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22076U - 一种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22076U
CN221322076U CN202323110544.7U CN202323110544U CN221322076U CN 221322076 U CN221322076 U CN 221322076U CN 202323110544 U CN202323110544 U CN 202323110544U CN 221322076 U CN221322076 U CN 2213220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lock
vehicle
pull wire
transfer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1054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瑞成
辛恺如
张署光
董悦
岳运涛
李永卫
姚宏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ixing Box Hen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ixing Box Hen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ixing Box Hen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ixing Box Hen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1054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3220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220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220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门锁板固定设置于或者成型于前车门的后端竖向端面上。联动锁设置在后车门的前端竖向端面上,联动锁用于在前车门与后车门关闭时,与门锁板锁止配合。开关组件设置在后车门上,用于带动联动锁解除与门锁板的锁止配合。当前车门和后车门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前车门后端竖向端面与后车门的前端竖向端面相接触,此时后车门上的联动锁与固定在前车门上的门锁板实现互锁,从而使前车门和后车门相互锁止。本方案通过联动锁实现前车门和后车门锁止配合具有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且运行稳定的优点,有利用提高车门门锁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车辆的车门一般通过B柱进行限定,并且使用锁以及锁扣的配合使得车门与车身实现锁止配合,从而需要前车门和后车门均需要通过各自单独的门锁单独与B柱实现锁止配合。在需要向车辆内外搬运货物时,需要开两次车门才能完全打开车门,操作起来相对麻烦。同时两个独立门锁各自控制一个车门的设置,不仅增加了结构还增加门锁失效的风险概率。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能够解决车辆门锁结构复杂使用风险较高的问题,达到增加门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效果。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前车门和后车门,前车门与后车门在关闭时相接触,车辆还包括门锁板、联动锁和开关组件;门锁板固定设置于或者成型于前车门的后端竖向端面上;联动锁设置在后车门的前端竖向端面上,联动锁用于在前车门与后车门关闭时,与门锁板锁止配合;开关组件设置在后车门上,用于带动联动锁解除与门锁板的锁止配合。
可选地,联动锁包括锁柱;锁柱能够前后伸缩地设置;开关组件能够带动锁柱前后伸缩;门锁板上设有锁孔;锁柱能够插入锁孔内,从而使锁柱与门锁板进行锁止配合。
可选地,开关组件包括门锁中转机构、门把手、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门锁中转机构设置在后车门内;门锁中转机构通过第二拉线与联动锁连接;门把手设置在后车门上;门把手通过第一拉线与门锁中转机构连接,以门把手在向外拉动时,通过第一拉线使门锁中转机构具有动作,从而使门锁中转机构通过第二拉线带动联动锁的开启。
可选地,车辆还包括车身,车身上设置有门框,门框内仅安装有前车门和后车门。
可选地,车辆还包括后门地锁,后门地锁设置在后车门的下端的端面上;门框的下边框上设有地锁锁扣;在后车门关闭时,后门地锁与地锁锁扣锁止配合;开关组件还包括第三拉线;门锁中转机构通过第三拉线与后门地锁连接,以在门把手向外拉动时,使门锁中转机构动作,从而使门锁中转机构通过动作带动后门地锁解除与地锁锁扣的锁止配合。
可选地,车辆还包括后门后锁,后门后锁设置在后车门的后端的端面上;门框的后边框上设有后锁锁扣,在后车门关闭时,使后门后锁与后锁锁扣锁止配合;
开关组件还包括第四拉线;门锁中转机构通过第四拉线与后门后锁连接,以在门把手向外拉动时,使门锁中转机构动作,从而使门锁中转机构通过动作带动后门后锁解除与后锁锁扣的锁止配合。
可选地,门锁中转机构被构造为在门把手向外拉动不同角度的带动下具有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第一动作能够通过第二拉线带动联动锁解除锁止配合;
第二动作能够通过第二拉线、第三拉线和第四拉线带动联动锁、后门地锁和后门后锁的同时解除锁止配合。
可选地,门把手在向外拉动第一预设角度时,通过第一拉线带动门锁中转机构具有第一动作;
门把手在向外拉动第二预设角度时,通过第二拉线带动门锁中转机构具有第二动作;第一预设角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
可选地,车辆还包括上门锁组件、下门锁组件和转动件;上门锁组件包括上辅助锁与上辅助锁扣,上辅助锁扣设置于门框的上边框,上辅助锁设置于前车门上,在前车门处于关闭位置时,上辅助锁锁止于上辅助锁扣;
下门锁组件包括下辅助锁与下辅助锁扣,下辅助锁扣设置于门框的下边框,下辅助锁设置于前车门上,在前车门处于关闭位置时,下辅助锁能够锁止于下辅助锁扣;转动件安装于前车门上,转动件与分别与上门锁组件和下门锁组件传动连接,以在转动件旋转时,使上门锁组件与下门锁组件同步解除锁止。
可选地,车身上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和第三滑轨;第一滑轨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后车门通过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和第三滑轨滑动地安装在车身上。
可选地,前车门的前端边缘与门框的前边框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中,由于车辆包括前车门和后车门,前车门与后车门在关闭时相接触,从而使车辆密封;车辆还包括门锁板、联动锁和开关组件。门锁板固定设置于或者成型于前车门的后端竖向端面上。联动锁设置在后车门的前端竖向端面上,联动锁用于在前车门与后车门关闭时,与门锁板锁止配合。开关组件设置在后车门上,用于带动联动锁解除与门锁板的锁止配合。
当前车门和后车门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前车门后端竖向端面与后车门的前端竖向端面相接触,此时后车门上的联动锁与固定在前车门上的门锁板实现互锁,从而使前车门和后车门相互锁止。
当需要开启前车门或后车门时,用户通过控制开关组件带动联动锁开启,从而解除联动锁和门锁板的互锁状态,进而使前车门能够相对于后车门打开,同时前车门和后车门能够共同开启。现有技术中,前车门和后车门均通过与B柱的锁止配合才能实现关闭,进而使前车门和后车门上均设有能够与B柱配合的门锁,因此本方案通过联动锁实现前车门和后车门锁止配合具有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且运行稳定的优点,有利用提高车门门锁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取消车辆原有的B柱设计,减轻了车身重量的同时使得上车或者下车的空间变得更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且在有较大物品或者体型较大的乘客需要上下车时,都能够更加顺畅、便捷。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中的开关组件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中的门锁板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车辆。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也即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或“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图1是车辆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并参考图2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前车门120与后车门130在关闭时相接触,从而使车辆密封;车辆还包括门锁板200、联动锁310和开关组件。
门锁板200固定设置于或者成型于前车门120的后端竖向端面上。联动锁310设置在后车门130的前端竖向端面上,联动锁310用于在前车门120与后车门130关闭时,与门锁板200锁止配合。开关组件设置在后车门130上,用于带动联动锁310解除与门锁板200的锁止配合。
工作时,当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前车门120后端竖向端面与后车门130的前端竖向端面相接触,此时后车门130上的联动锁310与固定在前车门120上的门锁板200实现互锁,从而使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相互锁止。
当需要开启前车门120或后车门130时,用户通过控制开关组件带动联动锁310开启,从而解除联动锁310和门锁板200的互锁状态,进而使前车门120能够相对于后车门130打开,同时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能够共同开启。
现有技术中,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均通过与B柱的锁止配合才能实现关闭,进而使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上均设有能够与B柱配合的门锁,因此本方案通过联动锁310实现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锁止配合具有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且运行稳定的优点,有利用提高车门门锁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联动锁310包括锁柱,锁柱能够前后伸缩地设置,开关组件能够带动锁柱前后伸缩。具体地,锁柱在向后收缩时,能够全部位于后车门130内,以防止前车门120打开时与锁柱的前端产生碰撞接触。
门锁板200上设有锁孔210,锁柱能够插入锁孔210内,从而使锁柱与门锁板200进行锁止配合。具体地,当锁柱插入锁孔210内时,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打开时,锁柱和锁孔210相互阻挡制约,从而使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均处于锁止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开关组件包括门锁中转机构410、门把手420、第一拉线430和第二拉线440。门锁中转机构410设置在后车门130内,门锁中转机构410通过第二拉线440与联动锁310连接。
门把手420设置在后车门130上;门把手420通过第一拉线430与门锁中转机构410连接,以门把手420在向外拉动时,通过第一拉线430使门锁中转机构410具有动作,从而使门锁中转机构410通过第二拉线440带动联动锁310的开启,第二拉线440与锁柱连接,第二拉线440能够带动锁柱向后车门130内收缩。
具体地,门锁中转机构410设置在后车门130的中部,门锁中转机构410为机械传动结构,门把手420向外拉动通过第一拉线430带动门锁中转机构410动作,门锁中转机构410将动作转化为拉力拉动第二拉线440,从而使第二拉线440拉动锁柱向后收缩以解除联动锁310解除与门锁板200的锁止配合。门锁中转机构410采用机械传动结构方式使门把手420控制联动锁310的设置,是由于相关结构运行稳定,从而有利于提高车门锁工作的稳定性及寿命。
在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开关组件包括门锁中转机构410、门锁控制系统、门把手420和第二拉线440;门锁控制系统和门锁中转机构410电联接,门锁控制系统能够使门锁中转机构410具有动作。门锁中转机构410通过第二拉线440与联动锁310连接,门锁中转机构410的动作通过第二拉线440带动联动锁310解除与门锁板200锁止配合。门把手420与门锁控制系统电连接,门把手420没预设有用户信息,门把手420感应到预设的用户信息时,使门锁控制系统控制门锁中转机构410产生动作。用户信息可以是指纹信息、虹膜信息或人脸信息等。
进一步地,门把手420上设有物理按键或触摸开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车辆还包括车身100,车身100上设置有门框110,门框110内仅安装有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
具体地,由于门框110内仅安装有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因此车身100为无B柱结构,无B柱的机构设置能够提高车身100的整体美观性,且在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处于打开状态下,门框110处于全部敞开的状态,从而能够方便大件货物行李的搬运。
进一步地,取消车辆原有的B柱设计,减轻了车身100重量的同时使得上车或者下车的空间变得更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且在有较大物品或者体型较大的乘客需要上下车时,都能够更加顺畅、便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还包括后门地锁320。后门地锁320设置在后车门130的下端的端面上;门框110的下边框上设有地锁锁扣;在后车门130关闭时,后门地锁320与地锁锁扣锁止配合。开关组件还包括第三拉线450,门锁中转机构410通过第三拉线450与后门地锁320连接,以在门把手420向外拉动时,使门锁中转机构410动作,从而使门锁中转机构410通过动作带动后门地锁320解除与地锁锁扣的锁止配合。
具体地,地锁锁扣和后门地锁320相互锁止配合,使后车门130与车身100相互锁止,从而限制后车门130前后滑动,以增加后车门130在关闭状态下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车辆还包括后门后锁330,后门后锁330设置在后车门130的后端的端面上;门框110的后边框上设有后锁锁扣,在后车门130关闭时,使后门后锁330与后锁锁扣锁止配。
开关组件还包括第四拉线460,门锁中转机构410通过第四拉线460与后门后锁330连接,以在门把手420向外拉动时,使门锁中转机构410动作,从而使门锁中转机构410通过动作带动后门后锁330解除与后锁锁扣的锁止配合。
具体地,后锁锁扣和后门后锁330相互锁止配合,使后车门130与车身100相互锁止,从而进一步限制后车门130前后滑动,进一步增加后车门130在关闭状态下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门锁控制系统能够通过门锁中转机构410控制第三拉线450和第四拉线46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门锁中转机构410被构造为在门把手420向外拉动不同角度的带动下具有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第一动作能够通过第二拉线440带动联动锁310解除锁止配合。第二动作能够通过第二拉线440、第三拉线450和第四拉线460分别带动联动锁310、后门地锁320和后门后锁330的同时解除锁止配合。
具体地,通过门把手420不同的拉动角度能够精确带动门锁中转机构410产生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当门锁中转机构410的第一动作通过第二拉线440仅解除联动锁310和门锁板200的锁止配合,此时后车门130上的后门地锁320和后门后锁330均处于与地锁锁扣和后锁锁扣的互锁状态,因此后车门130处于与车身100的锁止配合状态,前车门120能够相对于后车门130开启。
进一步地,当门锁中转机构410的第二动作通过第二拉线440、第三拉线450和第四拉线460分别带动联动锁310、后门地锁320和后门后锁330的同时解除锁止配合,此时后车门130和前车门120均与车身100的门框110解除锁止配合,也就是说后车门130和前车门120在此状态下均可开启。
在本实施例中,门把手420在向外拉动第一预设角度时,通过第一拉线430带动门锁中转机构410具有第一动作。门把手420在向外拉动第二预设角度时,通过第二拉线440带动门锁中转机构410具有第二动作。第一预设角度小于第二预设角度。
具体地,当门把手420向外拉动第一预设角度时,联动锁310解除锁止配合状态,前车门120能够被打开。当门把手420向外拉动第二预设角度时,联动锁310、后门地锁320和后门后锁330均解除锁止配合状态,前车门120和后车门130均可开启,从而增加操作的多样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拉线450和第四拉线460长度相同,第一拉线430长度小于第三拉线450和第四拉线460的长度。门锁中转机构410的第一动作能够同步带动第二拉线440、第三拉线450和第四拉线460,但由于第二拉线440较短,且在第二拉线440将锁柱收缩至后车门130内时,第三拉线450和第四拉线460控制的后门地锁320和后门后锁330的锁舌仍处于伸出状态,因此在门锁中转机构410的第一动作的作用下仅有联动锁310解除锁止配合状态。
进一步地,当门锁中转机构410的第二动作时,门锁中转机构410继续通过第二拉线440、第三拉线450和第四拉线460带动锁柱锁柱和后门地锁320和后门后锁330的锁舌,致使后门地锁320和后门后锁330的锁舌完全收缩至后车门130内,方能使得后车门130与车身100解除锁止配合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辆还包括上门锁组件、下门锁组件和转动件。上门锁组件包括上辅助锁与上辅助锁扣,上辅助锁扣设置于门框110的上边框,上辅助锁设置于前车门120上,在前车门120处于关闭位置时,上辅助锁锁止于上辅助锁扣。
下门锁组件包括下辅助锁与下辅助锁扣,下辅助锁扣设置于门框110的下边框,下辅助锁设置于前车门120上,在前车门120处于关闭位置时,下辅助锁能够锁止于下辅助锁扣。转动件安装于前车门120上,转动件与分别与上门锁组件和下门锁组件传动连接,以在转动件旋转时,使上门锁组件与下门锁组件同步解除锁止。
具体地,在前车门120处于关闭位置时,上门锁组件与下门锁组件将前车门120与车身100锁止配合,也就是说,这时安装在前车门120上的上辅助锁与安装在车身100的顶部的上辅助锁扣锁止配合,安装在前车门120上的下辅助锁与安装在车身100下辅助锁扣锁止配合。当用户预要将前车门120打开时,使安装在前车门120的转动件旋转,进一步使得转动件带动上辅助锁从上辅助锁扣脱开,下辅助锁从于下辅助锁扣上脱开,致使前车门120与车身100解除锁止配合。由于上辅助锁扣与下辅助锁扣直接设置于车身100的门框110上,也就是说,在前车门120处于关闭位置时,上门锁组件与下门锁组件直接将前车门120锁止于车身100,不需要依靠B柱对前车门120进行锁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身100上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和第三滑轨。第一滑轨沿车身100的前后方向延伸,后车门130通过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和第三滑轨滑动地安装在车身100上。具体地,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和第三滑轨设置能够增加后车门130滑动开启或关闭时的滑动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前车门120的前端边缘与门框110的前边框转动连接。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包括前车门和后车门,所述前车门与所述后车门在关闭时相接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门锁板,所述门锁板固定设置于或者成型于所述前车门的后端竖向端面上;
联动锁,所述联动锁设置在所述后车门的前端竖向端面上,所述联动锁用于在所述前车门与所述后车门关闭时,与所述门锁板锁止配合;
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设置在所述后车门上,用于带动所述联动锁解除与所述门锁板的锁止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锁包括锁柱;所述锁柱能够前后伸缩地设置;所述开关组件能够带动所述锁柱前后伸缩;
所述门锁板上设有锁孔;所述锁柱能够插入所述锁孔内,从而使所述锁柱与所述门锁板进行锁止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组件包括门锁中转机构、门把手、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
所述门锁中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后车门内;所述门锁中转机构通过所述第二拉线与所述联动锁连接;
所述门把手设置在所述后车门上;所述门把手通过所述第一拉线与所述门锁中转机构连接,以所述门把手在向外拉动时,通过所述第一拉线使所述门锁中转机构具有动作,从而使所述门锁中转机构通过所述第二拉线带动所述联动锁的开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车身,所述车身上设置有门框,所述门框内仅安装有所述前车门和所述后车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后门地锁,所述后门地锁设置在所述后车门的下端的端面上;所述门框的下边框上设有地锁锁扣;在所述后车门关闭时,所述后门地锁与所述地锁锁扣锁止配合;
所述开关组件还包括第三拉线;所述门锁中转机构通过所述第三拉线与所述后门地锁连接,以在所述门把手向外拉动时,使所述门锁中转机构动作,从而使所述门锁中转机构通过动作带动所述后门地锁解除与所述地锁锁扣的锁止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后门后锁,所述后门后锁设置在所述后车门的后端的端面上;所述门框的后边框上设有后锁锁扣,在所述后车门关闭时,使所述后门后锁与所述后锁锁扣锁止配合;
所述开关组件还包括第四拉线;所述门锁中转机构通过所述第四拉线与所述后门后锁连接,以在所述门把手向外拉动时,使所述门锁中转机构动作,从而使所述门锁中转机构通过动作带动所述后门后锁解除与所述后锁锁扣的锁止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锁中转机构被构造为在所述门把手向外拉动不同角度的带动下具有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
所述第一动作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拉线带动所述联动锁解除锁止配合;
所述第二动作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拉线、所述第三拉线和所述第四拉线带动所述联动锁、所述后门地锁和所述后门后锁的同时解除锁止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门锁组件,所述上门锁组件包括上辅助锁与上辅助锁扣,所述上辅助锁扣设置于所述门框的上边框,所述上辅助锁设置于所述前车门上,在所述前车门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上辅助锁锁止于所述上辅助锁扣;
下门锁组件,所述下门锁组件包括下辅助锁与下辅助锁扣,所述下辅助锁扣设置于所述门框的下边框,所述下辅助锁设置于所述前车门上,在所述前车门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下辅助锁能够锁止于所述下辅助锁扣;
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安装于所述前车门上,所述转动件与分别与所述上门锁组件和所述下门锁组件传动连接,以在所述转动件旋转时,使所述上门锁组件与所述下门锁组件同步解除锁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上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和第三滑轨;所述第一滑轨沿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后车门通过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第二滑轨和所述第三滑轨滑动地安装在车身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车门的前端边缘与所述门框的前边框转动连接。
CN202323110544.7U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车辆 Active CN2213220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10544.7U CN221322076U (zh)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10544.7U CN221322076U (zh)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22076U true CN221322076U (zh) 2024-07-12

Family

ID=91793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10544.7U Active CN221322076U (zh)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3220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04184B (zh) 用于车辆的后背门打开和关闭装置
CN108204186B (zh) 用于车辆的后背门打开和关闭装置
US6932417B2 (en) Vehicle sliding door with extended travel
US6474715B2 (en) Structure for rear luggage compartment of vehicle
US10195999B1 (en) Vehicle compartment systems
US7699363B2 (en) Sliding door for a motor vehicle
US7651148B2 (en) Passenger vehicle trunk structure
US20030218358A1 (en) Dual mode vehicle side door
US10487553B2 (en) Articulating hinge system for independently opening automotive doors
US9327593B2 (en) Fuel housing assemblies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fuel door lock systems
US8414049B2 (en) Vehicle cargo system with multi-function tonneau cover
US20060059783A1 (en) Sliding door for a motor vehicle
JP5644879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US7794007B2 (en) Passenger vehicle rear end structure
CN110242127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舱室封闭组件的双拉式闩锁组件
US3225856A (en) Safety hinge and latch for a vehicle body closure
US11554646B2 (en) Open loop fixed outside pull handle integrated with door belt seal
CN112776572A (zh) 用于车辆的滑动/摆动复合车门
CN112776573A (zh) 用于车辆的滑动/转动复合门及车辆
CN221322076U (zh) 一种车辆
US2991117A (en) Automobile door
EP3705667B1 (en) Latch assembly including latch module with retractable latch bolt for storage compartment in automotive vehicle
JP4329055B2 (ja)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JP4157194B2 (ja) バン型車両荷箱の扉構造
CN108312933B (zh) 车辆背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