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05061U - 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05061U
CN221005061U CN202322550774.9U CN202322550774U CN221005061U CN 221005061 U CN221005061 U CN 221005061U CN 202322550774 U CN202322550774 U CN 202322550774U CN 221005061 U CN221005061 U CN 2210050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cover
fire
burner
cover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5077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家威
孟德奇
刘稳
林海龙
姜圣申
欧志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5077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050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050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050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其中,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包括第一火盖、第二火盖、第三火盖和连接件,第二火盖包括火盖座和盖板,火盖座环绕在第一火盖的外侧且盖板设于火盖座的顶部,第三火盖环绕在第二火盖的外侧,连接件设于火盖座和第三火盖之间且与火盖座、第三火盖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在实现将第三火盖设置在第二火盖外侧的同时,还可实现第二火盖与第三火盖的固定连接,以提高火盖组件的结构稳定性并保证火盖组件的加热均匀性。

Description

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燃气灶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完善,燃气灶产品由于其经济成本低廉、安全性高而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其中,燃气灶通常由供气系统、燃烧系统、控制系统、点火系统以及其他部件组成,燃烧系统主要是指燃烧器,燃烧器包括炉头和火盖组件等部件,但是,现有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的结构稳定性较差,影响燃烧器的加热效果,且现有火盖组件无法有效提升燃烧器的加热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提出一种燃烧器的火盖组件,所述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结构稳定、装配简单,且可提升燃烧器的火力以及扩大燃烧器的加热范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结构稳定性差且燃烧器加热范围窄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火盖组件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燃烧器的燃气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包括:第一火盖;第二火盖,所述第二火盖包括火盖座和盖板,所述火盖座环绕在所述第一火盖的外侧且所述盖板设于所述火盖座的顶部;第三火盖,所述第三火盖环绕在所述第二火盖的外侧;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火盖座和所述第三火盖之间且与所述火盖座、所述第三火盖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通过设置第一火盖、第二火盖和第三火盖,并将第二火盖的火盖座设置成环绕在第一火盖的外侧以及将第三火盖设置成环绕在第二火盖的外侧,以使得第一火盖、第二火盖和第三火盖能够从内至外依次排列,从而便于提升火盖组件的覆盖范围,也就是提升燃烧器的加热范围以及保证燃烧器具有足够的火力,提高燃烧器的加热质量;同时,在火盖座与第三火盖之间设置连接件,并将连接件设置成与火盖座、第三火盖连接,以实现第二火盖与第三火盖的固定连接,提高第二火盖与第三火盖的相对位置稳定性,也就是提高火盖组件的结构稳定性。也就是说,本申请的火盖组件,结构稳定,且可实现提升燃烧器的火力以及扩大燃烧器的加热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所述火盖座和所述第三火盖为一体成型件;或者,所述连接件、所述火盖座和所述第三火盖中的至少一个单独成型且机械连接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火盖座的径向延伸,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火盖座和所述第三火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一个;或者,所述连接件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连接件在所述火盖座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连接件的间距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火盖座的内周壁具有支撑沉台,所述第一火盖支撑于所述支撑沉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火盖座的中部限定出具有顶部开口的第一混气腔,所述第一火盖设于所述第一混气腔内;其中,所述盖板的一部分朝所述第一混气腔的顶部开口的中心延伸,用于对所述第一火盖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火盖座包括:内环壁,所述内环壁环绕在所述第一火盖的外侧;外环壁,所述外环壁环绕在所述内环壁的外侧;连接壁,所述连接壁连接在所述内环壁和所述外环壁之间且与所述内环壁的下部、所述外环壁的下部之间限定出第二混气腔,以及,与所述内环壁的上部、所述外环壁的上部之间限定出稳火腔,所述稳火腔具有顶部开口且与所述第二混气腔连通;其中,所述盖板覆盖所述稳火腔的顶部开口且与所述火盖座限定出稳火槽,所述稳火槽连通所述稳火腔和所述第二火盖的外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火盖座的方向凸起以限定出传火槽,所述传火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火盖且与所述稳火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火盖采用多孔结构制成以形成红外燃烧火盖;和/或,所述火盖座的外周壁和所述第三火盖均设有多个出火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包括:火盖组件,所述火盖组件为前述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分气盘,所述分气盘设于所述火盖组件的下方,用于朝向所述火盖组件输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通过采用前述的火盖组件,可提升燃烧器的结构稳定性,并保证燃烧器的火力以及加热范围,实现提升燃烧器的工作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灶,包括前述的燃烧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灶,通过采用前述的燃烧器,可有效提升燃气灶的工作性能,实现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烧器省去连接件后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区域Ⅰ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烧器的断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火盖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火盖与第一火盖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三火盖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燃烧器;
100、分气盘;
110、第一分气通道;
120、第二分气通道;
121、第一环形分气段; 122、第二环形分气段; 123、径向分气段;
140、分气盖; 150、分气座;
200、火盖组件;
210、第一火盖;
220、第二火盖;221、第二出火孔;
222、第一混气腔;2221、支撑沉台;
223、火盖座;
2231、第二混气腔;
2232、稳火腔;2233、传火通道;
2234、内环壁;2235、外环壁;2236、连接壁;
224、盖板;2241、传火槽;2242、插接部;
225、过气孔;
226、稳火槽;
227、第四出气部;
230、第三火盖;
231、第三出火部; 2311、第三出火孔;
232、稳焰部; 2321、稳焰孔;
233、遮挡板;
24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的火盖组件200。
结合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的火盖组件200包括:第一火盖210、第二火盖220、第三火盖230和连接件240。
其中,结合图1和图3所示,第二火盖220包括火盖座223和盖板224,火盖座223环绕在第一火盖210的外侧且盖板224设于火盖座223的顶部。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二火盖220设置成由火盖座223和盖板224组成,可使得第二火盖220的结构简单,加工、成型容易,以提高第二火盖220的制造效率。
同时,将火盖座223设置成环绕在第一火盖210的外侧,以实现将第二火盖220设于第一火盖210的外侧,这样即可利用第一火盖210和第二火盖220配合提高燃烧器1000的火力,同时使得燃烧器1000能够加热烹饪器具的不同位置,提升燃烧器1000的加热效果,并使得燃烧器1000的加热范围广,进而保证在烹饪过程中烹饪器具可以实现均匀受热。
结合图1和图3所示,第三火盖230环绕在第二火盖220的外侧。也就是说,第二火盖220环绕在第一火盖210外侧,第三火盖230环绕在第二火盖220外侧,第一火盖210、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沿燃烧器1000的径向依次排列,从而使得第一火盖210、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能够从内至外依次排列,这样在进一步提高燃烧器1000火力的同时,还可实现扩大燃烧器1000的加热范围,从而提升燃烧器1000的加热效果。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火盖组件200可使得燃烧器1000能够形成内中外多侧出火结构,保证火焰的充满度,从而提升燃烧器1000的工作性能以及保证燃烧器1000的火力。
如图3所示,连接件240设于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之间且连接件240与火盖座223、第三火盖230连接。也就是说,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之间通过连接件240进行连接,以实现第二火盖220与第三火盖230的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第二火盖220与第三火盖230相对位置稳定,以提高火盖组件200的结构稳定性。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的火盖组件200,设置依次排列的第一火盖210、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利用第一火盖210、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配合以有效提高燃烧器1000火力,同时还可实现扩大燃烧器1000的加热范围,提升燃烧器1000的加热效果,保证用户使用体验。
同时,将环绕在第二火盖220外侧的第三火盖230设置成与第二火盖220的火盖座223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二火盖220与第三火盖230的固定连接,从而提高第二火盖220与第三火盖230的相对位置稳定性,也就是提高火盖组件200的结构稳定性,有利于通过火盖组件200提高燃烧器1000的工作性能。
此外,通过设置连接件240,当连接件240与火盖座223、第三火盖230连接后,还可实现利用连接件240增加火盖组件200的结构强度,以延长火盖组件200的使用寿命。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火盖组件200不仅结构稳定、结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且还可增加燃烧器1000的火力以及扩大燃烧器1000的加热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火盖组件200由第一火盖210、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组成,以实现利用火盖组件200增加燃烧器1000的火力以及扩大燃烧器1000的加热范围,同时,本申请在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之间设置连接件240,以保证火盖组件200的结构稳定性,并提升火盖组件200的结构强度,实现延长火盖组件20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为一体成型件。也就是说,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形成为一体件,这样在制造火盖组件200的过程中,即可利用一体成型工艺直接加工成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省去了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之间的连接,以提高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的制造效率以及装配效果,并降低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的制造难度。
同时,通过上述设置还可提高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相对位置稳定,实现进一步提高火盖组件200的结构稳定性。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火盖组件200通过设置连接件240,使得火盖组件200不仅具有结构稳定,结构强度高等优点,还具有制造简单、装配方便以及装配效率高等优点,从而实现提升火盖组件200的性能。
可选地,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中的至少一个单独成型且机械连接一起。也就是说,不限于将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三个结构件同时设为一体成型件,也可将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中的至少一个单独加工成型,在加工成型后再通过机械连接将三者进行连接,这样也可实现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的固定连接,以保证火盖组件200的结构稳定性。
其中,这里所说的机械连接可以是螺栓连接、卡接等。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将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中的至少一个单独成型后,也可采用焊接、粘接等连接方式将三者连接一起。
在一些示例中,第三火盖230为单独成型件,连接件240和火盖座223形成为一体成型件,当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成型完成后,再将连接件240与第三火盖230进行连接,以实现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的固定连接,这样也可保证火盖组件200的结构稳定性,同时还可提高连接件240和火盖座223的连接强度以及降低连接件240和火盖座223的装配难度。
在另一些示例中,火盖座223为单独成型件,连接件240和第三火盖230形成为一体成型件,当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成型完成后,再将连接件240与火盖座223进行连接,以实现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的固定连接,这样也可保证火盖组件200的结构稳定性,同时还可还可提高连接件240和第三火盖230的连接强度以及降低连接件240和第三火盖230的装配难度。
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均为单独成型件,也就是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均单独进行加工成型,当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成型完成后,再将连接件240分别与火盖座223、第三火盖230进行连接,这样即可实现连接件240、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的固定连接,并保证火盖组件200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件240的长度方向沿火盖座223的径向延伸,连接件2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将连接件240的长度方向设置成沿火盖座223的径向延伸,以使得连接件2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能够分别连接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从而实现连接件240与火盖座223、第三火盖230的连接,也就是利用连接件240实现火盖座223与第三火盖230的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火盖座223与第三火盖230相对位置稳定,实现提高火盖组件200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240为一个。也就是说,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之间设有一个连接件240,一个连接件240在实现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固定连接的同时,还可实现减少连接件240的数量,也就是实现简化火盖组件200的结构,以降低火盖组件200的制造难度,同时还可节约火盖组件200的制造成本。
可选地,如图3所示,连接件240包括多个,多个连接件240在火盖座223的周向间隔设置。也就是说,不限于在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之间只设置一个连接件240,也可设置多个连接件240,多个连接件240配合以提高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相对位置稳定,也就是保证第二火盖220与第三火盖230相对位置稳定,从而使得火盖组件200具有结构稳定、结构强度高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可选地,任意相邻两个连接件240的间距一致。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多个连接件240在火盖座223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这样在利用多个连接件240连接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时,可使得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各位置处所受到的支撑力均匀,以进一步保证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的相对位置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因多个连接件240间隔设在火盖座223的周向,因此,上述所说的任意相邻两个连接件240的间距一致可以理解为,当设有两个连接件240时,两个连接件240之间的夹角为180°;当设有三个连接件240时,相邻两个连接件240之间的夹角为120°;当设有四个连接件240时,相邻两个连接件240之间的夹角为90°,以此类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火盖座223的内周壁具有支撑沉台2221,第一火盖210支撑于支撑沉台2221。以利用支撑沉台2221对第一火盖210进行支撑、限位,提高第一火盖210的位置稳定性,从而达到利用火盖座223对第一火盖210进行支撑、限位的目的。
也就是说,本申请将火盖座223环绕在第一火盖210的外侧设置,并利用火盖座223对第一火盖210进行支撑,以提高第一火盖210的位置稳定性,同时使得第一火盖210与第二火盖220相对位置稳定,实现提高火盖组件200的结构稳定性。
综上,本申请的第一火盖210设在第二火盖220的内侧并与第二火盖220进行配合连接,第三火盖230设在第二火盖220的内侧并与第二火盖220进行配合连接,以使得第一火盖210、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相对位置稳定,最大化保证火盖组件200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沉台2221一体成型在火盖座223的内周壁,以提高支撑沉台2221的位置稳定性,从而便于利用支撑沉台2221支撑第一火盖210,实现提高第一火盖210的位置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火盖座223的中部限定出第一混气腔222,第一混气腔222的顶部开口,第一火盖210设于第一混气腔222内。以实现将第一火盖210设于火盖座223,从而便于利用第二火盖220支撑第一火盖210,提升第一火盖210的位置稳定性。
因此,这里可以理解为,第一混气腔222为第一火盖210的安装提供了安装空间,以确保第一火盖210能够设于第二火盖220。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沉台2221形成在第一混气腔222的周壁,这样当将第一火盖210设于第一混气腔222内时,即可便于将第一火盖210支撑于支撑沉台2221,以利用支撑沉台2221支撑第一火盖210,从而提高第一火盖210的位置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火盖座223的中部可以理解为是火盖座223的径向中部,也就是说,火盖座223的径向中部限定出顶部开口的第一混气腔222,这样将第一火盖210设于第一混气腔222内时,可实现将第一火盖210设在第二火盖220的径向中部,从而使得第一火盖210能够正对烹饪器具的径向中部,以提升第一火盖210的加热效果,也就是提升燃烧器1000的工作性能。
可选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盖板224的一部分朝第一混气腔222的顶部开口的中心延伸,用于对第一火盖210进行限位。从而实现提升第一火盖210的位置稳定性。
也就是说,本申请还可利用第二火盖220的盖板224对第一火盖210进行限位,以使得第一火盖210和第二火盖220相对位置稳定。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盖板224上形成有正对第一混气腔222的开口的避让口,避让口的口径小于第一混气腔222开口的孔径,这样将盖板224设于火盖座223的顶部时,即可实现将盖板224的一部分设置成朝第一混气腔222的顶部开口的中心延伸,以便于利用盖板224对第一火盖210进行限位。
此外,通过在盖板224上设置避让口,还可确保当盖板224设于火盖座223的顶部时,第一火盖210的部分结构能够从避让口显露出,以便于通过第一火盖210的顶部点燃将第一火盖210引导的气体,从而使得利用第一火盖210能够有效进行加热工作。
可选地,盖板224可拆卸设于火盖座223的顶部,以降低盖板224和火盖座223装拆难度,从而降低第二火盖220的装配难度,并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5所示,火盖座223包括内环壁2234、外环壁2235和连接壁2236,内环壁2234环绕在第一火盖210的外侧,外环壁2235环绕在内环壁2234的外侧,连接壁2236连接在内环壁2234和外环壁2235之间且与内环壁2234的下部、外环壁2235的下部之间限定出第二混气腔2231,以及与内环壁2234的上部、外环壁2235的上部之间限定出稳火腔2232,稳火腔2232具有顶部开口且与第二混气腔2231连通。这里可以理解为,将连接壁2236连接在内环壁2234和外环壁2235之间时,也可火盖座223上形成相对设置的第二混气腔2231和稳火腔2232,且稳火腔2232与第二混气腔2231连通,这样第二混气腔2231内的部分气体即可进入稳火腔2232,气体在稳火腔2232内燃烧,以达到稳焰目的,从而使得燃烧器1000的燃烧更加均匀,提升燃烧器1000的工作性能。
可选地,如图5所示,连接壁2236上设有多个过气孔225,稳火腔2232与第二混气腔2231之间通过多个过气孔225连通。以使得第二混气腔2231内的部分气体能够进入稳火腔2232。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多个过气孔225沿稳火腔2232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列,以使得气体在稳火腔2232内均匀分布,保证火焰燃烧的均匀性,从而提升稳火腔2232的稳焰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盖板224朝向火盖座223的一侧设有插接部2242,插接部2242插入稳火腔2232内且插接部2242与稳火腔2232的侧壁配合。以实现盖板224与火盖座223的插接配合,提高盖板224与火盖座223的连接强度,使得盖板224与火盖座223相对位置稳定,从而保证第二火盖220的结构稳定性。
这里也可以理解为,稳火腔2232不仅能够进行稳焰,还可实现盖板224与火盖座223的固定连接。
可选地,结合图3和图5所示,盖板224覆盖稳火腔2232的顶部开口且与火盖座223限定出稳火槽226,稳火槽226连通稳火腔2232和第二火盖220的外部空间。这里是指,本申请将盖板224连接在稳火腔2232的顶部开口时,盖板224与火盖座223配合限定出连通稳火腔2232和第二火盖220外部空间的稳火槽226,此时即可利用稳火槽226点燃位于稳火腔2232内的气体,实现在稳火腔2232内形成火焰,同时还可确保稳火腔2232内的火焰能够点燃位于第二火盖220外部空间的气体,达到稳焰目的。
可选地,稳火槽226位于第二火盖220上的出火孔的上方。这样稳火腔2232内的火焰即可通过稳火槽226点燃经第二火盖220导出的气体,实现气体的稳定燃烧,从而提升第二火盖220加热的稳定性,保证燃烧器1000的加热质量。
在一些示例中,位于第二火盖220上的出火孔上方的部分火盖座223朝远离盖板224的方向凹陷,以实现在盖板224与火盖座223之间形成稳火槽226,从而便于实现稳火腔2232和第二火盖220外部空间的连通,这样在确保稳火腔2232内能够有效形成火焰的同时,还可使得稳火腔2232内的火焰能够点燃经第二火盖220导出的气体,从而提高经第二火盖220导出的气体燃烧的稳定性,达到稳焰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燃烧器1000还包括点火件(图中未示出),点火件位于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之间。以便于利用点火件点燃经第二火盖220以及第三火盖230导出的气体,从而便于在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的外侧形成火焰,保证燃烧器1000的性能。
在具体的示例中,点火件正对第二火盖220的出火孔,这样在实现将点火件设在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之间的同时,还可便于利用点火件点燃经第二火盖220导出的气体,从而实现点燃通过第二火盖220以及第三火盖230导出的气体,达到在燃烧器1000外部形成火焰的目的,以保证燃烧器1000的工作性能。
可选地,点火件位于稳火槽226的下方,确保当利用点火件点燃经第二火盖220导出的气体时,利用稳火槽226能够有效点燃位于稳火腔2232内的气体,实现在稳火腔2232内形成火焰,达到稳焰目的。
在具体的示例中,当利用点火件点燃经第二火盖220导出的气体时,火焰一方面能够通过稳火槽226迅速点燃位于稳火腔2232内的气体,另一方面还可点燃经第二火盖220以及第三火盖230导出的气体,这样实现在燃烧器1000外部形成火焰的同时,还可便于利用稳火槽226内的火焰进行火焰的稳定燃烧,以提升燃烧器1000的加热性能。
可选地,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盖板224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远离火盖座223的方向凸起以限定出传火槽2241,传火槽2241的开口朝向第一火盖210且与稳火腔2232连通。这样稳火槽226内的火焰即可沿着传火槽2241朝向第一火盖210传递,此时第一火盖210外部的火焰即可迅速将第一火盖210导出的气体点燃,达到利用燃烧器1000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的目的。
可选地,传火槽2241的开口朝靠近第一火盖210的方向逐渐增大,以保证火焰的传递量,从而便于利用火焰点燃第一火盖210的气体。
可选地,如图5所示,稳火腔2232的底壁具有传火通道2233,传火通道2233的一端连通至火盖座223的外周壁且另一端朝火盖座223的内周壁延伸。以便于利用传火通道2233朝向稳火腔2232内传递火焰,从而使得稳火腔2232内的气体能够有效被点燃,达到利用稳火腔2232进行稳焰的目的。
在一些示例中,稳火腔2232的部分底壁朝远离盖板224的方向凹陷,以形成传火通道2233。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二火盖220的出火孔设于火盖座223的外周壁,火盖座223限定出第二混气腔2231,第二混气腔2231用于朝向第二火盖220的出火孔输送混合气体,确保利用第二火盖220能够有效进行加热工作。
在具体的示例中,外部通道用于将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第二混气腔2231,第二混气腔2231再将气体输送至第二火盖220的出火孔,以达到第二火盖220的出火孔输送气体的目的。
同时,将第二火盖220的出火孔设于火盖座223的外周壁,以便于在第二火盖220外侧形成火焰,保证燃烧器1000的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火盖210采用多孔结构制成以形成红外燃烧火盖。也就是说,当第一火盖210采用多孔结构制成时,可使得第一火盖210能够形成为红外燃烧火盖,从而达到利用红外辐射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的目的,没有明火,所以即使是最小火状态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时也不会出现火焰熄灭的现象,这样在利用燃烧器1000进行炖汤或保温作业时,即可直接利用第一火盖210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以避免利用明火进行小火加热导致小火易熄灭的现象,从而保证燃烧器1000的工作性能,并提升燃烧器1000的使用安全性。
也就是说,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火盖210设置成红外燃烧火盖,在确保利用燃烧器1000能够有效进行炖汤和保温作业的同时,还可避免采用明火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以实现炖汤和保温功能,从而避免明火熄灭。
可选地,第一火盖210为多孔陶瓷板,在使得第一火盖210能够形成为红外燃烧火盖的同时,还可提高第一火盖210的耐高温性能,从而延长第一火盖21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火盖座223的外周壁和第三火盖230均设有多个出火孔。多个出火孔配合可使得火盖座223和第三火盖230的外侧能够形成火焰,从而达到利用明火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的目的,以保证燃烧器1000的加热质量。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第一火盖210、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中,其中一个火盖(第一火盖210)可形成为对烹饪器具进行红外加热,另外两个火盖(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形成为对烹饪器具进行明火加热,这样在确保利用燃烧器1000能够有效进行炖汤和保温作业的同时,还可保证燃烧器1000的火力,从而保证燃烧器1000的工作性能。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火盖座223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出火孔221,多个第二出火孔221间隔布置。以便于将流向第二火盖220的气体导出,从而便于在第二火盖220外侧形成火焰,以保证燃烧器1000的性能。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多个第二出火孔221沿第二火盖22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可保证火焰在第二火盖220的周向上的充满度,进一步使烹饪器具可以实现均匀受热,提升烹饪效果。
可选地,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三火盖230上设有多个第三出火孔2311,多个第三出火孔2311组成第三出火部231,多个第三出火孔2311沿第三火盖23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其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可参见多个第二出火孔221沿第二火盖22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再次不做赘述。
可选地,如图7所示,第三火盖230还具有稳焰部232,稳焰部232位于第三出火孔2311的上方且稳焰部232与第二分气通道120连通,第三火盖230设有遮挡板233,遮挡板233位于稳焰部232的上方以遮挡稳焰部232。其中,通过设置稳焰部232,并将稳焰部232设置成位于第三出火孔2311的上方且与第二分气通道120连通,以确保利用稳焰部232能够有效加热第三出火孔2311的根部,防止离焰现象,达到稳焰目的,进而提升燃烧器1000的加热性能。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二分气通道120用于将部分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稳焰部232,经稳焰部232导出的气体在遇火后产生火焰,因稳焰部232位于第三出火孔2311的上方,此时即可利用火焰来加热第三出火孔2311的根部,达到稳焰目的。
同时,将稳焰部232设置成位于第三出火孔2311的上方,还可避免稳焰火焰阻挡主火焰的二次空气补充,使第三出火孔2311上的主火焰燃烧更充分,提高燃烧器1000的燃烧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第三火盖230上设置遮挡板233,并将遮挡板233设置成位于稳焰部232的上方,以便于利用遮挡板233遮挡稳焰部232,从而避免用户直观地观察到稳焰部232,以提升燃烧器1000的美观度。
此外,遮挡板233遮挡稳焰部232时,还可避免外部异物掉入稳焰部232,以保证稳焰部232的稳焰性能。
可选地,如图7所示,稳焰部232包括多个稳焰孔2321,多个第三出气孔2311和多个稳焰孔2321分别在第三火盖230的周向间隔排列。多个稳焰孔2321配合可确保稳焰部232能够同时加热多个第三出气孔2311的根部,达到稳焰目的,进而提升燃烧器1000的加热性能。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包括:火盖组件200和分气盘100。
其中,如图3所示,火盖组件200为前述的燃烧器1000的火盖组件200,火盖组件20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分气盘100设于火盖组件200的下方,分气盘100用于朝向火盖组件200输气。以使得利用火盖组件200能够有效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通过采用前述的火盖组件200,可提升燃烧器1000的结构稳定性,并保证燃烧器1000的火力以及加热范围,实现提升燃烧器1000的工作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分气盘100设于火盖组件200的下方可以理解为是火盖组件200设在分气盘100上,以便于利用分气盘100支撑火盖组件200,提高火盖组件200的位置稳定性,同时还便于利用分气盘100朝向火盖组件200输送气体,以保证燃烧器1000的工作性能。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均设于分气盘100并与分气盘100固定连接,以便于利用分气盘100支撑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提高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的位置稳定性;第一火盖210设于第二火盖220,以便于利用位置稳定的第二火盖220支撑第一火盖210,从而提高第一火盖210的位置稳定性,进而使得第一火盖210、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相对位置稳定。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因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通过连接件240进行连接,也可将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中的其中一个与分气盘100进行连接,以降低分气盘100与火盖组件200的连接难度。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分气盘100具有第一分气通道110和第二分气通道120,第一分气通道110位于分气盘100的中部且第一分气通道110通过第一混气腔222连通第一火盖210,以便于利用第一分气通道110朝向第一火盖210输送气体,确保利用第一火盖210能够有效进行加热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因第一火盖210为多孔结构,通过第一分气通道110朝向第一火盖210输送混合后的气体后,此时气体可在多孔结构内燃烧,且在燃烧时产生高温,从而形成高强度的近红外辐射线,以使得第一火盖210形成为红外燃烧火盖。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一分气通道110用于将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第一混气腔222,第一混气腔222再将气体输送至第一火盖210,以达到利用第一分气通道110朝向第一火盖210输送气体的目的。
也就是说,本申请在第二火盖220的中部限定出顶部开口的第一混气腔222,在确保第一火盖210能够设于第二火盖220的同时,还可便于实现第一分气通道110和第一火盖210的连通,从而使得第一火盖210位置稳定,能够有效利用第一火盖210对烹饪器具进行红外加热。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分气通道120包括第一环形分气段121、第二环形分气段122和多个径向分气段123,第一环形分气段121和第二环形分气段122均环绕在第一分气通道110的外侧且第二环形分气段122位于第一环形分气段121和第一分气通道110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分气通道110、第二环形分气段122和第一环形分气段121从内至外依次排布,以使第一分气通道110形成内环分气通道,使第二环形分气段122形成中环分气通道,使第一环形分气段121形成外环分气通道。
可选地,如图4所示,多个径向分气段123在第二环形分气段122的周向间隔排布,每个径向分气段123连通在第一环形分气段121和第二环形分气段122之间。以实现第一环形分气段121和第二环形分气段122的连通,这样即可实现同时调节流经第一环形分气段121和第二环形分气段122内的气体流量。
需要说明的是,因第一环形分气段121和第二环形分气段122均形成为环形结构,将第二分气通道120设置成包括多个径向分气段123时,多个径向分气段123配合可保证气体分布的均匀性,进一步保证烹饪过程中烹饪器具可以实现均匀受热,提升烹饪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一环形分气段121连通第三火盖230,第二环形分气段122连通第二火盖220。这样即可通过第一环形分气段121朝向第三火盖230输送气体以及通过第二环形分气段122可朝向第二火盖220输送气体,从而达到利用第二分气通道120同时朝向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输送气体的目的。
同时,因流经第一环形分气段121和第二环形分气段122内的气体流量可同时进行调节,这样即可使得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的出气量能够同时进行调节,也就是实现同时调节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的火焰大小,使得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的火焰能够同步变化,以提升燃烧器1000的加热均匀性。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共用一个分气通道(第二分气通道120),以减少分气通道的设置数量,从而实现简化分气盘100的结构,降低分气盘100的制造难度,此外,还可实现利用第二分气通道120同时调节朝向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输送的气体流量,以实现同时调节第二火盖220的出气量和第三火盖230的出气量,也就是实现同时调节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的火焰大小,使得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的火焰能够同步变化,以提升燃烧器1000的加热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第一分气通道110和第二分气通道120,当需要小火加热烹饪器具时,用户可直接调节第一分气通道110导通,第二分气通道120截止,以实现利用第一火盖210对烹饪器具进行红外加热;当需要大火加热烹饪器具时,用户可调节第一分气通道110和第二分气通道120导通,此时可同时利用第一火盖210、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同时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保证加热性能以及加热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5所示,火盖座223的外周壁还设有第四出气部227,第四出气部227通过第二混气腔2231连通第二分气通道120,以便于利用第二分气通道120朝向第四出气部227输送气体,实现部分气体的导出。
可选地,点火件正对第四出气部227,这样在实现将点火件设在第二火盖220和第三火盖230之间的同时,还可便于利用点火件点燃经第四出气部227导出的气体。
可选地,第四出气部227设于稳火槽226的下方,确保当利用点火件点燃经第四出气部227导出的气体时,可利用稳火槽226有效点燃位于稳火腔2232内的气体,实现在稳火腔2232内形成火焰,达到稳焰目的。
在具体的示例中,当利用点火件点燃经第四出气部227导出的气体时,火焰一方面能够通过稳火槽226迅速点燃位于稳火腔2232内的气体,另一方面还可点燃经第二火盖220以及第三火盖230导出的气体,这样实现在燃烧器1000外部形成火焰的同时,还可便于利用稳火槽226内的火焰进行火焰的稳定燃烧,以提升燃烧器1000的加热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1和图3所示,分气盘100包括分气座150和分气盖140,分气盖140设于分气座150上,分气盖140和分气座150配合形成径向分气段123,以实现第一环形分气段121和第二环形分气段122的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分气盘100设置成由分气座150和分气盖140两部分组成,可使得分气盘100的结构简单,加工、成型容易。
在一些示例中,分气盘100还包括进气部,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可以从进气部进入分气盘100,从进气部进入的混合气再沿着第一分气通道110和第二分气通道120流动至指定区域。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1000。
其中,燃烧器1000为前述的燃烧器1000,燃烧器100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灶,通过采用前述的燃烧器1000,可有效提升燃气灶的工作性能,实现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1000的火盖组件200、燃烧器1000及燃气灶的其他构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火盖;
第二火盖,所述第二火盖包括火盖座和盖板,所述火盖座环绕在所述第一火盖的外侧且所述盖板设于所述火盖座的顶部;
第三火盖,所述第三火盖环绕在所述第二火盖的外侧;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火盖座和所述第三火盖之间且与所述火盖座、所述第三火盖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所述火盖座和所述第三火盖为一体成型件;或者,所述连接件、所述火盖座和所述第三火盖中的至少一个单独成型且机械连接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火盖座的径向延伸,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火盖座和所述第三火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一个;或者,所述连接件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连接件在所述火盖座的周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连接件的间距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座的内周壁具有支撑沉台,所述第一火盖支撑于所述支撑沉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座的中部限定出具有顶部开口的第一混气腔,所述第一火盖设于所述第一混气腔内;
其中,所述盖板的一部分朝所述第一混气腔的顶部开口的中心延伸,用于对所述第一火盖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座包括:
内环壁,所述内环壁环绕在所述第一火盖的外侧;
外环壁,所述外环壁环绕在所述内环壁的外侧;
连接壁,所述连接壁连接在所述内环壁和所述外环壁之间且与所述内环壁的下部、所述外环壁的下部之间限定出第二混气腔,以及,与所述内环壁的上部、所述外环壁的上部之间限定出稳火腔,所述稳火腔具有顶部开口且与所述第二混气腔连通;
其中,所述盖板覆盖所述稳火腔的顶部开口且与所述火盖座限定出稳火槽,所述稳火槽连通所述稳火腔和所述第二火盖的外部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远离所述火盖座的方向凸起以限定出传火槽,所述传火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火盖且与所述稳火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盖采用多孔结构制成以形成红外燃烧火盖;和/或,所述火盖座的外周壁和所述第三火盖均设有多个出火孔。
1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火盖组件,所述火盖组件为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组件;
分气盘,所述分气盘设于所述火盖组件的下方,用于朝向所述火盖组件输气。
12.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烧器。
CN202322550774.9U 2023-09-19 2023-09-19 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Active CN2210050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50774.9U CN221005061U (zh) 2023-09-19 2023-09-19 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50774.9U CN221005061U (zh) 2023-09-19 2023-09-19 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05061U true CN221005061U (zh) 2024-05-24

Family

ID=91118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50774.9U Active CN221005061U (zh) 2023-09-19 2023-09-19 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050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41644A1 (zh) 燃烧器及燃气用具
CA2732699C (en) Cooking appliance and burner assembly thereof
EP2551589A2 (en) Gas burner with multiple flame rings
CN221005061U (zh) 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KR100738697B1 (ko) 실드 더블 버너
CN221005054U (zh) 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21005053U (zh) 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21005055U (zh) 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11060115U (zh) 一种分段式高效燃烧器及灶具
CN211011368U (zh) 燃烧器
EP3591289B1 (en) A dual circuit burner, a gas burner arrangement and a gas stove
CN215637158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JP2006029727A (ja) こんろバーナ
KR101220624B1 (ko) 가스레인지용 그릴 상부버너
CN215637157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775726U (zh) 一种燃烧器
CN219283333U (zh) 燃烧器及包含其的燃气灶具
CN216079796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5863392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1119510U (zh) 一种实现宽幅燃烧的燃气灶具
CN213656742U (zh) 火盖组件、燃烧器和灶具
CN219222509U (zh) 燃气灶
CN213810621U (zh) 外环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17464419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222413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