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6320U - 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换热器工作组及电气机柜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换热器工作组及电气机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6320U
CN220776320U CN202321535525.6U CN202321535525U CN220776320U CN 220776320 U CN220776320 U CN 220776320U CN 202321535525 U CN202321535525 U CN 202321535525U CN 220776320 U CN220776320 U CN 2207763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binet
circulation
heat exchanger
inter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3552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辉
黄彭发
魏世民
汪晓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3552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63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63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63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换热器工作组及电气机柜,包括外循环风道、内循环风道和至少一个微通道换热芯体,其中,外循环风道用于与机柜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内循环风道用于与机柜的内部环境气流循环流通;微通道换热芯体,包括呈换热布置且流路上互不相通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第一通路配置为外循环风道的流经路径,第二通路配置为内循环风道的流经路径,并且外循环风道和内循环风道相互独立循环流通。该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可在同体积下能够实现更高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大大提升了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换热器工作组及电气机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换热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换热器工作组及电气机柜。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在苛刻环境下的应用逐渐增多。在产品设计端,高防护的机柜开发日益紧迫。以往设备柜的开发中,多采用铝箔式芯体的空气换热器。但随着产品功率等级的不断提升,机柜尺寸越做越小,目前的铝箔式芯体的空气换热器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机柜的换热需求。
综上所述,如何提升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问题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换热器工作组及电气机柜,以提升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包括:
外循环风道,用于与机柜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
内循环风道,用于与机柜的内部环境气流循环流通;
至少一个微通道换热芯体,包括呈换热布置且流路上互不相通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配置为所述外循环风道的流经路径,所述第二通路配置为所述内循环风道的流经路径;
其中,所述外循环风道和所述内循环风道相互独立循环流通。
可选地,所述外循环风道通过外循环风机与机柜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所述内循环风道通过内循环风机与机柜的内部环境气流循环流通;
其中,所述外循环风机设置于所述外循环风道内或设置于所述机柜的外侧;内循环风机设置于所述内循环风道内或所述机柜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外循环风道包括外循环集风腔,所述外循环集风腔与所述第一通路连通组合以形成所述外循环风道。
可选地,所述外循环集风腔设置有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所述第一通路的第一端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通路的第二端与外界环境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通路的第二端这两者中的一者为进风口,另一者为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微通道换热芯体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布置所述外循环集风腔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微通道换热芯体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外循环集风腔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与所述微通道换热芯体的第一通路的两端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外循环集风腔设置有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一风口,另一个所述外循环集风腔设置有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二风口;
其中,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这两者中的一者为进风口,另一者为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内循环风道包括第一内循环集风腔和第二内循环集风腔,所述第二通路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内循环集风腔与所述第二内循环集风腔,所述第一内循环集风腔设置有与所述机柜的内部环境连通的第一内循环风口,所述第二内循环集风腔设置有与所述机柜的内部环境连通的第二内循环风口;
其中,所述第一内循环风口和所述第二内循环风口这两者中的一者为进风口,另一者为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内循环风道通过内循环风机与机柜的内部环境气流循环流通,且所述内循环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循环集风腔和/或所述第二内循环集风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内循环集风腔和所述第二内循环集风腔这两者中的一者布置于所述外循环风道的上部,另一者布置于所述外循环风道的下部。
相比于背景技术介绍内容,上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包括外循环风道、内循环风道和至少一个微通道换热芯体,其中,外循环风道用于与机柜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内循环风道用于与机柜的内部环境气流循环流通;微通道换热芯体,包括呈换热布置且流路上互不相通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第一通路配置为外循环风道的流经路径,第二通路配置为内循环风道的流经路径,并且外循环风道和内循环风道相互独立循环流通。该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微通道换热芯体包括呈换热布置且流路上互不相通的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第一通路配置为外循环风道的流经路径,第二通路配置为内循环风道的流经路径,因此,在内循环风机和外循环风机的作用下,相互独立循环流通的外循环风道和内循环风道能够通过微通道换热芯体实现换热,相比于传统的铝箔式芯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芯体的换热面积大幅提升,可在同体积下能够实现更高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大大提升了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并且微通道换热芯体的制造工艺可靠性更高,寿命更长久。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气机柜,包括上述任一方案所描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由于前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上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电气机柜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工作组,包括至少两个上述任一方案所描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由于前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换热器工作组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在机柜的侧部自上而下依次布置。
可选地,所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布置位置与所述机柜内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多个装载仓室中的至少部分所述装载仓室的布置位置相对应。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内循环风道的气流循环方向相反。
可选地,包括至少一个工作单元,所述工作单元由两个所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对拼组合而成;
所属同一工作单元的两个所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内循环风道共用一个进风腔室;或,所属同一工作单元的两个所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内循环风道共用一个出风腔室。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气机柜,包括上述任一方案所描述的换热器工作组。由于前述换热器工作组均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上述换热器工作组的电气机柜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一种结构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一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一种结构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一种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二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二种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三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三种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四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四种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五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五种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六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六种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七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第七种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设置于机柜的侧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工作组采用两个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拼装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工作组采用两个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拼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工作组采用两个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拼装的方式设置于机柜的侧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作单元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作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作单元设置于机柜的侧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工作组采用多个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拼装的方式设置于机柜的侧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设置挡雨罩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26中:
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换热机壳10、外循环风道11、外循环风机110、外循环集风腔111、内循环风道12、内循环风机120、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第一内循环风口1211、第二内循环集风腔122、第二内循环风口1221、微通道换热芯体13、第一通路131、第一微通道层1311、第二通路132、第二微通道层1321、挡雨罩14、腔室隔板15;
机柜2、装载仓室21;
工作单元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换热器工作组及电气机柜,以提升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26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了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包括换热机壳10和设置于换热机壳10内的至少一个微通道换热芯体13。
其中,换热机壳10内设置有相互独立循环流通的外循环风道11和内循环风道12,外循环风道11通过外循环风机110与机柜2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外循环风机110具体可以设置于外循环风道11内,也可以设置于机柜2的外侧,只要能够保证外循环风机110为外循环风道11气流循环提供动力即可,该外循环风道11具有与机柜2的外界环境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该外循环风机110的作用下,外循环风道11能够实现与机柜2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内循环风道12通过内循环风机120与机柜2的内部环境气流循环流通,内循环风机120具体可以设置于内循环风道12内,也可以设置于机柜2的内侧,只要能够保证内循环风机120为内循环风道12气流循环提供动力即可,该内循环风道12具有与机柜2的内部环境气流循环流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内循环风机120的作用下,内循环风道12能够实现与机柜2的内部环境气流循环流通。
微通道换热芯体13包括呈换热布置且流路上互不相通的第一通路131和第二通路132,其中,第一通路131配置为外循环风道11的流经路径,第二通路132配置为内循环风道12的流经路径。需要说明的是,微通道换热器芯体13一般可采用合金铝,这种材料的抗腐蚀能力较强,且涂敷工艺更为成熟,对于批量化产品成本更有优势,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计成其他换热效率高的材质,在此不做更具体的限定。
该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在换热机壳10内设置微通道换热芯体13,而微通道换热芯体13包括呈换热布置且流路上互不相通的第一通路131和第二通路132,第一通路131配置为外循环风道11的流经路径,第二通路132配置为内循环风道12的流经路径,因此,在内循环风机120和外循环风机110的作用下,相互独立循环流通的外循环风道11和内循环风道12能够通过微通道换热芯体13实现换热,相比于传统的铝箔式芯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换热面积大幅提升,可在同体积下能够实现更高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大大提升了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并且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制造工艺可靠性更高,寿命更长久。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上述第一通路131的气流流通方向与第二通路132的气流流通方向优选设计成呈夹角布置。通过设计成夹角布置的方式,能够使得内循环风道12与外循环风道11之间的气流热交换呈交叉换热,有助于提升换热的均匀性。比如,参照图5,结合图1-图4所示,第一通路131的气流流通方向与第二通路132的气流流通方向可以设计成垂直布置的方式。此时内循环风道12与外循环风道11之间的气流热交换呈垂直换热,一方面能够保证换热的均匀性,另一方面有助于缩减第一通路131的路径,降低了外循环风道11积灰而堵塞的风险。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采用第一通路131的气流流通方向与第二通路132的气流流通方向同向或者反向的方式,只不过该种方式需要额外布置对应的引流风道,不利于结构的紧凑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5所示,第一通路131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微通道层1311,第二通路132包括至少一层第二微通道层1321,且第一微通道层1311与第二微通道层1321依次交替层叠排布。通过设计成该种结构形式的,使得第一通路131与第二通路132之间的换热更加效率,并且换热更加均匀。
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5,上述第一微通道层1311具体可以包括多条并列排布的第一微流道,第二微通道层1321具体可以包括多条并列排布的第二微流道。通过设计成上述结构形式,使得第一通路131和第二通路132的流道截面分别能够形成类似于蜂窝的结构,对风机的噪音、电磁干扰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图4所示,上述外循环风道11具体可以包括设置于换热机壳10内的外循环集风腔111,该外循环集风腔111与第一通路131连通组合以形成外循环风道11。具体地,外循环集风腔111设置有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第一通路131的第一端连通的第二开口,第一通路131的第二端与外界环境连通;其中,第一开口和第一通路131的第二端这两者中的一者配置为进风口,另一者配置为出风口。通过设计成该种结构形式,使得第一通路131的第二端直接构成与外界环境连通的风口,有助于缩减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整体体积。需要说明的是,外循环集风腔111所设置的第二开口的数量与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第一通路131的第一端的数量相匹配。另外,换热机壳10内各个腔室之间具有可以通过腔室隔板15来隔断。
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图4所示,上述外循环风机110优选设置于第一开口,且第一开口为进风口,第一通路131的第二端为出风口;通过设计成该种结构形式,使得外循环集风腔111的进风更加有保障,同时也降低了第一通路131的第二端被堵塞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1-图5结合图26,为了避免雨水等水体进入机柜用空气换热器,也即当应用于防水需求的场合时,上述换热机壳10的外侧对应第一开口的位置可以设置有挡雨罩14,同理,换热机壳10的外侧对应第一通路131的第二端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有挡雨罩14。当然应用场景不需要防水时,也可以取消挡雨罩14,此时,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第一通路131的第二端直接对外,使得外循环风道11的流道阻力更小,进而降低了对外循环风机110的要求,这种结构常用于室内对尘土较多的场合,如矿井、塔筒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上述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数量可以根据布置需求选择设计成一个,比如,参照图14和图15所示,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数量为一个,且微通道换热芯体13布置于外循环集风腔111的侧部,此时,外循环集风腔111的侧部设置有与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第一通路131的第一端匹配连通的第二开口;也可以将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数量配置为多个,比如,参照图1-图13和图16-图26,外循环集风腔111设置第二开口的数量至为两个,各个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第一通路131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口对应连通,且其中至少两个第二开口分别布置外循环集风腔111的两侧,也即至少两个微通道换热芯体13分别布置于外循环集风腔111的两侧,比如,外循环集风腔1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两个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第一通路131的第一端匹配连通的第二开口。另外,外循环风道11还可以将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数量可以配置为一个,外循环集风腔111的数量配置为两个且分别与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第一通路131的两端连通,其中一个外循环集风腔111设置有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一风口,另一个外循环集风腔111设置有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二风口;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这两者中的一者为进风口,另一者为出风口。也即,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其第一通路131的对应端连通的外循环集风腔111。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布置需求选择配置,在此不做更具体的限定。
在另外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图26,上述内循环风道12具体可以包括设置于换热机壳10内的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和第二内循环集风腔122,第二通路132用于连通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与第二内循环集风腔122,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设置有与机柜2的内部环境连通的第一内循环风口1211,第二内循环集风腔122设置有与机柜1的内部环境连通的第二内循环风口1221;其中,第一内循环风口1211和第二内循环风口1221这两者中的一者为进风口,另一者为出风口;内循环风机120可以选择设置于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比如,第一内循环风口1211为进风口,第二内循环风口1221为出风口,此时内循环风机120所提供的气流动力为自机柜2的内部向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使得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具有积聚气流缓冲的作用,更加利于实现气流平稳循环流动的效果;当然内循环风机120也可以选择设置于第二内循环集风腔122,又或者是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和第二内循环集风腔122均设置有内循环风机120。通过将内循环风道12设计成上述结构形式,使得内循环风道12的进风口和回风口具有一定的间距,有助于保证机柜2的装载仓室21具有一定跨度的气流循环,另一方面,具有进风缓冲和出风缓冲的作用,循环气流密度更加均匀,有助于实现均匀散热,此外该种布局更加便于实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的扁平化设计,利于实现与传统的铝箔式换热器的外形及进出风口的适配,有助于对现有安装铝箔式换热器的机柜进行改造升级,能够兼容更多的机柜型号。
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图4和图6-图17所示,上述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和第二内循环集风腔122这两者中的一者布置于外循环风道11的上部,另一者布置于外循环风道11的下部。通过设计成该种结构形式,使得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更加便于构成扁平结构,更加方便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布置于机柜2的侧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换热机壳10一般设置于机柜2的外侧,比如,参照图18所示,换热机壳10以侧挂或嵌装等方式设置于机柜2的侧部,具体可以设置在机柜2的两侧中的一侧,也可以是两侧均布置,还可以设置在机柜2的背侧或前侧。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设计在侧部的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举例而已,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布置在机柜2的顶部,来实现机柜2的顶部散热需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10、图11和图14所示,上述外循环风机110的数量可以配置为一个;也可以配置为多个,比如参照图2、图8和图12所示,配置为两个;又比如参照图6所示,配置为4个。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配置。同理,内循环风机120的数量可以配置为一个,比如参照图14;也可以配置为多个,比如参照图1-图4、图6-图12所示,配置两个。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配置。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上述外循环风机110具体可以采用轴流风机,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风机,比如参照图12-图17所示,可以配置为横流风机;同理,内循环风机120具体可以采用轴流风机,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风机,比如参照图16和图17所示,可以配置为横流风机。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配置,在此不做更具体的限定。
另外,参照图1、图18、图21、图24和2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气机柜,上述任一方案所描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由于该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具有前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的电气机柜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参照图19-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工作组,包括至少两个上述任一方案所描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由于前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因此具有该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的换热器工作组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上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在机柜2的侧部具体可以设计成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方式,具体可以参照图19-图21和图25。通过设计成该种结构形式,能够适应高度相对较高的柜体2的散热需求。
更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19-图21和图25所示,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的布置位置与机柜2内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多个装载仓室21中的至少部分装载仓室21的布置位置相对应。通过设计成该种结构形式,使得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能够针对其所对应的装载仓室21进行独立循环散热,散热更具针对性,散热效果更好。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21和25所示,相邻两个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的内循环风道12的气流循环方向可以设计成相反的方式,通过设计成该种结构形式,更加方便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的安装及布置。当然也可以设计成同向的方式,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配置,在此不做更具体的限定。
在另外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参照图23和图24所示,换热器工作组具体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工作单元,工作单元3由两个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对拼组合而成;并且所属同一工作单元3的两个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的内循环风道12共用一个进风腔室;又或者是,所属同一工作单元的两个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的内循环风道12共用一个出风腔室。通过配置成该种结构形式,使得单个工作单元能够对更大高度跨度的装载仓室21进行换热。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气机柜,包括上述任一方案所描述的换热器工作组。由于该换热器工作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换热器工作组的电气机柜,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如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另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循环风道(11),用于与机柜(2)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
内循环风道(12),用于与机柜(2)的内部环境气流循环流通;
至少一个微通道换热芯体(13),包括呈换热布置且流路上互不相通的第一通路(131)和第二通路(132),所述第一通路(131)配置为所述外循环风道(11)的流经路径,所述第二通路(132)配置为所述内循环风道(12)的流经路径;
其中,所述外循环风道(11)和所述内循环风道(12)相互独立循环流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风道(11)通过外循环风机(110)与机柜(2)的外界环境气流循环流通,所述内循环风道(12)通过内循环风机(120)与机柜(2)的内部环境气流循环流通;
其中,所述外循环风机(110)设置于所述外循环风道(11)内或设置于所述机柜(2)的外侧;内循环风机(120)设置于所述内循环风道(12)内或所述机柜(2)的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风道(11)包括外循环集风腔(111),所述外循环集风腔(111)与所述第一通路(131)连通组合以形成所述外循环风道(1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集风腔(111)设置有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所述第一通路(131)的第一端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通路(131)的第二端与外界环境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通路(131)的第二端这两者中的一者为进风口,另一者为出风口。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布置所述外循环集风腔(111)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外循环集风腔(111)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与所述微通道换热芯体(13)的第一通路(131)的两端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外循环集风腔(111)设置有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一风口,另一个所述外循环集风腔(111)设置有与外界环境连通的第二风口;
其中,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这两者中的一者为进风口,另一者为出风口。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风道(12)包括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和第二内循环集风腔(122),所述第二通路(132)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与所述第二内循环集风腔(122),所述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设置有与所述机柜(2)的内部环境连通的第一内循环风口(1211),所述第二内循环集风腔(122)设置有与所述机柜(2)的内部环境连通的第二内循环风口(1221);
其中,所述第一内循环风口(1211)和所述第二内循环风口(1221)这两者中的一者为进风口,另一者为出风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风道(12)通过内循环风机(120)与机柜(2)的内部环境气流循环流通,且所述内循环风机(120)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和/或所述第二内循环集风腔(122)。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循环集风腔(121)和所述第二内循环集风腔(122)这两者中的一者布置于所述外循环风道(11)的上部,另一者布置于所述外循环风道(11)的下部。
10.一种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
11.一种换热器工作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工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在机柜(2)的侧部自上而下依次布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工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的布置位置与所述机柜(2)内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多个装载仓室(21)中的至少部分所述装载仓室(21)的布置位置相对应。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工作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的内循环风道(12)的气流循环方向相反。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工作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工作单元,所述工作单元(3)由两个所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对拼组合而成;
所属同一工作单元(3)的两个所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的内循环风道(12)共用一个进风腔室;或,所属同一工作单元的两个所述机柜用空气换热器(1)的内循环风道(12)共用一个出风腔室。
16.一种电气机柜,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工作组。
CN202321535525.6U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换热器工作组及电气机柜 Active CN2207763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35525.6U CN220776320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换热器工作组及电气机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35525.6U CN220776320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换热器工作组及电气机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6320U true CN220776320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10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35525.6U Active CN220776320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换热器工作组及电气机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63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776320U (zh) 一种机柜用空气换热器、换热器工作组及电气机柜
CN220155642U (zh) 储能电池机柜
CN217929297U (zh) 一种风冷式水冷机组
CN113922568B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电机定子冷却结构
CN209786149U (zh) 一种方形电芯模组导风结构
CN210136989U (zh) 双层通道动力电池液冷板
CN220775017U (zh) 一种电气机柜、工作组及塔筒
CN210889229U (zh) 用于风力发电机的冷却散热装置
CN209399803U (zh) 车用冷却散热装置以及车用散热器
CN211876484U (zh) 冰箱
CN211876487U (zh) 模块化冰箱
CN211876486U (zh) 冰箱
CN215935427U (zh) 5g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及bbu模块
CN211876485U (zh) 模块化冰箱
CN219780752U (zh) 热交换器和电子设备
CN211876483U (zh) 冰箱
CN220209762U (zh) 一种电气机柜及其工作组
CN216331507U (zh) 一种散热系统及充电桩
CN210773609U (zh) 一种导热板
CN212253764U (zh) 独立双内循环空空冷却器
CN216958226U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具有密封壳体的设备
CN219779975U (zh) 一种电力转换设备
CN217963359U (zh) 控风机构和烘干装置
CN213601145U (zh)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数据服务器
CN221010605U (zh) 一种并网逆变器整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