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2008U - 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2008U
CN220792008U CN202322574776.1U CN202322574776U CN220792008U CN 220792008 U CN220792008 U CN 220792008U CN 202322574776 U CN202322574776 U CN 202322574776U CN 220792008 U CN220792008 U CN 2207920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gear
electric drive
duct
oil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7477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娟娟
张�林
毕江嫚
闫书法
孔卓
刘宏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Jinan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Jinan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Jinan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Jinan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7477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920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20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20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桥技术领域,具体提出了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包括减速器壳体、减速器壳盖、一轴齿轮、二轴齿轮以及三轴齿轮,减速器壳体上设置有壳体进油通道,减速器壳盖设置有壳盖进油通道和反向进油通道,一轴齿轮通过一轴轴承座转动设置于减速器壳盖,一轴轴承座周围设置有一轴储油腔,在电驱桥正向工作的状态下,二轴齿轮与三轴齿轮扬起的润滑油能够依次通过壳体进油通道和壳盖进油通道并流入一轴储油腔;在电驱桥反向工作的状态下,二轴齿轮扬起的润滑油能够通过反向进油通道进入一轴储油腔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分别在减速器壳体和减速器盖上设计进油通道,在局限的空间内实现了减速器总成在正反向工作时轴承系统的润滑。

Description

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对于商用车新能源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广。但是对于商用车来说,其面临着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的问题,因此需要在设计上对各种工况进行全面的考虑。现有技术中,针对电驱桥正向工作情况下,对轴承及齿轮的润滑方法进行的设计和研究较多,但是同时考虑正向和反向工作时轴承润滑方法的研究甚少。
现有技术中,主动强制润滑方式是采用增加动力泵的方法对轴承及齿轮进行喷淋润滑,该方法可以同时解决正反向工作时轴承的润滑问题。但是,该方法的生产装配工艺性较为复杂且成本高;而对于飞溅润滑的方式,轴承的有效润滑油量与齿轮的转向有关,现有的设计一般只考虑正向工作时轴承的润滑。另外,在飞溅润滑方式中,设计双向泵油润滑装置的难点是需要避免油液从另一方向的润滑结构流出,这会造成轴承有效润滑油量不充分,不能起到轴承冷却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研发一种能满足轴承润滑需求的无附加动力的正反转双向泵油装置是商用车新能源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现有的设计一般只考虑电驱桥正向工作时轴承润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包括减速器壳体、减速器壳盖、一轴齿轮、二轴齿轮以及三轴齿轮,所述减速器壳盖与所述减速器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一轴齿轮、所述二轴齿轮以及所述三轴齿轮均设置于所述减速器壳体与所述减速器壳盖之间,所述一轴齿轮与所述二轴齿轮啮合、所述二轴齿轮与所述三轴齿轮啮合,所述减速器壳体上设置有壳体进油通道,所述减速器壳盖设置有壳盖进油通道和反向进油通道,所述一轴齿轮通过一轴轴承座转动设置于所述减速器壳盖,所述一轴轴承座周围设置有一轴储油腔,在电驱桥正向工作的状态下,所述二轴齿轮与所述三轴齿轮扬起的润滑油能够依次通过所述壳体进油通道和所述壳盖进油通道并流入所述一轴储油腔;在电驱桥反向工作的状态下,所述二轴齿轮扬起的润滑油能够通过所述反向进油通道进入所述一轴储油腔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分别在减速器壳体和减速器盖上设计进油通道,在局限的空间内实现了减速器总成在正反向工作时轴承系统的润滑,满足高速轴承工作时对润滑油量的需求,并有效起到冷却作用,有效提高轴承寿命,进而提高减速器总成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壳体进油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油嘴、第一油道以及出油孔;在电驱桥正向工作的状态下,所述二轴齿轮和所述三轴齿轮扬起的润滑油通过所述进油嘴进入所述第一油道,并从所述出油孔流入所述壳盖进油通道。正转时,二轴齿轮和三轴齿轮扬起的润滑油主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进油嘴。
优选的,所述壳盖进油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油孔、总油道以及出油嘴,所述进油孔与所述出油孔相连通,所述出油嘴与所述一轴储油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总油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油道、第三油道以及第四油道,所述第二油道的一端设置有所述进油孔,所述第四油道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出油嘴;所述进油孔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油道的高度,所述第二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以及所述第四油道的高度依次降低。该设计便于润滑油借助重力自动流入一轴储油腔内。
优选的,所述进油孔与所述出油孔同轴设置,且所述进油孔与所述出油孔的端面设置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的存在可避免润滑油从出油孔和进油孔的接头处流出。
优选的,所述第四油道设置为弧形或直线形,所述出油嘴处油液流出的方向与所述出油嘴处沿所述一轴轴承座的座孔的切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该设计可以有效减小正向工作时由于轴承转动产生的阻力,便于油液从出油嘴流入一轴储油腔。
优选的,所述减速器壳盖设置有底部曲面,所述第四油道的深度大于所述底部曲面的深度。
优选的,所述第四油道与所述第三油道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挡油板,所述底部曲面、所述一轴轴承座以及所述第一挡油板之间形成有进油口,且所述进油口与所述第四油道连通;在电驱桥正向工作的状态下,所述一轴齿轮扬起的润滑油能够沿所述一轴轴承座进入所述进油口,并通过所述第四油道进入所述一轴储油腔,可以满足正转时减速器总成工作初期轴承的润滑。
优选的,所述一轴储油腔内设置有第二挡油板。第二挡油板可以有效阻止由第四通道流出的油液由于轴承高速转动形成的涡流效应,便于油液进入一轴储油腔内,同时避免油液进入反向进油通道内而直接流出一轴轴承座的座孔。
优选的,所述一轴储油腔内的润滑油能够从所述进油口处溢出。随着减速器总成正转工作的进行,一轴储油腔内的油液增多,多余的润滑油可以通过进油口流出,避免由于润滑油过多引起的搅油效率的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分别在减速器壳体和减速器盖上设计油道及挡板,在局限的空间内实现了减速器总成在正向工作时,轴承系统的润滑,满足高速轴承工作时对润滑油量的需求,并有效起到冷却作用,有效提高轴承寿命,进而提高减速器总成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在减速器壳盖上开设挡板,设计进油口并与第四油道连通。正转时,一轴齿轮扬起的油液,在离心力作用下沿着第一轴承孔座进入进油口,并通过第四通道进入一轴储油腔内,满足正转时减速器总成工作初期,轴承的润滑。同时,随着减速器总成正转工作的进行,一轴储油腔内的油液增多,多余的润滑油液可以通过进油口流出,避免由于润滑油过多引起的搅油效率的损失。
3、本实用新型在减速器壳盖上设计反向进油通道,满足减速器总成反向工作时,高速轴承对润滑油量的需求,提高轴承寿命,降低反向工作工况下轴承烧蚀的风险,提高系统的整体寿命周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中减速器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中减速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减速器壳体,101、进油嘴,102、第一油道,103、出油孔,2、减速器壳盖,201、进油孔,202、第二油道,203、第三油道,204、第一挡油板,205、进油口,206、第四油道,207、第二挡油板,208、一轴储油腔,209、反向进油通道、210、一轴轴承座,211、底部曲面,212、出油嘴,3、一轴齿轮,4、二轴齿轮,5、三轴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包括减速器壳体1、减速器壳盖2、一轴齿轮3、二轴齿轮4以及三轴齿轮5,减速器壳盖2与减速器壳体1固定连接,一轴齿轮3、二轴齿轮4以及三轴齿轮5均设置于减速器壳体1与减速器壳盖2之间,一轴齿轮3与二轴齿轮4啮合、二轴齿轮4与三轴齿轮5啮合,减速器壳体1上设置有壳体进油通道,减速器壳盖2设置有壳盖进油通道和反向进油通道209,一轴齿轮3通过一轴轴承座210转动设置于减速器壳盖2,一轴轴承座210周围设置有一轴储油腔208,在电驱桥正向工作的状态下,二轴齿轮4与三轴齿轮5扬起的润滑油能够依次通过壳体进油通道和壳盖进油通道并流入一轴储油腔208;在电驱桥反向工作的状态下,二轴齿轮4扬起的润滑油能够通过反向进油通道209进入一轴储油腔208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分别在减速器壳体1和减速器壳盖2上设计进油通道,在局限的空间内实现了减速器总成在正反向工作时轴承系统的润滑,满足高速轴承工作时对润滑油量的需求,并有效起到冷却作用,有效提高轴承寿命,进而提高减速器总成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如图3所示,壳体进油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油嘴101、第一油道102以及出油孔103;在电驱桥正向工作的状态下,二轴齿轮4和三轴齿轮5扬起的润滑油通过进油嘴101进入第一油道102,并从出油孔103流入壳盖进油通道。正转时,二轴齿轮4和三轴齿轮5扬起的润滑油主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进油嘴101。
如图2所示,壳盖进油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油孔201、总油道以及出油嘴212,进油孔201与出油孔103相连通,出油嘴212与一轴储油腔208连通,其中,进油孔201与出油孔103同轴设置,且进油孔201与出油孔103的端面设置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的存在可避免润滑油从出油孔103和进油孔201的接头处流出。具体的,总油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油道202、第三油道203以及第四油道206,第二油道202的一端设置有进油孔201,第四油道206的一端设置有出油嘴212;进油孔201的高度高于第二油道202的高度,第二油道202、第三油道203以及第四油道206的高度依次降低。该设计便于润滑油借助重力自动流入一轴储油腔208内。其中,第四油道206设置为弧形或直线形,在该实施例中,第四油道206设置为弧形;出油嘴212处油液流出的方向与出油嘴212处沿一轴轴承座210的座孔的切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该设计可以有效减小正向工作时由于轴承转动产生的阻力,便于油液从出油嘴212流入一轴储油腔208。
且减速器壳盖2设置有底部曲面211,第四油道206的深度大于底部曲面211的深度,便于润滑油的流动。
如图2所示,第四油道206与第三油道203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挡油板204,底部曲面211、一轴轴承座210以及第一挡油板204之间形成有进油口205,且进油口205与第四油道206连通;在电驱桥正向工作的状态下,一轴齿轮3扬起的润滑油能够沿一轴轴承座210进入进油口205,并通过第四油道206进入一轴储油腔208。正转时,一轴齿轮3扬起的油液在离心力作用下沿着一轴轴承座进入进油口205,并通过第四通道206进入一轴储油腔208内,可以满足正转时减速器总成工作初期轴承的润滑。同时,一轴储油腔208内还设置有第二挡油板207,第二挡油板207可以有效阻止由第四通道206流出的油液由于轴承高速转动形成的涡流效应,便于油液进入一轴储油腔208内,同时避免油液进入反向进油通道209内而直接流出一轴轴承座210的座孔。
一轴储油腔208内的润滑油能够从进油口205处溢出。随着减速器总成正转工作的进行,一轴储油腔208内的油液增多,多余的润滑油可以通过进油口205流出,避免由于润滑油过多引起的搅油效率的损失。
该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正转时,二轴齿轮4与三轴齿轮5扬起的润滑油能够依次通过壳体进油通道和壳盖进油通道并流入一轴储油腔208,一轴齿轮3扬起的油液在离心力作用下沿着一轴轴承座进入进油口205,并通过第四通道206进入一轴储油腔208内,可以满足正转时减速器总成工作初期轴承的润滑。
反转时,二轴齿轮4扬起的润滑油能够通过反向进油通道209进入一轴储油腔208内。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分别在减速器壳体1和减速器壳盖2上设计油道及挡板,在局限的空间内实现了减速器总成在正向工作时,轴承系统的润滑,满足高速轴承工作时对润滑油量的需求,并有效起到冷却作用,有效提高轴承寿命,进而提高减速器总成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在减速器壳盖2上开设挡板,设计进油口205并与第四油道206连通。正转时,一轴齿轮3扬起的油液,在离心力作用下沿着一轴轴承座进入进油口205,并通过第四通道206进入一轴储油腔208内,满足正转时减速器总成工作初期,轴承的润滑。同时,随着减速器总成正转工作的进行,一轴储油腔208内的油液增多,多余的润滑油液可以通过进油口205流出,避免由于润滑油过多引起的搅油效率的损失。
3、本实用新型在减速器壳盖2上设计反向进油通道209,满足减速器总成反向工作时,高速轴承对润滑油量的需求,提高轴承寿命,降低反向工作工况下轴承烧蚀的风险,提高系统的整体寿命周期。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包括减速器壳体、减速器壳盖、一轴齿轮、二轴齿轮以及三轴齿轮,所述减速器壳盖与所述减速器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一轴齿轮、所述二轴齿轮以及所述三轴齿轮均设置于所述减速器壳体与所述减速器壳盖之间,所述一轴齿轮与所述二轴齿轮啮合、所述二轴齿轮与所述三轴齿轮啮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壳体上设置有壳体进油通道,所述减速器壳盖设置有壳盖进油通道和反向进油通道,所述一轴齿轮通过一轴轴承座转动设置于所述减速器壳盖,所述一轴轴承座周围设置有一轴储油腔,在电驱桥正向工作的状态下,所述二轴齿轮与所述三轴齿轮扬起的润滑油能够依次通过所述壳体进油通道和所述壳盖进油通道并流入所述一轴储油腔;在电驱桥反向工作的状态下,所述二轴齿轮扬起的润滑油能够通过所述反向进油通道进入所述一轴储油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进油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油嘴、第一油道以及出油孔;在电驱桥正向工作的状态下,所述二轴齿轮和所述三轴齿轮扬起的润滑油通过所述进油嘴进入所述第一油道,并从所述出油孔流入所述壳盖进油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盖进油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油孔、总油道以及出油嘴,所述进油孔与所述出油孔相连通,所述出油嘴与所述一轴储油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油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油道、第三油道以及第四油道,所述第二油道的一端设置有所述进油孔,所述第四油道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出油嘴;所述进油孔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油道的高度,所述第二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以及所述第四油道的高度依次降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孔与所述出油孔同轴设置,且所述进油孔与所述出油孔的端面设置有密封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油道设置为弧形或直线形,所述出油嘴处油液流出的方向与所述出油嘴处沿所述一轴轴承座的座孔的切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壳盖设置有底部曲面,所述第四油道的深度大于所述底部曲面的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油道与所述第三油道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挡油板,所述底部曲面、所述一轴轴承座以及所述第一挡油板之间形成有进油口,且所述进油口与所述第四油道连通;在电驱桥正向工作的状态下,所述一轴齿轮扬起的润滑油能够沿所述一轴轴承座进入所述进油口,并通过所述第四油道进入所述一轴储油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轴储油腔内设置有第二挡油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轴储油腔内的润滑油能够从所述进油口处溢出。
CN202322574776.1U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 Active CN2207920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74776.1U CN220792008U (zh)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74776.1U CN220792008U (zh)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2008U true CN220792008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55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74776.1U Active CN220792008U (zh)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920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68190U (zh) 一种带空转自润滑系统的液力缓速器
CN111692324A (zh) 正反驱动减速器
EP3869070B1 (en) Gear system
CN210566161U (zh) 一种分动箱及电传动轮胎式装载机
CN113062970B (zh) 一种用于大扭矩纯电变速器的强制润滑系统
CN220792008U (zh) 一种电驱桥双向泵油润滑装置
CN210553941U (zh) 一种带有冷却装置的同轴电机车桥总成
JP5146136B2 (ja) 駆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CN115263487B (zh) 一种无附加动力的泵油装置
CN107763193B (zh) 一种汽车减速器的润滑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13512006U (zh) 汽车变速器引导式输油机构
CN215980754U (zh) 一种高转速齿轮的减速器
CN205780775U (zh) 一种前桥主减速器总成润滑结构
CN103253123B (zh) 一种电动车用油浸式高速电机
CN116928325A (zh) 车辆的变速器、动力总成和车辆
CN210153190U (zh) 一种新型的电动车减速器导油槽装置
CN103612736A (zh) 一种带齿轮箱的喷水推进系统
CN114593197A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电机冷却润滑系统
CN215059381U (zh) 一种齿轴润滑结构及变速箱
CN211951399U (zh) 一种主动锥齿轮轴承座
CN215410060U (zh) 高润滑质量的耐磨损齿轮减速机
CN217583089U (zh) 一种铁路多功能车辆反拖润滑用减速分动箱
CN218718703U (zh) 一种变速器集成式润滑系统及一种变速器及车辆
CN220910425U (zh) 电驱动变速器的润滑装置
CN216895671U (zh) 一种减速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