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69922U - 一种隔膜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隔膜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69922U
CN221169922U CN202323281229.0U CN202323281229U CN221169922U CN 221169922 U CN221169922 U CN 221169922U CN 202323281229 U CN202323281229 U CN 202323281229U CN 221169922 U CN221169922 U CN 2211699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urved surface
cavity
pump
diaphrag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28122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建东
段钰尧
赵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699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699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隔膜泵,泵室还包括吸液通道、凹陷槽和第一安装孔,凹陷槽位于泵室背离泵前腔体的端面,其槽底具有朝向泵前腔体凸出的第一曲面,第一安装孔和吸液通道均位于第一曲面对应的区域内;进口单向阀的第一阀片朝向第一曲面的表面为第二曲面,在各转液腔处于非吸液状态时,第二曲面与第一曲面形成更好的密封贴合,密封吸液通道,并确保转液腔和进液口之间的压差;而在排液过程中,也密封吸液通道,确保转液腔内的液体均流向出液腔,而不会流进吸液通道而导致总的输送流量下降或流量波动大,最终使得泵的排液流量高且稳定、可控。

Description

一种隔膜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膜泵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隔膜泵。
背景技术
现有实用新型专利CN202326123U中公开一种隔膜泵,包括相互配合形成腔室的泵前腔体和泵后腔体、电机、偏心轴、斜面轮以及隔膜阵列,当A点的隔膜所对应的斜面轮的斜面从其靠前的位置移向靠后的位置时,隔膜与入口单向阀之间的轴向距离增大、且两者之间的腔室产生吸力,从而液体从入口单向阀的固定柱一侧流向阀片一侧,进行主要的吸液动作,相邻的隔膜与入口单向阀或出口单向阀之间产生少量吸力或少量排斥力,相对的隔膜与出口单向阀之间产生大量排斥力,进行主要的排液动作;由此,电机每转一周,四片隔膜也轮流各执行一次液体的吸入与液体的压出操作。
但在该隔膜泵中,入口单向阀的阀片为平面结构,对应的泵后腔体与入口单向阀的阀片对应密封的端面也为平面结构,二者间的密封效果较差,形成的液体吸力不够,吸入的液体量少;且用于流通的通孔位于阀片覆盖处靠近边缘的位置,当隔膜靠近入口单向阀,两者之间具有较大排斥力时,阀片变形而无法有效密封住通孔,导致入口单向阀密封失效,吸入的液体可能发生回流,各进口单向阀的阀片不能按照预设的工作模式工作,最终导致泵的出液流量极不稳定,流量波动很大,也没有规律,不能满足用户对于稳定且高的出液流量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膜泵,解决了现有隔膜泵中的单向阀容易密封失效,及由此带来的流量低、流量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隔膜泵,包括泵室模块和偏心动力组件;
所述泵室模块包括泵前腔体、泵室和多个膜片组件;
所述泵前腔体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泵室装配于泵前腔体内、并与所述泵前腔体密封形成与所述进液口连通的进液腔以及与所述出液口连通的出液腔;
所述泵室模块具有多个转液腔,其数量与膜片组件的数量相等,所述进液腔与所述转液腔之间设有进口单向阀,所述转液腔与所述出液腔之间设有出口单向阀;
所述偏心动力组件与多个所述膜片组件传动连接,以交替改变各所述膜片组件与对应所述进口单向阀的距离,进而改变所述转液腔的体积,使得各所述转液腔交替连通所述进液腔实现吸液或交替连通所述出液腔实现排液;
所述泵室还包括吸液通道、凹陷槽和第一安装孔,所述凹陷槽位于所述泵室背离所述泵前腔体的端面,其槽底具有朝向所述泵前腔体凸出的第一曲面,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吸液通道均位于所述第一曲面对应的区域内;
所述进口单向阀的第一阀片朝向所述第一曲面的表面为第二曲面,在各转液腔处于非吸液状态时,第二曲面与所述第一曲面形成密封贴合,以密封所述吸液通道。
隔膜泵吸液时,液体从进液腔向吸液通道流动,液体在进液腔与转液腔之间的压差的作用下推开进口单向阀的第一阀片,进入转液腔,排液时,液体在转液腔与出液腔之间的压差的作用下离开转液腔,冲开出口单向阀,流向出液腔。本实用新型的隔膜泵,进口单向阀的第一阀片设置在凹陷槽中,凹陷槽的槽底具有第一曲面,第一阀片朝向第一曲面的表面为第二曲面,在非吸液状态下,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密封贴合并朝向进液腔方向突出,且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接触、抵靠面积相对于平面更大,二者间的密封性能大幅改善,可增大进液腔与转液腔之间的压差,进而增大单位时间被吸入转液腔内的液体的量;而吸液通道位于第一曲面对应区域内,即吸液通道的末端位于第一曲面上,液体由进液腔通过吸液通道流向转液腔时,会先接触到第二曲面对应吸液通道的末端的区域,并将作用力直接并集中作用于该区域,第二曲面更容易朝向远离泵前腔体的方向形变,更容易解除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密封贴合,进而推开第一阀片,利于液体快速进入转液腔内;而当要从转液腔中将液体排向出液腔时,该转液腔内的液体压力又作用到第一阀片上,使得第二曲面更贴合于第一曲面,进而提高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之间的密封性,密封吸液通道,防止转液腔内的液体回流至进液腔内,确保该转液腔内的液体均流向出液腔,而不会回流进吸液通道,最终使得隔膜泵的排液流量维持较高的水平,且流量值较为稳定、可控。
优选地,所述第一曲面为球面或锥面,所述第二曲面也为球面或锥面。
球面或锥面的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在受到转液腔内的液体的压力时,具有稳定支撑的功能,能够分散负荷,最大程度地减少泄漏和损坏,并根据作用力适当微调和形变,提高密封性能。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之间配合可为球面与球面配合,球面与锥面配合,锥面与球面配合,锥面与锥面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均为球面,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或者,所述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均为锥面,所述第二曲面的锥度大于第一曲面的锥度。
第二曲面相对于第一曲面更朝向进液腔方向突出,当第二曲面与第一曲面贴合时能够发生轻微形变进而提升密封效果。
优选地,所述进口单向阀包括与所述第一阀片的第二曲面相连的第一阀柱,所述第一阀柱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中,将第一阀片朝向第一曲面方向拉伸固定,使得第二曲面与第一曲面靠近贴合;
所述第一阀片背向所述第二曲面的表面也为球面或锥面,且所述第一阀片的中心厚度大于边缘厚度。
一方面,吸液通道的末端在第一曲面靠近边缘的区域,吸液时,液体冲击厚度相对较薄的第一阀片的边缘区域,第一阀片更容易形变,降低进液难度;另一方面,第一阀片的中心厚度较大,能够增强第一阀片与第一阀柱的结构强度;而第一阀片背向第二曲面的表面也为球面或锥面,使得第一阀片整体大致呈球壳状,在转液腔内的液体压力作用下,第一阀片能更好地朝着第一曲面变形,改善第一阀片对吸液通道的密封,进一步防止液体返流至吸液通道。
优选地,所述泵室背离所述泵前腔体的端面为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背设置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所述泵室还包括与转液腔直接连通的排液通道;
所述泵室的第二端面包括向着所述第一端面方向凹陷的第三曲面,所述第三曲面为环状,所述排液通道的出液端位于所述第三曲面对应的区域内;
所述出口单向阀的第二阀片覆盖所述第三曲面,在相应的转液腔处于非排液状态时,所述第二阀片密封相应的排液通道的出液端。
第三曲面增大了第二阀片与其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出口单向阀对非排液状态的排液通道的密封性,在转液腔和出液腔之间的压差作用下,转液腔中的液体通过排液通道向出液腔流动时,液体的作用力直接并集中作用于第二阀片上,进而推开第二阀片,进入出液腔;而当转液腔进行吸液操作时,在出液腔和转液腔之间的压差作用下,第二阀片覆盖在第三曲面上,密封排液通道的出液端,防止出液腔中的液体再次进入转液腔,也有利于隔膜泵提供大且稳定的排液流量。
优选地,所述第二阀片为环状结构,初始状态为平直延伸状态,能够朝向所述第三曲面发生弯曲形变,与所述第三曲面形成密封贴合,并密封各所述排液通道的出液端。
第二阀片在与第三曲面贴合时预先发生形变,贴合更紧密,对各排液通道的密封性更好。
优选地,所述第二阀片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曲面的面积,使得所述第二阀片朝向所述第三曲面弯曲形变至与所述第三曲面贴合密封时能够完全覆盖所述第三曲面,进而增大第二阀片与第三曲面的接触面积,优化密封效果。
优选地,所述出口单向阀包括与第二阀片相连的第二阀柱,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第二阀柱相连的端面设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围绕所述出口单向阀的第二阀柱设置;
所述泵室还设有位于第三曲面中心处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外周还设有用于容纳环形凸起的容纳槽,
所述第二阀柱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所述环形凸起嵌入所述容纳槽、形成挤压密封,所述第二阀片朝向所述第三曲面弯曲形变至与所述第二曲面贴合密封。
环形凸起用于对第二安装孔和第二阀柱进行密封,防止从排液通道的出液口流出的液体进入第二安装孔,确保所有液体均流入出液腔,进而排出;第二阀柱将第二阀片固定在第三曲面中,且利用第二阀柱将第二阀片拉向第三曲面,使其与第三曲面紧密贴合,实现密封,结构更稳定。
优选地,所述凹陷槽靠近所述泵室中心轴的一侧还设有外延腔,其与凹陷槽的内部空腔连成一体;
所述排液通道的入口端位于所述外延腔的底壁,所述排液通道由所述外延腔的底壁向所述第三曲面倾斜延伸。
外延腔的作用在于将排液通道的入口端与第一曲面隔开,使得第一阀片能够与第一曲面密封贴合又不影响排液通道,并使得排液通道与吸液通道互不干扰,而排液通道倾斜延伸,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缩短泵室的轴向长度和直径,进而减小整个隔膜泵的体积。
优选地,所述泵室背离泵前腔体的一端设有泵后腔体,所述膜片组件穿过所述泵后腔体与所述偏心动力组件相连,所述膜片组件的膜片被密封压持于所述凹陷槽的槽口和所述泵后腔体之间,所述凹陷槽和外延腔被进口单向阀的第一阀片和所述膜片组件的膜片包围形成所述转液腔。
膜片组件在偏心动力组件的作用下,拉扯膜片使其变形,转液腔的体积由此改变,对液体产生吸力或推力,因此,转液腔的密封性尤其重要,泵后腔体和泵室共同作用,对膜片的边缘进行密封固定,保证了膜片组件的膜片与凹陷槽的密封性,由此保证了转液腔的密封性。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使得进口单向阀与泵室的凹陷槽为曲面密封,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接触、抵靠面积相对于平面更大,二者间的密封性能大幅改善,可增大进液腔与转液腔之间的压差,进而增大单位时间内被吸入转液腔内的液体的量;而吸液通道位于第一曲面对应区域内,即吸液通道的末端位于第一曲面上,液体由进液腔通过吸液通道流向转液腔时,会先接触到第二曲面对应吸液通道的末端的区域,并将作用力直接并集中作用于该区域,第二曲面更容易朝向远离泵前腔体的方向形变,更容易解除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密封贴合,进而推开第一阀片,利于液体快速进入转液腔内;而当要从转液腔中将液体排向出液腔时,该转液腔内的液体压力又作用到第一阀片上,使得第二曲面更贴合于第一曲面,进而提高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之间的密封性,密封吸液通道,防止转液腔内的液体回流至进液腔内,确保该转液腔内的液体均流向出液腔,而不会回流进吸液通道,最终使得隔膜泵的排液流量维持较高的水平,且流量值较为稳定、可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膜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隔膜泵的内部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室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前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B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口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口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膜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后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C-C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泵室模块;
10、泵前腔体;11、进液口;12、出液口;13、进液腔;14、出液腔;15、第一密封圈;16、第二密封圈;
20、泵室;21、转液腔;22、吸液通道;23、凹陷槽;231、第一曲面;232、外延腔;24、第一安装孔;25、排液通道;26、第二安装孔;261、容纳槽;27、第一端面;28、第二端面;281、第三曲面;
30、泵后腔体;31、贯穿孔;
40、进口单向阀;41、第一阀片;411、第二曲面;42、第一阀柱;421、限位块;
50、出口单向阀;51、第二阀片;511、环形凸起;52、第二阀柱;53、紧固件;
60、膜片组件;61、膜片;62、固定柱;
70、偏心动力组件;71、动力组件;711、电机;72、偏心泵轴组件;721、传动轴;
80、膜片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膜泵包括泵室模块1和偏心动力组件70,泵室模块1提供用于供液体流动通过的腔室及流道,偏心动力组件70用于提供吸入和排出液体的动力。泵室模块1包括泵前腔体10、泵室20、泵后腔体30和多个膜片组件60,泵室20装配于泵前腔体10内,泵后腔体30固定在泵前腔体10的开口中,将泵室20夹设固定于泵前腔体10内,三者固定连接。
泵前腔体10包括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泵前腔体10和泵室20密封形成与进液口11连通的进液腔13以及与出液口12连通的出液腔14,进液腔13为环状,包绕于出液腔14外周,进液腔13的外周与泵室20的端面之间密封设有第一密封圈15,出液腔14的外周与泵室20的端面之间密封设有第二密封圈16,泵室20和泵前腔体10对第一密封圈15和第二密封圈16形成挤压,由此实现对进液腔13和出液腔14的密封。
进一步地,泵室模块1具有多个转液腔21,其数量与膜片组件60的数量相等,进液腔13与转液腔21之间设有进口单向阀40,转液腔21与出液腔14之间设有出口单向阀50,进液腔13和转液腔21通过进口单向阀40实现单向连通,液体可从进液口11流入进液腔13,不能反向流动,在偏心动力组件70的作用下,液体由进液腔13进入转液腔21;同时,转液腔21与出液腔14通过出口单向阀50实现单向连通,在偏心动力组件70的作用下,液体由转液腔21流向出液腔14,进而从出液口12流出,不能反向流动。
而偏心动力组件70的作用通过膜片组件60实现,偏心动力组件70与多个膜片组件60传动连接,而膜片组件60的固定方式为:膜片组件60还包括固定柱62,膜片61设置在固定柱62的一端,膜片组件60通过固定柱62与偏心动力组件70连接,具体的,泵室模块1还包括膜片固定件80,膜片固定件80位于泵后腔体30背离泵前腔体10的一侧、并与偏心动力组件70相连,泵后腔体30具有若干贯穿孔31,贯穿孔31的数量和位置与进口单向阀40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各固定柱62对应穿过贯穿孔31与膜片固定件80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膜片组件60与偏心动力模块70的传动连接。偏心动力组件70与多个膜片组件60传动连接的含义是偏心动力组件70直接或间接与多个膜片组件60固定连接,并且,多个膜片组件60可在偏心动力组件70的带动下轴向移动。
偏心动力组件70分为动力组件71和偏心泵轴组件72,偏心泵轴组件72位于泵室模块1和动力组件71之间,三者组装连成一体,动力组件71包括电机711,偏心泵轴组件72包括传动轴721,其一端与电机711相连,另一端与泵室模块1的膜片固定件80固定连接,即与膜片组件60传动连接,传动轴721与膜片组件60连接的部分的轴线相对电机711的轴线径向偏移且倾斜,如附图2所示,传动轴721与膜片组件60连接的部分的轴线为中心轴1,电机711的轴线为中心轴2,中心轴1相对中心轴2径向偏移且倾斜一定夹角,从而传动轴721随电机711转动时,带动各膜片组件60周期性地沿轴向前、后移动,交替改变各膜片组件60与对应进口单向阀40的距离,进而改变转液腔21的体积,各转液腔21依次完成体积增大、体积减小的过程,各转液腔21的体积增大时,其内压强减小,并小于进液口11压力,各转液腔21的体积减小时,其内压强增大,并大于出液口12压力,各转液腔21交替连通进液腔13实现吸液或交替连通出液腔14实现排液。
具体的,当任一转液腔21的体积开始增大时,对进液腔13内的液体产生吸力,相应的进口单向阀40单向导通,进液腔13与转液腔21连通,进液腔13内的液体开始内被吸入该转液腔21内;当该转液腔21的体积开始减小时,出口单向阀50单向导通,转液腔21与出液腔14连通,该转液腔21内的液体开始流向出液腔14,以此循环。该隔膜泵的输液流量不是恒定值,而是在一个均值的上、下两端稳定波动的。以隔膜泵具有4个转液腔21和4个膜片组件60为例,隔膜泵在工作时,4个转液腔21中,其中1个转液腔21进行主要的吸液操作,与其相对的转液腔21进行主要的排液操作,另外两个转液腔21分别进行少量的吸液和少量的排液。
本实施例中,如附图3所示,进口单向阀40安装在泵室20上,泵室20还包括吸液通道22、凹陷槽23和第一安装孔24,吸液通道22能够连通进液腔13和转液腔21,凹陷槽23位于泵室20背离泵前腔体10的端面,第一安装孔24和多个吸液通道22均位于凹陷槽23的槽底面上,各进口单向阀40的第一阀片41与槽底面贴合,以单向封闭吸液通道22。每个凹陷槽23内均安装有一个进口单向阀40。
膜片组件60的膜片61被密封压持于凹陷槽23的槽口和泵后腔体30之间,以密封转液腔21;在偏心动力组件70的作用下,膜片61被轴向推拉、变形,转液腔21的体积由此改变,对液体产生吸力或推力,因此,转液腔21的密封性尤其重要,泵后腔体30和泵室20共同作用,对膜片61的边缘进行密封固定,保证了膜片组件60的膜片61与凹陷槽23的密封性,由此保证了转液腔21的密封性。
除此以外,进口单向阀40与凹陷槽23的槽底之间的密封性也会影响了隔膜泵的输液流量的大小及稳定性。本实施例的凹陷槽23的槽底具有朝向泵前腔体10凸出的第一曲面231,第一安装孔24和多个吸液通道22均位于第一曲面231对应的区域内;进口单向阀40的第一阀片41朝向第一曲面231的表面为第二曲面411,在各转液腔21处于非吸液状态时,第二曲面411与第一曲面231形成密封贴合,以密封所有的吸液通道22。
相比于平面贴合密封,本实施例的进口单向阀与泵室的凹陷槽为曲面密封,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接触、抵靠面积相对于平面更大,二者间的密封性能大幅改善,可增大进液腔与转液腔之间的压差,进而增大单位时间内被吸入转液腔内的液体的量;而吸液通道位于第一曲面对应区域内,即吸液通道的末端位于第一曲面上,液体由进液腔通过吸液通道流向转液腔时,会先接触到第二曲面对应吸液通道的末端的区域,并将作用力直接并集中作用于该区域,第二曲面更容易朝向远离泵前腔体的方向形变,更容易解除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密封贴合,进而推开第一阀片,利于液体快速进入转液腔内;而当要从转液腔中将液体排向出液腔时,该转液腔内的液体压力又作用到第一阀片上,使得第二曲面更贴合于第一曲面,进而提高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之间的密封性,密封吸液通道,防止转液腔内的液体回流至进液腔内,确保该转液腔内的液体均流向出液腔,而不会回流进吸液通道,最终使得隔膜泵的排液流量维持较高的水平,且流量值较为稳定、可控。
第一曲面231和第二曲面411之间配合可为球面与球面配合,球面与锥面配合,锥面与球面配合,锥面与锥面配合。优选地,第一曲面231与第二曲面411为球面与球面配合,或者锥面与锥面配合。球面配合或锥面配合的第一曲面231和第二曲面411,在受到转液腔21内的液体的压力时,具有稳定支撑的功能,能够分散负荷,最大程度地减少泄漏和损坏,并根据作用力适当微调和形变,提高密封性能,其中,球面配合的密封性更优于锥面配合。本实施例给出的附图3中,第一曲面231和第二曲面411为球面配合,而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更合适的第一曲面231和第二曲面411的配合方式。
以附图3为例,第一曲面231和第二曲面411均为球面,第二曲面411的曲率大于第一曲面231的曲率,即第一曲面231对应的球面半径稍大于第二曲面411对应的球面半径,第二曲面411相对于第一曲面231更朝向进液腔13方向突出,当第二曲面411与第一曲面231贴合时能够发生轻微形变,挤压更紧密,进而提升密封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曲面231和第二曲面411均为锥面,第二曲面411的锥度大于第一曲面231的锥度,由于第一曲面231和第二曲面411对应的高度相近,第二曲面411的锥度大于第一曲面231的锥度意味着第二曲面411对应的直径大于第一曲面231对应的直径,将第一阀片41塞入第一曲面231中后,第二曲面411完全覆盖第一曲面231,且第二曲面411的斜度小于第一曲面231的斜度,当第二曲面411与第一曲面231贴合时能够发生轻微形变,挤压更紧密,进而提升密封效果。
如附图3和附图8所示,进口单向阀40包括第一阀片41和第一阀柱42,第一阀柱42与第一阀片41的第二曲面411相连,第一阀片41与第一阀柱42一体注塑成型,硬度70-80A,第一阀柱42固定于第一安装孔24中,且第一阀柱42靠近进液腔13的一端设有限位块421,与泵室20朝向进液腔13的端面贴合定位,将进口单向阀40安装在泵室20中,将第一阀片41朝向第一曲面231方向拉伸固定,使得第二曲面411与第一曲面231密封贴合。
如附图6所示,第一曲面231上设有5个吸液通道22的末端,第一安装孔24位于第一曲面231的中心,吸液通道22的末端围绕第一安装孔24设置,由此,当第一阀柱42固定于第一安装孔24中时,第一阀片41覆盖第一曲面231,也覆盖所有吸液通道22的末端,吸液通道22的末端相对靠近第一阀片41的边缘区域,被吸入的液体更容易推开第一阀片41的边缘区域,易于实现进液腔13与转液腔21的单向连通。
更进一步的,如附图8所示,第一阀片41背向第二曲面411的表面也为球面或锥面,且第一阀片41的中心厚度大于边缘厚度,一方面,吸液通道22的末端在第一曲面231靠近边缘的区域,吸液时,液体冲击厚度相对较薄的第一阀片41的边缘区域,第一阀片41更容易形变,降低进液难度;另一方面,第一阀片41的中心厚度较大,能够增强第一阀片41与第一阀柱42的结构强度;而第一阀片41背向第二曲面411的表面也为球面或锥面,使得第一阀片41整体为球壳状,在转液腔21内的液体压力作用下,第一阀片41能更好地朝着第一曲面231变形,改善第一阀片41对吸液通道22的密封,进一步防止液体返流至吸液通道22。
为方便描述,将泵室20背离泵前腔体10的端面称为第一端面27,将与第一端面27相背设置的端面称为第二端面28。如附图3所示,进液腔13和出液腔14位于泵室20的第二端面28侧,转液腔21位于泵室20的第一端面27侧。泵室20上设有吸液通道22来实现进液腔13与转液腔21的连通,还设有排液通道25来实现出液腔14和转液腔21的连通,同时,基于进口单向阀40和出口单向阀50的设置方式,即多个进口单向阀40的第一阀片40位于第一端面27侧,出口单向阀50的第二阀片51位于第二端面28侧,进液腔13与吸液通道22始终保持连通,吸液通道22与转液腔21通过进口单向阀40保持单向连通,进而实现进液腔13与转液腔21的单向连通,转液腔21与排液通道25始终保持连通,而排液通道25与出液腔14通过出口单向阀50保持单向连通,进而实现转液腔21与出液腔14的单向连通。
其中,与各转液腔21连通的排液通道25的数量与转液腔21的数量相等,在非排液状态下,多个排液通道25的末端通过一个出口单向阀50实现密封。
基于与进口单向阀40相同的理由,需要提高出口单向阀50的密封性,如附图3所示,泵室20的第二端面28包括向着第一端面27方向凹陷的第三曲面281,第三曲面281为环状,排液通道25的出液端位于第三曲面281对应的区域内;出口单向阀50包括第二阀片51和第二阀柱52,第三曲面281中心处设有第二安装孔26,第二阀柱52密封安装于第二安装孔26中。
出口单向阀50的第二阀片51覆盖第三曲面281,在相应的转液腔21处于非排液状态时,第二阀片51密封相应的排液通道25的出液端。第三曲面281增大了第二阀片51与其的接触、挤压面积,提高了出口单向阀50对非排液状态的排液通道25的密封性,相应转液腔21中的液体在压差作用下通过相应排液通道25向出液腔14流动时,液体的作用力直接并集中作用于第二阀片51的相应区域上,进而冲开第二阀片51的相应区域,进入出液腔14。
而当相应转液腔21进行吸液操作时,第二阀片51的相应区域在出液腔14和相应转液腔21之间的压差作用下,覆盖在第三曲面281的相应区域,密封相应的排液通道25的出液端,防止出液腔14中的液体再次经该排液通道25回流入转液腔21,最终使得排液流量稳定、可控。
如附图9所示,第二阀片51的材质为EPDM,硬度为70-80A;第二阀片51二次成型于第二阀柱52的一端,第二阀柱52为刚性金属材质制成,为中空结构,内部设有内螺纹,紧固件53由第一端面27穿入第二安装孔26并与第二阀柱52的内螺纹螺接,将出口单向阀50固定至泵室20的第二端面28。第二阀片51为环状结构,初始状态为平直延伸状态,紧固件53的另一端顶在第一端面27上,从而对第二阀柱52形成拉力,将第二阀片51拉向第二端面28,第二阀片51朝向第三曲面281发生弯曲形变,与第三曲面281形成密封贴合,并密封各排液通道25的出液端,由此,第二阀片51在与第三曲面281贴合时预先发生形变,能够贴合更紧密,对各排液通道25的密封性更好。
排液通道25的数量与转液腔21的数量对应,以便各转液腔21可与排液腔14形成连通,排液通道25的出液端围绕第二安装孔26设置,为了确保第二阀片51能够覆盖所有排液通道25的出液端,第二阀片51的面积大于第三曲面281的面积,使得第二阀片51朝向第三曲面281弯曲形变至与第三曲面281贴合密封时能够完全覆盖第三曲面281,进而增大第二阀片51与第三曲面281的接触面积,优化密封效果,确保在非排液状态下,密封所有排液通道25的出液端。
为了保证第二阀柱52与第二安装孔26的密封性,第二阀片51与第二阀柱52相连的端面设有环形凸起511,环形凸起511围绕出口单向阀50的第二阀柱52设置,第二安装孔26的外周还设有用于容纳环形凸起511的容纳槽261,第二阀柱52固定于第二安装孔26内,环形凸起511嵌入容纳槽261、形成挤压密封,第二阀片51朝向第三曲面281弯曲形变至与第二曲面411贴合密封,环形凸起511用于对第二安装孔26和第二阀柱52进行密封,防止从排液通道25的出液端流出的液体进入第二安装孔26,确保所有流出的液体均流入出液腔14,进而排出;第二阀柱52将第二阀片51固定在第三曲面281中,且利用第二阀柱52将第二阀片51拉向第三曲面281,使其与第三曲面281紧密贴合,实现密封,结构更稳定。
凹陷槽23靠近泵室20中心轴的一侧还设有外延腔232,其与凹陷槽23的内部空腔连成一体;外延腔232的形成方式:凹陷槽23朝向泵室20的中心区域一侧的槽壁被掏空部分,该掏空的部分从槽底向上延伸,其延伸的高度小于凹陷槽23的深度,即凹陷槽23的相应外边缘形成外延腔232的顶部。如附图6所示,外延腔232的截面形状为弓形。
同时,如附图7所示,排液通道25的入口端位于外延腔232的底壁,排液通道25由外延腔232的底壁向第三曲面281倾斜延伸,外延腔232的作用在于将排液通道25的入口端与第一曲面231隔开,使得第一阀片41能够与第一曲面231密封贴合又不影响排液通道25,使得排液通道25与吸液通道22互不干扰,而排液通道25倾斜延伸,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缩短泵室20的轴向长度和直径,进而减小整个隔膜泵的体积。如附图3所示,膜片组件60的膜片61被密封压持于凹陷槽23的槽口和泵后腔体30之间,凹陷槽23和外延腔232被进口单向阀40的第一阀片41和膜片组件60的膜片61包围形成转液腔21。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隔膜泵,包括泵室模块和偏心动力组件;
所述泵室模块包括泵前腔体、泵室和多个膜片组件;
所述泵前腔体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泵室装配于泵前腔体内、并与所述泵前腔体密封形成与所述进液口连通的进液腔以及与所述出液口连通的出液腔;
所述泵室模块具有多个转液腔,其数量与膜片组件的数量相等,所述进液腔与所述转液腔之间设有进口单向阀,所述转液腔与所述出液腔之间设有出口单向阀;
所述偏心动力组件与多个所述膜片组件传动连接,以交替改变各所述膜片组件与对应所述进口单向阀的距离,进而改变所述转液腔的体积,使得各所述转液腔交替连通所述进液腔实现吸液或交替连通所述出液腔实现排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室还包括吸液通道、凹陷槽和第一安装孔,所述凹陷槽位于所述泵室背离所述泵前腔体的端面,其槽底具有朝向所述泵前腔体凸出的第一曲面,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吸液通道均位于所述第一曲面对应的区域内;
所述进口单向阀的第一阀片朝向所述第一曲面的表面为第二曲面,在各转液腔处于非吸液状态时,第二曲面与所述第一曲面形成密封贴合,以密封所述吸液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为球面或锥面,所述第二曲面也为球面或锥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均为球面,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或者,所述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均为锥面,所述第二曲面的锥度大于第一曲面的锥度。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膜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口单向阀包括与所述第一阀片的第二曲面相连的第一阀柱,所述第一阀柱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中;
所述第一阀片背向所述第二曲面的表面也为球面或锥面,且所述第一阀片的中心厚度大于边缘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室背离所述泵前腔体的端面为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背设置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所述泵室还包括与转液腔直接连通的排液通道;
所述泵室的第二端面包括向着所述第一端面方向凹陷的第三曲面,所述第三曲面为环状,所述排液通道的出液端位于所述第三曲面对应的区域内;
所述出口单向阀的第二阀片覆盖所述第三曲面,在相应的转液腔处于非排液状态时,所述第二阀片密封相应的排液通道的出液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片为环状结构,初始状态为平直延伸状态,能够朝向所述第三曲面发生弯曲形变,与所述第三曲面形成密封贴合,并密封各所述排液通道的出液端。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片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曲面的面积,使得所述第二阀片朝向所述第三曲面弯曲形变至与所述第三曲面贴合密封时能够完全覆盖所述第三曲面。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单向阀包括与第二阀片相连的第二阀柱,所述第二阀片与所述第二阀柱相连的端面设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围绕所述出口单向阀的第二阀柱设置;
所述泵室还设有位于第三曲面中心处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外周还设有用于容纳环形凸起的容纳槽,
所述第二阀柱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所述环形凸起嵌入所述容纳槽、形成挤压密封,所述第二阀片朝向所述第三曲面弯曲形变至与所述第二曲面贴合密封。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槽靠近所述泵室中心轴的一侧还设有外延腔,其与凹陷槽的内部空腔连成一体;
所述排液通道的入口端位于所述外延腔的底壁,所述排液通道由所述外延腔的底壁向所述第三曲面倾斜延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膜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室背离泵前腔体的一端设有泵后腔体,所述膜片组件穿过所述泵后腔体与所述偏心动力组件相连,所述膜片组件的膜片被密封压持于所述凹陷槽的槽口和所述泵后腔体之间,所述凹陷槽和外延腔被进口单向阀的第一阀片和所述膜片组件的膜片包围形成所述转液腔。
CN202323281229.0U 2023-12-02 一种隔膜泵 Active CN221169922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69922U true CN221169922U (zh) 2024-06-18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70183B1 (en) Peristaltic pump and diaphragm therefor
CN221169922U (zh) 一种隔膜泵
CN212717108U (zh) 一种具有快速接头的耐压隔膜泵
CN113931833B (zh) 阀座机构及微型电动隔膜泵
CN216975183U (zh) 一种微型泵及其隔膜装置
CN221033106U (zh) 一种螺杆泵泵体
CN111852830A (zh) 防滴漏水泵
CN216617836U (zh) 一种单向阀片微型泵
CN109000139A (zh) 转子机油泵
CN219795514U (zh) 一种高压微型隔膜泵
CN220869659U (zh) 一种自吸泵用快速排气装置
CN221003098U (zh) 防单向失效的水泵结构
CN219492543U (zh) 一种结构简化的隔膜泵
CN213993498U (zh) 集热泵和具有其的洗涤电器
CN215058051U (zh) 一种密封性良好且进出水口大间距的水泵
CN217233756U (zh) 泵头组件及隔膜泵
CN217976533U (zh) 一种高压力机械隔膜泵用四氟膜片隔膜组件
CN217815173U (zh) 一种用于高负压微型隔膜泵的进气阀
CN210599354U (zh) 微型液泵
CN219442120U (zh) 一种微型一体式泡沫泵
CN217300886U (zh) 隔膜水泵盖结构以及隔膜水泵
CN212563598U (zh) 防滴漏水泵
CN220551225U (zh) 一种真空水泵
CN221074573U (zh) 一种扬程远耐压的隔膜液泵
CN219159150U (zh) 一种大压力低噪音长寿命微型气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