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05462U - 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热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05462U
CN221005462U CN202322495503.8U CN202322495503U CN221005462U CN 221005462 U CN221005462 U CN 221005462U CN 202322495503 U CN202322495503 U CN 202322495503U CN 221005462 U CN221005462 U CN 2210054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water
flow passage
water heater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550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丕田
李龙
辛森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9550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054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054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054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ousings, Intake/Discharge, And Installation Of Fluid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热水器,包括:壳体,具有顶壁、底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燃烧换热系统,设于壳体内,燃烧换热系统具有换热流道,燃烧系统与顶壁之间形成第一容置区,燃烧换热系统与第二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容置区;风机组件,设于第一容置区并与燃烧换热系统连通;小型流量阀,设于第二容置区,小型流量阀包括阀体及设于阀体的控制部件,阀体具有与换热流道的进水端连通的第一流道,与换热流道的出水端连通的第二流道,以及将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连通的旁通流道,控制部件用于对旁通流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本技术方案的热水器无需设置水罐就能够解决启停恒温差的问题,同时能够减小热水器的体积,提升开机加热反应速度,降低能耗。

Description

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水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热水器的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分别布置于燃烧换热系统的相对两侧,管路布置较为分散,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较大,并且为了解决启停恒温差的问题,通常还需要在出水管路上连接一个体积较大的水罐,如此进一步增大了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使得热水器整体体积较大,不利于热水器的小型化;同时热水器配置有水罐,还会导致热水器开机加热反应速度较慢,每次开机加热水罐都会浪费燃气,导致能耗增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热水器,旨在无需设置水罐就能够解决启停恒温差的问题,同时能够减小热水器的体积,提升开机加热反应速度,降低能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水器,包括:
壳体,具有沿高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顶壁和底壁,以及沿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燃烧换热系统,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燃烧换热系统具有换热流道,所述燃烧换热系统与所述顶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区,所述燃烧换热系统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区;
风机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并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连通;以及
小型流量阀,设于所述第二容置区,所述小型流量阀包括阀体及设于所述阀体的控制部件,所述阀体具有与所述换热流道的进水端连通的第一流道,与所述换热流道的出水端连通的第二流道,以及将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旁通流道,所述控制部件用于对所述旁通流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集烟罩、风机本体和驱动件,所述集烟罩设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的上方,所述风机本体连接于所述集烟罩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所述驱动件驱动连接于所述风机本体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小型流量阀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背板,所述阀体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背板连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水器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容置区的电控模块,所述小型流量阀与所述电控模块均位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的同一侧,所述燃烧换热系统、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小型流量阀分别与所述电控模块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换热系统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有第三容置区,所述第三容置区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容置区交汇连通,所述热水器还包括进水模块,所述进水模块设于所述第三容置区与所述第二容置区的交汇区域,所述底壁设有与所述进水模块的进水端连通的进水接头,所述进水模块的出水端通过进水管与所述第一流道的进水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水器还包括进气模块,所述进气模块设于所述第三容置区与所述第二容置区的交汇区域,所述进气模块位于所述进水模块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所述底壁设有与所述进气模块的进气端连接的进气接头,所述进气模块的出气端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的燃烧器连通;
和/或,所述热水器还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包括折弯连接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管段位于所述第三容置区,所述第一管段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底壁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部位设有出水接头,所述第二管段的出水端与所述出水接头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换热系统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燃烧器、箱体和换热器,所述箱体构造出将所述燃烧器与所述换热器连通的燃烧室,所述换热器具有所述换热流道,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换热流道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水端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进水端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小型流量阀位于所述箱体的一侧,所述箱体至少在邻近所述小型流量阀的一侧采用双层板结构,所述双层板结构包括相对的内板体和外板体,所述内板体与所述外板体之间形成有风冷通道,所述外板体设有与风冷通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内板体设有将所述风冷通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的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自所述换热器向下延伸设置,所述小型流量阀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底端;所述小型流量阀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0mm;和/或,所述小型流量阀与所述燃烧器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错开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端板,设于两所述端板之间的多个换热管,以及套设于多个换热管外围的换热片,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排布形成单层换热管结构,多个所述换热管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换热流道,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端板设有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换热管的轴向投影面上,所述换热片上任意一点与所述换热管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和/或,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内设有用于对水流进行扰流的扰流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旁通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并行延伸设置,所述旁通管体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所述第一管体构造出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管体构造出所述第二流道,所述旁通管体构造出所述旁通流道,所述控制部件设于所述旁通管体,所述控制部件包括电磁阀或者比例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壳体内部进行合理分区,使得壳体内各个部件的排布整齐有序,有利于实现壳体内的空间的充分利用,减小占用空间。燃烧换热系统设于壳体内,燃烧系统与壳体的顶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置风机组件的第一容置区,燃烧换热系统与壳体的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小型流量阀第二容置区。而小型流量阀的阀体又集成有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旁通流道等多个流道,阀体的流道集成度高,使得燃烧换热系统与小型流量阀之间的管路能够集中布置在第二容置区内,无需在燃烧换热系统靠近第一侧壁的一侧再布置管路,也无需再另外设置其他旁通管路,能够简化管路布置,提升管路布置的紧凑性,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热水器的宽度尺寸。并且通过采用具有旁通功能的小型流量阀能够替代传统的水罐,不仅能够解决热水器启停恒温差的问题,并且相较于水罐而言,小型流量阀的体积更小,占用空间更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热水器的体积。并且热水器无需配置水罐,能够使开机加热速度大幅度提升,满足用户速热需求;另外还能够避免每次开机加热水罐浪费燃气,能够降低能耗,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水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热水器省去壳体的面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热水器的正视图;
图4为图2中燃烧换热系统与小型流量阀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箱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换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小型流量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小型流量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水器100,具体涉及一种强抽型燃气热水器。
请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7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热水器100包括壳体10、燃烧换热系统20、风机组件30和小型流量阀40。所述壳体10具有沿高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顶壁11和底壁12,以及沿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所述燃烧换热系统20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燃烧换热系统20具有换热流道,所述燃烧换热系统20与所述顶壁11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区101,所述燃烧换热系统20与所述第二侧壁14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区102;所述风机组件30设于所述第一容置区101并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20连通;所述小型流量阀40设于所述第二容置区102,所述小型流量阀40包括阀体41及设于所述阀体41的控制部件42,所述阀体41具有与所述换热流道的进水端连通的第一流道401,与所述换热流道的出水端连通的第二流道402,以及将所述第一流道401与所述第二流道402连通的旁通流道403,所述控制部件42用于对所述旁通流道40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
具体地,壳体10可设计为矩形体结构,以使热水器100的整体外形规整,便于将热水器100安装于墙体或者墙角位置。当然,壳体10还可以设计为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其中,壳体10的宽度方向可以是左右方向,壳体10的厚度方向可以是前后方向,壳体10的高度方向可以是上下方向。壳体10具体可包括前侧敞开的壳本体10a,以及盖设于壳本体10a前侧的面盖10b,壳本体10a与面盖10b围合形成用于安装燃烧换热系统20、风机组件30及小型流量阀40等部件的安装腔。燃烧换热系统20设于壳体10内,燃烧换热系统20与壳体10的顶壁11之间形成用于容置风机组件30的第一容置区101,燃烧换热系统20与壳体10的第二侧壁14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小型流量阀40第二容置区102。通过对壳体10内部进行合理分区,使得壳体10内各个部件的排布整齐有序,有利于实现壳体10内的空间的充分利用,减小占用空间。
燃烧换热系统20设于壳体10内,燃烧换热系统20的一侧靠近第一侧壁13设置,燃烧换热系统20的另一侧与第二侧壁14之间形成第二容置区102,第二容置区102可用于容置小型流量阀40,而小型流量阀40的阀体41又集成有第一流道401、第二流道402和旁通流道403等多个流道,阀体41的流道集成度高,使得燃烧换热系统20与小型流量阀40之间的管路能够集中布置在第二容置区102内,无需在燃烧换热系统20靠近第一侧壁13的一侧再布置管路,也无需再另外设置其他旁通管路,能够简化管路布置,提升管路布置的紧凑性,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热水器100的宽度尺寸。
其中,燃烧换热系统20具体可包括燃烧器21和换热器23,换热器23内部形成有换热流道,燃烧器21产生的高温烟气与换热器23的表面接触实现热交换,从而能够对换热流道内的水进行加热,实现热水功能。其中,换热器2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23可包括一级换热器和二级换热器,能够实现两级换热,提升热能利用率。
其中,小型流量阀40包括阀体41和控制部件42。其中,阀体41可采用结构强度较高的金属件或者塑胶件制成。可选地,阀体41采用塑胶件注塑成型或者3D打印成型,能够很方便地制造出体积较小的阀体41,同时也有利于阀体41的轻量化。可选地,阀体41的表面设有隔热涂层或者防腐涂层,以使阀体41能够适应于复杂的安装环境,以延长阀体41的使用寿命。具体地,阀体41集成有第一流道401、第二流道402和旁通流道403,第一流道401可作为冷水进水流道以向燃烧换热系统20的换热流道输送冷水,第二流道402可作为热水出水流道以将换热流道内的热水输出,旁通流道403还可将第一流道401内的冷水输送至第二流道402内,以使冷水与第二流道402内的热水混合,从而实现旁通混水功能。控制部件42用于对旁通流道40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件42控制旁通流道403的过水流量,应该理解为在控制部件42的控制下使得通过旁通流道403的水流量能够产生一定的变化,此处的水流量变化可以是在无流量和有流量之间的变化,也可以是在有流量的情况下实现大流量和小流量之间的变化。其中,控制部件42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电磁阀、比例阀等。
小型流量阀40的控制部件42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与热水器100的控制系统电连接,控制系统根据热水器100的工作状态对控制部件42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进而通过控制部件42能够对旁通流道40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使得热水器100的旁通混水量能够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而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热水器存在的启停恒温差、汽化噪音高、热效率偏低等问题。
例如,热水器100正常工作时,控制部件42控制关闭旁通流道403,此时换热器23的换热管234内的最高温度就是热水器100的设定温度,如此,可以大幅降低气化噪音风险,并且不会影响换热器23热效率,还可以延长换热器23的使用寿命。
热水器100停水后,控制部件42控制打开旁通流道403,并且可根据实际工况,在开机几秒内关闭旁通流道403。此时,第一流道401内的部分冷水经由旁通流道403输送至第二流道402内,冷水与第二流道402内的高温水混合,可以有效降低停水温升;由于部分冷水从旁通流道403分流,使得第一流道401朝向换热器23输送的水流量降低,从而能够减小启动下过冲。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工况来判断是否在正常燃烧时开启旁通,例如,冬季进出水温差大,需要迅速加热到设定温度时,控制部件42控制关闭旁通流道403,此时既提升了加热速度又保证了能够加热到设定温度,停水再启动时,可以减小旁通时间,从而减小下过冲;夏季需要低温浴时,控制部件42控制打开旁通流道403,此时能够降低热水器100最低温升,防止洗澡时水温过烫,并且能够提高换热管234内水温,从而提高烟气温度,避免冷凝水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传统的热水器通常在出水管路连接有水罐,通过在水罐内存有预定温度的水,热水器工作时,从燃烧换热系统的出水端输出的热水会先进入水罐内与水罐内的水进行混合,通过对水罐内的水温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保证出水恒温性能,解决热水器启停恒温差的问题。但水罐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在壳体内的占用空间较大,例如,相关技术中具有水罐的热水器,其水罐通常设于燃烧换热系统的下方,使得壳体的高度尺寸较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具有旁通功能的小型流量阀40替代传统的水罐,不仅能够解决热水器100启停恒温差的问题,并且相较于水罐而言,小型流量阀40的体积更小,占用空间更小,有利于降低热水器100的体积。例如,本方案中通过将小型流量阀40与燃烧换热系统20沿壳体10宽度方向并排布置,有利于减小壳体10的高度尺寸,有利于热水器100的小型化。并且本方案的热水器100无需配置水罐,能够使开机加热速度大幅度提升,满足用户速热需求;另外还能够避免每次开机加热水罐浪费燃气,可降低能耗,能够满足用户节能的需求,可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壳体10内部进行合理分区,使得壳体10内各个部件的排布整齐有序,有利于实现壳体10内的空间的充分利用,减小占用空间。燃烧换热系统20设于壳体10内,燃烧换热系统20与壳体10的顶壁11之间形成用于容置风机组件30的第一容置区101,燃烧换热系统20与壳体10的第二侧壁14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小型流量阀40第二容置区102。而小型流量阀40的阀体41又集成有第一流道401、第二流道402和旁通流道403等多个流道,阀体41的流道集成度高,使得燃烧换热系统20与小型流量阀40之间的管路能够集中布置在第二容置区102内,无需在燃烧换热系统20靠近第一侧壁13的一侧再布置管路,也无需再另外设置其他旁通管路,能够简化管路布置,提升管路布置的紧凑性,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热水器100的宽度尺寸。并且通过采用具有旁通功能的小型流量阀40能够替代传统的水罐,不仅能够解决热水器100启停恒温差的问题,并且相较于水罐而言,小型流量阀40的体积更小,占用空间更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热水器100的体积。并且热水器100无需配置水罐,能够使开机加热速度大幅度提升,满足用户速热需求;另外还能够避免每次开机加热水罐浪费燃气,能够降低能耗,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30包括集烟罩31、风机本体32和驱动件33,所述集烟罩31设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20的上方,所述风机本体32连接于所述集烟罩31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4的一侧,所述驱动件33驱动连接于所述风机本体32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4的一侧,所述驱动件33与所述小型流量阀40沿所述壳体10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集烟罩31具有底部敞口的集烟腔,集烟罩31的敞口端罩设于燃烧换热系统20的上方,有利于将燃烧换热系统20产生的烟气进行汇集。风机本体32具体可包括蜗壳和设于蜗壳内的风轮,蜗壳的进风侧与集烟罩31连接并相通,蜗壳的出风侧连接有穿出于壳体10外的排烟管;驱动件33具体可为驱动电机,驱动件33与风轮驱动连接,通过驱动件33驱动风轮转动,进而能够将集烟腔内的烟气吸入至蜗壳内并由排烟管排出。驱动件33驱动连接于风机本体32靠近第二侧壁14的一侧,驱动件33与小型流量阀40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也即驱动件33位于小型流量阀40的上方,如此使得驱动件33下方的空间能够得到利用,提升空间利用率,有利于热水器100的体积小型化。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13和所述第二侧壁14之间的背板18,所述阀体41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背板18连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热水器100安装于墙体后,背板18位于热水器100靠近墙体的一侧,阀体41通过连接部与背板18连接固定,使得小型流量阀40的安装更为稳定可靠,避免热水器100工作过程中小型流量阀40发生晃动,从而保证小型流量阀40的工作可靠性。其中,连接部与背板18之间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卡扣连接或者紧固件连接等方式固定。例如,阀体41可为注塑件,在阀体41靠近背板18的一侧(例如第一管体411的周侧)一体注塑成型出连接部,连接部与背板18上对应设有供紧固件(例如螺钉、或者插销等)穿接的装配孔,通过紧固件将连接部与背板18连接固定,装配简单方便且稳定可靠。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水器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容置区102的电控模块50,所述小型流量阀40与所述电控模块50均位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20的同一侧,所述燃烧换热系统20、所述风机组件30和所述小型流量阀40分别与所述电控模块50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小型流量阀40和电控模块50均容置于第二容置区102内并位于燃烧换热系统20的同一侧,能够充分利用燃烧换热系统20的同侧空间,有利于实现第二容置区102的空间利用最大化,并且燃烧换热系统20和小型流量阀40邻近电控模块50设置,便于将燃烧换热系统20、风机组件30及小型流量阀40与电控模块50进行电连接。其中,电控模块50具体可包括与第二侧壁14相对且间隔设置的支架,以及设于支架的电控板。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换热系统20与所述底壁12之间形成有第三容置区103,所述第三容置区103朝向所述第二侧壁14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容置区102交汇连通,所述热水器100还包括进水模块60,所述进水模块60设于所述第三容置区103与所述第二容置区102的交汇区域,所述底壁12设有与所述进水模块60的进水端连通的进水接头15,所述进水模块60的出水端通过进水管70与所述第一流道401的进水端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容置区102与第三容置区103连通形成一个类似“L”型的容置区。进水模块60设于第三容置区103与第二容置区102的交汇区域,也即进水模块60设置于壳体10的角部位置(例如壳体10的右下角位置),使得壳体10的角部位置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进水模块60具体可包括水泵、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大小水阀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水器100还包括进气模块80,所述进气模块80设于所述第三容置区103与所述第二容置区102的交汇区域,所述进气模块80位于所述进水模块60远离所述第二侧壁14的一侧,所述底壁12设有与所述进气模块80的进气端连接的进气接头17,所述进气模块80的出气端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20的燃烧器21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接头17用于与外部气体管道连通,通过进气模块80可将燃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燃烧气体输送至燃烧器21进行燃烧。其中,进气模块80具体可包括燃气比例阀、分气杆等。所述进气模块80并排设置于所述进水模块60远离所述第二侧壁14的一侧,有利于实现第三容置区103的空间利用最大化。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水器100还包括出水管90,所述出水管90包括折弯连接的第一管段91和第二管段92,所述第一管段91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102,所述第二管段92位于所述第三容置区103,所述第一管段91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流道402(也即第二管体412)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底壁12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3的部位设有出水接头16,所述第二管段92的出水端与所述出水接头16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出水接头16用于与用户用水端(例如花洒、水龙头等)进行连接,燃烧换热系统20产生的热水经由第二流道402输送至出水管90,再由出水接头16输送至用户用水端。其中,出水管90包括第一管段91和相对第一管段91折弯的第二管段92,从而能够充分利用第二容置区102和第三容置区103的空间容置出水管90,使得出水管90的长度能够设计地更长,也有利于使出水接头16尽量远离进水接头15设置。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换热系统20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燃烧器21、箱体22和换热器23,所述箱体22构造出将所述燃烧器21与所述换热器23连通的燃烧室221,所述换热器23具有所述换热流道,所述换热器23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4的一侧设有进水口231和出水口232,所述换热流道连通所述进水口231和所述出水口232,所述第一流道401(也即第一管体411)的出水端通过第一连接管24与所述进水口231连通,所述第二流道402(也即第二管体412)的进水端通过第二连接管25与所述出水口232连通。
具体地,箱体22用于构成燃烧器21和换热器23的主体支撑结构,箱体22可呈上下敞口的框状结构。箱体22一般采用结构强度较高的钣金件制成。当风机组件30运行时,箱体22内部形成负压,燃烧器21的燃烧火焰被围设于燃烧室221内,并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在风机组件30的作用下不断向上输送并与换热器23进行热交换,以对换热器23的换热流道内的水进行加热。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小型流量阀40位于所述箱体22的一侧,所述箱体22至少在邻近所述小型流量阀40的一侧采用双层板结构,所述双层板结构包括相对的内板体22a和外板体22b,所述内板体22a与所述外板体22b之间形成有风冷通道222,所述外板体22b设有与风冷通道222连通的进风口223,所述内板体22a设有将所述风冷通道222与所述燃烧室221连通的出风口224。如此,当风机组件30工作时,燃烧室221内形成负压,外部冷空气能够自进风口223进入至风冷通道222内,气流在流经风冷通道222的过程中能够对箱体22的侧壁进行冷却降温,避免箱体22内的高温向外辐射而对箱体22外侧的小型流量阀40产生损害,从而能够延长小型流量阀40的使用寿命。并且风冷通道222内的气流能够经由内板体22a的出风口224输送至燃烧室221内,起到二次空气补给的作用,提升燃烧效率。可选地,箱体22的每一侧壁均采用上述的双层板结构板,以在箱体22的每一个侧壁内部均形成有风冷通道222,从而能够对箱体22的各个侧壁均进行冷却降温,以起到更好的冷却降温效果。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24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5均自所述换热器23向下延伸设置,所述小型流量阀40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24和所述第二连接管25的底端。如此,使得小型流量阀40能够尽可能地远离换热器23设置,从而能够避免换热器23辐射的热量对小型流量阀40的小型流量阀40和控制部件42产生损害。
进一步地,所述小型流量阀40与所述换热器2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0mm。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小型流量阀40与换热器23之间预留出足够的距离,避免小型流量阀40的阀体41和控制部件42长期受到换热器23的热辐射而损坏,可延长小型流量阀40的使用寿命。例如,小型流量阀40与换热器23之间的距离可以为60mm、70mm、80mm、90mm、100mm等等。
进一步地,所述小型流量阀40与所述燃烧器21在所述壳体10的高度方向错开布置。如此,能够使小型流量阀40尽可能地远离燃烧器21的热辐射区域,延长小型流量阀40的使用寿命。例如,小型流量阀40可以错开布置于燃烧器21的上方(也即小型流量阀40位于箱体22的一侧),或者也可以将第一连接管24和第二连接管25设计地足够长以使小型流量阀40错开布置于燃烧器21的下方。
如图4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23包括沿所述壳体10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端板233,设于两所述端板233之间的多个换热管234,以及套设于多个换热管234外围的换热片235,多个所述换热管234沿所述壳体10的厚度方向排布形成单层换热管结构,多个所述换热管234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换热流道,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4的所述端板233设有所述进水口231和所述出水口232。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234的数量可以有多个,换热片235的数量也可以有多个,多个换热片235并排设置,多个换热管234在每一换热片235上依次排布,多个换热管234依次连通形成换热流道。换热片235套设于换热管234外,换热片235可以与换热管234卡接,或者焊接固定,在此不作限制。此外,换热管234和换热片235的材质可以为铜材,当然也可以为其它材质。相较于多层换热管结构的换热器23而言,单层换热管结构的换热器23的高度更低,占用的高度空间更小,使得热水器100整机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更短;并且单层换热管234直接与高温烟气接触,相对于设置多层换热管而言,单层换热管234的低温区较少,不存在上下两层换热管234之间具有温度差的问题,当热水器100的燃烧器21在小负荷工作时,低温区较少的单层换热管234不易产生冷凝水,从而降低了冷凝水腐蚀热水器100的风险。
另外,传统的热水器的换热器一般采用有盘管的换热器,需要在燃烧换热系统的箱体外侧缠绕盘管,不仅会增大燃绕换热系统整体的厚度,增大占用空间,并且设置盘管还会增加漏水点,增大水阻压力。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小型流量阀40能够实现精确化的智能旁通功能以对旁通混水温度进行控制,从而无需再在燃烧换热系统20的箱体22外周缠绕盘管,故采用无盘管换热器23即可,如此能够减小燃绕换热系统整体的厚度,减小占用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热水器100的体积,同时不需要设置盘管也能够减少漏水点,减小水阻压力。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换热管234的轴向投影面上,所述换热片235上任意一点与所述换热管234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其中,换热管234的轴向投影面可以理解为:沿换热管234的径向截面,在换热管234的径向截面上,换热片235在该截面上的任意一点,与换热管234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或者等于3mm,如此使得换热片235上任意一点与换热管234之间的距离较近。在热水器100工作时,吸收了高温烟气的热量的换热片235会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管234上,换热片235与换热管234之间的距离较近,有利于提高换热片235的换热能力,并且还有利于减小换热片235的体积,提高换热片235的材料利用率,以使得换热片235上的温度能够均匀分布。其中,换热片235上任意一点与换热管234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为3mm,或者2.5mm,或者2mm等,具体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234内设有用于对水流进行扰流的扰流件236。扰流件236能够延长水流在换热管234内的流动路径,增强扰流效果,增加高温烟气与水的接触时间,使得高温烟气与水的换热更充分。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体41包括第一管体411、第二管体412和旁通管体413,所述第一管体411与所述第二管体412沿所述壳体10的高度方向并行延伸设置,所述旁通管体413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体411和所述第二管体412之间,所述第一管体411构造出所述第一流道401,所述第二管体412构造出所述第二流道402,所述旁通管体413构造出所述旁通流道403,所述控制部件42设于所述旁通管体413,所述控制部件42包括电磁阀或者比例阀。
在本实施例中,旁通管体41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管体411的中部和第二管体412的中部,使得阀体41大体呈现出“H”型结构,小型流量阀40设置为H阀,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其中,第一管体411的轴线和第二管体412的轴线共同限定出与第一侧壁13相对的基准平面,阀体41的最大轮廓面为阀体41在基准平面上的投影所形成的“H”面。可选地,所述阀体41的最大轮廓面朝向所述壳体10宽度方向的一侧,能够避免阀体41过多的占用壳体10宽度方向的空间,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热水器100的宽度尺寸。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阀体41并不限定于H阀结构,只要在阀体41内部构造出相应的流道即可,例如,阀体41还可以设置为水路板。其中,控制部件42为电磁阀或者比例阀。例如,控制部件42可采用电磁阀对旁通流道403的通断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实现旁通流道403在有旁通流量和无旁通流量两档之间进行切换,调节简单方便,响应速度快。又例如,控制部件42可采用比例阀,比例阀配置有步进电机可实现连续性的无极调节,调节精度更高。可选地,控制部件42仅为电磁阀或者比例阀中的一者,如此,在保证实现旁通流量调节功能的前提下,能够简化控制部件42的数量,以使小型流量阀40的整体结构更为精简,体积更小,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沿高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顶壁和底壁,以及沿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燃烧换热系统,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燃烧换热系统具有换热流道,所述燃烧换热系统与所述顶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区,所述燃烧换热系统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区;
风机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并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连通;以及
小型流量阀,设于所述第二容置区,所述小型流量阀包括阀体及设于所述阀体的控制部件,所述阀体具有与所述换热流道的进水端连通的第一流道,与所述换热流道的出水端连通的第二流道,以及将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旁通流道,所述控制部件用于对所述旁通流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集烟罩、风机本体和驱动件,所述集烟罩设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的上方,所述风机本体连接于所述集烟罩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所述驱动件驱动连接于所述风机本体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小型流量阀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背板,所述阀体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背板连接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器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容置区的电控模块,所述小型流量阀与所述电控模块均位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的同一侧,所述燃烧换热系统、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小型流量阀分别与所述电控模块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有第三容置区,所述第三容置区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容置区交汇连通,所述热水器还包括进水模块,所述进水模块设于所述第三容置区与所述第二容置区的交汇区域,所述底壁设有与所述进水模块的进水端连通的进水接头,所述进水模块的出水端通过进水管与所述第一流道的进水端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器还包括进气模块,所述进气模块设于所述第三容置区与所述第二容置区的交汇区域,所述进气模块位于所述进水模块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所述底壁设有与所述进气模块的进气端连接的进气接头,所述进气模块的出气端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的燃烧器连通;
和/或,所述热水器还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包括折弯连接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管段位于所述第三容置区,所述第一管段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底壁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部位设有出水接头,所述第二管段的出水端与所述出水接头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换热系统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燃烧器、箱体和换热器,所述箱体构造出将所述燃烧器与所述换热器连通的燃烧室,所述换热器具有所述换热流道,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换热流道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水端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进水端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流量阀位于所述箱体的一侧,所述箱体至少在邻近所述小型流量阀的一侧采用双层板结构,所述双层板结构包括相对的内板体和外板体,所述内板体与所述外板体之间形成有风冷通道,所述外板体设有与风冷通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内板体设有将所述风冷通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的出风口。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自所述换热器向下延伸设置,所述小型流量阀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底端;所述小型流量阀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0mm;和/或,所述小型流量阀与所述燃烧器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错开布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端板,设于两所述端板之间的多个换热管,以及套设于多个换热管外围的换热片,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排布形成单层换热管结构,多个所述换热管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换热流道,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端板设有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管的轴向投影面上,所述换热片上任意一点与所述换热管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和/或,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内设有用于对水流进行扰流的扰流件。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旁通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并行延伸设置,所述旁通管体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所述第一管体构造出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管体构造出所述第二流道,所述旁通管体构造出所述旁通流道,所述控制部件设于所述旁通管体,所述控制部件包括电磁阀或者比例阀。
CN202322495503.8U 2023-09-13 2023-09-13 热水器 Active CN2210054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5503.8U CN221005462U (zh) 2023-09-13 2023-09-13 热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5503.8U CN221005462U (zh) 2023-09-13 2023-09-13 热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05462U true CN221005462U (zh) 2024-05-24

Family

ID=91126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5503.8U Active CN221005462U (zh) 2023-09-13 2023-09-13 热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054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676103Y (zh)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N111326767B (zh) 一种加热中冷加湿一体装置及燃料电池系统和控制方法
CN218645772U (zh) 热泵热水器
CN221005462U (zh) 热水器
CN201318232Y (zh) 发动机燃料汽化器
CN219236710U (zh) 一种油电一体加热器
CN218992431U (zh) 进水阀总成及热水器
CN221005460U (zh) 热水器
CN221005461U (zh) 热水器
CN221036192U (zh) 热水器
CN221005494U (zh) 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CN112490468B (zh) 一种集成式中冷器、热管理装置及燃料电池系统
CN221005459U (zh) 热水器
CN212511393U (zh) 多能热水系统
CN113432300A (zh) 相变储热式燃气热水器及其工作方法
CN2282150Y (zh) 家庭热风供暖器
CN221005499U (zh)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CN102506455B (zh) 一种高效节能式电加热取暖器
CN218993699U (zh) 换热器及燃气设备
CN221005497U (zh)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CN215062826U (zh) 即热式电加热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CN214791934U (zh) 一种柴油暖风热水一体机加热器
CN217636177U (zh) 燃气热水器
CN221005498U (zh) 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CN212457074U (zh) 一种带有水力集成模块的环境家居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