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3287U - 暖通设备 - Google Patents

暖通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3287U
CN220793287U CN202322399376.1U CN202322399376U CN220793287U CN 220793287 U CN220793287 U CN 220793287U CN 202322399376 U CN202322399376 U CN 202322399376U CN 220793287 U CN220793287 U CN 2207932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space
air duct
heating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9937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晓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9937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932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32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32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暖通设备,该暖通设备包括壳体、压缩机组件及换热组件,壳体具有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以及风道,第一空间用于与室外相连通,风道与第一空间互不连通并用于与室内相连通,第二空间设于风道内并与风道互不连通,压缩机组件设置在第一空间内,换热组件设置在风道内,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换热管的一侧与压缩机组件相连通,换热管背离一侧的另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弯折区域,至少一个弯折区域设置在第二空间内。换热组件的换热管的弯折位置易于发生冷媒的泄漏,将换热管的弯折位置设置在第二空间内,实现了对换热管泄漏的冷媒的隔离,在提高使用安全性的基础上,减少了冷媒传感器的安装,降低了暖通设备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暖通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暖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暖通设备。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现有暖通设备中,通常包括压缩机组件以及室内换热管,冷媒在压缩机组件与室内换热管之间循环,并通过室内换热管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来改善室内的温度。
室内换热管具有弯折区域,在弯折区域的位置易于发生冷媒的泄漏,尤其是可燃冷媒(例如R454B冷媒等)的泄漏,增加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现有技术中,通过加装冷媒传感器对泄漏的冷媒进行检测,以提高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但是,冷媒传感器的加装成本高,增加了暖通设备的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如何降低暖通设备的制造成本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暖通设备,所述暖通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以及风道,所述第一空间用于与室外相连通,所述风道与所述第一空间互不连通并用于与室内相连通,所述第二空间设于所述风道内并与所述风道互不连通;
压缩机组件,所述压缩机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内;
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风道内,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侧与所述压缩机组件相连通,所述换热管背离所述一侧的另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弯折区域,所述至少一个弯折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暖通设备,室内的空气能够进入风道并与换热组件进行热交换,并且风道内经过热交换后再次回到室内,以此来提高改变室内的温度。换热组件的换热管的弯折位置易于发生冷媒的泄漏,将换热管的弯折位置设置在第二空间内,第二空间与风道互不连通,当换热管在弯折位置发生冷媒泄漏时,泄漏的冷媒无法经风道进入到室内,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基于设置与风道不连通的第二空间,实现了对换热管泄漏的冷媒的隔离,在提高使用安全性的基础上,减少了冷媒传感器的安装,从而降低了暖通设备的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暖通设备,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
壳本体,所述壳本体具有收容空间;
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内并与所述壳本体配合,以在所述收容空间内分隔出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风道;
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置在所述风道内并与所述壳本体配合,以在风道内分隔出所述第二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壳本体的内壁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粘接、螺钉连接、卡接、铆接或焊接;
和/或,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壳本体的内壁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粘接、螺钉连接、卡接、铆接或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为一体式结构;
和/或,所述第二隔板为一体式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板包括:
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上开设有穿设孔,所述换热管穿设在所述穿设孔内;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
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连,并且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同侧,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分别与所述壳本体的内壁相连,以围成所述第二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穿设孔之间密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分别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道的一端通过所述进风口与室内相连通,所述风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出风口与室内相连通,所述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并且所述换热组件覆盖所述风道的全部流通截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进风口至所述换热组件的方向,所述风道的流通截面呈收窄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孔,所述第二空间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与室外相连通;
和/或,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套装在所述换热管上并与所述换热管导热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暖通设备还包括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安装在所述风道内,并用于为气流在室内和风道之间循环提供驱动力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暖通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暖通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结构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暖通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结构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所示的暖通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结构的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暖通设备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暖通设备;
10、壳体;
101、第一空间;102、风道;103、第二空间;
11、壳本体;
111、出风口;112、连通孔;113、进风口;114、换热孔;
12、第一隔板;
13、第二隔板;
131、第一板体;132、第二板体;133、第三本体;
20、压缩机组件;
30、换热组件;
31、换热管;311、弯折区域。
40、风机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暖通设备100,该暖通设备100包括壳体10、换热组件30以及压缩机组件20。
具体地,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彼此不连通的风道102、第一空间101以及第二空间103。其中,室外与第一空间101相连通,室内与风道102相连通,换热组件30安装在风道102的内部且用于对经过风道102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压缩机组件20安装在第一空间101内并与换热组件30的换热管31的一侧相连通,换热管31背离与压缩机组20件相连通的另一侧上具有至少一个弯折区域311,换热管31与压缩机组件20连通的一端与弯折区域311相背离设置,弯折区域311设置在第二空间103的内部。
在本申请中,当暖通设备100运行时,室内的空气进入风道102并与换热组件30进行热交换,并且风道102内经过热交换后再次回到室内,以此来提高改变室内的温度。换热组件30的换热管31的弯折位置易于发生冷媒的泄漏,将换热管31的弯折位置设置在第二空间103内,第二空间103与风道102互不连通,当换热管31在弯折位置发生冷媒泄漏时,泄漏的冷媒无法经风道102进入到室内,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基于设置与风道102不连通的第二空间103,实现了对换热管31泄漏的冷媒的隔离,在提高使用安全性的基础上,减少了冷媒传感器的安装,从而降低了暖通设备100的制造成本。
需要理解的是,第一空间101和风道102分别形成在壳体10的内部,彼此之间互不连通是指,第一空间101与风道102隔离设置,第一空间101内的气流无法进入到风道102内,同时风道102内的气流也无法进入到第一空间101内。压缩机组件20安装在第一空间101内,当压缩机组件20发生冷媒泄漏时,冷媒排至室外,不会经风道102进入到室内,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此外,第二空间103设置在风道102内,第二空间103与风道102互不连通是指,第二空间103内的气流无法进入到风道102内,同时风道102内的气流也无法进入到第二空间103内。换热管31的弯折区域311设置在第二空间103内,当换热管31的弯折区域311发生冷媒泄漏时,泄漏的冷媒无法通过风道102进入到室内,使得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另外,换热组件30中的换热管31具有冷媒流入端和冷媒流出端,其中,冷媒流入端与压缩机组件20的冷媒输出管相连通(连通位置位于第一空间101内,即冷媒流入端穿过风道102的侧壁进入到第一空间101内,冷媒流入端穿过风道102的位置进行密封处理(例如焊接、胀接或者设置密封部件等)),冷媒流出端与压缩机组件20的冷媒输入管相连通(连通位置位于第一空间101内,即冷媒流出端穿过风道102的侧壁进入到第一空间101内,冷媒流出端穿过风道102的位置进行密封处理(例如焊接、胀接或者设置密封部件等)),压缩机组件20运行时,冷媒自换热管31的冷媒流入端进入换热管31,进入换热管31的冷媒通过换热管31与风道102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之后的冷媒经冷媒流出端流出。
进一步地,换热管31在冷媒流入端和冷媒流出端之间的本体设置成盘管结构(该盘管结构呈蛇形),在弯折位置形成弯折区域311,从而能够减小换热管31的整体体积,以提高换热组件30布局安装的便捷性。冷媒流入端和冷媒流出端位于盘管结构的同侧,在盘管结构的另一侧(换热管31背离压缩机组件20的一侧)具有弯折区域311,该弯折区域311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在弯折区域311的位置由于换热管31因不满足曲率半径大于换热管31直径的2.5倍,易于出现冷媒泄漏,因此,弯折区域311属于换热管31的冷媒泄漏点。本申请中,设置成弯折区域311穿过风道102的内壁且设置在第二空间103内(在弯折区域311穿过风道102的位置进行密封处理(例如焊接、胀接或者设置密封部件等)),以此来将换热管31的冷媒泄漏位置排除在风道102之外,减少了泄漏的冷媒进入到室内的情况,从而提升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需要指出的是,换热管31的弯折区域311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等,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弯折区域311的数量进行设置。
另外,弯折区域311的形状可以为U型、W型、V型等。在本申请中,弯折区域311的形状为U型,以减少在弯折区域311发生破损而导致冷媒出现泄漏的情况。
在本申请中,在壳本体11上设有换热孔114,第一空间101通过换热孔114与室外相连通,压缩机组件20设置在第一空间101内,压缩机组件20通过换热孔114与外界相连通且能够与室外空间进行换热,当暖通设备100处于制热模式时,压缩组件自室外吸热并通过换热组件30在风道102内放热,当暖通设备100处于制冷模式时,压缩机组件20通过换热组件30自风道102内吸热并将所吸收的热量释放至室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图4以及图6所示,壳体10包括第一隔板12、第二隔板13以及壳本体11。
具体地,在壳本体11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第一隔板12和第二隔板13分别设置在壳本体11的收容空间内,其中,壳体10内部的收容空间被第一隔板12分隔成第一空间101和风道102,第二隔板13在风道102内分隔出第二空间103。
利用第一隔板12和第二隔板13在壳本体11的收容空间内分隔出第一空间101、第二空间103以及风道102,整体结构简单,并且便于实施,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制造的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壳本体11为矩形结构,其中,包括顶板、底板以及多个侧围板,顶板间隔设置在顶板的上方,多个侧围板分别与顶板和底板相连,从而将顶板与底板所间隔的空间遮挡,进而围成收容空间。
第一隔板12设置在收容空间内,其中,第一隔板12分别与顶板、底板以及侧围板相连接,从而能够在收容空间内分隔出互不连通的第一空间101和风道102,第二隔板13设置在风道102内,第二隔板13分别与顶板、底板以及侧围板相连接,从而在风道102内分隔出与风道102互不连通的第二空间103。
另外,在本申请中,壳本体11可以为金属件,也可以为非金属件,当壳本体11为金属件时,例如为不锈钢件时,可通过不锈钢板冲压后通过焊接等方式形成,当壳本体11为非金属件时,例如为塑料件时,可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
第一隔板12和第二隔板13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申请中,第一隔板12与第二隔板13的材料相同,并且两者与壳本体11的材料一致,从而能够统一材料,便于降低壳体10的整体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图4以及图6所示,第一隔板12设置在壳本体11的收容空间内,并且壳本体11的内壁与第一隔板12之间连接固定,其中,壳本体11的内壁与第一隔板12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粘接、螺钉连接、卡接或者铆接等。
通过对壳本体11的内壁与第一隔板12之间连接方式的设置,从而能够使得第一隔板12与壳本体11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到有效地提高,能够实现对第一空间101与风道102的有效分离,以实现暖通设备100的室内侧与室外侧的有效分离,进而能够减少室外侧对室内侧产生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示例性地,第一隔板12与壳本体11的内壁之间螺钉连接,其中,在第一隔板12与壳本体11的内壁的连接位置设有翻边结构,翻边结构与壳本体11的内壁相抵接,在翻边结构与壳本体11的内壁的抵接位置进行打螺钉。另外,在翻边结构与壳本体1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例如密封垫或打密封胶等),以降低第一空间101与风道102连通的可能。
示例性地,第一隔板12与壳本体11的内壁之间焊接,其中,在第一隔板12与壳本体11的内壁的连接位置满焊连接,利用焊接将第一隔板12连接固定且能够提高连接位置的强度,满焊的方式能够提高连接位置的密封性,以降低第一空间101与风道102连通的可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图4以及图6所示,第二隔板13设置在风道102内,并且位于风道102内的壳本体11的内壁与第二隔板13之间连接固定,其中,壳本体11的内壁与第二隔板13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粘接、螺钉连接、卡接或者铆接等。
通过对壳本体11的内壁与第二隔板13之间连接方式的设置,从而能够使得第二隔板13壳本体11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到有效地提高,能够实现对第二空间103与风道102的有效分离,以实现换热管31的以泄漏位置(弯折区域311)与室内侧的有效分离,进而能够减少冷媒对室内侧产生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示例性地,第二隔板13与壳本体11的内壁之间螺钉连接,其中,在第二隔板13与壳本体11的内壁的连接位置设有翻边结构,翻边结构与壳本体11的内壁相抵接,在翻边结构与壳本体11的内壁的抵接位置进行打螺钉。另外,在翻边结构与壳本体1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例如密封垫或打密封胶等),以降低第二空间103与风道102连通的可能。
示例性地,第二隔板13与壳本体11的内壁之间焊接,其中,在第二隔板13与壳本体11的内壁的连接位置满焊连接,利用焊接将第二隔板13连接固定且能够提高连接位置的强度,满焊的方式能够提高连接位置的密封性,以降低第二空间103与风道102连通的可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隔板12被设置成一体式结构。为一体式结构的第一隔板12整体的结构强度高,能够有效保持对第一空间101与风道102的分隔,减少第一空间101与风道102连通的可能,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暖通设备100过程中的安全性。
另外,为一体式结构的第一隔板12便于加工,能够有效提升加工的效率,从而使得制造的成本能够得到有效地降低。
另外,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隔板12可以为分体式结构,通过单独加工后再进行拼接形成第二隔板13。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隔板12可以为金属件,也可以为非金属件。当第一隔板12为金属件时,以第一隔板12为不锈钢件为例,可通过冲压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当第一隔板12为非金属件时,以第一隔板12为塑料件为例,可通过注塑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隔板13被设置成一体式结构。为一体式结构的第二隔板13整体的结构强度高,能够有效保持对第二空间103与风道102的分隔,减少第二空间103与风道102连通的可能,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使用暖通设备100过程中的安全性。
另外,为一体式结构的第二隔板13便于加工,能够有效提升加工的效率,从而使得制造的成本能够得到有效地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隔板13可以为金属件,也可以为非金属件。当第二隔板13为金属件时,以第二隔板13为不锈钢件为例,可通过冲压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当第二隔板13为非金属件时,以第一隔板12为塑料件为例,可通过注塑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
另外,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隔板13可以为分体式结构,通过单独加工后再进行拼接形成第二隔板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二隔板13包括多个板体,其中,多个板体包括第一板体131、第二板体132和第三板体。第二板体132和第三板体分别连接在第一板体131的同一侧,在第一板体131上开设有供换热管31穿过的穿设孔。
具体地,当第二隔板13在风道102内连接固定时,第一板体131、第二板体132以及第三板体分别与壳本体11位于风道102内的内壁相连接,并且在第二隔板13连接固定后,第一板体131、第二板体132、第三板体以及部分壳本体11的内壁合围形成与风道102互不连通的第二空间103。换热组件30安装在风道102内,换热组件30的换热管31背离压缩机组件20的一端穿过第一板体131设置,使得换热管31的弯折区域311设置在第二空间103内。
利用第一板体131、第二板体132、第三板体以及部分壳本体11的内壁合围形成与风道102互不连通的第二空间103,使得第二空间103能够设置在风道102的一侧,减少了第二空间103对气流的阻隔,使得气流通过风道102能够更加顺畅,提升了气流的流动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板体132和第三板体分别连接在第一板体131的同一侧上,第一板体131、第二板体132以及第三板体构成的结构具有多种结构形式。
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第一板体131、第二板体132以及第三板体均为平板,第二板体132和第三板体分别与第一板体131垂直连接,此时第一板体131、第二板体132和第三本体133形成“半工字型”结构,该“半工字型”结构具有三个开口,包括顶部开口、底部开口以及侧开口,其中,顶部开口与壳本体11的顶板连接固定(在结合位置设置密封结构),底部开口与壳本体11的底板连接固定(在结合位置设置密封结构),侧部开口与壳本体11位于风道102内的侧壁连接固定(侧开口与构成风道102的壳本体11的侧板连接固定,并且在结合位置设置密封结构)。
示例性地,第一板体131、第二板体132以及第三板体均为平板,第二板体132和第三板体分别与第一板体131呈角度连接,此时第一板体131、第二板体132和第三本体133形成梯形结构或者平行四边形结构,以梯形结构为例,该梯形结构具有三个开口,包括顶部开口、底部开口以及侧开口,其中,顶部开口与壳本体11的顶板连接固定(在结合位置设置密封结构),底部开口与壳本体11的底板连接固定(在结合位置设置密封结构),侧部开口与壳本体11位于风道102内的侧壁连接固定(侧开口与构成风道102的壳本体11的侧板连接固定,并且在结合位置设置密封结构)。
示例性地,第一板体131为弧形板,第二板体132以及第三板体为平板,第二板体132和第三板体分别与第一板体131连接,此时第一板体131、第二板体132和第三本体133形成U型结构,该U型结构具有三个开口,包括顶部开口、底部开口以及侧开口,其中,顶部开口与壳本体11的顶板连接固定(在结合位置设置密封结构),底部开口与壳本体11的底板连接固定(在结合位置设置密封结构),侧部开口与壳本体11位于风道102内的侧壁连接固定(侧开口与构成风道102的壳本体11的侧板连接固定,并且在结合位置设置密封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换热管31分别穿过第一隔板12和第二隔板13设置,在第一空间101、风道102以及第二空间103内换热管31均具有本体结构,其中,换热管31的一部分本体(弯折区域311)位于第二空间103内,换热管31的一部分本体位于风道102内(与风道102内的气流进行换热),换热管31的另一部分本体位于第一空间101内(与压缩机组件20相连接)。
其中,在第一隔板12上开设有过孔,在第二隔板13上开设有穿设孔(开设在第二隔板13的第一板体131上),换热管31穿过过孔使得第一空间101以及风道102内均具有换热管31的本体,换热管31穿过穿设孔,使得风道102以及第二空间103内均具有换热管31的本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管31与穿设孔之间密封连接。通过对穿设孔与换热管31之间进行密封连接,进一步实现了第二空间103与风道102的有效隔离,减少了第二空间103与风道102之间出现气流流通的情况。当换热管31的弯折区域311发生冷媒泄漏时,减少了冷媒自第二空间103进入到风道102内的情况,进而降低了冷媒自风道102进入到室内的情况,使得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示例性地,换热管31与穿设孔之间密封连接的方式为胀管工艺连接,即将换热管31穿过穿设孔后通过胀管设备对换热管31进行胀起,使得换热管31的直径增大,从而与穿设孔过盈配合,进而实现穿孔与换热管31之间的密封连接。胀管工艺的连接方式结构简单且便于实施,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加工的成本。
示例性地,换热管31与穿设孔之间密封连接的方式为焊接工艺连接,即将换热管31穿过穿设孔后,在穿设孔与换热管31的结合位置进行焊接固定。焊接的方式连接强度高且密封效果较佳。
示例性地,换热管31与穿设孔之间密封连接的方式为粘接工艺连接,即将换热管31穿过穿设孔后,在穿设孔与换热管31的结合位置填充密封胶。利用密封胶将穿设孔与换热管31的结合位置进行密封,粘接工艺的成本较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壳体10上分别开设有出风口111和进风口113,室内通过进风口113与风道102的一端相连通,同时室内还通过出风口111与风道102的另一端相连通,换热组件30设置在出风口111和进风口113之间,换热组件30设置在风道102内部,并且将风道102的全部流通截面覆盖。
具体地,当暖通设备100运行时,室内的气流经进风口113进入到风道102内并与换热组件30进行热交换,经过换热后的气流经出风口111再进入室内,从而实现对室内的温度调节。将换热组件30设置在风道102内且覆盖风道102的全部流通截面,从而增加了换热组件30与经过风道102的气流的热交换的面积,使得换热的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需要理解的是,换热组件30覆盖风道102的全部流通截面是指,换热组件30将风道102的流通截面截断设置,位于换热组件30相反两侧的风道102内的气流仅能够通过换热组件30进行连通,此时换热组件30对经过的气流进行换热,以使经过换热后的气流进入室内来调节室内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图4以及图6所示,风道102的流通截面沿进风口113至换热组件30的方向呈收窄设置。具体地,风道102的流通截面沿进风口113至换热组件30的方向呈收窄设置是指,风道102自进风口113至换热组件30的方向上,风道102的流通截面呈逐渐缩小的设置,当室内的气流经进风口113进入到风道102且向换热组件30流动的过程中,由于风道102的流通截面逐渐缩小,使得气流被逐渐压缩,从而使得气流的流动速度能够得到加快,进而提高了气流的流速,使得气流的热交换速度得到了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风道102的流通截面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圆形、半圆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或椭圆形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壳本体11上开设有连通孔112,该连通孔112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连通孔112用于将第二空间103与室外连通设置。
具体地,第二空间103对换热组件30的换热管31的弯折区域311进行收容,换热管31的弯折区域311易于发生冷媒的泄漏,利用连通孔112将第二空间103与室外连通,使得泄漏的冷媒能够经连通孔112排放至室外,从而减少冷媒进入到室内的可能,使得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连通孔11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矩形、半圆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或椭圆形等。
另外,连通孔1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或十个等,当连通孔11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连通孔112可以分散设置,也可以集中设置在一个区域内(冷媒易于出现泄漏的区域,以实现对泄漏冷媒的快速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组件30还包括套装在换热管31上的翅片,翅片与换热管31导热连接。通过设置翅片,从而增大了换热组件3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使得换热组件30与气流的换热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翅片为薄片结构,翅片的形状可以为平板状结构或者弯曲状结构,翅片的材料通常为铝或铜等,对翅片的结构以及材料进行设置,从而能够增加翅片的换热能力,使得换热组件30的换热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
另外,翅片通过焊接或者胀管工艺与换热管31进行连接固定,同时,翅片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或十个等,当翅片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翅片在换热管31上排列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以及图6所示,暖通设备100还包括安装在风道102内的风机组件40,风机组件40为气流在风道102和室内之间循环提供驱动力。通过设置风机组件40,从而使得室内与风道102之间的气流流动速度得到增加,进而能够提升换热组件30与气流的换热速度,使得换热的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风机组件40(包括但不限于电机、叶轮以及蜗壳等)设置风道102内,并且风机组件40设置在出风口111和换热组件30之间。当暖通设备100运行时,风机组件40运行使得室内的气流经进风口113进入到风道102内且向换热组件30流动,气流经过换热组件30时与换热组件30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经过风机以及出风口111回到室内并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将分机组件设置在换热组件30的下游侧,能够减少风机组件40对气流的阻挡,使得换热组件30能够充分与气流进行换热,使得换热组件30的换热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暖通设备100为空调器(在本实用新型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该暖通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多联机、热泵、热水器、泳池机等),该空调器具体为屋顶机,该屋顶机的其它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暖通设备100具有控制方法,如图8所示,该暖通设备100控制方法包括:
S1:根据暖通设备100为运行状态,获取冷媒的当前压力。
具体地,当暖通设备100运行时,冷媒在换热组件30的换热管31与压缩机组件20之间进行循环,利用冷媒的吸热和放热来实现对室内换热温度的调节。冷媒在循环过程中,在冷媒在换热管31路中具有一定的压力,当冷媒自换热管31的弯折区域311发生泄漏时,冷媒的压力会发生变化(降低),此时通过冷媒在换热管31中的压力可直接反应出冷媒是否泄漏。因此可通过暖通设备100自带的冷媒压力传感器对换热管31内的冷媒压力进行检测即可,无需设置单独的冷媒传感器,从而减少了冷媒传感器的安装,进而降低了暖通设备100的制造的成本。
S2:根据当前环境温度,获取在当前环境温度下冷媒的预设压力。
具体地,暖通设备100在运行时,换热管31内的冷媒的当前压力与环境温度相关,即换热管31内的冷媒的当前压力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换热管31内的冷媒具有不同的预设压力。在暖通设备100的控制装置内存储有温度和冷媒的预设压力的对照表,检测当前的环境温度,并通过检测的当前的环境温度在对照表内获取与之相对应的预设压力。
S3:计算预设压力与当前压力的压力差。
具体地,当换热管31内的冷媒的压力发生泄漏时,换热管31内的冷媒的当前压力会发生变化(换热管31内的冷媒的当前压力小于预设压力),因此,通过计算预设压力和当前压力的压力差能够反映出冷媒是否发生泄漏。
S4:根据压力差计算冷媒泄漏量。
具体地,以暖通设备100为制冷模式为例:
在制冷运行模式下,室外环境温度T4=A;室内环境温度T2=I1、I2、I3、……I10
(注:I1、I2、I3、……I10;为将用户制冷室内允许设定温度进行9等分产生的10个温度点数值)。
测试条件1:T4=A;T2=I1,冷媒充注100%;读取高压压力数据:P0
模拟冷媒泄漏50g;读取高压压力数据:P1
模拟冷媒泄漏100g;读取高压压力数据:P2
……
模拟泄漏间隔为:50g/次;
模拟冷媒泄漏1840g;读取高压压力数据:P36
对压力偏差值(压力差)P(P=P0-PN;N=1、2、3……36)和冷媒泄漏质量M进行散点图描制,并生成M与P的关系拟合多项式:
M=a*P2+b*P+c(1);其中,(a、b、c为拟合系数,根据实测确定)
依次进行测试条件2:T4=A;T2=I2;……测试条件10:T4=A;T2=I10;分别得到M与P的关系拟合多项式:(2)、(3)……(10);
依据上述制冷模式,室外环境温度T4=A;室内环境温度T1=I 1、I 2、I 3、……I10;测试方法:依次测试制冷运行模式,室外环境温度T4=B、C……J(合计10个室外工况点),室内环境温度T2=I1、I2、I3、……I10;得出不同内、外环境温度下M与P的拟合关系式:(11)、(12)、……(100);实际运行中根据采集到的室外环境温度T4与室内环境温度T2,根据差值法在存储器内查找最接近的温度值,然后带入M与P的100个拟合关系式计算得出系统冷媒泄漏质量M(冷媒泄漏量)。
S5:根据冷媒泄漏量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控制暖通设备100保持运行。
具体地,冷媒加注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并且冷媒在运行过程中其压力也存在波动的情况,此时设定第一预设值,将第一预设值设定为冷媒允许误差,当冷媒的泄漏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表明暖通设备100中的冷媒处于允许误差的范围内,不存在冷媒泄漏的情况,此时暖通设备100保持在当前的运行模式即可,无需执行进一步的动作,减少了对用户使用的影响。
S6:根据冷媒泄漏量大于第一预设值,并且冷媒泄漏量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控制暖通设备100保持运行并发出冷媒泄漏提醒,其中,第一预设值小于第二预设值。
具体地,当暖通设备100的冷媒发生泄漏时,少量的冷媒泄漏不会对用户产生不良影响,当冷媒泄漏达到一定的量会对用户产生安全隐患。例如,暖通设备100使用可燃冷媒(R32、R454B等A2L冷媒)时,当可燃冷媒泄漏到室内且达到一定的泄漏量时,可燃冷媒在遇到明火时会发生爆炸,但是,可燃冷媒少量泄漏不会发生爆炸。
在本申请中,设定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其中,将第一预设值作为是否触发暖通设备100进一步采取冷媒泄漏保护措施的起始条件,将第二预设值作为是否触发暖通设备100采取强制保护措施的启示条件。
将冷媒泄漏量与第一预设值进行比较,当冷媒泄漏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此时表明冷媒的泄漏量尚处于安全状态下,无需对暖通设备100进行控制,此时控制暖通设备100保持在当前的工作模式。当冷媒泄漏量大于第一预设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此时表明冷媒的泄漏量处于泄漏状态,但是冷媒泄漏量较小,控制装置控制暖通设备100保持当前运行模式,但是发出冷媒泄漏提醒。其中,冷媒泄漏提醒包括但不限于声音、灯光或显示屏闪烁提示信息等。
S7:根据冷媒泄漏量大于第二预设值,控制压缩机组件20和辅助加热组件停止运行,控制风机组件40以最高档位运行并发出冷媒泄漏提醒。
具体地,将冷媒泄漏量与第二预设值进行比较,当冷媒泄漏量大于第二预设值时,此时表明冷媒的泄漏量较为严重,需要对暖通设备100进行控制(控制压缩机组件20和辅助加热组件停止运行,控制风机组件40以最高档位运行),以消除冷媒泄漏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发出冷媒泄漏提醒。其中,冷媒泄漏提醒包括但不限于声音、灯光或显示屏闪烁提示信息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暖通设备100控制方法,根据暖通设备100运行过程中的当前压力与预设压力产生的压力差来计算冷媒的泄漏量,并根据冷媒的泄漏量与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的比较结果对暖通设备100进行控制,以提高暖通设备100使用的安全性。该暖通设备100控制方法无需使用冷媒传感器,降低了暖通设备100的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通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以及风道,所述第一空间用于与室外相连通,所述风道与所述第一空间互不连通并用于与室内相连通,所述第二空间设于所述风道内并与所述风道互不连通;
压缩机组件,所述压缩机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内;
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风道内,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侧与所述压缩机组件相连通,所述换热管背离所述一侧的另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弯折区域,所述至少一个弯折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壳本体,所述壳本体具有收容空间;
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内并与所述壳本体配合,以在所述收容空间内分隔出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风道;
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置在所述风道内并与所述壳本体配合,以在风道内分隔出所述第二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壳本体的内壁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粘接、螺钉连接、卡接、铆接或焊接;
和/或,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壳本体的内壁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粘接、螺钉连接、卡接、铆接或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为一体式结构;
和/或,所述第二隔板为一体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包括:
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上开设有穿设孔,所述换热管穿设在所述穿设孔内;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
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连,并且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同侧,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分别与所述壳本体的内壁相连,以围成所述第二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穿设孔之间密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分别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道的一端通过所述进风口与室内相连通,所述风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出风口与室内相连通,所述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并且所述换热组件覆盖所述风道的全部流通截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进风口至所述换热组件的方向,所述风道的流通截面呈收窄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孔,所述第二空间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与室外相连通;
和/或,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套装在所述换热管上并与所述换热管导热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通设备还包括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安装在所述风道内,并用于为气流在室内和风道之间循环提供驱动力。
CN202322399376.1U 2023-09-04 2023-09-04 暖通设备 Active CN2207932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99376.1U CN220793287U (zh) 2023-09-04 2023-09-04 暖通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99376.1U CN220793287U (zh) 2023-09-04 2023-09-04 暖通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3287U true CN220793287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31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99376.1U Active CN220793287U (zh) 2023-09-04 2023-09-04 暖通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932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14474A (zh) 电池调温单元
US11796192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liance with external make-up air module
EP1968811B1 (en) Integrated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unit with limited heat transfer
CN220793287U (zh) 暖通设备
JP596326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768538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412223U (zh)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WO2020248977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liance and telescoping air plenum
US11112142B2 (en) Cover assembly for an opening in a bulkhead of an air conditioner unit
US20200208921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apparatus and heat exchanging unit thereof
CN111412541A (zh) 多功能一体式空调
JPH0829089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調装置
CN215872160U (zh) 密封件、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WO2023248709A1 (ja) 空調装置
CN218844619U (zh) 一种隔音降噪型柜式风机
US20230349564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liance having an internal shield
CN219889657U (zh) 空调室内机
US11858027B2 (en) Auxiliary air vent for climate control unit
CN218949467U (zh) 空调室内机及船用空调系统
CN216942600U (zh) 驻车空调器
CN208398360U (zh) 底壳、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US11708996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liance having a weather-resistant electronics casing
CN212408877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JPH02130334A (ja) 空気調和機
KR100750231B1 (ko) 압축기의 소음 저감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