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05643U - 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05643U
CN218105643U CN202222423665.6U CN202222423665U CN218105643U CN 218105643 U CN218105643 U CN 218105643U CN 202222423665 U CN202222423665 U CN 202222423665U CN 218105643 U CN218105643 U CN 2181056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heating
overflowing hole
blade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2366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云
刘化勇
薛钊强
周旺
瞿月红
缪永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2366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056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056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056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烹饪主体和炸篮。烹饪主体包括外锅、风源组件以及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设置于外锅内部,并设置有第一过流孔。炸篮能够放入外锅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上方,烹饪主体能够基于炸篮进行空气对流烹饪,炸篮的底壁设置有第二过流孔。风源组件包括设置于加热组件背离炸篮的一侧的叶片,第一过流孔、第二过流孔和叶片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同轴设置,叶片设置成将炸篮内的空气经第二过流孔和第一过流孔引出,并沿叶片的径向向外输送,第二过流孔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第一过流孔内,第一过流孔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叶片的转动区域内。本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空气对流烹饪的烹饪效率。

Description

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活电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烹饪设备通常包括烹饪主体和盖体。现有的具有空气对流烹饪(比如,空气炸)功能的烹饪设备中,为了使盖体更加轻便,往往选择将用于提供热空气的加热组件和风源组件设置在烹饪主体上,在这样的设计方案中,如何合理设置风源组件、加热组件以及炸篮三者的结构,以提高空气对流烹饪的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设备,该烹饪设备包括烹饪主体和炸篮。烹饪主体包括外锅、风源组件以及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设置于外锅的内部,并设置有第一过流孔。炸篮能够放入外锅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上方,烹饪主体能够基于炸篮进行空气对流烹饪,炸篮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二过流孔。其中风源组件包括设置于加热组件背离炸篮的一侧的叶片,其中第一过流孔、第二过流孔和叶片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同轴设置,叶片设置成将炸篮内的空气经第二过流孔和第一过流孔引出,并沿叶片的径向向外输送,第二过流孔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第一过流孔内,第一过流孔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叶片的转动区域内。
进一步地,第二过流孔沿烹饪主体的径向方向的径向尺寸设置成不小于第一过流孔沿烹饪主体的径向方向的径向尺寸的50%。
进一步地,第一过流孔和第二过流孔为圆孔,第一过流孔的直径大于第二过流孔的直径,且小于叶片的直径。
进一步地,第一过流孔和第二过流孔的数量为一个,并分别相对于加热组件和炸篮的底壁居中设置。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进一步包括内锅,内锅能够放入外锅内并与加热组件形成热接触,烹饪主体能够基于内锅进行热传导烹饪,加热组件包括盘体、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其中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分别固定于盘体上,第一加热件与盘体之间的热接触面积大于第二加热件与盘体之间的热接触面积,第一加热件用于在烹饪设备进行热传导烹饪时发热,第二加热件用于在烹饪设备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发热。
进一步地,第二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分别环绕叶片设置,且沿叶片轴线方向排布。
进一步地,加热组件进一步包括防护罩,防护罩罩设于第一过流孔上,并设置有第三过流孔,第三过流孔的尺寸小于第一过流孔。
进一步地,防护罩包括固定板、支撑件以及挡板,其中固定板盖设于加热组件背离炸篮的一侧,第三过流孔设置于固定板上,且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第一过流孔内,支撑件与固定板连接,并在第一过流孔内朝向炸篮延伸,挡板支撑于支撑件件上,且挡板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覆盖第三过流孔。
进一步地,支撑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的支撑件环绕第三过流孔彼此间隔设置,并与固定板一体成型,挡板位于第一过流孔内。
进一步地,固定板包括环绕第三过流孔设置的第一环形凸缘以及环绕第一环形凸缘设置的第二环形凸缘,进而在第一环形凸缘和第二环形凸缘用于收集油脂和/或碎屑的收集区。
本申请的方案中,叶片用于将炸篮内的空气经第二过流孔和第一过流孔引出,并沿叶片的径向向外输送,此时,第一过流孔、第二过流孔和叶片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同轴设置,第二过流孔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第一过流孔内,有利于炸篮内的空气顺利地经第二过流孔和第一过流孔流向叶片的中心区域,第一过流孔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叶片的转动区域内,有利于避免沿叶片的径向向外输送的空气再次经第一过流孔回流至炸篮内,从而确保空气沿预设方向流动,提高空气对流烹饪的烹饪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烹饪设备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烹饪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烹饪设备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的烹饪设备中加热组件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加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的加热组件中防护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所示的烹饪设备中加热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加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加热组件中第二固定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烹饪设备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二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二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烹饪设备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4所示的烹饪设备中部分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3所示的烹饪设备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另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另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3所示的烹饪设备中防护罩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3所示的烹饪设备中隔热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三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三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三实施例中热风循环通道的示意图;
图25是图22中所示的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2中所示的传动轴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一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100同时具有空气对流烹饪功能以及热传导烹饪功能,是一种多功能烹饪设备。具体地,该烹饪设备100可以包括烹饪主体110、能够放置于烹饪主体 110内的炸篮120、能够放置于烹饪主体110内的内锅130、第一盖体140以及第二盖体150。
其中,烹饪主体110不但能够基于炸篮12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即,基于热空气的流动而进行的烹饪),还能够基于内锅130进行热传导烹饪(即,基于加热组件113与内锅130之间直接接触传热而进行的烹饪)。第一盖体140与烹饪主体110可拆卸连接,用于在烹饪主体11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盖合于烹饪主体110上。第二盖体150与烹饪主体 110可拆卸连接,用于烹饪主体110进行热传导烹饪时盖合于烹饪主体110上。
在本实施例中,热传导烹饪功能可以是指压力炖煮功能,第二盖体150上可以设置有排气阀以及破泡器等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传导烹饪功能也可以同时包括压力炖煮功能和常压炖煮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传导烹饪功能也可以是指常压炖煮功能,或者煎、炒、蒸等烹饪功能,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烹饪设备100也可以仅包括第一盖体140,而不包括第二盖体150,在烹饪主体11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或者热传导烹饪时,第一盖体140都可以盖合于烹饪主体110 上,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请参阅图3及图4,图3是图1所示的烹饪设备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烹饪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烹饪主体110可以包括壳体111、设置于壳体111内的外锅112、设置于外锅112内部的加热组件113、用于与加热组件113配合进行空气对流烹饪的风源组件114(风源组件114包括电机)、设置于加热组件113 与外锅112之间的隔热罩115、用于弹性支撑加热组件113的弹性支撑件116以及设置在外锅112上的温度传感器117。
其中,炸篮120能够放入外锅112内并定位于加热组件113上方,烹饪主体110能够基于炸篮12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在烹饪设备10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加热组件113和风源组件114配合在外锅112内产生循环的热空气,以对放置于炸篮120中的食物进行对流加热。隔热罩115用于在空气对流烹饪时反射加热组件113所产生的热辐射,以降低外锅112的温升。
内锅130能够放入外锅112内并与加热组件113接触,烹饪主体110能够基于内锅130进行热传导烹饪,此时风源组件114不工作。在烹饪设备100进行热传导烹饪时,第二盖体150盖设于烹饪主体110,对内锅130形成密封,此时,外锅112内部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该压力推动加热组件113沿烹饪主体110的轴线方向(图3中轴线X表示烹饪主体110的轴线)向下运动,进而与压感元件抵接,使得压感元件能够感测外锅112内的压力,弹性支撑件116弹性支撑加热组件113,在外锅112内的压力减小或者消失后,弹性支撑件116促使加热组件113向上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设备100进行热传导烹饪时,也可以通过直接设置在内锅130中的压力/温度传感器来进行压力检测。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13可以是不运动的,也无需在烹饪主体110内设置弹性支撑件116和压感元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设备100也可以仅具有空气对流烹饪功能,而不具有热传导烹饪功能。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烹饪设备100可以不包括内锅130。
接下来,将逐个对烹饪主体110所包括的各个部件进行详细的说明。
壳体111设置于烹饪主体110的最外层,用于形成烹饪主体110的外观面。
外锅112设置于壳体111内部,在烹饪设备10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热空气在外锅112内循环,以对放置于炸篮 120中的食物进行对流加热。具体地,如图5所示,图5是图1所示的烹饪设备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外锅112 包括底壁1121和环绕底壁设置的周壁1122。外锅112的底壁112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轴孔11211。温度传感器117可以设置在外锅112的周壁1122上,并靠近底壁1121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6及图7,图6是图4所示的烹饪设备中加热组件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加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加热组件113设置于外锅112内部,并位于外锅112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13 可以包括盘体1131、设置于盘体1131上的第一加热件113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1132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加热件)、设置于盘体1131上的第二加热件113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件1133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加热件)、用于将第二加热件1133固定在盘体1131上的第一固定件113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134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固定件)以及固定在盘体1131上的防护罩1136。
其中第一加热件1132和第二加热件1133分别固定于盘体1131上,第一加热件1132与盘体1131之间的热接触面积大于第二加热件1133与盘体1131之间的热接触面积,第一加热件1132用于在烹饪设备100进行热传导烹饪时发热,第二加热件1133用于在烹饪设备10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发热。
本申请通过将第一加热件1132和第二加热件1133分别固定于盘体1131上,使得第一加热件1132和第二加热件 1133整体可以作为一个模块安装在烹饪主体110内,有利于降低第一加热件1132和第二加热件1133的安装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烹饪主体110在内锅130放入外锅112时,控制第一加热件1132发热,以基于内锅130进行热传导烹饪,烹饪主体110在炸篮120放入外锅112时,控制第二加热件1133发热,以基于炸篮12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
举例而言,烹饪设备100进行热传导烹饪时,第一加热件1132工作,第二加热件1133不工作;烹饪设备10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则可以是第一加热件1132不工作,第二加热件1133工作,或者是第一加热件1132和第二加热件1133 同时工作,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件1133也可以不通过盘体1131固定,而与盘体1131相对独立设置。此时,盘体1131 和第一加热件1132整体作为一个加热模块,第二加热件1133作为另外一个加热模块,两个加热模块相对独立。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13可以仅包括支撑结构和第二加热件1133,而不包括第一加热件1132。其中,支撑结构可以包括以上所描述的盘体1131。此时,加热组件不具有直接接触传热的功能,烹饪设备100仅具有空气对流烹饪功能,而不具有热传导烹饪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结构也可以采用除盘体之外的其它结构,只要支撑结构能够支撑炸篮230,并设置有第一过流孔11317即可。第二加热件1133可以直接固定在支撑结构上,也可以与支撑结构相对独立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其中,盘体1131可以包括主盘体11311、与主盘体11311一体成型且突出于主盘体11311的第一安装柱11312、与主盘体11311一体成型且突出于主盘体11311的第二安装柱11313、与主盘体11311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撑柱11314、与主盘体11311一体成型的第二支撑柱11315。具体地,第一安装柱11312、第二安装柱11313、第一支撑柱11314以及第二支撑柱11315设置于主盘体11311的靠近外锅112的底壁1121的一侧,即远离炸篮120或内锅130的一侧。
主盘体1131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过流孔11317,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流孔11317的数量为一个,并相对于主盘体11311居中设置。
第一安装柱11312的数量具体可以是两个,间隔设置在主盘体11311上,第二安装柱11313的数量为一个,关于第一安装柱11312和第二安装柱11313的具体数量,本申请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第一支撑柱11314的数量具体可以为两个,间隔设置在主盘体11311上。第二加热件1133支撑于第一支撑柱11314 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1131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本申请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具体地,第一支撑柱11314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容置槽113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置槽11318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容置槽),第一容置槽11318的开口方向背离主盘体11311的中心设置,第二加热件1133嵌设于第一容置槽11318 内。在盘体1131的轴线方向(盘体1131的轴线垂直于主盘体11311的主表面)上,第一容置槽11318与主盘体11311 保持预定间隔,从而使得第二加热件1133相对于主盘体11311保持悬空设置。
第二支撑柱11315的数量可以为三个,环绕第一过流孔11317间隔设置在主盘体1131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柱11315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四个或者更多个,本申请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具体地,第二支撑柱11315可以包括沿烹饪主体110的轴线方向连接的第一柱段113151和第二柱段113152,其中,第一柱段113151设置在盘体1131上,第二柱段113152支撑于第一柱段113151。第一柱段113151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二柱段113152的尺寸,也就是说,第一柱段113151比第二柱段113152更粗一些。
第一柱段113151在与主盘体1131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容置槽1131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容置槽11319 也可以被称为第三容置槽),第二容置槽11319的开口方向朝向主盘体11311的中心设置,第一加热件1132嵌设于第二容置槽11319内,并与主盘体11311形成热接触。
如图7所示,第二支撑柱11315设置于第一加热件1132的外侧,第一安装柱11312设置于第一加热件1132的内侧,第二支撑柱11315和第一安装柱11312配合对第一加热件1132进行限位,以避免第一加热件1132发生移位,确保第一加热件1132与主盘体11311之间的可靠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槽11318的开口方向背离主盘体11311的中心设置,第二容置槽11319的开口方向朝向主盘体11311的中心设置,使得第一加热件1132和第二加热件1133相互间隔。
当烹饪设备100进行热传导烹饪,第一加热件1132工作,第二加热件1133不工作时,第一加热件1132和第二加热件1133相互间隔,能够避免第一加热件1132的热量传递给第二加热件1133,确保热传导烹饪的烹饪效率。当烹饪设备10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第一加热件1132不工作,第二加热件1133工作时,第一加热件1132和第二加热件1133 相互间隔,能够避免第二加热件1133的热量传递给第一加热件1132,确保空气对流烹饪的烹饪效率。
第一加热件1132与主盘体11311接触,通过主盘体11311对放置于烹饪主体110内的内锅130进行接触传热。第一加热件1132整体可以呈环形设置,并环绕第一过流孔11317。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1132可以包括环绕第一过流孔11317设置的一圈热管11321以及与设置于热管11321两端的第一接线端子11322,第一接线端子1132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热管11321的每一端设置一个第一接线端子11322。
第二加热件1133环绕第一过流孔11317支撑于主盘体11311上,并相对于主盘体11311保持悬空设置,以尽可能避免第二加热件1133的热量被传递至主盘体11311,提高空气对流烹饪的烹饪效率。第二加热件1133整体可以呈环形设置,并具有一缺口。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件1133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加热件1132外围的一圈热管11331以及设置于热管11331两端的第二接线端子11332。热管11331的两端间隔设置,使得第二加热件1133形成一缺口。热管11331的每一端对应设置一个第二接线端子11332,两个第二接线端子11332间隔设置。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固定件1134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二加热件1133的两端,第一固定件1134的中部区域进一步连接主盘体11311。具体地,第一固定件1134的中部区域可以设置有通孔,紧固件11341经由通孔将第一固定件1134固定于第二安装柱11313的自由端上。举例而言,紧固件11341可以是螺钉,当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安装第二加热件1133时,可以先将第二加热件1133嵌设于第一支撑柱11314上的第一容置槽11318内,然后再将第一固定件1134安装在第二加热件1133上,然后再通过紧固件11341将第一固定件1134固定于第二安装柱11313 的自由端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第二加热件1133的安装难度。
如图6及图7所示,防护罩1136盖设于第一过流孔11317,一方面可以防止异物经由第一过流孔11317掉落,还可以防止用户触摸到设置于加热组件113下方的风源组件114中的叶片。防护罩1136可以位于第二加热件1133所围设的区域内,当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6、图7及图8,图8是图6所示的加热组件中防护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防护罩1136可以包括第一壁面11361、第二壁面11362以及连接第一壁面11361和第二壁面11362的第三壁面11363。其中,第一壁面 11361居中设置。第二壁面11362环绕第一壁面11361,并位于第一壁面11361远离炸篮120的一侧。第三壁面11363 大致呈筒状设置,并嵌入第一过流孔11317内。
第一壁面11361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过流孔1136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流孔11364也可以被称为第三过流孔),第二过流孔11364的尺寸小于第一过流孔11317。如图8所示,多个第二过流孔11364在第一壁面11361上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壁面11361大致呈网状设置。第二壁面11362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一通孔11365和第二通孔11366,第一接线端子11322穿过第一通孔11365,紧固件11368可以穿设于第二通孔11366,将防护罩1136压持在主盘体11311 上。
请一并参阅图9及图10,图9是图4所示的烹饪设备中加热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的加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该加热组件113与图6及图7所示的加热组件113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加热组件113进一步包括用于将第二加热件1133固定在盘体1131上的第二固定件11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1135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固定件),并且加热组件113的主盘体11311上不包括第一支撑柱11314。也就是说,第二加热件1133经由第一固定件1134和第二固定件1135悬空支撑于主盘体11311上。
具体地,第二固定件1135相对于盘体1131和第二加热件1133独立设置。请一并参阅图9及图10,第二固定件1135 具体可以呈片状,第二固定件1135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加热件1133,第二固定件1135的第二端连接主盘体11311,进而将第二加热件1133支撑于主盘体11311上。
具体地,第二固定件1135的第二端可以通过紧固件11355固定于第一安装柱11312的自由端上。举例而言,紧固件11355可以是螺钉。第二固定件1135的数量为两个,且与主盘体11311上的第一安装柱11312一一对应设置,当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如图10所示,第二固定件1135的第一端翻卷形成与第二加热件1133的外周面形状适配的第三容置槽1135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容置槽11356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容置槽),第二固定件1135的中部区域呈弯折设置,以使得在第二固定件1135的第二端与主盘体11311连接后,在盘体1131的轴线方向上,第二固定件1135的第一端相较于第二固定件1135的第二端更远离主盘体11311,使得第二加热件1133相对主盘体11311保持悬空设置,以尽可能避免第二加热件1133的热量被传递至主盘体11311,提高空气对流烹饪的烹饪效率。
请进一步参阅图11,图11是图9所示的加热组件中第二固定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第二固定件1135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11351、第二部分11352、第三部分11353以及第四部分11354。其中第一部分11351上设置有通孔,紧固件11355可以经由该通孔将第二固定件1135固定于第一安装柱11312的自由端上。第一部分11351和第三部分11353 大致平行设置,第三部分11353位于第一部分11351远离主盘体11311的一侧,第二部分11352连接第一部分11351和第三部分11353,使得第一部分11351、第二部分11352以及第三部分11353整体上弯折设置,大致呈台阶状。第四部分11354相对于第三部分11353翻卷形成第三容置槽11356。
如图10所示,防护罩1136的第二壁面11362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三通孔11367。第二固定件1135和第一安装柱11312 经由该通孔固定,以使第二固定件1135将防护罩1136压持在主盘体11311上。关于该加热组件113的其它结构,可以与图6及图7所示的加热组件113相同或者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13也可以仅包括第一加热件1132,第一加热件1132不但用于在空气对流烹饪模式下的加热,还用于热传导烹饪模式下的加热,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请继续参阅图5,风源组件114可以包括电机1141以及设置于电机1141靠近炸篮120的一侧的第一叶片1142和第二叶片1143。其中,第一叶片1142设置于外锅112内部,电机1141和第二叶片1143设置于壳体111与外锅112之间,电机1141驱动第一叶片1142和第二叶片1143同步转动。电机1141经由外锅112的底壁1121上的第一轴孔11211 连接至第一叶片1142。
如图1所示,第一叶片1142用于与加热组件113配合在外锅112内实现空气对流,以使烹饪主体110能够基于炸篮120进行空气对流烹饪。第一叶片1142可以位于加热组件113背离炸篮120的一侧。第二加热件1133环绕第一叶片 1142设置,在烹饪主体110的轴线方向上,第二加热件1133与第一叶片1142至少部分重叠,也就是说,以经过烹饪主体110的轴线的平面为参考面,第二加热件1133在参考面上的投影与第一叶片1142在参考面上的投影存在重叠,以使得第二加热件1133能够直接对第一叶片1142转动所形成的空气流进行加热,有利于提高空气对流烹饪的烹饪效率。
如图12所示,图12是图1所示的烹饪设备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炸篮120的底壁121上可以设置有第三过流孔 1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过流孔122也可以被称为第二过流孔),第三过流孔12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并且相对于炸篮120的底壁121居中设置。第三过流孔122、第一过流孔11317以及第一叶片1142可以沿烹饪主体110的轴线方向同轴设置,也就是说,第三过流孔122的轴线、第一过流孔11317的轴线以及第一叶片1142的轴线(即,第一叶片 1142的旋转轴)大致重合,并与烹饪主体110的轴线方向大致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过流孔122的数量也可以是间隔设置的多个,当第三过流孔122的数量为多个的时候,第三过流孔122的轴线可以是指多个第三过流孔122所在区域的轴线。同样的,第一过流孔11317的数量也可以是间隔设置的多个,当第一过流孔11317的数量为多个的时候,加热组件113可以不包括防护罩1136,第一过流孔11317的轴线可以是指多个第一过流孔11317所在区域的轴线。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12,第一叶片1142用于将炸篮120内的空气经第三过流孔122和第一过流孔11317引出,并沿第一叶片1142的径向向外输送。举例而言,第一叶片1142可以是离心叶片。炸篮120的外周壁与外锅112的内周壁之间间隔设置,进而形成一空气流道,沿第一叶片1142的径向输出的空气经加热组件113加热后升温形成热空气,热空气进一步沿炸篮120的外周壁与外锅112的内周壁之间的空气流道向炸篮120的顶部传输,然后在第一盖体140的导向和拦截作用下从炸篮120的顶部开口输入至炸篮120内,以对放置于炸篮12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炸篮120的周壁上可以设置有过流孔,沿第一叶片1142的径向输出的空气经加热组件113加热后升温形成热空气,热空气进一步沿炸篮120的外周壁与外锅112的内周壁之间的空气流道向炸篮120的顶部传输,然后经由炸篮120周壁上的过流孔输入至炸篮120内。
第三过流孔122沿烹饪主体110的轴线方向(图12中的轴线X表示烹饪主体110的轴线)的投影落在第一过流孔 11317内,第一过流孔11317沿烹饪主体110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第一叶片1142的转动区域内。举例而言,第一过流孔11317和第三过流孔122可以均为圆孔,第一过流孔11317的直径D2大于第三过流孔122的直径D3,且小于第一叶片1142的直径D1(即,第一叶片1142转动所形成的转动区域在垂直于烹饪主体110轴线方向的参考平面上投影的直径)。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流孔11317和第三过流孔122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比如方形或者六边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本申请的方案中,第一叶片1142用于将炸篮120内的空气经第三过流孔122和第一过流孔11317引出,并沿第一叶片1142的径向向外输送,此时,第一过流孔11317、第三过流孔122和第一叶片1142沿烹饪主体110的轴线方向同轴设置,第三过流孔122沿烹饪主体110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第一过流孔11317内,有利于炸篮120内的空气顺利地经第三过流孔122和第一过流孔11317流向第一叶片1142,第一过流孔11317沿烹饪主体110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第一叶片1142的转动区域内,有利于避免沿第一叶片1142的径向向外输送的空气再次经第一过流孔11317回流至炸篮 120内,从而确保空气沿预设方向流动,提高空气对流烹饪的烹饪效率。
进一步地,第三过流孔122沿烹饪主体110的径向方向(烹饪主体110的径向方向垂直于烹饪主体110的轴线方向) 的径向尺寸设置成不小于第一过流孔11317沿烹饪主体110的径向方向的径向尺寸的50%。以第三过流孔122和第一过流孔11317均为圆孔为例,第三过流孔122的直径D3不小于第一过流孔11317的直径D2的50%,以使得炸篮120内的空气顺利地经由第三过流孔122输出,确保炸篮120内空气循环流动的效率。
举例而言,第三过流孔122沿烹饪主体110的径向方向的径向尺寸可以设置成在第一过流孔11317沿烹饪主体110 的径向方向的径向尺寸的70%-90%之间,也就是说,第三过流孔122沿烹饪主体110的径向方向的径向尺寸相比第一过流孔11317沿烹饪主体110的径向方向的径向尺寸略小一点,以使得炸篮120内的空气顺利地经由第三过流孔122输出,确保炸篮120内空气循环流动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叶片1142也可以是轴流叶片。炸篮120上的第三过流孔122与加热组件113上的第一过流孔11317对位配合,形成连通炸篮120的底部的第一流道,并且炸篮120的外周壁与外锅112的内周壁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形成连通炸篮120的顶部的第二流道,轴流叶片可以用于将外锅112内的经加热组件113进行加热后的空气从炸篮 120的底部经第一流道输入至炸篮120内,热空气流经待烹饪食物后,从炸篮120的顶部经第二流道输出。此时,从食物产生油烟到油烟遇到加热件的路径(即油烟路径)较长,油烟在油烟路径上消耗较多,即附着在盖体、外锅等位置,到达加热组件113上的油烟相对较少,有利于减少加热组件113上的油烟附着。
第二叶片1143用于使烹饪设备100外部环境中的空气从设置在壳体111的底壁上的入风口流向电机1141,以对电机1141进行散热。
请继续参阅图3,隔热罩115可以固定设置于外锅112的底壁1121上,并位于加热组件113与外锅112的底壁1121 之间,以在空气对流烹饪时反射加热组件113所产生的热辐射,避免加热组件113所产生的热量直接辐射到外锅11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罩115也可以固定在加热组件113的盘体1131上,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请一并参阅图3、图4及图7,弹性支撑件116的外缘支撑于外锅112的底壁1121上,使得弹性支撑件116的中部区域相对于外锅112的底壁1121悬空设置,加热组件113的第二支撑柱11315经隔热罩115上的通孔支撑于弹性支撑件116的中部区域。具体地,第二支撑柱11315的第一柱段113151支撑于弹性支撑件116背离外锅112的底壁1121的一侧,第二柱段113152穿过弹性支撑件116,第二柱段113152的自由端与限位件11316经由设置在外锅底壁1121上的通孔彼此连接。限位件11316用于在烹饪设备100进行热传导烹饪时限制加热组件113的上下运动幅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40可以是透明盖,一方面可以实现空气对流烹饪过程的可视化,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第一盖体140比较轻便,便于第一盖体140和第二盖体150之间的切换。当第一盖体140是透明盖时,在空气对流烹饪模式下,还可以将第二盖体150盖合于烹饪主体110,以实现空气对流烹饪模式下的遮挡,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第二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3及图14,图13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二实施例在空气对流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二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200同时具有空气对流烹饪功能以及热传导烹饪功能,是一种多功能烹饪设备。具体地,该烹饪设备200可以包括烹饪主体210、能够放置于烹饪主体210内的炸篮220、能够放置于烹饪主体210内的内锅230、第一盖体240以及第二盖体250。
本实施例的烹饪设备200与第一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区别之处在于烹饪主体210,关于烹饪设备200所包括的其它部件的具体结构及配合关系,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者相似,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范围之内,此处不再赘述。
接下来,将对本实施例中烹饪主体21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3及图15,图15是图13所示的烹饪设备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烹饪主体 210可以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外锅212、设置于外锅212内部的加热组件213、用于与加热组件213配合进行空气对流烹饪的风源组件214(风源组件214包括电机2141)、设置于加热组件213与外锅212之间的隔热罩215、用于弹性支撑加热组件213的弹性支撑件、设置在外锅212的底壁2121与风源组件214的电机2141之间的隔热垫218、以及用于保护电机2141的防油罩219。
请继续参阅图15,本实施例中的外锅212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外锅112的区别之处在于,外锅212的底壁2121背离炸篮22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沉台2123,隔热垫218可以嵌设于沉台2123内,便于在装配时对隔热垫218进行定位,从而降低安装难度。
沉台2123上可以设置有第一轴孔21211、与第一轴孔21211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孔21213、以及环绕第一轴孔21211 设置的第一限位凸缘21212。其中,第一轴孔212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且相对于沉台2123居中设置。第一限位凸缘 21212由外锅212的底壁2121一体翻折形成,并向外锅212的内部延伸。
第一固定孔21213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四个第一固定孔21213可以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顶点处,第一轴孔21211位于其中两个第一固定孔21213之间,举例而言,第一轴孔21211可以位于矩形的一条长边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孔21213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三个、五个或者更多个,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风源组件214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风源组件114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二叶片2143设置于电机2141背离炸篮220的一侧,第一叶片2142和第二叶片2143可以沿烹饪主体210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于电机2141 的相对两侧,电机2141同步驱动第一叶片2142和第二叶片2143。
请参阅图16,图16是图14所示的烹饪设备中部分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加热组件213设置于外锅212内部,并位于外锅212的底部。具体地,加热组件213可以包括盘体2131、设置于盘体2131上的第一加热件2132、设置于盘体2131上的第二加热件2133、用于将第二加热件2133固定在盘体2131上的第一固定件以及固定在盘体2131上的防护罩2136。
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213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13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二加热件2133和防护罩2136。关于加热组件213所包括的其它部件的具体结构及配合关系,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者相似,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范围之内,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第二加热件2133可以包括沿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可以是指第一叶片的旋转轴,即图16中所示的轴线Y)排列的两圈热管,两圈热管环绕于第一叶片2142的外围,用于在空气对流烹饪时对从第一叶片2142输出的空气进行加热。相比于第二加热件2133仅包括一圈热管的情形,两圈热管有利于提高第二加热件2133 的加热效率。
其中,靠近盘体2131的一圈热管可以被称为第一加热部21331,远离盘体2131的一圈热管可以被称为第二加热部 21332,也就是说,第一加热部21331相较于第二加热部21332更靠近盘体2131。
如图16所示,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的排列方向可以与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完全平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沿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排列,并非是严格限定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的排列方向与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完全平行,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的排列方向与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在0-45度之间即可。
举例而言,第一加热部21331直径大于第二加热部21332的直径时,或者第一加热部21331的直径小于第二加热部 21332的直径时,只要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的排列方向与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在0-45 度之间,都可以理解为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沿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排列。
如图13所示,本申请的方案中,第一叶片2142将炸篮220内的空气经炸篮220的底壁上的第三过流孔222和加热组件上的113第一过流孔21317引出,并沿第一叶片2142的径向向外输送,此时,第二加热件2133包括第一加热部 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环绕于第一叶片2142的外围,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同时工作,加热效率相对较高。
并且,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沿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排列,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安装难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的排列方向与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垂直或者接近垂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二加热件2133对空气的加热效率,从而提高空气对流烹饪的烹饪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与烹饪主体210的轴线方向(图13中的轴线X可以表示烹饪主体的轴线)大致平行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也可以和烹饪主体210的轴线方向大致垂直,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沿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设置。在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上,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均与第一叶片2142至少部分重叠设置,也就是说,以经过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的平面为参考面,第一加热部21331在参考面上的投影与第一叶片2142在参考面上的投影存在重叠,第二加热部21332在参考面上的投影与第一叶片2142在参考面上的投影存在重叠,以使得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均能够直接对第一叶片2142转动所形成的空气流进行加热,有利于提高空气对流烹饪的烹饪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提及的投影均指正投影。
如图16所示,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固定于盘体2131上。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 之间不相互接触,以避免两者之间发生热传递。
如图17所示,图17是图13所示的烹饪设备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 可以为同一加热件的不同加热段,也就是说,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一体式设置,由同一根热管盘旋而成。
请一并参阅图13及图18,图18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另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当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一体式设置时,第一加热部21331直径可以大于第二加热部21332的直径,使得经第二加热部21332加热后的空气在向上传输的过程中,流经第一加热部21331,从而两次被加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二加热件2133对空气的加热效率。
如图19所示,图19是本申请烹饪设备另一实施例在热传导烹饪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也可以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子加热件,且分别以可拆卸方式固定于盘体2131的同一侧,第一加热部21331 相较于第二加热部21332更靠近盘体2131。在进行安装时,可以先安装相对靠近盘体2131的第一加热部21331,再安装相对远离盘体2131的第二加热部21332,第一加热部21331的直径可以小于第二加热部21332的直径,以避免第一加热部21331对第二加热部21332的安装造成干涉,降低第二加热部21332的安装难度。
当第二加热件2133包括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时,第一加热部21331和第二加热部21332的具体固定方式可以与图6和图7中所示的第二加热件2133的固定方式或者图9和图10中所示的第二加热件2133的固定方式相同或者相似,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范围之内,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件2133也可以包括沿第一叶片2142的轴线方向排列的三圈热管、四圈热管或者更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请一并参阅图16及图20,图20是图13所示的烹饪设备中防护罩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防护罩2136可以包括固定板21361、支撑件21362以及挡板21363。其中固定板21361盖设于盘体2131背离炸篮220的一侧。举例而言,固定板 21361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盘体2131的背离炸篮220的一侧,紧固件可以是螺钉,当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固定板21361可以包括主板体21364、设置于主板体21364靠近炸篮220一侧的第一环形凸缘21365和第二环形凸缘21366。第二过流孔21367可以设置于主板体21364上,第二过流孔21367的数量具体可以是一个,其尺寸小于第一过流孔21317。举例而言,第一过流孔21317和第二过流孔21367均可以是圆孔,第二过流孔21367的直径小于第一过流孔21317的直径。第二过流孔21367沿烹饪主体210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第一过流孔21317内。
如图20所示,第一环形凸缘21365环绕第三过流孔222设置,第二环形凸缘21366环绕第一环形凸缘21365设置,进而在第一环形凸缘21365和第二环形凸缘21366之间形成用于收集油脂和/或碎屑的收集区,避免油脂和/或碎屑污染位于加热组件213下方的其它部件。
支撑件21362与固定板21361连接,具体可以与第一环形凸缘21365连接,并在第一过流孔21317内朝向炸篮220 所在的方向延伸。举例而言,支撑件2136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烹饪主体210的轴线方向大致平行。支撑件2136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支撑件21362环绕第二过流孔21367彼此间隔设置,烹饪气流从炸篮220底壁上的第三过流孔 222输出后,可以经由支撑件21362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过流孔21367。举例而言,支撑件2136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支撑件21362可以与固定板21361一体成型设置,当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挡板21363支撑于支撑件21362的远离固定板21361的一端,并位于第一过流孔21317内。挡板21363沿烹饪主体 210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覆盖第二过流孔21367,一方面可以防止异物经由第一过流孔21317掉落,还可以防止用户触摸到设置于加热组件213下方的风源组件214中的叶片。
请一并参阅图13及图15,第一叶片2142设置于加热组件213与外锅212的底壁2121之间,电机2141设置于外锅212的底壁2121背离第一叶片2142的一侧,隔热垫218设置于电机2141与外锅212的底壁2121之间,外锅212的底壁2121和隔热垫218上分别开设有彼此对齐的第一轴孔21211和第二轴孔2189,电机2141的输出轴经第一轴孔21211 和第二轴孔2189与第一叶片2142连接,以驱动第一叶片2142在外锅212内形成能够被加热组件213进行加热的空气对流。
本申请将电机2141设置在外锅212的外部,并且在电机2141与外锅212的底壁2121之间设置隔热垫218,避免外锅212上的热量传递至电机2141,从而对电机2141形成有效的保护,避免电机2141过热,有利于提高烹饪设备200 的可靠性,或者说,在相同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电机2141的耐热等级,降低产品成本。
本实施例中,隔热垫218不但可以用于在空气对流烹饪时防止风源组件214的电机2141过热,还可以用于在热传导烹饪时防止风源组件214的电机2141过热。
请一并参阅图13及图21,图21是图13所示的烹饪设备中隔热垫的结构示意图,隔热垫218可以包括板状主体2181。板状主体2181朝向外锅212的底壁2121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凸台2182,第一限位凸台2182嵌设于外锅212底壁上的第一限位凸缘21212内,一方面便于在安装时对隔热垫218进行定位,从而降低装配难度,另一方面还能够对隔热垫218进行限位。第二轴孔2189设置于第一限位凸台2182上,具体地,第二轴孔2189的数量为一个,并与第一轴孔 21211彼此对齐。
板状主体2181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固定孔2188,电机2141上可以设置有第三固定孔,第一固定孔21213、第二固定孔2188和第三固定孔彼此对齐。外锅212的底壁2121、隔热垫218和电机2141通过插置于第一固定孔21213、第二固定孔2188以及第三固定孔内的固定件2180彼此固定,从而实现电机2141的可靠固定。举例而言,固定件2180可以是螺钉,自外锅212的内部依次插置于第一固定孔21213、第二固定孔2188和第三固定孔。
具体地,第二固定孔2188的数量也为四个,四个第二固定孔2188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顶点处,第二轴孔2189位于其中两个第二固定孔2188之间,举例而言,第二轴孔2189可以位于矩形的一条长边上。对应地,第三固定孔的数量也为四个。
板状主体2181朝向电机2141一侧可以设置有环绕于第二固定孔2188的外围的第二限位凸缘2183,电机2141朝向隔热垫218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凸台21411,第二限位凸台21411嵌设于第二限位凸缘2183内,一方面便于在安装时对电机2141进行定位,从而降低装配难度,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避免电机2141在烹饪主体210的径向方向上(与烹饪主体210的轴线方向垂直)发生移位。第三固定孔设置于第二限位凸台21411上。
具体地,第二限位凸缘2183与第二固定孔2188的边缘保持预定的径向间隔,以使得在第二限位凸台21411嵌入第二限位凸缘2183后,第二限位凸台21411的端面与板状主体2181之间形成抵接,以避免电机2141在烹饪主体210的轴线方向上发生移位。
第二限位凸缘2183的数量与第二固定孔2188数量相同,可以为四个,分别记为第一子凸缘21831、第二子凸缘 21832、第三子凸缘21833以及第四子凸缘21834。对应地,第二限位凸台21411的数量也可以是四个。
如图21所示,板状主体2181朝向电机2141一侧进一步沿第二轴孔2189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加强凸缘2184,以对第二轴孔2189进行加强,避免第二轴孔2189处发生形变。具体地,第一加强凸缘2184可以位于第一子凸缘21831和第四子凸缘21834之间。
板状主体2181朝向电机2141一侧进一步沿板状主体2181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加强凸缘2185,第二加强凸缘2185 与沉台2123的侧壁抵接,使得隔热垫218可靠地限位于沉台2123内。第二加强凸缘2185环绕于板状主体2181的外围。
如图21所示,板状主体2181朝向电机2141一侧进一步设置有连接于第二限位凸缘2183之间的第一加强筋2186 以及连接于第一加强凸缘2184与第二限位凸缘2183之间的第二加强筋218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凸缘21831和第二子凸缘21832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加强筋2186彼此连接,第二子凸缘21832 和第三子凸缘21833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加强筋2186彼此连接,第三子凸缘21833和第四子凸缘21834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加强筋2186彼此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凸缘21831和第二子凸缘21832之间、第二子凸缘21832和第三子凸缘21833之间、第三子凸缘21833和第四子凸缘21834之间也可以直接连接,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第一子凸缘21831和第一加强凸缘2184之间可以通过第二加强筋2187彼此连接,第四子凸缘21834和第一加强凸缘2184之间可以通过第二加强筋2187彼此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凸缘21831和第一加强凸缘2184之间以及第四子凸缘21834和第一加强凸缘2184之间也可以直接连接,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第二子凸缘21832与第二加强凸缘2185之间可以直接连接,第三子凸缘21833与第二加强凸缘2185之间可以直接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凸缘21832与第二加强凸缘2185之间以及第三子凸缘21833与第二加强凸缘2185之间也可以经由第三加强筋彼此连接,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如图13所示,防油罩219设置于外锅212的内部,具体可以设置于第一叶片2142与外锅212的底壁之间,以防止从炸篮220中泄漏出来的油脂污染电机2141。
关于烹饪主体210的其它部件的具体结构及相互配合关系,凡是在本实施例中未详细描述的,均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者相似,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范围之内,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烹饪设备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风源组件,关于烹饪设备所包括的其它部件的具体结构及配合关系,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者相似,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范围之内,此处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22、图23及图24,图22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三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3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三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4是本申请烹饪设备第三实施例中热风循环通道的示意图,炸篮320上的第三过流孔322与加热组件313上的第一过流孔31317对位配合,形成连通炸篮320的底部的第一流道,并且炸篮320的外周壁与外锅312的内周壁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形成连通炸篮320的顶部的第二流道;风源组件314包括轴流叶片3144和离心叶片3143,轴流叶片3144用于将炸篮320内的空气从第一流道输出,离心叶片3143用于将轴流叶片3144所输出的空气输送至第二流道,并沿第二流道输送至炸篮320的顶部。
本申请的方案中,风源组件314包括轴流叶片3144和离心叶片3143,轴流叶片3144将炸篮320内的空气从第一流道输出至离心叶片3143的低压区域,使得离心叶片3143所输出的空气基本上都来自于炸篮320内,也就是说,有利于避免离心叶片3143从炸篮320外部的其它位置抽取空气,促进炸篮320内的空气流动,在这种情况下,炸篮320顶部的空气也能被顺利地从第一流道输出,从而提高空气对流烹饪的烹饪效率。即使出现炸篮320底部上的第三过流孔 322被食物残渣局部堵塞的情况,炸篮320内的空气也能顺利地循环流动。
如图24所示,轴流叶片3144和离心叶片3143配合将炸篮320内的空气从第一流道输出,并沿离心叶片3143的径向向外输送。沿离心叶片3143的径向输出的空气经加热组件313加热后升温形成热空气,热空气进一步经第二流道向炸篮320的顶部传输,然后在第一盖体340的导向和拦截作用下从炸篮320的顶部开口输入至炸篮320内,以对放置于炸篮32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炸篮320的周壁上可以设置有过流孔,沿离心叶片3143的径向输出的空气经加热组件313加热后升温形成热空气,热空气进一步沿第二流道向炸篮320的顶部传输,然后经由炸篮320周壁上的过流孔输入至炸篮 320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炸篮320的“顶部”和“底部”并不特指炸篮320上的某个具体位置,“顶部”在“底部”的上方即可。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中风源组件314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22和图23所示,风源组件314可以包括电机3141、与电机3141的转子连接的传动轴3142、固定于传动轴3142上的离心叶片3143、固定于传动轴3142上的轴流叶片3144、套设于传动轴3142上的套筒3145以及用于固定轴流叶片3144的锁固件3146。其中,电机3141驱动轴流叶片3144和离心叶片3143同步转动,套筒3145及锁固件3146用于轴流叶片3144和离心叶片3143的固定。
电机3141设置于外锅312的外部,具体可以位于外锅312的底壁3121与壳体之间。传动轴3142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设置,传动轴3142穿过外锅312底壁3121上的第一轴孔与设置在外锅312内部的离心叶片3143和轴流叶片3144 连接。
传动轴3142上设置有支撑台面32421,离心叶片3143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支撑于支撑台面32421上,套筒3145 套设于传动轴3142上,套筒3145的一端将离心叶片3143压持于支撑台面32421上,轴流叶片3144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支撑于套筒3145的另一端,锁固件3146进一步将轴流叶片3144压持于套筒3145的另一端上。
轴流叶片3144和离心叶片3143可以设置于炸篮320的底壁与外锅312的底壁3121之间,具体可以设置于加热组件313的盘体与外锅312的底壁3121之间。离心叶片3143和轴流叶片3144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轴流叶片3144相较于离心叶片3143更靠近加热组件313的第一过流孔31317。
如图24所示,轴流叶片3144将炸篮320内的空气经第一流道向下输送,离心叶片3143位于轴流叶片3144的下方,离心叶片3143将轴流叶片3144向下输送的空气及离心叶片3143自身吸入的空气沿径向向外传输。
如图23所示,轴流叶片3144可以设置于第一过流孔31317内,以节约沿烹饪主体轴线方向的安装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流叶片3144也可以位于第一过流孔31317的下方,或者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过流孔31317内,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举例而言,第一过流孔31317可以是圆孔,轴流叶片3144的半径(即,轴流叶片3144转动所形成的转动区域在垂直于烹饪主体轴线方向的参考平面上的投影的半径)小于第一过流孔31317的半径。
如图24所示,在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第一过流孔31317的孔壁的轴向尺寸H1大于轴流叶片3144的轴向尺寸 H2,使得第一过流孔31317的孔壁可以作为导流环,也就是说,第一过流孔31317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引导炸篮320 内的空气向下运动。
轴流叶片3144的半径可以小于离心叶片3143的半径(即,离心叶片3143转动所形成的转动区域在垂直于烹饪主体轴线方向的参考平面上的投影的半径),使得轴流叶片3144从第一流道输出的空气能够流向离心叶片3143的低压区域,避免轴流叶片3144输出的空气流向其它位置,确保空气沿预设方向流动,有利于提高空气对流烹饪的烹饪效率。
轴流叶片3144可以为平面或者弧面,并与水平方向(水平方向垂直于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呈一定的夹角,以使得轴流叶片3144能够向下输送空气。在本实施例中,轴流叶片3144具有至少一平面叶片区,平面叶片区与垂直于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参考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为5°到80°。举例而言,该倾斜角度可以是5°、10°、30°、50°、70 °、80°,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套筒3145用于间隔离心叶片3143和轴流叶片3144。具体地,如图25所示,图25是图22中所示的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套筒3145可以包括筒状主体31451以及设置于筒状主体31451的两端的第一环形凸缘31452和第二环形凸缘31453,第一环形凸缘31452和第二环形凸缘31453的半径大于筒状主体31451的半径,以使得套筒3145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工字形设置。第一环形凸缘31452将离心叶片3143压持于支撑台面32421上,轴流叶片3144 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支撑于第二环形凸缘31453上,锁固件3146进一步将轴流叶片3144压持于第二环形凸缘31453 上。
如图26所示,图26是图22中所示的传动轴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传动轴3142可以呈变径式设置,以形成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彼此间隔的第一支撑台面32421和第二支撑台面32422,离心叶片3143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支撑于第一支撑台面32421上,轴流叶片3144沿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支撑于第二支撑台面32421上,风源组件314进一步包括两个锁固件,两个锁固件分别将离心叶片3143和轴流叶片3144压持于对应的支撑台面上。
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轴流叶片3144和离心叶片3143均设置于炸篮320的底壁与外锅312的底壁3121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流叶片3144也可以设置于烹饪设备的第一盖体340上,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盖体340上也设置有电机,该电机驱动轴流叶片3144转动,以将炸篮320内的空气向下传输,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范围之内,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上述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固定”、“安装”、“相连”或“连接”等术语应该做广义的理解。例如,就术语“连接”来说,其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除非本说明书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说明书的上述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如下使用的术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长度”、“宽度”、“厚度”、“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中心”、“纵向”、“横向”、“顺时针”或“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本说明书的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其仅是为了便于阐述本申请的方案和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是明示或暗示所涉及的装置或元件必须要具有所述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来构造和进行操作,因此上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术语不能被理解或解释为对本申请方案的限制。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或“第二”等用于指代编号或序数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明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或“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或更多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包括:
烹饪主体,所述烹饪主体包括外锅、风源组件以及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外锅的内部,并设置有第一过流孔;
炸篮,所述炸篮能够放入所述外锅内并定位于所述加热组件上方,所述烹饪主体能够基于所述炸篮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所述炸篮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二过流孔;
其中所述风源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加热组件背离所述炸篮的一侧的叶片,其中所述第一过流孔、所述第二过流孔和所述叶片沿所述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同轴设置,所述叶片设置成将所述炸篮内的空气经所述第二过流孔和所述第一过流孔引出,并沿所述叶片的径向向外输送,所述第二过流孔沿所述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一过流孔内,所述第一过流孔沿所述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所述叶片的转动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流孔沿所述烹饪主体的径向方向的径向尺寸设置成不小于所述第一过流孔沿所述烹饪主体的径向方向的径向尺寸的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流孔和所述第二过流孔为圆孔,所述第一过流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流孔的直径,且小于所述叶片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流孔和所述第二过流孔的数量为一个,并分别相对于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炸篮的底壁居中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进一步包括内锅,所述内锅能够放入所述外锅内并与所述加热组件形成热接触,所述烹饪主体能够基于所述内锅进行热传导烹饪,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盘体、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其中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盘体上,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盘体之间的热接触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加热件与所述盘体之间的热接触面积,所述第一加热件用于在所述烹饪设备进行热传导烹饪时发热,所述第二加热件用于在所述烹饪设备进行空气对流烹饪时发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分别环绕所述叶片设置,且沿所述叶片轴线方向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进一步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罩设于所述第一过流孔上,并设置有第三过流孔,所述第三过流孔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过流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包括固定板、支撑件以及挡板,其中所述固定板盖设于所述加热组件背离所述炸篮的一侧,所述第三过流孔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且沿所述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一过流孔内,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固定板连接,并在所述第一过流孔内朝向所述炸篮延伸,所述挡板支撑于所述支撑件上,且所述挡板沿所述烹饪主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三过流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的支撑件环绕所述第三过流孔彼此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固定板一体成型,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一过流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包括环绕所述第三过流孔设置的第一环形凸缘以及环绕所述第一环形凸缘设置的第二环形凸缘,进而在所述第一环形凸缘和所述第二环形凸缘用于收集油脂和/或碎屑的收集区。
CN202222423665.6U 2022-09-09 2022-09-09 烹饪设备 Active CN2181056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23665.6U CN218105643U (zh) 2022-09-09 2022-09-09 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23665.6U CN218105643U (zh) 2022-09-09 2022-09-09 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05643U true CN218105643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531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23665.6U Active CN218105643U (zh) 2022-09-09 2022-09-09 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056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71512U (zh) 烹饪器具
US20060151471A1 (en) Cooking apparatus
CN218105643U (zh) 烹饪设备
CN218128173U (zh) 烹饪设备
CN218105641U (zh) 烹饪设备
CN218186442U (zh) 烹饪设备
CN218128135U (zh) 加热组件和烹饪设备
CN216393860U (zh) 多功能锅
CN215502561U (zh) 空气炸锅
CN214712117U (zh) 一种烘烤装置
CN218186443U (zh) 烹饪设备
CN218128166U (zh) 烹饪设备
CN218164992U (zh) 烹饪设备
CN218044812U (zh) 一种蒸汽空气炸锅
CN218128176U (zh) 立式空气炸锅
CN21863584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8246908U (zh) 一种嵌入式烤箱
CN213488408U (zh)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20192811U (zh) 一种空气炸锅的进风结构
CN217013641U (zh) 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CN219680397U (zh) 一种改进的烹饪器具
CN216907591U (zh) 锅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6431824U (zh) 一种用于微波炉的多功能烹饪组件和微波炉
CN215777532U (zh) 烘烤组件、上盖以及烹饪器具
US20230055266A1 (en) Air-fried type food process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