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0306U - 隔热罩 - Google Patents

隔热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90306U
CN220890306U CN202322941777.5U CN202322941777U CN220890306U CN 220890306 U CN220890306 U CN 220890306U CN 202322941777 U CN202322941777 U CN 202322941777U CN 220890306 U CN220890306 U CN 2208903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half shell
shaped body
heat shield
buckl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4177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旭
郑士麟
张驰彪
孟昭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nake Fusheng Changchun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nake Fusheng Changchun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nake Fusheng Changchun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nake Fusheng Changchun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4177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903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903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903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一种隔热罩,其包括第一半壳体以及第二半壳体,所述第一半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壳体扣接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半壳体包括第一弧形本体、与所述第一弧形本体的一端相连的第一扣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弧形本体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扣接部,所述第二半壳体包括第二弧形本体、与所述第二弧形本体的一端相连的第三扣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弧形本体的另一端相连的第四扣接部;所述第一扣接部与所述第三扣接部设有相互扣接的第一凸起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扣接部与所述第四扣接部设有相互扣接的第二凸起和第二开口。如此设置,所述第一半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壳体通过扣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结构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隔热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热罩,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尾气后处理封装通常包括壳体、封装在所述壳体中的载体以及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隔热罩。所述隔热罩通常包括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的两个零件。然而,这种固定方式相对比较复杂,而且焊接时可能会载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隔热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隔热罩,其包括第一半壳体以及第二半壳体,所述第一半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壳体扣接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半壳体包括第一弧形本体、与所述第一弧形本体的一端相连的第一扣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弧形本体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扣接部,所述第二半壳体包括第二弧形本体、与所述第二弧形本体的一端相连的第三扣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弧形本体的另一端相连的第四扣接部;所述第一扣接部与所述第三扣接部设有相互扣接的第一凸起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扣接部与所述第四扣接部设有相互扣接的第二凸起和第二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第一扣接部上,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第三扣接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第二扣接部上,所述第二凸起设于所述第四扣接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凸起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隔热罩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开口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隔热罩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凸起从内向外穿过所述第一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凸起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隔热罩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开口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隔热罩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凸起从内向外穿过所述第二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半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壳体非焊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扣接部与所述第二扣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扣接部与所述第四扣接部对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穿过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第一凸起未凸出所述第一弧形本体的外表面,穿过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第二凸起未凸出所述第二弧形本体的外表面。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隔热罩包括第一半壳体以及第二半壳体,所述第一半壳体包括第一弧形本体、与所述第一弧形本体的一端相连的第一扣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弧形本体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扣接部,所述第二半壳体包括第二弧形本体、与所述第二弧形本体的一端相连的第三扣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弧形本体的另一端相连的第四扣接部;所述第一扣接部与所述第三扣接部设有相互扣接的第一凸起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扣接部与所述第四扣接部设有相互扣接的第二凸起和第二开口。如此设置,所述第一半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壳体通过扣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结构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隔热罩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或者符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产品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隔热罩100,其包括第一半壳体1以及第二半壳体2,所述第一半壳体1与所述第二半壳体2扣接固定在一起。
所述第一半壳体1包括第一弧形本体11、与所述第一弧形本体1的一端相连的第一扣接部12以及与所述第一弧形本体11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扣接部13。
所述第二半壳体2包括第二弧形本体21、与所述第二弧形本体21的一端相连的第三扣接部22以及与所述第二弧形本体21的另一端相连的第四扣接部23。
所述第一扣接部12与所述第三扣接部22设有相互扣接的第一凸起221和第一开口121,所述第二扣接部13与所述第四扣接部23设有相互扣接的第二凸起231和第二开口131。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121设于所述第一扣接部12上,所述第一凸起221设于所述第三扣接部22上;所述第二开口131设于所述第二扣接部13上,所述第二凸起231设于所述第四扣接部23上。当然,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所述第一凸起221与所述第一开口121的位置可以互换,所述第二凸起231与所述第二开口131的位置也可以互换。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221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隔热罩100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开口121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隔热罩100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凸起221从内向外穿过所述第一开口121。穿过所述第一开口121的所述第一凸起221未凸出所述第一弧形本体11的外表面,穿过所述第二开口131的所述第二凸起231未凸出所述第二弧形本体21的外表面。
类似地,所述第二凸起231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隔热罩100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开口131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隔热罩100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凸起231从内向外穿过所述第二开口131。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扣接部12与所述第二扣接部13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本体11的两端,所述第三扣接部22与所述第四扣接部23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弧形本体21的两端。
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第一半壳体1与所述第二半壳体2通过扣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结构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所述第一半壳体1与所述第二半壳体2非焊接在一起,从而省略了焊接工序,揭示了成本。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隔热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半壳体以及第二半壳体,所述第一半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壳体扣接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半壳体包括第一弧形本体、与所述第一弧形本体的一端相连的第一扣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弧形本体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二扣接部,所述第二半壳体包括第二弧形本体、与所述第二弧形本体的一端相连的第三扣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弧形本体的另一端相连的第四扣接部;所述第一扣接部与所述第三扣接部设有相互扣接的第一凸起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扣接部与所述第四扣接部设有相互扣接的第二凸起和第二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第一扣接部上,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第三扣接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第二扣接部上,所述第二凸起设于所述第四扣接部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隔热罩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开口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隔热罩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凸起从内向外穿过所述第一开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隔热罩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开口为若干个且沿所述隔热罩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凸起从内向外穿过所述第二开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壳体与所述第二半壳体非焊接在一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接部与所述第二扣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扣接部与所述第四扣接部对称设置。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穿过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第一凸起未凸出所述第一弧形本体的外表面,穿过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第二凸起未凸出所述第二弧形本体的外表面。
CN202322941777.5U 2023-10-31 2023-10-31 隔热罩 Active CN2208903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41777.5U CN220890306U (zh) 2023-10-31 2023-10-31 隔热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41777.5U CN220890306U (zh) 2023-10-31 2023-10-31 隔热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90306U true CN220890306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40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41777.5U Active CN220890306U (zh) 2023-10-31 2023-10-31 隔热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903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890306U (zh) 隔热罩
JP4948976B2 (ja) 排気系部材と挿入部材の接続構造
US9850800B2 (en) Exhaust system having gasket
EP2860372B1 (en) A connection comprising a connector for coupling exhaust manifold with turbocharger housing
EP0473081B1 (en) Exhaust gas purifying device
US5410877A (en) Manifold converter
CN219826961U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CA1220428A (en) Catalytic converter housing
CN217538822U (zh) 混合管组件
CN216518225U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KR200299660Y1 (ko) 차량의 배기계용 촉매 컨버터
CN219826969U (zh) 连接组件
CN214145633U (zh) 尾气后处理封装
CN218542378U (zh) 消音器
CN218669534U (zh) 后处理封装组件
CN216110938U (zh) 尾气后处理封装
CN216008660U (zh) 尾气后处理组件
CN213063724U (zh) 一种防撞击抗震动的金属蜂窝催化器结构
CN210164524U (zh) 车用催化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734206U (zh) 密封环、排气系统及车辆
CN217926037U (zh) 一种三元催化装置壳体
CN214741613U (zh) 尾气后处理封装
CN216477540U (zh) 尾气后处理装置
CN212803376U (zh) 一种内燃叉车的排气管路系统
CN213540546U (zh) 一种新型消音器隔热板固定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