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84415U - 一种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84415U
CN220884415U CN202320477829.5U CN202320477829U CN220884415U CN 220884415 U CN220884415 U CN 220884415U CN 202320477829 U CN202320477829 U CN 202320477829U CN 220884415 U CN220884415 U CN 2208844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folding
connecting rod
seat
draw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7782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开靖
袁邦杰
袁义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84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844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折叠体积小的聚拢高承载型折叠车,其前架、后架和左侧架、右侧架均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数量相同的第一折叠架构成,底架为底连杆在折叠/展开运动中长度不变的X形第二折叠架,所述第一折叠架包括两个平行四边形、中支座(1.3)、展开限位结构及同步反向传动结构,两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同步反向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前架、后架和左侧架、右侧架均为对称设置,可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每个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内侧高于外侧的上下双八字形或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且展开限位结构限制各对应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向外侧展开;所述折叠车不但折叠体积小,而且承载能力强,折叠顺畅,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车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
背景技术
折叠车是户外活动中经常用到的产品,可折叠携带,携带方便,但是,在展开后,又需要满足载物要求,因此,折叠车展开后一般为上侧开口的长方形,基于前述功能特点,折叠车一般包括可折叠车架,可折叠车架包括前架、后架、底架、左侧架以及右侧架,前架、后架、底架、左侧架以及右侧架相互协同以实现整个可折叠车架的折叠/展开,可折叠车架在展开后呈长方形。
然而,在折叠车的长度方向上,由于长度较长的原因,所以如果采用对折方案,则在折叠后,左侧架以及右侧架在对折后会向上凸出和/或向下凸出,不利于折叠体积小,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469183U所公开的一种折叠手推车的固定结构,目前提出聚拢型折叠的方案,通过多组的连接,能够实现折叠后体积小,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7347854U所公开的一种营地车的折叠结构,该营地车的底架由多组折叠架构成、左侧架以及右侧架也是由多组折叠架构成,因此实现长度较长的同时,折叠后体积还较小,由于需要多组的连接(两组或两组以上),所以折叠车架的承载能力和折叠体积成为一个问题,如何提升承载能力,并且还需要维持折叠体积小这一特点,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维持折叠体积小这一特点的同时,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并且折叠顺畅,使用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包括可折叠的车架、设置在所述车架前方的车把和固定在车架底部的车轮,所述车架包括底架、设置在所述底架前方的前架、设置在所述底架后方的后架、设置在所述底架两侧面的侧架和设置在车架四角的四个边柱,所述四个边柱分别为第一边柱、第二边柱、第三边柱以及第四边柱,所述第一边柱、第二边柱之间为前架,所述第三边柱、第四边柱之间为后架,所述第一边柱、第四边柱之间为左侧架,所述第二边柱、第三边柱之间为右侧架,所述前架、后架和左侧架、右侧架均由数量相同的第一折叠架构成,所述左侧架以及右侧架每侧的第一折叠架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折叠架则沿车架的长度方向依序连接而成,所述底架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第二折叠架构成,上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折叠架沿可折叠车架的长度方向依序连接构成,上述第二折叠架为底连杆在折叠/展开运动中长度不变的X形,所述第一折叠架包括两个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中支座、展开限位结构以及位于中支座的同步反向传动结构,所述两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同步反向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前架、后架和左侧架、右侧架均为对称设置,所述两个平行四边形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传动结构传动以使两个平行四边形同步折叠/展开运动;当每侧的第一折叠架的数量为一个以上时,相邻第一折叠架的相邻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相邻支座上;可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每个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内侧高于外侧的上下双八字形或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并且展开限位结构限制各自对应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向外侧展开。
作为改进,还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对于一个以上的第一折叠架的情形,同步连动结构位于相邻第一折叠架之间,该同步连动结构包括第三滑座35、左连杆36和右连杆37,所述第三滑座35与相邻支座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滑座35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沿相邻支座上下导向运动,左连杆36的一端、右连杆37的一端均与第三滑座35铰接,左连杆36的另一端与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铰接,右连杆37的另一端与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铰接,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之间通过同步连动结构同步连动相向聚拢折叠/同步连动反向展开。
作为改进,在各第一折叠架中,位于前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对应的第一边柱、第二边柱上,相应的平行四边形与第一边柱、第二边柱之间设有第一斜拉杆,第一斜拉杆连接在第一边柱、第二边柱上的一端与第一边柱、第二边柱可轴向滑动连接,位于后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对应的第三边柱、第四边柱上,相应的平行四边形与第三边柱、第四边柱之间设有第二斜拉杆,第二斜拉杆连接在第三边柱、第四边柱上的一端与第三边柱、第四边柱可轴向滑动连接,相邻第一折叠架的相邻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相邻支座上,在展开时,第一斜拉杆通过其另一端将位于前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固定于相应边柱,第二斜拉杆通过其另一端将位于后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固定于相应边柱,在折叠时,各第一折叠架相互并拢,并且第一斜拉杆通过其一端轴向滑动改变轴向位置以配合所述的并拢进行折叠,第二斜拉杆也通过其一端轴向滑动改变轴向位置以配合所述的并拢进行折叠。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分别为位于中支座两侧对称设置的可折叠/展开的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左侧和第二平行四边形右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一上卡座、第一下卡座和第二上卡座、第二下卡座,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的四个外顶点分别对应铰接于第一上卡座、第一下卡座和第二上卡座、第二下卡座,形成第一上边铰接轴、第一下边铰接轴和第二上边铰接轴、第二下边铰接轴,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的四个内顶点分别对称铰接于中支座,形成第一上中铰接轴、第一下中铰接轴和第二上中铰接轴、第二下中铰接轴,第一上边铰接轴与第一上中铰接轴之间为第一上连杆,第一下边铰接轴与第一下中铰接轴之间为第一下连杆,第二上边铰接轴与第二上中铰接轴之间为第二上连杆,第二下边铰接轴与第二下中铰接轴之间为第二下连杆,第一上连杆、第一下连杆和第二上连杆、第二下连杆这两个连杆分别平行且相等,在展开状态下,两个连杆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或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所述第一上连杆和第二上连杆的内端之间和/或第一下连杆和第二下连杆的内端之间设有同步反向传动结构。
作为改进,对于具有第一斜拉杆、第二斜拉杆的情况,第一斜拉杆连接在第一边柱、第二边柱上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滑座,第一滑座与对应边柱滑动套接,位于前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所对应的第一上卡座、第一下卡座设于第一边柱、第二边柱上,并且,对于两个连杆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一滑座、第一上卡座、第一下卡座沿边柱轴向自上而下依序设置,对于两个连杆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一滑座、第一下卡座、第一上卡座沿边柱轴向自下而上依序设置;和/或第二斜拉杆连接在第三边柱、第四边柱上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滑座,第二滑座与对应边柱滑动套接,位于后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所对应的后上卡座、后下卡座设于第三边柱、第四边柱上,并且,对于两个连杆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二滑座、后上卡座、后下卡座沿边柱轴向自上而下依序设置,对于两个连杆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二滑座、后上卡座、后下卡座沿边柱轴向自下而上依序设置。
作为改进,相邻支座的前侧设有前侧上卡座、前侧下卡座,相邻支座的后侧设有后侧上卡座、后侧下卡座,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二平行四边形的右侧两个外顶点分别与前侧上卡座、前侧下卡座铰接,因此形成第二上边铰接轴、第二下边铰接轴,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一平行四边形的左侧两个外顶点分别与后侧上卡座、后侧下卡座铰接,因此形成第一上边铰接轴、第一下边铰接轴;
对于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并且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三滑座、前侧上卡座、后侧上卡座自上而下依序分布设置,并且,前侧上卡座与后侧上卡座等高对称设置,前侧下卡座与后侧下卡座等高对称设置;
对于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并且内侧低于外侧的呈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三滑座、前侧上卡座、后侧上卡座自下而上依序分布设置,并且,前侧上卡座与后侧上卡座等高对称设置,前侧下卡座与后侧下卡座等高对称设置。
作为改进,对于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并且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左连杆的另一端与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二上连杆铰接,右连杆的另一端与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一上连杆铰接;
对于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并且内侧低于外侧的呈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左连杆的另一端与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二下连杆铰接,右连杆的另一端与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一下连杆铰接。
作为改进,当左侧架以及右侧架各有两个第一折叠架时,相邻支座为两个,分别为位于左侧架的第一左侧相邻支座和位于右侧架的第一右侧相邻支座;位于前架一侧的第二折叠架包括设于中部的第一底撑座、铰接于第一边柱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之间的第一底连杆、铰接于第二边柱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之间的第二底连杆、铰接于第一右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之间的第三底连杆、铰接于第一左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之间的第四底连杆,当需要折叠时,第一底撑座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一边柱、第二边柱、第一左侧相邻支座、第一右侧相邻支座向内聚拢;位于后架一侧的第二折叠架也包括设于中部的第二底撑座、铰接于第三边柱的下端与第二底撑座之间的第五底连杆、铰接于第四边柱的下端与第二底撑座之间的第六底连杆、铰接于第一左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二底撑座之间的第七底连杆、铰接于第一右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二底撑座之间的第八底连杆,当需要折叠时,第二底撑座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三边柱、第四边柱、第一左侧相邻支座、第一右侧相邻支座聚拢。
作为改进,当左侧架以及右侧架各有N个第一折叠架时,N为大于2的自然数,那么左侧架和右侧架均有N-1个相邻支座,分别为位于左侧架的第一左侧相邻支座至第N-1左侧相邻支座和位于右侧架的第一右侧相邻支座至第N-1右侧相邻支座;位于前架一侧的第二折叠架包括设于中部的第一底撑座、铰接于第一边柱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之间的第一底连杆、铰接于第二边柱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之间的第二底连杆、铰接于第一右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之间的第三底连杆、铰接于第一左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之间的第四底连杆,当需要折叠时,第一底撑座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一边柱、第二边柱、第一左侧相邻支座、第一右侧相邻支座聚拢;位于后架一侧的第二折叠架也包括设于中部的第N底撑座、铰接于第三边柱的下端与第N底撑座之间的第五底连杆、铰接于第四边柱的下端与第N底撑座之间的第六底连杆、铰接于第N-1左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底撑座之间的第七底连杆、铰接于第N-1右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底撑座之间的第八底连杆,当需要折叠时,第N底撑座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三边柱、第四边柱、第N-1左侧相邻支座、第N-1右侧相邻支座向内聚拢;而中间的第二折叠架则包括设于中部的第N-1底撑座、铰接于第N-2左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1底撑座之间的第九底连杆、铰接于第N-2右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1底撑座之间的第十底连杆、铰接于第N-1左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1底撑座之间的第十一底连杆、铰接于第N-1右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1底撑座之间的第十二底连杆,当需要折叠时,第N-1底撑座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N-2左侧相邻支座、第N-2右侧相邻支座、第N-1左侧相邻支座、第N-1右侧相邻支座向内聚拢。
作为改进,对于前架,第一折叠架的位于第一边柱、第二边柱一侧的平行四边形与第一边柱、第二边柱之间设有第三斜拉杆、第四斜拉杆,第三斜拉杆、第四斜拉杆的一端通过第一滑座活动连接在第一边柱、第二边柱的上部,第三斜拉杆、第四斜拉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相邻第一边柱的平行四边形、相邻第二边柱的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展开时,作为前架的该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双八字形设置或倒双八字形设置,并被第三斜拉杆、第四斜拉杆相对固定,在折叠时,两平行四边形并拢,并且第三斜拉杆、第四斜拉杆分别通过其一端轴向滑动改变轴向位置以配合所述的并拢进行折叠;对于后架,第一折叠架的位于第三边柱、第四边柱一侧的平行四边形与第三边柱、第四边柱之间设有第五斜拉杆、第六斜拉杆,第五斜拉杆、第六斜拉杆的一端通过第二滑座活动连接在第三边柱、第四边柱的上部,第五斜拉杆、第六斜拉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相邻第三边柱的平行四边形、相邻第四边柱的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展开时,作为后架的该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双八字形设置或倒双八字形设置,并被第三斜拉杆、第四斜拉杆相对固定,在折叠时,两平行四边形并拢,并且第五斜拉杆、第六斜拉杆通过其另一端轴向滑动改变轴向位置以配合所述的并拢进行折叠。
作为改进,第一边柱、第二边柱上均设有第一滑座,第三边柱、第四边柱上均设有第二滑座,第三斜拉杆的一端与左侧架的第一斜拉杆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一边柱的第一滑座上,第三斜拉杆的一端与左侧架的第一斜拉杆相互间呈直角分布,第四斜拉杆的一端与右侧架的第一斜拉杆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二边柱的第一滑座上,第四斜拉杆与右侧架的第一斜拉杆相互间呈直角分布,第五斜拉杆的一端与右侧架的第二斜拉杆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三边柱的第二滑座上,第五斜拉杆与右侧架的第二斜拉杆相互间呈直角分布,第六斜拉杆的一端与左侧架的第二斜拉杆的一端均连接在第四边柱的第二滑座上,第六斜拉杆与左侧架的第二斜拉杆相互间呈直角分布。
作为改进,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或单连杆传动结构或齿轮传动结构。
作为改进,所述展开限位结构设置于中支座,所述展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平行四边形和第二平行四边形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连杆相抵端,可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两个连杆相抵端的端面相抵构成展开限位,或者,中支座上设有中挡部,两个连杆相抵端位于中挡部的对应侧面,可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两个连杆相抵端的端面与所述的对应侧面分别相抵以构成展开限位。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工作原理可参考如下:由X形的第二折叠架构成的底架在收拢时,将带动周向的这些前架、左侧架、右侧架、后架并拢,从而在折叠时获得折叠体积小的聚拢型结构,而底架在展开时,将带动周向的这些前架、左侧架、右侧架、后架并由同步反向传动结构同步展开直至展开到位,在展开限位结构的限制下,各自对应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无法继续向外侧展开。
一方面,折叠顺畅,使用方便,即同步反向传动结构使得前架、左侧架、右侧架、后架中的每个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能够对称的展开/并拢。
另一方面,在展开后,前架、左侧架、右侧架、后架中的每个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将处于对称的位置,中支座则基本居中,中支座的运动为直上/直下,从而使得前架、左侧架、右侧架、后架自身较为稳定,并且还对底架提供一个较好的向上的一圈支撑力,因此整个可折叠的车架将获得一个较好地受力状态。
再一方面,进一步结合展开限位结构的基础上,从而使得向上的一圈支撑力较大,也就是说,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在维持折叠体积小这一特点的同时,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并且折叠顺畅,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展开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一展开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展开状态下的右视图。
图5为实施例一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一展开状态下的仰视图。
图7为实施例一折叠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折叠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9为实施例一折叠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10为实施例一折叠状态下的右视图。
图11为实施例一折叠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2为实施例一折叠状态下的仰视图。
图13为实施例二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二展开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15为实施例二展开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16为实施例二展开状态下的右视图。
图17为实施例二展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18为实施例二折叠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二折叠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20为实施例二折叠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21为实施例二折叠状态下的右视图。
图22为实施例三展开状态下的前架的主视图。
图23为实施例三折叠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24为实施例三展开状态下的右侧架的主视图。
图25为实施例三折叠状态下的右侧视图。
图26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所展示的一种第一折叠架在展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27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所展示的一种第一折叠架在展开状态下并且中支座为剖视的主视图。
图28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所展示的一种第一折叠架在折叠状态下并且中支座为剖视的主视图。
图29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单连杆传动结构所展示的一种第一折叠架在展开状态下并且中支座为剖视的主视图。
图30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单连杆传动结构所展示的一种第一折叠架在折叠状态下并且中支座为剖视的主视图。
图31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齿轮传动结构所展示的一种第一折叠架在展开状态下并且中支座为剖视的主视图。
图32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齿轮传动结构所展示的一种第一折叠架在折叠状态下并且中支座为剖视的主视图。
图33为一种实施例中所展示的将第一上卡座、第二上卡座分别与第一边柱、第二边柱固定设置的主视图。
图34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并且两个连杆呈一种倒V形设置的主视图(展开状态)。
图35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并且两个连杆呈另一种倒V形设置的主视图(展开状态)。
图36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并且两个连杆呈一种V形设置的主视图(展开状态)。
图37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并且两个连杆呈另一种V形设置的主视图(展开状态)。
图38为两个连杆呈倒V形设置并且第一上连杆和第二上连杆的两水平相对的内端分别相抵在中挡部的对应侧面以实现展开限位的主视图(展开状态)。
图39为图38的折叠视图。
图40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齿轮传动结构并且第一上连杆和第二上连杆的两水平相对的内端直接相抵以实现展开限位的主视图(展开状态)。
图41为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齿轮传动结构并且第一上连杆和第二上连杆的两水平相对的内端分别相抵在中挡部的对应侧面以实现展开限位的主视图(展开状态)。
图42为实施例四展开状态下的右侧架的主视图。
图43为实施例五展开状态下的立体视图。
图44为实施例六展开状态下的右侧架的主视图。
图45为实施例六展开状态下的立体视图。
图中所示,1.1、第一边柱,1.2、第二边柱,1.3、中支座,1.4、第一上连杆,1.5、第一下连杆,1.6、第二上连杆,1.7、第二下连杆,1.8、第一上边铰接轴,1.9、第一下边铰接轴,1.10、第一下中铰接轴,1.11、第一上中铰接轴,1.12、第二上边铰接轴,1.13、第二下边铰接轴,1.14、第二下中铰接轴,1.15、第二上中铰接轴,1.16、第一连杆,1.17、第二连杆,1.18、导槽,1.19、盖板,1.20、传动连杆,1.21、第一齿轮,1.22、第二齿轮,1.23、中销轴,1.24、第一下支座,1.25、第二下支座,1.24a、第一支杆套,1.25a、第二支杆套,1.8a、第一上卡座,1.9a、第一下卡座,1.12a、第二上卡座,1.13a、第二下卡座,1.26、相抵端,1.27、展开限位部,1、车把,2、车轮,3、第三边柱,4、第四边柱,5、第一斜拉杆,6、第二斜拉杆,7、第一滑座,8、第二滑座,9、前侧上卡座,10、前侧下卡座,11、后侧上卡座,12、后侧下卡座,13、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4、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5、第一底撑座,16、第一底连杆,17、第二底连杆,18、第三底连杆,19、第四底连杆,20、第二底撑座,21、第五底连杆,22、第六底连杆,23、第七底连杆,24、第八底连杆,25、第三斜拉杆,26、第四斜拉杆,27、第五斜拉杆,28、第六斜拉杆,29、后上卡座,30、后下卡座,31、限位端,32、中挡部,33、上开口转动配合槽,34、下开口转动配合槽,35、第三滑座,36、左连杆,37、右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首先,关于附图,考虑到图示简洁清楚,避免密集的附图标记的干扰,本公开中有选择性的对附图标记进行表示,各附图可以相互对照理解附图标记所指的部分。
折叠车可以进一步设置网兜或布兜,从而将底架、前架、后架、左侧架、右侧架的孔洞隔挡掉,这样小体积的物品就不会从所述的孔洞掉落;有的还会进一步设置桌面和遮阳棚,从而实现放置水果、茶水等物品,以及防水、遮阳等其它目的。
实施例一:
如图1至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公开的一种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它包括可折叠的车架、设置在所述车架前方的车把1和固定在车架底部的车轮2,所述车架包括底架、设置在所述底架前方的前架、设置在所述底架后方的后架、设置在所述底架两侧面的侧架和设置在车架四角的四个边柱,所述四个边柱分别为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第三边柱3以及第四边柱4,所述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之间为前架,所述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之间为后架,所述第一边柱1.1、第四边柱4之间为左侧架,所述第二边柱1.2、第三边柱3之间为右侧架,所述前架、后架和左侧架、右侧架均由数量相同的第一折叠架构成。
在实施例一中,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所述前架、后架均设有一个第一折叠架,所述左侧架以及右侧架每侧的第一折叠架的数量为二个,该二个第一折叠架则沿车架的长度方向依序连接,所述底架由二个第二折叠架构成,该二个第二折叠架沿可折叠车架的长度方向依序连接,上述第二折叠架为底连杆在折叠/展开运动中长度不变的X形。
虽然实施例一举例所述前架、后架各有一个第一折叠架,所述左侧架以及右侧架每侧的第一折叠架的数量为二个,底架由二个第二折叠架构成,但是所述前架、后架、左侧架、右侧架、底架的各自的折叠架的数量可以进行组合,例如所述前架、后架各有一个第一折叠架,而左侧架、右侧架每侧的第一折叠架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又例如所述前架、后架各有一个第一折叠架,而左侧架、右侧架每侧的第一折叠架的数量也可以为二个以上,又例如,所述底架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第二折叠架构成,总之,所述前架、后架、左侧架、右侧架、底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设置尺寸不同和数量不同的折叠架,当设置的折叠架数量为多个时,对于左侧架、右侧架、底架来说,各个折叠架则沿车架的长度方向依序连接而成,对于前架、后架来说,各个折叠架则沿车架的宽度方向依序连接而成。
如图1、2、3、4所示,所述第一折叠架包括两个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中支座1.3、展开限位结构以及位于中支座1.3的同步反向传动结构,所述两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同步反向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前架、后架和左侧架、右侧架均为对称设置,所述两个平行四边形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传动结构传动以使两个平行四边形同步折叠/展开运动;当每侧的第一折叠架的数量为一个以上时,相邻第一折叠架的相邻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相邻支座上,实施例一中因为左侧架以及右侧架每侧的第一折叠架的数量为二个,所以相邻支座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和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可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每个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内侧高于外侧的上下双八字形设置,并且展开限位结构限制各自对应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向外侧展开。
可参考图26、27、28,对第一折叠架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分别为位于中支座1.3两侧对称设置的可折叠/展开的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左侧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右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和第二上卡座1.12a、第二下卡座1.13a,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的四个外顶点分别对应铰接于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和第二上卡座1.12a、第二下卡座1.13a,形成第一上边铰接轴1.8、第一下边铰接轴1.9和第二上边铰接轴1.12、第二下边铰接轴1.13,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的四个内顶点分别对称铰接于中支座1.3,形成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一下中铰接轴1.10和第二上中铰接轴1.15、第二下中铰接轴1.14,第一上边铰接轴1.8与第一上中铰接轴1.11之间为第一上连杆1.4,第一下边铰接轴1.9与第一下中铰接轴1.10之间为第一下连杆1.5,第二上边铰接轴1.12与第二上中铰接轴1.15之间为第二上连杆1.6,第二下边铰接轴1.13与第二下中铰接轴1.14之间为第二下连杆1.7,第一上连杆1.4、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上连杆1.6、第二下连杆1.7这两个连杆分别平行且相等,在展开状态下,第一上连杆1.4与第二上连杆1.6之间、第一下连杆1.5与第二下连杆1.7之间构成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所述第一上连杆1.4和第二上连杆1.6的内端之间和/或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下连杆1.7的内端之间设有同步反向传动结构。
为了较好地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折叠架,相邻支座的前侧设有前侧上卡座9、前侧下卡座10,相邻支座的后侧设有后侧上卡座11、后侧下卡座12,前侧上卡座9与位于前侧的第一折叠架的第二上连杆1.6铰接,前侧下卡座10与位于前侧的第一折叠架的第二下连杆1.7铰接,后侧上卡座11则与位于后侧的第一折叠架的第一上连杆1.4铰接,后侧下卡座12则与位于后侧的第一折叠架的第一下连杆1.5铰接。
如图1、4、5、6所示,如上所述,左侧架以及右侧架各有两个第一折叠架,那么相邻支座为两个,分别为位于左侧架的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和位于右侧架的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位于前架一侧的第二折叠架包括设于中部的第一底撑座15、铰接于第一边柱1.1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一底连杆16、铰接于第二边柱1.2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二底连杆17、铰接于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三底连杆18、铰接于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四底连杆19,当需要折叠时,第一底撑座15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向内聚拢;位于后架一侧的第二折叠架也包括设于中部的第二底撑座20、铰接于第三边柱3的下端与第二底撑座20之间的第五底连杆21、铰接于第四边柱4的下端与第二底撑座20之间的第六底连杆22、铰接于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的下端与第二底撑座20之间的第七底连杆23、铰接于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的下端与第二底撑座20之间的第八底连杆24,当需要折叠时,第二底撑座20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聚拢。
如图1、5、6所示,对于前侧的第二折叠架,第一边柱1.1的下端、第二边柱1.2的下端、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的下端、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的下端均设有铰接支座,这些铰接支座均设有围绕第一底撑座15周向设置的上开口转动配合槽33,该上开口转动配合槽33一方面与各个底连杆铰接,另一方面,该上开口转动配合槽33的底面用于向上支撑展开状态下的各个底连杆,与各个上开口转动配合槽33对应设有下开口转动配合槽34,该下开口转动配合槽34设于第一底撑座15上,该下开口转动配合槽34一方面与各个底连杆铰接,另一方面,该下开口转动配合槽34的顶面用于向下支撑展开状态下的各个底连杆,从而使得第二折叠架在展开时形成一个稳定状态,而折叠时又不会影响折叠功能。
上面举例了左侧架以及右侧架各有两个第一折叠架,并且对应的底架也具有两个第二折叠架时的情况,以下将对于超过两个的情况进行进一步举例说明,即当左侧架以及右侧架各有N个第一折叠架时,N为大于2的自然数,那么左侧架和右侧架均有N-1个相邻支座,分别为位于左侧架的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至第N-1左侧相邻支座和位于右侧架的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至第N-1右侧相邻支座;位于前架一侧的第二折叠架包括设于中部的第一底撑座15、铰接于第一边柱1.1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一底连杆16、铰接于第二边柱1.2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二底连杆17、铰接于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三底连杆18、铰接于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四底连杆19,当需要折叠时,第一底撑座15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聚拢;位于后架一侧的第二折叠架也包括设于中部的第N底撑座、铰接于第三边柱3的下端与第N底撑座之间的第五底连杆21、铰接于第四边柱4的下端与第N底撑座之间的第六底连杆22、铰接于第N-1左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底撑座之间的第七底连杆23、铰接于第N-1右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底撑座之间的第八底连杆24,当需要折叠时,第N底撑座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第N-1左侧相邻支座、第N-1右侧相邻支座向内聚拢;而中间的第二折叠架则包括设于中部的第N-1底撑座、铰接于第N-2左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1底撑座之间的第九底连杆、铰接于第N-2右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1底撑座之间的第十底连杆、铰接于第N-1左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1底撑座之间的第十一底连杆、铰接于第N-1右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1底撑座之间的第十二底连杆,当需要折叠时,第N-1底撑座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N-2左侧相邻支座、第N-2右侧相邻支座、第N-1左侧相邻支座、第N-1右侧相邻支座向内聚拢。
同步反向传动结构可以是多种方案,本公开仅做举例说明,凡是适用于本公开的同步反向传动结构均可应用于本公开中。
例如,所述的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或单连杆传动结构或齿轮传动结构。
如图26、27、28所示,所述的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该多连杆传动结构为两个连杆,具体来说,该多连杆传动结构包括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导槽1.18和中销轴1.23,所述导槽1.18竖向设置于中支座1.3的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等长且呈V形或倒V形设置,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的同侧一端分别与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内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的另一同侧一端通过中销轴1.23同心铰接于导槽1.18,所述中销轴1.23与导槽1.18为上下滑动配合关系,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与内端铰接的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和中销轴1.23与导槽1.18的导向运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同步折叠/展开运动。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设计,中支座1.3的结构更为紧凑,左右宽度更小,具体来说:所述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等长且呈V形设置,所述第一连杆1.16的一端、第二连杆1.17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内端铰接,且两铰接点距离两铰接轴相等,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的另一端通过中销轴1.23同心铰接于导槽1.18,所述中销轴1.23与导槽1.18为上下滑动配合关系。如图27所示,图中显示为所述第一上连杆1.4的内端与第一连杆1.16的一端铰接,第二上连杆1.6的内端与第二连杆1.17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上连杆1.4和第二上连杆1.6则为同步反向运动。
作为改进,所述中支座1.3为上宽下窄的中空座体,在内外盖板1.19的上下端对称于中支座1.3中心轴线分别设置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一下中铰接轴1.10和第二上中铰接轴1.15、第二下中铰接轴1.14,所述的上下两组铰接轴中心距为上宽下窄设置,所述第一上连杆1.4、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上连杆1.6、第二下连杆1.7的内端对应铰接于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一下中铰接轴1.10和第二上中铰接轴1.15、第二下中铰接轴1.14。
这样设计具有如下的优点:中支座1.3的设置实现了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一下中铰接轴1.10和第二上中铰接轴1.15、第二下中铰接轴1.14及同步反向传动结构多个功能部件由分体设计到组合一体设计,方便连接与固定,整体稳固性较好,节约原材料和设计空间,有利于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之间的同步反向传动结构的隐藏设置,避免了零部件外漏易损坏的弊端,保证了折叠/展开运动的顺畅操作,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还避免了因误操作而被夹伤手指的风险,使用更安全。
更多举例可参考图36所示,所述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等长且呈V形设置。
更多举例可参考图34、35、38、39所示,所述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等长且呈倒V形设置。
如图29、30所示,所述的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单连杆传动结构,该单连杆传动结构采用一根传动连杆1.20,所述传动连杆1.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的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内端铰接,所述传动连杆的两端分别围绕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二上中铰接轴1.15或第一下中铰接轴1.10、第二下中铰接轴1.14反向转动,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内端的传动连杆1.20传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同步折叠/展开运动。
由上述可知,相比多连杆变得更为简单,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因传动连杆1.20相对于第一上连杆1.4和第二上连杆1.6或第一下连杆1.5、第二下连杆1.7为倾斜反向设置,所述传动连杆1.20的一端将围绕第一上中铰接轴1.11或第一下中铰轴1.10运动,同时传动连杆1.20的另一端将围绕第二上中铰接轴1.15或第二下中铰轴1.14反向运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一上连杆1.4、第二上连杆1.6或第一下连杆1.5、第二下连杆1.7同步反向运动。
如图31、32、40、41所示,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齿轮传动结构,该齿轮传动结构采用一组齿轮,一组齿轮分别为第一齿轮1.21、第二齿轮1.22,所述第一齿轮1.21、第二齿轮1.22为扇形齿轮,该两只扇形齿轮的外端分别与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内端固定连接,两只扇形齿轮的内端齿部相对啮合,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第一齿轮1.21、第二齿轮1.22相对转动,以使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同步折叠/展开运动。第一齿轮1.21、第二齿轮1.22可以设置在第一上连杆1.4和第二上连杆1.6之间,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下连杆1.7之间,或者同时各设有一对齿轮,而本例中,第一齿轮1.21、第二齿轮1.22设置在第一上连杆1.4和第二上连杆1.6之间。上述方案结构紧凑、稳定可靠。
展开限位结构可以是多种方案,本公开仅做举例说明,凡是适用于本公开的展开限位结构均可应用于本公开中。
例如,如图28所示,所述展开限位结构设置在中支座1.3的导槽1.18一端,该导槽1.18一端作为展开限位部1.27,且在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呈V形状态时在下端、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呈倒V形状态时在上端,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同侧一端铰接于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二上中铰接轴1.15或第一下中铰接轴1.10、第二下中铰接轴1.14,所述第一连杆1.16、第二连杆1.17另一同侧一端及同心铰接于导槽1.18的中销轴1.23在折叠架展开过程中滑至展开限位部1.27一端面时被抵挡限位,形成折叠架的两组上下呈双八字形连杆相对于中支座1.3被锁死,保障了折叠架的两组上下呈双八字形连杆的相对同步运动终止,在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被施加展开运动力时,所述第一上连杆1.4和第二上连杆1.6或第一下连杆1.5、第二下连杆1.7相对呈双八字支撑,构成上和下两组类似等腰三角形的稳固架构,从而实现折叠架在展开状态下能承载更多的物品。
例如,如图34所示,所述展开限位结构还设置有两个连杆相抵端1.26,具体来说,还包括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连杆相抵端1.26,可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两个连杆相抵端1.26的端面相抵构成展开限位。
例如,如图35、38、39所示,中支座1.3上设有中挡部32,两个连杆相抵端1.26位于中挡部32的对应侧面,可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两个连杆相抵端1.26的端面与所述的对应侧面分别相抵以构成展开限位。
例如,如图36、37所示,中支座1.3上设有限位端31,在第一折叠架处于展开状态时,限位端31分别对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相抵展开限位,在折叠时,第一连杆1.16和第二连杆1.17则远离限位端31。
例如,如图29、30所示,所述展开限位部1.27设置在中支座1.3的传动连杆1.20的下侧,所述传动连杆1.20两端在折叠架展开过程中围绕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二上中铰接轴1.15或第一下中铰轴1.10、第二下中铰轴1.14反向转动至与展开限位部1.27相对一侧面时被抵挡,形成折叠架的两组上下呈双八字形连杆相对于中支座1.3被锁死,保障了折叠架的两组上下呈双八字形连杆的相对同步运动终止,在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被施加展开运动力时,所述第一上连杆1.4和第二上连杆1.6或第一下连杆1.5、第二下连杆1.7相对呈双八字支撑,构成上和下两组类似等腰三角形的稳固架构,从而实现折叠架在展开状态下能承载更多的物品。
例如,如图31、32所示,所述展开限位部1.27设置在中支座1.3上部或下部的左右侧壁或至少一个侧壁的下端或上端,所述第一齿轮1.21、第二齿轮1.22在折叠架展开过程中围绕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二上中铰接轴1.15或第一下中铰轴1.10、第二下中铰轴1.14相对反向转动至所述的下端或上端面时被抵挡,形成折叠架的两组上下呈双八字形连杆相对于中支座1.3被锁死,保障了折叠架的两组上下呈双八字形连杆的相对同步运动终止,在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或其中任意一个被施加展开运动力时,所述第一上连杆1.4和第二上连杆1.6或第一下连杆1.5、第二下连杆1.7相对呈双八字支撑,构成上和下两组类似等腰三角形的稳固架构,从而实现折叠架在展开状态下能承载更多的物品。
上述各个举例的方案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根据展开限位的强度需要和/或结构布置需要进行灵活选用。
作为改进,如图26所示,所述第一下支座1.24、第二下支座1.25内侧上下端分别一体设置有开口朝内的第一上卡座1.8a、第二下卡座1.9a和第二上卡座1.12a、第二下卡座1.13a,所述第一下支座1.24、第二下支座1.25分别还包括竖向一体设置并中空的第一支杆套1.24a、第二支杆套1.25a,所述第一边支杆1.1、第二边支杆1.2下部分别插接螺固于第一支杆套1.24a、第二支杆套1.25a,所述第一边支杆1.1、第二边支杆1.2均平行于中支座1.3。
这样设计后,具有如下优点,将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第一支杆套1.24a和第二上卡座1.12a、第二下卡座1.13a、第二支杆套1.25a及与第一下支座1.24、第二下支座1.25设计一体,有利于保证第一上连杆1.4、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上连杆1.6、第二下连杆1.7的装配精度,增加外观设计美感,减少了连接成本,节省了设计空间,提高了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将第一边支杆1.1、第二边支杆1.2与第一支杆套1.24a、第二支杆套1.25a插接螺固方法,可减少焊接设备的投入,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工人身体健康。由图4可看出,第一支杆套1.24a、第二支杆套1.25a具有较长的套接段,能保障第一边支杆1.1、第二边支杆1.2连接更为稳固,第一下支座1.24、第二下支座1.25可采用注塑或压铸工艺生产,不但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外观档次,更方便产品的大批量生产。
除了上述做法,还可以是其它做法,例如,如图33所示,所述第一边支杆1.1上分体固定设置开口朝内的第一下卡座1.9a以及位于第一下卡座1.9a上侧的第一上卡座1.8a,所述第二边支杆1.2上分体固定设置开口朝内的第二下卡座1.13a以及位于第二下卡座1.13a上侧的第二上卡座1.12a,所述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第二上卡座1.12a、第二下卡座1.13a和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及中支座1.3均在相同平面。
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将第一上卡座1.8a、第二上卡座1.12a与第一下支座1.24、第二下支座1.25分体固定设置,分别与第一边支杆1.1、第二边支杆1.2单独固定设置,例如粘接固定、螺接固定、套接固定和焊接固定等,可以大幅度降低第一下支座1.24、第二下支座1.25的整体高度,减少塑料模具的投入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实施例二:
相比于实施例一,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二还具有斜拉杆,斜拉杆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而为了最大程度增强车架,可以在所述前架、后架、左侧架、右侧架各设置两个斜拉杆,例如如图13至21所示,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3、16、17、18、21所示,在各第一折叠架中,位于前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对应的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上,相应的平行四边形与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之间设有第一斜拉杆5,第一斜拉杆5连接在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上的一端与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可轴向滑动连接,位于后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对应的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上,相应的平行四边形与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之间设有第二斜拉杆6,第二斜拉杆6连接在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上的一端与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可轴向滑动连接,相邻第一折叠架的相邻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相邻支座上,在展开时,第一斜拉杆5通过其另一端将位于前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固定于相应边柱,第二斜拉杆6通过其另一端将位于后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固定于相应边柱,在折叠时,各第一折叠架相互并拢,并且第一斜拉杆5通过其一端轴向滑动改变轴向位置以配合所述的并拢进行折叠,第二斜拉杆6也通过其一端轴向滑动改变轴向位置以配合所述的并拢进行折叠。
如图13、16、17、18、21所示,对于具有第一斜拉杆5、第二斜拉杆6的情况,第一斜拉杆5连接在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上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滑座7,第一滑座7与对应边柱滑动套接,位于前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所对应的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设于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上,并且,对于两个连杆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一滑座7、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沿边柱轴向自上而下依序设置;和/或第二斜拉杆6连接在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上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滑座8,第二滑座8与对应边柱滑动套接,位于后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所对应的后上卡座29、后下卡座30设于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上,并且,对于两个连杆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二滑座8、后上卡座29、后下卡座30沿边柱轴向自上而下依序设置。
本公开中,所述前架、后架也具有斜拉杆,如图13、14、15、18所示,对于前架,第一折叠架的位于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一侧的平行四边形与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之间设有第三斜拉杆25、第四斜拉杆26,第三斜拉杆25、第四斜拉杆26的一端通过第一滑座7活动连接在第一边柱1.1、第一边柱1.1的上部,第三斜拉杆25、第四斜拉杆26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上连杆1.4、第二上连杆1.6铰接连接,在展开时,作为前架的该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双八字形设置或倒双八字形设置,在折叠时,两平行四边形并拢,并且第三斜拉杆25、第四斜拉杆26分别通过其一端轴向滑动改变轴向位置以配合所述的并拢进行折叠;对于后架,第一折叠架的位于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一侧的平行四边形与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之间设有第五斜拉杆27、第六斜拉杆28,第五斜拉杆27、第六斜拉杆28的一端通过第二滑座8活动连接在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的上部,第五斜拉杆27、第六斜拉杆28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上连杆1.4、第二上连杆1.6铰接连接,在展开时,作为后架的该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双八字形设置或倒双八字形设置,并且第五斜拉杆27、第六斜拉杆28通过其另一端轴向滑动改变轴向位置以配合所述的并拢进行折叠。
为了更为简化结构以及有利于同步性的提升,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上均设有第一滑座7,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上均设有第二滑座8,第三斜拉杆25的一端与左侧架的第一斜拉杆5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一边柱1.1的第一滑座7上,第三斜拉杆25的一端与左侧架的第一斜拉杆5相互间呈直角分布,第四斜拉杆26的一端与右侧架的第一斜拉杆5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二边柱1.2的第一滑座7上,第四斜拉杆26与右侧架的第一斜拉杆5相互间呈直角分布,第五斜拉杆27的一端与右侧架的第二斜拉杆6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三边柱3的第二滑座8上,第五斜拉杆27与右侧架的第二斜拉杆6相互间呈直角分布,第六斜拉杆28的一端与左侧架的第二斜拉杆6的一端均连接在第四边柱4的第二滑座8上,第六斜拉杆28与左侧架的第二斜拉杆6相互间呈直角分布。上述方案即共用第一滑座7、第二滑座8的方案。
实施例三:
相比于实施例一,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具体如图22至25所示。
虽然实施例一、二举例车架中,全部是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内侧高于外侧的上下双八字形设置,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内侧高于外侧的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这两者情况可以进行组合使用,例如车架中既有呈内侧高于外侧的上下双八字形设置、也有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比如将实施例一举例车架中的前架和后架均替换为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这样的替换是有利的,在展开状态下,倒双八字形设置可以令车架的四个边柱的上部得到更有力的支撑,四边柱上半部分不会那么空旷,即具有更多的杆件填充这部分空间,例如比对图14、22,可以看到图22上部比图14上部更加的充实,例如比对图16、24,可以看到图24上部比图16上部更加的充实。
另外,对于具有斜拉杆的情况,为了能够共用第一滑座7、第二滑座8,以及结构排布不容易干涉考虑,全部采用相同的第一折叠架的做法是有利的。
实施例四:
相比于实施例一,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四还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对于左侧架、右侧架来说,至少一侧具有同步连动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前架、后架、左侧架以及右侧架按需设置同步连动结构,处于简化结构的目的,同步连动结构的数量与相邻支座的数量一致。
如图42所示为右侧架,包括一个同步连动结构,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同步连动结构位于相邻第一折叠架之间,该同步连动结构包括第三滑座35、左连杆36和右连杆37,所述第三滑座35与相邻支座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滑座35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沿相邻支座上下导向运动,左连杆36的一端、右连杆37的一端均与第三滑座35铰接,左连杆36的另一端与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铰接,右连杆37的另一端与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铰接,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之间通过同步连动结构同步连动相向聚拢折叠/同步连动反向展开。
相邻支座的前侧设有前侧上卡座9、前侧下卡座10,相邻支座的后侧设有后侧上卡座11、后侧下卡座12,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的右侧两个外顶点分别与前侧上卡座9、前侧下卡座10铰接,因此形成第二上边铰接轴1.12、第二下边铰接轴1.13,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的左侧两个外顶点分别与后侧上卡座11、后侧下卡座12铰接,因此形成第一上边铰接轴1.8、第一下边铰接轴1.9;
为了有利于结构紧凑、减少干涉、有利于装配,对于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并且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三滑座35、前侧上卡座9、后侧上卡座11自上而下依序分布设置,并且,前侧上卡座9与后侧上卡座11等高对称设置,前侧下卡座10与后侧下卡座12等高对称设置。
更进一步的,对于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并且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左连杆36的另一端与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二上连杆1.6铰接,右连杆37的另一端与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一上连杆1.4铰接。
实施例五:
如图43所示,相比于实施例四,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五还包括斜拉杆,具有更优越的承载性能,同时实现了同步连动。
实施例六:
如图44、45所示,相比于实施例五,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五采用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左连杆36的另一端与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二上连杆1.6铰接,右连杆37的另一端与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一上连杆1.4铰接,而实施例六采用内侧低于外侧的呈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左连杆36的另一端与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二下连杆1.7铰接,右连杆37的另一端与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一下连杆1.5铰接。
在理解本实用新型时,若有需要,上述结构可参考其它实施例/附图一并理解,这里不加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具体实施方式,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包括可折叠的车架、设置在所述车架前方的车把(1)和固定在车架底部的车轮(2),所述车架包括底架、设置在所述底架前方的前架、设置在所述底架后方的后架、设置在所述底架两侧面的侧架和设置在车架四角的四个边柱,所述四个边柱分别为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第三边柱(3)以及第四边柱(4),所述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之间为前架,所述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之间为后架,所述第一边柱(1.1)、第四边柱(4)之间为左侧架,所述第二边柱(1.2)、第三边柱(3)之间为右侧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架、后架和左侧架、右侧架均由数量相同的第一折叠架构成,所述前架、后架和左侧架以及右侧架每侧的第一折叠架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对于左侧架以及右侧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折叠架则沿车架的长度方向依序连接而成,对于前架以及后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一折叠架则沿车架的宽度方向依序连接而成,所述底架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第二折叠架构成,上述一个以上的第二折叠架沿可折叠车架的长度方向依序连接构成,上述第二折叠架为底连杆在折叠/展开运动中长度不变的X形,所述第一折叠架包括两个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中支座(1.3)、展开限位结构以及位于中支座(1.3)的同步反向传动结构,所述两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同步反向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前架、后架和左侧架、右侧架均为对称设置,所述两个平行四边形或其中任意一个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经传动结构传动以使两个平行四边形同步折叠/展开运动;当每侧的第一折叠架的数量为一个以上时,相邻第一折叠架的相邻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相邻支座上;可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每个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内侧高于外侧的上下双八字形或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并且展开限位结构限制各自对应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向外侧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对于一个以上的第一折叠架的情形,同步连动结构位于相邻第一折叠架之间,该同步连动结构包括第三滑座(35)、左连杆(36)和右连杆(37),所述第三滑座(35)与相邻支座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滑座(35)在被施加折叠/展开运动力时沿相邻支座上下导向运动,左连杆(36)的一端、右连杆(37)的一端均与第三滑座(35)铰接,左连杆(36)的另一端与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铰接,右连杆(37)的另一端与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铰接,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之间通过同步连动结构同步连动相向聚拢折叠/同步连动反向展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在各第一折叠架中,位于前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对应的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上,相应的平行四边形与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之间设有第一斜拉杆(5),第一斜拉杆(5)连接在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上的一端与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可轴向滑动连接,位于后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对应的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上,相应的平行四边形与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之间设有第二斜拉杆(6),第二斜拉杆(6)连接在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上的一端与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可轴向滑动连接,相邻第一折叠架的相邻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相邻支座上,在展开时,第一斜拉杆(5)通过其另一端将位于前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固定于相应边柱,第二斜拉杆(6)通过其另一端将位于后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固定于相应边柱,在折叠时,各第一折叠架相互并拢,并且第一斜拉杆(5)通过其一端轴向滑动改变轴向位置以配合所述的并拢进行折叠,第二斜拉杆(6)也通过其一端轴向滑动改变轴向位置以配合所述的并拢进行折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分别为位于中支座(1.3)两侧对称设置的可折叠/展开的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左侧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右侧分别对称设有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和第二上卡座(1.12a)、第二下卡座(1.13a),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的四个外顶点分别对应铰接于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和第二上卡座(1.12a)、第二下卡座(1.13a),形成第一上边铰接轴(1.8)、第一下边铰接轴(1.9)和第二上边铰接轴(1.12)、第二下边铰接轴(1.13),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的四个内顶点分别对称铰接于中支座(1.3),形成第一上中铰接轴(1.11)、第一下中铰接轴(1.10)和第二上中铰接轴(1.15)、第二下中铰接轴(1.14),第一上边铰接轴(1.8)与第一上中铰接轴(1.11)之间为第一上连杆(1.4),第一下边铰接轴(1.9)与第一下中铰接轴(1.10)之间为第一下连杆(1.5),第二上边铰接轴(1.12)与第二上中铰接轴(1.15)之间为第二上连杆(1.6),第二下边铰接轴(1.13)与第二下中铰接轴(1.14)之间为第二下连杆(1.7),第一上连杆(1.4)、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上连杆(1.6)、第二下连杆(1.7)这两个连杆分别平行且相等,在展开状态下,两个连杆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或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所述第一上连杆(1.4)和第二上连杆(1.6)的内端之间和/或第一下连杆(1.5)和第二下连杆(1.7)的内端之间设有同步反向传动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对于具有第一斜拉杆(5)、第二斜拉杆(6)的情况,第一斜拉杆(5)连接在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上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滑座(7),第一滑座(7)与对应边柱滑动套接,位于前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所对应的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设于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上,并且,对于两个连杆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一滑座(7)、第一上卡座(1.8a)、第一下卡座(1.9a)沿边柱轴向自上而下依序设置,对于两个连杆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一滑座(7)、第一下卡座(1.9a)、第一上卡座(1.8a)沿边柱轴向自下而上依序设置;和/或第二斜拉杆(6)连接在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上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滑座(8),第二滑座(8)与对应边柱滑动套接,位于后架一侧的平行四边形所对应的后上卡座(29)、后下卡座(30)设于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上,并且,对于两个连杆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二滑座(8)、后上卡座(29)、后下卡座(30)沿边柱轴向自上而下依序设置,对于两个连杆呈内侧低于外侧的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二滑座(8)、后上卡座(29)、后下卡座(30)沿边柱轴向自下而上依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其特征在于,相邻支座的前侧设有前侧上卡座(9)、前侧下卡座(10),相邻支座的后侧设有后侧上卡座(11)、后侧下卡座(12),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的右侧两个外顶点分别与前侧上卡座(9)、前侧下卡座(10)铰接,因此形成第二上边铰接轴(1.12)、第二下边铰接轴(1.13),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的左侧两个外顶点分别与后侧上卡座(11)、后侧下卡座(12)铰接,因此形成第一上边铰接轴(1.8)、第一下边铰接轴(1.9);
对于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并且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三滑座(35)、前侧上卡座(9)、后侧上卡座(11)自上而下依序分布设置,并且,前侧上卡座(9)与后侧上卡座(11)等高对称设置,前侧下卡座(10)与后侧下卡座(12)等高对称设置;
对于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并且内侧低于外侧的呈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第三滑座(35)、前侧上卡座(9)、后侧上卡座(11)自下而上依序分布设置,并且,前侧上卡座(9)与后侧上卡座(11)等高对称设置,前侧下卡座(10)与后侧下卡座(12)等高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对于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并且内侧高于外侧呈上下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左连杆(36)的另一端与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二上连杆(1.6)铰接,右连杆(37)的另一端与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一上连杆(1.4)铰接;
对于包括同步连动结构,并且内侧低于外侧的呈上下倒双八字形设置的情况,左连杆(36)的另一端与相邻左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二下连杆(1.7)铰接,右连杆(37)的另一端与相邻右侧第一折叠架的第一下连杆(1.5)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当左侧架以及右侧架各有两个第一折叠架时,相邻支座为两个,分别为位于左侧架的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和位于右侧架的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位于前架一侧的第二折叠架包括设于中部的第一底撑座(15)、铰接于第一边柱(1.1)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一底连杆(16)、铰接于第二边柱(1.2)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二底连杆(17)、铰接于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三底连杆(18)、铰接于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四底连杆(19),当需要折叠时,第一底撑座(15)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向内聚拢;位于后架一侧的第二折叠架也包括设于中部的第二底撑座(20)、铰接于第三边柱(3)的下端与第二底撑座(20)之间的第五底连杆(21)、铰接于第四边柱(4)的下端与第二底撑座(20)之间的第六底连杆(22)、铰接于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的下端与第二底撑座(20)之间的第七底连杆(23)、铰接于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的下端与第二底撑座(20)之间的第八底连杆(24),当需要折叠时,第二底撑座(20)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聚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当左侧架以及右侧架各有N个第一折叠架时,N为大于2的自然数,那么左侧架和右侧架均有N-1个相邻支座,分别为位于左侧架的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至第N-1左侧相邻支座和位于右侧架的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至第N-1右侧相邻支座;位于前架一侧的第二折叠架包括设于中部的第一底撑座(15)、铰接于第一边柱(1.1)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一底连杆(16)、铰接于第二边柱(1.2)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二底连杆(17)、铰接于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三底连杆(18)、铰接于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的下端与第一底撑座(15)之间的第四底连杆(19),当需要折叠时,第一底撑座(15)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第一左侧相邻支座(13)、第一右侧相邻支座(14)聚拢;位于后架一侧的第二折叠架也包括设于中部的第N底撑座、铰接于第三边柱(3)的下端与第N底撑座之间的第五底连杆(21)、铰接于第四边柱(4)的下端与第N底撑座之间的第六底连杆(22)、铰接于第N-1左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底撑座之间的第七底连杆(23)、铰接于第N-1右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底撑座之间的第八底连杆(24),当需要折叠时,第N底撑座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第N-1左侧相邻支座、第N-1右侧相邻支座向内聚拢;而中间的第二折叠架则包括设于中部的第N-1底撑座、铰接于第N-2左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1底撑座之间的第九底连杆、铰接于第N-2右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1底撑座之间的第十底连杆、铰接于第N-1左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1底撑座之间的第十一底连杆、铰接于第N-1右侧相邻支座的下端与第N-1底撑座之间的第十二底连杆,当需要折叠时,第N-1底撑座用于在其向上运动时将第N-2左侧相邻支座、第N-2右侧相邻支座、第N-1左侧相邻支座、第N-1右侧相邻支座向内聚拢。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对于前架,第一折叠架的位于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一侧的平行四边形与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之间设有第三斜拉杆(25)、第四斜拉杆(26),第三斜拉杆(25)、第四斜拉杆(26)的一端通过第一滑座(7)活动连接在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的上部,第三斜拉杆(25)、第四斜拉杆(26)的另一端分别与相邻第一边柱(1.1)的平行四边形、相邻第二边柱(1.2)的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展开时,作为前架的该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双八字形设置或倒双八字形设置,并被第三斜拉杆(25)、第四斜拉杆(26)相对固定,在折叠时,两平行四边形并拢,并且第三斜拉杆(25)、第四斜拉杆(26)分别通过其一端轴向滑动改变轴向位置以配合所述的并拢进行折叠;对于后架,第一折叠架的位于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一侧的平行四边形与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之间设有第五斜拉杆(27)、第六斜拉杆(28),第五斜拉杆(27)、第六斜拉杆(28)的一端通过第二滑座(8)活动连接在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的上部,第五斜拉杆(27)、第六斜拉杆(28)的另一端分别与相邻第三边柱(3)的平行四边形、相邻第四边柱(4)的平行四边形铰接连接,在展开时,作为后架的该第一折叠架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呈双八字形设置或倒双八字形设置,并被第三斜拉杆(25)、第四斜拉杆(26)相对固定,在折叠时,两平行四边形并拢,并且第五斜拉杆(27)、第六斜拉杆(28)通过其另一端轴向滑动改变轴向位置以配合所述的并拢进行折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其特征在于,第一边柱(1.1)、第二边柱(1.2)上均设有第一滑座(7),第三边柱(3)、第四边柱(4)上均设有第二滑座(8),第三斜拉杆(25)的一端与左侧架的第一斜拉杆(5)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一边柱(1.1)的第一滑座(7)上,第三斜拉杆(25)的一端与左侧架的第一斜拉杆(5)相互间呈直角分布,第四斜拉杆(26)的一端与右侧架的第一斜拉杆(5)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二边柱(1.2)的第一滑座(7)上,第四斜拉杆(26)与右侧架的第一斜拉杆(5)相互间呈直角分布,第五斜拉杆(27)的一端与右侧架的第二斜拉杆(6)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三边柱(3)的第二滑座(8)上,第五斜拉杆(27)与右侧架的第二斜拉杆(6)相互间呈直角分布,第六斜拉杆(28)的一端与左侧架的第二斜拉杆(6)的一端均连接在第四边柱(4)的第二滑座(8)上,第六斜拉杆(28)与左侧架的第二斜拉杆(6)相互间呈直角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反向传动结构采用多连杆传动结构或单连杆传动结构或齿轮传动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开限位结构设置于中支座(1.3),所述展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平行四边形(1.8、1.9、1.10、1.11)和第二平行四边形(1.12、1.13、1.14、1.15)内侧的任一水平相对的两个连杆相抵端(1.26),可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两个连杆相抵端(1.26)的端面相抵构成展开限位,或者,中支座(1.3)上设有中挡部(32),两个连杆相抵端(1.26)位于中挡部(32)的对应侧面,可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两个连杆相抵端(1.26)的端面与所述的对应侧面分别相抵以构成展开限位。
CN202320477829.5U 2023-02-10 2023-03-08 一种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 Active CN2208844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13846 2023-02-10
CN2023203138465 2023-02-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84415U true CN220884415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412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07408.2U Active CN220884416U (zh) 2023-02-10 2023-03-08 一种折叠架及折叠车
CN202320477829.5U Active CN220884415U (zh) 2023-02-10 2023-03-08 一种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07408.2U Active CN220884416U (zh) 2023-02-10 2023-03-08 一种折叠架及折叠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2088441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84416U (zh) 2024-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51843A (en) Folding display frame for forming column-like structures
CN103895672B (zh) 一种沙滩推车
CN220884415U (zh) 一种折叠体积小的高承载聚拢型折叠车
CN215475216U (zh) 一种可折叠的手推车
CN218141616U (zh) 承载装置
CN212307347U (zh) 便于折叠和展开的折叠床
CN220682423U (zh) 一种车架及运输车
CN112498453A (zh) 儿童推车
CN220096392U (zh) 一种模块化折叠拖车侧架组件及折叠拖车
CN217347872U (zh) 折叠车用可折叠结构及折叠车
CN201079137Y (zh) 一种折叠式野餐桌
CN219325845U (zh) 一种折叠围挡及营地车
CN218287777U (zh) 一种折叠手推车
AU2021101504A4 (en) Foldable wagon
CN219339485U (zh) 一种双滑套拢聚拖车
CN215852410U (zh) 一款a字型可折叠陈列架
CN218661867U (zh) 可折叠的人力运载装置
CN221113944U (zh) 一种野外折叠车
CN218127440U (zh) 一种折叠桌
CN217477349U (zh) 一种手拉车
CN221068120U (zh) 一种折叠拖车
CN221090877U (zh) 一种可折叠拖车承重结构
CN220243276U (zh) 野营折叠车
CN219769933U (zh) 折叠聚拢式手拉车
CN220243339U (zh) 承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