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64488U - 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64488U
CN220964488U CN202322882269.4U CN202322882269U CN220964488U CN 220964488 U CN220964488 U CN 220964488U CN 202322882269 U CN202322882269 U CN 202322882269U CN 220964488 U CN220964488 U CN 220964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mounting ring
winding
separation blade
end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8226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晨阳
梁依山
黎凡
王俊伟
乔广洲
周刚
谢益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Jiangxi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Jiangxi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Jiangxi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88226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64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64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644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该驱动电机,包括:机壳,机壳上设置有进液管和出液管;前端盖,前端盖可拆卸连接在机壳的一侧;后端盖,后端盖可拆卸连接在机壳的另一侧;定子;分隔件,分隔件可拆卸连接在机壳内,以将机壳分隔为冷却空间和驱动空间,驱动空间位于冷却空间内,进液管和出液管均与冷却空间连通,定子位于冷却空间内,驱动电机的转子位于驱动空间内;本申请的驱动电机,通过分隔件的设置使得冷却液能够对定子和电磁线圈绕组冷却,无需设置较多的喷油口,降低了驱动电机在生产加工时的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驱动部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以电动车为主,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它使用存储在电池中的电来发动;电动车的驱动电机是核心零件之一。
相关技术的驱动电机包括机壳、前端盖、后端盖、定子和转子,前端盖和后端盖分别设置在机壳的两侧,定子固定不动安装在机壳内,定子上边会绕有多个电磁线圈绕组;转子是转动设置在机壳和定子内的,电流量在电磁线圈的功效下能在定子内形成电磁场,电磁场进而驱动转子旋转;目前驱动电机的主要冷却方式有油冷这种方式,当需要采用油冷的方式对定子上的电磁线圈冷却时,通常需要在机壳内部设置多个喷油口,多个喷油口与多个电磁线圈绕组的端部对应,从而实现对定子以及电磁线圈绕组的端部的冷却。
但是,当电磁线圈绕组的数量较多时,则需要在机壳内部加工多个喷油口,增加了整个驱动电机在生产加工时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用以解决相关技术采用多个喷油口对电磁线圈绕组冷却增加驱动电机生产难度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电机,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置有进液管和出液管;
前端盖,所述前端盖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机壳的一侧;
后端盖,所述后端盖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机壳的另一侧;
定子;
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机壳内,以将所述机壳分隔为冷却空间和驱动空间,所述驱动空间位于所述冷却空间内,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均与所述冷却空间连通,所述定子位于所述冷却空间内,驱动电机的转子位于所述驱动空间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件能够将机壳分隔为冷却空间和驱动空间,因定子位于冷却空间内,使得沿着进液管进入至机壳内的冷却液能够流动至冷却空间内对定子进行冷却,将定子整体置于冷却空间内,提高了对定子的冷却效果,并且无需在即可上设置多个喷油口,降低了整个驱动电机在生产加工时的生产难度;通过将分隔件可拆卸连接在机壳内,便于在需要使用分隔件对分隔件进行安装固定,从而进一步降低了驱动电机在生产加工时的生产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包括分离挡片,所述分离挡片插设在所述定子内,且所述分离挡片的一端与所述前端盖插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盖插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分离挡片的设置其结构简单,便于对分离挡片进行生产制造,将分离挡片的一端与前端盖插接,另一端与后端盖插接,提高了分离挡片与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的密封性,使得沿着进液管进入至机壳内的冷却液被分离挡片阻挡至冷却空间内对定子冷却,防止冷却液对转子的转动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离挡片包括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所述第一安装环的一侧与所述前端盖插接,另一侧与所述定子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安装环的一侧与所述后端盖插接,另一侧与所述定子的另一端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连接至定子的两端,从而防止冷却液沿着第一安装环与定子以及第二安装环与定子之间的间隙流动至转子所在的位置对转子造成影响,采用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的设置其结构简单,进一步便于对分离挡片安装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端盖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供所述分离挡片的一端插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第一凹槽的设置便于对分离挡片的位置进行定位,从而便于对分离挡片进行安装,并且当将分离挡片的端部插接至第一凹槽内后,提高了分离挡片与前端盖之间的密封效果,防止冷却液沿着分离挡片与前端盖之间的间隙流动至分离挡片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端盖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供所述分离挡片的另一端插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第二凹槽的设置便于对分离挡片的位置进行进一步定位,从而便于对整个分离挡片进行安装,并且当将分离挡片的端部插接至第二凹槽内后,提高了分离挡片与后端盖之间的密封效果,防止冷却液沿着分离挡片与后端盖之间的间隙流动至分离挡片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离挡片还包括多个支脚,所述支脚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环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环上,多个所述支脚连接在所述定子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支脚的设置便于对电磁线圈绕组起到固定的效果,防止电磁线圈绕组位于绕线槽内脱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子的内壁上开设有多个绕线槽,多个所述绕线槽沿所述定子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绕线槽延伸方向与定子的轴线一致,所述绕线槽的两端贯穿所述定子的两端设置,所述支脚位于所述绕线槽内,所述支脚与所述绕线槽的底壁之间具有用于供电磁线圈绕组绕设的绕设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绕线槽的设置便于对电磁线圈绕组的绕设起到定位的效果,防止电磁线圈绕组的位置出现偏差,间接提高了绕设了电磁线圈绕组的定子产生电磁场的效果;并且采用支脚的设置能够提高与绕线槽之间的密封效果,防止冷却液沿着支脚与绕线槽之间的间隙流动至转子所在的位置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脚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环上,所述第二杆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环上,所述第一杆体远离所述第一安装环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杆体远离所述第二安装环的端部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支脚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并且带动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抵接至一起,当对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安装时,通过带动第一安装环上的第一杆体插接至绕线槽内,带动第二安装环上的第二杆体插接至绕线槽内即可实现对分离挡片的安装,提高了分离挡片的安装效果,并且便于对整个分离挡片进行生产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绕线槽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绕线槽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支脚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挡板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支脚插接至绕线槽内时,支脚能够与两侧挡板抵接,从而使得挡板对支脚起到限位的效果,防止支脚位于绕线槽内的位置出现偏差,间接提高了支脚对电磁线圈绕组的定位效果,并且提高了支脚与挡板之间的密封效果,防止冷却液对转子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和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的驱动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驱动电机设置在车体上,将第一安装环带动多个第一杆体插接至绕线槽内,将第二安装环带动多个第二杆体插接至绕线槽内,使得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相互抵接,此时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能够分别抵接至定子的两侧,将前端盖和后端盖安装至机壳上,使得第一安装环的端部能够插接至第一凹槽内,而第二安装环的端部能够插接至第二凹槽内,实现了对分离挡片的安装固定,无需在机壳上设置多个喷油口,通过对分离挡片单独生产并安装,降低了整个驱动电机的生产难度,并且当将冷却液沿着进液管接通至机壳内,使得冷却液能够对整个定子进行冷却,提高了对定子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机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半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第一安装环、第二安装环和定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第一安装环、第二安装环和定子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绕线槽、挡板和支脚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机壳;110、进液管;120、出液管;130、第一连接板;140、冷却空间;150、驱动空间;
200、前端盖;210、第一凹槽;
300、后端盖;310、第二凹槽;
400、定子;410、第二连接板;420、绕线槽;430、挡板;440、电磁线圈绕组;
500、分隔件;510、分离挡片;511、第一安装环;512、第二安装环;513、支脚;514、第一杆体;515、第二杆体。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首先对本申请所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工作原理:蓄电池——电流——电力调节器——电动机——动力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行驶。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
定子和转子:定子是最外面的圆筒,圆筒内侧缠有很多绕组,这些绕组与外部交流电源接通,整个圆筒与机座连接在一起,固定不动,因此称为定子;在定子内部,要么是缠绕有很多导线的圆柱体,要么是笼形结构的圆柱体,它们与电动机的动力输出轴相连在一起,并同速度旋转,因此又称为转子;定子和转子之间,没有任何连接和接触,但是当定子上的绕组接通交流电源时,转子就会立刻开始旋转并输出动力。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相关技术中的驱动电机包括机壳、前端盖、后端盖、定子和转子,前端盖和后端盖分别设置在机壳的两侧,定子固定不动安装在机壳内,定子上边会绕有多个电磁线圈绕组;转子是转动设置在机壳和定子内的,电流量在电磁线圈的功效下能在定子内形成电磁场,电磁场进而驱动转子旋转;目前驱动电机的主要冷却方式有油冷这种方式,当需要采用油冷的方式对定子上的电磁线圈冷却时,通常需要在机壳内部设置多个喷油口,多个喷油口与多个电磁线圈绕组的端部对应,从而实现对定子以及电磁线圈绕组的端部的冷却。
但是,当电磁线圈绕组的数量较多时,则需要在机壳内部加工多个喷油口,增加了整个驱动电机在生产加工时的难度;并且采用多个喷油口的设置只能对定子部分区域进行冷却,导致出现定子冷却不全面的现象,导致电机内部的温度不均匀。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通过将第一安装环带动多个第一杆体插接至绕线槽内,将第二安装环带动多个第二杆体插接至绕线槽内,使得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相互抵接,并且带动第一安装环和第二安装环抵接至定子的两侧,此时将前端盖和后端盖安装至机壳上,使得第一安装环的端部插接至第一凹槽内,第二安装环的端部插接至第二凹槽内,实现了分离挡片的安装固定,无需在机壳上加工额外的零部件,从而解决了驱动电机生产难度大的技术问题,并且位于机壳内的分离挡片能够将机壳分隔为冷却空间和驱动空间,此时的定子位于冷却空间内,当冷却液通过进液管流动至冷却空间内后,冷却液能够对定子实现完全的冷却,从而解决了定子冷却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结合图1和图2,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电机,包括机壳100、前端盖200、后端盖300、定子400和分隔件500;机壳100上与机壳100连通设置有进液管110和出液管120,进液管110和出液管120可以设置在机壳100上任意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进液管110和出液管120分别设置在机壳100相对的两侧,机壳100的横截面呈圆形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机壳100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矩形;前端盖200可拆卸连接在机壳100的一侧;后端盖300可拆卸连接在机壳100的另一侧;前端盖200和后端盖300均呈圆形设置,前端盖200和后端盖300可以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可拆卸连接在机壳100的两侧。
如图1所示,定子400位于机壳100内,定子400沿机壳100的周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机壳100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板130,定子400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板410,第一连接板130设置有三个,第二连接板410设置有三个,三个第一连接板130与三个第二连接板410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连接板130和第二连接板410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连接固定,采用第一连接板130和第二连接板410的设置便于将定子400固定设置在机壳100的中部。
结合图1和图2,定子400的内壁上开设有多个绕线槽420,多个绕线槽420沿定子400的周向间隔分布,绕线槽420延伸方向与定子400的轴线一致,绕线槽420的两端贯穿定子400的两端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绕线槽420的横截面呈“U”形设置;电磁线圈绕组440可以绕设在绕线槽420内,从而使得绕线槽420对电磁线圈绕组440起到定位的效果。
结合图2和图3,分隔件500用于将机壳100分隔为冷却空间140和驱动空间150,驱动空间150位于冷却空间140内,进液管110和出液管120均与冷却空间140连通,定子400位于冷却空间140内;驱动电机的转子位于驱动空间150内,分隔件500包括分离挡片510,分离挡片510插设在定子400内,且分离挡片510的一端与前端盖200插接,另一端与后端盖300插接;在本实施例中,分离挡片510呈环形设置,分离挡片510与机壳100之间的空间为冷却空间140,分离挡片510内部的空间为驱动空间150;在其他实施例中,分离挡片510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矩形的。
分隔件500能够将机壳100分隔为冷却空间140和驱动空间150,因定子400位于冷却空间140内,使得沿着进液管110进入至机壳100内的冷却液能够流动至冷却空间140内对定子400进行冷却,将定子400整体置于冷却空间140内,提高了对定子400的冷却效果,并且无需在即可上设置多个喷油口,降低了整个驱动电机在生产加工时的生产难度。
结合图2和图3,分隔件500可拆卸连接在机壳100内;前端盖200上沿前端盖200的周向开设有第一凹槽210,第一凹槽210用于供分离挡片510的一端插入;后端盖300上沿后端盖300的周向开设有第二凹槽310,第二凹槽310用于供分离挡片510的另一端插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310的横截面均呈“U”形设置,分离挡片510的两端与“U”形的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310配合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U”形的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310的宽度朝向远离分离挡片510的方向逐渐减小,在分离挡片510的两端设置橡胶环,通过带动橡胶环插接至“U”形的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310内,从而挤压弹性的橡胶环,进一步提高分离挡片510与前端盖200和后端盖300之间的密封效果。
当需要对分离挡片510进行安装时,首先将分离挡片510置于定子400内,将前端盖200和后端盖300安装至机壳100上,使得前端盖200带动分离挡片510的一端插接至第一凹槽210内,后端盖300带动分离挡片510的另一端插接至第二凹槽310内,实现了对分离挡片510的安装和定位,提高了对分离挡片510的安装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前端盖200和后端盖300相对的面上环向设置固定环,将分离挡片510的两端插接至固定环内,将固定环和分离挡片510通过螺栓固定至一起,从而同样可以实现对分离挡片510的安装和拆卸;或者在前端盖200和后端盖300相对的面上设置环形的插接条,在分离挡片510的两端沿分离挡片510的周向开设插接槽,通过带动插接条插接至插接槽内同样可以实现对分离挡片510的安装和拆卸。
结合图1和图4,分离挡片510包括第一安装环511和第二安装环512,第一安装环511的一侧与前端盖200插接,另一侧与定子400的一端连接,第二安装环512的一侧与后端盖300插接,另一侧与定子400的另一端连接;具体的,第一安装环511远离定子400的一端插接至第一凹槽210内,第二安装环512远离定子400的一端插接至第二凹槽310内,第一安装环511和第二安装环512的厚度小于绕线槽420的深度,使得当第一安装环511和第二安装环512抵接至定子400的两侧后,绕线槽420的端部暴露在冷却空间140内,使得部分冷却液沿着绕线槽420的端部进入至绕线槽420内,从而使得冷却液对绕线槽420内的电磁线圈绕组440起到冷却的效果。
结合图4和图5,分离挡片510还包括多个支脚513,支脚513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安装环511上,另一端设置在第二安装环512上,多个支脚513一一对应的位于多个绕线槽420内,支脚513与绕线槽420的底壁之间具有用于供电磁线圈绕组440绕设的绕设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支脚513的横截面设置为矩形,矩形的支脚513的两侧与绕线槽420相对的两个槽壁抵接,从而提高了支脚513与绕线槽420之间的密封效果,进一步防止绕线槽420内的冷却液沿着支脚513与绕线槽420之间的间隙流动至转子所在的位置对转子造成影响;采用支脚513的设置同时还可以对电磁线圈绕组440起到定位的效果,从而防止电磁线圈绕组440位于绕线槽420内脱离;第一安装环511、第二安装环512和支脚513与机壳100之间的空间为冷却空间140,第一安装环511、第二安装环512和支脚513内部的空间为驱动空间150。
结合图5和图6,绕线槽420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挡板430,挡板430一体设置在绕线槽420的侧壁上,挡板430的延伸方向与绕线槽420的延伸方向一致,支脚513的两侧与两个挡板430抵接;在本实施例中,两侧挡板430之间留有用于供电磁线圈绕组440绕设的间距,当支脚513位于绕线槽420内时,支脚513背离绕线槽420底壁的面能够与两侧挡板430同时抵接,使得支脚513封闭了两侧挡板430之前的间距,防止电磁线圈绕组440沿着两侧挡板430之间的间距移出,并且支脚513抵接至挡板430上,提高了支脚513与挡板430之间的密封效果,从而间接提高了支脚513与绕线槽420之间的密封效果。
为了便于带动支脚513插接至绕线槽420内,支脚513包括第一杆体514和第二杆体515,第一杆体514设置在第一安装环511上,第二杆体515设置在第二安装环512上,第一杆体514远离第一安装环511与第二杆体515远离第二安装环512的端部抵接。
当需要对第一安装环511和第二安装环512安装时,将第一安装环511带动多个第一杆体514插接至绕线槽420内,使得第一杆体514的两侧抵接至绕线槽420相对的两个面上,并带动第一杆体514与两侧挡板430相互抵接,当多个第一杆体514完全插接至绕线槽420内后,第一安装环511与定子400的一侧抵接,将第二安装环512带动多个第二杆体515插接至绕线槽420内,使得第二杆体515的两侧抵接至绕线槽420相对的两个面上,并带动第二杆体515与两侧挡板430相互抵接,当多个第二杆体515完全插接至绕线槽420内后,第二安装环512与定子400的另一侧抵接,此时第二杆体515与第一杆体514相互抵接,将前端盖200和后端盖300安装至机壳100上,此时第一安装环511的端部插接至前端盖200上的第一凹槽210内,第二安装环512的端部插接至后端盖300上的第二凹槽310内,从而实现了对整个分离挡片510的安装固定,当需要对电磁线圈绕组440和定子400冷却时,将冷却液沿着进液管110输送至机壳100的冷却空间140内,使得冷却液对整个定子400以及绕线槽420内的电磁线圈绕组440冷却,无需在机壳100上设置较多数量的喷油口,并且提高了对定子400和电磁线圈绕组440的冷却效果。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驱动电机。
其中,驱动电机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通过将驱动电机设置在车体上,当需要对驱动电机内部的定子400和电磁线圈绕组440冷却时,将冷却液沿着进液管110输送至机壳100内,使得冷却液流动至分离挡片510与机壳100之间形成的冷却空间140内,使得冷却液对定子400朝向机壳100的面进行冷却,从而提高了对定子400的冷却效果,并且对位于绕线槽420内的电磁线圈绕组440进行冷却,提高了对电磁线圈绕组440的冷却效果,冷却后的冷却液沿着出液管120流出,无需在机壳100上加工较多数量的喷油口,从而降低了机壳100在生产加工时的生产难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100),所述机壳(100)上设置有进液管(110)和出液管(120);
前端盖(200),所述前端盖(20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机壳(100)的一侧;
后端盖(300),所述后端盖(30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机壳(100)的另一侧;
定子(400);
分隔件(500),所述分隔件(50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机壳(100)内,以将所述机壳(100)分隔为冷却空间(140)和驱动空间(150),所述驱动空间(150)位于所述冷却空间(140)内,所述进液管(110)和所述出液管(120)均与所述冷却空间(140)连通,所述定子(400)位于所述冷却空间(140)内,驱动电机的转子位于所述驱动空间(15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500)包括分离挡片(510),所述分离挡片(510)插设在所述定子(400)内,且所述分离挡片(510)的一端与所述前端盖(200)插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盖(300)插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挡片(510)包括第一安装环(511)和第二安装环(512),所述第一安装环(511)的一侧与所述前端盖(200)插接,另一侧与所述定子(40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安装环(512)的一侧与所述后端盖(300)插接,另一侧与所述定子(400)的另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200)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10),所述第一凹槽(210)用于供所述分离挡片(510)的一端插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300)上开设有第二凹槽(310),所述第二凹槽(310)用于供所述分离挡片(510)的另一端插入。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挡片(510)还包括多个支脚(513),所述支脚(513)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环(511)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环(512)上,多个所述支脚(513)连接在所述定子(400)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400)的内壁上开设有多个绕线槽(420),多个所述绕线槽(420)沿所述定子(400)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绕线槽(420)延伸方向与定子(400)的轴线一致,所述绕线槽(420)的两端贯穿所述定子(400)的两端设置,所述支脚(513)位于所述绕线槽(420)内,所述支脚(513)与所述绕线槽(420)的底壁之间具有用于供电磁线圈绕组(440)绕设的绕设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513)包括第一杆体(514)和第二杆体(515),所述第一杆体(514)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环(511)上,所述第二杆体(515)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环(512)上,所述第一杆体(514)远离所述第一安装环(511)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杆体(515)远离所述第二安装环(512)的端部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槽(420)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挡板(430),所述挡板(43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绕线槽(420)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支脚(513)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挡板(430)抵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电机。
CN202322882269.4U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 Active CN220964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82269.4U CN220964488U (zh)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82269.4U CN220964488U (zh)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64488U true CN220964488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05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882269.4U Active CN220964488U (zh)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644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28888B1 (en) Motor cooling system
CN103038983B (zh) 电机冷却系统及方法
CN103155376A (zh) 用于电机定子的冷却剂通道
CN102224658A (zh) 旋转电机
CN211606273U (zh) 油冷电机
CN113675966B (zh) 定子总成、电机和电机冷却系统
JP6938617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動力システム
WO2018098567A1 (en) Electric machine provided with an enclosed cooling assembly paired to an open cooling assembly
CN101087077A (zh) 没有前后端盖的汽车永磁发电机
CN112640267A (zh) 马达油冷结构
KR20090001045A (ko) 전동모터의 냉각장치
JP2007205246A (ja) ウォータポンプおよび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CN206211738U (zh) 增程器发电机油冷系统
CN111725939A (zh) 一种冷却系统、定子组件以及轴向磁场电机
CN220964488U (zh) 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
CN106849413A (zh) 驱动电机的定子组件单元
CN109217544A (zh) 电机及使用该电机的车辆
CN113708550B (zh) 一种电机
CN114498972B (zh) 一种分段斜槽定子组件及扁线电机
CN215378647U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冷却结构
CN209748302U (zh) 用于电机的端盖和具有该端盖的电机和电动车辆
CN210123911U (zh) 一种新型开关磁阻电机定子结构
CN215772771U (zh) 一种水冷结构的永磁同步电机
CN113708549A (zh) 一种电机冷却装置及电机
CN220570400U (zh) 一种新能源摩托车磁电机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