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89886U - 一种自限位铰链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限位铰链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89886U
CN220889886U CN202322971984.5U CN202322971984U CN220889886U CN 220889886 U CN220889886 U CN 220889886U CN 202322971984 U CN202322971984 U CN 202322971984U CN 220889886 U CN220889886 U CN 2208898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shaft
self
baffle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719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钢
杨松
徐国伟
徐军营
章志红
李云斌
谢朋
庄家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Zhiz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Zhiz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Zhiz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Zhiz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7198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898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898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898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i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限位铰链和车辆,自限位铰链用于实现车辆的下翻侧门和车身侧围的活动连接,自限位铰链包括:第一本体,第一本体连接车身侧围,且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挡板;第二本体,第二本体连接下翻侧门,且第二本体上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一挡板平行设置;铰链轴,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铰链轴可转动相连;其中,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互抵接。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限位器或者缓冲块增加铰链的限位功能,结构较为复杂同时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自限位铰链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限位铰链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司乘人员的使用,车辆的车身上通常设置有活动式的侧门,侧门通过铰链从而实现与车身的活动连接。铰链是用来连接两个固体并允许两者之间做相对转动的机械装置,铰链可由可移动的组件构成,或者由可折叠的材料构成。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侧门打开时容易撞伤车身,影响外观。但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限位器或者缓冲块增加铰链的限位功能,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同时成本也会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限位器或者缓冲块增加铰链的限位功能,结构较为复杂同时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限位铰链,用于实现车辆的下翻侧门和车身侧围的活动连接,自限位铰链包括:第一本体,第一本体连接车身侧围,且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挡板;第二本体,第二本体连接下翻侧门,且第二本体上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一挡板平行设置;铰链轴,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铰链轴可转动相连;其中,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互抵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由于车辆的下翻侧门打开时容易撞伤车身侧围,从而影响外观。因此设置自限位铰链与下翻侧门、车身侧围连接,自限位铰链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铰链轴,通过对自限位铰链的上下合页结构的设计,实现了自限位铰链旋转后自身的限位功能,防止了开门时撞伤车身侧围,不增加其他限位机构,结构简单,成本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构成上下合页结构,铰链轴穿设于第一本体,且铰链轴的两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本体。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互抵接,此时自限位铰链处于限位状态,下翻侧门位于打开状态;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相互抵接,避免下翻侧门和车身侧围的碰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轴套,第一轴套设于第一本体的端部,且第一轴套内设有铰链轴;第二本体上设有第二轴套,第二轴套设于第二本体的端部,且第二轴套内设有铰链轴;其中,第二轴套和第一轴套同轴设置;第一轴套上设有第一挡板,第二轴套上设有第二挡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轴套,第二本体上形成第二轴套,铰链轴的分别穿设于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以使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通过铰链轴实现整体安装。同时第二轴套、第一轴套和铰链轴同轴设置,以实现第二本体和第一本体绕铰链轴旋转。第一轴套上设有第一挡板,第二轴套上设有第二挡板,通过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的相对旋转改变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位置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设于第一本体靠近第一挡板的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凹槽,能够减轻第一本体的重量,从而实现自限位铰链的轻量化;第一凹槽设于第一本体靠近第一挡板的一端,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装配时,铰链轴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凹槽内,结构简单稳定,降低了装配的复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二本体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连接下翻侧门;第二凸起,第二凸起连接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且第二凸起远离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二轴套;其中,第二凸起朝远离下翻侧门的方向延伸;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二状态时,至少部分第二凸起设于第一凹槽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连接板用于连接下翻侧门;第二凸起连接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且第二凸起远离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二轴套,第二凸起朝远离下翻侧门的方向延伸,加工工艺简单,限位结构更简洁。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二状态时,下翻侧门位于关闭状态,此时至少部分第二凸起设于第一凹槽中,避免第二凸起和第一本体碰撞时产生噪音,同时减少由于碰撞造成自限位铰链损坏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铰链轴上套设有连接轴,且连接轴套设于第二轴套内;其中,通过连接轴实现第二本体绕铰链轴旋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连接轴套设于第二轴套内,铰链轴套设于连接轴内,通过连接轴实现第二轴套绕铰链轴旋转,避免在旋转过程中第二轴套的磨损,提高实用性。优选的,连接轴和铰链轴活动连接,使连接轴能够绕铰链轴的轴线方向旋转,连接轴和第二轴套固定连接,通过连接轴实现第二轴套套铰链轴的轴线方向旋转;同时通过连接轴减少第二轴套和第一轴套的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本体上设有两个第一轴套,两个第一轴套相对设置;其中,第二轴套夹设于两个第一轴套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本体上可以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的第一轴套,两个第一轴套之间形成有凹陷部(也就是第一凹槽),第二本体上形成有凸起的第二轴套,第二轴套配合在凹陷部内,铰链轴穿设于第二轴套,且铰链轴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两个第一轴套。当第一本体上设有两个第一轴套时,第一本体呈“U”型。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通过在第一本体的两端头增加凸起的第一挡板,在第二本体中间位置增加凸起的第二挡板,当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旋转到一定角度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贴形成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本体上设有两个第一挡板;两个第一挡板之间存在第一距离,第二挡板沿第一距离的方向上设有第二长度;其中,第二长度大于第一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当第一本体上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的第一轴套时,第一轴套上对应设置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沿铰链轴的轴线方向设置,两个第一挡板之间存在第一距离,第一距离之间能够容纳第二轴套,第二轴套上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同样沿铰链轴的轴线方向设置,且第二挡板设有第二长度,第二长度大于第一距离,能够实现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板对第二挡板的限位,从而实现自限位铰链的自限位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安装孔,通过第一安装孔将第一本体固定至车身侧围;第二本体上设有第二安装孔,通过第二安装孔将第二本体固定至下翻侧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安装孔,通过第一安装孔将第一本体固定到车身侧围上;第二安装孔设于第二连接板上,通过第二安装孔将第二本体固定到下翻侧门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自限位铰链;车身侧围,车身侧围连接第一本体;下翻侧门,下翻侧门连接第二本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具有如第一实施例的自限位铰链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1)设置自限位铰链与下翻侧门、车身侧围连接,自限位铰链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铰链轴,通过对自限位铰链的上下合页结构的设计,实现了自限位铰链旋转后自身的限位功能,防止了开门时撞伤车身侧围,不增加其他限位机构,结构简单,成本低;
(2)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构成上下合页结构,铰链轴穿设于第一本体,且铰链轴的两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本体。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互抵接,此时自限位铰链处于限位状态,下翻侧门位于打开状态;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相互抵接,避免下翻侧门和车身侧围的碰撞;
(3)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凹槽,能够减轻第一本体的重量,从而实现自限位铰链的轻量化;第一凹槽设于第一本体靠近第一挡板的一端,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装配时,铰链轴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凹槽内,结构简单稳定,降低了装配的复杂性;
(4)连接轴套设于第二轴套内,铰链轴套设于连接轴内,通过连接轴实现第二轴套绕铰链轴旋转,避免在旋转过程中第二轴套的磨损,提高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自限位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自限位铰链隐藏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自限位铰链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车身侧围和下翻侧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自限位铰链;11-车身侧围;12-下翻侧门;100-第一本体;103-第一凹槽;110-第一挡板;130-第一轴套;140-第一安装孔;200-第二本体;201-第二连接板;202-第二凸起;203-第二凹槽;210-第二挡板;230-第二轴套;240-第二安装孔;300-铰链轴;302-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限位铰链10,用于实现车辆的下翻侧门12和车身侧围11的活动连接,结合图2-图7,自限位铰链10包括:第一本体100、第二本体200和铰链轴300,第一本体100连接车身侧围11,且第一本体100上设有第一挡板110;第二本体200连接下翻侧门12,且第二本体200上设有第二挡板210,第二挡板210和第一挡板110平行设置;第一本体100和第二本体200通过铰链轴300可转动相连;其中,当自限位铰链1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板110和第二挡板210相互抵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由于车辆的下翻侧门12打开时容易撞伤车身侧围11,从而影响外观。因此设置自限位铰链10与下翻侧门12、车身侧围11连接,自限位铰链10包括第一本体100、第二本体200和铰链轴300,通过对自限位铰链10的上下合页结构的设计,实现了自限位铰链10旋转后自身的限位功能,防止了开门时撞伤车身侧围11,不增加其他限位机构,结构简单,成本低。第一本体100和第二本体200构成上下合页结构,铰链轴300穿设于第一本体100,且铰链轴300的两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本体200。当自限位铰链1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板110和第二挡板210相互抵接,此时自限位铰链10处于限位状态,下翻侧门12位于打开状态;通过第一挡板110和第二挡板210的相互抵接,避免下翻侧门12和车身侧围11的碰撞。
进一步的,第一本体100上设有第一轴套130,第一轴套130设于第一本体100的端部,且第一轴套130内设有铰链轴300;第二本体200上设有第二轴套230,第二轴套230设于第二本体200的端部,且第二轴套230内设有铰链轴300;其中,第二轴套230和第一轴套130同轴设置;第一轴套130上设有第一挡板110,第二轴套230上设有第二挡板210。
具体的,第一本体100上设有第一轴套130,第二本体200上形成第二轴套230,铰链轴300的分别穿设于第一轴套130和第二轴套230,以使第一本体100与第二本体200通过铰链轴300实现整体安装。同时第二轴套230、第一轴套130和铰链轴300同轴设置,以实现第二本体200和第一本体100绕铰链轴300旋转。第一轴套130上设有第一挡板110,第二轴套230上设有第二挡板210,通过第一轴套130和第二轴套230的相对旋转改变第一挡板110和第二挡板210的位置关系。
进一步的,参见图2,第一本体100上设有第一凹槽103,第一凹槽103设于第一本体100靠近第一挡板110的一端。
具体的,第一本体100上设有第一凹槽103,能够减轻第一本体100的重量,从而实现自限位铰链10的轻量化;第一凹槽103设于第一本体100靠近第一挡板110的一端,第一本体100和第二本体200装配时,铰链轴300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凹槽103内,结构简单稳定,降低了装配的复杂性。
进一步的,参见图3和图6,第二本体200包括:第二连接板201和第二凸起202,第二连接板201连接下翻侧门12;第二凸起202连接第二连接板201的一端,且第二凸起202远离第二连接板201的一端设有第二轴套230;其中,第二凸起202朝远离下翻侧门12的方向延伸;当自限位铰链10处于第二状态时,至少部分第二凸起202设于第一凹槽103中。
具体的,第二连接板201用于连接下翻侧门12;第二凸起202连接第二连接板201的一端,且第二凸起202远离第二连接板201的一端设有第二轴套230,第二凸起202朝远离下翻侧门12的方向延伸,加工工艺简单,限位结构更简洁。
当自限位铰链10处于第二状态时,下翻侧门12位于关闭状态,此时至少部分第二凸起202设于第一凹槽103中,避免第二凸起202和第一本体100碰撞时产生噪音,同时减少由于碰撞造成自限位铰链10损坏的可能性。
优选的,第二凸起202上设有第二凹槽203,第二凹槽203设于第二凸起202靠近第二连接板201的一侧,设置第二凹槽203为下翻侧门12的至少部分提供容纳空间。
进一步的,参见图2,铰链轴300上套设有连接轴302,且连接轴302套设于第二轴套230内;其中,通过连接轴302实现第二本体200绕铰链轴300旋转。
具体的,连接轴302套设于第二轴套230内,铰链轴300套设于连接轴302内,通过连接轴302实现第二轴套230绕铰链轴300旋转,避免在旋转过程中第二轴套230的磨损,提高实用性。优选的,连接轴302和铰链轴300活动连接,使连接轴302能够绕铰链轴300的轴线方向旋转,连接轴302和第二轴套230固定连接,通过连接轴302实现第二轴套230套铰链轴300的轴线方向旋转;同时通过连接轴302减少第二轴套230和第一轴套130的间隙。
优选的,第二本体200与第一本体100之间为零间隙配合。由于第二本体200与第一本体100之间为零间隙配合,第二本体200不能相对于第一本体100晃动。如此,当将自限位铰链10安装到车辆上后,能够使得下翻侧门12不会相当于车身侧围11晃动,能够提升下翻侧门12与车身侧围11的配合精度。
进一步的,参见图4,第一本体100上设有两个第一轴套130,两个第一轴套130相对设置;其中,第二轴套230夹设于两个第一轴套130之间。
具体的,第一本体100上可以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的第一轴套130,两个第一轴套130之间形成有凹陷部(也就是第一凹槽103),第二本体200上形成有凸起的第二轴套230,第二轴套230配合在凹陷部内,铰链轴300穿设于第二轴套230,且铰链轴300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两个第一轴套130。当第一本体100上设有两个第一轴套130时,第一本体100呈“U”型。当自限位铰链10处于第一状态时,通过在第一本体100的两端头增加凸起的第一挡板110,在第二本体200中间位置增加凸起的第二挡板210,当第一本体100和第二本体200旋转到一定角度后,第一挡板110和第二挡板210相贴形成限位。
进一步的,参见图4,第一本体100上设有两个第一挡板110;两个第一挡板110之间存在第一距离,第二挡板210沿第一距离的方向上设有第二长度;其中,第二长度大于第一距离。
具体的,当第一本体100上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的第一轴套130时,第一轴套130上对应设置有第一挡板110,第一挡板110沿铰链轴300的轴线方向设置,两个第一挡板110之间存在第一距离,第一距离之间能够容纳第二轴套230,第二轴套230上设有第二挡板210,第二挡板210同样沿铰链轴300的轴线方向设置,且第二挡板210设有第二长度,第二长度大于第一距离,能够实现当自限位铰链1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板110对第二挡板210的限位,从而实现自限位铰链10的自限位功能。
进一步的,参见图2-图3,第一本体10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40,通过第一安装孔140将第一本体100固定至车身侧围11;第二本体200上设有第二安装孔240,通过第二安装孔240将第二本体200固定至下翻侧门12。
具体的,第一本体10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40,通过第一安装孔140将第一本体100固定到车身侧围11上;第二安装孔240设于第二连接板201上,通过第二安装孔240将第二本体200固定到下翻侧门12上。例如,借助紧固件,通过第一安装孔140将第一本体100固定在车身侧围11上,通过第二安装孔240将第二本体200固定到下翻侧门12上。
优选的,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将第一本体100固定至车身侧围11,将第二本体200固定至下翻侧门12,连接强度高连接方式简单。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一的自限位铰链10和车身侧围11、下翻侧门12,车身侧围11连接第一本体100,下翻侧门12连接第二本体200。
具体的,本实施例能够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一中任一技术方案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自限位铰链(10),用于实现车辆的下翻侧门(12)和车身侧围(11)的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限位铰链(10)包括:
第一本体(100),所述第一本体(100)连接所述车身侧围(11),且所述第一本体(100)上设有第一挡板(110);
第二本体(200),所述第二本体(200)连接所述下翻侧门(12),且所述第二本体(200)上设有第二挡板(210),所述第二挡板(210)和所述第一挡板(110)平行设置;
铰链轴(300),所述第一本体(100)和所述第二本体(200)通过所述铰链轴(300)可转动相连;
其中,当所述自限位铰链(10)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挡板(110)和所述第二挡板(210)相互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本体(100)上设有第一轴套(130),所述第一轴套(130)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端部,且所述第一轴套(130)内设有所述铰链轴(300);
所述第二本体(200)上设有第二轴套(230),所述第二轴套(230)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端部,且所述第二轴套(230)内设有所述铰链轴(300);
其中,所述第二轴套(230)和所述第一轴套(130)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轴套(130)上设有所述第一挡板(110),所述第二轴套(230)上设有所述第二挡板(2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本体(100)上设有第一凹槽(103),所述第一凹槽(103)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00)靠近所述第一挡板(110)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200)包括:
第二连接板(201),所述第二连接板(201)连接所述下翻侧门(12);
第二凸起(202),所述第二凸起(20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01)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凸起(202)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201)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二轴套(230);
其中,所述第二凸起(202)朝远离所述下翻侧门(12)的方向延伸;当所述自限位铰链(10)处于第二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凸起(202)设于所述第一凹槽(103)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轴(300)上套设有连接轴(302),且所述连接轴(302)套设于所述第二轴套(230)内;
其中,通过所述连接轴(302)实现所述第二本体(200)绕所述铰链轴(300)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本体(100)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一轴套(130),两个所述第一轴套(130)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轴套(230)夹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轴套(13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本体(100)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挡板(110);
两个所述第一挡板(110)之间存在第一距离,所述第二挡板(210)沿所述第一距离的方向上设有第二长度;
其中,所述第二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本体(10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40),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140)将所述第一本体(100)固定至所述车身侧围(11);
所述第二本体(200)上设有第二安装孔(240),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240)将所述第二本体(200)固定至所述下翻侧门(12)。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
车身侧围(11),所述车身侧围(11)连接所述第一本体(100);
下翻侧门(12),所述下翻侧门(12)连接所述第二本体(200)。
CN202322971984.5U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自限位铰链和车辆 Active CN2208898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71984.5U CN220889886U (zh)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自限位铰链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71984.5U CN220889886U (zh)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自限位铰链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89886U true CN220889886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1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71984.5U Active CN220889886U (zh) 2023-11-03 2023-11-03 一种自限位铰链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898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07939B2 (en) Device for the transfer of a torque
CN112943020B (zh) 用于防止对开式滑动门摇动的连杆结构
JP5597720B2 (ja) 自動車用開閉要素の駆動装置
US6149222A (en) Hing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door
CN220889886U (zh) 一种自限位铰链和车辆
KR100937011B1 (ko) 축없는 자동차용 힌지 조립체
KR100597383B1 (ko) 버스의 스윙도어
KR100383948B1 (ko) 백도어의 힌지구조
CN115596302A (zh) 车门联动铰链机构和车辆
CN216553468U (zh) 一种车门连接铰链及汽车
CN219101031U (zh) 连接组件及车辆
CN218759375U (zh) 车门保持件摆动结构及车辆
CN110017076B (zh) 连杆互锁型汽车背门铰链
CN221220149U (zh) 滑移门铰链结构及车辆
CN215634357U (zh) 一种自动复位转轴模块
CN217205998U (zh) 滑门驱动机构及汽车
CN115162872B (zh) 一种剪刀门铰链结构
CN219119036U (zh) 一种门驱动机构的推杆
CN212507858U (zh) 一种提高止挡面精度的车盖铰链及包含车盖铰链的汽车
CN212802900U (zh) 一种汽车加油小门的防撞结构
CN217574753U (zh) 一种悬架收放车轮的下摆臂总成
CN219220109U (zh) 剪刀门铰链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438896U (zh) 一种滑移门中铰链结构
CN114718403A (zh) 一种车门连接铰链及汽车
CN214403137U (zh) 预组装式铰链模块及铰接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