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42687U - 中塔支架、车架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中塔支架、车架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42687U
CN220842687U CN202321584514.7U CN202321584514U CN220842687U CN 220842687 U CN220842687 U CN 220842687U CN 202321584514 U CN202321584514 U CN 202321584514U CN 220842687 U CN220842687 U CN 2208426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sleeve
mounting hole
upper plat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8451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善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8451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426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426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426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塔支架、车架组件和车辆,所述中塔支架包括:支架上板、支架下板和套筒。所述支架下板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板的下端,且与所述支架上板限定出空腔,所述套筒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支架上板和所述支架下板上均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套筒内适于穿设螺纹件以与车身纵梁相连,在正交于所述套筒的轴线方向上,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套筒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安装缺口。本实用新型的中塔支架在一定载荷下,可以与车身纵梁脱离,从而减小乘员受伤的概率,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中塔支架、车架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中塔支架、车架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车辆底盘系统的重要构件,主要包括副车架主体,以及与车身纵梁、发动机悬置及悬架等零件连接的连接结构。副车架能够很好的改善汽车的舒适性和操控性,其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连接刚度以及阻隔振动噪音的功能。
副车架和车身纵梁通过中塔支架实现连接。在相关技术中,车身纵梁与中塔支架在各个方向上的连接强度都比较高,当发生整车碰撞时,副车架的中塔支架与车身纵梁不容易脱离失效,从而导致碰撞能量通过副车架的中塔支架与车身的安装点传递到车身上,增加了乘员受伤的风险,导致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中塔支架,该中塔支架在一定载荷下,可以与车身纵梁脱离,从而减小乘员受伤的概率,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架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中塔支架包括:支架上板;支架下板,所述支架下板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板的下端,且与所述支架上板限定出空腔;套筒,所述套筒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支架上板和所述支架下板上均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套筒内适于穿设螺纹件以与车身纵梁相连,在正交于所述套筒的轴线方向上,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套筒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安装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中塔支架,可以将螺纹件穿过安装孔和套筒并且车身纵梁相连,由于安装孔和套筒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安装缺口,从而可以在车辆受到碰撞时,保证中塔支架与车身纵梁可以有效脱离,从而增加副车架与车身纵梁在碰撞中吸收的能量,降低乘员舱的侵入量,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另外,由于支架上板安装在支架上板的下端且与支架上板限定出空腔,可以减轻中塔支架的重量,且便于中塔支架的加工制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中塔支架的结构设计合理,重量较轻,且在一定载荷下,可以与车身纵梁脱离,从而减小乘员受伤的概率,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缺口包括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设于所述套筒上,且所述第一缺口沿所述套筒的轴向贯穿所述套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设于所述支架上板,所述第二安装孔设于所述支架下板,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分别与所述套筒的两端相对布置,所述安装缺口包括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正交于所述套筒轴向的投影面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缺口的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一缺口的投影区域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缺口的开度小于所述套筒的内径,所述第一缺口的开度大于等于11mm且小于等于15mm;和/或,所述第二缺口的开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径,所述第二缺口的开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14mm;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孔距离所述支架下板外边沿的尺寸大于等于11mm且小于等于15mm;和/或,所述支架上板和所述支架下板的壁厚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3mm,所述套筒的壁厚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筒的一端与所述支架上板和所述支架下板中的一者焊接固定,所述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架上板和所述支架下板中的另一者相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上板包括上板本体和两个侧板,两个侧板沿所述上板本体的宽度方向分别设于所述上板本体的两侧,所述支架下板设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且与所述侧板焊接固定,所述套筒设于所述上板本体和所述支架下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架组件,包括: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具有中塔支架,所述中塔支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塔支架;车身纵梁,所述中塔支架与所述车身纵梁通过螺纹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架组件,可以将螺纹件穿过安装孔和套筒并且车身纵梁相连,由于安装孔和套筒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安装缺口,从而可以在车辆受到碰撞时,保证中塔支架与车身纵梁可以有效脱离,从而增加副车架与车身纵梁在碰撞中吸收的能量,降低乘员舱的侵入量,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另外,由于支架上板安装在支架上板的下端且与支架上板限定出空腔,可以减轻中塔支架的重量,且便于中塔支架的加工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身纵梁具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上设有配合孔,所述螺纹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套筒和所述配合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副车架包括副车架纵梁和所述中塔支架,所述支架上板和所述支架下板均与所述副车架纵梁焊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可以将螺纹件穿过安装孔和套筒并且车身纵梁相连,由于安装孔和套筒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安装缺口,从而可以在车辆受到碰撞时,保证中塔支架与车身纵梁可以有效脱离,从而增加副车架与车身纵梁在碰撞中吸收的能量,降低乘员舱的侵入量,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另外,由于支架上板安装在支架上板的下端且与支架上板限定出空腔,可以减轻中塔支架的重量,且便于中塔支架的加工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塔支架与加强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塔支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塔支架的支架上板与套筒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与车身纵梁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副车架;
11、中塔支架;111、支架上板;1111、上板本体;1112、侧板;112、支架下板;113、空腔;114、安装孔;1141、第一安装孔;1142、第二安装孔;115、套筒;116、安装缺口;1161、第一缺口;1162、第二缺口;
12、副车架纵梁;
13、螺纹件;
20、车身纵梁;
21、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塔支架、车架组件和车辆。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塔支架11包括:支架上板111、支架下板112和套筒115。支架下板112安装在支架上板111的下端,且与支架上板111限定出空腔113,套筒115设于空腔113内,支架上板111和支架下板112上均设有安装孔114,安装孔114和套筒115内适于穿设螺纹件13以与车身纵梁20相连,在正交于套筒115的轴线方向上,安装孔114和套筒115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安装缺口116。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4所示,套筒115设于中塔支架11邻近车身纵梁20的一端。螺纹件13依次穿过支架下板112的安装孔114、套筒115和支架上板111的安装孔114后与车身纵梁20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中塔支架11,可以将螺纹件13穿过安装孔114和套筒115并且车身纵梁20相连,由于安装孔114和套筒115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安装缺口116,从而可以在车辆受到碰撞时,保证中塔支架11与车身纵梁20可以有效脱离,从而增加副车架10与车身纵梁20在碰撞中吸收的能量,降低乘员舱的侵入量,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另外,由于支架上板111安装在支架上板111的下端且与支架上板111限定出空腔113,可以减轻中塔支架11的重量,且便于中塔支架11的加工制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中塔支架11的结构设计合理,重量较轻,且在一定载荷下,可以与车身纵梁20脱离,从而减小乘员受伤的概率,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安装缺口116的设置,可以降低螺纹件13与中塔支架11的连接强度,当中塔支架11受到碰撞时,螺纹件13可以通过安装缺口116的位置与中塔支架11分离,从而可以保证中塔支架11与车身纵梁20分离的可靠性。
例如,安装缺口116可以单独设置在套筒115上,又或者,安装缺口116可以单独设置在支架上板111或支架下板112的安装孔114上。又例如,安装缺口116同时设置在套筒115、支架上板111和支架下板112上。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安装缺口116包括第一缺口1161,第一缺口1161设于套筒115上,且第一缺口1161沿套筒115的轴向贯穿套筒11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缺口1161设于套筒115的侧壁,且第一缺口1161的上下两端与套筒115的轴向的两端平齐。套筒115内穿设有螺纹件13,当中塔支架11受到一定载荷时,螺纹件13可以从第一缺口1161的位置脱出套筒115,以充分吸收碰撞能量,提高整体碰撞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安装孔114包括第一安装孔1141和第二安装孔1142,第一安装孔1141设于支架上板111,第二安装孔1142设于支架下板112,第一安装孔1141和第二安装孔1142分别与套筒115的两端相对布置,安装缺口116包括第二缺口1162,第二缺口1162设于第一安装孔1141上。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螺纹件13与中塔支架11的连接强度,在第二安装孔1142的位置不设置缺口,且第一安装孔1141的位置设置第二缺口1162,从而使得中塔支架11在满足安装强度、刚度以及精度要求的同时,可有效匹配在正面碰撞中副车架10和车身纵梁20的变形模式,并保证在设定载荷状态下中塔支架11与车身纵梁20有效脱离,提高了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
可选地,在正交于套筒115轴向的投影面内,至少部分第二缺口1162的投影区域与第一缺口1161的投影区域重叠。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缺口1161和第二缺口1162的朝向一致,从而使得中塔支架11在受到碰撞时更容易变形,使用效果更好。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缺口1161的开度小于套筒115的内径,第一缺口1161的开度大于等于11mm且小于等于15mm。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缺口1161的开度小于套筒115的内径,螺纹件13穿设于套筒115内,在套筒115不变形的情况下,螺纹件13不会从第一缺口1161的位置脱出,从而可以提高中塔支架11与车身纵梁20的连接强度。可选地,第一缺口1161的开度可以为11mm、13mm或15mm。例如,当套筒115内穿设M12螺栓时,第一缺口1161的开度可以为13mm。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缺口1162的开度小于第一安装孔1141的孔径,第二缺口1162的开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14mm。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缺口1162的开度小于第一安装孔1141的内径,螺纹件13穿设于第一安装孔1141内,在第一安装孔1141不变形的情况下,螺纹件13不会从第二缺口1162的位置脱出,从而可以提高中塔支架11与车身纵梁20的连接强度。可选地,第二缺口1162的开度可以为10mm、12mm或14mm。例如,当第一安装孔1141内穿设M12螺栓时,第二缺口1162的开度可以为12mm。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安装孔1142距离支架下板112外边沿的尺寸大于等于11mm且小于等于15mm。例如,第二安装孔1142距离支架下板112外边沿的尺寸可以为11mm、13mm或15mm。可以理解的是,支架下板112为保证连接强度,第二安装孔1142采用封闭结构设计,通过上述结构组合,使得中塔支架11在满足安装强度、刚度以及精度要求的同时,可有效匹配在正面碰撞中副车架10和车身纵梁20的变形模式,并保证在设定载荷状态下中塔支架11与车身纵梁20可以有效脱离。
可选地,支架上板111和支架下板112的壁厚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3mm,套筒115的壁厚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5mm。例如,支架上板111和支架下板112采用钢材QST420,厚度2.0mm,套筒115采用刚材DP800,厚度4.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套筒115的一端与支架上板111和支架下板112中的一者焊接固定,套筒115的另一端与支架上板111和支架下板112中的另一者相抵。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套筒115的下端与支架下板112相连,套筒115的上端与支架上板111相抵,从而便于中塔支架11在碰撞时发生形变,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
可选地,套筒115与支架下板112采用烧焊的方式连接,例如,套筒115与支架的焊接长度采用6mm。
可选地,如图2所示,支架上板111包括上板本体1111和两个侧板1112,两个侧板1112沿上板本体的宽度方向分别设于上板本体1111的两侧,支架下板112设于两个侧板1112之间且与侧板1112焊接固定,套筒115设于上板本体1111和支架下板11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支架下板112的两侧通过烧焊的形式与侧板1112相连,且形成封闭的空腔113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中塔支架11通过将支架上板111和支架下板112采用上述方式连接,既可以保证中塔支架11的连接强度,又可以使得中塔支架11易于溃缩,增加副车架10与车身纵梁20在碰撞中吸收的能量,降低乘员舱的侵入量,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
可选地,支架上板111、支架下板112和套筒115可以均为冲压结构件,从而便于支架上板111、支架下板112和套筒115的加工制造。
如图1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架组件,包括:副车架10和车身纵梁20,副车架10具有中塔支架11,中塔支架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塔支架11,中塔支架11与车身纵梁20通过螺纹件13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架组件,可以将螺纹件13穿过安装孔114和套筒115并且车身纵梁20相连,由于安装孔114和套筒115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安装缺口116。在一定的载荷下,副车架10与车身纵梁20可以脱离,保持副车架10与车身纵梁20各自稳定的变形模式,充分吸收碰撞能量,减小乘员舱的侵入量,降低乘员伤害,从而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另外,由于支架上板111安装在支架上板111的下端且与支架上板111限定出空腔113,可以减轻中塔支架11的重量,且便于中塔支架11的加工制造。
可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车身纵梁20具有加强板21,加强板21上设有配合孔(未示出),螺纹件13穿设于安装孔114、套筒115和配合孔。可以理解的是,中塔支架11通过加强板21与车身纵梁20相连。加强板21与车身纵梁20可以采用焊接方式相连。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架组件通过设置加强板21可以提高中塔支架11与车身纵梁20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4所示,副车架10包括副车架纵梁12和中塔支架11,支架上板111和支架下板112均与副车架纵梁12焊接固定,可以便于车架组件的组装,且可以在副车架10满足安装精度、强度以及刚度性能的同时,提高副车架10的碰撞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组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技术优势与上述实施例的车架组件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中塔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上板(111);
支架下板(112),所述支架下板(112)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板(111)的下端,且与所述支架上板(111)限定出空腔(113);
套筒(115),所述套筒(115)设于所述空腔(113)内,所述支架上板(111)和所述支架下板(112)上均设有安装孔(114),所述安装孔(114)和所述套筒(115)内适于穿设螺纹件(13)以与车身纵梁(20)相连,在正交于所述套筒(115)的轴线方向上,所述安装孔(114)和所述套筒(115)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安装缺口(1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缺口(116)包括第一缺口(1161),所述第一缺口(1161)设于所述套筒(115)上,且所述第一缺口(1161)沿所述套筒(115)的轴向贯穿所述套筒(1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114)包括第一安装孔(1141)和第二安装孔(1142),所述第一安装孔(1141)设于所述支架上板(111),所述第二安装孔(1142)设于所述支架下板(112),所述第一安装孔(114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142)分别与所述套筒(115)的两端相对布置,所述安装缺口(116)包括第二缺口(1162),所述第二缺口(1162)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4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塔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正交于所述套筒(115)轴向的投影面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缺口(1162)的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一缺口(1161)的投影区域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1161)的开度小于所述套筒(115)的内径,所述第一缺口(1161)的开度大于等于11mm且小于等于15mm;
和/或,所述第二缺口(1162)的开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41)的孔径,所述第二缺口(1162)的开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14mm;
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孔(1142)距离所述支架下板(112)外边沿的尺寸大于等于11mm且小于等于15mm;
和/或,所述支架上板(111)和所述支架下板(112)的壁厚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3mm,所述套筒(115)的壁厚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15)的一端与所述支架上板(111)和所述支架下板(112)中的一者焊接固定,所述套筒(115)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架上板(111)和所述支架下板(112)中的另一者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板(111)包括上板本体(1111)和两个侧板(1112),两个侧板(1112)沿所述上板本体的宽度方向分别设于所述上板本体(1111)的两侧,所述支架下板(112)设于两个所述侧板(1112)之间且与所述侧板(1112)焊接固定,所述套筒(115)设于所述上板本体(1111)和所述支架下板(112)之间。
8.一种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副车架(10),所述副车架(10)具有中塔支架(11),所述中塔支架(11)为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塔支架;
车身纵梁(20),所述中塔支架(11)与所述车身纵梁(20)通过螺纹件(13)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纵梁(20)具有加强板(21),所述加强板(21)上设有配合孔,所述螺纹件(13)穿设于所述安装孔(114)、所述套筒(115)和所述配合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10)包括副车架纵梁(12)和所述中塔支架(11),所述支架上板(111)和所述支架下板(112)均与所述副车架纵梁(12)焊接固定。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组件。
CN202321584514.7U 2023-06-20 2023-06-20 中塔支架、车架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208426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4514.7U CN220842687U (zh) 2023-06-20 2023-06-20 中塔支架、车架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4514.7U CN220842687U (zh) 2023-06-20 2023-06-20 中塔支架、车架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42687U true CN220842687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88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84514.7U Active CN220842687U (zh) 2023-06-20 2023-06-20 中塔支架、车架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426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212447787U (zh) 前机舱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13008359U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20842687U (zh) 中塔支架、车架组件和车辆
CN113200007A (zh) 一种车身侧碰加强结构
CN219447138U (zh) 车载仪表板的管梁、管梁总成及车辆
CN112874459A (zh) 一种吸能盒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CN217227719U (zh) 一种汽车柱碰防护装置
CN213799223U (zh)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机构及汽车
CN214823091U (zh)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CN211943525U (zh) 一种副仪表板后安装支架和车辆
CN219524036U (zh) 门槛梁内板、门槛梁组件和车辆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8258373U (zh)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车身
CN219838618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8229167U (zh) 车身结构和电动车辆
CN220374636U (zh) 前机舱总成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15284980U (zh) 一种副车架支架及副车架组件
CN218986767U (zh) 一种碰后溃缩吸能的前副车架
CN221023867U (zh) 吸能组件、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948346U (zh) 前壁板总成和车辆
CN219584148U (zh) 卷收器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096818U (zh) 门槛梁及车辆
CN219115582U (zh) 一种车体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