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21562Y - 卡匣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卡匣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721562Y CN2721562Y CN 200420074068 CN200420074068U CN2721562Y CN 2721562 Y CN2721562 Y CN 2721562Y CN 200420074068 CN200420074068 CN 200420074068 CN 200420074068 U CN200420074068 U CN 200420074068U CN 2721562 Y CN2721562 Y CN 2721562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ntilever portion
- cartridge device
- free end
- elevation angle
- inter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卡匣装置,用以承载与收纳一对象,卡匣装置包括一侧壁及一悬臂部,其中,悬臂部用以支撑对象,悬臂部包括一固定于侧壁上的固定端,且与垂直于侧壁的水平面夹有一仰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匣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改进卡匣装置的悬臂部结构使每一隔层高度减低且增加基板容量的卡匣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电子产品的面板具有一透明基板,在目前发展的趋势中,此透明基板厚度愈来愈薄,由此降低产品的尺寸及重量,且此透明基板的材质可为玻璃、石英或有机透明物质如:PC(poly carbon)、PMMA(poly methylmethacrylic)等。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的制造过程为例,面板用的玻璃基板或其它板状对象是放置于承载卡匣中,进而再利用机械手臂来搬运或存取基板。
如图1A所示,多个玻璃基板(glass substrate)S1’(以下简称“基板”)收容于一卡匣装置C之中。卡匣装置C包括有一框架100’及多个悬臂部101’、102’,其中,框架100’为一矩型构件,多个悬臂部101’、102’是以各间隔的方式设置于框架100’的内侧壁110’、120’之上,而将框架100’内部划分成多个隔层105,每一隔层105具有一高度Hp(cassette pitch)。每一基板S1’由高度相同的悬臂部101’、102’所支撑。
图1B显示通过现有机械手臂M对于卡匣装置C内的玻璃基板S1’进行搬移时的前视图。机械手臂M包括一第一支撑部5’与一第二支撑部6’,此第一支撑部5’与第二支撑部6’之间相隔一既定距离W’。在通过机械手臂M对于基板S1’进行搬移、存放作业时,载运着基板S1’的机械手臂M在到达指定的隔层105后即伸入于卡匣装置C,然后将基板S1’放置于悬臂部101’、102’之上,如此便完成存放作业。反之,当要由卡匣装置C中取出基板S1’时,机械手臂M将伸入卡匣装置C内的指定基板S1’的正下方,进而利用第一支撑部5’、第二支撑部6’同时将基板S1’撑起,再将基板S1’移出卡匣装置C外。
然而,由于基板S1’是通过卡匣装置C两内侧壁110’、120’上的悬臂部101’、102’来支撑,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基板S1’中央位置部分会略微向下凹陷。
此外,由于近年来玻璃基板的尺寸从第2.5代(370mm×470mm)、第三代(550mm×650mm)、第3.5代(660mm×720mm)、第四代(680mm×880mm)、第五代(1100mm×1250mm)到目前所要发展的第六代及未来的第七代、第八代,玻璃基板的厚度由早期的0.7mm演变到现在的0.4mm,甚至于更薄。当玻璃基板尺寸越大、厚度越薄时,玻璃基板的中间部位呈现下垂比例会愈来愈大。
当机械手臂M针对大且薄的基板S1’进行托举时,基板S1’的两端段部E1、E2会向下弯曲,由图1C中可知,Hc是限定为基板S1’的端部E1下垂的距离。如果卡匣装置C的高度或宽度保持不变,玻璃基板S1’的两端容易碰撞到卡匣装置C的悬臂部101’、102’使得玻璃基板S1’的两端段部E1容易破碎,造成生产合格率降低,并且浪费材料以及延迟制作工艺时间的问题。
为使得基板S1’在搬移过程中可以安全地脱离卡匣装置C,则距离Hp必须大于Hc。只有加大卡匣装置C的各隔层105的间隔高度Hp,才能安全地使基板S1’的两端段部E1移出卡匣装置C。由此可知,当玻璃基板尺寸越大,卡匣装置C的尺寸也越来越大,卡匣装置C内可摆放的基板S1’数量也越来越少,而且基于厂房之空间限制,卡匣装置C的高度若太高,在摆放或取出基板S1’的作业会较为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卡匣装置的目的在于改进卡匣装置,以确保对象在搬移的过程中不会与卡匣产生碰撞。
本实用新型卡匣装置的另一目的在于改变卡匣装置的悬臂部形状,使而降低卡匣的整体高度及减轻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增加卡匣的隔层数量,进而增加可容纳的对象片数。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匣装置,用以承载与收纳一对象,卡匣装置包括一侧壁及一悬臂部。侧壁与一水平面垂直。悬臂部用以支撑对象,悬臂部包括一固定于侧壁上的固定端,悬臂部与水平面夹有一仰角。
又,仰角为1-10度之间。
悬臂部还包括一自由端,自由端下端包括一缺口。
在另一实施例中,悬臂部的厚度是朝自由端的方向渐缩。
又,自由端下端呈一阶梯状。
又,卡匣装置还包括一弹性垫,弹性垫贴附于自由端。
弹性垫是由弹性聚合物所制成,例如:橡胶、软性聚丙烯(softPolypropylene)...等材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卡匣装置,用以承载与收纳一对象,卡匣装置包括一侧壁及一悬臂部。侧壁与一水平面垂直。悬臂部是用以支撑对象,悬臂部包括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固定端固定在侧壁上,且自由端的厚度比固定端的厚度小。
又,自由端下端包括一缺口。
又,自由端的厚度是由固定端朝向自由端的方向渐缩。
又,自由端下端呈一阶梯状。
卡匣装置还包括一弹性垫,弹性垫贴附于自由端。其中,弹性垫是由弹性聚合物所制成,例如:橡胶、软性聚丙烯(soft Polypropylene)...等材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卡匣装置,用以承载与收纳一对象,卡匣装置包括一第一侧壁、一第一悬臂部、一第二侧壁及一第二悬臂部,第一侧壁与一水平面垂直。第一悬臂部设置于第一侧壁上。第二侧壁相对且平行于第一侧壁。第二悬臂部设置于第二侧壁上。其中,第一悬臂部与水平面夹有一第一仰角,第二悬臂部与水平面夹有一第二仰角。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数个具体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的卡匣装置及其内部的多个对象S1示意图;
图1B为现有的卡匣装置及机械手臂的前视图;
图1C为现有的卡匣装置局部放大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匣装置的前视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匣装置及机械手臂的前视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匣装置的第一悬臂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卡匣装置的前视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卡匣装置及机械手臂的前视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卡匣装置的第一悬臂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D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一变化例的卡匣装置的第一悬臂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卡匣装置的前视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卡匣装置及机械手臂的前视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卡匣装置的第一悬臂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D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一变化例的卡匣装置的第一悬臂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主要是应用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的制造过程,通过机械手臂M在各卡匣装置内分别对于多个对象S1(例如:玻璃基板或其它类似的板件)进行搬移。卡匣装置是用以承载与收纳对象S1,而机械手臂M可在卡匣装置内部进行上下、水平移动,如此以对于对象S1进行存取。
以下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各形态内容加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2A,卡匣装置C1由一框体100、一第一侧壁110、一第二侧壁120、一第一悬臂部11与一第二悬臂部12所组成。应注意的是,卡匣装置C1不只包括第一悬臂部11与第二悬臂部12,可还包括多个悬臂部,在此实施例中,仅以一第一悬臂部11与一第二悬臂部12为例提出说明。
第一侧壁110与第二侧壁120与一水平面h垂直,第二侧壁120相对且平行于第一侧壁110。第一悬臂部11包括一第一固定端11a与一第一自由端11b,第一固定端11a固定在第一侧壁110上。第二悬臂部12包括一第二固定端12a与一第二自由端12b,第二固定端12a固定在第二侧壁120上。由于对象S1主要是由自由端11b及12b所支承,卡匣装置C1还包括多个弹性垫160,分别贴附于第一悬臂部11与第二悬臂部12的第一、第二自由端11b及12b上,以防止对象S1与悬臂部11、12直接接触。
第一悬臂部11与水平面h夹有一第一仰角θ1,第二悬臂部12与水平面h夹有一第二仰角θ2,其中,第一仰角θ1与第二仰角θ2相同。第一仰角θ1与第二仰角θ2为1-10度之间,较佳的是1-4度之间。详而言之,第一仰角θ1与第二仰角θ2是根据对象S1的长度、厚度、重量以及材料而决定。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优点,请同时参考图2B及图2C。图2B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匣装置C1及机械手臂M的前视图。图2C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卡匣装置的第一悬臂部11局部放大图。在此图中,具有二支撑部5、6的机械手臂M正处于卡匣装置C1内的其中一隔层150,接触在卡匣装置C1内的其中一对象S1,且支撑部5、6同时将对象S1向上托举。当机械手臂M针对大且薄的对象S1进行托举时,对象S1的两端会稍微向下弯曲,而本实施例的第一悬臂部11的第一仰角θ1大致上与段部E的倾斜角度θ1’相同,使得段部E与第一悬臂部11大致上平行,且段部E的形状与第一悬臂部11的形状相当接近。
因此,当机械手臂M将对象S1在上下第一悬臂部11之间移动时,由于段部E的形状与第一悬臂部11的形状相当接近,可避免对象S1的段部E与第一悬臂部11互相碰撞。
另外,由于第一悬臂部11向上倾斜,如图2C所示,靠近自由端11b的隔层高度可增加额外的高度D1。因此,在搬运过程中,额外的高度D1提供更多的搬运空间,可避免对象S1与第一悬臂部11互相碰撞,因此,可缩小卡匣装置C1内各层之间的隔层高度H1,使整体卡匣装置C1的尺寸小型化。若需要收纳更多对象S1的场合时,由于每一隔层之间的高度H1降低,不需要加大卡匣装置C-1的尺寸,即可增加卡匣装置C1内的隔层数量,进而增加卡匣装置可容纳的对象片数。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3A、图3B及图3C,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卡匣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卡匣装置C2包括一框体200、一第一侧壁210、一第二侧壁220、一第一悬臂部21及一第二悬臂部22,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组件连接关系在此省略说明。
如图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变第一、第二悬臂部21、22的自由端21b、22b的形状,即,自由端21b、22b的厚度比固定端21a、22a的厚度小。详而言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悬臂部21的第一自由端21b包括一缺口25,而第二悬臂部22的第一自由端22b包括一缺口26。因此,第一、第二悬臂部21、22分别呈一阶梯状。
另一方面,应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悬臂部21、22仍保持在水平状态,不需使第一、第二悬臂部21、22倾斜。同样的,弹性垫260贴附于第一悬臂部21与第二悬臂部22上,以防止对象S2与悬臂部21、22直接接触。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优点,请同时参考图3B及图3C。图3B为显示第二实施例的卡匣装置C2及机械手臂M的前视图。图3C为显示卡匣装置C2的第一悬臂部21局部放大图。在此图中,具有二支撑部5、6的机械手臂M正处于卡匣装置C2内的其中一隔层250,接触于卡匣装置C2内的其中一对象S2,且支撑部5、6同时将对象S2向上托举。当机械手臂M针对大且薄的对象S1进行托举时,对象S1的两端会稍微向下弯曲,由于第一悬臂部21的第一自由端21b包括一缺口,缺口的高度D2是根据对象S2的倾斜角度而决定。由此缺口25提供额外的搬运空间,当机械手臂M将对象S2在上下第一悬臂部21之间移动时,可避免段部E与第一悬臂部21互相碰撞。因此可以缩小卡匣装置C2内各层之间的隔层高度H2,使整体卡匣装置C1的尺寸小型化。若需要收纳更多对象S2的场合时,由于每一隔层高度H2降低,不需要加大卡匣装置C-2的尺寸,即可增加卡匣装置C2内的隔层数量,进而增加卡匣装置可容纳的对象片数。因此,第二实施例同样能达到如同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第二实施例还具有一变化例。如图3D所示,其中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组件给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以第一悬臂部21’为例,第一悬臂部21’与水平面h夹有一第三仰角θ3。第三仰角θ3为1-10度之间。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三仰角θ3可为1-4度之间。由于第二悬臂部与第一悬臂部21’是互相对称,因此省略第二悬臂部的图示说明,第一悬臂部21’的仰角θ3与第二悬臂部(未显示)的仰角相同。仰角θ3根据对象S2的长度、厚度、重量以及材料而决定。
由于变化例的悬臂部21’具有第三仰角θ3,由此可提供额外的隔层高度D3,使搬运空间增加,因此,还可降低每一隔层之间的高度H2’,即,此变化例的隔层高度H2’是小于第二实施例的隔层高度H2,由于各隔层之间的隔层高度H2减低,进而增加卡匣装置可容纳的对象片数。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4A、图4B及图4C,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卡匣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卡匣装置C3包括一框体300、一第一侧壁310、一第二侧壁320、一第一悬臂部31及一第二悬臂部32。
如图所示,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变第一、第二悬臂部31、32的自由端31b、32b的形状,第一、第二自由端31b、32b的厚度比第一、第二固定端31a、32a的厚度小。即,第一、第二悬臂部31、32的厚度分别朝向自由端31b、32b的方向渐缩。
如图4B及图4C所示,由于第一悬臂部31的一段部P1具有一斜面33,斜面33与水平面h夹有一第四角度θ4,第一悬臂部31的段部P1的斜面33与物件S3的段部E大致上平行,且形状相当接近,同样的,第二悬臂部32的斜面与水平面h夹有一第五角度θ5,且额外的高度D4提供更多的搬运空间。因此,当机械手臂M将对象S3在上下第一悬臂部31之间移动时,可避免对象S3的段部E与第一悬臂部31互相碰撞。
另一方面,应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悬臂部31、32仍保持在水平状态,即,第一、第二悬臂部31、32分别以垂直方式固定于第一、第二侧壁310、320。同样的,弹性垫360贴附于第一悬臂部31与第二悬臂部32上,以防止对象S3与悬臂部31、32直接接触。
因此,第三实施例可缩小卡匣装置C3内各层之间的隔层高度H3,使整体卡匣装置C3的尺寸小型化。若需要收纳更多对象S3的场合时,由于每一隔层之间的高度H3降低,不需要加大卡匣装置C-3的尺寸,更可增加卡匣装置可容纳的对象片数。
第三实施例还具有一变化例。如图4D所示,其中与第三施例相同的组件给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以第一悬臂部31’为例,第一悬臂部31’与水平面h夹有一第六仰角θ6。第六仰角θ6为1-10度之间。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六仰角θ6可为1-4度之间。由于第二悬臂部与第一悬臂部31’是互相对称,因此省略第二悬臂部的图示说明,第一悬臂部31’的第六仰角θ6与第二悬臂部(未显示)的仰角相同。仰角是根据对象S2的长度、厚度、重量以及材料而决定。
由于变化例的悬臂部31’具有仰角θ6,由此可提供额外的隔层高度D4,使搬运空间增加,因此,更可降低每一隔层之间的高度H3’,即,此变化例的隔层高度H3’小于第三实施例的隔层高度H3,由于各隔层之间的隔层高度H3减低,进而增加卡匣装置可容纳的对象片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不仅可防止对象与卡匣装置的悬臂部碰撞,还可缩短卡匣的隔层高度,进而降低卡匣整体高度及减轻重量。另外,若卡匣装置的整体高度维持不变,则可增加卡匣的隔层数量,且增加可容纳的对象片数。
Claims (7)
1.一种卡匣装置,用以承载与收纳一对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侧壁,与一水平面垂直;以及一用以支撑该对象的悬臂部,该悬臂部包括一固定端,固定于该侧壁上,该悬臂部与该水平面夹有一仰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仰角为1-10度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悬臂部还包括一自由端,该自由端下端设有一缺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悬臂部还包括一自由端,该悬臂部的厚度朝该自由端的方向渐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悬臂部还包括一自由端,该自由端下端呈一阶梯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悬臂部还包括一自由端,该卡匣装置还包括一弹性垫,该弹性垫贴附于该自由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垫为弹性聚合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420074068 CN2721562Y (zh) | 2004-08-04 | 2004-08-04 | 卡匣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420074068 CN2721562Y (zh) | 2004-08-04 | 2004-08-04 | 卡匣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721562Y true CN2721562Y (zh) | 2005-08-31 |
Family
ID=35011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420074068 Expired - Lifetime CN2721562Y (zh) | 2004-08-04 | 2004-08-04 | 卡匣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721562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50830A (zh) * | 2013-07-19 | 2013-10-16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卡匣 |
CN104743341A (zh) * | 2015-01-20 | 2015-07-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挡块、基板卡匣组件 |
-
2004
- 2004-08-04 CN CN 200420074068 patent/CN2721562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50830A (zh) * | 2013-07-19 | 2013-10-16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卡匣 |
CN103350830B (zh) * | 2013-07-19 | 2015-05-27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卡匣 |
CN104743341A (zh) * | 2015-01-20 | 2015-07-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挡块、基板卡匣组件 |
US10096503B2 (en) | 2015-01-20 | 2018-10-09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Stopper for substrate cassette and substrate cassette assembly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88052C (zh) | 片状基板的移动装载装置及其收存装置 | |
CN1618716A (zh) | 装载锁及使用其的装载锁腔室 | |
CN1868827A (zh) | 装载显示板的玻璃基板的玻璃盒 | |
CN1601338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815332A (zh) |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605908A (zh) | 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 | |
CN1787954A (zh) | 薄板支撑体 | |
CN101067694A (zh) | 容器部件,其制造方法,和使用其的平板显示器 | |
CN1314998C (zh) | 平面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 |
CN1716069A (zh) | 用于制造显示装置的基板的基板制造装置 | |
CN2721562Y (zh) | 卡匣装置 | |
CN1831598A (zh) | 液晶显示设备 | |
CN1673055A (zh) | 储备系统 | |
CN1892330A (zh) | 模框以及具有该模框的液晶显示器 | |
CN1614464A (zh) | 液晶面板用玻璃基板的收纳盒 | |
CN1924665A (zh) |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模块 | |
CN1940655A (zh) | 用于分配器工作台的玻璃附着结构 | |
CN1556432A (zh) | 液晶显示模组 | |
CN1579894A (zh) | 基板盒 | |
CN1263662C (zh) | 搬移装置 | |
CN1641442A (zh) | 液晶显示装置用背光机构 | |
CN1212253C (zh) | 传送玻璃基板卡匣及其承载组件 | |
CN1920626A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549029A (zh) |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 |
CN1895858A (zh) | 机械手臂及应用此机械手臂的搬运板材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80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