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47353U - 一种电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747353U CN209747353U CN201821734048.5U CN201821734048U CN209747353U CN 209747353 U CN209747353 U CN 209747353U CN 201821734048 U CN201821734048 U CN 201821734048U CN 209747353 U CN209747353 U CN 2097473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moving
- movable
- moving contact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器组件,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触头组件以及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的支撑结构,所述触头组件包括:静触头、动触头和为所述动触头提供支持的触头支持部,所述动触头的一端可与所述支撑结构相接触或分离,所述动触头的另一端可与所述静触头相接触或分离,本实用新型可保持触头组件两端的平衡,简化电器组件结构并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器组件。
背景技术
电器组件是电路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控制电器组件,实现对电路的切换、控制、保护和检测,电器组件包括接触器和继电器等通常通过电流流入线圈以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控制负载的电器。目前的电器组件按触头组件组成分为双断点和单断点两种,桥式双断点结构的电器组件性能可靠,但是造价昂贵,需要耗费过多的触点材料,特别是大电流的电器组件(电流>32A),触点材料一般为银合金,材料成本高。电器组件按运动方式分为转动式和平动式两种,在目前的单断点转动式电器组件中,通常采用冲孔、铆接等工艺将动触头的一端作为支点固定,动触头的另一端与静触头实现闭合或分断,存在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的缺陷。此外,在动触头和静触头的闭合或分断过程中,由于电弧烧蚀、机械磨损等原因,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触处会出现磨损情况,而支点固定的转轴端则基本上不会磨损,因此会造成触头两端出现高度差进而导致触头结构不平衡,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器组件,可保持触头组件两端的平衡,简化电器组件结构并降低成本。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器组件,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触头组件以及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的支撑结构,所述触头组件包括:静触头、动触头和为所述动触头提供支持的触头支持部,所述动触头的一端可与所述支撑结构相接触或分离,所述动触头的另一端可与所述静触头相接触或分离。
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由绝缘材料或导电材料形成。
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由绝缘材料形成,所述支撑结构由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动触头延伸形成或者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壳体分体固定。
优选地,所述电器组件还包括导电接线座,所述动触头通过软连接线与所述导电接线座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由导电材料形成,所述支撑结构由所述导电接线座朝向所述动触头延伸形成或者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导电接线座分体固定。
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动触头接触的支撑点形成有第一触点,所述动触头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触点对应的第二触点。
优选地,所述电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可与所述动触头相接触或分离,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断开后,所述动触头在所述触头支持部的带动下直线运动一段距离后和所述限位结构相接触,在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触头支持部共同的作用下进行转动。
优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可与所述动触头接触的限位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的距离减去所述动触头在与所述限位点接触位置处的厚度,小于所述动触头与所述触头支持部连接处直线运动的最小距离。
优选地,所述电器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磁组件,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线圈、静铁芯、动铁芯和反向弹簧,所述动铁芯与所述触头支持部固定连接;
所述线圈中通有电流时,所述动铁芯向第一方向移动并对所述触头支持部形成力的作用;
所述线圈中电流断开时,所述反向弹簧带动所述动铁芯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对所述触头支持部形成力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组件采用单断点结构,可节省触头成本,电器组件中设置有支撑结构,触头支持部可带动动触头往返移动,动触头在移动过程中,动触头的一端与静触头接触闭合后,在触头支持部的带动下,动触头的另一端与支撑结构接触。支撑结构可对动触头支撑,与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的一端形成平衡结构,使动触头与静触头保持闭合状态。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组件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支撑结构与静触头的磨损程度相近,避免仅在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处磨损而出现动触头两端高度差较大,进而导致动触头和静触头接触不稳定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器组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器组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器组件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0、致动部,120、动触头,130、限位结构,131、限位点,140、软连接线,150、静触头,160、支撑结构,170、导电接线座,180、弹簧本体,190、弹簧座;
220、动触头,240、软连接线,250、静触头,260、支撑结构,270、导电接线座;
310、触头支持部,311、凸台,320、动触头,330、限位结构,331、限位点,340、软连接线,350、静触头,360、支撑结构,370、导电接线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器组件。本实施例中,该电器组件可用作接触器。电器组件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触头组件以及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的支撑结构160。其中,触头组件包括静触头150、动触头120和为所述动触头提供支持的触头支持部,所述动触头120的一端可与所述支撑结构160相接触或分离,所述动触头120的另一端可与所述静触头150相接触或分离。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160可与所述动触头120相接触或分离,所述动触头120和所述静触头150接触后,所述动触头120在所述触头支持部的带动下运动一段距离后和所述支撑结构160相接触。
所述动触头120在所述触头支持部的力作用下朝向所述静触头150移动时,所述支撑结构160可对所述动触头120的一端支撑以使所述动触头120的两端分别在静触头150和动触头120的支撑下达到平衡,以使动触头120与所述静触头150稳定接触闭合,支撑结构作为支点,结构简单,可降低电器组件成本,且支撑结构与动触头之间接触处会随使用时间次数增加而磨损,相对于目前转动式结构中动触头的转动位置基本不会磨损,本实用新型中支撑结构与动触头和静触头与动触头的磨损对应,从而避免动触头两端的高度差过大而出现的不平衡情况。
其中,为了便于加工,所述壳体可包括底座、基座以及设于底座和基座外侧的面盖板,以对内部的触头组件和支撑结构160提供支撑和保护,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壳体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该支撑结构160由绝缘材料形成,优选的,该支撑结构160可采用塑胶材料形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工艺步骤和提高结构稳定性,该支撑结构160可由壳体朝向所述动触头120延伸形成,例如形成圆柱形或圆台形的凸起。该支撑结构160在成型时,可通过一体注塑形式与壳体一同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支撑结构160也可先单独成型后再与壳体分体固定,使支撑结构160与壳体保持相对固定。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动触头120与外部电路的电连接,电器组件可进一步包括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导电接线座170,所述动触头120可通过软连接线140与所述导电接线座170电连接以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动触头120对应支撑结构160的一端与软连接线140的一端焊接,软连接线140的另一端与导电接线座170连接,动触头120和静触头150闭合时,动触头120与导电接线座170之间通过软连接线140导电。动触头120和静触头150打开时,动触头120与导电接线座170之间由于软连接线140连接不产生电弧,保证电弧只在动触头120与静触头150分开的一端产生,仅需消除动触头120与静触头150断开处的电弧即可实现安全断开。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器组件还可包括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的限位结构130,所述限位结构130可与所述动触头120相接触或分离,且在所述动触头120和所述静触头150断开后,所述动触头120在所述触头支持部的带动下直线运动一段距离后和所述限位结构130相接触,在所述限位结构130与所述触头支持部共同的作用下进行转动,即所述限位结构130对所述动触头120的一端限位以使所述动触头120在所述触头支持部的作用下转动以使所述动触头120与所述静触头150断开的一端远离所述静触头150。
具体的,触头支持部可带动动触头120往返移动,动触头120在移动过程中,首先在触头支持部的带动下直线移动一段距离,动触头120的一端与限位结构130的限位点接触,动触头120的一端受到限位结构130的限位阻挡作用而停止移动,而动触头120在触头支持部的带动下继续移动时,会绕其被限位的一端转动,从而使动触头120与静触头150接触的另一端与静触头150的开距变大,可提升灭弧效果,增加电器产品的电寿命。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组件采用单断点结构,节省触头成本,并可达到良好的灭弧效果,解决了传统单断点电器组件为了提升灭弧效果,需提高电磁开距、触头压力、电磁反力等导致的电磁组件和产品成本的增加的问题。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限位结构130的位置与触头支持部的可移动范围可控制动触头120的转动范围,优选地,动触头120的转动范围可设置为5~45°,以使动触头120与静触头150间具有足够大的触头开距,增强动触头120与静触头150断开时的灭弧效果,提高产品的电寿命,更优选地,可将动触头120的转动范围可设置为10~20°间,以达到更好的灭弧效果。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130上包括与所述动触头120接触的限位点131,动触头120在触头支持部的带动下可往复运动,则所述动触头120上受到力作用的作用点可在移动范围内移动,即所述限位结构130可与所述动触头120接触的限位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的距离减去所述动触头120在与所述限位点接触位置处的厚度,小于所述动触头120与所述触头支持部连接处直线运动的最小距离,则所述限位点131在所述动触头120移动方向上的映射需位于所述可移动范围内。
动触头120的一端被限位结构130限位后,动触头120能够继续移动以促使动触头120围绕动触头120的一端转动,增大动触头120与静触头150的开距,从而能够提高灭弧效果。对应的,所述支撑结构160包括与所述动触头120接触的支撑点,所述支撑点在所述动触头120移动方向上的映射优选的位于所述可移动范围内,以使动触头120与静触头150闭合时,支撑结构160可对动触头120的一端形成支撑,动触头120能够继续移动以促使动触头120围绕动触头120受到支撑的一端转动或不转动而直接与静触头150接触,促使动触头120与静触头150紧密接触,提高电器工作的稳定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触头支持部包括与所述电磁组件连接并与所述动触头120接触的致动部110以及与所述动触头120远离所述致动部110的一侧连接的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可向动触头120施加触头压力,以促使动触头120向靠近静触头的方向移动。其中,所述动触头120与所述致动部110表面的接触可以为平面接触、曲面接触或线接触,所述动触头120与所述致动部110和弹性组件间形成的空间可为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实现触头支持部对动触头的支持作用。
其中,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组件可包括弹簧座190和弹簧本体180,其中所述弹簧座190的一端与所述弹簧本体18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触头120连接。更优选地,所述动触头120与所述弹簧座190间的连接配合表面可为曲面配合,例如圆弧面和球面配合,以实现弹簧座190与动触头120间的可转动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电器组件可包括带动触头支持部运动的电磁组件(图中未示出),以使触头支持部可进一步带动动触头120运动。所述电磁组件可包括线圈、静铁芯、动铁芯和反向弹簧。其中所述静铁芯和所述线圈可与壳体相对固定设置,所述动铁芯与所述动触头120相对固定。则在线圈中通有电流时,所述动铁芯在与静铁芯的磁场作用下相对于静铁芯运动,动铁芯移动可带动触头支持部运动从而带动与动铁芯相对固定的动触头120移动以实现所述动触头120与所述静触头150的闭合或断开。所述线圈中的电流断开时,动铁芯上的磁场力消失,所述反向弹簧带动动铁芯向相反方向移动,动铁芯移动带动触头支持部运动从而带动所述动触头120反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头120与所述静触头150的接触状态改变。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动触头120上可形成有用于与所述静触头150接触的动触点,对应的,静触头150上可形成可与所述动触点对应接触的静触点,以实现静触头150和动触头120的良好电接触,保证电器的稳定工作。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静触头150与动触头120接触的表面可设置为具有一定的斜度,斜度范围优选为相对于水平面0-10°,在本实施例中,静触头150与水平面呈10°夹角,可在触头断开喷弧时形成一个最优的角度,较快速的转移和灭掉电弧。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结构130与壳体相对固定以限定动触头120的位置,该限位结构130与壳体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先成型后再与壳体固定,例如限位结构130可通过螺丝、卡扣、镶嵌、粘接或焊接的方式与所述壳体相固定,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作限定。限位结构130可以是如弹片、橡胶棒等材料形成的弹性件,也可以是如塑料件、金属件等材料形成的非弹性件。
限位结构130可以采用一端固定在壳体上的条状结构或圆柱型结构,所述条状结构或圆柱型结构可以为上窄下宽的结构,也可以是上下宽度相等的结构,限位结构13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多边形等形状,只要能与动触头120相抵触即可,在此不做限定。优选的,在所述限位结构130与所述动触头120相接触的面具有一定的斜度,斜度范围与动触头120转动的角度范围大致相同,以便减少接触时对接触面的摩擦损耗,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电器组件在工作时包括两个过程,其中一个过程是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断开过程,参见图1,电磁组件的线圈上的电流断开,静铁芯与动铁芯间的电磁作用力消失,动铁芯在反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动铁芯运动带动致动部110运动,而致动部110与动触头120接触,致动部110带动动触头120向上移动并与静触头150断开接触。动触头120在触头支持部带动下直线运动一段距离后,动触头120的一端到达限位结构130处,动触头120继续移动,动触头120的一端与限位结构130的限位点131接触,使动触头120的一端限位于限位点131处,而致动部110继续带动动触头120移动,则动触头120的两端受力不均衡而使动触头120向远离静触头150方向转动,使动触头120的另一端与静触头150的开距拉大,能够有效消灭电弧。
另一个过程是动触头和静触头的闭合过程,再次参见图1,电磁组件的线圈上的通入电流,静铁芯与动铁芯间形成电磁作用力,动铁芯向下运动,带动致动部110向下运动,在弹性组件的共同作用下,动触头120向下直线运动。当动触头120到达限定结构时,限位结构130不再起限位作用,动触头120继续向下移动,动触头120的方向逐渐变为水平方向。当动触头120的一端到达支撑结构160时,动触头120继续向下移动,动触头120的一端与支撑结构160的支撑点接触,使动触头120的一端限位于支撑点处,则动触头120的两端受力不均衡而使动触头120向靠近静触头150方向转动直至与静触头150接触闭合。动铁芯可进一步向下运动,直到致动部110的支持面离开动触头120,二者形成间隙,致动部110超行程,动触头120与静触头150完成闭合。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另一种电器组件。本实施例中的电器组件可用作接触器。本实施例中,电器组件包括与限位结构对应设置的支撑结构260。动触头220在触头支持部的作用下朝向所述静触头250移动时,所述支撑结构260可对所述动触头220的一端支撑以使所述动触头220在触头支持部的作用下与所述静触头250闭合。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动触头220与外部电路的电连接,电器组件进一步包括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导电接线座270,所述动触头220可通过软连接线240与所述导电接线座270电连接以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260由所述导电接线座270延伸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支撑结构260也可先由导电材料单独成型后再与所述导电接线座270固定在一起,使支撑结构260与导电接线座270能够电接触即可。优选的,该支撑结构260可采用金属材料形成。
参见图2,优选的,导电接线座270可水平设置,导电接线座270可包括水平的本体部和由所述本体部边缘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垂直延伸的支撑结构260。采用本实施例的导电接线座270,当静触头250和动触头220触头闭合时,所述支撑结构260与所述动触头220相接触,支撑结构260可以与软连接线240分担一部分电流,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在产品吸合的过程中,按照软连接线240和支撑结构260分流原理,减小软连接线240的线径,使软连接线240活动更灵活,提高其机械寿命。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电器组件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再一种电器组件。本实施例中的电器组件可用作电磁继电器,具体的,可用作磁保持继电器。本实施例的电器组件包括触头组件和支撑结构360。触头组件包括静触头350、动触头320和为所述动触头320提供支持的触头支持部310。所述触头支持部310可在所述电磁组件的力作用下移动并带动动触头320移动,所述支撑结构360可与所述动触头320相接触或分离,所述动触头320和所述静触头350接触后,所述动触头320在所述触头支持部310的带动下运动一段距离后和所述支撑结构360相接触。所述电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限位结构330对应设置的限位结构330,所述限位结构330可与所述动触头320相接触或分离,在所述动触头320与所述静触头350断开后,所述动触头320在所述触头支持部310的带动下直线运动一段距离后和所述限位结构330相接触,在所述限位结构330与所述触头支持部310共同的作用下进行转动。
触头支持部310带动动触头320往返移动,动触头320在移动过程中,动触头320的一端受到限位结构330的限位阻挡作用而停止移动,而动触头320在触头支持部310的带动下继续移动时,动触头320会绕其被限位的一端转动,从而动触头320与静触头350断开的一端进一步远离所述静触头350,动触头320的另一端与静触头350的开距变大,可提升灭弧效果,增加电器产品的电寿命。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组件采用单断点结构,节省触头成本,并可达到良好的灭弧效果,解决了传统单断点电器组件为了提升灭弧效果,需提高电磁开距、触头压力、电磁反力等导致的电磁组件和产品成本的增加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触头支持部310上形成有容纳所述动触头320的间隙。优选的,触头支持部310上可形成如本实施例中的两个圆柱形凸台311,两个圆柱形凸台311间可形成容纳所述动触头320的间隙,采用圆柱形凸台311形成间隙,也可便于动触头320的转动,减少动触头320的磨损。在实际应用中,也可采用其他结构的致动部,只需形成可容纳所述动触头320的间隙即可,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作限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动触头320可采用弹性材料形成,动触头320的形状优选为片状等易产生弹性形变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触头支持部310无需设置弹性组件,触头支持部310与动触头320采用过渡配合,对动触头320施加触头压力的力作用来源是动触头320自身的变形。
为了实现动触头320与外部电路的电连接,电器组件进一步包括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导电接线座370,所述动触头320可通过软连接线340与所述导电接线座370电连接以与外部电路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动触头320对应静触头350的一端与软连接线340的一端焊接,软连接线340的另一端与导电接线座370连接,动触头320和静触头350闭合时,动触头320与接线座370之间通过软连接线340导电。动触头320和静触头350打开时,动触头320与接线座370之间由于软连接线340连接不产生电弧,电弧只在动触头320与静触头350间产生,仅需消除动触头320与静触头350间的电弧即可实现安全断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考虑导电接线座370的位置,软连接线340的一端也可与动触头320对应限位结构330的一端焊接固定,以实现动触头320与导电接线座370的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电器组件在工作时同样包括两个过程,其中一个过程是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断开过程,参见图3,电磁组件的线圈上通入正向脉冲电压,动铁芯受到正向吸力,动铁芯带动触头320支持部310运动,触头支持部310运动带动动触头320向上运动。当动触头320到达限位结构330时,动触头320对应限位结构330的一端与限位结构330上的限位点331相抵,动触头320被限位结构330阻挡,触头支持部310带动动触头320继续运动时,动触头320的两端受力不平衡,动触头320向远离静触头350的方向转动,动触头320远离限位结构330的一端与静触头350断开,并拉大触头开距,提升灭弧能力。另一个过程是动触头和静触头的闭合过程。再次参见图3,电磁组件的线圈上通入反向脉冲电压,动铁芯受到反向吸力,动铁芯带动触头支持部310运动,触头支持部310运动带动动触头320向下运动,动触头320由转动方向逐渐变为水平方向。触头支持部310继续带动动触头320向下运动,动触头320的一端与静触头350接触,动触头320的另一端被支撑结构360阻挡支撑,触头支持部310继续向下运行,动触头320中央受拉动向下变形,产生触头压力,动触头320和静触头350完成闭合状态。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电器组件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触头组件以及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的支撑结构,所述触头组件包括:静触头、动触头和为所述动触头提供支持的触头支持部,所述动触头的一端可与所述支撑结构相接触或分离,所述动触头的另一端可与所述静触头相接触或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由绝缘材料或导电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由绝缘材料形成,所述支撑结构由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动触头延伸形成或者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壳体分体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组件还包括导电接线座,所述动触头通过软连接线与所述导电接线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由导电材料形成,所述支撑结构由所述导电接线座朝向所述动触头延伸形成或者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导电接线座分体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动触头接触的支撑点形成有第一触点,所述动触头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触点对应的第二触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可与所述动触头相接触或分离,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断开后,所述动触头在所述触头支持部的带动下直线运动一段距离后和所述限位结构相接触,在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触头支持部共同的作用下进行转动;
所述限位结构可与所述动触头接触的限位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的距离减去所述动触头在与所述限位点接触位置处的厚度,小于所述动触头与所述触头支持部连接处直线运动的最小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磁组件,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线圈、静铁芯、动铁芯和反向弹簧,所述动铁芯与所述触头支持部固定连接;
所述线圈中通有电流时,所述动铁芯向第一方向移动并对所述触头支持部形成力的作用;
所述线圈中电流断开时,所述反向弹簧带动所述动铁芯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对所述触头支持部形成力的作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34048.5U CN209747353U (zh) | 2018-10-24 | 2018-10-24 | 一种电器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34048.5U CN209747353U (zh) | 2018-10-24 | 2018-10-24 | 一种电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747353U true CN209747353U (zh) | 2019-12-06 |
Family
ID=68701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734048.5U Active CN209747353U (zh) | 2018-10-24 | 2018-10-24 | 一种电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74735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083329A1 (zh) * | 2018-10-24 | 2020-04-30 | 首瑞(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器组件 |
-
2018
- 2018-10-24 CN CN201821734048.5U patent/CN20974735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083329A1 (zh) * | 2018-10-24 | 2020-04-30 | 首瑞(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器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92099B (zh) | 接触器装置 | |
US8853582B2 (en) | Electrical switch with shear force contact weld release | |
CN209747353U (zh) | 一种电器组件 | |
JP4281251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WO2020083329A1 (zh) | 一种电器组件 | |
CN209747352U (zh) | 一种电器组件 | |
CN210722810U (zh) | 双电源转换机构及具有该双电源转换机构的供电电源 | |
CN111146044B (zh) | 高压继电器陶瓷封闭腔结构、高压继电器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4809158U (zh) | 一种桥式双断点直流电磁接触器 | |
CN105244233A (zh) |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动触头推动机构 | |
CN212750658U (zh) | 一种灭弧装置和隔离开关 | |
CN109216054A (zh) | 一种电器组件 | |
CN205028860U (zh) |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动触头推动机构 | |
CN209103989U (zh) | 一种带信号分断的锂电无刷电动工具用按钮开关 | |
CN110571096B (zh) | 一种接触器装置 | |
CN210429690U (zh) | 常闭型直流接触器 | |
JP3587983B2 (ja) | 電力開閉装置 | |
CN220290746U (zh) | 一种高额定电流的分励辅助触头 | |
CN216562799U (zh) | 一种开关的触头系统及开关 | |
CN220526804U (zh) | 一种双刀型拨片式开关 | |
CN220065558U (zh) | 接触器 | |
CN221040951U (zh) | 一种开关触头系统 | |
CN212750708U (zh) | 一种有灭弧功能的微动直流开关 | |
CN217485323U (zh) | 一种引弧装置和断路器 | |
CN221613801U (zh) | 一种带辅助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