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52520U - 导风结构及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导风结构及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52520U
CN220852520U CN202322561930.1U CN202322561930U CN220852520U CN 220852520 U CN220852520 U CN 220852520U CN 202322561930 U CN202322561930 U CN 202322561930U CN 220852520 U CN220852520 U CN 2208525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blade
air
wind
wind guiding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6193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元浩
刘平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Enboli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Enboli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Enboli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Enboli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6193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525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525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525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风结构及风管机,导风结构包括隔板和导风组件,隔板设置于风机与换热器之间,隔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开口,开口与风机的出风口连通;导风组件设置于开口处且沿靠近换热器的方向延伸设置,导风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叶片和第二导风叶片,第一导风叶片与第二导风叶片形成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第一导风叶片和/或第二导风叶片与隔板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上述的导风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结构在不影响风机加工和装配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此实用新型用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导风结构及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导风结构及风管机。
背景技术
风管机是一种风管式空调机,一般是通过空调联接风管向室内送风。相关技术中,为了达到较远的出风距离及静压要求,风管机通常采用离心风机,离心风机产生的气流从出风口吹到换热器,正对出风口的换热器表面的气流速度较大,偏离出风口的换热器表面的气流速度较小,导致换热器表面的气流速度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机组制冷及制热效果;且由于风机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单一,而风机与换热器的相对位置较为固定,会导致两侧的风机出风口的气流不能与换热器充分接触;一些风管机为了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会在离心风机的出风端设置导风部,这种结构设置增加了离心风机的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风结构,在不影响风机加工和装配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结构,包括隔板,设置于风机与换热器之间,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导风组件,设置于所述开口处且沿靠近所述换热器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叶片和第二导风叶片,所述第一导风叶片与所述第二导风叶片形成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所述第一导风叶片和/或所述第二导风叶片与所述隔板转动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隔板上开设开口,且在每个开口处设置导风组件,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的同时,不影响风机的加工和装配;第一导风叶片和第二导风叶片的设置使得风机出风口处的气流能够更加均匀的流向换热器的表面,从而使得换热器表面的风速分布更加的均匀,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第一导风叶片和/或第二导风叶片与隔板转动连接,通过转动第一导风叶片和/或第二导风叶片能够调节风机的出风角度,使得风机中吹出的气流能够与换热器充分接触,增强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结构,所述第一导风叶片和所述第二导风叶片之间还设置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风叶片和所述第二导风叶片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结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叶片和所述第二导风叶片之间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叶片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风叶片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结构,还包括第一驱动部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以驱使所述第一连杆运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导风叶片和所述第二导风叶片摆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结构,所述第一导风叶片背离所述第二导风叶片一侧的侧面与所述隔板所在平面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导风叶片背离所述第一导风叶片一侧的侧面与所述隔板所在平面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均为锐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结构,所述隔板靠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还设置有多个挡板,多个挡板依次连接以围合形成导风腔,所述导风组件位于所述导风腔中,所述导风腔的一端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导风腔的另一端与所述换热器正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导风叶片和第四导风叶片,所述第三导风叶片和/或所述第四导风叶片与所述隔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风叶片、所述第三导风叶片、所述第二导风叶片和所述第四导风叶片沿所述开口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结构,所述第三导风叶片背离所述第四导风叶片一侧的侧面与所述隔板所在平面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四导风叶片背离所述第三导风叶片一侧的侧面与所述隔板所在平面形成第四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和所述第四夹角均为锐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结构,所述开口和所述风机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开口沿所述隔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与多个所述风机一一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包括上述的导风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机、导风结构和换热器的安装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结构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隔板100,开口110,隔板所在平面120;导风组件200,第一导风叶片210,第二导风叶片220,第一连杆230,第一驱动电机231,第一转轴232,第三导风叶片240,第四导风叶片250,第二连杆260,第二驱动电机261,第二转轴262;导风腔300,上挡板310,下挡板320,左挡板330,右挡板340;风机400;换热器500;第一夹角a,第二夹角b,第三夹角c,第四夹角d。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风管机的导风结构,包括隔板100和导风组件200,隔板100设置于风机400与换热器500之间,隔板100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开口110,开口110与风机400的出风口连通。导风组件200设置于开口110处且沿靠近换热器500的方向延伸设置,以引导风机400出风口的气流更加均匀的流向换热器500的表面,从而使得换热器500表面的风速分布更加的均匀,从而提高换热器500的换热效率。在隔板100的开口110处设置导风组件200,可以在保证换热器500的换热效果的同时,还不影响风机400的加工和装配。
其中,风机400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相应的,开口110也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可以理解的是,导风组件200的数量和开口110的数量均与风机400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110和风机400均设置有多个,多个开口110沿隔板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与多个风机400一一对应。
参见图1,风机400为离心风机400,开口110和离心风机400均设置有三个,三个开口110沿隔板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与三个离心风机400一一对应,每个开口110处均设置有导风组件200。
导风组件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第一导风叶片210与第二导风叶片220形成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第一导风叶片210和/或第二导风叶片220与隔板100转动连接。其中,第一导风叶片210设置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导风叶片220也设置为一个或多个。通过转动第一导风叶片210和/或第二导风叶片220,能够调节风机400的出风角度,使得风机400中吹出的气流能够与换热器500充分接触,从而增强换热器500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风叶片210可以呈平面状,也可以呈曲面状等其他形状;第二导风叶片220可以呈平面状,也可以呈曲面状等其他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的形状。
例如,当呈平面状时,第一导风叶片210和/或第二导风叶片220可以呈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平面形状;又例如,当呈曲面状时,第一导风叶片210和/或第二导风叶片220可以呈弧面状,也可以呈波浪面等其他曲面状。下面以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均呈长方形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均与隔板100转动连接。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导风叶片210与隔板100转动连接,第二导风叶片220与隔板100固定连接;或,第二导风叶片220与隔板100转动连接,第一导风叶片210与隔板100固定连接。下面以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均与隔板100转动连接为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均与隔板100转动连接时,可以设置两个驱动部件分别驱动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摆动,以实现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的同向同步摆动、反向同步摆动、交错摆动;也可以设置一个驱动部件驱动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同步摆动。设置一个驱动部件驱动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同步摆动有利于减少驱动部件的数量,降低成本,简化结构。下面以设置一个驱动部件驱动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同步摆动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之间还设置有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分别与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之间的第一连杆230,第一连杆230的一端与第一导风叶片210连接,第一连杆230的另一端与第二导风叶片220连接。进一步的,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部件,第一驱动部件与第一连杆230连接以驱使第一连杆230运动,从而带动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同步摆动。
具体地,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均与隔板100铰接以实现可转动,第一驱动部件为第一驱动电机231,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转轴232,第一驱动电机231与第一转轴232的一端连接,第一转轴23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230的中部连接,通过第一驱动电机231驱动第一转轴232转动,以带动第一连杆23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摆动。
当然,第一驱动部件还可以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马达等其他驱动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叶片210与第二导风叶片220之间也可以不设置第一连杆230,而是设置连接板、连接块等能够起到连接作用的连接件,使得第一导风叶片210与第二导风叶片220连接,在此不多加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第一导风叶片210背离第二导风叶片220一侧的侧面与隔板所在平面120形成第一夹角a,第二导风叶片220背离第一导风叶片210一侧的侧面与隔板所在平面120形成第二夹角b,第一夹角a和第二夹角b均为锐角。其中,第一夹角a可以与第二夹角b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110呈长方形。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开口110也可以呈正方形、圆形、梯形或其他形状,在此不多加赘述。下面以开口110呈长方形为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开口110呈长方形时,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沿开口11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开口110中心的两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均设置为一个,且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沿开口11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可转动的设置于开口110的两个侧缘。由于第一夹角a和第二夹角b均为锐角,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沿远离开口110中心侧延伸,形成一个扩口结构,使得风机400出风口处的气流能够沿开口110两侧缘的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流出,并到达换热器500表面,增大了气流与换热器500表面的接触面积,也使得换热器500表面风速分布更加均匀,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换热器500的换热效率。
例如,一个第一导风叶片210设置在开口110的左侧缘,一个第二导风叶片220设置在开口110的右侧缘。又例如,一个第一导风叶片210设置在开口110的上侧缘,一个第二导风叶片220设置在开口110的下侧缘。
在其中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均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导风叶片210和多个第二导风叶片220沿开口11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等间距的设置于开口110中心的两侧。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导风叶片210和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二导风叶片220能够使得换热器500表面的风速分布更加的均匀,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例如,多个第一导风叶片210等间距设置在开口110中心的左侧,多个第二导风叶片220等间距设置在开口110中心的右侧。又例如,多个第一导风叶片210等间距设置在开口110中心的上侧,多个第二导风叶片220等间距设置在开口110中心的下侧。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设置为多个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杆230将多个第一导风叶片210和多个第二导风叶片220连接起来;也可以采用下述连接方式:相邻的一个第一导风叶片210和一个第二导风叶片220之间通过第一连杆230连接,多个第一导风叶片210之间通过第一联接杆连接,多个第二导风叶片220之间通过第二联接杆连接,当移动第一连杆230带动相邻的一个第一导风叶片210和一个第二导风叶片220摆动时,通过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也可以带动其他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同步摆动,从而能够调整风机400的出风角度,使得风机400出风口处的气流能够与换热器500充分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100靠近换热器500的一侧还设置有多个挡板,多个挡板依次连接以围合形成导风腔300,导风组件200位于导风腔300中,导风腔300的一端与开口110连通,导风腔300的另一端与换热器500正对。其中,导风腔300的数量与开口110的数量相同,且导风腔300与开口110一一对应设置。
参见图2,挡板包括上挡板310、下挡板320、左挡板330和右挡板340,上挡板310、左挡板330、下挡板320和右挡板340四块挡板依次连接以围合形成导风腔300。
可以理解的是,上挡板310背离导风腔300一侧的侧面与隔板所在平面120形成直角或锐角,下挡板320背离导风腔300一侧的侧面与隔板所在平面120形成直角或锐角,左挡板330背离导风腔300一侧的侧面与隔板所在平面120形成直角或锐角,右挡板340背离导风腔300一侧的侧面与隔板所在平面120形成直角或锐角。参见图2,上挡板310、下挡板320、左挡板330和右挡板340背离导风腔300一侧的侧面均与隔板所在平面120形成直角。
当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设置在导风腔300内时,由于上挡板310、下挡板320、左挡板330和右挡板340对风机400出风口的风流也起到导向作用,因此,第一夹角a可以为锐角,也可以为直角或钝角;第二夹角b可以为锐角,也可以为直角或钝角。
导风组件20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第三导风叶片240和/或第四导风叶片250与隔板100转动连接,第一导风叶片210、第三导风叶片240、第二导风叶片22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沿开口11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第三导风叶片240设置为一个或多个,第四导风叶片250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也就是说,当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沿开口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开口110中心的左右两侧(包括开口110的左侧缘和右侧缘)时,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沿开口1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开口110中心的上下两侧(包括开口110的上侧缘和下侧缘);当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沿开口1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开口110中心的上下两侧时(包括开口110的上侧缘和下侧缘),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沿开口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开口110中心的左右两侧(包括开口110的左侧缘和右侧缘)。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导风叶片240可以呈平面状,也可以呈曲面状等其他形状;第四导风叶片250可以呈平面状,也可以呈曲面状等其他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的形状。
例如,当呈平面状时,第三导风叶片240和/或第四导风叶片250可以呈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平面形状;又例如,当呈曲面状时,第三导风叶片240和/或第四导风叶片250可以呈弧面状,也可以呈波浪面等其他曲面状。下面以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均呈长方形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第三导风叶片240背离第四导风叶片250一侧的侧面与隔板所在平面120形成第三夹角c(其中与隔板所在平面120形成第三夹角c的虚线为第三导风叶片240的延长线),第四导风叶片250背离第三导风叶片240一侧的侧面与隔板所在平面120形成第四夹角d(其中与隔板所在平面120形成第四夹角d的虚线为第四导风叶片250的延长线),第三夹角c和第四夹角d均为锐角。其中,第三夹角c可以与第四夹角d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均与隔板100转动连接。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三导风叶片240与隔板100转动连接,第四导风叶片250与隔板100固定连接;或,第四导风叶片250与隔板100转动连接,第三导风叶片240与隔板100固定连接。下面以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均与隔板100转动连接为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叶片210、第二导风叶片220、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均设置为一个,且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分别设置在开口110的上下两个侧缘,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分别设置在开口110的左右两个侧缘,第一夹角a、第二夹角b、第三夹角c和第四夹角d均为锐角。
在其中的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叶片210、第二导风叶片220、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均设置在导风腔300中,此时,第一夹角a、第二夹角b、第三夹角c、第四夹角d可以为锐角,也可以为直角或钝角。
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形成第一叶片组,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形成第二叶片组,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沿导风腔3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防干涉彼此的摆动。
参见图2至图4,第一导风叶片210、第二导风叶片220、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均设置在导风腔300中。其中,第一导风叶片210设置在开口110中心的左侧,第二导风叶片220设置在开口110中心的右侧,第一夹角a和第二夹角b相等且为锐角。其中,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转轴与上挡板310和下挡板320连接,以实现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的可转动。第三导风叶片240设置在开口110中心的上侧,第四导风叶片250设置在开口110中心的下侧,第三夹角c和第四夹角d相等且为锐角。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四转轴与左挡板330和右挡板340连接,以实现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的可转动。第二叶片组沿导风腔30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第一叶片组的前侧,也就是更靠近换热器500的一侧。
通过控制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的摆动,可以调整风机400水平方向的出风角度,通过控制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的摆动,可以调整风机400竖直方向的出风角度,基于此,能够使得风机400中吹出的气流与换热器500充分接触,且叶片组的结构设置能够使得换热器500表面的风速分布更均匀,从而使得换热器500能够均匀换热。
进一步的,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杆260,第二连杆260的一端与第三导风叶片240连接,另一端与第四导风叶片250连接。第二连杆260与第二驱动部件连接,以驱动第二连杆260运动,从而带动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同步摆动,有利于减少驱动部件的数量,降低成本,简化结构。
当然,也可以设置两个驱动部件分别驱动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摆动,以实现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的同向同步摆动、反向同步摆动、交错摆动,在此不多加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均与隔板100铰接以实现可转动,第二驱动部件为第二驱动电机261,第二驱动电机261与第二转轴262的一端连接,第二转轴26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260的中部连接,通过第二驱动电机261驱动第二转轴262转动,能够带动第二连杆260转动,从而带动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摆动。
参见图2,第一连杆230设置在靠近下挡板320的一侧,第一驱动电机231设置在下挡板320的外侧,第一驱动电机231能够驱动第一转轴232转动,以带动第一连杆230转动,从而能够带动第一导风叶片210和第二导风叶片220左右摆动。第二连杆260设置在靠近右挡板340的一侧,第二驱动电机261设置在右挡板340的外侧,第二驱动电机261能够驱动第二转轴262转动,以带动第二连杆260转动,从而能够带动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上下摆动。
当然,第二驱动部件还可以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马达等其他驱动部件,在此不多加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均设置为多个时,可以通过第二连杆260将多个第三导风叶片240和多个第四导风叶片250连接起来;也可以采用下述连接方式:相邻的一个第三导风叶片240和一个第四导风叶片250之间通过第二连杆260连接,多个第三导风叶片240之间通过第三联接杆连接,多个第四导风叶片250之间通过第四联接杆连接,当移动第二连杆260带动相邻的一个第三导风叶片240和一个第四导风叶片250摆动时,通过第三联动杆和第四联动杆,也可以带动其他第三导风叶片240和第四导风叶片250同步摆动,从而调整风机400的出风角度,使得风机400出风口处的气流能够与换热器500充分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结构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结构,还包括离心风机400和换热器500,导风结构设置在离心风机400与换热器500之间,且导风组件200沿靠近换热器500的方向延伸设置。通过设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结构能够使得离心风机400出风口的气流与换热器500充分接触,换热器500表面的风速分布更加的均匀,从而提高换热器500的换热效率,增强换热器500的换热效果,同时也不影响离心风机400的加工和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隔板,设置于风机与换热器之间,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通;
导风组件,设置于所述开口处且沿靠近所述换热器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叶片和第二导风叶片,所述第一导风叶片与所述第二导风叶片形成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所述第一导风叶片和/或所述第二导风叶片与所述隔板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叶片和所述第二导风叶片之间还设置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风叶片和所述第二导风叶片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叶片和所述第二导风叶片之间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叶片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风叶片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部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以驱使所述第一连杆运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导风叶片和所述第二导风叶片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叶片背离所述第二导风叶片一侧的侧面与所述隔板所在平面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导风叶片背离所述第一导风叶片一侧的侧面与所述隔板所在平面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均为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靠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还设置有多个挡板,多个挡板依次连接以围合形成导风腔,所述导风组件位于所述导风腔中,所述导风腔的一端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导风腔的另一端与所述换热器正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导风叶片和第四导风叶片,所述第三导风叶片和/或所述第四导风叶片与所述隔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风叶片、所述第三导风叶片、所述第二导风叶片和所述第四导风叶片沿所述开口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叶片背离所述第四导风叶片一侧的侧面与所述隔板所在平面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四导风叶片背离所述第三导风叶片一侧的侧面与所述隔板所在平面形成第四夹角,所述第三夹角和所述第四夹角均为锐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和所述风机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开口沿所述隔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与多个所述风机一一对应。
10.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结构。
CN202322561930.1U 2023-09-20 2023-09-20 导风结构及风管机 Active CN2208525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61930.1U CN220852520U (zh) 2023-09-20 2023-09-20 导风结构及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61930.1U CN220852520U (zh) 2023-09-20 2023-09-20 导风结构及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52520U true CN220852520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40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61930.1U Active CN220852520U (zh) 2023-09-20 2023-09-20 导风结构及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525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34827U (zh) 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882932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936310U (zh) 空调器
CN220852520U (zh) 导风结构及风管机
CN208606360U (zh) 柜机空调出风口导风结构
CN208765087U (zh) 空调器
CN208418972U (zh) 一种多面出风卡式空调机
CN2129874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876179U (zh) 一种柜式空调器
CN211926089U (zh) 一种内导风板以及空调器
CN21046325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671180U (zh) 空调器
CN20844295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0191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119674U (zh)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489063B (zh) 一种导风叶片及空调器
WO2020052482A1 (zh)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7560138B (zh) 一种空调用节流导风结构
CN107933237B (zh) 车辆空调器及应用其的车辆
CN219177829U (zh) 空调器
CN208671178U (zh) 空调器
CN208936296U (zh) 空调器
CN21251143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781361U (zh) 一种空调
CN217715155U (zh) 立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