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659Y - 小轿车硬式自动篷 - Google Patents

小轿车硬式自动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659Y
CN2213659Y CN 94245478 CN94245478U CN2213659Y CN 2213659 Y CN2213659 Y CN 2213659Y CN 94245478 CN94245478 CN 94245478 CN 94245478 U CN94245478 U CN 94245478U CN 2213659 Y CN2213659 Y CN 221365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bar
fixed
boot
hollow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9424547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9424547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365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65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65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轿车硬式自动篷,它是由 可收缩到尾箱内的折叠式硬篷及其驱动机构,尾箱盖 开闭双程动作控制机构、升降立柱及其自锁机构组 成,折叠式硬篷由后立盖、后顶盖和前顶盖三部分组 成,三者之间依次为轴连接,升降立柱位于车中部两 侧的立柱库内,升降立柱伸出后顶端进入前后顶盖轴 连接处的长孔,由锁钩锁紧前后顶盖。本实用新型的 优点是外形美观大方,一车两用。

Description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轿车硬式自动篷。
中国专利ZL942006631公开了一种由本申请人申请的“小轿车软式自动篷”,它是由平面四杆机构构成的可伸缩篷架和篷布组成的。它虽有结构简单、动作灵活和一车两用的优点,但从整体效果上看,其档次较低,外观不够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美观大方的小轿车硬式自动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是由可收缩到尾箱内的折叠式硬篷及其驱动机构,尾箱盖开闭双程动作控制机构、升降立柱及其自锁机构组成,折叠式硬篷由后立盖、后顶盖和前顶盖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依次为轴连接,升降立柱位于车中部两侧的立柱库内,升降立柱伸出后其顶端的锁紧钩进入前后顶盖轴连接处的长孔,由锁紧钩锁紧前后顶盖。
折叠式硬篷驱动机构采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槽轮分步控制机构,即后顶盖和前顶盖的分步动作由槽轮机构控制;第二种是后顶盖和前顶盖的分步动作由电控液压控制,即换向阀、压力阀、节流阀及限位开关控制。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即槽轮结构的收缩后成敞篷车示意图。
图2为槽轮结构的打开后成闭篷车示意图。
图3为槽轮结构升起或收回1/2时状态示意图。
图4为槽轮结构的后视图,左边为闭篷状态,右边为敞篷状态。
图5为槽轮结构1/2行程时,咬合锁住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图7为滚子轮的主视图。
图8为图7的左视图。
图9为槽轮的主视图。
图10为图9的左视图。
图11为尾箱盖升降结构和锁杆转换结构的后视图。
图12为尾箱盖、小侧盖和锁杆转换结构俯视图。
图13为升降立柱的主视图。
图14为图13的右视图。
图15为上顶架主视图。
图16为上顶架俯视图。
图17为上顶架左视图。
图18为下顶架主视图。
图19为下顶架左视图。
图20为升降立柱及其自锁机构收回时主视图。
图21为图20的右视图。
图22为升降立柱及其自锁机构锁紧时主视图。
图23为图22的右视图。
图24为升降立柱及其自锁机构顶面的俯视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即电控液压结构的收缩后成敞篷车示意图。
图26电控液压结构打开后的成闭篷车示意图。
图27为电控液压结构升起或收回1/2时状态示意图。
图28为电控液压结构的后视图,左边为闭篷状态,右边为敞篷状态。
图1-24表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
折叠式硬篷驱动机构采用槽轮分步控制机构,槽轮分步控制机构由后立盖和后顶盖控制机构以及前顶盖控制机构组成,后立盖和后顶盖控制机构由双层扇形槽轮(5)、(6)、双层扇形滚子轮(3)、控制杆(11)、连杆(12)、油缸(22)、活塞杆及调整杆(20)、拉杆(19)组成,双层扇形滚子轮(3)固定在轴(4)上,后立盖的尾杆(2)固定在双层扇形滚子轮(3)上,双层扇形槽轮(5)、(6)装在由轴座(7)支承的轴上,并和双层扇形滚子轮(3)组成差动槽轮机构,轴座(7)固定在尾箱内汽车轮壳上,轴(4)由固定于尾箱内壁上的轴座(17)和固定于尾箱内汽车轮壳上的轴座(18)支承,双层滚子轮(3)的两个滚轮(8)、(9)及所属凸凹圆弧面,由125°的1/2分开设置定位。控制杆(11)一端与轴(4)活动连接且位于滚子轮(3)的外侧,控制杆(11)的另一端与连杆(12)的一端轴连接,连杆(12)的另一端通过后立盖(1)两侧的空心室和后顶盖(13)的空心室后部轴连接,双层扇形槽轮为双作用槽,内侧为开口槽,容纳滚子轮(3)上的滚轮(8)、(9)的进出和拨动,外侧为封闭槽,扇形槽轮(6)的封闭槽容纳大链轮盘(10)上的固定圆柱销,扇形槽轮(5)的封闭槽容纳控制杆(11)上的固定圆柱销,拉杆(19)的一端固定于轴(4)的伸出端上,另一端与活塞杆及调整杆(20)轴连接,油缸(22)由转轴固定于尾箱后底部轮壳两侧。
前顶盖控制机构由大链轮盘(10)、小链轮盘(14)、槽杆(15)、弧形导轨槽(23)、滑块(24)、控制杆(26)、杆(27)、(28)、弹簧销座(25)组成,大链轮盘(10)与轴(4)活动连接,且位于滚子轮(3)的内侧,小链轮盘(14)及槽杆(15)由轴及轴座斜向固定于后立盖(1)空心室的内侧内壁上,大链轮盘(10)通过链条及钢丝绳和小链轮盘(14)连接,链条的中间不咬合部分由钢丝绳连接,由固定在后立盖空心室内的小滑轮(16)进行变向传动,小链轮盘(14)上的滚轮插入槽杆(15)的槽孔中,槽杆(15)头部有一圆柱销,弧形导轨槽(23)斜向固定于后顶盖(13)的后部空心室内,和槽杆(15)处于同一摆动斜面,弧形导轨(23)上下弧面各有长形槽,弧形滑块(24)在弧形导轨槽(23)内滑动,弧形滑块(24)的后部呈尖斜坡状,弧形滑块(24)的中部有一通孔,其前部有一竖槽,控制杆(26)的后端插入竖槽后再用销轴连接,弧形导轨槽(23)的后上部有一弹簧销座(25),销在弹簧的作用下插入弧形滑块(24)中部的通孔内,控制杆(26)的前端和杆(27)的中部轴连接,杆(27)的上端于后顶盖(13)的空心室上部轴连接,下端伸出空心室和杆(28)的下端轴连接,杆(28)的上端于前顶盖的空心室内轴连接。
折叠式硬篷驱动机构采用电控液压分步控制机构,电控液压分步控制机构由油缸(22)、(58)、(59)、拉杆(19)、杆(27)、(28),以及换向阀、压力阀、节流阀及限位开关组成,后立盖(1)的尾杆(2)固定在轴(4)上,轴(4)由固定于尾箱内壁上的轴座(17)和固定于尾箱内汽车轮壳上的轴座(18)支承,拉杆(19)的一端固定于轴(4)的伸出端,另一端和活塞杆及调整杆(20)轴连接,油缸(58)由万向轴固定于后立盖(1)两侧空心室的底部,活塞杆上端由万向轴和后顶盖(13)两侧空心室内后部连接,油缸(59)由转轴和后顶盖(13)的空心室内部中部连接,其活塞杆及调整杆和杆(27)的中部轴连接,杆(27)的上端于后顶盖(13)的空心室上部轴连接,下端伸出空心室和杆(28)的下端轴连接,杆(28)的上端于前顶盖(21)的空心室内轴连接。
尾箱盖开闭双程动作控制机构由大链轮盘(29)、小链轮盘(30)、滚子杆(31)、槽杆(32)、轴杆(33)、升降杆(34)组成,大链轮盘(29)固定在轴(4)上,小链轮盘(30)由轴及轴座固定于尾箱后部两侧内壁,滚子杆(31)固定在小链轮盘(30)上,槽杆(32)和轴杆(33)与固定于尾箱后上部两内侧的同一轴活动连接,升降杆(34)的下端和槽杆(32)的下端轴连接,升降杆(34)的上端和尾箱盖(35)由销杆(36)连接。
升降立柱及其自锁机构由升降立柱(45)、立柱库(46)、油缸(47)、锁钩(48)、上顶架(49)、下顶架(50)、拉簧(51)、小导轨(53)、大导轨槽(55)、滑块(56)组成,升降立柱(45)在车中部两侧的立柱库(46)内,油缸(47)位于立柱库(46)的底部,油缸(47)的活塞杆与下顶架(50)轴连接,上顶架(49)位于下顶架(50)的上方,上顶架(49)通过拉簧(51)与升降立柱(45)连接,锁钩(48)的圆柱销装入上顶架(49)上的槽孔中。
小侧盖开闭机构由大链轮盘(29)、控制杆(42)、拉簧(44)、小侧盖(41)组成,大链轮盘(29)固定在轴(4)上,后立盖(1)两侧底面上的补位小侧盖(41)和外壳内壁轴连接,控制杆(42)的上端和小侧盖(41)内万向轴连接,下端和大链轮盘(29)由万向轴在弧形长孔内滑动连接,不让控制杆(42)和小侧盖(41)过死点位置的定位档块(43)固定于外壳内壁上,拉簧(44)的上端钩在控制杆(42)的上部,下端钩在外壳内壁上。
尾箱盖人工-自动开闭转换机构由锁(37)、T字转杆(38)、连杆(39)、销杆(36)、定位滚轮(40)组成,锁(37)的锁舌与T字杆(38)销轴连接,T字杆(38)的两臂与连杆(39)销轴连接,连杆(39)与销杆(36)销轴连接,销杆(36)由固定在后箱盖内侧的支承轴套支承,销杆(36)连接升降杆(34)和尾箱盖(35),定位滚轮(40)由轴固定于尾箱后部两侧内壁上,由两个定位滚轮(40)夹紧升降杆(34)。
实施例1的工作原理如下:
1、升起顶篷为闭篷状态过程:
按动前仪表板上的开关,电机、油泵、油缸(22)开始工作,活塞杆及调整杆(20)缩回,拉杆(19)通过轴(4)带动扇形滚子轮(3)和后立盖(1)同时抬起转动,大链轮盘(29)也同时转动。后立盖(1)的转动升起角度为125°左右,大链轮盘(29)外园125°的弧长应是小链轮盘(30)的外园周长,后立盖(1)升起到位后,大链轮盘也转动125°,小链轮盘(30)及滚子杆(31)转动一周带动槽杆(32)和升降杆(34)及尾箱盖(35)升降,完成尾箱盖(35)打开和关闭的双程动作。
双层扇形槽轮(5)、(6)的槽为双作用槽,内侧为开口槽,容纳滚子轮(3)上的滚轮(8)、(9)的进出和拨动,外侧为封闭槽,扇形槽轮(6)的封闭槽容纳大链轮盘(10)上的固定园柱销。扇形槽轮(5)的封闭槽容纳控制杆(11)上的固定园柱销。双层扇形滚子轮(3)上的滚子轮(8)、(9)间隔是125°的1/2,也就是整个抬起行程的1/2,滚轮(8)在大链轮盘(10)的一侧,升起动作一开始就进入扇形槽轮(6)的开口槽,拨动扇形槽轮(6)转动,扇形槽轮(6)的封闭槽通过园柱销带动大链轮盘(10)和后立盖(1)一同转动,后立盖(1)空心室内的小链轮盘(14)也同时不转动。此时滚轮(9)未进入扇形槽轮(5)的开口槽,双层扇形滚子轮(3)上的凸园弧锁住扇形槽轮(5)的凹园弧,扇形槽轮(5)的封闭槽通过园柱销锁住控制杆(11),随着后立盖(1)的升起,通过连杆(12)拉起后顶盖(13),后立盖(1)升至1/2行程时,后顶盖(13)被拉到位,滚轮(8)从扇形槽轮(6)的开口槽脱出,滚轮(9)进入扇形槽轮(5)的开口槽,带动扇形槽轮(5),通过扇形槽轮(5)的封闭槽带动控制杆(11)、连杆(12)及到位的后顶盖(13)继续升起,随着后顶盖(13)的到位,槽杆(15)头部的园柱销插入弧形滑块(24)中部的园孔,顶起弹簧销座(25)内的弹簧销,滚轮(8)的所属凸园弧锁住扇形槽轮(6)的凹园弧,扇形槽轮(6)上的封闭槽通过园柱销锁住大链轮盘(10),大链轮盘(10)的125°外园弧长应是小链轮盘(14)的外园周长,大链轮盘(10)不转动,后立盖(1)继续升起,通过链条及钢丝绳带动小链轮盘(14)转动,带动槽杆(15)拨动弧形滑块(24)沿弧形导轨槽(23)推动控制杆(26)、杆(27)、及杆(28)打开前顶盖(21)直至挡风,此时后立盖(1)到位,限位停止,动作完成。
大链轮盘(29)开始转动时,控制杆(42)下端的万向轴在拉簧(44)的作用下在大链轮盘(29)弧形长孔内空行程一段,待后立盖(1)接近1/2行程时,弧形长孔的转动带动控制杆(42)打开小测盖(41)。
前顶盖(21)至挡风到位后,拉紧锁紧手柄(未画)的同时,打开升降立柱(45)的油缸开关,(不锁紧手柄,升降立柱(45)的油缸(47)不工作。)油缸(47)工作,活塞杆顶起升降立柱(45)。开始时,活塞杆顶起下顶架(50),下顶架(50)顶上顶架(49),上顶架(49)通过拉簧(51)带动立柱(45)上升。拉簧(51)的拉力要大于立柱(45)外壳的重量和升起时滑块(56)沿大导轨槽(55)滑行的摩擦力。立柱(45)顶出到位后,活塞杆克服拉簧(51)的拉力继续上升顶起下顶架(50),下顶架(50)通过滚轮沿立柱内壁的两曲面 滚动上升,顶起上顶架(49),上顶架(49)的滚轮同时在下顶架(50)的上面滚动,上顶架(49)通过导轨槽沿小导轨(53)上升,锁紧钩(48)在上顶架(49)的推动下,也沿小导轨(53)直线上升,伸出立柱(45)顶端进入前后顶盖(13)、(21)轴连接处的长孔,然后又沿小导轨(53)的曲面锁紧前后顶盖(13)、(21),限位停止。整个闭篷动作完成。
2、收回顶篷为敞篷状态过程时:
松开锁紧手柄、按动仪表板上的开关,油缸(47)先工作,活塞杆缩回时,由于拉簧(51)的拉力作用,立柱(45)顶住不动,上下顶架(49)、(50)被拉回下降,同时带动锁紧钩(48)沿小导轨(53)先打开伸直,而后缩回,待下顶架(50)降到立柱(45)内的限位板(57)时便带动立柱(45)沿大导轨槽(55)一同下降直至底部,此时限位停止油缸(47)工作,簧盖(52)用于收藏杆(28)和杆(27)伸出端的轴连接部份,立柱(45)缩回立柱库(46)后,锁紧钩(48)缩回柱内,簧盖(52)关闭,立柱(45)上端面呈平滑光整表面,没有孔洞。
在锁紧钩(48)脱开缩回的同时,限位打开油缸(22)的开关,顶篷开始收回,活塞杆顶出,推动杆(19)带动轴(4)、双层扇形滚子轮(3)和后立盖(1)回转,双层扇形滚子轮(3)上的滚轮(9)带动扇形槽轮(5),扇形槽轮(5)带动杆(11)、杆(12)、后顶盖(13)一同回转,此时后顶盖(13)不动作,扇形槽轮(6)被双层扇形滚子轮(3)的滚轮(8)所属的凸园弧锁住,通过圆柱销锁住大链轮盘(10),后立盖(1)的转动带动小链轮盘(14)拨动槽杆(15)、滑块(23)、拉回控制杆(26)、杆(27)、杆(28)及前顶盖(21),后立盖(1)行至1/2行程时,双层扇形滚子轮(3)的滚轮(8)进入扇形槽轮(6)的开口槽,带动大链轮盘(10)和后立盖(1)同步转动,小链轮盘(14)、槽杆(15)拉回前顶盖(21)收回到位,弧形滑块(24)的尖斜坡尾部顶起销座(25)的弹簧销至弧形滑块(24)中部园孔的上方,此时滚轮(9)脱出扇形槽轮(5),扇形槽轮(5)被锁死,控制杆(11)、连杆(12)同时被锁死,随着后立盖(1)的回落,连杆(12)顶起后顶盖(13)开始回收,槽杆(15)头部的园柱销脱出弧形滑块(24)的中部圆孔,弹簧销被弹簧顶进园孔锁住前顶盖(21),后立盖(1)缩回到尾箱内时,后顶盖(13)带着前顶盖(21)被连杆(12)顶回到位,限位停止,关闭油缸(22)。在回收顶篷过程中,尾箱盖(35)在大链轮盘(29)带动小链轮盘(30)、滚子杆(31)、槽杆(32)及升降杆(34)的动作中,完成升起打开和回落关闭的双程动作。整个回收动作完成。
在后立盖(1)开始回收转动时,控制杆(42)下端的万向轴在拉簧(44)的力量下,在大链轮盘(29)的弧形长孔内空行程一段,待后立盖(1)至1/2行程时,弧形长孔顶起控制杆(42)关闭小侧盖(41)。
尾箱盖(35)由锁(37)逆时针锁死时,通过销杆(36)的顶出连接升降杆(34)和尾箱盖(35),是自动升降结构,人工打不开,顺时针方向开锁后,锁心带动T字转杆(38)转动,拉动连杆(39)抽回销杆(36),升降杆(34)和尾箱盖(35)脱开,人工可以打开。
图25-28表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折叠式硬篷驱动机构采用电控液压分步控制机构,电控液压分步控制机构由油缸(22)、(58)、(59)、拉杆(19)、杆(27)、(28),以及换向阀、压力阀、节流阀及限位开关组成,后立盖(1)的尾杆(2)固定在轴(4)上,轴(4)由固定于尾箱内壁上的轴座(17)和固定于尾箱内汽车轮壳上的轴座(18)支承,拉杆(19)的一端固定于轴(4)的伸出端,另一端和活塞杆及调整杆(20)轴连接,油缸(58)由万向轴固定于后立盖(1)两侧空心室的底部,活塞杆上端由万向轴和后顶盖(13)两侧空心室内后部连接,油缸(59)由转轴和后顶盖(13)的空心室内部中部连接,其活塞杆及调整杆和杆(27)的中部轴连接,杆(27)的上端于后顶盖(13)的空心室上部轴连接,下端伸出空心室和杆(28)的下端轴连接,杆(28)的上端于前顶盖(21)的空心室内轴连接。
实施例2的其它结构同实施例1。
实施例2的工作原理如下:
1、升起顶篷为闭篷过程:
按动前仪表板上的开关:电机、油泵工作,油缸(58)和油缸(22)同时工作。油缸(22)的活塞杆拉动杆(19)抬起后立盖(1)、油缸(58)的活塞杆拉动后顶盖(13)使之抬起,后立盖(1)升起1/2行程时,油缸(58)的活塞杆收缩完毕,后顶盖(13)打开到位压紧限位开关,关闭油缸(58),开动油缸(59)工作,活塞杆顶出推动杆(27)和杆(28)打开前顶盖(21)直到打开伸直压紧前后顶盖结合部 斜面限位停止。后立盖(1)带动前后顶盖至档风限位停止。锁紧手柄、升降立柱(45)升起锁紧,尾箱盖(35)的开闭动作、小侧盖(41)的打开动作、升降立柱(45)升起锁紧动作和实施例1动作相同,动作完成,成为闭篷车。
2、收回顶篷为敞篷状态时:
松开锁紧手柄,按动前仪表板上的开关,立柱(45)松开收回限位打开,油缸(22)、(59)同时工作,后立盖(1)收回1/2行程时前顶盖(21)缩回贴合完毕,限位关闭油缸(59),打开油缸(58)工作,活塞杆顶起后顶盖(13)折叠,随后立盖(1)一起收回至尾箱内,此时尾箱盖(35)的双程动作完毕关好尾箱盖,油缸(22)、(58)限位停止。动作完成,成为敞篷车。尾箱盖(35)的开闭动作、小侧盖(41)的关闭动作、升降立柱(45)的缩回动作同实施例1的动作相同。
电机、油泵、锁紧手柄、换向阀、压力阀、流量阀、限位开关未画。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使小轿车兼有敞篷和闭篷车两种车型的优点,并且具有美观大方、动作灵活等优点,它适用于豪华轿车,一般轿车和跑车。

Claims (7)

1、一种小轿车硬式自动篷,其特征在于它由可收缩到尾箱内的折叠式硬篷及其驱动机构,尾箱盖开闭双程动作控制机构、升降立柱及其自锁机构组成,折叠式硬篷由后立盖、后顶盖和前顶盖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依次为轴连接,升降立柱位于车中部两侧的立柱库内,升降立柱伸出后其顶端的锁紧钩进入前后顶盖轴连接处的长孔,由锁紧钩锁紧前后顶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篷,其特征在于折叠式硬篷驱动机构采用槽轮分步控制机构,槽轮分步控制机构由后立盖和后顶盖控制机构以及前顶盖控制机构组成,后立盖和后顶盖控制机构由双层扇形槽轮(5)、(6)、双层扇形滚子轮(3)、控制杆(11)、连杆(12)、油缸(22)、活塞杆及调整杆(20)、拉杆(19)组成,双层扇形滚子轮(3)固定在轴(4)上,后立盖的尾杆(2)固定在双层扇形滚子轮(3)上,双层扇形槽轮(5)、(6)装在由轴座(7)支承的轴上,并和双层扇形滚子轮(3)组成差动槽轮机构,轴座(7)固定在尾箱内汽车轮壳上,轴(4)由固定于尾箱内壁上的轴座(17)和固定于尾箱内汽车轮壳上的轴座(18)支承,双层滚子轮(3)的两个滚轮(8)、(9)及所属凸凹圆弧面,由125°的1/2分开设置定位。控制杆(11)一端与轴(4)活动连接,且位于滚子轮(3)的外侧,控制杆(11)的另一端与连杆(12)的一端轴连接,连杆(12)的另一端通过后立盖(1)两侧的空心室和后顶盖(13)的空心室后部轴连接,双层扇形槽轮为双作用槽,内侧为开口槽,容纳滚子轮(3)上的滚轮(8)、(9)的进出和拨动,外侧为封闭槽,扇形槽轮(6)的封闭槽容纳大链轮盘(10)上的固定圆柱销,扇形槽轮(5)的封闭槽容纳控制杆(11)上的固定圆柱销,拉杆(19)的一端固定于轴(4)的伸出端上,另一端与活塞杆及调整杆(20)轴连接,油缸(22)由转轴固定于尾箱后底部轮壳两侧。
前顶盖控制机构由大链轮盘(10)、小链轮盘(14)、槽杆(15)、弧形导轨槽(23)、滑块(24)、控制杆(26)、杆(27)、(28)、弹簧销座(25)组成,大链轮盘(10)与轴(4)活动连接,且位于滚子轮(3)的内侧,小链轮盘(14)及槽杆(15)由轴及轴座斜向固定于后立盖(1)空心室的内侧内壁上,大链轮盘(10)通过链条及钢丝绳和小链轮盘(14)连接,链条的中间不咬合部分由钢丝绳连接,由固定在后立盖空心室内的小滑轮(16)进行变向传动,小链轮盘(14)上的滚轮插入槽杆(15)的槽孔中,槽杆(15)头部有一圆柱销,弧形导轨槽(23)斜向固定于后顶盖(13)的后部空心室内,和槽杆(15)处于同一摆动斜面,弧形导轨(23)上下弧面各有长形槽,弧形滑块(24)在弧形导轨槽(23)内滑动,弧形滑块(24)的后部呈尖斜坡状,弧形滑块(24)的中部有一通孔,其前部有一竖槽,控制杆(26)的后端插入竖槽后再用销轴连接,弧形导轨槽(23)的后上部有一弹簧销座(25),销在弹簧的作用下插入弧形滑块(24)中部的通孔内,控制杆(26)的前端和杆(27)的中部轴连接,杆(27)的上端于后顶盖(13)的空心室上部轴连接,下端伸出空心室和杆(28)的下端轴连接,杆(28)的上端于前顶盖的空心室内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篷,其特征在于折叠式硬篷驱动机构采用电控液压分步控制机构,电控液压分步控制机构由油缸(22)、(58)、(59)、拉杆(19)、杆(27)、(28),以及换向阀、压力阀、节流阀及限位开关组成,后立盖(1)的尾杆(2)固定在轴(4)上,轴(4)由固定于尾箱内壁上的轴座(17)和固定于尾箱内汽车轮壳上的轴座(18)支承,拉杆(19)的一端固定于轴(4)的伸出端,另一端和活塞杆及调整杆(20)轴连接,油缸(58)由万向轴固定于后立盖(1)两侧空心室的底部,活塞杆上端由万向轴和后顶盖(13)两侧空心室内后部连接,油缸(59)由转轴和后顶盖(13)的空心室内部中部连接,其活塞杆及调整杆和杆(27)的中部轴连接,杆(27)的上端于后顶盖(13)的空心室上部轴连接,下端伸出空心室和杆(28)的下端轴连接,杆(28)的上端于前顶盖(21)的空心室内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动篷,其特征在于尾箱盖开闭双程动作控制机构由大链轮盘(29)、小链轮盘(30)、滚子杆(31)、槽杆(32)、轴杆(33)、升降杆(34)组成,大链轮盘(29)固定在轴(4)上,小链轮盘(30)由轴及轴座固定于尾箱后部两侧内壁,滚子杆(31)固定在小链轮盘(30)上,槽杆(32)和轴杆(33)与固定于尾箱后上部两内侧的同一轴活动连接,升降杆(34)的下端和槽杆(32)的下端轴连接,升降杆(34)的上端和尾箱盖(35)由销杆(3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篷,其特征在于升降立柱及其自锁机构由升降立柱(45)、立柱库(46)、油缸(47)、锁钩(48)、上顶架(49)、下顶架(50)、拉簧(51)、小导轨(53)、大导轨槽(55)、滑块(56)组成,升降立柱(45)在车中部两侧的立柱库(46)内,油缸(47)位于立柱库(46)的底部,油缸(47)的活塞杆与下顶架(50)轴连接,上顶架(49)位于下顶架(50)的上方,上顶架(49)通过拉簧(51)与升降立柱(45)连接,锁钩(48)的圆柱销装入上顶架(49)上的槽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篷,其特征在于小侧盖开闭机构由大链轮盘(29)、控制杆(42)、拉簧(44)、小侧盖(41)组成,大链轮盘(29)固定在轴(4)上,后立盖(1)两侧底面上的补位小侧盖(41)和外壳内壁轴连接,控制杆(42)的上端和小侧盖(41)内万向轴连接,下端和大链轮盘(29)由万向轴在弧形长孔内滑动连接,不让控制杆(42)和小侧盖(41)过死点位置的定位档块(43)固定于外壳内壁上,拉簧(44)的上端钩在控制杆(42)的上部,下端钩在外壳内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篷,其特征在于尾箱盖人工-自动开闭转换机构由锁(37)、T字转杆(38)、连杆(39)、销杆(36)、定位滚轮(40)组成,锁(37)的锁舌与T字杆(38)销轴连接,T字杆(38)的两臂与连杆(39)销轴连接,连杆(39)与销杆(36)销轴连接,销杆(36)由固定在后箱盖内侧的支承轴套支承,销杆(36)连接升降杆(34)和尾箱盖(35),定位滚轮(40)由轴固定于尾箱后部两侧内壁上,由两个定位滚轮(40)夹紧升降杆(34)。
CN 94245478 1994-11-23 1994-11-23 小轿车硬式自动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21365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4245478 CN2213659Y (zh) 1994-11-23 1994-11-23 小轿车硬式自动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4245478 CN2213659Y (zh) 1994-11-23 1994-11-23 小轿车硬式自动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659Y true CN2213659Y (zh) 1995-11-29

Family

ID=33851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424547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213659Y (zh) 1994-11-23 1994-11-23 小轿车硬式自动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3659Y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1829A (zh) * 2009-09-24 2012-05-30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一种用于机动车车顶的可调整关闭元件的控制杆
CN106828054A (zh) * 2017-01-21 2017-06-13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天窗中的驱动组件
CN107013121A (zh) * 2017-04-13 2017-08-04 成都科力夫科技有限公司 能够自动抬升的引擎盖
CN107921847A (zh) * 2015-04-27 2018-04-17 威尔塞拉儒·丹尼尔 运行敞篷车的可伸缩硬顶系统的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1829A (zh) * 2009-09-24 2012-05-30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一种用于机动车车顶的可调整关闭元件的控制杆
CN107921847A (zh) * 2015-04-27 2018-04-17 威尔塞拉儒·丹尼尔 运行敞篷车的可伸缩硬顶系统的方法
CN106828054A (zh) * 2017-01-21 2017-06-13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天窗中的驱动组件
CN107013121A (zh) * 2017-04-13 2017-08-04 成都科力夫科技有限公司 能够自动抬升的引擎盖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68745A (zh) 带有提升盒的后窗卷帘
CN2213659Y (zh) 小轿车硬式自动篷
CN106428260A (zh) 一种汽车备胎的取放结构
CN112901002A (zh) 一种双开塞拉门系统
CN206704330U (zh) 一种汽车备胎的取放结构
CN1305726C (zh) 可伸缩式轿车
CN111335699A (zh) 一种可充电垂直升降停车库
CN2554295Y (zh) 门用传动锁闭器
CN207211867U (zh) 一种单体双层车位
CN213597628U (zh) 一种自动帐篷
CN109797990B (zh) 一种旋立式自行车库
CN113482421A (zh) 一种平面移动智能车库用停车板车轮定位机构
CN218579395U (zh) 一种矿井罐笼用罐笼门
CN2790833Y (zh) 轿车遮盖伞
CN112301984A (zh) 一种水面垃圾收集机器人
CN110670927A (zh) 双层无避让正泊车液压换向翻转板式停车位
CN107558773A (zh) 单体双层车位
CN2510357Y (zh) 包含弹出式抽屉的陆地用车辆踏板贮存隔间
CN210502237U (zh) 电池框用舱门
CN116512214B (zh) 一种用于焊接车身钣金的焊接机器人
CN220764200U (zh) 一种舞台车顶棚、侧翼升降联动机构
CN218375627U (zh) 立体停车装置
CN211666543U (zh) 一种推拉平开两用铝合金门
CN112194044B (zh) 一种汽车检修用升降翻转装置
CN2308677Y (zh) 折缩式防盗车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