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60358U - 一种锅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锅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060358U CN221060358U CN202322674703.XU CN202322674703U CN221060358U CN 221060358 U CN221060358 U CN 221060358U CN 202322674703 U CN202322674703 U CN 202322674703U CN 221060358 U CN221060358 U CN 2210603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n
- food
- improved
- deformation
- p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46 foo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锅具,包括底部,底部包括内凹形成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环设连接于第一部分的外缘,第一部分高于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平面结构,第二部分为阶梯状结构。烹饪过程中,第一部分为平面结构时,能够使食物油更加均匀地分部在第一部分的表面,提高烹饪效果,第一部分在高度方向上高于第二部分,提高了底部的受热均匀性,且第二部分为阶梯状的结构,更加不易受热产生内凹或者外凸的形变,同时第二部分也会对第一部分起到拉动固定作用,从而提升了锅具底部的结构稳定性,降低了底部产生内凹或外凸形变的风险,使锅具底部具有较高的抗变形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具。
背景技术
锅具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烹饪工具,可具有对食物进行炒、煎、炸等多种操作功能。为了提高锅具的适用范围,使锅具能够在煤气灶、陶瓷炉、电磁炉、电炉上都能进行使用,一般锅体底部外侧附着有导热层,由于锅体和导热层的材料不同,热膨胀系数不同,导致在使用过程中锅体受热易产生内凹或外凸的形变,底部内凹易导致锅中的油会向边缘处扩散,从而使食物与油无法充分接触,降低烹饪效果,而底部外凸则易导致锅具放置不稳,影响锅具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锅具在使用过程中受热易产生形变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底部,所述底部包括内凹形成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环设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外缘,所述第一部分高于所述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二部分为阶梯状结构。
本申请中,底部的第一部分位于底部的中心,在烹饪过程中食物主要与第一部分接触,用户在烹饪食物时食物油也主要分部在第一部分的表面,而第一部分为平面结构时,既不会另其上方的食物油向四周流动,还能够使食物油更加均匀地分部在第一部分的表面,从而使食物与食物油的更加充分且均匀的接触,使食物受热更加均匀,提高烹饪效果。
同时,第一部分在高度方向上高于第二部分,使第一部分在高度方向上与热源的距离较远,第二部分在高度方向上与热源的距离较近,从而降低了第一部分的导热,提升了第二部分的导热,提高了底部的受热均匀性,且第二部分为阶梯状的结构,更加不易受热产生内凹或者外凸的形变,能够对第一部分起到拉动固定的作用,从而提升了锅具底部的结构稳定性,降低了底部产生内凹或外凸形变的风险,使锅具底部具有较高的抗变形能力,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的高度逐渐降低。
本方案中,由于热源一般是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从而使底部的受热也是由中心向四周降低,沿远离第一部分的方向,第二部分的高度逐渐降低,这样可以使设置于第二部分的导热层形成沿远离第一部分的方向的厚度逐渐减薄的结构,这样能够使导热层沿靠近第一部分的方向的受热产生形变的风险降低,降低了第二部分产生形变的风险,从而提升了第二部分对第一部分的固定作用,进一步降低了底部产生内凹或外凸的形变的风险,提升了底部的抗变形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底部的外侧设置有导热层,沿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第二部分的径向方向,所述导热层在所述锅具的高度方向上的厚度逐渐减小。
本方案中,导热层可以集中磁场,从而使锅具在电磁炉和明火炉灶上均能够使用,增加了锅具的使用范围,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位于第一部分的导热层较厚,更加不易受热产生形变,因此在加热过程中,能够降低第一部分产生形变的风险,提高了锅具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为D,60mm≤D≤90mm。
本方案中,当第一部分的直径D满足60mm≤D≤90mm时,能够保证第一部分具有足够用于与食物接触的烹饪面积,保证锅具的烹饪效果,且能够避免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的受热面积增大,降低了底部受热产生形变的风险,提升了底部的抗变形能力,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径为A,40mm≤A-D≤50mm。
本方案中,当第二部分的外径A与第一部分的直径D之差满足40mm≤A-D≤50mm时,能够使第二部分在底部上的所占比例大小适中,即能够起到拉动固定底第一部分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底部的抗变形能力,还能够提升锅具的烹饪效果,提升来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锅具还包括支撑部,所述底部还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环设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外缘,所述第三部分沿所述底部外凸形成所述支撑部。
本方案中,在锅具的使用过程中,支撑部用于与热源或平台接触,能够提升锅具在热源或平台上的放置稳定性,从而避免锅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晃动的风险,从而避免锅内食物油向四周逸散的风险,保证了锅具的烹饪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支撑部是由第三部分外凸形成的,结构简单,便于锅具的一体成型,简化了制备工艺流程,降低了成本,且能够使底部的整体厚度更加均匀,使底部的导热更加均匀,提升食物的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所述锅具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三部分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的距离为H1,H1≤1.2mm。
本方案中,当第三部分的最低点与第一部分之间的距离H1满足H1≤1.2mm时,能够使第一部分与热源的距离适中,不会造成导热层材料的浪费,且第一部分的导热效率较高,能够提升底部的导热效果,提升锅具的使用性能和烹饪效果,还能够节约能耗,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部分的最低点处的直径为B,5mm≤B-A≤10mm。
本方案中,当第三部分的最低点处的直径B与第二部分的外径A之差满足5mm≤B-A≤10mm时,能够使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连接处的过渡更加平缓,从而能够避免食材卡设在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的风险,便于食物的翻炒,也便于用户的清洁,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且能够避免第二部分的受热增加,降低第二部分产生形变的风险,从而保证第二部分拉动固定第一部分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底部抗变形的能力,提升锅具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部分的外径为C,45mm≤C-B≤50mm。
本方案中,当第三部分的外径为C与第三部分的最低点处的直径B之差满足45mm≤C-B≤50mm时,能够易于外凸形成支撑部,且能够避免食物卡设在第三部分内,提高了锅具的烹饪效果,也便于用户的清洁,且第三部分所占面积适中,能够保证底部的导热均匀,进一步节约能耗,提升烹饪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所述锅具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三部分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三部分的外缘之间的距离为H2,0.5mm≤H2≤0.6mm。
本方案中,当第三部分的最低点与第三部分的外缘之间的距离H2满足0.5mm≤H2≤0.6mm时,能够避免第三部分整体受热增加,从而降低第三部分受热形变的风险,提升底部的抗变形能力,提升锅具的结构稳定性,且能够避免食物卡设在第三部分内,从而便于食物的翻炒烹饪,提升食物的烹饪效果,也便于用户的清洁,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底部;
11-第一部分;
12-第二部分;
121-阶梯面;
13-第三部分;
2-侧部;
3-支撑部;
4-导热层;
X-高度方向。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甲和/或乙,可以表示:单独存在甲,同时存在甲和乙,单独存在乙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如图1和图2所示,锅具包括底部1,底部1包括内凹形成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第二部分12环设连接于第一部分11的外缘,第一部分11高于第二部分12,其中,第一部分11为平面结构,即第一部分11的表面与热源或操作台的表面平行,第二部分12为阶梯状结构。
其中,如图1所示,锅具还包括弧形的侧部2,侧部2围绕底部1设置,并沿远离底部1的方向延伸,在平时使用的过程中底部1用于与热源或操作台接触。当然,锅具还可以包括手柄、锅盖等其他部件,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底部1的第一部分11位于底部1的中心,在烹饪过程中食物主要与第一部分11接触,用户在烹饪食物时食物油也主要分部在第一部分11的表面,而第一部分11为平面结构时,既不会另其上方的食物油向四周流动,还能够使食物油更加均匀地分部在第一部分11的表面,从而使食物与食物油的更加充分且均匀的接触,使食物受热更加均匀,提高烹饪效果。
同时,由于热源一般中心处的温度较高,是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因此热源加热一般较为集中分布在第一部分11,第一部分11受热较为集中。因此第一部分11在使用过程中更易产生形变。第一部分11在高度方向X上高于第二部分12,使第一部分11在高度方向X上与热源的距离较远,第二部分12在高度方向X上与热源的距离较近,从而降低了第一部分11的导热,提升了第二部分12的导热,提高了底部1的受热均匀性,且第二部分12为阶梯状的结构,更加不易受热产生内凹或者外凸的形变,能够对第一部分11起到拉动固定的作用,从而提升了锅具底部1的结构稳定性,降低了底部1产生内凹或外凸形变的风险,使锅具底部1具有较高的抗变形能力,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底部1的外侧设置有导热层4,沿第一部分11向第二部分12的径向方向,导热层4在锅具的高度方向X上的厚度逐渐减小。
其中,导热层4可以为导磁材料制作而成,以使锅具煤气灶、陶瓷炉、电磁炉、电炉上使用,提高锅具的适用范围,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另外,位于第一部分11的导热层4较厚,更加不易受热产生形变,因此在加热过程中,能够降低第一部分11产生形变的风险,提高了锅具的结构稳定性。
此外,由于导热层4与底部1的材料不同,导热层4与底部1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在烹饪过程中,导热层4和底部1受热的变形量不同,从而使底部1易产生内凹或者外凸的形变,底部内凹易导致锅中的油会向边缘处扩散,从而使食物与油无法充分接触,降低烹饪效果,而底部外凸则易导致锅具放置不稳,影响锅具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但本申请提供的锅具,底部1包括平面结构的第一部分11和环设连接于第一部分11外缘的阶梯状结构的第二部分12,从而使底部1外侧上设置的导热层4可以实现在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不同厚度设计,使导热层4的形变减小,从而使锅具的底部1不易产生凹或者外凸的形变,具有更高的抗变形能力。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沿远离第一部分11的方向,第二部分12的高度逐渐降低。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由于热源一般是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从而使底部1的受热也是由中心向四周降低,沿远离第一部分11的方向,第二部分12的高度逐渐降低,这样可以使设置于第二部分12的导热层4形成沿远离第一部分11的方向的厚度逐渐减薄的结构,这样能够使导热层4沿靠近第一部分11的方向的受热产生形变的风险降低,降低了第二部分12产生形变的风险,从而提升了第二部分12对第一部分11的固定作用,进一步降低了底部1产生内凹或外凸的形变的风险,提升了底部1的抗变形能力。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部分12包括至少两个阶梯面121,相邻两个阶梯面121之间平滑过渡连接。其中,第二部分12可以设置有两个、三个、四个等多个阶梯面,具体可根据锅具的口径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相邻两个阶梯面121之间圆滑过渡提升了底部1的表面光滑度,从而能够避免食材卡设在相邻两个阶梯面121之间,形成清洁死角,更加易于用户清洁,还能够避免清洗时划伤用户,另外,该结构还能够降低第二部分12各阶梯面121连接处的棱角感,从而降低阶第二部分12与锅铲等烹饪器具干涉的风险,便于锅具食物的翻炒,提升烹饪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第二部分12与第一部分11和第三部分13之间的连接也是圆滑过渡,以便于用户清洗和烹饪,进一进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阶梯面121可以为相对于第一部分11的表面倾斜设置的斜面,也可以为与第一部分11的表面平行的平面,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部分11的直径为D,60mm≤D≤90mm。例如,D可以为60mm、70mm、80mm、90mm等,也可以为其尺寸,具体可根据锅具的口径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锅具口径的不同,第一部分11的直径D不应过大也不应过小。D若过大,例如D>90mm,会增加第一部分11的受热面积,从而增加第一部分11产生形变的风险。D若过小,例如D<60mm,则第一部分11的表面积过小,降低了食物的烹饪空间,降低烹饪效果,且会导致第二部分12的受热增加,增加了其受热产生形变的风险。因此,当第一部分11的直径D满足60mm≤D≤90mm时,能够保证第一部分11具有足够用于与食物接触的烹饪面积,保证锅具的烹饪效果,且能够避免第一部分11或第二部分12的受热面积增大,降低了底部1受热产生形变的风险,提升了底部1的抗变形能力,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部分12的外径为A,40mm≤A-D≤50mm。例如,A-D可以为40mm、43mm、46mm、50mm等,也可以为其尺寸,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若A-D过小,即A-D<40mm,则第二部分12在底部1上的面积过小,起不到拉动固定第一部分11的作用,若A-D过大,即A-D>50mm,则第二部分12在底部1上的面积过大,第二部分12的受热面积增加,会增加第二部分12受热产生形变的风险,降低锅具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当第二部分12的外径A与第一部分11的直径D之差满足40mm≤A-D≤50mm时,能够使第二部分12在底部1上的所占比例大小适中,即能够起到拉动固定底第一部分11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底部1的抗变形能力,还能够提升锅具的烹饪效果,提升来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锅具还包括支撑部3,底部1还包括第三部分13,第三部分13环设连接于第二部分12的外缘,第三部分13沿底部1外凸形成支撑部3。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在锅具的使用过程中,支撑部3用于与热源或平台接触,能够提升锅具在热源或平台上的放置稳定性,从而避免锅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晃动的风险,从而避免锅内食物油向四周逸散的风险,保证了锅具的烹饪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支撑部3是由第三部分13外凸形成的,结构简单,便于锅具的一体成型,简化了制备工艺流程,降低了成本,且能够使底部1的整体厚度更加均匀,使底部的导热更加均匀,提升食物的烹饪效果。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沿锅具的高度方向X,第三部分13的最低点与第一部分11之间的距离为H1,H1≤1.2mm。例如,H1可以为1.2mm、1.1mm、1mm、0.9mm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若H1过大,例如H1>1.2mm,则第一部分11与热源的距离过远,会增加第一部分11外侧导热层4的厚度,造成材料的浪费,且会降低第一部分11的导热效率,提升锅具的能耗,降低锅具的使用性能。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第三部分13的最低点与第一部分11之间的距离H1满足H1≤1.2mm时,能够使第一部分11与热源的距离适中,不会造成导热层4材料的浪费,且第一部分11的导热效率较高,能够提升底部1的导热效果,提升锅具的使用性能和烹饪效果,还能够节约能耗,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部分13的最低点处的直径为B,5mm≤B-A≤10mm。例如,B-A可以为5mm、7mm、9mm、10mm等,也可以为其尺寸,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若B-A过小,即B-A<5mm,则第二部分12与第三部分13连接处的过渡不平缓,食物易卡设在第二部分12与第三部分13之间的风险,不便于食物的翻炒,也不便于用户的清洁。若B-A过大,即B-A>10mm,则支撑部3会向外移,从而增加第二部分12的受热,增加第二部分12产生形变的风险,降低第二部分12拉动固定第一部分11的效果,降低了锅具的抗变形能力。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第三部分13的最低点处的直径B与第二部分12的外径A之差满足5mm≤B-A≤10mm时,能够使第二部分12与第三部分13连接处的过渡更加平缓,从而能够避免食材卡设在第二部分12与第三部分13之间的风险,便于食物的翻炒,也便于用户的清洁,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且能够避免第二部分12的受热增加,降低第二部分12产生形变的风险,从而保证第二部分12拉动固定第一部分11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底部1抗变形的能力,提升锅具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部分13的外径为C,45mm≤C-B≤50mm。例如,C-B可以为45mm、47mm、49mm、50mm等,也可以为其尺寸,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若C-B过小,即C-B<45mm,则第三部分13在底部1上的面积过小,不易外凸形成支撑部3,即便形成支撑部3,其外凸形在锅内形成的凹陷过于狭窄,食物卡设在其中,降低了锅具的烹饪效果,也不便于用户清洁。若C-B过大,即C-B>50mm,则第三部分13的所占面积过大,且第三部分13远离热源,会降低底部1的导热均匀性,降低烹饪效果,还会增加能耗,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第三部分13的外径为C与第三部分13的最低点处的直径B之差满足45mm≤C-B≤50mm时,能够易于外凸形成支撑部3,且能够避免食物卡设在第三部分13内,提高了锅具的烹饪效果,也便于用户的清洁,且第三部分13所占面积适中,能够保证底部1的导热均匀,进一步节约能耗,提升烹饪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沿锅具的高度方向X,第三部分13的最低点与第三部分13的外缘之间的距离为H2,0.5mm≤H2≤0.6mm。例如,H2可以为0.5mm、0.55mm、0.6mm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若H2过小,例如H2<0.5mm,则会增加第三部分13的整体导热效果,使第三部分13的受热增加,从而增加了第三部分13受热形变的风险。若H2过大,例如H2>0.6mm,则会增第三部分13的外凸深度,使第三部分13在锅内的凹陷过大,从而使食物易卡设在第三部分13内,不利于食物的翻炒,降低食物的烹饪效果,也不便于用户清洁,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第三部分13的最低点与第三部分13的外缘之间的距离H2满足0.5mm≤H2≤0.6mm时,能够避免第三部分13整体受热增加,从而降低第三部分13受热形变的风险,提升底部1的抗变形能力,提升锅具的结构稳定性,且能够避免食物卡设在第三部分13内,从而便于食物的翻炒烹饪,提升食物的烹饪效果,也便于用户的清洁,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部1的厚度为d,3.9mm≤d≤4.4m。例如,d可以为3.9mm、4.1mm、4.2mm、4.4mm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若d过小,例如d<3.9mm,导致底部1的刚度和强度下降,在使用过程中底部1容易损坏和变形,锅具的使用寿命降低。若d过大,例如d>4.4mm,一方面锅具的质量增加,使用者需耗费较大的力气才能将锅具拿起,给使用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使用锅具烹饪食物时,底部1自身所需热量较多且热量不易传导给食物,延长了烹饪时间,且耗能增加。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部1的厚度为d,3.9mm≤d≤4.4m时,能够提升底部1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底部1的抗变形能力,提高锅具的结构稳定系,同时,底部1的厚度均匀,具有良好的导热效果,能够将热量快速传递给食物,提升烹饪效果。
上述各实施例中,底部1、侧部2和支撑部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便于锅具的大批量生产制造,进一步降低成本。
其中,底部1和侧部2的材料可以为铝,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导热性能佳的材料等,在此不做限制。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和终端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部(1),所述底部(1)包括内凹形成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所述第二部分(12)环设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11)的外缘,所述第一部分(11)高于所述第二部分(12);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11)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二部分(12)为阶梯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第一部分(11)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12)的高度逐渐降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1)的外侧设置有导热层(4);
沿所述第一部分(11)向所述第二部分(12)的径向方向,所述导热层(4)在所述锅具的高度方向(X)上的厚度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的直径为D,60mm≤D≤9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12)的外径为A,40mm≤A-D≤5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还包括支撑部(3);
所述底部(1)还包括第三部分(13),所述第三部分(13)环设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12)的外缘,所述第三部分(13)沿所述底部(1)外凸形成所述支撑部(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锅具的高度方向(X),所述第三部分(13)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一部分(11)之间的距离为H1,H1≤1.2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分(13)的最低点处的直径为B,5mm≤B-A≤10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分(13)的外径为C,45mm≤C-B≤50m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锅具的高度方向(X),所述第三部分(13)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三部分(13)的外缘之间的距离为H2,0.5mm≤H2≤0.6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74703.XU CN221060358U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一种锅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74703.XU CN221060358U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一种锅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060358U true CN221060358U (zh) | 2024-06-04 |
Family
ID=91259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674703.XU Active CN221060358U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一种锅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060358U (zh) |
-
2023
- 2023-09-28 CN CN202322674703.XU patent/CN22106035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328258U (en) | Electromagnetic induced heating baking or frying device | |
CN221060358U (zh) | 一种锅具 | |
CN201167843Y (zh) | 具有蒸格、蒸笼结构的电炖锅 | |
CN209202800U (zh) | 电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17137474U (zh) | 一种导磁锅具 | |
CN216675439U (zh) | 烹饪器具的发热组件 | |
CN220174940U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加热底座以及含有该底座的饭煲 | |
CN216521824U (zh) | 一种多功能电加热灶 | |
CN214433767U (zh) | 一种多功能煎烤炉 | |
CN216628247U (zh) | 一种具有可视锅盖结构的多功能烹饪器 | |
CN215127163U (zh) | 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 |
CN216416778U (zh) | 一种多功能早餐机 | |
CN218626968U (zh) | 加热炉具 | |
CN221060361U (zh) | 一种聚油锅 | |
CN218457947U (zh) | 一种热量反射罩 | |
CN212089275U (zh) | 保温罩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08463675U (zh) | 电水壶 | |
CN113974422B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17610580U (zh) | 一种防烫锅盖 | |
CN220089237U (zh) | 一种同步加热式电热锅 | |
CN214387214U (zh) | 一种节能型防漏电电加热锅 | |
CN211155328U (zh) | 一种轻食机 | |
CN214631567U (zh) | 一种使用安全的多功能锅 | |
CN2912446Y (zh) | 多功能电炉灶锅 | |
CN217885699U (zh) | 隔热炊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