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05499U -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05499U
CN221005499U CN202322495558.9U CN202322495558U CN221005499U CN 221005499 U CN221005499 U CN 221005499U CN 202322495558 U CN202322495558 U CN 202322495558U CN 221005499 U CN221005499 U CN 2210054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water
pipe body
bypass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555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龙
蒋灵
李丕田
苟光明
吴世华
刘锋
辛森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9555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054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05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054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Fluid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换热系统和热水器,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和流量阀,换热器具有进水管段和出水管段;流量阀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侧边,所述流量阀包括阀体和设于所述阀体的控制部件,所述阀体包括与所述进水管段连通的第一管体、与所述出水管段连通的第二管体,以及将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连通的旁通管体,所述控制部件用于对所述旁通管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换热系统具备旁通混水功能,并能够有效改善热水器的热效率偏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热水器大多是在热交换器的冷水进水管与热水出水管之间连接一根旁通管,冷水进水管内的冷水通过旁通管输送至热水出水管内以与热水出水管内的热水进行混合,从而实现旁通混水功能。具有此种旁通结构的热水器,尤其是具有无盘管换热器的热水器,通常存在热效率偏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换热系统和热水器,旨在使换热系统具备旁通混水功能,并能够有效改善热水器的热效率偏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系统,换热系统包括:
换热器,具有进水管段和出水管段;以及
流量阀,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侧边,所述流量阀包括阀体和设于所述阀体的控制部件,所述阀体包括与所述进水管段连通的第一管体、与所述出水管段连通的第二管体,以及将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连通的旁通管体,所述控制部件用于对所述旁通管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量阀的旁通比的范围为40%~70%,所述旁通比为通过所述第一管体进入所述旁通管体的水流量与通过所述第一管体进入所述进水管段的水流量的比值。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件设于所述旁通管体上,所述控制部件用于根据预设的旁通时长、所述旁通比对所述旁通管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所述旁通时长的范围为2秒~4秒。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换热管;以及
换热片,用于与所述换热管进行热交换,所述换热片套设于所述换热管外;在所述换热管的轴向投影面上,所述换热片上任意一点与所述换热管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端板以及设于两个所述端板之间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换热管,每一所述端板具有多个连通部和多个通孔,所述端板的每一所述通孔的外周缘设有朝向另一所述端板延伸的环形凸部,每一所述换热管的端部插设于一所述环形凸部内并与所述环形凸部密封连接,所述连通部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连通口,每两个所述换热管通过一所述连通部的连通口连通,多个所述换热管通过多个所述连通部连通形成换热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连通两个所述换热管的所述连通部定义为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一连通部的连通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开口宽度为W1,与所述第一连通部连通的两个所述换热管外侧的两个所述环形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宽度为W2,W1≤W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段、所述出水管段、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和所述旁通管体均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同一侧;
和/或,所述旁通管体的长度不大于100mm;
和/或,所述换热器包括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换热器主体,所述进水管段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管段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流量阀与所述换热器主体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0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多个换热管,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内设有用于对水流进行扰流的扰流件,所述扰流件包括扰流主体和两个支撑部,两个所述支撑部的顶端均与所述扰流主体连接,两个所述支撑部的底端呈间隔设置并分别支撑于所述换热管的内壁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扰流主体上设有多个扰流孔,多个所述扰流孔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扰流件具有迎水端;每一所述扰流孔远离所述迎水端的边缘设有朝外倾斜的扰流片,相邻两个所述扰流片位于所述扰流主体的两侧;
和/或,至少一个所述扰流孔的孔壁上设有朝向所述迎水端延伸的扰流凸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水器,热水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和流量阀,换热器具有进水管段和出水管段;流量阀设于换热器的侧边,流量阀包括阀体和控制部件,阀体包括与进水管段连通的第一管体、与出水管段连通的第二管体,以及将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连通的旁通管体,控制部件用于对旁通管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如此设置,当该换热系统应用于热水器时,第一管体可作为与热水器的冷水输入管连通的进水管道,第二管体可作为与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管连通的出水管道,并且通过旁通管体可将第一管体内的冷水输送至第二管体内以与第二管体内的热水进行混合,从而实现旁通混水的功能。控制部件用于与热水器的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控制系统根据热水器的工作状态对控制部件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进而通过控制部件能够对旁通管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使得热水器的旁通混水量能够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节,从而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热水器存在的热效率偏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流量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的部分结构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5中的换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5中的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1中的部分结构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中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16为图15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热水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系统10。
该换热系统可用于热水器或者其他需要实现旁通混水功能的热水系统。以下主要以该换热系统在热水器中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该热水器具体以一种具有无盘管换热器100的燃气热水器为例进行说明。
热水器包括换热系统10、燃烧器21和风机22。其中,换热系统10包括换热管140、套设于换热管140外围的换热片150,换热管140的进水端连接有进水管,换热管140的出水端连接有出水管。燃烧器21设于换热系统10的下方。对于强鼓型的燃气热水器,风机22设于燃烧器21的下方;对于强抽型的燃气热水器,风机22设于换热系统10的上方。当热水器工作时,风机22启动,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进入燃烧器21进行燃烧,外部供水系统中的冷水可由进水管进入到换热系统10的换热管140内,燃烧器21产生的高温烟气向上流动以与换热系统10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换热管140内的水加热,加热后的热水可由出水管输出至用户端,以为用户提供热水。
传统的热水器通常是在换热器的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连接一根较长的旁通管以实现旁通混水功能,在热水器工作时,进水管内的冷水有一部分会通过旁通管进入到出水管内,从而实现冷水与热水混合。经研究,具有此种旁通结构的热水器至少具有以下缺陷:
(1)热水器正常燃烧时,旁通管内的流路始终保持导通状态,因此换热管140内最高温度是高于热水器设定温度的,混完冷水后才是设定温度。为了解决停水温升,通常需要较大的旁通比,若热水器设定温度为65℃,换热管140内实际温度会高达75℃,从而产生严重的气化噪音,影响用户体验,并且会影响换热器100的寿命。
(2)如果旁通比过大会产生严重汽化噪音,并且会降低换热器100的热效率,一般旁通比不能设置太高。而无盘管换热器100因缺少盘管水冷降温,停水温升较高,又需要较大旁通比才能降低停水温升,从而进一步造成汽化噪音大,热效率偏低的不良影响。
(3)由于旁通管是常开的,且旁通比是固定的,如果旁通比偏大,在冬季容易造成启停下过冲大;如果旁通比小,在夏季容易造成出水温度过高或者冷凝水风险。
其中,停水温升/启停上过冲是指: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翅片管(也即带有换热片150的换热管140)处于高温状态,当热水器停止工作后,翅片管上的热量会迅速传递到停止流动的水中,导致水温升高。当再起启动热水器时,会有一段高温水流出,严重时可能会烫伤用户。
停水温降/启停下过冲是指:热水器停止工作后,再次启动时,需要进行前清扫和点火等动作,此时会有一段冷水还来不及加热到设定温度就已流出热交换器。
启停恒温过程是指:用户热水管路中存有一部分常温热水,燃烧器21重启后会先经历一个正常水温,再经历一个上过冲(停水温升)和下过冲(停水温降),最后才能达到正常设定温度。
旁通比是指:旁通流量与主管路流量的比值,旁通冷水流量+主管路流量=总流量。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系统10,该换热系统10具备较好的旁通混水功能,并能够有效改善热水器的热效率偏低的问题。
请参阅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换热系统10包括换热器100和流量阀200,换热器100具有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流量阀200设于所述换热器100的侧边,所述流量阀200包括阀体210和设于所述阀体210的控制部件220,所述阀体210包括与所述进水管段110连通的第一管体211、与所述出水管段120连通的第二管体212,以及将所述第一管体211和所述第二管体212连通的旁通管体213,所述控制部件220用于对所述旁通管体21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管体211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进水端口和第一出水端口,进水管段110与第一出水端口连接;第二管体212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水端口和第二出水端口,出水管段120与第二进水端口连接。冷水经由第一进水端口进入到第一管体211内,再由第一出水端口流入进水管段110内,进水管段110内的冷水流入至换热器100的换热管140内而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热水经过出水管段120由第二进水端口进入到第二管体212内,再由第二出水端口输出。
可选地,进水管段110可拆卸地插接于第一管体211内,出水管段120可拆卸地插接于第二管体212内,通过插接配合的方式进行装配,便于流量阀200与换热器100的安装和拆卸。控制部件220可以设于旁通管体213的周壁并位于第一管体211和第二管体212之间,如此,能够充分利用阀体210自身构造出的空腔区域容纳控制部件220,提高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减小流量阀200整体的体积。
进一步地,换热器100的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可以设于换热器100的不同侧边,当然换热器100的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也可以设于换热器100的同一侧,根据换热器100内部换热通道的走向布置,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可以设于换热器100的长度方向(如左右方向)的同一侧;或者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可以设于换热器100的宽度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的同一侧;亦或者,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可以设于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如上下方向)的同一侧,具体在此不作限定。当将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设于换热器100的同一侧时,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的布置位置更为集中,以便于流量阀200同时与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连接。流量阀200可以设于换热器100的一侧,具体而言,流量阀200可以设于换热器100设有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的一侧,也即流量阀200、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均位于换热器100的同一侧;或者,流量阀200可以设于换热器100与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相邻的一侧。
进一步地,阀体210为控制部件220的安装起到结构支撑作用,阀体210可采用金属件或者耐高温的塑料件制成。换热系统10工作时,冷水经由第一管体211和进水管段110输送至换热器100内进行换热,换热器100内的热水经由出水管段120输出至第二管体212,同时第一管体211内的冷水还能够经由旁通管体213输送至第二管体212,从而实现旁通混水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件220控制旁通管体213的过水流量,应该理解为在控制部件220的控制下使得流经旁通管体213的水流量能够产生一定的变化,此处的水流量变化可以是在无流量和有流量之间的变化,也可以是在有流量的情况下实现大流量和小流量之间的变化。其中,控制部件220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电磁阀、比例阀等。流量阀200的控制部件220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与热水器的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控制系统根据热水器的工作状态对控制部件220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进而通过控制部件220能够对旁通管体21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
传统的热水器的冷水进水管和热水出水管分置于热水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两者之间的间距较大,通常需要连接一根很长的旁通管,实际生产时不好与控制阀连接安装,成本高昂,密封性也难以保障。请结合图1和图17,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系统10的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可位于换热器100的同一侧,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对较短,适于流量阀200的安装,如此能够省去较长的旁通管,可降低成本,并保证密封性能。
以下结合图1和图17,将本申请中的换热系统10应用于热水器,对热水器的具体控制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热水器正常工作时,控制部件220控制关闭旁通管体213,此时换热系统10的换热管140内的最高温度就是热水器的设定温度,如此,可以大幅降低气化噪音风险,并且不会影响换热系统10的热效率,还可以延长换热系统10的使用寿命。
热水器停水后,控制部件220控制打开旁通管体213,并且可根据实际工况,在开机几秒内关闭旁通管体213。此时,第一管体211内的部分冷水经由旁通管体213输送至第二管体212内,冷水与第二管体212内的高温水混合,可以有效降低停水温升;由于部分冷水从旁通管体213分流,使得第一管体211朝向进水管段110输送的水流量降低,从而能够减小启动下过冲。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工况来判断是否在正常燃烧时开启旁通,例如:冬季进出水温差大,需要迅速加热到设定温度时,控制部件220控制关闭旁通管体213,此时既提升了加热速度又保证了能够加热到设定温度,停水再启动时,可以减小旁通时间,从而减小下过冲;夏季需要低温浴时,控制部件220控制打开旁通管体213,此时能够降低热水器最低温升,防止洗澡时水温过烫,并且能够提高换热管140内的水温,从而提高烟气温度,避免冷凝水风险。
旁通管体213的长度较短,水流能够快速通过旁通管体213,如此能够确保热水器具有较快的旁通响应速度和更为精确的旁通比,从而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热水器存在的热效率偏低等问题。在本方案中,旁通流量为通过第一管体211进入旁通管体213的水流量,主管路流量为通过第一管体211进入进水管段110的水流量,也就是说,流量阀200的旁通比为通过第一管体211进入旁通管体213的水流量与通过第一管体211进入进水管段110的水流量的比值。
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系统10包括换热器100和流量阀200,换热器100具有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流量阀200设于换热器100的侧边,流量阀200包括阀体210和控制部件220,阀体210包括与进水管段110连通的第一管体211、与出水管段120连通的第二管体212,以及将第一管体211和第二管体212连通的旁通管体213,控制部件220用于对旁通管体21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如此设置,当该换热系统10应用于热水器时,第一管体211可作为与热水器的冷水输入管23连通的进水管道,第二管体212可作为与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管24连通的出水管道,并且通过旁通管体213可将第一管体211内的冷水输送至第二管体212内以与第二管体212内的热水进行混合,从而实现旁通混水的功能。控制部件220用于与热水器的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控制系统根据热水器的工作状态对控制部件220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进而通过控制部件220能够对旁通管体21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使得热水器的旁通混水量能够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节,从而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热水器存在的热效率偏低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量阀200的旁通比的范围为40%~70%,所述旁通比为通过所述第一管体211进入所述旁通管体213的水流量与通过所述第一管体211进入所述进水管段110的水流量的比值。
可以理解的是,当旁通比过大时,在热水器启动加热的过程中,由旁通管体213流入第二管体212内的水量过多而会产生严重汽化噪音,并且会降低换热器100的热效率,影响用户体验,并且会影响换热器100的寿命;当旁通比过小时,由旁通管体213流入第二管体212内的水量过少而不能中和第二管体212内的高温水。本方案通过限定流量阀200的旁通比的范围,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热水器存在的启停恒温差、汽化噪音高、热效率偏低等问题。
具体地,第一管体211与热水器的冷水输入管23连接,第二管体212与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管24连接。第一管体211的内径尺寸大于旁通管体213的内径尺寸,使得第一管体211内的冷水能够大部分输送至进水管段110内,一小部分冷水分流至旁通管体213内,从而能够避免输送至换热器100内的水量过少而直接汽化,影响制备热水的效率,同时也能够避免旁通管体213内向第二管体212输送的水量过多而使第二管体212内的热水降温幅度过大。并且通过对第一管体211的内径尺寸和旁通管体213的内径尺寸进行设计,保证旁通比的范围为40%~70%,确保能够起到较好的旁通混水效果。其中,旁通比的值可以为40%,50%,60%,70%等,具体在此不作限定。通过限定旁通比的范围为40%~70%,相对于旁通比的值小于40%或者大于70%而言,本方案能够缩小启停温度波动范围(热水器再次启动时温度上过冲和温度下过冲的波动范围),以及降低恒温等待时间(热水器再次启动时温度上过冲和温度下过冲的持续时间),从而实现对热水器的出水温度更好的启停恒温控制。
此外,为了避免旁通水量过大而对第二管体212内的热水产生较大的冲击和降温幅度,第二管体212的内径尺寸大于旁通管体213的内径尺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件220设于所述旁通管体213上,所述控制部件220用于根据预设的旁通时长、所述旁通比对所述旁通管体21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所述旁通时长的范围为2秒~4秒。
可以理解的是,当旁通时间过长时,换热管140内的水温已经超过热水器的设定温度,控制部件220控制关闭旁通管体213时,换热管140流入第二管体212内的高温水无法与旁通的冷水混合,容易造成停水上过冲,影响用户使用。当旁通时间过短时,换热管140流入第二管体212内的高温水还未完全与旁通的冷水混合就停止旁通,当再起启动热水器时,会有一段高温水流出,严重时可能会烫伤用户。本方案通过控制旁通时间和旁通比,能够有效控制旁通管体213的过水流量,从而精准控制热水器的出水温度,实现对热水器的出水温度更好的启停恒温控制,有效改善传统的热水器存在的启停恒温差、汽化噪音高、热效率偏低等问题。其中,旁通时长可以为2秒,或者3秒,或者4秒等,具体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5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换热管140和换热片150,换热片150用于与所述换热管140进行热交换,所述换热片150套设于所述换热管140外;在所述换热管140的轴向投影面上,所述换热片150上任意一点与所述换热管140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管140的数量可以有多个,换热片150的数量也可以有多个,多个换热片150并排设置,多个换热管140在每一换热片150上依次排布,多个换热管140依次连通形成换热流道。换热片150套设于换热管140外,换热片150可以与换热管140卡接,或者焊接固定,在此不作限制。此外,换热管140和换热片150的材质可以为铜材,当然也可以为其它材质,在后文还有详细介绍。
进一步地,换热管140的轴向投影面可以理解为:沿换热管140的径向截面,在换热管140的径向截面上,换热片150在该截面上的任意一点,与换热管140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或者等于3mm,如此使得换热片150上任意一点与换热管140之间的距离较近。在热水器工作时,吸收了高温烟气的热量的换热片150会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管140上,换热片150与换热管140之间的距离较近,有利于提高换热片150的换热能力,并且还有利于减小换热片150的体积,提高换热片150的材料利用率,以使得换热片150上的温度能够均匀分布。其中,换热片150上任意一点与换热管140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为3mm,或者2.5mm,或者2mm等,具体在此不作限定。
本方案通过限定换热片150上任意一点与换热管140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如此设置,使得换热片150上任意一点与换热管140之间的距离较近,换热片150上的温度能够快速传递至换热管140,从而提高了换热片150的换热性能;并且,还提高了换热片150的材料利用率,降低了换热片150距离换热管140较近的内侧与距离换热管140较远的外侧之间的温度差,减少了换热片150上的高温区和低温区,使得换热片150上的温度分布更均匀。换热片150上的高温区减少,有利于减少换热片150的储热量,从而能够降低换热器100在停水时其内水的温升,有利于降低用户再次启动热水器时高温的水烫伤用户的风险,也就是说,本方案使得换热片150上的温度分布更均匀,减少了换热片150上的高温区,降低了换热器100的停水温升。
此外,当热水器以小负荷工作时,换热片150上的低温区减少,有利于提高换热片150与高温烟气换热后的温度,以确保整个换热片150的温度较高,减少了换热片150上局部低温而产生冷凝水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冷凝水腐蚀热水器的风险,也就是说,本方案使得换热片150上的温度分布更均匀,减少了换热片150上的低温区,降低了换热器100产生冷凝水而腐蚀热水器的风险。由此可见,本方案中的技术方案提高了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降低了换热器100中的水出现停水温升过高而烫伤用户的风险,还降低了换热器100产生冷凝水而腐蚀热水器的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0包括多个所述换热管140和并排设置的多个所述换热片150,多个所述换热管140沿每一所述换热片15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以在所述换热片150上呈单排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本方案中的换热器100包括多个换热管140,多个换热管140在换热片150上呈单排设置,也即本方案中的多个换热管140为单层管,单层翅片管(也即带有换热片150的单层换热管140)直接与高温烟气接触,相对于设置双层翅片管(也即具有上下层换热管140)而言,单层翅片管的低温区较少,单层翅片管没有上下两层之间具有温度差的问题,当热水器的燃烧器21在小负荷工作时,低温区较少的单层翅片管不易产生冷凝水,从而降低了冷凝水腐蚀热水器的风险。并且,单层翅片管配合前述换热性能较高的换热片150,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换热管140均为椭圆管;和/或,多个所述换热管140在所述换热片150上的高度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管140为椭圆管,相对于常规呈圆形的换热管140而言,椭圆形的换热管140更利于高温烟气向换热管140的背面流动而进行换热,且椭圆管的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大于圆形管,从而能有效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此外,多个换热管140在换热片150上的高度相同,使得多个换热管140与燃烧器21的距离保持一致,如此有利于确保多个换热管140与高温烟气接触时的温度基本相同,避免了呈单排设置的多个换热管140上具有较大温度差而容易产生冷凝水的情况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7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片150上设有多个安装孔151,多个所述安装孔151呈单排设置并沿所述换热片15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多个所述换热管140对应穿设于每一所述换热片150的多个所述安装孔151内。可以理解的是,换热片150上的多个安装孔151呈单排设置并依次间隔排布,以使得多个换热管140对应穿设于换热片150上的多个安装孔151内后也呈单排设置,单排设置的多个换热管140在与高温烟气接触后的温度差较小,相对于设置双排换热管140时,高温烟气先经过下层的换热管140,再经过上层的换热管140,上层的换热管140与下层的换热管140具有温度差,使得双排换热管140容易产生冷凝水,而本方案的多个安装孔151呈单排设置,使得多个换热管140呈单排设置,确保了多个换热管140上的温度保持一致,降低了多个换热管140产生冷凝水而腐蚀热水器的风险,提高了换热器100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安装孔151均为椭圆孔;和/或,多个所述安装孔151在所述换热片150上的大小和高度均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安装孔151均为椭圆孔,以使得穿设于多个安装孔151内对应的换热管140也为椭圆管,椭圆形的换热管140更利于高温烟气向换热管140的背面流动而进行换热,且椭圆管的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较大,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此外,多个安装孔151在换热片150上的大小和高度均相同,确保了多个安装孔151的一致性,也有利于多个换热管140的大小和高度保持一致,如此有利于确保多个换热管140与高温烟气接触时的温度基本相同,避免了呈单排设置的多个换热管140上具有较大温度差而容易产生冷凝水的情况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孔151的外周缘上设有朝外延伸的第二翻边155。第二翻边155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但不局限于环形。通过设置第二翻边155,增加了换热管140与换热片150的套接面积,还有利于提高换热管140与换热片150连接的稳定性。并且,通过设置第二翻边155,还确保了相邻两个换热片150之间能够具有一定的间距,有利于高温烟气从相邻两个换热片150之间通过,从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请参阅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片150的上端边缘设有挡流条152,所述挡流条152的中部向下凹陷以呈弧形设置,所述挡流条152位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安装孔151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挡流条152位于任意相邻两个安装孔151之间,挡流条152的中部向下凹陷,使得挡流条152与邻近的安装孔151内的换热管140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导流通道可以将高温烟气聚集在换热管140的上半部流动,也即将高温烟气聚集在换热管140的背面流动;并且还能够阻挡高温烟气直接朝上流动,延迟高温烟气与换热管140的分离,增加换热强度的同时减小热量流失,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条的弧度与相邻的安装孔151内的换热管140的弧度一致,如此有利于将高温烟气向换热管140的背面导流换热。
在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安装孔151之间设有导流孔153,所述导流孔153的外周缘设有呈环形设置的导流边154,所述导流边154位于所述挡流条152的正下方。
可以理解的是,挡流条152的下方位置热量较为集中,通过在挡流条152的正下方设置导流孔153,避免了挡流条152的正下方的位置局部过热,有利于提高换热片150上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并且,导流孔153的外周缘设有呈环形设置的导流边154,导流边154将聚集的高温烟气向换热管140的周边导流,设置导流边154有利于增加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0具有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所述进水口11与所述出水口12位于所述换热器100的同一侧;和/或,
所述换热管140的数量为6个,6个所述换热管140沿所述换热片15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100还包括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进水管段110与进水口11连通,出水管段120与出水口12连通。进水口11与出水口12位于换热器100的同一侧,有利于充分利用换热器100的同侧空间,有利于提高热水器水路布置的紧凑性,减小热水器水路布置装置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热水器的体积。
此外,6个换热管140沿换热片15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以使6个换热管140呈单排设置,单排设置的6个换热管140能够确保与高温烟气接触时的温度保持基本一致,降低了换热管140产生冷凝水而腐蚀热水器的风险,提高了换热器100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端板160,多个所述换热片150设于两个所述端板160之间,所述端板160为不锈钢件;
和/或,所述换热管140为不锈钢件;
和/或,所述换热片150为不锈钢件。
可以理解的是,端板160上设有连通部161,每两个换热管140通过一所述连通部161连通,多个换热管140通过多个连通部161连通形成换热通道。
本方案中的端板160采用不锈钢件,不锈钢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耐高温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本申请中的端板160使用不锈钢件,使得端板160不易被冷凝水腐蚀,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同理,换热管140和/或换热片150为不锈钢件,使得换热管140和/或换热片150不易被冷凝水腐蚀,从而使得换热器100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使用寿命。
此外,换热器100中的换热片150和换热管140均为不锈钢件制成,配合前述的换热片150上任意一点与换热管140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也即换热片150与换热管140之间的距离较近,换热片150上的温度能够快速传递至换热管140,进一步地提高了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换热器100的尺寸一定的情况下,相邻换热管140之间的管间距较大,会导致安装的换热管140的数量减少,从而影响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以及影响热水器的性能。
请参阅图12至图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端板160以及设于两个所述端板160之间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换热管140,每一所述端板160具有多个连通部161和多个通孔164,所述端板160的每一所述通孔164的外周缘设有朝向另一所述端板160延伸的环形凸部165,每一所述换热管140的端部插设于一所述环形凸部165内并与所述环形凸部165密封连接,所述连通部161具有与所述通孔164连通的连通口1611,每两个所述换热管140通过一所述连通部161的连通口1611连通,多个所述换热管140通过多个所述连通部161连通形成换热通道。
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端板160沿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具体可以是换热器100的宽度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第二方向具体可以是换热器100的长度方向(例如左右方向),两个端板160共同配合以对换热器100进行支撑,并且两个端板160上的连通部161还起到水盒的作用,以将多个独立的换热管140串联起来形成迂回曲折的换热通道,如此设置,无需再在两个端板160的外侧设置弯管结构以将相邻的两个换热管140进行连接,可简化装配工艺,提升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端板160上设有多个通孔164,通孔164的外周缘上设有环形凸部165,环形凸部165设于端板160朝向另一端板160的一侧,也即环形凸部165设于端板160朝向换热片150的一侧,如此不仅方便换热管140的端部插设于环形凸部165内,还便于换热管140与环形凸部165密封连接,密封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焊接密封,或者采用密封件222进行填充密封,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140与套设于其端部外侧的环形凸部165焊接密封,不仅能简化装配工艺,还能确保密封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15和图16,在一实施例中,连通两个所述换热管140的所述连通部161定义为第一连通部1612,所述第一连通部1612的连通口161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开口宽度为W1,与所述第一连通部1612连通的两个所述换热管140外侧的两个所述环形凸部165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宽度为W2,W1≤W2。
可以理解的是,本方案中的环形凸部165设于端板160朝向换热管140的一侧,端板160背向换热管140的一侧无需设置与连通部161适配的连接部,也即端板160背向换热管140的一侧无需设置与连通部161适配的环形凸部165,每两个换热管140通过一连通部161的连通口1611连通,W1小于或者等于W2,即表示本方案中的环形凸部165未占用第一连通部1612的连通口1611的内部空间,从而有利于缩小第一连通部1612的连通口1611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尺寸,以使得第一连通部1612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尺寸能够减小,也即能够减小第一连通部1612的宽度尺寸。第一连通部1612的宽度尺寸减小,有利于减小与第一连通部1612连通的两个换热管140之间的管间距,如此使得换热器100在一定宽度尺寸范围内能够增加换热管140的数量,进而能够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也即提高换热系统10的换热效率。
由此可见,W1≤W2,即环形凸部165与换热管140的端部连接,环形凸部165未占用第一连通部1612的连通口1611的内部空间,从而能够减小第一连通部1612的连通口1611沿第一方向的开口宽度,也即能够减小第一连通部1612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尺寸,从而能够减小与第一连通部1612连通的两个换热管140之间的管间距,两个换热管140之间的管间距减小,在换热器100的尺寸一定的情况下,有利于换热器100在第一方向上排布更多的换热管140,换热管140的数量增加,能够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由此可见,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利于减小两个换热管140之间的管间距,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也即提高换热系统10的换热效率。
请参阅图1、图5和图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端板160包括第一板体162和第二板体163,所述第一板体162上设有所述通孔164,所述第二板体163上设有所述连通部161,所述第二板体163设于所述第一板体162背向所述换热管140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板体162密封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板体163上的连通部161可以通过冲压成凹槽状而形成,第二板体163背向连通口1611的一侧可以为平面,当然也可以呈凸起设置,具体在此不作限制,在后文还有详细说明。连通部161的连通口1611与第一板体162上的通孔164连通,换热管140与第一板体162上的通孔164连通,从而使得换热管140与连通部161连通。第二板体163设于第一板体162背向换热管140的一侧,便于第二板体163与第一板体162密封连接,第二板体163与换热管140互不干涉,密封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第二板体163整体与第一板体162焊接密封,或者通过密封件222进行整体填充密封,如此有利于简化装配工艺,无需为每两个换热管140配置一个弯管结构,通过整个第二板体163进行密封连接,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体163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板体162的第一板面以及背向所述第一板体162的第二板面,所述第一板面朝所述第二板面的方向凹陷,以形成所述连通部161。如此设置,即连通部161为第二板体163朝第二板面的方向凹陷成凹槽状而形成,该凹槽状的形成方式可以通过冲压形成,也就是说,第二本体可以通过冲压形成连通部161,如此使得连通部161易于成型,有利于简化端板160的制造工艺。
请参阅图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面朝远离所述第一板面的方向隆起,以使所述连通部161在所述第二板面上形成有凸包166。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板体163的厚度较厚时,通过冲压形成凹槽状的连通部161的难度较大,本方案中第二板体163的厚度较薄,使得在对第二板体163进行冲压时,背向第一板体162的第二板面上形成有凸包166,该凸包166结构不仅使得连通部161易于冲压成型,还有利于减少第二板体163的材料用量,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凸包166与所述第二板体163为一体结构,所述连通部161和所述凸包166为冲压成型。可以理解的是,相对于凸包166与第二板体163通过焊接固定而言,本方案中的凸包166和连通部161均为第二板体163冲压成型,如此不仅有利于增强第二板体163的强度,还简化了连通部161的制造工艺,避免了将凸包166与第二板体163密封连接(例如焊接密封)时出现密封不牢固的问题,提高了第二本体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连通部161的其中一个所述连通部161上设有进水口11,另外一个所述连通部161上设有出水口12,换热器100还包括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进水管段110与进水口11连通,出水管段120与出水口12连通,所述进水口11与所述出水口12位于所述换热器100的同一侧。如此设置,有利于充分利用换热器100的同侧空间,提高了热水器水路布置的紧凑性,减小了热水器水路布置装置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热水器的体积。
请参阅图1、图5和图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162的周缘设有背向另一所述端板160延伸并呈环形设置的第一翻边1621,所述第一翻边1621与所述第一板体162围合形成有容置槽167,所述第二板体163设于所述容置槽167内,所述第二板体163的周缘与所述第一板体162和/或所述第一翻边1621密封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板体162朝向第二板体163的一侧形成有容置槽167,第二板体163设于容置槽167内,以便于对第二板体163进行快速定位安装。第二板体163的周缘可以与第一板体162焊接密封,第二板体163的周缘也可以与第一翻边1621焊接密封,当然也可以是第二板体163的周缘与第一板体162和第一翻边1621的连接处焊接密封,具体在此不作限制。通过将第二板体163的周缘与第一板体162和/或第一翻边1621密封连接,第二板体163上形成有多个连通部161,连通部161无需与换热管140焊接,相对于每两个换热管140需要焊接一个弯管结构而言,本方案能够简化换热器100的装配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当热水器工作时,冷水进入换热管140内,高温烟气向上流动,换热管140的最下端先与高温烟气接触,换热管140的最下端为迎火端,换热管140的迎火端容易发生局部高温汽化而产生噪音,从而影响热水器的静音性能指标。
为了降低换热管140的汽化噪音,请参阅图7、图10和图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多个换热管140,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140内设有用于对水流进行扰流的扰流件170,所述扰流件170包括扰流主体171和两个支撑部172,两个所述支撑部172的顶端均与所述扰流主体171连接,两个所述支撑部172的底端呈间隔设置并分别支撑于所述换热管140的内壁上。
可以理解的是,每一换热管140内可以设有一个扰流件170,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仅在一个或者部分换热管140内设置扰流件170,具体在此不作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换热管140内可以设有一个扰流件170,扰流件170能够延长水流在换热管140内的流动路径,增强扰流效果,增加高温烟气与水的接触时间,使得高温烟气与水的换热更充分。
进一步地,扰流件170包括扰流主体171和两个支撑部172,扰流主体171与两个支撑部172的顶端连接,使得扰流件170大致呈“人”形设置,两个支撑部172的底端间隔设置并分别支撑于换热管140的迎火端的内壁面的,两个支撑部172增大了与换热管140的迎火端的内壁面的接触面积,破坏了换热管140的迎火端的内壁面的流动边界层,从而增加了高温烟气与水的接触时间,有利于提高换热管140内水流的温度,也即强化了换热管140的迎火端的内侧传热,从而降低了换热管140的迎火端的局部过热汽化所产生的噪音。由此可见,本方案通过设置扰流件170,增加了对水的扰流效果,破坏了换热管140的迎火端的内壁面的流动边界层,使得水流与高温烟气的换热更充分,从而能够降低换热管140的汽化噪音。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支撑部172的其中一个所述支撑部172包括多个第一支撑脚176,另外一个所述支撑部172包括多个第二支撑脚177,多个第一支撑脚176和多个第二支撑脚177沿扰流件170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间隔排布,多个第一支撑脚176朝向扰流主体171的一侧倾斜设置,多个第二支撑脚177朝向扰流主体171的另外一侧倾斜设置。如此设置,使得多个第一支撑脚176和多个第二支撑脚177能够稳定的支撑于换热管140的内壁上,并且还能增强扰流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换热管140的轴向投影面上,第一支撑脚176和第二支撑脚177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支撑脚176的底端和第二支撑脚177的底端之间的距离较近,且分别与换热管140的迎火端的最底端距离较近,如此有利于破坏换热管140的迎火端的内壁面的流动边界层,从而能够强化换热管140的迎火端的内侧传热,达到降低换热管140的迎火端的局部过热汽化所产生噪音的效果。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在所述换热管140的轴向投影面上,第一支撑脚176和第二支撑脚177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为直角或者钝角,具体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10和图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扰流主体171上设有多个扰流孔173,多个所述扰流孔173沿所述换热管14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扰流件170具有迎水端;每一所述扰流孔173远离所述迎水端的边缘设有朝外倾斜的扰流片174,相邻两个所述扰流片174位于所述扰流主体171的两侧;
和/或,至少一个所述扰流孔173的孔壁上设有朝向所述迎水端延伸的扰流凸刺175。
可以理解的是,每一扰流孔173内设有朝外倾斜的扰流片174,每一扰流片174设于扰流孔173远离迎水端的边缘,如此能够增强扰流效果,还能避免水在换热管140内结垢。相邻两个扰流片174位于扰流主体171的两侧,如此能进一步地增强扰流效果。
此外,扰流孔173内设有扰流凸刺175,扰流凸刺175朝向扰流件170的迎水端延伸设置,当水流经过扰流孔173时,扰流凸刺175对水流造成阻挡,以延长水流在换热管140内的流动路径,进一步地增强了扰流效果,从而能够进一步地降低换热管140的汽化噪音。
在一实施例中,扰流孔173的顶壁和/或底壁上设有扰流凸刺175,如此设置,当水经过扰流孔173时,设于扰流孔173顶壁的扰流凸刺175和/或设于扰流孔173底壁的扰流凸刺175增加了扰流件170的扰流效果,使得水流与高温烟气的换热更充分,进一步地降低了换热管140的汽化噪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凸部165呈椭圆环形状设置,所述换热管140的端部穿过所述环形凸部165伸入至所述通孔164内;
和/或,所述通孔164呈椭圆形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环形凸部165为椭圆环形状,以便于与椭圆形的换热管140适配,当椭圆形的换热管140的端部插设于环形凸部165内时,换热管140的外壁能够与环形凸部165的内壁面贴合紧密,进而便于换热管140与环形凸部165密封连接。此外,换热管140的端部穿过环形凸部165伸入至通孔164内,增加了换热管140与端板160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换热管140与端板160的连接稳定性。
此外,通孔164呈椭圆形设置,以便于与椭圆形的换热管140适配,也即便于椭圆形的换热管140的端部伸入至通孔164内而与端板160贴合紧密,使得多个通孔164在端板160上排布紧凑,进而有利于缩小两个换热管140之间的管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旁通管体213的长度不大于100mm。如此设置,使得旁通管体213的长度较短,第一管体211内的冷水能够经过较短的旁通管体213快速输送至第二管体212内以与第二管体212内的热水进行混合,流量阀200的控制部件220易于对旁通管体213的过水流量进行精准控制,从而能够确保换热系统10具有较快的旁通响应速度和更为精确的旁通比。并且,旁通管体213的长度较短,有利于提升整个流量阀200的结构稳定性,避免旁通管体213因长度较长出现长时间使用后发生变形而影响旁通比和旁通响应速度的情况,从而提高了换热系统10的稳定性。由此可见,本申请的换热系统10应用于热水器时,换热系统10的旁通响应速度较快,流量阀200的控制部件220易于对旁通管体213的过水流量进行精准控制,从而有利于确保热水器的出水温度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211与所述第二管体212并行延伸且间隔设置,所述旁通管体213为直管结构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211的周壁和所述第二管体212的周壁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管体211与第二管体212并行延伸是指第一管体211的轴线与第二管体212的轴线平行或者大体平行。旁通管体213为直管结构并连接于第一管体211和第二管体212之间,直管结构有利于缩短水流路径以及提高水流动的顺畅性,还便于对流量阀200进行加工。旁通管体213的轴线可与第一管体211(或者第二管体212)的轴线相垂直或者倾斜相交,使得阀体210大体呈现出“H”型阀或者“N”型阀结构。如此,使得阀体210整体结构规整,适于与换热器100的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相连接,有利于缩短旁通管体213的长度以及减小热水器的整体体积。控制部件220设于旁通管体213的周壁,以便对旁通流道进行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旁通管体213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管体211的轴线和所述第二管体212的轴线。如此设置,使得阀体210大体呈现出“H”型阀结构,在制造阀体210时有利于确保旁通管体213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100mm,并且阀体210整体的结构规整,排布合理,有利于降低阀体210的制造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件220仅为电磁阀或比例阀。具体地,控制部件220仅为电磁阀,通过电磁阀对旁通管体213的通断进行控制,如此有利于流量阀200的小型化。或者,控制部件220仅为比例阀,通过比例阀对旁通管体213的过水流量大小进行调节,进而实现旁通比调节,如此有利于流量阀200的小型化。可选地,控制部件220仅为电磁阀,具体可为常闭型电磁阀。
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段110、所述出水管段120、所述第一管体211、所述第二管体212和所述旁通管体213均位于所述换热器100的同一侧。如此设置,使得换热器100和流量阀200的布置更为紧凑,以确保旁通管体213的长度较短,有利于提高换热系统10的水路布置的紧凑性,减小换热系统10的占用空间,当该换热系统10应用于热水器时,有利于减小热水器的体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件220位于所述换热器100、所述第一管体211、所述旁通管体213和所述第二管体212合形成的区域内。具体地,旁通管体21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管体211的中部和第二管体212的中部,使得流量阀200的阀呈现出H阀结构,控制部件220设于旁通管体213的周壁,且控制部件220位于第一管体211和第二管体212之间,如此,能够充分利用流量阀200自身所构造出的空腔区域容纳控制部件220,以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减小占用空间。可选地,控制部件220设于旁通管体213朝向换热器100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件220的中心线平行于所述第一管体211的轴线和所述第二管体212的轴线,且垂直于所述换热器100的迎风面。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100的迎风面具体是指换热器100与燃烧器21相对的一面。控制部件220的中心线平行于第一管体211的轴线及第二管体212的轴线,使得第一管体211、第二管体212和控制部件220三者的延伸方向保持一致,使得整个流量阀200的结构布局更为规整,且控制部件220的延伸方向与换热器100的迎风面垂直,使得流量阀200与换热器100的布置更为规整,有利于减小占用空间。
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件220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管体21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控制部件220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管体212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L1小于L2。如此设置,使得控制部件220与第一管体211之间的距离较小,而与第二管体212之间的距离较远。在应用于热水器时,第一管体211为用于输送冷水的冷水管,第二管体212为用于输送热水的热水管,如此,使得控制部件220能够远离热水管(也即第二管体212)设置,避免热水管辐射的热量对控制部件220产生损害,同时控制部件220更靠近冷水管(也即第一管体211)设置,有利于对控制部件220的散热,从而延长控制部件220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0包括设有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的换热器主体130,所述进水管段110与所述进水口11连通,所述出水管段120与所述出水口12连通,所述流量阀200与所述换热器主体130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0mm。如此设置,能够保证流量阀200与换热器主体130之间预留出足够的距离,避免流量阀200的阀体210和控制部件220长期受到换热器主体130的热辐射而损坏,可延长流量阀200的使用寿命。例如,流量阀200与换热器主体130之间的距离可以为60mm、70mm、80mm、90mm、100mm等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主体130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端板160以及设于两个所述端板160之间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换热管140,两所述端板160对应各所述换热管140分别设有连通部161,多个所述换热管140通过多个所述连通部161连通形成迂回弯折的换热通道,所述进水口11和所述出水口12均设于其中一所述端板160,所述换热通道连通所述进水口11与所述出水口12。
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端板160沿第二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第一方向具体可以是换热器主体130的宽度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第二方向具体可以是换热器主体130的长度方向(例如左右方向)。两个端板160共同配合以对换热器主体130进行支撑,并且两个端板160上的连通部161还起到水盒的作用,以将多个独立的换热管140串联起来形成迂回曲折的换热通道;如此,无需再在两个端板160的外侧设置弯管结构以将相邻的两个换热管140进行连接,可简化装配工艺,提升生产效率。
具体地,各端板160均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板体162和第二板体163,其中,第一板体162位于第二板体163朝向换热管140的一侧。第二板体163朝背向第一板体16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所述连通部161。第二板体163具有朝向第一板体162的第一板面以及背向所述第一板体162的第二板面,第二板面朝远离第一板面的方向隆起,以使所述连通部161在所述第二板面上形成有凸包166,以使连通部161内部呈中空设置。第一板体162上设有通孔164,换热管140的端部插入至通孔164内并与连通部161连通,每两个换热管140通过一所述连通部161的连通口1611连通。其中,第一板体162与第二板体163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焊接、螺钉连接等方式进行固定。可选地,第一板体162的周缘设有翻边,第二板体163的周缘设有与第一板体162的翻边相对的折边,折边与翻边抵接配合,以提升第一板体162与第二板体163的装配可靠性。
多个换热管140沿换热器主体130的宽度方向(例如前后方向)排布成单排换热管140组,单排换热管140组与烟气流动方向相垂直,如此,燃烧器21产生的高温烟气自下而上流动能够与单排换热管140组充分接触进行换热,提升换热效率。可选地,换热器主体130还包括在两端板160之间排布的多个换热片150,多个换热片150依次并排设置,各换热管140穿设于换热片150中,通过设置多个换热片150可进一步增大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11和所述出水口12位于所述换热器主体130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侧,且所述进水口11和所述出水口12沿所述换热器主体13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主体130的长度方向具体可以为左右方向,换热器主体130的宽度方向具体可以为前后方向。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位于换热器主体130长度方向的同一侧,使得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可布置于换热器主体130长度方向的同一侧,有利于充分利用换热器主体130长度方向的同侧空间,同时也能够方便流量阀200的安装。并且,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沿换热器主体13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使得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能够沿换热器主体130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换热器主体130宽度方向的空间。另外,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沿换热器主体13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使得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大,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延长连接于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之间的换热通道的长度,使得换热通道内的水能够与燃烧器21产生的高温烟气充分换热,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211和所述第二管体212均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旁通管体213沿第四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旁通管体21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体211的中部和所述第二管体212的中部,所述旁通管体213于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设有供所述控制部件220安装的安装座218;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相交。
在本实施例中,当换热系统10应用于热水器时,由于热水器的冷水输入管23和热水输出管24沿热水器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相应地,第三方向为热水器的高度方向,以使第一管体211和第二管体212均呈沿热水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竖管,以便于将第一管体211和第二管体212分别与冷水输入管23和热水输出管24进行串接,提升流量阀200安装的顺畅性。第四方向可以为热水器的厚度方向(例如前后方向)或者热水器的宽度方向(例如左右方向),第三方向与第四方向可以相互垂直或者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由于旁通管体213的长度较短,可选地,第四方向为热水器的厚度方向,有利于充分利用热水器厚度方向的空间,以减小热水器的宽度尺寸。
请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旁通管体213包括相互分隔的第一旁通段214和第二旁通段215,所述旁通管体213的周壁设有第一过水口216和第二过水口217,所述第一旁通段214连通所述第一管体211和所述第一过水口216,所述第二旁通段215连通所述第二过水口217和所述第二管体212;所述控制部件220包括驱动组件221和密封件222,所述驱动组件221与所述密封件222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过水口216与所述第二过水口217导通或者隔断。
在本实施例中,旁通管体213的内部设有分隔部,分隔部将旁通管体213分隔为第一旁通段214和第二旁通段215,旁通管体213的周壁对应分隔部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过水口216和第二过水口217。当需要关闭旁通管体213时,驱动组件221的驱动端抵顶密封件222,此时,驱动组件221与密封件222配合可将第一过水口216和第二过水口217封堵,从而保证密封性能,第一管体211内的水进入第一旁通段214后无法继续向前输送至第二旁通段215内。当需要打开旁通管体213时,驱动组件221可驱动密封件222远离旁通管体213周壁,以使第一过水口216与第二过水口217导通,或者也可以使驱动组件221的驱动端远离密封件222,以使密封件222在水流压力下产生一定的位移或者形变,以使第一过水口216与第二过水口217导通,此时,第一旁通段214与第二旁通段215连通,从而能够实现旁通混水功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旁通管体213的周壁设有供所述驱动组件221安装的安装座218,所述安装座218设有供所述密封件222容置的沉槽,所述沉槽的底壁设有所述第一过水口216和所述第二过水口217。所述驱动组件221包括驱动件和与所述驱动件驱动连接的推杆223,所述驱动件封堵所述沉槽的顶部敞口,所述推杆223朝向所述密封件222延伸设置,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推杆223进行伸缩运动。当所述推杆223处于伸出状态时,所述推杆223抵顶所述密封件222以封堵所述第一过水口216和所述第二过水口217;当所述推杆223处于回缩状态时,所述密封件222与所述旁通管体213之间限定出将所述第一过水口216与所述第二过水口217连通的过水流道。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固定于安装座218并封堵沉槽的顶部敞口,使得密封件222位于驱动件与旁通管体213所限定出的密闭腔体内,可避免旁通管体213内的水泄露出来而对驱动件造成损坏。当需要关闭旁通管体213时,推杆223抵顶于密封件222以封堵第一过水口216和第二过水口217,此时,推杆223对密封件222产生一定的压力,可以避免密封件222在水压作用下发生位移而失去密封功能。密封件222具体可采用柔性隔膜,当需要打开旁通管体213时,推杆223回缩而与密封件222分离,密封件222在旁通管体213内的水流压力作用下朝远离旁通管体213的一侧运动或者发生部分形变,从而使得密封件222与旁通管体213之间形成将第一过水口216与第二过水口217连通的过水流道。其中,驱动件驱动推杆223实现伸缩运动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件220仅为电磁阀,如此有利于小型化,相应地,驱动件可为电磁阀的电磁线圈,推杆223为设于电磁线圈内的铁芯,当电磁线圈通电时,驱动铁芯运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件也可采用其他机械结构来驱动推杆223进行伸缩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211远离所述旁通管体213的一侧设有外延部219,所述外延部219设有与所述旁通管体213相对并连通的外端口,所述阀体210还包括与所述外延部219可拆卸连接的封堵塞,所述封堵塞用于打开或者封堵所述外端口。
可以理解的是,外延部219呈自第一管体211的周壁朝远离旁通管体213的一侧延伸设置的中空筒状结构,外延部219的内腔形成外端口。在制造阀体210时,可将钻孔工具通过外端口伸入至阀体210内以便于在阀体210内部加工出旁通管体213的旁通流道。在流量阀200正常使用时,通过封堵塞封堵外端口,能够防止阀体210内的水从外端口处泄露。此外,该外端口也可作为阀体210的另外一个接管口,当需要与其他管路连通时,可将封堵塞从外端口内取出,以扩展阀体210的接管口数量。
为了保证封堵塞与外延部219之间的密封可靠性,可选地,封堵塞的外周壁设有密封圈,当封堵塞封堵外端口时,密封圈挤压变形以与外延部219的内周面密封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量阀20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管体211的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用于对所述第一管体211的进水流量进行检测;和/或,所述流量阀20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管体211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对所述第一管体211的进水温度进行检测。
可以理解的是,流量阀200的第一管体211可作为流量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的安装载体,使得流量阀200的集成度更高,功能更为多元化,无需再在热水器的冷水输入管23上再另外安装流量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有利于减少零部件装配数量,提升装配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能够减少由于零部件装配而产生的漏水风险点。该换热系统10应用于热水器时,可以将流量阀200的安装位置更靠近热水器的冷水输入管23的进水端设置(也即替代原有的流量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从而使得流量阀200远离燃烧器21所形成的热辐射区域,避免集成于流量阀200上的电子元件因热辐射而损坏,可延长流量阀200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0与所述流量阀200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燃烧器21的容置空间。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100包括横向延伸设置的换热器主体130,以及自换热器主体130的同侧向下延伸设置的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流量阀200连接于进水管段110和出水管段120的底端,使得换热系统10整体呈现出类似倒“L”型结构,换热器100与流量阀200围合形成半开放式的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可用于容置热水器的燃烧器21。当该换热系统10应用于热水器时,燃烧器21容置于容置空间内,使得燃烧器21与换热系统10的配合更为紧凑,有利于实现空间充分利用,减小热水器的整体体积,同时燃烧器21产生的高温烟气向上流动能够与位于上方的换热器主体130充分接触进行换热,提升加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体210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热水器的背板连接固定。可以理解的是,换热系统10应用于热水器时,换热系统10安装于热水器的壳体内,热水器的壳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连接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背板,背板位于热水器靠近墙体的一侧,背板用于将热水器与墙体连接固定。阀体210通过连接部与背板连接固定,使得流量阀200能稳定的安装于背板上,避免热水器工作过程中流量阀200发生晃动,从而保证流量阀200的工作可靠性。其中,连接部可以设于第一管体211上或者旁通管体213上,也可以设于第一管体211和旁通管体213上,当然也可以设于第二管体212上,连接部在阀体210上的具体位置不作限定,连接部与背板之间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卡扣连接或者紧固件连接等方式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体210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设置,所述连接部通过紧固件与所述背板连接固定;和/或,所述阀体210与所述连接部为塑胶件。如此设置,即阀体210与连接部一体注塑成型,使得流量阀200易于制造,且结构稳定。进一步地,在阀体210靠近背板的一侧(例如第一管体211的周侧)一体注塑成型出连接部,连接部与背板上对应设有供紧固件(例如螺钉、或者插销等)穿接的装配孔,通过紧固件将连接部与背板连接固定,装配简单方便且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水器,该热水器包括前述的换热系统10,该换热系统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热水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请参阅图1和图17,在一实施例中,该热水器包括热换热系统10、燃烧器21、风机22、冷水输入管23和热水输出管24。其中,换热系统10包括换热器100和与换热器100连接的流量阀200,燃烧器21设于换热器100的下方,风机22设于燃烧器21的下方,冷水输入管23与流量阀200的第一管体211的进水端连接,热水输出管24与流量阀200的第二管体212的出水端连接。流量阀200的控制部件220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与热水器的控制系统电连接,控制系统根据热水器的工作状态对控制部件220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进而通过控制部件220能够对旁通管体213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使得热水器的旁通混水量能够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而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热水器存在的启停恒温差、汽化噪音高、热效率偏低等问题。
例如,热水器正常工作时,控制部件220控制关闭旁通管体213,此时换热器100的换热管140内的最高温度就是热水器的设定温度,如此,可以大幅降低气化噪音风险,并且不会影响换热器100热效率,还可以延长换热器100的使用寿命。
热水器停水后,控制部件220控制打开旁通管体213,并且可根据实际工况,在开机几秒内关闭旁通管体213。此时,第一管体211内的部分冷水经由旁通管体213输送至出水管段120内,冷水与出水管段120内的高温水混合,可以有效降低停水温升;由于部分冷水从旁通管体213分流,使得第一管体211朝向换热器100输送的水流量降低,从而能够减小启动下过冲。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工况来判断是否在正常燃烧时开启旁通,例如:冬季进出水温差大,需要迅速加热到设定温度时,控制部件220控制关闭旁通管体213,此时既提升了加热速度又保证了能够加热到设定温度,停水再启动时,可以减小旁通时间,从而减小下过冲;夏季需要低温浴时,控制部件220控制打开旁通管体213,此时能够降低热水器最低温升,防止洗澡时水温过烫,并且能够提高换热管140内水温,从而提高烟气温度,避免冷凝水风险。
此外,基于上述热水器的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水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热水器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获取热水器的用水状态;
步骤S12、在确认热水器处于第一预设时间内的再次用水状态时,控制旁通管体213按照预设旁通比打开,并在预设旁通时长后关闭,预设旁通时长的范围为2秒~4秒,预设旁通比的范围为40%~70%,预设旁通比为通过第一管体211进入旁通管体213的水流量与通过第一管体211进入进水管段110的水流量的比值。
可以理解的是,热水器为燃气热水器。热水器的用水状态包括但不局限于初始用水状态,再次用水状态,停水状态等。此处的再次用水状态是指,前一次热水器的热水已经到达用户的用水端,也即用户已经使用过热水,或者热水器已经经过预热循环;第一预设时间内的再次用水状态是指,自热水器的前一次用水状态结束开始起算,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换热器100内的水因前一次使用还存有一定的温度,当热水器再次启动而用水时,换热器100内存留的热水会流向用户的用水端。其中,热水器的前一次用水状态,可以根据用户的出水端的传感器发出的关闭信号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热水器的预热完成信号进行确认。
再次用水状态,可以根据用户的出水端的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热水器的进水检测信号,或者水流传感器发出的再次进水信号进行确认。如此,当确认热水器处于再次用水状态时,会将旁通管体213打开,且流量阀200的旁通比的范围为40%~70%,旁通管体213的旁通时长经过2秒~4秒,然后关闭旁通管体213,如此操作,能够缩小启停温度波动范围(热水器再次启动时温度上过冲和温度下过冲的波动范围),以及降低恒温等待时间(热水器再次启动时温度上过冲和温度下过冲的持续时间),从而实现对热水器的出水温度更好的启停恒温控制。其中,旁通比的值可以为40%,50%,60%,70%等,具体在此不作限定。
当旁通比的值过大时,在热水器启动加热的过程中,由旁通管体213流入第二管体212内的水量过多而会产生严重汽化噪音,并且会降低换热器100的热效率,影响用户体验,而且会影响换热器100的寿命。当旁通比的值过小时,由旁通管体213流入第二管体212内的水量过少而不能中和第二管体212内的高温水,如此会造成热水器的出水温度过高,也即停水温升,当热水器再起启动时,会有一段高温水流出,高温水可能会烫伤用户。本实用新型的热水器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旁通比和旁通时长,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热水器存在的启停恒温差、汽化噪音高、热效率偏低等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热水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21、获取热水器的进水流量;
步骤S22、在确认热水器处于进水流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流量的停水状态时,控制旁通管体213打开;
步骤S23、在确认热水器处于停水状态,且停水时间超过第二预设时间时,控制旁通管体213关闭,第二预设时间的范围5分钟~10分钟。
可以理解的是,进水流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流量是指,在第一预设流量内,确认热水器处于停水状态,停水状态可以根据进水检测信号,或者水流传感器发出的进水信号进行确认。当热水器处于停水状态时,打开旁通管体213,以使热水器再次用水时,旁通管体213可将第一管体211内的冷水立即输送至第二管体212内以与第二管体212内的热水进行混合,也即热水器再次用水前,提前将旁通管体213打开,旁通管体213没有开阀延迟的问题,且旁通管体213静态开阀的电压低,热水器的启停恒温效果好。
热水器的停水时间超过第二预设时间是指,热水器的停水时间较长,判定热水器处于用水结束状态,用户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再次使用热水器;其中,第二预设时间可以为5分钟,或者6分钟,或者8分钟,或者10分钟等。如此,将旁通管体213关闭,避免旁通管体213长时间处于打开状态而导致控制部件发热,从而影响控制部件的性能,也即影响流量阀的可靠性。由此可见,本方案有利于提高流量阀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具有进水管段和出水管段;以及
流量阀,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侧边,所述流量阀包括阀体和设于所述阀体的控制部件,所述阀体包括与所述进水管段连通的第一管体、与所述出水管段连通的第二管体,以及将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连通的旁通管体,所述控制部件用于对所述旁通管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阀的旁通比的范围为40%~70%,所述旁通比为通过所述第一管体进入所述旁通管体的水流量与通过所述第一管体进入所述进水管段的水流量的比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件设于所述旁通管体上,所述控制部件用于根据预设的旁通时长、所述旁通比对所述旁通管体的过水流量进行控制,所述旁通时长的范围为2秒~4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换热管;以及
换热片,用于与所述换热管进行热交换,所述换热片套设于所述换热管外;在所述换热管的轴向投影面上,所述换热片上任意一点与所述换热管的外管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端板以及设于两个所述端板之间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换热管,每一所述端板具有多个连通部和多个通孔,所述端板的每一所述通孔的外周缘设有朝向另一所述端板延伸的环形凸部,每一所述换热管的端部插设于一所述环形凸部内并与所述环形凸部密封连接,所述连通部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连通口,每两个所述换热管通过一所述连通部的连通口连通,多个所述换热管通过多个所述连通部连通形成换热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连通两个所述换热管的所述连通部定义为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一连通部的连通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开口宽度为W1,与所述第一连通部连通的两个所述换热管外侧的两个所述环形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宽度为W2,W1≤W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段、所述出水管段、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和所述旁通管体均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同一侧;
和/或,所述旁通管体的长度不大于100mm;
和/或,所述换热器包括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换热器主体,所述进水管段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管段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流量阀与所述换热器主体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0mm。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多个换热管,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管内设有用于对水流进行扰流的扰流件,所述扰流件包括扰流主体和两个支撑部,两个所述支撑部的顶端均与所述扰流主体连接,两个所述支撑部的底端呈间隔设置并分别支撑于所述换热管的内壁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主体上设有多个扰流孔,多个所述扰流孔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扰流件具有迎水端;每一所述扰流孔远离所述迎水端的边缘设有朝外倾斜的扰流片,相邻两个所述扰流片位于所述扰流主体的两侧;
和/或,至少一个所述扰流孔的孔壁上设有朝向所述迎水端延伸的扰流凸刺。
10.一种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
CN202322495558.9U 2023-09-13 2023-09-13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Active CN2210054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5558.9U CN221005499U (zh) 2023-09-13 2023-09-13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5558.9U CN221005499U (zh) 2023-09-13 2023-09-13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05499U true CN221005499U (zh) 2024-05-24

Family

ID=91114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5558.9U Active CN221005499U (zh) 2023-09-13 2023-09-13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054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486100U (zh) 燃气燃烧设备
CN221005499U (zh)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CN112303912A (zh) 燃气燃烧设备
CN221005497U (zh) 换热系统和热水器
RU2194920C2 (ru) У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ный конденсационный котел с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ым смешением для систем коммунально-бытового водоснабжения и отопительных систем
CN221005460U (zh) 热水器
CN221005496U (zh) 换热器和热水器
CN221005495U (zh) 换热器和热水器
CN217636177U (zh) 燃气热水器
CN101553375B (zh) 热交换器
CN221005461U (zh) 热水器
CN221005462U (zh) 热水器
CN220979727U (zh) 一种甲醇滤清温控模块和甲醇发动机
CN221005494U (zh) 热交换系统和热水器
CN219069928U (zh) 一种饮水机的集成水路系统
CN218846456U (zh) 一种高效换热的全预混冷凝式热交换器
CN216815117U (zh) 一种热交换器及燃气采暖热水炉
CN215413343U (zh) 翅片结构、换热器和热水装置
CN219178342U (zh) 换热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21003870U (zh) 小型流量阀和热水器
JPH0142751Y2 (zh)
CN111121279B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用热交换器
CN214148357U (zh) 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2006250U (zh) 一种风冷散热的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21036192U (zh) 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