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30975U - 上机芯装置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上机芯装置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30975U
CN221330975U CN202322929534.XU CN202322929534U CN221330975U CN 221330975 U CN221330975 U CN 221330975U CN 202322929534 U CN202322929534 U CN 202322929534U CN 221330975 U CN221330975 U CN 2213309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assembly
air inlet
vol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2953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勇
雷国茂
张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309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309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上机芯装置及烹饪器具。上机芯装置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置于壳体组件内的空气循环组件、加热组件和挡板件。其中,壳体组件包括支架壳,支架壳设有出风风道、出风口和安装腔。出风风道通过出风口连通外界,安装腔在支架壳的一侧形成开口,挡板件封盖开口。加热组件设置在安装腔内,至少部分空气循环组件设置于出风风道内。因此,空气循环组件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出风风道内的热量通过出风口快速排向外界,带走了上机芯装置内的热量,进而降低了上机芯装置的整体温度。

Description

上机芯装置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上机芯装置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是一种可以用热量来对食物进行油炸的烹饪器具。具体地,空气炸锅包括设置于锅体内的加热管和风机,其中,加热管用于对锅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风机用于将热空气吹到锅内加热食物,使热空气能够在锅体内循环,从而使食物脱水以达到食物煎炸的效果。
然而,空气炸锅的使用过程中,加热管产生的热量在向锅体内辐射的同时,也会向锅盖的一侧进行辐射,使得锅盖迅速升温。若是在用户使用空气炸锅时,一旦误触表面温度过高的锅盖则有可能造成烫伤,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机芯装置及烹饪器具。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机芯装置,该上机芯装置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置于壳体组件内的空气循环组件、加热组件和挡板件。其中,壳体组件包括支架壳,支架壳设有出风风道、出风口和安装腔,出风风道通过出风口连通外界;安装腔在支架壳的一侧形成开口。加热组件设置在安装腔内;挡板件封盖开口;至少部分空气循环组件设置于出风风道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架壳包括安装支架和蜗壳,蜗壳安装于安装支架,或者,蜗壳与安装支架一体成型;蜗壳内形成有出风风道。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架壳连通有进风风道,进风风道与蜗壳的中心部位相对连通,出风口位于蜗壳的出口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还包括风道壳,风道壳上形成有进风口;进风风道设置于风道壳并与进风口连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安装支架包括底壁和周壁,底壁与风道壳相对设置,周壁环绕设置于底壁的周缘且相对底壁凸伸以形成风道腔,出风口位于周壁;蜗壳位于风道腔内,蜗壳连接于周壁使蜗壳的出口与出风口连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空气循环组件包括散热叶轮,散热叶轮设置于出风风道内;蜗壳包括主蜗壳部和蜗舌,主蜗壳部环绕在散热叶轮的外周并位于风道腔内,主蜗壳部的终点连接于周壁;蜗舌的一端连接于主蜗壳部的起点,另一端连接于周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空气循环组件包括散热叶轮,散热叶轮设置于出风风道内;风道壳包括本体部、环绕部和风道部,本体部覆盖在支架壳背离散热叶轮的一侧,环绕部环绕设置在本体部的周缘,进风口设置于环绕部;风道部连接于本体部并相对于本体部凸伸,进风风道由风道部环绕限定形成。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空气循环组件还包括驱动件,驱动件至少部分地位于进风风道内;散热叶轮与驱动件传动连接;环绕部相对于本体部朝背离支架壳的方向凸伸;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风口沿环绕部的周向依次间隔地设置;进风风道的轴线方向和驱动件的驱动轴轴向一致,进风口在环绕部上的贯穿方向和进风风道的轴线方向相交。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体组件还包括外壳体,外壳体罩设于环绕部的外周,并与本体部相对间隔,外壳体和本体部之间形成进风腔,进风腔环绕在的进风风道的外周,且连通进风风道和进风口。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还包括装饰圈,装饰圈环绕在环绕部的外周,并与环绕部的外周壁间隔设置;外壳体覆盖环绕部的端部,并与装饰圈的端部相对间隔以形成间隙,进风口通过间隙与外界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锅体以及上述的上机芯装置。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上机芯装置及烹饪器具,上机芯装置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置于壳体组件内的空气循环组件、加热组件和挡板件。其中,壳体组件包括支架壳,支架壳设有出风风道、出风口和安装腔。出风风道通过出风口连通外界,安装腔在支架壳的一侧形成开口,挡板件封盖开口。加热组件设置在安装腔内,至少部分空气循环组件设置于出风风道内。
由于本申请中的挡板件封盖安装腔的开口,使得安装腔为一个封闭的腔体,因此设置在安装腔内的加热组件通过辐射的形式向外界释放热量,这就导致上机芯装置整体升温迅速。
因此,空气循环组件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出风风道内的热量通过出风口快速排向外界,带走了上机芯装置内的热量,进而降低了上机芯装置的整体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烹饪器具的立体剖示意图。
图3是图1中上机芯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风道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上机芯装置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3中支架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3中上机芯装置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9是图3中热反射件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00、上机芯装置;200、烹饪器具;210、锅体;2100、烹饪腔;120、壳体组件;1210、风道壳;1211、进风风道;1212、进风口;1213、本体部;1214、环绕部;1215、风道部;1216、进风腔;1230、支架壳;1231、出风风道;1232、出风口;1233、安装支架;30、底壁;32、周壁;34、风道腔;36、连通孔;1234、蜗壳;1235、主蜗壳部;1236、蜗舌;1237、蜗壳盖;1238、隔板件;1239、安装腔;40、开口;1250、外壳体;1270、装饰圈;1271、间隙;140、空气循环组件;1410、驱动件;1430、散热叶轮;1450、传动轴;1470、循环叶轮;160、加热组件;1610、加热件;1630、热反射件;1632、反射腔;1634、反射本体;1635、反射底壁;1636、反射凸台;1638、反射周壁;180、挡板件;1810、导热挡板;1830、挡板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上机芯装置100以及配置有该上机芯装置100的烹饪器具200。烹饪器具200是一种可以用热量来对食物进行烹饪的器具。例如,烹饪器具200可以是空气炸锅。具体地,在空气炸锅工作时,烹饪器具200能够通过锅体内的加热管来产生热空气,然后利用风机将高温空气吹到锅内加热食物,使热空气能够在锅体内循环,从而使食物脱水以达到食物煎炸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200可以包括锅体210和上机芯装置100,其中,锅体210可以设有烹饪腔2100,烹饪腔2100用于放置待烹饪的食物。上机芯装置100用于封盖锅体210的烹饪腔2100,并用于加热烹饪腔2100内的食物。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烹饪器具200为翻盖式器具,上机芯装置100的一侧可转动地连接于锅体210。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烹饪器具200为抽拉式器具,上机芯装置100的外壳结构可以与锅体210的外壳结构一体成型连接或者组装连接。
请参阅图2和图3,上机芯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20以及设置于壳体组件120内的空气循环组件140、加热组件160和挡板件180。其中,壳体组件120包括支架壳1230,支架壳1230设有出风风道1231、出风口1232和安装腔1239,出风风道1231通过出风口1232连通外界;安装腔1239在支架壳1230的一侧形成开口40。加热组件160设置在安装腔1239内;挡板件180封盖开口40;至少部分空气循环组件140设置于出风风道1231内。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挡板件180封盖安装腔1239的开口40,使得安装腔1239为一个封闭的腔体,因此设置在安装腔1239内的加热组件160通过辐射的形式向外界释放热量,这就导致上机芯装置100整体升温迅速。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支架壳1230上设置出风风道1231,并在出风风道1231内设置空气循环组件140,使得空气循环组件140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出风风道1231内的热量通过出风口1232快速排向外界,带走了上机芯装置100内的热量,进而降低了上机芯装置100的整体温度。
下面对上机芯装置100中的各个组件进行详细介绍。
壳体组件120可以包括风道壳1210和支架壳1230,支架壳1230设置于风道壳1210的一侧,当壳体组件120封盖锅体210时,支架壳1230位于风道壳1210朝向烹饪腔2100的一侧。其中,风道壳1210用于构建上机芯装置100的进风风道,使空气能够经由该进风风道进入到上机芯装置100内部。具体地,风道壳1210上可以形成有进风口,进风风道与进风口连通,外界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进风风道。支架壳1230用于构建上机芯装置100出风风道,出风风道和进风风道相连通,使得支架壳1230连通有进风风道。因此,从进风风道进入的空气能够经由该出风风道排出上机芯装置100。因此,外界的空气能够通过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实现不断循环,进而带走上机芯装置100内的热量,达到对上机芯装置100的散热效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风道壳”和“支架壳”的命名均是为方便描述而作出的命名,在具体示例中,二者的结构之间可以有明显分界线也可以没有明显分界线,例如二者是组装在一起或二者为一体成型结构。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风道壳1210和支架壳1230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即,风道壳1210和支架壳1230为同一个部件上的不同部分,其中一部分用于构建烹饪器具200的进风风道(也即风道壳1210),另一部分用于构建烹饪器具200出风风道(也即支架壳1230)。示例性地,风道壳1210和支架壳1230可以由同种材料注塑成型或者注射成型,也可以由不同材料双色成型或者注塑成型等等,使得壳体组件120的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可靠。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风道壳1210和支架壳1230之间可以为组装连接结构,例如,风道壳1210可以设有连接件,支架壳1230可以包括与连接件相匹配的配合件,通过连接件与配合件之间的配合连接,使得风道壳1210可拆卸地连接于支架壳1230。具体地,连接件与配合件之间的配合连接可以是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等,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3和图4,风道壳1210大致为壳盖状结构,其可以包括本体部1213、环绕部1214和风道部1215。本体部1213、环绕部1214和风道部1215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即,本体部1213、环绕部1214和风道部1215为风道壳1210上的不同部分,以使得风道壳1210的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可靠。
本体部1213大致呈板状结构,其用于对环绕部1214和风道部1215起固定和支撑的作用。本体部1213覆盖在支架壳1230背离散热叶轮1430的一侧,示例性地,本体部1213可拆卸地连接于支架壳1230背离散热叶轮1430的一侧。
环绕部1214环绕设置在本体部1213的周缘并相对于本体部1213朝背离支架壳1230的方向弯折,环绕部1214和本体部1213共同限定进风腔1216。进风口1212设置于环绕部1214,以用于连通进风腔1216和外界。在图4中,进风口12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风口1212沿环绕部1214的周向依次间隔地设置于环绕部1214。因此,风道壳1210通过设置有多个进风口1212,提高了整体进风量,进而加快了上机芯装置100内部和外界的空气循环效率,使得上机芯装置100能够实现快速降温。
风道部1215大致位于本体部1213的中心位置,并连接于本体部1213并相对于本体部1213凸伸。在图4中,风道部1215可以大致呈环状围筋结构,并相对于本体部1213朝向支架壳1230的方向凸伸,以环绕限定进风风道1211。因此,进风腔1216环绕在的进风风道1211的外周,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1212进入后,通过进风腔1216后进入进风风道1211。此外,当烹饪器具200水平放置时,进风口1212的高度大于进风风道1211的高度,使得进风腔1216内的空气可以向下灌入进风风道1211,提高了空气循环的效率。
具体地,进风风道1211的轴线方向和驱动件1410的轴向一致。当烹饪器具200水平放置时,驱动件1410的轴向大致垂直于水平面方向,也即,驱动件1410的轴向为竖直方向。进风风道1211的轴线方向大致平行于该竖直方向。进风口1212为通孔结构,其在环绕部1214上的贯穿方向和进风风道1211的轴线方向相交。具体地,进风口1212在环绕部1214上的贯穿方向可以大致垂直于进风风道1211的贯穿方向(可认为是进风口1212的通孔结构的孔轴方向),也即,进风口1212在环绕部1214上的贯穿方向大致平行于水平面方向,使得外界的空气能够通过进风口1212顺利进入进风腔1216。
请再次参阅图1、图3和图5,壳体组件120还可以包括外壳体1250。外壳体1250大致呈板状结构,其罩设于环绕部1214的外周,并与本体部1213相对间隔。因此,外壳体1250、本体部1213和环绕部1214三者共同限定上述的进风腔1216。示例性地,外壳体1250可拆卸地连接于环绕部1214,其可以起到对风道壳1210整体结构的保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20还可以包括装饰圈1270。装饰圈1270大致呈环状结构,其环绕在环绕部1214的外周,并与环绕部1214的外周壁间隔设置,以避免堵住进风口。示例性地,装饰圈1270可拆卸地连接于环绕部1214的外周壁,并和外壳体1250共同起到对风道壳1210整体结构的保护作用。本实施例中的装饰圈1270能够遮挡住设置于环绕部1214的多个进风口1212,因此,装饰圈127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界的异物(例如,灰尘、飞虫)通过进风口1212进入壳体组件120内部,保证了空气循环的畅通。此外,装饰圈1270也具有遮蔽隐藏进风口1212的作用,使得烹饪器具200的整体外观更加简洁。
具体地,外壳体1250覆盖环绕部1214的端部,并与装饰圈1270的端部相对间隔以形成间隙1271。进风口1212通过该间隙1271与外界连通。因此,外界的空气依次通过间隙1271、进风口1212和进风腔1216后,进入进风风道1211。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间隙1271也大致沿着装饰圈1270的周向环绕设置,使得上机芯装置100四周的空气都可以通过该间隙1271进入上机芯装置100内部,进而保证了上机芯装置100的进风量。
支架壳1230大致为壳盖状结构,其设置于风道壳1210的一侧,起到对风道壳1210的固定和支撑的作用。当壳体组件120封盖锅体210的烹饪腔2100时,支架壳1230位于风道壳1210朝向烹饪腔2100的一侧。具体地,壳体组件120通过支架壳1230连接于锅体210。示例性地,锅体210可以设有连接件,支架壳1230可以设有与连接件相匹配的配合件,通过连接件与配合件之间的配合连接,使得支架壳1230可活动地连接于锅体210,或者支架壳1230可拆卸地连接于锅体210。
请参阅图6至图8,支架壳1230可以包括安装支架1233和蜗壳1234,安装支架1233设置于风道壳1210朝向烹饪腔2100的一侧,且连接于锅体210。蜗壳1234设置于安装支架1233内,例如,蜗壳1234安装于安装支架1233,两者可以是可拆卸的组装关系(例如,卡扣连接),使得蜗壳1234易于从安装支架1233上拆卸,提高了蜗壳1234和安装支架1233的清洁便利性。此外,安装支架1233也能够起到对蜗壳1234的容纳和防护的作用。又如,安装支架1233和蜗壳1234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即,安装支架1233和蜗壳1234为支架壳1230上的不同部分,以使得支架壳1230的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可靠。
安装支架1233大致为壳盖状结构,其可以包括底壁30和周壁32。其中,底壁30与风道壳1210相对设置(例如二者大致彼此叠置),底壁30可以连接于风道壳1210中的本体部1213,使得安装支架1233和风道壳1210之间的配合更加可靠。周壁32环绕设置于底壁30的周缘,且相对底壁30朝向背离风道壳1210的一侧凸伸以形成风道腔34,风道腔34用于容纳蜗壳1234。具体地,底壁30可以设有连通孔36,连通孔36大致位于底壁30的中央位置。当风道壳1210连接于支架壳1230时,连通孔36连通进风风道1211和风道腔34,使得进风风道1211内的空气能够顺利进入风道腔34。
蜗壳1234大致呈蜗壳状围筋结构,其设置于风道腔34内。具体地,蜗壳1234连接于底壁30背离风道壳1210的一侧,并环绕在散热叶轮1430的外周以限定出风风道1231,也即,蜗壳1234内形成有出风风道1231。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232位于周壁32,蜗壳1234的端部连接于周壁32,以使蜗壳1234的出口与出风口1232连通。因此,出风口1232位于蜗壳1234的出口处,使得蜗壳1234所限定的出风风道1231和出风口1232连通。此外,进风风道1211与蜗壳1234的中心部位相对连通,使得进风风道1211中的空气能够通过连通孔36后,进入蜗壳1234所限定的出风风道1231内。由于本申请中的出风风道1231由蜗壳1234限定而成,使得出风风道1231内的气流在蜗壳1234的导风作用下,气流的流向和蜗壳1234的旋向保持一致,使得蜗壳1234内部不会形成紊流或者是杂乱方向的气流,提高了气流的利用效率。在本实施例中,蜗壳1234的旋向可以和散热叶轮1430的旋转方向保持一致,使得出风风道1231内的气流在散热叶轮1430的带动下,进一步提高气流流速,也即,出风风道1231内的气流能够更加快速地排向外界,使得上机芯装置100能够实现快速降温。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进风风道1211和出风风道1231可以是位于壳体组件120上形成的一个大通风通道的不同部分,二者在本说明书中的命名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作出,而不应视为对本方案的限定,例如,进风风道1211的围筋(也即,风道部1215)和蜗壳1234也可以是彼此连接的(例如,二者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进风风道1211的围筋可以是圆柱形,蜗壳1234则可以直接连接于该圆柱形围筋的端部。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进风风道1211的围筋可以是部分圆柱结构和部分螺旋结构的组合,部分圆柱结构限定进风风道1211。在这种情况下,蜗壳1234可以连接在上述围筋的部分螺旋结构上,并相对围筋呈螺旋状展开,以与围筋中的部分螺旋结构共同限定出风风道1231。
具体地,蜗壳1234可以包括主蜗壳部1235和蜗舌1236。其中,主蜗壳部1235环绕在散热叶轮1430的外周并位于风道腔34内,主蜗壳部1235大致呈螺旋型绕设,其起点位于风道腔34内并靠近周壁32的出风口1232处,但与周壁32还有一定距离,主蜗壳部1235的终点连接于周壁32。蜗舌1236的一端连接于主蜗壳部1235的起点,另一端连接于周壁32,并和主蜗壳部1235的终点相间隔以形成蜗壳1234的出口。具体地,主蜗壳部1235上的部位与散热叶轮1430的转轴之间的距离沿着其螺旋方向、从起点至终点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得散热叶轮1430在出风风道1231内旋转时,散热叶轮1430、安装支架1233和蜗壳1234整体可以视为离心风机,进而加快了出风风道1231内空气循环的速度,使得空气能够快速通过出风口1232排向外界,使得上机芯装置100能够实现快速降温。
请再次参阅图3,支架壳1230还可以包括蜗壳盖1237。蜗壳盖1237大致为板状结构,其连接于安装支架1233,并盖设于蜗壳1234远离风道壳1210的一侧。具体地,蜗壳盖1237设置于蜗壳1234远离底壁30的一侧,使得蜗壳盖1237、蜗壳1234和底壁30共同限定上述的出风风道123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蜗壳盖1237可拆卸地连接于风道壳1210,使得用户存在对散热叶轮1430的清理或更换需求时,可以将蜗壳盖1237拆下后直接取出出风风道1231内的散热叶轮1430。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蜗壳盖1237和蜗壳1234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蜗壳1234可拆卸地连接于安装支架1233,进而便于用户的拆卸和清理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壳1230还可以包括隔板件1238。隔板件1238大致为板状结构,其设置于支架壳1230背离风道壳1210的一侧。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隔板件1238可以作为蜗壳盖1237,在这种情况下,隔板件1238具有上述蜗壳盖1237所具备的全部特征。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隔板件1238和蜗壳盖1237两者可以独立存在,蜗壳盖1237设置于隔板件1238朝向出风风道1231的一侧,隔板件1238起到对蜗壳盖1237的固定和支撑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壳1230还可以设有安装腔1239。安装腔1239和出风风道1231分别位于隔板件1238的相对两侧,安装腔1239可以用于容纳加热组件160。具体地,安装腔1239在支架壳1230的一侧形成开口40。壳体组件120封盖锅体210时,开口40朝向烹饪腔2100。
上机芯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挡板件180,挡板件180设置于安装腔1239并封盖开口40,以将安装腔1239与烹饪腔2100隔离。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挡板件180可以包括导热挡板1810和挡板支架1830,导热挡板1810用于封盖开口40。具体地,导热挡板1810大致呈片状,其可以由玻璃、金属等材料制成。挡板支架1830环绕固定于导热挡板1810的外周,并固定连接于支架壳1230,也即,导热挡板1810通过挡板支架1830连接于支架壳1230,并于挡板支架1830一起封盖开口40。因此,本申请中的上机芯装置100通过设置有挡板件180,在一方面能够避免安装腔1239内的加热组件160沾染油污进而降低加热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油污都堆积在挡板件180上,后续用户需要对上机芯装置100进行清理时,只需清理挡板件180上的油污,降低了油污的清理难度。例如,用户在清理上机芯装置100时,只需要将挡板支架1830拆卸,就可以直接拆下导热挡板1810并清理导热挡板1810表面堆积的油污,提高了对油污的清理效率。
空气循环组件140设置在上机芯装置100内,其用于加快上机芯装置100内的空气流动,以起到降温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空气循环组件140可以包括驱动件1410和散热叶轮1430。其中,驱动件1410至少部分地位于进风风道1211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件1410至少部分地位于进风风道1211内”表征驱动件1410具有位于进风风道1211内的部分。例如,驱动件1410可以全部位于进风风道1211内,或部分位于进风风道1211内。示例性地,驱动件1410可以一部分位于进风风道1211内,另一部分位于出风风道1231内。或者驱动件1410的中间部分位于进风风道1211内,两端分别位于进风腔1216和出风风道1231内,本实施例对驱动件1410的具体安装位置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驱动件1410可以安装于安装支架1233。例如,安装支架1233朝向风道壳1210的一侧可以设有安装座,驱动件1410连接于该安装座并至少部分地设置于进风风道1211内,也即,风道壳1210上的风道部1215环绕在驱动件1410的外周。因此,外界的空气从进风风道1211进入出风风道1231时,能够同时对驱动件1410进行散热,保证了驱动件1410的使用寿命。具体地,驱动件1410可以是旋转驱动件,例如,旋转驱动件可以是自带减速箱的旋转电机,也可以是旋转舵机、旋转气缸等旋转驱动装置。
散热叶轮1430设置于出风风道1231内并传动连接于驱动件1410,在驱动件1410驱动散热叶轮1430旋转时,散热叶轮1430、安装支架1233和蜗壳1234整体可以视为离心风机,进而加快了出风风道1231内空气循环的速度,使得空气能够快速通过出风口1232排向外界,进而提高了上机芯装置100的散热效率。具体地,散热叶轮1430中叶片的形状可以是四边型、蔓叶型、羽翼型等形状,叶片的数量可以是3、5、7等等,散热叶轮1430的形状可以和循环叶轮1470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空气循环组件140还可以包括传动轴1450和循环叶轮1470,循环叶轮1470设置于挡板件180朝向烹饪腔2100的一侧,循环叶轮1470和散热叶轮1430通过传动轴1450传动连接。其中,传动轴1450的一端连接于驱动件1410,另一端连接于循环叶轮1470,也即,驱动件1410通过传动轴1450带动循环叶轮1470进行旋转。具体地,传动轴1450依次贯穿支架壳1230和挡板件180后连接于循环叶轮1470。
循环叶轮1470在驱动件1410的驱动下转动时,能够将加热组件160产生的热能转换成烹饪腔2100内的热风,进而加快烹饪腔2100内的空气循环速度,提高了对烹饪腔2100中食物的烹饪效率。具体地,循环叶轮1470中叶片的形状可以是四边型、蔓叶型、羽翼型等形状,叶片的数量可以是3、5、7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加热组件160设置于安装腔1239内,其用于向烹饪腔2100辐射热量,以实现对烹饪腔2100内食物的加热。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60可以包括加热件1610,加热件1610设置于安装腔1239内,其用于对安装腔1239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加热件1610可以包括加热管,加热管是一种将电热丝装入金属管(例如,碳钢管、钛管、不锈钢管、铜管等)后制成的加热装置。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加热件1610可以包括碳素管,碳素管是一种将碳纤维作为传热体的加热装置。在又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加热件1610可以包括加热阵膜电路(图中未示出),加热阵膜电路可以集成于导热挡板1810,其中,加热阵膜电路是用超导陶瓷材料微粉与有机粘合溶剂调和成糊状浆料,用丝网印刷技术将浆料以电路布线或图案形式印制在基底材料上而形成的电路。具体地,加热阵膜电路可以集成于导热挡板1810朝向安装腔1239的一侧,也可以集成于导热挡板1810背离安装腔1239的一侧,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加热阵膜电路“集成于”导热挡板1810可以是加热阵膜电路覆盖或者贴合在导热挡板1810的表面;也可以是将导热挡板1810作为加热阵膜电路的基底材料,加热阵膜电路直接印刷在导热挡板1810的表面。
加热组件160还可以包括热反射件1630,热反射件1630位于加热件1610背离烹饪腔2100的一侧,并用于对加热件1610产生的热量进行反射。具体而言,热反射件1630设置于安装腔1239内,热反射件1630朝向开口40的一侧设有反射腔1632。加热件1610设置于反射腔1632内,挡板件180封盖反射腔1632的敞口。因此,加热件1610所产生的热量在热反射件1630的反射下会通过挡板件180进入烹饪腔2100,提高了上机芯装置100的加热效率。
请参阅图9,热反射件1630大致呈圆罩状结构,其可以包括反射本体1634和反射周壁1638。反射周壁1638连接于反射本体1634的周缘并相对于反射本体1634弯折,以与反射本体1634共同限定反射腔1632。具体地,反射本体1634可以包括反射底壁1635和反射凸台1636,反射凸台1636大致呈圆锥台状结构,其大致位于热反射件1630的中间部位,且相对于反射底壁1635向开口40凸伸。反射凸台1636的凸台底壁大致平行于开口40所在的平面,反射凸台1636的凸台周壁连接在凸台底壁的外缘并朝向远离开口40的一侧延伸以与凸台底壁共同限定反射凸台1636的整体形状。
反射底壁1635大致呈平面环状结构,且连接于反射凸台1636远离开口40的一侧,也即,反射底壁1635连接于凸台周壁远离凸台底壁的一侧。反射底壁1635大致平行于开口40所在的平面,且朝向远离反射凸台1636的方向沿径向延伸。反射周壁1638连接于反射底壁1635远离反射凸台1636的一侧,也即,反射周壁1638和反射凸台1636间隔设置以共同限定反射腔1632。具体地,反射底壁1635、反射凸台1636以及反射周壁1638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例如通过金属板材冲压成型。
本实施例中的加热件1610可以是加热管或碳素管,加热管或碳素管环绕设置于反射凸台1636的外周,并与反射凸台1636相间隔,也即,加热管或碳素管设置在反射凸台1636和反射周壁1638之间。由于反射凸台1636大致呈圆锥台形状,也即,反射凸台1636的表面为圆锥状表面,因此当加热管或碳素管产生的热量辐射到反射凸台1636的表面时,反射凸台1636会将热量向外反射至挡板件180。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反射凸台1636,可以增大热反射件1630的表面积,进而提高热反射件1630对热量的反射效率。此外,反射底壁1635和挡板件180大致平行,反射周壁1638和反射底壁1635之间的夹角可以大于90度,且小于150度。因此,当加热管或碳素管产生的热量辐射到反射周壁1638上时,反射周壁1638会将热量向内反射至挡板件180,以避免出现热辐射死角。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上机芯装置100以及烹饪器具200,上机芯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20以及设置于壳体组件120内的空气循环组件140、加热组件160和挡板件180。其中,壳体组件120包括支架壳1230,支架壳1230设有出风风道1231、出风口1232和安装腔1239,出风风道1231通过出风口1232连通外界;安装腔1239在支架壳1230的一侧形成开口40。加热组件160设置在安装腔1239内;挡板件180封盖开口40;至少部分空气循环组件140设置于出风风道1231内。
本申请通过在支架壳1230上设置出风风道1231,并在出风风道1231内设置空气循环组件140,使得空气循环组件140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出风风道1231内的热量通过出风口1232快速排向外界,带走了上机芯装置100内的热量,进而降低了上机芯装置100的整体温度。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组件。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仅为表面接触。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上机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机芯装置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内的空气循环组件、加热组件和挡板件;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支架壳,所述支架壳设有出风风道、出风口和安装腔,所述出风风道通过所述出风口连通外界;所述安装腔在所述支架壳的一侧形成开口;
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挡板件封盖所述开口;
至少部分所述空气循环组件设置于所述出风风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机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壳包括安装支架和蜗壳,所述蜗壳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或者,所述蜗壳与所述安装支架一体成型;所述蜗壳内形成有所述出风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机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壳连通有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蜗壳的中心部位相对连通,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蜗壳的出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机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风道壳,所述风道壳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进风风道设置于所述风道壳并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机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底壁和周壁,所述底壁与所述风道壳相对设置,所述周壁环绕设置于所述底壁的周缘且相对所述底壁凸伸以形成风道腔,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周壁;所述蜗壳位于所述风道腔内,所述蜗壳连接于所述周壁使所述蜗壳的出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机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循环组件包括散热叶轮,所述散热叶轮设置于所述出风风道内;
所述蜗壳包括主蜗壳部和蜗舌,所述主蜗壳部环绕在所述散热叶轮的外周并位于所述风道腔内,所述主蜗壳部的终点连接于所述周壁;所述蜗舌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蜗壳部的起点,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周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机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循环组件包括散热叶轮,所述散热叶轮设置于所述出风风道内;
所述风道壳包括本体部、环绕部和风道部,所述本体部覆盖在所述支架壳背离所述散热叶轮的一侧,所述环绕部环绕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周缘,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环绕部;所述风道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并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凸伸,所述进风风道由所述风道部环绕限定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机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循环组件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进风风道内;所述散热叶轮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
所述环绕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朝背离所述支架壳的方向凸伸;所述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进风口沿所述环绕部的周向依次间隔地设置;所述进风风道的轴线方向和所述驱动件的驱动轴轴向一致,所述进风口在所述环绕部上的贯穿方向和所述进风风道的轴线方向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机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罩设于所述环绕部的外周,并与所述本体部相对间隔,所述外壳体和所述本体部之间形成进风腔,所述进风腔环绕在所述的进风风道的外周,且连通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进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机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装饰圈,所述装饰圈环绕在所述环绕部的外周,并与所述环绕部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所述外壳体覆盖所述环绕部的端部,并与所述装饰圈的端部相对间隔以形成间隙,所述进风口通过所述间隙与外界连通。
1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以及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上机芯装置。
CN202322929534.XU 2023-10-30 上机芯装置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21330975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30975U true CN221330975U (zh) 2024-07-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1330975U (zh) 上机芯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1270189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物处理机
CN108309093A (zh) 食物料理机
CN215502561U (zh) 空气炸锅
CN214712117U (zh) 一种烘烤装置
CN210930820U (zh) 双风扇散热锅体
CN221330974U (zh) 烹饪器具
CN221330969U (zh) 上机芯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7827590U (zh) 一种烹饪装置的风道结构
CN220917127U (zh) 烹饪器具
CN221330970U (zh) 上机芯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8246908U (zh) 一种嵌入式烤箱
CN218044812U (zh) 一种蒸汽空气炸锅
CN215777529U (zh) 上盖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4341695U (zh) 多功能锅
CN218651471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多功能食物处理机
CN214906064U (zh) 具有新型风道结构的空气炸锅
CN220442512U (zh) 双胆空气炸锅
CN218105643U (zh) 烹饪设备
CN217118200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21205122U (zh) 空气炸锅
CN218419499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烤箱
CN219962628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6702334U (zh) 空气炸锅
CN114680660B (zh) 一种煎烤类多功能食品加工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