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79799U - 折弯导电端子、连接器及电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折弯导电端子、连接器及电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379799U CN221379799U CN202322745924.1U CN202322745924U CN221379799U CN 221379799 U CN221379799 U CN 221379799U CN 202322745924 U CN202322745924 U CN 202322745924U CN 221379799 U CN221379799 U CN 2213797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ve
- elastic
- bent
- bending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3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折弯导电端子、连接器及电连接装置。上述的折弯导电端子包括端子主体、固持部、压接导通部及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固持部连接于端子主体的侧壁上;压接导通部连接于固持部邻近端子主体的一侧;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分别连接于端子主体的两端,每一折弯弹性导电部设有弹性抵触区,压接导通部位于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之间,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用于在折弯导电端子组装于固定基座时分别抵接于压接导通部的两侧。上述的折弯导电端子能够较便捷且快速地组装于固定基座,同时使连接器的结构较简单,而且使折弯导电端子的结构紧凑性较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连接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弯导电端子、连接器及电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板对板连接器的信号传输领域,例如在芯片与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之间,或者在PCB与PCB之间,通过多个导电端子实现信号的互连。
传统的板对板连接器,如CN203466320U,连接器内的导电端子的零部件的数目较多,使导电端子的组装过程较繁杂,同时使连接器的结构较复杂。为使导电端子容易组装并使连接器的结构较简单,虽然现有技术的导电端子,如CN100416930C或CN108493643B,均提出了一种卡接于绝缘本体的对插端子,但是对插端子的上下端均要在横向方向上并排设置两个端子抵触脚来实现双通道的信号传输,使对插端子的横向尺寸较大,进而使相邻两个对插端子在横向方向占用空间较大,这使连接器的结构紧凑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容易组装、使连接器的结构较简单且紧凑的折弯导电端子、连接器及电连接装置。
本公开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折弯导电端子,包括:
端子主体;
固持部,连接于所述端子主体的侧壁上;
压接导通部,连接于所述固持部邻近所述端子主体的一侧;
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端子主体的两端,每一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设有弹性抵触区,所述压接导通部位于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之间,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用于在所述折弯导电端子组装于固定基座时分别抵接于所述压接导通部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的弹性抵触区相背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包括折弯弹性部及弹性压接力臂,所述折弯弹性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端子主体及所述弹性压接力臂,所述弹性抵触区设于所述折弯弹性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弯弹性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弯段、第二折弯段及第三折弯段,所述端子主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折弯段背离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一端,所述第三折弯段的背离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弹性压接力臂的一端,所述弹性压接力臂的另一端用于在组装于两个导电板体之间时抵接于所述压接导通部;所述弹性抵触区设于所述第三折弯段的背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弯段的折弯方向及所述第三折弯段的折弯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折弯段的折弯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弯段的顶部与所述压接导通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三折弯段的顶部与所述压接导通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压接力臂的远离所述第三折弯段的一端呈折弯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持部所在平面及所述压接导通部所在平面均垂直于所述端子主体所在平面。
一种连接器,包括固定基座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折弯导电端子;所述固定基座开设有相连通的贯穿槽及定位卡槽,所述固持部位于所述定位卡槽内并与所述固定基座卡接,所述端子主体及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均位于所述贯穿槽内,所述压接导通部抵接于所述定位卡槽的底壁上;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的弹性抵触区均位于所述固定基座的外侧。
一种电连接装置,包括导电板体及上述的连接器,所述导电板体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电板体分别位于所述固定基座的两侧;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在所述折弯导电端子组装于固定基座时分别抵接于所述压接导通部的两侧,且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的弹性抵触区分别抵接于两个所述导电板体的导电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上述的折弯导电端子,固持部可卡接固定于固定基座上,由于固持部连接于端子主体的侧壁上,压接导通部连接于固持部邻近端子主体的一侧,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分别连接于端子主体的两端,使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呈弹性力臂结构,又由于压接导通部位于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之间,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在折弯导电端子组装于固定基座时分别抵接于压接导通部的两侧,这样在折弯导电端子组装于固定基座时,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的弹性抵触区均位于固定基座的外侧,且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的弹性抵触区分别与两个导电板体的导电部抵接,如此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与端子主体形成一个信号传输通道,同时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与压接导通部形成另一个信号传输通道,使折弯导电端子在两个导电板体之间实现双信号通道传输。
2、相比于传统的连接器,上述的折弯导电端子能够较便捷且快速地组装于固定基座,同时使连接器的结构较简单,而且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在组装于固定基座之后以弹性抵接于压接导通部的两侧的方式实现双信号通道的传输,不仅实现双通道的信号传输,而且使折弯导电端子的结构紧凑性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连接器的固定基座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连接器的折弯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折弯导电端子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电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电连接装置的导电板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公开,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公开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公开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公开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公开提供一种折弯导电端子,包括端子主体、固持部、压接导通部及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固持部连接于所述端子主体的侧壁上;压接导通部连接于所述固持部邻近所述端子主体的一侧;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端子主体的两端,每一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设有弹性抵触区,所述压接导通部位于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之间,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用于在所述折弯导电端子组装于固定基座时分别抵接于所述压接导通部的两侧。
上述的折弯导电端子,固持部可卡接固定于固定基座上,由于固持部连接于端子主体的侧壁上,压接导通部连接于固持部邻近端子主体的一侧,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分别连接于端子主体的两端,使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呈弹性力臂结构,又由于压接导通部位于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之间,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在折弯导电端子组装于固定基座时分别抵接于压接导通部的两侧,这样在折弯导电端子组装于固定基座时,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的弹性抵触区均位于固定基座的外侧,且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的弹性抵触区分别与两个导电板体的导电部抵接,如此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与端子主体形成一个信号传输通道,同时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与压接导通部形成另一个信号传输通道,使折弯导电端子在两个导电板体之间实现双信号通道传输。相比于传统的连接器,上述的折弯导电端子能够较便捷且快速地组装于固定基座,同时使连接器的结构较简单,而且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在组装于固定基座之后以弹性抵接于压接导通部的两侧的方式实现双信号通道的传输,不仅实现双通道的信号传输,而且使折弯导电端子的结构紧凑性较好。
为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做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0包括固定基座110及折弯导电端子120,所述固定基座110开设有相连通的贯穿槽102及定位卡槽104,折弯导电端子120穿设于贯穿槽102,且折弯导电端子120的部分卡入定位卡槽104内。
同时参见图4及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折弯导电端子120包括端子主体122、固持部124、压接导通部126及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固持部124连接于所述端子主体122的侧壁上,所述固持部124位于所述定位卡槽104内并与所述固定基座110卡接。压接导通部126连接于所述固持部124邻近所述端子主体122的一侧。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分别连接于所述端子主体122的两端,每一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设有弹性抵触区1282,所述压接导通部126位于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之间。
如图1至图5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端子主体122及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均位于所述贯穿槽102内,所述压接导通部126抵接于所述定位卡槽104的底壁上。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用于在所述折弯导电端子120组装于固定基座110时分别抵接于所述压接导通部126的两侧。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的弹性抵触区1282均位于所述固定基座110的外侧。同时参见图6及图7,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的弹性抵触区1282均位于所述固定基座110的外侧,在所述折弯导电端子120组装于固定基座110时,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的弹性抵触区1282分别与两个所述导电板体200的导电部202抵接,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分别抵接于所述压接导通部126的两侧,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与端子主体122形成一个信号传输通道,同时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与压接导通部126形成另一个信号传输通道。在本实施例中,当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的弹性抵触区1282分别与两个所述导电板体200的导电部202抵接时,折弯弹性部128a受压形变,使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的弹性抵触区1282分别与两个所述导电板体200的导电部202弹性抵接。
上述的折弯导电端子120,固持部124可卡接固定于固定基座110上,由于固持部124连接于端子主体122的侧壁上,压接导通部126连接于固持部124邻近端子主体122的一侧,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分别连接于端子主体122的两端,使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呈弹性力臂结构,又由于压接导通部126位于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之间,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在折弯导电端子120组装于固定基座110时分别抵接于压接导通部126的两侧,这样在折弯导电端子120组装于固定基座110时,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的弹性抵触区1282均位于固定基座110的外侧,且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的弹性抵触区1282分别与两个导电板体200的导电部202抵接,如此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与端子主体122形成一个信号传输通道,同时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与压接导通部126形成另一个信号传输通道,使折弯导电端子120在两个导电板体200之间实现双信号通道传输。
相比于传统的连接器100,上述的折弯导电端子120能够较便捷且快速地组装于固定基座110,同时使连接器100的结构较简单,而且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在组装于固定基座110之后以弹性抵接于压接导通部126的两侧的方式实现双信号通道的传输,不仅实现双通道的信号传输,而且使折弯导电端子120的结构紧凑性较好。需要说明的是,导电板体200可以为PCB或芯片。
如图2至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的弹性抵触区1282相背设置,使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较好地裸露于固定基座110的外侧,以使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分别弹性抵接于两个导电板体200的导电部202。
如图4至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包括折弯弹性部128a及弹性压接力臂128b,所述折弯弹性部128a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端子主体122及所述弹性压接力臂128b,使弹性压接力臂128b通过折弯弹性部128a连接于端子主体1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抵触区1282设于所述折弯弹性部128a,使每一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的弹性抵触区1282弹性抵接于相应的导电板体200的导电部202。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弯弹性部128a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弯段1281、第二折弯段1283及第三折弯段1285,所述端子主体122连接于所述第一折弯段1281背离所述第二折弯段1283的一端,所述第三折弯段1285的背离所述第二折弯段128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弹性压接力臂128b的一端,所述弹性压接力臂128b的另一端用于在组装于两个导电板体200之间时抵接于所述压接导通部126;所述弹性抵触区1282设于所述第三折弯段1285的背部,使弹性抵触区1282较好地弹性抵接于相应的导电板体200的导电部202,同时使折弯弹性部128a具有较好的弹性性能。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弯段1281的折弯方向及所述第三折弯段1285的折弯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折弯段1283的折弯方向相反,使折弯弹性部128a具有较好的弹性性能。
如图4及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弯段1281的顶部与所述压接导通部126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所述第三折弯段1285的顶部与所述压接导通部126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所述第一距离D1小于所述第二距离D2,使第三折弯段1285的弹性抵触区1282较好地抵接于相应的导电板体200的导电部202。
如图4至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压接力臂128b的远离所述第三折弯段1285的一端呈折弯状,使弹性压接力臂128b在折弯弹性部128a受压形变时较好地弹性抵接于导电板体200的导电部202。
如图4至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持部124所在平面及所述压接导通部126所在平面均垂直于所述端子主体122所在平面,使折弯导电端子120的结构较紧凑。
如图6及图7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连接装置10,包括导电板体200及上述的连接器100,所述导电板体20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电板体200分别位于所述固定基座110的两侧。同时参见图1至图5,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在所述折弯导电端子120组装于固定基座110时分别抵接于所述压接导通部126的两侧,且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的弹性抵触区1282分别抵接于两个所述导电板体200的导电部20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上述的折弯导电端子120,固持部124可卡接固定于固定基座110上,由于固持部124连接于端子主体122的侧壁上,压接导通部126连接于固持部124邻近端子主体122的一侧,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分别连接于端子主体122的两端,使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呈弹性力臂结构,又由于压接导通部126位于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之间,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在折弯导电端子120组装于固定基座110时分别抵接于压接导通部126的两侧,这样在折弯导电端子120组装于固定基座110时,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的弹性抵触区1282均位于固定基座110的外侧,且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的弹性抵触区1282分别与两个导电板体200的导电部202抵接,如此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与端子主体122形成一个信号传输通道,同时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与压接导通部126形成另一个信号传输通道,使折弯导电端子120在两个导电板体200之间实现双信号通道传输。
2、相比于传统的连接器100,上述的折弯导电端子120能够较便捷且快速地组装于固定基座110,同时使连接器100的结构较简单,而且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128在组装于固定基座110之后以弹性抵接于压接导通部126的两侧的方式实现双信号通道的传输,不仅实现双通道的信号传输,而且使折弯导电端子120的结构紧凑性较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公开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折弯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主体;
固持部,连接于所述端子主体的侧壁上;
压接导通部,连接于所述固持部邻近所述端子主体的一侧;
两个折弯弹性导电部,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端子主体的两端,每一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设有弹性抵触区,所述压接导通部位于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之间,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用于在所述折弯导电端子组装于固定基座时分别抵接于所述压接导通部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的弹性抵触区相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包括折弯弹性部及弹性压接力臂,所述折弯弹性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端子主体及所述弹性压接力臂,所述弹性抵触区设于所述折弯弹性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弯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弹性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弯段、第二折弯段及第三折弯段,所述端子主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折弯段背离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一端,所述第三折弯段的背离所述第二折弯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弹性压接力臂的一端,所述弹性压接力臂的另一端用于在组装于两个导电板体之间时抵接于所述压接导通部;所述弹性抵触区设于所述第三折弯段的背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弯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折弯方向及所述第三折弯段的折弯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折弯段的折弯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弯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顶部与所述压接导通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三折弯段的顶部与所述压接导通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弯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压接力臂的远离所述第三折弯段的一端呈折弯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部所在平面及所述压接导通部所在平面均垂直于所述端子主体所在平面。
9.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基座及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弯导电端子;所述固定基座开设有相连通的贯穿槽及定位卡槽,所述固持部位于所述定位卡槽内并与所述固定基座卡接,所述端子主体及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均位于所述贯穿槽内,所述压接导通部抵接于所述定位卡槽的底壁上;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的弹性抵触区均位于所述固定基座的外侧。
10.一种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板体及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所述导电板体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电板体分别位于所述固定基座的两侧;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在所述折弯导电端子组装于固定基座时分别抵接于所述压接导通部的两侧,且两个所述折弯弹性导电部的弹性抵触区分别抵接于两个所述导电板体的导电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745924.1U CN221379799U (zh) | 2023-10-12 | 2023-10-12 | 折弯导电端子、连接器及电连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745924.1U CN221379799U (zh) | 2023-10-12 | 2023-10-12 | 折弯导电端子、连接器及电连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379799U true CN221379799U (zh) | 2024-07-19 |
Family
ID=91865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745924.1U Active CN221379799U (zh) | 2023-10-12 | 2023-10-12 | 折弯导电端子、连接器及电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379799U (zh) |
-
2023
- 2023-10-12 CN CN202322745924.1U patent/CN22137979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36978B (zh) | ||
US7819703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figured by wafer having coupling lead-fram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
JP2769638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電気端子 | |
JP2001006771A (ja) | コネクタ | |
TW200536206A (en) | Electrical contact | |
CN110994230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5226C (zh) | 便携式电话连接系统 | |
US7108567B1 (en) | Electrical device for interconnecting two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t a large distance | |
US7275936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H11307209A (ja) | コネクタ | |
JP3115050U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US7090504B2 (en) | Land grid array socket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s | |
CN101350462B (zh) | 电连接器结构 | |
CN221379799U (zh) | 折弯导电端子、连接器及电连接装置 | |
CN115149307A (zh) | 线缆组件 | |
CN219575966U (zh) | 一种导线连接装置 | |
US6074222A (en) | Cable end connector | |
CN219040769U (zh) | 一种新型ffc连接器 | |
CN201112673Y (zh) | 电连接器结构 | |
GB2386481A (en) | PCB connector with redundant contacts | |
CN219626935U (zh) | 一种用于连接器的连接件结构 | |
CN221102494U (zh) | 折弯旋转端子、连接器及电连接组件 | |
CN221530316U (zh) |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218039889U (zh) |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 |
JPH0778641A (ja) | 並列多芯ケーブル相互接続用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