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84135U - 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84135U
CN220884135U CN202322720867.1U CN202322720867U CN220884135U CN 220884135 U CN220884135 U CN 220884135U CN 202322720867 U CN202322720867 U CN 202322720867U CN 220884135 U CN220884135 U CN 220884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eat
air outlet
ventilation system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2086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玉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deal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deal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deal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deal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2086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84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84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841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和车辆,座椅通风系统包括进风通道、出风通道和靠背发泡,进风通道的至少部分和出风通道的至少部分成型于靠背发泡,靠背发泡的支撑面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吸风区域和第一吹风区域,第一方向与靠背发泡的宽度方向一致,吸风区域处设有与进风通道连通的多个进风孔,第一吹风区域处设有与出风通道连通的多个第一出风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通风系统具有通风感受明显、通风舒适度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汽车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汽车座椅作为汽车内部的重要部件,人们对其不再仅仅满足于承载作用,还需满足座椅加热与座椅通风功能以提高乘坐舒适性。
相关技术中,座椅通风系统通常在靠背处实现对人体的吹风或吸风效果,然而无论是吹风还是吸风,都需要在靠背内安装自成通道的风袋、管道等结构件,风扇通过一个结构件同时朝靠背发泡上的多个通风孔吹风或吸风,以满足靠背区域性吹风或吸风效果。为了保证靠背对人体的柔性支撑,结构件和靠背发泡均需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此时,结构件与风扇和靠背发泡之间存在连接难度高,连接可靠性差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座椅通风系统,该座椅通风系统具有通风感受明显、通风舒适度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座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又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风系统包括进风通道、出风通道和靠背发泡,所述进风通道的至少部分和所述出风通道的至少部分成型于所述靠背发泡,所述靠背发泡的支撑面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吸风区域和第一吹风区域,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靠背发泡的宽度方向一致,所述吸风区域处设有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的多个进风孔,所述第一吹风区域处设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多个第一出风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风系统,在靠背发泡上设置与进风通道连通的多个进风孔和与出风通道连通的多个第一出风孔,进风通道可通过进风孔吸收人体表面的汗液、水分,以保持人体表面干燥,出风通道可通过第一出风孔给予人体风吹的感受。同时,多个进风孔所在的吸风区域和多个第一出风孔所在的第一吹风区域沿靠背发泡的宽度方向排列,人体可通过在靠背发泡的宽度方向小幅度移动,使得人体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分别实现吹风和吸风效果,由此有效提高人体在靠背处的通风感受度和通风舒适度。
此外,通过设置进风通道的至少部分和出风通道的至少部分成型于靠背发泡,无需再设置用于单独成型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的结构件,风扇可直接与靠背发泡上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连通,由此降低了座椅通风系统的零件数量,座椅通风系统的装配难度更低,装配可靠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风区域设置于所述支撑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吹风区域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吹风区域分设于所述支撑面沿第一方向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靠背发泡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并分别用于支撑人体腰部和肩部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上均设有多个所述进风孔和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靠背发泡的支撑面还具有第二吹风区域,所述第二吹风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吹风区域与所述吸风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吹风区域处设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多个第二出风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吸风区域处的多个所述进风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列;
和/或,每个所述第一吹风区域处的多个第一出风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列;
和/或,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通风系统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靠背发泡的背侧,所述风扇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通风系统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连接于所述靠背发泡的背侧,所述密封件和所述靠背发泡之间构成所述进风通道和/或所述出风通道;
或者,所述进风通道和/或所述出风通道成型于所述靠背发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座椅通风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的座椅通风系统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还包括透气面套,所述透气面套与所述靠背发泡相连并包覆所述支撑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座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的座椅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风系统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剖视图A-A。
图3是图1中的剖视图B-B。
图4是图3中的剖视图C-C。
图5是图3中的剖视图D-D。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风系统中靠背发泡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
1、靠背发泡;11、进风通道;12、出风通道;13、吸风区域;131、进风孔;14、第一吹风区域;141、第一出风孔;15、第二吹风区域;151、第二出风孔;16、第一支撑部;17、第二支撑部;2、风扇;3、密封件;4、透气面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风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风系统包括进风通道11、出风通道12和靠背发泡1。进风通道11的至少部分和出风通道12的至少部分成型于靠背发泡1,靠背发泡1的支撑面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吸风区域13和第一吹风区域14,第一方向与靠背发泡1的宽度方向一致。吸风区域13处设有与进风通道11连通的多个进风孔131,第一吹风区域14处设有与出风通道12连通的多个第一出风孔141。
其中,进风通道11用于与车辆中风扇2的进风口连通,在风扇2的驱动下,进风通道11通过进风孔131向靠背发泡1外吸风,出风通道12用于与车辆中风扇2的出风口连通,在风扇2的驱动下,出风通道12通过第一出风孔141向靠背发泡1外吹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风系统,在靠背发泡1上设置与进风通道11连通的多个进风孔131和与出风通道12连通的多个第一出风孔141,进风通道11可通过进风孔131吸收人体表面的汗液、水分,以保持人体表面干燥,出风通道12可通过第一出风孔141给予人体风吹的感受。同时,多个进风孔131所在的吸风区域13和多个第一出风孔141所在的第一吹风区域14沿靠背发泡1的宽度方向排列,人体可通过在靠背发泡1的宽度方向小幅度移动,使得人体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分别实现吹风和吸风效果,由此有效提高人体在靠背处的通风感受度和通风舒适度。
此外,通过设置进风通道11的至少部分和出风通道12的至少部分成型于靠背发泡1,无需再设置用于单独成型进风通道11和出风通道12的结构件,风扇2可直接与靠背发泡1上的进风通道11和出风通道12连通,由此降低了座椅通风系统的零件数量,座椅通风系统的装配难度更低,装配可靠性更高。
需要说明地,支撑面为靠背发泡1中用于支撑人体的表面,换言之,支撑面为靠背发泡1的与其厚度方向垂直的外侧面。
为了便于理解,图6中箭头E所示方向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风系统的第一方向,图6中箭头F所示方向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风系统的第二方向。图1-图5中在进风孔131和第一出风孔141的箭头方向代指风的流动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吸风区域13设置于支撑面沿第一方向的中部。
即多个进风孔131布置于支撑面沿第一方向的中部,而支撑面沿第一方向的中部为人体压力集中位置,压陷较大,此时进风通道11通过进风孔131在该位置吸风,有效避免该区域吹风损失,进而有效保证进风通道11和出风通道12的通风量,保证靠背上吹风和吸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6所示,第一吹风区域14有两个,两个第一吹风区域14分设于支撑面沿第一方向的两端。
相比于靠背发泡1的中部,靠背发泡1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受人体压迫更小,压陷较小,人体不会过度封堵第一出风孔141,在此处采用吹风,吹风损失小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人体降温感受。
需要说明地,第一吹风区域14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吸风区域13的数量不限于一个,第一吹风区域14和吸风区域13可以设有多个并一一对应,多个第一吹风区域14和多个吸风区域13沿第一方向交替间隔排列,在保证靠背发泡1的支撑强度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吹风和吸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靠背发泡1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并分别用于支撑人体腰部和肩部的第一支撑部16和第二支撑部17,第一支撑部16和第二支撑部17上均设有多个进风孔131和多个第一出风孔141。
此时人体的腰部和肩部均可通过进风孔131和第一出风孔141实现吸风和出风效果,人体背侧的通风舒适度更高,可具有通风的感受更多更明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靠背发泡1的支撑面还具有第二吹风区域15,第二吹风区域15位于第二支撑部17,第二吹风区域15与吸风区域13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吹风区域15处设有与出风通道12连通的多个第二出风孔151。
即在吸风区域13的上方也设置多个第二出风孔151,此时的第二出风孔151大体邻近人体的颈部位置,靠背发泡1在该位置的压陷较小,出风通道12可通过第二出风孔151在此处实现较好的通风感受。
具体地,第二吹风区域15邻近第二支撑部17背离第一支撑部16的一端,其中的多个第二出风孔151布置在靠背在宽度方向的中部和边缘位置,进而能够对人体的颈部和靠近颈部位置实现更好地通风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每个吸风区域13处的多个进风孔131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即吸风区域13沿第二方向延伸,吸风区域13至少包括沿靠背发泡1高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进风孔131,此时,进风通道11可以与吸风区域13在靠背发泡1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由此保证多个进风孔131与进风通道11连通的同时,也有效避免靠背发泡1背侧设置的进风通道11体积过大而影响其支撑性能。
和/或,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每个第一吹风区域14处的多个第一出风孔141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和/或,多个第二出风孔151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其中,第一吹风区域14大体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吹风区域15大体沿第一方向延伸,此时,第一出风孔141和第二出风孔151大体分布在靠背发泡1的两侧边缘位置和顶部边缘位置,有效保证人体通风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6所示,座椅通风系统还包括风扇2,风扇2安装于靠背发泡1的背侧,风扇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与进风通道11和出风通道12连通。
即风扇2只需设置为一个,其通过进风通道11和进风孔131吸风,并通过出风通道12朝第一出风孔141和第二出风孔151出风,风扇2、进风通道11、出风通道12和外界构成完整的循环回路,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风扇2由靠背周边缝隙吸风的操作,风扇2的吸风量更多,由此使得靠背无需设置进气格栅或增加风扇2转速即可满足吸风量和吹风量需求,保证靠背外形美观度的同时,也有效避免风扇2转速过快而导致噪声过大。
此外,风扇2转动时,其同时实现空气在靠背内部和车辆内部空间的循环,在车辆的空调系统启动时,能够将车辆内部空间的冷空气与靠背内部空气快速交换,以更快速地实现对靠背表面的通风降温效果。
具体地,如图6所示,风扇2大体位于第二支撑部17邻近第一支撑部16的一端,并在第一方向位于靠背的中部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座椅通风系统还包括密封件3,密封件3连接于靠背发泡1的背侧,密封件3和靠背发泡1之间构成进风通道11和/或出风通道12。
此时,可以在靠背发泡1的背侧加工进风通道11和/或出风通道12的至少部分,随后将密封件3与靠背发泡1相连以封闭进风通道11和/或出风通道12形成于靠背发泡1背侧的开口,由此成型密封性好的进风通道11和/或出风通道12,进风通道11和/或出风通道12的加工简单方便,加工成本低。
具体地,密封件3为密封毛毡,密封毛毡与靠背发泡1粘接,风扇2安装于密封毛毡和靠背发泡1之间,密封毛毡和靠背发泡1之间共同构成进风通道11和出风通道12。
或者,进风通道11和/或出风通道12成型于靠背发泡1。即靠背发泡1可独立成型进风通道11和/或出风通道12,无需设置密封毛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座椅通风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的座椅通风系统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座椅还包括透气面套4,透气面套4与靠背发泡1相连并包覆支撑面。此时透气面套4能够实现对进风孔131、第一出风孔141和第二出风孔151的遮挡的同时,也保证进风孔131、第一出风孔141和第二出风孔151与外界的连通透气。而且,在人体抵靠在靠背上时,在透气面套4的分隔下,人体更不易完全封堵进风孔131、第一出风孔141和第二出风孔151,靠背的通风损失更少,人体在靠背处的通风感受明显度和舒适度更高。
具体地,透气面套4包覆靠背发泡1的外表面,以将风扇2、密封件3和靠背发泡1与外界有效分隔开,座椅的靠背处的外形美观度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座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的座椅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通道、出风通道和靠背发泡,所述进风通道的至少部分和所述出风通道的至少部分成型于所述靠背发泡,所述靠背发泡的支撑面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吸风区域和第一吹风区域,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靠背发泡的宽度方向一致,所述吸风区域处设有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的多个进风孔,所述第一吹风区域处设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多个第一出风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区域设置于所述支撑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吹风区域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吹风区域分设于所述支撑面沿第一方向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发泡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并分别用于支撑人体腰部和肩部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上均设有多个所述进风孔和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发泡的支撑面还具有第二吹风区域,所述第二吹风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吹风区域与所述吸风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吹风区域处设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多个第二出风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吸风区域处的多个所述进风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列;
和/或,每个所述第一吹风区域处的多个第一出风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列;
和/或,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通风系统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靠背发泡的背侧,所述风扇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座椅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通风系统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连接于所述靠背发泡的背侧,所述密封件和所述靠背发泡之间构成所述进风通道和/或所述出风通道;
或者,所述进风通道和/或所述出风通道成型于所述靠背发泡。
9.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通风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包括透气面套,所述透气面套与所述靠背发泡相连并包覆所述支撑面。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座椅。
CN202322720867.1U 2023-10-09 2023-10-09 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和车辆 Active CN220884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20867.1U CN220884135U (zh) 2023-10-09 2023-10-09 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20867.1U CN220884135U (zh) 2023-10-09 2023-10-09 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84135U true CN220884135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5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20867.1U Active CN220884135U (zh) 2023-10-09 2023-10-09 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841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54565B1 (ko) 통풍시트
KR101180702B1 (ko) 자동차용 통풍시트
US11040642B2 (en) Ventilation sheet and seat air conditioner
EP0959734B1 (en) A device for ventilating vehicle chairs
US20060138811A1 (en) Cushion for a vehicle seat
US7100978B2 (en) Ventilated seat
US5715695A (en) Air conditioned seat
US20030186642A1 (en) Seat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US20070107440A1 (en) Air flow device incorporated into seat for a vehicle
CN106488725A (zh) 具有一体式风机的流体分配插入件
US20080246325A1 (en) Vehicle Seat and Cushion Therefor
KR20130056098A (ko) 차량용 통풍시트
US20090127894A1 (en) Vehicle Seat with a Ventilation Device
CN220884135U (zh) 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和车辆
CN201068119Y (zh) 汽车通风座椅结构
CN220884134U (zh) 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和车辆
CN221023371U (zh) 座椅通风系统、座椅和车辆
CN202686035U (zh) 风机后置式通风坐垫
CN214928818U (zh) 汽车座椅用多功能通风系统
CN218141169U (zh) 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及汽车座椅
CN219295220U (zh) 一种前排座椅座深调节的通风系统
CN110662670B (zh) 通风座椅用风道及具备其的车辆用通风座椅
KR101244869B1 (ko) 차량용 통풍시트의 송풍덕트 구조
CN220615568U (zh) 一种座椅通风系统及汽车座椅
CN218577567U (zh) 车辆的座椅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