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05494U - 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05494U
CN221005494U CN202322491341.0U CN202322491341U CN221005494U CN 221005494 U CN221005494 U CN 221005494U CN 202322491341 U CN202322491341 U CN 202322491341U CN 221005494 U CN221005494 U CN 2210054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water
water outlet
water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13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丕田
李龙
辛森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9134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054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054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054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Fluid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该热交换系统包括:换热器,具有位于同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以及小型流量阀,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小型流量阀包括阀体和设于所述阀体的控制部件,所述阀体设有进水流道、出水流道,以及将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出水流道连通的旁通流道,所述控制部件用于对所述旁通流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流道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热交换系统的水路布置紧凑性,减小占用空间,有利于实现热水器的体积小型化,同时能够实现旁通流量调节,进而实现对用户洗浴用水温度的主动控制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

Description

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热水器的热交换系统中,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换热器的相对两侧,需要在换热器的相对两侧分别单独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为了实现旁通混水功能,通常还需要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连接一根较长的旁通管,导致热交换系统的水路布置不够紧凑,整个热交换系统在热水器的壳体内的占用空间较大,导致热水器整机体积较大,并且热交换系统无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旁通流量调节,无法实现对用户洗浴用水温度的主动控制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热交换系统,旨在提高热交换系统的水路布置紧凑性,减小占用空间,有利于实现热水器的体积小型化,同时能够实现旁通流量调节,进而实现对用户洗浴用水温度的主动控制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交换系统用于设置在热水器的壳体内,所述热交换系统包括:
换热器,具有位于同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以及
小型流量阀,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小型流量阀包括阀体和设于所述阀体的控制部件,所述阀体设有进水流道、出水流道,以及将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出水流道连通的旁通流道,所述控制部件用于对所述旁通流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流道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同一侧设有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进水流道和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出水流道和所述出水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自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同一侧向下延伸设置,所述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底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之间形成有间隔区域,所述控制部件设于所述阀体朝向所述间隔区域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小型流量阀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燃烧模块的容置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小型流量阀与所述换热器主体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0mm;
和/或,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换热器主体长度方向的同一侧,且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沿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主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端板,以及设于两所述端板之间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沿第二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排布形成单层换热管结构,两所述端板对应各所述换热管分别设有连通部,多个所述换热管通过多个所述连通部连通形成迂回弯折的换热通道,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设于其中一所述端板,所述换热通道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在两所述端板之间排布的多个换热片,每一所述换热片同时套设于多个所述换热管的外围,在所述换热管的轴向投影面上,所述换热片上任意一点与所述换热管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和/或,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内设有用于对水流进行扰流的扰流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热水器的背板连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设置,所述连接部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背板连接固定;
和/或,所述阀体与所述连接部为塑胶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包括并行延伸且间隔设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以及连接于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之间的旁通管,所述进水管内部形成所述进水流道,所述出水管内部形成所述出水流道,所述旁通管内部形成所述旁通流道,所述控制部件设于所述旁通管,所述进水管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进水流道连通的第一进水端口和第一出水端口,所述出水管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出水流道连通的第二进水端口和第二出水端口,所述第一出水端口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端口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控制部件为电磁阀或者比例阀。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水器,包括:
壳体;以及
如上所述的热交换系统,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小型流量阀位于所述换热器朝向所述壳体宽度方向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进水口和出水口设于换热器的同一侧,并将小型流量阀设于换热器的一侧,小型流量阀同时集成有进水流道、出水流道和旁通流道,进水流道与换热器的进水口连通,出水流道与换热器的出水口连通,旁通流道将进水流道与出水流道连通,如此,使得换热器的进水口、出水口和小型流量阀的布置更为紧凑,有利于提高热交换系统的水路布置的紧凑性,减小热交换系统的占用空间,当该热交换系统应用于热水器时,有利于减小热水器的体积,实现热水器体积小型化。另外,该小型流量阀还设有用于对旁通流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件,应用于热水器时,小型流量阀的控制部件可与热水器的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控制系统根据热水器的工作状态对控制部件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进而通过控制部件能够对旁通流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使得热水器的旁通混水量能够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节,进而实现对用户洗浴用水温度的主动控制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热交换系统的换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热交换系统的小型流量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小型流量阀的主视图;
图5为图3中小型流量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热水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0 热水器 400 冷水输入管
100 热交换系统 21 阀体
10 换热器 201 进水流道
101 进水口 201a 第一进水端口
102 出水口 201b 第一出水端口
103 间隔区域 202 出水流道
104 容置空间 202a 第二进水端口
11 换热器主体 202b 第二出水端口
111 端板 203 旁通流道
1111 连通部 211 进水管
112 换热组件 212 出水管
1121 换热管 213 旁通管
1122 换热片 22 控制部件
113 扰流件 200 燃烧模块
12 第一连接管 300 风机
13 第二连接管 500 热水输出管
20 小型流量阀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交换系统100,用于设置在热水器1000的壳体内。
请参照图1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热交换系统100包括换热器10和小型流量阀20。所述换热器10具有位于同一侧的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所述小型流量阀20设于所述换热器10的一侧,所述小型流量阀20包括阀体21和设于所述阀体21的控制部件22,所述阀体21设有进水流道201、出水流道202,以及将所述进水流道201与所述出水流道202连通的旁通流道203,所述控制部件22用于对所述旁通流道20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所述进水流道201与所述进水口101连通,所述出水流道202与所述出水口10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的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位于同一侧,根据换热器10内部换热通道的走向布置,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可以设于换热器10的长度方向(如左右方向)的同一侧;或者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可以设于换热器10的宽度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的同一侧;亦或者,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可以设于换热器10的高度方向(如上下方向)的同一侧。通过将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设于换热器10的同一侧,使得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的布置位置更为集中,以便于将小型流量阀20同时与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连接。小型流量阀20设于换热器10的一侧,具体而言,小型流量阀20可以设于换热器10设有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的一侧,也即小型流量阀20、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均位于换热器10的同一侧;或者,小型流量阀20可以设于换热器10与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相邻的一侧。
具体地,阀体21构造出流道结构并为控制部件22的安装起到结构支撑作用,阀体21可采用金属件或者耐高温的塑料件制成。其中,阀体21内部构造出进水流道201、出水流道202和旁通流道203,进水流道201与换热器10的进水口101可直接连通或者通过管道连通,出水流道202与换热器10的出水口102可直接连通或者通过管道连通,旁通流道203将进水流道201与出水流道202连通。如此,热交换系统100工作时,冷水经由进水流道201和进水口101输送至换热器10内进行换热,换热器10内的热水经由出水口102输出至出水流道202,同时进水流道201内的冷水还能够经由旁通流道203输送至出水流道202,从而实现旁通混水功能。控制部件22安装于阀体21与旁通流道203相对应的位置,通过控制部件22可控制旁通流道203的过水流量。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件22控制旁通流道203的过水流量,应该理解为在控制部件22的控制下使得通过旁通流道203的水流量能够产生一定的变化,此处的水流量变化可以是在无流量和有流量之间的变化,也可以是在有流量的情况下实现大流量和小流量之间的变化。其中,控制部件22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电磁阀、比例阀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设于换热器10的同一侧,并将小型流量阀20设于换热器10的一侧,小型流量阀20同时集成有进水流道201、出水流道202和旁通流道203,进水流道201与换热器10的进水口101连通,出水流道202与换热器10的出水口102连通,旁通流道203将进水流道201与出水流道202连通,如此,使得换热器10的进水口101、出水口102和小型流量阀20的布置更为紧凑,有利于提高热交换系统100的水路布置的紧凑性,减小热交换系统100的占用空间,当该热交换系统100应用于热水器1000时,有利于减小热水器1000的体积。另外,该小型流量阀20还设有用于对旁通流道20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件22,应用于热水器1000时,小型流量阀20的控制部件22可与热水器1000的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控制系统根据热水器1000的工作状态对控制部件22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进而通过控制部件22能够对旁通流道20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使得热水器1000的旁通混水量能够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节,进而实现对用户洗浴用水温度的主动控制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关于具体应用场景将在下文关于热水器1000部分进行介绍,在此不做详述。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包括换热器主体11、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所述换热器主体11的同一侧设有所述进水口101和所述出水口102,所述第一连接管1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进水流道201和所述进水口101,所述第二连接管1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出水流道202和所述出水口102。
在本实施例中,小型流量阀20的阀体21与换热器主体1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相连接,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直管、弯管或者直管与弯管的组合,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如此,使得小型流量阀20的布置位置可以更为灵活,既可以将小型流量阀20与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布置于同一侧,也可以将小型流量阀20布置于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的相邻侧。另外,阀体21与换热器主体1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相连,使得小型流量阀20能够尽量布置于远离换热器主体11的位置,从而能够避免换热器主体11辐射的热量对小型流量阀20的阀体21和控制部件22产生损害,有利于延长小型流量阀20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1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3均自所述换热器主体11的同一侧向下延伸设置,所述阀体21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3的底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均自换热器主体11的同一侧(也即换热器主体11设有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的一侧)向下延伸设置,第一连接管12的轴线与第二连接管13的轴线大体平行,如此,使得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的排布更为规整,有利于节省占用空间。小型流量阀20的阀体21连接于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的底端,使得第一连接管12、第二连接管13和小型流量阀20均位于换热器主体11的同一侧,有利于充分利用热交换系统100的同侧空间,以进一步减小应用于热水器1000时的体积。并且小型流量阀20位于换热器主体11设有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的一侧的下方位置,如此,使得小型流量阀20远离换热器主体11设置,从而能够避免换热器主体11辐射的热量对小型流量阀20的阀体21和控制部件22产生损害,有利于延长小型流量阀2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管1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3之间形成有间隔区域103,所述控制部件22设于所述阀体21朝向所述间隔区域103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在换热器主体11的宽度方向(例如前后方向)间隔排布并向下延伸设置,使得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区域103,能够避免第一连接管12与第二连接管13距离太近而对管体内水的温度产生影响。并且小型流量阀20的控制部件22设于阀体21朝向间隔区域103的一侧,如此,能够充分利用热交换系统100自身构造出的空腔区域容纳控制部件22,以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减小占用空间。具体地,阀体21可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接管12底端的进水管211,连接于第二连接管13底端的出水管212,以及连接于进水管211和出水管212之间的旁通管213,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之间对应于旁通管213顶侧的空间形成间隔区域103,控制部件22设于旁通管213的顶侧。
如图1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与所述小型流量阀20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燃烧模块200的容置空间104。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包括横向延伸设置的换热器主体11,以及自换热器主体11的同侧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小型流量阀20连接于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的底端,使得热交换系统100整体呈现出类似倒“L”型结构,换热器10与小型流量阀20围合形成半开放式的容置空间104,该容置空间104可用于容置热水器1000的燃烧模块200。当该热交换系统100应用于热水器1000时,燃烧模块200容置于容置空间104内,使得燃烧模块200与热交换系统100的配合更为紧凑,有利于实现空间充分利用,减少热水器1000的整体体积,同时燃烧模块200产生的高温烟气向上流动能够与位于上方的换热器主体11充分接触进行换热,提升加热效率。
为了避免换热器主体11辐射的热量对小型流量阀20产生损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小型流量阀20与所述换热器主体1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0mm。如此,能够保证小型流量阀20与换热器主体11之间预留出足够的距离,避免小型流量阀20的阀体21和控制部件22长期受到换热器主体11的热辐射而损坏,可延长小型流量阀20的使用寿命。例如,小型流量阀20与换热器主体11之间的距离可以为60mm、70mm、80mm、90mm、100mm等等。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101和所述出水口102位于所述换热器主体11长度方向的同一侧,且所述进水口101和所述出水口102沿所述换热器主体11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主体11的长度方向具体可以为左右方向,换热器主体11的宽度方向具体可以为前后方向。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位于换热器主体11长度方向的同一侧,使得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均可布置于换热器主体11长度方向的同一侧,有利于充分利用换热器主体11长度方向的同侧空间,同时也能够方便小型流量阀20的安装。并且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沿换热器主体1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使得第二连接管13和第二连接管13能够沿换热器主体11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换热器主体11宽度方向的空间。另外,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沿换热器主体11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使得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大,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延长连接于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之间的换热通道的长度,使得换热通道内的水能够与燃烧模块200产生的高温烟气充分换热,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主体11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端板111,以及设于两所述端板111之间的换热组件112,所述换热组件112包括沿第二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换热管1121,多个所述换热管1121排布形成单层换热管结构,两所述端板111对应各所述换热管1121分别设有连通部1111,多个所述换热管1121通过多个所述连通部1111连通形成迂回弯折的换热通道,所述进水口101和所述出水口102均设于其中一所述端板111,所述换热通道连通所述进水口101与所述出水口102;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具体可以是换热器主体11的长度方向(例如左右方向),第二方向具体可以是换热器主体11的宽度方向(例如前后方向)。两个端板111共同配合以对换热组件112进行支撑,并且两个端板111上的连通部1111还起到水盒的作用,以将多个独立的换热管1121串联起来形成迂回曲折的换热通道;如此,无需再在两个端板111的外侧设置弯管结构以将相邻的两个换热管1121进行连接,可简化装配工艺,提升生产效率。具体地,各端板111均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其中,第一板体位于第二板体朝向换热组件112的一侧。第二板体设有朝远离第一板体一侧拱起的凸包,凸包与第一板体围合形成连通部1111,连通部1111内部呈中空设置,第一板体设有供换热管1121的端部插入至连通部1111的腔体内的穿孔。其中,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焊接、螺钉连接等方式进行固定。可选地,第一板体的周缘设有翻边,第二板体的周缘设有与第一板体的翻边相对的折边,折边与翻边抵接配合,以提升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装配可靠性。
多个换热管1121沿换热器主体11的宽度方向(例如前后方向)排布成单层换热管结构,单层换热管结构与烟气流动方向相垂直,如此,燃烧模块200产生的高温烟气自下而上流动能够与单层换热管结构充分接触进行换热,提升换热效率。相较于多层换热管结构的换热器而言,单层换热管结构的换热器10的高度更低,占用的高度空间更小,使得热交换系统100在高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更小,从而使热水器1000整机高度尺寸更短;并且单层换热管1121直接与高温烟气接触,相对于设置多层换热管1121而言,单层换热管1121的低温区较少,不存在上下两层换热管1121之间具有温度差的问题,当热水器1000的燃烧器200在小负荷工作时,低温区较少的单层换热管1121不易产生冷凝水,从而降低了冷凝水腐蚀热水器1000的风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112还包括在两所述端板111之间排布的多个换热片1122,每一所述换热片1122同时套设于多个所述换热管1121的外围,在所述换热管1121的轴向投影面上,所述换热片1122上任意一点与所述换热管1121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1121的轴向投影面可以理解为:沿换热管1121的径向截面,在换热管1121的径向截面上,换热片1122在该截面上的任意一点,与换热管1121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或者等于3mm,如此使得换热片1122上任意一点与换热管1121之间的距离较近。在热水器100工作时,吸收了高温烟气的热量的换热片1122会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管1121上,换热片1122与换热管1121之间的距离较近,有利于提高换热片1122的换热能力,并且还有利于减小换热片1122的体积,提高换热片1122的材料利用率,以使得换热片1122上的温度能够均匀分布。其中,换热片1122上任意一点与换热管1121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为3mm,或者2.5mm,或者2mm等,具体在此不作限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1121内设有用于对水流进行扰流的扰流件113。扰流件113能够延长水流在换热管1121内的流动路径,增强扰流效果,增加高温烟气与水的接触时间,使得高温烟气与水的换热更充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21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热水器1000的背板连接固定。具体地,热水器1000安装于墙体后,热水器1000的壳体的背板靠近墙体设置,阀体21通过连接部与背板连接固定,使得小型流量阀20的安装更为稳定可靠,避免热水器1000工作过程中小型流量阀20发生晃动,从而保证小型流量阀20的工作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21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设置,所述连接部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背板连接固定。其中,阀体21与连接部一体成型设置,使得连接部的结构强度更高,并且便于生产制造。连接部通过连接件(例如螺钉、螺栓、插销等)与背板连接固定,装配简单方便,且连接稳定可靠。可选地,所述阀体21与所述连接部为塑胶件,如此,能够将阀体21与连接部一体注塑成型,制造工艺简单。
请参照图1至图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体21包括并行延伸且间隔设置的进水管211和出水管212,以及连接于所述进水管211和所述出水管212之间的旁通管213,所述进水管211内部形成所述进水流道201,所述出水管212内部形成所述出水流道202,所述旁通管213内部形成所述旁通流道203,所述控制部件22设于所述旁通管213,所述进水管211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进水流道201连通的第一进水端口201a和第一出水端口201b,所述出水管212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出水流道202连通的第二进水端口202a和第二出水端口202b,所述第一出水端口201b与所述进水口101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端口202a与所述出水口102连通,所述控制部件22为电磁阀或者比例阀。
在本实施例中,阀体21包括进水管211、出水管212和旁通管213,整体呈现出H阀结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阀体21并不限定于H阀结构,只要在阀体21内部构造出相应的流道即可,例如,阀体21还可以设置为水路板。在装配时,可以将进水管211设有第一出水端口201b的一端与换热器10的进水口101通过第一连接管12连通,将出水管212设有第二进水端口202a的一端与换热器10的出水口102通过第二连接管13连通。可选地,第一连接管12可拆卸地插接于进水管211内,第二连接管13可拆卸地插接于出水管212内,通过插接配合的方式进行装配,便于小型流量阀20与换热器10的安装和拆卸。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进水管211和出水管212的长度设计地足够长,进而能够代替第一连接管12和第二连接管13,以进一步减少管路连接数量,简化装配工艺,减少漏水风险点。控制部件22设于旁通管213的周壁,以便对旁通流道203进行控制。
其中,控制部件22包括电磁阀或比例阀。例如,控制部件22可采用电磁阀对旁通流道203的通断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实现旁通流道203在有旁通流量和无旁通流量两档之间进行切换,调节简单方便,响应速度快。又例如,控制部件22可采用比例阀,比例阀配置有步进电机可实现连续性的无极调节,调节精度更高。可选地,控制部件22仅为电磁阀或者比例阀中的一者,如此,在保证实现旁通流量调节功能的前提下,能够简化控制部件22的数量,以使小型流量阀20的整体结构更为精简,体积更小,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可选地,如图3所示,控制部件22设于旁通管213的周壁并位于进水管211和出水管212之间,如此,能够充分利用阀体21自身构造出的空腔区域容纳控制部件22,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小小型流量阀20整体的体积。
可选地,如图3所示,进水管211的轴线、控制部件22的中心线和出水管212的轴线相互平行,控制部件22的中心线与进水管21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1,控制部件22的中心线与出水管212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L1小于L2。如此,使得控制部件22与进水管211之间的距离较小,而与出水管212之间的距离较远。在应用于热水器1000时,进水管211为用于输送冷水的冷水管,出水管212为用于输送热水的热水管,如此,使得控制部件22能够远离热水管(也即出水管212)设置,避免热水管辐射的热量对控制部件22产生损害,同时控制部件22更靠近冷水管(也即进水管211)设置,有利于对控制部件22的散热,从而延长控制部件22的使用寿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部件22也可设置于旁通管213周壁的其他位置,例如,控制部件22的中心线可垂直于进水管211的轴线和出水管212的轴线所限定出的平面,使得控制部件22与出水管212错开排布,进而能够使控制部件22尽可能地远离出水管212设置。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进水管211的轴线与所述出水管212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3,其中,L3小于100mm。如此,能够减小旁通管213长度和装配形变对旁通比和旁通响应速度的影响。具体而言,进水管211和出水管212之间的距离较短,使得旁通管213的长度缩短,进而能够缩短旁通流道203的长度,使得进水流道201内的冷水能够经过较短的旁通流道203快速输送至出水流道202内以与出水流道202内的热水进行混合,从而能够保证具有较快的旁通响应速度和更为精确的旁通比。并且旁通管213长度缩短,有利于提升整个阀体21的结构稳定性,避免旁通管213在长时间使用后发生变形而对旁通比和旁通响应速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其中,L3可根据需要设计为90mm、80mm、70mm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小型流量阀20还包括设于所述进水管211的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用于对所述进水流道201的进水流量进行检测;和/或,所述小型流量阀20还包括设于所述进水管211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对所述进水流道201的进水温度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小型流量阀20的进水管211可作为流量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的安装载体,使得小型流量阀20的集成度更高,功能更为多元化,无需再在热水器1000的冷水输入管400上再另外安装流量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有利于减少零部件装配数量,提升装配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能够减少由于零部件装配而产生的漏水风险点。该热交换系统100应用于热水器1000时,可以将小型流量阀20的安装位置更靠近热水器1000的冷水输入管400的进水端设置(也即替代原有的流量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从而使得小型流量阀20远离燃烧模块200所形成的热辐射区域,避免集成于小型流量阀20上的电子元件因热辐射而损坏,可延长小型流量阀20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水器1000,该热水器1000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热交换系统100,所述小型流量阀20位于所述换热器10朝向所述壳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如此,能够充分利用壳体的宽度方向的空间布置换热器10和小型流量阀20,以使壳体的宽度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该热交换系统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热水器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该热水器1000包括热交换系统100、燃烧模块200、风机300、冷水输入管400和热水输出管500。其中,热交换系统100包括换热器10和与换热器10连接的小型流量阀20,燃烧模块200设于换热器10的下方,风机300设于燃烧模块200的下方,冷水输入管400与小型流量阀20的进水管211的进水端连接,热水输出管500与小型流量阀20的出水管212的出水端连接。小型流量阀20的控制部件22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与热水器1000的控制系统电连接,控制系统根据热水器1000的工作状态对控制部件22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进而通过控制部件22能够对旁通流道20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使得热水器1000的旁通混水量能够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而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热水器1000存在的启停恒温差、汽化噪音高、热效率偏低等问题。
例如,热水器1000正常工作时,控制部件22控制关闭旁通流道203,此时换热器10的换热管内的最高温度就是热水器1000的设定温度,如此,可以大幅降低气化噪音风险,并且不会影响换热器10热效率,还可以延长换热器10的使用寿命。
热水器1000停水后,控制部件22控制打开旁通流道203,并且可根据实际工况,在开机几秒内关闭旁通流道203。此时,进水流道201内的部分冷水经由旁通流道203输送至出水流道202内,冷水与出水流道202内的高温水混合,可以有效降低停水温升;由于部分冷水从旁通流道203分流,使得进水流道201朝向换热器10输送的水流量降低,从而能够减小启动下过冲。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工况来判断是否在正常燃烧时开启旁通,例如:冬季进出水温差大,需要迅速加热到设定温度时,控制部件22控制关闭旁通流道203,此时既提升了加热速度又保证了能够加热到设定温度,停水再启动时,可以减小旁通时间,从而减小下过冲;夏季需要低温浴时,控制部件22控制打开旁通流道203,此时能够降低热水器1000最低温升,防止洗澡时水温过烫,并且能够提高换热管内水温,从而提高烟气温度,避免冷凝水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热交换系统,用于设置在热水器的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系统包括:
换热器,具有位于同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以及
小型流量阀,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小型流量阀包括阀体和设于所述阀体的控制部件,所述阀体设有进水流道、出水流道,以及将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出水流道连通的旁通流道,所述控制部件用于对所述旁通流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流道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同一侧设有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进水流道和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出水流道和所述出水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自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同一侧向下延伸设置,所述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底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之间形成有间隔区域,所述控制部件设于所述阀体朝向所述间隔区域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小型流量阀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燃烧模块的容置空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流量阀与所述换热器主体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0mm;
和/或,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换热器主体长度方向的同一侧,且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沿所述换热器主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主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端板,以及设于两所述端板之间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沿第二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排布形成单层换热管结构,两所述端板对应各所述换热管分别设有连通部,多个所述换热管通过多个所述连通部连通形成迂回弯折的换热通道,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设于其中一所述端板,所述换热通道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在两所述端板之间排布的多个换热片,每一所述换热片同时套设于多个所述换热管的外围,在所述换热管的轴向投影面上,所述换热片上任意一点与所述换热管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和/或,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内设有用于对水流进行扰流的扰流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热水器的背板连接固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设置,所述连接部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背板连接固定;
和/或,所述阀体与所述连接部为塑胶件。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包括并行延伸且间隔设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以及连接于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之间的旁通管,所述进水管内部形成所述进水流道,所述出水管内部形成所述出水流道,所述旁通管内部形成所述旁通流道,所述控制部件设于所述旁通管,所述进水管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进水流道连通的第一进水端口和第一出水端口,所述出水管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出水流道连通的第二进水端口和第二出水端口,所述第一出水端口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端口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控制部件为电磁阀或者比例阀。
12.一种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系统,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小型流量阀位于所述换热器朝向所述壳体宽度方向的一侧。
CN202322491341.0U 2023-09-13 2023-09-13 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Active CN2210054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1341.0U CN221005494U (zh) 2023-09-13 2023-09-13 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1341.0U CN221005494U (zh) 2023-09-13 2023-09-13 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05494U true CN221005494U (zh) 2024-05-24

Family

ID=91089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1341.0U Active CN221005494U (zh) 2023-09-13 2023-09-13 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054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486099U (zh) 燃气燃烧设备
CN210486100U (zh) 燃气燃烧设备
US11739980B2 (en) Heat exchanging unit, heat exchanging apparatus, and hot water supply system
CN221005494U (zh) 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CN220314657U (zh) 水壶、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8992431U (zh) 进水阀总成及热水器
CN221005498U (zh) 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CN221005462U (zh) 热水器
CN221005460U (zh) 热水器
US20110057047A1 (en) Hot air heater
CN221036192U (zh) 热水器
CN221005461U (zh) 热水器
CN210425563U (zh) 燃烧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CN221005497U (zh)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CN211781908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燃烧器总成和一种燃气热水器
CN221005459U (zh) 热水器
CN218993699U (zh) 换热器及燃气设备
CN221005499U (zh)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US4090492A (en) Forced air furnace with liquid heat exchanger
CN219514237U (zh) 一种电加热器及应用该电加热器的液冷源循环系统
CN212901993U (zh) 壁挂式燃气热水器
KR102079210B1 (ko) 보일러의 펌프와 온수 열교환기 일체형 모듈
CN217636177U (zh) 燃气热水器
KR200330705Y1 (ko) 온수보일러
CN217441949U (zh) 一种紧凑型的恒温壁挂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