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93973U - 一种整车减震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整车减震机构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93973U
CN221293973U CN202322533013.2U CN202322533013U CN221293973U CN 221293973 U CN221293973 U CN 221293973U CN 202322533013 U CN202322533013 U CN 202322533013U CN 221293973 U CN221293973 U CN 2212939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hock absorber
swing frame
elastic
damp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3301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韵
郑小兵
邹光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Yuxin Pingrui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Yuxin Pingrui Electronic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Yuxin Pingrui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Yuxin Pingrui Electron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939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939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整车减震机构,在车架底部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弹性减震装置;前摆架铰接在车架前端的弹性减震装置的两连接端,两个前轮总成连接在前摆架上;前避震器位于前摆架与车架之间,前避震器的两端分别与前摆架和车架球铰接;后摆架铰接在车架后端的弹性减震装置的两连接端,两个后轮总成连接在后摆架上;后避震器位于后摆架与车架之间,后避震器的两端分别与后摆架和车架球铰接;前避震器、弹性减震装置、后避震器协同减震。通过设置弹性减震装置吸收和衰减扭转能量,减少扭转力的传递,并分离扭转振动。

Description

一种整车减震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减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整车减震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全地形车、多功能全地形车、电动滑板车,在崎岖凹凸的路面骑行,整车颠簸幅度大,骑行舒适度差,甚至出现翻车,驾乘者无法对整车实现操控。
目前针对上述车辆采用的减震方式为,每个轮子设有一减震棒,减震棒的两端通过刚性连接件连接到车架上。减震棒的一端连接到车轴,另一端连接到车架上的固定点。
减震棒刚性连接固定在车架上,提供垂直方向的支撑力,减少路面震动和冲击对滑板车的影响。
上述方式却在缺陷在于,减震棒可能无法有效吸收侧向冲击和振动,在转弯或不平坦的路面行走时,滑板车会侧倾。
当整车转弯或倾斜时,车身上方的重心发生偏移,形成一个离心力矩。该离心力矩会将车身推向外侧,而刚性连接的减震棒无法提供足够的弹性来吸收或缓冲这种力矩。导致滑板车侧翻。
在不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时,车轮遇到的震动和颠簸传递到整车的车身上。车身会受到冲击,左摇右晃,增加侧翻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整车减震机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整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车架、避震器、弹性减震装置、前摆架组件、后摆架组件;
在所述车架底部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弹性减震装置;
所述前摆架铰接在所述车架前端的弹性减震装置的两连接端,两个前轮总成连接在前摆架上;
所述前避震器位于前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前避震器的两端分别与前摆架和车架球铰接;
后摆架铰接在车架后端的弹性减震装置的两连接端两个后轮总成连接在后摆架上;
后避震器位于后摆架与车架之间,后避震器的两端分别与后摆架和车架球铰接;
前避震器、弹性减震装置、后避震器协同减震。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为:所述前避震器、所述车架前端的所述弹性减震装置、所述车架后端的所述弹性减震装置、所述后避震器沿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居中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减震装置包括储能壳体、弹性储能胶体和连接套;
所述储能壳体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的前端底部,所述弹性储能胶体中部开设有通孔,该通孔与所述车架宽度方向一致;
该连接套穿设在所述通孔内,该连接套的两端等距离伸出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套沿环向设多个加强筋,每个加强筋沿连接套轴向成凹凸起伏状;在通孔内设有与加强筋结构相适应的卡槽,该卡槽与所述加强筋通过凹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前摆架包括前横轴、两个前摆杆,两个前摆杆形成八字形支架,前横轴连接在两个前摆杆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当驾乘者站在车架上,人体向左/右倾斜时,带动车架同步左/右倾斜,连接套左端低/高、右端高/低,连接套扭转弹性储能胶体,弹性储能胶体发生扭转形变,在这一过程中,弹性储能胶体将吸收一部分扭转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弹性势能,将这部分能量储存在弹性储能胶体中。通过设置弹性减震装置吸收和衰减扭转能量,减少扭转力的传递,并分离扭转振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结构图;
图3为车架与后摆架连接图;
图4为车架第一结构图;
图5为车架第二结构图;
图6为后摆架组件结构图;
图7为前摆架组件第一结构图;
图8为前摆架组件第二结构图;
图9为弹性减震装置结构图;
图10为图9中连接套结构图;
图11为图9为储能壳体结构图;
图12为弹性储能胶体结构图;
图中附图说明为,车架1、前避震器2、后避震器3、弹性减震装置4、前摆架5、后摆架6、转向机构7、轮毂总成8、关节轴承9、第一下支撑座10、第一上支撑座11;
储能壳体4-1、弹性储能胶体4-2、连接套4-3、加强筋4-4、卡槽4-5、通孔4-6、盖板4-7、锁紧孔4-8;
前横轴5-1、前摆杆5-2、支撑套5-3、转轴5-4、基座5-5;
后横轴6-1、后摆杆6-2;
第一摆臂7-1、第二摆臂7-2、推拉杆7-3、拉动杆7-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图12所示:
一种整车减震机构,包括车架1、前避震器2、后避震器3、弹性减震装置4、前摆架5、后摆架6。
该车架1近似船形结构,在车架1底部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弹性减震装置4。
前摆架5铰接在车架1前端的弹性减震装置4的两连接端,两个前轮总成连接在前摆架5上。
前避震器2位于前摆架5与车架1之间,前避震器2的两端分别通过关节轴承9与前摆架5和车架1相连。
后摆架6铰接在车架1后端的弹性减震装置4的两连接端两个后轮总成连接在后摆架6上。
后避震器3位于后摆架6与车架1之间,后避震器3的两端分别通过关节轴承9与后摆架6和车架1相连。
前避震器2、车架1前端的弹性减震装置4、车架1后端的弹性减震装置4、后避震器3沿车架1的长度方向居中排列。
前避震器2、弹性减震装置4、后避震器3协同减震;
弹性减震装置4包括储能壳体4-1、弹性储能胶体4-2和连接套4-3,该储能壳体4-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车架1的前端底部,弹性储能胶体4-2为三元乙丙橡胶,该弹性储能胶体4-2中部开设有通孔4-6,该通孔4-6与车架1宽度方向一致。
该连接套4-3穿设在通孔4-6内,该连接套4-3的两端等距离伸出通孔4-6。
连接套4-3沿环向设多个加强筋4-4,每个加强筋4-4沿连接套4-3轴向成凹凸起伏状。在通孔4-6内设有与加强筋4-4结构相适应的卡槽4-5,卡槽4-5与加强筋4-4通过凹凸配合,避免连接套4-3受力从通孔4-6内滑出。
该前摆架5包括横轴、两个前摆杆5-2,两个前摆杆5-2形成八字形支架,横轴连接在两个前摆杆5-2之间,八字形支架使其能够更均匀地分散载荷。后摆架6与前摆架5结构一致,使得整个车架负载均匀。
前摆杆5-2的内端与对应侧的连接套4-3的连接端铰接,前摆杆5-2的外端设有支撑组件,轮毂总成8安装在支撑组件上。在前摆杆5-2组件上设有转向机构7,通过转向机构7带动前轮转向。
支撑组件包括转动装置和基座5-5,该转动装置包括支撑套5-3和转轴5-4,该转轴5-4穿设在支撑套5-3内,该转轴5-4相对该支撑套5-3转动,基座5-5固定连接在转轴5-4的下端,轮毂总成8安装在基座5-5上。
在前横轴5-1上设有第一下支撑座10,在车架1底部前端设有第一上支撑座11,前避震器2的下端与关节轴承9的外圈固定连接,该关节轴承9的内圈套在第一下支撑座10的支撑销上,前避震器2的上端与关节轴承9的外圈固定连接,该关节轴承9的内圈套在第一上支撑座11的支撑销上。
转向机构7包括第一摆臂7-1、第二摆臂7-2、推拉杆7-47-3、拉动杆7-4,支撑套5-3与前摆杆5-2的外端采用焊接/螺栓固定连接,第一摆臂7-1与第二摆臂7-2的内端分别与一个前摆杆5-2上的转轴5-4固定连接。
拉动杆7-4带动第一摆臂7-1转动,第一摆臂7-1的外端与推拉杆7-47-3的第一端铰接,推拉杆7-47-3的第二端与第二摆臂7-2的外端铰接。
本实用新型原理:
此处以电动滑板车作为示例,该整车减震机构同样适用于ATV和UTV,在使用原理上一致。
当驾乘者站在滑板上,人体向左/右倾斜时,带动车架1同步左/右倾斜,连接套4-3左端低/高、右端高/低,连接套4-3扭转弹性储能胶体4-2,弹性储能胶体4-2发生扭转形变,在这一过程中,弹性储能胶体4-2将吸收一部分扭转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弹性势能,将这部分能量储存在弹性储能胶体4-2中。
弹性储能胶体4-2通过内部摩擦和损耗阻尼来吸收和衰减扭转能量,当扭转力作用结束时,弹性储能胶体4-2释放储存的弹性能量,将扭转能量转化为热能和提供反向恢复力。
前避震器2、后避震器3均居中排列,前避震器2的两端分别通过关节轴承9与前摆架5和车架1相连,后避震器3的两端分别通过关节轴承9与后摆架6和车架1相连,前避震器2、后避震器3、弹性减震装置4允许车身在一定角度范围内产生相应的侧倾,并在达到其极限时提供恢复力。
弹性减震装置4起到四个轮胎与滑板的隔绝作用,四个轮胎的圆周齿面与路面始终保持接触,该弹性减震装置4实现减震和扭转分离,由于弹性储能胶体4-2对扭矩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该弹性储能胶体4-2将扭转和振动隔离到车架前端和后端的弹性储能胶体4-2内部,从而降低传递到后摆架6组件和前摆动架组件的震动和扭转。弹性储能胶体4-2在扭转中起到减震和吸能的作用。
在受到扭转力或转动加载时,可以发生弹性变形。弹性减震装置4的弹性特性允许它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并在解除外力后恢复原始形状。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整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车架、避震器、弹性减震装置、前摆架、后摆架、前避震器和后避震器;
在所述车架底部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弹性减震装置;
所述前摆架铰接在所述车架前端的弹性减震装置的两连接端,两个前轮总成连接在前摆架上;
所述前避震器位于所述前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前避震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摆架和车架球铰接;
所述后摆架铰接在所述车架后端的弹性减震装置的两连接端,两个后轮总成连接在所述后摆架上;
所述后避震器位于所述后摆架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后避震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摆架和所述车架球铰接;
所述前避震器、所述弹性减震装置、所述后避震器协同减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整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避震器、所述车架前端的所述弹性减震装置、所述车架后端的所述弹性减震装置、所述后避震器沿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居中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整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减震装置包括储能壳体、弹性储能胶体和连接套;
所述储能壳体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的前端底部,所述弹性储能胶体中部开设有通孔,该通孔与所述车架宽度方向一致;
该连接套穿设在所述通孔内,该连接套的两端等距离伸出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整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套沿环向设多个加强筋,每个加强筋沿连接套轴向成凹凸起伏状;在通孔内设有与加强筋结构相适应的卡槽,该卡槽与所述加强筋通过凹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整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摆架包括前横轴、两个前摆杆,两个前摆杆形成八字形支架,前横轴连接在两个前摆杆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整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避震器的两端分别通过关节轴承与前摆架和车架相连,后避震器的两端分别通过关节轴承与后摆架和车架相连。
CN202322533013.2U 2023-09-18 一种整车减震机构 Active CN221293973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93973U true CN221293973U (zh) 2024-07-09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13450B1 (en) Vehicle with tilting suspension system
EP2355987B1 (en) Vehicle independent suspension
US20190232749A1 (en) Suspension assembly for a tilting vehicle, forecarriage and tilting vehicle
KR102355384B1 (ko) 서스펜션 시스템 및 조향 능력
CN221293973U (zh) 一种整车减震机构
KR200442475Y1 (ko) 자동차완구
CN115071417B (zh) 一种全地形车摆臂动力驱动单元组件
CN117022516A (zh) 一种整车减震机构
WO2006128291A1 (en) Adaptive energy absorbing suspension for a wheel
CN211969149U (zh) 车辆及其驱动机构
CN211223672U (zh) 独立悬架移动机器人用四轮差速滑动转向动力平衡装置
CN209852083U (zh) 底盘及电动汽车
KR101251054B1 (ko) 삼륜차량의 후륜서스펜션
CN107420517B (zh) 汽车中后轮独立悬挂减振装置
CN205627013U (zh) 四驱滑板车减震系统
CN220884680U (zh) 一种弹性减震装置
CN219988932U (zh) 一种车辆悬架互联系统及其应用的越野车
CN210472436U (zh) 一种类悬架减震机构
CN213167615U (zh) 一种前悬架上横臂总成
CN219339634U (zh) 电动滑板车
CN218112906U (zh) 一种侧置正轴传动电动摩托车
CN115891539B (zh) 一种纵置油气弹簧的低高度独立悬架系统及应用
CN108622204A (zh) 一种整体式车身悬浮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N202865790U (zh) 压雪车扭杆悬挂减震装置
CN219789830U (zh) 一种固定驱动桥的弹性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