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49380U - 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及轮毂及车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及轮毂及车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49380U
CN221049380U CN202322579435.3U CN202322579435U CN221049380U CN 221049380 U CN221049380 U CN 221049380U CN 202322579435 U CN202322579435 U CN 202322579435U CN 221049380 U CN221049380 U CN 2210493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m
tire
transition section
vacuum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794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彬
孙锋峰
陈晓弟
赖鲁斌
张高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ng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ngu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ngu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ng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493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493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及轮毂及车轮。包括轮缘,所述轮缘包括轮缘连接端和外沿端,所述外沿端为轮缘距离旋转轴线的最远端,所述轮缘连接端至外沿端之间的距离为轮缘高度G;所述轮缘远离底槽一侧设置有勾边,所述勾边包括第三圆弧,以及与第三圆弧相连的延长边,所述勾边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W,W≥50%G。针对传统轮辋存在使用缺陷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对传统轮辋进行了结构的改进,尤其是改善了轮缘位置的结构刚度,使得轮辋在重载情况下的使用过程中,轮缘处的形变量更小,从而使得轮胎不易脱离轮辋。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及轮毂及车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及轮毂及车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针对高承载的重型卡车一般配备可拆卸式轮辋搭配有内胎及垫带的车轮,此种车轮形式中,轮辋承载能力强,但缺点则是重量大,内胎散热性差,极易爆胎,综合成本高,且安装拆卸轮胎繁琐。
由于可拆卸式车轮的上述缺点,更轻盈的真空胎车轮成了更好的可替代方案,部分高承载市场一般配备常规真空胎轮辋,搭配高层级真空轮胎使用,常规真空胎无内胎车轮,可一定程度上解决散热问题,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真空胎处在负载状态下,载荷传递至轮辋结构上,会导致轮辋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而传统的真空胎轮辋本来主要应用于轻载场景,上述形变在轻载状况下并不会造成危险,但在重载情况下形变量变大,容易导致轮胎滑出轮辋,发生脱胎,而导致车轮报废,造成行驶安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传统轮辋存在使用缺陷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及轮毂及车轮,它对传统轮辋进行了结构的改进,尤其是改善了轮缘位置的结构刚度,使得轮辋在重载情况下的使用过程中,轮缘处的形变量更小,从而使得轮胎不易脱离轮辋。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包括底槽,所述底槽两侧分别同轴设置有用于装配轮胎的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的外侧均同轴设置有轮缘;所述轮缘包括轮缘连接端,所述轮缘连接端位于轮缘靠近第一过渡段的一侧,以及轮缘靠近第二过渡段的一侧;所述轮缘还包括外沿端,所述外沿端为轮缘距离旋转轴线的最远端,所述轮缘连接端至外沿端之间的距离为轮缘高度G;所述轮缘远离底槽一侧设置有勾边,所述勾边包括第三圆弧,以及与第三圆弧相连的延长边,所述勾边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W,W≥50%G。
可选的,所述第三圆弧半径为R3,5mm≤R3≤25mm。
可选的,所述轮缘高度G满足,G>12.7mm。
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渡段一侧设置有第一胎圈座;所述第二过渡段一侧设置有第二胎圈座,各所述轮缘连接端分别与第一胎圈座和第二胎圈座连接;所述轮缘连接端与第一胎圈座的连接处,以及轮缘连接端与第二胎圈座的连接处为第二圆弧,所述第二圆弧的弧长,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Z,其中,Z<G。
可选的,所述Z与G的关系为,Z≤56%G。
可选的,所述轮缘包括第一圆弧,所述第一圆弧位于轮缘上靠近轮缘连接端的一侧;所述第一圆弧的弧长,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Y,其中,Y小于G。
可选的,所述Y与G的关系为,Y≤80%G。
一种轮毂,包括上述的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还包括轮辐,所述第一过渡段或第二过渡段一侧设置有轮辐配合段,所述轮辐与所述轮辐配合段固定连接。
一种车轮,包括上述的一种轮毂,还包括车胎,所述车胎包覆于轮辋上,车胎与轮辋之间构成空腔,所述底槽的一侧设置有气门嘴,所述气门嘴与空腔连通。
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针对传统轮辋存在使用缺陷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对传统轮辋进行了结构的改进,尤其是改善了轮缘位置的结构刚度,使得轮辋在重载情况下的使用过程中,轮缘处的形变量更小,从而使得轮胎不易脱离轮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车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语,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方便而设置,并没有特定的限定作用,均为泛指,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构成限定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同一实施例中的多个技术方案,以及不同实施例的多个技术方案之间,可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不存在矛盾或冲突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
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包括底槽100,所述底槽100两侧分别同轴设置有用于装配轮胎的第一过渡段101和第二过渡段102;所述第一过渡段101和第二过渡段102的外侧均同轴设置有轮缘200;所述轮缘200包括轮缘连接端201,所述轮缘连接端201位于轮缘200靠近第一过渡段101的一侧,以及轮缘200靠近第二过渡段102的一侧;所述轮缘200还包括外沿端202,所述外沿端202为轮缘200距离旋转轴线106的最远端,所述轮缘连接端201至外沿端202之间的距离为轮缘高度G;所述轮缘200远离底槽100一侧设置有勾边140,所述勾边140包括第三圆弧141,以及与第三圆弧141相连的延长边142,所述勾边140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W,W≥50%G。
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对传统轮辋进行了结构的改进,尤其是改善了轮缘位置的结构刚度,使得轮辋在重载情况下的使用过程中,轮缘处的形变量更小,从而使得轮胎不易脱离轮辋。
以传统真空胎为参考,根据传统真空胎车轮的工况可知,当轮胎在负载情况下,其两侧边缘部分,尤其是轮胎两侧与轮缘接触的部分,会出现向轮缘外侧膨胀的现象,此时轮胎的胎圈钢丝会发生一定的弹性变形,产生轮胎自轮缘的边缘滑脱的风险。对于现有市售的常规真空胎的轮辋而言,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显然,轮辋结构的形变,也会产生轮胎自轮缘的边缘滑脱的风险。由此可知,轮胎的形变,叠加轮辋结构的形变,会造成传统真空胎车轮极大的脱胎风险。因此,现有市售的真空胎主要引用于轻载的情况,载荷不大的工况中。
因此,本实施例基于上述对传统真空胎结构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改进,本实施例中,轮缘200一侧设置有勾边140,勾边140由第三圆弧141及与其相连的延长边142构成,勾边140整体沿圆周方向呈现环形,从而对轮缘200以及轮辋结构的整体支撑起到加固效果,提升轮辋结构整体刚度,保证轮辋不易变形。本实施例中,勾边140尺寸与轮缘高度G构成关联,即本实施例中勾边140整体长度与轮缘高度G正相关,通过保证勾边140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W≥50%G,保证轮辋结构整体刚度,使得轮辋不易变形。结合上述实施例,轮缘200刚度的提升也有助于减小形变,从而提升防脱胎效果。
实施例
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改进如下:所述第三圆弧141半径为R3,5mm≤R3≤25mm。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对第三圆弧141的结构进行了设定,圆弧尺寸也会影响轮辋的整体刚性,优选的设置方式中,5mm≤R3≤25mm。
实施例
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改进如下:所述轮缘高度G满足,G>12.7mm。本实施例将轮缘高度G设定为大于12.7mm,结合上述脱胎风险的分析可知,轮缘高度G实质上影响了轮胎两侧与轮缘200的接触面积。在高气压重载工况下,若当轮缘高度G取值较小时,接触面积则较小,轮胎的形变,叠加轮辋的形变,尤其是轮缘位置的形变,极易造成形变量过大,导致轮胎脱离轮辋的情况发生。本实施例则将轮缘高度G设定为大于12.7mm,使得轮缘本身起到对轮胎更好的阻挡效果。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15mm≤G≤30mm。
实施例
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改进如下:所述第一过渡段101一侧设置有第一胎圈座111;所述第二过渡段102一侧设置有第二胎圈座112,各所述轮缘连接端201分别与第一胎圈座111和第二胎圈座112连接;所述轮缘连接端201与第一胎圈座111的连接处,以及轮缘连接端201与第二胎圈座112的连接处为第二圆弧122,所述第二圆弧122的弧长,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Z,其中,Z<G。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定了轮缘200的相关结构,即包括第二圆弧122,其弧长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Z,将Z设定为Z<G,目的在于,在结合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轮辋的防脱胎效果。
结合上述实施例的分析,轮胎与轮辋结构会发生接触,本实施例中,第二圆弧122为轮辋上会与轮胎发生接触的部位之一。本实施例对第二圆弧122的设定,一方面有助于使得轮辋,尤其是轮缘200部分的结构刚性更大,更不易形变;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增大了轮缘高度G的前提下,基于第二圆弧122有限定的调整,保证轮缘200可以更贴合轮胎边缘,起到更好的防脱胎效果。
实施例
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改进如下:所述Z与G的关系为,Z≤56%G。本实施例进一步对第二圆弧122进行设定,其弧长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Z,将Z设定为Z≤56%G,目的在于,在结合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轮辋的防脱胎效果。
实施例
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改进如下:所述轮缘200包括第一圆弧121,所述第一圆弧121位于轮缘200上靠近轮缘连接端201的一侧;所述第一圆弧121的弧长,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Y,其中,Y小于G。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定了轮缘200的结构,即轮缘200包括第一圆弧121,其弧长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Y,将Y设定为Y<G。目的在于,在结合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轮辋的防脱胎效果。
结合上述实施例的分析,轮胎与轮辋结构会发生接触,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弧121为轮辋上会与轮胎发生接触的部位之一。本实施例对第一圆弧121的设定,一方面有助于使得轮辋,尤其是轮缘200部分的结构刚性更大,更不易形变;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增大了轮缘高度G的前提下,基于第一圆弧121有限定的调整,保证轮缘200可以更贴合轮胎边缘,起到更好的防脱胎效果。
实施例
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改进如下:所述Y与G的关系为,Y≤80%G。本实施例进一步设定第一圆弧121的弧长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将Y设定为Y≤80%G,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G与Y的关系可进一步为,53%G≤Y≤69%G。目的在于,在结合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轮辋的防脱胎效果。
实施例
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轮毂,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还包括轮辐103,所述第一过渡段101或第二过渡段102一侧设置有轮辐配合段107,所述轮辐103与所述轮辐配合段107固定连接。
实施例
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轮,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种轮毂,还包括车胎104,所述车胎104包覆于轮辋上,车胎104与轮辋之间构成空腔,所述底槽100的一侧设置有气门嘴105,所述气门嘴105与空腔连通。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包括底槽,所述底槽两侧分别同轴设置有用于装配轮胎的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的外侧均同轴设置有轮缘;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缘包括轮缘连接端,所述轮缘连接端位于轮缘靠近第一过渡段的一侧,以及轮缘靠近第二过渡段的一侧;所述轮缘还包括外沿端,所述外沿端为轮缘距离旋转轴线的最远端,所述轮缘连接端至外沿端之间的距离为轮缘高度G;
所述轮缘远离底槽一侧设置有勾边,所述勾边包括第三圆弧,以及与第三圆弧相连的延长边,所述勾边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W,W≥50%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圆弧半径为R3,5mm≤R3≤2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缘高度G满足,G>12.7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一侧设置有第一胎圈座;所述第二过渡段一侧设置有第二胎圈座,各所述轮缘连接端分别与第一胎圈座和第二胎圈座连接;所述轮缘连接端与第一胎圈座的连接处,以及轮缘连接端与第二胎圈座的连接处为第二圆弧,所述第二圆弧的弧长,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Z,其中,Z<G。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Z与G的关系为,Z≤56%G。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缘包括第一圆弧,所述第一圆弧位于轮缘上靠近轮缘连接端的一侧;所述第一圆弧的弧长,在轮辋直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为Y,其中,Y小于G。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Y与G的关系为,Y≤80%G。
8.一种轮毂,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轮辐,所述第一过渡段或第二过渡段一侧设置有轮辐配合段,所述轮辐与所述轮辐配合段固定连接。
9.一种车轮,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轮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胎,所述车胎包覆于轮辋上,车胎与轮辋之间构成空腔,所述底槽的一侧设置有气门嘴,所述气门嘴与空腔连通。
CN202322579435.3U 2023-09-22 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及轮毂及车轮 Active CN221049380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49380U true CN221049380U (zh) 2024-05-3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115546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547403B2 (zh)
WO2019205311A1 (zh) 一种可拆装轮缘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及无内胎车轮
CN221049380U (zh) 一种用于真空胎的轮辋及轮毂及车轮
JPH0798441B2 (ja) タイヤと車輪リムの組立体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タイヤ
JP2013095287A (ja)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21049383U (zh) 一种防脱胎轮辋、轮毂及车轮
JP2002326503A (ja) リムおよび支持用支持体からなる組立体
TW201924959A (zh) 公路無內胎自行車輪
CN221049381U (zh) 一种重载用轮辋、轮毂及车轮
JP201415619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21049382U (zh) 一种便于装胎和翻胎的轮辋、轮毂及车轮
CN208359826U (zh) 一种可拆装轮缘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及无内胎车轮
CN117341385A (zh) 一种轮辋、轮毂及车轮
JP201414465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2205514A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30826B2 (ja) タイヤとリムの組立体
CN112078300B (zh) 一种两侧轮缘非对称设计的轮辋及车轮
JPH0129731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14138111U (zh) 车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812886U (zh) 一种可拆装轮缘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及无内胎车轮
US4153302A (en) Motor vehicle safety wheel
CN217969136U (zh) 改进的缺气保用轮胎
CN110962509A (zh) 一种缺气保用轮胎
CN215435847U (zh) 一种轻量化加强型轮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