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67077U - 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67077U
CN221067077U CN202322782960.5U CN202322782960U CN221067077U CN 221067077 U CN221067077 U CN 221067077U CN 202322782960 U CN202322782960 U CN 202322782960U CN 221067077 U CN221067077 U CN 2210670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molding
gear
ejection
assembly
in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8296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炯林
陈健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Xinbo Mou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Xinbo Mould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Xinbo Mou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Xinbo Moul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67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670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有上模、基准模具以及下模,所述上模、所述基准模具以及所述下模活动连接在一起;还包括脱模组件,所述脱模组件包括来复线脱模组件、来复线顶出组件以及若干个注塑支撑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设置了分开的来复线脱模组件以及来复线顶出组件,使得来复线脱模组件传递的动力可以通过注塑脱模齿轮以及传动齿轮来进行传动,使得多个穴位的盖子可同时脱模,来复线脱模组件的脱模来复线丝杆随着上模被拉起的时候,顶出动力齿轮也能同时转动,从而带动顶出来复线丝杆转动,从而将基准模具顶起,因此脱模的时候,基座模具上的盖子不断上升而注塑支撑件不断旋转,从而实现盖子的顺利脱模。

Description

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
背景技术
带螺纹的塑料盖子在生活中非常常见,饮料瓶盖、调味品瓶盖、化妆品瓶盖等都是带有螺纹的盖子,这些盖子在注塑成型进行脱模的时候,对于模具的设计要求非常高,模具既要能使得盖子成型,又要能使其顺利脱模,而由于盖子还带有螺纹,因此给脱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模具制作中,工程师常常会利用来复线来辅助脱模,而目前市面上很多利用来复线进行脱模的机构都会利用来复线丝杆来同时实现模组旋转和脱离两个动作,但是由于需要用一个动力来实现两个动作,所以各个部件在配合的时候需要十分精确,如果设计不当则会增加后续工作的复杂性。
中国专利文献(申请号:CN202121701751.8、专利名称:一种来复线脱模驱动机构)公开的技术内容是:包括驱动支架、齿轮组件、来复线丝杆、若干脱模镶件,驱动支架包括主架体、若干丝杆螺母,齿轮组件包括主动齿轮、来复线丝杆螺母,主动齿轮套接在来复线丝杆螺母上,主架体中心设有轴孔,来复线丝杆螺母旋转连接于轴孔上,脱模镶件从上往下依次设置为外螺纹型面段、从动齿轮段、丝杆螺纹段。开模时上模带动来复线丝杆上升,来复线丝杆上升的同时带动齿轮组件转动,主动齿轮转动的同时带动脱模镶件转动,脱模镶件转动的同时将上升,从而让外螺纹型面段与产品内螺纹旋转脱离并将产品顶出,可以同时对多穴产品脱模,提高模具结构紧凑度,脱模稳定性高,降低模具成本。
从上述实施方案可知,该机构由主动齿轮带动环绕主动齿轮的从动齿轮段来实现产品旋转拧出及顶开,这样的设置方式导致脱模的穴位只能围绕主动齿轮分布,因此需要脱模的穴位越多,主动齿轮的直径就要越大,这样不利于制作加工及成本控制,而且设置的穴位数量比较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设置了分开的来复线脱模组件以及来复线顶出组件,使得来复线脱模组件传递的动力可以通过注塑脱模齿轮以及传动齿轮来进行传动,使得多个穴位的盖子可同时脱模,来复线脱模组件的脱模来复线丝杆随着上模被拉起的时候,顶出动力齿轮也能同时转动,从而带动顶出来复线丝杆转动,从而将基准模具顶起,因此脱模的时候,基座模具上的盖子不断上升而注塑支撑件不断旋转,从而实现盖子的顺利脱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具有上模、基准模具以及下模,所述上模、所述基准模具以及所述下模活动连接在一起;
还包括脱模组件,所述脱模组件包括来复线脱模组件、来复线顶出组件以及若干个注塑支撑件。
更进一步地,若干个所述注塑支撑件中的一个与所述来复线脱模组件连接,所述脱模组件包括若干个传动齿轮,若干个所述注塑支撑件之间由所述传动齿轮连接。
更进一步地,若干个所述注塑支撑件中的一个与所述来复线顶出组件由传动齿轮进行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来复线脱模组件包括脱模齿轮,所述脱模齿轮的下端固接有脱模来复线丝杆,所述脱模齿轮与脱模锁件活动卡接在一起,所述脱模来复线丝杆与来复线螺母螺纹连接在一起,所述脱模来复线丝杆的下端与注塑脱模齿轮连接在一起,所述注塑脱模齿轮与来复线动力齿轮卡接在一起。
更进一步地,所述来复线顶出组件包括顶出齿轮,所述顶出齿轮与顶出锁件活动卡接在一起,所述顶出齿轮的下端固接有顶出来复线丝杆,所述顶出来复线丝杆与顶出螺母螺纹连接,所述顶出螺母与顶出动力齿轮卡接在一起。
更进一步地,所述脱模齿轮设置于所述上模中,所述顶出齿轮设置于所述基准模具中,所述上模中还设置有盖子支撑件,所述盖子支撑件上方是注塑成型的盖子,所述盖子支撑件处于所述基准模具的上方。
更进一步地,所述来复线动力齿轮、所述注塑脱模齿轮、所述传动齿轮、所述顶出动力齿轮均设置于所述下模中,所述来复线动力齿轮与所述注塑脱模齿轮啮合连接,所述注塑脱模齿轮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顶出动力齿轮啮合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注塑支撑件的上端设置有注塑螺纹,所述注塑螺纹与注塑成型的所述盖子螺纹连接,所述注塑支撑件与所述盖子支撑件活动插接,所述注塑支撑件的中下端包括所述注塑脱模齿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设置了分开的来复线脱模组件以及来复线顶出组件,使得来复线脱模组件传递的动力可以通过注塑脱模齿轮以及传动齿轮来进行传动,使得多个穴位的盖子可同时脱模,因此来复线顶出组件不用环绕来复线脱模组件进行设置,所以来复线顶出组件不需要与来复线脱模组件数量相同,为机构的设置减少了部件,而且各机构之间的动力来源因为与来复线动力齿轮直接接触而产生,因此脱模穴位的数量不受限制,来复线脱模组件的脱模来复线丝杆随着上模被拉起的时候,顶出动力齿轮也能同时转动,从而带动顶出来复线丝杆转动,从而将基准模具顶起,因此脱模的时候,基座模具上的盖子不断上升而注塑支撑件不断旋转,从而实现盖子的顺利脱模。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脱模机构第一爆炸图;
图2为脱模机构第二爆炸图;
图3为脱模机构合并图;
图4为脱模组件总体图;
图5为脱模组件爆炸图;
图6为脱模组件俯视图;
图7为来复线脱模组件总体图;
图8为来复线脱模组件爆炸图;
图9为来复线顶出组件总体图;
图10为来复线顶出组件爆炸图。
图中:1、上模;101、盖子支撑件;2、基准模具;3、下模;4、脱模组件;401、来复线脱模组件;4011、脱模齿轮;4012、脱模来复线丝杆;4013、脱模锁件;4014、来复线螺母;4015、来复线动力齿轮;402、来复线顶出组件;4021、顶出齿轮;4022、顶出来复线丝杆;4023、顶出锁件;4024、顶出螺母;4025、顶出动力齿轮;403、传动齿轮;404、注塑支撑件;4041、注塑脱模齿轮;4042、注塑螺纹;5、盖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10所示,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具有上模1、基准模具2以及下模3,上模1、基准模具2以及下模3活动连接在一起;还包括脱模组件4,脱模组件4包括来复线脱模组件401、来复线顶出组件402以及若干个注塑支撑件404,若干个注塑支撑件404中的一个与来复线脱模组件401连接,脱模组件4包括若干个传动齿轮403,若干个注塑支撑件404之间由传动齿轮403连接,若干个注塑支撑件404中的一个与来复线顶出组件402由传动齿轮403进行连接。来复线脱模组件401以及来复线顶出组件402不是一个组合而是分开设置的两个组件,因此来复线顶出组件402不用环绕来复线脱模组件401进行设置,所以在整个机构中不需要与复线脱模组件401数量想同的来复线顶出组件402,因此简化了机构,而且各机构之间的动力不是由与来复线动力齿轮4015直接接触而产生,因此脱模穴位的数量不受限制,来复线脱模组件401传递的动力可以通过注塑脱模齿轮4041以及传动齿轮403来进行传动,使得多个穴位的盖子5可同时脱模,通过齿轮的啮合进行的动力传动,使得来复线脱模组件401的脱模来复线丝杆4012随着上模1被拉起的时候,顶出动力齿轮4025也能同时转动,从而带动顶出来复线丝杆4022转动,从而将基准模具2顶起,因此脱模的时候,基座模具2上的盖子5不断上升而注塑支撑件404不断旋转,从而实现盖子的顺利脱模。
来复线脱模组件401包括脱模齿轮4011,脱模齿轮4011的下端固接有脱模来复线丝杆4012,脱模齿轮4011与脱模锁件4013活动卡接在一起,脱模来复线丝杆4012与来复线螺母4014螺纹连接在一起,脱模来复线丝杆4012的下端与注塑脱模齿轮4041连接在一起,注塑脱模齿轮4041与来复线动力齿轮4015卡接在一起。
来复线顶出组件402包括顶出齿轮4021,顶出齿轮4021与顶出锁件4023活动卡接在一起,顶出齿轮4021的下端固接有顶出来复线丝杆4022,顶出来复线丝杆4022与顶出螺母4024螺纹连接,顶出螺母4024与顶出动力齿轮4025卡接在一起。
脱模齿轮4011设置于上模1中,顶出齿轮4021设置于基准模具2中,上模1中还设置有盖子支撑件101,盖子支撑件101上方是注塑成型的盖子5,盖子支撑件101处于基准模具2的上方。
来复线动力齿轮4015、注塑脱模齿轮4041、传动齿轮403、顶出动力齿轮4025均设置于下模3中,来复线动力齿轮4015与注塑脱模齿轮4041啮合连接,注塑脱模齿轮4041与传动齿轮403啮合连接,传动齿轮403与顶出动力齿轮4025啮合连接。
注塑支撑件404的上端设置有注塑螺纹4042,注塑螺纹4042与注塑成型的盖子5螺纹连接,注塑支撑件404与盖子支撑件101活动插接,注塑支撑件404的中下端包括注塑脱模齿轮4041。
注塑的时候,脱模锁件4013与脱模齿轮4011卡接在一起,顶出锁件4023与顶出齿轮4021卡接在一起,因此此时脱模组件4不会运行,可进行注塑。
脱模的时候,脱模锁件4013与脱模齿轮4011松开不再卡接,顶出锁件4023与顶出齿轮4021松开不再卡接,上模1被拉起,因此脱模来复线丝杆4012也被随着拉起,因而带动来复线动力齿轮4015转动,从而带动与其啮合的注塑脱模齿轮4041转动,此注塑脱模齿轮4041则通过传动齿轮403带动其他注塑脱模齿轮4041转动,从而使得注塑支撑件404转动,从而使得注塑螺纹4042与盖子5内壁的螺纹发生转动,而此时顶出动力齿轮4025也被传动齿轮403带动转动,从而使得顶出来复线丝杆4022转动,顶出来复线丝杆4022与顶出螺母4024螺纹转动而使得顶出齿轮4021上升,从而带动基准摸具2上升,因此在注塑支撑件404转动的同时,盖子5被盖子支撑件101带动而上升,因此完成两者的脱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具有上模(1)、基准模具(2)以及下模(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所述基准模具(2)以及所述下模(3)活动连接在一起;
还包括脱模组件(4),所述脱模组件(4)包括来复线脱模组件(401)、来复线顶出组件(402)以及若干个注塑支撑件(4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注塑支撑件(404)中的一个与所述来复线脱模组件(401)连接,所述脱模组件(4)包括若干个传动齿轮(403),若干个所述注塑支撑件(404)之间由所述传动齿轮(40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注塑支撑件(404)中的一个与所述来复线顶出组件(402)由传动齿轮(403)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来复线脱模组件(401)包括脱模齿轮(4011),所述脱模齿轮(4011)的下端固接有脱模来复线丝杆(4012),所述脱模齿轮(4011)与脱模锁件(4013)活动卡接在一起,所述脱模来复线丝杆(4012)与来复线螺母(4014)螺纹连接在一起,所述脱模来复线丝杆(4012)的下端与注塑脱模齿轮(4041)连接在一起,所述注塑脱模齿轮(4041)与来复线动力齿轮(4015)卡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来复线顶出组件(402)包括顶出齿轮(4021),所述顶出齿轮(4021)与顶出锁件(4023)活动卡接在一起,所述顶出齿轮(4021)的下端固接有顶出来复线丝杆(4022),所述顶出来复线丝杆(4022)与顶出螺母(4024)螺纹连接,所述顶出螺母(4024)与顶出动力齿轮(4025)卡接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齿轮(4011)设置于所述上模(1)中,所述顶出齿轮(4021)设置于所述基准模具(2)中,所述上模(1)中还设置有盖子支撑件(101),所述盖子支撑件(101)上方是注塑成型的盖子(5),所述盖子支撑件(101)处于所述基准模具(2)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来复线动力齿轮(4015)、所述注塑脱模齿轮(4041)、所述传动齿轮(403)、所述顶出动力齿轮(4025)均设置于所述下模(3)中,所述来复线动力齿轮(4015)与所述注塑脱模齿轮(4041)啮合连接,所述注塑脱模齿轮(4041)与所述传动齿轮(403)啮合连接,所述传动齿轮(403)与所述顶出动力齿轮(4025)啮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支撑件(404)的上端设置有注塑螺纹(4042),所述注塑螺纹(4042)与注塑成型的所述盖子(5)螺纹连接,所述注塑支撑件(404)与所述盖子支撑件(101)活动插接,所述注塑支撑件(404)的中下端包括所述注塑脱模齿轮(4041)。
CN202322782960.5U 2023-10-17 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 Active CN221067077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67077U true CN221067077U (zh) 2024-06-04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05150A (zh) 螺帽产品自动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08148388U (zh) 一种内螺纹旋转出模模具
CN219705945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内螺纹注塑模具
CN221067077U (zh) 一种来复线脱模机构
CN210705846U (zh) 精密蜗杆多腔室联动脱模型注塑模具
CN214726224U (zh) 一种具有内螺纹结构的注塑件用退模结构
CN213733098U (zh) 一种用于快餐盒的多穴模具注塑设备
CN215434753U (zh) 一种多产品同时加工模具
CN213733186U (zh) 一种带花键脱螺纹同时强脱倒扣出模结构的模具
CN210679551U (zh) 一种扭力大的旋转脱模机构
CN210651712U (zh) 一种旋转抽芯脱模的模具结构
CN213108007U (zh) 一种快速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12979125U (zh)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顶出结构
CN211221825U (zh) 一种用于螺纹产品的脱模结构
CN210590229U (zh) 一种旋转注塑模具
CN209738205U (zh) 一种成型产品脱模结构
CN220841301U (zh) 一种盖体上下旋牙的脱模机构
CN111823509A (zh) 一种进胶侧产品后退旋脱与顶出同步的加工模具
CN220883244U (zh) 一种后退绞牙模具结构
CN219427376U (zh) 注塑成型模具顶出机构
CN219947147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齿轮抽芯机构
CN219806405U (zh) 一种内螺纹斜齿注塑轴件防断齿脱模结构
CN217169487U (zh) 适用于内外双层螺牙脱模的模具
CN217414739U (zh) 具有二次强脱机构的饮水桶瓶盖内盖模具
CN213227376U (zh) 一种可实现脱螺纹动作的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