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01217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01217U
CN221101217U CN202322863654.4U CN202322863654U CN221101217U CN 221101217 U CN221101217 U CN 221101217U CN 202322863654 U CN202322863654 U CN 202322863654U CN 221101217 U CN221101217 U CN 221101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groove
bending
optical fil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6365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广卿
赵维东
林福训
徐莎
申颜团
潘光翔
贾文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86365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01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01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01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板、弹性支架与光学膜片组,显示面板被配置为显示图像,背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背板的边缘形成有折弯槽,折弯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弹性支架设置在折弯槽内,并固定在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光学膜片组插装于折弯槽内,并位于弹性支架和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之间,且光学膜片组在弹性支架的弹力作用下压紧并支撑在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上。本公开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利用弹性支架压紧光学膜片组,减小光学膜片组在背板上的活动量,降低光学膜片组磨伤和跳出风险,提高产品可靠性,且结构简单,组装效率高。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装置例如电视产品,其背光模组通常包括扩散板和膜片等结构,目前常用的两种膜片固定方式,一种是利用双面胶将膜片和扩散板贴合在一起,然后将膜片和扩散板一起塞装到背板的边缘形成的折弯槽内,成本较低,但由于膜片和扩散板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只能采用分段粘贴的方法,导致没有被双面胶粘贴的部位受振动冲击时容易从背板的折弯槽内脱出或磨伤;另一种是通过挂耳结构实现膜片在背板上的固定,结构比较复杂,成本高,生产时拆装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被配置为显示图像;
背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所述背板的边缘形成有折弯槽,所述折弯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
弹性支架,设置在所述折弯槽内,并固定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
光学膜片组,插装于所述折弯槽内,并位于所述弹性支架和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之间,且所述光学膜片组在所述弹性支架的弹力作用下压紧并支撑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上。
可选的,所述弹性支架包括相连接的固定段与变形段;
所述固定段的一端与所述变形段的一端呈夹角连接,所述固定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形段的另一端分离设置,以使所述变形段能够相对所述固定段发生弹性变形;
所述固定段固定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所述变形段位于所述固定段朝向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变形段与所述固定段相连接的一端相较于所述变形段与所述固定段相分离的一端,靠近所述折弯槽的槽口设置。
可选的,所述固定段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段与第二板段;
所述第一板段固定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所述第二板段与所述第一板段呈角度连接,且所述第二板段相对所述第一板段朝靠近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的方向延伸;
所述变形段与所述第二板段相连,并相对所述第二板段朝向所述折弯槽的内部区域延伸。
可选的,所述变形段包括相连接的第三板段与第四板段;
所述第三板段与所述第二板段相连,并沿所述光学膜片组的插装方向逐渐朝靠近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的方向倾斜延伸,以使所述第三板段形成为引导所述光学膜片组插入所述折弯槽的导向段;
所述第四板段沿所述光学膜片组的插装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第四板段能够在自身弹力作用下贴合并压设在所述光学膜片组上。
可选的,所述第四板段远离所述第三板段的一端形成有弯折翻边,所述弯折翻边相对所述第四板段朝背向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的方向弯折延伸。
可选的,所述弹性支架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
或者,所述弹性支架通过粘接结构固定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
可选的,所述弹性支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支架间隔设置在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插装方向垂直设置的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
可选的,所述背板包括背板主体及由所述背板主体的边缘弯折形成的折弯部;
所述折弯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边、连接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所述连接折边和所述第二折边共同围设形成所述折弯槽,且所述第一折边和所述第二折边分别形成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
所述第一折边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第二折边用于支撑所述光学膜片组。
可选的,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扩散板及设置在所述扩散板上的膜片;
所述膜片通过粘接结构固定在所述扩散板上,所述扩散板支撑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上,所述弹性支架能够贴合并压设在所述膜片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板、弹性支架与光学膜片组,显示面板被配置为显示图像,背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背板的边缘形成有折弯槽,折弯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弹性支架设置在折弯槽内,并固定在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光学膜片组插装于折弯槽内,并位于弹性支架和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之间,且光学膜片组在弹性支架的弹力作用下压紧并支撑在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上。也就是说,弹性支架设置在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弹性支架与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光学膜片组的容纳空间,在将光学膜片组推入背板上的折弯槽的过程中,弹性支架在其自身的弹力作用下,能够将光学膜片组有效压紧在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上,减小光学膜片组在背板上的活动量,降低光学膜片组磨伤和跳出风险,避免因光学膜片组磨伤或跳出导致的返修,提高产品可靠性,节省成本,同时,便于光学膜片组的组装与拆卸,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结构简单可靠,可维修性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板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板的后视图;
图5为图4中B-B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弹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未安装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安装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安装后的示意图。
图中:1、显示面板;
2、背板;21、背板主体;22、折弯部;221、第一折边;222、连接折边;223、第二折边;
3、弹性支架;31、固定段;311、第一板段;312、第二板段;32、变形段;321、第三板段;322、第四板段;323、弯折翻边;
4、光学膜片组;41、膜片;42、扩散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该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背板2、弹性支架3与光学膜片组4。
其中,显示面板1被配置为显示图像,背板2设置在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侧,背板2的边缘形成有折弯槽,光学膜片组4设置在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侧,并插装在背板2的边缘形成的折弯槽内。
背板2上通常设置有发光元件,发光元件位于光学膜片组4背向显示面板1的一侧,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线照射到光学膜片组4上,经由光学膜片组4进行匀光等处理后,经由显示面板1进行图像显示。
光学膜片组4通常包括量子膜、复合膜等膜片和扩散板,膜片层叠设置在扩散板上,膜片和扩散板采用分段式粘接方式固定后,一起插装至背板2的边缘形成的折弯槽内。
为了避免膜片没有被双面胶粘贴的部位在受到振动冲击时从背板的折弯槽内脱出或磨伤,本公开提供的显示装置,在背板2的边缘形成的折弯槽内设置有弹性支架3,光学膜片组4插装至折弯槽后,利用弹性支架3对光学膜片组4施加弹力作用,使得光学膜片组4在弹性支架3的弹力作用下压紧并支撑在背板2上,从而减小光学膜片组4在背板2上的活动量,降低光学膜片组4磨伤和跳出风险。
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3所示,背板2的边缘处形成有折弯槽,弹性支架3及光学膜片组4均设置在折弯槽内,折弯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弹性支架3固定设置在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弹性支架3与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光学膜片组4的容纳空间。
光学膜片组4插装于折弯槽内,并位于弹性支架3和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之间,也即光学膜片组4插装至弹性支架3与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内,且光学膜片组4在弹性支架3的弹力作用下压紧并支撑在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上。
具体实现时,背板2的边缘弯折形成折弯部22,弹性支架3及光学膜片组4设置在折弯部22的内部,折弯部22的内侧形成折弯槽,折弯部22两相对的侧部分别形成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具体地,弹性支架3及光学膜片组4设置在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之间的容纳空间中。
可以理解的是,在将光学膜片组4推入背板2上的折弯槽的过程中,弹性支架3在光学膜片组4的作用力下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光学膜片组4安装到位后,弹性支架3在其自身的弹力作用下,能够将光学膜片组4有效压紧在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上,也就是说,光学膜片组4支撑在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上,进而减小光学膜片组4在背板2上的活动量。
当光学膜片组4需要从背板2上拆卸时,只需将光学膜片组4沿着与光学膜片组4的插装方向相反的方向抽出即可,可维修性好,操作简单,能够提高生产装配效率。
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在背板2的边缘形成的折弯槽内设置弹性支架3,且弹性支架3设置在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光学膜片组4插装于折弯槽内,并位于弹性支架3和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之间,且光学膜片组4在弹性支架的弹力作用下压紧并支撑在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上,如此能够将光学膜片组4有效限位在折弯槽内,减小光学膜片组4在背板上的活动量,既降低了光学膜片组4从背板2的折弯槽内跳出的风险,也降低了光学膜片组4与显示面板1互相接触摩擦导致的磨伤风险,从而避免因光学膜片组4磨伤或跳出导致的返修,提高产品可靠性,节省成本。
此外,相较于采用挂耳结构实现光学膜片组4在背板2上的固定的方式,更便于光学膜片组4的组装与拆卸,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结构简单可靠,可维修性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支架3包括固定段31与变形段32,变形段32能够在光学膜片组4安装时相对于固定段31发生弹性变形,且在光学膜片组4安装到位时,变形段32能够在其弹力作用下,压紧在光学膜片组4的表面上。
具体实现时,固定段31的一端部固定在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另一端部与变形段32相连,变形段32远离固定段31的另一端部与固定段31的与第一槽壁相连的一端部分离设置,以使得弹性支架3形成为开口结构,进而使得变形段32能够相对固定段31发生弹性变形。也就是说,变形段32远离固定段31的另一端部能够朝向固定段31固定在第一槽壁上的一端部发生弹性变形。
参照图7所示,固定段31与变形段32之间呈夹角连接,固定段31与变形段32的相远离的两端部分离设置,从而使得弹性支架3形成为开口结构,使得变形段32能够相对于固定段31发生弹性变形。
具体地,在安装弹性支架3时,固定段31固定设置在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变形段32相对于固定段31靠近第二槽壁设置,且变形段32在外力作用下,其中,外力来自于光学膜片组4安装时的推力,且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段32能够朝向第一槽壁发生弹性变形。
光学膜片组4在安装到位之后,在弹性支架3的弹性回复力下,能够朝向第二槽壁恢复形变,从而将光学膜片组4压紧在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上;光学膜片组4被抽出后,弹性支架3能够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恢复至原始位置。
具体实现时,弹性支架3形成为开口结构,且开口的朝向与光学膜片组4的插装方向相同,在光学膜片组4插装时,变形段32能够向靠近第一槽壁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并在弹性支架与第二槽壁之间提供用于容纳光学膜片组4的空间。
也就是说,参照图6所示,变形段32沿光学膜片组4的插装方向延伸设置,与固定段31连接的一端部相较于与固定段31分离的一端部来说,更靠近折弯槽的槽口。
如此设置,弹性支架3的开口与折弯槽的槽口朝向相反,光学膜片组4经折弯槽的槽口向折弯槽内推入时,弹性支架3在光学膜片组4的推动下,发生弹性变形,光学膜片组4安装到位后,弹性支架3能够压紧在光学膜片组4上,以实现光学膜片组4在背板2上的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段31包括第一板段311与第二板段312,第一板段311与第二板段312呈夹角连接,第一板段311固定在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第二板段312沿靠近折弯槽的第二板段312的方向延伸设置。
如此设置,第二板段312与第一板段311之间具有一定间隔,以使得弹性支架3能够形成为开口结构,并且变形段32能够相对于第一板段311和第二板段312发生弹性变形。具体地,参照图6所示,第一板段311与第二板段312之间呈90度设置。
变形段32与第二板段312相连,并且向折弯槽的内部区域延伸设置,变形段32与第一板段311分离设置,以使得弹性支架3形成为开口结构,即固定段31与变形段32相远离的两端部分离设置,变形段32能够相对于第二板段312沿靠近第一板段311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段311与第二板段312之间也可以呈其他角度设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使得变形段32与固定段31的相远离的两端部分离设置,从而使得变形段32能够相对于固定段31发生弹性变形即可。具体地,第一板段311与第二板段312形成为一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变形段32包括第三板段321与第四板段322,第三板段321与第二板段312相连,第四板段322与第三板段321相连,第三板段321能够相对于第二板段312发生弹性变形,第四板段322在第三板段321的带动下,能够一同发生弹性变形。
具体实现时,第三板段321倾斜设置以使第三板段321形成为导向段,具体地,第三板段321沿光学膜片组4的插装方向逐渐靠近第二板段312设置,以使得第三板段321能够引导光学膜片组4插入折弯槽内,降低光学膜片组4的安装难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6所示,第四板段322沿光学膜片组4的插装方向延伸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光学膜片组4在安装时沿平行于背板2的方向背平推入背板2上的折弯槽内,也就是说,第四板段322与光学膜片组4也平行设置,当第三板段321与第四板段322在安装光学膜片组4时发生弹性变形后,第四板段322在弹力作用能够压设在光学膜片组4的表面上。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板段322也可以沿朝向折弯槽内部区域的其他方向延伸设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在第四板段322与第一板段311之间形成为开口结构,并且能够使得第四板段322能够相对于第一板段311与第二板段312发生弹性变形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板段321与第四板段322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使得第四板段322能够贴合光学膜片组4的表面设置,防止光学膜片组4受压力过大而造成损坏,保证产品使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6所示,第四板段322远离第三板段321的一段设置有弯折翻边323,弯折翻边323沿远离折弯槽的第二槽壁的方向延伸设置,即弯折翻边323沿靠近折弯槽的第一槽壁的方向延伸设置,从而能够在第四板段322的远离第三板段321的端部形成光滑过渡表面,以避免在抽出光学膜片组4时在光学膜片组4的表面形成划痕而影响光学膜片组4的使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当光学膜片组4推入折弯槽过深时,光学膜片组4超过弹性支架3的第四板段322,在抽出光学膜片组4时,若用力过大或拉拽角度不正确时,第四板段322的端部容易在光学膜片组4的表面产生划痕而损坏光学膜片组4,因此,通过在第四板段322的一端部设置有弯折翻边323,以使得第四板段322的端部形成为光滑过渡表面,以防止损坏光学膜片组4,保证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继续参照图6所示,弯折翻边323通过第四板段322沿远离第二槽壁的方向延伸设置后,继续向靠近折弯槽槽口的方向延伸设置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弯折翻边323还可以是其他的结构,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在第四板段322远离第三板段321的端部形成光滑过渡表面,避免在光学膜片组4上产生划痕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示,弹性支架3通过螺接或粘接的方式实现在背板2的折弯槽内的固定。具体实现时,弹性支架3上开设有安装孔,对应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同样设置有安装孔,弹性支架3可通过穿设于弹性支架3与第一槽壁的紧固件实现固定。
当然,弹性支架3也可以通过粘接结构实现在背板2的折弯槽内的固定。具体地,可通过双面胶带等结构实现粘接,以将弹性支架3粘贴固定在背板2上的折弯槽上。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支架3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固定,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弹性支架3在折弯槽内的固定,并且能够使得弹性支架3能够压紧光学膜片组4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支架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弹性支架3共同压设在光学膜片组4的表面上。
具体地,弹性支架3设置在与光学膜片组4的插装方向相垂直的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且多个弹性支架3间隔设置。也就是说,弹性支架3的开口方向与光学膜片组4的插装方向相同,光学膜片组4在被推入折弯槽中时,弹性支架3能够沿靠近第一槽壁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参照图1所示,弹性支架3设置在与光学膜片组4的插装方向相垂直的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即弹性支架3设置在显示装置的天侧的第一槽壁上,光学膜片组4从地侧推入背板2上的折弯槽内。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弹性压紧力,可在沿光学膜片组4的插装方向的左右两侧的背板2的边缘的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设置多个弹性支架3,弹性支架3变形后,在其弹力作用下,能够压紧光学膜片组4,以将光学膜片组4固定在背板2上,减小光学膜片组4在背板2上的活动量。
参照图6所示,背板2包括背板主体21与设置在背板主体21边缘部位的折弯部22,折弯槽形成在折弯部22的内侧。具体地,折弯部22由背板主体21的边缘弯折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背板2的三个侧边上均形成有折弯部22,光学膜片组4可经过另一个侧边推入折弯部22中,从而实现光学膜片组4在背板2中的固定。
背板主体21上形成有用于容纳背光模组的容置腔,背光模组包括LED、光学膜片组4与反射片等结构,LED发出的光经过光学膜片组4及反射片后,入射至显示面板1上,进而保证显示装置的发光效果。
折弯部22包括第一折边221、连接折边222与第二折边223,第一折边221通过连接折边222与第二折边223相连,二折边与背板主体21相连,第一折边221、连接折边222与第二折边223之间均呈角度设置,以共同形成容纳空间。具体地,光学膜片组4设置在容纳空间中,显示面板1支撑在第一折边221上。
可以理解的是,背板2的三个侧边上的折弯部22的第一折边221形成在同一个平面上,显示面板1能够支撑在第一折边221上,显示面板1有较好的支撑效果。具体地,显示面板1可通过胶带粘接固定在第一折边221上。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折弯部22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结构,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在形成容纳空间的同时实现显示面板1与光学膜片组4的支撑即可。
也就是说,折弯部22能够同时实现显示面板1的支撑与光学膜片组4的支撑,光学膜片组4支撑在容纳空间中,即设置在第一折边221的底部并支撑在第二折边223上,显示面板1支撑在第一折边221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折边221靠近第二折边223的一侧表面形成第一槽壁,第二折边223靠近第一折边221的一侧表面形成第二槽壁,光学膜片组4支撑在第二折边223上。
具体实现时,弹性支架3设置在第一槽壁上,也即弹性支架3设置在第一折边221上,光学膜片组4被压设在弹性支架3与第二折边223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组4包括膜片41与扩散板42,膜片41通过粘接结构固定在扩散板42上。具体地,粘接结构可以是双面胶带等结构,以将膜片41粘贴固定在扩散板42上。
参照图8所示,膜片41与扩散板42粘接后设置在背板2上,具体地,扩散板42设置在折弯部22的第二折边223上,膜片41设置在扩散板42上。
参照图9所示,膜片41与扩散板42被推至背板2上的折弯部22内,折弯部22的内侧形成有折弯槽,具体地,光学膜片组4的插装方向与弹性支架3的开口朝向相同,弹性支架3的第三板段321形成光学膜片组4的导向段,光学膜片组4能够沿着第三板段321的延伸方向插入折弯槽内。
参照图10所示,膜片41与扩散板42设置到位时,扩散板42支撑在折弯部22的第二折边223上,膜片41设置在扩散板42上,弹性支架3设置在折弯部22的第一折边221上,此时,弹性支架3处于变形状态,弹性支架3在弹力作用下压紧在膜片41上,从而将光学膜片组4压紧在折弯部22内,以减小光学膜片组4在背板2内的活动量,降低光学膜片组4磨伤和跳出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被配置为显示图像;
背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所述背板的边缘形成有折弯槽,所述折弯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
弹性支架,设置在所述折弯槽内,并固定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
光学膜片组,插装于所述折弯槽内,并位于所述弹性支架和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之间,且所述光学膜片组在所述弹性支架的弹力作用下压紧并支撑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架包括相连接的固定段与变形段;
所述固定段的一端与所述变形段的一端呈夹角连接,所述固定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形段的另一端分离设置,以使所述变形段能够相对所述固定段发生弹性变形;
所述固定段固定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所述变形段位于所述固定段朝向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段与所述固定段相连接的一端相较于所述变形段与所述固定段相分离的一端,靠近所述折弯槽的槽口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段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段与第二板段;
所述第一板段固定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所述第二板段与所述第一板段呈角度连接,且所述第二板段相对所述第一板段朝靠近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的方向延伸;
所述变形段与所述第二板段相连,并相对所述第二板段朝向所述折弯槽的内部区域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段包括相连接的第三板段与第四板段;
所述第三板段与所述第二板段相连,并沿所述光学膜片组的插装方向逐渐朝靠近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的方向倾斜延伸,以使所述第三板段形成为引导所述光学膜片组插入所述折弯槽的导向段;
所述第四板段沿所述光学膜片组的插装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第四板段能够在自身弹力作用下贴合并压设在所述光学膜片组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板段远离所述第三板段的一端形成有弯折翻边,所述弯折翻边相对所述第四板段朝背向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的方向弯折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架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
或者,所述弹性支架通过粘接结构固定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支架间隔设置在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插装方向垂直设置的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背板主体及由所述背板主体的边缘弯折形成的折弯部;
所述折弯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边、连接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所述连接折边和所述第二折边共同围设形成所述折弯槽,且所述第一折边和所述第二折边分别形成所述折弯槽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
所述第一折边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第二折边用于支撑所述光学膜片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扩散板及设置在所述扩散板上的膜片;
所述膜片通过粘接结构固定在所述扩散板上,所述扩散板支撑在所述折弯槽的第二槽壁上,所述弹性支架能够贴合并压设在所述膜片上。
CN202322863654.4U 2023-10-25 2023-10-25 显示装置 Active CN221101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63654.4U CN221101217U (zh) 2023-10-25 2023-10-25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63654.4U CN221101217U (zh) 2023-10-25 2023-10-25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01217U true CN221101217U (zh) 2024-06-07

Family

ID=91314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863654.4U Active CN221101217U (zh) 2023-10-25 2023-10-25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012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59685B1 (ko) 백라이트 고정 어셈블리
CN209373961U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01757332U (zh) 一种适用于液晶电视的无后背板式背光模组
CN104062782A (zh) 显示模组
US20040066473A1 (en) Display device
EP3364238A1 (en) Curved surface backlight uni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7206512A1 (zh) 背光模组和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CN216286085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7230470U (zh) Pcb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
CN221101217U (zh) 显示装置
CN106371249B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12925130A (zh) 一种对称式双面屏液晶模组结构
CN211506118U (zh) 一种加强光学膜片固定的车载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806395B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207364803U (zh) 一种面板灯
US9122099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9175376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CN215729171U (zh) 一种防止液晶屏变形的安装结构
CN220419760U (zh) 一种液晶电视背光模组的连接结构
CN114999343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21239162U (zh) 一种便捷组装的背光模组
CN106547133B (zh) 双面显示模组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CN110673374A (zh) 一种触控屏模组及触控电视机
CN201149213Y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16956604U (zh) 一种液晶膜组的导光板定位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