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40995U -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 - Google Patents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040995U CN221040995U CN202322450439.1U CN202322450439U CN221040995U CN 221040995 U CN221040995 U CN 221040995U CN 202322450439 U CN202322450439 U CN 202322450439U CN 221040995 U CN221040995 U CN 2210409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current
- carrying
- piece
- elas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891 electric ar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一种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以及隔离开关,其动触头组件包括转轴以及设置于转轴的动触桥,所述动触桥包括弹性触片和载流触片,所述弹性触片与载流触片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触片两端的夹持部分别与载流触片两端的接触部间隔相对,每个夹持部与一个接触部弹性配合形成一个夹持间隙,每个夹持部面向接触部一侧的中部设有凸出的导向凸台。本实用新型中,在夹持部面向接触部一侧的中部设置导向凸台,使夹持间隙在对应于导向凸台的区域间距较小,在与静触头配合时,防止静触头发生晃动与载流触片、弹性触片发生不必要的碰撞、摩擦,也进一步向静触头提供压力,从而保证静触头与动触桥的良好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在现有隔离开关中,其动触头组件通常由两个结构相同的触片通过铆接或焊接固定在一起,每个触片均包括中间的支撑段和两端的连接段,两个触片通过支撑段固定在一起,使两个触片同一端的两个连接段之间形成夹持间隙,当隔离开关合闸时,静触头的接触部被夹持间隙所夹紧,从而实现与动触头组件的电连接。
现有动触头组件存在如下缺陷:其一,两个触片之间的夹持间隙缺乏导向结构,当夹持间隙过大时,静触头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晃动,从而使静触头与两个触片发生碰撞,且容易造成接触不良的后果,当夹持间隙过小时,静触头与两个触片发生摩擦,既造成了触片与静触头的磨损,又延长了合闸时间;其二,两个触片通常采用相同的结构,两个触片同时用于载流以及弹性形变,成本较高;其三,动触桥的边侧位置缺乏引弧部,使分闸时产生的电弧灼烧动触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触头组件,包括转轴以及设置于转轴的动触桥,所述动触桥包括弹性触片和载流触片,所述弹性触片与载流触片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触片两端的夹持部分别与载流触片两端的接触部间隔相对,每个夹持部与一个接触部弹性配合形成一个夹持间隙,每个夹持部面向接触部一侧的中部设有凸出的导向凸台。
优选的,所述载流触片的厚度大于弹性触片的厚度,两个夹持部之间的连接线长度与两个接触部之间的连接线长度相等,弹性触片发生弹性形变为夹持间隙提供触头压力。
优选的,所述载流触片与弹性触片的厚度相同,且载流触片的载流能力大于弹性触片。
优选的,所述导向凸台与夹持部之间采用弧形面过渡连接。
优选的,每个夹持部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为弧形卷边,所述弧形卷边向背离载流触片的方向弯曲延伸。
优选的,每个接触部至少有一侧边缘设有引弧部,且两个接触部的引弧部关于载流触片的旋转中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
优选的,所述弹性触片与载流触片的中部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插接配合的定位柱和定位槽。
优选的,所述转轴的中部开设有用于装配动触桥的径向槽,所述径向槽与载流触片之间设置有防呆结构,所述防呆结构至少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防呆凹槽和防呆凸起。
优选的,所述弹性触片包括支撑段和两个接触部,所述支撑段与接触部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支撑段的一侧表面作为配合面用于与载流触片的中部配合,所述支撑段的中部开设有一个定位槽,每个接触部与支撑段的一端衔接有一段弯折部,使配合面凸出于导向凸台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载流触片为条形板体,所述载流触片的一侧板面为接触面,与接触面相邻的两个载流触片侧面为限位面,
所述载流触片的两端分别为两个接触部,两个接触部之间的接触面凸出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柱,每个接触部的一侧边缘沿载流触片所在的平面向外凸出延伸形成引弧部,所述引弧部设有与接触面衔接的引弧斜面,两个接触部之间的每个限位面至少开设有一个定位槽。
优选的,所述载流触片的中部弯折,使载流触片中部的接触面凸出于两个接触部的接触面,且两个接触部的接触面位于同一平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触头机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静触头,在两个静触头之间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动触头组件,每个夹持间隙用于夹持一个静触头。
进一步的,每个接触部的一侧边缘设置有引弧部,动触头组件转至分闸位置时,每个引弧部分别与一个静触头间隔相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以及由操作模块驱动的接触模块,所述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单元,所述接触单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触头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其动触桥中弹性触片与载流触片的夹持部与接触部配合形成夹持间隙,在夹持部面向接触部一侧的中部设置导向凸台,使夹持间隙在对应于导向凸台的区域间距较小,在静触头插接于夹持间隙的过程中,由间距大的区域逐渐被导向凸台限制于间距小的区域,防止静触头发生晃动与载流触片、弹性触片发生不必要的碰撞、摩擦,同时,导电凸台也可以进一步向静触头提供压力,从而保证静触头与动触桥的良好接触。
此外,载流触片主要用于承载电流,弹性触片较薄利于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触头压力,优选两个触片使用不同厚度材料制成,利于保护弹性触片。
此外,导向凸台与夹持部之间采用弧形面过渡连接,利于提升静触头与导向凸台配合流畅性。
此外,每个接触部的边缘设置有引弧部,两个接触部的引弧部关于载流触片的旋转中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特别是,当动触头组件转至分闸位置时,引弧部与静触头间隔相对,将分闸后动触头组件与静触头之间的电弧引向载流触片,利于保护弹性触片。
此外,弹性触片与载流触片通过插接配合的定位柱和定位槽配合,既方便装配,又避免弹性触片与载流触片固定时发生相对移动。
此外,载流触片的限位面与转轴的径向槽之间设置有防呆结构,利于限位动触桥,避免动触桥被错位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触头机构与灭弧室的配合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转轴设有径向槽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动触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动触桥的结构示意图(包含导向凸台);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弹性触片背对载流触片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弹性触片面向载流触片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载流触片设有接触面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动触桥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载流触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动触头组件,11-转轴,110-径向槽,111-防呆凸起,12-动触桥,120-夹持间隙,121-弹性触片,1211-夹持部,1212-支撑段,1213-弯折部,1214-导向凸台,1215-弧形卷边,1216-定位槽,122-载流触片,122a-接触面,122b-限位面,1221-接触部,1222-引弧部,1223-引弧斜面,1224-定位柱,1225-防呆凹槽,2-静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以及由操作模块驱动的导电模块,操作模块与导电模块层叠设置,操作模块包括操作机构,操作机构的一端作为驱动端与导电模块驱动连接,操作机构的一端作为操作端伸出模块壳体外用于从外部驱动;导电模块包括至少一层接通单元,如图1所示,每个接通单元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设置有触头机构,触头机构由驱动端直接或间接驱动进行分合闸转动,相邻两个接通单元的触头机构联动连接,触头机构包括两个静触头2和动触头组件1,动触头组件1转动装配于两个静触头2之间的壳体内,动触头组件1包括转轴11以及设置于转轴11上的动触桥12,动触桥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夹持间隙120,每个夹持间隙120对应与一个静触头2配合,当隔离开关合闸时,静触头2被夹持间隙120所夹紧,从而实现与动触头组件1的电连接。
进一步的,每个接通单元还设置有两个灭弧室,每个灭弧室设置于一个静触头2的一侧,两个灭弧室关于触头机构的轴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用于熄灭触头机构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其配合方式为现有技术。
本申请的改进点在于,动触桥12包括弹性触片121和载流触片122,所述弹性触片121与载流触片122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触片121两端的夹持部1211分别与载流触片122两端的接触部1221间隔相对,每个夹持部1211与一个接触部1221弹性配合形成一个夹持间隙120,每个夹持部1211面向接触部1221一侧的中部设有凸出的导向凸台1214。
如此,夹持部1211与接触部1221配合形成夹持间隙120,在夹持部1211面向接触部1221一侧的中部设置导向凸台1214,使夹持间隙120在对应于导向凸台1214的区域间距较小,在静触头2插接于夹持间隙120的过程中,由间距大的区域逐渐被导向凸台1214限制于间距小的区域,防止静触头2发生晃动与载流触片122、弹性触片121发生不必要的碰撞、摩擦,同时,导向凸台1214也可以进一步向静触头2提供压力,从而保证静触头2与动触桥12的良好接触。
优选的,导向凸台1214与夹持部1211之间采用弧形面过渡连接,当静触头2进入夹持间隙120时,对静触头2阻隔以及磨损较小,利于提升静触头2与导向凸台1214配合流畅性。
优选的,载流触片122采用厚度较大的导电材料制成,弹性触片121由厚度较薄的弹性材料制成,载流触片122的厚度大于弹性触片121的厚度,由弹性触片121发生弹性形变为夹持间隙120提供触头压力,两个夹持部1211之间的连接线长度与两个接触部1221之间的连接线长度相等,使动触桥12在未与静触头2配合时,载流触片122与弹性触片121在两端端部保持近似平齐,方便装配以及节省动触桥12所占据空间。当然,载流触片122与弹性触片121的厚度也可以是相同,此时载流触片122的载流能力大于弹性触片121,也就是,载流触片122选用载流能力强的材料制成,载流触片122主要用于载流,利于保护弹性触片121。
进一步的,每个接触部1221至少有一侧边缘设有引弧部1222,且两个接触部1221的引弧部1222关于载流触片122的旋转中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当动触头组件1转至分闸位置时,每个引弧部1222分别与一个静触头2间隔相对,使动触头组件1与静触头2分断时产生的电弧由引弧部1222引向载流触片122,利于进一步保护弹性触片121。
结合图2-8提供一种动触头组件1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2所示,动触头组件1包括转轴11和动触桥12,转轴11内部设置有用于限位装配动触桥12的径向槽110,优选的,转轴11包括两个相互盖合的盖板,径向槽110由每个盖板一侧的凹槽对接而成,转轴11由操作机构直接或间接驱动转动,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1的转轴11联动连接,转轴11的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如图4-5所示,动触桥12包括弹性触片121和载流触片122,其中弹性触片121由较薄的弹性材料制成,载流触片122由具有一定厚度的导体材料制成,且载流触片122的厚度大于弹性触片121的厚度,弹性触片121与载流触片122的中部固定连接,其固定连接方式为铆接、焊接或其他方式;弹性触片121两端的夹持部1211分别与载流触片122的接触部1221间隔相对,每个夹持部1211与一个接触部1221弹性配合形成一个夹持间隙120,当静触头2插接于夹持间隙120内,弹性触片121发生弹性形变,使夹持部1211与接触部1221配合夹紧静触头2。
在本实施中,如图5所示,在每个夹持部1211面向接触部1221的一侧设置有导向凸台1214,导向凸台1214位于夹持部1211的中央区域,从而使得夹持间隙120在对应导向凸台1214处的间距小于其余位置,优选的,导向凸台1214与夹持部1211面向接触部1221一侧的平面采用弧形面过渡连接,避免导向凸台121的边缘过于尖锐,当静触头2插接于灭弧间隙时,弧形面利于静触头2沿导向凸台1214表面滑动配合,提升了配合流畅性,防止对静触头2造成磨损,在静触头2插接于夹持间隙120的过程中,在导向凸台1214的作用下使静触头2由间距较大的区域移动至间距较小的区域并被导向凸台1214所压紧,在此过程中静触头2不会发生多余的晃动,从而避免静触头2与载流触片122、弹性触片121发生不必要的碰撞、摩擦,同时,弹性触片121发生弹性形变为夹持间隙120提供夹持力时,导向凸台1214能够进一步压紧静触头2,从而保证了触头压力。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每个夹持部1211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为弧形卷边1215,其中弧形卷边1215位于每个夹持部1211背对接触部1221的一侧并向着背对载流触片122的方向弯曲延伸,避免在夹持部1211的边缘形成尖锐的边缘,方便静触头2插接。
每个接触部1221至少有一个边侧设置有引弧部1222,两个接触部1221的引弧部1222关于载流触片122的旋转中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在本实施例,每个接触部1221仅在一侧边缘设置有引弧部1222,当动触头组件1与静触头2分闸时,每个引弧部1222与相邻的静触头2间隔相对,由引弧部1222将触头机构分闸时产生的电弧引入载流触片122,避免电弧对弹性触片121的烧蚀,从而保护弹性触片121。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触片121与载流触头的中部设置有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包括相互插接的定位柱1224和定位槽1216,方便装配,优选的,定位柱1224与定位槽1216采用非圆形结构,从而可以避免弹性触片121与载流触片122在配合时发生相对移动。
进一步的,由载流触片122与转轴11的径向槽110限位配合,在载流触片122与径向槽110之间设置有防呆结构,防呆结构包括至少一对相互配合的防呆凹槽1225和防呆凸起111,优选的,防呆凸起111设置于径向槽110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且两个侧壁上的防呆凸起111并非轴对称结构,载流触片122上设置有分别与防呆凸起111配合的防呆凹槽1225,当动触桥12装配于径向槽110内,防呆凸台111既可以在限位载流触片122的同时,又可以防止动触桥12被错位装配。
结合图4-8提供一种弹性触片121的具体结构。
如图4-7所示,弹性触片121包括支撑段1212和两个接触部1221,图中支撑段1212整体呈条形板状,支撑段1212与接触部1221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支撑段1212的一侧表面作为配合面用于与载流触片122的中部配合,支撑段1212的中部开设有一个定位槽1216,图6、7中,定位槽1216整体为条形槽,每个接触部1221与支撑段1212的一端衔接有一段弯折部1213,使弹性触片121整体近似几字形,每个接触部1221的中部凸出设有导向凸台1214,导向凸台1214与配合面位于弹性触片121的同一侧,且配合面远凸出于导向凸台1214的表面,图7中,导向凸台1214与接触部1221通过弧形面过渡衔接,导向凸台1214在远离支撑段1212的一侧为弧形,从而利于与静触头2配合。
结合图4、5和8提供一种载流触片122的具体结构,如图8所示,载流触片122为条形板体,所述载流触片122的一侧板面为接触面122a,与接触面122a相邻的两个载流触片122侧面为限位面122b。
所述载流触片122的两端分别为两个接触部1221,两个接触部1221之间的接触面122a凸出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柱1224,图8中,载流触片122的中部设置有一个定位柱1224,定位柱1224的截面形状优选与定位槽1216的孔径形状相同;每个接触部1221的一侧边缘沿载流触片122所在的平面向外凸出延伸形成引弧部1222,两个引弧部1222关于载流触片122的旋转中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引弧部1222设有与接触面122a衔接的引弧斜面1223,引弧斜面1223可以衔接电弧用于在分闸时可以将电弧引入载流触片122,两个接触部1221之间的每个限位面122b至少开设有一个防呆凹槽1225,图8中,两个接触部1221之间开设有两对防呆凹槽1225,每对防呆凹槽1225关于载流中心的旋转中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其中一对防呆凹槽1225分别开设于靠近引弧部1222的限位面122b上,另一对防呆凹槽1225开设于靠近定位槽1216的限位面122b。
进一步的,如图9、10所示,载流触片122的中部弯折,使载流触片122中部的接触面122a凸出于两个接触部1221的接触面122a,具体如图9、10所示,载流触片122整体条形板状结构,载流触片122靠近两端的位置向图中下方弯折,由此载流触片122呈类似于弹性触片121的几字形,此时两个接触部1221的接触面122a位于同一平面,当载流触片122与弹性触片121配合时,每个接触部1221与一个夹持部1211之间的间距相对会增大。
隔离开关,包括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和接触模块,其中接触模块由操作模块驱动进行分合闸,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单元,每个接触单元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设置有触头机构,触头机构包括两个动触头以及转动设置于两个静触头2之间的动触头组件1,动触头组件1采用上述实施例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动触头组件,包括转轴(11)以及设置于转轴(11)的动触桥(12),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桥(12)包括弹性触片(121)和载流触片(122),所述弹性触片(121)与载流触片(122)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弹性触片(121)两端的夹持部(1211)分别与载流触片(122)两端的接触部(1221)间隔相对,每个夹持部(1211)与一个接触部(1221)弹性配合形成一个夹持间隙(120),每个夹持部(1211)面向接触部(1221)一侧的中部设有凸出的导向凸台(12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触片(122)的厚度大于弹性触片(121)的厚度,两个夹持部(1211)之间的连接线长度与两个接触部(1221)之间的连接线长度相等,弹性触片(121)发生弹性形变为夹持间隙(120)提供触头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触片(122)与弹性触片(121)的厚度相同,且载流触片(122)的载流能力大于弹性触片(1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凸台(1214)与夹持部(1211)之间采用弧形面过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夹持部(1211)的相对两侧边缘分别为弧形卷边(1215),所述弧形卷边(1215)向背离载流触片(122)的方向弯曲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接触部(1221)至少有一侧边缘设有引弧部(1222),且两个接触部(1221)的引弧部(1222)关于载流触片(122)的旋转中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触片(121)与载流触片(122)的中部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插接配合的定位柱(1224)和定位槽(121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1)的中部开设有用于装配动触桥(12)的径向槽(110),所述径向槽(110)与载流触片(122)之间设置有防呆结构,所述防呆结构至少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防呆凹槽(1225)和防呆凸起(11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触片(121)包括支撑段(1212)和两个接触部(1221),所述支撑段(1212)与接触部(1221)分别位于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支撑段(1212)的一侧表面作为配合面用于与载流触片(122)的中部配合,所述支撑段(1212)的中部开设有一个定位槽(1216),每个接触部(1221)与支撑段(1212)的一端衔接有一段弯折部(1213),使配合面凸出于导向凸台(1214)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触片(122)为条形板体,所述载流触片(122)的一侧板面为接触面(122a),与接触面(122a)相邻的两个载流触片(122)侧面为限位面(122b),
所述载流触片(122)的两端分别为两个接触部(1221),两个接触部(1221)之间的接触面(122a)凸出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柱(1224),每个接触部(1221)的一侧边缘沿载流触片(122)所在的平面向外凸出延伸形成引弧部(1222),所述引弧部(1222)设有与接触面(122a)衔接的引弧斜面(1223),两个接触部(1221)之间的每个限位面(122b)至少开设有一个定位槽(1216)。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触片(122)的中部弯折,使载流触片(122)中部的接触面(122a)凸出于两个接触部(1221)的接触面(122a),且两个接触部(1221)的接触面(122a)位于同一平面。
12.触头机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静触头(2),其特征在于:在两个静触头(2)之间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动触头组件(1),每个夹持间隙(120)用于夹持一个静触头(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头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接触部(1221)的一侧边缘设置有引弧部(1222),动触头组件(1)转至分闸位置时,每个引弧部(1222)分别与一个静触头(2)间隔相对。
14.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以及由操作模块驱动的接触模块,所述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单元,所述接触单元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触头机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50439.1U CN221040995U (zh) | 2023-09-08 | 2023-09-08 |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50439.1U CN221040995U (zh) | 2023-09-08 | 2023-09-08 |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040995U true CN221040995U (zh) | 2024-05-28 |
Family
ID=91188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450439.1U Active CN221040995U (zh) | 2023-09-08 | 2023-09-08 |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040995U (zh) |
-
2023
- 2023-09-08 CN CN202322450439.1U patent/CN22104099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H0436065Y2 (zh) | ||
US7187257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US7087851B2 (en) | Microswitch | |
EP4207237A1 (en) |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ircuit breaker | |
JPH06325660A (ja) |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 |
EP4207239A1 (en) | Quick tripping device and circuit breaker | |
CN221040995U (zh) | 动触头组件、触头机构和隔离开关 | |
CN108538671B (zh) | 一种电源转换开关 | |
EP3745436A1 (en) | An integrated switch | |
KR100918987B1 (ko) | 회로차단기 | |
JPH11306950A (ja) | 回路遮断器 | |
CN110880428A (zh) | 一种双电源开关的触头结构 | |
CN116741579A (zh) | 接触器 | |
CN212161653U (zh) | 微动开关 | |
CN212161655U (zh) | 微动开关 | |
CN221040859U (zh) | 用于开关装置的静触头机构及开关装置 | |
JP5517901B2 (ja) | 揺動スイッチ | |
CN209747353U (zh) | 一种电器组件 | |
CN220984365U (zh)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及其触头系统 | |
CN220474498U (zh) | 触头系统 | |
CN218101144U (zh) | 一种漏电断路器 | |
CN217485323U (zh) | 一种引弧装置和断路器 | |
CN217361383U (zh) | 动触头模块、开关单元及直流隔离开关 | |
CN219658561U (zh) | 一种微动开关 | |
CN211265311U (zh) | 用于开关装置的辅助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