用的样品进行洗提;并不相当于对样品进行稀释。另外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柱使最后稀释度为1∶16,并且使结合松散的免疫复合物从柱上洗脱下来。稀释的提取物就可直接进行免疫复合物测定而无需进行稀释。此外还要配制血清的对照液,其中血清同不经处理的聚苯乙烯颗粒进行接触作用,按上述的方法对柱的提取液进行测定。
经过该过程免疫复合物的清除百分比按下式计算:
清除率%= (OD(光密度,消光值)初始-OD过柱后)/(OD初始) ×100
本过程的结果列于表7中并形象地用附图7表示。
从表7和附图7中可明显地看出,抗凝血剂的存在对糖蛋白处理过的载体去除血液和血浆中免疫复合物的能力无不良影响。这正是所预料的,因为如实施例所表明的那样,将免疫复合物固着在支持物上的糖蛋白-免疫复合物的相互作用无需钙的参加。非包被的聚苯乙烯载体物质不能非常大量地吸附免疫复合物,这又同在实例1至3中所指出的原则相符。
正如本实施例所表明,糖蛋白膜结合上述适当的载体物质将对清除血液和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起很大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不受抗凝血剂存在与否的影响。本方法使得吸附血液中的免疫复合物成为可能,并为医治各种与免疫复合物有关系的疾病和紊乱症作出贡献。另外本方法还有其它用途,这种柱可用来浓缩免疫复合物中稀有的某种抗体或抗原。对经这类柱浓缩后的复合物提取液,用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5中所指出的方法对该复合物中的稀有抗原和抗体进行检测就容易多了。
表7
柱中载有:    复合物清除率%
血清    28%
血清*    8%
肝素处理过的血液    34%
肝素处理过的血浆    31%
柠檬酸盐处理过的血液    40%
柠檬酸盐处理过的血浆    37%
EDTA处理过的血液    48%
EDTA处理过的血浆    64%
血清*经过无包被的聚苯乙烯柱。
附注:使用糖蛋白包被的聚苯乙烯颗粒柱去清除血清、血浆和血液中的免疫复合物。
将血样分别盛在含有不同抗凝血剂的真空试管中。管中各成分如下:
肝素,加血样后浓度为28USP单位/毫升,
柠檬酸盐加血样后浓度为3.5mg柠檬酸钠/ml血样,
EDTA,加血后浓度为1.5mg    EDTA/毫升血样,
制备好后,取每种血样的等分试样进行离心,取出血浆。表中所列即这些血浆样品。血液表示离心作用前的含有抗血剂的样品。血清则表示管中血液经过凝结后但没有分开可流动液体成分的血液样品。
为了用柱吸附免疫复合物,分别在表中所列的8个柱上加入每种样品的等分液0.25ml并将其置于37℃培育30分钟。然后用3.75ml的磷酸盐缓冲盐液将血清成分洗脱,所得洗脱液进行免疫复合物测定。复合物清除百分率按前面正文提到的方法计算。
为了进行比较,将血清对照样品也上糖蛋白包被的聚苯乙烯载体的柱。血清表示试管中血液样品经凝结后但没有分开液体部分的血液样品。这种血清对照中不含抗凝血剂。这种血清对照样品的目的就是证明无论抗凝血剂的浓度是高还是低,所述抗凝血剂对糖蛋白包被底物的去除液体中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均无不良影响,且不论是用于分析还是从用于诊治的血液或血浆中免疫吸附免疫复合物。
为了柱提取免疫复合物,将表中所列各样品各取0.25毫升等分试样加到8个柱中,并在37℃温育30分钟。用3.75毫升PBS将血清成分洗脱,并检测洗脱液的免疫复合物,复合物去除百分率按正文所述计算。
在附图7中,过柱样品的种类名称列在每一组条形图下面。条形图的高度代表每一个样品的免疫复合物清除率(百分值)。
简写符号如下:
SER:血清
N/C:过未包被聚苯乙烯柱的血清
H/WB:肝素处理的全血
H/P:肝素处理过的全血衍生出的血浆
C/WB:柠檬酸盐处理的全血
C/P:柠檬酸盐处理过的全血衍生出的血浆
E/WB:EDTA处理过的全血
E/P:EDTA处理过的全血衍生出的血浆
实施例8
糖基化多肽膜对多种大小和组分的免疫复合物分子具有吸附能力。为说明这种能力,选用取自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浆进行柱层析试验。其中园柱内含有琼脂糖A-15M(BioRad),柱体积为1.6×35cm,这种柱层析法具有将大小形状不同,分子量在40,000至15,000,000道尔顿(Dolton)范围的蛋白质分离的能力。用磷酸盐缓冲盐水洗脱。用Isco紫外仪在280纳米光波监测蛋白质的含量。对由柱中流出的洗脱液按2.8ml进行等分,根据检测的需要,选用过氧化酶标记的抗人IgG,IgM或IgA,按对含有它们的复合物所述的实施例来分析各等分的免疫复合物含量。从图8中可明显看出,正如免疫复合物检测所揭示,免疫复合物结合的峰与其它蛋白的洗脱峰显著不同(280纳米时测到的消光值)。此外,这些含某种免疫球蛋白优势的复合物,在进行琼脂糖校正实验时显现出特殊的性质(如图9)。通过校正结果所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免疫复合物分子量在200,000至超过5,000,000道尔顿范围。在进行这类特殊的研究方面,可对本发明所述的测定方法作出最好的评价。在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方面,象本发明这样具有如此广泛可应用性的测定方法是非常少有的。
附注:图8:血清中人免疫复合物的琼脂糖A15M凝胶过滤
用琼脂糖A15M柱(直径1.6cm、长度35cm),根据分子的大小,对免疫复合物进行分离。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分馏值和消光值。1个柱的体积近似等于25个分馏值。在分馏值为0时,将1.0毫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清样品加到柱上。用磷酸缓冲液(浓度=0.01摩尔磷酸钾缓冲液,其中含有0.15摩尔NaCl,pH值为7.4)对柱进行洗脱。
在图8中,P表示用Isco柱检测仪在280纳米时测得的消光值。柱的空白体积值用标记有V0的箭头表示。经过免疫复合物测定法分别对IgG、IgM和IgA的特异性作用后得到的消光值分别用标记有G、M、A的线表示。IgM探针试剂对样品中IgM组成的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具有高的敏感性所测到的消光值用曲线M表示。在本试验条件下,抗IgG和抗IgA特异性抗体(对免疫合物)的敏感度几乎相同。
附注:图9:琼脂糖A15M柱的校正
图9的附注中所述的柱层析法用免疫复合物中各种分子量范围的蛋白质进行校正,以测其分子量,其中免疫复合物是经过免疫复合物测定法检验的。使用五种不同的柱洗脱液,每一种分别含有纯化的二磷酸果糖酶(分子量158,000),IgG(分子量170,000),过氧化氢酶(分子量232,000)、铁蛋白(分子量440,000)和甲状腺球蛋白(分子量670,000)。含有聚合蛋白(分子量大于20,000)和兰色葡聚糖(分子量在1,000,000和50,000,000之间)第六种洗脱液确定V0(the void volume)值。通过核糖核酸酶(分子量13,000)的层析作用确定Vc(Colume Volume)值。纵坐标所示的洗脱常数(elution Kav)按如下公式算出:
Kva= ((Ve-Vo))/((Vc-Vo))
图9中横坐标上所列的是分子量的对数值(log分子量)。外推形成的交叉得到的排除限度为10000000道尔顿,完全在制造者估计的15000000道尔顿范围之内。如果想测定经过这种层析介质的分馏液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可先经过计算测得这种蛋白质的洗脱率Kav,然后参照图9得到其分子量。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的目的是要进一步说明对如前所述的这种免疫复合物测定法的使用。尽管会有含抗原的复合物或小型抗原系列的物质产生,但医生还是很难对许多处于早期的自身免疫紊乱症患者作出诊断,其中包括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如果可测定这些免疫复合物的抗原性成分,那这将极大地简化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识别。
如果使用实施1中所述膜包被平板,将其与血清或血浆或血液进行接触,则可使包括有抗原组分和裸露Fab结合位点的免疫吸附在膜上,并因此而使复合物联到固态载体上。如果加入对抗原或某种自身免疫病为特有的抗原系为特异性的酶标记的抗体,或者加入可与免疫复合物中裸露的Fab部分相结合的并可见于复合物中的抗原酶标记物,则可以通过加入底物而产生的特征性颜色来展示有复合的疾病特异的抗原存在。另一方面,如果免疫复合物不含有对某种疾病为特异性和选择性的这类抗原和Fab区,那么加入这些酶标记的抗体和抗原在经过底物辅助作用后,不能形成颜色进行检验。这样的话,免疫复合物中抗原特殊性实验将促进对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并对病情发展的监测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从而更好地予以治疗。在治疗方面具有熟练技能的人很快就会对本方法进行使用。
前述实施例是说明了糖蛋白膜将免疫复合物吸附到固体支撑物上的有效性和有用性。通过该实施例可以看出对于复合物中的抗体分子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检测,因而就没有理由将该检测方法限定在测定其中所含的同级或亚级抗体的范围内。特异性检验手段的进一步使用,即通过将其用于对病理状况进行检测而获得。下文即是对所用的检验方法的描述和说明。
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和抗体具有尚未被占据的可通过与标记的或结合的材料之间的特异作用而检测的结合点。因此,按实施例1,3和4实施方法对免疫复合物进行吸附,并在加入某种酶联抗原的条件下进行温育,结果将产生结合抗原的附着。如果在复合物中有对这种抗原起作用的抗体的话,这一性质就会导致特异性抗原酶催化的反应发生。因此,如果免疫复合物中含有直接同抗原物质进行作用的抗体的话,则酶免疫测定法的反应为阳性,反之如果缺乏这些组分,酶免疫测定法的结果为阴性。本方法的另外一个应用、即可将其作为复合物的准确抗体组合物来进行对疾病的专一性调查。联结作用不仅限于使用酶。还可用荧光化学制品如荧光素等一类荧光物质,如果免疫复合物中存在相应的抗体,那么免疫复合物上将能联有荧光剂;同样地,如果将抗原联结上放射性核素,那么先已发生了吸附作用的含有相对应抗体存在的复合物也将带有放射性。还有许多其它检测方法,而且每种方法都产生阳性指示结果,假如复合物中的抗体成分按此所述的方法已固着了的话。
同样,复合物中存在有适当的抗原物,可按在此所述方法并利用联结直接与该抗原作用的抗体检测这类抗原物质。如果将酶联抗体同按在此所述的方法制备的固定化的免疫复合物一道进行温育,酶催反应的结果将显示在复合物中存在有前面提到的抗原物质。联结作用同样不仅限于酶。加入荧光剂等类似的荧光化学制剂到抗体上,如果有所述抗原性物质存在,则抗体就会结合有荧光物质。同样如果在免疫复合物中存在抗原物质,经过放射核素联结作用的相应抗体就会将其放射性带给先已发生了吸附作用的复合物、使其也间接具有放射性。同所述抗体检测方法一样,也存在着许多其它检测抗原的方法,并且,假设在按此所述方法附着的复合物中含有抗原性物质,则每种方法都将得到阳性指示。
在此所述技术:即通过吸附作用和其它接触机制的作用,这种由非特异性免疫活性氨基酸肽链包被的载体具有选择性地直接地吸附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因此这种膜可广泛地使用在对各种体液中的循环性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o    complex)进行测定和清除方面。其中的肽链成分包括寡肽、变异寡肽、多肽、变异多肽、蛋白和变异蛋白等。另外,这类肽链分子的糖基化产物(糖肽和糖蛋白)将产生对测定和除去体液中免疫复合物非常有用的组合物。本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对本技术全面了解和熟炼掌握以后,可以对其自如使用。在本方法处理固态载体的过程中,同时还对自身免疫疾病检验和治疗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有益的方法,提供了许多新的程序。这类程序包括(但不仅限于):对免疫复合物组成成分中抗体种类和亚种进行检验;确定免疫复合物中抗原的性质,和对出现在血清和其它体液及各种体内或体外来源的液体中的复合物进行去除。因此,在考虑对循环系统血清中存在的免疫复合物直接地进行检测和消除方面,本技术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可实用前景。
无需与特殊理论相结合,可以预期对所述寡肽、多肽和蛋白首次免疫种类的不同程度的糖基化,或用同功物的取代,将产生一类能直接与血清中免疫复合物相结合的物质,用于其检测或去除。
可以预期即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各种发明性的概念将得到各种实施方案,后附的权利要求是要包括除先有技术以外的各种改型的实施方案。
附图中所用字母缩写的含意如下:
EDTA:乙二胺四乙酸
CIT:柠檬酸盐
HEP:肝素
RA:类风湿关节炎
VASC:脉管炎
SER:血清
N/C:过未包被的聚苯乙烯柱后的血清
H/WB:肝素处理过的全血
H/P:从肝素处理过的全血得到的血浆
C/WB:柠檬酸盐处理过的全血
C/P:从柠檬酸盐处理过的全血得到的血浆
E/WB:EDTA处理过的全血
E/P:从EDTA处理的全血得到的血浆

Claims (21)

1、一种进行确定体液样品中免疫复合物的组分和(或)其浓度的免疫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被测样品和免疫学非特异性的氨基酸肽链加到受体上,所述氨基酸肽链粘着到所述受体上而且具有将所述样品中存在的免疫复合物附着到所述受体上的能力;让所述氨基酸肽链将所述样品中的免疫复合物附着到所述受体上;以产生所述样品中存在的免疫复合物组分和(或)浓度的指示标记和抗体和抗原成分的指示标记的方式处理所述的附着免疫复合物。
2、根据权项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用含有免疫学非特异性的氨基酸肽链的溶液处理所述受体,使在所述受体上形成所述氨基酸肽链层,所述受体最好包括在其上能接纳受试样品的固相基质,然后使受试样品放置到所述受体上。
3、根据权项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免疫学非特异性氨基酸肽链选自以下分子:寡肽,变异寡肽、多肽、变异多肽、蛋白和变异蛋白;优先选用糖基化的多肽和蛋白,这些分子的进一步特征在于它们对免疫复合物的亲和性。
4、根据权项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糖基化蛋白选自球蛋白的分馏段,优先选用脊椎动物的球蛋白类,更优先选用哺乳动物的,最优先选用牛丙种球蛋白、马丙种球蛋白、兔丙种球蛋白、狗丙种球蛋白、人丙种球蛋白、羊丙种球蛋白、鼠丙种球蛋白、猪丙种球蛋白、猫丙种球蛋白,或前述各种丙种球蛋白的Cohn分馏段;或糖基化肽选自化学合成的,或那些利用细胞杂交和重组技术而改变了遗传结构的生物体和利用各种修饰和改变技术形成的变异细胞所产生的所需的糖基化蛋白。
5、根据权项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糖基化蛋白包括牛丙种球蛋白,优先选用Cohn分馏所获得的牛丙种球蛋白。
6、一种从体液中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1)在预先选择的对固着作用有促进的条件下,将含有免疫学非特异性的氨基酸肽链分子的组合物固着在底物上,使其在底物表面形成一个膜;
(2)在对体液中免疫复合物附着到所述膜上有促进的条件下,将所述的膜与含有免疫复合物的血清进行接触反应;
借此,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就吸附在上述膜包被的底物上。
7、根据权项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免疫学非特异性氨基酸肽链的组合物含有氨基酸肽分子,肽分子选自寡肽,变异寡肽、多肽、变异多肽、蛋白、变异蛋白,优先选用糖基化肽类和蛋白,这类分子的进一步特征在于它们对免疫复合物的亲和性。
8、根据权项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糖基化蛋白选自球蛋白的分馏段,优先选用脊椎动物的,更优先选用哺乳动物的分馏段,最优先选用牛丙种球蛋白、马丙种球蛋白、兔丙种球蛋白、狗丙种球蛋白、人丙种球蛋白、羊丙种球蛋白、鼠丙种球蛋白、猪丙种球蛋白、猫丙种球蛋白或含有任何前述丙种球蛋白的Cohn分馏段;或者其中所述的糖基化肽选自化学合成的,或经过细胞杂交和重组技术而改变了遗传结构的生物体或经过其他修饰和改变技术而形成的变异细胞所产生的所需要的糖基化蛋白。
9、根据权项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糖基化蛋白包括牛丙种球蛋白,优选Cohn分馏所获得的牛丙种球蛋白。
10、一种从体液中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1)在预先选定的温度和相对固着作用为足够的时间条件下,经过温育,将含有免疫学非特异性氨基酸肽链分子的组合物固着在所述的底物上;
(2)将固着有膜的该底物与含有免疫复合物和磷酸盐缓冲盐水的溶液进行接触反应;
(3)在预先选定的温度和相对免疫复和物与膜充分结合为足够的时间条件下经过温育,促使溶液中的免疫复合物结合在所述的膜上。
11、根据权项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有免疫学非特异性的组合物是呈碱性的;并含有氨基酸肽链分子,该分子选自由寡肽,变异寡肽、多肽、变异多肽、蛋白及变异蛋白组成的组中,优先选用糖基化蛋白和糖基化肽类,这类分子的进一步特征在于它们对免疫复合物的亲和性。
12、根据权项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糖基化蛋白选自球蛋白的分馏段,优先选用脊椎动物的分馏段,更优先选用哺乳动物的分馏段,最优先选用牛丙种球蛋白、马丙种球蛋白、兔丙种球蛋白、狗丙种球蛋白、人丙种球蛋白、羊丙种球蛋白、鼠丙种球蛋白、猪丙种球蛋白、猫丙种球蛋白或含有如前所述的丙种球蛋白的Cohn分馏段;或其中所述的糖基化肽选自化学合成的,或由细胞杂交和重组技术而改变了遗传结构的生物体或经过其他修饰和改变技术形成的变异细胞所产生的所需的糖基化蛋白。
13、根据权项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糖基化蛋白包括牛丙种球蛋白,优选经Cohn分馏法得到的牛丙种球蛋白。
14、选择性地从体液中去除免疫复合物的材料,其特征在于:
使载体媒介(P)适合于同含有免疫复合物的溶液进行接触反应,
膜介质(21)包括含有免疫学非特异性氨基酸肽链(含有附着在所述载体媒介上的化合物)的组合物,在与特定体液相接触时粘着其中免疫复合物的能力,从而这种体液中的免疫复合物可被选择性地附着在所述的载体媒介上。
15、根据权项14所述的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有免疫学非特异性氨基酸肽链组合物含有的氨基酸肽链选自以下分子:寡肽,变异寡肽、多肽、变异多肽、蛋白、变异蛋白,优先选用糖基化蛋白和糖基化肽类,这类分子的进一步特征在于它们对免疫复合物的亲和性。
16、根据权项15所述的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糖基化蛋白选自球蛋白的分馏段,优先选用脊椎动物的分馏段,更优先选用哺乳动物的分馏段,最优先选用牛丙种球蛋白、马丙种球蛋白、兔丙种球蛋白、狗丙种球蛋白、人丙种球蛋白、羊丙种球蛋白、鼠丙种球蛋白、猪丙种球蛋白、猫丙种球蛋白或含有如前所述的球蛋白的Cohn分馏段;或者其中所述的糖基化肽选自化学合成的,或由细胞杂交和重组技术而改变了遗传结构的生物体或经过各种修饰和改变技术形成的变异细胞所产生的所需的糖基化蛋白。
17、根据权项16所述的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糖基化蛋白包括牛丙种球蛋白,优选经Cohn分馏法得到的牛丙种球蛋白。
18、一种生产能将免疫复合物直接地选择性地吸附在如此制备的基底物上之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提供一种具有可受性表面的基底物;
用该基底物与一种组合物接触反应,该组合物包括的成分选自下列分子:寡肽,变异寡肽、多肽、变异多肽、蛋白、变异蛋白,这些分子能够与基底物相结合形成膜,而且通过该膜能与其相接触的组合物中免疫复合物粘着,其方式是能够接下来确定所述免疫复合物的存在的方式。
19、根据权项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进行这种接触反应的组合物存在于碱性PH溶液中,在预先确定的温度和相对于该组合物和基底物相结合为足够的时间条件下,将该组合物与上述的基底物进行温育。
20、根据权项18或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分选自球蛋白的分馏段,优先选用脊椎动物得到的,更优先选用哺乳动物的,最优先选用牛丙种球蛋白、马丙种球蛋白、兔丙种球蛋白、狗丙种球蛋白、人丙种球蛋白、羊丙种球蛋白、鼠丙种球蛋白、猪丙种球蛋白、猫丙种球蛋白或含有前述丙种球蛋白的Cohn分馏段;或者其中所述的糖基化肽选自化学合成的,或由经过细胞杂交和重组技术作用而改变了遗传结构的个体或经过其他修饰和改变技术而形成的变异细胞所产生的所需的糖基化蛋白。
21、根据权项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糖基化蛋白包括牛丙种球蛋白,优选经Cohn分馏法所获的牛丙种球蛋白。
CN198686103610A 1985-05-31 1986-05-30 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方法和步骤 Pending CN861036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74001885A 1985-05-31 1985-05-31
US740,018 1985-05-31
US763,955 1985-08-08
US06/763,955 US4757024A (en) 1985-05-31 1985-08-08 Immune complex detection method and article using immunologically non-specific immunoglobulin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6103610A true CN86103610A (zh) 1987-01-21

Family

ID=27113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198686103610A Pending CN86103610A (zh) 1985-05-31 1986-05-30 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方法和步骤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4757024A (zh)
EP (1) EP0223843A4 (zh)
CN (1) CN86103610A (zh)
AU (1) AU5965386A (zh)
BR (1) BR8606703A (zh)
DK (1) DK49287A (zh)
FI (1) FI870320A (zh)
IL (1) IL78817A0 (zh)
OA (1) OA0847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5517A (zh) * 2012-08-17 2015-10-21 莫佛塞斯公司 复合物特异性抗体和抗体片段及其用途
CN107576785A (zh) * 2017-08-25 2018-01-12 广州市雷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样本处理液及其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59303A (en) * 1987-12-21 1990-09-25 Syntex (U.S.A.) Inc. Assay for antigens by binding immune complexes to solid supports free of protein and non-ionic binders
US4976968A (en) * 1989-02-24 1990-12-11 Clinical Technologies Associates, Inc. Anhydrous delivery systems for pharmacological agents
US4983402A (en) * 1989-02-24 1991-01-08 Clinical Technologies Associates, Inc. Orally administerable ANF
US5693338A (en) * 1994-09-29 1997-12-02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Diketopiperazine-based delivery systems
US6099856A (en) * 1992-06-15 2000-08-08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Active agent transport systems
US5541155A (en) * 1994-04-22 1996-07-30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Acids and acid salts and their use in delivery systems
US6221367B1 (en) 1992-06-15 2001-04-24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Active agent transport systems
US5714167A (en) * 1992-06-15 1998-02-03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Active agent transport systems
US5629020A (en) 1994-04-22 1997-05-13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Modified amino acids for drug delivery
US5578323A (en) * 1992-06-15 1996-11-26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Proteinoid carriers and methods for preparation and use thereof
US6331318B1 (en) 1994-09-30 2001-12-18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arbon-substituted diketopiperazine delivery systems
US5443841A (en) * 1992-06-15 1995-08-22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Proteinoid microspheres and methods for preparation and use thereof
US5447728A (en) * 1992-06-15 1995-09-05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Desferrioxamine oral delivery system
US5877028A (en) 1991-05-29 1999-03-02 Smithkline Diagnostics, Inc.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device
US5998220A (en) 1991-05-29 1999-12-07 Beckman Coulter, Inc. Opposable-element assay devices, kits, and methods employing them
US5340612A (en) * 1992-04-16 1994-08-23 W.R. Grace & Co.-Conn. Sprayable portland cement-based fireproofing compositions
US5811127A (en) * 1992-06-15 1998-09-22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Desferrioxamine oral delivery system
US5792451A (en) * 1994-03-02 1998-08-11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Oral drug delivery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US5401516A (en) * 1992-12-21 1995-03-28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Modified hydrolyzed vegetable protein microspheres and methods for preparation and use thereof
US5643957A (en) * 1993-04-22 1997-07-01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ATE298561T1 (de) * 1993-04-22 2005-07-15 Emisphere Tech Inc Orale dareichungsform
US5958457A (en) * 1993-04-22 1999-09-28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sitions for the delivery of antigens
US6461643B2 (en) * 1993-04-22 2002-10-08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Oral drug delivery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US5709861A (en) * 1993-04-22 1998-01-20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sitions for the delivery of antigens
US5650386A (en) * 1995-03-31 1997-07-22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sitions for oral delivery of active agents
US6001347A (en) 1995-03-31 1999-12-14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BR9604880A (pt) * 1995-03-31 1998-05-19 Emisphere Tech Inc Composto composição forma de unidade de dosagem métodos para administração de um agente biologicamente ativo para preparar uma composição para administração de um agente ativo e para preparar um composto e composição farmacológica
US5989539A (en) * 1995-03-31 1999-11-23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5965121A (en) * 1995-03-31 1999-10-12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5866536A (en) * 1995-03-31 1999-02-02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6090958A (en) * 1995-03-31 2000-07-18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5820881A (en) * 1995-04-28 1998-10-13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Microspheres of diamide-dicarboxylic acids
US5824345A (en) * 1995-06-07 1998-10-20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Fragrances and flavorants
US6051258A (en) * 1995-06-07 2000-04-18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Proteinoid emulsions and methods for preparation and use thereof
US5750147A (en) * 1995-06-07 1998-05-12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solubilizing and encapsulating itraconazole
US5667806A (en) * 1995-06-07 1997-09-16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Spray dr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E19681560T1 (de) * 1995-09-11 1998-08-20 Emisphere Tech Inc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omega-Aminoalkansäure-Derivaten aus Cycloalkanonen
SI9720025A (sl) 1996-03-29 1999-08-31 Emishphere Technologies, Inc. Spojine in sestavki za prenos aktivne snovi
CA2258264A1 (en) 1996-06-14 1997-12-18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Microencapsulated fragrances and method for preparation
US5939381A (en) * 1997-02-07 1999-08-17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6358504B1 (en) * 1997-02-07 2002-03-19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5990166A (en) * 1997-02-07 1999-11-23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6060513A (en) * 1997-02-07 2000-05-09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5804688A (en) * 1997-02-07 1998-09-08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6313088B1 (en) 1997-02-07 2001-11-06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8-[(2-hydroxy-4-methoxy benzoyl) amino]-octanoic aci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5876710A (en) * 1997-02-07 1999-03-02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5879681A (en) * 1997-02-07 1999-03-09 Emisphere Technol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5863944A (en) * 1997-04-30 1999-01-26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s and compositions for delivering active agents
US5962710A (en) * 1997-05-09 1999-10-05 Emisphere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preparing salicyloylamino aci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603406A (en) * 1977-08-31 1981-11-25 Nat Res Dev Assay of immune complexes
DE2836046A1 (de) * 1978-08-17 1980-02-28 Behringwerke Ag Immunologisches bestimmungsverfahren
US4307190A (en) * 1978-10-30 1981-12-22 Technicon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Immunoassay using ascitic fluid
US4329331A (en) * 1980-03-13 1982-05-11 Kallick Charles A Diagnostic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A1233115A (en) * 1982-11-12 1988-02-23 Thomas L. Mcdonald Immune complex isolatio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5517A (zh) * 2012-08-17 2015-10-21 莫佛塞斯公司 复合物特异性抗体和抗体片段及其用途
CN107576785A (zh) * 2017-08-25 2018-01-12 广州市雷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样本处理液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8606703A (pt) 1987-08-11
EP0223843A4 (en) 1989-06-21
IL78817A0 (en) 1986-09-30
FI870320A0 (fi) 1987-01-26
FI870320A (fi) 1987-01-26
OA08473A (en) 1988-07-29
DK49287D0 (da) 1987-01-30
EP0223843A1 (en) 1987-06-03
AU5965386A (en) 1986-12-24
DK49287A (da) 1987-01-30
US4757024A (en) 1988-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86103610A (zh) 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方法和步骤
CN1021375C (zh) 用于检测人血清中hiv抗原的酶免疫测定法
CN1842707A (zh) 朊病毒蛋白结合材料及其使用方法
CN1201527A (zh) 具有传导阻片的对置部件分析装置
CN1217189C (zh) 测定全血样品中白细胞个数的方法
CN1018674B (zh) 一种测定样品中内毒素存在的方法
CN1266538A (zh) 滞留层析和蛋白质芯片排列在生物学和医药上的应用
CN101048662A (zh) 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检验方法及诊断试剂
CN1263599A (zh) 测定抗体的方法及抗体测定装置
CN101065497A (zh) 用于亲和分离的微泡
CN1120847C (zh) (1→3)-β-D-葡聚糖结合性蛋白质、识别该蛋白质的抗体及其利用
JPH0720437B2 (ja) モノクロナ−ル抗体
US6824988B2 (en) Method and compositions for use in diagnosing and characterizing chronic immune disease
CN1195869C (zh) 单克隆抗体、杂交瘤、免疫测定法和诊断试剂盒
CN1016647B (zh) 抗前s抗体检测法
CN1585900A (zh) 检测与胰腺胰岛细胞抗原分子和/或胰岛素反应的自身抗体
CN1502042A (zh) 一种用于以微波为媒介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速测法
CN1535380A (zh) 鉴定微生物
CN101031581A (zh) 克隆氏病抗体表位肽和检测克隆氏病的试剂
CN1773282A (zh) 用于免役介导1型糖尿病诊断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
CN1766632A (zh) 一种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氟喹酮类药物的酶联免疫试剂盒
JP2596574B2 (ja) クレアチンキナーゼmb定量方法
FI99114C (fi) Menetelmä tyvikalvoproteiinien eristämiseksi ihmis- ja eläinkudoksista
CN1700010A (zh) 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前s区抗原检测试剂盒
CN1056580A (zh) 测定热原含量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