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6350U - 一种散热机构及域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机构及域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6350U
CN220776350U CN202322267293.7U CN202322267293U CN220776350U CN 220776350 U CN220776350 U CN 220776350U CN 202322267293 U CN202322267293 U CN 202322267293U CN 220776350 U CN220776350 U CN 2207763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fan
mounting frame
wire harness
fi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6729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亮亮
闵忠国
孙永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6729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63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63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63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域控制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机构及域控制器,其中,散热机构包括风扇组件和线束组件,风扇组件设在域控制器的上壳体的上方;线束组件包括线束、与线束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插接头、以及与线束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二插接头;第一插接头用于与风扇组件上的第一电源插接口插接;第二插接头用于在线束的第二端穿过上壳体后,与域控制器的电路板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插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机构解决了风扇组件连接外部电源的装配难度的问题的同时,还能够避免风扇组件与外部电源连接所导致的线束裸露在外所引起的影响风扇组件美观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机构及域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域控制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机构及域控制器。
背景技术
汽车智能座舱一般都会有一个或多个域控制器,域控制器包括一个密闭度较高的金属壳体,而电路板装配在域控制器内,电路板上有很多发热元件。
目前,对电路板的冷却方式主要分为自然冷却、风冷和水冷,其中,风冷是需要风扇组件对域控制器的壳体上的上壳体进行主动冷却,但风扇组件需要连接电源才可以进行运转,因此,风扇组件需要通过外接线束与外部电源连接才能获得供电,但通过这种外接线束的方式,容易将该外接线束裸漏在外部,不但影响风扇组件的美观,同时该外接线束与外部电源之间的装配也增加了风扇组件的装配难度。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散热机构及域控制器,即可降低风扇组件连接外部电源的装配难度的同时,还能够避免风扇组件与外部电源连接所导致的外接线束裸露在外所引起的影响风扇组件美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机构及域控制器,其解决了风扇组件连接外部电源的装配难度的技术问题的同时,还能够避免风扇组件与外部电源连接所导致的外接线束裸漏在外所引起的影响风扇组件美观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机构,包括:
风扇组件,设在域控制器的上壳体的上方;
线束组件,包括线束、与线束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插接头、以及与线束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二插接头;第一插接头用于与风扇组件上的第一电源插接口插接;第二插接头用于在线束的第二端穿过上壳体后,与域控制器的电路板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插接。
可选地,还包括:
密封塞,套装在线束上,并与上壳体的固定孔连接,密封塞用于将上壳体的固定孔密封。
可选地,密封塞包括:
密封塞主体,密封塞主体可与上壳体的固定孔配合连接安装在上壳体上;
连接通孔,开设在密封塞主体上;线束穿过连接通孔后可与连接通孔过盈配合连接。
可选地,密封塞还包括:
卡接部,位于密封塞主体的周侧,在密封塞主体与固定孔配合连接后,卡接部与上壳体卡接。
可选地,线束的表面包裹有金属层,金属层用于增强线束表面的刚性。
可选地,风扇组件包括:
散热风扇,用于推动空气产生朝上壳体的方向流动的气流;
风扇安装架,设在上壳体上,散热风扇设置在风扇安装架内;风扇安装架的底部与上壳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用于使散热风扇转动产生的气流以风扇安装架为中心向上壳体的表面流动。
可选地,还包括:
散热片组件,设在上壳体的上表面,包括围绕风扇安装架设置的多个散热片,相邻散热片之间形成与第一间隙连通的气流通道。
可选地,散热片包括:
第一散热片,多个第一散热片间隔设置在风扇安装架的第一侧;
第二散热片,多个第二散热片间隔设置在风扇安装架的第二侧;
第三散热片,第三散热片与第一散热片平行设置;
第四散热片,第四散热片与第二散热片平行设置。
可选地,各个第三散热片和各个第四散热片分别相对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且相对设置的第三散热片和第四散热片的相对端形成第二间隙,第二间隙与第一间隙相连通。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域控制器,包括:
第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散热机构。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散热机构,在线束的第一端连接有用于与风扇组件上的第一电源插接口插接的第一插接头,在线束的第二端连接有与域控制器的电路板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插接的第二插接头。这样,通过将第一插接头与风扇组件上的第一电源插接口插接、以及第二插接头与域控制器的电路板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插接,能够快速完成风扇组件的第一电源插接口和电路板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通过线束组件的连接,进而降低风扇组件连接外部电源的装配难度,并避免风扇组件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线束裸露在外所引起的影响风扇组件美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域控制器设有上文所述的散热机构,由于所述散热机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则设有该域控制器的散热机构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机构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散热机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散热组件在上壳体上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在B-B方向上的剖示图;
图6为线束组件通过密封塞固定在上壳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扇组件,101:散热风扇,102:风扇安装架;
2:线束组件,201:线束,202:第一插接头,203:第二插接头;
3:上壳体,301:固定孔;
4:电路板;
5:散热组件,501:第一散热片,502:第二散热片,503:第三散热片,504:第四散热片;
6:密封塞,601:密封塞主体,602:连接通孔,603:卡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内”和“外”等方位名词以图1和2的定向为参照。将风扇组件1相对于上壳体3所在的位置定义为“上”;将散热风扇101相对于风扇安装架102的位置定义为“内”。
如上文所述,发明人在对散热机构以及域控制器的研究中发现,现有的散热机构对电路板的风冷的风扇组件需要连接外部电源才可以使用,但通过外接线束与外部电源连接,容易将线束裸露在外部,不但影响风扇组件美观,同时外接线束的装配方式也增加了风扇组件的装配难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机构,通过在线束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插接头、以及在线束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插接头,能够实现风扇组件的第一电源插接口和电路板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通过线束组件的连接,不但能够降低风扇组件连接供电模块的装配难度,而且通过线束组件将风扇组件上的第一电源插接口和电路板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连接,还能够实现通过第一电源插接口和第二电源插接口连接后对风扇组件供电,进而避免风扇组件通过外接其他的外部电源,所导致其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线束裸露在外所引起的影响风扇组件美观的问题。
参见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机构,用于域控制器中。其中,散热机构包括风扇组件1和线束组件2,风扇组件1设在域控制器的上壳体3的上方;线束组件2包括线束201、与线束201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插接头202、以及与线束201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二插接头203;第一插接头202用于与风扇组件1上的第一电源插接口插接;第二插接头203用于在线束201的第二端穿过上壳体3后与域控制器的电路板4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插接。
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3上开设有固定孔301,线束201的第二端穿过固定孔301后,第二插接头203与电路板4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插接。
应说明的是,当第一插接头202与第一电源插接口插接、以及第二插接头203与第二电源插接口插接后,能够实现通过本实施例中的风扇组件1通过线束组件2与电路板4的快速连接。其中,在第一插接头202与第一电源插接口插接、以及第二插接头203与第二电源插接口插接后,与第二电源插接口连接的电源模块可以向风扇组件1供电,以使风扇组件1通过电源模块的供电进行运转。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插接头202与风扇组件1上的第一电源插接口插接、以及第二插接头203与域控制器的电路板4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插接,能够快速完成风扇组件1的第一电源插接口和电路板4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通过线束组件2的连接,不但降低风扇组件1连接外部电源的装配难度,而且通过线束组件2将风扇组件1上的第一电源插接口和电路板4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连接,还能够实现通过第一电源插接口和第二电源插接口通过线束组件连接后对风扇组件1供电,进而避免风扇组件1通过外接其他的外部电源,所导致其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线束201裸露在外所引起的影响风扇组件1美观的问题。
在又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散热机构还包括密封塞6,密封塞6套装在线束201上,并与上壳体3的固定孔301连接,密封塞6用于将上壳体3的固定孔301密封,并将线束201固定在上壳体3的固定孔301上。
由于,上壳体3上开设有固定孔301,以便线束201穿过该固定孔301后,第二插接头203与电路板4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插接,而在上壳体3的上表面有存水的时候,存水很容易从该固定孔301向电路板4,因此,为了使本实施例中的域控制器具有防水功能,则在固定孔301处设置本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塞6,以防止水流到上壳体3下方的电路板4上。同时,通过将密封塞6套装在线束201上,并与上壳体3的固定孔301连接,还能够将线束201固定在上壳体3的固定孔301上,避免该线束201带动第一插接头202和第二插接头203随之运动而导致的插接不牢固的情况。
进一步的,参见图6,密封塞6包括密封塞主体601、连接通孔602和卡接部603,密封塞主体601可与上壳体3的固定孔301配合连接安装在上壳体3上;连接通孔602开设在密封塞主体601上;线束201穿过连接通孔602后可与连接通孔602过盈配合连接;卡接部603位于密封塞主体601的周侧,在密封塞主体601与固定孔301配合连接后,卡接部603与上壳体3卡接。
应说明的是,密封塞主体601可以由橡胶材料制备而成;密封塞主体601可与上壳体3的固定孔301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在上壳体3上;这里的,线束201的横截面的直径大于连接通孔602的直径,例如,线束201的横截面的直径为4.2cm,连接通孔602的直径为4cm,待线束201穿过连接通孔602后,线束201可与连接通孔602过盈配合连接,进而实现了线束201在密封塞主体601和固定孔301的配合固定在上壳体3上,同时,这里的密封塞主体601对固定孔301的封堵、以及线束201与连接通孔602过盈配合,还能够避免上壳体3上的水经固定孔301和连接通孔602流向电路板4。
此外,为了避免密封塞主体601在域控制器振动过程中从固定孔301中脱离,则在密封塞主体601的周侧设置卡接部603,以使在密封塞主体601与固定孔301配合连接后后,卡接部603与上壳体3卡接,以防止在域控制器振动过程中密封塞主体601的脱落。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线束201的表面包裹有金属层,金属层用于增强线束201表面的刚性。
这里,线束201的长度不小于线束201和风扇组件1上的与第一插接头202插接的位置处与电路板4之间的距离。
这里,通过在线束201的表面包裹有金属层,能够防止线束201的EMC信号干扰设有本实施例的散热机构的车辆的运行的同时,还能够增加线束201表面的刚性,避免在域控制器振动过程中线束201带动第一插接头202和第二插接头203运动所导致的插接不牢固的问题。同时,这里通过将线束201的长度选定为不小于和风扇组件1上的与第一插接头202插接的位置处与电路板4之间的距离的长度,能够保证线束201两端的第一插接头202和第二插接头203分别与风扇组件1和电路板4顺利插接。其中,线束201的表面包裹的金属层可以由铝箔缠绕在线束201的表面所形成。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风扇组件1包括散热风扇101和风扇安装架102,散热风扇101用于推动空气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风扇安装架102设在上壳体3上,散热风扇101设置在风扇安装架102内;风扇安装架102的底部与上壳体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用于使散热风扇101转动产生的气流以风扇安装架102为中心向上壳体3的表面流动。
这里,散热风扇101可以为轴流风扇,当散热风扇101在风扇安装架102上转动时,散热风扇101的叶片能够推动空气,使空气沿着散热风扇101的轴相同方向流动,进而实现散热风扇101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
由于,散热风扇101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在经上壳体3的阻挡下,气流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因此,这里通过使风扇安装架102的底部与上壳体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使散热风扇101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在经上壳体3的阻挡下向第一间隙方向流动,进而使该气流经过第一间隙后,以风扇安装架102为中心向上壳体3的表面流动,以使离域控制器的上壳体3上的热量随气流的流动从域控制器的上壳体3上排出。
进一步地,散热机构还包括散热片组件5,散热片组件5设在上壳体3的上表面,散热片组件5包括围绕风扇安装架102设置的多个散热片,相邻散热片之间形成与第一间隙连通的气流通道。
应说明的是,上壳体3的上表面具有风扇组件1安装区、以及围绕风扇组件1安装区四周设置的散热区,风扇安装架102安装于风扇组件1安装区上,散热片设在散热区上,且相邻散热片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与风扇组件1安装区相连通,由于风扇安装架102的底部与上壳体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因此,相邻散热片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与第一间隙相连通。
这里,由于散热风扇101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在经上壳体3的阻挡下向第一间隙方向流动,且第一间隙与气流通道的一端相连通,因此,在该气流穿过第一间隙后进入气流通道,实现该气流在气流通道的导向下向气流通道远离第一间隙的一端流动,以实现该气流经过第一间隙在上壳体3的表面流动。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4,散热片包括第一散热片501、第二散热片502、第三散热片503和第四散热片504,多个第一散热片501间隔设置在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且与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侧部垂直设置;多个第二散热片502间隔设置在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二侧,且与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二侧侧部垂直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散热片的散热区包括第一散热区、第二散热区、第三散热区和第四散热区,第一散热区位于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第二散热区位于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二侧;第三散热区包括第一子散热区和第二子散热区,第一子散热区和第二子散热区分别位于第一散热区相对的两侧,且第一子散热区和第二子散热区分别位于风扇安装架102的两侧;第四散热区包括第三子散热区和第四子散热区,且第三子散热区和第四子散热区分别位于第二散热区相对的两侧,且第三子散热区和第四子散热区分别位于风扇安装架102的两侧;这里,第一散热区上设置有第一散热片501,第二散热区设置有第二散热片502,第一子散热区和第二子散热区均设有第三散热片503,第三子散热区和第四子散热区均设有第四散热片504。
应说明的是,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为风扇安装架102相对设置的两侧,这里,上壳体3可以为长方形,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均可以与上壳体3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散热片501和第二散热片502均可以与上壳体3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这里,第一散热片501远离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可以延伸至上壳体3的第一侧,第二散热片502远离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可以延伸至上壳体3的第二侧,上壳体3的第一侧和上壳体3的第二侧为上壳体3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这里,上壳体3的第一侧靠近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上壳体3的第二次靠近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二侧。
由此可见,通过将多个第一散热片501间隔设置在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且将第一散热片501与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侧部垂直设置,使多个第一散热片501在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形成多个与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侧部垂直的气流通道,以使散热风扇101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在经上壳体3的阻挡下后,经第一间隙向该气流通道流动,并在该气流通道的导向作用下,向上壳体3的第一侧流动;通过将多个第二散热片502间隔设置在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二侧,且将第二散热片502与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二侧侧部垂直设置,使多个第二散热片502在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二侧形成多个与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二侧侧部垂直的气流通道,以使散热风扇101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在经上壳体3的阻挡下后,经第一间隙向该气流通道流动,并在该气流通道的导向作用下,向上壳体3的第二侧流动。总之,本实施例通过在风扇安装架102两侧分别设置多个第一散热片501和多个第二散热片502,能够使散热风扇101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通过沿相邻第一散热片501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以及相邻第二散热片502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流动,分别向上壳体3的相对的两侧流动。
相应地,多个第一散热片501的两侧均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三散热片503,第三散热片503与第一散热片501平行设置,第三散热片503的长度大于第一散热片501的长度,且第三散热片503远离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与第一散热片501远离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在同一平面上。
这里,通过在多个第一散热片501的两侧均设有多个间隔设置且与第一散热片501平行的第三散热片503,也可以理解为,在第一散热区的两侧均设有多个间隔设置其与第一散热片501平行的第三散热片503,能够使散热风扇101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经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三侧与上壳体3之间的第一间隙、以及风扇安装架102的第四侧与上壳体3之间的第一间隙后,向相邻第三散热片503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流动;其中,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三侧和第四侧为风扇安装架102上相对设置的两侧,且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均与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垂直设置。
又由于第三散热片503的长度大于第一散热片501的长度,且第三散热片503远离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与第一散热片501远离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在同一平面上,因此,相邻第三散热片503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延伸至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故散热风扇101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能够在相邻第三散热片503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的导向作用下,对位于所述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的上壳体3对应的位置上的热量从上壳体3的第一侧排出。
进一步的,多个第二散热片502的两侧均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四散热片504,第四散热片504与第二散热片502平行设置,第四散热片504的长度大于第二散热片502的长度,且第四散热片504远离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与第二散热片502远离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在同一平面上。
应说明的是,通过在多个第二散热片502的两侧均设有多个间隔设置且与第二散热片502平行的第四散热片504,也可以理解为,在第二散热区的两侧均设有多个间隔设置其与第二散热片502平行的第四散热片504,能够使散热风扇101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经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三侧与上壳体3之间的第一间隙、以及风扇安装架102的第四侧与上壳体3之间的第一间隙后,向相邻第四散热片504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流动。
又由于第四散热片504的长度大于第二散热片502的长度,且第四散热片504远离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与第二散热片502远离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在同一平面上,因此,相邻第四散热片504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延伸至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故散热风扇101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能够在相邻第四散热片504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的导向作用下,对位于所述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的上壳体3对应的位置上的热量从上壳体3的第二侧排出。
相应地,各个第三散热片503和各个第四散热片504分别相对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且相对设置的第三散热片503和第四散热片504的相对端形成第二间隙,第二间隙与第一间隙相连通。
通过将各个第三散热片503和各个第四散热片504分别相对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能够使相邻第三散热片503形成的气流通道和相邻第四散热片504形成的气流通道分别相对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又由于相对设置的第三散热片503和第四散热片504的相对端形成第二间隙,且第二间隙和第一间隙相连通,因此,散热风扇101产生朝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能够依次通过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后,进入相邻第三散热片503形成的气流通道和相邻第四散热片504形成的气流通道中,以使散热风扇101产生的气流沿相邻第三散热片503形成的气流通道、以及相邻第四散热片504形成的气流通道向从上壳体3的两侧流动。
相应地,风扇安装架102靠近上壳体3的中心位置设置,各个第一散热片501与各个第二散热片502分别相对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散热片501和第二散热片502的相对端均与风扇安装架102的侧部相接触,第一散热片501的长度与第二散热片502的长度相同。
这里,通过将风扇安装架102靠近上壳体3的中心位置设置,能够使散热风扇101产生的气流朝上壳体3的中心位置流动,进而使该气流在上壳体3的中心位置的阻挡下,该气流向上壳体3的其他位置以相同或相似的速度流动至相邻第一散热片501形成的气流通道、以及相邻第二散热片502形成的气流通道中,且第一散热片501的长度与第二散热片502的长度相同,因此,可以保证该气流对上壳体3表面以相同或相似的速度进行散热。此外,通过将相对设置的第一散热片501和第二散热片502的相对端均与风扇安装架102的侧部相接触,能够散热风扇101产生的气流在上壳体3的中心位置的阻挡下直接进入到相邻第一散热片501形成的气流通道、以及相邻第二散热片502形成的气流通道中,避免了该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流动方向偏移,进而保证对上壳体3的快速散热。
本实施例中散热机构的具体安装方式为:
首先,将线束201的第二端穿过上壳体3的固定孔301后,将第二插接头203与域控制器的电路板4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插接;然后,将第一插接头202与风扇组件1上的第一电源插接口插接,完成线束组件2的装配;最后将风扇组件1固定在上壳体3上,以完成对风扇组件1在上壳体3上的装配,进而通过该风扇组件1可以实现对上壳体3表面热量的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是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扇组件(1),设在域控制器的上壳体(3)的上方;
线束组件(2),包括线束(201)、与所述线束(201)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插接头(202)、以及与所述线束(201)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二插接头(203);所述第一插接头(202)用于与所述风扇组件(1)上的第一电源插接口插接;所述第二插接头(203)用于在所述线束(201)的第二端穿过所述上壳体(3)后,与所述域控制器的电路板(4)上的第二电源插接口插接;
密封塞(6),套装在所述线束(201)上,并与所述上壳体(3)的固定孔(301)连接,所述密封塞(6)用于将所述上壳体(3)的固定孔(301)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6)包括:
密封塞主体(601),所述密封塞主体(601)可与所述上壳体(3)的固定孔(301)配合连接安装在所述上壳体(3)上;
连接通孔(602),开设在所述密封塞主体(601)上;所述线束(201)穿过所述连接通孔(602)后可与所述连接通孔(602)过盈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塞(6)还包括:
卡接部(603),位于所述密封塞主体(601)的周侧,在所述密封塞主体(601)与所述固定孔(301)配合连接后,所述卡接部(603)与所述上壳体(3)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201)的表面包裹有金属层,所述金属层用于增强所述线束(201)表面的刚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1)包括:
散热风扇(101),用于推动空气产生朝所述上壳体(3)的方向流动的气流;
风扇安装架(102),设在所述上壳体(3)上,所述散热风扇(101)设置在所述风扇安装架(102)内;所述风扇安装架(102)的底部与所述上壳体(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用于使所述散热风扇(101)转动产生的气流以所述风扇安装架(102)为中心向所述上壳体(3)的表面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
散热片组件(5),设在所述上壳体(3)的上表面,包括围绕所述风扇安装架(102)设置的多个散热片,相邻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的气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包括:
第一散热片(501),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501)间隔设置在所述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且与所述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一侧侧部垂直设置;
第二散热片(502),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502)间隔设置在所述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二侧,且与所述风扇安装架(102)的第二侧侧部垂直设置;
第三散热片(503),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501)的两侧均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三散热片(503),所述第三散热片(503)与所述第一散热片(501)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散热片(50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散热片(501)的长度,且所述第三散热片(503)远离所述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散热片(501)远离所述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在同一平面上;
第四散热片(504),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502)的两侧均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四散热片(504),所述第四散热片(504)与所述第二散热片(502)平行设置,所述第四散热片(504)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散热片(502)的长度,且所述第四散热片(504)远离所述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散热片(502)远离所述风扇安装架(102)的一端在同一平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三散热片(503)和各个所述第四散热片(504)分别相对设置且在同一直线上,且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三散热片(503)和第四散热片(504)的相对端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间隙相连通。
9.一种域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散热机构。
CN202322267293.7U 2023-08-21 2023-08-21 一种散热机构及域控制器 Active CN2207763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67293.7U CN220776350U (zh) 2023-08-21 2023-08-21 一种散热机构及域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67293.7U CN220776350U (zh) 2023-08-21 2023-08-21 一种散热机构及域控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6350U true CN220776350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12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67293.7U Active CN220776350U (zh) 2023-08-21 2023-08-21 一种散热机构及域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63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04336B2 (en) Converter
CN106443913A (zh) 一种光模块封装结构及光模块
JP5940372B2 (ja) 照明装置
KR20230085082A (ko) 비디오 램프
CN220776350U (zh) 一种散热机构及域控制器
CN111385985A (zh) 电动车集成控制器
CN110313226B (zh) 散热组件、散热模组和无人飞行器
CN218001371U (zh) 一种高散热直插式led汽车大灯
CN215897441U (zh) 一种无刷电机及电器设备
JPH1051169A (ja) 発熱素子実装半導体装置
CN114126264A (zh) 电机控制器和电动总成
CN220087051U (zh) 汽车发电机调节器组件
CN220567127U (zh) Led车灯及汽车
CN212303829U (zh) 一种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20062204U (zh) 暖通设备
CN219873506U (zh) 冷却装置、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15204034U (zh) 灯具及胶印机
CN116156832B (zh) 一种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
CN209278895U (zh) 型材玉米灯
CN212298900U (zh) 照明灯具
CN218602539U (zh) 散热装置、供电装置及一体式储能设备
CN219372305U (zh) 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
CN217160340U (zh) 一种有效散热的acdc模块
CN216819560U (zh) 驱动设备
CN218377972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防爆电磁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